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

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
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

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

本学期精细化学品课程第六章—高分子材料助剂中学到了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乙烯、丙烯、丁烯、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等是石油化工中的主要原料,在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组成的催化体系存在下,进行聚合反应,已用于生产多种性能优异的高聚合物。由于催化剂具有立体定向性,合成出来的高分子其链结构具有规整性,因此,这种聚合反应称为定向聚合。下面我将讨论配位聚合催化剂的一些相关知识。

烯烃配位聚合包括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非茂金属催化剂,配位聚合机理,功能化聚烯烃的制备,原位共聚制备LLDPE,原位聚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活性配位聚合以及Spherizone工艺等方面的成就。聚烯烃是消费量最大的合成树脂种类,目前,全球年消费量已经超过1亿吨,而且世界各国对聚烯烃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1]。聚烯烃材料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是它具有优异的性能,如良好的机械性能、热性能、加工性能、抗腐蚀性能、医用卫生性能和低密度等,这些优异性能使聚烯烃材料能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其二是它的低廉价格,聚烯烃的主要原料乙烯和丙烯,来源于石油裂解产品,成本低,使聚烯烃材料形成高的性能价格比;其三是高速发展的技术支撑,自Ziegler 在1953年发现配位聚合催化剂以来,烯烃配位聚合技术就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从催化剂、聚合方法到聚合工艺,大约每隔十年,在技术方面就会有一次大的突破,它或者降低了聚烯烃的生产成本,或者为聚烯烃带来更新、更广和更高的性能。聚烯烃材料由于巨大的商业应用,以及催化剂和聚合工艺发展对基础科学技术的急切需求,多年来,烯烃配位聚合吸引了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为之奋斗,包括有机金属化学、聚合物化学和物理、分析化学等,他们在促进烯烃配位聚合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学科本身的进步。

根据配位聚合催化剂的发展历史,可以将烯烃配位聚合在时间上以1980年代初分开,这个时间正是第四代Ziegler-Nattta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发展起来的时间。1980年代初之前,催化剂的活性低,形态控制差,聚合物的性能一般。1980年代初之后,催化活性、形态控制和聚合物性能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改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发展,可以实现对聚烯烃分子链微观结构的剪裁;球形载体Ziegler-Nattta催化剂的发展不仅使聚合物的形态可控,而且能制备聚烯烃釜内合金,大大拓宽了聚烯烃的性能。近十年来,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出现又为聚烯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高支化结构聚乙烯,烯烃和极性单体的共聚物,以及常温下的烯烃活性聚合等,以往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都不能成功地制备出这些聚合物。

催化剂的发展:烯烃配位聚合的核心是催化剂。从结构性能的关系讲,催化剂结构决定聚合物微结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共聚单体含量和分布以及规整性等),聚合物微结构决定聚合物宏观性能,进而影响聚合物的应用领域。因此,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技术革新一直是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专利争夺最激烈的领域。

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在1980年代后蓬勃发展起来,但是传统的Ziegler-Natta催化剂一直在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中占有主要地位,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聚烯烃工业使用的主要催化剂。Ziegler-Natta催化剂长盛不衰的原因,得益于它成熟的工业实践和不断革新。以丙烯聚合Z-N催化剂为例,1980年代初,MgCl2负载TiCl4型Z-N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了很大进步,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是化学结晶法和球形载体法。化学结晶法是将Mg化合物的溶液和TiCl4反应,生成MgCl2结晶析出,形成球形或类球形载体催化剂;球形载体催化剂法是先将MgCl2醇合物制备成球形载体,再和TiCl4反应,形成球形载体催化剂。在这些制备方法的基础上,以邻苯二甲酸二酯(特别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为内给电子体的催化剂(称为第四代Z-N催化剂)迅速发展起来[3],该催化剂具有高的活性,等规度大于95%,聚合产物不再需要后处理工序,制备出的聚合物呈球形,粒径可以达到3mm以上。目前,大多数工业催化剂都使用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作内给电子体,用于生产聚丙烯均聚物和抗冲聚丙

烯等系列产品。第四代催化剂以后,Z-N催化剂的制备工艺虽然还在不断改进,但基本上都属于化学结晶法和球形载体法。在内给电子体方面的创新比较多,效果也最显著。1997年,Montell公司将一类新型二醚化合物(最常用的二醚是大位阻的2, 2-二取代-1, 3-二甲氧基丙烷)用作内给电子体制备Z-N催化剂。二醚催化剂的活性更高,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催化剂的一倍以上,立构规整性高,而且其氢调性能优异,所得丙烯聚合物的分子量也非常窄。二醚催化剂可以制备出高熔融指数、窄分子量分布的聚丙烯,适合于薄壁注塑,纺丝,热压粘合,尤其是熔吹加工工艺。另外,二醚催化剂的活性非常高,可用于高纯聚丙烯的生产,例如制备灰分极少的电容级聚丙烯薄膜。2003年,Basell公司工业化了以琥珀酸酯作内给电子体的新型催化剂[4 ]。这类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立构规整控制性能(从中等到很高),制备的聚丙烯具有非常宽的分子量分布,特别适合于生产管材和片材。迄今为止,宽分子量分布的聚丙烯只能通过串联釜技术来生产,在使用的至少两个以上的反应器中,H2(链转移剂)的浓度是不同的。使用琥珀酸酯催化剂,则单一反应器就能合成出宽分子量分布、高刚性的PP。更重要的是在保持宽分子量分布的基础上,琥珀酸酯催化剂可以调节丙烯聚合物的立构规整性。因此,琥珀酸酯催化剂可用于双轴取向的聚丙烯薄膜(BOPP)的生产,这种聚丙烯薄膜性能优异,应用范围也很广。另外,这类催化剂还可用于高刚性或刚性P抗冲击性均高的均聚物和共聚物的生产。总的来说,邻苯二甲酸二酯类催化体系是一大类多功能、多用途的催化剂体系,生产的聚丙烯能够涵盖大部分应用领域。二醚和琥珀酸酯类催化体系可以认为是特殊或专门的催化剂体系,利用现有生产技术,它们能够拓宽聚丙烯的产品性能,生产邻苯二甲酸二酯催化体系所不能生产的产品。二醚类催化剂涵盖了需要窄分子量分布、高流动速率树脂的应用领域,而琥珀酸酯类催化剂则涵盖了需要宽分子量分布树脂的应用领域。现在,三大类载体Z-N催化剂互相补充,生产的聚丙烯产品能涵盖所有的应用领域。

茂金属催化剂Natta和Breslow在Ziegler-Natta催化剂发展的初始阶段就提出,可溶且结构明确可控的茂金属化合物可以作为多相催化剂的模型,用于研究催化机理。然而,以烷基铝为助催化剂时,这些化合物的催化活性很低,因此没有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末,Sinn 和Kaminsky发现微量水对二氯二茂锆PAlMe3催化体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久,他们确定甲基铝氧烷(MAO)是茂金属化合物有效的活化剂。由此,二茂锆由/模型催化剂0提升为高效的乙烯聚合催化剂,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在乙烯共聚合反应中显示出很高的共单体插入能力。这个发现是烯烃催化聚合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突破。

现在,茂金属催化剂已经成为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家族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类,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和书籍对茂金属催化剂的类型,使用的助催化剂,茂金属化合物的负载化和聚合机理,以及茂金属聚烯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和详细的论述[5],这里不再赘述。茂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和催化聚合反应研究已经不再是热点问题,茂金属聚烯烃的工业化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作者拟通过茂金属催化剂与传统Z-N催化剂的对比,考察茂金属催化剂的优缺点,探寻其应用前景。与传统的Z-N催化剂相比,茂金属催化剂具有以下优点:(1)茂金属化合物结构可控,可以对聚烯烃分子链进行剪裁,制备出各种微结构的聚烯烃。例如,可制备不同规整性的聚丙烯,从柔性、弹性聚丙烯到立体嵌段、间规和等规聚丙烯;(2)茂金属催化剂利于催化聚合机理研究;(3)茂金属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共聚性能,尤其是适用于高碳A-烯烃作共聚单体;(4)传统的Z-N催化剂为非均相多活性中心催化剂,而茂金属催化剂为均相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因此制备的聚烯烃的分子量分布窄,大多在2左右;(5)茂金属催化剂制备的共聚物中化学组成更加均一;(6)茂金属催化剂的活性比传统Z-N催化剂的活性高。

茂金属催化剂也有许多不足和缺点:(1)合成茂金属化合物成本高,助催化剂MAO的价格也较高;(2)在茂金属催化剂乙烯聚合中,向乙烯单体的链转移反应比较明显,因此,无法制备出高分子量的丙烯-乙烯共聚物,尤其是在气相聚合中;(3)均相茂金属催化剂直接制备出来的聚烯烃形态差,为了能在现有的聚合装置上使用,均相茂金属催化剂必须进行负载。然而,

到目前为止,负载茂金属催化剂的形态控制还不能达到传统Z-N催化剂的水平。

总的说来,在工业生产领域,茂金属催化剂还很难与非均相Z-N催化剂相抗衡,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应用领域,茂金属催化剂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因此,茂金属催化剂与传统的Z-N 催化剂是互补的。例如,在应用上,茂金属催化剂制备的乙烯P高碳A-烯烃(如乙烯P1-辛烯共聚物,PEO)弹性体已被广泛使用。

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

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不含环戊二烯基团,金属和含有未共享电子对的原子(如N、O、P、S)配位。与茂金属催化剂一样,它也属于单活性中心催化剂。1990年代后期报道了以双亚胺为配体的Pd、Ni催化剂和以吡啶二亚胺为配体的Fe、Co催化剂,这可以看作是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蓬勃发展的开端。

现在,这一大家族已经有众多成员,还包括含有后过渡金属卡宾键的易位聚合催化剂,以水杨醛亚胺为配体的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等等。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心金属原子亲电性弱,耐杂原子的能力强,使烯烃和极性单体的共聚成为可能,甚至可以在乳液中催化烯烃聚合。后过渡金属催化剂还能催化环烯烃开环聚合、非环双烯烃易位聚合以及乙烯和一氧化碳的共聚合。亚胺配位的Pd、Ni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往往具有很高的支化度,产物呈现弹性体性质;吡啶二亚胺配位的Fe齐聚催化剂能制备出C4-C28分布的乙烯齐聚物;吡啶二亚胺配位的Fe聚合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有非常宽的分布。这三类产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具有工业应用前景。

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也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缺陷,一是制备iPP的能力还不能和茂金属催化剂以及传统Z-N催化剂相比;另一个是催化剂的耐温性差,它的聚合活性往往随着聚合物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克服这些缺陷是实现该类催化剂工业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配位聚合机理研究:由于配位聚合体系相当复杂,尤其是非均相的Z-N催化剂,加上聚合速率又非常高,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试验方法能直接检测配位聚合反应机理。根据聚合产物的结构以及基本的配位化学知识,人们提出了很多模型,其中一些虽然存在某些缺陷,但也被人们广泛接受,用以解释经常遇到的烯烃聚合行为

现在,使用量子计算解释配位聚合过程,如催化剂结构、共聚行为、立体定向性、催化剂活性和结构关系等,已经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这些计算大多都基于Cossee机理,能合理解释试验现象,加深对聚合行为的理解。可以预见,量子计算将会成为研究聚合机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它省时、省力、省钱,并且能够展现出试验方法无法观测的化学过程。到目前为止,非常高精度的计算方法在小分子上得出的计算结果几乎能够和试验结果相媲美,但是对于较大分子体系,如真实的催化剂分子,由于需要的计算量巨大,受到计算技术的限制还无法适用。高精度的计算方法已经能够精确地计算真实催化剂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等,但是对某些能量值计算的误差还比较大。总的说来,密度泛函是研究配位聚合反应广泛使用的方法,

但是该理论中还有一些函数没有得到精确表达式,而是使用了一些经验的或近似的表达式,因此,理论本身还需进一步完善。

配位聚合新方法:如前所述,配位聚合催化剂是有机金属化学家和聚合物化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何使用这些催化剂制备出结构新颖可控、性能优异的聚合物树脂,还需要深入研究催化剂)聚合物链结构)聚合物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近二十年来,随着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发展,利用设计、合成的各种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通过烯烃的共聚合反应,在非极性的聚烯烃中引入极性功能基团,提高聚烯烃树脂的极性、印染性及与其它材料(比如金属、陶瓷、功能聚合物等)的相容性,将成为聚烯烃改性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之一[6]。

功能化聚烯烃的制备:在聚烯烃链上引入极性基团或者极性聚合物链一直是聚烯烃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工业界和学术界都非常关注。使用自由基接枝或者离子辐照的方法制备的

功能化聚烯烃能够满足一部分需求,但是由于受化学本身的限制,这些后功能化方法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认为,配位聚合能够制备出更高性能的功能化聚烯烃,但是,由于极性单体的存在,配位聚合方法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由于新催化剂的不断出现,配位聚合方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然而,距实际工业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直接共聚法 :利用配位聚合催化剂催化烯烃和极性单体直接共聚来制备功能化聚烯烃,被认为是最直接、简单和经济的方法,而且制备的功能化聚烯烃的结构可控性好。然而,在使用该方法时催化剂很容易失活,因为配位催化剂的本质为Lewis酸,而极性单体中的杂原子(N,O,P等)通常含有孤对电子,其Lewis碱性比烯烃双键的强很多,它们会优先与催化剂活性中心配位,而且这种配位往往是不可逆的,使催化剂失活。

使用配位聚合方法制备功能化聚烯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Z-N催化剂刚发现不久,1958年,Natta等使用TiCl4-AlEt3催化体系研究了多种卤代苯乙烯的聚合,发现催化剂活性大大下降。第四代Z-N催化剂出现后,还有少量文献报道该类催化剂催化烯烃和受阻酚以及哌啶的共聚,催化活性下降不是很大,但是极性单体的插入量不高。

1992年,Waymouth及其合作者采用B(C6F5)3或[HNMe2Ph]+[B(C6F5)4]-活化的茂金属催化剂Cp*2ZrMe2和rac.-Et(THI)2ZrMe2,对多种极性单体的聚合与共聚进行了研究,这是最先的关于茂金属催化剂催化极性单体共聚的报道。其后,有大量的有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过量的MAO,或用大位阻的烷基铝保护极性基团,或将极性基团远离双键,或使用较大位阻的催化剂,均能有效抑制催化剂失活。计算模拟结果显示,对于各种含有羟基和羧基的极性单体而言,功能基团将优先和催化剂配位,催化剂和极性原子之间有更强的库仑力,而短链醇插入到聚合物链的链端时,比长链醇更容易和催化剂金属原子配位形成环结构,这些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相吻合。Grubbs等将中性水杨醛亚胺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用于烯烃和极性单体的共聚,该类催化剂具有强的耐极性单体能力,在乙醇、丙酮、乙醚、三乙胺和水存在下能够保持一定的活性。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大家对后过渡金属催化烯烃和极性单体共聚的极大关注。

反应性单体法:有一类基团,如C C双键,C)B键,C)Si键以及苄基(称为反应性基团),它们的极性较弱,不会对催化剂进行亲核攻击而使催化剂失活,但是它们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极性基团。在这个思路的引领下,发展了反应性单体法制备功能化聚烯的路线,即先将烯烃和含有反应性基团的单体共聚,制备出含有反应性基团的共聚物,再经过化学改性将反应性基团转化为极性基团,或者转化为聚合引发基团,引发其它类单体聚合,制备出聚烯烃接枝共聚物。含有C)B键的反应性单体有X-硼烷-A-烯烃,含有苄基的单体有对甲基苯乙烯,含有双键的单体一般为二烯烃,一个双键参与聚合,一个双键被保留下来进行反应。这三类单体与烯烃的聚合以及制备功能化聚烯烃的方法可参阅文献[7]。反应性单体法可以制备出含有各种功能基团的聚烯烃,如含OH、COOH、NH2等。苄基锂化后得到的碳负离子还能引发苯乙烯等单体阴离子活性聚合;C)B键氧化断裂后能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单体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得到聚烯烃接枝共聚物。在使用反应性单体法制备聚烯烃接枝共聚物时,控制反应性单体在共聚物中的含量,就能控制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点密度;反应性基团可引发活性聚合,则支链长度也可控。因此,制备结构可控的聚烯烃接枝共聚物是反应性单体法最大的优点。

如果二烯烃单体在聚合时两个双键同时参与反应,容易引起交联或者环化反应;如果双键在功能化反应中不能完全转化,残留的双键会对聚合物的热稳定性造成不利因素。控制聚合条件,只发生轻度交联,烯烃和二烯烃共聚有望制备出长链支化聚烯烃,但这种聚合条件控制有很大的难度。硼烷单体的反应性很高,几乎可以全部转化,但是硼烷单体成本太高,对氧气敏感,操作困难,工业应用前景不大。对甲基苯乙烯和烯烃的共聚比较困难,共聚含量低,或使催化剂活性下降,工业应用也有一定困难。

原位共聚制备LLDPE:1980年代中期,Beach和Kissin最早提出了双功能催化剂原位共

聚制备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方法。该方法同时使用两种催化剂,一种为乙烯齐聚催化剂,另一种为共聚催化剂,反应生成的乙烯齐聚物原位参与共聚,最终产物为LLDPE。原位共聚制备LLDPE的双功能催化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Z-N)Z-N[8],Z-N)茂金属,非茂金属,这个顺序正符合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在Z-N)Z-N组合中,齐聚催化剂用量增加后使总体活性下降,可能造成了催化剂失活。在Z-N)茂金属组合中,前者使用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后者使用MAO 为助催化剂,两种助催化剂对主催化剂作用不同,互相干扰。非茂)茂金属组合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双功能催化体系,因为它们使用的助催化剂都是MAO,具有良好的匹配性。

原位聚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与大颗粒填充相比,在较少填充量下纳米填充聚合物的性能就能大幅度提高,而且在一种或几种性能提高的同时,其它性能不降低或降低很少。但是,纳米填充受到的挑战也很大,主要是:(1)纳米粒子表面能很高,在聚合物中很难分散;(2)聚合物分子量高,熔体及溶液的粘度都很大,对纳米粒子的分散阻力很大。通常的解决方法有两种,第一是用小分子改性纳米粒子表面,降低表面能,第二种是将纳米粒子加入聚合体系,通过原位聚合直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使用机械共混和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聚烯烃纳米复合材料已有很多报道,这里主要概述用配位聚合方法制备复合材料的情况。对于聚烯烃P球形纳米粒子复合材料而言,可以先将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负载其表面,再进行聚合,得到分散良好的复合材料。对于层状硅酸盐粒子,将阳离子活化态的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通过离子交换插入硅酸盐的层间,再经过聚合也能获得良好分散的复合材料[9]。这种原位聚合得到的聚烯烃复合材料并不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在聚合物热加工中,剥离的片层还会再一次聚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在聚合中引入极性基团,得到功能化聚烯烃的纳米复合材料,极性基团能够和纳米片层作用,达到热稳定的效果[10]。溶液聚合需要耗费大量的溶剂,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不大。机械共混的方法简单,工艺控制容易,但是纳米粒子的分散困难。原位聚合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分散性,但是工艺控制难度大。对于层状硅酸盐纳米粒子而言,催化剂负载量,纳米粒子分散度,聚合活性以及纳米粒子的含量,这四者关系的平衡是最难的课题。对于纳米粘土粒子而言,它本身是天然产物,成本很低,但是一般都要进行有机改性,改性后成本就增加,也成为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一个阻碍。总之,聚烯烃纳米复合材料确实是一种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但是,要走向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程。

活性配位聚合:活性聚合一直被认为是精确控制聚合物结构,制备嵌段共聚物和端基功能化聚合物的最有效方法,烯烃活性聚合将会进一步扩展聚烯烃的结构。利用配位聚合催化剂实现烯烃的活性配位聚合,大多需要极低的温度。显然,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苛刻的条件限制了它的发展,过去没能引起广泛关注,直到近几年FI催化剂出现后,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善。有一些带有强吸电子基团的FI催化剂,在常温甚至70e下,能催化烯烃的活性配位聚合。目前,烯烃活性聚合已向实用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聚合工艺的革新:随着高活性、高立体选择性的第四代Z-N催化剂的商业化,生产工艺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需要除去催化剂残渣和无规聚合物工序,通过应用液态或气态单体作为聚合介质,解决了用有机烃为稀释剂的种种问题。新工艺使生产成本降低,产量提高,推动了聚丙烯产品的进一步应用。

工艺革新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催化剂的性能,Catalloy工艺和Spherizone工艺将球形载体催化剂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这两个工艺所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是第四代的二酯催化剂。这两个工艺的成功给我们以启示,即使催化剂不变,通过工艺革新同样可以制备出高性能的PP新产品。

基于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剂的高性能聚烯烃的设计与合成仍将是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新工艺和催化剂的研发,如超临界聚合工艺、聚烯烃高温聚合工艺及其催化剂。目前甚至将来有关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给电子体

的开发、催化剂改性及负载方法等方面,采用这些催化剂制备低成本、高性能聚烯烃。

有关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研究已相当全面,包括各种茂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单、双、桥联和CGC等)、配体结构(基于环戊二烯基,其取代基的个数、取代基的结构等)、桥联基团结构、辅配体的结构及中心金属原子。尽管均相茂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时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但是其工业应用进展缓慢,主要是均相茂金属催化剂在工业应用中存在许多工艺问题:如粘釜、堵管,聚合物细粉含量高、颗粒分布不均匀等。虽然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存在催化剂负载量低、催化活性下降及在聚合过程中催化剂易从载体上脱落等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合成新的茂金属催化剂的同时,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构简单的茂金属催化剂的改性研究,使其具有新的催化性能,合成高性能聚烯烃;茂金属催化剂的负载方法和负载工艺的研究,提高催化剂的负载量和负载催化剂的稳定性。

非茂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特点之一是可以催化极性单体聚合或非极性单体与极性单体共聚合,合成功能聚烯烃;之二是可以合成具有拓扑结构的聚烯烃(如超支化聚烯烃等);之三是非茂金属催化剂的结构多样化,为其设计与合成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非茂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促进了烯烃聚合机理的延伸和发展(如链行走、链穿梭等),成了烯烃聚合领域的新研究热点。

因此,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改性研究、新型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烯烃聚合新方法,宽/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和宽/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丙烯、极低密度聚烯烃、极低密度宽/双峰分子量分布聚烯烃、超高分子量聚烯烃等方面的研发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 1 ] Pasquini N (Eds. ). Polypropylene handbook, Hanser Gardner Publications, 2005, P 476.

[ 2 ] 肖士镜,余赋生.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及聚烯烃.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第一章.

[ 3 ] Minoru T, Yasushi Y, Masuo I, et al. USP 4640906, 1987.

[4] Morini G, Balbontin G, Gulevich Y, et al. Int Patent WO 00P63261, 2000.

[5] 黄葆同,陈伟主编.茂金属催化剂及其烯烃聚合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6] 胡友良,乔金梁,吕立新主编.聚烯烃功能化及改性)))科学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7] 胡友良,李化毅.石化技术与应用, 2004, 157.

[8] 谢光华,方义群.石油化工, 1994, 23:191.

[9] 郭存悦,马志,张明革,等.科学通报, 2002, 47: 519.

[10] 杨科芳,黄英娟,董金勇,科学通报, 2006, 51: 2232.

计算机应用基础答案

专业课作业 1.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________。 A.1946年 2.当前的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第四代计算机,它所采用的逻辑元件是_______。 C.大规模集成电路 3、下列关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__。 D.确定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4、目前,微型计算机中广泛采用的电子元器件是________。 D.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早期的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慢,其主要原因是制约于_______。 D.元器件一一早期的计算机元器件是电子管,其体积大、耗电多。 6、计算机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和数模A合计算机,这种分类是依据________。 B.处理数据的方式-一有两种:处理数字的和处理模拟数据的(声音属于模拟数据) 7、电子计算机按规模和处理能力划分,可以分为_________。 C.巨型计算机、中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 8、个人计算机简称PC机,这种计算机属于________。 A.微型计算机 9、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C.运算速度快、自动控制、可靠性高 10、以下不属于电子数字计算机特点的是________。 B.体积庞大 11、现代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自动、连续地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是因为______。 D.具有存储程序的功能 12、下列各项中,在计算机主要的特点中尤其最重要的工作特点是_______。 A.存储程序与自动控制 13、“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运算,可根据需要达到几百万分之一的精确度”,该描述说明计算机具有_______。 C.很高的计算精度 14、“计算机能够进行逻辑判断并根据判断的结果来选择相应的处理”,该描述说明计算机具有_______。 B.逻辑判断能力 15、计算机的通用性使其可以求解不同的算术和逻辑问题,这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的_______。 A.可编程性 16、当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但其应用最早的领域是_______。 B.科学计算 17、计算机当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根据统计其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_______。(请看解析) A.数据处理 18、当前气象预报已广泛采用数值预报方法,这主要涉及计算机应用中的_______。 D.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19、办公室自动化是计算机的一大应用领域,按计算机应用的分类,它属于______。 D.数据处理 20、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计算机能够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的控制方式,如生产过程化、过程仿真、过程控制等。这属于计算机应用中的________。

绿色化学催化剂应用

绿色化学催化剂应用 摘要:从有机功能小分子催化、高分子负载催化剂、新型过渡路易酸催化、生物质催化、离子液体和超临界流体为介质的催化来介绍有机合成中的一些绿色反应。 关键字:绿色,有机合成,催化 催化化学 催化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深远的影响,80 %以上的传统化工过程都与催化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环境和健康等问题的普遍关注,催化化学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获得了新的评价。因此,适当掌握一些关于催化剂及催化过程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催化化学是一门面向化学类专业大学学生的一门学科。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催化化学的基础知识以及最新发展动向,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化学和化工领域的环境友好的意识,为今后从事研究和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科内容主要包括:催化作用基础、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和表征以及各种新兴催化技术在绿色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如纳米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和相转移催化等。 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定义:是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从工艺源头上就运用环保的理念,推行源消减、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废物再利用与资源化,从而降低了成本与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毒性,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绿色化工的兴起,使化学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从源头上根治环境污染。 绿色化学被称为环境无害化学(Environmentally Benign Chemistry),由此

发展的技术称环境友好技术或洁净技术:即利用化学原理在化学品的设计、生产和应用中消除或减少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和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生产,设计研究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少的环境负作用,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产品和化学过程。无论属于哪个学科,面对一项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新理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所以,首先有必要解释清楚这些技术或科学理念的理论来源及前因后果、带来的益处、发展方向、积极意义、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式等等。 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实现方式 1、绿色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绿色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原子经济性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近年来,开发新的原子经济反应已成为绿色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均在开发钛硅分子筛上催化氧化丙烯制环氧丙烷的原子经济新方法。此外,针对钛硅分子筛催化反应体系,开发降低钛硅分子筛合成成本的技术,开发与反应匹配的工艺和反应器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BHC工艺是一个典型的原子经济性反应,不但合成简单,原料利用率高,而且无需使用大量溶剂和避免产生大量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小。Boots工艺肟化法从原料到产物要经过4步反应,每步反应中的底物只有一部分进入产物,所用原料中的原子只有40%进入最后产品中。而BHC工艺只需3步反应即可得到产品布洛芬,其原子经济性达到77%,也就是说新方法可少产废物37%。如果考虑副产物乙酸的回收,BHC 合成布洛芬工艺的原子有效利用率则高达99%。 环氧乙烷的生产,原来是通过氯醇法两步制备,采用银催化剂后,改为乙烯直接氧化成环氧乙烷的原子经济性反应。而合成乙二醇二乙酸酯(EGDA)的经典

常见聚合物

聚己内酯多元醇PCL 聚己内酯多元醇Polycaprolactone(简称PCL),是由ε-己内酯在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苯基锡)做催化剂,二羟基或三羟基做引发剂条件下开环聚合而成,属于聚合型聚酯,其分子量与歧化度随起始物料的种类和用量不同而异。 1.PCL的基本特性 PCL是一种脂肪族直链聚酯,Tg为60℃,非常柔软,具有极大的伸展性,而且和尼龙相近,数值较大。PCL升温时的DSC的发热最大值约在6 0℃,与此相比,降温时的吸热最大值约在30℃,二者相差极大。因此,不仅在低温下可以成型,溶解后在接近室温的温度下也可以成型。 PCL和以下树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PE、PP、ABS、AS、PC、PVA C、PVB、CN、PEO、PVE、PA、SMA、PB、PIS、天然橡胶等。 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性良好,在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几种酮类以及极性溶剂中能很好地溶解。另外,由于是脂肪族聚酯,所以燃烧热较小,对垃圾焚烧处理具有较大意义。 2.PCL应用 目前,分子量在几千以下的PCL有以下用途。 ①在聚氨酯体系的弹性体、弹性纤维、乳胶、墨水附着剂等原料方面用作低聚物和变性剂,可提高韧性、低温特性、反应性等机能性。 ②在树脂改性方面,可以用来改善丙烯酸、聚脂、乙烯基等树脂的柔韧性、流动性、低温耐冲击性、成型性等。 ③在涂料方面,用作汽车底漆、中涂、表面涂层,各种建材用的溶剂和乳胶涂料等的改性剂,可以提高涂膜的韧性、改善低温特性、反应性、提高交联密度。 ④在粘合剂方面,用聚己内酯多元醇制得的聚氨酯胶粘剂比起用其他聚醚和聚酯为原料生产的有更好的色泽、水解稳定性和均匀性。 ⑤在聚氨酯人造皮革(PU革)方面,PCL比普通的多元醇合成的PU 革有更好的耐光老化、耐热老化、耐水老化性能。 ⑥在皮革涂饰剂方面,可与聚醚等合成水性聚氨酯,涂膜柔软,耐熨烫、

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

摘要: 均匀、连续、致密分子筛膜的合成和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利用分子筛膜具有的筛分和催化作用,在传统颗粒催化剂或载体表面包覆分子筛膜形成复合型催化剂,可以实现膜基分离和催化过程的耦合,增加反应物选择性,提高目标产物收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不同类型颗粒催化剂或载体表面合成分子筛膜的制备方法,描述了分子筛膜包覆型复合催化剂用于不同催化反应体系的研究结果。同时,在归纳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展望了分子筛膜包覆型催化剂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 分子筛膜包覆载体膜催化反应器 Coated with molecular sieve membran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atalyst Abstract:uniform, continuous, the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dense molecular sieve membrane is widely https://www.360docs.net/doc/2f2795115.html,ing molecular sieve membrane is screening and catalysis, in traditional particle catalyst or carrier cladding molecular sieve membrane formation on the surface of composite catalyst, can realize the coupling of membrane separation and catalytic process, increase the selectivity of reactants, improve the target product yield.In recent years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n different types of particle catalyst or carrier surfac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synthesis of molecular sieves membrane, describes the molecular sieve membrane coated type composite catalyst used for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catalytic reaction system.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induction and summary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discussed coated with molecular sieve membra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talyst. Keywords:molecular sieve membrane coated carrier membrane catalytic reactor 1引言 分子筛膜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以及与特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自首次支撑体分子筛膜专利报道至今,沸石分子筛膜的研究及生产已经成为膜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图1分子筛膜论文和专利发表数量随年份的趋势图。支撑体分子筛膜的使用拓宽了分子筛的应用范围,避免了直接使用分子筛粉末床层带来的高压降及成型时加入粘结剂带来的使用效率降低等问题,使分子筛膜规模化的工业应用成为可能。加上分子筛具有筛分效应,较大的比表面积,可控的客体-吸附质相互作用,使其可用于膜催化和分离。分子筛膜在膜分离、膜催化反应器、化学传感器、电极材料、光电器件、低介电常数材料以及保护层方面均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作业一 1、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1.科学计算(或数值计算) 2.数据处理(或信息处理)数据处理从简单到复杂已经历了三个发 展阶段,它们是:①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简称EDP),②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③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 3.辅助技术(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⑴计算机辅助设 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 ⑵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简称CAM)⑶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 4.过程控制(或实时控制) 5.人工智能(或智能模拟) 6.网络应用。 当前,计算机的发展表现为四种趋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2、什么是指令: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构成,分别表示何种操作和存储地址。而程序则是:程序是可以连续执行,并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一条条指令的集合。它是人与机器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程序主要是原代码文件,有了程序才有软件。 3、操作系统的地位:其他软件的支撑环境 操作系统的作用: 用户角度: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接口 资源管理角度:计算机资源的管理者,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4、(1)标题栏位于窗口的顶部。通常用于显示应用程序或打开文档的名称。(2)控制菜单图标位于窗口的左上角。它的功能包括在一个下拉菜单中。即还原、移动、大小、最小化、最大化和关闭等。 (3)最小化按钮位于标题栏的右端。单击该按钮,可将窗口缩小为任务栏中的一个按钮。 (4)最大化按钮位于标题栏的右端。无论当前窗口多大,用鼠标器单击最大化按

配位聚合

1. 写出下列催化剂组份的分子结构式和缩写式 (1)三乙酰丙酮钴; (2)二π-烯丁基镍;(π-C4H7)2Ni (3)二甲基硅桥联苯并茚基茂基二氯化锆 (4)π-烯丙基三氟乙酸镍; π-C3H5NiOOCCF3 (5)环烷酸镍; C22H14NiO4 (6)异丙基(茂基-1-芴基)二氯化铪 (7)亚乙基双(1-茚基)二氯化钛; (8)倍半铝Al2Et3Cl3 2. 在Ziegler-Natta聚合中产品的分子量控制重要手段是什么,为什么不用温度控制?写出其反应式。乳液聚合中若温度一定,聚合物的分子量调节靠什么手段,能否用引发剂用量?试从动力学方程解释。 常用H2来调节分子量, 添加分子量调节剂,高活性活泼H顺式含量 3. 试举一例说明立构规整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和路线,并讨论这种聚合物与性能的相互关系。全同聚丙烯:α-TiCl3/AlEt3/P 30-70℃ 间同聚丙烯:α-TiCl3/AlEt3/P -70℃ 间规聚丙烯的抗冲击强度为等规聚丙烯的两倍,但刚性和硬度则仅及后者的一半 间规PP的分子链间距较大,分子链活动能力较好,排列规整性赶不上等规PP,所以结晶度也小,导致冲击韧性好,受冲击时分子链滑移和断裂能吸收更多的能量,结晶度低也就导致刚性下降,模量下降。 4. 活性中心浓度的测定有几种方法,活性中心是否缔合,如何判定 活性中心浓度:动力学法,猝灭法,同位素标记法 动力学法:依据聚合物分子量或聚合物的分子数随聚合时间的变化 猝灭法:聚合反应加入猝灭剂(QL),增长链立即与猝灭剂发生反应,测定L的含量 同位素标记法:14C标记助催化剂,测定标记基团数目 聚合速率方程,通过对活性中心的指数可以确定 测定活性链增长前后的浓度变化,死的连段粘度无变化;通过光散射法测定终止前后的分子量变化。 通过带帽封端法,在测量聚合前后的粘度变化

有机催化剂的应用及发展

催化化学综述 综述题目:有机催化剂的应用及发展 学院:_ 专业:_ 班级:___ 学号:_ 学生姓名:_ 2013年 6月16日

有机催化剂的应用及发展 前言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既能提高也能降低),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也叫触媒),在现代有机合成化学及化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化学工业产品的85%都是通过催化过程生产的,每种新催化剂的发现及催化工艺的研制成功,都会引起化学工业的重大革新。有机催化剂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和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联系,其发展历史也是几经波折,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有机催化剂主要分为金属有机催化剂和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其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1.非金属有机催化剂 金属有机催化剂相反,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是指具备催化剂基本特征的一类不包含金属离子配位的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此类非金属有机催化剂不同于通常的单纯以质子酸中心起主导作用的有机羧酸类、苯磺酸类有机催化剂,它是通过分子中所含的N,P等富电子中心与反应物通过化学键或范德华力形成活化中间体,同时利用本身的结构因素来控制产物的立体选择性。 1.1、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种类 1、有机胺类:脯氨酸、咪唑啉酮类、金鸡纳碱类、Ⅳ杂环卡宾类、二酮哌嗪类、胍类、脲及硫脲类等; 2 、有机膦类:三烷基膦类、三芳基膦类等; 3 、手性醇类质子催化剂:如TADDOL类催化剂。 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和金属有机催化剂以及生物有机催化剂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有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例如叔膦本身又是金属有机催化剂很好的配体,还有些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显示出类似于酶的特性和催化机理.大量的研究发现大多数非金属催化剂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尤其是应用在不对称合成中,经其催化的反应大都有很好的收率和对映选择性,并且具有毒性低、价格低廉、容易制备、稳定性好、易于高分子固载等一系列优点,所以越来越受到各国化学家的重视。 1.2、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应用 1.2.1.松香酯化催化剂 松香是自然界极其丰富的一种天然树脂 ,分为脂松香、浮油松香和木松香三种 ,松香具有防腐、防潮、绝缘、粘合、乳化、软化等特性 ,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胶粘剂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和农药等 ,但松香性脆、易氧化、酸值较高、热稳定性差等缺点严重妨碍了它的应用。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对松香进行化学改性 ,人为地赋予它各种优良性能 ,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松香化学反应主要在枞酸型树脂酸分子的两个活性基团——羧基和共扼双键上进行。它的主要反应有:异构、加成、氢化、歧化、聚合、氨解、酯化、还原、成盐反应和氧化反应。松香的氢化和酯化是其中最主要的改性手段。

催化剂制备方法大全

催 化 剂 的 制 备 方 法 与 成 型 技 术 总 结 应用化学系1202班 王宏颖 201208020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与成型技术 一、固体催化剂的组成: 固体催化剂主要有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三部分组成: 1.活性组分:主催化剂,是催化剂中产生活性的部分,没有它催化剂就不能产生催化作用。 2.助剂:本身没有活性或活性很低,少量助剂加到催化剂中,与活性组分产生作用,从而显著改善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等。 3.载体:载体主要对催化活性组分起机械承载作用,并增加有效催化反应表面、提供适宜的孔结构;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抗毒能力;减少催化剂用量,降低成本。 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催化剂载体有:SiO2,Al2O3、玻璃纤维网(布)、空心陶瓷球、有机玻璃、光导纤维、天然粘土、泡沫塑料、树脂、活性炭,Y、β、ZSM-5分子筛,SBA-15、MCM-41、LaP04等系列载体。 二、催化剂传统制备方法 1、浸渍法 (1)过量浸渍法 (2)等量浸渍法(多次浸渍以防止竞争吸附) 2、沉淀法(制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注意加料顺序:正加法或倒加法,沉淀剂 加到盐溶液为正,反之为倒加) (1)单组分沉淀法 (2)多组分共沉淀法 (3)均匀沉淀法(沉淀剂:尿素) (4)超均匀沉淀法 (NH4HCO3和NH4OH组成的缓冲溶液pH=9) (5)浸渍沉淀法 浸渍沉淀法是在浸渍法的基础上辅以均匀沉淀法发展起来的,即在浸渍液中预先配入沉淀剂母体,待浸渍单元操作完成后,加热升温使待沉淀组分沉积在载体表面上。此法,可以用来制备比浸渍法分布更加均匀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 (6)导晶沉淀法 本法是借晶化导向剂(晶种)引导非晶型沉淀转化为晶型沉淀的快速有效方法。举例:以廉价易得的水玻璃为原料的高硅酸钠型分子筛,包括丝光沸石、Y型、X型分子筛。 3、共混合法 混合法是将一定比例的各组分配成浆料后成型干燥,再经活化处理即可。如合成气制甲醇用的催化剂就是将氧化锌和氧化铬放在一起混合均匀(适当加入铬

计算机应用基础复习主要知识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复习主 要知识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一章计算机概述 知识点: 1、计算机发展阶段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各代计算机分别采用什么电子元件 2、计算机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 3、计算机的发展有哪几种趋势请简要阐述。 2、数制:数制间的转换 例如: 1011011.01B转换成十进制的数。 186.25D转换成二进制并表示出来。 分别转换成八进制和十六进制。 3、硬件知识: 计算机硬件组成结构——冯.诺依曼原理 例如:硬件的五大组成部分 存储器——内存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内存与外存的区别 例如:ROM、RAM的名称,特点 4、数据存储单位 例如: 计算机位、字节、字长的含义。 下列单位的换算关系 BIT BYTE KB MB GB TB 第三章操作系统 知识点:

1、操作系统的概念及功能 2、在Windows XP中,关闭窗口的方法有哪些 3、桌面常用图标及其作用。 4、文件名的组成及文件路径 例如:文件路径“E:\Work\Computer\论文.doc”所表示的意思 5、快捷键(复制、粘贴、剪贴、保存)。 6、在桌面创建程序快捷方式的步骤。 7、去掉文件或文件夹的隐藏属性的步骤。 8、windows操作系统中窗口和对话框的区别。 第四章 word 知识点: 1、Word文档有哪几种视图方式 2、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步骤。 3、在word中实现上标、下标的操作步骤。 例如:在Word中输入2 a的步骤。 2 4、在word中实现分数输入的操作步骤。 1 例如:怎么样在Word中输入 2 5、利用word软件建立表格的几种方式。 第五章 excel 知识点: 1、EXCEL中,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条件格式如何设置 3、分类汇总的一般步骤。

配位催化剂的应用

配位催化剂的应用前景 某某* (单位名称地址邮编) 摘要;本文介绍了材料的类型和常用的合成方法,综述了近年来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以材料中骨架金属作为活性中心骨架有机配体作为活性中心和负载催化活性组分的催化反应,以期对材料的催化性能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类型合成催化应用;负载型金催化剂;催化性能 1前言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过化生成的一类具有周期性多维网状结构的多孔晶体材料,具有纳米级的骨架型规整的孔道结构,大的表面积和孔隙率以及小的固体密度,在吸附、分离、催化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材料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89年为主要代表的工作在硝基甲烷中制备出了具有类似金刚石结构的三维网状配位聚合物同时预测了该材料可能产生出比沸石分子筛更大的孔道和空穴,从此开始了材料的研究热潮。但早期合成的材料的骨架和孔结构不够稳定,容易变形。直到1995年等合成出了具有稳定孔结构的,才使其具有了实用由于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规整的孔道结构,并且孔尺寸的可调控性强,骨架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易实现功能化,气体吸附[1]、磁学性能[2]、生物医学[3]以及光电材[4]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特性貌似与现有的沸石和介孔分子筛很相似,但实际上却有较大的差别,材料还可负载高分散的纳米金属活性组分等,因此材料具有区别于其他催化剂材料的独特结构特征。 2 含钼催化剂的应用 2. 1 钴钼、镍钼催化剂 钴钼、镍钼催化剂主要用于石油加工过程中的加氢精制,如加氢脱硫( HDS)、加氢脱氮、加氢饱和等。其特点是不易中毒,使用寿命长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具有很高的活性、良好的选择性和机械强度;不仅可处理一般原油,而且对品质低劣的重质油也很有效。制备钴钼催化剂主要有湿混、干混、浸渍等三种方法。湿混法是将硝酸钴和钼酸铵与有机酸配成均匀透明溶液,然后与拟薄水铝石一起经*作者简介:某某,女,(1991—),甘肃酒泉,现为,,,,,,,

关于高分子负载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关于高分子负载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陈凯高材1301 摘要:高分子催化剂作为功能高分子的重要一个分支,具有稳定性高、溶剂适用性广、易于产物分离纯化、对环境影响小、易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回收和重复使用等优点,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本文以高分子负载催化剂的结构,应用等为线索,着重介绍高分子负载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可溶性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优缺点及其研究进展,并作出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高分子负载催化剂金属络合物结构应用 1.引言: 近几十年来,均相催化反应得到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均相反应的催化剂一般来说存在价格昂贵、反应活性低、易流失、较难回收操作等缺点;另一方面,均相催化剂往往要使用重金属离子,这样既会对产物和反应后处理过程造成污染,催化剂又难于回收,总的合成效率也大为降低,因此寻找能够重复使用且回收操作简单的催化剂或配体就成为有机催化反应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自1963年R.B.Merrifield和R.Letziger等人首次将聚苯乙烯引入到多肽和低聚糖的合成中,开创了高分子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应用的先例,随之聚合物试剂的研究和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高分子催化剂更受人们的重视。高分子催化剂又叫聚合物催化剂,它是聚合物试剂中的一类,也是功能高分子的一个重要分支。将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离子或金属配合物以化学作用或物理作用方式固定于聚合物载体上所得到的具有催化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称为高分子负载金属或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简称高分子负载催化剂。高分子负载催化剂由于负载高分子的特殊性,具有:1.可以简化反应步骤。2. 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3.腐蚀性小。4.易于分离,反应后的催化剂可以回收重复使用。4.催化的重现性高。同时,高分子载体不仅仅是作为金属活性中心的惰性支持体,由于其特殊的高分子效应,及其与催化中心、反应底物和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极大地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提高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这正是引起人们研究高分子负载催化剂的兴趣所在。本文以高分子负载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应用等为线索,着重介绍高分子负载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可溶性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优点及其研究进展,并作出了总结与展望。 2 高分子负载金属络合物催化剂: 金属酶催化剂具有高效、专一和无污染等特点. 受金属酶催化作用的启发, 在金属有机化学中均相催化取得辉煌成就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了设想通过高分子负载的方法, 转化均相催化剂为复相催化剂, 使之兼具二者的优点和避免相互缺点的探索。根据高分子负载催化剂作用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物理吸附催化剂和化学键联催化剂。物理吸附催化剂是指催化活性物质通过物理吸附力直接吸附在高分子上;化学键联催化剂是通过化学键的作用与高分子联接在一起。由于物理吸附催化剂稳定性较差,在使用过程中金属离子或配合物容易流失,高分子骨架或其配合物功能基团也会被破坏,有时金属离子还会形成微晶,因此该类催化剂回收次数不理想。而化学键联催化剂不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回收重复使用多次,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成为高分子负载催化剂的主要研究方向。化学键联的高分子负载催化剂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1) 通过有机反应先对高分子进行官能化,形成新生官能团,然后再与催化活性中心连接。(2)通过具有催化活性单体共聚形成高分子负载催化剂,可以通过控制聚合的条件,以得到合适的孔径、粒度、强度的凝胶或粉末。(3) 高分子骨架中已具备有效官能团,可以通过与催化剂前体进行亲核取代或亲电加成等反应,直接将催化活性物质通过共价键链接到高分子上。 高分子负载催化剂与传统小分子催化剂相比具有如下特点:简化操作过程;活性高;易与

第二章催化剂制备、性能评价及使用技术

第二章催化剂的制备、性能评价及使用技术 1.多相催化剂常用哪些方法来制备?为什么制备固体催化剂都需要经过热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多相催化剂常用的制备方法有:(1)天然资源的加工,结构不同,含量不同的硅铝酸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条件加工后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催化反应;(2)浸渍法,将载体置于含活性组分的溶液中浸泡,达到平衡后将剩余液体除去,再经干燥、煅烧、活化等步骤即得催化剂。此法要求浸渍溶液中所含活性组分溶解度大、结构稳定、受热后分解为稳定的化合物;(3)滚涂法和喷涂法,滚涂法是将活性组分先放在一个可摇动的容器中,再将载体布于其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滚动,活性组分逐渐粘附其上,为了提高滚涂效果,有时也添加一定的粘合剂。喷涂法与滚涂法类似,但活性组分不同载体混在一起,而是用喷枪附于载体上;(4)沉淀法,在含金属盐类的水溶液中,加进沉淀剂,以便生成水合氧化物、碳酸盐的结晶或凝胶。将生成的沉淀物分离、洗涤、干燥后,即得催化剂;(5)共混合法:将活性组分与载体机械混合后,碾压至一定程度,再经挤条成型,最后缎烧活化;(6)沥滤法(骨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将活性组分金属和非活性金属在高温下做成合金,经过粉碎,再用苛性钠来溶解非活性金属即得;(7)离子交换法: 是在载体上金属离子交换而负载的方法, 合成沸石分子筛一般也是先做成Na型,需经离子交换后方显活性;(8) 均相络合催化别的固载化: 将均相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移植于载体上, 活性组分多为过渡金属配合物,载体包括无机载体和有机高分子载体。优点是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好,而且可根据需要改变金属离子的配体。制备各固体催化剂,无论是浸渍法,沉淀法还是共混合法,有的钝态催化剂经过缎烧就可以转变为活泼态,有的还需要进一步活化。 所以,催化剂在制备好以后,往往还要活化;除了干燥外,还都需要较高温度的热处理-煅烧的目的:1)通过热分解除掉易挥发的组分而保留一定的化学组成,使催化剂具有稳定的催化性能。2)借助固态反应使催化剂得到一定的晶型、晶粒大小、孔隙结构和比表面。3)提高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2.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原理是什么?金属盐和沉淀剂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原理是沉淀反应,金属盐一般首选硝酸盐来提供无机催化剂材料所需的阳离子;金、铂、钯等贵金属不溶于硝酸,但可溶于王水。 沉淀剂的选择原则是:(1)尽可能使用易分解并含易挥发成分的沉淀剂;(2)沉淀便于过滤和洗涤;(3)沉淀剂自身的溶解度要足够大;(4)沉淀物的溶解度应很小;(5)沉淀剂必须无毒,不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章 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

第三章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生产工艺共价键均相断裂产生两个自由基,非均相断裂则产生离子。 离子聚合反应:乙烯基单体、二烯烃单体以及一些杂环化合物在某些离子的作用下进行的聚合反应称为离子聚合反应。 根据增长链链端离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分为:阳离子聚合反应和阴离子聚合反应。 配位聚合反应:由配位聚合催化剂引发乙烯基单体,二烯烃单体进行空间定向聚合,是一类特殊的离子聚合反应体系,称之为配位阴离子聚合反应,简称配位聚合反应。 配位聚合催化剂:由过度金属卤化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组成的络合型聚合催化剂体系,由于属于配位络合结构,所以称为配位聚合催化剂。 第一节离子聚合反应及其工业应用 一、阳离子聚合反应及其工业应用 1、阳离子聚合反应 阳离子聚合反应是乙烯基单体或某些杂环单体如环醚、环缩醛、环亚胺、环硫醚、内酰胺、内酯等在阳离子引发剂(或称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相应离子进行聚合的反应。例如:乙烯基单体在阳离子引发剂作用下进行的阳离子聚合反应为: 链引发 链增长 链转移与终止 向单体链转移 由于阳离子增长链末端带有正电荷,所以具有亲核性的单体或碱性单体易于发生阳离子聚合反应,但容易从单体分子中夺取质子而发生向单体链转移的副反应或与亲核杂质反应终

止。即使在很低的温度下,也容易发生链转移反应,因而不易得到高分子量产品。所以工业上用异丁烯和少量异戊二烯经阳离子聚合反应生产丁基橡胶时聚合温度须低至—100℃。 氧正离子、硫正离子等的活性低于碳正离子,所以杂环单体经阳离子聚合反应生产高分子量聚合物可在65℃以上进行。 2、工业应用 高分子合成工业中应用阳离子聚合反应生产的聚合物主要品种如下: 聚异丁烯:异丁烯在阳离子引发剂AlCl3、BF3等作用下聚合,由于聚合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单体浓度、是否加有链转移剂等的不同而得到不同分子量的产品,因而具有不同的用途。 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分子量<5万),为高粘度流体,主要用作机油添加剂、粘合剂等。高分子量聚异丁烯为弹性体用作密封材料和蜡的添加剂或作为屋面油毡。异丁烯与少量异戊二烯的共聚物称作丁基橡胶,其聚合度为5万~50万。所用引发剂为AlCl3,溶剂为二氯甲烷,于173K聚合而得。 聚甲醛:由三聚甲醛与少量二氧五环经阳离子引发剂AlCl3、BF3等引发聚合。用作热熔粘合剂、橡胶配合剂等。 聚乙烯亚胺:主要是环乙胺、环丙胺等经阳离子聚合反应生成聚乙烯亚胺均聚物或共聚物,它是高度分支的高聚物。用作絮凝剂、粘合剂、涂料以及表面活性剂等。 3、阳离子聚合得到的特殊聚合物 可合成分子量较狭窄和可控制分子量的聚合物。在适当引发剂作用下阳离子增长链可以表现为“活性’’增长链,从而有控制的合成适当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 可以进行活性阳离子聚合反应的单体有:乙烯基醚类单体、异丁烯,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等,其中以乙烯基醚类单体最为重要。 具有功能性悬挂基团的聚合物,为梳形结构。

炼油催化剂的现状分析和技术进展

炼油催化剂的现状分析和技术进展 炼油催化剂在原油制造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对我国基础油的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国内外在炼油催化剂的投入以及取得的进展方面来看,我国的技术较欧美国家稍弱,但是由于近几年政府在原油上加大了投入,以及积极的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原油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文章就炼油过程中所使用的催化剂的种类及效用分析以及每项技术的发展前景展开论述。 标签:炼油催化剂;生产水平;现状分析;应用进展 1 炼油催化剂工业现状的特点分析情况 自从种类繁多的催化剂出产之后,它的发展的状况,对于以石油和化工等作为支柱的产业,以及人生存环境的维护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国外的炼油催化剂制造业中以此种技术而达到了突出的进展,我们从宏观角度的产业发展看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1)为了使催化剂生产厂的收益日渐增多,现在出现生产厂家的多家兼融或连锁状况,从而稳固竞争中的地位,也方便对产品进行优化。 注明的Albemarle公司以6125亿美元在2004年5月购买了阿克苏公司的炼油催化剂这一重要业务,此行为使在美国以化学品著称的公司凭借特种化学品在市场上由第10的排位上升到第6位。此次收购后又开展了相关业务,所以Albemarle公司也因得到助力而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催化剂生产商。 (2)根据市场状况的改变,积极的调整业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上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其平均生产力每年约4万吨,全球超过4万吨及以上的公司一共有6家,由于催化剂的价低而重要,逐渐催化剂产业就开始占据世界大商场相关份额的1/3。其中有加氢的处理、加氢的裂化、加氢的精制、异构化以及石脑油催化重整等主要生产手段。在南方化学公司中炼油催化剂业务在炼提催化剂的技术取得了些成就。在脱芳技术的方面上,该公司研创的高度抗硫的ASAT脱芳催化剂,可用于多个方面,例如改质瓦斯油或者生产出超极清洁的燃料。 2 炼厂的各种催化剂种类介绍及效用进展分析 (1)催化轻汽油醚化、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后降低汽油烯烃的量并增加汽油辛烷值的活性炭负载杂多酸,并能使汽油减少雷德蒸气压,汽油含痒量增多,以及使汽油的稳定性得到很好的改进,当前的醚化催化剂大部分采取的是具强酸性的离子交换型树脂,从其名可知其具有很强的酸性,而且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低温转化时效率较高,其缺点就是热稳定性低、磺酸基易脱落以及失活之后就不能再生等。目前几年的研究,由于使用的特殊酸及多功能催化等优点的杂多酸受

聚乙烯催化剂

聚乙烯催化剂 牌号:BCE 技术供应商:北京化工研究院 产品性能和技术特点简介: BCE催化剂是一种聚乙烯高效催化剂,属于钛系载体型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剂,适用于淤浆法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用于生产各种用途的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尤其适合生产PE80、PE100等高附加值产品。综合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其主要特点是: 1、活性高, ≥30,000g PE/g Cat 2、氢调敏感性高 3、共聚性能好 4、聚合物堆积密度高、低聚物少 5、聚合物颗粒形态好、分布窄 6、聚合物性能优良 淤浆聚合,80℃, 2小时 包装及储运 粉状BCE催化剂储存于氮气保护下的镀锌钢桶,每桶催化剂净重50kg。包装桶内氮气压力小于0.04MPa,运输中避免碰撞、避免与水、空气接触。储存于干燥、洁净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牌号:BCS01 技术供应商:北京化工研究院 产品性能和技术特点简介: BCS01催化剂是气相法乙烯聚合浆液催化剂。在聚乙烯工艺装置上可生产注塑、挤塑、吹塑等牌号的全密度PE产品,广泛应用于针对聚乙烯Unipol工艺和BP工艺的反应器中。其主要特点是: 1、催化剂活性高:>8000gPE/gCAT(Unipol工业装置);

2、聚合物表观密度高:>0.32g/cm3(Unipol工业装置) 3、聚合物颗粒形态好,粒径分布窄,细粉少; 4、催化剂氢调敏感; 5、催化剂共聚性能好。 牌号:BCG系列 技术供应商:北京化工研究院 产品性能和技术特点简介: BCG系列(BCG-I、 BCG-II)催化剂是一种高效聚乙烯催化剂,适用于气相流化床工艺的乙烯聚合或共聚合,尤其适用于Unipol工艺的聚乙烯生产装置。其主要技术特点: 1、催化剂活性高:≥5000gPE/gCat(Unipol工业装置); 2、聚合物表观密度高:≥0.35 g/cm3(Unipol工业装置) 3、聚合物颗粒形态好,粒径分布窄,细粉少; 4、催化剂流动性好; 5、催化剂氢调敏感性好; 6、催化剂共聚性能优良。 牌号:SCG-1系列 技术供应商:上海化工研究院 产品性能和技术特点简介: SCG-1系列催化剂是Mg-Ti催化剂,能够应用于UNIPOL工艺,可生产窄分子量分布密度由低到高的各种牌号的聚乙烯产品。 牌号:SCG-3/4/5系列 技术供应商:上海化工研究院 产品性能和技术特点简介: SCG-3/4/5是铬系催化剂,应用于UNIPOL工艺,可生产中等分子量分布和宽分子量分布的LLDPE及HDPE。该铬系催化剂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可工业化生产的铬系催化剂产品,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不仅完全可以取代进口催化剂,而且在某些性能方面优于进口催化剂,从而满足客户的各种生产需要。目前,该系列产品已出口销售。 牌号:SLC-G 技术供应商:上海化工研究院 产品性能和技术特点简介: SLC-G催化剂适用于气相流化床工艺的乙烯共聚和均聚。SLC-G催化剂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活性更高,产品灰份更低。 牌号: SLC-S 技术供应商:上海化工研究院 产品性能和技术特点简介: SLC-S催化剂(中国专利号:ZL98110609.9),是含25-30%固体于特殊矿物油之中的淤浆催化剂,是不需要用无定型硅胶做载体的Mg-Ti催化剂,可用来代替传统固体催化剂,在气相流化床聚乙烯工艺中生产窄分子量分布的LLDPE/MDPE及HDPE。其主要的技术特点是具有很高的活性,是传统固体催化剂的4倍。 牌号:SLC-B 技术供应商:上海化工研究院 产品性能和技术特点简介: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跃发展,超级并行计算机技术、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互渗透,改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从而使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工业和农业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有以下6大方面。 1.科学计算(或数值计算) 科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计算。在现代科学技术工作中,科学计算问题是大量的和复杂的。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大存储容量和连续运算的能力,可以实现人工无法解决的各种科学计算问题。 例如,建筑设计中为了确定构件尺寸,通过弹性力学导出一系列复杂方程,长期以来由于计算方法跟不上而一直无法求解。而计算机不但能求解这类方程,并且引起弹性理论上的一次突破,出现了有限单元法。 2.数据处理(或信息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分类、统计、加工、利用、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据统计,80%以上的计算机主要用于数据处理,这类工作量大面宽,决定了计算机应用的主导方向。 数据处理从简单到复杂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们是: ①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简称EDP),它是以文件系统为手段,实现一个部门内的单项管理。 ②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它是以数据库技术为工具,实现一个部门的全面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③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它是以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为基础,帮助管理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改善运营策略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目前,数据处理已广泛地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企事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与决策、情报检索、图书管理、电影电视动画设计、会计电算化等等各行各业。信息正在形成独立的产业,多媒体技术使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是数字和文字,也有声情并茂的声音和图像信息。 3.辅助技术(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

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 本学期精细化学品课程第六章—高分子材料助剂中学到了配位(定向)聚合催化剂。乙烯、丙烯、丁烯、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等是石油化工中的主要原料,在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组成的催化体系存在下,进行聚合反应,已用于生产多种性能优异的高聚合物。由于催化剂具有立体定向性,合成出来的高分子其链结构具有规整性,因此,这种聚合反应称为定向聚合。下面我将讨论配位聚合催化剂的一些相关知识。 烯烃配位聚合包括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非茂金属催化剂,配位聚合机理,功能化聚烯烃的制备,原位共聚制备LLDPE,原位聚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活性配位聚合以及Spherizone工艺等方面的成就。聚烯烃是消费量最大的合成树脂种类,目前,全球年消费量已经超过1亿吨,而且世界各国对聚烯烃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1]。聚烯烃材料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是它具有优异的性能,如良好的机械性能、热性能、加工性能、抗腐蚀性能、医用卫生性能和低密度等,这些优异性能使聚烯烃材料能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其二是它的低廉价格,聚烯烃的主要原料乙烯和丙烯,来源于石油裂解产品,成本低,使聚烯烃材料形成高的性能价格比;其三是高速发展的技术支撑,自Ziegler 在1953年发现配位聚合催化剂以来,烯烃配位聚合技术就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从催化剂、聚合方法到聚合工艺,大约每隔十年,在技术方面就会有一次大的突破,它或者降低了聚烯烃的生产成本,或者为聚烯烃带来更新、更广和更高的性能。聚烯烃材料由于巨大的商业应用,以及催化剂和聚合工艺发展对基础科学技术的急切需求,多年来,烯烃配位聚合吸引了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为之奋斗,包括有机金属化学、聚合物化学和物理、分析化学等,他们在促进烯烃配位聚合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学科本身的进步。 根据配位聚合催化剂的发展历史,可以将烯烃配位聚合在时间上以1980年代初分开,这个时间正是第四代Ziegler-Nattta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发展起来的时间。1980年代初之前,催化剂的活性低,形态控制差,聚合物的性能一般。1980年代初之后,催化活性、形态控制和聚合物性能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改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发展,可以实现对聚烯烃分子链微观结构的剪裁;球形载体Ziegler-Nattta催化剂的发展不仅使聚合物的形态可控,而且能制备聚烯烃釜内合金,大大拓宽了聚烯烃的性能。近十年来,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出现又为聚烯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高支化结构聚乙烯,烯烃和极性单体的共聚物,以及常温下的烯烃活性聚合等,以往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都不能成功地制备出这些聚合物。 催化剂的发展:烯烃配位聚合的核心是催化剂。从结构性能的关系讲,催化剂结构决定聚合物微结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共聚单体含量和分布以及规整性等),聚合物微结构决定聚合物宏观性能,进而影响聚合物的应用领域。因此,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技术革新一直是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专利争夺最激烈的领域。 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在1980年代后蓬勃发展起来,但是传统的Ziegler-Natta催化剂一直在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中占有主要地位,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聚烯烃工业使用的主要催化剂。Ziegler-Natta催化剂长盛不衰的原因,得益于它成熟的工业实践和不断革新。以丙烯聚合Z-N催化剂为例,1980年代初,MgCl2负载TiCl4型Z-N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了很大进步,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是化学结晶法和球形载体法。化学结晶法是将Mg化合物的溶液和TiCl4反应,生成MgCl2结晶析出,形成球形或类球形载体催化剂;球形载体催化剂法是先将MgCl2醇合物制备成球形载体,再和TiCl4反应,形成球形载体催化剂。在这些制备方法的基础上,以邻苯二甲酸二酯(特别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为内给电子体的催化剂(称为第四代Z-N催化剂)迅速发展起来[3],该催化剂具有高的活性,等规度大于95%,聚合产物不再需要后处理工序,制备出的聚合物呈球形,粒径可以达到3mm以上。目前,大多数工业催化剂都使用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作内给电子体,用于生产聚丙烯均聚物和抗冲聚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