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简答题(部分)

1、 高校的职能有哪些?
(1)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2)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 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智能的眼神。
2、 高校目的的作用?
高校的目的具有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的作用。
3、 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可理解为一种教育意志、教育理想;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开展的针对特定的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
4、 高校在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处理的几个关系)
1) 德与才的关系
2) 身与心的关系
3) 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而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则主要指那些从个人要求,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遵循:(一)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二)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两种价值观对后人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三)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
6、 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关系的问题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英才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成为明显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高等教育的支撑者为国家,国家几乎承担了对高等教育的所有投资。大众驾驭通常以普通教育的普及或极为发达和较开放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前提,以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
7、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遵循的原则
()发展速度要适度
()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发展终身教育。
8、 学制改革趋势——弹性学制的特征
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
9、 如何推进弹性学制?
()推进学分制
()打破学校、专业界限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10、 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11、 教师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一

)教师的作用: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此主要任务。
(2)开展科学研究
(3)为社会服务。
12、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及其规律,如何因材施教?
新生阶段:
()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的理想
()建立了心的思维方式,但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是意识。
()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
()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
()渴望温暖和友谊
()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
二、 三年级阶段:
()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
()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
()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
()层次差别日益明显
()性心理升华,开始公开追求异性
高年级阶段
()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
()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关注毕业分配。
12、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高校师生的教育关系
()高校师生的心理关系
()道德关系
相互联系,教育关系是最基本的师生关系,它是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建立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高校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就难以维持。
13、 制约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
()师生角色特点
()师生相互期待作用
()师生个性因素
()教师领导作风
14、 如何建立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点。要注意:加强理解和沟通;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5、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地位与作用
(一)基本任务:
()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时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15、 大学教学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16、 高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
()课程性质的职业化
()课程方向的人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