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全球发展的趋势与问题

会计准则全球发展的趋势与问题
会计准则全球发展的趋势与问题

会计国际协调与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关于会计国际协调,学者提出很多定义。这些定义涉及会计惯例、会计准则、财务报告、财务信息和会计实务等概念。研究和概括这些定义,可以发现会计国际协调具有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为行文简便起见,本文将所有规范财务会计报告的规范,诸如一些国家的公司法、商法、证券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统称为会计准则——作者注)。首先,从会计国际协调的性质来看,存在形式协调和实质协调的差别。形式协调是指会计准则的协调,实质协调是指会计实务的协调,即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的可比性的提高。其次,关于会计国际协调(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的定义。Arpan and Radebaugh(1992)认为是一种缩小各种标准和实务差异以形成一套严密的可接受的标准和惯例的过程;Doupnik and Salter(1993)认为是减少国家间会计实务的差异;Choi,Frost and Meek(1999)认为是对会计实务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Nobes and Parker(2000)认为是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Saudagaran(2001)认为是旨在增强不同国家会计规范下生成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把会计国际协调的特征概括如下:会计国际协调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限制和缩小会计实务的差异,协调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公认的会计惯例或准则,促进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可比。再次,关于会计国际协调的基准,存在从多重向单一发展的趋势。早期会计国际协调,主要以国际会计准则(IAS)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FASB statements)为基准。此外,20世纪80年代的欧共体会计指令也曾经在欧共体内产生重要影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格局,主要是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具有广泛的国际基础,美国资本市场具有重大的融资能力及其会计准则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而欧共体本身就有协调内部成员国经济活动的功能。然而,应当指出,直到2002年10月,美国都没有启动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的协调乃至趋同的程序,因为美国几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一致认为,美国的资本市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美国的会计准则是全世界最好的会计准则。迫使美国朝野考虑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最典型的事件是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为了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进行财务报表转换而发生的巨额报告亏损。1993年,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首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申请上市。当年,该公司按德国会计规范编制报表产生6.15亿德国马克的利润,而根据美国会计规范进行调整后则为18.39亿德国马克的亏损。这样的转换结果,对外国公司到美国上市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以致原本打算到美国上市的一些公司转道去欧洲等其他资本市场上市。这种情况,引起美国国会的震惊,以致一再敦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考虑美国应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2001年以来,美国出现的系列财务丑闻案催生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第108节第4条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该法案发布之后一年之内,就应否采用原则基础会计准则(意指国际会计准则)提供研究报告。之后,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围绕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原则基础与规则基础)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此间,欧共体的会计模式的影响则随着欧盟近年来倾向于采用国际会计核心准则而逐渐削弱。[!--empirenews.page--] 第四,关于会计全球标准化的提出和含义。随着会计国际协调的逐渐发展,会计全球标准化(global standardization )遂被提出。Choi, Frost and Meek在他们合作的《国际会计》(1999)一书中指出:“标准化通常意味着强制要求执行非常严格和选择范围很小的规则,甚至也许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执行单一的准则或规范而不能容纳国家间的差异”。很显然,会计标准化是向单一的全球性会计准则的目标方向发展的过程。第五,关于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及其含义。会计准则全球趋同(glob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是新近出现的概念,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思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2000年实施重大改组的过程中逐渐强化,趋同的目标也逐渐清晰。2001年4月开始运作并取代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提出的战略目标全面展现了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规划前景。根据IASB2002年7月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章程》,IASB

的目标是:(1)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易理解且强制性(enforceable)的全球(global)会计准则,这套准则要求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的信息高质量、透明且可比,有助于世界各种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2)促进这些准则的使用和严格运用;(3)积极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合作,促使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质量的趋同。很显然,IASB已经使IASC这一会计准则协调者的使命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使IASB作为强制性全球统一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并明确树立起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目标。IASB的目标、章程、准则前言、发展规划、着手开展的准则建设计划、成员背景的改变(由地区性代表转为技术技能和职业背景)、特别是新设立的联系国制度等现象表明,IASB近期工作的重点是确保与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欧盟)之间会计准则的趋同化,即制定一套能够被美国和欧盟所接受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基于会计国际发展的文献、公告和事件分析,笔者认为,所谓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指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国国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国际比较和协调中,在国际强势集团的推动下,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这样一种动态过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其框架IASB取代IASC之后,新发布的准则已经改称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此前IASC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IAS)中仍然生效的准则名称在具体使用或引用时,仍然沿用原来的名称和编号——第×号国际会计准则(IAS)。为了方便起见,IASB把IASC原来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统称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样,现行国际准则主要包括IASB新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尚存有效的IASC原来发布的准则两个部分。IASB正在对后者进行大幅度的修订,以便形成符合IASB战略目标的准则体系。此外,IASB2002年5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前言》(取代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前言》)和IASB2001年4月采用IASC发布的《财务报表编报框架》也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empirenews.page--] 迄今为止,IASC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仍然构成国际准则的主体。IASC自1973年成立以来至2000年3月完成使命为止,先后发布41项国际会计准则,截至2005年2月15日仍然有效的共31项。目前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如下: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第2号《存货》、第7号《现金流量表》、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第10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第11号《建造合同》、第12号《所得税》、第14号《分部报告》、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第17号《租赁》、第18号《收入》、第19号《雇员福利》、第20号《政府补助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披露》、第21号《汇率变动的影响》、第23号《借款费用》、第24号《关联方披露》、第26号《退休福利计划的会计和报告》、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会计》、第28号《对联营企业投资会计》、第29号《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第30号《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第31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第33号《每股收益》、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第36号《资产减值》、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第38号《无形资产》、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第41号《农业》。截至2005年2月15日,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共6项,包括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基于股份的支付》、第3号《企业合并》、第4号《保险合同》、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第6号《矿业资产的勘探与评估》。自欧盟(EU)的欧洲委员会(EC)2000年6月提出要求上市公司2005年用IAS编制合并报表动议以来,一些国家相继发表类似的立场,主要发达国家大都考虑制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日程表。2003.7.17欧洲理事会会计监管委员会决定在欧洲采用除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和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之外的其他国际会计准则。2002年10月29日,美国FASB与IASB正式达成合作协议,表达了相互趋同的立场,正式将美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作为双方的义务。双方具体在各自的议程中都增加一个共同的短期趋同项目,对双方准则中的某些特定差异寻求一般的解决方式。2002年7月3日,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AFRC)正式发布公告:澳大利亚报告主体自2005年1月1日起采纳

IAS和IFRS.俄罗斯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Sir David Tweedie2004年11月4日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所做的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演讲,预计到2005年1月1日将有92个国家允许或要求部分或全部企业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系统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的(曲晓辉,2001)。国际会计和跨国企业权威Radebaug和 Gray(1997)认为:“必须承认,一国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他国未必适用或可行”。“尽管存在某些相似性,现存会计系统至少与现存的国家一样多。这些差异基本上是由环境决定的。各国的会计实务在其现存的环境,例如,私人产权数量、工业化程度、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发展。既然在经济条件方面存在这些差异,在会计实务方面存在差异就不会令人惊讶。正如小型私有制企业的会计需要不同于跨国公司的会计需要一样,欠发达的、农业国的会计需要也就不同于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很显然,实现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视这一过程的阶段性,将导致会计准则在某些经济中的不适用,因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empirenews.page--] 那么,IASB 的目标定位于建立和严格执行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是否脱离实际呢?应该承认,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及其内涵首先面临与欧盟和美国的协调问题。欧盟的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将成为主导欧盟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协调和趋同,并且将主要地表现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施加影响,例如业绩报告准则。同时,欧盟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纳目前只限于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美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虽然表示向IFRS趋同,但在很多方面已经表现出美国准则对IFRS的影响,例如美国FASB 141和142号准则对IFRS 第3号《企业合并》的影响,即IASB向美国准则趋同。澳大利亚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目前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是澳大利亚的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在传统上同时适用于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则仅适于盈利组织,因此需要进一步解决类似的问题。此外,大量的转型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集团公司也还处于发展初期,因而绝大多数经济成分还不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限制采用的约束之内。因此,虽然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92个国家声称自2005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这些采用实际上是分为四个依次递减的层次:要求全部企业、要求部分企业、允许全部企业、允许部分企业。所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化的过程肯定是漫长的,所有国家的全部企业统一强制性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但近期无法实现,即使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很必要。然而,各国经济都在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溶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毕竟提供了一套在发达市场条件下进行会计处理的有益经验和技术支持。因此说,作者认为,只要存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覆盖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任何国家都可能趋向于采纳各该适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中英对照名人名言]国际会计准则中英对照

[中英对照名人名言]国际会计准则中英对照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中外名人名言,现在很多的名人名言都中英对照两个版本,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中英对照名人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中英对照名人名言语录 Work makes the workman. 勤工出巧匠。 Between two stools one falls to the ground. 脚踏两头要落空。 Sow nothing, reap nothing. 春不播,秋不收。 By reading we enrich the mind; by conversation we polish it. 读书可以使我门的思想充实,谈话使其更臻完美。 Pain past is pleasure. 过去的痛苦即快乐。 The voice of one man is the voice of no one. 一个人的声音没有力量。 A great ship asks for deep waters. 大船要走深水。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 The shortest answer is doing. 最简短的回答就是行动。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 成功的秘诀就是四个简单的字:多一点点。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g. 天生我才必有用。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serve as a textbook of life for people. 困难坎坷是人们的生活教科书。中英对照名人名言摘抄 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有生命便有希望。 To an optimist every change is a change for the better. 对于乐观者总是越变越好。 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power to change yourself! 永远不要低估你改变自我的能力! Storms make trees take deeper roots. 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 A bold attempt is half success. 勇敢的尝试是成功的一半。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 凡事必先难后易。 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 心之所愿,无事不成。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作者:————————————————————————————————日期: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摘要]: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变化;国际协调; 2006 年2 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成为“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一、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 1、计量基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计量这两个方面,新基本准则出现了较大变化。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总体上说,新的原则体系,是对原来基本准则中有关基本原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

国际会计准则第号资产减值 国际会计准则第号 目的 本准则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用以确保其资产以不超过可收回价值()的金额进行计量的程序。如果资产的帐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就是按超过其可收回价值计量的,如果是这样,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本准则要求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本准则也规定了企业何时应冲回资产减值损失,以及减值资产的有关披露内容。 范围 .本准则适用于除下述资产以外的所有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 ()存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存货》); ()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建造合同》); ()递延所得税资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号所得税》); ()雇员福利形成的资产(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号雇员福利》); ()包括在《国际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披蹲和列报》范围内的金融资产。 .本准则不适用于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雇员福利形成的资产,因为适用于这些资产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包含了有关其确认和计量的特定要求。 .包括在《国际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披落和列报》范围内的金融资产,其减值损失的会计核算取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有关金融工具项目的结果。以下投资属于金融资产,但《国际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没有包括,因而本准则也适用于这些金融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中定义的子公司; ()《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对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中定义的联营企业; ()《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中定义的合营企业。 .根据其他国际会计准则,以重估价值(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如按《国际会计准则第号固定资产》以重估价值作为允许选用的方法计量的资产,本准则也适用。但是,认定某项重估资产是否已经减值,取决于用以确定其公允价值的基础: ()如果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其市场价值,则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销售净价之间的唯一差额是处置该资产的直接增量费用: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 读书笔记 AUTUMN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读书笔记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可以说中国急剧地全球化了,而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必须更好地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全球化给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各方面带来了突变。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显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它使得改革开放的政策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合法的。南巡讲话引发了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和中国全球化的加速,最直接的经济作用是1992年以后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爆炸式增长。 另外,中国的全球化不仅为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所推动,而且也为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所推动。在书中的一系列图标和数据已经足见一斑。 但是除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中国也经受着诸多曾经预料的和未曾预料到的社会、政治后果。失业问题严峻;经济转型也削弱了国家的伦理基础,导致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减弱;而党政官员腐败的许多形式都与全球化关系密切,其中走私这一例就非常严重。所以,全球化越深入,所带来的挑战也就越多越严峻。 全球化所产生的力量彼此矛盾,由此需要改革派领导人采取保守主义的全球化策略。作为领导人,必须把政治风险最小化,而且应该能很好地代表各方利益。领导人不仅必须使国家适应新的条件开发额外资源,提高政治合法性。此外,还必须把现代性表达为中立和普遍的范畴。而中国的领导人也应该有选择地输入西方国家产品。这也是领导人在变革国家时选择西方国家的经济产品而非政治产品,因为还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对中国的适用性如何?对输入产品又要有怎么样的创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在历史的回顾后,让我认识到:中国的政治精英其实一直都在试图找到一条捷径来复兴中国的尊严,而且他们一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追求财富和权力,并且为人民服务。那么要避免政权崩溃的命运,领导人必须要推进激进的经济改革,不断为人民提供经济福利由此扩大政治合法性资源。其次不推动任何政治改革由此控制社会力量与政治过程或者表达政治需求的机会。而这次激进的经济改革就是从邓小平的1992南巡讲话开始。他围绕了改革开放政策作出了多次讲话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全国性影响。这首先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好处,使民众情感增强来提高自身的合法性。其次,江泽民及其同僚设法解决社会政治稳定问题,再次增强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其三,国家统一成为最敏感的话题,香港澳门的回归容易地唤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增强江泽民领导权威的有利影响不可低估。邓小平坚持

会计专业术语中英文对比

财务术语中英文对照大全,财务人必备! 2015-05-28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 知道“会计”的英语怎么说吗?不会?那可真够无语的额! 想要进入外资企业做会计?想要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好的英语水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小编特地整理了财务数中英文大全,赶紧从基础英语学起,拿起笔做好笔记吧! 增加见识也好,装装逼也行。 目录 一、会计与会计理论 二、会计循环 三、现金与应收账款 四、存货 五、长期投资 六、固定资产 七、无形资产

八、流动负债 九、长期负债 十、业主权益 十一、财务报表 十二、财务状况变动表 十三、财务报表分析 十四、合并财务报表 十五、物价变动中的会计计量 一、会计与会计理论 会计accounting 决策人Decision Maker 投资人Investor 股东Shareholder 债权人Creditor 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 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

私业会计Private Accounting 公众会计Public Accounting 注册会计师CPA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管理会计协会IMA 美国会计学会AAA 税务稽核署IRS 独资企业Proprietorship 合伙人企业Partnership 公司Corporation 会计目标Accounting Objectives 会计假设Accounting Assumptions 会计要素Accounting Elements 会计原则Accounting Principles 会计实务过程Accounting Procedures 财务报表Financial Statements 财务分析Financial Analysis 会计主体假设Separate-entity Assumption 货币计量假设Unit-of-measure Assumption 持续经营假设Continuity(Going-concern) Assumption

会计准则全球发展的趋势与问题

会计国际协调与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关于会计国际协调,学者提出很多定义。这些定义涉及会计惯例、会计准则、财务报告、财务信息和会计实务等概念。研究和概括这些定义,可以发现会计国际协调具有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为行文简便起见,本文将所有规范财务会计报告的规范,诸如一些国家的公司法、商法、证券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统称为会计准则——作者注)。首先,从会计国际协调的性质来看,存在形式协调和实质协调的差别。形式协调是指会计准则的协调,实质协调是指会计实务的协调,即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的可比性的提高。其次,关于会计国际协调(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的定义。Arpan and Radebaugh(1992)认为是一种缩小各种标准和实务差异以形成一套严密的可接受的标准和惯例的过程;Doupnik and Salter(1993)认为是减少国家间会计实务的差异;Choi,Frost and Meek(1999)认为是对会计实务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Nobes and Parker(2000)认为是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Saudagaran(2001)认为是旨在增强不同国家会计规范下生成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把会计国际协调的特征概括如下:会计国际协调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限制和缩小会计实务的差异,协调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公认的会计惯例或准则,促进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可比。再次,关于会计国际协调的基准,存在从多重向单一发展的趋势。早期会计国际协调,主要以国际会计准则(IAS)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FASB statements)为基准。此外,20世纪80年代的欧共体会计指令也曾经在欧共体内产生重要影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格局,主要是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具有广泛的国际基础,美国资本市场具有重大的融资能力及其会计准则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而欧共体本身就有协调内部成员国经济活动的功能。然而,应当指出,直到2002年10月,美国都没有启动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的协调乃至趋同的程序,因为美国几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一致认为,美国的资本市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美国的会计准则是全世界最好的会计准则。迫使美国朝野考虑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最典型的事件是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为了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进行财务报表转换而发生的巨额报告亏损。1993年,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首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申请上市。当年,该公司按德国会计规范编制报表产生6.15亿德国马克的利润,而根据美国会计规范进行调整后则为18.39亿德国马克的亏损。这样的转换结果,对外国公司到美国上市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以致原本打算到美国上市的一些公司转道去欧洲等其他资本市场上市。这种情况,引起美国国会的震惊,以致一再敦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考虑美国应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2001年以来,美国出现的系列财务丑闻案催生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第108节第4条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该法案发布之后一年之内,就应否采用原则基础会计准则(意指国际会计准则)提供研究报告。之后,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围绕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原则基础与规则基础)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此间,欧共体的会计模式的影响则随着欧盟近年来倾向于采用国际会计核心准则而逐渐削弱。[!--empirenews.page--] 第四,关于会计全球标准化的提出和含义。随着会计国际协调的逐渐发展,会计全球标准化(global standardization )遂被提出。Choi, Frost and Meek在他们合作的《国际会计》(1999)一书中指出:“标准化通常意味着强制要求执行非常严格和选择范围很小的规则,甚至也许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执行单一的准则或规范而不能容纳国家间的差异”。很显然,会计标准化是向单一的全球性会计准则的目标方向发展的过程。第五,关于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及其含义。会计准则全球趋同(glob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是新近出现的概念,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思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2000年实施重大改组的过程中逐渐强化,趋同的目标也逐渐清晰。2001年4月开始运作并取代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提出的战略目标全面展现了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规划前景。根据IASB2002年7月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章程》,IASB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论全球化对生活的改变及影响

和而不同 ——论全球化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及影响毫无疑问,全球化是当今时代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无论愿意与否,全球化已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的一大趋势,是历史潮流推进的必要过程及结果。自从我国加入WTO并开始进入国际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轨道后,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市场中的地位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以此说明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等断绝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措施是愚昧的。 “全球化”通常指“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然而,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也促进了其他方面的全球化进程。 首先,不仅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在信息交流这一方面,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愈加快速,因而产生了“地球村”这一说法。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先前飞鸽传书,邮差送信的耗时耗力耗人员的传统模式;有线无线电话,电视,电脑,PC,互联网,WiFi等一系列便捷交流信息方式的产生,让即使相距天涯的人们都可以及时交流,甚至视频对话,以及高时效性的新闻报道,且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而不再因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及不可确定性,斩断了我们与外界的接触。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国外的联系更加密切,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与国际友人互相交流,分享生活内容,这在以前是我们所

不能想象得到的。 再者,全球化还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信息的分享,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随着主流意识的发展而改变。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共同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并非是只在中国才有的事情,研究一下我国的文化艺术史和和世界的文化艺术史,便可发现全世界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她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一冲击。在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中,它是一个逐渐尊重差异的过程,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倡导平等交往和对话,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共同之处,达到和而不同。比如,中国的论语,世界各地在学习儒家思想并铸造孔子象办立孔子学院,推广儒家思想。再如,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换生同在一课堂,校园随处可见各国友人与我们一样,语言文化虽存在差异,但都在接受一样的教育方式。并且,文化艺术的互相交融,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芭蕾与古典舞的配合,钢琴与古筝琵琶的协奏,再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刘欢与莎拉布莱曼的《我和你》的合唱,无一不在透露着文化思想也在进行着全球化的演变。和而不同,各有各的魅力,但在交汇时碰撞出更有活力的火花。而这也正是经济全球化所要达到的一种效果,多种经济各自蓬勃发展,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求同存异,为国家利益有和而不同,最终达到创造更多的价值与利益的目的。 全球化的身影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跨国公司的逐渐成立,飞速发展,全球连锁商店的足迹满布,信息时代的爆炸轰动,我们的

当前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

当前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会计准则也处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之中。根据近年来美国会计准则的改革动态,本文探讨了美国会计准则的三大发展趋势:致力于发展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研究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改革以及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等,并提出了作者的若干思考。「关键词」美国会计准则;发展趋势;思考美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历史最久,所花费的精力和财力也最多。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自以为,其“公认会计原则”最为详细和完善,准则制定程序也最为充分、公开和独立。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分庭抗礼,试图成为国际会计惯例的样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会计准则在运用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美国会计准则繁复庞杂的体系,令人难以适从。迄今为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已制定了148项会计准则,其前任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和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的“会计研究公报”和“APB意见书”只要未被FASB公告所取代则继续有效。三个准则制定机构所发布的会计准则洋洋洒洒数千页,虽然各项规定较为详细,可操作性亦较强,但其内容却比较分散,有时对同一事项的处理要用好几项会计准则加以规范,前后甚至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其次,对于一些新产生的交易和事项(尤其是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美国未能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致使会计造假者有机可乘,导致虚假或欺诈性财务报告的产生。其三,美国以前较少支持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惟我独尊,美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强权地位正在消失,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正在扩大。因此,近年来,尤其是安然、世界通信等财务丑闻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开始对“公认会计原则”及其制定模式进行反思。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加强会计监管的大环境下,美国会计准则正出现若干新的发展趋向,值得我们关注。一、致力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会计文献就已陆续出现“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字眼。然而,推动美国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却是以下两项因素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及其前任主席亚瑟。利维特(Arthur Levitt)多次提出,为建立发达和健全的资本市场,保证资本市场公平、公开、有效地运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降低资本成本,必须建立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二是美国会计学会(AAA)与FASB从1991年起每年联合召开的“AAA/FASB财务报告研讨会”,邀请来自学术机构、准则制定机构、证券管理部门、财务报表使用者(或分析人员)、执业会计师以及会计实际工作部门的代表参加,就改善财务报告问题进行学术讨论。在1996年和1997年这两年的“AAA/FASB研讨会”上,高质量会计准则都是会议讨论的中心话题。以上两项因素对开展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会计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996年5月,SEC宣布支持IASC制定用于跨国融资活动的国际会计准则,但同时提出,只接受符合以下三个关键条件的会计准则:(1)准则必须包括一套核心的会计文告,可以构成全面和公认的会计基础;(2)准则必须是高质量的,能够导致可比性和透明性以及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3)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同时,利维特在一些公开演讲中多次强调了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在1997年9月底“美洲开发银行”会议上,利维特作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报告;两年以后,利维特又应邀出席“纽约经济俱乐部”组织的一次会议,作了“高质量的信息:我们市场的生命线”的讲演。由于利维特的特殊身份,其历次讲演,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1996年12月召开的“AAA/FASB研讨会”上,会计准则质量问题成为中心话题。讨论的目的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判断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具备哪些质量特征?会议组织者围绕以上中心话题,分别在会议前后两次向75位与会者发出了调查问卷,要求他们在列入问卷清单的APB意见书和FASB公告中各选出3项最佳会计准则和3项最差会计准则并说明理由。调查结果是,有5项准则(FASB公告第106、95、5、87、107号)被选为最佳会计准则,另有5项准则(FASB第13、123、2、15号和APB第16号意见书)被选为最差会计准则,还有3项准则由于观点不统一而被列为居于最佳与最差会计准则之间。虽然以上调查不能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质量特征作出结论性的回答,但对于判断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质量特征还是大有帮助的。1997年12月,在当年的“AAA/FASB研讨会”上,再一次开展了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此次会议没有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而是指定美国一些有影响的团体就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特征提出书面意见,其中一部分意见后来以“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特征的六份评论意见”为题,集中发表在1998年9月出版的《会计瞭望》第12卷第2期中。尽管SEC和其他有关团体,如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投资管理研究协会(AIMR)、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美国财务经理协会(FEI)的代表对高质量会计准则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但他们的以下一些看法却是共同的:(1)高质量会计准则应能如实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指出财务报告模式中的重大缺陷并能及时地加以改进;(2)高质量会计准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前提,必须具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同时必须加以严格地解释和使用,才能产生可靠、相关、可比、透明和一致的会计信息;(3)高质量会计准则应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述,确保执行准则的效益大于成本;(4)高质量会计准则应能体现国际环境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的情况;(5)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接受会计原则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要有独立的准则制定机构和高素质的准则制定人员、具有独立和公开的准则制定程序、能够及时对新问题作出回答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来自美国会计职业界的代表、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约翰。T.史密斯(John T Smith)在强调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指导作用的同时,首次提出了“以概念为基础的准则”的概念。他认为,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准则(Concept-based Standards)要比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准则(Rule-based Standards)好得多。应用概念产生的会计结果通常比应用规则所产生结果更容易被人理解,更为透明;而规则一般更为武断,应用规则比应用概念通常需要作出更多的解释。因此,应选择恰当的概念,建立概念框架,并将概念与反映经济实质联系起来,以概念为基础制定准则,选择好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可比性和一致性。至于规则,应作为概念的补充,为概念的操作提供指导,但不能太多,并且规则与概念之间以及规则与规则之间不能发生冲突,它们应该保持内在一致。在《会计瞭望》刊登6篇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论之后不久,FASB发表了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着眼于未来”

23.国际会计准则

对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1993年修订)的改进建议1 1主译,丁度翻译Invitation to comment, Summary of main changes & Appendix,丁度主校对。

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 (200X年修订) (备注:尽管本征求意见稿是以“清样稿”形式列示,上述标题仍以作出标记的形式列示建议的改动。)

征询意见 理事会将特别欢迎对下列问题的回答。意见中最好能指明有关的准则段落,包含明晰的基本原理,并在合适的地方提出备选措辞的建议。 问题1 您是否同意会计政策自愿变更和差错更正的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应当被删除,即这些变更和更正应当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如同新的会计政策一直在运用或该差错从未发生那样(参见第20段、21段、32段和33段)? 问题2 您是否同意删除重大差错和其他重要差错的区别(参见第32段和33段)? 主要改动摘要 主要的改动建议有: ●通过下列方式修改本准则的范围: ?包含《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的列报》的第20至22段,该 段详细说明了会计政策选择的标准; ?删除IAS8第7至18段涉及到收益表项目列报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 所作的修改,将转入IAS1。 因此,本准则的名称该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 ●删除重大差错和其他重要差错的区别,并在建议的第3段增加差错的定 义。重大差错的概念被删除 ●删除IAS8第38至40段所列的差错更正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因此,某个 实体不再被允许: ?将差错更正的金额包含在当期损益中;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

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中国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 3、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就业。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批新型的技术工人和具备先进理念的服务人才充实到就业队伍,为国内经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劳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构成机遇方面相比,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 2、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凭借其经济与技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既带来了一些机遇, 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 我国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就必须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注意把握好一些重要原则, 并采取有效措施 一.全球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 全球化固然为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同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战据主导地位, 这无疑给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1、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提出挑战 我们知道, 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自己建立和制定的, 当然代表和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因为它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秩序中受到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不可能避免这种损失: 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向发达国家支付的外债利息、为取得知识产权而付出的高价、人才外流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成威胁。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 概念被拓展, 它不仅仅指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 还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等新的内容。尤其是经济安全, 已成为更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逐渐取代政治和军事力量而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经济利益的争夺成为各个国家利益竞争的核心。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借助市场力量不仅维护了本国的经济安全, 而且往往为了求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从主观上忽视甚至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 更是加以歧视, 主要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售高科技产品, 在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搞摩擦。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致使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很低, 处于劣势地位, 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爆发于1997年7月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典型例证。在我国, 受安全影响的对象包括国内产业、市场、资源、环境、科技、体制和政策等等。而首当其冲的是民族产业, 这是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经济安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民族产业的安全问题。因为在我国民族产业是构成我国经济的主体, 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挑战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的挑战表现为: 第一,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挑战。《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概括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 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 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因此, 要加快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第二,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融为一体, 遵守世界通用的经济规则, 这就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法律来规范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 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3、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接触, 也带来西方文化思潮和黄、赌、毒垃圾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污染。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互联网的接通是20世纪的一场信息革命,原来被禁止收听敌台的内容在网上已经是一览无余。因特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新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夹杂着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思潮和文化垃圾,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另外, 境外反动刊物在地摊出现, 黄色书刊、光盘通过非法途径严 重泛滥, 丑恶现象卷土重来, 吸毒贩毒, 暴力凶杀, 都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也使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浅析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的论文

浅析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的论文 (一)限制对收益的人为调节对收益的确定,传统会计理论认为,应允许收益摊平(ine smoothing),即对费用的摊销,当经营情况好时,多摊销些,不好时,少摊销些,使收益较为均衡,企业的总体风险较小; 目前的会计理论则认为,收益摊平的作法,人为调节的因素即主观性太大, 应予限制。 会计实务界认为,会计本身的职能是反映。提供信息与信息的使用要分开。会计应体现其中立性,而不是服务于特定的政策需要。因此,各项费用的摊销应尽可能进行当期收益,以减少人为操纵,限制人为调节,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二)增加现行成本(市价)的会计信息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历史成本占主导地位。但是,会计是要为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在价格变动大的情况下,历史成本原则就不能适应这个要求,而应提供现行成本。 所有投资的交易都可分成三大类:买、卖或持有。显然,买主关心的是我今天为它要付出多少钱,卖主关心的是它今天能变现多少钱,持有者关心的是将来能收回多少钱。这些都是现行或今后的价值,历史成本对他们只是参考。 会计的计量模式,可以由5 种计量属性和两种计量尺度的不同组合来确定: 计量属性 1. 历史成本 2. 现行(重置)成本

3. 现行市价 4. 可实现净值 5.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 计量尺度 1. 名义货币单位 2. 固定货币单位 将以上“属性”和“尺度”组合,可以有10 种模式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各种模式都用到了。例如,固定资产评估和盘盈,用重置成本法; 存货和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计价;应收账款扣除坏账准备则为可实现净值等。 应当说,历史成本法仍然是当今多数国家使用的会计准则,但它正在逐步失去其主导地位。许多人认为,21 世纪历史成本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为了适应多方面的需求,作为过渡,目前在使用历史成本的同时,可以以多栏式、附表、附注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反映现行成本(市价)的会计信息。 汇汇兑损益变动(未实现)等。 国际会计准则将要求把全面收益表作为第4 张报表予以披露。 (三)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当今证券市场的全球化、投资的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实现全球统一。目前有两种思路:一是统一实行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的会计准则。多数人认为,这是长期目标,目前还不可能。二是协调化。即本国(地区)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

国际会计准则第无形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 1998-06发布 发布时间:2000年08月27日 目的 本准则的目的是对其他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具体涉及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本准则要求,当且仅当特定条件满足时,企业应确认无形资产。本准则亦对如何计量无形资产的账面金额作了规定,并就无形资产的特定放过提出了要求。 范围 1.本准则应适用于所有企业除以下各项之外的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1)由其他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无形资产; (2)《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定义的金融资产; (3)矿产权,以及矿产、石油、天然气和类似非再生性资源的勘探支出或开发和采掘支出;

(4)保险公司与保单持有人之间签订的合同所产生的无形资产。 2.如果其他国际会计准则涉及了特定类型的无形资产,那么企业应运用该项准则而不是本准则。例如,本准则不适用于以下各项无形资产: (1)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为出售而持有的无形资产(见《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和《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造合同》); (2)递延所得税资产(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 (3)属于《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范围内的租赁; (4)雇员福利所形成的资产(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 (5)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见《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 (6)《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定义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由以下准则规范:《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于公司投资的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在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合营中权益的

财务报告》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3.一些无形资产可能会以实物为载体,例如磁盘(对计算机软件而言)、法律文件(对许可证或专利权而言)或胶片式确定一项包含无形和有形要素的资产应按《国际会计准则第历号一固定资产》核算,还是作为一项无形资产而按本准则核算,需要进行判断,以评价哪个要素更重要。例如,一台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工具没有特定计算机软件就不能正常运行时,则说明该软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该软件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同样的原则适用于计算机控作系统。如计算机软件不是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则该软件应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4.本准则还适用于广告、培训、开办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支出等。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目标是开发知识。因此,虽然这些活动可能会产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例如,样品),但该资产的实物要素次于其无形要素(即含在实物要素中的知识)。 5.就融资租赁而言,标的资产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初始确认后,承租人应按本准则的规定核算因融资租赁而持有的无形资产。电影、录相、戏剧、手稿、专利权和版权等项目的许可证协议中的权利不在《国际会计准则第对号一租赁》范围之内,而在本准则范围之内。 6.如果某些活动或交易特殊,可能需要用其他方式进行会计处理,那么该活动或交易可能会被排除出某项国际会计准则的范围。采掘业中因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的勘探或开发和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