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新授课

②时间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

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3.3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4. 教学过程

4.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一个受伤的孩子皮皮,医生给他的治疗方案有吃药,打针,输液。

教师提问:为什么三种方式都能把药物送到受伤部位呢?(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通过怎样的方式把药送到受伤部位的呢?(学生回答问题,可能的答案是,能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若答不出来,简要讨论。)

教师小结:对。大家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的吗?血液循环路线如何?对人体有何意义?

血液循环的途径(板书课题)

4.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概念

4.2.1血管捆扎实验

教师:让我们来尝试血管捆扎实验。请按照课本的提示,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教师分发绷带,小组成员配合完成探究试验,时间约2分钟)

教师提问:①你发现了什么现象?②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小结:这些现象都说明,动脉把血液带离心脏,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

教师引入下一部分内容:动、静脉之间还有其他联系吗?回忆前面学过观察小鱼尾鳍血流情况。体会动静脉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教师:同学们看清楚小鱼尾鳍内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吗?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再来加深印象。(播放课件中的电影,约1分钟。)

教师提问:①我们如何区分小鱼尾鳍内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②从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你能推断出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流动方向吗?(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小结:对。可以根据血管管腔大小、血流方向来判断血管类型:较粗的是动脉和静脉,但动脉血流较快;连接在动脉和静脉中间的是毛细血管,血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行;血液由动脉流经毛细血管流向静脉。

4.2.2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的总体途径

教师提问:能说出血液在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是沿着怎样的顺序流动的吗?(学生简要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对,人体血液就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管道内循环流动。我们把血液的这种循环流动叫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指的是人体内血液的循环流动。(板书血液循环定义)

4.2.3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心脏、血管、血液

4.3认识体循环和肺循环

教师:模拟一个红细胞的旅行:①血液循环包括哪两个过程?②血液从左心室出发,通

第三节 血液循环途径(一)

第三节 血液循环途径(一) 【知识要点】 一、血液循环: 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体内的血量约为3.5~4.0升。构成血液的成分有液态的血浆,以及各种血细胞。这些血液一刻不停地循环,为人体细胞输送各种营养物质。 人体物质运输:依靠循环系统来完成。 血红蛋白:红细胞里含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血清:血液凝固以后,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透明的液体。 血液功能:①运输氧;②运输养料;③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④吞食病菌;⑤调节体温。 输血:将献血者输入受血者体内的过程。人类最基本血型为ABO 型、A 型、B 型、AB 型、O 型四种。 人体血型是终生不变的,且可以遗传。输血以同型血最好。 二、血管 动脉 有很强的弹性,管壁有发达的富含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也有平滑肌。 静脉 管壁比动脉薄,静脉承受压力也较小。在横切面上,动脉因管壁弹性大而圆涨,静脉则因管壁薄 软而皱缩。 毛细血管 血管中最纤细的部分,管腔直径不过4μm ~12μm ,管壁只有一溥层内皮细胞,其外有少许 结缔组织细胞。毛细血管中的血浆可通过管壁而进入各组织中,成为组织液或细胞间液。血液流过毛细血管网后,由小静脉收集,再经静脉系统流回心脏。 血液 (红色粘稠 液体成年人 7%-8%) 血浆 (55%) 水:91%-92% 蛋白质:7% 葡萄糖:0.1% 无机盐:0.9% 血细胞 (45%) 红细胞 (含血红蛋白) 白细胞:0.5-1万个/mm 3 吞食病菌有保护、防御作用 血小板:10-30万个/mm 3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作用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废物 男:500万个/mm 3(14克/100ml) 女:420万个/mm 3(12克/100ml) 运输氧、部分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系统 淋巴系统 心脏 血管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淋巴管 淋巴器官 淋巴结 扁桃体 脾 循 环 系 统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整理

血液循环 百科名片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目录 简介 过程和分类 血液的作用 肾脏血液循环 系统介绍 路线介绍 历史发现 能量介绍 简介 过程和分类 血液的作用 肾脏血液循环 系统介绍 路线介绍 历史发现 能量介绍 *主要功能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 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 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 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编辑本段过程和分类循环过程 心血管系统 (systemacardiovaschlare )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心血管系统 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自心脏发出,经反复分支,血管口径逐步变小,数目逐渐增多,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成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呈网状,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就在此进行。毛细血管逐渐汇合成为静脉,小静脉汇合成大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完成血液循环。 循环种类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新授课 ②时间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 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3.3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肝脏血液循环途径

肝脏血液循环途径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肝脏的血液循环 肝脏的血液循环十分丰富,它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流入肝脏的血液1/4来自肝动脉,它主要供给肝脏所需的氧气,另外3/4来自门静脉(由胃、肠、脾、胰等脏器静脉汇集而成),它把来自消化道的各种营养和有害物质输入肝脏,经肝脏加工处理后,进入全身循环。门静脉反复分支,发出很多的微静脉,伸入肝小叶,血流汇入肝窦;肝动脉分支形成小叶间动脉,其血液也注入肝窦,所以,肝窦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汇合而成的。 肝窦毛细血管壁不完整,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间隙,故通透性较大,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均可通过,这对肝细胞功能的发挥十分有利。 肝窦起自肝小叶的周边部,有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末梢分支流注其中,汇集到肝小叶的中心,返入中央静脉,最后汇合成肝静脉。肝静脉为肝血流出口,肝血出肝后注入下腔静脉。 胆囊与胆汁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产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主要还是来自肝与胆在人体中不可以分隔的关系,猪虽然只是一种低级动物,但肝胆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是不可改变的.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胆汁是由胆囊制造的,其实不然。胆囊不过是储存胆汁的“仓库”,“制造商”是肝脏。胆管系统是肝脏向十二指肠排泄胆汁及其他代谢产物的特殊管道结构系统,分为肝内胆管系统和肝外胆管系统两部分。 肝内胆管系统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至肝门出肝的左右肝胆管之间的胆管系统,由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胆管组成。 肝外胆管是指左右肝胆管开口以下的肝外部分的胆管,包括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胆汁就是从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流向左右肝胆管,然后流入肝总管、胆总管,再排到十二指肠。所以,正常情况下,粪便是黄色的。肝脏发炎时,破坏了肝小叶正常结构,新生的肝细胞排列不整齐,阻塞小胆管,使胆红素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运行,而大量反流入血。血液中增高的胆红素把眼巩膜和全身皮肤染成黄色,尿色深如浓茶,医学上称为“黄疸”。

人体血液循环简易模型的制作与使用

人体血液循环简易模型的制作与使用 摘要:通过洗瓶、硅胶管、单向阀等材料实现了血液循环系统模型拼装简易,功能完善:不但能演示血液循环的途径,还能体现心脏作为动力的来源及其各部分活动规律,以及在模型的功能上增加模拟血液成分变化的过程。课堂上可使用学生自主构建模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体验程度,促进探究等多项能力的提升,使得该概念传递的效率更高。 关键词:血液循环;简易模型;自制;传递效率 在初中生物学中有这样一个概念“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为帮助此概念的传递,课程标准建议“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现象”,在教材中也安排了该观察实验,但实验的结果只能呈现血液在不同血管中的流动情况而未能完整呈现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所以教师在传递此概念的时候经常使用到血液循环途径的示意图、视频和模型。刘恩山教授在“关于凸显重要概念”教学的答记者问中也特别指出过:“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接受需要以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这是在强调概念教学之后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为此,使用模型教学落实重要概念的传递也越来越受重视。模型能简化和纯化复杂的认识对象,巧用物理模型,能使核心概念变抽象为具体[1]。但教学中凡使用到物理模型教学,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众多学生则只好在台下围观。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懒于思考、惰于实践、动手能力弱。所以,一些简便易行的实验或活动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2]。 因此,对血液循环这一复杂抽象的概念来说,通过自主构建模型来完成效果比观察模型、观看视频和图片好。所以不少血液循环模型[3-6]应运而生。但有些模型组装过于复杂[3-5],有些准备时间过长[6],有些不能模拟心脏为动力器官[5],并且还没发现有模拟肺部毛细血管网和身体其他各部毛细血管网中动静脉血的变化的模型。为此,本人参考了上述模型的制作,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创新,制作出的模型不但拼装简便,耗时短,适合学生分组活动,对模拟的效果也够全面,不但能模型血液在封闭的系统中循环流动,还有模拟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的单向阀、循环过程由心脏提供动力、心脏的活动规律、血液成分变化等,几乎涵盖了整个血液循环的概念中的内容。所以本模型的模拟效果是比较全面的。 1 制作材料 模型循环系统结构的材料:洗瓶(1000ml、500ml、250ml)各2个、单向阀(5mm)6个、Y型三通管(2mm)4个、变径直通(5.6mm*2.4mm)4个、透明硅胶管(内5mm)约4米、半透明硅胶管(内2mm)约2米、注射器(10ml)2支;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径

教案设计: 血液循环途径 姓名:王月舟 单位:涿州市柳河营学校 2017年3月23日

血液循环途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 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画概念图,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4、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四、教学用具 卡片、彩笔、胶水、幻灯片、视频资料。 五、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2多媒体演示法。3讲解法、图解法。4动手操作法5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六、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 2复习、阅读、观察、归纳 3小组合作拼概念图。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大家对照心脏模式图,回忆一下心脏的结构,一会儿找同学回答。 出示心脏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复习心脏四腔,心脏四腔连通的血管,及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提问:瓣膜有什么作用?心脏内部的血液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归纳:静脉流回心房,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动脉。 导语:谁能把心脏结构图画在黑板上? 找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心脏结构简图,并标出各结构名称。其他同学画在学案上。 教师讲解:人体的心脏和血管相连通,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管道系

肝脏血液循环途径

肝脏的血液循环 肝脏的血液循环十分丰富,它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流入肝脏的血液1/4来自肝动脉,它主要供给肝脏所需的氧气,另外 3 /4来自门静脉(由胃、肠、脾、胰等脏器静脉汇集而成),它把来自消化道的各种营养和有害物质输入肝脏,经肝脏加工处理后,进入全身循环。门静脉反复分支,发出很多的微静脉,伸入肝小叶,血流汇入肝窦;肝动脉分支形成小叶间动脉,其血液也注入肝窦,所以,肝窦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汇合而成的。 肝窦毛细血管壁不完整,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间隙,故通透性较大,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均可通过,这对肝细胞功能的发挥十分有利。 肝窦起自肝小叶的周边部,有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末梢分支流注其中,汇集到肝小叶的中心,返入中央静脉,最后汇合成肝静脉。肝静脉为肝血流出口,肝血出肝后注入下腔静脉。 胆囊与胆汁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产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主 要还是来自肝与胆在人体中不可以分隔的关系,猪虽然只是一种低级动物,但肝胆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是不可改变的.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胆汁是由胆囊制造的,其实不然。胆囊不过是储存胆汁的“仓库”,“制造商”是肝脏。胆管系统是肝脏向十二指肠排泄胆汁及其他代谢产物的特殊管道结构系统,分为肝内胆管系统和肝外胆管系统两部分。 肝内胆管系统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至肝门出肝的左右肝胆管之间的胆管系统,由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胆管组成。 肝外胆管是指左右肝胆管开口以下的肝外部分的胆管,包括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胆汁就是从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流向左右肝胆管,然后流入肝总管、胆总管,再排到十二指肠。所以,正常情况下,粪便是黄色的。肝脏发炎时,破坏了肝小叶正常结构,新生的肝细胞排列不整齐,阻塞小胆管,使胆红素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运行,而大量反流入血。血液中增高的胆红素把眼巩膜和全身皮肤染成黄色,尿色深如浓茶,医学上称为“黄疸”。 胆囊位于肝脏下缘的胆囊隐窝内,呈梨形,可分为前端钝圆的胆囊底、中间的胆囊体和后端狭细的胆囊颈,胆囊颈以直角转向下延续为胆囊管。 胆囊是袋状空腔脏器,大小不固定,随着囊壁的收缩和舒张而 改变,正常大小范围为:长径:60-90mm横径:20-35mm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六、教法和学法 突破重点与难点: (一)、教法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法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肝脏血液循环途径

肝脏血液循环途径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肝脏的血液循环 肝脏的血液循环十分丰富,它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流入肝脏的血液1/4来自肝动脉,它主要供给肝脏所需的氧气,另外3/4来自门静脉(由胃、肠、脾、胰等脏器静脉汇集而成),它把来自消化道的各种营养和有害物质输入肝脏,经肝脏加工处理后,进入全身循环。门静脉反复分支,发出很多的微静脉,伸入肝小叶,血流汇入肝窦;肝动脉分支形成小叶间动脉,其血液也注入肝窦,所以,肝窦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汇合而成的。 肝窦毛细血管壁不完整,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间隙,故通透性较大,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均可通过,这对肝细胞功能的发挥十分有利。 肝窦起自肝小叶的周边部,有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末梢分支流注其中,汇集到肝小叶的中心,返入中央静脉,最后汇合成肝静脉。肝静脉为肝血流出口,肝血出肝后注入下腔静脉。 胆囊与胆汁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产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主要还是来自肝与胆在人体中不可以分隔的关系,猪虽然只是一种低级动物,但肝胆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是不可改变的.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胆汁是由胆囊制造的,其实不然。胆囊不过是储存胆汁的“仓库”,“制造商”是肝脏。胆管系统是肝脏向十二指肠排泄胆汁及其他代谢产物的特殊管道结构系统,分为肝内胆管系统和肝外胆管系统两部分。 肝内胆管系统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至肝门出肝的左右肝胆管之间的胆管系统,由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胆管组成。 肝外胆管是指左右肝胆管开口以下的肝外部分的胆管,包括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胆汁就是从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流向左右肝胆管,然后流入肝总管、胆总管,再排到十二指肠。所以,正常情况下,粪便是黄色的。肝脏发炎时,破坏了肝小叶正常结构,新生的肝细胞排列不整齐,阻塞小胆管,使胆红素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运行,而大量反流入血。血液中增高的胆红素把眼巩膜和全身皮肤染成黄色,尿色深如浓茶,医学上称为“黄疸”。 胆囊位于肝脏下缘的胆囊隐窝内,呈梨形,可分为前端钝圆的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认同健康而强壮的心脏对生命的重要 意义,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设置疑问,引起思考。 2、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4、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指导: 1、联系已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相关知识认真仔细观看视频,了解体 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分析循环过程的血液成分变化,明白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协作关系、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2、分别联系“消化与吸收”和“人体的呼吸”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 过程和作用,认识到人体生理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初步建立人体是一个整体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1、预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制作血液循环的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贫血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容易疲倦的症状? 2、识别图中的三种血管,指出适合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并说明其特点。 3、心脏有哪几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连通? 预习自测: 1、血液循环可人为地分成哪两条路线? 2、把这两者连通起来的是什么器官?这两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 从→→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3、你怎么理解体循环的“体”?你认为通过体循环起到什么作用? 4、肺循环是发生在哪两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你认为肺循环有什么作用? 5、判断正误:(1)动脉里流的血叫动脉血() (2)静脉里流的血叫静脉血() 6、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 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的内容,了解到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着。 播放视频:人体的血液循环 多媒体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适时暂停,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观观察提纲::(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细致观看视频,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教师指导: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哪儿? 2、体循环的大致路径是怎样的? 3、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为什么 会在这些部位发生 改变? 4、体循环产生了什么意义? 再观察肺循环,教师指导观察: 1、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哪儿? 2、肺循环的大致路径是怎样的?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3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 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 (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肝脏血液循环途径

肝脏血液循环途径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肝脏的血液循环 肝脏的血液循环十分丰富,它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流入肝脏的血液1/4来自肝动脉,它主要供给肝脏所需的氧气,另外3/4来自门静脉(由胃、肠、脾、胰等脏器静脉汇集而成),它把来自消化道的各种营养和有害物质输入肝脏,经肝脏加工处理后,进入全身循环。门静脉反复分支,发出很多的微静脉,伸入肝小叶,血流汇入肝窦;肝动脉分支形成小叶间动脉,其血液也注入肝窦,所以,肝窦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汇合而成的。 肝窦毛细血管壁不完整,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间隙,故通透性较大,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均可通过,这对肝细胞功能的发挥十分有利。 肝窦起自肝小叶的周边部,有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末梢分支流注其中,汇集到肝小叶的中心,返入中央静脉,最后汇合成肝静脉。肝静脉为肝血流出口,肝血出肝后注入下腔静脉。 胆囊与胆汁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产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主要还是来自肝与胆在人体中不可以分隔的关系,猪虽然只是一种低级动物,但肝胆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是不可改变的.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胆汁是由胆囊制造的,其实不然。胆囊不过是储存胆汁的“仓库”,“制造商”是肝脏。胆管系统是肝脏向十二指肠排泄胆汁及其他代谢产物的特殊管道结构系统,分为肝内胆管系统和肝外胆管系统两部分。 肝内胆管系统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至肝门出肝的左右肝胆管之间的胆管系统,由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胆管组成。 肝外胆管是指左右肝胆管开口以下的肝外部分的胆管,包括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胆汁就是从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流向左右肝胆管,然后流入肝总管、胆总管,再排到十二指肠。所以,正常情况下,粪便是黄色的。肝脏发炎时,破坏了肝小叶正常结构,新生的肝细胞排列不整齐,阻塞小胆管,使胆红素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运行,而大量反流入血。血液中增高的胆红素把眼巩膜和全身皮肤染成黄色,尿色深如浓茶,医学上称为“黄疸”。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详案 湛师基础教育学院张振巧 教学目标: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 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1)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2)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2)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有这样的功夫吗?(用眼睛提水)这样做没问题吧?(用手提水桶)如果是这样呢?(将640桶水倒入水缸中)心脏一天泵出的血量等于640桶血液!人体一天内能造 出这么多的血吗?那么,血液在人体内是如何流动的呢?(每一句话出示一张幻灯片)生:是循环流动的。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板书)首先,让我们认识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同桌相互指认,根据心脏解剖图(68页),说出血液循环模式图中(70页)各结构 的名称。 生:相互指认各结构名称。 师:好,现在先让我们探究心脏的四个腔,说出1-4号的名称;接下来我们探究与心脏相连的五大血管,说出5-9号血管的名称;我们知道,动脉和静脉是通过毛细血管连接在一起的,你能说出A-D分别代表的毛细血管吗?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将血液循环模式图在大脑中呈现出来……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好,我们记住了吗?请来做一个连线题。 生:连线。 师:我们掌握了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现在就来探究血液是如何循环流动的。请看大屏幕,瞧,这个可爱的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它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小组 结合课本71页讨论。 生:讨论探究。 师:好,现在将我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呈现出来。首先,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到达指端所经过的路径,找同学来说一下: 生:红细胞从左心室经主动脉和各级动脉到达指端毛细血管。 师:接下来,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演示)

二招巧记血液循环知识

二招巧记血液循环知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二招巧记血液循环知识 新田二中黄岚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关于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是教学上要突破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本人编制顺口溜和图解帮助学生轻松记忆。 一、心脏结构的顺口溜及图解 1、“四腔四管二瓣膜” “四腔”指心脏分为左、右心房,左、右心室这四腔。“四管”指心脏每一腔分别连一种血管。“二瓣膜”指心脏内部有房室瓣、动脉瓣二种瓣膜。 2、“左右右左”、“上房下室”、“房静室动” “左右右左”指在心脏解剖图上的左边实际是心脏的右边结构,而图上的右边则是心脏的左边结构。 “上房下室”指心脏的上半部分为心房,下半部为心室。 “房静室动”指心脏的心房连静脉血管,心室连动脉血管。 3、“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 (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这句指心脏的四个腔分别相连的血管名称 4、“房室(瓣)开向(心)室,动脉(瓣)开向动(脉)” 这句指心脏内的瓣膜向一个方向开放,保证血液向一定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5、心脏结构图解如下: 二、血液循环的顺口溜及图解 1、“左(心)室右(心)房为体循环,右(心)室左(心) 房为肺循环,同时循环要牢记” 以上指体循环起于心脏的左心室,终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心脏的右心室,终于左心房,两条循环同时进行。 2、a.“(心脏)左为动(脉血),右为静(脉血),(流经)心脏成分不变化” 这句指心脏的左心室、左心房全为动脉血,而右心室、右心房全为静脉血,在心脏里血液成分不发生变化。 b.“(流经)毛细血管(网)要交换,流过肺部静(脉血)变动(脉血),其他部分动(脉血)变静(脉血)”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互动课堂环境下“血液循环途径”一节教学设计 顾源媛(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苏州215000)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内容。营养和废物的运输都离不开血液的循环流动。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与消化、呼吸、泌尿系统均有密切的联系。本课时是在学习了血管、心脏、血液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的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分,是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尝试在互动课堂环境下开展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环节,通过学情前测、分组实验、观察模型、小组讨论等手段,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发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同时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适当的启发、点拨等手段,师生共同搭建构成重要概念的知识框架。 2 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及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及观察、综合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理解科学发展的艰难和曲折,形成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 3 教学过程 3.1 教学前准备 3.1.1完成预实验,确定实验材料 本节课学生需要对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进行观察,以此理解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本地区易捕捉或购买到的小鱼有泥鳅和草金鱼。教师可在课前完成预实验,尝试观察,确定实验材料。泥鳅易得,价格便宜,生命力强。因其活动能力较强,可在5%的酒精溶液中麻醉约5分钟后,进行观察【1】。但泥鳅尾鳍中色素斑点较多,血液流动速度快,学生可能无法在显微镜下快速分辨三种血管(如图1);而草金鱼尾鳍内无色素斑点,血流速度相对和缓,若选择尾鳍色素较少的草金鱼,观察更为便捷(如图2)。

血液循环途径

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设计思路〗 1.情景切入:血液循环的发现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难曲折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奥秘的欲望。 2.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3.演示实验:通过改进,进一步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4.自我介绍和游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邯郸市一所热门学校,学校教学设备较先进,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台电脑和一台实物投影仪。学生素质相对较高,学习热情高,探究能力强。 〖教学设计〗 情景切入:Flash动画。 一个人安静状态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1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达245千克,24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可达58??8吨。 质疑:如此大的血量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1:来自食物、饮水。 生2:静脉中所储存的。 生3: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每天的食物根本没有这么多,体重也不可能这么重。 师:16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在否定了许多假设之后,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血液可能是在体内循环的。这与当时流行的言论格格不入,于是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他被认为是疯子,他开的私人诊所也由门庭若市而变得冷冷清清。哈维最后在贫困和孤独中去世。后来的事实证明,哈维的理论与现代的研究完全吻合。那么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的呢? 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动方向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一致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