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扬州慢》导学案

【K12学习】《扬州慢》导学案
【K12学习】《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课前预习导读单

教学目的:

、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一、知识链接:

.走进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3.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4.填写有关扬州的诗句:

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题扬州禅智寺》

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二首》(其一)

c.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遣怀》

D.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

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二、梳理基础知识

.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淳熙(

初霁(

)荠(

)麦

怆(

)然

自度(

)其曲

黍(

)离

窥(

)江

戍角(

豆蔻(

2.解释字词

夜雪初霁

霁:

丙申至日

至日:

荠麦弥望

弥: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则:

寒水自碧

自:

予怀怆然

怆然:

因自度其曲因:

度:

淮左名都

淮左:

解鞍少驻初程少:

自胡马窥江去后去:

清角吹寒

吹寒:

杜郎俊赏

俊赏:

纵豆蔻词工工:

算而今重到须惊算:

念桥边红药念:

渐黄昏

渐:

3.翻译小序:

4.尝试着把全词翻译成现代诗歌:

5.用双斜线标出朗读节奏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写出词的韵脚:

三、内容梳理

(一)小序解读

学生朗读词前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哪几方面内容?

明确:词作的时间

),

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

(感慨今昔),

他人的评价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

具体一点,是哪一个字?

明确:

(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如今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

2、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

明确:

就“空”写一段赏析文字(50字左右)

赏析:

3、下阕中,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明确:

因为: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

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

明确:

6、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

7、“名都”是作者联想的,非眼前之景,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8、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就虚实结合特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赏析:

9.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四、赏析名句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你选出体会较深的两个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赏析: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抒发了什么情感?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附:预习部分参考答案

一、3.A.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B.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一)

c.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遣怀》

D.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二、1.注音略

2.解释词语略

3.淳熙丙申冬至日,我路过扬州昨晚的雪停了,天气转

晴,放眼望去尽是荠麦走进扬州城,四面都是萧条景象,冬河依然碧波荡漾暮色渐渐降临,军营的号角发出悲凉的声音我的心多么悲伤,面对扬州的今昔,感慨万千,于是自创词牌《扬州慢》千岩老人认为有《诗经.黍离》诗的悲凉感伤

4.译文参考:

扬州,这淮水东南的名城,

竹西亭有着美丽的风景,

我解鞍下马,只作短暂的

走过昔日繁华的街道,不见人影,

只有青青的荠麦在冷风中哀鸣

自从金人扫过长江之后,

荒废的池塘,憔悴的树木,

都怕提起那场战争

夜色渐渐降临,清冷的号角声,

久久回荡在这座空城

杜牧哟,你有着卓越的鉴赏力,

当你此时和我一道同来,

这残破的景象也会使你震惊

纵然你年轻英俊,才华缤纷,

曾在美人的闺房中享受过春梦,

此时,忧伤会断却你的诗魂

二十四桥依然无损,

月光摇荡在水波中,清冷无声

最可怜的是桥边的芍药花,

花开花落,无人过问

5.6.答案略

三、内容梳理

(一)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明确:“悲”字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

1.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赏析: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

3、明确:“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4、明确:名都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5、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6、明确:繁华热闹

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今昔对比

7、明确:虚写

8、明确:实写

赏析:A.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B.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c.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9、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四、赏析名句1.A.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B.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

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c.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赏析步骤同上

3.A.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B.这是用声来衬托宁静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c.来突出“黍离之悲”

4.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课堂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练习

、下列黑体的字形音义全对的一组是:

A、酹(lèi古人祭奠把酒洒在地上)江月

凝噎(yè)

似霰(sàn雪珠)

雪霁(jì雨雪停止,天晴)

暮霭(ǎi天气)

扁舟(biǎn小舟)

B、转徙(xǐ迁移)

碣石(jié山名)

恬(tián安静)拂(fú)还来天姥(mǔ年老的妇人)

滟滟(yàn波光荡漾)随波

c.、东南倾(qǐng歪、斜)

剡(yǎn)溪

渌(lù清)水

谪(zhé封建时代特指贬官)居捣衣砧(zhān)

芳甸(diān开满花的郊野)

D、佃(diàn金花)头银篦

塘拗(aò水边地)

汀(tīnɡ水塘)上

訇(hōng声音很大)然

江畔(pàn)

徘徊(hui)

2、下列括号前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A、暮霭(ǎi)

凝噎(yē)

夜雪初霁(jì)

戍(shù)角

B、怆(chuāng)然

豆蔻(kòu)

荠(jì)麦

弥(mí)望

c、姜夔(kuí)

萧(xiāo)条

留恋(lián)

窥(kuī)江

D、那堪(kān)

俊赏(shǎng)

芍(sháo)药

黍(sù)离

3、下列句子都是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用“/”表示),划横线的部分是领起的内容选出划线范围全不当的一项:

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⑤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⑦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①②③

B、③⑤⑦

c、④⑤⑥

D、①④⑦

4.下面诗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解鞍少驻初程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尽荠麦青青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自胡马窥江去后

D、鸿雁常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淮左名都,竹西嘉处

5、根据诗词诵读节奏的知识,选出下面节奏划分正确的一组:

A、①坎坎ㄧ伐檀兮,置之ㄧ河之ㄧ干兮

②山ㄧ峻高ㄧ而ㄧ蔽日兮,下ㄧ幽晦ㄧ以ㄧ多雨

③采菊ㄧ东篱ㄧ下,悠然ㄧ见ㄧ南山

④东临ㄧ碣石,以观ㄧ沧海

B、①云ㄧ青青兮ㄧ欲雨,水ㄧ澹澹兮ㄧ生烟

②好雨ㄧ知ㄧ时节,当春ㄧ乃ㄧ发生

③夜久ㄧ语声ㄧ绝,如闻ㄧ泣幽ㄧ咽

④绿树ㄧ村西ㄧ合,青山ㄧ郭外ㄧ斜

c、①却看ㄧ妻子ㄧ愁何ㄧ在,漫卷ㄧ诗书ㄧ喜欲ㄧ狂

②南朝ㄧ四百ㄧ八十ㄧ寺,多少ㄧ楼台ㄧ烟雨ㄧ中

③银瓶ㄧ乍破ㄧ水浆ㄧ迸,铁骑ㄧ突出ㄧ刀枪ㄧ鸣

④蒌蒿ㄧ满地ㄧ芦芽ㄧ短,正是ㄧ河豚ㄧ欲上ㄧ时

D、①江山ㄧ如画,一时ㄧ多少ㄧ豪杰

②元嘉ㄧ草草,封ㄧ锒居胥

③念去去ㄧ千里ㄧ烟波,暮霭ㄧ沉沉ㄧ楚天阔

④淮左ㄧ名都,竹西ㄧ佳处

6、下面对诗歌《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和写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将“春江”“花”“月夜”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无限优美的场景

B、《春江花月夜》的语言清丽纯净,虽然是宫体诗题材,却没有丝毫的敷衍做作

c、本诗属于近体诗,单句字数和韵律固定不变,但句数有突破,写景抒情极力铺陈

D、全诗融入了情人离别的思念,对时间久远,空间无限,个体渺小的无奈,悠悠情思,绵绵不尽

7、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

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

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8、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是: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

②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一片神鸦社鼓

④墙橹灰飞烟灭

⑤枫叶荻花秋瑟瑟

⑥亲朋无一字

⑦青冥浩荡不见底

⑧秋天漠漠向昏黑

⑨暮霭沉沉楚天阔

⑩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A.②④⑧⑩

B.①②③⑤

c.⑤⑥⑧⑩

D.③⑥⑦⑨

9、下面各句中涉及到的人物正确的一组是:

①谢公宿处今尚在

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④出师一表真名世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A、①谢灵运

②杜甫

③刘义隆

④刘备

⑤杜甫

⑥孟浩然

B、①谢棻

②杜牧

③辛弃疾

④楚怀王

⑤王昌龄

⑥王之涣

c、①谢灵运

②杜牧

③霍去病

④诸葛亮

⑤诸葛亮

⑥孟浩然

D、①谢灵运

②杜牧

③刘义隆

④刘备

⑤贺知章

⑥李白

0、对下面词句,理解正确的是: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A、主语是拟人化的“废池乔木”,表明惨遭金兵破坏摧残的城池、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创伤仍然严重

B、主语是拟人化的“废池乔木”,表明惨遭金兵破坏摧残的城池、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渴望安定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

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 1155 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 22 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 12 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扬州慢》 姜夔 教学设计

扬州慢姜夔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

超完整颜色英语词汇大全

超完整颜色英语词汇大全 一.红色类 红色 red 朱红 vermeil; vermilion; ponceau 粉红 pink; soft red; rose bloom 梅红 plum;crimson;fuchsia red 玫瑰红 rose madder; rose 桃红 peach blossom; peach; carmine rose 樱桃红 cherry; cerise 桔红 reddish orange; tangerine; jacinth; 石榴红 garnet 枣红 purplish red; jujube red; date red 莲红 lotus red 浅莲红 fuchsia pink 豉豆红 bean red 辣椒红 capsicum red 高粱红 Kaoliang red 芙蓉红 hibiscus red; poppy red; poppy 胭脂红 rogue red ; carmine; cochineal; lake 鲑鱼红 salmon

玳瑁红 hawksbill turtle red 海螺红 cadmium orange 宝石红 ruby red 玛瑙红 agate red 珊瑚红 coral 金红 bronze red 铁红 iron oxide red 铁锈红 rust red 镉红 cadmium red 铬红 chrome red 砖红 brick red 土红 laterite; reddle 郎窑红 lang-kiln red 均红 Jun-kiln red 釉底红 underglaze red 威尼斯红 Venetian red 法国红 French vermilion 茜红 alizarin red; madder red 洋红 carmine; magenta 品红 pinkish red; magenta 猩红 scarlet red; scarlet; blood red 油红 oil red

教案扬州慢 隔溪梅令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1、作者及背景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少随父宦游,往来沔、鄂几近二十年。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2、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4、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鬲溪梅令教案 一、背景介绍 姜夔《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是姜夔的自度曲。小序所称“寓意”者,即借梅怀人。上片赋惜梅,词人惟恐时不我待,梅英飘落,绿叶成阴。下片写寻梅,忆昔荡舟赏梅,是铺垫之笔。现今,孤山觅芳,惟闻翠鸟啼春。作品通篇梅即人,人即梅,梅人合一。 二、诗词解读: “好花不与殢香人。”起笔运用提空描写,空中传恨。好花即梅花,亦暗喻所念之情人。以好形容花,纯然口语而一往深情。殢香人是词人自道。好花不共惜花人,美人不与怜香惜玉者,传尽天地间一大恨事。

2020年K12在线市场分析报告

XXXX 2020K12在线市场分析报告 市场营销中心

内容目录 公司概况:快速发展的华南K12 课培黑马 (5) 公司概况:升学+乐学两大品牌,聚焦华南K12 课外辅导 (5) 经营情况:规模增长迅速,利用率/续班率仍有提升空间 (7) 股权结构:控股股东陈启远持股38.52% (10) K12 课培行业:广东区位优势明显,龙头竞争激烈 (11) 政策方向:规范影响消化,龙头份额提升 (11) 市场规模:广东占全国11%,区位优势明显 (13) 竞争格局:双雄+五虎抢滩华南,区域龙头本地网点优势明显 (15) 竞争优势:注重服务,教研并重,激励为基 (19) 强化服务:重视课后服务,精细化服务打造品牌 (19) 教研团队:标准化体系日臻完善,教师团队稳定 (20) 激励机制:合伙人机制和校长负责制 (23) 发展规划:学习中心稳步扩张,拓展双师教学模式 (23) 加强深圳市场网点优势,扩大在大湾区的地域覆盖范围 (23) 试水新模式:双师课堂+思考乐网校 (24) 盈利预测及估值 (25) 盈利预测 (25) 估值建议 (27) 附录 (30) 图表目录 图表1:公司旗下升学+乐学两大品牌 (5) 图表2:公司课程开设分类 (5) 图表3:思考乐教育学习中心布局 (6) 图表4:思考乐教育各校区学习中心数目(单位:个) (6) 图表5:思考乐教育发展历程 (7) 图表6: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及增速(左轴:亿元;右轴:%) (7) 图表7:公司归母净利润及增速(左轴:亿元;右轴:%) (7) 图表8:分业务营收占比(单位:%) (8) 图表9:分业务入读学生人次(单位:万人) (8) 图表10:常规课程和体验课程入读学生人次(单位:万人) (8) 图表11:各地学习中心利用率(单位:%) (8) 图表12:主营业务成本及薪资福利(单位:亿元) (9) 图表13:毛利润及毛利率(左轴:亿元;右轴:%) (9) 图表14:分业务毛利润及毛利率(单位:%) (9) 图表15:公司分地区主营业务收入(单位:亿元) (9) 图表16:课程单小时平均学费(单位:元/小时) (10) 图表17:思考乐教育课程均价(单位:元) (10) 图表18:体验课程转化率及续班率情况(左轴:万人;右轴:%) (10) 图表19:思考乐教育费用率及净利率(单位:%) (10) 图表20:公司股权结构 (11) 图表21:2018H2-2019H1 全国各省市发布的K12 课外规范经营相关政策 (12) 图表22:2019 年下半年发布公民同招和民办摇号政策的省市 (13)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3、了解本词的虚实结合(虚实对比)的写法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 1、姜夔(约1155 —约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题解。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 2、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3、小序中有一句话揭示了这首词的主题,是哪一句?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四、学习词作。 1、学生朗读词,领会大意。 2、词中是如何表现这种国家沦亡的悲痛的? 虚实对比(对比衬托) 虚指:过去的扬州实指:战争洗劫后的扬州 3、那么如今被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变成什么样了?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空城” ——破败荒凉。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文章来自: 《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 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 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 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 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 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 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 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 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 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 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 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 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K12教育行业分析报告

2017 K12教育行业分析报 告 2017年十一月

目录 1. 好未来公司概况 (3) 1.1 公司简介:K12课外培训龙头迈入千亿市值俱乐部 (3) 1.2业务简介:具备综合竞争实力,教育航母起航 (5) 1.2.1 小学奥数起家的K12课外辅导机构,上市后快速成长 (5) 1.2.2 好未来主营业务:K12教育培训业务剖析 (7) 1.3财务简析:营收增速惊人,规模增长与精细运营带动净利增长 (9) 2.高筑墙:学而思数学声名鹊起,高质量教学奠定市场地位 (14) 2.1 以北京奥数市场为突破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4) 2.2 全方位塑造品牌口碑,提升客户粘性 (17) 2.3后端教研塑造标准化课程与地域扩张能力 (21) 2.4竞争壁垒初显,教研开发能力塑造核心竞争力 (23) 3.缓称王:线下稳健全国性扩张,线上积极拥抱互联网 (23) 3.1 线下稳健全国性扩张,深耕一二线城市挖掘三线城市 (24) 3.1.1登录资本市场助推全国布局,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渗透 (24) 3.1.2低价策略助推一线城市深耕,借品牌优势抢占二三线城市 (27) 3.2“学而思网校+双师课堂”,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剑指全国市场 (30) 3.2.1学而思网校:率先布局在线教育,历经多年尝试效果显著 (32) 4. 深挖渠:多赛道外延布局完善产业链,全方面构筑教育生态圈 (36) 5.财务剖析:成长性显著、财务风险低、现金流状况好 (39) 5.1利润表分析:营收增长强劲,费用端稳定 (39) 5.2资产负债表分析:资金利用率有所提高,负债健康 (41) 5.3杜邦分析:基于充足现金流与强盈利能力,利用财务杠杆撬动ROE (43) 5.4现金流分析:经营性现金流充足 (43) 5.5好未来成长性分析:成长性显著 (44) 6.以史为鉴:解码好未来千亿市值登顶之路 (45) 6.1好风凭借力:选对了K12教培这一条千亿级规模赛道 (45) 6.2十年磨一剑:构建核心竞争力,抬高行业竞争壁垒 (45) 6.3敢为天下先:敢于尝试,善于调整 (46)

导学案:扬州慢

《扬州慢》导学案 编者:审核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二、预习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3.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三、自主学习 1、填写有关扬州的诗句: 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题扬州禅智寺》 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二首》(其一) C.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遣怀》 D.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2、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 四、合作探究

扬州慢 (2)

《扬州慢》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词作,分析意象。 2.在全面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对比等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3.深入体会作者怀古伤今、感时伤事的爱国情怀。 一.解题 扬州慢,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 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此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 扬州: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二.知人论世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三.诵读诗词,通晓大意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为停留。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现在都是野麦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的池苑,伐去的乔木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渐渐进入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吹起,这些画面都在劫后的扬州城。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导读:《扬州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重点难点: 1、巩固有关知识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3.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

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4.填写有关扬州的诗句: 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题扬州禅智寺》 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二首》(其一) C.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遣 怀》 D.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淳熙()初霁()荠()麦怆()然自度()其曲 黍()离窥()江戍角()豆蔻() 2.解释字词 夜雪初霁霁:丙申至日至日:荠麦弥望弥: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表达的悲情;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黍离之悲的情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识。 教学难点从扬州的今昔变化中,深刻体会黍离之悲、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杜牧心中的扬州 1.齐读下面的诗歌。 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简评:十里扬州街,春风浩荡,佳丽云集,且山美水美人更美,难怪乾隆爷要一次又一次地下江南。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简评:一首诗,能成就一个景点。明月之下的二十四桥,已成扬州永恒的文化地标。 遣怀(唐)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简评:让人做了十年也不愿意醒来的美梦,也只有扬州了。 题扬州禅智寺(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简评:扬州有人声喧哗的街巷与酒肆,也有宁静的禅智寺和竹西路。爱热闹的,爱幽静的,均能找到去处,动静皆宜。 2.扬州自古就是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二、姜夔心中的扬州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我国K12课外辅导培训行业研究

我国K12课外辅导培训行业研究 1、行业基本情况 K12指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中小学生教育阶段是指从小学至高中这一年龄 阶段的基础教育。由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升学竞争激烈的局面长期存在。 本公司聚焦中高考教育培训,以全封闭补习、课外培训的模式,辅以配套教学软件产品,为初、高中学生提供服务。 (1)K12课外辅导培训行业概况 1)教育行业整体状况 ①整体市场规模仍保持高速增长 随着人口结构调整、二胎政策及大范围消费升级,教育支出在中国家庭消费支出中,占比逐年加大,教育市场整体发展态势依然强劲。德勤《中国教育行业 发展报告2018》指出,中国教育产业持续受到来自政策、消费者及资本层面的 高度重视,无论从整体行业规模还是市场活跃度来看,皆处于不断扩张阶段;预计至2020年,民办教育总体规模达到 3.36万亿元,至2025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万亿元,预计实现10.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此外,基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

缺和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的要求,学生和家长仍然高度重视升学结果。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K12课外培训是教育领域中需求最强劲的细分领域之一,据 Frost&Sullivan报告,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10.56%。 我国K12课外培训市场(亿元) 来源:Frost&Sullivan ②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格局依然高度分散 不同区域的教育特色、师资水平和教材的差异,使得K12校外培训市场的竞争格局高度分散,行业巨头总计占有市场份额约为6%。按营收指标看,目前K12

校外培训机构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为新东方、好未来双巨头;第二梯队为学大教育、精锐教育等全国性品牌;第三梯队为区域龙头企业,如卓越教育、高思 教育等。但整体来看,三四线城市领头羊及收入在百万元以下的小微机构占有大 部分市场份额,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从竞争态势看,竞争格局趋于稳定,知名 教育品牌的校区扩张趋势减缓,大型机构通过课程和产品推广、双师课堂等模式向三四线城市覆盖。 2018年行业整体监管趋严,尚未形成规模、经营不规范的小微机构将被逐 出市场,行业将出现新一轮的大面积整合,市场集中度有望快速提升。 2010—2018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机构数量变化(单位:万家)

人教版-语文-高二扬州慢 教案

《扬州慢》教案 Ⅰ、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Ⅱ、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Ⅲ、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Ⅳ、教学课时:一课时 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1、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背景简介: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备课研修 2013-01-06 09:55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1、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课堂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领悟词中主旨。 2、学习鉴赏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引用前人诗句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诗歌的主题思想;鉴赏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难点: 巧妙引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及其作用 一、置身诗境。 1.在小序中,作者用的是哪些词来表达情感?在搜寻作者心情的关键词时,我们不要忘记了什么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能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什么是黍离之悲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你能用美的语言来描写这让你心动又心疼又心痛的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得瑟改诗(小组讨论)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VS 忆.春风十里,有.荠麦青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胡马窥 ...江去后,废池乔木,尤.厌言兵...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VS 自金兵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扬州慢》学案

《扬州慢》学案 教学参考 1219 1315 《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教学过程 一、最爱是扬州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赞誉。远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难怪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扬州人杰地灵。鉴真、秦少游、郑板桥、朱自清。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盛极一时(历史上的扬州几度变迁,几度轮回) 二、词人零距离 姜夔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这一感人的历史瞬间(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拖着衣襟)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三.名篇不厌百回读 1.师生试读全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慢词是指配乐的曲子曲调舒缓),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2.正音正字。 霁荠怆度窥蔻 黍离:是《诗经·国风·王风》中的篇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稷,是两种农作物。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靡靡:行步迟缓貌。摇摇:形容心神不安。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四、含英咀华 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怎样的图景? 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扬州慢 学案

第14课姜夔《扬州慢》学案 鉴赏宝典 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在诗歌中中的“实”。“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诗歌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