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复习重点

地图学复习重点
地图学复习重点

1.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直线定向: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线之间的角度关系。

3.真子午线:指向地球正北极和正南极的线或者说是真子午面与大地水准面的交线。

4.磁子午线:指向地球磁北极和磁南极的线或者说是磁子午面与大地水准面的交线。

5.磁偏角(δ):磁子午线和真子午线之间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6.子午线收敛角(γ):真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坐标纵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7.磁坐偏角(c):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8.方位角:由标准方向线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0°-360°)。

9.象限角:由标准方向线北端或者南端开始到某一直线的锐角(0°-90°)。

10.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输为中心,研究地图的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科学。

11.三北方向: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绘有三种指向北方的线,即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和坐标纵线,称为三北方向线。这三种方向线虽然都是指向北方,但这些北方实际上是不一致的,分别称为真北、磁北和坐标北,统称为三北方向。

年黄海高程系:1956年在青岛观象山设立了水准原点,其他各控制点的绝对高程均是据此推算。

三、问答题

1.地图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地图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数学法则、地图概况、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

2.我国地图学家把地图学分为哪几个分支学科组成

我国地图学家把地图学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个分支学科组成。

3.结合自己所学地图知识谈谈地图的功能有哪些

认知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输功能。

五、填空题

1.地图的构成要素有: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及

(补充说明)。

2.编绘成图过程可分为编辑准备、(编绘)、(清绘)、制印

四个步骤。

年代,德国地图学家佛莱泰格把地图学分为地图学理论、地图学方法论和地图学实践三个分支学科组成。

4.《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地图编制的理论基础;《地理

学指南》成为西方古代地图编制理论的代表。

5.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图)。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地体:由大地水准面包围形成的形体,是逼近于地球本身

形状的一种形体。可以称大地体是对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

2.水准面:当海洋静止时,自由水面与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铅垂线)

成正交,这个面叫水准面。

3.大地水准面: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

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

4.椭球体: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旋转椭球体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地球椭球体。

5.天文经度:观测点天顶子午面与格林列治天顶子午面间的两面角。在地球上定义为本初子午面与观测点之间的两面角。

6.天文纬度:在地球上定义为铅垂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7.大地经度: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8.大地纬度: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垂直线(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年黄海高程系:1956年在青岛观象山设立了水准原点,其他各控制点的绝对高程均是据此推算。

10.地图投影: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

11.地图比例尺:地图上一直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直线水平投影长度之比。

12.主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

13.局部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有变形处的比例尺。

14.长度比:投影面上一微小线段ds’(变形椭圆半径)和球面上相应微小线段ds(球面上微小圆半径,已按规定的比例缩小)之比。

15.长度变形:就是长度比(μ)与1之差,用表v示长度变形则:v=μ-1

16.面积比:投影平面上微小面积(变形椭圆面积)d F′与球面上相应的微小面积(微小圆面积)d F之比。

17.面积变形:就是面积比与1之差,以Vp表示。Vp=p-1

18.角度变形:投影面上任意两方向线所夹之角与球面上相应的两方向线夹角之差。

19.等变形线:就是变形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20.方位投影以平面作为投影面,使平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而成。

21.圆住投影以圆柱面作为投影面,使圆柱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柱面上,然后将圆柱面展为平面而成。

22.圆锥投影以圆锥面作为投影面,使圆锥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将圆锥面展为平面而成。

23.等角航线:就是指地球表面上与经线交角都相同的曲线,或者说是地球上两点间的一条等方位线。

24.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以椭圆柱为投影面,使地球椭球体的某一经线与椭圆柱相切,然后按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再将其展成平面而得。

25.墨卡托投影:是等角正轴切圆柱投影,由荷兰制图学家墨卡托于1569年创拟的。用一个与地轴方向一致的圆柱体面切于赤道,按等角条件,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柱体面上,沿某一母线将圆柱体面剖开,展成平面,即可构成墨卡托投影。

三、问答题

1.地球仪上经纬网的特点:

a.地球仪上所有经线圈都是通过两极的大圆;长度相等;所有纬线除赤道是大圆外,其余都是小圆,并且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小,极地成为一点。

b.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c.经线和纬线是相互垂直的。

d.纬差相等的经线弧长相等;同一条纬线上经差相等的纬线弧长相等,在不同的纬线上,经差相等的纬线弧长不等,而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小的。

e.同一纬度带内,经差相同的经纬线网格面积相等,不同纬度带内,网格面积不等,同一经度带内,纬度越高,梯形面积越小。由低纬向高纬逐渐缩小。

2.地图比例尺的表示有方法哪些

①数字式比例尺②文字式比例尺③图解式比例尺④特殊比例尺

3.非几何投影的种类有哪些

伪方位投影:在方位投影的基础上,根据某些条件改变经线形状而成,除中央经线为直线外,其余均投影为对称中央经线的曲线。

伪圆柱投影:在圆柱投影基础上,根据某些条件改变经线形状而成,无等角投影。除中央经线为直线外,其余均投影为对称中央经线的曲线。

伪圆锥投影:在圆锥投影基础上,根据某些条件改变经线形状而成,无等角投影。除中央经线为直线外,其余均投影为对称中央经线的曲线。

多圆锥投影:设想有更多的圆锥面与球面相切,投影后沿一母线剪开展平。纬线投影为同轴圆弧,其圆心都在中央经线的延长线上。中央经线为直线,其余经线投影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

4.简述圆锥投影的分布规律。

圆锥投影的各种变形都是纬度φ的函数,而与经度λ无关。各种变形都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对某一具体的变形性质而言,在同一条纬线上,其变形值相等。等变形线与纬线平行,呈同心圆弧状分布。切圆锥投影,圆锥面与球面相切的切线,即标准纬线。距标准纬线愈远,其变形愈大,而且由标准纬线向北的变形速度比由标准纬线向南快。割圆锥投影,圆锥表面与球面相割的两条割线,即标准纬线。距标准纬线愈远变形愈大,

标准纬线外的变形分布规律同切圆锥投影,均为正形,标准纬线之间呈负变形。

5.试述等积正轴方位投影的投影条件、投影公式、经纬线形式和变形分布规律。

①投影条件:投影面---平面p=1 Ψ0=90o

②投影公式:μ1=cosz/2 μ2= secz/2

③经纬线形式:纬线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经线是同心圆的半径。在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减小。

④变形分布规律:

ⅰ 投影中心无变形,离开投影中心愈远角度、长度变形增大。

ⅱ p=1 μ1< 1 μ1 1→ μ2 >1 μ2 1→

ⅳ没有面积变形,但角度变形较大。

ⅴ角度、面积等变形线为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6.方位投影的特点是什么

在投影平面上,由投影中心(平面与球面的切点)向各方向的方位角与实地相等,其等变形线是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7.正轴圆柱投影中,经纬线网的特点是怎样的

a.经线投影为平行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和经差成正比。

b.纬线投影成为一组与经线正交的平行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视投影条件而异。

c.和圆柱面相切的赤道弧长或相隔的两条纬线的弧长为正长无变形。

8.墨卡托投影投影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

①在墨卡托投影中,面积变形最大。

在纬度60度地区,经线和纬线比都扩大了2倍,面积比P=m*n=2*2=4,扩大了4倍,愈接近两极,经纬线扩大的越多,在φ=80度时,经纬线都扩大了近6倍,面积比扩大了33倍,所以墨卡托投影在80度以上高纬地区通常就不绘出来了。

②在墨卡托投影上等角航线表现为直线(在球心投影上大圆航线表现为直线。

远航时,完全沿着等角航线航行,走的是一条较远路线,是不经济的,但船只不必时常改变方向,大圆航线是一条最近的路线,但船只航行时要不断改变方向,如从非洲的好望角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沿等角航线航行,航程是6020海里,沿大圆航线航行5450海里,二者相差570海里(约1000公里)。

实际上在远洋航行时,一般把大圆航线展绘到墨卡托投影的海图上,然后把大圆航线分成几段,每一段连成直线,就是等角航线。船只航行时,总的情况来说,大致是沿大圆航线航行。因而走的是一条较近路线,但就每一段来说,走的又是等角航线,不用随时改变航向,从而领航十分方便。

9.我国按经差6°或3°是如何进行分带投影的

我国规定1∶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采用6°分带投影,从0°子午线起,自西向东每隔经差6°分成一带,全球共60带。(13~23)

我国规定1∶1万采用3°分带投影,从E1°30′子午线起,每隔经差3°分成一带,全球共120带。(25~45)

10.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特点是什么

ⅰ中央经线取E150°,以突出我国在图幅中央的位置。

ⅱ全球大陆不产生目视变形,同纬度带面积变形近似相等,以利于比较我国与同纬度国家面积的对比。

ⅲ太平洋保持完整,利于显示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水陆联系。

11.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制图区域的范围、形状和地理位置、制图比例尺、地图的内容、出版方式。

1.地图概括(generalization):也称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2.分类:空间数据的排序、分级或分群.

3.符号化:将空间信息通过分类、简化、夸张等方法所获得的记号,根据其基本特征,相对重要性和相关位置制定成的各种图形。

4.定额指标:是按成图上单位面积的选取个数确定的。

5.资格排队:就是按空间数据的等级高低进行选取。

三、问答题

1.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有哪些

地图的用途和主题、地图比例尺、数据质量、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图解限制。

2.影响符号最小尺寸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视觉分辨能力;印刷与绘制技术;地物和地理环境

3.常用数量分析有哪些方法

图解计算法、等比数列法、区域指标法、回归分析法、开方根规律

4.开方根规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⑴直观地显示了地图概括时从重要到一般的选取标准,是一个有序的选取等级系统。

⑵是线性方程,在地图比例尺固定的条件下,地物选取的比例一致。

⑶未考虑到地理差异,特别是制图地物分布的密度变化。

⑷选取级x的调整可适当弥补地理差异的影响。

5.图形形状简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保持轮廓图形和弯曲形状的基本特征;

(2)保持弯曲转折点的相对精确度;

(3)保持不同地段弯曲程度的对比。

6.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分类、简化、夸张、符号化。

二、名词解释

1.分辨敏锐度:是指能够辨别出视野中空间距离最小的两个视点的能力,又称分辨率或解像力。

2.视锐度(视力):分辨敏锐度的阈限的倒数。

3.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经视知觉检验过的整体,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论证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4.认知心理学: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5.视觉变量:1967年法国贝尔廷领导的图形实验室经过多年的探讨,提出形状、尺寸、方向、亮度、色彩和密度的差别改变了图形外观,称为视觉变量。

三、问答题

1.地图符号的符号特征是什么

(1)地图符号具有被表示成分和表示成分的特征

(2)地图记号有一定的约定性

(3)地图记号可以等价变换

(4)记号构成地图

2.地图符号的功能有哪些

地图是空间信息的符号模型,符号具有地图语言的功能,它表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

(1)地图符号是空间信息传递的手段。

(2)地图符号构成的符号模型,不受比例尺缩小的限制,仍能反映区域的基本面貌。

(3)地图符号提供地图极大的表现能力。

(4)地图符号能再现客体的空间模型,或者给难以表达的现象建立构想模型。

3.色彩在地图感受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1)提高了地图传递空间信息的容量

(2)用视觉次序反映地物数量特征和动态变化

(3)增进地图的美感和艺术造型

地图色彩的选择,有些是以生理学为基础的,人的知觉机制所起的作用构成设计图形时的限制;有些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对色彩产生寓意的和主观的效果;有些则是色彩应用长期形成的用色习惯。

4.影响地图设计的视觉心理因素有哪些。

聚类感受、视觉对比、层次结构、图形与背景、视觉平衡。

5.注记的作用与功能分别是什么

地图注记是地图符号的一种,能起定位的作用,是将地图信息在制图者与用图者之间进行传递的重要方式。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总称为地图注记。地图注记是地图内容重要部分。没

有注记的地图只能表达事物的空间概念,不能表示事物的名称和质量数量特征。如同地图上其他符号一样,注记也是一种符号,在许多情况下起定位的作用,使将地图信息在制图者与用图者之间进行传递的重要方式。

四、填空题

1.地图符号的组成要素:(颜色)、(形状)、(尺寸)。

2.地图符号的几何分类:(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体积符号)。

3.地图符号的比例分类:(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

4.视觉变量是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形状、(尺寸)、方向、(颜色)、(网纹)五个方面。

5.网纹有许多种,可归纳为(线划网纹)、(点状网纹)和混合网纹。

6.视觉平衡的两个主导因素:(重力)和(方向)。

7.地图注记分为(名称注记)、图幅注记、数字注记和(说明注记)。

8.注记排布—注记在图上的排列方式,主要有四种:(水平字列)、垂直字列、(屈曲字列)和雁行字列。

第五章地图表示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

1.分区统计图:代表区域的点状符号,定位在这个区域的重心位置上的地图。

2.定位符号图:把点状符号配置在数据中心位置上的专题地图。

3.值域分级方法:将数据分成若干组,每组用一个比例圆表示,

使每个比例圆之间有很好的视觉比较而不拘泥于数据的绝对值,分级间隔则是用迭代法确定的级间差异.

4.连续尺度:数据相连接,并且是起始数据倍数的尺度(符号的

面积大小与它所代表事物的数量指标成正比关系).

三、问答题

1.为什么比例圆是点状符号在数量对比上最常采用的几何符号(1)在视觉感受上圆形最稳定;

(2)圆面积公式中只有一个变量;

(3)在相同面积的各种图形中,圆形所占图上的视觉空间最小;(4)圆形常用于心理测验。

2.等值线图的特点是什么

(1)等值线显示了空间数据的整体变化,数据必须是连续的,经过制图构成一个封闭的、三维的、线状表面。

(2)等值线是定量符号,可进行图上量测,获得任意点的x,y,z 数值。

(3)比例尺变换时,地图概括较易实施。

(4)需充分研究制图背景,了解制图对象的分布特征。

3.定量数据的特征有哪些

a.制图信息为统计单元的离散数据

b.数据应符合比率量表的处理,并表现为相对数值

c.以显示数值的差异

4.等值区域法和分区统计法的区别是什么

a.等值区域图的编制在数据应用、表示方法和视觉感受方面都有一些限制。首先在采集的数据类型上,由于制图表示是以区域单元作为图斑单位,自然连续的地理数据,如年平均气温不能用等值区域法表示;其次,如果数据不能用比值能采用等值区域

b.和点状符号法相比,在数据处理上等值区域法也要分区、分级和采用比率量表制图,但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分区统计的点状符号一般代表的是各个分区的总值。等值区域法由于在统计单元内采用一致的符号,使整个统计面都处于面状图斑状态下。因而在制图方法上更应注意符号所采用的色相、亮度和网纹的视觉效应。

5.地理数据视觉化的含义是什么

地图是地理数据的图形化表达,视觉化是为识别、传输和解释模式或结构目的而概要地表示信息的过程,表示可以被符号化、图形化、形象化地解释,且区别于文字和公式。视觉化是为视觉思维而进行的图形表示

第六章地图图型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

1.普通地图:是用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貌、水系、土质植被、居民点、交通网、境界线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

2.专题地图:是把专题现象或普通地图的某些要素在地理底图上显示的特别完备和详细,而将其余要素列于次要地位,或不予表示,从而使内容专题化的地图。

3.地理图:是指概括程度比较高,以反映要素基本分布规律为主的一种普通地图。

4.陆地水系:是指一定流域范围内,由地表大大小小的水体构成的脉络相同的系统。

5.等高线:高程相等各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

6.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等高线间的高程之差。

7.等高线平距:相邻等高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距离。

8.示坡线:垂直于等高线而指向下坡的短线。

9.分层设色法:它是在等高线的基础上,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征,将等高线划分一些层级,并在每一层级的面积内普染不同的颜色,以色相、色调的差异表示地势高低的方法。

10.居民点:是人类由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11.交通网:是连接居民点之间的纽带,是居民点彼此之间进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的重要通道。

12.作者原图:编图者(多数为专题研究人员)根据对专题内容的理解,用一定的地图表示方法,将专题内容完整、准确地定位表示在地理底图上,就成为作者原图,是编绘原图的基础。

13.编绘原图:制图人员按编图大纲的要求先制作地理底图,再按一定的编图方法,将作者原图上的内容转绘到地理底图上。

14.地图集:是围绕特定主题与用途,在地学原理指导下,运用信息论、系统论、区位论,遵循总体设计原则,经过对各种现象与要素的分析评价与综合,形成具有一定数量地图的集合体。

三、问答题

1.等高线的特点是什么

ⅰa.在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程相等。

ⅱb.等高线是一闭合曲线,不能中断。

ⅲc.同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为两条,相邻等高线不能相交(在悬崖处虽然相交,但必须有两个交点)。

ⅳd.等高线愈密坡度愈陡,等高线愈稀坡度愈缓,等高线平距相等表示坡度相等。

ⅴe.经过河流的等高线不能直接跨越而过(接近河岸时先折

向上游,直到与河底等高处才能越过河流,再折向下游渐渐离开河岸).

ⅵf.等高线处处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

2.简述设计色层表的设计原则。

①每一层要正确地表示高度带,远看看到高度带的增大方向及主要高度带颜色。

②色层之间有明显差异,但差异不应太大

③色层颜色协调一致(表示地貌的完整性)

④用色层尽量与自然色一致

⑤颜色不能太浓,防止对地面要素起遮盖作用。

3.国家基本地形图的特点是什么

(1)具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具有完整的比例尺系列和分幅编号系统

(3)依据统一的规范和图示

4.地理图的编制特点是什么

地图内容的高度概括性、地图资料的多样性与精度的不均一性、地图设计的灵活多样性。

5.简述地理图编制过程。

出版准备、地图编绘阶段、地图设计阶段。

6.专题地图的特性是什么

内容广泛、具备地理底图、新颖图种多,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密切、图型丰富,图面配置多样。

7.简述编图资料的分析评价标准。

政治性、科学性、现势性、完备性。

8.地理底图的作用有哪些

答:(1)建立专题地图的“骨架”

(2)转绘专题内容的控制系统

(3)更深入提取专题地图的信息

9.底图编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答:(1)专题内容较多或编制时间较紧迫时,可考虑直接选用相应比例尺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基础底图。

(2)工作底图编制应尽早进行,初稿需经缜密的校审,并须在正式编制专题图之前将其交付编图人员使用。

(3)底图符号和注记的规格不宜繁杂,在保证精度前提下,图形综合宜适当加大。颜色宜浅淡,色数要少,工作底图更以单色(如浅蓝、钢灰、淡棕)为好。

10.简述专题地图设计及其设计过程。

答:专题地图设计就是将专题信息以图形进行表达与传输的过程。包括:表示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图例设计、图面配置的总体效果及具体安排、色彩设计。

11.怎样达到良好的图面配置总体效果的要求

答:(1)符号及图形的清晰与易读

(2)整体图面的视觉对比度

(3)图形与背景

(4)图形的视觉平衡效果

(5)图面设计的层次结构

12.色彩设计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答:(1)注意用色的双重意义

(2)用色上的可分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3)色彩设计时,对大小不同的图形面积采用不同的设色方法

(4)色彩的数目及其组合的情况

13.地图集的特点是什么

答:(1)科学成果的综合结晶

(2)所选主题具有系统、完备的内容

(3)必须实现内容、形式等诸方面的统一与协调

(4)表示方法多样

(5)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成果

(6)编图程序及制印工艺复杂

(7)建立了多维、深入的空间认知环境

14.简述地图集的编制过程及其注意的问题。

答:地图集编制分为编辑准备、原图编绘、出版准备、地图制印四个阶段。但在编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地图集编制的主题与对象

(2)确定地图集的结构

(3)要安排好地图集的图面配置

(4)地理底图编制

(5)统一与协调是地图集编制的基本原则

二、名词解释

1.遥感技术:是指从地面到高空对地球和天体进行观测的各种综合技术总称,由遥感平台、传感仪器、信息接收、处理、应用等部分组成。

2.时间分辨率:是指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重复覆盖的频率。

3.空间分辨率:即地面分辨率,指遥感仪器所能分辨的最小目标的实地尺寸,也就是遥感图像上一个像元所对应地面范围的大小。

4.卫星影像镶嵌图:不另外进行影像的几何纠正,将多幅影像依像幅边框显示的经纬度位置,镶辑拼贴而成的影像图。

5.卫星影像图:进行了影像平面位置的几何纠正和影像增强,图上绘制出较全面的地理要素的影像图。

6.卫星影像地图:在卫星影像上,能够依据数字地面模型(DEM),进行共线方程纠正,有详细的地理要素的影像图。

7.监督分类:是根据已知试验样本提出的特征参数建立判读函数,对各待分类点进行分类的方法。

8.非监督分类:是事先并不知道待分类点的特征,而是仅根据各待分点特征参数的统计特征,建立决策规则并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三、问答题

1.遥感信息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宏观性和综合性

(2)多波段性

(3)多时相性

2.卫星影像图的产生和编制过程包括哪些

答:(1)卫星数据的几何纠正

(2)像元亮度的重采样

(3)影像镶嵌

(4)彩色合成

(5)多种信息复合

(6)矢量数据的符号化

(7)图像的输出产品

3.遥感系列制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统一信息源

(2)统一对制图区域地理特征的认识

(3)制定统一的设计原则

(4)按一定的规则顺序成图

四、填空题

1.遥感平台主要有飞机、(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

2.遥感按传感器的工作波段不同分为:(可见光与近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3.按遥感仪器搭载的工作平台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面遥感)。

4.我国目前经常使用的信息源主要有美国的Landsat-TM、(NOAA-AVHRR)和法国的(SPOT-HRV)。

现代地图学重点和考点概括word精品

各章的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1.结合你对现代地图和地图学理解,谈谈它与你所学专业有什么关系?2.未来地图学的发展趋势如何?请描述你想象中的未来地图是什么样子?第二章: 1.自然球体、大地球体和旋转椭球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2.空间参照系都有哪几种类型? 3.什么叫椭球体定位? 4.地图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5.叙述传统实测成图法的一般过程。说明每一过程完成的主要成果。 6.数字测绘成图法可有几种成图的类型?请简述其一般过程。第三章: 1.简要说明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投影的方法有哪几种类型? 2.将地球仪和世界地图进行比较,观察经纬线网和大陆轮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地图投影的变形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长度变形是主要的? 4.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那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5.简要说明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和圆柱投影的投影特点。 6.墨卡托投影有何特点?为什么航海图和航空图选用此种投影? 7.我国地形图都选用哪几种投影?说明它们的投影原理。 8.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变形分布规律。为什么要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说明6°带和3 带的分带规定。 9.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的特点和坐标值的表示方法。 10.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换带的概念,为什么要换带? 11.高斯-克吕格投影换带的方法有哪几种?说明每种换带方法原理。第四章: 1.什么是地图符号?地图符号的作用有哪些? 2.按空间分布特征和比例关系,地图符号各分为哪几类?各类符号的特点是什么? 3.如何理解按符号表示的维数和表示内容的动静状态进行分类?请说出这两种分类的各 4. 种类型。 5.地图符号的基本视觉变量有哪些?其视觉感受效果是什么? 6.地图符号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点状、线状、面状符号的设计? 7.色彩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是原色、间色、复色和补色? 8.地图上可以进行哪些色彩的配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进行色彩的调和? 9.地图注记的作用是什么?地图注记分为哪几种?能表达地理事物的那些特征? 10.如何运用地图注记来说明地物的类别、意义和重要程度? 11.地图上注记配置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第五章: 1.简述地图概括的目标、任务、实质和方法。 2.地图概括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影响地图概括的根本因素与主导因素? 3.简述地图内容选取、概括和图形简化的基本方法。 4.什么是地形图?什么是地理图?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各有哪些特点? 5.结合你所了解的实例,说明各类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理图的用途及其差异。 6.什么叫水系?地形图上要反映水系的哪些内容?其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7.地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有那几种?哪种方法是基本的?为什么? 8.等高线具有哪些特性和类型? 9.绘图并简要说明各类基本地貌形态的等高线图形及其特点。 10.在普通地图上对于居民点主要反映那些特征?是如何表现的? 11.举例说明各种点状、线状、面状、片状和动态分布事象应采用的表示方法。

地图学复习提纲与答案

地图学复习提纲 ----- 本资料P**为王家耀出版的《地图学原理与方法》一书的书页 一、单选题 1、组成地图的主体部分是:( B ) A. 数学要素 B. 图形要素 C.辅助要素 D.补充说明 2.在等距投影图上,非投影中心点的长度变形为:( A ) A. 因方向的不同而不同 B.变形与方向无关 C. 长度无变形 D.纬线无变形 3、我国 1: 500000地形图采用的投影是:( C )P109 A. 方位投影 B.圆锥投影 C.高斯 --克吕格投影 D.墨卡托投影 4、若球面上一微圆,投影后仍是一等大微圆,则该投影的变形性质为:( B ) A. 等角投影 B.等积投影 C.任意投影 D.无法确定 5、若由赤道向两极变形椭圆的形状变化为短半径不变,长半径逐渐增大,则该投影的变形 性质为:( C )P78 A. 等积投影 B. 等角投影 C.任意投影 D.方位投影 A)P98 6、我国绘制世界地图常采用的地图投影是:( A.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B. 方位投影 C.彭纳投影 D. 墨卡托投影 7.地形图采用分带投影的主要目的是:( B ) A. 便于分割图纸 B.使变形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C.分幅编号的需要 D. 便于地图使用 8、在 1:25000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公里,则该点到中央经线的距离为: C ) ( A.21731 公里 B.731 公里 C.231 公里 D.31 公里P110 9、若主方向最大长度比为a,最小长度比为b,则等积投影的条件是:( D ) A.a=b B.a>b C.a

地图学知识点整理

地图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地图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依据特定的数学法则,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将地理信息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客观现象的数量、质量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的基本特征: 地理信息的载体——多样性 数学法则的结构——(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 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图形的形状变化和尺寸变化) 符号系统的运用——(地理信息的图形借助地图符号,地图是符号的模型) 二、地图的功能与分类 1.地图的功能: (1).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分为直接(从图中直接反映)和间接信息(分析)组成, (2).地图的传递功能将制图者和用图者联系起来,统一在地图信息的传递过程中 (3).地图的模拟功能所需表示的对象,在众多特征中抽取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进行实物的模拟 (4).地图的认知功能用图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图形进行联想和推演和各种分析 2.地图的类型 (1)按尺度划分: 大比例尺地图:大于比例尺1:10万的地图 中比例尺地图:比例尺1:10万~1:100万 小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小于1:100万 (2)按区域划分(了解) A.星球图、地球图 B.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 C.国家图、行政区图 D.局部区域图 (3)按照地图的图型划分 普通地图(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不偏重哪一个要素,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 专题地图(各自学科体系进行层次细分,构成地图的主要内容) (4)按地图的维数划分 平面地图和立体地图 (5)按其他指标分类 按用途 按语言种类 按历史年代 按出版和使用方式 三、地图学 1.地图学的概念: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2.地图学的学科体系(了解)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三版)毛赞猷_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1、地图: 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以可视化、数字或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用以传输、模拟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2、地图学: 研究对象是地图,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学科。 3、地图的主要特征: 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科学的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的载体。 4、地图的功能: 认知功能、载负功能、传递功能、模拟功能 5、地图的构成要素: 图形要素(地图所表示内容的主体,包括各种图形符号、文字注记)、数学要素(确定地图空间信息的依据,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和各种坐标系、控制点)、辅助要素(说明地图编制状况及为方便地图应用所必须提供的内容,包括图名、图例等)、补充说明(对主要图件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补充,包括照片,文字等) 第二节成图方法 实测成图法(野外地形测图、摄影测量成图)、编绘成图法(常规编图、遥感制图)、数字制图法,我国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都采用编绘成图。 第三节分类 1、按缩小的程度划分:大比例尺(大于1:10万)、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小于1:100万) 2、按地图的图型划分: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专用地图和特殊地图 第四节 地图学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概论、地图投影、地图概括、地图符号系统、地图新理论)、技术制图学(地图编制、地图整饰、计算机地图制图、遥感制图、地图制印)、应用地图学(地图分析、地图应用、地图量测、地图评价、地图信息自动分析与处理) 第五节发展历史 1、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2、晋国的裴秀创立“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相对高程)、方邪(地面坡度起伏)、迂直(实地的高低起伏与平面图上距离的换算) 3、清初康熙年间测绘《皇舆全览图》奠定了中国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改图以实测的经纬点为依据,采用梯形投影法,在图上绘出经纬网,这在地图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清光绪十二年开始全国规模《大清会典舆图》,它是中国传统古老的制图方法向现代制图方法转变的标志。 5、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 6、阿那可西曼德提出地球是椭圆形的假设,埃拉托色尼第一次编制了把地球当作球体的地图;吉帕尔赫创立了透视投影法;托勒密所著《地图学指南》是古代地图制图学的一部巨著。

地图学原理考点整理

第一章地图 地图的定义: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统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概况与发展状况。 地图的基本特征:特殊的数学法则、特定的符号系统、特异的地图概括、独特的传输信息的通道。地图投影方法、比例尺和控制定向构成了地图的数学发展则,保证了地图的精度。地图的构成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图边要素(辅助要素)。 数学要素: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 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 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独立地物) 图边要素: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接图表、等高距、坡度尺等 地图学的概念:是以空间信息图形表达、存储和传输为目的,综合研究地图实质、制作技术及其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图,任务是研究地图理论、地图制作和地图使用。 地图的制作方法:实测成图法和编绘成图法。大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实测成图法;中小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编绘成图法;专题地图制作一般采用编绘成图法。 传统实测成图法常分为:图根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内业制图和制版印刷几个过程。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 一、坐标系 1、地图上确定地理要素分布位置和几何精度的数学要素:坐标网、控制点、地图投影以及比例尺等。 2、建立数学要素:地球形状和大小(大地控制)→曲面转化为平面(地图投影)→大与小的矛盾(比例尺)。 3、椭球体的三要素:长轴a,短轴b,扁率f=a-b/a 4、大地控制的主要任务:确定地面点在地球椭球体上的位置。 包括:点在地球椭球面上的平面位置(经度纬度);确定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高程)。 5、地理坐标系: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系。 包括: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 大地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地心经纬度:以地球椭球体质量中心为基点。 大地测量学中,以天文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地理学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采用地心经纬度。 6、大地水准面:地球的物理表面。 7、大地体: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形体。 二、比例尺 1、编制地图时,需要把地球或制图区域按照一定的比率缩小表示,这种缩小的比率就是地图的比例尺。 2、主比例尺:在投影过程中,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 局部比例尺:其他大雨或小于主比例尺的比例尺。

地图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地图: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学: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3、地图的基本特征:数学法则、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 4、测制地图的方法:实测成图、编绘成图 5、地图的构成和作用:构成要素有: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及补充说明。 作用:1.经济建设2.科学研究3.国防建设4.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日常生活 6、地图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1.按地图的图型分类:有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2.按比例尺分类大、中、小比例尺地图 3.按区域分类 包括多个层次:——星球图、地球图;——世界图、大洲图、大洋图、半球图;——国家图以及下属的行政区区域地图; ——局部区域图:海洋图、海湾图、流域图。 4.按地图的视觉化状况分类:实地图、虚地图 5.按地图的瞬时状态分类:静态地图、动态地图 6.按地图维数分类: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7.按其他指标分类:按用途按语言种类、按出版使用方式、按感受方式、按历史年代 7、地图的功能: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第二章:地形图及其应用 1.地形图的特点和内容: 内容:水文、地形、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和境界线。 特点:(1)内容详细,几何精度高。(2)采用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3)统一的制图规范和图式。 2.地形图的分类:大中小比例尺地形图 3.分带和地图投影 分带:为了控制变形,采用分带投影的办法,规定1:2.5万——1:50万地形图采用经差6°分带;1:1万及更大的比例尺地形图采用3°分带。 地图投影:我国大、中比例尺的地形图采用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即高斯——克吕格投影。小比例尺地形图(1:100万)采用等角圆锥投影。 4.平面坐标系的建立方法 直角坐标网 1.坐标系的建立和起算 直角坐标网是以每一投影带的中央经线为纵轴(X轴),赤道作为横轴(Y轴),纵坐标以赤道为0起算,赤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我国位于北半球,纵坐标都是正值。规定凡横坐标值均加500千米即等于将纵坐标轴向西移500千米,横坐标从此起算则均为正值。 2.直角坐标网的构成 以公里为单位,按相等间距,作平行于纵、横轴的若干直线,便构成了图面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网,又叫方里网。 3.坐标的注记 纵坐标注记在东西内外图廓间,由南向北增加(四位数);横坐标注记在南北内外图廓间,由西向东增加。近地图四角注有全部坐标数。横坐标前两位为带号,其余只注最后两位公里数。 5.地形图分幅编号的方法:矩形分幅,经纬线分幅 6.方位角和偏角的概念 三种方位角 1.真方位角:从真子午线北段顺时针方向量至某一直线的水平角,叫真方位角。 2.磁方位角:从磁子午线北端顺时针方向量至某一直线的水平角,叫磁方位角。

《地图学原理》知识点整理资料讲解

1.地图的定义 地理环境诸要素(内容)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并经过制图综合(特征)的一种缩小表像(形式)以表达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数质量特征及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目的、结果)。 2.地图的基本特征 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可测量性、可比性);地图必须经过科学制图综合(清晰性、一览性);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直观性、易读性);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传递性、持久性)。 3.地图的基本内容 数学要素(骨架):地图坐标、投影、比例尺、控制点等 地理要素(主体):表达地理信息的各种图形,文字标记 辅助要素(润滑剂):说明地图的编制情况,为应用提供相关内容,在主要图形的外侧,如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等;对主要图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如统计图表、剖面图、测图时间、出版单位等 4.地图的分类 按比例尺分:-大比例尺地图(≥1:10万)-中比例尺地图(1:10万~1:100万)-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微缩地图 按地图的图形内容分类:-普通地图(是指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专题地图(是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的要素表示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示。) 5.图幅编号 a=[φ/4°]+1 φ纬度;b=[λ/6°]+31 λ经度1:1万(G) 1:5000(H) c=4°/△φ-[(φ/ 4°)/△φ] △φ图幅纬差2′30″1′15″ d=[(λ/6°)/ △λ]+1 △图幅经差3′45″1′52.5″ X1X2X3 X4 X5X6X7 X8X9X10 λ0=(X2X3-31)*6°φ0=(X1-1)*4° λ=λ0+(X8X9X10-1)* △λφ=φ0+(4°/△φ-X5X6X7)* △φ 6.现代地图学体系 地图学的定义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理论地图学(地图学理论基础)~地图信息、传输、模式、认知理论;地 图可视化原理、数学制图原理、地图语言学(地图符号学)、地图感受理 论、地图概括(制图综合)理论、综合制图理论、地学信息图谱理论 现代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地图编制方法与技术)~普通地图制图学、专题**、遥感制图学、计算机制图学、地图印制学与计算机出版系统、多媒体电子地图与 网络地图设计和制作 ┗应用地图学(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地图功能、评价、分析与研究方法、 使用方法、信息自动分析和处理系统、应用、数字地图应用 7. 大地水准面: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水准面的特点:面上任意一点的铅垂线都垂直于该点的曲面) 地球椭球面:人们假想,可以将大地体绕短轴(地轴)飞速旋转,就能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即踢球椭球体。其表面可用数学模型定义和表达称为地球椭球面。

地图学概论期末复习

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地图的概念:地图就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缩小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 2、地图的是个基本特性:1.严密的数学法则(地图投影)2.科学的地图概括(地图综合)3.特定的符号系统(地图符号系统) 4.地理信息的载体(可记载性)。(原题) 3、现代地图的分类: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专用地图, 按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小比例尺地图。 4、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其他要素。(数量、质量、时间、空间。)(原题) 5、地图的基本功能:1、地图的模拟功能2、地图的信息负载与传输功能3、地图的认知功能。 第二章 1、数学法则:数学法则由投影、比例尺、坐标系统构成。(原题) 2、大地坐标系的定义:大地坐标系是大地测量中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建立起来的坐标系。 3、比例尺的作用:1、决定着地图图形的大小2、决定着地图的测制精度3、决定着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4、★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投影就是研究把地球椭球体面上的经纬网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绘到平面上的方法及其变形问题。 地图投影的变形有:1、长度变形2、面积变形3、角度变形4、形状变形(原题)(正轴投影、横轴投影、方位投影,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 5、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1.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2.制图比例尺。3.地图的内容。4.出版方式。(原题) 6、高斯-克吕格投影的性质:(经纬线怎么变形?)长度变形是必然存在的! 1:100万用等角割圆锥投影 第三章 1、普通地图的概念: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均衡的详细程度,全面、综合地反映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现象的普遍特征的地图。(地图比例尺大小的区别方法) 2、★图幅号的计算:例1、已知经纬度坐标,求坐在新图幅号。 例2、已知新图幅号,求图幅西南角经纬度。(1:5万或1:10万) 第四章 1、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1、个体符号法 2、线状符号法 3、范围法 4、质底法 5、量底法 6、等值线法 7、点值法 8、运动符号法 9、定位统计图表法 10、分区统计图表法 11、分级统计图法 12、格网法(原题) 第五章 1、地图概括(传统)的概念:地图概括是根据地图比例尺、地图的用途和制图区域的特点,采用简单扼要的手段,吧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信息提取出来,形成新的空间概念的过程。 2、地图概括的影响因素:1、地图比例尺 2、地图的用途和主题 3、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 4、组图数据(资料)的质量 5、符号图形的图解限度

第一章 地图学基础复习题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

《地图学》复习提纲及答案

地图学复习提纲 -----本资料P**为王家耀出版的《地图学原理与方法》一书的书页 一、单选题 1、组成地图的主体部分是:(B) A.数学要素 B.图形要素 C.辅助要素 D.补充说明 2.在等距投影图上,非投影中心点的长度变形为:(A ) A.因方向的不同而不同 B.变形与方向无关 C.长度无变形 D.纬线无变形 3、我国1:500000地形图采用的投影是:(C)P109 A.方位投影 B.圆锥投影 C.高斯--克吕格投影 D.墨卡托投影 4、若球面上一微圆,投影后仍是一等大微圆,则该投影的变形性质为:(B) A.等角投影 B.等积投影 C.任意投影 D.无法确定 5、若由赤道向两极变形椭圆的形状变化为短半径不变,长半径逐渐增大,则该投影的变形性质为:(C)P78 A.等积投影 B.等角投影 C.任意投影 D.方位投影 6、我国绘制世界地图常采用的地图投影是:(A)P98 A.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B.方位投影 C.彭纳投影 D.墨卡托投影 7.地形图采用分带投影的主要目的是:(B ) A. 便于分割图纸 B.使变形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C.分幅编号的需要 D.便于地图使用 8、在1:25000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公里,则该点到中央经线的距离为:(C) A.21731公里 B.731公里 C.231公里 D.31公里P110 9、若主方向最大长度比为a,最小长度比为b,则等积投影的条件是:(D) A.a=b B.a>b C.a

地图学基础知识

地图学: 第一章: 现代地图学概论 地图定义:按照严密的数学法则,并使用特定的符号系统把空间事物抽象地表示在平面或者球面上,并且其还具有传输事物信息的一种图形 地图的基本特性: 1、严密的数学法则 2、科学的地图概括 3、特定的符号系统 地图的组成要素: 1、数学要素 确定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骨架”作用,大地控制点、比例尺、经纬网2、地理要素 地图根据制图要求表达的内容(内容要素), 自然要素:水系、地形、土质植被 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线, 用图形表示,“图形要素” 3、辅助要素 图名图号、图例、文字说明等 4、现代地图还包括技术设备和技术操作 地图的功能 1、信息载负功能 2、信息传输功能 3、客观模拟功能 4、认知与感受功能 现代地图分类 (一)按地图功能和内容分类 按地图功能分类,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专用地图、特种地图 按地图内容分类,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主要方法) 普通地图:

同等详细程度全面表示地面上主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可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 专题地图: 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 (二)按地图比例尺分类 大比例尺地图(>=1:10万),地市规划 中比例尺地图(大于1:100万,小于1:10万),国家或省级规划 小比例地图(1:100万以及更小比例尺),教育普及 第二章: 制图框架与成图方法 一、地图成图方法: 实测成图法、编绘成图法 地理空间信息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属性特征 大地水准面:假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面静止时的平均水面,并假设此面穿过穿过大陆与岛屿,连续扩展形成处处与铅垂线成正交的闭合曲面 大地水准面高低起伏,地球内部物质密度不均,起伏不定的重力等位面,又称地球物理表面 平均海水面为椭球体面,地球数学表面 地理坐标系: 空间参照系是测量空间点坐标位置的一种度量衡制 地球表面点坐标的确定包括两方面内容: 1、地面点在地球椭球体面上的投影位置,采用地理坐标系 2、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采用高程系 天文经纬度: 天文经度:首子午面与过观测点的子午面所夹的二面角, 天文纬度:过某点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地图学复习要点(考试重点)

地图学复习讲义 1地图: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学: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讨论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3数据预处理:就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或将数据压缩、增加、保留主要特征;或对数据的使用进行取舍,以期适用于地图符号化和地图作业。 4地图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标注和各种说明文字,是地图的基本内容之一。 5非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制图数据没有明显比例关系的符号称作非比例符号。 6遥感:从一定距离对地表或近地表的地物所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紫外到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以达到识别目标的理论和方法,称为遥感。 7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其所代表的属性数值具有明确的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称作比率符号。 8定位比率符号法:在定位符号法的定量表示中,通常使用点状符号面积大小与其所代表的数量成一定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的组合与配置称为定位比率符号法。 9连续比率方式:地图中每个符号的大小都与其代表的实际数值

按比率一一对应,这种方式称为连续比率方式。 10线状符号法:通常以线状符号的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中心线或是轴线表示空间定位,也可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线状符号法。 11动线符号法:以线状符号的定位和指向表示事物变动的路径和方向,以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动线符号法。 12质底法:全域连续分布的面状现象,可以按某种分类规则将整个制图区域的数据,用定名量表划分为多个互不重叠、性质不同的图斑,以显示制图对象的质量差异。它以线划表示分类界线,以色相或网纹表示不同的图斑,这种符号的配置方法称为质底法。 13范围法:局部成片或离散分布的地理现象是以真实或隐含的轮廓线表示事物的分布范围,以颜色、网纹、注记或排列分量等表示数据的性质和类型,这种符号配置的方法称为范围法。 14点值法:用形状相同,大小与其代表的数值成固定比率的圆点符号表达离散现象分布特征的方法称为点值法。 15分级比率方式:将制图数据按一定的数值间隔分成多个数组等级,并将各等级数组分别概括为具代表性的单一数值,依各数组的代表值按比率确定各等级符号大小,全部制图对象均以相应的等级符号表示,这种方式称为分级比率方式。 16地理图:地理图又称一览图,它的概括程度比较高,是以反

地图学复习重点(1—7章)

地图学复习材料 (1—7章) 第一章导论 1、地图的基本特征(四大法则) 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符号系统的运用 2、地图的定义 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3、地图的功能 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的类型 可以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a、普通地图是表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 b、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地图 我国把比例尺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1:5千这8种地形图定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3)按其他指标的分类 教材P8页(了解,会举例子) 5、信息时代的地图进展 陈述彭―――“地球功能漂移”学说 内容:到了20世纪末叶,我国的地图信息以海量迅速增长,地图数据库不断扩充,遥感数据也源源供应,促使地图的功能发生变化,“地图从最初的信息获取功能逐步推移到信息储存的功能,进化到信息探索功能,移向分析、模拟、设计预测的功能”,地图功能的重点实施时代的漂移。 (结合教材P20页图1-13) 6、现代地图的生产,可以分为实测成图和编绘成图两类。 扩展题:简述现代地图的成图方法。 第二章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1、地球体的基本特征 地球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体。

2、理想的水准面,是一个无波浪、无潮汐、无水流、无大气变化,处于流体平 衡状态的静止海平面,它穿过陆地、岛屿,最终形成了一个封闭曲线,即大地水准面。它实际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是逼近于地球本身形状的一种形体,称大地体,即地球物理表面。 3、人们瞎想,将大地体绕短轴(地轴)飞速旋转,就能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球 体,即旋转椭球体,或称地球椭球体。地球椭球体表面是个可以用数学模型定义和表述的曲面,即地球数学表面。 地球椭球体的参数包括长半轴(a)、短半轴(b)、扁率(f=a-b/a)。 4、19世纪以来,各国学者推求了多个参考椭球体参数。我国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采用1940年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参数,1980年西安坐标系采用1975年IGUU(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椭球体参数,而全球定位系统则采用WGS -84(世界大地坐标系统,G873)椭球体参数。(参考教材P36页表2-1) 5、地理坐标,就是用经线(子午线)、纬线、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 6、对于地理坐标系统中的经纬度有三种提法:天文经纬度、大地经纬度和地心经纬度。 7、我国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选用了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的参考椭球体(IUGG) 8、大地控制网简称大地网,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组成。 9、我国利用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观测记录,确定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基准面,以黄海平均海平面建立起来的高程控制系统,称为“1956国家高程基准”。1988年1月1日国家正式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10、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投影就是地球体的数学模型。 11、其实,经过投影后并不能保持平面与球面之间在长度(距离)、角度(形状)、面积等方面完全不变。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可分为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任意投影。地图投影的变形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长度(距离)变形、角度(形状)变形和面积变形。 12、地图投影的分类 几何投影: 1)方位投影 2)圆柱投影 3)圆锥投影 13、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适用范围为我国大中比例尺地图) 条件: 1)中央经线和赤道投影为互相垂直的直线,且为投影的对称轴; 2)具有等角投影的性质; 3)中央经线投影后保持长度不变。 14、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UTM) 条件: 1)中央经线和赤道投影为互相垂直的直线,且为投影的对称轴; 2)具有等角投影的性质;

地图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1、地图的基本特征: 答:1、地理信息的载体;2、数学法则的结构;3、有目的的图形概括;4、符号系统的运用。 2、我国地图学家把地图学分为哪几个分支学科组成: 答:我国地图学家把地图学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个分支学科组成。 3、结合所学的地图知识,谈谈地图的功能有哪些: 答: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4、测制地图有哪些方法: 答:实测成图,编绘成图。 5、简述地图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答: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及(补充说明)。 6、地图学与GIS的关系: 答:GIS是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遥感等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地图学时基础,GIS是对地理信息的采集、分析、储存等综合的学科。 7、如何而判定正轴切圆锥投影的投影性质: 8、我国现行的基本比例尺的地图采用什么投影?各有什么特征: 9、地图投影会产生什么变形,如何表示他们: 答:①等角投影: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②等面积投影:投影后面积保持不变;③任意投影:角度和面积都有变形,其中一种特殊投影是等距离投影。可以通过等变形线和变形椭圆来表示。 10、方位投影有何特点,适合何种区域制图: 答:方位投影的特点是:在投影平面上,有投影中心(平面与球面相切的切点,或平面与球面相割的割线的圆心)向各方向的方位角与实地相等,其等变形线是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因此,这种投影合适作区域轮廓大致为圆形的地图。

11、如何理解地图投影对地图比例尺的影响: 12、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哪几类,有何特点: 答:等角投影,等积、任意 13、地图比例尺通常表现为哪几种形式: 答:数字式、文字式、图解式、比例尺 14、地图投影变形表现在那几个方面;为什么说长度变形是主要的变形: 答:1地图投影变形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长度(距离)变形,角度(形状)变形和面积变形。 2答:因为在地图投影中,一般是借助对变形椭圆和微分圆的比较去解释各种变形的特征的。而当微分圆主方向的长度变形已经确定,则变形椭圆的大小和形状可显示该圆的各种变形特征,如任意方向长度比μ=R′/R= 最大角度变形公式,面积比P=A〃B,,其中A、B为主方向长度比,总上所述,成都变形可以反映出各种变形的主要特征,是衡量地图投影变形的主要变形。 15、O 16、何谓变形椭圆,研究变形椭圆有何意义:P50 17、地图投影选择的主要依据是:P65 答:制图区域的范围、形状和地理位置、制图比例尺、地图的内容、出版方式。 18、说明圆锥投影的变形分布规律和适宜制图的区域范围:P73 19、为什么我国编制世界地图常采用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答:该投影是属于面积变形不大的任意投影,从整体构图上有较好的球形感。 陆地部分变形分布比较均匀,其轮廓形状比较接近真实,并配置在较为合适的位置,完整的表现了太平洋及沿岸国家,突出了我国与太平洋各国之间的联系 20、简述墨卡托投影的性质与用途: 答:(1)是等角圆柱投影;(2)在等角圆柱投影中,球面上微分圆投影后的

现代地图学基础.

第一章 现代地图定义:按照严密的数学法则,用特定的符号系统,将地球或其它星球的空间事象,以二维或多维、静态或动态可视化形式,抽象概括、缩小模拟等手段表示在平面或球面上,科学地分析认知与交流传输着事象的时空分布、数量质量特征及相互关系等多方面信息的一种图形或图像。 地图的基本特性 (1)具有严密的数学法则:地图是正形投影。(2)进行了科学的地图概括:地图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 (3)使用特定的符号系统:地图图式。(4)现代地图基本特性有所拓展,但是地图的3条基本特性却没有实质性改变。 现代地图的组成要素 数学要素:(1)用来确定地理要素的空间相关位置;(2)地理要素:根据制图要求所要表达的内容;(3)辅助要素:对主图内容与形式的补充,也是用图的工具或参考;(4)技术设备和技术操作: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和具体的技术操作。 现代地图的分类体系 (一)按地图的功能和内容分类 1、功能分: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专用地图和特种地图; 2、内容分: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这是最主要的分类方法。 (二)按地图的比例尺分类 大比例尺地图:大于和等于1:10万;中比例尺地图:小于1:10万大于1:100万;小比例尺地图:小于等于1:100万 1、模拟地图:是利用经过人工抽象和符号化了的图形及图像描述制图内容的地图。 现代地图学:以地图信息传输与地图可视化为手段,以区域综合制图与地图概括为核心,以地图科学认知与分析应用为目的,研究地图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大众化科学。 现代地图学的学科体系 2、现代地图学理论:地图信息与传输、地图模拟与模型、地图认知与感受; 第二章制图框架与成图方法 大地球体:当海洋静止时,自由水面与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铅垂线)成正交,这个面叫水准面。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它实际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地球物理表面。

《地图学原理》复习参考题

《地图学原理》复习参考题 第一章引论 1.如何理解反映地表像片,素描画和地图的区别? 地图有四个基本特征,分别为: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航空相片拍摄的是实物不具备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的特征,而素描画则不具备符号系统运用的特征。 2.浅述地图定义的变化。 第一页第二段 3.结合实际试谈地图的用途。 在经济建设方面,地图是各项建设事业的尖兵。在国防建设方面,一切军事行动,不论是司令部统观战局,各级指挥员研究战略,战役,战术,战斗问题,或从单一兵种的战斗到多军,兵种的协同作战,都需要各种比例尺地图提供地形保证。在国际交往方面,地图也是重要的依据。在文化教育方面,地图是进行文化教育的有效工具。日常生活中,地图滴看书看报弟弟顾问,外出旅游,地图是可靠的向导。 4.试分析地图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地图学概念:他研究用地图 图形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互相关联及其动态变化,具有区域性学科 和技术性学科的两重性。研究内容:地图理论,地图制作,地图应用技术和方法。5.地图制作有哪些方法?传统实测成图法,传统编绘成图法,遥感制图法,计算机地图制图法。 6.我国古代对地图制图的贡献是什么?P19—P21

7.21世纪地图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智能化,虚拟化,功能多极化,主客体同一化,全球一体化,地图﹑RS﹑GIS﹑GPS一体化。 8.试述地图学与RS,GPS,GIS的区别。 GIS 是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遥感等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1 ] 。在这些相关学科、技术中,测量和遥感主要从数据源的角度为GIS 服务,而地理学和地图学是GIS 应用所关注的主要领域。 RS遥感:遥感技术的利用促进环境信息采集手段的革新,从而出现了遥感制图。此外由于遥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使遥感制图从目视解释走向计算机化的轨道,并为地图更新、研究环境因素随时间变化情况提供了技术支持。 GPS:卫星大地测量的出现, 为大地测量制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建立了世界大地坐标系, 二是精化了地球形状, 三是填补了海洋上的测量空白, 四是拓宽了大地测量学的应用领域, 五是提供导航和实时定位资料, 六是对传统的常规测量提供检测手段。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 1.地图投影的主要矛盾是什么?P39 2.谈谈你对地图投影变形的理解。P41 3.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的特性是什么?P47—P48 4.什么是地图的主比例尺?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它?P36 5.举例说明影响地图投影选择的主要因素。P36 6.莫卡托投影具有什么性质?其主要用途是什么?p52‐p53 7.什么高斯‐克吕格投影选择的主要因素。P61‐P63 8.为什么伪圆柱投影和伪圆锥投影都没有等角投影?P50

地图学试题4套集合(含答案)

地图学 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分,共 15 分) 1. 地图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它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 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 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 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转换为平面上的点的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地球面上一个微分圆在地图平面上的投影,是一种显示投影变形的几何图形。 :是表示各图幅间相互位置的图表。根据其用途和范围可分为图幅接图表和区域接图表。 7. 图形开窗 : 在整个图形中选取需要处理的部分,称为图形的开窗。 8. 编图任务书: 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内容包括:地图名称、主题、区域范围、地图用途、地 图比例尺、 有时还指 出所采用的地图投影、 对地图的基本要求、 制图资料的保障情况以及成图周期和投入的资金 等项目。 9. 制图综合: 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10.GUASS-KRUAGE 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 11. 通过建立地图数据拓扑关系可以解决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 (A ) A. 节点与弧段的拓扑关联 B. 节点与弧段的拓扑邻接 2. 地图投影 3. 变形椭圆 4.视觉阈值 :刚刚能引起视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5. SOM : 空间斜轴墨卡托。 6. 接图表 二、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下面那一项可能是 1 : 10 万地形图的编号( B ) A. I-48-A (1:50 万) B. I-52-12 C. I-50-[8] ( 1 :25万) D.J-50-148 (没有这个编号) 3. 按投影的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分为三种,以下那项不属于这三种之一( A. 等积投影 B. 等距投影 C. 任意投影 D. 等角投影 4. 我国 1:100 万地形图使用的地图投影是( D ) A. Gauss-Kruger B. UTM C. 斜轴等角方位投影 D.等角割圆锥投影 5. 从几何意义上说,属于圆锥投影的是( C ) A. UTM (圆柱投影) B. Gauss-Kruger //C. 古德投影 D.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7. 地图数据中的属性数据是用量表系统来表示的, 该是( B ) A. 定名量表 B. 顺序量表 C. 间隔量表 9. 在两条基本等高线之间补充测绘的等高线是( A. 首曲线 B. 计曲线 C. 10. 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有十种, A. 范围法 B. 质底法 C. 10. 下面哪种不属于栅格图象( A. 数码像机拍摄的照片 B. C. 冲洗出来的照片 D. 圆柱投影) C. Lambert 表示城市的等级,大城市、 D. 比率量表 C ) 间曲线 D. 助曲线 能够表示面状地物数量特征的是( 量底法 D. 定点符号法 C ) 卫星影像 扫描生成的地图 B ) D. UPS (方位投影) 中城市、小城市,所使用的量表应 D ) 如京九铁路经过哪些城市, 它利用的拓扑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