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王湘张晓强

癫痫是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的神经系统难题。在美国大约有两百万人患有癫痫,并且有占人口总数3%的人可能罹患癫痫[1]。近些年来,在癫痫发作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已取得重要的进展。然而对于癫痫的发生、发展的细胞学以及分子学机制,我们知道的还不太完整。在本篇概述中,我们通过列举癫痫综合症的范例,来强调一些关于癫痫发生的比较流行的观点,以及关于它们起源机制的理论。

1癫痫的分类

术语“癫痫”包括许多不同的综合症,这些综合症主要的特点是容易出现周期性爆发性痫性发作。虽然根据临床特点可以对特殊类型痫性发作分类(例如复杂性部分发作以及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但也可根据发作类型,是否出现神经或发育异常,脑电图的发现对痫性发作性疾病分类。例如,青春期肌阵挛发作的特点是出现肌阵挛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偶尔出现青春期失神发作伴智力正常,脑电图出现快速、广泛棘波和多棘波放电[2~4]。

癫痫综合症分为两大类:全面性和部分性(局限性)综合症。在全面性癫痫中,大脑两侧半球同时开始发作是其主要的发作形式。许多全面性癫痫有很强的遗传因素:其中大多数神经功能是正常的。对于部分性癫痫正相反,虽然发作能散布到整个大脑,但它们起源于一个或多个局灶。大多数部分性癫痫被认为是一个或多个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结果,但在很多病例中损害的实质并不确定。

2全面性癫痫的机理

2.1失神性癫痫儿童失神性癫痫是一种全面性癫痫综合症,4~8岁起病,出现失神发作,偶尔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5]。失神发作期间,患者在几秒钟内凝视并且停止正常活动,随后恢复正常并忘记刚才的一切。由于1天内可以发作数十或数百次,经常被误诊为注意力缺陷障碍或妄想。儿童失神性癫痫脑电图的典型图形是3赫兹,广泛性,棘波放电。

许多年来,对于失神发作的解剖学起源以及伴随的脑电图模式都存有争议。一些实验的结果支持失神发作起源于丘脑的假说。例如,电刺激猫的丘脑产生类似失神发作的典型双侧同步脑电图放电模式。同样,通过对失神性癫痫儿童,丘脑的植入式电极的记录,显示在典型发作期间脑电图出现3赫兹放电波。然而,其他的实验指出大脑皮质本身就是痫性发作的起源。例如,在两侧皮质表面应用致癫痫剂可诱发类似的脑电图放电。

目前认为失神发作产生的机理是丘脑和大脑皮质之间循环通路的改变[6]。对失神性癫痫动物模型的体内和体外电生理记录研究显示,通过丘脑以及在睡眠期间也会出现潜在的正常生理模式,丘脑皮质循环管理皮质兴奋的节律。丘脑皮质循环包括三类神经核团:丘脑中继神经细胞,丘脑网状神经细胞以及皮质锥体细胞。丘脑中继神经细胞能以如在觉醒和快眼睡眠中出现的张力模式,或在非快眼睡眠中出现的脉冲模式激活皮质锥体细胞。脉冲模式可能是由T型钙离子通道产生的,T型钙离子通道容许低阈值除极,从而引起动作电位(通过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爆发。丘脑皮质的兴奋模式-张力型或脉冲型,主要是由丘脑网状神经细胞信号控制的,丘脑网状神经细胞使中继神经细胞超极化,容许它们脉冲放电。网状神经细胞可以通过相邻网状神经细胞侧突周期性的自我抑制。皮质锥体细胞和丘脑中继神经细胞均投射到网状神经细胞以完成此循环。另外,对丘脑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产生的信号调节了循环并影响了出现脉冲模式的可能性。

在一般非快眼睡眠下,丘脑中继神经细胞在脉冲模式中是以规律的,两侧同步的方式激活皮质,脑电图上可见类似睡眠纺锤波的明显波形。丘脑皮质循环的“睡眠状态”与一般的“觉醒状态”相反,丘脑中继神经细胞在“觉醒状态”下是以张力模式放电,丘脑皮质投射以无节律的方式向皮质传送感觉信息。在失神性癫痫中,异常的循环在觉醒状态下引发皮质节律性的活化(典型的一般非快眼睡眠),导致脑电图上的特征性放电以及失神性癫痫的临床表现。此循环确切的变异还不能确定,但这里有许多可能性,一些数据提示T型钙离子通道可能是元凶。其他研究强调变异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功能的重要性,包括脑干调节信号的改变在内的多个因素都可能被涉及。然而最重要的概念是,神经循环产生节律性皮质活化(睡眠)的生理状态,当其功能紊乱时可以导致不正常的突发性皮质规律性活化(失神发作)。

这个概念有助于解释失神性癫痫独特的药物治疗。乙琥胺,一种能抑制失神性癫痫而对其他类型癫痫无效的药物,可能是通过阻塞电压依赖的T型钙离子电流来发挥作用的。其机理正如所希望的一样,是抑制了丘脑中继神经细胞放电的脉冲模式。丙戊酸,一种用于失神性癫痫和其他发作类型的抗癫痫药物,同样作用于T型钙离子通道。苯(并)二氮活化

作者单位:638000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丘脑网状神经细胞的一个抑制性GABAa受体亚型,对于抑制失神性癫痫也有效。巴氯芬,一种GABA受体亚型的激动剂,使丘脑中继神经细胞超极化,并且在动物模型上使脉冲模式恶化为更加接近脑电图上的棘波放电。

2.2与离子通道突变有关的全面性癫痫虽然大多数全面性癫痫都有复杂的遗传模式,但有少数具有孟德尔式的遗传模式,并且与单基因突变有关。绝大多数已发现的突变出现在编码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中。对突变通道的功能学研究揭示了一些疾病的潜在机理。

例如,“全面性癫痫合并热性癫痫发作”是一种热性癫痫发作外加至少一种其他发作类型(失神性、肌阵挛性、无张力性、非热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性)的遗传综合症。家谱分析提示遗传模式是位于染色体19q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率。在此类疾病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β1亚单位(SCNlB)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改变了通道的门控和非活化的特性。在非洲蟾蜍卵细胞中表达的变异通道蛋白容许增大的钠离子电流通过。在神经细胞中,变异促使去极化以及神经细胞的过度兴奋。自从全面性癫痫合并热性癫痫发作最初被报道以来,已确定症状型相似的家族中有钠离子通道亚单位SCNlA和SCN2A以及GABAa受体亚单位,GABRG2突变。

另外一种全面性癫痫综合症,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也与单基因突变有关。这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中,不伴神经系统或代谢异常的痫性发作在出生后几天就出现,并且不论治疗与否,通常在数周后就缓解。已确定突变是在KCNQ2和KCNQ3,编码其钾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是在染色体20q和8q上。功能学研究指出突变的通道容许通过的钾离子电流明显比野生型通道小。由于钾离子电流是神经细胞膜除极后复极的主要力量,此突变延长了除极,因此导致神经细胞的高度兴奋性。

在这些单纯的癫痫综合症中,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通过改变通道功能导致皮质神经元的高度兴奋性[7]。由于这些基因表达于整个大脑,突变的影响应该是弥散的,因而对全面性癫痫发作疾病有易感性。在各类疾病中被证实的类似的离子通道突变现在被命名为“通道疾病”。这类疾病以突发性一过性神经或心脏功能失调为特点,包括发作性共济失调、发作性麻痹、家族性偏瘫偏头痛以及长QT综合症。最近报道了2例发作性共济失调伴有混合性癫痫发作综合症的钙离子通道突变病例。这些报道点燃了在单纯癫痫综合症中找到钙离子通道突变的希望,并且强调各种突发性神经系统疾病可能有共同的机理。

2.3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对全面性癫痫发生的了解还很不全面。如神经元循环通路或神经元兴奋性的持续性改变是否会导致如癫痫的突发性疾病;对分子和细胞更深入的了解发现,使人在特定时间对癫痫发作易感与预防癫痫发作有关联。同样,许多癫痫发作综合病症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并且有一些会自然缓解,但其原因不太明了。这些征象提示神经系统发育上的改变,对由基因决定的全面性癫痫综合症的临床表现有重要影响。

3部分性癫痫的机制

3.1中线颞叶癫痫部分性发作通常起源于局部病灶,如头外伤、中风以及肿瘤,虽然部分性发作是成人中最常见的痫性发作疾病,我们对于其潜在机制的了解,远没有对于全面性癫痫发生了解的多。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特征的综合病症绝大多数起源于中线颞叶。来自颅内深部电极的记录清楚的显示出中线颞叶结构如海马、杏仁核、海马旁回有突发性发作;对合适的患者手术切除以上区域通常能消除癫痫发作[8]。这类癫痫发作可以以嗅觉或味觉幻觉,上腹部疼痛,或精神症状如人格解离为首发症状。一旦癫痫发作进展到意识丧失,患者可以出现毫无表情地凝视,胡言乱语,伸舌舔唇,摸索衣裳,或其他自动症。中线颞叶癫痫患者行手术切除最常见的原因是海马硬化,其被广泛描述但原因不明。在海马硬化当中,齿状门和海马锥体细胞层出现选择性神经元缺失,齿状颗粒细胞和一小部分锥体细胞(在海马角,海马的第二部分)保持相对恒定。伴随神经元缺失的密集的神经胶质增多引起组织收缩和硬化。因为在相邻的内嗅皮质和杏仁体内有神经元缺失,术语“中线颞叶硬化”也被用于这种损害。

通过对各种癫痫,包括隐原性颞叶癫痫以及热性发作后或其他早年的脑损伤后癫痫,以及头外伤动物模型和化学物质诱导的癫痫发作的观察,对于海马硬化是癫痫发作的原因还是其影响存在激烈的争论。海马硬化可能代表了不同原因导致部分性癫痫的病理最终共同路径。

对海马硬化形态学改变的细致研究,引出了对在海马硬化下癫痫发生机制的几种假说[9]。最明显的改变是齿状颗粒细胞的苔藓纤维轴突出芽。正常情况下,海马的兴奋性传入信号由相邻的内嗅皮质直接传入海马齿状颗粒细胞,反之抑制性传入信号起源于局部深层分子层的中间神经元。齿状颗粒细胞的苔藓纤维轴突出芽,延伸到锥体神经元并作为海马传出通路的一部分。正常的齿状颗粒细胞对高度同步活化呈现一定的抵抗力,并且可能实际上抑制来自内嗅皮质的癫痫发作的蔓延。在海马硬化中,齿状颗粒细胞出芽的苔藓纤维轴突指向相反的深层分子层,可能是由于它们通常延伸的神经元发生了缺失。有证据指出这些异常的苔藓纤维,在相邻齿状颗粒细胞的树突上形成突触,激起一个周期性的兴奋循环。虽然这样一个循环对高兴奋性给出了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但对苔藓纤维轴突出芽在引起癫痫发生上所起的作用仍主要是猜测。例如,有很强的证据指出,作为反馈机制的一部分,新出芽的轴突也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而不是简单的增加兴奋性。

一些研究者提出在海马硬化中,对特定神经元的选择性攻击可能是癫痫发作的机制[10]。在动物模型中,通常活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处在齿状回的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出现选择性缺失。这些兴奋性细胞的缺失,可损害抑制性反馈和作用于齿状颗粒细胞的前馈机制,从而导致高兴奋性。这个解释看似合理,但齿状颗粒细胞可直接投射到抑制性中间神经

元的证据,提示可能还有补偿性的机制。由于这些原因,海马中选择性细胞缺失,虽然高度提示癫痫发生的机制,但不能完全被理解。

基于神经发生现象,有一个诱人的假说。大脑中几乎所有神经元都是有丝分裂期后的,在成年后不分裂,但在海马齿状回中的远祖细胞会分裂。海马在出生后的神经发育能维持一生。在使用匹鲁卡品诱导的颞叶癫痫的动物模型中,癫痫发作能在齿状回的增殖区域触发增强的有丝分裂活动,导致新的齿状颗粒细胞的分化。此过程可能独立于苔藓纤维出芽,苔藓纤维出芽似乎是影响成熟的齿状颗粒细胞而不是新分化的齿状颗粒细胞。虽然一些证据提示新的齿状颗粒细胞被异常的整合进了神经元循环,但脑损伤后海马内神经元生长的功能学意义并不确定。由于新神经元分化以及形成突触连接,兴奋性和抑制性之间存在潜在的不平衡。由于齿状颗粒细胞的发育重复了神经系统早期发育的类似过程,此机制可以适用于早年和晚年的癫痫发生。

除了这些形态学的特征,分子水平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分子水平最主要的改变是海马齿状颗粒细胞表面GABAa受体组成和表达的变化。通常成年人的GABAa受体有五个亚单位,当其活化时容许氯离子通过,使神经元超极化行使抑制作用。在使用匹鲁卡品诱导的颞叶癫痫的动物模型中,齿状颗粒细胞各种GABAa受体亚型的表达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的受体对锌高度敏感,而锌在苔藓纤维末梢含量丰富。由于分子学改变先于癫痫发作的自然发生,这也是癫痫发生的可能机制。这些发现对治疗有意义,因为有许多种抗惊厥药物通过GABAa受体起作用。

综上所述,被广泛研究的海马硬化作为部分性癫痫潜在的病理损害,其特点是结构重组,选择性神经元缺失以及神经生长。这些改变的本质支持了会出现局部高兴奋性和对部分性癫痫易感的预言性假说。然而这些因素,对癫痫状态发展的实际贡献还不确定。此外,分子学改变,如神经递质受体的变化,也可能很重要。这些研究指出局部神经元循环的改变是与局灶高兴奋性的发生相一致的,这可能是一些部分性癫痫综合病症的发生基础。

3.2还未解决的问题虽然对中线颞叶癫痫的研究已经取得有用的信息,部分性癫痫发生可能还有这些综合病症没有提示的其他发病机理。例如一些部分性癫痫是由基因决定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痫,已被证实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神经细胞上,作为配体门控钠离子通道的烟酸乙酰胆碱受体变化的一种通道疾病。在整个大脑广泛表达的此突变受体,会引发额叶的部分性癫痫发作仍是一个谜。一些基因决定的部分性癫痫,如伴颞叶中心性爆发的良性癫痫(也叫良性罗朗多癫痫)是年龄限制性疾病,提示发育影响的重要性。对于很多患部分性癫痫的患者,当有充分的环境损害时,其潜在的遗传易感性才变得明显。显然,了解具有这种易感性的患者的分子学发病机理是很有临床意义的。4研究的新领域

在对癫痫产生的研究中飞速发展的领域是对皮质发育畸变,即对人脑皮质正常发育过程被破坏的研究。畸变的范围包括从微观的发育异常到全大脑异常,如无脑回畸形(光滑脑)或皮质下联合异位(双皮质),这类畸变可被归为神经元增殖,神经元迁移或皮质发源紊乱。很多此类畸变与难治性癫痫有关,并且被逐渐认为是隐原性癫痫的病因。在许多病案中,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已在没有明显癫痫病因的患者中识别出了皮质畸变[11]。

皮质构造的畸变对癫痫发展过程中细胞以及网络改变的研究是很有用的。虽然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工作还很初级,但近来的研究已使我们看到前进的希望。例如,在一个海马异位的动物模型中,异位的神经元缺少一种在正常海马神经细胞中,促进电压依赖的快钾电流的钾离子通道,这个缺陷导致了高兴奋性。其他研究者通过老鼠模型指出,发育异常区域的神经元有GABA介导的抑制性突触传导损坏,它是对癫痫发作易感的另一缺陷。

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包括在本文中提到的对癫痫发生数十年的研究,已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神经元的内在特性和神经网络连接。长期被认为只是中枢神经系统辅助细胞的神经胶质细胞,可能起了重要作用。神经胶质通过促进钾离子和谷氨酸的摄入,以及其他方面来维持神经元细胞外环境,从而行使了关键的缓冲功能。由于细胞外钾离子水平上升会降低神经元放电阈值,并且谷氨酸水平上升可以增加神经元兴奋性,这些神经胶质功能的损害理论上可以引起神经元过度兴奋。来自皮质畸形动物模型的初步证据指出,发育异常区域附近的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的一种亚型)的向内钾离子电流明显减少[12]。因此,神经元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癫痫发生的又一机制。

我们了解癫痫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它的发生。临床上,许多获得性癫痫在出现神经损害以及发生周期性癫痫发作之间都会有“静止间期”。而且大多数遗传决定的癫痫疾病,其临床症状在出生后到好之前都不明显。这些事实提示癫痫的发生是一个目标明确并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希望有一种药可以防止癫痫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抑制癫痫发作。不幸的是,在目前可以使用的抗惊厥药物中,还没有可以预防患者发展为癫痫疾病的制剂。

全面性癫痫和部分性癫痫看来起源于不同机制。目前的证据提示全面性癫痫起源于神经细胞网络或内源性神经细胞功能改变,前者如失神发作,后者如通道疾病。部分性癫痫疾病可能起源于某个损伤灶。最常见的部分性癫痫成年患者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对其进行的深入研究显示了许多局部变化,但其在癫痫发作起因上起的作用不明。新的研究方向(如皮质畸形)以及新概念的机理(如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微环境的作用)可能会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产生深远的意义。现在,预防是困难的,我们的临床目标仍将是治疗以及治愈癫痫[13]。

参考文献

1Snead ocⅢ.Basic mechanisms of generalized absence seizures.

Ann Neurol,1995,37:146-157

2Futatsugi Y,Riviello JJ Jr.Mechanisms of generalized absence ep ̄ilepsy.Brain Dev,1998,20:75-79

3Annegers JF.The epidemiology of epilepsy.In:Wyllie E,ed.The tre ̄atment of epilepsy:principles and practice.3rd ed.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1:131-138

4Engelborghs s.D’Hooge R.De Deyn PP.Pathophysiology of epilep ̄sy.Acta Neurol Belg,2000,100:201-213

5Commission on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 of the Internati ̄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Proposal for revised clinical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epileptic seizures.

Epilepsia,1998,42:489-501

6Idem.Proposal for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epilepsies and epileptic

syndromes.Epilepsia,1999,50:389-399

7Benbadis SR.Epileptic seizures and syndromes.Neuroi clin,2001, 19:251-270

8Panayiotopoulos CP.Absence epilepsies.In:Engel J Jr,Pedley TA, eds.Epilepsy:a comprehensive textbook.Philadelphia:Lippincott-Raven,1997:2327-2346

9Jasper HH.Droogleever-Fortuyn J.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petit mal epilepsy.Assoc Res Nerv Ment Dis,1997,26:272-298

10Williams D.A study of thalamic and cortical rhythms in petitmal.

Brain,1993,76:50-69

11Schachter SC.Epilepsy.Neurol Clin,2001,19:57-78

12Najm I.Ying Z.janigro D.Mechanisms of epileptogenesis Neurol Clin,2001,19:237-250

13Dalby NO,Mody I.The process of epileptogenesis:apathophysiolo ̄gical approach.Curr Opin Neur,2001,14:187-192

(收稿:2010-10-2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医务工作者迫切需要信息的交流。无论是收集信息,还是发放信息,都与医学论文的写作息息相关。

写作是人类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再现社会生活的一种行为、过程、实践活动和技能技巧。而医学论文写作则是应用于医学范畴的技能写作,它涉及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医学出版等领域,贯穿于各专业的许多环节之中。

医学是一门直接为人类防治疾病服务的科学,而医学写作就是直接为医疗实践和医学科研服务的表达和交流手段。在医学领域中,大至高深的医学专著,小至医院的处方、化验单,都离不开写作。在医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中,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等均是为诊断而作的调查研究,它们必须通过医务工作者的分析、归纳、综合等,并运用文字将其反映在病例上。通过对病例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又可将其反映在论文与专著之中,为人们与疾病斗争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正所谓“人类科学进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够总结经验,并把经验记载下来相互交流,传之后代;若不能写作,即使有丰富的经验,也不能总结和保存下来。一个国家,如果人民缺乏写作能力,科学文化就不能提高。”

医学写作,从广义上说就是将与医学有关的思想、语言等诉诸文字的行为,它绝不单指医学专著和论文的写作,还包括一切与医学有关的写作行为。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时时刻刻都要与纸笔打交道,从书写病历、病程记录,到填写种种检查申请单,都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文笔流畅。至于进行病情分析、设计科研方案、撰写科研论文等,都要求有写作功力,这要求医务工作者有能力将与其工作有关的客观事物、社会生活为加工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经过积累、选择材料、提炼主题、起草修改等阶段书以成文。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医务工作者写作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专业水平与业务技能。

医学写作的概念

癫痫患儿中西医药物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癫痫患儿中西医药物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癫痫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反复发作,不易治愈,不仅损害患儿大脑、阻碍智力发育,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也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药物治疗是治疗癫痫的主要方法。本文进行了儿童癫痫中西医药物治疗方法文献调研,综述了常用中西药品种、疗效及优缺点,进一步提出了针对儿童成长期特殊性的癫痫中西医药物研制需求和建议。 标签:癫痫;患儿;药物治疗;中西医 据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约有500~600万是活动性癫痫患者,儿童癫痫的发病率达5‰[1],约为成年人的10~15倍[2]。导致癫痫发生的原因很多,大多数认为属复杂性多基因遗传,此外,产伤、中毒、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营养代谢性疾病、精神因素、外伤等也可导致儿童癫痫的发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的称为原发性癫痫,由脑内外各种疾病引起的称为继发性癫痫。小儿癫痫如果得到正规治疗,用药及时、规则,预后则较好,约80%的患儿可获得完全控制,其中大部分能正常生活和学习,否则,癫痫将会反复发作,顽固难治[3]。我国在癫痫患儿的中西医药物治疗方法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成果。 1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癫痫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病因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首先要明确癫痫发病的原因,然后进行病因治疗,如小儿发高热性疾病予以降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应给予抗感染治疗,脑瘤患儿可行手术治疗等。对于病因未明确或者不能根除者的患儿一般使用药物治疗。 1.1常用抗癫痫药物 目前,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扑痫酮、乙琥胺等[4]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癫痫药物。 1.1.1苯妥英钠治疗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的最有效药物之一,但其副作用较多,且长期服用,会对认知功能有影响,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 1.1.2卡马西平除对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十分有效外,还可对部分性发作,特别对复杂部分性发作有独特效果,但也有嗜睡、倦怠眩晕、共济失调、视力模糊等副作用,因副作用较小,可逐步取代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痫酮药源方便价廉,可作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的一线药。 1.1.3苯巴比妥对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以及全身强直发作均有效,对简单部分发作及精神运动性发作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常产生困倦、头昏并易激动。需定期查血药浓度。

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12-01T15:45:48.0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9月下第18期作者:吕大娇1 赵秀丽2 [导读] 癫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它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其发病机制仍在研究当中[1]。 (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 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 810001) 癫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它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其发病机制仍在研究当中[1]。癫痫患者中约有30%的发展成为难治性,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死亡率高出非难治性癫痫的3-6倍[ 2 ]。国际抗癫痫联盟对其解释为:抗癫痫药治疗后效果分为临床无发作、治疗失败及不确定三种类型,难治性癫痫定义为:选择正确抗癫痫药、患者能耐受,疗程及量足够但癫痫仍发作[3]。难治性癫痫有损患者身心健康,更会产生连锁反应,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伤害和负担[4]。近年来专家学者期待依据它的发病机制来研制出新型药物,开拓新的治疗方法、方向。现就以下几点对其机制进行综述。 1难治性癫痫与免疫的关系 癫痫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具有相关性,该假说由Walter在1969年率先提出,随后的研究也证实了此观点。目前研究发现难治性癫痫的机理与免疫失调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发现UL16结合蛋白2在耐药性颞叶癫痫脑组织中大量表达,提示其参与了耐药性癫痫的免疫机制[5]。现有学者提出,难治性癫痫的机理和自身免疫性炎性反应相辅相成。但我们对免疫和癫痫的因果关系,至今仍未完全研究清楚,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另外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若患者伴随免疫指标异常,那么应用免疫疗法临床中可能会减少癫痫的发作。 2 难治性癫痫与线粒体的关系 癫痫发生后可出现线粒体功能和形态异常,线粒体异常也可导致癫痫的发生,两者有一定相关性,但两者因果关系仍未明确。线粒体基因突变严重时可致多种临床症状。例如变异体m.15218A>G是由线粒体DNA突变后所得,它主要损害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听力,或许成为糖尿病发生的推动力[6]。线粒体遗传方式较独特,为母系传递,它的突变基因能致痫性发作,对人类危害较大。近期许多研究表明线粒体异常,有可能促发癫痫更易演变成难治性癫痫,药物疗效差[7]。线粒体含有独特的环状DNA,但其DNA裸露、易突变且很少能修复,预后常差。 3 难治性癫痫与神经网络重组 病灶位于颞叶的癫痫患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苔鲜纤维出芽。对突触的研究已发展到生物分子水平,大量研究发现癫痫发病与其有关[8]。有学者提出突触在病理损伤条件下可以向末端下位或是邻近延续和伸展,形成异常突触联系,最后造成神经网络的重新组合,该重组可能是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之一[9]。另外,神经元移行障碍使它们不能与皮层神经元建立必需的突触联系,与周围形成异常的神经环路,导致神经网络的重组,神经网络重组可致难治性癫痫。期待通过对此的进一步探索,提高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4 难治性癫痫与基因、蛋白异常的关系 在对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很多基因或蛋白的表达和无癫痫者明显不一样。多耐药基因的基因多态性在患有难治性癫痫的中国人中常常更明显。耐药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的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层粘连蛋白-整合素跨膜系统的mRNA及其蛋白含量也增高,由此可以推断或许它们与难治性癫痫发病有相关性。目前研究发现就难治性癫痫患者而言,其甲状腺素受体结合蛋白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显著减少,这种变化可能提示脑的保护作用下降,从而可能导致了认知方面的异常。人造难治性癫痫的大鼠模型中,有学者发现主穹隆蛋白的过度表达,该研究提示主穹隆蛋白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参与了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对其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抗癫痫治疗的新靶向。我们可以应用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基因和蛋白异常在难治性癫痫发病中的意义,并在人当中证实,通过基因疗法更好治愈。 尽管对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仍处于探索当中,但是我们相信新的研究方向及理念将会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产生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常伟,潘立平,吴秋静,等. miR-204对癫痫神经元中BDNF / 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4,56( 3) : 214-216. [2] 李乐超,张燕芳.耐药性部分性发作癫痫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 23) : 24-26. [3] Kwan P, Arzimanoglou A, Berg AT, etal. Definition of drug resistant epilepsy :consensus proposal by the ad hoc Task Force of the ILAE Commission on Therapeutic Strategies [J]. Epilepsia,2010,51:1069. [4] 吕学英,张敬军.耐药性癫痫的研究[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2015,2(5):45-49. [5] 关立峰,王学峰,等.耐药性颞叶癫痫脑组织中UL16结合蛋白2(ULBP2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8,24:1003-1006. [6] Soini HK,Moilanen JS,Vilmi-Ker?l? T,et al. Mitochondrial DNA variant m.15218A > G in Finnish epilepsy patients who have maternal relatives with epilepsy,sensorineural hearing impairment or diabetes mellitus[J]. BMC Med Genet,2013,14:73. [7] Rowley S,Patel M. Mitochondrial involvement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temporal lobe epilepsy[J]. Free Radic Biol Med,2013,62(9):121-131. [8] 吴孟娇,杨改清,刘举,等.难治性癫痫发病与突触机制紧密相关的生物分子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7-79. [9] Fang M,Xi ZQ,Wu Y,et al. A new hypothesis of drug refractory epilepsy:neural network hypothesis[J]. Med Hypotheses,2011,76(6):871-876.

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王湘张晓强 癫痫是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的神经系统难题。在美国大约有两百万人患有癫痫,并且有占人口总数3%的人可能罹患癫痫[1]。近些年来,在癫痫发作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已取得重要的进展。然而对于癫痫的发生、发展的细胞学以及分子学机制,我们知道的还不太完整。在本篇概述中,我们通过列举癫痫综合症的范例,来强调一些关于癫痫发生的比较流行的观点,以及关于它们起源机制的理论。 1癫痫的分类 术语“癫痫”包括许多不同的综合症,这些综合症主要的特点是容易出现周期性爆发性痫性发作。虽然根据临床特点可以对特殊类型痫性发作分类(例如复杂性部分发作以及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但也可根据发作类型,是否出现神经或发育异常,脑电图的发现对痫性发作性疾病分类。例如,青春期肌阵挛发作的特点是出现肌阵挛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偶尔出现青春期失神发作伴智力正常,脑电图出现快速、广泛棘波和多棘波放电[2~4]。 癫痫综合症分为两大类:全面性和部分性(局限性)综合症。在全面性癫痫中,大脑两侧半球同时开始发作是其主要的发作形式。许多全面性癫痫有很强的遗传因素:其中大多数神经功能是正常的。对于部分性癫痫正相反,虽然发作能散布到整个大脑,但它们起源于一个或多个局灶。大多数部分性癫痫被认为是一个或多个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结果,但在很多病例中损害的实质并不确定。 2全面性癫痫的机理 2.1失神性癫痫儿童失神性癫痫是一种全面性癫痫综合症,4~8岁起病,出现失神发作,偶尔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5]。失神发作期间,患者在几秒钟内凝视并且停止正常活动,随后恢复正常并忘记刚才的一切。由于1天内可以发作数十或数百次,经常被误诊为注意力缺陷障碍或妄想。儿童失神性癫痫脑电图的典型图形是3赫兹,广泛性,棘波放电。 许多年来,对于失神发作的解剖学起源以及伴随的脑电图模式都存有争议。一些实验的结果支持失神发作起源于丘脑的假说。例如,电刺激猫的丘脑产生类似失神发作的典型双侧同步脑电图放电模式。同样,通过对失神性癫痫儿童,丘脑的植入式电极的记录,显示在典型发作期间脑电图出现3赫兹放电波。然而,其他的实验指出大脑皮质本身就是痫性发作的起源。例如,在两侧皮质表面应用致癫痫剂可诱发类似的脑电图放电。 目前认为失神发作产生的机理是丘脑和大脑皮质之间循环通路的改变[6]。对失神性癫痫动物模型的体内和体外电生理记录研究显示,通过丘脑以及在睡眠期间也会出现潜在的正常生理模式,丘脑皮质循环管理皮质兴奋的节律。丘脑皮质循环包括三类神经核团:丘脑中继神经细胞,丘脑网状神经细胞以及皮质锥体细胞。丘脑中继神经细胞能以如在觉醒和快眼睡眠中出现的张力模式,或在非快眼睡眠中出现的脉冲模式激活皮质锥体细胞。脉冲模式可能是由T型钙离子通道产生的,T型钙离子通道容许低阈值除极,从而引起动作电位(通过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爆发。丘脑皮质的兴奋模式-张力型或脉冲型,主要是由丘脑网状神经细胞信号控制的,丘脑网状神经细胞使中继神经细胞超极化,容许它们脉冲放电。网状神经细胞可以通过相邻网状神经细胞侧突周期性的自我抑制。皮质锥体细胞和丘脑中继神经细胞均投射到网状神经细胞以完成此循环。另外,对丘脑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产生的信号调节了循环并影响了出现脉冲模式的可能性。 在一般非快眼睡眠下,丘脑中继神经细胞在脉冲模式中是以规律的,两侧同步的方式激活皮质,脑电图上可见类似睡眠纺锤波的明显波形。丘脑皮质循环的“睡眠状态”与一般的“觉醒状态”相反,丘脑中继神经细胞在“觉醒状态”下是以张力模式放电,丘脑皮质投射以无节律的方式向皮质传送感觉信息。在失神性癫痫中,异常的循环在觉醒状态下引发皮质节律性的活化(典型的一般非快眼睡眠),导致脑电图上的特征性放电以及失神性癫痫的临床表现。此循环确切的变异还不能确定,但这里有许多可能性,一些数据提示T型钙离子通道可能是元凶。其他研究强调变异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功能的重要性,包括脑干调节信号的改变在内的多个因素都可能被涉及。然而最重要的概念是,神经循环产生节律性皮质活化(睡眠)的生理状态,当其功能紊乱时可以导致不正常的突发性皮质规律性活化(失神发作)。 这个概念有助于解释失神性癫痫独特的药物治疗。乙琥胺,一种能抑制失神性癫痫而对其他类型癫痫无效的药物,可能是通过阻塞电压依赖的T型钙离子电流来发挥作用的。其机理正如所希望的一样,是抑制了丘脑中继神经细胞放电的脉冲模式。丙戊酸,一种用于失神性癫痫和其他发作类型的抗癫痫药物,同样作用于T型钙离子通道。苯(并)二氮活化 作者单位:638000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浅谈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浅谈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12-29T16:36:35.4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4期作者:刘宁 [导读] 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综合征,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 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启东 226200 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综合征,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自主神经、精神等不同障碍,但其本质上都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进而引起短暂脑功能失常[1]。全球约有7 000万癫痫患者,其中90%以上的位于低、中等收入国家,发病率仅次于偏头痛、脑卒中、老年痴呆,而且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可影响各年龄段人群的慢性疾病,尤其在儿童期和青壮年期。在美国大约有两百万人患有癫痫,并且有占人口总数3%的人可能罹患癫痫[2]。尽管科研工作者在探讨癫痫发病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与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神经胶质细胞、遗传及免疫等的异常有密切关系。明确癫痫发病机制,将有利于癫痫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本文就癫痫发生机制的有关研究及成果作一综述。 1 神经递质及受体 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证明癫痫的发病和“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节失衡有关,癫痫的发病与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失衡有密切的关系。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谷氨酸(glutamate,Glu)与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分别作为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癫痫发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生成、释放、灭活及受体异常皆可引起神经元异常地、过度地同步性放电,从而引起癫痫[3]。 1.1谷氨酸(glutamate,Glu)及其受体 早期研究表明,谷氨酸水平异常与癫痫病患者的过度兴奋有关,谷氨酸受体的异常增加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神经元一直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在癫痫患者脑组织和癫痫动物模型中都发现谷氨酸水平升高,并证实谷氨酸引起的兴奋性毒性可导致神经元死亡[4-5]。Glu 受体有离子型受体(AM2PA、KA 和 NMDA)和代谢型受体(m Glu Rs),分别与离子通道和 G-蛋白通道偶联,进而发挥作用。先前研究多数集中在离子型受体方面,认为痫性发作时谷氨酸蓄积作用于离子型受体,使突触过度兴奋,从而诱发痫性发作。当Glu蓄积作用于以上两种离子通道时,导致大量的Ca2+和Na+内流,而K+则外流,产生去极化,引起癫痫发作。 1.2 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及其受体 在神经递质与癫痫关系的研究中,以GABA的研究开展的最早,研究证实GABA是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最重要的抑制性递质,同谷氨酸受体一样,GABA受体可分为GABAa(促离子型受体)与GABAb受体(促代谢型受体)。GABA由脑内含量极高的 Glu经谷氨酸脱羧酶脱羧而成,其通过与相应的离子通道型受体结合,增加Cl-在神经细胞膜内外的流动,从而诱发去极化或超极化。介导GABA中枢效应的受体迄今为止已发现3种:GABAA受体、GABAB受体及GABAC受体。GABAA受体与癫痫的关系最密切,其位于中枢突触后膜,属于配体门控的Cl-通道受体,研究证明,激活GABAA受体可以产生早抑制性突触后电位。GABAb受体则通过G 2蛋白耦联反应,产生缓慢而持久的突触反应,它也是临床上治疗癫痫药物作用的靶点,近年来新发现GABAc受体,也是配体门控的Cl-通道,目前其功能还不清楚。 2 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是调节神经元细胞兴奋的重要物质,包括钙离子、钾离子及钠离子。当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可改变通道蛋白的正常功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电活动失衡,诱发出异常同步化放电,引起癫痫发作,因此也被称为是“离子通道病”[6]。近些年有研究发现离子通道病中的环核苷酸可与颞叶癫痫和失神发作有关。环核苷酸通道下调和蛋白表达缺失会引起离子流密度的下降,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 因此,环核苷酸被认为在癫痫发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3 神经胶质细胞 传统上认为神经胶质细胞只对神经元起支持作用,而近年来在对癫痫病灶手术切除标本的观察中发现慢性癫痫病人的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大量增生,且呈谷氨酸样免疫组化反应阳性[7],表明神经胶质细胞在癫痫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常状态下,星形胶质细胞可将具有神经毒性的谷氨酸在细胞内转变成无毒性的谷氨酰胺,对谷氨酸等氨类物质的解毒,细胞外液K+的缓冲对大脑有保护作用,但当大脑受损时,胶质细胞解毒功能降低,细胞外大量堆积谷氨酸,致使神经细胞过度兴奋为癫痫发作提供了基础。而细胞外液K+的负平衡可使细胞的兴奋阈值降低,也可使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对癫痫的发作也有一定的影响[8]。 4 遗传和免疫因素 大多数的疾病均有遗传基因复杂性,癫痫病无一例外的也具有其遗传特征,并与多基因变化有关。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部分癫痫综合征是由于编码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因此显示癫痫的发病与分子遗传机制有必然的联系[9]。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产生的免疫介质共同参与癫痫的发生发展,强大的免疫反应可降低癫痫发作的阈值、增强神经兴奋性、促进突触重建、导致血脑屏障受损,进而引发癫痫[10]。 5 小结 目前癫痫已成为困扰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因素多样,甚至有不少患者难以确诊,在治疗上仅以控制临床症状为主。尽管治疗措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仍有相当多的患者无法从癫痫中解脱出来。由于上述各种因素造成了神经元内在性质、突触传递以及神经元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从而产生神经元异常放电。随着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等众多新兴生物科学及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与发展,对癫痫的认识必将不断深入,对癫痫的预防与治疗也将能更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路蝉伊,刘立雄,张云峰.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08:876-881. [2]Snead oc.Basic mechanismsof generalized absence seizures.Ann Neurol,1995,37:146-157

癫痫的中医治疗方法

癫痫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口服中药 中药药方较多。其中以礞石滚痰散最为有名,效果较佳。 配伍:青礞石、海浮石、沉香、人参等 服用方法:口服。 疗效:适合治疗外伤、脑伤、脑膜炎及儿童癫痫,局限性为对开颅手术引发 的癫痫效果不佳。 评价:治疗176例各类癫痫,其中康复151例,康复标准为停药后3年未发 作。 (二)体针 ①取穴 主穴:大椎、腰奇、水沟、后溪。 配穴:百会、陶道、鸠尾、内关、神门、丰隆、筋缩、太冲。 ②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情酌取配穴2~3穴,大椎穴以26号针,上斜30度角进针1.5寸左右,当病人有触电感,即退出几分留针。腰奇亦须深刺、重刺(针深1.0~1.2寸)。主穴留针15分钟,配穴一般不留针。大椎、腰奇去针后可加拔 火罐。每日1次或隔日1次。 ③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显效:针刺后半年以上未发作或发作明显减少(减少7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2、有效:针刺后发作减少(减少2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缩短;3、无效: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或一度好转,后又恢复至治疗 前状态。 以上法治疗149例。总有效率65%~88.9%[6,7]。 (三)穴位注射 ①取穴 主穴:分2组。1、间使、外关;2、神门、后溪。 配穴:分2组,与上对应。1、鸠尾、百会、章门、本神、大陵;2、鱼际、 阳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 ②治法 药液:0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溶液、维生素B1注射液(含量100毫克/2毫 升),任取一种。 每次选一组穴(主穴均取,配穴取1~2穴)。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或出现感传后,推入药液。普鲁卡因每穴注入5毫升(间使、足三里须10毫升),维生素B1每穴0.3~0.5毫升。每日一组,交替轮用,10次1疗程。 ③疗效评价 治疗145例,有效率为82.1%[8]。 (四)头针 ①取穴 主穴: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病灶相应区、癫痫区。 配穴:情感区、感觉区、胸腔区、枕上正中线。 病灶相应区位置:须依照脑电图表现,确定其病灶部位,在相应的头皮区域 取穴,主额、顶、枕、颞等区。

2016 AES最新癫痫持续状态治疗指南发布

美国癫痫学会(AES)近日发布了最新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该指南发布于AES期刊《EpilepsyCurrents》的一月/二月号刊。 指南概述 新指南推荐应当使用苯二氮?类药物作为SE的初始治疗。证据显示,如果急救措施无法在5分钟之内终止癫痫发作,则应当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如果苯二氮?类药物不可用,静脉内苯巴比妥也是选项之一,但该药物可能伴随不良事件。指南的主要作者,来自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TracyGlauser表示,如果患者对苯二氮?类药物无反应,则不要拘泥于这种方法。 在第二治疗阶段,指南推荐了三种选项——单一剂量的静脉内磷苯妥英、丙戊酸或左乙拉西坦。如果这几种药物不奏效,并且尚未使用苯巴比妥,则指南推荐尝试苯巴比妥。 如果二级治疗策略失败了,下一步则是一个积极的治疗阶段,包括连续脑电图(EEG)监测,以及可能会重复二线治疗方法,或者使用麻醉剂量的硫喷妥钠、咪达唑仑、戊巴比妥或丙泊酚。 “我们在尝试给人们灌输这一思想,即如果患者有60分钟的癫痫发作,则真的应当将患者送往ICU,并且使用全身麻醉。”Glauser称。大约有55%的患者会对第一次用药产生反应,而第二次用药的反应率增加7%。因此,前两次用药会对约2/3的患者产生作用。 指南详情:基于时间的处理 在本指南中,作者勾勒出基于时间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治疗阶段: ◇稳定阶段(癫痫发作活动0~5分钟):这一期应当启动癫痫的标准初步急救(如气道、呼吸、循环),同样应当进行初步评估及监测。 ◇初步治疗阶段(癫痫发作活动5~20分钟):当患者的癫痫发作很明显需要药物干预时,鉴于苯二氮?类药物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应使用苯二氮?类药物(特别是肌注咪达唑仑、静脉内劳拉西泮或静脉内地西泮)作为初始治疗。

小儿癫痫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小儿癫痫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马倩△(综述),任榕娜※(审校) (福建医科大学南京军区福州总院临床医学院儿科,福州350025) 中图分类号:R7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2)04-0542-03 摘要:癫痫是多种病因参与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脑部神经元高度放电,导致癫痫的发作。其临床表现多样,随着对癫痫研究的不断深入,癫痫发病机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促进了临床进一步治疗和诊断的准确性。现就癫痫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抗癫痫药物的更新和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 Research Progress in Etiology and Mechanism of the Children Epilepsy MA Qian,REN Rong-na.(Department of Pediatrics,General Hospital of Fuzhou,Military Command,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 350025,China) Abstract:Epilepsy is a chronic disorder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ue to various causes,which happens during high degree of brain neurons discharge,with var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Along with the further study of epilepsy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its pathogenesis,which has improved the accuracy in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clinic.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epilepsy in terms of epidemiology,etiology,and pathogenesis research progress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upgrading of anti-epileptic drug and non-drug therapy. Key words:Epidemiology;Etiology;Pathogenesis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之一,我国有癫痫患 者约600万,其中难治性癫痫患者占25%,全国的难 治性癫痫患者至少有150万人,因为药物治疗的不 规范,所以外科手术在癫痫的治疗中是主要手段[1]。 癫痫手术除了能够减轻癫痫发作,因而研究癫痫的 发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依 据和指导。 1癫痫的流行病学 癫痫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长期性和反复 性的慢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据统计,癫痫的总体发病率为50/10万,在发达国家 为0.5%,发展中国家癫痫的发病率是发达国家的 2 3倍,30% 40%的癫痫患者不能完全治愈,高达 70%的患者存在部分性非特发性癫痫,约10%的癫 痫患者符合耐药性癫痫的诊断标准[2]。我国大规模 人群调查资料显示,癫痫在农村和城市的年发病率 分别为25/10万和35/10万,处于国际的平均水 平[3]。我国癫痫患者有60%起源于小儿时期,儿童 的发病率为151/10万,患病率为3.45?[4-5]。小儿 癫痫的发病率较高,其生理特点,神经、体液方面的 变化与成人有所不同。一般男性多于女性,以幼儿 最多,年龄与发作类型关系密切,如婴儿痉挛征几乎 在1岁以内,运动性发作在6岁内,失神发作多在 1 8岁,其他各型癫痫的首发年龄也多在10岁以内。 新生儿癫痫多呈局灶性发作,在刚出生的几个月中 最高,1岁以后发病率急剧下降,到10岁时相对稳 定,并在青春期再次下降,成人很少发病[6]。癫痫流 行病学调查有助于对其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的研究,对更进一步做好癫痫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癫痫的发病原因 2.1内部因素 2.1.1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性异常神经系统在机体和环境的调节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受到任何损害,其结果都可能是不可逆的。结 构决定功能,完整的解剖和组织学基础是任何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性异常必然导致功能的缺陷,从而造成后天缺陷[7],如神经管闭合障碍引起的无脑畸形、脑膜膨出、脑膜脑膨出、巨脑回和多微小脑回畸形,这些后天的缺陷畸形可能是早期癫痫发作的原因。 2.1.2染色体病多种因素导致中枢系统结构的紊乱,功能失调,成为癫痫发病的基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也变得深刻。近年来对癫痫的研究也更深入。基因决定着生物的遗传性状,然而染色体上的基因却是性状表达的基础,染色体病是一类遗传性病,在癫痫的研究中发现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占有一定的比例,如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脑三叉神经血管瘤,此外还存在着许多基因方面的原因(如单基因、多基因的研究及线粒体病等)。对于癫痫致病基因的确切研究还在进一步发展中,目前只是了解到大多数为单基因遗传[8]。2.1.3其他原因由各种先天因素引起脑细胞退行性改变使大脑皮质弥漫性萎缩,脑叶萎缩、变薄、功能下降引发癫痫发作。 2.2外部因素 2.2.1脑部获得性疾病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疾病,颅内的各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寄生虫。 2.2.2中毒性疾病酒精中毒和药物中毒(如戊四氯、尼克刹米等)可诱发癫痫,金属中毒也可诱发癫痫。此外,其他中毒,如有机磷农药、河豚、蜘蛛、蜜蜂中毒也可诱发癫痫。

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治疗探析

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治疗探析 发表时间:2015-08-13T10:32:22.8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作者:李超魏宏世郝姜蕾刘涛 [导读]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 分钟以上,或者反复发作而间歇期意识无好转超过30 分钟。 李超魏宏世郝姜蕾刘涛(江苏省南京市浦口中心医院211800) 【摘要】目的:分析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 年3 月—2014 年3 月我院接收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将其分为传统治疗组与临床治疗组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4 例患者传统治疗组28 例,临床治疗组16 例,临床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重在寻找病因、控制发作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临床治疗,及时有效地控制痉挛的发作是抢救癫痫持续状态的关键。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临床治疗;探析【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080-01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 分钟以上,或者反复发作而间歇期意识无好转超过30 分钟。癫痫持续状态确为神经科重要的急症,若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终生的残疾,甚至危及生命。[1]临床治疗就是通过观察患者、找出病因从而控制发作的一种治疗方法。笔者总结了4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2013 年3 月—2014 年3 月我院接收的癫痫持续状态44 例患者,平均年龄是(35.26±6.13)岁,最大55 岁,最小33岁,根据患者同意传统治疗者28 例,临床治疗者16 例,原发性癫痫患者10 例,继发性癫痫患者34 例,一般患者资料临床治疗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临床治疗对16 例入选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观察与分析,并且同时现行的临床试验的设计要求,严格认真仔细的对入选的癫痫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癫痫发病原因、辅助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以及目前的发病状态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记录,并且对所得的记录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 然后针对癫痫患者的状况进行了针对性的临床治疗:例如,在患者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与患者心理辅导并且不断地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且严密的观察患者的发病表现,看是否有危及生命的症状,同时快速静脉输注20%的甘露醇,以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危及患者的生命;另外积极的给予患者抗痫的治疗,双管齐下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在处理患者痉挛症状的同时给予患者西泮静脉注射和苯巴比妥肌内注射,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状况,进行进一步的治疗。传统治疗则是患者自主拿药进行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入选的44 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控制25 例,显效10 例,有效6 例,效差2 例,失效1 例,有效率97.7%。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经过针对性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比较显著,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治疗,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癫痫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发病原因为大脑皮层功能过度紊乱,并且具有突然性、自动终止和反复发作的特征,癫痫的诱发因素比较复杂,因此治疗过程比较长。癫痫持续状态是指持续、频繁的癫痫发作,发作的时间持续30 分钟以上,发作期间意识不恢复。 癫痫病患者由于突然停止服用药物或者精神受到重大刺激时极容易引起癫痫的持续发病。癫痫发病的临床表现是:患者先是尖叫,然后意识丧失,肌肉抽搐,口吐白沫,然而发作停止时和常人无异,只是会头痛、疲惫等,并且对于发病时的表现没有记忆。癫痫发病是十分危险的然而可以通过对患者心理康复、药物治疗等方面的临床治疗,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避免不良后果。 研究显示,该病大部分患者最终因并发症而死亡,若能积极防治,施以有效的康复治疗,则能促使患者长期存活,保证生活质量。在本文研究中,治疗癫痫首先是要明确其概念,将原发性癫痫患者与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相区分,然后针对不同的状况进行治疗。当然,我们在选择抗抽搐药物必须着眼于控制而不是压制,同时要按照科学规定进行用药,以免药物中毒和过量。其实,在药物选择上,通常以地西泮为主,这是国际上公认的首选药物,其药理特点是代谢快,因此比较安全,副作用小。 其实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理想药物,应该是能够立即制止癫痫持续状态,并且在人身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并且可以防止癫痫的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意识、呼吸等的抑制作用很少。理想很美好,但是迄今为止这样的药物并没有发现。综上认为,对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疗效确切,应予以重视。因此,对于抗癫痫药物我们应当谨慎的使用,抗癫痫药物过量容易导致无抽搐昏迷,抗癫痫药物用量小容易产生浅昏迷或者木僵,其中用药过量更具有危险性,因此我们医者在使用抗癫痫药物时一定要谨慎。对于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一定要进行仔细观察以及分析研究之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临床用药治疗。 综上所述: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治疗的效果,因此,这种针对性的临床治疗应该引起医者的重视,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 李春生.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02):10-11.[2] 曾凡明.奥卡西平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01):23-25.[3] 王湘,张晓强.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01):15-16.

癫痫中医辨证论治

癫痫中医辨证论治 【概述】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短暂的感觉障碍,肢体抽搐,意识丧失,行为障碍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不同症状,或兼而有之。 大多数病人的癫痛(发作)是由脑内外各种疾病所引起,称为继发性癫痫,目前原因不明的称为原发性癫痫。原发性癫痫发病年龄多为5岁前后和青春期。本病的预后取决于病因,一般来说,原发性癫痫如用药及时、规则,预后较好,不影响寿命,否则,易使癫痫反复发作,顽固难治。癫痫属中医“痈证”范畴。 【病因病理】 癫痛的病因可分为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孕妇失其调养(母体突受惊恐)和胎儿发育不全为先天原因:后天原因为七情失调,脑部外伤,以及六淫外邪侵袭,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患其他病之后可致脏腑受损发为痛证。 病理变化为母体突受惊恐,一则导致气机逆乱,一则导致精伤而肾亏,所谓“恐则精却”,使胎儿发育产生异常,出生后发生辅证,此为先天因素所致。后天因素所致痫证主要由于惊恐和饮食失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进而损伤脏腑,如肝肾受损,可使肝肾阴亏,生热生风,脾胃

受损则健运失司,痰浊内聚,一遇诱因,风火痰热上窜脑神,蒙蔽心神清窍,而发癫痫。如果情志不舒,疲劳过度,肝气郁结,肝风夹痰上逆,闭塞心窍,壅塞经络,也可发为癫痫。此外,由于脑部外伤之后,神志逆乱,气血瘀阻,络脉不和,也可发为癫痫。癫痫与肾、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病机转化与风、痰、瘀有关,尤以痰邪作祟最为重要。 【诊断要点】 1.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多数情况下,详细的病史、临床特点、仔细的体检,结合脑电图等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大发作也称全身性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特征,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目前认为大部分属继发性。发作可分为三期:先兆期、强直期、阵挛期。 3.小发作多无全身阵挛发作,以意识障碍为主。单纯型仅有意识丧失,复合型则伴有简短的强直、阵挛,或自动症,以及自主神经症状。 4.部分性发作包括单纯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前者多为大脑皮质局部病灶引起,后者又称精神运动性发作。 5特殊综合征多发生在婴幼儿或青少年,如婴儿痉挛症,良性儿童中央区一颞叶棘波癫痫,儿童枕部放电灶癫痫等;尚有5%的癫痫患者可为诱发性癫痫。 6.脑电图检查是常规和重要的检查方法。发作间歇期的脑电图加上各

2020年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进展(课件)

2020年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进展 (课件) 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进展 摘要:癫痫性脑病(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EEs)是癫痫性异常导致进展性脑部功能障碍,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脑部疾病,以多种严重的癫痫症候群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EES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研究将病因指向癫痫基因,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基础上综述癫痫基因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癫痫型脑病;基因;突变 Genetic research advances in epileptic ence phalopathy Abstrac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epilepticencephalopathies, EEs) is epileptic defect in advanced brain dysfunction,is a common childhood disease of the b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avariety of severeepilepsy syndrome function disorder of the nervous system。The etiology of EES is not clear.Most studies point to epilepsy gen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pilepsy

genes basedon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 oreignliterature。......感谢聆听 Keywords:epilepsyencephalopathy;Genes;muta tion EEs是发生在婴儿和儿童的严重痉挛性疾病,首次发病多见儿童、青年时期,男性高于女性[1],癫痫儿童死亡率是成人的10倍[2],然而癫痫型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3],年龄依赖性是EES 的共同特征,早发性癫痫性脑病(early-onset epileptic en cephalopathies,EOEE)包括早发性肌阵挛脑病(early myoclonic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EMEE)、大田原综合征(Ohtaharasyndrome,OS)、婴儿恶性游走性部分性癫痫(malignant migrating partial seizures in infa ncy,MMPSI)、West综合征及Dravet综合征.目前临床仍局限于对症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将癫痫病因指向基因突变和全基因拷贝数变异,虽然缺乏确切的数据和对应的基因型-表型关系,但是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癫痫型脑病基因研究逐渐明朗,目前发现多种基因变异可导致癫痫型脑病的发生。......感谢聆听 1。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 EEs主要是由于癫痫发作或者癫痫间隙频繁放电引起,婴幼儿时期的癫痫型脑病影响大脑发育,突触可塑性形成以及神经环路形成,可导致认知、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孤独症等严重神经

近年抗癫痫药物研究进展

近年抗癫痫药物研究进展 潘敏翔,陈乾,吴久鸿* 中国解放军第306医院药学部 北京 100101 摘要:新型抗癫痫药物是针对癫痫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干预的药物。其作用主要与提高GABA能、降低谷氨酸能神经传递、抑制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改变有关。新型抗癫痫药物通过不同于传统药物的作用机制,针对某些特殊的靶点进行干预,为癫痫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癫痫;抗癫痫药物;研究 Abstract:Some important progresses of AEDs have been explored.The AEDs consist of a group of heterogenous chemical structures, unrelated to each other, but affecting the same target proteins. Important target molecules, which have been focused upon include voltage gated sodium and calcium channels,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exocytosis of neurotransmitters, and receptor molecules for GABA and glutamate. New drugs will hopefully affect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or altered target proteins more selectively than older drugs.They all provide new hopes to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 via the pathway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ones. Keywords: epilepsy;AEDs;research 癫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它的特征是大脑神经细胞反复发作的异常放电,导致的大脑功能失调。癫痫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引起癫痫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临床症状也千差万别。但是,癫痫发作时脑部大量神经细胞的异常、过度、同步性放电,在各种癫痫都是相同的。根据WHO的数据报道,世界上超出五千万人口患有癫痫,且每万名患者中至少有50人会同时发作[1]。国内的癫痫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癫痫的发病率约23/10万/年左右,而患病率为3.5%o —4.8%o。其中用药物不能控制的顽固性癫痫约占20%左右[2]。癫痫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危害和影响。因此癫痫的治疗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癫痫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其中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近年来,治疗癫痫的药物取得了较快发展,现将其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抗癫痫药物研究概况 从1912年出现了第一个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苯巴比妥之后,现在正在用的17种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