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油藏单井渗流规律研究

裂缝性油藏单井渗流规律研究
裂缝性油藏单井渗流规律研究

裂缝性油藏单井渗流规律研究

冯金德1,2,程林松1,2,李春兰1,2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昌平(102249);

2.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

E-mail: kind.f@https://www.360docs.net/doc/3013415660.html,

摘 要:在进行裂缝性油藏渗流理论研究时,用常规方法难以对随机分布在储层中的不与油水井相连通的天然裂缝进行处理。针对这个难题,根据等值渗流阻力原理,将天然裂缝表征成果应用到油田开发研究中,考虑天然裂缝表征参数对渗流特征的影响,建立了裂缝性油藏单井稳态渗流的理论模型。用实际油藏参数进行了实例计算,研究了裂缝长度、裂缝开度、裂缝数目、裂缝线密度及裂缝与油井的相对距离等参数对压力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距井约10m范围内天然裂缝对压力和产量的影响大,超过10m范围,天然裂缝对压力产量的作用减小;裂缝开度、数量和线密度超过一定值后天然裂缝对压力和产量的影响程度减小。实现油水井、井网与裂缝参数的合理匹配,是有效利用天然裂缝,提高裂缝性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渗流;等值渗流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TE312

文献[1]认为天然裂缝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了地层的渗透率和造成了储层的各向异性,根据等值渗流阻力原理[2]对天然裂缝进行处理,建立了研究裂缝性油藏的产能及压力分布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天然裂缝的渗透率、开度、长度、数量及裂缝与井的相对位置等参数。但模型中裂缝的数量为常数,裂缝密度是沿径向变化的,不能用来研究裂缝线密度为常数时的压力和产量变化规律。针对该问题,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模型中考虑了裂缝密度。

1 地质模型

天然裂缝与流线方向平行时增产作用最显著,因此模型中只考虑天然裂缝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情况,即认为天然裂缝发育方向平行流线方向。基本假设如下:①圆形供给边界的地层中央一有口生产井;②油层中存在天然裂缝,天然裂缝都为垂直缝,方向沿径向;③天然裂缝中的流体流动符合达西渗流规律;④油层水平均质等厚;⑤油层中流体为原油;⑥忽略流体及油层的弹性作用。

油层供液半径为R e,外边界压力为p e,油层渗透率为K1,生产井半径为R w,井底流压为p w,天然裂缝数量为n,天然裂缝长度为l,天然裂缝渗透率为K f,裂缝开度为b f。示意图如图1中左图所示。存在天然裂缝的油藏的简化地质模型如图1中右图所示。认为天然裂缝对油层的主要贡献是增加了油层的渗透率。因此,在天然裂缝发育处形成一个较油层渗透率高的区域(如图1中区域2),区域2的渗透率为K2,外边界压力为p1,内边界压力为p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深层变形介质复杂油气非线性渗流模型”(90210019)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裂缝性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模型”(2006042500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与开发对策研究”(NCET-05-0108)

图1 地质模型及其简化模型

2 数学模型 2.1 产能公式

根据平行板理论可推导出裂缝的渗透率公式[3]为

2

f f 12

b K = (1)

文献[1]的产能公式中裂缝数量为常数,随径向距离的增加裂缝密度将越来越小。在文献[1]的基础上推导了裂缝密度为常数的产能公式。定义裂缝线密度D L 为以井中心到裂缝中部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周所穿过的裂缝数量,如(2)式所示。

L 12(/2)

n

D R l π=

+ (2)

式中R 1为以油井为中心到裂缝发育区(区域2)外边界的径向距离。 裂缝发育区(区域2)的渗流阻力R f1为

2f f f1122ln ln 22R l nb K R R K R l μπl R ??

??

??++=+????

???

????

? (3) (3)式的详细推导可参见文献[1]。(3)式中R 2为以油井为中心到裂缝发育区(区域2)内边界的径向距离,μ为原油粘度。

将(2)式代入(3)式可得给定裂缝线密度时裂缝发育区(区域2)的渗流阻力R f1为

2L 1f f f11222(/2)ln ln 22R l D R l b K R R K R l πμπl R ??

??

??++=++????

???????

? (4)

则裂缝线密度为常数时的产能Q 为

2f11212()

ln ln e w e w

h p p Q R R R K R l K R πμμ?=

??++??+?? (5)

2.2 油层中的压力分布

各区域压力分布公式的详细推导可参见文献[1],在此基础上将(2)式代入相关的压力分布公式,可推得考虑裂缝线密度为常数时的各区域压力分布。 (1)区域1 (e R r R ≤≤1)中任意一点压力p 1为

11ln 2e e R Q p p K h r

μ

π=?

. (6)

(2)区域2 (12R r R ≤≤)中任意一点压力p 2为

2122L 1f f 2121ln 22(/2)ln ln 2e e R Q p p h K R l R l D R l b K R l K r l μπππ???

?=?

???+???

??R ????++?

??

++?

+??????

??

????

??. (7)

(3)区域3 (2R r R w ≤≤)中任意一点压力p 3为

23121

12212211

ln ln 22(/2)ln ln 2e e L f f R R Q p p h K R l K r D R l b K R l R l K R l μπππ????=?

+???+?????R ??+??

??++?

++?

????

????

????

?? (8)

式中r 为以油井为圆心的径向距离。

3 算例

采用某油田的油藏参数:油层渗透率0.4×10-3μm 2,油层厚度13.6m ,原油粘度0.99mPa?s ,天然裂缝长度0.5~10m ,裂缝开度10~30μm ,裂缝线密度1.5条/m ,裂缝距井中心距离0.1~60m ,原油体积系数1.32m 3/m 3,地面原油密度0.8367g/cm 3,油井半径0.1m ,供给边界压力15MPa ,井底流压6MPa ,供液半径120m 。

3.1 天然裂缝参数对产量的影响

下文中的增产幅度定义为有天然裂缝时的产量相对无天然裂缝时产量的增长百分数。 图2所示的是裂缝开度为20μm ,数量为10条时,四种长度的裂缝在离井不同距离时对产量的影响。由图可知,天然裂缝越长,增产幅度越大,在不与油井连通的情况下,最大增产幅度在60%左右,即使裂缝仅长0.5m ,在不与井连通的情况下增产幅度也能达到近20%;天然裂缝能起到增产作用的范围在距井10m 以内。

图3所示的是裂缝数量为10条,长度为1m 时,三种开度的裂缝在离井不同距离时对产量的影响。由图可知,随裂缝开度增加,产量增长迅速,但增长幅度越来越小。

图4所示的是裂缝开度为20μm ,长度为1m 时,四种数量的裂缝在离井不同距离时对产量的影响。由图可知,随裂缝数量增加,产量增长迅速,但增长幅度越来越小,5条裂缝与60条裂缝的增产幅度仅相差10%。

图5所示的是裂缝开度为20μm ,长度为1m 时,四种线密度的裂缝在离井不同距离时对产量的影响。由图可知,裂缝的增产幅度随线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离井超过10m 范围后,裂缝的增产幅度基本可以忽略,同裂缝数量为常数时的规律一致。

在几个参数中,裂缝与井的相对位置对产量的影响大,该参数也是人为能调整的参数。对于裂缝性油藏来说,在布井及井网部署时考虑裂缝与井的相对位置具有重要意义。

图2 裂缝长度对产量的影响 图3 裂缝开度对产量的影响

图4 裂缝数量对产量的影响 图5 裂缝线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3.2 天然裂缝参数对压力分布的影响

图6所示的是定压生产,裂缝线密度为1.5条/m,开度为20μm,长度为1m时,在离井不同距离时裂缝对压力分布的影响。由图可知,当不存在天然裂缝时,储层中距井10m 范围内,压力曲线最陡,压力下降幅度最大。存在天然裂缝时,在天然裂缝发育处,压力曲线较为平缓,压力下降幅度较小;裂缝离井越近,储层中的压力下降幅度越大,产量越大。根据压力曲线分析前面产量曲线所示的天然裂缝在距井10m范围内增产幅度大的主要原因为,井周围的渗流面积小导致压力梯度大,渗流阻力大,天然裂缝导流能力较大,提高了井周围储层的渗流能力,所以增产幅度较大;而在离井较远处的储层中,流体渗流面积大,压力梯度较小,流体渗流速度低,渗流阻力相对较小,因此,天然裂缝所起的作用变小,增产幅度小。

图6 天然缝参数对压力的影响

4 结论

根据等值渗流阻力原理,解决了天然裂缝在数学上难以处理的问题,建立了裂缝性油藏单井稳定渗流的理论模型,模型中较全面地考虑了天然裂缝的表征参数;天然裂缝与井的相对位置对压力、产量的影响较大,通过合理部署井网,使井、井网与裂缝参数达到最佳匹配,有利于发挥天然裂缝的作用,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冯金德,程林松,李春兰.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稳态渗流理论模型[J].新疆石油地质,2006,27(3):316-318.

[2] 张建国,雷光伦,张艳玉.油气层渗流力学[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85-92.

[3] T.D.范.高尔夫-拉特.陈钟祥,等译.裂缝油藏工程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Study on steady-state seepage flow of single well in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

FENG Jin-de1,2, CHENG Lin-song1,2, LI Chun-lan1,2

1.School of Petroleum &Gas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Key Laboratory for Petroleum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Natural fractures that distribute randomly in the reservoir are different from the hydraulic fractures that connected with oil and water wells. It is difficult to treat the natural fractures by conventional method when studying the seepage flow theory of fractured reservoir. Using the equivalent flowing resistance metho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steady-state seepage flow in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 was presented. In this model, the fracture parameters, such as length, aperture, number, linear intensity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well and fracture, are fully considered.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relative distances between the well and fracture influence the pressure and the production rate greatly in 10 meters range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ffects of fractured reservoir, the key method is making use of the fractures effectively and matching the wells and well pattern with the fractures parameters.

Key words:fractured reservoir; seepage flow; equivalent flowing resistance; model

作者简介:冯金德(1974-),男,四川简阳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工作。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摘要:目前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分为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性模型两大类;连续性模型又可以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和单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主要是以Barrenblatt和Warren-Roo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重孔隙/双重渗透模型为基础,在这类模型中认为油藏中每一点都存在有基岩和裂缝两种介质,基岩被相互平行排列的裂缝分割称为单个的岩块,每种介质存在独立的水动力场,通过两种介质间的窜流的将其联系起来;而对于单介质模型,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裂缝的渗透率和基岩的渗透率进行综合的考虑,得出整个油田的有效渗透率,该有效渗透率考虑了裂缝的密度、方位等的影响,然后将该有效渗透率输入到普通的单一介质模拟器中来对裂缝性油藏进行模拟; 由于双重介质模型不能够对不连续且控制着流体流动的大裂缝进行准确的模拟等原因,离散性模型在近段时间逐渐发展起来,而其又可以分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和离散管网模型;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中,对地质上描述出来的每个裂缝都进行了离散的显式的表示,同时根据局部裂缝的形状决定基岩的几何形状,由于地质上描述的裂缝数目一般较多,相应的在数值模拟中需要的离散点数目也就十分巨大,对模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目前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又对该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有许多简化的方法存在;离散管网模型则是先对所要模拟的区域进行了网格的划分,进而采用管子连接两个网格块,相应的两个网格块之间的传导率也采用管子的传导率来代替,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数学上比较简单,灵活性较强,同时由于管子只对其连接的两个网格有影响,所以改变管子的传导率只会影响一个方向的传导性,而不会像常规的模拟器那样要同时影响两边的传导性,但是该方法目前研究较少。 0 前言 随着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系统深入研究这类油气田的渗流模式及其在开发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课题。地质学家通过岩芯分析,确认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具有明显可见的裂缝、孔洞,含有密集的树枝状构造的粗裂缝以及连接的孔洞和孔隙。这类特殊的储集层结构不仅造成了井的高产、不稳定、跃变等开采特征,而且也造成各异的油气井压力降或压力恢复曲线特征。 碳酸盐岩油藏在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上同砂岩油藏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天然裂缝的发育十分的不规则,裂缝的密度、长度、方位等参数都会因沉积过程以及沉积后应力的变化而变得非均质性极强,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连接性也因此而各异,同时由于基岩的存在并向裂缝和/或井筒供液,造成了相同位置基岩

裂缝型火山岩储层类型划分方法研究_李彬

·综述· 裂缝型火山岩储层类型划分方法研究 李彬1张伟杰2刘宏明2陈辉强2 1.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公司 2.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长庆事业部摘要:准确地对火山岩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分类是产能建设的必要条件。火山岩储层产能受孔隙、裂缝类型等诸多因素影响,利用常用的按储集空间和物性分类标准难以反映其真正的储层类型。鉴于此,本文在对工区内火山岩储层按空隙空间、物性等进行了分类之后,根据孔隙、裂缝类型等与经济极限产能的关系,确定了划分火山岩储层分类的综合评价系数,并通过此综合评价系数与产量的关系确定了储层综合评价分类标准,进而实现了对工区内储层类型的划分。关键词:裂缝型;火山岩;储层类型;划分 作者简介:李彬(1978-),男,2001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工程师,从事测井新技术研究工作。 0引言 火山岩油气藏目前已成为世界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一个新领域。在美国、前苏联、古巴和墨西哥等很多国家都有这类油气藏被发现[1]。我国大多数油田也相继发现有这类储层,例如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石炭系中发现了一批火山岩油藏,而且探明的地质储量相当可观。目前对这类特殊的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分类研究时,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其物性进行分类[2~4]。由于火山岩油藏受孔隙、裂缝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采用简单的储层分类方法不能满足产能建设的需要。本文针对此,根据孔隙度、裂缝强度指数等参数建立了综合评价系数,进而对储层类型进行综合评价分类。 1火山岩储层分类 1.1储集空间 火山岩的储集空间分孔隙和裂缝两种类型。孔隙包括气孔、杏仁体内孔、斑晶晶间孔、收缩孔、微晶间孔、晶内孔、溶蚀孔、胀裂孔、塑流孔等。这些孔隙空间大多呈封闭状态,有裂缝使其连通,将明显改善储集性能。裂缝包括构造裂隙、隐爆裂隙、成岩裂隙、风化裂隙、竖直节理、柱状节理等。各种储集空间多呈某种组合形式出现,如原生孔隙中的气孔往往和溶缝、洞相连,而次生的构造缝常形成溶蚀—构 造复合缝。 1.2储集空间的演化 储集空间的演化可分为下述几个阶段:(1)岩浆作用阶段:形成各种原生孔隙和裂缝。(2)岩浆期后热液阶段:对原生孔进行填充。(3)次生裂缝与蚀变交代阶段:由于构造作用影响,岩石破碎或产生裂隙,次生裂隙本身就是储集空间,并把不连通的孔(如气孔)缝(如原生裂隙)给以一定程度的连通和改造,同时热液沿裂缝通道改造两侧的外貌,对岩石进行交代,并形成熔孔。交代溶蚀与充填同时发生,形成各种熔孔、充填残留孔、缝等。 (4)风化淋滤作用阶段:地质体裸露地表,经机械风化作用产生大量裂隙,加上化学风化作用的淋滤作用,一般有利于储存空间的形成与改善,但极细的风化物也能起到充填作用。 (5)深埋改造作用阶段:地壳下降,接受沉积,火山岩受上覆地层的覆盖和地下水的改造作用,携带油气的有机酸对孔、缝也有强烈的改造作用,改造后的空间被油气或水充填。1.3熔岩储集体物性分类 克拉玛依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是一典型的溢流相玄武岩油气藏,断层活动引起的破裂作用是改善火山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断层角砾岩物性最好。前人对克拉玛依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研究,制定了火山岩储层评价标准(见表1),对研究区引用了该 国外测井技术 WORLD WELL LOGGING TECHNOLOGY 2012年第4期总第190期 Aug.2012Total 190 17

裂缝性油藏单井渗流规律研究

裂缝性油藏单井渗流规律研究 冯金德1,2,程林松1,2,李春兰1,2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昌平(102249); 2.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 E-mail: kind.f@https://www.360docs.net/doc/3013415660.html, 摘 要:在进行裂缝性油藏渗流理论研究时,用常规方法难以对随机分布在储层中的不与油水井相连通的天然裂缝进行处理。针对这个难题,根据等值渗流阻力原理,将天然裂缝表征成果应用到油田开发研究中,考虑天然裂缝表征参数对渗流特征的影响,建立了裂缝性油藏单井稳态渗流的理论模型。用实际油藏参数进行了实例计算,研究了裂缝长度、裂缝开度、裂缝数目、裂缝线密度及裂缝与油井的相对距离等参数对压力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距井约10m范围内天然裂缝对压力和产量的影响大,超过10m范围,天然裂缝对压力产量的作用减小;裂缝开度、数量和线密度超过一定值后天然裂缝对压力和产量的影响程度减小。实现油水井、井网与裂缝参数的合理匹配,是有效利用天然裂缝,提高裂缝性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渗流;等值渗流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TE312 文献[1]认为天然裂缝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了地层的渗透率和造成了储层的各向异性,根据等值渗流阻力原理[2]对天然裂缝进行处理,建立了研究裂缝性油藏的产能及压力分布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天然裂缝的渗透率、开度、长度、数量及裂缝与井的相对位置等参数。但模型中裂缝的数量为常数,裂缝密度是沿径向变化的,不能用来研究裂缝线密度为常数时的压力和产量变化规律。针对该问题,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模型中考虑了裂缝密度。 1 地质模型 天然裂缝与流线方向平行时增产作用最显著,因此模型中只考虑天然裂缝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情况,即认为天然裂缝发育方向平行流线方向。基本假设如下:①圆形供给边界的地层中央一有口生产井;②油层中存在天然裂缝,天然裂缝都为垂直缝,方向沿径向;③天然裂缝中的流体流动符合达西渗流规律;④油层水平均质等厚;⑤油层中流体为原油;⑥忽略流体及油层的弹性作用。 油层供液半径为R e,外边界压力为p e,油层渗透率为K1,生产井半径为R w,井底流压为p w,天然裂缝数量为n,天然裂缝长度为l,天然裂缝渗透率为K f,裂缝开度为b f。示意图如图1中左图所示。存在天然裂缝的油藏的简化地质模型如图1中右图所示。认为天然裂缝对油层的主要贡献是增加了油层的渗透率。因此,在天然裂缝发育处形成一个较油层渗透率高的区域(如图1中区域2),区域2的渗透率为K2,外边界压力为p1,内边界压力为p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深层变形介质复杂油气非线性渗流模型”(90210019)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裂缝性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模型”(2006042500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与开发对策研究”(NCET-05-0108)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正文)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姚军 (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 257061) 摘要:目前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分为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性模型两大类;连续性模型又可以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和单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主要是以Barrenblatt和Warren-Roo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重孔隙/双重渗透模型为基础,在这类模型中认为油藏中每一点都存在有基岩和裂缝两种介质,基岩被相互平行排列的裂缝分割称为单个的岩块,每种介质存在独立的水动力场,通过两种介质间的窜流的将其联系起来;而对于单介质模型,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裂缝的渗透率和基岩的渗透率进行综合的考虑,得出整个油田的有效渗透率,该有效渗透率考虑了裂缝的密度、方位等的影响,然后将该有效渗透率输入到普通的单一介质模拟器中来对裂缝性油藏进行模拟; 由于双重介质模型不能够对不连续且控制着流体流动的大裂缝进行准确的模拟等原因,离散性模型在近段时间逐渐发展起来,而其又可以分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和离散管网模型;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中,对地质上描述出来的每个裂缝都进行了离散的显式的表示,同时根据局部裂缝的形状决定基岩的几何形状,由于地质上描述的裂缝数目一般较多,相应的在数值模拟中需要的离散点数目也就十分巨大,对模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目前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又对该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有许多简化的方法存在;离散管网模型则是先对所要模拟的区域进行了网格的划分,进而采用管子连接两个网格块,相应的两个网格块之间的传导率也采用管子的传导率来代替,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数学上比较简单,灵活性较强,同时由于管子只对其连接的两个网格有影响,所以改变管子的传导率只会影响一个方向的传导性,而不会像常规的模拟器那样要同时影响两边的传导性,但是该方法目前研究较少。 0 前言 随着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系统深入研究这类油气田的渗流模式及其在开发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课题。地质学家通过岩芯分析,确认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具有明显可见的裂缝、孔洞,含有密集的树枝状构造的粗裂缝以及连接的孔洞和孔隙。这类特殊的储集层结构不仅造成了井的高产、不稳定、跃变等开采特征,而且也造成各异的油气井压力降或压力恢复曲线特征。 碳酸盐岩油藏在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上同砂岩油藏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天然裂缝的发育十分的不规则,裂缝的密度、长度、方位等参数都会因沉积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综述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随着能源供求关系的日益紧张与石油工程技术提高,火山 岩油气藏研究的深入已成为了势在必行的趋势,各方面的勘探开发研 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对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历史沿革、储层机 制、成藏机理、类型研究及勘探技术现状都予以了较为全面的归纳, 并在最后对于各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了汇总,对于火山岩 油气藏研究的系统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火山岩油气藏 储层机制 成藏机理 勘探技术 引言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与石油工程技术的提高,火山岩油气藏 研究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正已日益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 要新领域。近年来, 火山岩油气藏已在世界20多个国家300多个盆 地或区块中发现。如日本新泻盆地吉井- 东帕崎气藏、印度尼西亚Jaw a 盆地Jatibarang 油气藏、阿根廷帕姆帕- 帕拉乌卡油气藏、墨西哥富 贝罗油气藏等典型的大型火山岩油气藏]9~1[ 。二十世纪60- 80 年代, 我国在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中, 先后在克拉玛依、四川、渤海湾、 辽河和松辽等盆地中, 发现了一批火山岩油气藏]13~10[,尽管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火山岩油气藏具有分布广但规模较小、初始产 量高但递减快、储集类型和成藏条件复杂等特点, 且目前对该类油气

藏的系统研究方法相对缺乏, 勘探开发技术尚不够完善,火山岩油气勘探储量仅占全球油气储量的1%,勘探潜力巨大。本文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的文献资料, 系统总结了火山岩储层、火山岩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等研究现状, 旨在推动我国火山岩油气勘探与更深化研究。 1.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历史沿革 自1887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华金盆地首次发现火山岩油气藏以来,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300 余个与火山岩有关的油气藏或油气显示, 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火山岩油气藏共169 个]14[。国外火山岩油气勘探研究和认识大致可概括为3 个阶段: 早期阶段( 20 世纪50 年代前) : 大多数火山岩油气藏都是在勘探浅层其他油藏时偶然发现的, 认为其不会有任何经济价值, 因此未进行评价研究和关注。例如, 早在1939 年美国就发现了一个重要 的变质岩油气田( 埃尔西刚多油田) , 单井日产高达7154m3,但仍有人持否定态度。 第二阶段( 20 世纪50 年代初至60 年代末) : 认识到火山岩中聚集油气并非偶然现象, 开始给予一定重视, 并在局部地区有目的地进行了针对性勘探。1953年, 委内瑞拉发现了拉帕斯油田, 其单井最高产量达到1 828 m3 / d,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有目的地勘探并获得成功的火山岩油田, 这一发现标志着对火山岩油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阶段(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 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火山岩

单裂隙砂岩渗流特性实验研究

第37卷第5期 硅 酸 盐 通 报 Vol.37 No.5 2018年5月 BULLETINOFTHECHINESECERAMICSOCIETY May,2018 单裂隙砂岩渗流特性实验研究 王来贵,张 阳,刘向峰,陈 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阜新 123000) 摘要:为研究裂隙对砂岩渗流特性的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对不同粒径砂岩裂隙表面进行观测,以三维分形维数D 作为裂隙表面粗糙度表征参数,采用自行研制的多功能岩石孔隙-裂隙渗流实验系统对粗糙单裂隙砂岩试件进行裂隙渗流实验,基于量纲分析法,建立粗糙单裂隙砂岩渗流模型。结果表明:三维分形维数D 可以作为砂岩裂隙表面粗糙程度的表征参数。裂隙渗流流量受裂隙表面粗糙度影响较为明显,裂隙宽度相同时,裂隙渗流流量随着裂隙D 的增大而减小。存在一裂隙宽度阈(b =175μm),高于该宽度值后,裂隙渗流流量迅速增长。建立了基于三维分形维数D 的单裂隙渗流模型,与砂岩裂隙渗流实验结果对比,两者具有较好的吻合度,模型较为合理。 关键词:裂隙砂岩;渗流特性;分形维数;渗流模型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625(2018)05-1804-09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 with Single Fracture WANG Lai -gui ,ZHANG Yang ,LIU Xiang -feng ,CHEN Qiang (CollegeofMechanicsandEngineering,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Fuxin123000,China) Abstract :Inordertostudytheinfluenceoffractureontheseepagecharacteristicsofsandstone,L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y(LSCM)wasusedtoobservethefracturesurfaceofsandstonewithdifferentparticlesizes.The3DfractaldimensionD wasusedtocharacterizethefracturesurfaceroughness.Therockpore-fractureseepageflowsystemwasusedtocarriedoutsandstonespecimenseepageexperimentwithdifferentroughsinglefracture.Andthemodelofsandstoneseepagewithsingleroughfracturewasestablished.Theresultsshowthat3DfractaldimensionD cancharacterizethesurfaceroughnessofsandstonefracture.Theseepageflowoffractureisobviouslyaffectedbyfracturesurfaceroughness,andwhenthefracturewidthissame,theseepageflowdecreaseswiththeincreaseoffracture3DfractaldimensionD .Thereexistsafracturewidththreshold(b =175μm),andtheseepageflowincreasesrapidlywhenthefracturewidthisgreaterthan175micrometer.Themodelofsinglefractureseepagewasestablishedbasedon3DfractaldimensionD ,themodelresulthasgoodagreementwiththetestlawoffractureseepage,sothemodelisreasonable.Key words :fracturesandstone;seepagecharacteristic;fractaldimension;seepagemodel 作者简介:王来贵(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岩石力学系统稳定性,环境岩石力学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张 阳,硕士研究生.1 引 言 沉积地层中的岩体存在大量原生与次生裂隙,流体通过岩体中的裂隙流动,称为裂隙岩体渗流。随着我万方数据

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的边界元求解方法

?油气藏工程? 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的边界元求解方法 姚 军,李亚军,黄朝琴,王子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等效渗透率张量是裂缝性油藏渗流分析的重要参数,应用边界元算法可计算裂缝性油藏的等效渗透率张量。根据流量等效原理,考虑每条裂缝的空间分布和属性参数对流动的影响,建立了求解裂缝性多孔介质等效渗透率张量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数学模型的边界元求解方法。实例研究表明,边界元法数值计算结果与解析结果较为一致;裂缝对介质的渗透能力有重要影响,忽略渗透率张量的非对角线元素将产生较大误差;等效渗透率张量能够反映裂缝性多孔介质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连续介质;边界元方法;周期边界条件;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E3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09)06-0080-04 裂缝性油藏在中国油气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1],由于裂缝性油藏内在的复杂性、模型基本假 设、裂缝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等因素的限制[2-3], 传统的双重介质模型[4-5]和近年出现的离散裂缝网 络模型[6-7]都有其局限性。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则结 合了两者的优点,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等效渗透 率张量用来表征裂缝性油藏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 性,是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重要参数。 渗透率张量理论由Snow [8]提出,以解决裂缝含 水介质渗透各向异性的问题,这种基于优势节理组 统计特征的渗透率张量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 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方法不考虑实际裂缝的连通情 况及空间分布情况,计算结果存在误差。Long [9]利 用连续介质理论计算了裂缝性岩体的等效渗透率张 量,没有考虑基岩的渗透性。Tei m oori 等[10]应用边 界元方法计算裂缝性油藏的等效渗透率张量,将裂 缝假设成一维线形裂缝。 笔者根据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原理,建立求解 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的数学模型,利用边界 元方法求解模型,并进行了实例研究。1 渗透率张量 渗透率是岩石的固有属性,是表征油藏非均质 性和各向异性的重要参数,具有二阶张量形式。二维情况下的渗透率张量可表示为k =k xx k xy k yx k (1) 式中:k 为渗透率张量,μm 2;k ζτ(ζ,τ=x,y )为渗透率张量的分量,μm 2;ζ为渗流速度方向;τ为位势梯度方向。为保证渗透率张量具有物理意义,其应为对称张量[11],即k ζτ=k τζ。当渗透率主轴方向与坐标轴方向平行时,k 为对角形式k =k x 00 k (2) 式中:k x 和k y 分别为x 和y 方向的渗透率主值,μm 2。对于裂缝性多孔介质,其等效渗透率张量综合考虑了网格块中基岩和裂缝对整个系统渗透性的影响,可描述任意裂缝分布和几何形态储层的岩石特征。 2 数学模型 2.1 模型假设 实际储层中的裂缝分布极为复杂,研究流体在其中的渗流规律,建立储层的理论模型,须对裂缝系 收稿日期2009-09-09;改回日期2009-10-15。 作者简介:姚军,男,教授,1984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联系电话:(0532)86981707,E -mail:yaojunhdpu@https://www.360docs.net/doc/3013415660.html, 。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离散裂缝网络油藏数值模拟技术”(2008Z X05014-005-03)和国家“973”项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开发基础研究” (2006CB202404) 第16卷 第6期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Vol .16,No .6 2009年11月 Petr oleu m Geol 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Nov .2009

水平井渗流的基础

水平井渗流的基础 一、水平井与垂直井的区别 1.水平井的设计 水平井的设计结构有别于垂直井,首先因为水平井是用井底水平位移L确定井产能,其次是用油层厚度h确定其产能。另外,水平井的井底长度的变化范围很大,并取决于钻井技术。 水平井的完井方式是影响水平井开采指标的重要因素。根据油层的地质条件,水平井可分为衬管-尾管的裸眼完井、封隔器衬管的裸眼完井和套管完井方式。水平井的完井类型要符合规定的钻井技术和工艺。水平井段的长度、井段在油层中的位置、所允许的倾斜角度和完井类型要完全取决于所应用的钻井方法。 2.应用范围 一般情况下水平井可有效的应用于如下条件: ①可以连通和排泄到同一排油系统的天然裂缝的储油层中;在可能发生水锥和气锥的油层中;在低、高渗透天然气储层的开采时。 ②在低渗透储层的油藏中水平井可以增加进入同一井中的泄油面积,同时减少了油藏开发所必需的总井数。在井筒中具有高速渗流的高速渗流的高渗透储层的油藏中,应用水平井可以降低渗流速度,而较高的渗流速度是导致提高井产量时天然气紊流的主要原因。 ③在应用提高采收率方法时,特别是在应用加热方法时,用增加与油层的接触面积和提高吸水能力的方法确定水平井的应用效果。 ④水平井的合适定位,特别是在裂缝地层中的定位可以提高其所应用的采收率方法的驱油系数。 ⑤水平井的应用问题甚至与钻井成本紧密相关。钻水平井是唯一的降低海洋钻井成本的方法,因为海上钻井成本的降低只能依靠减少必需的开发井数来是实现。 3.水平井应用推广 ①水平井多适用于单一薄油层开采。实际上,多数油田都是多层同时开采。采用“阶梯形水平井”可实现用水平井开发多层油田。 ②水平井的另一个缺点是成本问题。钻一口普通水平井的成本大约为垂直井

裂隙岩体边坡渗流规律及稳定性分析

裂隙岩体边坡渗流规律及稳定性分析 江峰,卢正 (武汉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武汉 430023) 摘要:从裂隙岩体边坡的渗流特征和渗流普遍规律出发,根据岩土力学、渗流力学以及工程地质学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渗流数值模拟及稳定性分析,研究水位变化情况下岩体渗流场变化规律以及对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裂隙岩体,渗流,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 Seepage Law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Fractured Rock Slope Jiang Feng, Lu Zhe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 Abstract: Based on seepage characteristic and seepage law, according to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seepage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knowledge, numerical model was erect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seepage process and stability of rock mass were studied under water head change. The effect of water head change on slope stability was analyzed. Key words: fractured rock mass, seepage, numerical simulation, stability analysis 1 引言 边坡地下水渗流对对边坡稳定有重要影响,特别对岩质高边坡而言,边坡岩体由于受风化、构造及卸荷的作用,节理、缝隙相当发达,成为地下水流通道或贮水空间。存在于裂隙岩体中的地下水一方面使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通过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作用使岩体引起劈裂扩展、剪切变形和位移。 水库蓄水诱发边坡破坏较著名的如1959年法国的Malpasset拱坝在初次蓄水时就发生了溃坝。同样的,1963年10月9日发生的意大利瓦依昂(Vaiont)水库左岸也发生了大滑坡。瓦依昂双曲拱坝坝高261.6m,是当时世界最高的大坝之一。当水库蓄水至225.4时,左岸山体突然下滑,体积达2.7~3.0×108m3,滑速达28m/s,水库中有5×107 m3的水体被挤出,激起250m高的巨大涌浪,高150m的洪波溢过坝顶冲向下游,约有3000人丧生。该水库开始蓄水时,就发现左岸山体蠕滑变形,但未引起水工人员的重视,随着库水位抬高,滑动面上空隙水压力加大,从而导致整个山体下滑。 在我国也有类似事故发生如1961年3月湖南资水柘溪水电站的近坝库岸滑坡,发生于震旦系板溪群砂质板岩中。由于水库蓄水,使库岸边坡受空隙水压力作用而失稳。滑坡体倾入水库中产生的涌浪溢过坝顶冲向下游,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 为了对裂隙岩体边坡渗流和稳定性进行分析,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解法把渗流问题转化为求剩余问题,再经过离散化得到计算格式的解,最终达到对岩质边坡渗流进行数值模拟的目的。 2 裂隙岩体渗流数学模型及稳定性分析方法 对于地下水渗流来说,岩土—水这个体系是处于不停的变动状态,物质和能量不断转换、转移,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特征综述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特征综述 前言 低渗透油气藏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油气田或主要盆地,在我国石油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油藏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将是我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1]。低渗透储层中,由于岩石致密程度增加,岩石的强度和脆性加大,因而在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岩石会不同程度的产生裂缝,常常使裂缝和低渗透储层相伴生,形成裂缝性低渗透储层[2]。由于裂缝发育及分布的复杂性,使低渗透油田开发困难。目前这类油田储量动用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经济效益差。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经济有效地开发好这类油田,对我国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从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物性好、规模大的陆上油田也愈来愈少,低渗透油田所占比例逐年增高,因此研究这类油田经济有效的开发问题对世界石油工业也有重要意义。 1996年我国著名的油田开发专家秦同洛教授撰写的“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低渗透油田之所以能够进行开发,与油藏中存在的裂隙系统有关,不存在裂缝系统的低渗透油藏一般是不能经济有效地开发的”。对于低渗透的特殊性,秦先生也很早就指出“低渗透油藏开发研究的重点应不是油藏渗透率的分布和变化,而是油藏中裂缝系统的发育及分布”[3]。李道品也指出,低渗透油田的油藏描述重点是仔细研究地层裂缝,包括裂缝的生成、形态、展布、规模以及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因为裂缝(无论是原生的还是人工压裂形成的)是控制低渗地层渗流的主要因素。因此,裂缝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 虽然对岩石中天然裂缝的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但始终发展缓慢。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对天然裂缝的成因、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方法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工作。而我国则是在开发玉门油田时发现了天然裂缝对注水的控制作用,遂于20世纪60、70年代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人们从一系列的经验教训中对裂缝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即在油田投入开发前就要对裂缝特征和作用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和研究裂缝将成为裂缝性低渗透油田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概念及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分布规律及其渗流作用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Ⅰ: 41~47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341566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3415660.html,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分布规律及其渗流作用 曾联波①*, 高春宇②, 漆家福①, 王永康②, 李亮②, 屈雪峰② ①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102249; ②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西安 163517 * Email: lbzeng@https://www.360docs.net/doc/3013415660.html, 收稿日期: 2007-04-20; 接受日期: 2008-03-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0572080)和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编号: 05E7026)共同资助 摘要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对开发的影响, 利用地表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实验等资料, 对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布, 并对裂缝的渗流作用进行了讨论. 研究区主要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以及水平层理缝、粒内缝和粒缘缝等成岩裂缝, 粒内缝和粒缘缝是沟通储层基质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的重要通道, 使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的连通性变好. 裂缝的形成与分布受古构造应力场以及储层岩性、岩层厚度和岩层非均质性等内外因素的影响, 现今应力场影响裂缝的保存状态与渗流作用. 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作用下, 该区分布有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4组裂缝, 但由于岩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在某一部位主要表现为两组近正交的裂缝分布型式. 受现今应力场的影响, 北东向裂缝的连通性好, 张开度大, 渗透率最高, 开启压力最小, 是该区的主渗流裂缝方向. 随着油田开发, 不同方向裂缝的渗透性还将发生动态变化. 关键词 裂缝 成因类型 分布特征 渗流作用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透储层通常是指基质的空气渗透率小于50×10?3 μm2的含油气储层[1]. 根据储层基质的平均渗透率大小, 并参照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开发特征, 低渗透储层一般可以划分为基质空气渗透率为50×10?3~10×10?3 μm2的常规低渗透储层、基质空气渗透率为10×10?3~1×10?3 μm2的特低渗透储层和基质空气渗透率为1×10?3~0.1×10?3 μm2的超低渗透储层3种类型[1]. 本文所研究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包括后面2类储层, 即基质空气渗透率小于10×10?3 μm2的砂岩储层.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长8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地区的主力油层, 目前投入开发的西峰油田就是开采该层位. 其储层孔隙度一般为10%左右, 渗透率一般小于10×10?3μm2, 主要为0.1~2.0× 10?3μm2, 为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2,3]. 由于强烈的成岩作用和后期构造作用, 使得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 天然裂缝发育, 控制了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系统,从而影响其开发方案的部署及其开发效果[4,5]. 因此, 裂缝分布规律及其渗流特征研究, 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合理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主要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分布区域之一, 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布以及特低渗透储层裂缝的形成时期、成因机理与分布特征等方面开展过许多基础研究工作[6~11]. 自西峰

水平井发展

水平井发展概况 人类用水平井技术开发油气藏的历史至今已有200多年。水平井再度兴起于七十年代后期,在八十年代末期进入了单井采油的繁荣阶段,在九十年代形成应用热潮,及至美、加、法、俄等各20多个国家,中国也积极参与了水平井技术的研究和使用。 水平井的发展历程较长: 诞生于英国(1780、1840),水平井申请专利(1891)。 美国得克萨斯州(1929)直井侧钻成8米长水平段并取得了增产效果。 五十年代初期前苏联40余口,多数由直井侧钻而成,30米长。 其后一段时间由于随钻测量技术的落后,不能很好地解决钻井中的造斜定位等问题,使得水平钻井技术成本高、事故多、水平位移短、经济效益差,水平井技术一度停滞不前。 七十年代后期,随钻测量技术和井下模拟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水平钻井技术东山再起。美国的Arco公司、加拿大的Esso公司、法国的Elf公司以及法国石油研究院(IEP)等又开始了水平钻井。 八十年代中期,水平井是成本直井的6-8倍降至1.5-3倍。 九十年代,93年美国对845口水平井统计成本仅比直井高8%。 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世界水平井的钻井数量迅速增长:1989年就钻成430口、1990年有1730口、1995年约2700多口,至1997年在各类典型油气藏中钻水平井的总数将增至15000口以上,其中多数分布于美国、加拿大和前苏联。美国是世界上水平钻井发展最快、拥有水平井最多的国家,其水平井年钻井数超过1000口,在中曲率半径水平钻井方面有过创世界记录之举;加拿大主要利用水平井注蒸汽开采稠油,它在这方面的技术领先于世界,其水平井年钻井数也超过1000口;前苏联在钻分支水平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另外,法国在水平井的钻井史上也曾取得过惊人的成就:1990年Elf公司在荷兰钻成的C-2井曾创当时垂深4060.5米的记录,在安哥拉近海钻成当时最大水平位移2774.8米的水平井。 据美国《世界石油工程师》杂志1996年3月号报道,截止1996年初,水平井的各项世界纪录如下: 水平段最长的水平井,其水平段长达5002米; 最深的水平井,其垂深达4996米; 水平段最长的短半径水平井,其水平段长达600米; 进行压裂处理的最深水平井,其垂深达4781米; 水平位移与垂深之比最大的水平井,其水平位移与垂深之比达到5.66; 总水平段最长的双分支井,其水平段总长达到3404米。 以上的记录是当今水平井技术发展水平的一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平井各项技术还将不断改进。 水平井技术特点 水平井具有多种类型,有普通的水平单井、平面分支水平井、多层分枝水平井、穿过一个产层或多个产层的三维多目标分枝水平井等。八十年代末期,一些专家学者曾经指出:未来的开发策略将是直井、水平井组成三维网络布井。在1993年,挪威Gullfaks海上油田就设计并钻成了三维多目标井,即通过在水平

第一章 渗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第一章渗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内容概要: 油气渗流是在地下油层中进行的,因此学习渗流力学首先需了解油气储集层和多孔介质的概念;流体在地下渗流需要里的作用,故还要了解流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地层中有哪些能量;然后学习渗流的基本规律-达西定律;流体渗流不总是遵循达西定律,就有了非达西渗流或称非线性渗流;对于地层中有多相流体同时参与流动的情况就是两相或多相渗流了,在本章也做一简单介绍。 渗流的基本规律和渗流方式 内容概要: 地层流体渗流规律复杂,但一般情况下符合渗流的基本规律,即达西定律;渗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对各种渗流方式进行归类、化简,变成三种基本的渗流方式,复杂渗流再由这三种方式进行组合。本节应牢固掌握达西定律,真实流速与渗流速度的概念及其关系,掌握三种基本渗流的方式。 课程讲解: 讲解ppt 教材自学: 第三节渗流的基本规律和渗流方式 本节导学 地层流体渗流规律复杂,但一般情况下符合渗流的基本规律,即达西定律;渗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对各种渗流方式进行归类、化简,变成三种基本的渗流方式,复杂渗流再由这三种方式进行组合。 本节重点 1、达西定律★★★★★ 2、真实流速与渗流速度的关系★★★★★ 3、单向流★★★ 4、平面径向流★★★ 5、球面向心流★★★

一、渗流的基本规律—达西定律 多孔介质组成复杂,流体渗流规律复杂。人们最初研究渗流规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宏观研究方法。 1.达西定律 实验步骤: (1)、调节入水阀,保持一定的进水水位 (2)、调节出水阀门,得一流量Q ; (3)、流动稳定后测流量和压差。 a:出水口(稳定水位) b:滤网 E:阀门,控制流量和水头压差 D:量杯,测流量 达西实验装置图 做多组实验:不同砂层横截面积、L 、流量、砂粒大小、液体、压差。 1-1截面总水头高度 2-2截面总水头 两截面水头差 其折算压差为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流量Q 与折算压力差△Pr 、岩心截面积A 成正比,与液体粘度μ、测压管两截面距离△L 成反比,其比例常数与填砂粒径有关,砂粒粒径越大,流量越大,反之流量越小。 用公式表示(达西公式) Q ——通过砂岩的流量,cm 3/s ; K ——砂岩的渗透率,μm 2(=1D=1000mD); A ——渗流截面积,cm 2; △L ——两渗流截面间的距离,cm ; μ——液体粘度,mPa·S; △Pr ——两渗流截面间的折算压力差,10-1 MPa ,即大气压。 上式可写成 a b 111P H z g ρ=+2 22 P H z g ρ=+1212 P P H z z g g ρρ?????=+-+ ? ????? r P g H ρ?=? () ()r P Q L KA μ?= ?动力阻力

最新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理论研究

摘要 本文根据拟三维原理,将理论分析方法和一维油水两相渗流理论相结合,求解分支水平井单井和井网三维两相非活塞渗流问题。采用适当的保角变换,将XY 平面二维两相复杂渗流问题转化为一维两相问题求解,从而确定出水平井在油水两相流条件下XY平面内的渗流阻力和水平井的水驱油前缘推进方程;根据一维渗流条件下见水前后的无因次时间和无因次见水时间,确定出水平井见水前后的无因次时间和无因次见水时间。根据W平面内水平井见水前及见水后产量和时间的计算公式,确定分支水平井见水前和见水后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该理论的建立为水平井注水开发油田的动态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依据;利用保角变换还建立了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水平井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Abstract The article use the pseudo three-dimensional methodology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1-D and 2-phase percolation theory of oil and water, solve a problem of horizontal well and well patterns and the 3-D and 2-phase flow of oil and water in non piston-like transfusion . Adopting a suitable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 change the complex 2-D and 2-phase flow in XY plane of horizontal wells into a simple 1-D and 2-phase flow problem determine seepage resistance and water-flooding front equation in this plane. According to the pre-water breakthrough dimensionless time and dimensionless water breakthrough time in 1-D and 2-phase flow, determining the pre-water breakthrough dimensionless time and dimensionless water breakthrough time of horizontal well. According the calculate equation of water breakthrough and after outcome and time in W plan to determine the rule that breakthrough and after outcome change with time of branch horizontal well. This theory can provide valuable basis for dynamic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field for horizontal well, adopting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 establish a startup pressure gradient of the horizontal wells two-phase flow mathematical model. Key words:horizontal well; oil-water 2-phase; flow theoretical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收稿日期:2006-07-14 作者简介:付静(1972-),女(汉族),山东惠民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开发与流体力学研究。 文章编号:167325005(2007)0320081204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付 静1 ,孙宝江1 ,于世娜1 ,孙 鑫1 ,马欣本2 ,刘家军2 ,楼一珊 3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2.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江苏金湖211600; 3.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102249) 摘要:对某油田断块含天然裂缝的低渗透储层渗流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本实验在常规渗流实验岩心夹持器末端增加了一套回压控制装置,渗流实验过程中,通过给岩心施加不同的回压,模拟了储层在变压条件下的流体渗流情况。得到了裂缝性低渗透储层岩心水相渗透率随回压的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裂缝的存在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征有明显的改造,裂缝开启前,储层渗流可以看作是基质岩石渗流,裂缝对渗流的影响不大;裂缝开启后,由于其渗流能力较强,将发挥主要的渗流通道作用。 关键词: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回压;水相渗透率;实验研究中图分类号:TE 344 文献标识码:A Exper i m en t a l study on seepage flow l aw of fractured low per m eab ility reservo i r F U J ing 1 ,S UN Bao 2jiang 1 ,Y U Shi 2na 1 ,S UN Xin 1 ,MA Xin 2ben 2 ,L I U J ia 2jun 2 ,LOU Yi 2shan 3 (1.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in China U niversity of Petroleum ,D ongying 257061,Shandong P rovince,China; 2.J iangsu O ilfield Co m pany of S I NO PEC,J inhu 211600,J iangsu P rovince,China; 3.Faculty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in China U niversity of Petroleum ,B eijing 102249,China ) Abstract :The seepage fl ow characteristics of a typ ical fractured l ow per meability reservoir were studied by experi m ents .The conventi onal seepage fl ow experi m ental equi pment was refor med by additi onal back 2p ressure contr olling syste m in the end of core holder .The seepage fl ow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bl ock were si m ulated by exerting different back 2p ressure for core .The relati on curves of water phase per meability of reservoir cores and back 2p ressure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 2isting of fractures has influence on percolati on fl ow characteristics of l ow per meability reservoir .Bef ore fractures open,the fluid fl ow in reservoir can be thought as fluid fl ow in matrix,and the effect of fractures on fluid fl ow is less .After fractures open,the fractures are the main fluid fl ow channel . Key words :fractured l ow per meability reservoir;seepage fl ow characteristics;back 2p ressure;water phase per meability;ex 2 peri m ental study 低渗透油藏在我国石油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该类油藏中一般多发育有裂缝、微裂缝,其开采特征也明显受到裂缝的影响,比如,裂缝的存在使得该类储层的压敏效应更加明显,裂缝的开启、闭合对储层渗流能力有着较大影响。同时,这类储层渗透率一般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在油田注水开发中沿裂缝方向容易引起井的暴性水淹等。目前人们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但针对含裂缝的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笔 者通过室内实验对该类储层的渗流机理和渗流特征进行研究,为该类储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实 验 111 实验设备及实验原理 实验设备如图1所示,与常规渗流实验装置不同,本实验装置在岩心夹持器出口端设有一回压控制系统。 在以往渗流实验中,由于实验设备的局限性以 2007年 第31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31 No .3 第3期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 oleu m Jun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