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前景探析

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前景探析
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前景探析

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前景探析

宿松县中医院熊翔

摘要: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依托当地中医医院,打造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通过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夯实养生旅游基础;凸显养生文化,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加强养生服务,提升养生旅游品质,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养生旅游;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保健体验基础上,结合观赏、品尝、休闲、游乐、避暑、避寒、康体等形式,以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等目的的新兴旅游,具体包括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旅游、亚健康人群的养生康复旅游和患病人群的疗养旅游。而养生旅游基地是以独特的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和与之共生的养生文化为依托,以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养生需求和促进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学习为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单元。

1.了解资源优势

一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安庆市中医药文化特征显著,历来就有着厚重的中医药养生文化积淀,为中医药养生文化的产业化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素材。二是丰富优良的生态养生旅游资源。绿色的生态环境是养生的理想场所。宿松县及周边有天柱山、小孤山、石莲洞、白崖寨、九井沟、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等风景区。三是独特的中药材资源。安庆市境内有大别山区,山水相间,气候适宜,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品种繁多。

2.运用资源特色

景观资源可分为中医药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中药资源种养基地、自然疗养景区等类别,需有一定规模或独特的中医药人文与自然景观,适宜开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活动;资源类型丰富,景点数量众多或形式多样,且组

合关系良好。同时在文化普及和养生保健方面具有教育意义,在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方面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打造的养生旅游基地以展示中医药文化内涵、发展历史、中药标本、诊疗器具、医学典籍、著名处方、名医家事迹及成就介绍等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浮雕、雕塑、画廊、展墙、实物标本、仿真药具和多媒体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展现了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通过数百种中药原生植物种植,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使游客在参观、观赏、休闲之中认识、了解当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发展历程。

3.营造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养生服务要求、服务质量体系、养生服务人员、养生服务便利化、发挥养生服务效应、推广养生休闲理念和培育养生服务产业等多层面内容。在养生服务要求上,保证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需求的满足。

(1)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食物、中药和调味品为原料,运用中国传统烹调工艺,制作成具有养生保健效能的菜品。

(2)住:与当地建筑、民风习俗相吻合,为旅游者提供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住宿设施。

(3)行:注意统筹规划,以中药材基地、中医医院、疗养度假地、旅游饭店等为依托,结合观光、商务和休闲度假旅游,将养生旅游点和常规旅游点结合起来,形成类型齐全、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品质上乘的规范旅游线路。

(4)游:注意对历史文化特色、地区特色产品及景观进行重点介绍,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古迹、人造景观等。

(5)购:为游客提供中药材、与中药有关的书籍及字画、中医药保健品、药膳汤料等各类旅游商品,如去金坝葡萄园品尝与购买葡萄和葡萄酒等。

(6)娱:参加中医药养生讲堂,学习中医药保健健身操;尝试中医传统针灸、艾灸、耳针等保健方法。

4. 开发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建议

4.1 争取政府支持的大力支持

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行业。只有政府积极引导和管理,才能使旅游行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按照公平与效益的原则保护与鼓励企业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政府在制定策略的同时也应注意对环境质量的保护与改善,对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各种变量关系要认真分析研究,与当地企业共同努力,确保中医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需进一步完善监督、评估、奖励、认证、准入、保险等政策和制度,保证中医药旅游养生保健行业的健康发展。

4.2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国家应尽早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凝聚高层次人才,加强对中医药旅游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全面规范和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行业的发展。国家卫生系统与旅游系统之间须尽快建立协调机制,在国家旅游局中设国际医疗旅游司,在卫生部中设立国际医疗旅游研究中心,在中国医院协会中设国际医疗旅游专业委员会。两大系统内部协调机制建立的基础上,从政府、学术、产业三个维度,将医疗旅游提高到战略的层面进行研讨。

4.3 重视培养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专业人才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人才的合理运用是涉及每个行业发展的全局战略性问题,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健康行业也不例外。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要发展,就必须有一批专业人才,要有一支包括中医中药、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外语等方面的专业队伍,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5.结语

通过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以当地中医医院为依托,打造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适宜开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活动,能充分体现出传统中医药厚重的文化内涵。中医药旅游养生保健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正在冉冉升起,但机制体制、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还不尽完善,如何在《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导下,促进中医药旅游养生保健产业的发展,发挥其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还需要更适宜、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的出台。

虽然目前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在我省还不未形成规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和亚健康人群的大量增加,现代人对自身的生存质量日益关注,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校选课论文)

河南大学 本科课程论文 院系:外语学院 专业:英语非师范 姓名:王震 学号:2009170055 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任课教师:王子华 01/01/2011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的人受益。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发展、养生学的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 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 正文: 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2]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

中医药文化参观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欢迎大家莅临聊城市中医医院检查指导工作,我是今天的讲解员王菲菲,下面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我院的中医药文化景观。 大家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我院的国医楼广场,整个广场取“天圆地方”之意,圆便是大家眼前的这一副太极阴阳图,据说伏羲据河图而制八卦,大禹据洛书而绘九宫,这也是易经和中医的理论源头。东西两侧分别是医破我执、医道天德、医具三味、医彻真谛、医道无私、医心近佛六幅中医典故地雕,在正南侧,是一块刻有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仿古字体的泰山原石,在广场的南侧外围我们种植了地道的中医药材,且整体造型形似蓄势待发的弓箭,预示中医药事业将飞速发展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国医楼。 大家请顺着我的手看去,大厅上方是我们的中国历代十大名医浮雕,他们均对我们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左右两侧我们设置了中草药标本展示柜,请跟我来。(到右侧展示柜观看)。请大家稍微转身朝这边看,这是我院的智能化中药房,在配药过程中我们利用条码扫描等手段进行双重药品验证,确保配药准确无误;每味药的出药系统各自独立,杜绝了交叉污染;药品采用免煎颗粒独立包装,每服药的配制时间仅2~3分钟。这边是我院的精品中药房,整个药房的设计风貌古朴典雅,让人感受到一种中医文化艺术的独具匠心。 请大家跟随我去往2楼。(坐扶梯)这是我院的自制制剂及

膏方展区。目前我院拥有国家批准文号的中药自制剂42种,优质中药饮片500余种,研发有安神助眠膏、解酒护肝膏、咳喘膏、健脑益智膏、养颜美容膏、十全大补膏、温肾膏、润肠通便膏等几十种膏方。请大家跟我来,在左右两侧分别为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经典中医论著,它们都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和行医者提高业务水平的的两篇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家请往这边走,在这块区域我们设置了大量的养生歌谣诀,这些都是古代医学大师在行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言简意赅,富含哲理。 请大家跟随我去往3楼。在我右手边的这幅是百药园,从药物的功效、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通过配图对药物的性味、形态进行了介绍。左手边的两幅分别是百医图和百方园,通过展示一百名中国历代名医及一百首经典方剂,来增加人们对中医的认知。请大家这边走,这里是我们对中医养生知识的宣传区域。这边是中医格言的展示区。请大家侧目,在这两侧分别是中华医药赋和国医赋。 请大家跟我来,在康复科的回廊我们张贴的是中医康复赋。 请大家跟我往前走,通过仲景楼,我们眼前这条宽敞明亮,直通华佗楼的连廊是我院的文化长廊,这是我院近几年来艰苦创业、值得铭记的一段岁月缩影,记载了许多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通过医院历史沿革和发展成就的展示,让人们体会到医院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连廊顶端我们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通过这学期选修课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精气,乃气中之精辟,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暗晦的都属于阴。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的说理工具。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当然会联系到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症,热症;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成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寒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和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所以治疗热症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症的药物是温热的。

中医药文化论文: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初步认识与实践

中医药文化论文: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初步认识与实践[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进行总结和分析,从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医院良好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笔者认为,创新管理机制,培植中医药文化,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是中医医院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实践与创新;对策与建议 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巩固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实践与创新 1.1 领导重视,群众参与。2008年,我院制定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大纲》,提出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目标,明确由一名院领导主抓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召开动员会、举办培训班、收看专题片等全院性的活动,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帮助职工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初步形成了“领导班子

重视、各科室齐抓共管、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格局。 1.2 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在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以医院精神培育为核心,确立了院训、办院宗旨、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2009年,提出了“以中医药文化促进内涵建设,用深度服务打造优质品牌”的服务文化建设构想,研究制定了门诊、住院、出院、家庭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并建立了院、科二级督导、检查机制,把每个环节的服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和考核,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各科室及时整改,有效地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 1.3 形式多样,注重实效。2010年,借新病房大楼峻工之机,对医院各种标示、壁画、宣传牌等文化设施进行了修缮和翻新,使门诊、住院部大楼的外观古今交融,显示了中医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内涵;大楼内部凸显中医药文化经典标徽,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画像和中医书法、古医名句、中草药图片等,使医院透射出中医药文化的氛围和品位。通过办宣传栏、讲课等形式,用“仁心仁术”、“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中医药传统佳话教育职工,要求职工做到对患者热情、文明、礼貌、周到服务,使医患关系更加融洽。此外,医院通过组织讨论会、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班、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

对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选通识课时看见一门课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与中医’,心想:中医是给人看病的,望闻问切, 开方抓药,这和传统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选了这个课, 学完了一学期,在武老师生动形象的解释引导下,对于这个疑问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但还是感觉这个论题实在是太大了,自己只能领悟到皮毛,仅就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中医?这很难用一个科学标准的概念去简单概括。班固在枟汉书·艺文志枠中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和现代医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谓“方技”,指的就是中医;所谓“生生之具”,指“使生命长生的工具”。中医到底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医学是一门技术,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中医经典之首枟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枠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医家孙思邈枟千金要方枠云:“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都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维护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中国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征 1.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枟周易·乾卦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

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枟周易·坤卦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效法大地厚实和顺的美德而载育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大精神是相互融合的,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自强以法天,厚德以法地。枟老子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2.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整体性: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人文性: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伦理道德,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勤俭仁爱、敬老扶幼等传统美德。承传性: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的继承,认为继承是延续和创新的前提,在学术上讲究“道统”、“师承”,这种承传性的特征,使中华民族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表现出鲜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总之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人伦和谐;在人本身强调身心和谐。整体性、人文性和传承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中医的基本精神及文化特征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

中医药健康旅游应发挥“中国特色”

在2017第六届世界健康产业大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秋霖,援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的著作《财富第五波》,指出人类将迎来健康革命时代。而在健康革命时代中,医疗健康旅游的发展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医疗保健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致欢迎辞;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宣布大会召开。联合国项目事物署中国首席代表罗响大使做了“四大创新驱动模式推动中医疗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联合国项目事物署中国首席代表罗响大使做了“四大创新驱动模式推动中医疗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健康中国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健康产业大会执委会主席黄明达做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的报告,详细阐述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如何对接这一目标,对2030规划的解读等。 世界健康产业大会执委会主席黄明达做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的报告 根据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医疗健康旅游人数从2006年的2000万人次增长至2012年的4000万人次,近年来,这种势头有增无减。有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医疗健康相关服务业将成为全球最大产业,观光休闲旅游相关服务则位居第二,两者结合将占全球GDP的22%。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必不能缺席。 中医药健康旅游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世界医疗健康旅游联合会副主席贾笑芳指出,目前全球最大的医疗健康旅游目的地在亚太地区,排名前3位的是印度、韩国和泰国。她还表示,按照患者流分析,中国属于健康出境旅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XX大学会计学院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个人论文 文章题目: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 年级专业:xxxxxxxx XX大学 二〇一六年五月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在百科上,“中医养生”,指的就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饮食调整、精气保养、寒暑调适与适当运动等形式来实现身体保养、驱除疾病、强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如今,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对于健康的概念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都有一些共性: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稳定的状态。这学期非常有幸的能选到赵老师上的《中医养生与健康》一课,在11周的学习中,虽然只是接触到了一些皮毛,但是能够得到相应的指导和贴近生活的真实体验,还是让自己收获颇丰,虽然只能算是入门的级别,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在课上我们认识了人的五脏六腑,明晓了人的各种经脉,还有具体的穴位按摩、感冒、肠胃等方面的疾病和预防等,这些种种都让我在中医养生这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在赵老师的序言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医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医学是一门经过我国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广泛研究了人体发育和疾病的传变规律而创立的,揭示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联系的一门学科,具有整体统一和辩证施治的特点。而中医养生则是中医学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讲求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_论文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一是饮食宜清淡。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复习课程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 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 王旭东,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申遗专家。主编出版《中医美学》、《医史与文明》、《中医文化导读》、《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著作与教材。在中医养生康复、中医文献、中医文化等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宗明:近些年来,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兴起,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究竟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为何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问题不仅大众对此 不明,就是中医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您是中医申遗专家,

能否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王旭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留住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1年、2003年,我国的昆曲和古琴相继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目录。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正如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

中医药健康旅服务+旅游

中医药健康服务+旅游 赵立冬 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我国原创的,也是政府引导推进的中国特色的健康旅游产业新业态。对此谈谈我的五个观点。 市场呼唤是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动力 从国际市场看出,由于人和人居住的城市的压力与负荷不断加大,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城市生态系统失衡,同时人的身心灵健康也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到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并有疗养服务设施齐全的地方康复身心、改善健康。这种将疗养与旅游相结合的健康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墨西哥,从此其它一些国家也陆续推出一些特色健康旅游项目,如:瑞士:打羊胎素韩国:整形日本:体检等。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度全球医疗健康旅游产业规模约为4386亿美元,约占全球旅游产业经济总体规模的14%。据统计,全球医疗健康旅游的游客数量已从2006年2000万人次增长到2012年4000万人次。医疗健康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的新趋势,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产业之一,也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 随着国际健康旅游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入境旅游的发展,中医药的国际影响的扩大等,我国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健康医疗旅游国际贸易目的地。据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近对24

个省(市、区)中医药健康旅游情况调查显示,共有454个景区点、度假村等正在从事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本次调查中有90个各类中医药机构开展或参与中医药健康旅游。 政府引导是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关键 政府引导工作是由地方政府开始的,如北京、广东、甘肃、广西、四川、江西、河北等由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旅游部门跨界合作,共同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发展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出台奖励扶持政策等。就拿北京市来说,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通过组织落实,找切入点,于2011年下半年北京中医管理局与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成立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首先以建设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为切入点,并制定了《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规划先行,制定标准,北京中医药管理局与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委托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起草《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和《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此规划是指导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还采取树立样板以点带面、帮扶引导、奖励先进、联盟自律、高速发展、加强沟通、统一思想、咨询培训等措施,使北京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能健康持续地发展起来。 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4年2月28日印发了《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的通知。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通知》下发不到半年,也就是2014年8月9日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

浅谈四季养生

浅谈四季养生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也就是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四季养生依照中医四气调神理论,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阴历月亮盈亏的变化,应季顺势养生。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正如古代医家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依照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湿,夏之热; 夏至阴生,由秋到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条件而存在,而是要根据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规律变化来达到阴阳平衡的养生保健目的。在现代化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维持人的健康,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春季养“生”

《素问》中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杀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中医学强调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 春天之时,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等。而且春季又是冷暖交替、气候多变的季节,衣着要适当厚一些,注意防寒。春季下部的血液循环比上部差,我们可以通过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以引血下行,安定心神。 春季肝功能比较活跃,人的情绪易激动,所以我们需要顺肝调达疏泄以降赶货,不要压抑情绪,让情绪顺应自然而生机盎然,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我么可以通过踏春,游山玩水使情趣得以生发,开阔心胸。 夏季养“长”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一段话摘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

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

旅游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旅游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一、浅析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引起思考,为此就如今的现象进行分析,旅游与文化结合,使得两者得到充分说明。关键词:旅游;文化;密不可分如今,人们除了物质生活之外,更关注精神生活,只要看每次节日一票难求的局面我们就会不得而知,现如今有很多人出去旅游。说到旅游,我们就不得不说到旅游文化。旅游文化问题既是旅游问题又是文化问题。在普遍意义上说,文化是本质性的,旅游表现为现象。“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我们来探讨一下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 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 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 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 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 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 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 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 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 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 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 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 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 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 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 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 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 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 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 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 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想当年风流年少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摘要】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间的密切联系。认为易文化孕育了中医,并与之相伴相通。儒家的中庸思想丰富了中医治疗和药方制剂原理。道家是中医养生理论主要的思想来源,佛家的慈悲平等的观点对医德的构建起到补充作用。中医在古代文学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与传奇中医之间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中医古代文化哲学养生诗词 【正文】 中医是诞生于华夏大地的,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科学。纵观其的发展的漫漫历程,就像一位风流的少年郎,一举手一投足,莫不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暗香。所以,想学好中医就必须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常识有所了解。 易文化与中医 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中提出了气的观点和阴阳的概念。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万物均是阴阳两分,又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属性。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中医的理论核心,可以说不懂阴阳,勿论中医,不晓五行,莫谈中医。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引领作用。可谓是百学之源,诸子之宗。而易医更是紧密相关,易为中医之本。 中医与周易的这种关联,历来被医学家所重视,从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易》学之间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药王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药方》中写到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到明代张介宾写成《医易义》一书,便形成了独特的医易学。易经中本身就有一些零散的中医知识和养生保健的医学思想,而《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学说,更是全部贯穿于中医学之中。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2.儒释道与中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医在自身发展中,不断地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学《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古代圣贤们强调“以医人道”,在求道的过程中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原则。他们认为,认识生命本身与认识宇宙同样宝贵,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而中医学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尤为密切,二者唇齿相依。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参悟中华之“道”的根本所在。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充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实际内容。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土生的,独有的,是不可以被其他民族或国家复制或嫁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从文化形态看,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中国传统文化是悠久的,灿烂的。从文明的曙光在东方大地上升起至今,中国传统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化学,以及诗歌、辞赋、绘画、雕塑、音乐等,与中医一起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 从哲学角度看,中医在其理论构建之初,便借助了传统的阴阳观、五行观、元气论,这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大量的证据。从技术角度看,中药的种植不能不依靠传统的农业和地理知识,中药的制剂常常需要借助炼丹术———传统化学的成果,中医的运气学说自然离不开天文、历法乃至数学的支持,这也可以从历代典籍中找到大量的证据。 从学术的表达方式上看,中医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众多形式。现存中医古籍的文体有散文式的,也有诗歌式和辞赋式的。《三家医案合刻》中载录了清代薛生白的一则医案:“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识而金燥。岁气一周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荐已伤,难免重伤。证具如前,药惟补北;非敢说梦,聊以解嘲。”这是典型的辞赋体。唐高宗时敕命修订本草,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新修本草》,这部书原本是有彩绘药图的,所谓“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可以想见其逼真与精美。这是中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联。宋代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自然不能离开雕塑的技术。至于可供吟唱的汤头歌赋等,又与音乐关联了起来。中医的语言表达,至今仍带有古代汉语的特征,文辞古雅,行文简练,讲究声律与修辞,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美感。所以,中医吸收与承载了中国众多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在在“传统失落”的今天,这种吸收与承载更显珍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