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报告

《中国古代文化史》是教育部推荐的文科教材。

整套文集里面汇集了三十一个专题,包括了中国哲学史、文学史、通史所不能容纳或语焉不详的内容。其文所提供的知识,连接多种学科,左右逢源,是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所必须研究的问题。

本书的内容侧重以下各方面:(一)在中国古代的民族方面,介绍了各主要民族的形成过程、分布地区、社会生活、历史贡献以及迁徙流动等情况。(二)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介绍了农业生产、纺织工艺、建筑艺术和交通工具等。

(三)在古代典籍和思想方面,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籍制度和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儒学。(四)在古代制度方面,介绍了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丧葬制度、官制、选举及科举制度、礼仪制度、货币制度等。(五)在古代器物方面,介绍了礼器、兵器和日用器物等。(六)在古代礼俗方面,介绍了礼仪制度、宗教、民间神道、民间禁忌、民间节日等。(七)在古代地理学方面,介绍了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历代行政区划沿革。(八)在古代艺术方面,介绍了陶瓷、髹漆、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九)在古代科学技术方面,介绍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天文历法及度量衡制度等。

这么一套书1993年获北京大学505中国文化奖,1996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当然,不仅仅只有这些奖项,

全书所带来的文学贡献将永远随着历史长流飘荡。

全套书由阴法鲁、许树安主编。我不能感受到两位作者在编写这套书是的心情,但我相信,他们绝对是兴奋且激动的,那一种成就感只有本人能体会。除此之外,阴教授还主编《古文观止译注》,并曾担任《二十四史全译本》顾问。而许树安教授师从张政烺、阴法鲁两位先生,其成就也不容小觑,他发表的论文在学术界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两位作者,我是钦佩的,能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以文字的形式编辑排版最后出现到我们眼前,他们无疑最是优秀的。

对于这份作业,与其说是读书报告倒还不如说是读后感悟。这么沉甸甸的一套书并非一时半刻能读完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理解接纳的。我也是少数民族,并且出生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看了这本书,我才突然发觉,身为少数民族的自己竟然因周边汉族人口较多的缘故逐渐的被同化,至今好些彝族风俗文化我都不能了解,我在恐慌,害怕在将来某一天,中国的少数民族都被汉族同化。最终,56个民族变成同一个民族!

中国的历史在全世界都是排名第一的,不仅仅是中国所经历的年代久远,还包括历史上诗词歌赋、礼仪春秋、笔墨纸砚、四大发明等等。记得周立波对美国记者说:中国的历史有可能比你们美国的未来的还长!先不论这华丽的讽刺与否,单论它本身的意义。中国史上一共出现83

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朝代的更替帝王的上位每每都是血腥的见证,单是这两个数字便是其余所有国家所不能比的。天朝过去的繁荣昌盛引来各个国家的朝拜学习,丝绸、茶艺、造船、纸张……可以说亚洲好些现在的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历史的。

这是中国的古代文化,难以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文化史。

上、中、下三大本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可谓是一部浩浩荡荡的举世大作。如同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一样,这本书也是从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含义着手,以华夏为切入点,带领我们俯察中国古代文化之大,品类之盛。诉述上虽平淡如水,甚乏生动引人之处,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涵盖面之广,却无人能及。两位作者在有生之年能完成这样的巨著,实属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倘若如张荫权一样,空有一腔才华却无完整著述立身,实在可惜可叹。

没有任何一本著作能够完全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以时间为线,着重摘选出了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点、面,加以浓墨重彩的叙说。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采用了现实的微观视角,基本上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客观性得到了由始至终的体现。

这么让人叹为观止的著作,将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从大致方面一一细数,哪怕是不详细,也有这么厚实,由此可看出中国的历史可见一斑。而,可惜可叹的是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在今天的中国已然成为了文化化石,它们除了成为铅字之外,已无任何的实际价值,这一点虽为历史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大势所趋,但也着实可悲。

中国瑰丽的古代文化,只是偶然的闪进我的视线里,跟着又消失了。只是略有一个身影留在我的记忆里。就那么一瞬间,我看见她在铁锈般的残骸中仍留有俊美的痕迹。

更让我深思惭愧的是,我们明明都明白中国的文化在一点点消失在新时代是的发展进步中,却没有一个人去关注,仍其自然的而我,在没有外力下,没有这份作业,我不敢去定义,自己是否会主动从图书馆里接触这本书,又何谈记忆?

再说回来,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化史》能成为教育部指定推荐的文学教材?

从中华文化的起源到中国古代的地理、建筑、文化、农业、货币制度、度量衡制度等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从文化思想到制度礼法,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该书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普及中国古代文化最浅显易懂的教科书。特别是对中国古代交通工具和兵器的介绍,更是在其他古代文化书籍上少见的内容。通过该书,读者对于中国古

代文化的认识虽然做不到深入,但基本可以达到全面。仅凭这一点,该书的就已经成就斐然了。

言归正传,还是回到读书报告上来,全书叙述的内容十分丰富厚实,不好得一一说来,还是从我最感兴趣的方面说来,书中的第二章,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毕竟中国共有56个少数民族,其对天朝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了。

提到民族,不得不提及两者的牵连。文化史自始至终关注的,是在历史和现实中探寻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包括民族的心理结构、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以及长期积淀的若干稳定的观念)是如何生成、积淀、整合、定型的,这种民族性又是怎样渗入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使之表现出民族特色的。

关于民族形成的历史时代问题,书中这样提到:一般认为它是随着氏族部落血缘关系的解体和人们地缘关系的建

立而形成的,即形成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发展过渡的阶段。国家的产生可以作为它形成的标志。但在此之前,在血缘的氏族部落之上,已经存在了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人们集团。这种人们集团,在某种意义上亦可称为民族,即具有广义性质的民族。

中国的少数民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少数民族间的风俗习惯文化构造也是在年复一年的磨练删减中累积

而来,夏商西周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民族,

夏族虽然当时分为天子直接统治的“王畿”和许多诸侯国,但从民族特征看来,基本上是一个人们共同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个民族集团,内部民族成分就复杂了,都不是单一民族。

先秦时期所称的夏或华夏族,这时逐渐改称汉族。这一改称当然是由于汉朝的建立和两汉四百多年的存在引起和造成的,但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改变过程。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也在先秦“四方”或“四夷”民族集团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在我国北方相继出现和存在着匈奴、丁零、敕勒、高车、柔然;东北方相继出现和存在着东胡、乌桓、鲜卑、夫余、高丽、挹娄、勿吉;西域出现和存在着36 国,以后又发展为50 余国,其中较大和重要的有居于天山北路的乌孙和居于天山南路的鄯善、车师、焉耆、龟兹、疏勒、于阗、且末等等;西方存在着支系众多的氐羌民族集团;南方存在着所谓“百越”,其中较大的有东瓯、闽越(东越)、南越、西瓯骆越,还存在着传说源于廪君和盘瓠的众蛮;西南黔川滇地区,又有所谓西南夷。在这些民族和民族集团中,对我国历史发展起的作用和影响较大的有匈奴、百越、鲜卑和氐羌等……

历史上各个朝代中的民族细说不再提,我们来看看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首先,是手工业上的贡献:游牧民族擅长毛革和骑具手

工业;农业民族擅长制造农具和纺织等手工业。各民族都有历史悠久并独具特色的手工业。其中比较有名的,如新疆和阗的玉雕、维族的地毯;柯尔克孜的刺绣擀毡;彝族、白族的漆器;阿昌族的刀具;壮、黎、苗、傣、侗等族的锦、挑花和纺织;苗、瑶、布依等族的蜡染;土家族的“西朗卡铺”等等。维族的地毯,图案优美,色泽鲜艳,作工精致,经久耐用,至今畅销国内外……

其次,是精神文化的贡献:每个民族都有着独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流传至今,很多语言和文字已经泯灭在历史中,在这提一下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使用过、现已不再使用的文字有佉卢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察哈台文、八思巴文、满文、东巴文、哥巴文等等。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各类的文学考证、碑文佛经、天文计时、医学史记、诗歌舞蹈、文学绘画等等!

在这捡取书里的一段来说明民族文学艺术的丰富多彩,藏族的《文成公主》、《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传》、《云游僧的故事》、《嘎达梅林》,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色梅捷》、《猎人佐克拉申》,维吾尔族的《乌古斯传》、《福乐智慧》、《阿凡提的故事》,彝族的《勒俄特依》、《阿诗玛》、《阿细的先基》、《梅葛》,白族的《创世纪》、《望夫云》、《蛇骨塔》,哈萨克族的《萨

里哈海与萨曼》、《考孜库尔帕与巴彦苏鲁》……

最后,是民族精神给新时代发展带来的影响。

民族的成就影响之多,难以去细说,每一样都是能放到世界去彰显中国古代文化之渊源的。但是,中国人民到底把这许许多多的文化放在怎样的地位?没有人去维护,没有人去学习,更没有人去弘扬。

有这么一种判断方法目前被学术界普遍推崇,那就是评判一种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

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

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

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我们把这个方法用到中国古代民族文化里,很明显,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鲜有继承人了。由于计划生育的成功开展,中国社会也进入了家庭规模的转型期,以往的大家庭的集体居住已经越来越少了。虽然语文课的存在,使得古诗词的学习依然在继续,但是却早已沦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的破碎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之中,以“戏说”的方式闪现在历史小说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严峻形式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国民们在一点一滴的把先人留下来的财富丢弃,永远。

书读完了,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但是,也更加的陷入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