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翻译李白

我的翻译李白
我的翻译李白

?我的翻译是:

有一天,李白偷偷地逃出学堂去玩。他走到小溪边,看到有位婆婆拿着大铁杵在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走上前问:“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老婆婆说:“我要把这个铁杵磨成针。”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每天坚持磨,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

权威的翻译是: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取消

?wangyan490606 | 2009-01-25 20:04:05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取消

2019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练习题:李白

2019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练习题库 英语练习题:李白 李白是唐朝(the Tang Dynasty)的诗人。他和他的朋友杜甫是唐代中期中国诗歌繁盛时期最杰出的两位人物。他一生四处游历,写下了大约1000首诗篇。这些诗堪称是赞美友情、享受大自然和饮酒作乐的模板。他的诗浪漫、豪迈,想象力丰富。作为一个浪漫主义天才,李白把中国的传统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离度,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译文 Li Bai was a famous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 He and his friend Du Fu were the two most prominent figures in the flourishing of Chinese poetry in the mid-Tang Dynasty. He traveled around the country in his lifetime, composing about 1,000 pieces of poems which were models for celebrating the friendship, appreciating the nature and the joys of drinking wine. His poems are romantic with heroic style and rich imagination. As a romantic genius, Li Bai took traditional poetic forms to a new height and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poems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 表达难点 1.第2句中的定语“唐代中期中国诗歌繁盛时期”的中心词是“繁盛时期”(in the flourishing),“中国诗歌”是其定语,用介词短语of Chinese poetry来表达,时间范围较大的“唐代中期”(in the mid-Tang Dynasty)置于句末。 2.第3句中的“写下了大约1000首诗篇”用分词短语composing about 1,000 pieces of poems来表达,作状语。后一句以“这些诗”为主语,跟前一句关联较大,故将其处理成修饰前一句poems的定语从句,用 which引导。 3.第5句“他的诗浪漫、豪迈,想象力丰富”是中文的无动词句。翻译时,把“他的诗浪漫”转换为主干(his poems are romantic),将“豪迈,想象力丰富”转换为状语,用介词短语with heroic style and rich imagination来表达。 4.最后一句可直译成并列结构,“推向……高度”用take…to a height来表达,“对……产生深远的影响”则用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il…的表达方式。

李白静夜思原版

《静夜思》原版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 故乡 《静夜思》日本版为原版,中国的被改过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王斯报道日本共同社29日文章原题:日本保存的古代中国文化元素见证两国渊源作者:河野彻最近共同社报道了一则华裔初中生来到日本后才发现李白的名诗《静夜思》存在两种版本的趣闻。说实话,虽然我也在日本初中的“汉文”(古代汉语)课上学过《静夜思》,但是一直没有仔细研究过在中国流行的版本,看了这篇报道后才意识到中日所传版本有所不同。 据称在日本流传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原诗,而在中国被人们所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宋代以前的版本都跟日本遗留下来的版本一样,可以说日本完整保存了这首诗的原初面貌。 我不是专家,没有能力分析为什么这首诗在中国后来被稍作改动了,但觉得 短短20个字中两次出现“明月”有点繁琐,且“看月光”比“明月光”显得主动,表达了诗人的原意。我觉得原版文字虽然比较直接,但符合豪迈诗人李白的风格。 在十九世纪欧美势力挟强大的军事、经济和科学力量进入东亚以前,对江户时代“锁国”两百年的小岛屿日本来说中国是一个大国。日中两国来往大约两千年, 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一直是学习崇拜对象。虽然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脱亚入欧”加入西方帝国主义的行列、走上相当于“中体西用”的“和魂洋才”之路,但学校里仍设有“汉文”课,学习中国的基本古典。二战后日本人一方面五体投地向美国学习,一方面依旧从初中便学习“汉文”。 其实,日语里有很多从中国传下来的四字成语。我们也把“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简称为“鸡口牛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为“瓜田李下”等等。包含数字的成语更多,诸如“朝三暮四”、“四分五裂”、“五里雾中”。日本人对有些中国成语的来源“一知半解”,但成语在日语里可谓“四通八达”,它的“千姿百态”丰富了日语。这些词汇日本人全部都用,正是“大同小异”。有意思的是漫长的时间过去后,与李白的《静夜思》一样,有些东西在中国失掉或者改变,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样。举一个例子,日本人把和服也叫作“吴服”。日本历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吴国”应天皇的要求向日本派出四名纺织缝纫技术专家的故事。中国战国时代和汉朝的服装是宽衣博带,很像日本和服,穿短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 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 姓名:邢娜 学号:2120111442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 姓名:邢娜 学号:2120111442 摘要:诗歌是人类文学殿堂的瑰宝,是最为纯粹的文学形式。古诗英译不能仅仅 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在目的语中再现美感。本文从讨论翻译美学和翻译学“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出发阐述了诗歌翻译美学,并在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基础上,对美国肯尼思.雷克斯罗斯、我国许渊冲和徐忠杰的三种英文译 本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诠释了翻译诗歌美学,并对比总结出“三美原则” 在译作中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声声慢》,翻译美学,“三美”,译本,艺术 第一章李清照与《声声慢》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著名学 者李格非之女,自幼博通诗书。她写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 有成就,曾被称为“易安体”,被目为婉约派正宗,对词的看法相当保守。其词 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声声慢》,中国文学史上的“叠音绝唱”,是李清照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 所作的词,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一共用了九次叠音,尤其是开篇七叠连用,音凄情苦,自古以来令人哀伤叹绝。 李清照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此首《声声慢》是她晚年的 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此时正值外敌入侵,她在故乡山东的房子也被敌兵付 之一炬。丈夫已病死,而夫妻二人费尽半生心血所收藏的金石文物也在慌忙避难 过程中丢失殆尽。作者当时已经年近五十,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于是在深秋的某一天,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 No15 2007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李 洁 [摘要]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传统译论 [作者简介] 李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 当前,在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加强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本土视角观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使中国译论走向世界。许渊冲、刘宓庆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翻译学要不要有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价值观取向的问题。”[1](Pvii)“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完全不必步西方后尘,东西方可以各有千秋,相互借鉴。”[2](Pxiv)翻译美学在当前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它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做回顾和梳理,旨在理清脉络,总结得失,发现问题,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3] 为什么说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呢? 第一,中国的传统译论几乎都具有哲学—美学渊源。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到严复的“信达雅”,马建忠的“神似”,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理论,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指体现在中国传统诗论、文论、书论和画论中的古典文艺美学思想)。无论是翻译理论的术语,还是翻译研究的方法都受美学的影响,体现着美学的特点。可见,翻译理论与美学联姻是我们的传统和特色,而当代的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是对我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 9 3 1 —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噫吁嚱!,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解 1、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2、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3、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4、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5、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此指高标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韵义】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

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6525478.html,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 作者:赵怡斐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3期 摘要: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以讽刺见长。但由于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不同,斯威夫特作品的译本与原文或多或少有所出入,无法确切传达原文信息。本文以斯威夫特作品《论礼貌与教养》为例,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总结讽刺论说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论礼貌与教养》;翻译美学;审美再现 一、翻译美学与审美再现 翻译美学是翻译研究的分支,主要研究翻译与美学的关系,探讨美学对翻译的影响,从美学角度理解翻译的科学特征及艺术特征。翻译美学尝试将美学理论运用于翻译中,为不同文体的翻译设定标准,并在翻译过程中,分析、解释、解决双语转换中涉及到的美学问题。 审美再现体现在中英文转换的过程中,强调“物化”翻译主体对原文的美学理解。在翻译中译者将其审美理解注入译文,根据审美再现的要求将审美理解以译文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审美再现在常规美学体系及非常规美学体系中都有体现。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包括语音层次的审美再现、词语层次的审美再现及句段层次的审美再现。非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包括意境再现、情感再现及风格再现。 二、审美再现的译例分析 (1)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 2.1.1词语层次的审美再现 词语层面的审美再现主要从修辞及措辞两方面进行评估。修辞指词语使用的修辞手法,措辞包括词语的选择、搭配及语域(刘宓庆,2005:119)。从美学角度看,译者选词应该准,美,精。 译例1: 原文:For being whollyilliterate,and conversingchie fly withe achother,they reduce the who lesystemofbreeding with in the formsandcircles of their service offices.

唐才子传 李白翻译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因而就以此给李白起名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相互欢乐,还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街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李白著有文集二十卷,流行于世。有人说,李白,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代玄孙。 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的含义、理解文章的能力。“柴禾”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首先要弄清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其次要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比如“柴禾”是生活物资,家的一部分。在其背后隐涵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答案示例: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表达效果。首先要弄清本文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的内容,然后在思考在全文中的作用。因为文章中间,故考虑呼应、铺垫等方面作用。答案示例: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运用鉴赏的能力。该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

李白《静夜思》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李白《静夜思》赏析,欢迎阅读。 《静夜思》原文明代版本 静夜思⑴ 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2-3] 宋代版本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及译文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

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赏析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翻译美学论

翻译美学论 湖北荆州长江大学东校区外语系 蔡银慧 [摘 要]翻译与美的结合产生了另外一门年轻充满活力的学科:翻译美学。翻译美学以美为特征。本文先简述美的渊源及表现,接着强调了译者求美的要求,最后论述了如何求美。 [关键词]翻译 美学 美 真 一、引言:在众多的人文学科中,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乃珠联壁合;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乃人作之合。 二、翻译美学的渊源及表现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悠久,若从最初的佛经译论算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回顾其漫长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美学渊源。历史的定势和文化整体形态的趋现促使译学与美学“相融”,且“浑然一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付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许渊冲的“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等等,皆表明译学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译论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贵信,贵和,贵含蓄的美学特征。从美学的特定视角来考察我国译论的思维模式:它更倾向于感情地而非理性地,体验地而非分析地,主观地而非客观地看待翻译及欣赏译文。同时,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显而易见,中国的翻译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言求美,达意求美,中外皆然也!为求“联想之美”汉语形容女孩子的脸为“鹅蛋脸”(o val face),而不说“鸭蛋脸”;为求“形象之美”,英语用“zebra cr ossing”(斑马线)来表示人行横道线;为求“幽默之美”,英语称第二职业者为“mo onlig ht”(to w or k at anot her job,o ften at nig ht,in additio n to o ne's full-tim e job);为求“静态之美”,英语翻译不管成功与否,我要试一试.“为”I'll have a tr y,sink or sw im.“中外虽然文化习俗各异,也同时求含蓄之美。如,He w as bot h out of po ckets and o ut of spir its by t hat catastr ophe,faild in his health and pro phesied t he speedy r uin of the empir e.(J.M.T hacker ay V anity Fair)其译文为:灾难过后,他的精神蔫了,口袋扁了,身体也不好了,还预言大英帝国很快就会垮台。原文用委婉语o ut of po ckets来替代po or,bankr upt等刺耳而又难以启齿的词,且与o ut of spirits两相照应,对比成趣。译者为了再现其含蓄美,通过联想,用口袋扁了来译之,又一次地把“幽默之美”,“智慧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美的形式,美的表现有多种,这就使得翻译美学的美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三、译者求美的要求 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化的过程,译者犹如美的使者,把一种美诠释为另一种美。美感就是译者的直觉,是译者艺术气息的挥洒。美感之与他们,犹如灵魂之与肉体,依附于它,却又漂浮不定,译者的翻译若能达此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译者在展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求真尽管爱因斯坦说过,真与美比较,美更重要。求“真不得”,怎言“美”?美富于创造性,美富于想象性。然而美只有在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译语的优势,才能上升为真正的“美”。请看译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其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分别被译为: 1.T he ho st alig hts fr om his hor se,the g uest is aboar d.(唐诗选) 2.I,the host,dismo unted and saw the guest in the bo at. (许渊冲译) 3.Hav ing dismounted our ho rses and boar ded his boat.(张廷琛,魏博思译) 译文1可以把它回译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想是主人下马了之后,目送客人乘船而去。这就和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了;译文2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此句可以回译为“我下了马,看见客人上了船”,好象主人站在岸上目送客人离去。只有译文抓住了原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的意境和原文的意境达到了统一,且没有更改原文的意思。这才真正体现了翻译的真。译文3可以回译为“我们下了马,一齐上了船。” 亦步亦趋,从遣词到选句只是一味得临摹原文,那只是一种机械的翻译方法。没有再现原文的意境,没有转换原文的修辞,没有保持原文的韵味,那就算不上真,更谈不上美。因此,译者不能顾此失彼,应始终以真为根基,然后再去求美。 (2)求全这里的全不是指较全面地反映原文的内涵,而是指应该较全面地存储另一种语言文化,语言背景。这样才能折射出译者的文化内涵修养及智慧之美。如Q ueen's English就不是指女王的具体言辞,而是代表正统的标准的英语。Baby kisser 是“吻婴儿的人”,但暗指那些为拉选票,讨好选民的政客。A m-bulance Chaser不是“追赶救护车的人”,而是指见了官司就趋之若骛的“惟利是图的低级律师”。再来看看另外一个谚语的精彩翻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其译文为:O ne bo y is a bo y,two bo ys half t he boy,t hr ee boys no bo y。如能透彻理解此谚语寓意,在翻译中就无障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另外一种语言无法对等解释的。这就需要译者不断积累,不断补充,再进行创造性地运用,这样美的影子才会突现出来。 (3)求合这里的合指原文的意境与译文的意境相吻合。虽然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另一种语言无法对等解释。但这就又给译者一个巨大的挑战。译者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转换功能,从而达到两种不同语言的“意合美”。Ev ery life has its ro ses and t ho r ns.译文为每个人的生活有苦有甜。这里把ro ses 和tho rns这两个具体的形象引申为这两个形象所代表的属性甜和苦。这里的译文既完美地展现了原文的意境,有表明了译者扎实的语言转换功底,美感就随之跃然纸上。再来看看这句俗话生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从表现看,如缺少语感美,其译文将是It's g oo d to live in Hangzhou,t o eat in G uang zho u,and to die in L iuzho u.这当然不算错,可是总是感觉它缺少了一种美的东西,没有将原文的那种意合之美展现出来。然而译者就不能简单机械翻译,需要尽可能地对等再现原文的韵味。富有语感美的译者,其译文将是:T her e ar e thr ee best cho ices in chi-na——living in Hang zho u,eat ing in Guangzhou and buy ing a wo oden co ffin in L iuzho u. 四、如何求美 (1)音韵美节奏韵律是诗歌的灵魂。好的诗歌在欣赏时若能把握其格律,那就是在欣赏一首动听的歌。好的译者在解译时若能用心去感知去品味,那他也是在谱写另一首动听的歌。看看下面的原文与译文: O,Capta in!M y Capt ain! O Captain!M y Captain!Our fearful tr ip is do ne, T he ship has w eather'd ev ery r ack,the pr ize w e soug ht is wo n, T he por t is near,the bells I hear,the peo ple all ex 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the vessel g rim and dar-ing, But O heart!heart!hear t! O the bleeding dr ops of r ed! Wher e on the deck my Ca 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W alt Whitm an) — 115 —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 现今社会,翻译作品甚多,翻译理论对只看重翻译实践的人来说尤为重要。而美学这一学科在西方历史由来已久,发展势头较为迅猛, 集诸多大家之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学在20 世纪初才在中国被采纳和推广开来,加之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一大批人文学者对其的研究,也使美学这一外来的又年轻的学科与研究语言文 字的翻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跨人文学科。美学对翻译理论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也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与接受者的关系 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再现手段及翻译美的标准的探讨,等等。翻译美学、翻译理论和具有宽阔视野的美学相结合,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更要注重内容和风格,实现美的再现。 1. 翻译与美学 《风筝》是鲁迅散文诗选集《野草》中的一篇作品,写《野 草》之时,鲁迅先生处于极度苦闷之中。身体每况愈下,又经历了五四运动,但中国整个社会面貌无根本性改变,还是处于愚昧之中。而在《风筝》中暗含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无奈悲观以及少年时代亲情关系的寄托。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景仰和崇敬,不乏许多翻译大家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译成英文。本文将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和刘士聪教授的英译本中的审美再现进行尝试性的比较研究。翻译中的审美体验一般遵循以下的规

律:审美态度 (目的性、意向、观念)箭头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认识f 对审美认识的转化f对转化结果的加工f对加工结果的再现。译 者对移情感受的加工的结果就是再现。具体而言,再现就是译者将自己经过识别、转化、加工的审美体验从初始时期的模态定型化为比较稳定的形态,并赋之于目的语、即译文。散文,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散文以散句著称,句式多样。以下将选取《风筝》的几段,从语言和文化的层面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和刘士聪教授的译本之审美再现进行对比分析。文学作品少不了美感的享受,而美感需要译者高层次的语感来实现。寓具体于抽象,寓抽象于具体,最终达到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2. 翻译美学与英译《风筝》本文采用对比的分析法,从音美、词美、句美和意美四个方面分析原文和译文,对比翻译过程中美感的再现。 2.1 音美我国南梁文学家沈约早就提出“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真实描写了语言的音韵美,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汉字字音的声、韵、调的使用可以提升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也能使内容美和形式美趋于平衡,结构对称,增添美感。 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 干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 杨、戴译:A Peking winter dismays and depresses me :the thick snow on the ground and the bare tree's ashen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 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 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李白的诗英文翻译欣赏

李白的诗英文翻译欣赏 诗歌是文学形式最精练的浓缩。它用其独特的风格向读者传递思想和情感,以触动读者的感情。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浓缩,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下面是带来的李白的诗英文翻译欣赏,欢迎阅读! 李白 长相思之二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 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Folk-song-styled-verse Li Bai ENDLESS YEARNING II "The sun has set, and a mist is in the flowers; And the moon grows very white and people sad and sleepless. A Zhao harp has just been laid mute on its phoenix holder,

And a Shu lute begins to sound its mandarin-duck strings.... Since nobody can bear to you the burden of my song, Would that it might follow the spring wind to Yanran Mountain. I think of you far away, beyond the blue sky, And my eyes that once were sparkling Are now a well of tears. ...Oh, if ever you should doubt this aching of my heart, Here in my bright mirror come back and look at me!" 李白的诗英文翻译欣赏篇二李白 行路难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Folk-song-styled-verse Li Bai

静夜思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李白

静夜思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李白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静夜思》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作,为浪漫诗人代表的李白所创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

李白静夜思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诗人:李白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①床:指井台。(对于床的解释有争议,见下) 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关于“床”的释义: 1)指井台。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2)魏明伦表示,《静夜思》家喻户晓,但研究者对这首诗却一直争论不休,焦点就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上。有的认为“床”应作坐具解释,有的认为“床”应作睡眠之床,学者认为“床”应作井栏解。其实,《静夜思》中的“床”确为井栏,而且“井”这一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意象。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

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床”即“窗”的通假字 4)驳以上观点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5)马未都先生提出观点: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而不是 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寝具)。澄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 的诗文。如果解释为我们睡的床,那么就很难看见月光。所以,用胡床更确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