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2005年首次公布的国际儿科脓毒症相关概念和定义的专家共识[1]已得到全世界儿科界广泛认可;2006年我国儿科重症医学专家制定的"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 [2],对国内儿科医师具有积极指导意义。2012年"拯救脓毒症战役"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国际指南加入了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器官功能不全等量化指标,使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更具客观性[3]。基于国际指南,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儿科脓毒性休克诊治推荐方案进行部分修订,提出更新的专家共识。

此次修订参考的文献范围包括:PubMed、Medline、中文相关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包括成人和儿童的资料,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3月。此次修订先后举行了多次专家讨论会,并征求了儿科重症医学资深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反复多次修改后形成此共识。

一、定义

脓毒症(sepsis)是指感染(可疑或证实)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是指脓毒症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或组织低灌注;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指脓毒症诱导的组织低灌注和心血管功能障碍[1,4]。脓毒性休克主要为分布异常性休克,在儿童常同时伴低血容量性休克。儿童脓毒性休克早期可以表现为血压正常,休克晚期呈难治性低血压[5]。

二、诊断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是机体在感染后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实质是全身炎症反应不断加剧、持续恶化的结果。2012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国际指南有关儿童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诊断相关的指标参考表1[3]。

表1

与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诊断相关的指标[3]

(一)脓毒性休克诊断

脓毒症患者出现组织灌注不足和心血管功能障碍即可诊断为脓毒性休克[2,3,6],表现为:

1.低血压:血压<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收缩压<该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下。

2.需用血管活性药物始能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多巴胺>5 μg/(kg·min)]或任何剂量的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3.具备下列组织低灌注表现中3条:

(1)心率、脉搏变化: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脉搏增快,见表2。

表2

各年龄组儿童心率变量

(2)皮肤改变:面色苍白或苍灰,湿冷,大理石样花纹。如暖休克可表现为四肢温暖、皮肤干燥。

(3)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延长(>3 s)(需除外环境温度影响),暖休克时CRT可以正常。

(4)意识改变:早期烦躁不安或萎靡,表情淡漠。晚期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惊厥。

(5)液体复苏后尿量仍<0.5 ml/(kg·h),持续至少2 h。

(6)乳酸性酸中毒(除外其他缺血缺氧及代谢因素等),动脉血乳酸>2 mmol/L。

(二)脓毒性休克分期

1.代偿期:

儿童脓毒性休克的诊断与成人不同之处在于不一定具备低血压[7]。当患儿感染后出现上述3条或以上组织低灌注表现,此时如果血压正常则诊断脓毒性休克代偿期。

2.失代偿期:

代偿期灌注不足表现加重伴血压下降,则进展为失代偿期。不同年龄低血压标准参考表3。

表3

不同年龄儿童低血压标准

(三)休克分型

1.冷休克:

低排高阻或低排低阻型休克,除意识改变、尿量减少外,表现为皮肤苍白或花斑纹,四肢凉,外周脉搏快、细弱,CRT延长。休克代偿期血压可正常,失代偿期血压降低。

2.暖休克:

高排低阻型休克,可有意识改变、尿量减少或代谢性酸中毒等,但四肢温暖,外周脉搏有力,CRT正常,心率快,血压降低。

在急诊室判断冷休克与暖休克的简单方法见表4[5]。

表4

暖休克与冷休克的临床特点不同之处

三、治疗

(一)初期复苏治疗目标

脓毒性休克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及早治疗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一旦诊断脓毒性休克,在第1个6 h内达到:CRT≤2 s,血压正常(同等年龄),脉搏正常且外周和中央搏动无差异,肢端温暖,尿量1 ml/(kg·h),意识状态正常。如果有条件进一步监测如下指标并达到:中心静脉压(CVP)8~12 mmHg(1 mmHg=0.133 kPa),中央静脉混合血氧饱和度(ScvO2)≥70%,心脏指数(CI)3.3~6.0 L/(min·m2),初始液体复苏时血乳酸增高者复查血乳酸至正常水平,血糖和离子钙浓度维持正常[3,6]。

(二)呼吸、循环支持

为便于记忆采用ABC治疗法则:开放气道(A)、提供氧气(B)、改善循环(C)[5,6]。

1.呼吸支持:

确保气道畅通(A),给予高流量鼻导管供氧或面罩氧疗(B)。如鼻导管或面罩氧疗无效,则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或尽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插管前,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先行适当的液体复苏或血管活性药物输注,以避免插管过程中加重休克。如果患儿对液体复苏和外周正性肌力药物输注无反应,应尽早行机械通气治疗。

2.循环支持:

通过液体复苏达到最佳心脏容量负荷,应用正性肌力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或应用血管舒缩药物以调节适宜的心脏压力负荷,最终达到改善循环和维持足够的氧输送。

(1)液体治疗:①液体复苏:首剂首选等渗晶体液(常用0.9%氯化钠)20 ml/kg(如体重超重患儿,按理想体重计算),5~10 min静脉输注。然后评估体循环灌注改善情况(意识、心率、脉搏、CRT、尿量、血压等)。若循环灌注改善不明显,则再予第2、3次液体,可按10~20 ml/kg,并适当减慢输注速度,1 h内液体总量可达40~60 ml/kg。如仍无效或存在毛细血管渗漏或低蛋白血症可给予等量5%白蛋白。接近成人体重的患儿液体复苏量为:每次等渗晶体液500~1 000 ml或5%白蛋白300~500 ml,30 min内输入。液体复苏期间严密监测患儿对容量的反应性,如出现肝大和肺部啰音(容量负荷过度)则停止液体复苏并利尿。如有条件可同时监测CVP数值的动态变化,当液体复苏后CVP升高不超过2 mmHg 时[8],提示心脏对容量的反应性良好,可以继续快速输液治疗;反之,机体不能耐受快速补液。也可采用被动抬腿试验评估患儿的容量反应。第1小时液体复苏不用含糖液,若有低血糖可用葡萄糖0.5~1.0 g/kg纠正。

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不推荐应用羟乙基淀粉,因有致急性肾损伤(AKI)和需要肾替代治疗的风险。

液体复苏时血管通路的建立尤为重要,应在诊断休克后尽早建立静脉通路(2条静脉),如果外周血管通路难以快速获得,尽快进行骨髓腔通路的建立[6,9]。条件允许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

②继续和维持输液:由于血液重新分配及毛细血管渗漏等,脓毒性休克的液体丢失和持续低血容量可能要持续数日,因此要继续和维持输液。继续输液可用1/2~2/3张液体,根据血电解质测定结果进行调整,6~8 h 内输液速度5~10 ml/(kg·h)。维持输液用1/3张液体,24 h内输液速度2~4 ml/(kg·h),24 h后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在保证通气前提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给予碳酸氢钠,使pH>7.15即可。根据患儿白蛋白水平、凝血状态等情况,适当补充胶体液,如白蛋白或血浆等。继续及维持输液阶段也要动态观察循环状态,评估液体量是否恰当,随时调整输液方案。

(2)血管活性药物:经液体复苏后仍然存在低血压和低灌注,需考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提高和维持组织灌注压,改善氧输送。

①多巴胺:用于血容量足够和心脏节律稳定的组织低灌注和低血压患儿。多巴胺对心血管作用与剂量相关,中剂量[5~9 μg/(kg·min)]增加心肌收缩力,用于心输出量降低者。大剂量[10~20 μg/(kg·min)]使血管收缩血压增加,用于休克失代偿期。根据血压监测调整剂量,最大不宜超过

20 μg/(kg·min)。

②多巴酚丁胺:正性肌力作用,用于心输出量降低者。剂量5~20 μg/(kg·min)。多巴酚丁胺无效者,可用肾上腺素。

③肾上腺素:小剂量[0.05~0.30 μg/(kg·min)]正性肌力作用。较大输注剂量[0.3~2.0 μg/(kg·min)]用于多巴胺抵抗型休克。

④去甲肾上腺素:暖休克时首选去甲肾上腺素,输注剂量0.05~1.00 μg/(kg·min),当需要增加剂量以维持血压时,建议加用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替换去甲肾上腺素。

⑤米力农:属磷酸二酯酶抑制剂Ⅲ,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和扩血管作用,用于低排高阻型休克。可先予以负荷量25~50 μg/kg(静脉注射,>10 min),然后维持量0.25~1.00 μg/(kg·min)静脉输注。

⑥硝普钠:当血流动力学监测提示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尚正常时可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加用扩血管药物,以降低心室后负荷,有利于心室射血和心输出量增加。一般使用短效制剂,如硝普钠0.5~8.0 μg/(kg·min),应从小剂量开始,避光使用。

血管活性药物输注应通过中心静脉通路或骨髓腔通路,未获得中心静脉前可采用外周静脉输注,避免为获得中心静脉而延迟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脓毒性休克患儿推荐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3]。

(三)积极抗感染治疗

诊断脓毒性休克后的1 h内应静脉使用有效抗微生物制剂。需依据流行病学和地方病原流行特点选择覆盖所有疑似病原微生物的经验性药物治疗。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前获取血培养(外周、中央或深静脉置管处各1份)或其他感染源培养(如尿、脑脊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其他体液等),但也不能因获取感染源培养困难而延误抗生素治疗。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动态检测有助于指导抗生素治疗。积极寻找感染源,可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尽快确定和去除感染灶,如采取清创术、引流、冲洗、修补、去除感染装置等措施。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液体复苏无效、儿茶酚胺(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抵抗型休克,或有暴发性紫癜、因慢性病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垂体或肾上腺功能异

常的脓毒性休克患儿应及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可用氢化可的松,应急剂量50 mg/(m2·d),维持剂量3~5 mg/(kg·d),最大剂量可至50 mg/(kg·d)静脉输注(短期应用)。也可应用甲泼尼龙1~2 mg/(kg·d),分2~3次给予。一旦升压药停止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逐渐撤离。对无休克的脓毒症患儿或经足够液体复苏和升压药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脓毒性休克患儿,无需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五)控制血糖

脓毒性休克可诱发应激性高血糖,如连续2次血糖超过10 mmol/L(180 mg/dl),可予以胰岛素静脉输注,剂量0.05~0.10 U/(kg·h),血糖控制目标值≤10 mmol/L。胰岛素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血糖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根据血糖水平和下降速率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开始每1~2小时监测血糖1次,达到稳定后4 h监测1次。小婴儿由于糖原储备及肌肉糖异生相对不足,易发生低血糖,严重低血糖者可给予25%葡萄糖2~4 ml/kg静脉输注,并注意血糖检测。

(六)连续血液净化

脓毒性休克常因组织低灌注导致AKI或急性肾衰竭。在下列情况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CBP)[10]:①AKI Ⅱ期;②脓毒症至少合并一个器官功能不全时;③休克纠正后存在液体负荷过多经利尿剂治疗无效,可予以CBP,防止总液量负荷超过体重的10%。

(七)抗凝治疗

脓毒性休克患儿因内皮细胞损伤常诱发凝血功能异常,尤其易导致深静脉栓塞。儿童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往往与深静脉置管有关,肝素涂层的导

管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对高危患儿(如青春期前)可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1]。如出现血栓紫癜性疾病(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继发性血栓性血管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给予新鲜冰冻血浆治疗。

(八)体外膜肺氧合

对于难治性休克或伴有ARDS的严重脓毒症患儿,如医疗机构有条件并患儿状况允许可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九)其他

1.血液制品:

若红细胞压积(HCT)<30%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酌情输红细胞悬液,使血红蛋白维持100 g/L以上。当病情稳定后或休克和低氧血症纠正后,则血红蛋白目标值>70 g/L即可。血小板<10×109/L(没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20×109/L(伴明显出血),应预防性输血小板;当活动性出血、侵入性操作或手术时,需要维持较高血小板(≥50×109/L)。

2.丙种球蛋白:

对严重脓毒症患儿可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3.镇痛、镇静:

脓毒性休克机械通气患儿应给予适当镇痛镇静治疗,可降低氧耗和有利于器官功能保护。

4.营养支持:

能耐受肠道喂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及早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如不耐受可予以肠外营养。

四、脓毒性休克诊治流程图推荐见图1。

图1

脓毒性休克诊治流程图

专家共识推荐的诊疗建议并不是"金标准" ,只是对临床医生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每个个体的情况需要随时合理调整治疗措施,达到个体化的目标治疗才是真正理想的治疗策略。目前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获取新的循证依据,以修订和完善诊疗方案,并制定具有更大指导意义的指南。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解读(完整版)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解读(完整版)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诱发的机体生理、病理、生化异常的综合征。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近年脓毒症发病率有所上升,仍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及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991年脓毒症共识会议首次定义脓毒症为由感染引起的机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而有器官功能障碍者定义为重症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则定义为"充分液体复苏后持续存在的脓毒症诱导的低血压"[1]。2001年第二次共识会议虽然认识到这些定义的局限[2],并且列出了扩展的诊断标准,但由于缺少循证医学证据,并未提出新的定义,事实上,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定义20多年来并无显著改变。 大家认为目前脓毒症定义不能代表当前对脓毒症的新认识,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相关定义及诊断标准,并且制定新的更符合脓毒症病理生理及临床的定义,为规范统一脓毒症诊断、流行病学及临床治疗、研究打下基础[3,4,5]。为此,欧洲危重病学会2014年1月起发起了19个相关组织的特别专家组。这个小组从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召开4次面对面的会议,并通过邮件联系及投票方式讨论并对相关问题作出决议,基于对脓毒症病理学的进一步加深认识及临床大数据分析,提出了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新的定义及诊断标准,结果发表于2016年2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6]。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有关制定新定义的方法学及过程,而主要介绍新定义及临床诊断标准。 1 共识提出的问题 1.1 目的

如何区别脓毒症和无并发症的感染是本次共识的主要目的,而与病理学进展一致的定义更新是共识的另一项任务。专家组认为重要的是寻找可靠的指标,而且这些指标最好涵盖所有脓毒症因素(感染、宿主反应及器官障碍),易于获得,价格合理,最终应该能够前瞻性测定这些标准的有效性。此外,这些标准应适用于医院外、急诊及医院内患者。另外,共识试图寻求脓毒症生物学、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的一致性。 1.2 脓毒症病理学的进展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原的多层次反应,这种反应可能被许多内源性因素显著放大[7,8]。原来脓毒症的诊断是感染基础上符合SIRS标准2条以上,仅聚焦在过度炎症反应上。然而,SIRS作为脓毒症病理学的标志符遇到了挑战。目前认识到脓毒症不仅有促炎反应,还有抗炎反应的早期激活[9],与此同时伴有非免疫通路的显著变化,如心血管、神经、自主神经、生物能、内分泌、代谢及凝血系统,所有这些系统变化都对脓毒症有预测意义[7,10,11]。器官功能障碍即使很严重亦与实质的细胞死亡无关[12]。 更广义的观点强调受影响个体存在显著的生物学及临床异质性[13],如不同年龄、潜在疾病、并发的损伤(包括外科)及药物都会影响这种异质性,而不同部位的感染进一步增加了其复杂性[14]。随着分子生物学进步,采用多频道的分子特征认证技术(如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可对这些人群更好地进行分组[15,16]。这些特征可能帮助鉴别脓毒症与非感染损害如创伤或胰腺炎,这些非感染情况同样可有内源性因素触发的类似的生物学及临床反应[17]。 1.3 脓毒症定义问题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感染灶中的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循环,激活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产生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影响其灌注,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一危重综合征即为感染性休克。脓毒症是继发于感染的急性器官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心动过速、神志改变以及白细胞增高等。 病因:感染 病理生理:1.体循环阻力降低; 2.心输出量增加(早期血压并不低原因所在); 3.组织灌注障碍和组织缺氧; 4.高心输出量和高氧输送伴器官组织低灌注和组织缺氧成为感染性休克的特征。 感染性休克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血流动力学特点,应注意在整体氧输送不减少情况下的组织缺氧。 病因 1.病原菌 感染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如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等);不发酵杆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脑膜炎球菌;类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也可引起休克。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其病程中也易发生休克。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暴发性流脑、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菌痢(幼儿)易并发休克。 2.宿主因素 原有慢性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烧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抗代谢药物、细菌毒类药物和放射治疗,或应用留置导尿管或静脉导管者可诱发感染性休克。因此本病较多见于医院内感染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分娩妇女、大手术后体力恢复较差者尤易发生。 3.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是由细菌毒素引起的严重症候群。最初报道的TSS是由金葡菌所致,近年来发现类似征群也可由链球菌引起。 临床表现

(Word版)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22)培训资料

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22)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全球每年脓毒症患病人数超过1900 万,其中有600 万患者死亡,病死率超过1/4,存活的患者中约有300 万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识别与恰当处理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对脓毒症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实践及证据不断增加,2022 年美国重症医学会 (SCCM)与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 联合发布脓毒症3 .定义及诊断标准,新定义的浮现及临床证据的积累都会对临床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急诊与危重症医学工作者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了《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 (2022)》(以下简称为“本指南”)。 1 检索策略 (略) 2 推荐等级 (略) 3 投票过程 (略) 4 定义 脓毒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定义为脓毒症合并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紊乱,其死亡风险较单纯脓毒症更高。 本指南虽然更新了脓毒症的定义,但是在制定时选用的临床证据还是沿用了之前定义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 5 诊断标准 对于感染或者疑似感染的患者,当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较基线( t)上升≥2 分可诊断为脓毒症,见表6 。由于SOFA 评分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临床上也可以使用床旁快速SOFA (quick SOFA)标准识别重症患者,见表7,如果符合qSOFA 标准中的至少2项时,应进一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脏器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为在脓毒症的基础上,浮现持续性低血压,在充分容量复苏后仍需血管活性药来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P) ≥65mmHg (1mmHg=0.133 kPa) 以及血乳酸浓度>2mmol/L 。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流程见图 1。

儿童脓毒性休克管理指南(2020)

儿童脓毒性休克管理指南(2020) 碍患儿,应定期监测病原体负荷和感染炎症标志物,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抗菌谱。(弱推荐,证据质量低) 筛查、诊断和系统管理儿童脓毒症 1.对于表现为急性不适的儿童,建议实施系统筛查以及时识别脓毒性休克及其他脓毒症诱导的器官功能障碍。虽然证据质量极低,但仍建议执行。 2.不推荐使用血乳酸值对疑似脓毒性休克或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进行区分。 3.推荐应用方案/指南来管理脓毒性休克或脓毒症相关的器官功能障碍。 4.推荐在应用初始抗生素前尽快获得血培养以避免延迟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治疗 5.建议在识别出脓毒症患儿后1小时内尽快开始抗生素治疗,虽然证据质量低,但强烈推荐。

6.对于具有脓毒症相关的器官障碍但无休克的儿童,建议 在适当评估后3小时内尽快开始抗生素治疗,虽然证据质量极低,但仍弱推荐。 7.推荐一种或多种抗生素进行经验性广谱治疗以覆盖所有 可能的病原体。 8.一旦明确病原体及其XXX,建议缩窄抗菌谱。 9.如果未明确病原,建议根据临床情况、感染部位、宿主 因素及临床改善的充分性,并与感染病和/或微生物专家讨论后,缩窄或停用经验性抗菌治疗。 10.反对为了协同作用的目的而针对同一种病原使用多种 抗菌素,虽然证据质量极低,但仍弱推荐。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证实或强烈怀疑B族链球菌败血症,为了达到协同作用的 目的,可以经验性使用针对同一病原体的多重抗菌剂。 11.对于免疫功能受损和/或有多药耐药病原高风险的儿童,当出现/怀疑脓毒性休克或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时,推荐 经验使用多重抗菌剂。 12.推荐根据已发表的药代/药效动力学原则及药物特性去 选用优化的抗菌素策略。

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2005年首次公布的国际儿科脓毒症相关概念和定义的专家共识[1]已得到全世界儿科界广泛认可;2006年我国儿科重症医学专家制定的"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 [2],对国内儿科医师具有积极指导意义。2012年"拯救脓毒症战役"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国际指南加入了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器官功能不全等量化指标,使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更具客观性[3]。基于国际指南,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儿科脓毒性休克诊治推荐方案进行部分修订,提出更新的专家共识。 此次修订参考的文献范围包括:PubMed、Medline、中文相关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包括成人和儿童的资料,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3月。此次修订先后举行了多次专家讨论会,并征求了儿科重症医学资深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反复多次修改后形成此共识。 一、定义 脓毒症(sepsis)是指感染(可疑或证实)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是指脓毒症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或组织低灌注;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指脓毒症诱导的组织低灌注和心血管功能障碍[1,4]。脓毒性休克主要为分布异常性休克,在儿童常同时伴低血容量性休克。儿童脓毒性休克早期可以表现为血压正常,休克晚期呈难治性低血压[5]。

二、诊断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是机体在感染后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实质是全身炎症反应不断加剧、持续恶化的结果。2012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国际指南有关儿童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诊断相关的指标参考表1[3]。 表1 与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诊断相关的指标[3] (一)脓毒性休克诊断 脓毒症患者出现组织灌注不足和心血管功能障碍即可诊断为脓毒性休克[2,3,6],表现为: 1.低血压:血压<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收缩压<该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下。

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

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 脓毒症(sepsis)是危重病症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1、SIRS(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是由于严重的临床损伤性疾病(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符合以下4项条件中两项以上即可诊断: 体温>38.3℃或<36℃ 心率>90次/min 呼吸频率>20次/min或PaCO2<32 mmHg 白细胞总数>12×109/L,或<4×109/L,或杆状核>0.10 2,Sepsis(脓毒症)是指由感染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及病毒等。一般认为,脓毒症是由于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或炎症失控所致,并不是细菌或毒素直接作用的结果。脓毒症可以不依赖细菌和毒素的持续存在而发生和发展;细菌和毒素仅起到触发脓毒症的作用,其发展与否及轻重程度则完全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脓毒症诊断标准 感染a: 已证明或疑似的感染,同时含有下列某些征象b: 发热(中心体温>38.3℃);低温(中心体温<36.0℃) 心率>90 bpm 或大于不同年龄的正常心率的2个标准差 气促>30 bpm

意识状态改变 明显水肿或液体正平衡>20ml/kg超过24小时 高糖血症(血糖>110mg/dl或7.7mM/L)而无糖尿病史 炎症参数: 白细胞增多症(白细胞计数>12×109/L);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计数<4×109/L) 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不成熟白细胞>10% C反应蛋白>正常2个标准差;前降钙素>正常2个标准差 血流动力学参数: 低血压b(收缩压<90mmHg;平均动脉压<70mmHg,或成人收缩压下降>40mmHg,或 按年龄下降>2标准差)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70% b 心排出指数>3.5L/min/m2 c, d 器官功能障碍参数: 低氧血症(PaO2/FiO2<300) 急性少尿(尿量<0.5ml/kg/h至少2小时);肌酐增加≥0.5mg/dl 凝血异常(INR>1.5或APTT>60秒) 腹胀(无肠鸣音)

脓毒症指南、共识、规范、进展【收藏版】

脓毒症指南、共识、规范、进展【收藏版】 一、中国指南共识 1.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 2.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3.脓毒症并发DIC诊治急诊专家共识 4.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 5.脓毒症免疫抑制诊治专家共识 6.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 7.人血白蛋白在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最新共识解读 二、国外指南共识 1.拯救脓毒症运动:2021年国际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管理指南 2.日本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临床管理实践指南 3. 4.脓毒症吸附性血液滤过的管理:亚太专家共识 5.疑似脓毒症患者NICE指南 6.官方课件:2021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 7.《SCC: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 2021 版》解读与展望 三、流程规范 1.急诊科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管理 2.脓毒症急诊处理 3.脓毒症个体化血流动力学管理 4.胸膜脓毒症的评估和管理 5.脓毒症复苏实用流程 6.脓毒症合理液体复苏 7.如何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安全地实施抗生素管理?

8.脓毒症生物标志物辅助脓毒症全病程管理 9.脓毒性休克中的肾脏替代技术 10.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 11. 四、救治技能 1.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理念 2.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诊疗思路 3.Immunity(IF 31.7):脓毒症的免疫学 4.脓毒症免疫抑制患者的识别和治疗 5.脓毒症的免疫球蛋白治疗 6.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治疗 7.哪些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疑似脓毒症感染的诊断工具? 8.脓毒症1小时集束化治疗 9.脓毒症稳态重新平衡:体外血液净化优劣? 10.脓毒症的器官功能障碍:从感染到死亡的蛛丝马迹 11.“拯救”脓毒症,把握抗感染治疗最佳时机! 12.脓毒症抗菌治疗的六个核心问题 13.脓毒性休克患者是否应尽早使用血管加压药? 14.脓毒症相关性肾损伤 15.如何认识脓毒症肝损伤 16.脓毒症和微循环对预后的影响 17.维生素D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及机制 18.脓毒症加重了脑出血后的脑功能障碍 五、研究进展 1.JAMA:实现脓毒症的卓越诊断 2.柳叶刀:脓毒症管理的最新进展 3.ICM:脓毒性休克复苏的当前实践和不断发展的概念 4.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9254436.html,M 50周年系列:成人脓毒症研究/启示 50 年——漫漫长路

脓毒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脓毒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1. 引言 1.1 脓毒性休克的定义 脓毒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休克,通常由细菌、真菌或病毒 感染引起,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过度激活,进而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多 器官功能衰竭的严重疾病。脓毒性休克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是一种危急病情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的疾病。脓毒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涉及到细胞因子、炎症介质、血管舒缩荷尔蒙等多种因素的调节失衡,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寒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意识改变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危急重症护理及时干预对于患者的 生存至关重要。对于脓毒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早期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的 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脓毒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脓毒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脓 毒性休克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对感染源产生的细菌、真菌或病毒等 病原体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炎症因子释放:感染源引发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导致炎症因 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等)的释放增加。这些炎症因子的

过度释放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等病理生理 改变,最终导致循环动力学紊乱。 2. 免疫失调:机体对感染源的免疫应答出现异常,表现为过度激 活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性T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免疫功能失调。 3. 微循环异常: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红 细胞聚集增加,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微循环改变,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 继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脓毒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对其认识有助于 制定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随着对其机制的深入了解,脓毒性休 克的防治工作也将更加有效和精准。 1.3 脓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脓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潮红、体温升高或降低、烦躁不安、全身乏力、呼吸困难、脉搏弱等症状。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尿频等消化道症状。脓毒性 休克还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脑功能 障碍等。严重的脓毒性休克还可能出现神志不清、意识障碍、昏迷等 严重症状。脓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病症混淆, 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综合 判断,及时诊断出脓毒性休克,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以减少患者 病情恶化和死亡风险。 2. 正文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完整版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 疗指南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A.早期复苏 1.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是医疗急症,建议立即开始治疗与复苏(BPS*)。 2.对脓毒症诱导的低灌注状态,建议在开始的3h内给予至少30ml/Kg的晶体液(强推荐,低证据质 量)。 3.完成初始液体复苏后,建议通过频繁地血流动力学评估以指导是否还需要输液(BPS)。注:评估应包 括彻底的体格检查、生理指标的评价(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体温、尿量和其他)及可获得的有创或无创监测参数 4.如果临床检查无法确诊,建议对血流动力学进一步评估(例如心功能评价)以判断休克的类型 (BPS)。 5.若预测液体反应性方面建议应用可获得的动态指标,其优于静态指标(弱推荐,低证据质量)。 6.对于感染性休克需血管加压药物的患者,推荐初始平均动脉压(MAP)目标为65mmHg(强推荐,中等证 据质量)。 7.作为组织低灌注的标志,乳酸升高的患者建议利用乳酸指导复苏,使之正常化(弱推荐,低证据质 量)。 B.脓毒症筛查以及质量提高 1.建议医院和卫生系统制定脓毒症的质量提高计划,包括在急重症患者、高危患者中进行脓毒症筛查 (BPS)。 C.诊断 1.在不显着延迟抗菌药物启动的前提下,对疑似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患者建议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常规进行 合理的微生物培养(包括血培养BPS)。注:合理的常规微生物培养应至少包括两种类型的血培养(需氧和厌氧) D.抗微生物治疗 1.在确认脓毒症或者感染性休克后建议1h内尽快启动静脉抗菌药物治疗(强推荐,中等证据质量)。 2.对于表现为脓毒症或者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推荐经验性使用一种或者几种抗菌药物进行广谱治疗,以期 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体(包括细菌以及潜在的真菌或者病毒强推荐,中等证据质量)。 3.一旦微生物学确认,药敏结果明确和/或临床症状体征充分改善,建议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转为窄谱药 物(BPS)。 4.对于无感染源的严重炎症状态,不推荐持续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例如严重胰腺炎,烧伤 BPS)。

脓毒性休克(Septicshock)

脓毒性休克(Septicshock) 2022-10-17来源:重症沙龙 脓毒症跨越具有可变预后的临床连续体。感染性休克是脓毒症最严重的症候群,死亡率很高。感染性休克因严重感染继发继而导致促炎和抗炎免疫系统激活。这与通过病原体识别受体与内皮相互作用并导致细胞因子、蛋白酶、激肽、活性氧和一氧化氮进一步参与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激活相一致。作为这种反应的主要部位,内皮不仅会遭受微血管损伤,还会激活凝血和补体级联反应,进一步加剧血管损伤,导致毛细血管渗漏。这一系列事件是导致脓毒症的临床体征和症状以及从脓毒症发展为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在有助于根除入侵微生物的促炎反应和控制炎症级联反应的抗炎信号之间取得平衡,最终决定了脓毒症患者的发病率和/或死亡率。明智和早期的抗菌药物给药、脓毒症治疗包的使用以及早期的目标导向治疗对脓毒症相关死亡率产生了显著和积极的影响。然而,早期识别仍然是脓毒症治疗和管理的最佳治疗工具。该活动描述了感染性休克的评估和管理,并强调了跨专业团队在加强对受影响患者的治疗提供方面的作用。 介绍 脓毒症综合征跨越具有可变预后的临床连续体。感染性休克是脓毒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作为对刺激剂的反应,免疫系统的促炎和抗炎臂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激活相一致,这些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通过病原体识别受体与内皮相互作用以产生细胞因子、蛋白酶、激肽、活性氧和一氧化氮。作为这种反应的主要部位,内皮不仅会遭受微血管损伤,而且会激活凝血和补体级联反应,进一步加剧血管损伤,导致毛细血管渗漏。这一系列事件是导致脓毒症的临床体征和症状以及从脓毒症发展为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平衡促炎反应以根除入侵微生物的能力与设置为控制整体炎症级联的抗炎信号的能力最终决定了患者遭受的发病率和/或死亡率程度。明智和早期的抗菌药物给药、脓毒症治疗包的使用以及早期的目标导向治疗对脓毒症相关死亡率产生了显著和积极的影响。然而,早

第二节-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抢救常规

第二节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抢救常规 【概述】 休克是组织灌注不足或血流分布异常所导致的一种广泛的细胞低氧性急性循环衰竭。其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全身组织低灌注和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产生脓毒症的基础上出现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综合病症,其又被称为脓毒性休克,由于休克常呈进行性发展,一般将其分为代偿期、失代偿期。失代偿期休克出现的多脏器系统衰竭(multiple organ system failure,MOSF)可显著增加死亡率,故应强调早期诊断治疗。 【诊断】 休克的早期判断与识别决定了休克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根据2006年儿科急救学组与儿科学组拟定的新治疗方案将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 临床分为代偿期(早期)与失代偿期。2016年发布脓毒症3.0版定义和诊断标准。并发布《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16)》 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代偿期(早期) 临床表现符合下列6项中3项: 1.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或萎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惊厥。 2.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发灰,指趾紫绀,皮肤花纹,四肢凉。 3.心率脉搏改变: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脉搏增快。 4.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需除外环境温度影响)。 5.尿量<1 ml/kg/h。 6.代谢性酸中毒(除外其他缺血缺氧及代谢因素)。 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失代偿期:代偿期临床表现+低血压 1—12月< 70mmHg

1—10岁< 70mmHg+2×年龄 ≥10岁< 90mmHg 目前认为对于休克的早期判断应以终末器官灌注是否充足,机体的循环血量是否能满足组织的代谢需求为标准,而不只是根据能否维持一定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来判断,如不能根据血压、脉搏的正常而排除休克的存在。 【治疗】 1.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治疗原则 最理想的治疗时机应始于休克的失代偿期前,即早期识别并进行积极复苏,判断休克复苏成功的标准为维持正常心肺功能,恢复正常灌注及血压: (1)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秒。 (2)外周及中央动脉博动均正常。 (3)四肢温暖。 (4)意识状态良好 (5)血压正常(6)尿量>1ml/kg/h。 2.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治疗 (1)液体复苏 ①快速输液:第1小时快速输液常用0.9%氯化钠,首剂20 ml/kg,10~20 min 推注。然后评估体循环及组织灌注情况(心率、血压、脉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若循环无明显改善。可再予第2剂、第3剂,每剂均为10~20 ml/kg,总量可多达40~60 ml/kg。 ②继续输液:继续输液可用1/2~2/3张液体,6~8 h内输液速度5~10ml/kg/h。 ③维持输液:用1/3张液体,24 h内输液速度2~4ml/kg/h。 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方法见表1-29

儿科脓毒症诊疗方案

儿科脓毒症诊疗方案 【概述】 严重感染的患者不断增加,每1000个人中就有3人患严重感染性疾病。在美国,成人严重感染是第10位的致死原因。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死亡人数超过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致死人数的总和。脓毒症也是世界范围内造成婴儿和儿童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每年有4万多名严重脓毒症患儿,分别是婴儿和儿童死因的第4和第2位。肺炎等严重感染性疾病始终是我国儿童健康的最大威胁。 脓毒症是指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过去临床常用的术语,如败血症、菌血症、毒血症等,现统一称脓毒症(sepsis)。 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也可以是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其中以细菌占多数。儿童脓毒症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和血流感染。<1岁以血流感染最多见,其次是肺部感染,而>1岁则是肺部感染最多,其次是血流感染。其他常见感染源有泌尿系统、腹腔、创伤和软组织等。致死率最高的是心内膜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地区及医院的病原种类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诊断标准】 (一)脓毒症有炎症的症状和体征加上发热或低体温(肛温>38.5℃或<35℃),心率快(低体温患儿可能不存在)同时存在以下至少1个器官功能改变的指证:精神状况改变,低氧血症,血乳酸水平升高,或有洪脉。 (二)严重脓毒症脓毒症出现心血管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征,2个或更多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时,称为重症脓毒症。 (三)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分为2期: 1. 代偿期(早期) 临床表现符合下列6项中3项。①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或萎靡,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惊厥(多见于失代偿休克);②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发灰,唇周、指趾紫绀,皮肤花纹,四肢凉。如有面色潮红,四肢温暖,皮肤干燥为暖休克;③心率脉搏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脉搏增快;④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需除外环境温度影响);⑤尿量<1ml/(kg·h);⑥代谢性

最新:国际脓毒症诊疗指南

最新:国际脓毒症诊疗指南 脓毒症是一种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主要的卫生保健问题,每年影响全球数百万人,其中三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人死亡。在脓毒症发生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进行早期识别和适当管理可改善预后。 本文件中的建议旨在为临床医生在医院环境中护理患有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成年患者提供指导。这些指南中的建议不能取代临床医生在呈现独特患者临床变量时的决策能力。这些准则旨在反映最佳做法。 1.对于医院和卫生系统,我们建议使用脓毒症绩效改进计划,包括对急性病、高危患者的脓毒症筛查和标准治疗操作程序。从最佳实践声明中改变了强、中等质量的证据(用于筛查)强有力、质量极低的证据(用于标准操作程序) “我们建议医院和医院系统针对脓毒症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包括对急性病、高危患者进行脓毒症筛查。” 2.与SIRS、NEWS或MEWS相比,我们建议不要使用qSOFA作为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单一筛查工具。强有力、中等质量的新证据 3.对于怀疑有脓毒症的成年人,我们建议测量血乳酸。证据薄弱,质量低下 初期复苏

4.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属于医疗紧急情况,我们建议立即开始治疗和复苏。最佳实践声明 5.对于脓毒症引起的低灌注或脓毒症休克患者,我们建议3小时内予以至少30 mL/kg的晶体液复苏。弱、低质量证据从强、低质量证据降级“我们建议在脓毒症引起的低灌注的初始复苏中,至少在前3小时内给予30mL/kg IV晶体液“ 6.对于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成年人,我们建议使用动态措施指导液体复苏,过度体检,或仅使用静态参数。证据薄弱,质量极低 7.对于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成人,我们建议在乳酸水平升高的患者中指导复苏以降低血清乳酸,而不是不使用血清乳酸。证据薄弱,质量低下8.对于感染性休克的成年人,我们建议使用毛细血管再灌注时间来指导复苏,作为其他灌注措施的辅助手段。新证据弱、质量低 平均动脉压 9.对于使用升压药的成人感染性休克,我们建议初始目标平均动脉压(MAP)为65 mmHg高于更高的MAP目标。有力、中等质量的证据 重症监护入院 10.对于需要入住ICU的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患者,我们建议在6个小时内将患者入住ICU 诊疗。证据薄弱、质量低下 感染

儿科 感染性休克 诊疗常规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又称脓毒性休克,是指脓毒症(sepsis)出现的循环功能障碍。脓毒症是指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感染性休克发生过程中,可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DIC、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参与。根据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可分为高动力循环型(高排低阻型,暖休克)与低动力循环型(低排高阻型,冷休克)。 【诊断标准】引自200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儿科感染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 (一)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 为脓毒症出现的心血管功能障碍,即在1小时内静脉输入等张液体≥40ml/kg仍具有以下第1或第2项,同时具有第3项,可诊断为感染性休克。 1.血压下降且<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收缩压<该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下。 2.需用血管活性药物才能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每分钟多巴胺>5μg/kg,或任何剂量的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3.具备下列五条中的两条:①不可解释的代谢性酸中毒,碱缺失>5mmol/L;②动脉血乳酸升高为正常上限2倍以上;③无尿,每小时尿量<0.5ml/kg;④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5秒;⑤中心和周围温差>3°C。 (二)脓毒症诊断标准

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至少出现下列四项标准的两项,其中一项为体温或白细胞计数异常(表5-2): (1)中心温度(口腔、直肠)> 38.5°C或<36.0°C。 (2)心动过速,平均心率>同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上(无外部刺激、慢性药物或疼痛刺激),或不可解释的持续性增快超过0.5~4小时;或<1岁出现心动过缓,平均心率<同年龄组值第10百分位以下(无外部迷走神经刺激及先天性心脏病,亦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不可解释的持续性减慢超过0.5小时。 (3)平均呼吸频率>同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上,或因急性病程需机械通气(无神经肌肉疾病,也与全身麻醉无关)。 (4)白细胞计数升高或下降(非继发于化疗的白细胞减少症),或未成熟中性粒细胞> 10%。 2.感染:存在任何病原体引起的可疑或已证实(阳性培养、组织染色或PCR)的感染或与感染高度相关的临床综合征;感染的证据包括临床体检、X线摄片或实验室的阳性结果(如正常无菌液体出现白细胞、内脏穿孔、胸片示持续性肺炎、瘀斑或紫癜样皮疹、暴发性紫癜)。 3.脓毒症:SIRS出现在可以或已证实的感染中或为感染的结果。 4.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下列之一:①心血管功能障碍;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③2个或更多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5.脓毒性休克:脓毒症并心血管功能障碍。

2022脓毒症感染性休克1h Bundle全文

2022脓毒症/感染性休克Ih Bundle (全文) ”脓毒症集束化治疗”一直是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 SSC)指南实施的核心,自2005年以来也是脓毒症质量改进的基石。SSC执行委员会代表于2018年4月19日在Intensive Care Medicine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Bundle : 2018 UPdate”的文章,就集束化治疗进行了更新阐述。此次主要更改是采用1 h集束化(h。Ur-IbUndIe , HIB)治疗策略取代3 h和6 h 的集束化治疗,并将成为初步处理脓毒性休克的策略。这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识别、抢救启动及治疗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南强调对于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是医疗紧急事件,1 h内必须同时完成5个步骤。 Ih - Bandle: 1 .测量乳酸水平,如初始乳酸水平高于 2 mmol/L则予重复测量 2 .在给予抗菌药物前获取血培养 3 .给予广谱抗菌药物 4 .对于低血压或乳酸水平>∕=4 mmol / L ,开始快速输注30 mL/kg晶体 液

5 .如果患者在液体复苏期间或之后仍处于低血压状态,则启用血管加压药, 以维持平均动脉压水平>∕=65 mm Hg (1)乳酸水平监测 血清乳酸是提示组织灌注的间接指标,因为乳酸增加可能代表组织缺氧。 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通过乳酸指导复苏能显著降低病死率。将乳酸水平升高作为组织灌注不足的标志,如果初始乳酸水平升高(>2 mmol∕L),则应在2 ~ 4 h内重新检测以指导复苏,而使患者的乳酸水平正常化。在脓毒 症患者中,乳酸水平>4 mmol/L同时合并低血压会显著增加入院后的病 死率。血清乳酸水平一直以来不仅作为一个危险因素,同时也可指导治疗, 研究发现,当乳酸水平≥3 mmol/L , 2 h内乳酸水平降低20% ,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2)获取病原学 在给予患者第1次合适的抗生素后几分钟内,即可有灭菌作用。因此必须在抗菌药物使用前获得血培养,以优化病原体的鉴定并改善患者的预后。血培养至少留取两份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 不应为了获得血培养而延误患者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尽管如此,血培养依然有假阴性率高、获取阳性结果时间长,还会有采血困难、采血量不足等问题。

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

第三章细菌感染 第十三节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 学习要求: 了解脓毒症常见病原体;熟悉脓毒症的诊断;掌握脓毒症的治疗;熟悉脓毒症休克的发病机制;熟悉脓毒症休克的诊断依据;掌握脓毒症休克的治疗。建立对临床出现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检查项目并做出诊断. 脓毒症(sepsis)是指由任何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SIRS是指感染或非感染性损害因子引起的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及其临床表现(见表1)。 脓毒症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皮疹、肝脾大及白细胞升高等.细菌栓子可随血流出现迁徙性炎症,形成多发脓肿。严重者出现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弥散性血管内溶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及多脏器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又称感染性休克。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直接 或间接引起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组织损害,无法维持正常代谢和功能,甚至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综合征。 链接:需要强调的是,有些传染病,如鼠疫、炭疽、伤寒等病程中的败血症期或型,不包括在脓毒症范围内.目前,临床文献越来越多地以SIRS取代毒血症,以脓毒症取代败血症等称谓. 表1 SIRS的诊断 诊断依据 1。体温>38℃或<36℃ 2.心率〉90次/分 3.呼吸〉20次/分或过度通气,或PaCO2〈32mmHg 4。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白细胞总数虽然正常,但中性杆状 核粒细胞〉10% . 除运动、贫血、失血等生理及病理因素影响外,上述指标≥2项,临床即可诊断。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小儿感染性休克

小儿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在临床非常常见,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致病微生物感染,及其有害产物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紊乱,导致血流灌注不足而致的休克,又称败血症休克、脓毒性休克。是机体对病原体的炎症免疫反应(immuno inflammatory response)失控,引起循环(macrocirculation)和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细胞代谢和脏器功能障碍的循环衰竭综合征。近年来随着对感染和休克这两个基本病理过程,在微观和宏观上理解的不断深入,对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定位以及临床诊治原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小儿感染性休克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细菌感染所致感染性休克在临床上以细菌感染所致较多见: (1)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的病因是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约占病因中的50%。 (2)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为常见。 (3)条件致病菌:近年来,一些条件致病菌如克雷白杆菌、沙门菌、变形杆菌及一些厌氧菌等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有上升趋势。 2.常见疾病在小儿疾病中,暴发型流脑、中毒型菌痢、败血症、重症肺炎、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常易发生休克。 原有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肝硬化及其他重病患儿,以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治疗患儿,在重症监护室经导管插管或各种诊断性穿刺的患儿,均容易发生感染,并以耐药的条件致病菌感染多见,也容易发生休克,故感染性休克也常见于医院内感染者。 (二)发病机制 1.新概念或观点有关感染和休克的新概念或观点主要是: (1)炎症免疫反应失控:是感染性休克的始动机制。全身或局部感

感染性休克简介

感染性休克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病因学 o 4.1病原菌 o 4.2宿主因素 o 4.3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 •5发病机理 o 5.1微循环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 5.1.1缺血缺氧期 ▪ 5.1.2淤血缺氧期 ▪ 5.1.3微循环衰竭期 o 5.2休克的细胞机理 o 5.3休克时的代谢改变、电解质和酸堿平衡失调o 5.4休克时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结构改变 ▪ 5.4.1肾脏 ▪ 5.4.2肺 ▪ 5.4.3心脏 ▪ 5.4.4肝脏 ▪ 5.4.5脑 ▪ 5.4.6其他 •6临床表现 •7诊断要点 •8诊断 o8.1临床表现 o8.2血流动力学改变 •9辅助检查

o9.1血象 o9.2病原学检查 o9.3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o9.4酸堿平衡的血液生化检查 o9.5血清电解质测定 o9.6血清酶的测定 o9.7血液流变学和有关DIC的检查 o9.8其他 •10鉴别诊断 •11治疗措施 o11.1控制感染 o11.2抗休克治疗 ▪11.2.1补充血容量 ▪11.2.1.1胶体液 ▪11.2.1.2晶体液 ▪11.2.1.3扩容输液程序、速度和输液量 ▪11.2.1.4输血治疗 ▪11.2.2纠正酸中毒 ▪11.2.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11.2.3.1扩血管药物 ▪11.2.3.2缩血管药物 ▪11.2.4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11.2.4.1强心药物的应用 ▪11.2.4.2维持呼吸功能、防治ARDS ▪11.2.4.3肾功能的维护 ▪11.2.4.4脑水肿的防治 ▪11.2.4.5DIC的治疗 ▪11.2.4.6肾上腺皮质激素和β内啡肽拮抗剂▪11.2.4.7其他辅助性治疗 o11.3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