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农计发[2007]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办):

我部组织编制的《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业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要求,针对近年来草原建设和保护的薄弱环节,为实现我国草原资源合理永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而编制的,是指导今后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请按照《规划》要求,结合你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制定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报我部备案。

附件:《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四日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总体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

目录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目标与任务

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四)南方草地区

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大约是耕地面积的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草原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人为开垦草原、超载过牧、破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十分严重,草原不断退化,生态持续恶化。我国天然草原大多位于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各大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流失和江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退化草原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源地,也是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地。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可以有效增加畜产品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草原是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草原畜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强草原保护建设,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扩大农牧民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繁荣牧区经济。在合理利用天然草原的同时,积极发展草地农业,实行草田轮作,可以优化农业结构,有效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草原也是食品、纺织、制革、制药等产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我国的草原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牧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草原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地区发展必须发挥产业

优势,做大做强草原畜牧业。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于促进扶贫开发、巩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大力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法治草,科技兴草,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草原法规政策不断完善。198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月12月全国人大修订后的草原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草原法的实施和完善,使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步入法制化轨道,逐步扭转"草原无法、破坏无罪"的局面。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有力地促进了草原法制建设。2002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保障政策。

二是草原家庭承包制稳步推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牧区逐步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实行草原公有、分户承包、家畜户有户养,明确了草原保护、建设与利用的责、权、利,初步解决了草原"大锅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发展牧业生产、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目前,全国草原承包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0%。

三是草原保护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2000~2005年,中央投资各类草原保护建设资金9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栏、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牧区人畜饮水、饲草料基地等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截止2005年底,人工种草840多万公顷,改良草原1600多万公顷,草原围栏3800多万公顷,累计治理"三化"草地5800多万公顷。草种田面积40多万公顷,生产草种

10多万吨,有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生产加工草捆、草块等干草产品200多万吨。通过保护建设,项目区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种草养畜热情高涨,以草定畜、科学养畜的意识得到增强。

四是草原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草原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尤其在牧草新品种选育、草原资源监测、病虫鼠害防治、人工种草、草原改良以及草产品生产加工、家畜饲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日益完善,在生产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广泛开展了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推动了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步。

五是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各地积极引导,以草原围栏、人工草地、饲草料基地和牲畜棚圈等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科学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初步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为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不少地方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各地坚持科技兴草兴牧,大力推广先进的饲草料种植和饲养管理技术,改良草畜品种,调整畜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使草原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尽管近年来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应该看到,我国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草原生产能力总体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没有根本提高,保护和建设草原,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当前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及利用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政策措施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草原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保护和建设草原的责任意识不强。重视追求草原的经济效益,忽视其生态和社会功能。一些地方未将草原保护建设列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未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

的全局予以统筹考虑和积极支持。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和保护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草原法制不健全,监理体系不够完善。保护草原、建设草原、合理利用草原的良好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二是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盖度降低,沙化、盐碱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占到半数。草原火灾、鼠虫害、雪灾等自然灾害也十分严重。近十年来,平均每年发生草原火灾数百起,草原鼠害面积约4000万公顷,草原虫害面积约2000万公顷。一些地方开垦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乱征滥占草原等问题非常突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开垦草原约2000

万公顷,其中近50%已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一些地方不合理开采草原水资源,致使下游湖泊干涸,绿洲草原及其外围植被不断消失。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草原不断退化,沙尘暴、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危害日益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是人口压力增大,草畜矛盾突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牧区人口成倍增长,北方干旱草原区人口密度达到人/平方公里,为国际公认的干旱草原区生态容量5人/平方公里的倍。在人口增长及生产发展的同时,草原超载过牧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北方草原家畜平均超载达36%以上,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18个百分点。草原长期得不到休养生息,草原质量和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平均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初下降了1/3-2/3,牧区经济及草原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四是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不高。我国草原畜牧业经营粗放、管理落后、效益低下等现象较为突出。长期以来,草原畜牧业主要依赖天然草原放牧。有的地方牧民仍过着逐草而牧、随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牲畜数量的增加,不仅效益低下,而且也造成草原资源严重破坏。

五是投入不足,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对草原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利用、轻保护,多索取、少投入的现象非常突出,草原投入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草原保护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有所增加,但由于草原面积大,历史欠账太多,投资总量仍然严重不足。目前,草原地区水利、交通、通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落后于其他地区,难以适应草原保护建设及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明确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规划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这为草原保护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从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生态优先上来,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加快推进草原经济增长方式、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认真实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增强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我国草原类型分布特点、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着眼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草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确定各个区域保护建设的重点和合

理利用的措施。

二是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持续利用。突出草原的生态功能,加强草原的资源管理和有效保护。根据草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突破口,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项目建设,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全面保护,以全面保护巩固建设成果。同时还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促进草原的合理利用,巩固保护与建设成果。

三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力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与任务

1、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围栏、草原改良、人工草地建设、科学饲养、家畜改良以及禁牧、休牧、轮牧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努力实现"草原绿起来、草原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地区农牧业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草原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建立起人与资源、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

具体任务:到2020年,全国累计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5亿公顷,改良草原6000

万公顷,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000万公顷。主要牧草品种原种繁育基地2.5万公顷,良种繁育基地达80万公顷,年产草种达30万吨以上。新建草原自然保护区50处。累计治理"三化"草原亿公顷以上。全国6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措施,天然草原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植被明显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草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草原畜牧业较快发展。

2、"十一五"目标:到2010年,草原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草原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合理利用的各项措施不断推进和完善,草原支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草原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引导草产品加工业发展,草原地区农牧业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具体任务:到2010年,全国累计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亿公顷,改良草原面积达到4000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2000万公顷。主要牧草品种原种繁育基地2万公顷,良种繁育基地达60万公顷,年产草种达18万吨以上。新建草原自然保护区21处。全国4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措施,天然草原家畜超载率由目前的36%下降到25%以下,累计治理"三化"草原1.1亿公顷以上。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根据我国草原的区域性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保护建设利用的需要,将我国草原划分为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青藏高寒草原区、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和南方草地区等四大区域,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结合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采取分区治理的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基本情况:该区位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以及东北西部地区,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10个省(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该区有草原面积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万公顷。截至2005年底,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55万公顷,改良草原面积823万公顷,草原围栏面积2648万公顷,累计治理"三化"草地3650多万公顷。草种田面积32.8万公顷,草种产量万吨。

该区域气候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降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低

于50 毫米。冷季寒冷漫长,暖季干燥炎热,水分蒸发量大,一般为降水量的几倍或几十倍。该区域以荒漠化草原为主,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由于重利用轻管护,超载过牧、滥采乱挖等问题较为严重,鼠虫害发生频繁,导致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日趋严重,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源。该区域也是我国主要的草原高火险区。

主攻方向:治理退化草原,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提高草原生产能力,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重点实施退牧还草、风沙源草原治理、草业良种和草原防灾减灾等工程。一是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采取围栏建设、补播改良、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对退化草原进行保护和治理。二是实施风沙源草原治理工程,通过围栏封育、人工种草、草原改良、棚圈建设等配套措施,对沙化草原进行综合治理。三是加强优良牧草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的供应能力。四是加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储备物质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灾害能力。此外,通过实施人草畜三配套工程,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目标任务:到2010年,累计草原围栏面积达到7150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950万公顷,改良草原面积达到2310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40万公顷,草种产量达12万吨。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面积达8000万公顷,其中禁牧1400万公顷,休牧6000

万公顷,划区轮牧600万公顷。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8处。草原灾害防控能力不断增强。

到2020年,累计草原围栏面积达到8900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300万公顷,改良草原面积达到3050万公顷。良种繁育面积达到54万公顷,草种产量达万吨。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面积达1.2亿公顷,其中禁牧1800万公顷,休牧8400万公顷,划区轮牧1800万公顷。新建草原自然保护区12处。建立较为完善的草原灾害防控体系。

(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基本情况:该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涉及西藏、青海全境及四川、甘肃和云南部分地区,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我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核心

区,享有中华民族"水塔"之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有草原面积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万公顷。截至2005年底,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92万公顷,改良草原面积449万公顷,草原围栏面积908万公顷,累计治理"三化"草地1450多万公顷。草种田面积6.6万公顷,草种产量万吨。

该区域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候寒冷,无霜期短。该区域以高寒草原为主,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牧草生长期短,产草量低。由于超载过牧、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无序开采矿产资源等因素影响,加之自然条件恶劣,鼠虫害和雪灾发生严重,致使草原植被盖度降低,草原退化,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大量泥沙流失,直接影响江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主攻方向:修复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草原植被,维护江河源头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实施退牧还草、草原防灾减灾、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人草畜三配套等工程。一是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采取围栏建设、补播改良、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对退化草原进行保护和治理,重点搞好江河源头和生态脆弱区草原保护。二是加强以草原鼠虫害为重点的草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防控能力。三是加强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濒危草原自然资源。四是通过人草畜三配套建设,改善游牧民的定居条件。

目标任务:到2010年,累计草原围栏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0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达到840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7万公顷,草种产量达万吨。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面积达4000万公顷,其中禁牧1200万公顷,休牧2500万公顷,划区轮牧300万公顷。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7处。草原鼠虫害等灾害防控能力明显提高。生态极度脆弱区的大部分游牧民的定居条件得到改善。

到2020年,累计草原围栏面积达到6000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30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达到1800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9万公顷,草种产量达万吨。

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面积达6300万公顷,其中禁牧1300万公顷,休牧4200万公顷,划区轮牧800万公顷。新建草原自然保护区8处。草原鼠虫害等灾害得到有效遏制。游牧民基本实现定居。

(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基本情况:该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和陕西等10省(市)。该区有草原面积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万公顷。截至2005年底,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73万公顷,改良草原面积165万公顷,草原围栏面积97万公顷,累计治理"三化"草地350多万公顷。草种田面积3.3万公顷,草种产量万吨。

该区水热条件较好,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上,是我国草原植被覆盖度较高、天然草原品质较好,产量较高的地区,也是草地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人工种草和草产品加工业潜力很大。该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开垦比较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沼泽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部分地区草原盐碱化、沙化。

主攻方向:结合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加强草原监督管理,遏制乱开滥垦、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大力推广人工种草,积极发展草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重点实施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一是通过开展人工种草,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发展草原畜牧业。二是加强天然草原改良,恢复草原植被,提高天然草原生产能力。三是加快发展草产业,提高草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目标任务:到2010年,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60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达到400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5万公顷,草种产量达万吨。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3处。开垦草原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到2020年,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80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达到600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7万公顷,草种产量达万吨。新建草原自然保护区4处。

(四)南方草地区

基本情况:该区位于我国南部,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15省(市、区)。该区有草原面积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万公顷。截至2005年底,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20万公顷,改良草原面积171万公顷,草原围栏面积134万公顷,累计治理"三化"草地370多万公顷。草种田面积1.9万公顷,种子产量万吨。

该区气候温暖,水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牧草生长期长,产草量高。该区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垦草种地问题突出,部分地区草地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主攻方向: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积极发展草地农业和草地畜牧业。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重点实施岩溶地区石漠草地植被恢复工程和草地开发利用工程。一是对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地区草地,采取草地改良、围栏封育、种草养畜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二是改良天然草地,积极发展人工种草,推行草田轮作,强化草畜配套,发展高效草地农业。

目标任务:到2010年,累计草原围栏面积50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35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达到450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8万公顷,草种产量达万吨。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面积达540万公顷,其中禁牧100万公顷,休牧390万公顷,划区轮牧50万公顷。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2处。

到2020年,累计草原围栏面积100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600万公顷,

草原改良面积达到550万公顷。牧草良种繁育面积达到10万公顷,草种产量达万吨。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面积达660万公顷,其中禁牧100万公顷,休牧360万公顷,划区轮牧200

万公顷。新建草原自然保护区6处。

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要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防灾减灾及草地开发利用三个方面,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沙化草原治理工程、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工程、草业良种工程、草原防灾减灾工程、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游牧民人草畜三配套工程、草地开发利用工程和牧区水利工程等九大工程。重点工程共涉及1100多个县(市、旗、团场及其县域内的农牧场、军事管理区)。

(一)退牧还草工程。该工程主要在地处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蒙陕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和地处青藏高寒草原区的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的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及兵团,共279个县(旗、团场)实施。这一区域现有草原面积2亿多公顷,其中一半以上严重退化。主要通过草原围栏、补播改良、人工种草以及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恢复草原植被,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二)沙化草原治理工程。该工程在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和青藏高寒草原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4省(市、自治区)的223个县(市、区)实施,其中包括正在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75个县(市、旗、区)。工程区内有草原面积6232万公顷,其中退化草原面积4822万公顷,通过采取围栏封育、飞播改良、人工种草、小型牧区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禁牧、休牧等措施,使沙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

(三)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工程。该工程重点在南方草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市、自治区)的275个县(区、市)实施。该区域天然草地面积2297万公顷,(石漠化)退化草地面积1255万公顷。通过采取草地改良、围栏封育、种草养畜等措施,恢复草原植被,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

(四)草业良种工程。按照生态地带性要求,在甘肃河西走廊、蒙宁河套灌区和新疆绿洲灌区建设温性牧草原种繁育基地;在东北三省建设羊草、碱茅和饲用(青贮)玉米原种繁育基地;在海南、广西、广东等省区建设热带亚热带牧草原种繁育基地。同时,对"十五"期间国家已建设的优良草种基地择优扶持,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草业良种繁育体系,大幅度提高我国牧草良种生产能力。

(五)草原防灾减灾工程。按照我国草原火灾、病虫鼠害、毒害草等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因害设防,分区施治,加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灾物资保障体系及指挥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防治应急反应能力。

草原防火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包括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甘肃、青海、河北等13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72个Ⅰ、Ⅱ级火险县(市、旗、区、团场)。另外,还包括云南的迪庆、西藏的那曲等草原防火重点地区。主要建设内容为物资储备库、防火站、指挥中心及防火隔离带设施建设。

草原病虫鼠害防治重点区域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4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虫害、鼠害常年发生面积分别在2万公顷、4万公顷以上的299个县(市、旗、区,团场)。

(六)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在加强已建12处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按照草地类型、自然特点和气候规律等因素,从抢救性保护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合理确定草原自然保护区,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建设和完善一批草原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原。需完善的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更新交通、通讯和管护设施,完善办公和生活设施,购置与新建部分科研、监测、宣传与教育设施。拟新建的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立管护、办公和生活设施,购置交通、通讯、科研、监测、宣传与教育设备。

(七)游牧民人草畜三配套工程。西藏、青海、四川藏区及新疆,自然条件恶劣,雪灾频繁,部分牧民仍沿袭传统的游牧方式,生产效率低下,防减灾能力弱,是新牧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该工程通过改善游牧民定居房屋、牲畜棚圈、饲草料基地、贮草棚、人畜饮水井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4省区的148个县(市、区)近15万户游牧民的定居,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安居乐业。

(八)农区草地开发利用工程。共361个县。该工程重点在南方草地区的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9省(区), 可利用草原面积100万亩以上,未发生石漠化,或虽然可利用草原面积小,但长期以来在三元结构调整、冬闲田种草、草畜配套发展草业方面有较完善的扶持政策、经营模式和成熟技术的县(市、区)和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的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等8省,以及位于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山西部分地区,可利用草原面积100万亩以上,未发生草原沙化或沙化不明显的非牧业、半牧业县(市、区),开展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田轮作等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促进草产品加工业和草地农业发展。工程区内有天然草原面积2698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为2205万公顷。

(九)牧区水利工程。该工程范围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4个省(区)及兵团,涉及411个县(市、旗、团、场)。建设重点在内蒙古中部、新疆北部、青海三江源区及环青海湖、甘

肃南部、四川北部等草原生态恶化的牧区。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通过采取"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节"结合,优先对现有工程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坚持建管并重突出抓好管理,确保工程发挥最佳效益。六、保障措施

草原保护建设利用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相当艰巨。各级发改、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内容,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和各种资金渠道情况,编制各重点工程规划和地方规划,切实采取措施,组织实施规划。

(一)加强领导,切实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草原保护建设利用事关植被的恢复与保护,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草原恢复与建设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地位,把草地植被的恢复与建设与发展畜牧业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结合起来。要切实加强对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目标责任制,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草原保护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发改、财政、农业、水利、粮食等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地要依据本规划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并将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强化依法治草,认真落实各项草原保护制度。要按照《草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和要求,实行严格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监测预警机制,促进草原资源

的永续利用。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草原保护建设和监督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厉打击开垦、乱采滥挖、非法征占用等破坏草原的行为,有效遏制草原面积递减的趋势。加快《草原法》配套法规制定进程,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基本草原保护、草原植被恢复费用征收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法规。

(三)完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草原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草原畜牧业发展,增加对草业的投入,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发挥牧民对草原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增加对重点工程及草原监理、监测、科研、防灾等的投入。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实行积极稳妥的草原生态移民政策,缓解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在坚持政府因素积极投入、统筹结合利用现有相关资金的同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筹集资金,积极引导和利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农牧民个人等社会资金,加大对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支持力度。

(四)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草原科技水平。要努力增强草原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广泛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提升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整体技术水平。要加大对科研、教学、推广的投入力度,支持科技创新,紧紧围绕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加强科学研究,组织科技攻关,力争有所突破。要特别注意加快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科研成果的应用,积极推广良种生产、优质高产牧草种植和饲草饲料青贮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科技水平。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

(五)切实抓好重点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草原建设的重点工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按规划选项,按项目实施,按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建设资金,按效益考核。重点工程所在区域的各级政府,要组织力量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做好经济、技术论证。引入竞争机制,对工程建设实施公开招标选择实施单位。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组织设计和施工,逐步引入工程监理制,定期对工

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确保工程质量。

(六)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要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草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广泛普及草原科技知识,弘扬种草、护草、爱草的绿色文化。树立和运用大资源的理念,高度重视草原资源的保护开发,确保草原永续利用。树立和运用大农业的理念,把草原保护建设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来发展。树立和运用大食物的理念,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增加草畜绿色食品供给。树立和运用大生态的理念,充分发挥草原的生态功能,建设好草原生态屏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建设草原的责任意识,努力创造全社会爱护草原的良好环境。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简介 一、项目背景 当前,南宁市正积极筹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现状关于南宁市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规划保护体系不够完善,使申报工作面临困难。因此,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全面调查南宁市市区历史建筑现状,梳理南宁市历史建筑遗产及资源,构建完善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框架体系,从而协调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南宁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快《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势在必行。 二、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 通过对南宁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其合理利用,为后人保存珍贵历史遗产和文化资产;促进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城市风貌和环境的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人文品位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建设。 (二)规划原则 1、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2、科学规划、分类管理的原则; 3、整体保护、动态保护的原则。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区,包括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6个城区;重点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 三、主要内容 通过调查评估,遴选南宁市历史建筑和提出保护名录,明确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目标、原则及方案,为南宁市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提供指导依据,为南宁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一)历史建筑认定 历史建筑是指1980年前建成的,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能够反映南宁市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且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群)。对1980年后建成,具有特殊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或对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和重要意义,并且受到拆迁或毁坏危险的建(构)筑物(群),也可确定为历史建筑。 本次规划共评选出南宁历史建筑64处,历史建筑类型涵盖传统民居、坛庙祠堂、现代住宅、近现代公建、工农业建筑、景观建筑或构筑物六种建筑类型。

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1996年,怒江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鉴于怒江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高黎贡山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通过,200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怒江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由于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1992)119号《关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1994—200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00)34号批示,将原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 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 通知》(林计财规字[2000]64文)。 ●《关于下达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 [200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01—2005,GEF)。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 ●《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1996—2010)。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怒江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 (1999)。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五”发展规划》(2001—2005)。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规划》 (1996—2010)。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工业历史资源的现状 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记载,从1860年代至1990年代选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1家企业(解放前132家、解放后239家)作为本次规划的调研对象。通过对371处企业的全面调查,目前全市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二、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 一是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武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工业企业;三是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工业企业;四是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三、工业遗产推荐名单 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该29处工业遗产从发展阶段上涵盖了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13处,已被列为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其中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6处);从建筑形式上则包含了建筑群11处,单体建筑16处,附属建构筑物2处。(详见附表1) 四、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 《规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1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二级工业遗产6处,三级工业遗产8处:一级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此类工业遗产以保护为主,充分尊重历史特征,对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应在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咨询继续考试2020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列哪项可不作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A.功能区划 B.确定保护对象 C.基础设施建设 D.管理政策设计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2.下列情形可以不区划缓冲区: A.与另一个保护区相连 B.主要保护对象单一 C.外围与另一个保护区核心区相连 D.外围是森林公园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局址建设内容不应包括: A.场院工程 B.业务用房 C.辅助用房 D.住宅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4.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不应包括:

A.环境容量测算 B.旅游资源评价 C.旅游区划 D.经济效益分析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5.我国主要依据下列哪个因素进行自然保护区分类的? A.管理目标 B.主要保护对象 C.主管部门 D.政府层级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确定自然保护区边界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A.主要保护对象习性 B.自然分界 C.经济发展条件 D.社会发展水平 E.以上都不是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2.自然保护区监测一般包括几下几方面: A.生物多样性监测

B.关键物种监测 C.环境监测 D.自然资源监测 E.社区监测 F.旅游监测 用户答案:[ABCD]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主要作用为: A.缓解保护利用矛盾 B.社区发展 C.提高保护效率 D.增强保护区功能 E.兼顾开发活动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4.总体规划最主要的三个特性是什么? A.自然性 B.协调性 C.综合性 D.长期性 用户答案:[ABD] 得分:0.00 5.自然保护区功能区一般划为: A.核心区

草原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研究

草原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研究 一、引言 草原被称为地球的皮肤,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屏障,其特有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功能,在保护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草原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资源,广阔分布在其它植被类型难以延伸的干旱、高寒等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的广阔地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难度将远远大于海洋、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甚至无法还原。 辽宁省草原大部分位于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大草原毗连,由于缺乏对草原功能的全面认识和有效保护,并受农畜产品短缺时期优先发展生产的影响,长期以来,强调草原生产功能多,重视草原生态功能少;对草原开发利用多,对草原保护建设少,使草原逐渐减少和退化沙化,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全省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009年,辽宁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截至2011年,省财政已投入 治理资金3亿元,治理沙化草原面积300万亩,这项工程被辽西北广大农民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工程和民心工程。“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将继续开展实施这项工程。本文在总结和梳理近三年草原生态保护经验的同时,重点研究分析加强和完善这项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促进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辽西北草原生态保护实施背景及主要措施 辽西北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包括沈阳、锦州、阜新、铁岭、朝阳等五市,是辽宁省最重要的粮食、畜牧、蔬菜等农产品主产区;同时,辽西北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地处科尔沁大草原南缘,草原面积占全省草原一半以上,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功能,在保护全省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辽西北草原受过度开垦、超载 过牧、矿产开采等因素影响,面积不断减少,已由1980年的1637万亩缩减至2009年的1000 万亩,面积减少了39%现存草原严重沙化面积达750万亩,占草原面积的75%草原载畜量 下降了50%-70%更为严重的是,在与内蒙古交界处,形成了一条长达600多公里、宽达70 多公里,总面积约 4.4万平方公里风沙危害带,流沙蔓延,沙尘肆虐,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逐年加剧,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沙进人退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及全省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遏制草原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蔓延的趋势,阻止日益南侵的沙漠,辽宁省政府于2009年启动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 程,采取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建设与保护措施相配套的治理方式。一是补播改良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在地表裸露区域播种沙打旺、草木樨、锦鸡儿、荆条等固沙、耐旱、适应性强的草籽,以迅速增加优质牧草种类,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加快草原生态修复。二是围栏封育增强草原自然恢复能力。采取刺线围栏等工程措施,对草原沙化严重区域实行围封保护,禁止人畜践踏破坏,增强其自然修复能力。三是草原鼠虫害防治措施保护治理成果。 对危害草原的鼠类,通过使用物理方法、高效低毒化学药品等措施消灭鼠害;对蝗虫等害虫,通过放养草原牧草鸡等生物措施加以有效防治。 经过三年治理,辽西北300多万亩沙化草原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保护,取得了显著的生 态效益,治理区形成了东起康平、西至凌源的网状分布的草原阻沙带,有效阻止了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工程区草原沙化、荒漠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草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辽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根据省水土保持研究所2011年最新监测结果显示, 治理区平均植被盖度达到75%比治理前提高54个百 分点,治理区流沙被固定,大风天气不起沙。同时,沙化草原治理后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土壤流失量由治理前年均每亩1867公斤下降到367公斤,减少了409%每年减少耕地损失 1.5万亩;治理区补播的牧草,秋季收割后饲喂家畜,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变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据统计,治理后的草原每 5 亩所产牧草喂养一只羊,300 万亩治理草场增加羊饲养量60 万只,治理区农民每年增收 2 亿元。

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草原是牧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县是自治区确定22个牧业县和30个易灾县之一,草原畜牧业比重占全县畜牧业比重60%以上。但近年来,特别是1996年至XX年期间,由于草原畜牧业一味追求数量扩张型发展路线,忽略了草原生态承载能力,使全县牧区人口和牲畜存栏不断增加,同时受利益趋使滥垦乱挖草场案件时有发生,草原自然灾害、生物灾害频发,造成草场载畜能力明显下降,全县天然草原生态日益恶化,几乎所有的天然草原均不现程度地出现“三化”现象,甚至约有20余万亩的草场已不能做放牧使用,严重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破解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经济如何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县党委书记曾亲自牵头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先后两次深入牧区调研,并明确提出:“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是关系牧区牧民长期发展的根本问题,抓好草原生态保护是真正对牧民负责的一项重大工程”,要坚持按照“保护草原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草原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大力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依托国家天然退牧还草项目工程,通过5年的努力实施了6期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48.5 万元,建设草原围栏面积278 万亩,使

围栏草场面积达到全县实际可利用草场面积494万亩的56.28%;切实加大牧民定居、草畜平衡建设力度,XX年完成了安乡托斯呼尔图村、哈镇乌拉斯台村2个牧业村队的牧民定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了饲草料地种植任务,积极推广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制度,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了新建定居点30%牲畜冷季舍饲圈养;认真做好草原虫鼠害监测和防治工作,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每年防治面积在30万亩以上;不断规范和加强草原行政执法力度,通过开展清山清查活动,杜绝了滥垦乱挖破坏草场行为,避免了人为破坏草场现象发生。 通过以上举措,**县草原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呈现勃勃生机。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全县天然草草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改善了草原植物的生存环境,使草地植被得到休养生机的机会,草原植被覆盖度和产草量均有明显提高。经测定:我县项目区内程区内草原植被平均盖度提高了5-15个百分点,平均高度提高了3-8厘米,平均地上生物量提高了10-24%。项目区牧民通过项目带动和国家禁休牧陈化粮折现补助,已累计直接增加收入1700万元以上,户均达到1万元左右;通过实行牧民定居、以草定畜、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冷季舍饲圈养等配套措施,不仅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还能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畜群结构,改良家畜品种,加快出栏周转,提

草原生态系统保护

草原生态保护 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草原生态系统在其结构、功能过程等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它不仅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体是东北-内蒙古的温带草原。根据自然条件和生态学区系的差异,大致可将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分为三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主要点: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由于降雨稀少,乔木非常少见。那里的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草原上啮齿目动物 特别多,它们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瞪羚,黄羊,高鼻羚羊,跳鼠、狐等善于奔跑的动物,都生活在草原上。由于缺水,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 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广阔的草原上,饲养 着大量的家畜如细毛羊滩羊,伊犁马、三河马,库车高皮羊等。

这些家畜能为人们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此外,草原还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风沙侵蚀。 由于过度放牧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我国的草原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有些牧场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世界草原的总面积为45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24%,仅次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圈固定能量的比例中,草原生态系统约为11.6%,也居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二位。 草原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我国草原的类型较多,从整体上看,内蒙古草原以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占优势,建群植物主要是禾本科草类,基中以针茅和羊草最有代表性。前者为丛生禾草,后者为根茎禾草,根茎发达,对防风固沙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中部为稀疏草原,以大针茅为主;西部为荒漠草原,以丛生戈壁针茅为主。 草原对大自然保护有很大作用,它不仅是重要的地理屏障,而且也是阻止沙漠蔓延的天然防线,起着生态屏障作用。另外,它也是人类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基地。 草原生态系统所处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一般都在250-450毫米,而且变化幅度较大。蒸发量往往都超过降水量。另外,这些地区的晴朗天气多,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这种气候条件,使草原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构成上表现出了一些与之适应的特点 从总体情况看草原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适宜于奔跑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申报、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以下简称“计财司”)会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以下简称“保护司”)负责总体规划的审核、批复和实施监督工作。 第四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组织编制总体规划。规划技术深度必须达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 20399-2006)的要求。规划期一般为10年。 第五条规划编制内容应包括总论、自然保护区概况、保护现状及评价、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保障措施等9个部分,具体见所附编写要求。 第二章规划上报 第六条总体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完成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和审查。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域的有关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充分衔接。同时,要广泛征求所在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旅游等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意见。 第七条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行文上报国家林业局。上报的材料包括: (一)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上报文件;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总论要求。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 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一)保护管理现状。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四、基本思路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期限及目标、总体布局(区划原则、依据、方法,详细描述各功能区界限、面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等。 五、主要建设内容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 (一)保护管理。包括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护站、点及分区管理的范围和面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措施、生态恢复、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措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项目。 (二)科研监测。包括科学研究、生态与资源监测项目及内容(要有针对性、连续性,如果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合作开展的工作要单独注明)。 (三)公众教育。包括公众教育、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等措施。 (四)可持续发展。包括实施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社区发展扶持等项目,要明确区划、项目布局、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要制定好保护的措施,加强对大气质量的保护力度。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提出针对本项目环保工作的要求和环保措施,提高参建职工的环保意识和注重环保的自觉性。 2、严格执行设计文件要求和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规定,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严格遵照执行。 3、建立环保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即领导层抓全面,管理层抓重点,实施层抓具体落实。同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月对施工环保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 4、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与设计、施工统筹规划,同步运作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时间,合理规划施工用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与施工同步,恢复措施紧跟,施工中保护施工界外的地表植物和排水沟渠,施工后及时平整清理、恢复植物,完善排水系统、清除垃圾。 5、精心保护地表植被,对施工限界内的植物、草皮、树木等做到尽力维护,尽可能将铲除的草皮养护好用于地表防护。同时对施工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集中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严防逸散,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6、加强对大气质量的保护力度,在运输水泥等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7、加强对噪声限制的保护措施,机械车辆途经施工生活营地或邻近居民区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农计发[2007]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办): 我部组织编制的《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业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要求,针对近年来草原建设和保护的薄弱环节,为实现我国草原资源合理永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而编制的,是指导今后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请按照《规划》要求,结合你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制定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报我部备案。 附件:《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四日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总体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 目录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目标与任务 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四)南方草地区 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大约是耕地面积的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2020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Contract Template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提出针对本项目环保工作的要求和环保措施,提高参建职工的环保意识和注重环保的自觉性。 2、严格执行设计文件要求和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规定,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严格遵照执行。 3、建立环保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即领导层抓全面,管理层抓重点,实施层抓具体落实。同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月对施工环保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 4、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与设计、施工统筹规划,同步运作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时间,合理规划施工用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环保与施工同步,恢复措施紧跟,施工中保护施工界外的地表植

物和排水沟渠,施工后及时平整清理、恢复植物,完善排水系统、清除垃圾。 5、精心保护地表植被,对施工限界内的植物、草皮、树木等做到尽力维护,尽可能将铲除的草皮养护好用于地表防护。同时对施工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集中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严防逸散,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6、加强对大气质量的保护力度,在运输水泥等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7、加强对噪声限制的保护措施,机械车辆途经施工生活营地或邻近居民区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本文是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提出针对本项目环保工作的要求和环保措施,提高参建职工的环保意识和注重环保的自觉性。 2、严格执行设计文件要求和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规定,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严格遵照执行。 3、建立环保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即领导层抓全面,管理层抓重点,实施层抓具体落实。同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月对施工环保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 4、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与设计、施工统筹规划,同步运作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时间,合理规划施工用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环保与施工同步,恢复措施紧跟,施工中保护施工界外的地表植物和排水沟渠,施工后及时平整清理、恢复植物,完善排水系统、清除垃圾。 5、精心保护地表植被,对施工限界内的植物、草皮、树木等做到尽力维护,尽可能将铲除的草皮养护好用于地表防护。同时对施工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集中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严防逸散,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6、加强对大气质量的保护力度,在运输水泥等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7、加强对噪声限制的保护措施,机械车辆途经施工生活营地或邻近居民区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总论要求。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一)保护管理现状。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四、基本思路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期限及目标、总体布局(区划原则、依据、方法,详细描述各功能区界限、面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等。 五、主要建设内容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

【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动员会讲话.doc】草原生态保护的意义

【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动员会讲话.doc】 草原生态保护的意义 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动员会讲话同志们们: 刚才,旗政府副旗长同同志宣读了《年草原生态保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旗政府与各苏木镇签订了了责任状,盟农牧业局局长长作了重要讲话。请各地、各各部门按照方案、责任目标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就就如何落实好草原生态奖补工工作,强调以下几点: 一、、前一段工作回顾今年盟里里落实草原奖补工作会议结束束后,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并并专门听取了业务部门的汇报报,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旗里统一一部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的工作。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旗里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导任组长,分管副书记、纪检检书记、副旗长任副组长,各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单位位的草原奖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办公室,确保了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是精心安排部署。为确保奖补补政策的落实,旗委、政府成成立了以旗人大副主任、政协协副主席带队的调研组,按照照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的分类,对14个苏木乡镇进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此基础础上印发了《关于上报草原奖奖补政策有关数据和措施的通通知》和《草原奖补工作基本本情况调查表》,从落实政策策的基础数据搜集、方

案制定定细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求。各地都能够按要求组织上上报材料,为全面落实奖补政政策赢得了主动,奠定了基础础。三是讨论制定方案。在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全旗旗《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奖励机制实施方案》,方案已已经获得区盟审核批复。各地地也都能够按照要求结合实际际着手制定本地区的落实补奖奖政策的方案。四是落实工作作经费。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利实施,旗里在财政十分紧张张的情况下,拨付专项经费,,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五五是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为确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和资金切实实发挥效益,按照盟委、行署署要求,在盟农牧业局的指导导下,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乌乌兰毛都苏木勿布林嘎查等五五个嘎查村进行了禁牧区和草草畜平衡区试点工作。截止目目前,试点工作已结束,没有有接到任何反馈,群众对试点点工作比较满意。可以说试点点工作是比较成功的。在试点点过程中探索出了大量符合全全旗实际的操作方法和措施,,为全旗推开积累了宝贵的经经验。 从总体上看,全旗落落实草原补奖工作着手早、行行动快、基础工作扎实,但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别地区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把落实草原补奖政策作为事关关全局发展的大事来抓,政策策研究不透,抓落实的力度不不够,有些地区不能及时上报报本地区的实施意见和措施。。二是各地开展不平衡。由于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同,有些地地区草原勘界确权等基础性工工作完成的较好,比较扎实,,但也有个别地区还没有真正正启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了落实奖补工作的正常开展。。

草原保护总体规划

草原保护总体规划二○○七年四月

目录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2)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1)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4)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4)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目标与任务 (10) 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12) (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12) (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14) (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16) (四)南方草地区 (17) 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18) 六、保障措施 (23)

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7%,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草原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080103

广东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总体规划 (2008-2020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二OO八年一月

项目名称:广东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建设单位:广东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设计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证书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林资政字甲C00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旅规甲14—2007

领导小组名单 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规划人员名单 技术负责:吴楚材教授、博导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陈孝青副研究员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人员:吴楚材教授、博导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吴章文教授、博导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陈孝青副研究员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郑群明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魏良春高级工程师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黄健屏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柏智勇教授、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杨道德教授、博导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 魏美才教授、博导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田雪昀工程师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黄智亮工程师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严伟宾工程师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梅刚工程师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李涛助理工程师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蔡文芳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刘小镜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朱若冰助理工程师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李洵助理工程师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肖祥艺工程师、副站长湖南省永州市环境监测站 陈红锋博士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罗建新教授湖南农业大学 雷晓东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XX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设计

XX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设计 1.1 建设类型 1.1.1 保护区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的规定,XX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中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2 主要保护对象 XX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南亚热带山地垂直带上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特有动植物物种。包括: (1)我国大陆典型、完整的南亚热带山地垂直带上自然生态系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中国大陆分布最南的苍山冷杉林和铁杉林。 (2)以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孔雀、黑颈长尾雉、巨蜥、蟒蛇等为代表的61种国家和XX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XX 红豆杉、水青树、桫椤、金毛狗等为代表的12种国家和XX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3)保护区内的特有成分:植物中的6个中国特有属和23个保护区特有种;哺乳类动物23个中国特有种、两栖爬行类的29个XX 特有种、鱼类的9个XX、XXX亚区特有种和4个新种。 1.2 保护区范围

XX大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XX县东部,涉及XX县的XXX乡、XXX 乡、XXX乡、XXX4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9°32′56″~99°43′47″,北纬24°00′10″~24°12′27″。保护区面积为17541hm2,均为国有林,占县国土面积32.08万hm2的5.48%。 1.3 交通、通信条件 XX县县内公路里程3044 km,其中:省道186 km,县乡公路388 km,乡村公路836 km,蔗区公路1340 km,机耕公路161 km,烟区专用路38 km,邮、水、电、林专用路95 km。从省会XX市到XX市有航班通行。连接XX高速公路的XX二级路正在修建中,从XX到XX保护区的交通运输有望得到改善。保护区周边各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均通公路,部分自然村通公路,保护区被不同等级的公路环绕,各保护管理点均通简易公路。 保护区周边各乡镇均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各村民委员会通程控电话。 1.4功能区划 根据《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部份。核心区面积9276hm2,占52.88%,缓冲区面积3291hm2,占18.76%,实验区4974hm2,占28.36%。 保护区区划结果详见表2-1。区划布局详见第二卷《设计图纸》中“XXX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XX保护区功能区划面积表 表2-1 单位:h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