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综合探究与综合性学习

五、综合探究与综合性学习
五、综合探究与综合性学习

五、综合探究与综合性学习

班级姓名

口语交际、综合探究与综合性学习

【一】口语交际

1.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尽管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但有些人就是不喜欢他。有一次,一个绅士见到安徒生,讥笑他:〝安徒生,你脑袋上面的玩意儿,能算个帽子吗?〞安徒生只把那绅士的话语稍加变化,就巧妙地回敬了那位绅士,令人为之捧腹。

你觉得安徒生的回答应该是:〝__先生,你帽子下面的玩意儿能算个脑袋吗?__〞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以说服妈妈同意晓宇跟航航交往。要求语言连贯、得体,100字左右。

妈妈:〝晓宇,不要再跟班上的航航来往了,他成绩还不如你;你要跟成绩好的人多交往,那样对你学习有帮助。〞

晓宇:〝__(例如)妈妈,我和航航是兴趣相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虽然成绩不如我,但有很多方面还是值得我学习。况且,我不会因为与航航的交往耽误学习,平时会更多地向老师同学请教,更加努力地提高成绩。__〞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益阳新闻网讯5月28日,市博物馆举行〝乐享传统,粽爱端午——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吸引了省商务厅2019非洲国家民族政策与实践研修班的19名学员参加,来自南苏丹的彼得·库阿奇包出了一个像样的粽子,开心得合不拢嘴。

(1)学校派你作为小记者去采访彼得·库阿奇,请准备三个采访问题。

【答案】__(例如)①你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吗?②你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了解?③你对本次活动的感受怎样?④你对组织过传统节日有何建议?⑤包粽子难不难?粽子好吃吗?

(2)晓刚家过端午节,奶奶要亲自包粽子,妈妈说自己包太麻烦,不如到市场买。假如你是晓刚,将怎样劝说妈妈?

【答案】__(例如)妈妈,我们家还是亲手包粽子过端午节吧!这样既合了奶奶的心意,尊重老人家的传统情结,又表达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锻炼手艺,享受劳动的快乐呢。

4.班级要召开〝我看小事〞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演讲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在下面说笑打闹,班会结束前,你作为主持人,在最后的总结中,想结合班会主题对他们提出忠告,你会说些什么?

【答案】__(例如)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说笑打闹,这看似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影响了本次活动,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以后一定要注意。

5.某同学身患重病,病痛的折磨和经济的贫困让他很悲观。班里同学为此开展了爱心捐助活动,现推选你为代表到医院看望并送去捐款,面对病床上的同学你应该如何说?

【答案】__(例如)你看,还没有分开几天,大家都忍不住想来看你,又怕都涌来了,老师没法上课了。这不,我幸运地代表大家来了,还把他们的〝爱心〞都带来了。哥们,安心养病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到时我们再到赛场上一比高低,我等着你!

【二】综合探究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斥安鸟笑鹏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大鸟,名叫鹏。这种鸟外形奇大无比,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开双翅,宛如遮天的乌云。它平时收起翅膀,栖息在北山之上,待到六月间羊角旋风刮来,便借着风势,舒展双翼,乘风直上九万里。然后背负青天,翅绝云气,直飞向南,最后在南海上降落。

有一只小安鸟雀在草丛里蹦蹦跳跳,抬头看见鹏掠天而来,便叽叽喳喳笑着对同伴说:〝瞧这个笨重的家伙,没有大风就飞不起来,多么可笑!我虽然跳不到一尺,飞不过数丈,可是爱跳就跳,爱飞就飞,在麻蓬荆棘之处钻进钻出多么自在,可它呢,哈哈,看它飞到哪里去!〞

它的同伴非常严肃地说:〝尽管你飞行不需要借助大风,但是你永远也达不到鹏那样的高度。〞

【答案】__(例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国王贾迪南决定从他的十位王子中选一位做继承人。他私下吩咐一位大臣在一条两旁临水的大道上放置了一块〝巨石〞,任何人想要通过这条路,都得面临这块〝巨石〞,要么把它推开,要么爬过去,要么绕过去。然后,国王吩咐王子先后通过那条大路,分别把一封密信尽快送到一位大臣手里。王子们很快完成了任务。

费迪南开始询问王子们:〝你们是怎么把信送到的?〞有的说:〝我是爬过那块巨石的。〞有的说:〝我是划船过去的。〞也有的说:〝我是从水里游过去的。〞只有小王子说:〝我是从大路上跑过去的。〞〝难道巨石没有拦住你的去路?〞费迪南问。〝我用手使劲一推,它就滚到河里去了。〞〝这么大的石头,你怎么会想用手去推呢?〞〝我不过试了试,〞小王子说,〝谁知我一推,它就动了。〞原来,那块〝巨石〞是费迪南和大臣用很轻的材料仿造的。自然,这位善于尝试的王子继承了王位。

【答案】__(例如)碰到问题和困难,不要被表面现象吓倒,应该从最直接简便的方法入手,一一尝试,失败了再另想办法,这样就可能像小王子一样,找到成功的捷径。

3.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打破关住自己的门

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经久耐用。

过了一段时间,门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又掉了一颗钉子,木匠就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有一块板坏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再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

假设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家这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扇扇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又老又破,满是补丁。木匠明白了,是自己的这种门手艺阻碍了自家〝门〞的发展。

【答案】__(例如)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方式更重要。行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会关住自己。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要有勇气、有决心打破关住自己的这扇〝无形门〞,及时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手艺〞,这样才能更好地看外面美丽的风景。

4.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黄金变石头

在一个旅行者要远行的时候,智者把他领到一座金库的门前,对他说:〝你可以随便拿取,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在路上永远带着它们,陪伴你的整个旅程,不能丢弃。〞

于是旅行者拿取了三块黄金;他很遗憾,由于行囊太多,他只能拿取3块。

可就在行程的第二天早晨,一梦醒来,黄金全部变成了石头。这些石头对他来说毫无用处。

旅行者在不得不背负石块前行的痛苦中,也暗自庆幸:啊,我毕竟只拿了3块。

【答案】__(例如)悲伤面前不能自馁,快乐面前不能忘形。把悲伤看作是快乐提前的奖赏,把忘形的快乐看作是悲伤的前兆,这样才算拥有了一个健康的心态。

5.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总统〝卖书〞

出版商有一批滞销很久的书卖不出去。忽然他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多次向他征询意见。忙于国家大事的总统不愿意与他纠

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欢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没过多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和上次一样,他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过一回当,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真是太糟糕了。〞出版商脑瓜子一转,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这又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很快这些书又被抢购一空。

第三次,出版商再次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便不再答复他。这并没有难倒出版商,他又继续大做广告:〝现有一批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和前两次一样,书又被抢购一空。

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却调动了总统这只猛虎,大发横财。

【答案】__(例如)智慧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善于运用它,就能将它转化为有形的资产。

【三】综合性学习

1.综合性学习。

〝环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表达,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善待环境,人类的家园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漠视环境,人类将会受到无情的报复。某班同学举行了题为〝我的环保行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1)【活动一实地观察】留心观察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环境,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把令你感受最深的情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

镜头一:__(例如)学校旁边的池塘到处散满垃圾,杂草丛生,原本清澈见底的池塘水变得污浊不堪。__

镜头二:__学校旁边的菜场,到处是废弃的塑料袋与垃圾,连空气里也弥漫着各种〝怪味〞。__

(2)【活动二资料搜集】以下图是某同学本次活动中搜集来的绿色食品标志(图一)与中国环境标志(图二)图,请任选一幅图并根据画面内容指出这幅标志图的构图创意。

图一

图二

【答案】__(例如一)图一:绿色食品标志图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标志为圆形,意为保护。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正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例如二)图二: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一起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活动三献计献策】请为解决当地环境保护问题献出你的锦囊妙计。(不少于两条)

【答案】__①多植树造林,还大地一片绿色生机。②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垃圾集中存放,集中处理。③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公共环境。

(4)【活动四环保行动】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一位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你打算为保护当地的环境做点什么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然后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答案】__略。

2.综合性学习。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

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答案】__〝低碳生活〞指:以节能的方式,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来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的生活方式。

(2)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两条宣传标语。

【答案】__(例如)①今天,你低碳了吗?②低碳,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3)在以〝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班会上,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你准备一段开场白。(50字左右)

【答案】__(例如)〝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献计献策,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3.综合性学习。

龙华中学语文组举办〝漫步古诗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你是参赛选手。这次活动有三道竞赛题,设置两个奖项。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近体诗包括__绝句__和__律诗__。

(2)认真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根据要求答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①下面四项对诗歌的评价中,与诗人的想法相距甚远的一项为哪一项

(C)

A、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B、第二句〝千朵万朵压枝低〞中〝千朵万朵〞形容花的数量之多,〝压枝低〞形象地描绘了花儿密密层层,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C、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是说花枝上彩蝶蹁跹起舞,这才是最动人的景致。如果没有彩蝶起舞,花也就没有什么看头。

D、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表面上好像完全在描写娇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其实,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是在表现黄四娘家花的美丽与魅力。

②你认为诗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能够表现出黄四娘家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__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浓密、艳丽与香气扑鼻。表现了诗人对花的喜爱以及他闲适与快乐的心情。

(3)下面是拆乱了的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一副对联,请你运用学过的对联知识,重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传统的精华学习里

经典继承之中国学

【答案】__学习国学里的经典__继承传统中之精华

4.综合性学习。

2月24日,我市召开〝以和为贵,五城同创〞启动大会。〝以和为贵,五城同创〞的目标是: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城(县),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开展〝以和为贵,五城同创〞,旨在打造基础功能完善、生活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社会文明和谐的城市,提升全市人民的质量和幸福指数。

(1)全市开展〝以和为贵,五城同创〞宣传标语征集活动,请你仿照例如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要求对偶格式,应与〝五城同创〞内容相关) [例如]共建环保模范城,共享绿色新毕节。

【答案】__(例如)同创全国文明新城,共建和谐幸福毕节。

(2)学校结合〝以和为贵,五城同创〞要求准备开展一次校外实践体验活动,请你拟写3条活动建议。

【答案】__(例如)①向市民宣传〝以和为贵,五城同创〞的重要意义,发放〝以和为贵,五城同创〞倡议书。②自带劳动工具,清扫各街道垃圾。

③慰问军属,帮军属打扫卫生。

(3)学校围绕〝以和为贵,五城同创〞准备举行〝文明·健康·阳光〞主题活动启动会,你作为主持人,请写一段作为开场白。(70字左右) 【答案】__略。

5.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那么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那么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答案】__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答案】__(例如)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答案】__(例如)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等。

(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合作共赢〞的感悟。

【答案】__略。

6.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1)【源流追踪】

①〝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那么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人人平等(君民同视,平等对待)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那么引申为:__博爱、仁爱(慈善、体恤)__。

②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答案】__(例如)爱亲人;爱他人;爱民众;爱万物。

(2)【〝仁〞行世间】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答案】__(例如)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等。

7.综合性学习。

泉都中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和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以下每那么材料的主要内容。(10字以内)

【材料一】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表达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那么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 000多年。

【答案】__(例如)【材料一】申遗成功意义重大。【材料二】〝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

(2)为了营造宣传氛围,共庆这两件大事,需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现已经拟出上联,请你帮忙对出下联。

上联:夺冠圆梦,女排精神扬四海

下联:__(例如)申遗成功,中华文化传五洲__

(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答案】__清明。人们通过踏青、扫墓之类的活动祭祀祖先和英烈等,表达怀念、感恩之情。

8.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2019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材料二】

(1)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答案】__(例如)中央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班里将举办一次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你是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准备几句简短的开场白,要求讲明活动的意义,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__(例如)各位同学,大家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中国的文化如同一条长河,源远流长,璀璨无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去感受它的魅力吧!

(3)【材料二】中图片是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用的〝双翘〞和〝翻莲〞两种手势,表达了虞姬听到楚歌时复杂的感情。请根据你对京剧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探究。

探究的问题:__〝双翘〞和〝翻莲〞两种手势代表了虞姬当时怎样的情感?__

探究的结果:__两个手势活灵活现,生动地表现了虞姬在当时听到楚歌后悲哀的情感。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见学生用书P23] 一、回望“盛世余晖” 1.“乾隆盛世”含义:经历清初倒退逆转之后,清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乾隆在位期

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__乾隆盛世__”。 2.“乾隆盛世”表现 (1)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__世界大国地位__。 (2)__农业生产水平__进一步提高,__人口__急剧增长,国家安定,社会稳定。 (3)__经济总量__巨大。 (4)__文化__繁荣。 二、透视“盛世阴影” 1.在盛世繁荣中,社会危机隐隐浮现,给盛世投下阴影。 2.表现 (1)__人口增长过快__是造成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2)官员__腐败__现象严重。 (3)连年出现文字狱,__禁锢了思想__,造成社会恐怖气氛。 三、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 1.__马戛尔尼使团__访华的时间及目的 (1)时间: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1793年,英国使团来到避暑山庄给__乾隆帝__祝寿。 (2)目的:名义上是代表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帝祝寿,实际上是英国在世界范围内__进行殖民扩张__的一个环节,带有__获取殖民利益__的目的。 2.概况 (1)要求:向清政府提出__开放通商口岸__等多项要求。 (2)乾隆帝的态度:对各项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完全拒绝。 (3)结果:英国使团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马戛尔尼十分沮丧地离开了中国。 (4)影响:英国使团在访华过程中,对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记述,为我们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独特的资料。 (5)结论与反思: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不过是藩属般的小国,视马戛尔尼为“贡使”,未能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未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几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势力日益强大,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 3.中国近代前夜逐渐落伍的原因 (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 (2)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制度的黑暗腐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 一、填空题: 1、在1~20的整数中,_____是最小的奇数,_____是最小的偶数,其中质数有____ ___________,合数有______ _________。 2、36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 3、能同时被2和3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_____,最小三位数是_____。 4、写出符合下面要求且互质的两个数。①两个都是质数___________ ②两个都是合数___________ ③两个都是奇数___________ ④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________ 5、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底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表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7、3.5立方分米=_____升=_____毫升 4020立方厘米=_____立方分米=_____毫升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______倍,体积扩大_____倍。 9、先将18和24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8=_______________ 24=_____________ 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个数的约数要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 ) 2、至少用8个相同的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 ) 3、一个数能同时被2和3整除,这个数一定能被6整除。 ( ) 4、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与表面积相等。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括号里): 1、a÷b=9(a、b都是整数),那么a与b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① a ② b ③ ab ④ 9 2、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0立方米,长是8米,宽是5米,高是( )。 ① 15米② 24米③ 40米④ 3米 3、5和7都是35的( )。 ①质因数②互质数③公约数④倍数 4、把1米长的木料锯成三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0平方厘米,原来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 ①2000立方厘米②15立方厘米③6000立方厘米④1.5立方分米 四、应用部分 1、小敏房间的地面是长方形。长5米、宽3米,铺设了2厘米厚的木地板,至少需要木材多少立方米?

五、综合探究与综合性学习

五、综合探究与综合性学习 班级姓名 口语交际、综合探究与综合性学习 【一】口语交际 1.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尽管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但有些人就是不喜欢他。有一次,一个绅士见到安徒生,讥笑他:〝安徒生,你脑袋上面的玩意儿,能算个帽子吗?〞安徒生只把那绅士的话语稍加变化,就巧妙地回敬了那位绅士,令人为之捧腹。 你觉得安徒生的回答应该是:〝__先生,你帽子下面的玩意儿能算个脑袋吗?__〞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以说服妈妈同意晓宇跟航航交往。要求语言连贯、得体,100字左右。 妈妈:〝晓宇,不要再跟班上的航航来往了,他成绩还不如你;你要跟成绩好的人多交往,那样对你学习有帮助。〞 晓宇:〝__(例如)妈妈,我和航航是兴趣相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虽然成绩不如我,但有很多方面还是值得我学习。况且,我不会因为与航航的交往耽误学习,平时会更多地向老师同学请教,更加努力地提高成绩。__〞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益阳新闻网讯5月28日,市博物馆举行〝乐享传统,粽爱端午——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吸引了省商务厅2019非洲国家民族政策与实践研修班的19名学员参加,来自南苏丹的彼得·库阿奇包出了一个像样的粽子,开心得合不拢嘴。 (1)学校派你作为小记者去采访彼得·库阿奇,请准备三个采访问题。 【答案】__(例如)①你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吗?②你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了解?③你对本次活动的感受怎样?④你对组织过传统节日有何建议?⑤包粽子难不难?粽子好吃吗? (2)晓刚家过端午节,奶奶要亲自包粽子,妈妈说自己包太麻烦,不如到市场买。假如你是晓刚,将怎样劝说妈妈?

全国统考教育学5试卷(最新)

教育学(一) 总分:110.0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为了分班或分组,教师在讲授新内容之前进行的摸底测验是()(2分) A:诊断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安置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2、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远的是()(2分) A:哲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伦理学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小学德育任务与主要内容的是()(2分) A: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B: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教育 D: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 4、以宪法为依据,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和基本教育制度等的基本法律是()(2分) A:教育法 B:部门教育法 C:教育行政法规 D:地方教育法规 5、1922年,我国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2分)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一癸丑学制 6、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期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2分)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7、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人类的教育起源于()(2分) A:人格化的神 B: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C: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D: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 8、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2分) A: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助 B:提高学生独立应对挫折的能力 C:为教师和家长提供间接的咨询 D:配合学校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 9、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获得我国教师资格的先决条件为()(2分) A:必须是中国公民 B: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C: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D: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10、英国学者洛克在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是()(2分) A:绅士教育理论 B:自然教育理论 C:泛智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流派是()(2分)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制度教育学 12、学生因志趣相投而自发形成的、缺乏稳定结构及明确规范的群体是()(2分) A:班集体 B:学生集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3、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2分)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4、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以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具有指导和协调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目的具有()(2分) A:激励功能 B:调控功能 C:评价功能 D:诊断功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练习题: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 “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2.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是() A. 《红楼梦》 B. 《永乐大典》 C. 《四库全书》 D. 《康熙字典》 3.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 忽必烈统治时期 4.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 为乾隆皇帝庆寿 B. 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 C. 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D. 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5.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实行闭关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③官员腐败④连年出现文字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为清朝哪一位皇帝祝寿的() A. 康熙 B. 雍正 C. 乾隆 D. 嘉庆 8.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哪一位英王为清朝皇帝祝寿的() A. 乔治三世 B. 伊丽莎白 C. 维多利亚 D. 乔治六世 9.乾隆年间,一个英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的国家,而在乾隆眼中,清朝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天朝上国,造成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的闭关政策 B. 清政的文化专制 C. 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 D. 乾隆的自夸 10.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撂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 中西方文化差异 B. 中西方人种差异 C. 中国文人的偏见 D.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11.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人说是“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明清时期“盛世的繁华”的表现. (2)从社会、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说说明清时期隐藏的“危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综合试卷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综合测试卷 积累运用(28分) 、请把词语写正确,写规范。(5分) xi u s e w u r u d u j i f印g d e h d o ()()()()() 二、在正确的读音下打“V”。(3 分) 痴迷(zh i ch i ) 剥落(b o b ao )挑战(ti ao ti a o)折本(zh e sh e)放肆(S 1sh 1 )家古包(me ng me ng)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填入句中。。(6分) 4 “小嘎子”是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的主人公;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 中的一个人物,作家塑造了一个的严监生;“凤辣子”就是,她是古典文学名著里的一个主要人物。 5、《猴王出世》这个故事选自中国四大名著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通过课文我们认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孙悟空;四大名著中另外三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6、我会写一幅叠字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综合实践(7分) “网络”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捷,小学生该不该上网?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上网”的看法,注 意言之有据,言之有理。(40字左右)(5分) 网络上虽然有用之不完的资源,但也要合理分配好上网学习、生活的时间,不要只顾在网上流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当把上网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娱乐方式,而不应该沉迷网络。 (网络有很多的用途,有很多有利的内容,但是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正确使用网络,这样才不会让爸爸妈妈误解网络,,误解我们!) 四、按要求填成语和歇后语。(6分)1、今年,西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很多村民连生活用水都非常困难,这时,党和政府及时组织有关部 门翻山越岭,将水送到村民家中,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读了三国故事我不禁想起、 等歇后语。 3、铃,铃,铃,上课铃响了,你瞧,王老师________________ ,踏着轻快的脚步走来了,你听,王老师说话总是 __________________ ,尤其是当我们犯错时,王老师总是__________________ 地教育我们,怪不得同学们都喜欢她。 五、按要求写句子。(8分)1、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改为转述句) 2.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改写成带问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3.雨下得很大。(改写成有修辞手法的句子)4通过技术革新,我们工厂产品的数量与质量都显著增加了。(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课文回放(15分)1、《童年的发现》的作者是—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我”发现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2、本学期,我们领略了的草原风光,认识了在洪水中的老汉,机智果敢、善 于言辞、热爱自己的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 ,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小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杰奎琳,______________ 晏子。我还知道,德国人这种 的境界是颇的。“,”写出了渔船小童的调皮。 3、《将相和》一文选自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 ,课题中的“将”指的是 _________ ,“相”指的是_____________ ,课文共讲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阅读与理解(20分) (一)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款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 得 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1分) 2、在文中括号内用“V”选择恰当的词语。(1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肯定句。(2分) 4、用“??”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并说说这些话妙在何处?(2分) (二) ①瑰丽芬芳的花朵,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赞美过它的艳丽,有多少画家描绘过它 2、没有什么比()更能引起人们深切的感激 雪中送() 艰苦()绝风雨无() ( 移山 任劳任() 扶危()困百折不() ( )公)汤 蹈火 1、如果世界上没有了这些()、默默奉献的教师们,世界将是无法想象的。 当人们赞美花儿艳丽,果儿香甜时,绿叶却毫无怨言,仍一声不响地继续默默地工作着;是绿叶,吸收二氧

教育学综合模拟试题

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的诸多矛盾中,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 A.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组织形式之间的矛盾 2.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乌申斯基 D.夸美纽斯 3.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洛克 4.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5.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其作者是() A.凯洛夫 B.克鲁普斯卡娅 C.杨贤江 D.恩格斯 6.()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7.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8.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9.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对美学的学习 10.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A.上课B.教学C.智育D.教育 1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12.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教育机智 13.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课程理论 14.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从()开始的。 A.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B.五四以后 C.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D.废科举,兴学校 15.中小学教材的编写要考虑的首要原则是( ) A.形象性与兴趣性统一 B.娱乐性与生活性统一 C.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D.知识性与个性统一 16.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目标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教育学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BCDA6—10.ADBCD11—15.BBCAB 16—20.BCBBC21—25.ACBCA25—30.AAADB 二、多项选择题 31.ACD32.ABCDE33.ACD34.ABDE35.ABCD 36.ABCDE37.ABD38.ABCD39.ABC40.ABC 三、判断题 41—45.××√√√46—50.×√××× 四、简答题 51.(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 52.(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53.(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3)要全面关怀学生; (4)要关爱全体学生; (5)理解和宽容学生; (6)解放学生。 (7)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54.(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5.(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五、论述题 56.(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③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书本主义与经验主义,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③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此规律时,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忽视知识的传授,又不能像实质教育论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训练。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③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防止两种倾向: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六、案例分析题 57.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58.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下综合探究《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配套精选练习.doc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基础达标 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2 ?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是() A.《红楼梦》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康熙字典》 3.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忽必烈统治时期 4.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为乾隆皇帝庆寿 B.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 C.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D.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5.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实行闭关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③官员腐败④连年岀现文字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为清朝哪一位皇帝祝寿的()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嘉庆 8.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哪一位英王为清朝皇帝祝寿的() A.乔治三世 B.伊丽莎白 C.维多利亚 D.乔治六世 9.乾隆年间,一个英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的国家,而在乾隆眼中,清朝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天朝上国,造成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的闭关政策 B.清政的文化专制 C.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 D.乾隆的自夸 10.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朿,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摺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 B.中西方人种差异 C.中国文人的偏见 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套试运用 11.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人说是“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O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明清时期“盛世的繁华”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练习题

《认识宝岛台湾》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和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等众多小岛。台湾岛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差异很大,在人口、交通、工业等方面的人文环境不同,城乡差异鲜明。读台湾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8题 1.钓鱼岛位于台北市的 A西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南方向 2.台湾山脉位于台湾岛的 A.中西部 B.中北部 C.中东部 D.中南部 3.台湾省海拔最高的地点在 A.浊水溪 B.火烧寮C玉山 D.日月潭

4.台湾岛的地形以 A平原为主 B.丘陵为主 C.高原为主 D.山地丘陵为主 【解析】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课标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1~4题命题的意图,让学生静下心来读图,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方法。第1、2题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和相对位置,第3题通过图中的图例和注记找到该地的最高点,第4题图通过判断图中山脉图例分布的范围和大致比例得出正确结论。答案:1.B 2.C 3.C 4.D 5.台湾岛的河流比较短促,浊水溪的流向是 A.西向东B北向南C南向北D东向西 【解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该了解这个辩证关系,水从地势高的流向地势低的。浊水溪发源于中东部台湾山脉流向西部平原,注入台湾海峡。答案:5.D 6.台湾岛西部的大城市明显多于东部,这主要是受下列哪个自然要素影响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湖泊 【解析】课标1-1-2 ……,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台湾岛中东部是崎岖不平的高山和丘陵,不利于人类活动和大城市建设;西部则是台西平原,适合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此人口密集,多大城市。答案:6.C 7.被称为台湾科技起飞的发动机,以高新科技开发而闻名的城市是图中的 台北 B.新竹 C.台南 D. 高雄 8.到台湾旅游,如果想看阿美人的“丰年祭”,应该去 A. 火烧寮 B. 日月潭 C. 台东 D. 彰化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综合试卷

五年级语文课堂综合练习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等第: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4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guǒ xié tān kāi láo yù lún kuò jīng xīn dòng pò ( ) ( ) ( ) ( ) ( ) shāi xuǎn dào suì x ī gài yù hán rì yè jiān chéng ( ) ( ) ( ) ( ) (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曝.晒(bào)栖.息(qī)深涧.(jiàn)储.备(ch?) B. 警.卫(j?n)割.草(gē)官吏.(lì)砌(qì)成 C.乳.白(l?)擎.住(qíng)跪.着(guì)酷刑.(xíng) D. 蝴蝶.(dié)屐.齿(jī)朴.素(p?)酿.造(nià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一组是() A.嫌弃船舱倚靠花瓣 B.凛列伫立生涯篱笆 C.坟墓胳膊洗漱嫁接 D.轿子帐子冲峰舟铜弋 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栖.息的住所(停留) B.无稽.之谈(滑稽) C.排空而至.(到达) D.倾.诉见闻(倾倒)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你娓娓而谈 ....惯了,可别怪没人相信你。 B.美军的炮灭十分猛烈,但彭总处之泰然 ....,坚持上一线指挥大战。 C.这位当年在二战中所向披靡 ....的五星上将,在朝鲜战场上竟也沦落到一败涂地。 D.我要的是创新的点子,而不是拾人牙慧 ....的老套。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是( ) A.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一句:“以后要早到!” B.张伯伯搞不清哪里是自己儿时玩耍的地方。 C.音乐会上,艺术家们演奏了“二泉映月”蓝色多瑙河”等著名的音乐作品。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7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73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下列选项中,取消预科,使大学不再担负普通教育任务的是 (分数:2.00)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壬戌学制的特点。在壬成学制的改革中,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预科,使大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3.全国教育联合会确定并刊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这一时间是 (分数:2.00) A.1903年 B.1912年 C.1922年 D.1923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壬戌学制的课程标准。在壬戌学制颁行后,1923年6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确定并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虽非政府颁布,但基于全国教育联合会的地位,全国各地均依此施行。从此,我国的教育进入到了“课程标准”的时代。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4.下列选项中,根据学龄儿童的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的是 (分数:2.00)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壬戌学制的特点。壬成学制根据学龄儿童的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将学制阶段的划分建立在对我国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研究上,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5.1937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这里提出的教育方针是 (分数:2.00) A.三民主义教育方针 B.战时教育须做平时看√ C.五育并举 D.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时教育须作平时看”。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战时教育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的是 (分数:2.00) A.训练少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 B.推行战时教程 C.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一.填空题 (每空 分 共 分) . 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德国的 梅伊曼 拉伊 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作用。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 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 中实现的。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 独特的创造性、 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 二.(判断 只写出对或者错 不必说明理由每题 。 分 共 分) .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 传递和转换 消解过程来研究。(× )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 规模 。(√ )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 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 )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 )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 三.简答(共 分) 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分) (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 )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 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

五年级英语下册综合卷

一、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 ( )1. A. buy B. borrow C. boat D. Bring ( ) 2.A. what B. want C. watch D. welcome ( ) 3.A.question B. noise C. clean D. quiet ( )4. A. fever B. cough C. cold D. cool ( )5. A. party B. prepare C. play D. story 二、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 ( )6. A. How many music lessons do you have in a week? B. How many ar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a week? C. How many English lessons do you have in a week? ( ) 7.A. It is fifty-six yuan. B. It is sixty-six yuan. C. It is eight-six yuan. ( )8.A.He makes noise in class. B. He makes a noise in his room. C. He watches TV too often. ( )9. A. They’re watching TV. B. We’re watching TV. C. They’re preparing for an English party. ( )10. A. How about Miss Qi and Mr Liu? B. How about Mr Qi and Miss Liu? C. How about Mr Qi and Mrs Liu? 三、听问句选答句。 ( )11.A. Yes, we often borrow books from the library. B. We often come to the library. C. This is our library. ( )12. A. It is sixty-five yuan. B. They are sixty-five yuan. C. They are sixty five yuan. ( )13. A. This is Lily speaking. B I’m Lily. C She’s Lily. ( )14. A. Yes, I do. B. Yes, we are. C. Yes, they are . ( )15. A. Yes we do. B. Yes we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 C. We have meetings in the meeting room. ( )16. A. I’m singing. B. She’s standing. C He’s eating. 四、选出与你听到不符的选项。 ( )17. We have a science lesson in the science club. A B C ( )18.You must keep your room clean. A B C ( )19. You should take some medicine. A B C ( )20.We’re talking about this picture. A B C ( )20.The girls are playing volleyball. A B C 五、听短文判断。 ( )22. Peter gets up late. ( )23. He doesn’t like to help to do housework. ( )24. He doesn’t watch T V too often but he go to bed late. ( )25. He never makes a mess. 笔答部分 六、选择正确答案。 ( )26. We have _____ art lesson today. A. a B. an C. the ( )27.They’re _____ big ______ me. A. to, on B. too, to C. too, for ( )28.Tom is often late ____school. A. to B. of C. for ( )29. Tom often watches TV____ A. too often B. too much C. too many ( )30.No____ A. litter B. littering C. litters ( )31. Hello, ______ Yang Ming speaking. A I’m B this is C that is ( )32. Can I speak to Lucy? _____________________ A. No, you can’t. B. I am Lucy. C. Sure. Hold on, please. ( )33. Look, what ______ they ____ there? A are, do B do, do C are, doing ( )34. Look, Gao Wei and Bill _______ there. A running B run C are running ( )35. I’ll help you ______ your maths. A about B of C with ( )36. Here ______ some kiwifruit for you. A. am B. is C. are ( )37. Mary likes playing ______ violin. A the B an C / ( )38. I’m _________ about my lessons. A. worry B. worries C. worried ( )39.I want _______with my mum. A. to go shopping B. to go shop C. go to shop ( )40. How much are _______ trousers? A. this B. that c. those ( )41. We often _________ here. A. sing and dance B. singing and dancing C. sings and dances ( )42. ______ you like art? No, I ________. A. Do, don’t B. Are, am not C. would, can’t ( )43.We should hand ___homework ______ time. A. in on B. in in C. on on ( )44. How ______ are the oranges? A many B much C about ( )45. ______________? They are doing the long jump. A What do the boys do? B What are the teacher doing? C What are your pare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