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话语中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广告话语中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广告话语中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广告话语中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作者:葛伟琪, GE Wei-qi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刊名: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21(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

1.张乔模糊语义学 2004

2.钟守满.王凌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 2000(03)

3.杨慧玲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 1999

https://www.360docs.net/doc/303211644.html,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1972

6.董娜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及分类[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7.沙夫语义学引论 1979

8.李佐文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8)

9.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2000

https://www.360docs.net/doc/303211644.html,koff G.Johnson M Metaphoers We Live By 1980

11.Levinson S C Pragmatics 198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03211644.html,/Periodical_nbgdzkxxxb200903003.aspx

授权使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whkjdxznfx),授权号:4af772f3-27c1-4760-8737-9e1c011658b6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7日

模糊语言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探析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语言,是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或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本文从模糊语言的含糊功能、委婉功能、礼貌功能和缓和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这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模糊语言;语用功能;模糊性 一、引言 模糊语言研究是在美国学者查德( lofti zadeh,1965)的模糊集理论( fuzzy-set theory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语言研究领域。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模糊语言学作为研究模糊语言的主要学科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1]。著名的语言学家汤姆斯(j. thomas)认为,语言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意的现象。王希杰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可能性,这便是模糊语言。归根到底,模糊语言的含义不够细致精确,让听话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想和推测[2]。模糊语言主要是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或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在交际中,语言有时虽然是模糊的,但它并不影响有效的交际,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往往可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

二、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事实上,日常的言语交际中,需要大量的模糊词语,正如波兰语义学家沙夫指出:“交际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这听来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了损害(《语义引论》中文本: 355)” [3]。事实上,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影响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模糊性在交际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自然语言更具有表现力。所以,模糊语言具有含蓄、委婉、礼貌和缓和等语用功能。 (一)含蓄功能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并不一定是越精确越好,有时也需要使用模糊语言。模棱两可的词句可作多种解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使说话人处于相对有利的交际地位[4]。有时候出于面子的考虑,说话人会使用概括或笼统的说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当别人问起工资时,一些人会将不足1500 元(如1457 元)的工资说成1500 元,这种笼统的说法既可照顾到说话人的面子,又可使表达较为简约。如: a: does mary still study in the school? b: i am glad to tell you that mary has just received a degree.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

摘要 广告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广告语言在广告的劝说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策略是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前人分别从文体学、符号学、话语分析法、社会语言学以及语义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然而模棱两可作为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语用运用在广告语言领域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语用学角度出发,以七条简短的广告词为蓝本,对广告用语的四种句式即简单句,省略句,散句和疑问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Grice的会话的合作原理和Leech的礼貌原则为理论支撑来对广告用语模棱两可的现象进行阐释。 Abstract Advertising permeants our life and exerts a considerable influnce on our society.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is of decisive importance to the persuas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advertising. Vagueness, a strategy often used in advertising, is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So far the study on it has been approached mainly form stylistic semiotic, discoursal, socialinguistic, and semantic perspectives. However, ambivalence, which is a special kind of vagueness, has not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as the pragmatic use of vague language in advertising. Enlightened by this gap,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mduct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use of ambivalence in commercial English advertisements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with seven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Key Words:Vagueness; Cooperative Principle;Politeness Principle.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 1.引文 语用学,顾名思义,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它有别于语义学,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即把语言文字的自身意义同他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在广告中引入语用学,将语用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广告之中,这是广告的新课题。广告除了告知功能外,更为突出的是说服和引导消费功能,这有赖于广告语言的功效。有时候为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广告用语可能含有虚假、不实信息,或通过特殊的语言处理引起消费者的误解,这一切都是通过广告用语的模棱两可造成的。本文从广告用语模棱两可的现象出发,以七条简短的广告词为蓝本,对广告用语的四种句式即简单句,省略句,散句和疑问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Grice的会话的合作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初探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初探摘要: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语用模糊的概念,产生,类型,功能和存在的意义,目的在于给读者提供一个语用模糊的基本概念并希望以此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这一现象。论文关键词:语用模糊,功能理解,语境 1. 语用模糊的概念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s or forces)的现象(Thomas, 1995; 俞东明,1993)。例如: 例(1)Would you like to come in and sit down? 这句话可以同时实施邀请,请求或命令等不同的言外行为,也可以是三种言外行为兼而有之,其界限是模糊的。 语用模糊比较常见的英文表述是“pragmatic ambivalence”(根据《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ambivalence”意指“矛盾情绪,矛盾心理”,笔者认为这里可能指语言结构形式进入运用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但是也有人称语用模糊为语用歧义,用“pragmatic ambiguity/ambivalence”来表达(项成东,2001;周红,2002)。笔者认为无论是“语用模糊”还是“语用歧义”,只要是从语用学角度,在语用学的范围内进行的研究,就都可以接受。 2.语用模糊的产生 根据Thomas(1995:22) 的动态语用学理论,语义的产生与理解是一个

动态过程,必须有以下要素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说话人与听话人对意义的商榷讨论,话语产生的语境(包括物质,社会和语言等诸方面),话语可能表示的各种潜在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语用模糊产生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周红,2002): 2.1 指示语引起的语用模糊。指示语是指那些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定冠词以及一些表示地点和时间的副词。指示信息不清楚的话语往往很难理解甚至会产生语用模糊。例如: 例(2)He said he was a teacher. 例(3)He said he was coming today. 2.2 会话涵义引起的语用模糊。在我们所说的话和我们说话的用意之间常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话语的用意就是“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何兆熊,2001:152)。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一般是隐而不宣的,不能靠所说话语的字面意义来确定,而要靠听话人根据语境进行辨认和推导,真正认识到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赋予话语的施事行为用意。例如: 例(4)Is that your coat on the floor?(可能是“指责”“命令”) 例(5)Waiter, there is a fly in my soup.(可能是“抱怨”“指令”) 2.3 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模糊。 Searle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的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1975:60),是一种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理解“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然后从“字面用意”推断出间接用意,即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施事行为用

广告话语中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广告话语中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作者:葛伟琪, GE Wei-qi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刊名: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21(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 1.张乔模糊语义学 2004 2.钟守满.王凌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 2000(03) 3.杨慧玲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 1999 https://www.360docs.net/doc/303211644.html,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1972 6.董娜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及分类[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7.沙夫语义学引论 1979 8.李佐文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8) 9.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2000 https://www.360docs.net/doc/303211644.html,koff G.Johnson M Metaphoers We Live By 1980 11.Levinson S C Pragmatics 198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03211644.html,/Periodical_nbgdzkxxxb200903003.aspx 授权使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whkjdxznfx),授权号:4af772f3-27c1-4760-8737-9e1c011658b6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7日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语言中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范围涉及语用、语篇、语体、交际策略、文化差异等多个领域,有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一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根源入手,从语用视角探讨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 标签:模糊限制语根源语用分类语用功能 一、引言 “模糊限制语”(hedge)最早属于逻辑学和语义学的研究范畴,由George Lakoff(1972:195)提出,指“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语用学来分析模糊限制语。国外有Fraser(1975:187~210),Brown/Levinson(1978),House/Kasper(1981:157~185),Blum-Kulka/Ohlstein(1984:196~213)和Franken(1997:135~151)等;国内有陈治安等(1997:18~24),戴建东(2002:21~25),高晓芳、张琴(2002:89~91),蔡龙权、戴炜栋(2002:1~6)和林波、王文斌(2003:6~12)等。由此可知,从语用学角度对模糊限制语所做的研究很多。但仅从语用角度,对英汉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并就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从语用视角进行探讨。 二、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认知 模糊限制语(hedges)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模糊性,关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吴世雄、陈维振(2001:7~14)总结了国内模糊语言学发展初期学者们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源于事物的模糊性;二是认为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三是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属性。但他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不全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语言模糊性是主体在认识客体世界过程中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语言上的反映。我们认为,客观世界本无模糊与非模糊可言,不管人们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它,它都以自己本来的面貌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无所谓客观世界是否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源自人类的认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方式的感知和概念化的基础之上的。由此,语言的模糊性也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模糊性。所以,我们认为,模糊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语和汉语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组成部分,当然具有自然语言的共性。因此,英汉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汉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也是人类的认知。 三、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也是英汉语言的共性。因此,模糊限制语在英汉语中都十分常见。模糊限制语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例如,Zadeh (1965:338~353)从语法角度将其分为四类;陈林华、李福印(1994:55~59)按其语义特征将其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另外,对模糊限制语还可以从词性、结构和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划分,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我们赞同苏远连(2002:29~32)的观点,认为汉语的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可以按照英语的语用分类标准。根据何自然、冉永平(2009:178~184),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包括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本文结合会话原则中的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形探讨模糊语言的产生,并进一步分析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即模糊语言会给人以意境美的感受。 标签:模糊语言合作原则审美特征违反 一、模糊语言的定义 Piece通常被认为是模糊语的最早提出者(Joanna Channell,2000:7)。Piece (1902)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人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实际上仍然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个命题之外还是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Linda Claire Burns(1991)也从正反两方面给模糊下了定义,她认为“非模糊词就是有明确界限的词,它能区分物体能否被包含在这个词的所指范围内,但是如果一个词的正确定义允许难以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情形出现,那么这个词便是模糊的。”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论模糊性》一文中明确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也对语言的模糊现象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模糊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陈治安、文旭,1996),所谓广义的模糊语言是指语言的模糊性。Schaf(1960)也指出:“一种语言如果完全没有模糊性,该语言将是枯燥乏味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十分普遍(Foolen,1991;Thomas,1995;俞东明,1997;Franken,1997;Zhang,1998;Fredsted,1998),人们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根据Lakoff(1972)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指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二、合作原则违反与语用模糊分析 美国哲学家Grice在《逻辑与会话》(1967)中提出合作原则。Grice认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为了交际需要,双方都应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合作原则包含四条准则: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强调语言表达的充分性。不能使自己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也就是不能出现语言冗余。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关联准则规定说话要贴切、切题。方式准则规定不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晦涩、赘述和歧义;说话要简明有条理。 合作原则通常被认为是言语交际中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都只因有了合作的愿望才将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即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都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但不可否认,在交际中有很多情形是违反合作原则的。在此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语用模糊现象。Grice曾经解释人们在交际

分析英语中的模糊语言Vague language

Vague language Who speaks of vagueness should himself be vague. ----Bertrand Russell Vague language is a language that talks about something without directly saying what it is. A representation is vague when the relation of the representing system to the represented system is not one-one, but one-many.(当用于描述的体系与被描述的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一时,这个描述就是模糊的。) ----Vagueness, Bertrand Russell, 1928 Vague word 1 Words with a similar meaning(意义相近的词): thread, string, cord, rope They all have the meaning “线,绳子”. But there is no clear line between them. We can’t tell how thick can be called “rope”, and how thin can be called “string”. 2 Words with a different meaning(反义词): big, small They are a pair of antonyms, but the limit between them is changeable. For example, “a big track” and “a small plane” have a different criterion towards “big” and “small”. 3 Words with several meanings(一词多义): bank

语用模糊探析

语用模糊探析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那么作为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在自然语言中,模糊是绝对的,普遍的。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而且模糊在修辞中会起到精确所无法达到的作用。在语言交际中,一般要求语义精确,听起来清楚明白,但有时模糊语言更具表现力,能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模糊语言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其语用功能上,体现在与语境的相互作用上。说话者通过模糊语言的使用以求达到其交际目的,而这一交际目的的实现与否还取决于听话者能否理解模糊言语下的隐含意义。 一、语用模糊 尽管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颇多,但主要是对静态语言的研究,对语义模糊的研究,那么究竟什么是语用模糊呢? 沙夫(1960)认为:“在客观现象中,在语词所代表的各类事物(和各类现象)之间是有过渡状态的,这些过渡状态交界的现象,说明了我们所谓的语词的模糊性的根源”。简单说来,模糊性就是事物间的边界是区间而不是边线,而词语是有一个有限的应用区间的,但由于这个区间不能截然地和另一个区间分开,这就构成了语言的模糊性。语言模糊是语用模糊很大的一个源头,但语用模糊并不仅仅由语言模糊造成,因为语用涉及的是个没有方向滚动的立体,主体(人)、语词(能指)和客观事物(所指),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综合因素。无论是哲学家、数学家,还是语言学家们给模糊性或词语模糊下定义时,都仅仅考虑的是客观世界本身的模糊性或词语本身由于有限而造成的模糊性,独独没有因为主体而造成的模糊性。其实像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最大区别一样,考虑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由于人的参与,一切都活了起来,不仅仅因为人本身的因素,还因为具体的动态语用过程。吴涌涛说:“模糊性是怎样产生的?模糊性应从符号、符号所指和符号使用者三个方面来考虑”,这正好说明模糊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客观(符号所指对象),不仅在于主体(符号的使用者),也不仅在于符号(语言),而是客体和主体在语言中相撞的结果,这其实就是语用模糊定义的雏形。何自然认为:“语用模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而笔者更倾向于“语用模糊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力的现象。 二、语用模糊的言外行为的实现 (一)会话原则的遵守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会话有随意程度方面的差异,可按程度分为原意或刻意交谈( literal talk)和随意言谈( loose talk)。刻意交谈是说话者的“断言”,表达的只是话面意义,仅仅给出其命题信息,不具有言外之意。但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除了很少的一部分言谈是刻意要求按原意去理解之外,大都是比较随意的,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模糊的现象。随意言谈与原意有不同程度的距离,充满了语言的不确定成分,除话面意义之外,它包含了一定的交际功能,或不确定的意义,随意交谈成为交际双方交际时默认的原则。对说话者而言,他认为对

广告语言中的模因类型

广告语言中的模因类型 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它靠模仿而生存,传播。它可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广告语言的模因类型,让大家可以从一个新角度来看待广告语言。 关键词:广告;语言;传播 在如今的社会,广告无处不在,因此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电视,书籍,网络,广告牌等媒介,人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和广告接触并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在广告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成功的广告作品肯定不乏经典的标志性的语言模因。这些语言模因可以是广告的名字或它的台词,一经演绎后通过模仿而传播的语言模因,体现了文化进化的规律。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尝试从新的角度剖析广告语言中模因的传播现象。 一、模因的概念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RichardDawkins于1976年在其畅销书TheSelfish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模因的原词meme是通过模仿基因的原词gene

而产生,sawkins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也就是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传播单位,表现形式繁多,像曲调旋律,思想观念,时髦用语,服装设计,建筑样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 二、广告作品中的语言模因 1.基因型的广告模因 广告语中的基因型模因指原封不动地完全照搬固有的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等做广告的现象。整个广告就是通俗用语本身,未掺杂其他语言成分。广告词做着信手拈来便让它们对号入座,收到的效果却是不同凡响的。基因型的广告模因如果切题切境,运用得当,就会有独特切隽永的广告魅力。 (1)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 如日本理光传真机的广告语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借用这条中国俗语的内涵把传真机方便,快捷的特性完全反映出来了。这则广告就是通过直接引用的方式,复制和传递了模因。

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On pragmatic vaguenes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语用模糊 (pragmatic ambivalence) 现象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之力 (ill ocutionary forces) 的现象,以达到让听话人来推测、决定、解释其话语之力的意图。 一、语用模糊策略的产生和运用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rporate Principle)。它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日常会话中,有意违反此四条原则中的一条或几条便有可能产生模糊含义。下面是违反质量原则产生模糊含义的一例: 在一次语言学会议上,一位语言学家在谈及资料提供者时说:“我们已经收到了他们当中的五六份,但今天我想仅对其中的三份进行讨论。” 显然,这位语言学家一定知道有几个人给他提供了资料,所以听话者明白这位语言学家能够遵守质量原则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向听话者传达了他的意图。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对同一律的违反也会产生语用模糊,而且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往往会刻意违反同一律。 一个词语往往有不同的意思,说话者或听话者为了某一交际目的,往往利用语言的这一特征在特定的语境中混淆事物之间的界限,违反同一律以达成特定的交际目的。例如: 妻子:我一见你就来气。 丈夫:我练了一年的气功还没有气感,原来是你把我身上的气都吸到你身上去了啊。 在上面的对话中,丈夫巧妙的混淆了妻子所说的“生气”的“气”和气功中“运气”的“气”,成功的运用语用模糊消了妻子的“气”。 二、语用模糊的积极作用 〈一〉制造幽默效果 在日常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往往会帮助我们制造一种幽默的效果,以使得我们的交谈更加轻松愉快。让我们看一例: 一个妻子对她的丈夫抱怨说:“你看邻居布朗先生,每次出门都要吻他的妻子 ,你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吗?”丈夫说:“当然可以,不过我目前跟布朗太太还不太熟。”这位妻子的本意是要她的丈夫在每次出门前吻自己,而丈夫却有意地曲解为让他吻布朗太太,幽默便由此产生了。 <二> 避免争执与贬损,避免尴尬。 为了礼貌起见,说话者常常通过尽量满足听话人的面子来显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避免面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语用模糊是个很好的选择。 A: I bought this T - shirt yesterday afternoon . Whatdo you think of it? B: It’ s OK, just that it l ooks a little bit brighter. 请看例,A想要B对其新衣进行评价,事实上B不喜欢那个颜色,但如果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 其原因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从语言层面来看,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 且其具有相对可译性。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 审美功能 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 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 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囊括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 积淀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无为”的思想精华, 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 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 汉语讲究“语贵含蓄”,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 说: “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也”, “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 秘响旁通, 优采潜发”“深文隐郁, 余味曲包”。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朝姜夔认为: “句中有余味, 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清朝陈廷焯亦提倡: “神余言外终不许一语道破。”由此看来, 运用含蓄的手法, 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联想, 体察作品深隐的寓意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名家常用的创作策略, 而其中含蓄所达之韵味, 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模糊语言的使用。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模糊语言的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写作的主体、客体以及写作的过程都具有模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 即作者) 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 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 最难以捉摸的, 也是最模糊的部分, 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 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 争笑东风, 双脸上, 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 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 客体( 诗中女子)是谁? 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 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 我们不是作者, 也不在现场, 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 然而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 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 (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 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文本的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接

广告语言中的模因类型

广告语言中的模因类型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摘要: 律的新理论。模因是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它靠模仿而生存,传播。它可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广告语言的模因类型,让大家可以从一个新角度来看待广告语言。 关键词:广告;语言;传播 在如今的社会,广告无处不在,因此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电视,书籍,网络,广告牌等媒介,人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和广告接触并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在广告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成功的广告作品肯定不乏经典的标志性的语言模因。这些语言模因可以是广告的名字或它的台词,一经演绎后通过模仿而传播的语言模因,体现了文化进化的规律。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尝试从新的角度剖析广告语言中模因的传播现象。 一、模因的概念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RichardDawkins于1976年在其畅销书TheSelfish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模因的原词meme是通过模仿基因的原词gene而产生,sawkins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也就是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传播单位,表现形

式繁多,像曲调旋律,思想观念,时髦用语,服装设计,建筑样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 二、广告作品中的语言模因 1.基因型的广告模因 广告语中的基因型模因指原封不动地完全照搬固有的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等做广告的现象。整个广告就是通俗用语本身,未掺杂其他语言成分。广告词做着信手拈来便让它们对号入座,收到的效果却是不同凡响的。基因型的广告模因如果切题切境,运用得当,就会有独特切隽永的广告魅力。 (1)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 如日本理光传真机的广告语“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借用这条中国俗语的内涵把传真机方便,快捷的特性完全反映出来了。这则广告就是通过直接引用的方式,复制和传递了模因。 (2)相同的信息,表达不同的内容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不少厂商把它作为广告语,迅速成为模因。它曾经被中国移动通讯公司作为广告语,让人们悟出了:正事移动通讯公司把“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的美好梦想变成了现实,是这个公司通过电讯方便人们交流,从而消除时间,空间的遥远距离,让人们相互间随时保持联系,互通信息,使天涯终于咫尺。 2.表现型的广告模因

英语中模糊语言

英语中模糊语言的研究 摘要:模糊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自然语言之中,但长期以来,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往往被认为是错误的,并且是应该避免的。直到查德于1965年发表《模糊集》之后才正式诞生了模糊理论和模糊语言学。其实,模糊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中,同时也被认为是语言的本质特性之一。长久以来,模糊语言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早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模糊语言频频出现在就职演说中,正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和功能。本文主要探讨英语演讲中模糊语言。 关键词:英语演讲;模糊语言;特性 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既要学会生存,也要学会交际。能用英语进行交际自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也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交际是一门学问,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学识、修养和语言文化素质外,还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本文就交际英语中的表达技巧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及分析。 一、模糊语言概述 语言的表达一般要做到具体、准确、清楚,尤其是科技知识方面的论述。但在实际交流中,有时候不能把话说得太死、太具体,需要运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可以避免被人抓住辫子,避免产生误解,避免陷人被动地位。另一方面,一个人的信息量总是有局限的,掌

握并熟识的信息在有些情况下也有可能一下子表达不出来或表达 得不完整,这时候运用模糊的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自己的不足。可想而知,一个对于对方来说是不大愉快的问题,如果用模糊语言委婉的表达出来或暗示出来,这样就给对方以台阶下,为对方保全了面子,避免了许多尴尬出现。模糊语言的使用是灵活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列举的项目后面加上and so on,and so forth,and the rest,and the like等;在数字前面加about,some,approximately等;在判断时加上maybe,perhaps,possibly,probably,presumably等;在信息来源没有把握时用it is said,they say等,这些都是常见的模糊语言。请看下面的例句: (1)a:do you like chinese girls or american girls? b:i like those girls who like me,no matter whether she is chinese or american. 对话中的b是一位中国公使,a是一位美国小姐。面对a的问题,b必须要考虑到既不得罪美国小姐也不能失去自尊,于是运用了模糊语言来回答,显得很贴切和切当。 (2)a:we have met once.we drank together at the same table.b:oh,yes,in a dining.hall or somewhere. in a dinning or hall本身就比较笼统,后面又加上了 somewhere 就更留有余地,这样就把一个记忆模糊或根本没印象的事情对付过去了,避免了尴尬。

广告模因制作的顺应性研究

广告模因制作的顺应性研究 本文运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结合实例阐释了该理论在广告模因制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规律,指出广告模因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动态过程。广告语言的这种顺应过程,是其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相互顺应的结果。 标签:广告模因语言选择顺应理论 一、引言 “模因(meme)”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 (1976)在其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一书里模仿“基因(gene)”一词创造而成,用以类指文化现象的复制与传播,说明文化进化的规律。他的学生Susan Blackmore (1999:66)指出,“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1]。所谓“广告模因”,即广告语言中的模因,也就是指广告语言中那些模仿、复制现实生活中的既成语言并被人们加以传播的模因个体或模因复合体。广告模因的制作过程,其实就是广告制作者不断地选择广告语言的动态顺应过程。本文试图阐释顺应理论在广告模因制作过程中的应用规律,以便我们能更好地利用该理论来指导广告模因创作。 二、关于顺应理论 顺应理论是由比利时著名的语用学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Verscheren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中提出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由语言内部或者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种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2]。这三个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变异是前提,协商是手段,顺应是目标。三个特征紧密关联,而又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语言的使用:语言结构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者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对任何一个给定的语言现象所投射的充分的语用综观必不可少的要素(Verschueren,2000:67)。因此,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结构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过程,是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动态的顺应。 三、广告模因制作的顺应性分析 作为广告模因,其语言自身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点:首先,广告涉及到不同的广告主体、广告媒体、广告地点等因素,因此广告语言的形式不可能是僵化不变的。其次,广告的目标是为了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促使他们采取购买行动,因而就广告语言来说,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是最重要的。再次,尽量用最少的话语表达最丰富的广告信息,这是广告商公认的设计理念。所有这一切就要求广告制作者在创

浅谈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摘要:模糊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现象,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广泛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本文从模糊的概念出发,通过论述模糊语言的特征、翻译和功能,阐述模糊语言在外交、广告、国际贸易和新闻报道等领域的运用,最后达到顺利完成日常交际的作用。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语;运用 “模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表达对象的不确定性,不清楚或不分明。罗素(Russell)在1923年的《模糊》(“Vagueness”)的文章中把模糊定义为“当用于描述的体系与被描述的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一时,这个描述就是模糊的”。模糊语言广义是指语言的模糊性,狭义指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语言上的模糊,此外在语义上也有模糊不确定性和语义上的变异性两个特征。 1模糊语言的翻译 翻译是以“信”为要旨,但是由于翻译的情形复杂多变,如果不深刻体会语言这种工具所表达出的意境,加之不能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来进行语际翻译,而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实”,很可能会陷入“虚”的泥沼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1.1对等法 对等法实际就是一种以模糊对模糊,以精确对精确的翻译方法。比如: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法各异,当英汉模糊概念表达不一致时,则采用译入语的模糊表达来转译原语的模糊表达。 1.2直译法 用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去翻译另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以保留模糊信息。比如:Her description of what happenedapproximatedtothetruth,but she still left a few

广告语言模因制作的关联研究

广告语言模因制作的关联研究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的一个著名的语用学理论,它对广告语言模因的制作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制作广告语言模因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诉诸模式:诉诸强关联的制作模式和诉诸弱隐含的制作模式。不管是强关联还是弱隐含,只要广告制作者能匠心独运,所制作出来的广告语言模因就可能会产生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标签:关联理论广告语言模因强关联弱隐含 一、引言 模因(meme)最早由牛津大学著名的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s提出,用来表达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后来Susan Blackmore(Richard Dawkis的学生)完善了这个观点,认为“任何一样东西,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那它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模因”。所谓“广告语言模因”,即广告语言中的模因,也就是指广告语言中那些模仿、复制现实生活中的既成语言并被人们加以传播的模因个体或模因复合体。本文着重从强关联与弱隐含两个角度为广告语言模因的制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内容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交际和认知》(1986)一书中进行系统阐述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认为,所有的语言交际实际上都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在这个推理过程中,Sperber和Wilson认为它们应该遵循所谓的关联原则:(一)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二)每一个话语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他们还认为,如果听话人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该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性。在这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孜孜以求的是说话人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具有的最佳关联性,这也是关联理论的核心所在。 三、广告语言模因制作的关联诉诸模式 广告语言模因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言语交际,是广告商与公众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事实上,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非商业广告,广告商(发话者)都会通过明示刺激的手段对某种产品或服务进行宣传或推销,向消费者(受话者)传递有关信息,消费者借助常识等认知语境进行逻辑推理,从而领会广告商的真正意图。对广告信息进行推理并最终理解广告商的真正意图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消费者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因此也必然会遵循“明示—推理”的语用模式。那么,如何利用关联理论制作出成功的广告语言模因呢?笔者认为,无外乎两种诉诸模式:诉诸强关联的制作模式和诉诸弱隐含的制作模式。 (一)诉诸强关联的广告语言模因制作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