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对策

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对策
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对策

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4-06-27T15:17:12.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崔心尧郭在清

[导读] 以犬的管理为主,管好家犬,捕杀野犬、流浪犬。家犬应定期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并登记挂牌。必要时实行行政强制措施。

崔心尧郭在清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5500)

【摘要】2006年元月-12月,该县共报告发生狂犬病11例。发病率高达1.12/10万。为控制狂犬病流行,接到报告后,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及时派员进行个案调查,并对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控制策略和措施。现报告如下: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053-02

1.资料来源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年鉴。

2.结果

2.1流行特征

2.1.1流行强度 2006年全县共报告发生狂犬病11例,死亡11例。年发病率高达1.12/10万。病死率为100﹪,占全县传染病死亡总数的7

3.33﹪。排在全县传染病死亡第一位。

2.1.2暴露时间调查资料显示,11例病人均为当年暴露当年发病。其中暴露于4月1例、6月1例、8月3例、9月1例、10月5例。8~10月份有9例,占全年的72.73﹪。

2.1.3时间分布 11例狂犬病发生在5、9、10、11、12月,其中5月1例、9月3例、10月2例、11月2例、12月3例。

2.1.4地区分布 11例狂犬病分布于黄梅全县17个乡镇场中的8个乡镇场。其中蔡山、停前、刘佐、杉木、新开、大河、龙感湖各1例,黄梅镇、下新各2例。

2.1.5人群分布 11例病人中男性9例、女性2例。11例病人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4岁(表1)。

表1 11例狂犬病病人年龄分布

2.1.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7例,占6

3.64﹪;干部1例;占9.09﹪;儿童3例,占27.27﹪。

2.1.7发病与免疫史的关系 11例病人暴露前均没有免疫史。暴露后有7例未免疫,占6

3.64﹪。其余4例中有1例(4岁)接种了狂犬疫苗加狂犬免疫球蛋白,但因犬咬伤头面部,为撕裂伤,进行了缝合;另3例也均为Ⅲ级暴露,但未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仅注射狂犬疫苗,伤口也没有进行彻底冲洗,1例注射5针次(0、3、7、14、28d);1例注射4针次(0、3、7、14d);1例注射3针次(0、3、7d)。伤口均没有进行彻底冲洗。

2.1.8潜伏期与咬伤部位的关系 11例病人中潜伏期最短的8天,最长的109天。11例病人平均潜伏期66.8天。咬伤后1个月内发病的有4例,占36.37﹪;3个月内发病的有5例,占45.45﹪;6个月内发病的有2例,占18.18﹪。咬伤头面部2例,平均潜伏期22天(1例冲洗伤口,并注射狂犬疫苗加狂犬免疫球蛋白、1例碘酒消毒,并注射4针次狂犬疫苗);咬伤上肢4例,平均潜伏期54.5天(1例为Ⅱ级暴露、1例碘酒消毒,并注射5针次狂犬疫苗、1例碘酒消毒,注射3针次狂犬疫苗);咬伤下肢3例,平均潜伏期47天;咬伤腰腹部2例,平均潜伏期72天。

2.2临床特征

2.2.1伤人动物及伤口处理 11例病人均为犬伤害而感染发病。11例病人暴露后,有2例作过冲洗,并用碘酒消毒;有2例仅用碘酒消毒;有1例仅用饭团敷伤口;有1例咬伤后未出血,自己挤出少许血;有5例未作处理,占45.45﹪。

2.2.2临床症状 11例病人有6

3.64﹪的开始时多有伤口局部麻木及蚁走感,有5

4.55﹪的病人有较为典型的“怕水、怕风、怕光”三恐症。病程为2~7天。均为临床诊断病例。

3. 讨论与分析

3.1上述结果显示,发病者中年龄小于10岁的占27.27﹪;大于60岁的占5

4.55﹪,是人群中的弱者,特别是儿童,应是保护的重点。从职业上看,发病者中63.64﹪的是农民,狂犬病防控的重点应放在农村。

3.2调查资料显示,11例犬咬伤者的发病,主要是其存在高危因素即狂犬病暴露后未及时规范处理(63.64﹪),或是处理不规范(36.36﹪)。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犬伤者狂犬病的预防意识缺乏,以及顾及经济承受能力而未进行暴露后规范处理;二是由于该县有十余年未发生狂犬病,有一部分专业人员狂犬病防治知识和技术缺乏,既不能科学处理,又不能做好宣传。

4.对策

4.1加强对传染源管理。以犬的管理为主,管好家犬,捕杀野犬、流浪犬。家犬应定期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并登记挂牌。必要时实行行政强制措施。

4.2加强人用狂犬疫苗的市场管理。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相关部门应对狂犬疫苗市场进行彻底整顿。以疾控机构的冷链系统为载体,指定疾控机构为进购和供应给各乡镇卫生院的单位,确保疫苗质量安全有效。

4.3规范狂犬疫苗接种单位。在辖区内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明确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狂犬疫苗接种单位。并要求严格执行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同时,加强对其专业人员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技术培训,并要求严格执行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

4.4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狂犬病的严重危害和预防知识,尤其要加强农村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提示,加强对小儿的监护,避免犬伤害。使狂犬病防治知识家喻户晓,提高群众主动做好犬只免疫和犬咬伤后主动就诊的自觉性。4.5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犬伤者及发病者大部分在农村,将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范围,进行定

周口市2004-2010年狂犬病流行特征论文

周口市2004-2010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2004-2010年周口市狂犬病流行特征,探讨周口市狂犬病流行影响因素,为制定狂犬病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周口市2004-2010年狂犬病疫情报告和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年间周口市共发生狂犬病118例,年平均发病率0.15/10万。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75岁。患者被咬伤后只有3例(2.5%)病人伤口由医生作规范化处理,11例(9.3%)自行处理。只有3例(2.5%)患者在暴露后接种了狂犬疫苗。结论应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市民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把暴露后注射狂犬疫苗等费用纳入农村合作保销范围。 [关键词] 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8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5-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bies prevalent in zhoukou city from 2004 to 2010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fctors concerned wite epidemic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abies.methods analyzed the data on rabies epidemics and case questionnaire of rabis in zhoukou city from 2004 to 2010. results the total cases reported in zhoukou within 7 years was 118,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is 0.15/100000.the youngest patient’s age is 1 year and the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处理方案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1. 前言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近年以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病死率高居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目前我省狂犬病疫情、疫区有所扩大,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市近几年也是有疫情发生,对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加强应急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2.诊断标准 见《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 3.分级标准 根据狂犬病发生的病例数、流行的范围和趋势,将狂犬病疫情划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3.1一般疫情(IV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2-3例,或发生动物间狂犬病疫情。 3.2较大疫情(Ⅲ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4-5例,或疫情波及3个及以上镇(乡、街道)。 3.3重大疫情(Ⅱ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6-10例,或发病数虽未达到10例,但扩散至毗邻县(市、区)。 3.4特别重大疫情(I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发生狂犬病疫情20例以上,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4.应急措施 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进行应急处置。 4.1报告 4.1.1接报:实行“首接负责制”,接报时详细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卡》。 4.1.2报告: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内部报告”和“对外报告”的要求进行疫情报告。 4.1.3网络报告 ⑴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医疗机构负责网络直报; 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疾控中心负责网络直报; ⑶经现场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确认为暴发疫情后,由疾控中心负责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报告。 4.2物资准备 4.2.1流行病学调查表:《狂犬病个案调查表》、《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登记表》、《犬伤

狂犬病个案

一例狂躁性狂犬病患者的急救护理 徐州市传染医院急诊科吴小玲 狂犬病也称恐水症,是一种由于狂犬病毒所导致的自然疫源性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发病急剧,具有广泛的流行性,死亡率较高,几乎100%,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然而人获得的狂犬病主要由病兽咬伤等方式传播到人体的【1】。临床上将狂犬病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兴奋期的患者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狂躁、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高热、多汗、流涎等,此期间不能进食,意识清楚,所以异常痛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帮助患者安详度过生命的最后时间非常重要【2】。现将我科2013年06月12日09时收治一例狂躁性狂犬病患者护理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李某,男, 41岁, 患者于三月前在家中睡觉时被一流浪狗咬伤,流浪狗逃窜,未处理伤口,未注射狂犬病疫苗,出现“呕吐,恐风,怕水1天”于2013年06月12日09时至我科就诊,诊断为狂犬病。迅速将患者送至抢救室隔离治疗,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恐风,怕水,进水时喉头痉挛,流涎,胸闷恶心,恐惧不安,全身不适,阵发性肢体痉挛,极度兴奋,无呕血黑便,无呼吸困难,右手狗咬伤处留有伤口瘢痕,查体T:36.8℃ P:100次/分 R:28次/分 BP:118/85mmHg SpO2: 95% 神志清楚,精神恍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给予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遵医嘱予镇静,抗感染并给与心理护理,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稳定后,遵医嘱与12时安全转运至ICU进一步住院治疗。 2 护理 2.1 急救措施接诊后迅速将患者推入单间抢救室进行隔离治疗,保持抢救室安静、温暖,悬挂深色窗帘,避免水声并关闭门窗,使用局部照明,减少光的刺激【3】避免因声、光、水的刺激而引起患者喉痉挛。抢救室内除必须设备,所有硬物均不放置,给予患者上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面色,监测血氧饱和度,做好护理记录。予低流量吸氧,保持

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对策

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4-06-27T15:17:12.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崔心尧郭在清 [导读] 以犬的管理为主,管好家犬,捕杀野犬、流浪犬。家犬应定期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并登记挂牌。必要时实行行政强制措施。 崔心尧郭在清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5500) 【摘要】2006年元月-12月,该县共报告发生狂犬病11例。发病率高达1.12/10万。为控制狂犬病流行,接到报告后,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及时派员进行个案调查,并对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控制策略和措施。现报告如下: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053-02 1.资料来源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年鉴。 2.结果 2.1流行特征 2.1.1流行强度 2006年全县共报告发生狂犬病11例,死亡11例。年发病率高达1.12/10万。病死率为100﹪,占全县传染病死亡总数的7 3.33﹪。排在全县传染病死亡第一位。 2.1.2暴露时间调查资料显示,11例病人均为当年暴露当年发病。其中暴露于4月1例、6月1例、8月3例、9月1例、10月5例。8~10月份有9例,占全年的72.73﹪。 2.1.3时间分布 11例狂犬病发生在5、9、10、11、12月,其中5月1例、9月3例、10月2例、11月2例、12月3例。 2.1.4地区分布 11例狂犬病分布于黄梅全县17个乡镇场中的8个乡镇场。其中蔡山、停前、刘佐、杉木、新开、大河、龙感湖各1例,黄梅镇、下新各2例。 2.1.5人群分布 11例病人中男性9例、女性2例。11例病人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4岁(表1)。 表1 11例狂犬病病人年龄分布 2.1.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7例,占6 3.64﹪;干部1例;占9.09﹪;儿童3例,占27.27﹪。 2.1.7发病与免疫史的关系 11例病人暴露前均没有免疫史。暴露后有7例未免疫,占6 3.64﹪。其余4例中有1例(4岁)接种了狂犬疫苗加狂犬免疫球蛋白,但因犬咬伤头面部,为撕裂伤,进行了缝合;另3例也均为Ⅲ级暴露,但未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仅注射狂犬疫苗,伤口也没有进行彻底冲洗,1例注射5针次(0、3、7、14、28d);1例注射4针次(0、3、7、14d);1例注射3针次(0、3、7d)。伤口均没有进行彻底冲洗。 2.1.8潜伏期与咬伤部位的关系 11例病人中潜伏期最短的8天,最长的109天。11例病人平均潜伏期66.8天。咬伤后1个月内发病的有4例,占36.37﹪;3个月内发病的有5例,占45.45﹪;6个月内发病的有2例,占18.18﹪。咬伤头面部2例,平均潜伏期22天(1例冲洗伤口,并注射狂犬疫苗加狂犬免疫球蛋白、1例碘酒消毒,并注射4针次狂犬疫苗);咬伤上肢4例,平均潜伏期54.5天(1例为Ⅱ级暴露、1例碘酒消毒,并注射5针次狂犬疫苗、1例碘酒消毒,注射3针次狂犬疫苗);咬伤下肢3例,平均潜伏期47天;咬伤腰腹部2例,平均潜伏期72天。 2.2临床特征 2.2.1伤人动物及伤口处理 11例病人均为犬伤害而感染发病。11例病人暴露后,有2例作过冲洗,并用碘酒消毒;有2例仅用碘酒消毒;有1例仅用饭团敷伤口;有1例咬伤后未出血,自己挤出少许血;有5例未作处理,占45.45﹪。 2.2.2临床症状 11例病人有6 3.64﹪的开始时多有伤口局部麻木及蚁走感,有5 4.55﹪的病人有较为典型的“怕水、怕风、怕光”三恐症。病程为2~7天。均为临床诊断病例。 3. 讨论与分析 3.1上述结果显示,发病者中年龄小于10岁的占27.27﹪;大于60岁的占5 4.55﹪,是人群中的弱者,特别是儿童,应是保护的重点。从职业上看,发病者中63.64﹪的是农民,狂犬病防控的重点应放在农村。 3.2调查资料显示,11例犬咬伤者的发病,主要是其存在高危因素即狂犬病暴露后未及时规范处理(63.64﹪),或是处理不规范(36.36﹪)。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犬伤者狂犬病的预防意识缺乏,以及顾及经济承受能力而未进行暴露后规范处理;二是由于该县有十余年未发生狂犬病,有一部分专业人员狂犬病防治知识和技术缺乏,既不能科学处理,又不能做好宣传。 4.对策 4.1加强对传染源管理。以犬的管理为主,管好家犬,捕杀野犬、流浪犬。家犬应定期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并登记挂牌。必要时实行行政强制措施。 4.2加强人用狂犬疫苗的市场管理。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相关部门应对狂犬疫苗市场进行彻底整顿。以疾控机构的冷链系统为载体,指定疾控机构为进购和供应给各乡镇卫生院的单位,确保疫苗质量安全有效。 4.3规范狂犬疫苗接种单位。在辖区内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明确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狂犬疫苗接种单位。并要求严格执行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同时,加强对其专业人员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技术培训,并要求严格执行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 4.4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狂犬病的严重危害和预防知识,尤其要加强农村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提示,加强对小儿的监护,避免犬伤害。使狂犬病防治知识家喻户晓,提高群众主动做好犬只免疫和犬咬伤后主动就诊的自觉性。4.5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犬伤者及发病者大部分在农村,将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范围,进行定

狂犬病相关知识

狂犬病相关知识 【概述】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诊断】 根据患者过去被病兽或可疑病兽咬伤、抓伤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但在疾病早期,儿童及咬伤不明确者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测或尸检发现脑组织内基小体。 【治疗措施】 (一)一般处理单间隔离病人,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医护人员最好是经过免疫接种者,并应戴口罩和手套、以防感染。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须严格消毒。 (二)加强监护患者常于出现症状后3~10日内死亡。致死原因主要为肺气体交换障碍、肺部继发感染;心肌损害及循环衰竭。因此,必须对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加强监护。 (三)对症处理补充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烦燥、痉挛的病人予镇静剂,有脑水肿时给脱水剂。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间歇正压输氧。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四)高价免疫血清与狂犬病疫苗联合应用高价免疫血清10~20ml肌注,也可半量肌注,另半量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同时行疫苗接种。 (五)干扰素可试用。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通过唾液传播。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发病机理】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延末梢神经和神经周围间隙的体液,向心进入与咬伤部位相当的背根节和脊髓段,然后沿脊髓上行至脑,并在脑组织中繁殖,继而延传出神经进入唾液腺,使唾液具有传染性。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

XX区疾控中心关于XX镇一例狂犬病病例情况报告

情况报告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年XX月XX日XX镇一例狂犬病疫情调查情况 2012年6月XX日16时,区人民医院在国家疫情信息网上订正报告一例狂犬病死亡病例,我中心立即组织人员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患者XXX,男,XX岁,农民,住XX镇XX村1组,2012年4月29日XX点左右,一只流浪小狗跑进家里袭击自家养的小鸡,患者立即徒手去抓捕驱赶,被咬破右手中指,由于伤得不重,未进行处理,也未去卫生院接种狂犬疫苗。 流浪狗伤人后逃逸,第二天又袭击患者爱人,咬破裤边,第三天在附近又准备袭击人时,被打死后深埋。 患者于2012年7月XX日发病,出现咬伤手指发麻、恐风症状,到XX中心卫生院就诊,怀疑狂犬病,立即转入区人民医院,患者入院病情逐渐加重出现惊恐、烦躁、流涎、恐水等症

状,11日出现全身麻痹,7月11日21时患者死于医院。根据区人民医院诊断及随后疾控中心专业人员流调情况,该病例诊断符合为“狂犬病临床诊断”标准。 二、处理措施 对该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要求进行了以下处理: (一)病人尸体火化。 (二)诊治单位对隔离场所进行终未消毒,XX中心卫生院组织对病家终未消毒。 (三)护理家属有危险暴露史的,建议接种狂犬疫苗。 (四)调查该村及毗邻有否被该犬咬伤者,未注射狂犬疫苗者,动员其接种狂犬疫苗。 (五)将信息通报农委兽防站关注该地区动物疫情,采取相应措施。 三、风险评估 (一)本例是今年我区的第XX例狂犬病,近三年狂犬病发病维持在每年6-7例发病水平,但在2011年达到11例,而今年6个半月就已达6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近年来我区死亡的狂犬病患者,99%以上都未按《狂犬病暴路处置规范》进行处理,即未规范清洗伤口,未接种狂犬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三)犬伤人员抱侥幸心理,特别是农民常被犬伤,思想麻痹,对医生的建议不采纳,还有就是根本不去看医生。

32例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32例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发表时间:2014-08-06T15:14:38.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2期供稿作者:易方莲李万书[导读]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c),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人和温血动物以后引起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易方莲李万书 (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44000)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020-02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c),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人和温血动物以后引起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因其病死率极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现将宜宾市自2004年以来发生的、资料较完整的32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数据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病例信息来源于各区县上报的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和狂犬病病例死亡个案调查表。 1.2 分析方法用Excel将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 地区分布 全市十个区县都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其中宜宾县(8例)、江安县(5例)和筠连县(5例)报告病例较多,其他区县报告病例相对较少。全部病例都发生于农村地区,城镇无病例报告。 2.1.2 人群分布 报告病例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男女性别比为2.2:1。病例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62岁,其中15-60岁年龄组病例最多,为21人,0-14岁年龄组10人, 60岁以上1人。职业分布集中于农民(23例,占71.88%)、学生(7例,占21.88%)和散居儿童(2例,占6.25%)。 2.1.3 时间分布 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4-9月为多(23例,占71.88%)。 2.2 病例致伤及处置情况 2.2.1 致伤动物 致伤动物全部为犬,其中6头为有主或自养犬(只有 1头接种过兽用狂犬病疫苗),其余26头为无主流浪犬,接种史不详。攻击原因4例为人为嘻逗导致,其余28例为主动攻击。伤人后,致伤犬10头被捕杀抛弃,10头下落不详,9头被捕杀深埋,3头被捕杀烹食。 2.2.2 病例受伤情况 受伤程度按照WHO犬伤暴露分级标准[2],Ⅱ级暴露3例,其余为Ⅲ级暴露。以单处伤为主,23例,占71.88%,其中上肢12例,下肢7例,头面部位4例。多部位受伤9例,占28.13%。 2.2.3 潜伏期及病程 32例病例中,除2例受伤日期不详外,其余30例病例,潜伏期最长的211天,最短10天,平均63.68天。全部病例都有住院经历,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天,平均3.96天。 2.2.4 暴露后处置情况 所有病例均无暴露前免疫史。在受伤以后,有16例未对伤口作任何处置,8例在家自行作简单处置(水洗,酒冲),8例在村医或私人诊所进行了简单的消毒处理。27例病例没有进行狂犬病疫苗注射,3例完成全程注射(其中1例疫苗注射部位为臀部),2例在没有完成全程接种时即发病。所有的病例都没有注射过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 3 讨论 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在世界上分布甚广。尽管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免疫血清早已经研制成功,并广泛投入使用,但全球每年仍有5-6万人死于狂犬病。 国外经验证明,主动预防狂犬病的根本措施,应该把重点放在控制传染源上面[3]。因此,加强犬只管理,健全犬只登记、立册制度,推行强制性免疫接种,可有效地控制狂犬病的发生。 专家指出,狂犬病的疫情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经济相关性,其发生和流行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规程序有着直接的关系[4]。宜宾市近10年来的发生的狂犬病疫情,病例全部来自于农村人口,且多发生于青壮年和儿童,大部分病例受伤后未规范处置。提示我们应将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作为下一步狂防工作的重点,开展主动监测和调查。同时应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减少和控制狂犬病疫情。 作为一种病因明确、已有成功防控经验和有效防控措施的疾病,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逐渐控制甚至消灭它。 参考文献 [1] 韩茂昌,韩明,等.当前我国狂犬病流行特征与暴露后处置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15(1):44-46. [2] WHO. Position on rabies vaccine[J].WHO Drug Information,2002,16(1):4-7. [3] SiH, GuoZM, HaoYT, et,al. Rabies trend in china(1990-2007)an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in zhe Guangdong province.BMC Infect Dis .2008,21;8(1):113. [4]姜里迦.我国狂犬病人间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2):148-150.

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分析重庆市1975-2010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探讨今后的防控策略。方法结合疫情报告资料和流行病学个案信息,使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用Epi info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75-2010年,重庆市共报告狂犬病1318例,均死亡。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4/10万(0~0.62/10万),死亡率为0.33/10万(0~0.62/10万),病死率为100%。全市40个区县90%的区县报告有病例;发病男:女=2.33:1,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93岁;发病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8.7%,农村病例占85%以上。伤人动物犬只占98.1%,95.6%的犬无免疫史;暴露后无1例能够同时开展冲洗、消毒及疫苗接种和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注射。结论有两个明显的狂犬病流行期,有明显的夏秋季为高峰特点;近年疫情流行速度明显加快,范围扩大。狂犬病的防制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要尽快立法,要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要做好健康教育和宣传,增强群众暴露后的采取后补措施的意识,同时尽可能的降低或减免暴露后疫苗接种等相关费用,增加可接受性。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造成每年大约3万人死亡。人主要因为被携带病毒或发病的犬(猫等温血动物)咬伤、抓伤感染该病。狂犬病潜伏期一般半个月至三个月,有的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品和方法,病死率几乎100%[1,2]。 重庆市1975年首次报告1例狂犬病死亡病例,在20世纪80年代,报告病例逐年增多,年平均发病在50例左右。90年代初开展了大规模的犬只扑杀行动,狂犬病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大幅度降低了发病[3],近年来重庆市狂犬病又有连续上升的趋势,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安宁构成新的威胁[4]。为了探索狂犬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更有利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有效的控制狂犬病的流行,现对重庆市1975-2010年的狂犬病发病情况及近年来有详细个案的狂犬病资料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1975-2004年的狂犬病发病资料来源重庆市疾控中心既往的年鉴汇编或疫情记录,2005-2010年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系统的病例报告,其中2007-2010年的资料有较为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2 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参照传染病学[5]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81-2008)[6]作出临床诊断。 1.3 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用Epi info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 发病强度1975-2010年,重庆市共报告狂犬病1318例,均死亡。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4/10万(0~0.62/10万),死亡率为0.33/10万(0~0.62/10万),病死率为100%。 2.1.2 分布特征 2.1.2.1时间分布1975年长寿区报告首例狂犬病病例,截至2010-12-31,累计报告1318例。1975-1978年,1994-2004年大部分年份无病例报告。1979-1993年每年均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尤以1984年发病最多,报告发病198例。从2005年开始,疫情明显上升2007年达高峰,175例,之后略有下降趋势,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总体表现出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两个流行高峰,间隔期约11年,第1个流行期持续约15年的,第2个流行期已经流行6年(图1)。 根据有发病时间记录的688例病例中,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10月报告病例较多(392例,

32例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32例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c),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人和温血动物以后 引起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因其病死率极高,已经成为 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现将宜宾市自2004年以来发生的、资料较完整的32例狂犬 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数据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病例信息来源于各区县上报 的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和狂犬病病例死亡个案调查表。 1.2 分析方法用Excel将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 地区分布 全市十个区县都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其中宜宾县(8例)、江安县(5例)和筠连县(5例)报告病例较多,其他区县报告病例相对较少。全部病例都发生于农村地区,城镇无病例 报告。 2.1.2 人群分布 报告病例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男女性别比为2.2:1。病例年龄最小的4岁,最 大的62岁,其中15-60岁年龄组病例最多,为21人,0-14岁年龄组10人,60岁以上1人。职业分布集中于农民(23例,占71.88%)、学生(7例,占21.88%)和散居儿童(2例,占6.25%)。 2.1.3 时间分布 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4-9月为多(23例,占71.88%)。 2.2 病例致伤及处置情况 2.2.1 致伤动物 致伤动物全部为犬,其中6头为有主或自养犬(只有 1头接种过兽用狂犬病疫苗),其 余26头为无主流浪犬,接种史不详。攻击原因4例为人为嘻逗导致,其余28例为主动攻击。伤人后,致伤犬10头被捕杀抛弃,10头下落不详,9头被捕杀深埋,3头被捕杀烹食。 2.2.2 病例受伤情况 受伤程度按照WHO犬伤暴露分级标准[2],Ⅱ级暴露3例,其余为Ⅲ级暴露。以单处伤 为主,23例,占71.88%,其中上肢12例,下肢7例,头面部位4例。多部位受伤9例,占28.13%。 2.2.3 潜伏期及病程 32例病例中,除2例受伤日期不详外,其余30例病例,潜伏期最长的211天,最短10天,平均63.68天。全部病例都有住院经历,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天,平均3.96天。 2.2.4 暴露后处置情况

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 一般情况 1.1 姓名 1.2 性别(1)男(2)女口 1.3 年龄(岁)口口 1.4 家长姓名 1.5 职业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小学生(4)中学生(5)大学生(6)农民(7)工人(8)干部(9)教师(10)家务或待业(11)饲养员或屠宰工(12)其他 (13)不详口口 1.6 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6)大 学(7)不详口 1.7 住址县(区)乡(镇)村(居委会) 2. 感染途径 2.1 肇事动物种类(1)狗(2)猫(3)鼠(4)其他(5)不详口 2.2 户主姓名 2.3 肇事动物免疫(1)否(2)有_月_日(3)不详口 2.4 肇事动物伤人(1)主动袭击(2)被骚扰后伤人(3)同时咬伤多人口 2.5 肇事动物伤人后(1)如常,未作处理(2)被拴、尚在(3)打死(4)失踪 (5)病死(6)出卖(7)出卖时间(8)不详口 2.6 其他途径 (1)宰杀、饲养时被感染(2)其他口 3. 伤口处理情况 3.1 受伤时间_年_月_日_时 3.2 伤口情况 (1)上下肢、躯干浅表咬伤,出血省,或仅有明显牙痕(2)上下肢、躯干中度咬伤,出血多,或黏膜(眼、口腔、肛门)被动物污染,(3)头颈面、手指咬伤(不论轻重),四肢、躯干大面积深度或多处中度咬伤口 3.3 伤口处理情况 3.31 伤口是否处理(1)无(2)自行处理(3)医生处理口 3.32 伤口处理时间_年_月_日_时 3.33 清洗(1)无(2)清水(3)盐水(4)肥皂水(5)碘酒(6)新洁尔灭 (6)其它口 3.34 消毒(1)无(2)酒精(3)碘酒(4)酒精+碘酒(5)其他口 3.35 清创(1)无(2)有口 3.36 伤口感染(1)无(2)有口 3.37 伤口缝合(1)无(2)有口 3.4 既往史年曾经被狗(猫、鼠或)(1)咬伤(2)舔伤口(3)舔伤口舔肛门(4)经常宰杀(5)吃狗肉口 3.5 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1)无(2)有口 3.6 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时间及针次 3.61 第一针_年_月_日 3.62 第二针_年_月_日

第八章 损伤病人的护理

第八章损伤病人的护理 病因分类 1.机械性损伤: 又称创伤,为损伤最常见的原因。 2.物理性损伤 3.化学性损伤 4.生物性损伤: 除可引起局部机械性损伤外,还可经伤口带入毒素和致病微生物。 伤口修复过程 ①炎症反应约3~5日 ②组织增生和肉芽形成1~2周 ③组织塑形约需1年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①年龄②营养状况③慢性疾病④药物⑤伤口因素 伤口愈合的类型 ①一期愈合 ②二期愈合 治疗和护理创伤,应采取恰当措施,创造条件,争取达到一期愈合。第一节创伤病人的护理 分类 1.闭合性创伤:

损伤处皮肤或黏膜完整性保持良好,无开放性伤口。常伴有深部器官损伤。 (1)挫伤 (2)扭伤 (3)挤压伤: 挤压综合征 (4)爆震伤(冲击伤) 2.开放性创伤: 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完整性遭到破坏,深部组织经伤口与外界相通。 (1)擦伤 (2)刺伤 (3)切割伤 (4)裂伤 (5)撕脱伤 (6)火器伤 护理评估: 健康史 应询问有无锐器、弹片、钝性暴力及高气浪等暴力作用于身体 了解受伤的时间、部位、所处姿势以及伤后处理经过 身体状况 1.局部表现

一般均有疼痛、肿胀、瘀斑和功能障碍 严重创伤并发休克时病人常不诉疼痛;内脏损伤所致的疼痛常定位不确切。为避免漏诊或误诊,创伤引发的体腔内疼痛,在确诊前慎用麻醉止痛剂。 严重肿胀可致局部组织或远端肢体血供障碍,出现远端肢体苍白、皮温降低。此时必须及时切开减压。 神经或运动系统创伤所致的功能障碍,对诊断有定位价值。 开放性创伤者还可见到伤口和出血 合并重要的神经、血管及内脏损伤表现 2.全身反应 轻者无明显全身表现 重者可有发热、脉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表现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必须具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体征: 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20次/分或PaCO2<32mmHg;④白细胞数> 12."0×109/L或< 4."0×109/L或幼稚细胞>10%。 SIRS不一定由致病菌引起,严重创伤等非感染因素也可诱发。 SIRS严重者可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

2019年8月6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编委会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樊静副主任,以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顾东风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以及年报编委会专家、编写组成员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高润霖院士主持。他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自出版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受到各方面肯定,年报资料也有着广泛的引用率,今年在胡盛寿院长的领导下,进一步改进,可以办得更好,更适合大健康国家卫生战略的形势。 胡盛寿院士首先代表国家心血管中心,对各位专家在过去的14年中对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鼎力相助表示衷心感谢,并阐述了改版的目的和意义。 他指出,2016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会,突出强调以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的方针。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对“健康中国”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如何适应国家形势,把我们的年报编辑工作做得更好,是召开此次编委会最重要的背景。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年报工作组召开了三次筹备会,对如何使得年报更符合“健康中国”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讨论,突出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就是以往年报主要强调心血管疾病,现在要突出国家健康政策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主题,所以年报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前期年报筹备组对年报编写做了比较大的改版,强调了以健康为中心,使年报受众人群更加广泛,不仅是专业人士、政府部门、媒体工作者,还要进一步推动大众层面对心血管健康知识的获取和了解。 第二是编委会的组成也做了调整,根据前几届编委会工作的经验,改版后,为提高编辑水平,加入了国内从事心血管研究更加有经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年报更加受到关注。 另外,也加入一些年富力强的心血管防控方面的工作者。希望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努力和鼎力支持下,年报编辑更加出色,以实际行动提升国家心血管防控的整体水平,对“以健康为中心”的号召做出实质性贡献。

石嘴山市2012-2014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石嘴山市2012-2014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5-12-10T14:58:30.4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5期供稿作者:王海东[导读]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或发病的犬(猫等温血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发病。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5300 【摘要】目的分析石嘴山市201-2014年狂犬病疫情流行学特征,为今后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石嘴山市2012-2014年狂犬病疫情信息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2014年石嘴山市累计报告狂犬病病例6例,死亡6例,病死率100%,发病呈夏秋季节,男性5人,女性1人,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0%,6例病例暴露后均未对伤口进行规范处理,也没有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伤人犬只以家养犬为主。结论犬只的免疫和管理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关键,开展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暴露部位的规范化处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多部门参与配合,是防控的重点。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或发病的犬(猫等温血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发病。发病与否,主要与咬伤部位、咬伤程度、伤口处置、疫情接种及免疫球蛋白接种有关[1]。狂犬病潜伏期一般半个月至3个月,有的可长达数年或数10年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品和方法,病死率几乎为100%[2][3]。 2003-2011年石嘴山市无狂犬病病例报告,自2012年起,我市开始出现人间狂犬病病例,截至2014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病例6例。本文通过分析石嘴山市2012-2014年狂犬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及分析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2012-2014年石嘴山市各县(区)上报的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人口资料来源于各年度《石嘴山市统计年鉴》。 1.2 病例诊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81-2008)作出确诊病例。 1.3 采用描述性流行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2-2014年,石嘴山市累计报告病例6例,死亡6例,病死率100%,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3年石嘴山市狂犬病报告病例数占全区报告病例数的24%。 2.2 时间分布 石嘴山市6例狂犬病病例中,2012年报告2例,占2012年度传染病报告病例数(3758例)的0.05%,死亡2例,占本年度因传染病死亡数(3例)的66.67%,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0.27/10万;2013年报告1例,占2013年度传染病报告病例数(3245例)的0.03%,死亡1例,占本年度因传染病死亡数(4例)的25.00%,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0.14/10万;2014年报告3例,占全年度传染病报告病例数(3026例)的0.1%,死亡3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0.41/10万。6例病例中,有3例于8月份发病,1例10月份发病,2例分别在3月、12月发病。 2.3 地区分布 6例病例居住地分别为:平罗县(2例)、惠农区(2例)、大武口区(2例)。 2.4人群分布 6例狂犬病病例中,发病年龄最大为74岁,最小为23岁,其中70岁以上2人,60-70岁1人,40-50岁2人,20岁以上1人。男性5人,女性1人;职业中农民3人,占50%,家务及待业、务工、退休各1人,各占16.7%。 2.5 暴露史 6例病例中,暴露部位手5例,面部1例,暴露程度均为三级暴露;暴露后处置,1例在村卫生室处理伤口,2例自行处理伤口,其余3例均未对伤口进行处理,6例均未接种狂犬病疫苗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伤人动物均为犬类,其中本地犬5只(均为家养犬),外地犬1只。 3 讨论 石嘴山市所辖2区1县,均有狂犬病病例,并且2014年报告3例,这与近年来全市流浪犬和家庭宠物犬数量增加,狂犬病宿主及传播动物的广泛存在,为狂犬病提供了传播条件。发病呈夏秋季节,这可能与犬的发情季节易伤人、人群户外活动多、衣服单薄容易暴露、暴露后伤势更严重有关,与全国夏秋节狂犬病高发的特点相一致[4]。 从人群分布特点来看,50%病例为农民;50岁以上年龄组居多,占50%。这与我国部分地区结果相相似[5][6]。因此,农民及50岁以上年龄组是石嘴山市狂犬病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以减少暴露机会。 6例病例暴露后均未对伤口进行规范处理,也没有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其原因主要是疫苗价格偏高、免疫程序较复杂,而农村地区经济较困难,犬伤暴露后群众尤其是农民大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家或邻居家犬所伤,没必要去医院处理伤口和注射狂犬病疫苗。因此,加强狂犬病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的防病意识,是减少高危人群暴露机会的重要措施。同时应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犬伤暴露者就诊标准,提高疫苗和免疫制剂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是农村狂犬病防控的关键内容。伤人犬只中有5只是家养犬,提示家养犬是病毒从犬群扩散到人群的重要桥梁,做好家养犬的注册和免疫,建立稳固的免疫屏障,可有效减少人狂犬病病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苏醒关于我国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377-378 [2]王树声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新策略和措施[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9,36(12):361-365. [3]谢世宏.狂犬病防制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015年疾病控制正(副)高级职称考试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2015年疾病控制正(副)高级职称考试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天宇考王卫生资格考试高级题库包含:章节练习、综合复习题、模拟试卷、考前冲刺、历年真题等。疾病控制试题量:4363道。 多项选择题(每题2个得分点):以下每道考题有五个备选答案,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漏选均不得分。 1、2004年2月9日,某市某小学出现首例发热病人,至13日共出现发热病人累6例,且在同一个班级,经当地卫生部门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本起学生群体性发热主要为甲型流感病毒引起。有利于疫情的控制措施是 A、上报当地政府、卫生局和教委,建议对该班级停课一周 B、对班内其他同学进行药物预防 C、对公共场所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 D、落实学校食品卫生,消除有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各种隐患 E、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正确答案:ABCDE 2、IMViC试验包括 A、甲基红试验

B、糖发酵试验 C、吲哚试验 D、枸橼酸试验 E、VP试验 正确答案:ACDE 3、艾滋病病毒不会传染的情况有 A、社交活动传染 B、性接触传染 C、母婴传染 D、握手传染 E、公共设施 正确答案:ADE 4、艾滋病病毒可能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A、血液制品及血液 B、美容纹身的针具等 C、同室学习、并肩工作、公用器皿如杯子等 D、拥抱、接吻、握手、触摸 E、胎儿期由孕妇传播 正确答案:ABE 5、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人的 A、血液 B、精液

C、阴道分泌物 D、乳汁 E、眼泪 F、伤口渗出液 正确答案:ABCDF 6、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A、日常生活接触 B、性接触传播 C、体液传播 D、经血传播 E、母婴传播 正确答案:BCDE 7、被病兽咬伤后,狂犬病的易患因素包括 A、伤口处理情况 B、咬伤的部位 C、咬伤的严重性 D、被咬者的年龄 E、是否及时、全程、足量接种疫苗 正确答案:ABCE 8、丙型肝炎的传染源类型有 A、潜伏期患者 B、急性期患者

狂犬病

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解放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一)传染源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

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猩、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此外,亦有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三)传播途径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殖,约4~6日内侵入周围神经,此时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②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处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③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脏、肾上腺髓质等。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发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或猝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