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代甲骨文数字的起源构字含义

论商代甲骨文数字的起源构字含义
论商代甲骨文数字的起源构字含义

论商代甲骨文数字的起源构字含义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3年7月

甲骨文数字的写法:

1、2、3、4都是“积划为数”,直观又必然。

10为一竖。对于习惯十进制的人,10也是某种1,但又有别于1。在1为一横的情况下,10为一竖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余下的5、6、7、8、9,现今的说法是“假借字”,基本上等于说不知道为啥这么写。

但是,俺认为5、6、7、8、9不是假借字,是有其必然的构字道理的!

俺接下来要探讨5、6、7、8、9的构字,从而得出其起源含义!

一、“5”字的含义

5的甲骨文:

甲骨文一横=1,甲骨文一竖=10,一横一竖构成十字形二维坐标。

俺解读:

在这个坐标里,交叉代表介于一横一竖的中间,即交叉代表介于1与10中间的数。于是,5用交叉表示。

二、“6”的的含义

6的甲骨文:

太直白了:房屋!

屋顶2面+四周4面=6面。

这是“象形字典”的甲骨文“六”字条下一个网友的看法。俺给拿过来。

三、“7”字的含义

7的甲骨文:

甲骨文一横=1

甲骨文一竖=10

俺解读:

一竖被一横分成两部分,上半竖是完整的,即上半竖=5;下半竖短一些,即下半竖=1至5的中间的数。于是,7为下半竖短一些的十字。

正常的“十”字是甲骨文的“甲”。

甲是天干第一,是第一位天神。

“甲”的含义:

甲骨文“甲”=“十”字=甲骨文的1+甲骨文的10=从一到十=全部=神。

为了更明显地区别于甲“十”字,后来7的下半竖中间位置作弯曲处理:

四、“8”字的含义

甲骨文的8及现今的8,样子一直差不多:

关于“八”,《说文》:“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现今对“八”的解读至此而止。

俺解读:

“八”即“分”。所谓的“分”,在古人的结绳记事计数中,极限之“分”=“米”字形=分为8份=简化为“八”。于是“八”代表8。

五、“9”字的含义

9的甲骨文:

俺解读:

甲骨文9字=甲骨文5+四连折=5+4

“四连折”发展到后来,以“弯钩”示意了:

甲骨文的数字123456789就是这么来的,其道理简单明了:

六、甲骨文数字的起源

俺认为:

甲骨文数字的起源于“结绳记事”,即每个笔画都是一条绳!

所以,

上文解读“6”是房屋,如此解读起来是简单,但不是俺的心目中的解读。

其他数字的解读,都可以溯源于结绳记事。

现在同样地,俺以结绳记事的角度来解构“6”:

“八”即“分”。所谓的“分”,在古人的结绳记事计数中,极限之“分”=“米”字形=分为8份=简化为“八”。于是“八”代表8。

甲骨文“6”=“八”“尖”=“米”“减去尖”=8-2。

以留下与其他数字的区别特征来简化,于是就有:“6”=“尖”。

如果真的这样子,甲骨文里应该有加减乘除!

难道真有99乘法表。。。

观察委买盘和委卖盘

观察委买盘和委卖盘 解读盘口语言的核心机密是观察委买盘和委卖盘,股市中的主力庄家经常在此挂出巨量的买单或卖单,然后引导股价朝某一方向走。许多时候,大资金时常利用盘口挂单技巧,引诱投资人做出错误的买卖决定,委买卖盘常失去原有意义,例如有时刻意挂出大的卖盘动摇持股者的信心,但股价反而上涨,充分显示主力刻意示弱、欲盖弥彰的意图。因此,注重盯住盘口是关键,这将使我们有效的发现主力的一举一动,从而更好的把握买卖时机。 挂单真正的含义是---主流资金的当日运作布局:主流资金当日控制即时股价波动区域的窗口。波动区域注意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如:主流资金在什么价位挂出大单,上压下托的位置。关注焦点是:到达此价位,是否有主动性买卖盘的出现。一定要关注此时关键位置的即时买卖盘以及成交重心,它充分体现了主流资金的控制意图“放弃操作”与“坚决操作”。如大盘不好个股挂单被瞬间击破,要看是大额抛单还是散户的小额抛单以及股价下落的幅度、速度,其后能否瞬间收回,缩、放量能是否真实。分析即时当天主流资金的挂单布局意图--吸洗拉出:结合股价日K 线图表的相对位置高,低来研判,细节下面将仔细展开。 1、上压板、下托板看主力意图和股价方向。 大量的委卖盘挂单俗称上压板;大量的委买盘挂单俗称下托板。无论上压下托,其目的都是为了操纵股价,诱人跟风,且股票处于不同价区时,其作用是不同的。 (1)当股价处于刚启动不久的中低价区时,主动性买盘较多,盘中出现了下托板,往往预示着主力做多意图,

可考虑介入跟庄追势;若出现了下压板而股价却不跌反涨,则主力压盘吸货的可能性偏大,往往是大幅涨升的先兆。(2)当股价升幅已大且处于高价区时,盘中出现了下托板,但走势却是价滞量增,此时要留神主力诱多出货;若此时上压板较多,且上涨无量时,则往往预示顶部即将出现股价将要下跌。 2、连续出现的单向大买卖单 连续的单向大买单,显然非中小投资者所为,而大户也大多不会如此轻易买卖股票而滥用自己的钱。 (1)大买单数量以整数居多,但也可能是零数。但不管怎样都说明有大资金在活动。比方如用大的买单或卖单告知对方自己的意图,像666手、555手,或者用特殊数字含义的挂单比如1818手(要发要发)等,而一般投资者是绝不会这样挂单的。 (2)大单相对挂单较小且并不因此成交量有大幅改变,一般多为主力对敲所致。成交稀少的较为明显,此时应是处于吸货末期,进行最后打压吸货之时。大单相对挂单较大且成交量有大幅改变,是主力积极活动的征兆。如果涨跌相对温和,一般多为主力逐步增减仓所致。 (3)扫盘:在涨势中常有大单从天而降,将卖盘挂单连续悉数吞噬,即称扫盘。在股价刚刚形成多头排列且涨势初起之际,若发现有大单一下子连续地横扫了多笔卖盘时,则预示主力正大举进场建仓,是投资人跟进的绝好时机。 (4)隐性买卖盘:在买卖成交中,有的价位并未在委买卖挂单中出现,却在成交一栏里出现了,这就是隐性买

童话的概念与起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完全借助幻想来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童话”英语为fantasytale,即“幻想故事”(金山词霸为fairytale)台湾《中华儿童百科全书》中解释为: “童话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故事,也不是真的故事。这故事是想出来的最可爱的故事。这故事把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当作人来看待,让所有的东西互相交朋友,让好的愿望能实现,让一切有趣的事情都能发生。” 童话源远流长,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与传播。童话与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都以幻想为主要特征。 神话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远古时期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当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解释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幻想在这强大的自然力背后,有一个能掌握和驱使自然的人,那就是神。人们凭借幻想去描述神的行为和生活,就产生了神话。随着社会发展,神话的表现内容不断扩大,发展到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希腊神话中,地母盖娅生天父乌位诺斯,普罗米修斯用黄土造成了血肉之躯,智慧女神雅典娜给人以灵魂等;我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攒黄土造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对神的故事的叙述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萌发了要描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意志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自己也能像神一样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意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人们就幻想在另一个世界里去实现这一切,以此来排遣自己的渴望。由幻想造成的这种变异故事就是童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话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美好理想的方式。 创造神话与童话的幻想,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神话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神,但不管千变万化,这些神都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特征设计的,只不过形象是怪异的,力量是超人的;神话中的神化世界、鬼怪世界、天堂、地狱,都是按照当时社会来描摹的;神话中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异的体现。童话中的万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童话中展示的神奇世界也都是源于生活而生成的。童话与神话根本的不同,是两者表现内容不同。神话描写神的故

委卖盘中特殊数字含义

委卖盘中特殊数字含义 (2011-06-16 09:47:32) 转载▼ 分类:股文集散 标 签: 股 票 委卖盘中特殊数字含义 111 主动卖盘盘面可能预示下跌,将还有更低的买点,主动买盘预示可能即将拉升. 1111 主动卖盘盘面可能预示下跌,将还有更低的买点,主动买盘预示可能即将拉升,如果是在历史高位,此波段可能结束. 333 预示即将上涨,无论买卖盘 555 预示即将上涨,无论买卖盘卖盘机构吸筹阶段,买盘有人愿意接盘 999 9999 本庄家筹码用完,下庄接手 888 都可 444 4444 恶庄, 不是疯买就是疯卖,特别是4444 168 如果高位,放大量卖出(配合成交量),小量不错 158 **** **** 建仓初期, 中期出现 777 7777 248 一手一手庄家可能对碰,尤其是777 两个庄家都要买方都在同一时间买5858 可能出现慢牛 6868 在高位出现不好 123 顺利尤其789 1414 可能打架,出现代码相同的股数,一般没有问题 248 碰上的都是恶人 4或6、8等3个以上数字重叠和连用,通常均为盘口语言,444或4444多表示强庄示警,表明此股已有机构坐庄;6、8重叠或与4连用如4466、4488等多表示主力态度或通知关系仓或锁仓机构,挂卖单表示将拉升,挂买单表示将打压; 3个以上1重叠可能是压盘或洗盘信号,请关系仓协打压或保持股价; 跌停在卖二或卖三、卖四挂重叠8或间隔0,如808,请关系仓协助拉抬护盘; 3个以上3或9表示拉升或出货倒计时。其中末尾数字不定,可表示约定时间,如3336可

能表示6分钟(或小时)后拉升,9则是出货信号; 7结尾表示下一步约定,与4或8结合挂卖单表示请关系仓协助打压,如4007挂卖二表示请关系仓压盘或在某一点位出货,807挂买单表示请合作机构拉抬到某一点位; 12345或54321以及其中的3位以上多表示操盘手与关系仓或新机构的交流,具体内容结合当时盘面的买卖大单等情况有所不同,可能是拉升或出货试盘信号,在得到对方回应后,开始拉升或出货; 其实机构交流的方式很多,通常操盘手都有自己的语言或约定的信号,甚至约定按照通用语言的“反信号”来操作,所谓通用语言一旦被破译也就没有意思了。因此,上面说的大可不必太认真,大家留心看,还能发现不少盘口语言呢 操盘经典密码 1、经典顺码 经典顺码:是由非常吉利的数字或者递增序列与递减序列数字组成的密码,如“58、68、80、88、89、98、108、118”或者“123、234、456、321、876”等。 经常在股价五浪下跌末期或三日以上连续下跌末期,或者横盘整理末期成交极度萎缩后出现。 经典顺码出现说明已经有机构介入该股票,暗示合作机构开始进场或**非合作机构不要参与以免成为对手盘。经典顺码出现前后,股价往往形成阶段或者历史底部,在机构资金建仓推动下股价开始走高,出现大副暴涨或爆发连续涨停行情。 2、经典暴码 经典暴码:是完全由同一数字组成的密码,如“222、333、444、999、555、777、888、666、1111”等。 经常在股价五浪下跌末期或三日以上连续下跌末期,或者横盘整理末期成交极度萎缩后出现。 经典暴码出现说明已经有机构介入该股票,并且爆发力较强,暗示合作机构开始进场或**非合作机构不要参与以免成为对手盘。经典顺码出现前后,股价往往形成阶段或者历史底部,在机构资金建仓推动下股价开始走高,出现大副暴涨或爆发连续涨停行情。 3、出货汉堡夹码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13页精选文档

二、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则是在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提出的。众所周知,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安全文化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和一些企业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

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价值规范层次:包括人们对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及状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又至迟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值制。在成书不迟于1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有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的开平、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3世纪)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S.斯蒂文以后)十进小数才获通用。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更精确值的一般方法。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而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在中国以外,9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米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格。中国古代数学致力于方程的具体求解,而导源于古希腊、埃及传统的欧洲数学则不同,一般致力于探究方程解的性质。16世纪时,F.韦达以文字代替方程系数,引入了代数的符号演算。对代数方程解的性质的探讨,则从线性方程组导致行列式、矩阵、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与理论的出现;从代数方程导致复数、对称函数等概念的引入以至伽罗瓦理论与群论的创立。而近代极为活跃的代数几何,则无非是高次联立代数方程组解所构成的集体的理论研究。 形的研究属于几何学的范畴。古代民族都具有形的简单概念而往往以图画来表示,形之成为数学对象是由工具的制作与测量的要求所促成。规矩以作圆方,中国古代夏禹治水时即已有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墨经》中对一系列的几何概念,有抽象概括,作出了科学的定义。《周髀算经》与刘徽《海岛算经》给出了用矩观天测地的一般方法与具体公式。在《九章算术》及刘徽注解的《九章算术》中,除勾股理论外,还提出了若干一般原理以解多种问题。例如出入相补原理以求任意多边形面积;阳马鳖臑的二比一原理(刘徽原理)以求多面体的体积;5世纪祖暅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以求曲形体积特别是球的体积;还有以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长的极限方法(割圆术)。但自五代(约10世纪)以后,中国在几何学方面的建树不多。中国几何学以测量与面积体积的量度为中心,古希腊的传统则重视形的性质与各种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建立了用定义、公理、定理、证明构成的演绎体系,成为近代数学公理化的楷模,影响及于整个数学的发展。特别是平行公理的研究,导致了19世纪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产生。欧洲自文艺复兴时期起出现了射影几何学。18世纪,G.蒙日应用分析方法于形的研究,开微分几何学的先河。C.F.高斯的曲面论与(G.F.)B.黎曼的流形理论开创了脱离周围空间以形作为独立对象的研究方法;

力的概念的起源

力的概念的起源 通过下面一些历史材料的综合,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力的概念最初是人类在劳动中通过肌肉紧张的感觉而产生的.后被自然科学家借用而成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的概念是经过许多力学工作者的琢磨加工,逐渐完善起来的.从力的概念的产生到力的概念逐步明确的过程中,力与碰撞过程始终紧密地连系在一起一、《墨经》对力的认识 在公元前480-380之间,中国的墨翟(约公元前478—392)及其子弟所著的《墨经》一书,对运动和力有明确的定义.在力的概念及许多力学知识方面,走在同时代的前列.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 墨家考察了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看到人们通过肌肉的动作,如举、持、掷、踢、蹬,可以使别的物体发生位置移动,从而总结出肌肉力的概念.《经》第二十一条指出,:“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同形,指人体,物体;“奋”,指克服阻抗而运动.奋字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很丰富的,诸如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下而上等等都叫做奋.因而墨家的这句话可理解为:力是物体由静而动,由下而上,或由慢到快的原因.这是对力下的一个很正确定义.由于力不易见,而重是显而易见的,人人都能看得到,所以,墨家又以举重为例加以阐明.同条《经说》指出:“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这里“下”是指物体下坠;“与”是举物向上.意思是说,重是一种力,力和重相当,物体下坠、上举,都是基于重的作用的运动. 墨家把力和物体运动的原因联系起来,初步认识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当时,这是对力的概念的很了不起的很重要认识.特别是墨家已把力和重联系起来,把重看成一种力,可以说这是人类对力的最早的理性认识.《经》第一百二十七条的《经说》还指出:“凡重,上弗挈,下弗收,旁弗却,则直下.”即认为自由落体的轨迹必坚直向下.说明墨家对重量产生的力观察研究得十分深入. 墨家对阻力、惯性,浮力以及墙体和梁的受力等都有精细的分析.对力的平衡,扛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的力学知识也有深入的理解. 二、古代原子论中的碰撞作用观点 远在公元前,古原子论奠基人之一伊壁鸠鲁(Epicurus 公元前342—270)

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概念: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知识点一)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立体构成” 这门课程起源于 1919 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艺术流派: 包豪象斯构成理论: 在现代设计史上,包豪斯构成理论及其教育体系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成立于 1919 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不仅有在建筑史上被称为设计经典的校舍,更有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思想。它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成为现代设计师的摇篮.以至有人评价它是现代设计真正的开端。 包豪斯构成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欧洲的产业革命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变革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催生婆,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由手工转向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的材料、工艺、结构、功能的矛盾急剧加深,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包豪斯以它敏锐的视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三、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 这些无疑体现出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对当时设计思潮的批判和否定。包豪斯构成理论是美学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成功在于它的教育思想、教育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吸引了许多在艺术上卓有建树的大师加盟,使包豪斯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在校长格罗佩斯旗下,先后有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杜斯

物流概念的起源

物流概念的起源 人类社会有经济活动开始就有了物流,只是当时人们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文字定义。自18世纪末发明和使用汽车,使得运输业更加发达,推动和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从自货自运走向专业运输,产生了除生产和销售的第三方----专业运输者。50年代初,国外最早将物流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及货物的配送,日本人将"PD"译为"物的流通"、"物资流通",后又称为物流、综合物流。 "PD"演变为"Logistic",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军队后勤保障供应系统中,成功地运用了"物流"技术,在军队的后勤供应中开创了物流的先河,美军后勤保障的英文名称为"LOGISTIC"。战后世界各地将"Logistic"替代"PD",中国将其译为"物流"。美军在后勤保障中成功地运用物流后,很快地又将此成果转化于工业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将"Logistic"用于工业,并用英文的"Logistic"(后勤保障)作为工业生产和销售的"物流"管理,"Logistic"就成了物流的代名词,并延续和流传于世界各国。物流被人们真正认识是二战以后,大约已有50年的历史。 物流发展的历程 广义上讲,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早在“物流”这样一个名词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其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物流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由于大多数有关物流学及物流管理的著作都对物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因此,有关物流发展历程的内容,读者可以参考《现代物流学》、《物流系统论》等著作,本书不再赘述。本书是从狭义的角度讨论物流的发展历程,即讨论“物流”这个名词产生之后的物流的发展历程。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物流发展及物流学科发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基础上,将物流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②第二阶段:20世纪60至90年代;③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物流的作用 关于物流的作用,概要的说,包括服务商流、保障生产和方便生活三个方面。服务商流 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就的那一刻,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一般的商流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过程,即按照需方(购方)的需要将商品实体由供方(卖方)以适当方式、途径向需方转移。在这整个流通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继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物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商流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物流的支持,就是这个道理。 保障生产 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原材料到位,否则,整个生产过程便成了无米之炊;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实现生产的流动性。就整个生产过程而言,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运输费用而降低成本,通过优化库存结构而减少资金占压,通过强化管理进而提高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有效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方便生活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 在中国,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又至迟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值制。 在成书不迟于 1 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有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的开平、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 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3 世纪)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 16 世纪 S.斯蒂文以后)十进小数才获通用。 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更精确值的一般方法。 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 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 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 1 / 9

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 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 16 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 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而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 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 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 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 在中国以外, 9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米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格。 中国古代数学致力于方程的具体求解,而导源于古希腊、埃及传统的欧洲数学则不同,一般致力于探究方程解的性质。 16 世纪时, F.韦达以文字代替方程系数,引入了代数的符号演算。 对代数方程解的性质的探讨,则从线性方程组导致行列式、矩阵、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与理论的出现;从代数方程导致复数、对称函数等概念的引入以至伽罗瓦理论与群论的创立。

拓展训练的概念与起源

拓展训练的概念与起源 拓展训练 (有时也称为户外拓展训练、野外拓展训练、拓展训练营、外展训练、冒险性学习法、户外体验培训),它已经成为提高沟通技巧、凝聚力、领导力、决策力、竞争力、人际信任和个人心理素质培训中广泛采用的技术。它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将一群平时在一起工作的人集合起来,并将他们带入一个户外的环境或设施中进行体验式、参与式训练。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年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一定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志最顽强的人。一些研究管理和组织行为的专家从这种训练方式中受到启发。因为他们认为,在当时工业化的社会里,很多管理者、企业家也有着和那些年轻海员同样的境遇。由于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够良好,结果造成他们不能坦然面对来自竞争,来自生活和工作的挑战和压力。当这些挑战和压力较大时,就导致了他们工作生活行为的质量。因此英国就很快出现了一所叫做Outward Bound的学校,这所学校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了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近年来,拓展训练

逐步走入外企和其它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成为这些企业团队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员工合作技巧等企业培训的主要途径。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地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地理学 地球是人类之家。人类自出现以来,一直十分关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的状况,从而萌生各种地理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累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即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使人地关系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广泛地吸取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应用范围、观察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进展。本文依据当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概述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学科体系、研究简史和发展趋势。 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见彩图)。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其总面积约5.1×10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49×108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29%;海洋面积约3.61×108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71%。地球表面厚度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地球表面厚度上限为对流层顶部,下限为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约30~35公里;狭义的地球表面厚度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米,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磨擦层下部(又称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能所能达到的深度(在陆地不超过地下30米,在海洋则不超过水下200米),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米。它在陆地则和土地综合体相当,是生物和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

荆楚文化的概念与起源

荆楚文化的概念与起源 (一)荆楚文化的概念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荆楚的“楚”,不仅仅是单纯的民族概念,同时也涵盖了“楚国”的国家概念和地域概念,仅仅谈到“楚”就有800多年的历史,而荆楚文化则可延伸至2 000多年前。 荆与楚是同物异名,本是一种柔韧性较好的木本植物。“荆”作为地方名称,最初出现在夏朝,禹伐三苗,控制长江中游后,设立了传说中的古荆州。以荆或楚作为地域方国的政治实体名称,早在商代已经出现。武王克商以后,继续将楚视作自己的南部疆域。周成王时,曾为文王师、“有功于文王”的鬻熊重孙熊绎被册封于楚地,楚正式成为周代封邑之名。不过那时地盘极小,楚子处境艰难,“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惟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封在蛮荒的熊绎不仅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同时要对周天子尽守土之责,并且以桃弓棘箭为王室禳灾。其后,楚君熊渠利用王室衰微之机,远伐扬越,到达鄂地,势力得到扩充后,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脱离周室而自立。 起初楚国控制的地域非常小,到春秋时期,楚国通过不断的战争,疆域大增,襄阳被置为军事防御的“北津戍”,成为楚国的北大门。到楚庄王问鼎中原时,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春秋300年间,楚国共灭掉45个诸侯国,成为当时灭国最多的大国。鼎盛时期的楚国,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500万,是战国时期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战国诸雄当中,楚国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最为富庶。等到怀王即位,楚国开始走向衰落。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率军伐楚,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 战国之后人们习惯把楚地称作“故楚”。《汉书·地理志》以战国初期的国土为依据,将楚地限在今两湖及汉中、汝南一带,即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湖北湖南地区。六朝时期开始把汉朝的荆州境域(亦即故楚中心地)称为“荆楚”。晋室南渡之后,荆楚地区成为南北对立的前沿,它既是军事重镇,也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荆楚”成为常用名词,以荆楚指代江汉地区是当时的习语。如“荆楚用武之国。”龚祈是武陵汉寿人,他“风姿端雅,容止可观”,时人叹日:“此荆楚之仙人也!”南朝梁人宗懔以荆楚地区居民的年度活动为记述对象,写成《荆楚岁时记》一书。秦汉以后荆楚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有一定的政区范围,但更侧重地域的文化性,是一种文化区位,涵盖了整个江南地区。 (二)荆楚文化的起源 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就是统一了南方多民族并与中原文化交汇的楚国发祥地,八百载楚史,铸就了荆楚文化的辉煌。但是关于楚的发源地的问题是史学界、学术界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关于楚国建都的地望,在潘新藻《湖北省建制沿革》一书中,有“楚都八迁”之论。“鄂西楚丹阳在秭归,南楚丹阳在枝江,郢都纪南城在江陵,都都(亦称郢)在宜城,郢城新建都在江陵,陈城为都在淮阳,钜阳、寿春为都在安徽。”楚国始都丹阳的地望究竟在哪里?历史上主要表现为“两丹”之争,即秭归丹阳与枝江丹阳之争。近十几年来,随着荆楚文化研究的扩展,又新出现“淅川丹阳”(亦叫“丹淅”说)和“南漳丹阳”之说。 有学者认为,襄阳就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张正明先生认为楚丹阳原在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