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第七章、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秦汉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

一、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和官僚制等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2、职官设置的日趋完备: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三公九卿,此后,随着皇帝集权的逐渐加强,相权日衰,中央各部门的分工日细,监察制度日益完备。

3、人才选拔制度日趋完备

4、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衰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发展,为南方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

2、赋役制度的调整:赋役负担由租、赋变为租、调

三、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第二节秦始皇的政治思想

1、秦朝皇权专制思想——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

A、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皇和帝的称谓连起来称皇帝的帝王,反映了其帝王观念的实现。

B、“功盖一切”是秦始皇皇帝至上理论的基础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宁”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C、皇帝的权力还表现在“为民主极”上

“普施明法,经纬天地,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2、重罚主义

(1)权力欲:表现为他对天下土地的占有和所有事务的控制与独裁上;

(2)穷奢极欲。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上极欲,导致了秦朝的重罚主义,这也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成市。杀人众者为忠臣。”

3、中央集权思想

皇帝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设置郡县,每郡设郡守,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始皇将韩非的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主张付诸实行,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家思想上,对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同时要求大家以吏为师,真正实现思想文化的一体化。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秦始皇父子在思路上是信奉法家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专断使严肃的法家也失去了再思考的余地。秦朝的速亡为法家招来了骂名,但法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设计理论并没有随秦朝的灭亡而被抛弃。汉承秦制的事实,说明法家的政治理论在实际上仍然是有效的。

第三节汉朝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汉初道家的政治思想——黄老政治

(1)汉初政治思想的格局:

一方面,统治者明倡黄老,辅以儒教,暗用法家,另一方面,道、儒、法之间又相互攻讦和斗争;

(2)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

黄老政治:战国中期至汉初,道家中逐渐形成了黄老学派。此派假托黄帝的名义而改造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又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积极主治。黄老学派在治国方略上兼采诸家之长,杂用礼法,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同时,它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将它运用到社会治理当中,“清静无为”成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政治口号,为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黄老政治的推行符合了汉初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稳定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A、汉初实行黄老政治的原因

鉴于秦亡的教训,要改革治国策略;

在农民战争的冲击下,汉初统治者面临着国弱民贫的统治困境,统治基础极其薄弱,统治者必须寻求新的治国方略,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秦的暴政为法家招致骂名,政治思想界需要一种新的政治学说。

B、黄老政治的主要内容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魏晋玄学及其政治意义

二、《淮南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淮南子》是西汉景帝、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集体写作而成。全书内容驳杂宏富,占统治地位的是道家思想。刘安主持写这部书,目的是论述帝王之道,为图举大业作理论准备。但汉武帝独尊儒术,结束了汉初崇尚黄老思想的政治局面,加之刘安的垮台,所以这部书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没有发生重大影响。但作为汉初黄老政治思想的最后一响,这部书还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A、法自然与无私

●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从根本上要受自然的制约,人不能将自己置于自然的

对立面;

●顺应自然规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无私;

●无私落实到行动上,则要遵循顺自然,遵必然和贵因的原则;

●“所谓无为者,不易自然也。”

●“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

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

●B、顺时变法与礼法

●历史既是一个进化过程,又是一个退化过程;

●以一世之制度治天下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

●从历史运化的原则看,人为的礼仪制度只能收一时之效,不可能永远适用,

因此,礼仪要随时代而变迁,要“与化推移”。

●,不仅礼仪是历史的产物,法、是非也是历史的产物,《淮南子》还强调了

法的社会性。

●认为形势胜于个人,主张政治要“趋时”

●C、顺人情

●人性论杂而不纯,但都把人性看成是政治的基本依据。

●主张人性本善的,认为应以仁义治国;

●主张人性属清静的,认为政治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人们的欲望、知识抛到垃圾

堆;

●主张人性混合的,认为政治的基本原则是“不忘于欲利人也”。

第四节汉朝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以贾谊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的新发展

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过秦论》、《治安策》等文章。

A、实行仁义,以民为本

想一想:贾谊是在什么背景下重新强调仁义的?

在讨论秦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的;

认为秦亡的原因在于没有随形势的转变而改变政治指导思想;

由此得出结论“夫帝王者,莫不相时而立仪,度务而制事,以驯其时也。”

根据汉初的情况,认为统治思想应倡导仁义和德政。

实行仁义着重要注意的问题

经济上要重农贵粟,使民安心农业生产;

在用刑上,主张宁失之于轻,勿失之于严;

在文化礼仪上,倡四维,抑逐制,提倡新风尚;

思想上提出以六艺为大义,对人民进行教化

B、行礼法、定名号

礼不仅表现为秩序和事理,又是道德、风俗和日常行为的标准与规范;

礼的核心是“别贵贱、明尊卑”,尊卑要通过名号、等级等具体规定来体现和保证,因此要定名号;

礼的另一种精神是天子爱民,上爱下;

在强调礼之外,贾谊也注重法,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势法制”,才能谈仁义的问题。

C、以加强皇权为中心的治安策

削藩(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崇本抑末

国家垄断铸币权

轻徭役

解除匈奴威胁

贾谊政治思想的评价

贾谊是汉初一位杰出的政论家,宏论高妙,文辞锋利,是一位具有法家气息的儒生;

贾谊提出的问题有些超前,相当一部分不能为人理解,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贾谊的先见之明。

二、“独尊儒术”与汉武帝的政治思想

想一想:

汉武帝为什么要调整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的背景)

(1)西汉中期的政治状况和政治指导思想的争论

西汉中期,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社会矛盾逐渐成为帝国发展的障碍

A、地方分封势力与中央皇权的冲突已成为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

B、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的多元发展与帝国集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主要体现为:

●知识分子的社会道路呈多元倾向,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政治:

●在帝国政治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典型事例:景帝时,儒学博士辕固生与黄老派的黄生激烈争论“汤武

受命”

(2)“独尊儒术”

A、汉武帝崇儒的措施

B、政治指导思想转化的完成

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百家之学并立不利于汉家一统天下的稳固;

禁绝百家之学的政治出路,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说,儒学典籍成为了官方教科书,汉武帝初步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

课堂讨论:

汉武帝利用了儒学的什么功能?

“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

——司马光

C、对西汉中期政治指导思想转化的评价

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权威;

儒家的德治教化可以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意志;

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可以为君主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

总之,汉武帝的崇儒,主要是利用了儒学的“文饰”功能。

“独尊儒术”的影响

经过汉武帝的提升,儒学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以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3)汉武帝的杂霸政治术

A、背景

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要利用一切有利于巩固其政权的政治理论;

西汉中期,各个学派之间的交融合流已逐渐成为时尚。

B、汉武帝政治思想的特点

求变:

变的地位:变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汉武帝

变的核心:从实际政治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情况作灵活调整;

在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历史联系,要让手段、方法服务于目标。

求治之本

求治之本的出发点:

政权得失兴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治平天下的根本方略是什么?

自然灾变与社会政治的治乱究竟是什么关系?

求治之本的立足点:

强化君权

德刑兼用

重视德治的功能:“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德治的主旨:“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亲以孝,育民以仁”

德治的方法:通过宣化仁义道德

在政治实践中更重视刑罚:密织法网,亲信法术之士,强化暴力统治

总结:兼及德刑,内重刑暴,外饰德化

任贤

任贤的诀窍:知人善任

任贤的措施:扩大征选人才的数额

放宽选贤的标准

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

董仲舒:西汉初期著名的公羊学大师。他对《春秋》经、传做了精心梳理,归纳出《春秋》的理论主旨,使公羊学理论更完善和条理化。他对《公羊传》进行

了神秘主义的改造,形成了系统的天人合一政治论。代表作有《举贤良对策》、《春秋繁露》。

A、董仲舒政治学说的认识前提:

如何化亡秦之弊,以谋长治久安,是其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通过对社会的总体认识,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以孝悌,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地养之以衣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人成之以礼乐,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

B、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原则:

奉天法古

奉天的理由: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C、“天人合一”理论的影响

董仲舒杜撰了天的体系,通过天人合一完成了天的神秘主义人格化;

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派生,使人远离禽兽世界,与天等同;

“天人合一”论为调节天人关系规定了基本前提,一切有关人间社会政治问题的解答都可以从中找到理论依据。

(2)君权至上和“天谴说”

A、君权天予:董仲舒认为,人们不能直接与天联系,其间必须由帝王或圣人作中介,王代表人类与天对话,代表天统治人民;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

君主的地位:“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

(3)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

A、认识前提:

阴阳之道作为天的运行规律,直接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和统治者的政策原则;

B、内在秩序:阴兼于阳

C、内容

第一,“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又合而为一,形成了相互区别又相关联的两方:一方是君、父、夫,为天生的主宰;一方是臣、子、妻,是天生的从属,这三对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

第二,合分关系还体现在等级关系上

“未有贵贱之差,能全其位者”

——《王道》

“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旧之级者也。

——《奉本》

第三,运用阴阳之道规范封建统治者的政策原则,提倡德刑兼备,以“德治”为主

德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行教化

其二,施仁政

D、董仲舒政策主张的实质

董仲舒政策主张的立足点是调和。他一方面严格等级规范,另一方面又力求缓和社会冲突,认为理想的政治局面是“中”与“和”。

“阴阳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

——《循天之道》

第四节魏晋玄学及其政治意义

魏晋玄学: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的一股崇尚老庄道学的思想潮流。玄学主要以《老子》、《庄子》和《周易》即所谓的“三玄”作为研究的对象,因此人们把这股思想潮流称之为玄学。

想一想?

两汉以来的社会秩序都依赖于儒家纲常名教的维系,为什么魏晋以后,思想领域会兴起玄学思潮呢?

1、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

(1)玄学的产生是东汉末期以来社会政治局面变化的必然结果。这是玄学产生的现实根源。

“从初平之元(190年)至建安之末(219年),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

——《三国志·魏书》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晋书·阮籍传》

(2)魏晋玄学的产生,同时也是两汉儒家经学颓废的必然结果。

“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颜氏家训·勉学》

结论

魏晋时期,儒学基本上已丧失了其固有的生命力,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说,都需要有一种新的理论来取代它、弥补它,魏晋玄学由是而兴。

幻灯片54

2、玄学讨论的主题和发展阶段

玄学讨论的主题: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玄学的发展阶段:

正始玄学:何晏、王弼,主张“名教出于自然”

竹林玄学: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元康玄学:郭象,主张“名教即自然”

幻灯片55

一、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思想

幻灯片56

(1)以无为本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老子注》第四十章

A、无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有依于无而存在,无是本是体,有是末是用。

B、无必须寓于有中,“崇本”的同时也要求“举末”.

“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

“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

——《老子注》第三十八章

(2)名教出于自然

本——自然

末——名教

有生于无

A、名教必须以自然为原则,以自然为本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

——《老子注》第二十五章

对社会的治理也要象自然之道那样“无为无造”,让万物自相治理。统治者若过于“有为”,则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与动荡。

幻灯片58

B、名教是合于自然的,名教与自然不相冲突

“自然之质,各定其分,短者不为不足,长者不为有余”,

——《周易注·损卦》

名教所反映出来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其实是自然的常序,是自然定分的外在表现。

幻灯片59

(3)王弼思想的本质和影响

王弼的思想实际上是重新论证了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但他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客观上抬高了道学的地位,降低了儒学的尊严,这对于当时的思想解放来说,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幻灯片60

二、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

幻灯片61

阮籍:210——263。生性傲然独往,任性不羁,博览群书,特别倾心于老庄之学。年青时本有济世安邦之志,但由于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而不与世事。阮籍常与嵇康、刘伶、山涛、向秀、王戎、阮咸等人“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饮”,史称“竹林七贤”。主要著作有《乐论》、《通易论》等,现均收于《阮籍集》中。

幻灯片62

嵇康(223——262)学识渊博,史称“有奇才,远迈不群”。当时魏国当权的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极力鼓吹名教以笼络人心。而嵇康每每薄汤武而非周孔,再加上曹氏姻亲的身份和他与司马氏集团不合作的态度,使他终不能为司

马氏所容,被害时年仅40岁。主要著作有《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等,现均收于《嵇康集》中。

幻灯片63

(1)阮籍对名教礼法的批判

A、阮籍对司马氏集团中那些标榜名教,而实际行为却极为卑劣的所谓“君子”进行了嘲讽;

“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裤子中乎!逃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裤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烟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裤中而不得出。汝君子之处寰区之内,亦何异乎虱之处裤中乎?悲乎!”

——《大人先生传》

幻灯片64

B、阮籍嘲讽了司马氏集团所代表的名教的虚伪;

“君子之礼法”,乃“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

——《大人先生传》

幻灯片65

C、阮籍进而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和君臣之道。

“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欺愚诳拙,藏智自神,强者睽而凌暴,弱者憔悴而事人。”

——《大人先生传》

幻灯片66

(2)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A、嵇康对名教也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学六经,并非天性所致,而是为了开荣利之途;

B、名教与人的自然本性格格不入,还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C、对于如何维持现实的社会秩序,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张顺从人性的自然,不以礼法之是非束缚人的思想和言行。

幻灯片67

(3)反名教的实质

A、阮籍、嵇康对名教的批判,主要针对的是当时社会中的虚伪礼教,其本心未必是真正废弃名教;

B、他们对名教的态度十分矛盾,一方面他们不满于现实名教之虚伪,另一方面,他们又极为珍视名教、执着名教。

幻灯片68

魏晋时代,崇拜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是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昭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昭何尝是真正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实际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昭们要迂执得多。

——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幻灯片69

三、郭象“名教即自然”的政治思想

幻灯片70

郭象(252——312)从小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王弼之亚”。郭象初为隐士,后转入仕途。主要著作有《庄子注》。

幻灯片71

(1)自生与独化

“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

——《庄子·有宥》注

“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

——《庄子·齐物论》注

幻灯片72

郭象认为世界既不是外在的造物主所生,也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创造的。而是不依赖于外物、自己忽然产生出来的,即自生独化。这个观点强调了万物的产生是“无所待”的,既没有原因与条件,也不依赖于其他的事物,完全是不知所以然而然的;

自生独化说是郭象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幻灯片73

(2)名教与自然

足性逍遥说

A:物性各足,无大无小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大小虽殊,逍遥一也。”

B、理有至分,物有定性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幻灯片74

足性逍遥说的本质

足性逍遥说揭示了郭象对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的看法。“性”就是所谓的自然,它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则称为“分”,“分”实质上规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规范,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名教”。郭象要求人们恪守本分,其实就是要求大家遵守“名教”;同时,在郭象看来,恪守本分就是足性逍遥,遵守名教就是符合自然。

幻灯片75

(3)内圣与外王

“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者之不亏哉!”

——《庄子·逍遥游》注

弘内(忙于政务)——外王

游外(逍遥自在)——内圣

幻灯片76

(4)无为与有为

A、郭象认为无为并不等于无所作为,如果将无为理解为不生政扰民,就会将“游外”与“弘内”的关系割裂开来,就无法实现内圣外王;

B、无为的本质是顺应自然而为;

“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

——《庄子·在宥》注

C、各任自为并非毫无限制,自为必须是在每个人的性分之内,即必须在名教的规范内,这样才能实现所谓的内圣外王。

幻灯片77

郭象玄学的评价

郭象是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

具有明显的媚俗特点,迎合了司马氏西晋政权的政治要求:

A、论证了门阀制度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B、试图掩盖事实上存在的等级区别和社会矛盾。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练习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年

单元质检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北武汉调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 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2.(2018湖南怀化三模)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了( )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3.(2018东北三市联考)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4.(2018河南名校联考)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 5.(2018河南名校联考)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 的共同结论是( ) 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1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铺陈文采;歌颂为主。 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3南朝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委婉细腻;以情为核心展开动态描写;多用顶真手法和双关语。 4《诗品》评曹植诗歌的特点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5《史记》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史记》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刻画人物,成为传记文学的开端;是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重要影响。 6曹操《短歌行》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短歌行》的特点:情调低昂回旋;化用《诗经》成句;多用比喻。 7“大小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大谢对山水景物作客观的描摹,小谢通过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小谢在语言上避免了大谢的晦涩、平板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8陶渊明诗歌有哪些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 9、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七林”。 10、《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白;环境渲染。 11、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

第二编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继续发展并臻于成熟的时期。它的主要标志:一是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二是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农学经典的出现。这两件事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是《齐民要术》等农书得以出现的基础;而《齐民要术》等农书则是对这个技术体系的系统总结;使之系统化和得以流传于世。 那么,以《齐民要术》等农书为主要载体的本时期的传统农学,比起前代究竟有些什么进步呢?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础更加扩大,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庞大。先秦农书(如《吕氏春秋·任地》诸篇)所载农业技术的原理原则是建立在耒耜操作的基础上的;本时期农书(从《氾胜之书》到《齐民要术》)则是建立在牛耕技术的基础上的。先秦农书只谈种植业(主要是粮食种植),只有作物栽培总论;本时期农书不但有作物栽培总论,而且有作物栽培分论,不但谈到粮食作物,而且谈到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对蚕桑生产技术、畜牧生产技术、人工养鱼生产技术等第一次作了系统总结。《齐民要术》实际上是当时包罗万象的农业百科全书。这显然与铁犁牛耕的普及使农业生产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各部门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发展,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农业文化交流融汇分不开的。 第二、在农学基础学科继续发展的基础上,技术手段更加多样化,有许多重要的创新。先秦农书重点谈农时掌握和土地利用,对如何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虽然有所涉及,但谈得不多。比起先秦的农书,本时期农书的进步是很显著的。农时体系,掌握农时的原则和手段,土地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更加完备和具体。在土壤环境改良方面,突出的成就是形成了“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旱地耕作体系,大大加强了土壤的防旱保墒能力。对前世农书所没有讨论过的施肥和灌溉问题,也有总结和论述。尤其重要的是,本时期的农书十分注意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不但对作物、果木、畜禽等的选种、繁育、种子保藏处理等技术方法和原理,作了具体深入的总结,而且在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时,总是根据生物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因物制宜”的措施,巧妙地利用生物体内部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体之间、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总之,是把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放在与改善农业环境条件同等重要的地位,构成技术体系中的两根支柱。这在本时期的农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与本时期农业生物学的长足发展分不开的。 第三、指导思想的深化。作为传统农学的灵魂和核心,“三才”理论在先秦时代即已形成;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它获得继承和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要靠天时、地利、人力诸因素的配合和协调,已经成为各个阶层的常识,这是在广度方面的发展;二是“三才”理论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的贯彻和具体化,这是在深度方面的发展。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本时期的农书,在处理一切农业技术问题时,无不贯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的原则,无不体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精耕细作、巧顺物情来夺取高产优质的精神,而这正是“三才”理论的具体化。由于有这些思想原则的指导,这些农书在论述各项生产技术的原则、原理时,具体细致而深入,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 本时期农学的发展也有其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本时期农学主要是对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法与原理的总结,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很少见于文献记载,更缺乏系统的总结。这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也反映了中原人对南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了解还不够。此其一。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论述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述题 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2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壮,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3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建功立业、隐忍就功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褒贬倾向。使《史记》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全国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2018?海南)《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3.(2017·全国Ⅰ)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4.(2017·海南)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5.(2016·全国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6.(2016·全国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7.(2018?全国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8.(2017·全国Ⅲ)《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高中历史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含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选择题 1.(2012·重庆文综·T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暴政的表现,运用直选法或排除法解答。 【解析】选D。秦朝统治残暴,主要表现为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和土地兼并严重,故③④正确。 ) 2.(2012·四川文综·T13)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东汉说唱俑及说唱俑图片。 (2)明确历史材料和历史结论的关系,由单一的东汉说唱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选B。说唱俑栩栩如生,说明汉代的雕塑艺术水平高超,①正确;东汉说唱俑是我国古代的俳优造型,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形式,②正确;单一的说唱俑不能说明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③错误;东汉说唱俑手舞足蹈,表情丰富,动作传神,沉醉于说书表演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④正确。 3.(2012·全国卷文综·T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解题指南】刻文写字、秘书归档之类的文职人员,叫做“刀笔吏”,尊称刀笔先生。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秦汉时期书写工具主要是竹、木简,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才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而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此他们当时被称为“刀笔吏”,由此判断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要求不符。 二、非选择题 (2012·全国卷文综·T39)(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 1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解析版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 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专题二秦汉时期 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 (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 2.地方割据: (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3.监察: 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 (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问题详解)

汉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 班级::学号: 一、填空题: 1.在中国文学史上,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2.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斯。 3.统一后出自斯之手的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 4.《吕氏春秋》是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5.斯的散文代表作是《谏逐客书》。 6.刻石现存七篇,它们分别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石刻。 7.西汉武帝时设置了一个职能包括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组织文人创作歌词的机关,它叫乐府。 8.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在设立的皇家学校叫鸿都门学,专门学习辞赋书画。9.《毛诗序》主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情感的表现。10.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鬱之情的一种方式,是遭受压抑以后的情怀爆发。 11.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12.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13.代表西汉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司马相如。 14.西汉后期散体大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15.班固的《两都赋》、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16.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7.《答客难》的作者是朔。 18.汉代产生的新的诗歌样式是五言诗。 19.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 20、《过论》的作者是贾谊。 21.《新语》的作者是陆贾。 22.《新书》的作者是贾谊。 23.贾谊的政论体散文名作有:《过论》《治安策》《论积贮疏》。 24.晁错的代表作是《贤良文学对策》。 25.《子》一书是汉代皇室贵族安招致门客编成。 26.《贤良对策》的作者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27.《列女传》、《新序》、《说苑》等著作的作者是向。

最新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答案)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_第二段_。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李斯一。 3 ?秦统一后出自—李斯—之手的秦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 4.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5 ?李斯的散文代表作是《谏逐客书》。 6. 秦刻石现存七篇,它们分别是_峄山刻石_、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 石、碣石刻石、会'稽石刻。 7?西汉武帝时设置了一个职能包括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组织文人创作歌词的机关,它叫乐府。8?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叫—鸿都门学专门学习辞赋书画。 9?《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 10?司马迁的“ _发愤著书_”说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鬱之情的一种方式,是遭受压抑以后的情怀爆发。 11 _赋_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12?枚乘的_《七发》_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13?代表西汉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司马相如_。 14?西汉后期散体大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_。 15?班固的_《两都赋》_、张衡的_《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16?张衡的_《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7?《答客难》的作者是—东方朔_。 18.汉代产生的新的诗歌样式是 _五言诗—。 19?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0、《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_。 21 ?《新语》的作者是_陆贾_。 22 ?《新书》的作者是—贾谊—。 23?贾谊的政论体散文名作有:_《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_。 24?晁错的代表作是—《贤良文学对策》 _。 25 ?《淮南子》一书是汉代皇室贵族―刘安—招致门客编成。 26 ?《贤良对策》的作者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_。 27?《列女传》、《新序》、《说苑》等著作的作者是—刘向_。 28. 《吊屈原赋》《服鸟赋》的作者是—贾谊_。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

课后限时集训(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 化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A[“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这并非在抨击儒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 2.(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 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故排除D项。] 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题 1、秦代文学的唯一优秀作家是__李斯____ ,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_______ 》。 2、西汉初期的著名散文家有__贾谊____ 和晁错等,代表作品有《_过秦论______ 》、《__陈政事疏_______》、《__论贵粟疏_______》等。 3、汉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______、___汉大赋______、__抒情小赋_____三个阶段。 4、《_吊屈原赋________ 》和《__鵩鸟赋_______ 》两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它们标志着汉散体大赋的成熟定型。 5、东汉末年的《___古诗十九首______ 》是这一时期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6、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__“一蔡”__。其中__曹植____被誉为"建安之杰"。 7、《__赠白马王彪________》是建安时期最为优秀的作家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 8、建安女作家___蔡琰____ 以多方面的才华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为《_悲愤诗______ 》。 9、__王粲_____ 的《登楼赋》被誉为"东汉抒情小赋最高成就的代表___"。 10、现存文人诗中最早而最纯粹的七言诗是_曹丕_____ 的《_燕歌行_________》。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__阮籍_____ 和_嵇康______。 12、正始诗人阮籍的代表作为《__咏怀____ 》,嵇康的代表作为《__与山巨源绝交书》。 13、太康诗人中,_陆机_____ 和_潘岳_____ 齐名,他们是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14、刘宋诗人__谢灵运____是开创山水诗创作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_登池上楼》。 15、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代表名家是__谢灵运____ 和_谢眺_____。 16、南北朝时期较为著名的散文名著有《__水经注_ 》、《_洛阳珈蓝记_》等。 17、南北朝时期公认的骈文名家有__鲍照_____、_江淹_____ 和_庾信_____ 等。 18、南北朝时期,赋作成就最高的是__庾信_____ ,其作品《___哀江南赋______》标志着骈体赋创作的最高成就。 19、江淹的代表作《__别赋____ 》和《__恨赋____》是两篇主题和题材很新颖别 20、吴均的《__与宋元思书_____ 》,陶弘景____的《与谢中书书》是两篇写山水的骈体名作。 21、南朝乐府民歌习惯上分为___吴声歌____ 、__西曲歌_______神弦歌三大类。 22、南北朝小说按内容可分为__志怪小说_______ 和___轶事小说__两类。 2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_搜神记______》,__刘义庆____所编撰的《__世说新语_____》是志人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24、现存的文章总集,以梁昭明太子__萧统____ 的《__文选_____》为最早。 25、____刘勰__ 的《___文心雕龙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钟嵘的《__诗品_____》是专论五言诗的文学批评名著。 26、___陆机___ 的《___文赋____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创作专论。 二、选择题 1、汉代学者不少人曾续补《史记》,写成《史记后传》的是(C )。 A、褚少孙 B、刘向 C、班彪 2、在班固的《汉书》中没有(C )。 A、志 B、世家 C、表 3、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写成又一部史学巨著《汉书》的是(C )。

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作者:————————————————————————————————日期: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 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2010·上海单科·T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命题立意】本题以经济革命为切入点,重在考查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现象。主要检测的是判断史实的认知能力,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A 。题干主要把握两个信息,第一是时间即新石器时代,第二是表现方式即经济革命,以此再从选项中抽取对应选择项,判断对错,得出结论,“农耕和驯养”取代“采集和狩猎”的进程,被称为“农业革命”。 【类题拓展】近代西方三次经济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首先是英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然后是法国、德国,还有美国。而发展中国家此时却在经济落后中徘徊挣扎。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德国超过英国,还有日本的快速发展。对亚非拉的资本输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恢复飞速发展。亚非拉国家开始利用新的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 2.(2010·上海单科·T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

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B。由“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得出结论,这一家代表了君主的利益,法家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制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对照一下选项,不难做出判断。 【类题拓展】儒家代表世卿世禄阶级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因此主张“尚贤”“兼爱”“非攻” 道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 3.(2010·四川高考.T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命题立意】本题以丝绸之路的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丝绸之路所经之地的再认再现。此题以史地结合的基本能力立意,难度不大,是近年试题常规题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复习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 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特点表现 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 (2)三公九卿制度 官职职责议政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 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 属,互相牵制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由 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 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知识梳理

4 /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A【答案】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海南高考·33.(2017·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而判断孝廉、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 (的高低等。这客观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D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答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4.《读通鉴论》曰:)(句中省略处应填入矣。” D.行省制度C.郡国并行BA.分封之制.郡县之制 【答案】B 二、基础练习,“皮币”称为汉武帝时,)·1·1.(2019全国高考卷25.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千户侯”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当时一个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三、巩固练习万钱。朝廷这种做法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A.加强了货币管理.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B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实力C 表1【答案】C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2017.2(·2)浙江高考4.·公元纪年郡级政区皇帝纪年)(体现该论断的是前195年郡汉高帝十二年15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A.皇帝制与郡县制 24郡汉文帝十六年164前年D.丞相制与刺史制.皇帝制与封国制C 4 / 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D【答案】)(.《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5 D.宗法制.井田制B.分封制 C A.郡县制)( 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表【答案】A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6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答案】C.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2.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C)(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D【答案】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7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C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观念。这主要体现了B【答案】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非有功不侯”封子弟为王,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答案】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BA“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确保皇位传承稳固C D)(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答案】C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B A.地方无选官权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4.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察举制的弊端C)(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答案】 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A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B.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9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4 / 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B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据《汉书》《后汉书》等.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D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116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答案】C29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10.“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答案】13.(1 理制度。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1]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秦汉文学绪论 一、谈谈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情况 二、谈谈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情况如何?汉代文学主要分几个时期?分别有何特点?出现了哪些代表作家? 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 一、熟读《谏逐客书》、《过秦论》 二、了解李斯、陆贾、贾谊、晁错、董仲舒、桓宽、刘向、王符的散文代表作 二、名词解释: 《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 四、简答 1.《吕氏春秋》的作者、成书及体例及艺术特点? 2.《淮南子》成书、内容及艺术特点? 3、西汉散文的演变情况如何? 五、论述 1.结合作品,分析李斯《谏逐客书》的文学成就。 2.结合作品,分析贾谊和《过秦论》(上)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二章汉代辞赋 一、熟读并背诵《归田赋》,泛读《鵩鸟赋》、《七发》、《子虚赋》、《上林赋》、《刺世疾邪赋》 二、了解贾谊赋、枚乘、汉武帝、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刘向、刘歆、班彪、班固、张衡、蔡邕的代表作品 三、名词解释: 汉赋、骚体赋、“七体”、汉大赋、抒情小赋 四、简答题 一、《七发》的艺术成就? 二、《子虚赋》与《上林赋》在的艺术成就? 三、扬雄赋的特点? 四、张衡《归田赋》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章汉代史传文学 一、熟读《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苏武传》 二、名词解释: 《史记》、《汉书》、《吴越春秋》、本纪、世家、列传、李陵之祸 三、简答题 1、司马迁生平中哪些事件对他写作《史记》带来了重要影响? 2、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实践其写作目的的? 3、《史记》的叙事艺术主要有哪些? 4、《史记》的地位何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5、《汉书》与《史记》相比有哪些不同特点? 6、《史记》的风格特征? 7、《汉书》的体例、地位如何? 四、论述题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史记》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技巧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一、背诵《有所思》、《上邪》、《陌上桑》、《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东门行》、《焦仲卿妻》,

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 (一)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建立专制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进军和开发岭南。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建立“中朝”制约“外朝”,设置“刺史”以监控地方,削夺诸侯权力,严刑峻法;经济上,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汉武帝时期恢复了秦朝的旧疆。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西域三十六国归顺汉朝。 (四)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形成 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80年至316年中国再次统一。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进入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南方则是偏安江东的东晋王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为北齐代替,西魏为北周所篡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为“北朝”。420年,刘宋取代东晋,此后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五)对外关系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由此频繁,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此外我国的铁器、漆器、铸铁和凿井技术也通过此路西传。经此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物产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等。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时,汉朝的铸铜、制漆和冶铁技术传入朝鲜、日本。东汉明帝时,佛教开始在我国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科学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张衡是东汉时期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汉武帝时制定的“太阳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天文观测记录了公元前28年的一次太阳黑子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东汉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西汉时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配制的全身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是我国研究古代地理的主要著作。 (七)思想文化 东汉人王充是两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至三国两晋逐渐传播,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南朝的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顾恺之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被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永和九年,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葺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北朝时,山西的云冈和河南的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