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存储虚拟化技术分析

未来存储虚拟化技术分析
未来存储虚拟化技术分析

1引言

网络存储的目标市场现状,为存储虚拟化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技术方面和非技术方面的挑战。在以数字化为主要方向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容量的快速增长,给参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部门,或多或少地带来了管理成本和设备投入的增长,而这么巨大的数据增长牵扯到电力、存储空间、管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为此,对存储虚拟化未来技术的发展要求将越来越高。

2存储网格

自从网格思想产生以来,人们就常常以电力网为列来类比网格的思想和现实形态,这无意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非常容易理解的类比方式,也表现出了网格的许多本质特性,自治性和共享性是人们关注网格的最主要原因。但必须想到,作为一个系统网格必须是可控的,这一点在现实的电力网中也是如此。同时,网格也必须是可测量的、安全的、这些是作为现实可行的技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正是这些对网格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障碍,原因是到目前为止,在这些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准备并不充分。

存储网格是实现存储资源自主、有序、合理流动的系统,由于存储网格软件所构成的存储资源的势能评价体系为存储资源的调配提供了可实时决策的依据。存储资源是一种概念抽象,它既可能包含了类似CaChe这样易失特性的存储介质,也可能包含了磁盘存储、磁带存储这样的非易失性存储,而光盘存储也是可以涵盖在其中的,那究竟如何理解存储资源的流动呢?存储资源的流动表现为由存储网格软件所评价出的存储资源对象的特性与数据对象的匹配过程。例如;数据对象的重要性或安全性需求降低后,原来用来保护该数据对象的存储资源对象将不适合,于是也就产生了数据对象迁移的需求,而存储网格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实现这一自动的迁移过程,从而产生了存储资源的流动。存储网格中实现共享和自治机制的存储网格软件,以及实现存储对象与数据对象匹配的操作等等是存储网格的技术支撑,而这些软件所依托的理论和实现模型,以及存储资源对象、数据对象、系统资源对象等是存储网格的核心之所在。

目前,存储网格被理解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多片面地强调其某一个侧面,而忽略了其内在规律性,无论是将存储网格描述为全交换或联通的网格拓扑结构,还是强调它所带来的灵活性、安全性、互操作性等等,包括p2p技术,这都是存储网格的外在表现或实现层面的局部特征,而构成存储网格的核心思想并不在于此。

3以数据为核心的存储

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数据量呈现不断激增的态势,其直接表现是社会各单位对于存储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随着整个社会对信息的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信息载体—数据的重要性也随之得到提生。由此也促使着人们的管理理念正从以计算为核心,以存储为核心逐步转向以数据为核心,随着数据存储容量和数据服务种类的增加,如何更为合理,有效保证数据服务质量的问题便愈显突出。但目前的解决方式还是在单一HSM的配置下,对所有的数据服务均配以相同质量的存储服务,或者人为地针对不同数据服务要求设定存储服务质量。

4现有的存储构成理念

从网络存储设备及接口方面考虑,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还在研究和标准化NASD(NetworkAttachedSecureDisk),从智能化磁盘设备方面,据查国外已有一些相关研究。从国内目前来看,网络存储方向的新技术研究相对较少。

4.1NASD

CMU的NASD是一个较早提出的磁盘系统。美国国家存储工业委员会NSIC提出的OSD模型就是基于NASD。

这些系统的研究重点是存储设备的功能及其接口协议。NASD提供给用户的不是磁盘块接口,而是磁盘对象接口。在多数情况下,磁盘对象都是对应文件。一个磁盘对象可以有许多由磁盘系统管理的属性,其中包括大小、各种时间等等。

4.2活跃磁盘设备

据查卡耐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以及马里兰大学分别进行了活跃磁盘相关的研究项目。他们在研究中都是利用磁盘内部的CPU和内存资源。随着硬件技术及磁盘技术的发展,磁盘内部的CPU及内存资源越来越丰富。近几年,服务器所使用磁盘内容的嵌入式CPU可达到200MIPS的处理能力,而内存容量也相应的可达到32MB-64MB。活跃磁盘的这两个研究项目就是研究和设计一个分布式的系统结构,使的应用程序的一部分可以动态地下载到磁盘中去并在磁盘的运行环境中执行。其结果不仅充分地利用了磁盘的处理能力,还大大降低了存储容量的增长速度与CPU处理能力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由于磁盘内嵌入式CPU的有效使用,也大大降低了对于I/O带宽的要求。

4.3智能磁盘设备

在活跃磁盘研究项目的基础上,据查加州大学开始了智能磁盘设备的研究。与活跃磁盘不同,智能磁盘对于磁盘的CPU能力、内存容量、磁盘间的通讯带宽都有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应智能磁盘除了针对数据库、决策支持系统之外,还面向更为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降低数据写延迟,软件RAID的实现,系统自动配置等等。

(下转第104页)

收稿日期:2007-04-23未来存储虚拟化技术分析

王金旺,孙喜平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存储虚拟化技术的现有及未来的技术理念,并通过对存储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存储;虚拟化技术;理念

中图分类号:TP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3-30100-01

FutureStorageVirtualizationTechnologyAnalysis

WANGJing-wang,SUNXi-ping

(InnerMongoliaMachineElectricityOccupationTechnicalCollegeElectricalEngineeringDepartment,Huhehaote010051,China)Abstract:theconceptofthestoragevirtualizationtechnologyisdescribedinThispaper,andanalysedstoragetechnologyandstatusquo.Itgiveagoodchancetostudyformanyreaders.

Keywords:storage;virtualization;concept

(上接第100页)

4.4自省存储设备

在这个系统结构中,I/O设备,特别是存储设备,都具有智能处理能力,并且成为系统的最为基本的子系统。从硬件构成方面,自省系统是以I/O为核心,所有的设备都是标准的,可互换的,通过智能机箱与网络相连,从而构成完整系统。软件系统的系统结构主要支持各种的系统检测和相应处理能力的需求,并且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常用的检测和处理程序。

5以数据为核心

计算系统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实现数据处理能力,计算系统是一种重要的,难以替代的工具,但无论怎样,数据才是最始终的核心所在,在以数据为核心的理念指导下,存储系统构建的思想也必然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数据为核心首先关注的是存储如何更好地表达和体现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这一观察角度看,适应数据对象特性的变化,存储结构必然是对象化的,HSM和ILM仅是一些特例的实现手段,而存储的性能(带宽、缓存等)、存储的安全性(有无单点故障、是否支持冗余等)、存储的效能(造价、能耗等)等等都是描述存储对象所应考虑的重点内容,这将是存储虚拟化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魏迎梅.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98-110.

[2]田俊峰,杜瑞忠,宋鑫.计算机系统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98-101.

[3]柯丽芳.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81-193.

ENDBEHAV;

(2)八位全加器(add8)的顶层VHDL描述

LIBRARYIEEE;

USEIEEE.STD_LOGIC_1164.ALL;

……

--因库的性质不同,此处的库、包引用语句的的区别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ENTITYADD8IS

PORT(CIN:INSTD_LOGIC;

A,B:INSTD_LOGIC_VECTOR(7DOWNTO0);

S:OUTSTD_LOGIC_VECTOR(7DOWNTO0);

COUT:OUTSTD_LOGIC);

ENDADD8;

ARCHITECTURESTRUCOFADD8IS

COMPONENTADD4--元件说明

PORT(CIN:INSTD_LOGIC;

A,B,C:INSTD_LOGIC_VECTOR(3DOWNTO0);

COUT:OUTSTD_LOGIC);

ENDCOMPONENT;

SIGNALCARRY_OUT:STD_LOGIC;

SIGNALSOUT:STD_LOGIC_VECTOR(7DOWNTO0);

BEGIN

S<=SOUT;

U1:ADD4PORTMAP(CIN,A(3DOWNTO0),B(3DOWNTO0),SOUT(3DOWNTO0),CARRY_OUT);--元件例化

U2:ADD4PORTMAP(CARRY_OUT,A(7DOWNTO4),B(7DOWNTO4),SOUT(7DOWNTO4),COUT);

ENDSTRUC;

(3)WORK库中程序包的引用:如果将上述四位全加器和八位全加器的顶层设计都放在当前工作库(WORK库)中,则只需要在顶层(add8)设计的VHDL代码中以WORK库的引用方式直接对元件add4进行引用。此时,只需要在上述add8的VHDL代码的库、包的引用处添加“USEWORK.ADD4”即可。

(4)设计库中程序包的引用:为示例设计库中程序包的引用,特别将四位全加器以底层元件的形式存放在资源库amylib中,而将八位全加器的顶层设计代码(add8.vhd)存放在work库(amyproject)中。

各库和文件夹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库和文件夹的关系图

此时,需要在顶层VHDL代码的库引用处添加如下语句:

LIBRARYamylib;

USEamylib.ADD4;

并且在用MAXPLUSII对其进行编译时需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设置:

(1)对add4.vhd建立项目,然后用SAVE&COMPLIER完成编译。

(2)对add8.vhd建立项目,然后选中Complier选项,并弹出综合对话窗。此时再选中Interfaces菜单的VHDLNetlistReaderSettings选项,在弹出的对话窗的Diretories框中指定库所在的文件夹路径D:\amylib,在LibraryName框中键入库名amylib,然后单击Add按钮则设计库名及其文件夹路径加入到ExistingLi-braries框中,效果见图2所示。至此就完成了资源库的指定。

(3)单击编译窗口的START按钮,开始综合,即可生成项目add8的网表文件。至此便正确地完成了全部项目的编译。

图2指定资源库的对话窗

5结束语

在数字系统设计中,清晰的系统层次划分是EDA技术突出优点。而要在高层设计时对各种库中的元件进行正确调用,就要求设计者明确库的功能,并能正确地构造,并分清设计库和资源库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引用时的差别。这样才能正确地完成一个数字系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曾繁泰,李冰,李晓林.EDA工程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

[2]潘松,黄继业.EDA技术与VHDL[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

,2007.1.

硬件虚拟化技术浅析

硬件虚拟化技术浅析 ==================================== 目录 1 硬件虚拟化技术背景 2 KVM的内部实现概述 2.1 KVM的抽象对象 2.2 KVM的vcpu 2.3 KVM的IO虚拟化 2.3.1 IO的虚拟化 2.3.2 VirtIO 3 KVM-IO可能优化地方 3.1 Virt-IO的硬盘优化 3.2 普通设备的直接分配(Direct Assign) 3.3 普通设备的复用 =================================== 1 硬件虚拟化技术背景 硬件虚拟化技术通过虚拟化指令集、MMU(Memory Map Unit)以及IO来运行不加修改的操作系统。 传统的处理器通过选择不同的运行(Ring 特权)模式,来选择指令集的范围,内存的寻址方式,中断发生方式等操作。在原有的Ring特权等级的基础上,处理器的硬件虚拟化技术带来了一个新的运行模式:Guest模式[1],来实现指令集的虚拟化。当切换到Guest模式时,处理器提供了先前完整的特权等级,让Guest 操作系统可以不加修改的运行在物理的处理器上。Guest与Host模式的处理器上下文完全由硬件进行保存与切换。此时,虚拟机监视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通过一个位于内存的数据结构(Intel称为VMCS, AMD称为VMCB)来控制Guest系统同Host系统的交互,以完成整个平台的虚拟化。 传统的操作系统通过硬件MMU完成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在虚拟化环境中,Guest的虚拟地址需要更多一层的转换,才能放到地址总线上: Guest虚拟地址 -> Guest物理地址 -> Host物理地址 ^ ^ | | MMU1 MMU2 其中MMU1可以由软件模拟(Shadow paging中的vTLB)或者硬件实现(Intel EPT、AMD NPT)。MMU2由硬件提供。

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

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 1.1.1 存储虚拟化双机双柜解决方案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活动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其关键的业务信息系统,这些业务信息系统对整个机构的运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发生宕机故障或应用停机,将给机构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前,大多数系统基于基于共享磁盘阵列模式的双机集群系统,通过在两台服务器上运行高可用性软件(双机软件或集群软件)和共用磁盘阵列来实现。它使用磁盘阵列作为两台服务器的共用存储设备,通过双机软件对磁盘阵列进行管理,同时对受保护的服务进行监控和管理。任何一台服务器运行一个应用时,应用数据存储在共享的数据空间内,每台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文件存储在其各自的本地储存空间上。 共享磁盘阵列双机集群方式缺点: 磁盘阵列存在单点数据故障,一旦磁盘阵列出现逻辑或物理故障,数据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为了解决共享磁盘模式的单点数据故障问题,以及纯软件模式的速度慢、数据安全性低、存储空间小等问题,我们最新推出了出双机双柜高可用高安全存储解决方案。如下图,该方案采用完全独立的两套磁盘阵列实时存储双份数据,解决了整个系统的单点数据故障问题,每台阵列上都采

用安全性较高的RAID5格式来保护数据,同时把数据和服务器也进行了分离,这样数据存储的速度比传统方式快很多,而且,存储系统的升级扩容也会非常方便,支持不同接口的存储。 图:存储虚拟化双机双柜架构图 方案说明: 在服务器层面,如果服务器出现硬件故障,导致操作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或启动,VMware HA将自动将应用服务切换至备用服务器上。 在存储方面,通过实施双机双柜方案,彻底实现了冗余的存储路径设计,有效避免了HBA卡、光纤存储交换机、磁盘阵列、存储通道单点故障的情况,完全冗余的双机双柜

存储虚拟化

一、何为“存储虚拟化技术” “存储虚拟化”并不是近期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伴随着大型计算机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较为经典的概念,但随着网络存储的兴起,在新的领域中,存储虚拟化又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不过从存储的核心功能来看,其本质是具有延续性的。 (一) 存储虚拟化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看,存储具有两大特性:其一,它是具有存取数据功能的载体;其二,它具有可管理性。 存储虚拟化是物理存储的逻辑表示方法,是在服务器与存储之间设置的一个抽象层,服务器被绑定到逻辑抽象层上。于是,无论何时如果需要都可以改变所连接的物理存储,典型的如阵列的替换、层次化存储等,而不会影响应用对这个存储的访问。存储虚拟化也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主要方面展开的。 从狭义的角度看,存储是具有两个访问通道的实体,数据通道和管理通道就是对此的简单描述。二者在物理上可以是聚合的,也可以是分离的,而存储虚拟化就相应地发生在这两个通道上。 在理论上可以认为,相对于原存储实体,新的存储实体在数据和管理通道上所进行的任何非恒等的转换,都是一种存储虚拟化方法。概括地讲,所谓存储虚拟化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新存储实体对原存储实体的存储资源(如存储的读写方式、连接方式、存储的规格或结构等)和存储管理(如统一/分散管理)进行变化和转换的过程称为存储虚拟化。 (二) 存储虚拟化的技术分类 一般认为存储虚拟化是有所特指的,大致可以从以下两大类来划分: 1、存储资源的虚拟化 * 存储的规格或结构 从早期的磁盘分区到现在具有复杂结构的磁盘阵列,对存储规格或结构的虚拟化始终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虚拟化形式而不断发展,这是存储虚拟化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特性之一——可分性。 属于这一类的存储虚拟化产物有:RAID、虚拟网络磁盘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类存储虚拟化方式将伴随着人们对块存储的需求,以及对存储安全性与性能的不懈追求仍将长期存储,并且适度发展。 在结构虚拟化方面,设备冗余和资源空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型,设备冗余可以实现同步、异步镜像等,而资源空洞主要采用写时分配的技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它能够使得呈现给主机的逻辑卷大小远大于实际的物理存储大小;而快照技术更是实现了源和快照依赖于相同的存储资源,形成一种典型的一个虚拟多个的方式。 * 读写方式 到目前为止,存储的读写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种主要形式:块读写方式、文件读写方式、对象读写方式和键值搜索读写方式,四种形式依次递进(如下图示意),对存储的抽象层次不断提高,使得应用(程序等)对存储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存储的智能性不断提升,进而也就不同程度地实现存储与应用的分离。在本质上,也逐步实现在计算机系统中,处于不活跃地位的存储与处于活跃地位的计算之间的分离,而归根结底,其源动力来自于人们对不断提高数据共享效率的需求。 可以看出,存储读写方式的演进,在客观上也对存储规格和结构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但存储读写方式的演进并不依存于存储规格和结构的发展。 图、四种存储读写方式关系示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块读写方式和文件读写方式都将继续占据主流的地位,而其他两种方式由于受到应用模式和存储发展的某些关键技术的制约,仍将处于产品的缓慢发展和研究的相对快速发展的矛盾

(发展战略)手机未来的七大发展方向

与社会共进步手机未来的七大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产品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断追求更多的便捷的享受,更多娱乐气氛。十年前手机仅仅作为一个通讯设备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手机俨然成为个人的“超级计算机”,品种多样的手机,纷乱复杂的程序软件,不断改变人们手机使用的态度,也不断催生人们的好奇心。手机在这么多的苛刻标准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中,该何去何从。手机产业链的变化该怎么满足不断增长的好奇心和挑剔。 目前手机的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当今的人们被手机束缚着,牢牢的把人们困在一个人为的模式下,手机功能不能是无限的,但是手机发展并不仅于此。所以不断骚动的人们破解,研发,改装等等想改变这样的局面。但这只是从量的角度积累想通过这个达到质的飞跃,同时必须要有把握未来趋势的洞察力和掌控力。

手机的发展要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以后的手机将成为人们的不可或缺的智能机器。 1.未来手机发展总体趋势就是硬件提升和软件开发? 现在手机的用途很大部分用于通信,包括电话、短信、彩信、网页、QQ等等。但这只是手机内部或者说是手机产业内部模式化的服务。硬件提升和软件开发仅仅是手机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手机的发展不仅仅是手机单方面的,是多个方面的发展。比如:手机将可能成为虚拟货币流通渠道,这就需要运营商等等行业的支持。手机可能出现虚拟人物,这就需要媒体等行业的支持。手机有可能内置其他类别的设备的,比如:医疗,测距,夜视等等就需要很多行业的支持。 无所不能的iPhone是未来手机? 手机将会慢慢发展两大趋势:一是普遍智能化,一是专业智能化。这很可能衍生出普通手机用途和专业人士的特殊用途的两种或几种类型来逐步满足人们的需要。

虚拟化技术详解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继互联网后又一种对整个信息产业有突破性贡献的技术。对应于计算系统体系结构的不同层次,虚拟化存在不同的形式。在所有虚拟化形式中,计算系统的虚拟化是一种可以隐藏计算资源物理特征以避免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终端用户与这些资源直接交互的去耦合技术,包括两种涵义:使某种单一资源(例如物理硬件、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如同多个逻辑资源一样发挥作用,或者使多种物理资源(例如处理器、内存或外部设备)如同单一逻辑资源一样提供服务。通过分割或聚合现有的计算资源,虚拟化提供了优于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 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产业特别是总控与管理子系统的建设带来了革新性的变化,其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相当广泛。在总控与管理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虚拟化技术将体现在多个方面,为系统资源的整合及性能的提升产生重要的作用。 1.1.1虚拟化原理 虚拟机是对真实计算环境的抽象和模拟,VMM(Virtual Machine Monitor,虚拟机监视器)需要为每个虚拟机分配一套数据结构来管理它们状态,包括虚拟处理器的全套寄存器,物理内存的使用情况,虚拟设备的状态等等。VMM 调度虚拟机时,将其部分状态恢复到主机系统中。 1.1.2虚拟化有何优势 目前,大多数只能运行单一应用的服务器,仅能利用自身资源的20%左右,

而其他80%甚至更多的资源都处于闲置状态,这样就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虚拟化技术通过资源的合理调配,利用其它的资源来虚拟其它应用将使得服务器变得更加经济高效。除能提高利用率外,虚拟化还兼具安全、性能以及管理方面的优势。 用户可以在一台电脑中访问多台专用虚拟机。如果需要,所有这些虚拟机均可运行完全独立的操作系统与应用。例如,防火墙、管理软件和IP语音—所有应用均可作为完全独立的系统。这为目前单一的系统使用模式提供了巨大的管理和安全优势。在单一的使用模式下,只要某个应用出现故障或崩溃,在故障排除之前,整个系统都必须停止运行,从而导致极高的时间和成本支出。 提供相互隔离、安全、高效的应用执行环境。用户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模拟多个系统,多个不同的操作系统,虚拟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即使一个子系统遭受攻击而崩溃,也不会对其他系统造成影响,而且,在使用备份机制后,子系统可以被快速的恢复。同时,应用执行环境简单易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总体投资成本。 采用虚拟化技术后,虚拟化系统能够方便的管理和升级资源。传统的IT服务器资源是硬件相对独立的个体,对每一个资源都要进行相应的维护和升级,会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虚拟化系统将资源整合,在管理上十分方便,在升级时只需添加动作,避开传统企业进行容量规划、定制服务器、安装硬件等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虚拟化的其它优势还包括:可以在不中断用户工作的情况下进行系统更新;可以对电脑空间进行划分,区分业务与个人系统,从而防止病毒侵入、保证数据安全。此外,虚拟化紧急情况处理服务器(Emergency Server)支持快速转移

毕业论文:浅谈虚拟现实技术

论文虚拟现实技术

浅谈虚拟现实技术 摘要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其核心是建模与仿真。概括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应用领域,涉及的关键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应用与前景展望。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相关应用,信息安全 一.虚拟现实的概念、特征及应用领域 虚拟现实是一种由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创造的新世界,是一个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感觉,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和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同时提供视、听、触等直观而自然的实时感知,并使参与者“沉浸”于模拟环境中。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其核心是建模与仿真。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各等方面。模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感知是指理想的VR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除计算机图形技术所生成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感知,甚至还包括嗅觉和味觉等,也称为多感知。自然技能是指人的头部转动,眼睛、手势、或其他人体行为动作,由计算机来处理与参与者的动作相适应的数据,并对用户的输入作出实时响应,并分别反馈到用户的五官。传感设备是指三维交互设备。常用的有立体头盔、数据于套、三维鼠标、数据衣等穿戴于用户身上的装置和设置于现实环境中的传感装置,如摄像机、地板压力传感器等。 (虚拟现实技术穿戴的装备)

GrigoreBurdea和Philippe Coiffet在著作“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一书中指出,虚拟现实具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即人们称道的“3I”特性:交互性(interactivity) 、沉浸感(Illusion of Immersion) 和构想性(imagination)。交互性主要是指参与者通过使用专门输入和输出设备,用人类的自然技能实现对模拟环境的考察与操作的程度。沉浸感是虚拟现实最主要的技术特征,它是指参与者在纯自然的状态下,借助交互设备和自身的感知觉系统,对虚拟环境的投入程度。构想性是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抽象概念具像化的程度。另外还有多感知性(Multi-Sensory)。所谓多感知是指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由于相关技术,特别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几种。 所以,“3I+M”就是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特征。 自1968年Ivan Sutherland发表一篇名为“The Ultimate Display”的论文至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得到长足的发展。如今,众多的设备可被用于虚拟现实,包括头戴式显示器、数据手套、动作捕捉系统等[1]。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诸如建筑设计、军事仿真、虚拟制造、游戏娱乐、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环保、文化艺术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 二.虚拟现实涉及的关键技术[3] 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系统集成技术,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立体显示技术,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触觉、力觉反馈技术,立体声、语音输入输出技术。 动态环境建模技术:虚拟环境的建立是VR系统的核心内容,目的就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 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三维图形的生成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那么关键就是“实时”生成。为了达到实时的目的,至少保证图形的刷新频率不低于15帧/秒,最好高于30帧/秒。

大屏显示行业新技术崛起及未来发展前景

大屏显示行业新技术崛起及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LED产业制造能力的发展,在过去5年LED大屏的成本显着下降。这一点促成了LED大屏在市场应用规模上的质的提升。目前,户外大型全彩LED大屏已经从几年前的地标性高端产品,过渡为一般性户外广告手段。在三四级,甚至农村城镇市场,LED大屏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内。成为了一支独特的大屏显示技术力量。 传统LED大屏幕的优势在于,画面尺寸无限拼接和高亮度显示。后者使其成为唯一适合室外环境大规模使用的显示技术。同时,高亮的特点也使得LED大屏幕能够在舞台背景效果应用领域大展身手。但是,LED大屏也有其缺点,那就是产品点距的限制。 传统LED大屏的像素点距过大、显示密度不足,这阻碍了LED大屏在近距离显示,尤其是室内环境下的应用。但是,随着LED大屏技术的进步,高像素密度的显示能力在不断提升,LED大屏也在借助于2毫米以下点距的新产品进入室内工程领域,并成为一些特种行业客户的首选产品。 未来前景 同时,随着LED产业制造能力的发展,在过去5年LED大屏的成本显着下降。这一点促成了LED大屏在市场应用规模上的质的提升。目前,户外大型全彩LED大屏已经从几年前的地标性高端产品,过渡为一般性户外广告手段。在三四级,甚至农村城镇市场,LED大屏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内。成为了一支独特的大屏显示技术力量。 因此,虽然目前OLED显示产业大型化过程依然不顺利,但是该技术作为未来大屏市场的主流技术的地位是可以预估的。目前,LCD产业上游核心厂商,在该产品拼接单元接缝小型化方面的积极性并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预估到了OLED对LCD的替代作用。在未来十年的中后期,随着OLED显示技术大型化的成熟,拼接墙市场必然面临向OLED技术的过渡。 对于这种演进趋势,最主要的产业判断应该是:OLED会在接缝性能上媲美目前的pdp和dlp,但是几乎没有二者的缺点,而且渴望在成本上和可维护性上表现更为出色。同时依赖于有机材质的基板,OLED 单元也可作柔性拼接系统的应用。这些特点都将有利于OLED产品在大屏市场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对于大屏行业的企业,实现从传统产品向OLED过度的路线图应该包括对液晶等平板拼接产品的重视和市场培养。 所以,近日毅然选择进入平板拼接行业的DLP拼接厂商,不仅是出于对平板拼接产品,尤其是LCD产品低成本特性的市场考量,也应当是出于对未来整个行业演进趋势的考量。这种转变是一种长达十年的战略投资。 第六传输和控制技术的革新。从过去的十年到未来的十年,大屏产业在信号传输和控制技术上都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过去的几年里,大屏产业先后解决了高清、1080p和3D视频的长效传播和控制技术,实现了大屏市场的高清3D化。未来,大屏应用还将继续完善提升高清和3D传输系统的体验效果,并向4K传输等更高等级的带宽性能标准演进。同时,基于更为廉价的材质、更为统一的传输标准的系统也在出现。其中HDBASET技术规范是一个重要方向。新的客户要求包括了:系统的简洁一致性、低成本高可维护性和尽力兼容传统以太网络,甚至在传输控制中采用更多通用网络设备、IT设备的要求。

未来网络虚拟化关键技术研究

未来网络虚拟化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网络虚拟化可使得多个服务提供商动态组合多个异构的共存却相互隔离的虚拟网。文章提出一种支持上下文感知的网络虚拟化实现方法,通过虚拟化网络资源和动态资源分配与控制技术建立底层资源与上层服务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虚拟化层在应用层和底层基础网络间形成透明的隔离,同时采用认知管理的方式对虚拟化网络进行动态控制,以改善和提升互联网能力,满足端对端服务质量、安全性、可管理性等需求。 关键字:未来网络;网络虚拟化;资源分配;认知网络 英文摘要:Network virtualization allows different service providers to dynamically establish concurrent but isolated heterogeneous virtual networks. This paper proposes network virtualization that supports context-aware. Using alloca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virtualization network resources and dynamic resources, a mapping relationship is established between substrate resources and upper service. A transparent separation can also be introduced in the virtualization layer between application layer and substrate infrastructure layer,

存储虚拟化技术论文

存储虚拟化技术论文 浅谈存储虚拟化技术 摘要:本文主要就虚拟存储化技术的概念、主要特点、相关技术、虚拟存储化的作用以及怎样认识虚拟存储化作了有关的描述与解析。 关键词:存储虚拟化技术 计算机存储技术经历了从单个的磁盘、磁带、RAID到存储网络 系统的发展历程,这一路走来似乎缓慢而艰辛,随着存储数据的不断 增长,对存储空间的迫切需求推动着存储虚拟化技术不断向前。 1、什么是存储虚拟化 存储虚拟化:可以理解为把硬件资源抽象化,用虚拟形式来展示它们。虚拟化能够把物理的存储系统从数据驱动的具体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用户能够随意地按实际需要对有限的存储资源进行分配。 虚拟化可以将多个物理存储资源池合成一个虚拟的存储资源,再对其 实施集中管理或者以逻辑方式将其分成多个虚拟机。 存储虚拟化技术是通过把物理层资源抽象化,从而将一个灵活的、逻辑的数据存储空间展现在用户面前。最基础的存储虚拟化实现是 在主机层,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逻辑卷管理器能够很便捷的为应用 系统和用户分配存储容量。 2、存储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1)虚拟存储为大容量存储系统集中管理提供了一个手段,由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如服务器)进行统一管理,从而避免了由于扩充存储设 备为管理带来的麻烦。 (2)对于视频网络系统虚拟存储最值得一提的特点是:大幅度提高存储系统整体访问的带宽。多个存储模块组成了当前的存储系统,而 虚拟存储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负载平衡,把每次数据访问所需占用的

带宽十分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存储模块上,这样整个视频网络系统的访问带宽就变大了。 (3)虚拟存储技术使得存储资源管理变得更加灵活,能够把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集中管理统一分配使用,有效保障了用户以往对存储设备的投资。 (4)虚拟存储技术能够通过相关管理软件,为网络系统提供许多其它的功能,现在比较流行的如无需服务器的远程镜像、数据快照等技术。 3、相关存储技术 现在虚拟存储的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它的拓扑结构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对称式与非对称式。对称式虚拟存储技术是指虚拟存储控制设备与存储软件系统,交换设备集成为一个整体,内嵌在网络数据传输路径中;非对称式虚拟存储技术是指虚拟存储控制设备独立于数据传输路径之外。而从它的实现原理来看也有两种方式:即数据块虚拟与虚拟文件系统。 3.1对称式虚拟存储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3.1.1大容量高速缓存的应用,使数据传输速度明显提高 缓存是位于主机与存储设备之间的I/O路径上的中间介质被存储系统广泛采用的。当主机向存储设备读取数据时,会先把与当前数据存储位置相关联的数据读到缓存中,并将多次调用过的数据保留在缓存中;当主机读/写数据时,缓存这个中间介质就能够大大提高读/写速度。 3.1.2多端口并行技术,使I/O瓶颈消于无形 传统的存储设备中控制端口与逻辑盘之间关系就是一一对应,访问一块硬盘只能通过一个特定的控制器端口。但在对称式虚拟存储设备中,SANAppliance的存储端口与LUN的关系是虚拟的,即多台主机可以通过多个存储端口(最多8个)同时并发访问同一个LUN;在光纤通道100MB/带宽的大前提条件下,并行工作的端口数量越多,数据带宽就越高。

虚拟化的前景

虚拟化的应用前景 2009-11-28 19:56 摘要:本文从虚拟化的定义入手,概述虚拟化在现在的一些应用。从而推测虚拟化在未来的发展和虚拟化的广阔前景。并简单介绍了云计算和虚拟PC。通过个大公司在虚拟化上的激烈竞争和大量投入。而预测虚拟化带来的科技风暴。同时虚拟化也将拉动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虚拟化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是一个为了简化管理,优化资源的解决方案.把有限的固定的资源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重新规划以达到最大利用率的思路,在IT领域就叫做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方面虚拟化通常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虚拟化技术可以扩大硬件的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CPU的虚拟化技术可以单CPU模拟多CPU并行,允许一个平台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完整的情况需要CPU、主板芯片组、BIOS和软件的支持。下面便是一些权威对虚拟化的定义。 “虚拟化是以某种用户和应用程序都可以很容易从中获益的方式来表示计算机资源的过程,而不是根据这些资源的实现、地理位置或物理包装的专有方式来表示它们。换句话说,它为数据、计算能力、存储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了一个逻辑视图,而不是物理视图。” —— Jonathan Eunice, Illuminata Inc。 “虚拟化是表示计算机资源的逻辑组(或子集)的过程,这样就可以用从原始配置中获益的方式访问它们。这种资源的新虚拟视图并不受实现、地理位置或底层资源的物理配置的限制。” —— Wikipedia “虚拟化:对一组类似资源提供一个通用的抽象接口集,从而隐藏属性和操作之间的差异,并允许通过一种通用的方式来查看并维护资源。” ——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Glossary of Terms 虚拟化技术可以扩大硬件的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CPU的虚拟化技术可以单CPU模拟多CPU并行,允许一个平台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虚拟化技术与多任务以及超线程技术是完全不同的。多任务是指在一个操作系统中多个程序同时并行运行,而在虚拟化技术中,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而且每一个操作系统中都有多个程序运行,每一个操作系统都运行在一个虚拟的CPU或者是虚拟主机上;而超线程技术只是单CPU模拟双CPU来平衡程序运行性能,这两个模拟出来的CPU是不能分离的,只能协同工作。 虚拟化的现状。2006年初,英特尔宣布了其初步完成的Vanderpool技术外部架构规范(EAS),并称该技术可帮助改进未来虚拟化解决方案。 英特尔表示,把Vanderpool应用于安腾架构平台,同时还计划在台式机处理器和芯片组产品中采用该技术。

未来互联网络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_靳俊峰

73 靳俊峰,方青,田明辉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数字技术部,安徽合肥 230088) 摘 要: 目前,互联网的应用已有4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面临许多未曾想象的挑战,尤其在商业应用方面。安全性、可移动性、内容分发等新的迫切需求通过增量式打补丁已经难以满足。因此,需要一种全新设计的网络来解决这些挑战,即未来互联网络。文章主要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做了分析,指出了未来互联网络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关键词: 未来互联网络;虚拟化;可编程;安全性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22(2013)02-0073-03 Research Progress and Key Technologies on Future Internet JIN Jun-feng, FANG Qing, TIAN Ming-hui ( No. 38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TC, Hefei Anhui 230088,China ) Abstract: The current Internet, which was designed over 40 years ago,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in many aspects, especially in the commercial context. The emerging demands for security, mobility, content distribution, etc. are hard to be met by incremental changes through ad-hoc patches. New clean-slate architecture designs based on new design principles are expected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In this survey article, we investigate many ongoing research projects from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Union, Japan, China, and analyze some critical problems to be solved. Key words: future Internet; virtualization; programmable; security doi :10.3969/j.issn.1671-1122.2013.02.020 未来互联网络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H24B05]作者简介:靳俊峰(1983-),男,山西,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雷达数据处理、多源信息融合、计算机网络; 方青(1971-),男,安徽,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雷达情报系统设计、信息融合处理、软件工程; 田明辉(1981-),男,黑龙江,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雷达数据处理、无源定位。 0 引言 随着无线通信、超高速光通信、高性能计算和软件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创新应用的不断涌现,40多年前发明的以IP v4协议为基础的传统互联网在规模、功能和性能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主要表现为: 第一,扩展性不足。据统计,2011年基于IP v4的全球路由表表项数目已接近40万,而且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增大,路由表呈指数级增长。第二,网络安全漏洞多,可信任度不高。根据赛门铁克诺顿公司的安全报告,中国国内因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每年造成全国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2890亿元,有超过2.5亿网民成为网络安全问题的受害者。第三,可靠性和网络服务质量(QoS)控制能力低下。IP 网的设计理念是网络没有智能,智能放在终端侧,即IP 网是一个傻瓜网。这是造成IP 网不可控、不可管的根本原因。第四,移动性支持不足。以IP v4和IP v6为基础的传统互联网基于固定(有线)方式接入,未考虑移动应用环境中无线网络和小型终端可能带来的问题,因此难以实现高效的移动互联。第五,能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据思科公司的分析报告显示,当今网络骨干链路的带宽利用率不足40%,大量路由设备负载较低。测试表明路由器在低负载和满载情况下的能耗非常接近,因此目前路由器大都工作在低负载、高能耗的模式下。 为了应对这些技术挑战,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科技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基于IP v6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络研究。中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宽带中国”战略,大规模IP v6网络正在建设中。但IP v6网络是在现有网络架构基础上进行改良与整合,只部分解决了需求多样性、功能复杂性、终端移动性等问题。这种“演进式”的思路是对现有网络协议进行烟囱式、拼盘式的改进,加剧了网络自身的复杂性,难以实现网络的有效管理和全局优化。因此需要一种从体系架构、运行机理、管理机制等方面重新设计的“革命式”方案,即未来互联网络。

各种虚拟化技术总结

各种虚拟化技术总结 《各种虚拟化技术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 里给大家转摘到。篇一:主流的四大虚拟化架构对比分析 主流四大虚拟化架构对比分析 云计算平台需要有资源池为其提供能力输出,这种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存 储能力和网络能力,为了将这些能力调度到其所需要的地方,云计算平台还需要对能力进行调度管理,这些能力均是由虚拟化资源池提供的。 云计算离不开底层的虚拟化技术支持。维基百科列举的虚拟化技术有超过 60种,基于X86(CISC)体系的超过50种,也有基于RISC体系的,其中有 4 种虚拟化技术是当前最为成熟而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别是:VMWARE的ESX、微软的Hyper-V、开源的XEN和KVM。云计算平台选用何种虚拟化技术将是云计算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文章就4种主流虚拟化技术的架构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形成资源池计算能力的物理设备,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基于RISC的大小型机,另一种是基于CISC的 X86服务器。大小型机通常意味着高性能、高可靠性 和高价格,而X86服务器与之相比有些差距,但随着Inter和AMD等处理器厂商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本只在小型机上才有的技术已经出现在了X86处理器上,如64位技术、虚拟化技术、多核心技术等等,使得X86服务器在性能上突飞猛进。通过TPC组织在20XX年3月份所公布的单机计算机性能排名中可以看出,4路32核的X86服务器性能已经位列前10名思想汇报专题,更重要的是X86服务器的性价比相对小型机有约5倍的优势。因此,选择X86服务器作为云计算资源池,更能凸显出云计算的低成本优势。 由于单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大,以单机资源为调度单位的颗粒度就 太大了,因此需要有一种技术让资源的调度颗粒更细小,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和充分

虚拟化存储比较:SAN与NAS

虚拟化存储比较:SAN与NAS 发表时间:2010-12-15 15:36:49内容来源:网络转载 内容提要:在一个虚拟化环境中,NAS设备可以作为虚拟机在服务器之间迁移的一个交换空间,作为一个备份介质,或者作为所有虚拟磁盘镜像的中央知识库。 随着数据中心中虚拟机镜像的数量越来越多,它需要消耗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同样,虚拟机在物理服务器间迁移以实现整个环境效率最大化时,在这些服务器间共享的网络介质要实现快速的切换和转换。 如果说所有的虚拟化环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数据中心虚拟化存储空间需求。尽管现在市场上更倾向于使用StorageAreaNetwork(SAN)技术,但是NetworkAttachedStorage(NAS)也能满足企业数据中心这方面的需求。 在一个虚拟化环境中,NAS设备可以作为虚拟机在服务器之间迁移的一个交换空间,作为一个备份介质,或者作为所有虚拟磁盘镜像的中央知识库。在这样的任何一种情况下,数据中心和网络管理员都需要理解NAS设备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网络的影响。 为什么要使用NAS来作为数据中心虚拟化存储 网络存储的实现有两个主要的方法:NAS和SAN。这两种方法在网络架构以及在网络客户端上的表现都有所差别。NAS设备利用现有的IP网络和传输文件层接入,提取它可用的物理磁盘,并以网络共享的方式向使用诸如CIFS或NFS 的终端客户机提供一致的文件系统。NAS设备对网络方式的文件共享进行了优化,因为它们与文件服务器几乎是相同的。 相反,SAN技术,包括FibreChannel(FC)和iSCSI,实现数据块层访问,放弃文件系统抽象并在客户端表现为未格式化的硬盘。FC是目前最流行的SAN技术,它运行在一个专用的网络上,要求在每个服务器上使用专属的FC交换机和主机总线适配器(HBA)。而 FibreChanneloverEthernet(FCoE)是一个补充的新标准,它将存储和IP网络合并到一个聚合交换机上,但是它仍然需要在每个服务器上使用特殊的聚合网络适配器(CNA)。 而另一个数据块级技术iSCSI则在IP流量中封装了SCSI命令,同时能够使用现有Ethernet网络接口适配器,但是它一般会增加一个 TCP/IP卸载引擎(TOE)来优化性能。SAN解决方案在性能方面相对于NAS设备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争议。SAN阵列的一个分区能够在两台主机上共享,但是这两台主机都 会将空间看作是自己的,这样这两台主机之间就会有空间争夺的风险。虽然有一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资源争夺问题,但是这个修复方法会增加额外一层的抽象——而NAS解决方案已经包含这一层抽象了。

虚拟化未来发展趋势 开辟通向云计算之路

虚拟化未来发展趋势开辟通向云计算之路 在当今高度自动化、技术驱动的经济环境下,业务能力与IT能力正越发密不可分。IT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推动自身业务向前发展的重要赋能器,IT基础设施从根本上决定了业务的成败。 然而,由于IT基础架构日益复杂,不灵活、脆弱和昂贵正成为其代名词,企业IT服务的成本由此水涨船高,导致投资预算穷于应付IT维护,无法最大限度地支持业务。相关调查显示,企业70%以上的IT预算被运用于基础架构和应用程序维护以维持现状;仅有不到30%的IT预算被运用于基础架构和应用程序的投资,以实现竞争优势和支持企业创新。 对那些希望通过IT能力拥抱业务创新梦想的企业而言,他们正迫切寻找一种新的IT服务模式,将应用和信息从底层基础架构的复杂性中解脱出来。事实上,这正是当今IT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被重构的IT图景 类似的挑战在一个世纪前人类使用电力的进程演变中也曾出现。 当时,成千上万的工厂都拥有自己的发电机,他们既生产商品又生产能源以解决自身的动力问题。私人发电设施的存在,增加了工厂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导致可用资本无法运用于直接推动业务增长的领域。同时,一旦技术过时或设备出现故障,便意味着庞大的更新及维护费用。 此后,科技和工程的一系列进步使具备中央形态的大型电厂开始出现。大型电厂集中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促使电力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急剧提升,使电力逐渐成为一种公用事业。对工厂主而言,他们不必再自建发电设施,转而从更加高效的大型电厂购买廉价电力。 如今,电力生产在一个世纪前遭遇的变革正在IT行业酝酿。由单个公司生产和运营IT 系统的状况正在被中央数据处理工厂通过公共网格取代。IT正在逐渐演变成公用设施,完成从工具到效用的转变,并由此诞生了一种崭新的IT服务模式,这便是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运算方式,IT基础架构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可随处获取的公用设施服务向用户提供,其概念类似于电力、电话。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对云计算的描述是“一种新的运算方式,将可扩展的、富有弹性的IT功能作为一种服务提供,获得更好的技术共享(尤其是多租户应用或虚拟机),增强的自动化,快速动态的改变,政策驱动及面向服务,减少的复杂性以及自动响应”。 云计算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和提升服务质量,将应用和信息从底层基础架构的复杂性中解脱出来,使IT能够专注于支持和提升业务价值。 云计算的演进 基于硬件和软件基础架构的传统计算模式,让位于基于应用和服务提供的云计算模式是

虚拟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虚拟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大,其拥有的PC机和服务器数量、品牌都不断增加,硬件的更新、维护管理难度都变得非常困难。文章以某企业单位为例,结合其业务特点,利用虚拟化技术对服务器和用户PC进行统一规划,既充分利用资源,降低维护成本,又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标签:虚拟化;存储;桌面云;FusionAccess 引言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信息化平台已变成业务运营与管理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大部分企业通过使用传统PC用于日常办公和事务处理,每台PC上均需安装业务软件程序及客户端,无法对PC进行便捷、高效的统一集中维护与管理,PC的分布式部署,资源变得非常分散,使用效率非常低,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并且由于所有业务数据信息分散存储在各PC中,不利于集中存储与备份,增加了业务数据信息由PC端泄露的风险。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大,其拥有的PC机和服务器数量、品牌都不断增加,硬件的更新、维护管理难度都变得非常困难。其中一部分PC服务器CPU和内存的使用率不高,空余的资源得不到释放,另一部分服务器则由于资源使用率过高而引发故障,导致整体服务器系统的运算资源分配不均,且无法实现资源调配。 本次将通过虚拟化技术建设企业前端桌面云和后端资源池来对某企业单位的信息化平台进行设计和建设,将该企业单位的业务系统整合迁移到云平台上,扩大资源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提高用户终端的工作效率,以满足未来3-5年的业务增长的需要。 1 需求分析 该企业单位目前在信息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单位的PC及服务器系统的部署位置不同,安装的系统环境都不一样,各自独立运行,缺乏规范性管理,导致运维工作非常困难,浪费人力资源特别严重。(2)没有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器资源使用率低,难以集中管理和使用。(3)设备采购跟随各业务系统的上线或变更,呈离散状态递增,难以实现统一规划与管理。 结合该企业单位现有业务,主要有以下需求:(1)针对PC分散、系统环境不一的情况,此次建设将采用桌面虚拟化的形式,保障数据的安全可靠。(2)为提高应用系统的维护效率、利用率、业务连续性与可靠性、业务快速上线,需要把已部署的业务系统整合迁移到云平台上,新规划的业务直接部署到云平台上,同时根据业务的发展,提供未来3-5年业务增长所需的资源。(3)在一些重要的

三大网络厂商网络虚拟化技术【Cisco VSS、H3C IRF2、huawei CSS】解析

三大网络厂商网络虚拟化技术【Cisco VSS、H3C IRF2、huawei CSS】解析 Cisco H3C huawei 随着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虚拟化应用成为了近几年在企业级环境下广泛实施的技术,而除了服务器/存储虚拟化之外,在2012年SDN(软件定义网络)和OpenFlow大潮的进一步推动下,网络虚拟化又再度成为热点。不过谈到网络虚拟化,其实早在2009年,各大网络设备厂商就已相继推出了自家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并已服务于网络应用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而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主流的网络虚拟化技术。 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 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就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虚拟化技术,它可以实现将多台思科交换机虚拟成单台交换机,使设备可用的端口数量、转发能力、性能规格都倍增。例如,它可将两台物理的Cisco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整合成为一台单一逻辑上的虚拟交换机,从而可将系统带宽容量扩展到1.4Tbps。

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 而想要启用VSS技术,还需要通过一条特殊的链路来绑定两个机架成为一个虚拟的交换系统,这个特殊的链路称之为虚拟交换机链路(Virtual Switch Link,即VSL)。VSL承载特殊的控制信息并使用一个头部封装每个数据帧穿过这条链路。 虚拟交换机链路VSL 在VSS之中,其中一个机箱指定为活跃交换机,另一台被指定为备份交换机。而所有的控制层面的功能,包括管理(SNMP,Telnet,SSH等),二层协议(BPDU,PDUs,LACP等),三层协议(路由协议等),以及软件数据等,都是由活跃交换机的引擎进行管理。 此外,VSS技术还使用机箱间NSF/SSO作为两台机箱间的主要高可用性机制,当一个虚拟交换机成员发生故障时,网络中无需进行协议重收敛,接入层或核心层交换机将继续转发流量,因为它们只会检测出EtherChannel捆绑中有一个链路故障。而在传统模式中,一台交换机发生故障就会导致STP/HSRP和路由协议等多个控制协议进行收敛,相比之下,VSS 将多台设备虚拟化成一台设备,协议需要计算量则大为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