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心目中的喇嘛教(下)

西方人心目中的喇嘛教(下)
西方人心目中的喇嘛教(下)

10 威利:“藏语语源学――bla ma(喇嘛)”,《中亚杂志》,第21期,1977内地148页。威利似乎是从达斯(das)在编纂他的辞典的过程中的一种不知名的发音中得到这种语源学的。见达斯:《藏-英辞典――附梵文同义词》,加尔各答:孟加拉秘书处书库,1902年,参见bla ma 词条。这样一种阅读,并没有在该词的传统语源中出现可供选择的,,可能意味着,bla 一词不是早期的佛教译师为了阻碍西藏人信仰这样一种灵魂,有意翻译成“灵魂”,众所周知,这是佛教所抛弃的。现代藏族学者噶尔梅·桑丹最近主张,佛教决不可能消除西藏的一个灵魂的观念,许多世纪以来,这中观念逐渐被融入民间仪式之中,尽管与佛教的无我教义存在一些区别(见噶尔梅,第99页)。这将表明,在西藏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无我的哲学教义、学说对民间宗教活动产生了一种明显的影响,这依然在任何佛教文化中可以得到证实。

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其他标准的藏英辞典,如加斯克(jaschke)所编纂的,也将提供“力量、权力、精力”中的一种“口语解释”,引证为bla 的一种定义。见加斯克:《藏-英辞典》,1881年;再版,德里:motilal banarsidas,1992年,参见bla 词条。最近出版的3卷本《藏-藏-汉辞典》。将bla定义为“上”(steng)或“适当”(rung),但是也提到bla“占星术中被解释为生命的支撑”(dkar rtsis las bshad pavi srog rten)。见《藏汉大辞典》(bod rgya tshig mdzod chen mo),第2卷,民族出版社,1984年,参见bla 词条。

11 在这份读物中,ma将被当作一个真实的标记(例如,在tshad ma 和srung ma中的标记)。

12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关于王国和东方的奇迹》,亨利·于勒翻译和编辑,亨利·科迪尔修订,1926年;再版,纽约:ams,1986年,第1卷,第301-303页。关于bakshi一词的论述,见于勒的书,第314页注10,并且,特别是,劳费尔(berthhold laufer)的“藏语借词”,载他的《汉藏语言研究》,瓦尔拉文斯编辑,新德里:阿迪亚普拉卡善,1987年,第2卷,第565-567页,其中,劳费尔将bakshi认同为源于维吾尔语,据于勒报告,并且不考虑bakshi与bhiksu(僧人)之间的联系。

13 见史伯林:“五世噶玛巴和西藏与明朝初期的关系的一些方面”,《纪念黎吉生西藏研究文集》,阿日斯等编,英格兰瓦明斯特:阿日斯和菲力普,1980年,第283页。

14 在《清实录》1775年6月24日,人们发现由乾隆皇帝在金川战争期间下达给将军们的一道诏令,其中出现了这样的措辞:“金川和卓斯甲(chosijiabu)完全支持并传播了你们的喇嘛教。”见顾祖成编:《清实录藏族史料》,拉萨,1982年,第2586页。承蒙史柏林发现了这部参考文献并向我提供了涉及这一段内容的其他资料。

15 见列森:《雍和宫:北京喇嘛教寺庙的一项肖像学研究――喇嘛教神话和崇拜考》,第1卷,据“中国西北各省科学考察报告”,斯文·赫定博士率领,出版物第18卷,斯德哥尔摩,1942年,第59页。这种阅读是来源于列森根据汉文和满文的评论和翻译描述的。列森还补充了附带说明的评论。该石碑的藏文一面提供了一种有些不同的铭文。藏文铭文为:zhva ser bstan pa mchog tu bzhung pa ni/sog po tshovi vdod pa dang bstun pa yin ste zhin tu mkho bavi gnad che/de bas gtso che bar dgos/yvon gur gyi dus ltar bla ma rnams la kha bsags dang rgyab byas pavi tshul gyis bkur ste bya ba min/(“对于提高‘黄帽’的教义的地位,这与蒙古人的愿望相一致,并且是最根本的。因此,应当是当务之急。[朕]不会像元朝那样,以赞扬和阻止喇嘛的方式来尊重他们。”)关于藏文文献,见弗

兰克(otto franke)和劳费尔:(epigraphische denkmaler aus china i。lamaistische klosterinshriften aus peking,jehol,und si-ngan),柏林,1914年。这一段出现在第一片藏文上的第三行大写字母中。

16 列森:《雍和宫》,第58页。在《喇嘛说》中,“喇嘛”是以发音相同的汉文字还原的,而不是按照自从明朝就已采用的一种惯例来翻译的。在此,我采用了列森的翻译。他的最后一句没有作出判断,这样写道:“‘喇嘛(教)’也代表‘黄教’。”该碑的藏文一面写的是bla mavi slab bya la zhva ser gyi bstan pa zhes yod(喇嘛的训练被称为“黄帽”的教授)。第一句似乎也不同。藏文为bod kyi rab byung pa la bla mar vbod nas brgyud pa yin (传统上称西藏人为放弃财产、断绝关系的喇嘛)。关于这份藏文,见弗兰克和劳费尔。这段出现在第二片藏文的第二行大写字母中。

17 皮卡尔:《已知世界各国的仪式和宗教习俗》(法文版),伦敦,1741年,第425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西藏宗教的一种更详尽和更准确的记载,当时已经由耶稣会传教士德斯得里撰写出来,他于1716-1719年曾在西藏生活。遗憾的是,他的成书于1733年的relazione,直到1875年才发现。

18 赫德:《人类历史哲学概论》,t·丘吉尔翻译,1800年;再版,纽约:伯格曼出版社,1966年,第302-303业。

19 卢梭:《社会契约论》,柯尔翻译,伦敦:j。m。dent &sons,1973年,第272页。在康德于1794年撰写的论文“一切事物的结局”中,他轻蔑地提到了“藏族和其他东方民族的”泛神论。见康德:《永恒的和平与关于政治、历史和道德的其他论文》,哈姆夫瑞翻译,印第安那波利斯:哈克特出版公司,1983年,第100页。

1777年,约瑟夫·玛利·阿米略特出版了《北京的传教士撰写的关于中国的历史、科学和道德的回忆录》,第2卷,巴黎,1777年,在这部作品中,文明发现提到了“道士、和尚和喇嘛的三种崇拜偶像的教派”。见第395页。

20 帕拉斯的报告以3卷本的形式用德文出版:reise durch verschiedene provinzen des reichs,圣彼得堡,1771-1776年。特鲁斯勒在其《适宜居住的世界描述》的第2卷中,提供了一种十分简略的译文,伦敦:文学出版社,1788年。“喇嘛教”一词出现在第255页和第260页。关于帕拉斯,又见卡罗尔·乌勒斯编:《俄罗斯的一位博物家学》,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67年。

与喇嘛教的这个蒙古语词源相反的可能的证据,实际上是斯齐米德(i。j。schmidt)提出的,他也在卡尔梅克人中研究过,他在1836年推论:这个术语是欧洲人的一个杜撰。见斯齐米德:ueber lamaismus und die bedeutungslosikeit dieses nahmens,《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通报》,第1卷第1号,1836年第11期。他的陈述将在下面翻译。21 见简·皮埃尔·阿贝尔·莱姆萨德(jean pierre abel remusat):《亚洲文集或评论和纪念文选》(melanges asiatiques ou choix de morceaux critiques et de memoires),巴黎:顿德-杜普赫父子东方学图书馆(librairei orientale de dondey-dupre pere et fils),第

“喇嘛”一词意为藏文中的“僧人”(pretre)。1卷第134页注1。他在这篇文章中说(第139页),

斯文·赫定将“喇嘛教”一词窜改为、插入莱姆萨德(abel remusat)的文献中。他翻译成“与喇嘛教联系的第一批传教士”,然而,莱姆萨德的法文文献(第131页)写的是“人们所熟悉的第一批传教士”,并简要地提到“这种宗教”。见斯文·赫定:《穿越喜马拉雅山――在西藏的冒险和发现》,伦敦:麦克米伦,1913年,第3卷,第325页。

1795年,弗尔曼(c。d。hullmann)出版了《喇嘛教历史评论文集》(historisch-kritische abhandlung uber die lamaische religion),柏林,1795年。

《新版大学辞典(韦伯斯特第九版)》将1817年(没有参考文献)引证为“喇嘛教”第一次出现在英文中的年代。这显然是错误的;正如在注20中所指明的,该词出现在1788

年特鲁斯勒的《适宜居住的世界描述》中。随后,瓦德尔也搞措了,他在1915年写道,这个术语好象是在科本1895年的《喇嘛教等级制度、僧侣统治制度与寺庙》中第一次使用。在同一篇文章中,与他于1895年出版的《西藏佛教或喇嘛教》(下面将论述)形成对照,瓦德尔说,“喇嘛教”一词是“在许多方面都误导的、不恰当的和不合意的”,并且“正在失去用途”。见瓦德尔:“喇嘛教”,载《宗教和伦理百科全书》,詹姆斯·哈斯丁斯编,纽约:查尔斯·斯克里布勒之子,1915年,第7卷,第784页。

莫尔克罗夫特1825年在突厥斯坦死于热病,他的论文最后成为加尔各答“亚洲学会”的财富。这些文章直到1841年才被出版,由牛津梵文学家威尔逊编辑和整理。其中提到,“喇嘛教”这个术语可能没有被莫尔克罗夫特使用过,而是由威尔逊引进的。在威尔逊的任务中,威尔逊写道:“实际上,我几乎不得不全部重写,因此,必须对它的构成的大部分承担责任”(莫尔克罗夫特和特莱贝克,第liii页)。而且,莫尔克罗夫特还报告,他的所有关于拉达克宗教的信息材料,都是从乔玛那里得到的(第339页)。在乔玛关于西藏文献和宗教的广泛论述中,他只谈到佛教并且没有使用过喇嘛教这个术语。

也许试图研究“喇嘛”的词源的第一个欧洲人,是耶稣会士弗莱尔(emanoel freyre),他随同德斯得里经过艰辛的旅行,于1716年3月18日到达拉萨,1个月后他单独一人返回印度;因为他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他在旅行报告中写道:“到处都听见讲‘喇嘛’,在继续讲下去之前,我愿意说一些它们的名称、服饰、寺庙、诵经祈祷和上师的词源。在botian[藏文]中,‘lamo’意为‘道路’;来源于‘喇嘛’――‘他显示了这条道路’。”这里,弗莱尔错误地试图阐明喇嘛来源于意为“道路”的藏文lam。见菲力普编:《西藏纪行――比斯托亚的德斯得里游记》,伦敦:乔治·罗特勒格之子,1937年,第356页。

23黑格尔:《历史哲学》,斯布雷翻译,纽约:多弗尔,1956年,第170页。

24 维克多·雅克蒙:《印度来函,1829-1832年》,c。a。菲力普翻译,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36年,第324页。关于他对乔玛和他的作品,又见第112-113页。

25 斯齐米德:“ueber lamaismus und die bedeutungslosigkeit dies nahmens”,《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科学通报》,第1卷第11期,1836年:第2业。在此,我感谢法索特教授对这一节的翻译。

26这段译文引自亨利和鲁巴克:《佛教与西方的冲突》,巴黎:阿比尔,1952年,第45页。关于相似性的一个更早的考察,见鲁布拉克的评论,他于1253-1255年间访问了mongke 的宫廷:

所有的僧人都剃光头,并且都穿着有色的袈裟,他们从他们剃头的时间观察禁欲,他们以一百或两百人的群体居住生活……无论他们到什么地方,他们的手中都拿着一串一百颗或两百颗的念珠,和我们的念珠一样,并且他们总是重复这些词,on mani baccam,意思是‘神,您无所不知’,正如他们当中的一人向我解释的,而且他们盼望从神那里得到许多报偿要像他们在念诵这些(咒语)时所记住的神一样多。

见柔克义:《鲁布拉克到世界东方旅行记,1253-1255年,由他本人陈述》,伦敦:哈克鲁特协会,1990年,第153-154页。除了是注意到曼陀罗om mani padme hum(六字真言)存在的第一位西方人之外,威廉可能还是见到一位化身喇嘛(活佛)的第一人:“那里有从中国带来一个男孩,从他的身高来看,他不超过12岁,但是他能够进行一切形式的推理,并且,他说他已经转世了3次;他知道怎样阅读和写作。”见柔克义,第232页;又见鲁斯布洛克,第232页,在该书中,将这个男孩的年龄说成是3岁。

曾经于1318-1330年在蒙古族地区旅行的传教士奥多里克(odoric),在提及西藏的首府时写道:“他们的abassi,也就是他们的‘教皇’,是定居的,作为全体偶像崇拜者的首领和王子,效仿他向他捐赠和布施礼物,甚至像我们的罗马教皇一样把他自己说成是一切基督教徒的领袖。”引自克里斯托夫·达逊:《到亚洲传教》,多伦多: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244页。这种将达赖喇嘛描述成“教皇”和“主教”的方式延续至今。帕尔将他称为“喇嘛教会的大主教”,并且指出,十三世达赖喇嘛“建立了蒙古的第一个‘大主教的教区’”。见帕尔和陈(tseng),第12页。

27 见斯文·赫定:《穿越喜马拉雅山,在西藏的冒险和发现》,伦敦:麦克米伦,1913年,第3卷,第308页。

28 见托玛斯·阿斯特勒:《新版旅行和游记选集》1747年;再版,伦敦:弗兰克卡斯和公司,1968年,第4卷,第459业。

29 古伯察和秦神父:《鞑靼、西藏和中国旅行记,1844-1846年》,威廉·哈兹里特翻译,2卷本,第1卷,纽约:多弗尔,1987年,第2卷,第50页。

在古伯察和秦神父对于西藏所出现的应受它们赞许的宗教活动的解释中,这里也不存在起作用的另一种因素:欧洲人一直假设,那些不能得到说明的,或是耶稣本人在“消失的岁月”期间,普勒斯特·约翰(prester john),或是霍尔姆斯(sherloch holmes),一定到过西藏,并且假设,在其他方面费解的“类似”,可以通过他们的出现来解释。关于在拉达克发现的一部声称描述耶稣在西藏旅行的文献,见胡克斯勒(l。huxley):《胡克爵士的生平和通信》,伦敦:约翰·莫莱,1918年,第2卷,第334-335页。又见诺托维齐:《耶稣基督的不为人知的生活》,芝加哥:兰德·麦克纳利,1894年,关于作者在拉达克发现的一部手稿的“翻译”:“圣伊萨人的生平”,描写了耶稣在印度和尼泊尔的活动。

32 彼得·帕拉斯(peter pallas)所引的都克的这种看法,见约翰·特鲁斯勒(john trusler):《适宜居住的世界描述》,伦敦:文学出版社,1788年,第2卷,第261页。

33 见尼奥霍夫(johannes nieuhof)的附录:《从(英)联邦的东印度公司到中国的大鞑靼cham皇帝的一位使者》,奥吉贝翻译,1669年;再版,英国,蒙斯顿:斯卡拉出版社,1972年,第42-43页。相同的一段出现在《中国与法国,或两篇论文》中,伦敦,1676年,第109-110页,还有一部描写达赖喇嘛的作品:“他们的大主教或穆夫堤(mufty),被称为‘喇嘛观音’(lamaconyin),他们将他尊奉为神;并相信与他们的第一位王有关,但是他们叫他为‘世界一切王的兄弟’。他们使人相信,他从死亡中转生,这个人已经转生了7次。”见第4-5页。

克尔齐接着描述了在他的祖先死亡之后发现“大喇嘛”的过程。他还解释说,唐古特向这些僧侣大肆行贿,接受与“大喇嘛”的尿液搅拌的肉食(“啊,令人作呕的东西!”)又见赫定:《穿越喜马拉雅山》,第318页,以及阿斯特勒,第462-463页。

藏传佛教与罗马天主教的这些因素的比较有许多论述,见赫定:《穿越喜马拉雅山》,第310-329页。早期到西藏传教的一个有益的考察,可以在约翰·麦克格镭戈尔(macgregor)的《西藏――探险编年史》中发现,纽约:普莱格尔出版社,1970年,第1-111页。关于耶稣的传教,见爱德华·马克拉甘爵士:《耶稣与伟大的莫卧儿人(mogul)》,纽约:奥克塔贡图书,1972年,第335-368页。关于西藏可能与景教(nestorians)和摩尼教(manicheans)联系的证据的研究,见乌瑞(geza uray):“8-10世纪西藏与景教和摩尼教的联系”,《西藏语言、历史和文化论文集》,斯泰因克勒尔(ernest steinkellner)和道斯齐编,维也纳:维也纳大学藏学和佛教学会,1983年,第1卷,第399-430页。

还值得注意是,是译者罗伯斯顿在斯齐勒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的《历史哲学》中(伦敦:亨利·伯恩,1984年)所作的如下阐述:

[中国人的]对“救世主”(messiah)的期望是如此的伟大――“正如孔夫子所说,‘伟大的圣人’将会在西方出现”――他们是如此的极度敏感,不仅对他出生的地方,而且对他到来的时间,在我们的“救世主”(耶稣基督)出生大约60年之后,他们派遣自己的使者欢迎盼望已久的“救星”(redeemer)。这些使者他们途中遇见了来自印度的佛教的“传教士”――宣布位化身的“神”,后者被当成是真正的基督的弟子,并且被这些受到愚弄的使者推举为他

们的同胞。这样,这种宗教便传入了中国,并因此而使“地狱”的梦幻阻隔了福音书之光。所以,不仅在他们的内在精神中,而且在佛教历史之外,一种魔鬼似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见第136页。感谢理查德·柯恩(richard cohen)为我提供这份参考文献。

英汉翻译词汇搭配

英汉翻译中的词汇搭配问题 Colloc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代绍荣许芳 摘要:在英汉翻译中,词汇搭配问题不容忽视。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实例说明词汇搭配的规律,并探讨解决词汇搭配问题的办法以及考虑这个问题的角度。 关键词:英汉翻译词汇搭配现象分析解决办法考虑角度 Abstract: Collocation is highly worth special attention in the translation work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llustrate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for collocation in translation , and proposes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and the seven angles from which to consider this problem. Key words: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llocation phenomenon analysis solution consideration angles 在翻译活动中,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础,而对原文中词汇的恰当翻译是做好翻译工作的重点。在词汇翻译过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词汇搭配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翻译活动就没法进行下去,或者就不会译出好的作品来。本文拟就英汉翻译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各种词汇搭配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以供参考。 一 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都有一些可以直接对译成目的语的词汇,包括简单的词、短语和习语等。它们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在目的语中有比较明显的对应词汇。这种直译不影响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是词汇翻译中最简单的一种,例如: He is a diligent student。 他是个勤奋的学生。 也因为如此,这类翻译中的词汇搭配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又例如: I bought a bunch of red roses for my girlfriend. 我买了一束红攻瑰送给女朋友。 这种搭配大多是因为下面的原因: (1)词汇本身意义不复杂,如diligent, bunch等。 (2)两个词汇经常搭配使用,形成惯用法。如:a lucky dog(幸运儿), watch TV(看电视), crude oil (原油) 等。 (3)涉及专用词汇,如in China 等 虽然这种情况下的翻译比较简单,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弄清原文中每个词汇的含义,选择恰当的目的语词汇来翻译。 二 大多数情况下,词汇的翻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动一番脑筋。词汇的搭配对所涉及的每个词汇的具体含义起相当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有些词,本身含义比较广泛,词性也比较多,当它们和不同的词搭配时,具有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熟读原文,弄清原文的准确含义、文体风格、表现手法,然后在目的语中捕捉最贴切的词汇来翻译。下面举一个例子: free competition 自由竞争free room 空房间 free medical care 公费医疗free goods 免税货物 free bloomer 开花多的植物free state 游离状态 free gait 从容和步伐free wind 顺风

西藏五大教派简介

西藏五大教派简介 宁玛派(红教)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始祖莲华生大士所创立的宗派,俗称「红教」。藏文「宁玛」的意思是「老派」,或「旧译派」,有别于后来其他祖师创立的「新译派」(白教、花教、黄教)。莲师在印度等地,尽得显密佛法大成,在各地大转法轮,度化了无数众生。 并为保存教法,训练了许多译师,又从印度延请三藏法师,取来完整的显密经典,译注成藏文。另一特点是除了心意传承、表徵传承、口耳传承外,还有「库藏」传承。 莲师已成就的弟子,发愿转世为取库藏大师,适时取出预藏的教法,以利乐众生。宁玛派佛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博而言,从初发心到证虹身成佛,灿然完备;修持上注重实修,精简直接,直击心要,以瑜珈士即生取证为主。 宁玛派的超胜证悟法门是「大圆满」,有祖师说: 「大圆满法为心印、表徵、口耳三种传承祖师之心要,空行母之心血,九乘中之最上乘者为净恶业之水,铲除罪障之刀,谁得此法皆起满足之心,如得摩尼宝」,「大圆满乃自性当体流露,立地了悟,是最高超速成圆满的法门,一切如来所说法,无不流入大圆满海中,有如登高山顶远眺十方,得此法其他九乘教法都能了然」。其下半部「顿超」(藏文「脱噶」),修成时肉身化成彩虹光身,是不共的特殊深奥法门. 格鲁派(黄教) 格鲁派是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格鲁”的意思是“善规”。格鲁派传承的教法以印度大德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所传承的迦当派教授为基本骨架,深受迦当派清净学风影响,故常被称作“新迦当派”。在金刚乘方面,格鲁派依循西藏佛教后弘时期翻译的“新译密续”(佛所传授的金刚乘经典称作“续”Tantra)。格鲁派传承是由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位大圣哲“法王宗喀巴”开创的。 宗喀巴大师教法中,强调清净戒律是修行基础堪称一大特色。在大师以前存在许多对金刚乘的邪见和有误的修持,致使有人认为密法的修持与守护清净的别解脱戒如水火般相互矛盾。大师破斥了此类邪见。他不仅自己严持戒律,还对戒律做出了非常清晰和详尽的阐释,并为表明对根本戒律一一别解脱戒的尊重,特别选戴黄帽,因为黄色象征着戒律与增长。因此格鲁派也被称为“黄帽派”或“黄教”。 格鲁派传承极为重视对佛法的如理闻思,为此建立了严密、系统的教育制度。每座格鲁派寺院几乎都是一座规模不等的佛教学校。寺院按学僧的程度,将其编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word版本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 较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1. 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东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论,更倾向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论,从矛盾中发现真理。 2. 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 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 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 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 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 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有一则笑话,说得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 英国人当警察,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法国人做厨师:如果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作警察,英国人作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 1.法国: 法国女人会做菜才有资格结婚法国女人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女人。而要领略法国女人的生活品位以及她们的勤劳贤惠,却要从居家生活中去体验。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一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

露,甚至可以露出乳沟,但衣服不能薄得看出里面的背心或文胸带子,裙子不能透过光线看见里面的两条腿。二是无论哪个季节,同一件衣服不能连穿两天,必须每天更换衣服。 在法国不是人人都可以请保姆的。你要请保姆,你就成了雇主,按法律规定你要给保姆买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你除了要付给她工资,还要每年给她提供两次带薪休假。如此这般下来,你的收人只能应付保姆,等于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尽管政府可以为请了保姆的雇主每天补助40法郎,可大家把账一算,自己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还更合算,至少丈夫可以因妻子不工作而免交50%的收入所得税。 2.俄罗斯人: 果断却又犹豫的性格 俄罗斯人很果断。在市场上买东西不爱讨价还价、挑三拣四;十月革命后,对沙皇一家,说杀就杀;30年代,对可疑分子,说毙就毙;90年代搞“休克疗法”,一夜间彻底放开物价。他们的“当机立断”,哪怕从一则幽默中也可看出:城墙倒塌,有人被压。美国人:“OK!来两箱可乐、两打汉堡,挖掘机、推土机、铲运机和翻斗车各1台,我指挥,你们干!”日本人噼里啪啦按了通计算器:“机器的不要,劳力的干活!2.5个劳力、1.4个工作日,活人的救出!”俄国人:“我从墙这边拽他两腿,你们从墙那边拉他胳膊,人不就出来了!” 3. 中国人的性格 很多先人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想着去推动战争而是用来放焰火,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用来去航行,这说明了中国

西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中,青藏高原成为人类发祥地之一,而藏族则是青藏高原的最先开拓者。由此可知藏族是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同时也是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民族。然而,在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表现的突出起来。任何地域、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都要回答和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即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问题。任何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传承性,文化现代化也是文化传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继承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是西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实命题。毫无疑问,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以有力地推进现代化,是摆在每一位关心、热爱、建设西藏的志士仁人面前的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紧迫问题,要回避是不可能的。通过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了解及改进,推进西藏文化的发展,即现代化,让西藏文化更具魅力,永久传承。 关键字:西藏传统文化形成和结构传承与发展现代化建设 正文: 一.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 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历史证明,早在5—3万年前,西藏高原已经有土著人活动,他们创造了西藏高原原始土著文化,这就是西藏文化的黎明期。大约距今5—4千年前,西藏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7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西藏高原原始文化三元格局,奠定了以后西藏文明基本格局的雏形。西藏新石器文化时期是西藏文化的奠基期。约在公元前千年,西藏进入金属时代,此时部落林立,战争连绵,所谓“小邦时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象雄部落联盟形成,象雄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突出标志就是本教兴起。继而,以牧为主的藏北高原的苏毗部落联盟产生。分布在山南的雅隆河流域的雅隆部落联盟崛起,到松赞干布时,终于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及至9世纪,西藏文化大规模地、全方位地东向发展,加速度地与中原文化互通融合。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自此直到13世纪近400年间,西藏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时期,是西藏古文化第二次转型期。这一时期,西藏陷入地方财政权割据和分裂状态,战争连绵,社会发展缓慢。但在文化史上却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西藏文化与宋、辽、金、夏等五朝的各方面联系加强,另一个即是藏传佛教在文化撞击和抉择中逐步形成,

济南佛教发展概况

济南佛教的简要发展概况: 济南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朗公,创建了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位于历城柳埠,朗公寺在隋开皇三年改名神通寺。南北朝时期,朗公又创建了长清的大灵岩寺。 隋唐时期,济南佛教兴盛,兴建了千佛山兴国禅寺、开元寺、净居寺等100多座寺院。明清时期,济南佛教兴衰不定。直到解放前,济南还保存30余座寺院。这时期香火最旺的当属千佛山兴国禅寺。解放后,仍有千佛山兴国禅寺,崇实佛学会等5处佛教寺院,佛事活动不断。 到了文革时期,济南佛教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僧人被逐到原籍,所有寺院都停止了佛事活动。直到1984年,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开始恢复了千佛山兴国禅寺。于1993年成立了济南市佛教协会,现济南共开放8处佛教寺院,共有僧尼50多位,信徒近8万。 济南佛教现在的旅游资源: 济南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现存的佛教文化资源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佛教物质景观、佛教活动和佛教饮食三大类。目前,济南市佛教正式开放场所6处(千佛山兴国禅寺、长清区灵岩寺、历城区神通寺、平阴县翠屏山宝峰寺、天桥区泺口兴隆寺、章丘市莲华山胜水禅寺),出家僧尼30余人,信众近8万人。

一,主要的佛教物质景观: 1、济南市千佛山兴国禅寺 千佛山古称历山,风景优美,层峦迭嶂,苍秀深幽,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相传舜虞曾躬耕于此,故有舜耕山之称。隋唐时期,山东佛教昌盛,这里的悬崖峭壁上雕凿了众多佛像,又建千佛寺,故称名“千佛山”。其中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建造的兴国禅寺规模最大,被称为千佛山首刹。 兴国禅寺座落在千佛山北侧半山腰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10月交给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4月20日开始对外开放,接待四方信众及中外来宾。1987年开始修复钟、鼓楼及大雄宝殿。兴国禅寺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个院落,禅院深邃幽静,殿宇雄伟壮观,殿堂分布错落有致。整座寺庙迤逦山腰,古朴庄严,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 2、济南市长清区大灵岩寺 地处济南市长清区的灵岩古刹,冠居天下名兰“四绝之首”,坐落在泰山西北气势威伟尊雄的昆仑山(亦称方山、玉符山)南麓。黄河北绕,岱顶南瞻,群山拱环,别是乾坤,为泰山背最幽绝处。 寺院经历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名胜众多,枚举难周。现存古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钟鼓楼,大雄

汉英翻译中的词类转换

英语知识 在汉英翻译中可进行各种词类的转换,例如: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名词、形容词、介词;汉语形容词或副词转换成英语名词;汉语名词转换成英语动词等等。其中,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抽象名词尤为普遍。高校常用的翻译教材,如张培基、吕瑞昌、冯庆华等编撰的翻译教材均将这种转换列在第一位。请看以下各例: 例1.中国政府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如不注意词性转换,译文可能是: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takes not to use (that it will not use) nuclear weapons against non-nuclear countries. 这种译文显得有些口语化,不够庄重。不如改用抽象名词non-us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takes non-use of nuclear weapons against non-nuclear countries. 例2.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 译文一:To prohibit any act of treason, acts to split the country, incite rebellion and steal secrets. 译文二:To prohibit any act of treason, secession, sedition and theft of state secrets. 以上译文一使用split , incite, steal 等动词虽然语义正确,但似乎不够庄重。译文二使用抽象名词,因而显得文字严谨,适合正式法律条文的风格。 例3.技术引进合同应当订明下列事项:引进技术的保密义务,改进技术的归属和分享。 译文一:Provisions on the obligation to keep confidential the

佛教的分支与派别1

1、佛教的派别 1、藏传佛教——主要盛行于西藏,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藏语。比 较完整的接受了佛陀的教义,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 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少数行者所受持。有较大影响力并流传至今是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5个教派 2、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也被狭义地称为汉地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虽有许多古代大德的论典与教言流传于世,也有许多寺院与佛学院,但像藏传佛教这样系统闻思修佛法的道场却极为罕见,提倡素食观,广大弘法与饶益社会人群。主要有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3、南传佛教——主要在东南亚诸国盛行,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梵语、巴利语,属于小乘佛教。但是缺乏大乘空性见与菩提心的教授,素食观念也略显不足,也有利济社会的善举,但与汉传佛教相比,显得过于狭隘。主要有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四大部派。 1、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2009-06-14 15:24 佛教三大派别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第二种

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地,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别。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别都齐全的国家。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法是显密结合,属于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其教义和修法更多地保留着佛教的原始面貌。藏传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南传佛教还是有共同的基础的。 。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在印度分为四大部派及十八小部。四大部派为: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 从教法传统言,它属于根本上座部一系,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学说最接近原始佛教,故向来以纯正著称。上座部佛教于公元前3世纪便在斯里兰卡大寺立足。由于它从印度往南传播而得名;又因它从公元前1世纪便以巴利文为经典语,故又称巴利佛教。奉行南传教说的国家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细分有十几种,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藏传佛教 西藏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是11世纪中以后,相继涌现噶当、萨迦、宁玛、噶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摘要:当前,宗教在世界各国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能够突破名族、国家和地区的 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且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它们存在着 相互的共同点和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本文着重探讨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 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们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 关键词:三大宗教形成特点 1.三大宗教的简介 当今世界60多亿人口中,约有2/3以上的人是宗教信徒,其中世界三大宗教的信徒超过35亿。世界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都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据美国《教会研究国际公报》2000年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信徒人数约为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3%;伊斯兰教信徒约为11.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7%;佛教信徒约为3.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5.9%。[1]此外,基督教为世界上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遍布世界242个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而佛教分布在123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信徒的95%都是亚洲人。我国在2010发布《宗教蓝皮书》上表明,中国国内现有基督徒为230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2] 2.三大宗教的起源与传播 2.1基督教的起源与传播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前568年,当时新巴比伦的军队攻陷了于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国都耶路撒冷,沦为囚虏的犹太人为了逃避所受的苦难祈求他们的保护神耶和华(指“永存者”、“创造者”等)派遣救世主来解救他们。公元前583年波斯灭了新巴比伦之后犹太人回到祖国,从此就建立了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然而到了公元前36年,罗马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这时有一部分小教派从犹太教中分流出来,他们认为耶稣才是救世主,这就与犹太教对于救世主的认定产生了教义上的分歧。[3] 基督教是犹太教中的一个教派——拿撒勒派。一世纪中叶,犹太教教徒们通常都以弥赛亚降临说作为思想武器去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罗马征服耶路撒冷以后,犹太教内部由于对罗马统治和人民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形成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短刀(西卡尼)派、奋锐党等不同派别,原始基督教的伊便尼派、拿撒勒派等就与其中的艾赛尼派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派别因反对处于犹太教正统地位的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而被斥为异端,从而最终演变、发展成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 2.2伊斯兰教的起源与传播 伊斯兰教发源于公元7世纪中期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当时处于政治上极不统一和长期动荡不安之中的阿拉伯半岛上的社会各阶层,十分渴望有一个统一、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是“服从”的意思,穆斯林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穆罕默德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重要城市麦加开始传教,他称自己是真主的使者,是信徒的先知;他号召人们信仰宇宙间惟一的神真主安拉;他宣传穆斯林都是兄弟,反对欺诈、掠夺等不良行为;他还规定穆斯林的朝拜仪式和应尽的义务等等。穆罕默德的这些言行,后来被集录在一起,就形成了伊斯兰教的惟一经典《古兰经》。公元622年,为躲避麦加贵族的迫害,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到了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建了军队。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军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迫皈依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宗教和世俗领袖。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城,成为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在穆罕默德逝世前不久,阿拉伯半岛已经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基本统一起来。随后,穆罕默德的继承者(阿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佛教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教案第周 课型分类讲授 上课 时间 年月日(第节) 教学 课题 第四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掌握佛教的基本知识;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佛能降其心,令人不散乱,精神集中,不生妄想,通过对佛教知识的了解,能达到这种境界。 教学重点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教学 难点 佛教的传播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导入(以故事导入新课)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摩耶夫人所怀的就是释迦牟尼。 新课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它以创始人佛陀而佛教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 佛教发源于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古老的文明孕育了佛教及其它宗教哲学思想。 一、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一)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母姓乔达摩,族姓释迦。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悉达多成道后,则称佛陀,略称为“佛”,意为“觉者”或“觉悟真理的人”。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相传他是净饭王之子,属刹帝利种姓。相传他诞生于公元前565年的蓝毗尼花园,释迦出生7天后,生母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他是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一手抚养长大的。释迦16岁时,与邻国公主表妹耶输陀罗结婚,后来生了一子即罗睺罗。29岁他毅然抛弃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子,出家修行,以求另辟蹊径,解脱人生的痛苦。他出家苦修6年,35岁时他发觉“苦修”并不能脱诸烦恼,于是弃而至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一) 一个词变成一个句 著名翻译家奈达说,“翻译就是翻译意思”。言外之意,翻译一句话不能逐一翻译一串个别的单词,也不是翻译某种句子结构。初学翻译的人之所以译得不好,就是因为摆脱不了原文各个单词和句子结构的影响,总觉得英语中每一个词译成汉语都是一个词。殊不知,为了说明原文的意思,有时候要将一个词译成几个词,乃至一个短句。这就是翻译中对某些词的‘增益’。 例如,英语中有些单词相当于汉语的一个词组:read“看书”,drive“开车”,giggle“咯咯地笑”,stumble“蹒跚而行”,等等。这些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一般英汉词典上都能查得到。 再如,英语句子中有大量的“副词+动词”的结构(副词也可能在动词之后)。在不少情况下这种结构可以译成汉语“副词+动词”的偏正结构(汉语中副词修饰动词时只能放在动词之前),许多人往往用“……地”来译所有的英语副词,如: (1)They were patiently listening to him. 他们在耐心地听他讲。 (2)He quickly stood up. 他很快地站起来。 (3)I will gladly join you in the work. 我会乐意地和你一起工作。 这三句中都用了“地”字结构,第一句还可以,后两句就显得有点“翻译腔”,“地”字似乎可以省去,可分别改译为:“他很快站起来”和“我乐意和你一起工作”。但是这三句中的副词和动词仍然译成了偏正结构(不完全正确,有

新方法),这是因为三句中的副词表示的是动作的方式。 但是,是不是英语中所有的这种结构都可以这么译呢?请大家考虑一下下面这一句应如何翻译: This is a NATO matter and any comment on it should 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 将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译成“合适地来自北约”显然不通。从意义上看,appropriately与其说是表示动作come的方式,还不如说是表示其结果,因此该词应抽出来放到后面,将此句译为:这是北约的问题,关于此问题的评论应由北约做出,这才是适宜的。 再请看下面这一句: Law enforcement cannot responsibly stand aloof. 如将此句照字面译成“司法部门不能负责任地冷漠”会让人不知所云。问题在responsibly这个词的处理上,它也不表明动作的方式而是表示一种结果,因此可将此句译为: 司法部门对此不闻不问,那就是失责。 例如: 1. In the late 14th century, Marco Polo famously made his way along trade routes from Italy to China. 十四世纪后半叶,马可?波罗从意大利沿贸易通道来到中国,因而一举成名。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1 一个词变成一个句著名翻译家奈达说,“翻译就是翻译意思”。言外之意,翻译一句话不能逐一翻译一串个别的单词,也不是翻译某种句子结构。初学翻译的人之所以译得不好,就是因为摆脱不了原文各个单词和句子结构的影响,总觉得英语中每一个词译成汉语都是一个词。殊不知,为了说明原文的意思,有时候要将一个词译成几个词,乃至一个短句。这就是翻译中对某些词的…增益?。例如,英语中有些单词相当于汉语的一个词组:read“看书”,drive“开车”,giggle“咯咯地笑”,stumble“蹒跚而行”,等等。这些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一般英汉词典上都能查得到。再如,英语句子中有大量的“副词+动词”的结构(副词也可能在动词之后)。在不少情况下这种结构可以译成汉语“副词+动词”的偏正结构(汉语中副词修饰动词时只能放在动词之前),许多人往往用“……地”来译所有的英语副词,如:(1)They were patiently listening to him. 他们在耐心地听他讲。(2)He quickly stood up. 他很快

地站起来。(3)I will gladly join you in the work. 我会乐意地和你一起工作。这三句中都用了“地”字结构,第一句还可以,后两句就显得有点“翻译腔”,“地”字似乎可以省去,可分别改译为:“他很快站起来”和“我乐意和你一起工作”。但是这三句中的副词和动词仍然译成了偏正结构,这是因为三句中的副词表示的是动作的方式。但是,是不是英语中所有的这种结构都可以这么译呢?请大家考虑一下下面这一句应如何翻译:This is a NATO matter and any comment on it should 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将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译成“合适地来自北约”显然不通。从意义上看,appropriately与其说是表示动作come的方式,还不如说是表示其结果,因此该词应抽出来放到后面,将此句译为:这是北约的问题,关于此问题的评论应由北约做出,这才是适宜的。再请看下面这一句:Law enforcement cannot responsibly stand aloof. 如将此句照字面译成“司法部门不能负责任地冷漠”会让人不知所云。问题在responsibly这个词的处理上,它也不表明动作的方式而是表示一种结果,因此可将此句译为:司法部门对此不闻不问,那就是失责。 例如:1. In the late 14th century, Marco Polo famously made his way along trade routes from Italy to China.十四世纪后半叶,马可?波罗从意大利沿贸易通道来到中国,因而一举成名。 2. Their commander wisely judged to be safer in their works than in the field.他们的指挥官认为留在战场上不如呆在工事里更安全,这是很明智的。在翻译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另一个副词的结构时,有时也不能一概译成“……地”结构,而需要将该副词抽出来加以增益,才能说明其含义,如: 3. Chimpanzees are the animals closest biologically to humans.从生物学角度看,大猩猩与人的关系最亲近。 4. Tami said it was possible, just statistically unlikely. 泰米说有这样的可能,但是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又不太可能。 5. The second child she dreamed of might now be medically impossible.她本来还想要一个孩子,从医学角度来看,现在是不可能了。 6. Only 18 percent are officially unemployed. 据官方统计,只有百分之十八的人是失业者。 7. Real-estate prices in downtown Manhattan looked prohibitively expensive. 市中心曼哈顿的房地产价格贵得使人望而生畏。 8. She was remarkably silent when the others all talked and laughed.别人有说有笑时她却沉默不语,显得很突出。 9. It was a vast and treacherous landscape, but breath-takingly beautiful. 这是一片广阔而变幻莫测的景致,但却美得令人惊讶。10. A schoolmaster, finding such errors in a schoolboy?s essay, would be justly indignant. 小学老师在学生的作文里发现这样的错误一定会生气,而生气不是没有道理的。11. Voters were understandably confused by the identical Caser names on the ballot, and the split vote sent the real candidate Caser down to defeat in the primary. 选举人被选票上一模一样卡瑟的名字弄糊涂,因而选票分散,导致真正的候选人在初选时就落选,这是可以理解的。有时候,形容词做定语或表语时,也无法用一个词将其意思充分表达出来,翻译这个形容词时也需要进行增益,如:12. The sleek turbines of the American windmills mad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ense. 美国造了许多风力磨坊,这从经济和生态角度看是有道理的。13. Now we stay a respectful distance him. 当然不能将a respectful distance译为“尊敬的距离”,应将这一句译成“我们对他敬而远之”。14. He had a sound feeling that idioms were the backbone of a language and he was all for the racy phrases. 他感到习语是语言的主要支柱,因此特别主张用生动的短语,他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15. The prisoners of war are allowed to write censored letter. 战俘们可以写信,但信件要受到检查。16. We should be very cautious when buying expensive things and ask ourselves if we are making a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2]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

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看中西方民族的性格

中西方民族的性格之比较 所谓性格是指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稳定的个性特征。民族是指由若干个人组成的社会整体。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这主要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众所周知,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剧烈碰撞,这种碰撞不仅发生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而且就在我们的本土,在我们的内心,也无时不处在这种冲突之中。我认为全球化不是对民族的消灭,恰恰相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守护我们的民族性,才能立足于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之上。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去来的条件下创造。 民族,一般认为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不同于血缘共同体或经济共同体,原因很简单,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民族共同体内最显著,最持久,最稳定的联系时文化。同时,文化的民族性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之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民族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我们以足球举例,众所周知,足球是一种技术,力量,战术要求很高的运动,看起来很简单,而实质上,足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民族性格,心理,理念的综合反映。足球不单纯是一种游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足球是一种文化。 如此我们可以得知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国民性相互联系,所以我根据这些以及其它理论就民族性格进行比较。 第一.动与静 中国文化起源并发达于内陆的大河流域,故形成封闭,保守,稳定的农耕文化。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事采集与农耕,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在日复一日的春耕秋种的归律生活中,养成了稳定的生活方式和形态,也就具有‘静’的特质。 与之相反,西方文化起源并发达于沿海岛屿地区,从而形成开发,开阔,流动的商业文化。人们在海上贸易和海洋狂风恶浪的搏斗中造就了冒险和开阔的精神,也就形成了‘动’的特质的民族文化。 第二,内敛与外向;中西航海的历史见证 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地带,而他的地理环境也使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种隔绝机制,造成了一种内向的,求稳定的文化类型。 再看西方,古希腊罗马处于开放的海洋地带中,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古希腊罗马的商业发展,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商业文明。这种商业文明是一种开放性的动态文化,也是一种张扬自我个性的创造性文化。 然而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可以作为中西方民族外向和内敛的最好例子了。西方人将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时间称为航海大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怀着出海远航的梦想。而14.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诞生,而西方权力阶层极力想拥有中国的瓷器,丝绸等,但是中西方贸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