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第六章记忆

心理学概论第六章记忆
心理学概论第六章记忆

Chapter 6 Memory

第6章记忆

This chapter includes three modules: first, module 18 tells us how the memory works; second, module 19 introduces recalling in long-term memories; last, we will learn why we forgetting when our memory fails.

MODULE 18 ENCODING, STORAGE AND RETRIEV AL OF MEMORY

Memory is any system—human, animal, or machine—that encodes, stores, and retrieves information. The process of memory is encoding, storage and retrieval. Encoding is involving the mod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to fit the preferred format for the memory system. Storage is involving the retention of encoded material over time. Retrieval is involving the location and recovery of information from memory.

THE SENSORY REGISTERS

Scientific research on memory began with Ebbinghaus's experiment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day the 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 of memory describes how information is encoded, organized, and stored in memory, and how it is retrieved from memory.

THE SENSORY REGISTERS

Sensory registers are the entry points for raw information from all the senses. If we do not process this information further, it disappears.

Visual and Auditory Registers

As new visual information enters the registers, old information (the icon, or visual image) is "masked" almost immediately and disappears. Otherwise, the registers would overload as visual information piled up and became scrambled. Auditory information fades more slowly; the echo may last for several seconds.

Initial Processing

From the mass of incoming information, we select elements and hold them for further processing. In this process, called attention, we also give meaning to the information.

SHORT-TERM MEMORY

Information that we attend to enters short-term memory (STM), also called primary memory and working memory. STM contains everything that we are consciously aware of at any instant. STM not only briefly stores information but also processes that information further.

Capacity of STM

STM has its limits. Researches have found that STM can hold only as much information as can be repeated or rehearsed in 1.5 to 2 seconds, which is usually 5 to 10 separate bits of information. We can process more information by grouping it into larger meaningful units, a process called chunking.

Encoding in STM

Information can be encoded for temporary storage in STM phonologically (according to the way it sounds), in visual form, or in terms of its meaning. Researchers conclude that STM has a greater capacity for material encoded visually than for information encoded phonologically.

Retention and Retrieval in STM

Material in STM disappears in 15 to 20 seconds unless it is rehearsed or practiced. According to decay theory, material is lost from STM simply because of the passage of time. Interference theory contends that interference from other information leads to forgetting from STM. Memory loss from STM is permanent. This prevents us from becoming overwhelmed with a mass of irrelevant, trivial, or unrelated data.

Rote Rehearsal

Through rote rehearsal, or maintenance rehearsal, we retain information in STM for a minute or two by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 However, rote memorization does not promote long-term memory.

Elaborative Rehearsal

Elaborative rehearsal, or "the linking of new information in STM to familiar material stored in long-term memory," enables us to retain information for a longer time in STM. Through elaborative rehearsal, we process new data in a deeper and more meaningful way than through simple rote repetition.

An accident or severe interference can make unrehearsed information disappear. Retrograde amnesia (the inability to recall events immediately preceding an accident or injury) is caused by an interruption in elaborative rehearsal.

LONG-TERM MEMORY

Long-term memory (LTM)is more or less permanent and stores everything we "know." Semantic memory is the portion of LTM that stores general facts and information in dictionary or encyclopedia form. Another facet of LTM, episodic memory, stores information rich with personal meaning.

Encoding in LTM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in LTM seems to be encoded in terms of meaning. Through rehearsal, we extract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and link it to as much

material that is already in LTM as possible. The way in which we encode material for storage in LTM affects the ease with which we can retrieve it later on.

Implicit Memory

Implicit memory refers to memories for information that either was not intentionally committed to LTM or is retrieved unintentionally from LTM. By contrast, explicit memory allows us to recall information that is intentionally committed to LTM and retrieved from LTM.

Storage and Retrieval in LTM

Most, if not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LTM remains there more or less permanently, but we can''t always retrieve it when we need to, as the 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 shows.

Especially disturbing events may cause us to repress memories or even to forget personal memories altogether (hysterical amnesia). Sometimes we "reconstruct" our memories for social or personal self-defense.

Recognizing that past reactions and experiences affect our present memory, researchers developed the schema theory. A schema(plural: schemata) is a set of beliefs or expectations about something based on past experience, and it serves as a basis or standard for comparison with a new experience. Using schemata, we not only comprehend and interpret present circumstances but also streamline our retrieval processes. Retrieval is also aided by extensive cues and links with other material in LTM.

BIOLOGICAL BASES OF MEMORY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some memories may be localized in certain portions of the brain; however, most memories are stored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brain. One reason may be that several senses can contribute to one memory and might be stored in the brain''s centers for vision, speech, smell, and touch. Also, a recent finding shows that the basal forebrain may be involved in binding together information stored separately throughout the brain. The hippocampus is involved in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from short-term to long-term memory.

MODULE 19 RECALL LONG-TERM MEMORIES

Retrieval cues are the “search terms” used to active a memory. It maybe a word, an emotion, or a sound.

Flashbulb memories

Flashbulb memories are a clear and vivid long-term memory of an especially meaningful and emotional event.Years after a dramatic or significant event occurs, people often have vivid memories of that event as well as the incidents surrounding it.

These memories are known as flashbulb memories. According to the "now print" theory, the event triggers a mechanism in the brain that captures the memory, prints it, and stores it for a long time essentially unchanged. Recent research has challenged the assumptions that flashbulb memories are accurate and stable.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refers to your recollection of events that happened in your life and when those events took place. People generally cannot remember events that occurred prior to age 2, and our earliest memories frequently concern events that significantly changed our lives or were particularly frightening.

MODULE 20 FORGETTING: WHEN MEMORY FAILS

Several reasons for Forgetting

Information in sensory and short-term memory appears to decay if it does not receive further processing. New information may "erase" old information in long-term memory. Proactive and 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may take place. Cue-dependent forgetting may occur when retrieval cues are inadequate. Some lapses in memory may be due to psychogenic amnesia, which is the forgetting of disturbing or shocking events and psychologists are divided about why this occurs.

To the extent that information is apparently lost from LTM, researchers attribute the cause to interference from competing information. Interference may come from two directions: in 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new information interferes with old information already in LTM; proactive interference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old information already in LTM interferes with new information. Interference affects both storage and retrieval of information.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心理学》第五章(记忆)

第五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什么是记忆 记忆分类及特点 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的特点。容量约为7±2组块。 长时记忆是指在大脑中保持一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 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 简述工作记忆的含义和成分? 组成: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语音回路。 中央执行系统:复杂注意资源的分配、协调、计划等。 视空间画板:负责暂时存储视觉空间信息。 语音回路: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的存储。 工作记忆能力与许多复杂的认知技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情境记忆、语义记忆、程序记忆 长时记忆扩展为情境记忆、语义记忆、程序记忆 情境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程序记忆是关于怎么做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是有意识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是未意识到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记忆的表象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第二节记忆的过程 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J04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理解了吗?有意义吗?) 3. 系中。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材料的数量不能太多,要形象化。 保持和遗忘 遗忘曲线 德国艾宾浩斯自己做被试用无意义的音节。 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要及时复习。 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 2.材料 (1)材料的性质:有意义的材料、形象的材料忘得慢。 (2)材料的数量:材料多,忘得快。 (3)材料的相似性。容易干扰。 3.过度学习 学习的程度。适当的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的材料保持的好一些。 遗忘的原因J03J06L08 关于遗忘的原因目前涉及两种假设,一是衰退理论,一是干扰理论。 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衰退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丧失的重要原因。 干扰记忆是由于多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解除,记忆还可恢复。 干扰理论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证明。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如何有效合理的组织复习?L11 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 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即在复习中间有休息),要分散复习。 2.复习中的尝试回忆 复习和回忆结合,了解记忆效果,知道记忆难点。 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1)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 (2)利于多种感官,看读写听结合起来。 (3)把所学材料加以系统的组织,提高复习效果。 回忆和再认(记忆最后一个阶段) 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联想及其规律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像、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映像、观念的心理活动。 规律有: 1.接近律 2.类似律 3.对比律 4.多因律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心理学基础第五章记忆练习

第四章记忆 一、填空题 1、按记忆的内容来分,有(形象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储存)和(提取)。 3、斯伯林开始研究感觉记忆时,采用了(整体报告法),后来他设计了(部分报告法)。 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加减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5、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艾宾浩斯)。 6、心理学家佩维奥(Paivio,1975)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语义编码系统)和(表象编码系统)。,。 7、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抑制,叫(前摄干扰);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干扰)。 二、单项选择题 1.乔治·斯波林进行图象记忆的实验使用的方法是(A) A.整体报告法B.重学法C.部分报告法D.节省法 2.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3.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C ) A.信息得不到注意 B.抑制作用 C.信息提取机制失灵 D.信息受干扰 4.容量最大的记忆系统是(D ) A.感觉记忆B.图像记忆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5.遗忘的进程是(B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倒U型曲线 D.U型曲线 6.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C) A. 功能固定 B. 原型启发 C.自然衰退或干扰 D.思维的定势 7.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B ) A.对识记的材料加以注意B.精细复述C.机械复述D.意识到短时记忆的信息 三、名词解释 1.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2. 语义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3.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4. 陈述性记忆:是对事实的记忆。 5.程序性记忆:是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 6.编码特定原则: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似时最为有效。 7.遗忘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接着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最后接近稳定。这条曲线叫做遗忘曲线。 8.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9.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心理学概论第六章记忆

Chapter 6 Memory 第6章记忆 This chapter includes three modules: first, module 18 tells us how the memory works; second, module 19 introduces recalling in long-term memories; last, we will learn why we forgetting when our memory fails. MODULE 18 ENCODING, STORAGE AND RETRIEV AL OF MEMORY Memory is any system—human, animal, or machine—that encodes, stores, and retrieves information. The process of memory is encoding, storage and retrieval. Encoding is involving the mod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to fit the preferred format for the memory system. Storage is involving the retention of encoded material over time. Retrieval is involving the location and recovery of information from memory. THE SENSORY REGISTERS Scientific research on memory began with Ebbinghaus's experiment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day the 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 of memory describes how information is encoded, organized, and stored in memory, and how it is retrieved from memory. THE SENSORY REGISTERS Sensory registers are the entry points for raw information from all the senses. If we do not process this information further, it disappears. Visual and Auditory Registers As new visual information enters the registers, old information (the icon, or visual image) is "masked" almost immediately and disappears. Otherwise, the registers would overload as visual information piled up and became scrambled. Auditory information fades more slowly; the echo may last for several seconds. Initial Processing From the mass of incoming information, we select elements and hold them for further processing. In this process, called attention, we also give meaning to the information. SHORT-TERM MEMORY Information that we attend to enters short-term memory (STM), also called primary memory and working memory. STM contains everything that we are consciously aware of at any instant. STM not only briefly stores information but also processes that information further.

心理学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知识考点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A )、保持和提取。 A.编码B.回忆C.再认D.遗忘 2.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C )、提取。 A.识记B.回忆C.保持D.再认 3.哪一种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B ) A.感觉记忆B.工作记忆C.长时记忆D.语义记忆 4.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 D )形式存储。 A.语义B.概念体系C.图式D.视象和声象 5.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 A.视像和声像B.声音代码C.语音代码D.语义代码 6.瞬时记忆属于( A )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工作记忆 7.在短时记忆中,一遍遍地机械地重复识记材料是( D ) A.有效复述B.无效复述C.精细复述D.保持性复述 8.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 )秒钟。 A.1~2 B.20~40 C.60~70 D.70~80 9.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 B )秒钟。 A.5 B.20—30 C.60 D.120 10.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C )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 1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D )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12.短时记忆的容量为(A )个组块。 A.7±2 B.5±2 C.8±2 D.9±2 13.短时记忆的容量为多少?( C ) A.7 加减2 个音节B.7 加减2 个单元C.7 加减2 个组块D.7 加减2 个数字

14.在短时记忆中,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是( C )。 A.机械复述B.无效复述C.精细复述D.保持性复述 15.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 B )形式存储。 A.视象代码B.声象代码C.语义代码D.图式 16.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重要条件是( A ) A.复述B.视觉编码C.声音编码D.感觉寄存 17.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储?( A ) A.声象代码B.视像代码C.语义代码D.图式 18.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B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语义记忆B.感觉记忆C.工作记忆D.情绪记忆 19.对事实类信息,如词汇、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的记忆是( B )。A.程序性记忆B.陈述性记忆C.长时记忆D.技能记忆 20.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C )。 A.长时记忆B.情境依存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工作记忆 21.对练字过程中的手部动作的把握,是储存在(B )中的。 A.情景记忆B.程序性记忆C.语义记忆D.陈述性记忆 22.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C )。 A.长时记忆B.情境依存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工作记忆 23.练书法时,我们所知道的规则和方法是储存在_____中的。(A ) A.陈述性记忆B.情景记忆C.程序性记忆D.感觉记忆 24.对概念、命题的学习属于(D ) A.社会规范的学习B.机械学习C.技能学习D.知识学习 25.在复习过的教室里参加考试,会对考试有帮助,这种现象称为(B ) A.情绪依存性记忆B.情境依存性记忆C.状态依存性记忆D.地点依存性记忆 26.走迷宫是一种( A ) A.发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知识学习 27.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为划分标准,一般可以把学习分为哪三类?( D ) A.知识学习、意义学习和命题学习B.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C.命题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

(完整word版)第一章初识幼儿心理学试题

第一章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看见”、“听到”、“想象”、“记忆”是( )。 A.心理过程 B.心理状态 C.个性特征 D.能力倾向 2、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 A.需要、兴趣、理想 B.认识、评价、体验 C.世界观、动机、爱好 D.能力、气质、性格 3、( )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前提。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 D.教育 4、“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了( )。 A.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B.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C.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D.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5、幼儿期是在以下哪个年龄段范围内?( ) A.1岁~3岁 B.出生~1岁 C.7岁-12、13岁 D.3岁~6、7岁 6、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是( )。 A.脑的成熟 B.遗传素质 C.实践活动 D.教育 7、狼孩阿玛拉和卡玛拉的经历主要反映了( )又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实践活动 8、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实践活动 D.环境和教育

9、心理是人脑对( )。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10、人的心理现象划分没有包括( )。 A.注意 B.动机 C.心理过程 D.个性 11、推动人的活动并使人的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是( )。 A.意识 B.心理 C.动机 D.意志 12、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活跃的主观因素是( )。 A.幼儿的需要 B.幼儿的能力 C.幼儿的性格 D.幼儿的行为习惯 13、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的是(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生理成熟 14、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 A.感知觉 B.认识过程 C.情感过程 D.意志过程 15、大脑部分受损伤,心理活动就出现障碍。这说明()。 A.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B.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心理是在客观现实中发生发展的 D.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A.认识过程 B.注意过程 C.情感过程 D.意志过程 2、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包括幼儿全部的心理活动,具体说有( )等。 A.幼儿的能力 B.幼儿的性格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7.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一规律的反映。( B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8.“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反映出人们选择教育方式受到下列哪种理论的影响( B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决定论 D.心理决定论 1.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C )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 A.分组教学 B.小班教学 C.个别教学 D.大班教学 2.( A )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A.丹瑟洛 B.尼斯比特 C.皮连生 D.鲍斯菲尔德 3.“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 C )揭示了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A.华生 B.加德纳 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4.马斯洛认为,下列哪一项需要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 D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的需要 D.审美需要 5.阅读技能是一种( C )。 A.操作技能 B.运动技能 C.心智技能 D.学习技能 6.下列属于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的是( A )。 A.学习任务 B.兴趣 C.自我效能感 D.归因 7.看到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8.最早的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9.将学业成绩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的是( C )。 A.学习驱力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1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1.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在原因的是( A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12.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 )。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2.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它功能的现象称为 功能固着。 3.对小学生来说,监控策略主要体现在集中注意和领会监控上。 4.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广义的知识划分成两大类,它们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 识。 5.完整的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 6.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称为策略学习。 7.创造性一般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构成。8.皮亚杰认为,6—8岁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9一10岁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巡守规则,他们不再把准则或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不可改变的,皮亚杰称这一阶段为自律水平的道德阶段。 9.由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激起学习动机称为外部动机。而要求掌握、 10. 儿童在知道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时的同化学习属于正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 A.说服B.角色扮演 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 3.下列哪些观点强调了内部心理过程、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A.试误说B.社会学习理论 C.发现学习理论D.接受学习理论 4.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六章-记忆

第六章-记忆 一、单选题 1.为了要记住"桌子""巧克力"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桌子上放着巧克力"等这样的联系,这是( )记忆策略的运用。 A.注意策略B.复述策略C.精细阐述策略D.组织策略2.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记忆叫做( )。 A.机械记忆L B.内隐记忆C.重复记忆D.有意记忆3.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4.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 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C.识记、保持和遗忘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5,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A.重现B.保持C.回忆D.再认6.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 )。 A.按语义关系编码B.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 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D.使用字形编码 7.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 )。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内隐记忆8.使短时记忆信息得到存储的有效方法是( )。 A.引起个体注意B.采取有效的编码C.复述D.睡眠 9.斯腾伯格对短时记忆的研究发现,对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采用的是( )。 A.平行扫描B.完全系列扫描C.自动停止系列扫描D.继时性扫描 10.对输入的信息暂时储存和加工,并与长时记忆中已储存信息发生某种意义上联系的记忆是( )。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内隐记忆D.工作记忆11.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A.图像记忆B.声像记忆C.视觉编码D.听觉编码 12、早期记忆研究的主要的实验材料为 A、无意义音节 B、单词 C、句子 D、德文字母 13、一位亲眼目睹美国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A.形象记忆B.情景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 14、有一种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的编码,是该刺激的某种缩小了的拷贝,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种理论叫做() A.模板假说B.原型假设C.特征假设D.鬼域模型

心理学第五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C )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_______属性的反映。 A、本质 B、个别 C、整体 D、全部 ( B ) 2、对事实类的信息,如字词、地名、人名、观点、概念等的记忆是___________。 A.内隐记忆 B. 陈述性记忆 C. 程序性记忆 D. 技能记忆 ( D ) 3、后识记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造成的干扰被称为___________。 A.侧抑制 B.超限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 D ) 4、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随之消失,而是逐渐减弱,即感觉有一种暂留现象,这被称为___________。 A. 感觉对比 B. 感觉适应 C.感觉融合 D. 感觉后像 ( A )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速度是___________。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逐渐加快 D. 前后一样 ( C ) 6、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__个组块。 A、3±2 B.、5±2 C、7±2 D、 9±2 ( B ) 7、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电影、动画等都是利用了__________的原理制作的。 A.自主运动 B.动景运动 C.相对运动 D.诱导运动 ( A ) 8、记忆时间短暂,记忆的容量大,记忆的信息未经任何加工,具有形象性,这属于:___________。 A、感觉记忆 B、知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形象记忆 ( B )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___________。 A、理解性 B、规律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 D ) 10、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但我们认为它是直的。这是知觉的:___________。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 C ) 11、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第一章初识幼儿心理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心理的研究对象以及心理的实质 2.掌握基本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3.初识幼儿心理学,萌发对心理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材、教案、教PPT 教学重难点: 掌握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导入 1.提问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1)你知道什么是心理学吗?你知道哪些心理现象? (2)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二、新授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现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能力 个性气质 性格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例1:用手拉砝码实验 p5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二)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主要体现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例2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三、总结复习,抽查学生识记情况 1.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什么是心理现象及其划分 3.心理的实质 四、作业布置 1.什么是心理现象及其划分 2..心理的实质 教学反思: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 3、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 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核心。 5、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 ________________领域里的______________的科学。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答案: 1、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变化 2、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3、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4、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B )。- a.一般迁移b.顺向迁移c.特殊迁移d.逆向迁移j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C )阶段。 a.感知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B )。 a.苛勒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c.贾德d.桑代克 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A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 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D )。 5 a.每天跑步b.视力下降c.装修房屋d.不怕见生人了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

心理学第五章记忆

第五章记忆 〖导学提示〗现代心理学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章着重介绍认知心理学对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研究,分析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经验。例如,从前见过的人,现在不在面前,我们能想得起他的姿态相貌;见到他时能认得出来,这就是记忆。不仅感知过的事物能保持于头脑中,而且思考过的问题、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做过的动作都能保持于头脑中。在生活实践中见过、学过、做过的事情以及体验过的情绪,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经验而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以后生活的适当时候回想得起,或当他们再度出现时能认得出来。这些都是记忆。 识记、保持和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识记具有选择性。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识记住。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在编码时,人试图将当前经验同某一名称相联系。这一过程通常是自动的迅速的,因而未被意识到。进一步的编码过程是使新输入的信息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称为回忆。例如学过的诗歌,我们不看书而把它背出来,就是回忆。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识记,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也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或再认。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而回忆和再认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识记和保持。 二、记忆的分类 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形象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事物的感知特征,它可以是看到的、听到的、偿到的、闻到的。例看电影后对每个人物言行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 2.情景记忆 以亲身经历、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3.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其本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比较晚的事情,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从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以下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欢迎阅读。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3、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4、实验法: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 5、问卷法:是将所要了解的内容及其表现归结为若干有代表性的问题或项目单,然后依据取得的样本进行评分或评级,以测知被试的心理状态或特性。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2、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客观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3、客观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系统性原则: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看待事物内部关联的观点 5、教育性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 6、实验室实验:实验室专门的仪器勒温-----蔡伐尼克效应 7、自然实验:阿格法诺夫-----拾柴火它的一般程序:1、进行初试2、选择与设立等组3、施加影响4、进行复测 5、对比分析 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得思想,主张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来研究教育学中的问题。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心理学体系,他的实验心理学思想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霍尔主张复演说他被称作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锋。 9、桑代克1903《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代克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10、乌申斯基被誉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普杰列夫 1883《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第一步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1 潘菽邵瑞珍韩进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