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新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新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新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目录 一、引言 (2) 二、无线通信的分类 (2) 1.GSM接入技术 (2) 2.CDMA接入技术 (2) 3.GPRS接入技术 (2) 4.蓝牙技术 (3) 5.WCDMA接入技术 (3) 6.3G通信技术 (4) 7.无线局域网 (4) 三、无线通信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4) 1.无线通信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4) 2、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在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4) 3.无线通信技术在调度通信中的应用 (5) 4.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在消防中的运用 (6) 5.激光无线通信技术在宽带接入中的应用 (7) 6.无线通信技术在远程医疗系统中的应用 (8) 四、无线通信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9) 1.技术分析 (10) 2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1) 五、结束语 (12) 参考目录

无线通信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前言 无线通信主要包括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微波是一种无线电波,它传送的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千米。但微波的频带很宽,通信容量很大。微波通信每隔几十千米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卫星通信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面上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或移动体之间建立微波通信联系。 二、无线通信的分类 1.GSM接入技术 GSM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是目前个人通信的一种常见技术代表。它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GSM数字网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 2.CDMA接入技术 CDMA即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缩写,译为“码分多址分组数据传输技术”。CDMA手机具有话音清晰、不易掉话、发射功率低和保密性强等特点,发射功率只有GSM手机发射功率的160,被称为“绿色手机”。CDMA数字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高效的频带利用率和更大的网络容量、简化的网络规化、通话质量高、保密性及信号覆盖好,不易掉话等。另外,CDMA系统采用编码技术,其编码有4.4亿种数字排列,每部手机的编码还随时变化,这使得盗码只能成为理论上的可能。 3.GPRS接入技术 GPRS是分组交换技术。GPRS的用途十分广泛,包括通过手机发送及接收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浏览等。GPRS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数据传输速度非WAP所能比拟。目前的GSM移动通信网的数据传输速度为每秒9.6K字节,而GPRS达到了115Kbps 此速度是常用56Kmodem理想速率的两倍。除了速度上的优势,GPRS还有'永远在线'的特点,即用户

军事训练伤与防治措施

军事训练伤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军事训练伤防治措施 军事训练是部队平时的中心任务,在实施训练过程中,一些官兵由于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不落实,组织训练方法不科学及心理素质欠佳等因素,容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为了保障和提高部队的训练效果,分析部队军事训练伤发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提高部队战斗力。结合基层连队的训练情况,浅谈常见军事训练伤的发病原因,分析致伤因素及防治措施。 1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训练科目:训练伤的发生与训练的强度、频率、难度有直接关系,强度、频率、难度越高,训练伤的发生率越高。训练科目太集中及安排不合理超过机体生理阈值为训练伤的致伤因素。不同的科目发生不同的训练伤:夜行军易致踝关节扭伤,投掷手榴弹训练易致肩关节扭伤和肱骨骨折,双杠倒立的跌伤易产生胸颈部的外伤,倒功训练易致颅脑损伤等。 2 训练环境 2.1 训练场地是否符合要求场地过硬、过滑、不整洁等,都会增加下肢承受应力,地面过硬也是造成颈椎损伤最常见原因。场地凹凸不平,易致扭伤或跌倒损伤,而过于柔软的场地虽能减少冲击力,却易致膝踝关节扭伤。 2.2 训练器材是否完好无损,如单双杠、独木桥等的牢固性与稳定性,受训人员着装、鞋的保护作用是否起效等。 2.3 训练的准备活动是否充分,准备活动可提高肌肉组织的神经兴奋性,加强肌肉韧带的伸展与柔韧性,并促进思维活动,有利于身体处于良好状态,以提高训练成绩并预防训练伤发生。 2.4 心理是否平衡心理因素是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因素,心理上的不适应会引发整生理和精神状态的失调,尤其是新兵缺乏训练基础,部分受训人员有畏惧、焦虑的情绪,影响其身心的放松,肌肉韧带关节僵硬,动作不协调,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 2.5 训练部位训练伤发生的部位与主要受训部位相一致。训练伤损伤部位见四肢,尤其好发于下肢,如急性创伤性损伤与过劳性损伤。Lauder等通过研究发现,对于男性与女性来说,膝盖都是最易受伤的部位,尤以其前交叉韧带为最。训练中,下肢承受的负荷最重,应力长期作用于下肢,增加了下肢受伤机会。 3 军事训练伤的分类

浅谈军事通信卫星发展及趋势

浅谈军事通信卫星发展及趋势 【摘要】现代防御技术指挥控制与通信中,通信卫星成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收集的重要工具,是满足决策部门、军事指挥部门、军政领导通信需要,应付突发事件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阐述了军事通信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并对其发展及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军事战略;卫星通信;应用状况;发挥作用;发展趋势 引言 卫星通信系统实际上也是一种微波通信,它以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微波信号,在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卫星通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地面的“无缝隙”覆盖。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已成为军事通信卫星提供的现代通信手段,可为军事指挥员提供灵活的全球通信覆盖能力和战术机动性,这种通信能力是其他通信手段无法比拟的,在军事C4ISR系统中,卫星通信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卫星通信在国外军事及战略上的应用状况 迄今只有美、俄两国拥有独立的卫星导航定位能力,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两种现役导航卫星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导航卫星都采用多普勒测速和时间测距的导航方法。GPS的定位精度可达15m,测速精度为0.1m/s,授时精度为100ns。GLONASS的三个相应数据分别为30~100m、0.15m/s和1μs。美国军方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信息战争”,而且还认为夺取制信息权和制天权是未来战争取胜的关键。以侦察卫星、预警卫星、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为代表的航天系统是夺取信息优势的重要武器,因此,夺取制天权是夺取制信息权的重要保障。 军用航天系统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已成为直接支援作战行动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军用通信卫星系统,包“舰队卫星通信”系统、“特高频后继星”系统、“卫星数据系统”、“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军事星”通信卫星系统和“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这些卫星通信系统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各不相同,有的用于为某一军种或三军提供战术通信,有的用于为国防部和国家指挥当局提供战略通信。 二、卫星通信在军事及战略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卫星通信网络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的网络。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卫星通信网络分为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和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现代防御技术指挥

传感器在现在军事中的运用

常州工学院 题目:传感器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班级: 11机Y3 学号: 09120240 姓名: 周唯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老师:金祥曙 时间:2014年6月16号

传感器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11机Y3 周唯09120240 摘要:技术是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之一。为了增强人们对传感器及其技术的重要性的认知,阐述了军用传感器在武器装备中的作用、地位与国内外发展趋势,论述了高技术战争需要新型传感器,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对传感器技术的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传感器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传感器;军事;作用;趋势 Abstract: Sensor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 today's world is impressive. In order to enhance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nsor and its technology, elaborated the function of military sensors in weapons and equipm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gh technology war needs new sensors, high technology weapons and equipment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demands of sensor technology,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 development priorities, sensor develop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sensor; military; role; trend 0引言 在现代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采集-传感器技术,信息传递-通讯技术,信息处理-微处理器(即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三大核心技术,也是现代武器装备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感器可将被测目标的各种非电量信息转换成可进行测量的电信号,因此在军事上传感器是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十几年来,发生的历次局部战争中使用的高技术武器上都装有多种传感器,在对目标探测、精确制导、电子对抗、通讯指挥、故障诊断和自我防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认为,一个国家军用传感器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该国武器制造层次的高低,决定了该国武器自动化程度的高低,最终决定了该国武器性能的高低。 1传感器简介 1.1定义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数学函数法则)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1.2传感器主要分类 1.2.1按用途分类:压力敏和力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液位传感器、能耗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射线辐射传感器、热敏传感器。 1.2.2按原理分类:振动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真空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士兵提干考试试题:军事知识重难点整理

士兵提干考试试题:军事知识重难点整理 1、我国义务兵服役期限为:() A)陆军、海军、空军都是2年B)陆军、海军3年,空军4年 B)C)陆军3年,海军、空军4年D)陆军、空军3年,海军4年 2、“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地点在()。 A)皇姑屯B)长春C)旅顺D)沈阳 3、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多公里。 A)16000B)17000C)18000D)19000 4、《孙子兵法》诞生于()。 A)战国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时期D)秦汉时期 5、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B)人民军队建设理论C)人民战争思想D)战争规律 6、不是军事思想的特性有()。 A)时代性B)阶级性C)民族性D)继承性 7、和平问题是()问题。张为臻博客 A)南北B东西C核心D重点 8、要造成一种无形和有形的力量,使敌人想打而不敢打,想打又打不起来。这种军事战略被称为()。 A)遏制战争B)打赢战争C)防御战略D)和平战略 9、我国及其周边也是世界热点和潜在热点最多的地区。分别是:朝鲜半岛、()、南沙群岛、克什米尔等热点都位于这一地区。 A)台湾海峡B)南海C)东海D)马六甲海峡 10、美国战略核力量不论何时都由()指挥控制。 A)总统B)国务卿C)参联会主席D)国防部长 11、冷战结束后日本的主要防卫对象从对付苏联为主转向对付() A)中国、朝鲜B)中国、俄罗斯C)俄罗斯、朝鲜D)中国、韩国 12、()是军事高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A)理论研究B)军事上的需要C)敌人的优势方向D)军事哲学 13、对核武器的发展趋势概括错误的是:()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军事训练伤病防治

第四讲军事训练伤病防治 一、军事训练伤病简介 (一)军事训练伤的概念 军队 (包括现役和预备役)、武警、民兵及其它接受军事训练的人员因训练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急、慢性损伤,称为军事训练伤。 (二)军事训练伤分类 按损伤部位分:(1)骨与关节损伤。(2)软组织损伤。(3)下腰部损伤:如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肌筋膜炎、腰椎问盘脱出症等。(4)其它:肌腱炎、腱鞘炎、肌纤维织炎、滑囊及滑膜炎等损伤性炎症。 按损伤病程分:(1)急性损伤:短时间内遭受暴力所致的损伤。(2)慢性损伤:多由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变而来。 按损伤程度分:(1)轻度损伤:有较轻功能障碍,需暂时减少患部活动。(2)中度损伤:有明显功能障碍,需停止患部练习。(3)重度损伤:完全不能参训需住院治疗 (三)军事训练伤发生原因 (1)心理素质因素: 心理问题一直是困扰战士并导致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新兵集训期。由于新兵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生活环境变化大,思乡情绪较重,缺乏训练基础,部分人员容易产生畏惧、紧张、焦虑、厌烦等不良情绪,在训练时精力难于集中,动作僵硬变形,身体协调性和准确性都会降低,导致训练中受伤。 (2) 身体素质和解剖结构因素: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能训练和军事技术操作的保证。入伍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士兵,其训练伤的发生率低,身体耐力相对较强。一些骨关节的结构因素也是造成训练伤的原因,如先天髋过度外旋、足过度旋前等。身高与身体质量的比值越大,损伤的机会越多。一般认为,身材矮小的人易发生训练伤;肥胖也被公认为是训练损伤的危险因素,其显著增加下肢在运动中的负荷,增加损伤机会。此外,吸烟、食物摄入限制都是危险因素。女性肌肉含量比男性少,支持性也小,受伤率高于男性,而且女性内分泌因素也可能影响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3) 训练科目的影响:训练伤的发生与训练科目的强度、频率、难度有直接关系,训练科目强度、频率、难度越高,训练伤的发生率越高。训练科目太集中及安排不合理超过机体生理阈值为训练伤的致伤因素。不同的科目发生不同的训练伤:夜行军易致踝关节扭伤,投掷手榴弹训练易致肩关节扭伤和肱骨骨折,双杠倒立的跌伤易产生胸颈部的外伤,倒功训练易致颅脑损伤等。 (4) 训练环境的影响。训练场地是否符合要求? 场地过硬、过滑、不整洁等,都会增加下肢承受应力,地面过硬也是造成颈椎损伤最常见原因。场地凹凸不平,易致扭伤或跌倒损伤,而过于柔软的场地虽能减少冲击力,却易致膝踝关节扭伤。训练器材是否完好无损,如单双杠、独木桥等的牢固性与稳定性,受训人员着装、鞋的保护作用是否起效等。训练的准备活动是否充分,准备活动可提高肌肉组织的神经兴奋性,加强肌肉韧带的伸展与柔韧性,并促进

浅谈机器人在军事上的应用

机器人在军事上的应用 【摘要】我们知道工业机器人是当今最热门的技术,甚至在一些国家中,把应用机器人看作是新技术革命的标志。而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现代战争已不在像以往那样对士兵依赖性较高,并且现代战争武器威力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为了保护士兵的生命,无人作战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类型的军用机器人大量涌现。美国发表的《21世纪战争技术》一文认为:“20世纪地面作战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纪则很可能是军用机器人”所以机器人或许会在以后在战争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机器人军事应用未来战争 一、军用机器人及其发展 1.军用机器人定义 军用机器人是一种用于完成以往由人员承担军事任务的自主式、半主式或人工遥控的机械电子装置。它是以完成预定的战术或战略任务为目标,以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武器装备。 2.军用机器人种类 军用机器人是机器人的极为重要的分支。它们外型千姿百态尺寸大小不一,军用机器人按照军事用途可以分为:地面军用机器人、空中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和空间机器人。 ●地面军用机器人 地面军用机器人主要是指智能或遥控的轮式和履带式车辆。它又可分为自主车辆和半自主车辆。自主车辆依靠自身的智能自主导航,躲避障碍物,独立完成各种战斗任务;半自助车辆可在人的监视下自主行驶,在遇到困难时操作人员可以进行遥控干预。 ●空中机器人 这是一种有动力的飞行器,它不载有操作人员,由空气动力装置提供提升动力,采用自主飞行或遥控驾驶方式,可以一次性使用或重复使用,并能够携带各种任务载荷。广义的军用无人机系统不仅仅指一个飞行平台,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系统设备,主要由飞行器、任务载荷、数传/通信系统和地面站4个部分组成。 ●水下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即无人潜水器。它是一个水下高技术仪器设备的集成体,除集成有水下机器人载体的推进、控制、动力电源、导航等仪器、设备外,还需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

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姓名:李泽宇学号:100740318 专业:交通3班 摘要:本文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以及其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就卫星通信技术中的卫星定位系统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作简要分析,并简单介绍了现代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案例,提出了个人对智能交通系统未来发展的建议和祝愿,希望智能交通为人民带来便捷的出行。 关键字:卫星通信系统;智能交通;应用 前言:卫星通信是一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技术服务于人类的各个角落,为人类的生活,交流带来了方便。现代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及其在智能交通系统ITS 中的应用;基于卫星定位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道路电子收费系统;卫星通信技术将在交通运输领域深入应用等。 正文:1 卫星通信系统 1.1 卫星系统的组成卫星通信系统是由通信卫星和经该卫星连通的地球站两部分组成。静止通信卫星是目前全球卫星通信系统中最常用的星体,是将通信卫星发射到赤道上空35860 公里的高度上,使卫星运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并使卫星的运转周期正好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24 小时),从而使卫星始终保持同步运行状态。故静止卫星也称为同步卫星。静止卫星天线波束最大覆盖面可以达到大于地球表面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在静止轨道上,只要等间隔地放置三颗通信卫星,其天线波束就能基本上覆盖整个地球(除两极地区外),实现全球范围的通信。目前使用的国际通信卫星系统,就是按照上述原理建立起来的,三颗卫星分别位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 1.2 卫星系统的功能 1.2.1 卫星系统功能方框图示于下图: 1.2.2 位置与姿态控制系统从理论上讲,静止卫星的位置相对于地球说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实际上它并不是经常能够保持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这是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

士兵提干:2012年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试题

士兵提干:2012年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试题 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军事知识考试试题 考生须知 1.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题分值:第一部分军事知识(50道题)、第二部分基本常识(30道题)每题2分,第三部分分析推理(60题)每题3分,均为单项选择题,共340分;第四部分综合能力(2题)每题30分,共60分,总分400分。 3.应考者携带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客观题用2B铅笔、主观题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题或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试卷及答题纸全部上效并分别封存。 第一部分军事知识 1.毛泽东为我军确立了一系列建军原则,下列不属于其中之一的是。 A.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B.打仗、行军、训练三大工作 C.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D.战斗队、工作、生产队三大任务 2.邓小平确立的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是。 A.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 B.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C.建设一支能有效保卫国家安全的人民军队 D.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3.新时期我军军事战略方针确立的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是。

A.打赢信息化战争 B.确保国家的安全 C.实现祖国的统一 D.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4.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军事建设,组织指挥全国武装力量的军事行动等工作的机构是我军军事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该机构是。 A.总参谋部 B.总政治部 C.总后勤部 D.总装备部 5.1997年3月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武装力量由组成。 A.现役部队、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 B.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 C.现役部队、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 D.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 6.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主要在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 A.海洋 B.海上 C.海面 D.水面 7.枪和炮从口径上区分,一般以毫米为界。 A.10 B.20 C.30 D.40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海湾战争中作战行动代号的是。 A.“沙漠盾牌” B.“沙漠风暴” C.“沙漠之狐” D.“沙漠军刀” 9.以下战略威慑的的主要类型中,的可信性最差。 A.核威慑 B.常规威慑 C.太空威慑 D.信息威慑

我对军事高技术的了解

我对军事高技术的了解 半个世纪以来,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战争的发展就是信息革命的直接产物。可以这样说,正是信息技术及其他高技术的应用成就了现代化战争,而现代化战争的最大特色就是信息化。军事高技术的应用对现代化战争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 每一次战争形式的进步,或者说是转变,都是最新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应用的结果,可以说,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战争模式的转变。纵观人类战争史,战场从陆地延伸到了海洋、天空、太空、电磁世界,而每一次作战空间的拓展背后都有技术革命的影子。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当今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不但对整个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导致了战争军事技术日益走向了技术化,信息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各种高技术为支撑,未来的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作战手段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军队信息化的程度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以及一国在军事领域的战略地位和国家安全。 首先,高技术的应用拓展了作战空间。 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战争是单一的陆地形态,而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使各国为了争夺海上利益而将战场从陆地拓展到了海洋;1903年飞机的发明标志着又一种战争样式的大幕即将拉开;到了1957年,人类将人造卫星送入外太空时,外层空间的宁静被打破。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一种无形的作战——电子战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现在了战争中。随着高技术的一个应用,人类将作战空间拓展到了难易想象的程度。如果以空间尺度来衡量的话,上到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下到几千千米深的大洋深处;大到战略导弹的覆盖范围,小到对昆虫的纳米芯片植入。高技术使人类看到更远,但也使每一寸可以看见的地方变为战场。 其次,高技术的应用使战争重心发生趋向信息战的偏移,情报的获取更为迅速,决策更为准确。 有一句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从有了战争,敌我之间的情报获取工作就开始了运行,情报直接关系着战略及战术指挥。而在现代战争中,掌握情报的主动权,就等同于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几次大规模局部战争,信息技术在情报获取工作中的应用使战场变得透明化,从而为战略决策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从而避免了己方不必要的损失,而造成敌方的被动与混乱。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千里眼顺风耳变得可能,多种手段结合的立体侦测使对手无处遁形。 另外,高技术的应用还使作战手段更加多样化。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目标,各方都希望能够使打击更有效,而提高打击效果,减小自身伤亡的有效手段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大啊家都想到了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出奇兵制胜。于是各种新的作战样式出现在了战场上。就像索姆河上的坦克拉开了坦克战的序幕,大西洋上空飞机的搏击宣布空战诞生一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作战手段的改变,增加,而现代战场的新型作战样式更是层出不穷。 显然,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科学技术已成为主导力量。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领域的影响是十分广泛和深刻的。研究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是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P100)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朱军王培国 (成都军区) 摘要:综述了卫星通信网中使用的CDMA、抗干扰、MPLS等技术和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卫星通信CDMA 抗干扰MPLS 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卫星通信网络的定义 卫星通信网络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包括地面、水面和大气层)的通信站,也称为地球站。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卫星通信网络分为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和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 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属于低轨道时,对于相对较远的地面站而言,要进行远距离实时通信,除采用延迟转发方式(利用一颗卫星)外,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2 卫星通信中的主要技术 2.1 CDMA技术 CDMA(码分多址)系统通过采用话音激活技术、前向纠错(FEC)技术、功率控制技术、频率复用技术、扇区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使CDMA系统容量大幅扩大,同时,它还具有抗多径干扰能力、更好的话音质量和更低的功耗以及软区切换等优点。CDMA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优越性而广泛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特别是近年来,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为实现

全球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提供了条件,利用分布在中、低轨道的许多小卫星实现全球个人通信,已在国际上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 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根据导频信号的幅度实现功率控制, 减少用户对星上功率的要求从而增加系统的容量,减少多址干扰;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可利用多个卫星分集接收,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改善传输的可靠性。此外,由于CDMA多址方式具有优越的抗干扰性能、很好的保密性和隐蔽性、连接灵活方便所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军事卫星通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抗干扰技术 现代军事斗争中,敌我双方对卫星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对抗越来越激烈。未来战争中电磁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卫星通信因其固有的特点而面临极大的威胁。由于通信卫星始终暴露在太空中,且信道是开放的,易于受对方攻击。因此,军事卫星通信中干扰和抗干扰是斗争双方关注的焦点,研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已成为提高军事通信装备生存能力、确保军事指挥顺畅的关键。 卫星通信抗干扰主要通过传输链路抗干扰、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以及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等措施实现。 传输链路抗干扰主要有DS/FH混合扩频、自适应选频、自适应频域滤波、猝发通信、时域适应干扰消除、基于多用户检测的抗干扰、跳时(TH)、自适应信号功率管理、自适应调零天线、多波束天线、星上SmartAGC、分集抗干扰、变换域干扰消除、纠错编码和交织编码抗干扰技术等。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主要有光电隔离、硬件滤波、屏蔽、数字滤波、指令冗余、程序运行监视等技术。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可以通过建立软件化抗干扰硬件平台、建立智能化抗干扰软件应用系统,如:智能抗干扰系统、网络监测控制系统、专家策略支持系统等措施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抗干扰、抗搜索、抗截获的技术是跳频通信技术,它是在现代信息对抗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国军方对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对跳频抗干扰通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目前,跳频技术装备正朝着宽频带、高速率、数字化、低功耗的方向快速发展,其信息战潜力巨大。 2.3 基于MPLS的移动卫星通信网络体系构架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由于可将IP路由的控制和第二层交换无缝地集成起来,具有IP的许多优点(如扩展性、兼容性好),又可很好地支持QoS和流量工程,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近年来,在地面固定网MPLS技术逐渐成熟后,该技术已向光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扩展。现有的宽带卫星系统设计主要采用卫星ATM 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可给不同的业务提供很好的QoS保证,并可利用面向连接的虚通路设计以及流量分类等方法为网络提供有效的流量工程设计。

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题库练习题

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题库练习题 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大学生士兵军事知识考试题库提供培训 1.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的科学理论 体系。 A)国防建设问题B)军队建设问题C)军事理论问题D)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问题2.军事思想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按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 B)按阶级属性划分,如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C)按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划分,如信息化时代军事思想 D)按军事领导人划分,如毛泽东军事思想 3.对《战争论》评价不正确的是()。 A)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 B)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 C)是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顶峰之作 D)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4.俄罗斯现行军事战略是“()”战略。 A)现实遏制B)积极防御C)全球战略D)全面防御 5.金砖五国是指哪些国家:()。 A)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朝鲜B)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南朝鲜C)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D)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南非 6.冷兵器时代兵器杀伤作用的发挥主要依赖于(),这是冷兵器时代能量释放的基本 形态。张为臻博客 A)人的智力B)人的体能C)兵器质量D)兵器数量 7.信息化战争中,交战双方没有稳定的对峙线和战斗接触线,战场上没有()。A)面对面接触B)重点区域C)安全区域D)前后方之分 8.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毛泽东认命()总司令。 A)朱德B)林彪C)彭德怀D)粟裕 9.唐朝实行的兵役制度是()。

A)世兵制B)府兵制C)募兵制D)卫所兵制 10.1985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其核心是(),标志 我军进入新时期建设轨道,进入建军史上发展的新阶段。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B)关于裁军100万 C)关于军队与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D)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判断 11.下列叙述错误的()。 A)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尽量减少军队规模 B)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优先发展海空军 C)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搞好各军兵种部队的科学编制 D)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精简机关,充实部队 12.电子战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A)电子侦察、电子进攻、电子监视B)电子侦察、电子波坏、电子监视 C)电子侦察、电子进攻、电子防御D)电子侦察、电子波坏、电子进攻 13.智能对抗在未来战争中越来越重要,下列不属于智能化对抗范畴的是()。 A)知识B)信息C)思维D)计算机 14.唐朝实行的兵役制度是()。张为臻博客 A)世兵制B)府兵制C)募兵制D)卫所兵制 15.1985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其核心是(),标志 我军进入新时期建设轨道,进入建军史上发展的新阶段。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B)关于裁军100万 C)关于军队与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D)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判断 答案:1-5BDCAC6-10BDCBC11-15ACDBC

提高卫星通信系统容量的一种新技术PCMA综述

提高卫星通信系统容量的一种新技术PCMA 通信与信息系统 关键词:卫星通信,对称载波复用,系统容量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双向卫星通信领域的一种崭新的技术即对称载波复用(PCMA Paired Carrier MultiPle Acces)技术。对称载波复用是一种全新的卫星系统的频率复用方式,利用它可将现有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提高1倍。文章分析了PCMA的基本原理,实现方案,最后给出了性能分析以及应用前景。 1.研究目的与意义 卫星通信系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在人民生活及国防上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当今由数百颗卫星及数千个转发器构成的卫星星座提供了90%以上的国际通信业务和几乎全部的电视转播业务。卫星通信系统对于国防和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现代化的国防以及民用领域日益增长的多媒体信息交换的需求促使卫星通信系统向着更高的系统容量,更安全,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受限于有限的频带宽度,如何提高卫星信道的利用率关系到卫星系统的容量,直接影响着对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满足。成对载波多址系统(Paired Carrier MultipleAccess, PCMA)通过使两个终端的通信信道占用相同的频带,使得频带利用率理论上提高了一倍,从而大大提升了系统容量。

2.卫星通信网概述 卫星通信最早由美国国防部进行开发研究的,最初主要用于国防领域的宽带通信。首颗静止国际通信卫星由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于1965 年发射升空,开始开展卫星通信业务。我国的卫星通信布局始于70 年代的331 卫星通信工程。1984 年4 月我国发射升空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标志着我国的卫星通信发展步入实用阶段。卫星通信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大覆盖范围,无缝覆盖的能力,广播和多播的优势,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特点,承载着导航定位、气象服务、资源探测、军事侦察、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灾害防护、应急通信、电视广播、环境监测等广泛的应用模式。卫星可分为静止地球轨道卫星和非静止地球轨道卫星。 对于静止地球轨道卫星,轨道高度约为35 786km,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正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从地球上看,静止地球轨道卫星就像始终固定于天空中的某一位置。合理配置的三颗静止地球轨道卫星组成的星座即可达到对全球的覆盖。 卫星系统依据轨道高度不同,可分为低轨道(LEO)系统,中轨道(MEO)系统和椭圆轨道(HEO)系统。低轨道系统轨道高度为700-2000km,中轨道系统轨道高度10000-20000km。依据覆盖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球覆盖通信系统和区域覆盖通信系统。依据系统容量不同,可分为小容量系统,大容量系统和超大容量系统。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又可分为窄带系统和宽带系统。

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技术

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技术——感知无线电 李忠孝 无线电通信频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伴随着无线通信业务量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频谱资源日趋紧张。如何开放频谱和提高频谱利用率对频谱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感知无线电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感知无线电(CR:Cognitive Radio)提供了一种依伺机接入方式共享和利用频谱的手段,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感知无线电是一种无线电系统,它能够自动地检测周围的环境情况,智能地调整系统的参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不对授权用户造成干扰的条件下从空间、频率、时间等多维地利用空闲频谱资源进行通信。它区别于其他传统无线电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对环境情况的感知能力;2)对环境变化的自适应性;3)系统功能模块的可重构性;4)自主地工作和运行等。 感知无线电是一种用于提高无线电通信频谱利用率的智能技术。具有认知功能的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再利用已经分配给授权用户,但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和环境下并没有被占用的频带,即动态利用“频谱空穴”;并能够根据输入激励的变化实时地调整其传输参数,在有限信号空间中以最优的方式有效地传送信息,以实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证通信的高可靠性和无线频谱利用的高效性。感知无线电的一个认知周期包涵三个基本过程:感知频谱环境;信道识别;功率控制和频谱管理。其中,感知频谱环境是感知无线电的最显著特征,能够感知并分析特定区域的频段,找出适合通信的频谱空穴,即频谱空穴的检测和选择。根据不同的感知灵敏度和感知速度,频谱检测的方法有匹配滤波器、能量检测、循环平稳特征检测、协同检测等。 感知无线电技术是无线电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其应用会带来历史性的变革。对于频谱管制者而言,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可用频谱数量,提高频谱利用率,有效利用资源;对于频谱持有者而言,利用该技术可以在不受干扰的前提下开发二级频谱市场,在相同频段上提供不同的服务;对设备厂商而言,该技术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具备感知无线电功能的设备将更具竞争力;对终端用户而言,可以带来更多带宽,在感知无线电技术成熟后,用户可以享受到单个无线电终端接入多种无线网络的优势;在军事通信方面,根据感知无线电的特点可以“见缝插针”地利用空闲频谱通信,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对抗能力。因此,感知无线电技术必将是未来无线通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为无线电资源管理和无线接入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 目前,CR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理论和技术处于研究和探索之中,但它已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学者和机构投入到它的研究中。启动了很多针对此的研究项目,最引人注目的是IEEE802.22工作组。该工作组制定了利用空闲电视频段进行宽带无线接入的技术标准,这是第一个引入感知无线电概念的IEEE技术标准化活动。

传感器在军事上的应用

传感器在军事上的应用 高技术武器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电子化,其核心技术则是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战场上一方面靠外部传感器快速发现与精确测定敌方目标,并通过计算机,控制火炮,快速精确地打击敌方目标;另一方面,靠各种内部传感器,测定火控系统、发动机系统等各部位各类参数,通过计算机控制,用以保证武器本身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大效能。因此有人说在实战中,看得见、听得到要靠传感器,打得准靠传感器,全天候作战靠传感器,故障诊断靠传感器是毫不夸大的。 下面具体从航空航天、主战坦克、舰船、地面战场警戒系统、军用机器人、军事化学器材等方面说明传感器在军事国防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在航空航天方面的应用 传感器在航空方面有四种用途。即:提供航器工作信息,起诊断作用;判断各分系统间工作的协调性,验证设计方案;提供全系统自检所需信息,给指挥员下决心提供依据;提供各分系统、整机内部检测参数,验证设计的正确性。美国航天飞机上使用的传感器约有100 多种4000 多个。俄罗斯大型运载火箭、载人飞船迅速发展,所需的传感器也相应迅速增长。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传感器,其品种多样,如压力、压差、绝压、温度、热流、耗量、燃气浓度、介质成分、密度、湿度、应变、摩擦、电场、磁场、生物电势等传感器。欧洲航天局的阿里安娜火箭在试验阶段需测量参数常规的达到1000 个,低温参数大600 个。 在军用航空中,各国都强调空中优势与防御。目前每架军用飞机需20 多种力学量的传感器,对操纵杆拉力、起落着陆冲击力、发动机的推动力、救生装置弹射力、进气管压力场分布及动态中各种压力、振动、加速度、角加速度、位移等参量的测量,还要对过载和燃油密度及飞行员呼吸的流量等参数的测量,检测机舱内含氧量、舱内烟雾报警、机载火控系统的设计、隐型用传感器等。 ?传感器在主战坦克中的应用 坦克的电子化是衡量坦克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传感器主要装备在: 1 )发动机系统中使用的有绝压、速度、流量、温度、氧分压等传感器,用来检测、控制发动机,从而使坦克达到加速快,控制自如,以最少能耗保证最大的动力。 2 )火力系统中使用的有倾斜、药温及环境温度、压力、风向、风速传感器等,以保证火力系统的自动瞄准目标,并根据火炮及外界环境条件及时修正。 3 )故障诊断系统主要需要温度、压力、压差、转速、扭矩等传感器,对战车整体进行故障诊断。 4 )红外传感器则是主战坦克中热成像仪的关键部件,保证全天候下的作战能力。 ?传感器在舰船上的应用 现代舰艇装备的传感器群中包括压力、位置、速度、温度、扭矩、流量、偏航速率等。每万吨级使用温度传感器150 多个,压力传感器150 多个。吨位越大,用量越多。在猎雷和灭雷武器技术装备中使用声、磁、光电传感器。另外为了解自然环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需要配备检测自然环境的各种传感器。以声纳为重点的舰艇传感器是保障武器实施有效攻击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由压电材料制成的声纳在舰艇上也是不可缺少的。 ?地面战场警戒系统的应用 该系统能及时准确检测、定位、分类识别和实时报告所有入侵人员和武器装备、车辆的活动情况。如美国的REMBASS 系统由三个分系统组成:传感器分系统、传输分系统(转发器)和监测分系统(监测仪)。该系统采用了地震声、红外、磁、压力、应变等传感器采集信息。

卫星通信技术的新发展

卫星通信技术的新发展 第27卷第8期 2019年8月 通信学报 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Vol.27 No.8 August 2019 卫星通信技术的新发展 甘仲民 江苏南京 210007) 摘 要展现状 研究了系统的特点及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卫星通信 空间通信网 A 文章编号 然后 给出了网络组成及功能 介绍了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有关概念和发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PLAUST, Nanjing 210007, China ITU 的规定 简称为空间通信 (或称为宇宙通信)1 空间站之间的 通信通过空间站的转发或反射来进行的地球站相互间的通信

因为地球站与空间站 之间以及空间站之间的通信 并与地面基础设施相联 系前二者也 是一种广义的卫星通信 2019-07-10 基金项目 ía??á?[2019]383 60472049, 60472051, 60572095 ?ì 第8期 甘仲民等 将其宇航局 卫星通信迅速发展 70~80年 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90 年代以后 国内长途通信和陆地移动通信业务已不再属于卫星通信的主要领地卫星通信扬长避短 卫星通信在美 年收入达900多亿 美元在军事应 用中

如海事 如视频和音频广播防灾 均大有作为 极大促进了卫星通信的发 展 在社会需求牵引和技术发展推动的双重 作用下 许多新技术或发展动向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 内容涉及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与趋势 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是宽带业务需 求与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也称多媒体卫星 和G/T à?ó??í′? í¨D??àD??éò??òUSAT óéóú?àD?μ?′??íèYá???D?óú1a ?????· 万方数据 3 ????óú?àD?í¨D?à′?μ 2.2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典型应用[1~4] 追溯卫星通信的发展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