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泛森院士演讲:如果让我再读一次研究生!说课材料

王泛森院士演讲:如果让我再读一次研究生!说课材料
王泛森院士演讲:如果让我再读一次研究生!说课材料

2010-01-15 20:48:46

如果让我再读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1958年10月25日生,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本科(1980)和硕士(1983),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1993)。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的,所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

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台湾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

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Research

我常说英文research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是寻找,而research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的逼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

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style,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

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John Nash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资料非常熟悉。

2.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

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

“名医大家” 吴孟超院士观后感

“名医大家”吴孟超院士观后感 前不久,党委组织我们观看学习了纪录片“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看完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感动之余,不禁为他高尚的人格、无私的胸怀、崇高的境界所折服,他为医学界起了标杆。 吴孟超院士是一个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一个深爱着祖国的忠诚赤子,一个心里永远装着患者的医生,一个至今仍然在科学道路上冲锋不止的老兵!他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普通衣食,寻常住行,每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87岁仍每天在手术台上做1至3台手术。他在长达50多年的肝胆外科职业生涯中,几乎每天在动手术刀,一双手曾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由于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爱,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去英国读书,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他用精湛医术护佑百姓健康,以高尚医德温暖病人心灵,他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的朴素情怀和感人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为了给病人省钱,他做了三条规定:只要确保疗效,用药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能用国产的不用进口的;不准给病人过度检查等。我们医护人员应当像吴孟超那样,坚持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以让患者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做事情,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的年轻护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学习吴老那种事事为患者想,处处以患者先,心里永远装着患者的精神。吴老身上焕发出来的精神之光,仿佛是照亮我前进之路上的灯塔,吴老身上蕴含的道德力量,可以净化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人的一生,是悠悠岁月中的一瞬间,护士这职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神圣,平常到几乎不能平常的地步,每当病人一个个的痛苦的来,又一个个健康的走,虽然每天留下的是一身疲惫,换来的确是病人身心的健康和灿烂的笑容,对病人我更是倍加予以悉心照料,每一次的吸痰,我都做到轻柔快;每一次的翻身,都将病人的肢体处于功能位;每一次的护理操作,都是在呼唤病人名字中进行,当我与病人同呼吸、共命运时,当我向病人倾注自己一片至诚时,我看到了病人眼中闪动的晶莹,我听到了病人心中满意的赞许,我更感觉到了肩膀上沉甸甸的重量……看到这些,我就更能体会到那句话:病人的微笑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财富。 我们的先辈南丁格尔女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能够成为护士是因为上帝的召唤,因为人是最宝贵的,能够照顾人,使他康复,是一件神圣的工作,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够做好。如今,我们也正在用我们的满腔热情、博爱之心,延续着先辈救死扶伤的方式,修补着每一个缺失健康的人的人生。 时光就在平凡、忙碌、辛苦中悄悄的流逝,这是一个需要奋斗才能成功的时代,也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做为神经外科的护士,面对的是一个个走在死亡边缘的患者,我们只有时刻准备,敢于拼搏,在与时间不断的赛跑中,才能驱走病魔,延续生命。当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原动力汇集成一股合力时,我们的工作必将会在巨大的推力下,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蓬勃发展。新时代的号角召唤着我们前行,让我们携手与共,在名医大家崇高精神的指引下,以良好的道德,优质的服务,为构建和谐医院贡献出所有的力量。 2011-11-13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作者简介】王汎森,1958年出生,台大历史系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院士。主要著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等。 摘要:这是王泛森院士写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对即将读研的同学很有意义,到了研究生阶段,不能再用本科生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更应该具备学术研究素质,学会创新,学会主动学习,学会怎样与老师一起进入研究领域,又是人生中的一个新课题。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的,所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地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作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王泛森院士演讲:如果让我再读一次研究生!

2010-01-15 20:48:46 如果让我再读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1958年10月25日生,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本科(1980)和硕士(1983),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1993)。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的,所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中国两院院士名单汇总

MADE BY KELVIN 【小木虫荣誉出品】二○○七年四月三日

目录 0H 中国两院院士名单汇总 1H 第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994H 2 一、数学物理学部...........................................................................................................2 二、化学部.......................................................................................................................5 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0 四、地学部.......................................................................................................................3 五、信息技术科学部.......................................................................................................6 六、技术科学部...............................................................................................................8 七、外籍院士.. (11) 9H 第一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1002H 12 一、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3人).......................................................................12 二、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7人).......................................................................13 三、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2人).............................................................14 四、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4人).........................................................................15 五、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93人) (16) 六、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35人).................................................................................17 七、农业学部(61人).....................................................................................................18 八、医药卫生学部(101人)...........................................................................................19 九、工程管理学部(39人,其中28人来自其它学部)..................................................20 十、已故院士名单及简介(53人)............................................................................21 十一、全体外籍院士名单(35人) (25)

读研究生的意义

这是王泛森院士写的一篇文章,对读研的同学很有意义,就在此转发了! 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

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学习宣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宣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宣传他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 “赤胆忠心好党员,爱党爱国爱人民,无怨无悔树正气,立德立言又立功……”,“吴老那放眼未来早抓人才的远见卓识,不拘一格举贤荐才的伯乐风范,鼓励学生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怀,敢闯新路培养人才的大家气魄,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在祖国大地争相传颂,他身上体现了民族之魂、时代之美、军人之德、医圣之慧。 我们要像吴孟超同志那样的爱党、报国、为民。作为一名党员,要对党无比忠诚,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 我们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祖国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爱他就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哺育了我们成长,我们也要立志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生长在党的关怀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视群众为亲人,时刻为人民着想。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感人的事迹,优秀的党员,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党的宗旨,虽没有光辉的事迹,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要向先进者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时刻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学先进,争先进。 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在无数光环的照耀下,他坦然面对,并没有因为荣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术台上默默奉献着宝贵的生命。 吴孟超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普通衣食,寻常住行,每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87岁仍每天在手术台上做1至3台手术。他的敬业精神让人惊叹,因为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而他却不走寻常路。医院工作占去了他的大半生,他以此为乐。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只要没有倒下,只要还有活动的可能就不能停下本职工作,为工作鞠躬尽瘁。 吴孟超谨记老师的教诲“医生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在实际的工作中,他坚持不能见死不救的原则,坚持对病人一视同仁,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病人的好评。反观现在很多医生,没有医德,不为病人着想,为的是怎样为自己谋取利益,导致病人花了钱病却不见好。如果那些违背良心的医生能多像吴老学习,我们的看病贵问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扩散开来,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得遵守那个行业的行规,不能触碰道德底线。

写给三年后的自己——博士期间规划和目标

写给三年后的自己——博士期间规划和目标 2014-04-04学术中国 之所以写在这里,是认为自己仍然无法做到严格的自律,仍然无法抵御许许多多的诱惑,仍然距离心中理想的自我很遥远。要想获得内心的自由,务必要有严格的自律。人都是要脸面的,都是有耻辱感的,当我想到别人也曾看到这段文字时,将会觉得如千万双眼睛在注视着要偷懒时的自己、要放纵时的自己、遇到挫折要放弃时的自己、为一个IDEA而苦苦思索时的自己,这也是对我的一个鞭策,尽管这是次要的。同时,我是比较笨的,我总是用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才能比他们做的好一点点,而这一点点,才是我情愿付出那多得多的时间的动力。处在中科院,身边的博士硕士们大多数都来自名校,在智商方面,应该90%以上的人都比我高吧,既然这样,还有什么理由浪费下面三年的一分一秒呢。对于我这样普通爆了的三无人员(毕业院校无名气、个人无天赋、出身无地位),最聊以自慰的只有热情、努力和坚忍。16天济南—上海—上饶的千里骑行,尽管因故未竟到广州的心愿,但让我明白精神的力量不比金钱、地位和权势,它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的。 1、用三年的时间砥砺意志、丰富才情、走近理想。 2、开放思想,懂得合作、交流和沟通,懂得沟通的成本是无穷小的,交流的收益是无穷大的。闭门造车不可取。 3、向师兄弟姐妹们学习其长处,三人行必有我师。 4、每天计划,每周计划,每月计划,严格执行。 5、先做最重要的事。 6、尽量多的接受英文信息,每天写letter,多与研究领域的前辈和先行者交流。 7、每天读新概念,读烂它。 9、努力使自己成长为能帮助别人的人。如果你自己只是过河的泥菩萨,如果你没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别人,务必礼貌拒绝。 10、希望毕业离开时,留下至少3篇SCI。 1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耽误别人的时间很可耻。 12、这三年,要做到最能吃苦、最踏实、最努力,如果三年后,仍然没水平、没成果,果断弃暗投明吧,你不是这块料。 13、6点起床,锻炼。22点结束一天的工作,读书,思考一天之得失,想想自己和理想的距离。 14、每周的学习时间决不能少于70小时。 15、保持每天2篇以上文献阅读的习惯。 16、提升自己的爱好:游泳、健身、骑行、锁… 17、骑行青海湖。

王泛森院士:研究生学习规划

王泛森院士:研究生学习规划考研2010-02-27 22:04:07 阅读121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王泛森(1958—),台湾云林人。历任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2005.7-) ;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7-);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3.01-2004.6)等职。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 」,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Research 我常说英文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 是寻找,而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泛森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对于史学家尤其适用,研究历史的人,即使观点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称满洲人从来没有入关!但是,过去一、二十年来,史学界的新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许国科会人文处历史学门通过计划的名单是观察国内史学趋势的一项好材料。从近年来所通过的专题计划名单,我们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台湾史学界对种种西方新史学风气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文化史的影响最大,其特点有几个。第一是认识到文化的建构力量之强大,从而对各种界域的历史建构的过程,或是对过去被视为是本质式的或约定俗成的种种现象,以文化史的建构性角度加以解释。第二是各种过去所忽略的新问题的讨论(如出版史、生态史、情欲史、阅读史等),第三是与性别、后殖民主义、以及与国族主义有关之研究。 没有人能否认以上种种新发展大幅地扩大了历史的视界,我在此不想重复这些新动向。此处所谈的,纯粹是我个人实际进行研究工作时的一些反思。 一、史料 近一、二十年来,不管是与近代思想文化史有关的文集、出版史料等都出版得很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历史眼光的改变以及政治气候的变化,使得原先不被注意的材料大量出土。尤其是中国大陆,正在经历一个「恢复历史记忆」的时期,也就是对民国时代非左派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好奇与兴趣,连带的,也使得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各种材料大量问世。在林林总总的材料中,「私密性的文件」(private document)很值得注意。譬如大量日记被整理出版,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如《胡适日记》(台湾)、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吴宓日记》、金毓黻的《静晤室日记》、《朱恃三日记》、《陈范予日记》、缪荃孙的日记等。此外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未被印出的日记,从晚清以来,估计在一、两千部以上,许多存在县、镇级的图书馆,如果能审慎而有效地使用这些日记,几乎可以按年按日排纂出各个阶段、不同阶层的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心态的变化、思想资源的流动等等问题,使得我们可以不局限于探讨思想家的言论,而能从一个新的广度与纵深来探讨思想、文化史。书信也是一宗值得注意的新材料。如《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陈垣来往书信集》、陈寅恪的书信等等皆是。 除了「私密性文件」之外,地方性的材料也值得注意。过去因为史学界将较多的心力放在在全国性的事件,或在全国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思想人物,比较忽略地方的材料。除了地方士人的著作外,各种地方小报、宣传册子、习俗调查,通俗书刊,如果善加利用,都可能投射出新的光彩,它们有许多仍然保存在各地的档案馆、文史馆中。近年来,中国大陆整理了清末民初各地的报纸,包括了许许多多晚清以来地方上的小报纸,从中很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的变化如何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社会中发生的作用。

中国医学相关院士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曹文宣·常文瑞·陈可冀·陈霖·陈润生·陈文新·陈晓亚·陈宜瑜·陈宜张·陈竺·陈子元·邓子新·段树民·方精云·方荣祥·龚岳亭·郭爱克·韩济生·韩启德·贺福初·贺林·洪德元·洪国藩·洪孟民·侯凡凡·蒋有绪·金国章·鞠躬·孔祥复·匡廷云·李朝义·李季伦·李家洋·李振声·梁栋材·梁智仁·林鸿宣·林其谁·刘建康·刘瑞玉·刘新垣·刘以训·刘允怡·卢永根·陆士新·毛江森·孟安明·裴钢·戚正武·强伯勤·饶子和·尚永丰·沈善炯·沈岩·沈允钢·沈自尹·施教耐·施蕴渝·石元春·苏国辉·隋森芳·孙大业·孙汉董·孙曼霁·孙儒泳·唐崇惕·唐守正·田波·童坦君·汪忠镐·王大成·王恩多·王世真·王文采·王正敏·王志新·王志珍·魏江春·魏于全·吴常信·吴建屏·吴孟超·吴旻·吴征镒·吴祖泽·武维华·谢华安·谢联辉·许智宏·薛社普·杨福愉·杨焕明·杨雄里·姚开泰·叶玉如·尹文英·印象初·曾益新·曾毅·翟中和·张春霆·张启发·张树政·张新时·张亚平·张永莲·张友尚·赵尔宓

·赵国屏·赵进东·郑光美·郑国锠 ·郑儒永·郑守仪·周俊·朱兆良 ·朱作言·庄巧生·庄文颖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医药卫生学部(108人) 安静娴(女)巴德年曹雪涛陈灏珠陈洪铎陈冀胜陈君石陈赛娟(女)陈香美(女)陈亚珠(女)陈肇隆陈志南程京程莘农程书钧程天民池志强戴尅戎丁健樊代明范上达付小兵高润霖葛宝丰顾健人顾玉东郭应禄郝希山洪涛侯惠民侯云德胡亚美(女)胡之璧(女)黄志强李春岩李大鹏黎介寿李兰娟(女)李连达李瑞麟李载平廖万清刘昌孝刘德培刘彤华(女)刘耀刘玉清刘志红(女)陆道培卢世璧彭司勋秦伯益邱贵兴邱蔚六阮长耿桑国卫沈倍奋(女)沈家祥沈渔邨(女)盛志勇石学敏史轶蘩(女)孙燕唐希灿汤钊猷王红阳(女)王琳芳(女)王士雯(女)王澍寰王威琪王永炎王正国王振义王忠诚闻玉梅(女)翁心植吴德昌吴天一吴咸中吴以岭夏家辉项坤三肖碧莲(女)肖培根谢立信杨宝峰杨胜利姚新生于德泉俞梦孙俞永新袁国勇曾溢滔张伯礼张涤生张金哲张心湜张运赵铠甄永苏郑树森钟南山钟世镇周宏灏周后元周良辅朱晓东庄辉

读研的意义

《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我做研究生和写论文的经验

我做研究生、写论文的经验 王泛森 院士 / (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的,所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吴孟超先进事迹

吴孟超先进事迹 篇一: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导 向吴孟超同志学习 他是爱党爱国爱民的杰出院士;他是手术台上的一盏明灯;他是肝脏外科领域中的一代宗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老先生。 校园时评记者毛志成6月15日下午3点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举行,礼堂坐满了人,中科院的处级以上干部和学生听取了该报告会。报报告会成员分别是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护士长程月娥、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王红阳、湖北省随州市农村信用社职员王甜甜、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 忠诚赤子 他说:“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这句话,来自于吴老的切身体会。吴孟超5岁时,随母亲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做工的父亲。抗战爆发后,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去英国读书,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为祖国培养未来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每年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出国留学后就不再回国。吴老这一感人事迹这无不激励我们这些年轻人们要怀有一颗立志报国的忠诚赤子。 坚强战士 快到九十高龄的吴孟超老先生,就去年动刀多达100多次,至今吴孟超已经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早已功成名就的吴老,在不少人眼里,本可以选择尊荣,选择享受,选择超脱,甚至还可以选择很多,但他选择了继续前行。他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

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吴孟超同志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吴孟超拿了那么多第一,拥有那么多头衔,获得那么多荣誉,是什么动力还继续驱动做他呢!那是祖国和人民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动力。他说:“作为一个知 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在一起,我们的知识价值、人生价值才会有很好的体现。” 吴孟超同志的感人事迹,展示着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医者的仁心大爱,不愧为我国医疗科学战线的一面旗帜,不愧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不愧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我们要学习吴孟超同志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无私奉献、情系人民的高尚品格,学习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取。 篇二: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告会听后感 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告会听后感 吴孟超同志擅长疾病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天,他亲临现场作报告,我听了关于他的一生经历,深受感动。 报告讲到,从1958年起,他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吴孟超院士他针

一个光电学院研究生的读研经历

一个光电学院研究生的读研经历 亲爱的同学们,师弟,师妹们: 大家好。作为一名重邮土生土长的学生,我想把我在重邮读研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也希望师弟、师妹们可以从我这里得到点经验,有一个良好的未来。 2006年9月,重邮第一次可以推免研究生了,但只能推免本校,本专业研究生。作为光电学院有1%的名额,也就是3人的名额,最后由于学院争取,一共有4人推免了。我在我的专业里,大概100人多一点,4年必修课成绩排名第七,排名第四的同学申请了推免,排名第五的我寝室师友,由于没有太多加分,他放弃了推免,但他还是考本校、本专业了。其他在我前面的同学都报了电子科大,还有一个女生报了中科院。最后报电子科大的同学都考上了,而报中科院的那个女生,很遗憾英语没过线,最后去华为做技术了。很幸运,最终,我和排名第四的那个同学还有其他两个专业的各一名同学,顺利通过了研究生推免流程,成为了重邮光电学院研究生零年级的学生。 研究生一年级,由于对于本校本专业了解深入,我很快融入到新的学习中。研一上学期,我把要求选的课选足了,只留下下学期英语和政治的必修课,为了下学期能更快的搞论文和项目工作。2007年10月,很荣幸代表重邮研究生打了一届重庆市大学生英语演讲赛,外语学院王蓉老师基本上训练了我一个月,这一次比赛算是我发挥得很好,但上午比赛小细节被扣分,小组第三,差一名就能参加下午的CCTV杯重庆选拔赛了。比赛结束了,课程继续进行,研究生的课程

其实并没有本科难,而且考试的时候有些课是开卷的,所以课程费不了太大劲。因此,我有时间发展我的个人爱好,跆拳道。我周二、周四晚上在学校的体育馆,带跆拳道协会的学生训练。很快期末考试来了,很顺利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各科目的考试都结束,而且成绩我还挺满意的。 放寒假前,我找到我的本科导师光电学院的吴贵能老师,和他商量,我想回家写论文,开学投出去。吴老师给我两个建议,第一、把本科的毕业论文整理好,用英文写成论文。第二、他把他的一个课件给了我,让我整理成论文。事实证明整个研究生学习中,吴老师在论文方面对我帮助很重要,给了我很多思路和方向,指导我仿真,顺利指引我从本科生过渡到研究生,并在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中很快上手,融入到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而且我们本科电路设计方向的同学,都有幸在吴老师的指导下,表现出了良好的工作能力,在各单位工作都很出色。寒假中,我按照吴老师的建议,将论文整理,写了初稿。 研一下学期,回到学校,由于只有两门课,我和我的研究生导师24所的李老师联系,想提前下所实习。李老师答应我的要求,安排我4月份到所里实习。刚来所里,我主动和办公室的研三师兄涛哥和江哥沟通。学习CADENCE软件使用方法,并用CADENCE软件重新仿了寒假那两篇论文的电路,重新推导了公式,重新整理了论文修改稿,经过吴老师和李老师的修改,这两篇论文投出去,学期末收到录用通知了。 研究生二年级,我开始看关于研究方向的文献和论文。这些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