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要求2011

课程设计要求2011
课程设计要求2011

2011信息安全专业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说明

一、设计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之由抽象到具体;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实验手段与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相比,课程设计独立设课,具有更多的学时,给学生更多自行设计、自主实验的机会,充分放手让学生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内容

在下列内容中任选其一:

题目一:进程调度算法的设计

设计要求:

①设计进程控制块PCB表结构,分别适用于优先数调度算法和循环轮转调度算法。

②建立进程就绪队列。针对对两种不同算法编制入链子程序。

③编制两种进程调度算法:1)优先数调度;2)循环轮转调度;并实施进程调度。

设计技术参数:

①本程序用两种算法对五个进程进行调度,每个进程可有三个状态(就绪、运行、阻塞),并假设初始状态为就绪状态。

②为了便于处理,程序中的某进程运行时间以时间片为单位计算。各进程的优先数或轮转时间数以及进程需运行的时间片数的初始值均由用户(键盘输入)给定。

③在优先数算法中,优先数的值为50与运行时间的差值,即P_TIME-process->needtime。进程每执行一次,优先数减3,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在轮转算法中,采用固定时间片(即:每执行一次进程,该进程的执行时间片数为已执行了2个单位),这时,CPU时间片数加2,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2,并排列到就绪队列的尾上。

④对于遇到优先数一致的情况,采用FIFO策略解决

题目二:银行家算法设计

设计要求:

编制银行家算法通用程序,并检测所给状态的系统安全性。

假设进程I提出请求Request[N],则银行家算法按如下规则进行判断。

(1)如果Request[N]<=NEED[I,N],则转(2);否则,出错。

(2)如果Request[N]<=AVAILABLE,则转(3);否则,出错。

(3)系统试探分配资源,修改相关数据:

AVAILABLE=AVAILABLE-REQUEST

ALLOCATION=ALLOCATION+REQUEST

NEED=NEED-REQUEST

(4)系统执行安全性检查,如安全,则分配成立;否则试探险性分配作废,系统恢复原状,进程等待。

设计技术参数:

假设有n个进程m类资源,则有如下数据结构:

可利用资源向量Available。这是一个含有m个元素的数组,其中的每一个元素代表一类可利用的资源数目,其初始值是系统中所配置的该类全部可用资源的数目,其数值随该类资

源的分配和回收而动态地改变。Available[j]=K,则表示系统中现有K个Rj 类资源。

最大需求矩阵Max是一个n*m的矩阵,它定义了系统中n个进程中的每一个进程对m类资源的最大需求。如果Max[i,j]=K,则表示进程i需要Rj类资源的最大数目为K。

分配矩阵Allocation。这也是一个n*m的矩阵,它定义了系统中每一类资源当前已分配给每一进程的资源数。如果Allocation[i,j]=K,则表示进程i当前已分得Rj类资源的数目为K。

需求矩阵Need也是一个n*m的矩阵,用以表示每一个进程尚需的各类资源数。如果Need[i,j]=K,则表示进程i还需要Rj类资源K个,方能完成其任务。

上述三个矩阵存在如下关系:

Need[i,j]= Max[i,j]- Allocation[i,j]

题目三:模拟磁盘调度算法系统的设计

设计要求:

本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个磁盘调度模拟系统,以加深对FCFS、最短寻道时间以及电梯等磁盘调度算法的理解。具体要求如下:

⑴模拟一个磁盘调度算法;

⑵要求能够模拟FCFS、最短寻道时间、电梯算法三个磁盘调度算法;

⑶输入为一组作业的磁道请求;

⑷输出为按选择的算法执行时的磁头移动轨迹。

设计技术参数:

1. 要求能够模拟FCFS、最短寻道时间、电梯算法三个磁

盘调度算法;

2. 要求算法执行过程可视、合理,结果要有磁头走向图示;

3. 要求对所使用的三种算法进行分析比对。

题目四:编程模拟多进程共享临界资源

设计要求:

要求产生至少3个进程:

1、两个进程模拟需要进入临界区的用户进程,当需要进入临界区时,显示:“进程x请求进入临界区…”,同时向管理进程提出申请;在临界区中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并显示:“进程x 正在临界区…”;当时间结束,显示:“进程x退出临界区…”,同时向管理进程提出退出申请。

2、一个进程作为原语级管理进程,接受其他进程的临界区进入请求:如果允许进入,则设置相应变量,然后返回;如果不允许进入,则进入循环等待,直到允许为止;

3、对临界区的访问应遵循空闲让进、忙则等待、有限等待、让权等待的准则。

4、进程间通信可以采用信号、消息传递、管道或网络通信方式。

设计技术参数:

1. 要求要求产生至少3个进程;

2. 要求算法执行过程可视、合理;

3. 要求对所使用的算法进行分析。

题目四:文件管理系统设计

设计要求:

(1)此题目的安排目的是通过设计和调试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主要是模拟操作系统对文件操作命令的执行,来模拟文件管理,使学生对主要文件操作命令的实质和执行过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它们的基本实施方法。

(2)具体要求

①设计一个支持n个用户的文件系统,每个用户可拥有多个文件;

②采用二级或二级以上的多级文件目录管理;

③对文件应设置存取控制保护方式,如“只能执行”、“允许读”、“允许写”等;

④系统的外部特征应接近于真实系统,可设置下述文件操作命令:建立文件、打开文件、关闭文件、删除文件、读文件、写文件、复制文件、查询目录;

⑤通过键盘使用该文件系统,系统应显示操作操作命令的执行结果;

⑥要求融入SPOOLing技术;

设计技术参数:

1. 要求支持n个用户的文件系统,每个用户可拥有多个文

件;

2. 要求算法执行过程可视、结果合理;

3. 要求对所使用的算法进行分析。

题目五:基于消息的即时通讯系统设计

设计要求:

(1)任务与目的:本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调试一个基于消息的即时通讯系统,来实现进程之间的直接或间接通讯,使学生对进程的通讯机制、进程间的同步机制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有能力的学生可实现不同计算机的网络即时通讯。

(2)具体要求

①设计一个支持n个用户的即时通讯系统,每个用户可同时向其他用户发送即时信息;

②每个用户必须有发送和接收两个消息窗口;

③必须区分即时信息的来源和时间;

④系统中必须应用进程的同步、互斥;

⑤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应能显示或打印各用户的状态及有关参数的变化情况,以便观察诸进程的运行过程系统的管理过程;

⑥要求融入SPOOLing技术。以解决进程繁忙的问题;

设计技术参数:

1. 要求支持n个用户的即时通讯系统,每个用户可同时向

其他用户发送即时信息;

2. 系统中必须应用进程的同步、互斥;

3. 每个用户必须有发送和接收两个消息窗口

4.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应能显示或打印各用户的状态及有

关参数的变化情况,以便观察诸进程的运行过程系统

的管理过程;

5. 要求对所使用的算法进行分析。

题目六:设计并实现主存的分配和回收

设计要求:采用可变式分区管理,分别使用首次或最佳适应算

1.问题描述

采用可变式分区管理,分别使用首次或最佳适应算法实现主存的分配与回收。可以采用分区说明表或空闲区链来进行。可变式分区管理是指在处理作业过程中建立分区,使分区大小正好适合作业的需要,并且分区个数是可以调整的。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根据作业需要的主存量,查看是否有足够的空闲空间,若有,则按需求量分割一部分给作业;若无;则作业等待。随着作业的装入、完成,主存空间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分区。有的分区被作业占用,有的分区空闲。

2.基本要求

设计多个作业或进程动态请求内存资源的模拟系统,使用首次或最佳适应算法实现内存的分配与回收,实现可变式分区管理;设计相应的内存分配算法,定义相关数据结构,以及输出显示每次请求分配内存的结果和内存的已分配和未分配的状况。

设计技术参数:

1. 要求支持可变分区存储器管理的思想;

2. 系统中相关的数据结构;

3. 每个用户必须有发送和接收两个消息窗口

4.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应能显示或打印各用户的状态及有

关参数的变化情况,以便观察诸进程的运行过程系统

的管理过程。

题目七:自选一个感兴趣的与操作系统有关的问题加以实现,要求难度相当。

三、设计要求

1、在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于选定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3-4人),先确定设计方案;

2、设计系统的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设计每个模块的处理流程。要求设计合理;

3、编程序实现系统,要求实现可视化的运行界面,界面应清楚地反映出系统的运行结果;

4、确定测试方案,选择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测试;

5、运行系统并要通过验收,讲解运行结果,说明系统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并回答指导教师的提问;

6、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摘要(300~400字)

目录

1. 概述

2. 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2.1 设计任务

2.2 设计要求

3. 算法及数据结构

3.1算法的总体思想(流程)

3.2 XXX模块

3.2.1 功能

3.2.2 数据结构

3.2.3 算法

3.3 YYY模块

3.3.1功能

3.3.2 数据结构

3.3.3算法

4. 程序设计与实现

4.1 程序流程图

4.2 程序说明

4.3 实验结果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收获、体会和建议。

四、参考文献

1. 徐虹等编著.操作系统实验指导——基于Linux内核.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向群等编著. Windows内核实验教程.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周苏等编著.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4. 张尧学编著.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习题解答与实验指导.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

XXXXXXXXXXX

级: 组长学号:组长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设计时间:2011年11月

设计分工

组长学号及姓名:

分工:

组员1学号及姓名:

分工:

组员2学号及姓名:

分工:

组员3学号及姓名:

分工:

………………………………

……………………………… ……………………………… ………………………………….. ……

………………………… ...

关键词:操作系统,文件系统,……

I

1 概述1

2 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3

2.1 设计任务3

2.2 设计要求xx

3 算法与数据结构xx

3.1xx

3.2xx

3.2.1 xx

3.2.2 xx

程序设计与实现

4.3 实验结果

部分的实验结果如图4-1所示。……

bbb的关系如表4.1所示。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内容

二、主要技术指标

三、进度以及要求

在2周的设计期内完成规定的设计内容(13-14周)。按时提交作品验收并提交带有源代码的光盘与纸质的课程设计报告一份。

电子文档以个人的姓名与学号命名,每个人提交一个压缩包,以班级为单位提交一式两份的光盘。

学生指导教师迟乐军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要求及评分标准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及评分标准 一、课程设计报告基本要求 课题名称与技术要求 约200~500字的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设计方案论证与选择 设计方案的原理框图、总体电路图、接线图及说明(图不能手绘或网上拷贝,要用仿真软件画,软件的器件库中没有的元器件应加以说明,在哪一点到哪一点接什么器件等)。 单元电路设计、主要元器件选择和电路参数计算(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的资料和手册)(重点)。 自行选择购置元器件的过程。 组装调试并进行性能测试的过程。在焊接、调试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重点)。 结果分析。有何收获和体会,有哪些意见和建议(重点)。 附件(如元件材料清单或其他说明)。 参考文献。 要求文字清晰、语句通顺、描述准确、基本理论知识运用正确、电路图绘制规范。 二、格式 页面设置为纸型:A4;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标题、正文的字体及字号严格按照要求;标点符号要在全角状态下录入。正文行间距设为固定值18磅。段前段后间距均设为0。 1.封面(模板见最后一页) 2.第二页:设计题目要求。约200字的中文摘要(宋体,小四号字) 3.第三页:目录(宋体,小四号) 4.正文为宋体(五号字) 5.画出“课程设计评分标准”(见第二页(四)) 6.附录(五号字) 7.参考文献(五号字) 三、课程设计进度要求

四、课程设计评分标准 备注:成绩等级: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要酌情减分: 1.选做内容的难度小、或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独立完成任务。 2.有抄袭行为,减20-30分。 3.损坏或丢失实验室的物品,包括元器件、仪器设备和工具。 4.不按时交课设报告。 5.因报告不规范,语言不通顺,行距、字体不对,图不清楚、没有计算,实测数据等退回重写 的。 打印的报告和电子文档交给课代表。

课程设计论文格式要求

课程设计(论文)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 (一)论文书写 论文(设计说明书)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210×297㎜)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30㎜、下边距30㎜、左边距30㎜、右边距20㎜、页眉15㎜、页脚15㎜。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 页眉内容统一为“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排写。 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Times New Roman小五号字体。摘要、关键词、目录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编排。字体和字号要求 论文题目:二号黑体 章标题:三号黑体(1□□×××××) 节标题:四号黑体(1.1□□××××) 条标题:小四号黑体(1.1.1□□×××)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码:小五号宋体 数字和字母:Times New Roman体 注:论文装订方式统一规定为左装订。 (二)论文前置部分 包括:封面、答辩成绩评定页、评阅意见页、任务书、设计档案页均按学校统一内容和格式填写。 (三)摘要 摘要是学位论文内容的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最终结论等。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和引用,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1、中文摘要(300字左右) “摘要”字样(三号黑体),字间空一个字符,“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正文(小四号宋体)。 摘要正文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标引从该学位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一般为3~5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2、英文摘要(25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另起一页,其内容及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并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 英文和汉语拼音一律为Times New Roman体,字号与中文摘要相同。 (四)目次页 目次页由学位论文的章、条、款、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目次页置于外文摘要后,由另页开始。 目录题头用三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 目录采用三级标题,按(1 ……、1.1 ……、1.1.1 ……)的格式编写,目录中各章题序的阿拉伯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第一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余用小四号宋体。(五)论文的主要部分 1、引言(或绪论)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

2011 课程设计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 (制冷技术)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研室 史自强 2011年6月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作业)任务书 一、目的 课程设计是“制冷技术”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来达到了解冷冻站设计的内容、程序和基本原则的目的,学习设计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 空调用冷冻站的设计。 1.已知某厂空调楼所需总耗冷量为450kw,以风机盘管为末端装置,要求冷冻水温为7℃,空调回水温度为11℃,制冷系统以氨为制冷剂。(1班单号) 2.已知某厂空调系统所需总耗冷量为570kw,以喷淋室为末端装置,要求冷冻水温为5℃,空调回水温度为10℃,制冷系统以氨为制冷剂。(1班双号) 3.已知某厂空调楼所需总耗冷量为680kw,以风机盘管为末端装置,要求冷冻水温为7℃,空调回水温度为12℃,制冷系统以氨为制冷剂。(2班单号) 4.已知某厂空调系统所需总耗冷量为610 kw,以喷淋室为末端装置,要求冷冻水温为6℃,空调回水温度为11℃,制冷系统以氨为制冷剂。(2班双号) 5.已知某厂空调楼所需总耗冷量为490kw,以风机盘管为末端装置,要求冷冻水温为7℃,空调回水温度为11℃,制冷系统以氨为制冷剂。(3班单号) 6.已知某厂空调系统所需总耗冷量为770kw,以喷淋室为末端装置,要求冷冻水温为5℃,空调回水温度为10℃,制冷系统以氨为制冷剂。(3班双号) 7.已知某厂空调楼所需总耗冷量为710kw,以风机盘管为末端装置,要求冷冻水温为7℃,空调回水温度为13℃,制冷系统以氨为制冷剂。(4班单号) 8.已知某厂空调系统所需总耗冷量为520 kw,以喷淋室为末端装置,要求冷冻水温为6℃,空调回水温度为13℃,制冷系统以氨为制冷剂。(4班双号) 三、其它原始资料 1.设计地点:自选一个地点,但不能重复。(1)北京,(2)天津,(3)石家庄,(4)太原,(5)呼和浩特,(6)沈阳,(7)长春,(8)哈尔滨,(9)上海,(10)南京,(11)合肥,(12)杭州,(13)福州,(14)南昌,(15)青岛,(16)济南,(17)郑州,(18)武汉,(19)长沙,(20)广州,(21)南宁,(22)重庆,(23)成都,(24)贵阳,(25)昆明,(26)拉萨,(27)西安,(28)兰州,(29)西宁,(30)银川,(31)乌鲁木齐,(32)淄博,(33)厦门,(34)大连,(35)张家口。 2.水源:由于各地区水源紧张,冷却水系统必须选用冷却塔使用循环水。 3.室外气象资料:夏季空调干球温度为℃,湿球温度为℃。 4.土建资料:制冷机房面积、高度、尺寸等由学生设计决定,并提资料给土建专业进行设计。 四、设计内容及要求 (一)制冷压缩机的型号与台数的选择 1、确定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 2、确定制冷剂种类和系统型式。 3、确定制冷系统的设计工况。根据空调对冷媒(冷冻水或空气)温度的要求(如为冷藏库设计则应根据冷藏工艺对库温的要求)和当地冷却水源、水质、水温及气象条件,确定蒸发温度t0、冷凝温度t k,并根据选用的制冷剂,确定吸汽温度t1、再冷温度t rc和制冷循环。把以上的制冷机运行工况(即设计工况)画在压——焓

java课程设计报告 标准化考试系统

甘肃政法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题目标准化考试系统 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11级专升本班 学号:201181210115 姓名:刘昆明 指导教师:李瑞生 成绩: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2011年 11月

目录 1.设计内容及要求 (1) 1.1 标准化考试系统的基本要求 (1) 1.2 需实现的主要功能 (1) 2.需求分析 (2) 2.1数据库设计 (2) 2.2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数据传输方式 (2) 2.3 服务器端功能设计 (2) 2.4客户端功能设计 (3) 3.总体设计 (4) 3.1 总体功能图 (4) 3.2 总体流程图 (6) 4.数据库设计 (7) 4.1 数据库及表结构的建立 (7) 4.2 JAVA 数据库的连接 (8) 5. 主要功能设计流程 (8) 5.1服务器端设计流程图 (8) 5.2客户端设计流程图 (9) 6.代码实现 (10) 6.1类之间关系图 (10) 6.2 运行效果图 (11) 6.3 程序打包发布过程 (17) 7. 总结与说明 (18) 8. 参考文献 (18)

标准化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教学的质量和怎样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成了各大院校的首要任务。找题、选题和出卷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每学期教师都要为各类考试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工作,尤其是一位教师教授多门学科的时候,工作量将成倍增加。因此开发此考试系统,对各专业课程的问卷进行整理入库,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方便、快速的对学生进行各级测试,从而使考试过程趋于简单化,减少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负担。 因此,使用现在的新技术,开发出适应新的需求的新系统刻不容缓。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既逝,在这四年中,我系统的学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所有课程。深入的学习了各个科目的理论知识,对专业知识有了整体的掌握。在即将毕业之际,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我选择了这个题目作为课程设计。在此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我严格遵循软件开发的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具体问题相结合。在应用程序开发中我一方面学习了软件编程思想,另一方面具体的运用了JAVA语言。体会了他的诸多功能和特色。熟悉了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原理。确实达到了学校和辅导教师对我们应届毕业生的各种要求。 【关键词】:J2ME;标准化考试;设计与实现 1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信092 学号 200916022230 学生姓名夏惜 指导教师王瑞 设计时间2010-2011学年上学期 教师评分 2010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1.概述 (2)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内容 (4) 2.1变压电路设计 (4) 2.2整流电路设计 (4) 2.3滤波电路设计 (8) 2.4稳压电路设计 (9) 2.5总电路设计 (10) 3.总结 (12) 3.1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2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12)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13) 4.教师评语 (13) 5.成绩 (13)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概述 电源是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工作的动力,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流稳压电源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电源。直流稳压电源是常用的电子设备,它能保证在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稳定的电压。一个低纹波、高精度的稳压源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控制电路所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等优点,电压从零起连续可调,可串联或关联使用,直流输出纹波小,稳定度高,稳压稳流自动转换、限流式过短路保护和自动恢复功能,是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及电子维修人员理想的直流稳压电源。适用于电子仪器设备、电器维修、实验室、电解电镀、测试、测量设备、工厂电器设备配套使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有稳压的电压供给,才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音响、电脑尤其是这样。电网电压时高时低,电子设备本身耗供电造成不稳定因家。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的办法是在电子设备的前端进行稳压。 直流稳压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大专院校、实验室、工矿企业、电解、电镀、充电设备等的直流供电。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 (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 (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2.1 设计原理

奥鹏2011年秋《钻井工程》(含课程设计)第一阶段在线作业及答案

第 1 题目前对地层压力等级的划分尚未有统一的明确的标准。应用我国石油工业的习惯用语,一般将地层压力分为四个级别。超高压地层压力PP为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主要知识点:地层压力的定义及分类。 第 2 题压力梯度是指( ) 压力的增加值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主要知识点:压力梯度的定义。 第 3 题计算钻井液的静液压力时,井深数值必须依据( ) 。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主要知识点:液柱压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第 4 题地层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是指把( ) 折算成钻井液密度。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主要知识点:地层压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第5题井深2800m钻井液密度1.24g/cm3,下钻时 存在一个1.76 MPa的激动压力作用于井底,计算井底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 )g/cm3 。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主要知识点:液柱压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第 6 题地层压力是确定钻井液( )的依据。

您的答案: D 题目分数: 0.5 此题得分: 0.5 您的答案: 批注:主要知识点:地层压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您的答案: 批注:主要知识点:异常压力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您的答案: 批注:主要知识点:上覆岩层压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您的答案: 批注:主要知识点:骨架应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您的答案: 批注:主要知识点:地层破裂压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题目分数: 0.5 此题得分: 0.5 第7题 度( ) 正常压力地层中随着井深的增加, 地层压力梯 题目分数: 0.5 此题得分: 0.5 第8题 压力。 上覆岩层压力是指某深度以上的 ( ) 所形成的 题目分数: 0.5 此题得分: 0.5 第9题 ( ) 。 当孔隙压力等于上覆岩层压力时,骨架应力 题目分数: 0.5 此题得分: 0.5 第 10 题 地层破裂压力一般随着井深的增加而 ( ) 。 题目分数: 0.5 此题得分: 0.5 第 11 题 地层破裂压力是确定 ( ) 的重要依据之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标准

黑龙江科技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项目名称:瓦斯浓度检测系统设计 所属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实践日期: 2011.x.x—2011.x.x 班级测控08---3班 学号04号 姓名王蕊 成绩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提示生产人员组织安全离开。 1 系统整体机构及工作原理1.1 系统整体结构便携式矿用瓦斯检测系统以主控制器单片机为主要核心,配置瓦斯传感器电路、A/D转换电路、报警电路与按键电路等四大功能模块。系统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工作原理瓦斯传感器将瓦斯气体浓度转换成相应大小的模拟信号,信号经过信号放大电路和A/D转换电路进行放大、转换,然后送入主控制器单片机中进行数据处理。一旦瓦斯气体浓度超过相应的设定值时,则主控制器立即启动蜂鸣器报警。 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2.1 主控电路设计主控电路主要用来整合系统各功能电路,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并发出报警指令。本设计所处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不是太大,采用8位单片机AT89S52足以满足本设计的要求。它是一款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微控制器,具有8 kB系统可编程Flash存储器,256字节RAM,6个中断源,3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32个IO口,看门狗定时器等资源。 2.2 瓦斯传感器及信号放大电路设计系统选用MJC4/3.0L作为瓦斯传感

器。MJC4/3.0L型催化元件根据催化燃烧效应的原理工作,由检测元件和补偿元件配对组成电桥的臂,遇可燃性气体时检测元件电阻升高,桥路输出电压变化,该电压变量随气体浓度增大而成正比例增大,补偿元件起参比及温度补偿作用。其具有桥路输出电压呈线性、响应速度快、有良好的重复性、选择性、元件工作稳定、可靠、抗H2S中毒等优点。 因MJC4/3.0L的输出电压太小,无法满足AT89S52的要求。故需要将MJC4/3.0L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信号放大是通过调整放大器AD 602的增益控制电压来实现的。AD602是美国AD公司专门针对程控放大开发的,其具有两个通道,每个通道的增益范围为-10~30 dB,因此两个通道串连起来可以实现的增益控制范围为:-20~60 dB。图2为瓦斯传感器及信号放大电路。 2.3 A/D转换电路设计系统使用的数模转换器LTC1865是凌力尔特推出的16位SAR ADC,采用单5 V电源工作,并能保证在-40℃~+12.5℃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每个器件最大电流为8.50 uA,最大采样率达250 kS/s,供电电流随着采样速率的降低而变小。MSOP-10封装的LTC1865提供2路软件可编程的通道,并且可以根据需求来调整参考电压的大小。A/D转换电路设计如图3所示。

11年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广东工业大学)

课程设计 课程名:管理信息系统 题目名称: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学院:轻工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07生物工程(1)班学号:3107002327 学生姓名:郑欣鹏 指导教师:武悦博士 20010年1月13日

摘要 本报告论述的学生学籍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查询系统,该系统主要解决了学生信息查询管理在实践中的问题。 本报告论述了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开发的目标和实现的功能,并重点介绍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测试和系统实施的全过程。在描述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过程中,为了使该系统的开发过程具有规范化,为此,本报告确定了开发系统的指导思想:一、运用了规范化的设计思想。二、从实际应用出发,为求实用。三、以VFP(Visual Foxpro)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为主,开发一个适应学生学籍信息查询管理的系统。 本报告分为四章编写,第一章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对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系统的目标、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制定和选择一个较好的系统方案,从而达到一个合理的优化系统。第二章是数据库设计和结构创建,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可以相应地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数据库需求分析阶段,第二个阶段为建立概念性数据模型,第三个阶段为逻辑设计阶段。第三章是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运用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要求的系统。第四章是系统测试和系统运行,系统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找出错误,修正错误,使系统真正达到要求。

目录 概述 (1) 一.系统分析 (1) 1.1 用户需求 (1) 1.2 信息需求分析 (2) 1.3 系统功能分析 (2) 1.4 功能分析 (2) 二.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3) 2.1 构思ERD的4条原则 (3) 2.2 设计E-R图 (3) 三.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4) 3.1 一般逻辑模型设计 (4) 3.11 由ERD导出一般关系模型的四条原则 (4) 3.12 数据库初步的关系框架 (5) 3.2 具体逻辑模型设计 (5) 四. 数据库物理设计与数据库保护设计 (7) 4.1 设计索引 (7) 4.2 设计表间关系 (8) 五.处理功能设计 (8) 5.1 主控模块设计 (8) 5.2 子模块设计 (9) 5.21 设计输入 (9) 5.22学生信息录入表单 (12) 5.23学生信息修改表单 (14) 六.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实现 (16) 6.1 数据库及其表结构的建立 (16)

2011年建大课程设计(1)

某接待室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 1.3.1 建筑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某单位单层砖混结构的接待室工程。室内地坪标高为±0.000,室外地坪为-0.300。 2.地面做法:基层素土回填夯实,C15混凝土地面垫层80mm厚,面铺400mm×400mm×10mm浅色地砖,1:2水泥砂浆粘结层20mm厚,1:2水泥砂浆20mm厚贴瓷砖踢脚线,高150mm。 3.墙面工程 内墙抹面为1:0.3:3混合砂浆底18mm厚,1:0.3:3混合砂浆8mm厚,面满刮腻子二遍、刷乳胶漆二遍。 天棚面混合砂浆抹面,1:0.3:3混合砂浆底12mm厚,1:0.3:3混合砂浆面层5mm厚,面满刮腻子二遍、刷乳胶漆二遍。 外墙面、梁柱面水刷石,1:2.5水泥砂浆底15mm厚,1:2水泥白石子浆面层10mm厚。 4.门窗工程 M1为木平开门,面刷底漆一遍,调和漆两遍;M2为木门连窗,面刷底漆一遍,调和漆两遍;C1为铝合金推拉窗,洞口尺寸见门窗表。 5.屋面工程 预制空心板屋面1:3水泥砂浆找平层30mm厚,水泥蛭石保温层最薄处80mm,保温材料兼做找坡层,屋面坡度3%(单面找坡),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单层4mm 厚。 1.3.2 结构设计说明 1.基础做法:M5水泥砂浆砌砖基础,C20混凝土基础垫层200mm厚,墙身在-0.060m处做1:2水泥砂浆防潮层(加6%防水粉)20mm厚。土质为普通土,人工挖土。 2.墙柱做法:M5混合砂浆砌砖墙、砖柱。 3.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圈梁为C20混凝土,240×200,4φ12,φ6.5@200,钢筋为HPB235;矩形梁为C20混凝土,钢筋为HRB335。 4.预制构件: 预应力空心板:C30混凝土,单块体积及钢筋重量如下: YKB-3962 0.164m3/块 6.57kg/块 YKB-3362 0.139m3/块 4.50kg/块 YKB-3962 0.126m3/块 3.83kg/块 5.过梁:图中M-2上为钢筋混凝土现浇过梁,C20混凝土,240×180,4φ12,φ6.5@200,长度每边比洞口长250mm,其余洞口均为钢筋砖过梁,配筋为2φ12。 1.3.3 某接待室施工图 某接待室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基础平面图、断面图、结构平面布置图及构件详图如图1-1~1-4所示。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规范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规范

————————————————————————————————作者:————————————————————————————————日期: 2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信息工程系 课程设计规范 (试行) 信息工程系 二○一○年六月

第1章内容要求 第1章内容要求 课程设计报告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组成,依次为: I、统一的封面,封面之后为课设评分表及答辩记录表; II、摘要; III、目录; IV、课程设计总结报告正文; V、总结(本课题核心内容、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改进方向和意见)VI、按统一格式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

第2章格式要求 第2章格式要求 课程设计报告每部分从新的一页开始,各部分要求如下: 2.1封面 统一的封面(含课程设计课题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等,详见第五部分“格式范例”) 2.2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重点是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摘要力求语言精炼准确,建议500字以内。摘要中不要出现图片、图表、表格或其他插图材料。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工作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 关键词在摘要内容后另起一行标明,一般3~5个,之间用“;”分开。 2.3 目录 目录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包括:正文(含结论)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标题和序号。具体格式见第五部分“格式范例”。 2.4 符号说明 如果课程设计报告中使用了大量的物理量符号、标志、缩略词、专门计量单位、自定义名词和术语等,应将全文中常用的这些符号及意义列出。如果上述符号和缩略词使用数量不多,可以不设专门的主要符号表,但在报告中出现时须加以说明。缩略词应列出中英文全称。 2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软件测试技术题目名称图书系统软件测试专业班级软件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褚伟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目录 1.测试需求分析 (3) 1.1系统概述 (4) 1.2测试需求 (4) 2. 测试概要 (5) 3.测试计划 (5) 3.1测试方案的选择 (5) 3.2测试方案: (7) 3.3测试项目 (7) 3.4测试准备 (7) 3.5 测试覆盖率要求 (7) 4.测试项目说明 (8) 4.1测试项目名称及测试内容 (8) 4.2测试用例 (9) 5.对软件功能的结论 (24) 5.1功能1(系统登录) (24) 5.2功能2(图书管理测试) (24) 5.3功能3(图书查询测试) (24) 5.4功能4(系统管理测试) (24) 5.5功能5(借书测试) (24) 5.6功能6(还书测试) (25) 6.测试评价与结论 (25) 6.1能力 (25) 6.2缺陷和限制 (25) 6.3建议 (25) 7.总结 (26) 8.参考资料 (27)

摘要(中英文)

1.测试需求分析 1.1系统概述 本图书管理系统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图书管理软件,本系统在继承了以往系统版本优点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在功能上,本系统不仅包含图书管理的常用功能(如书籍管理、期刊管理、物品管理、读者管理、借、还、预借、续借和统计分析等等功能),而且还增加了条码的生成和打印功能(不仅为使用者省去了购买价格昂贵的条码专用打印机的费用,而且条码产生更方便,与系统结合更紧密)。 考虑到很多单位和学校有现成的身份IC卡(校园卡、会员卡等),为了有效的利用这些已有资源,让使用者使用更方便,我们特在系统中加入了会员卡管理功能,这样,图书管理员不仅可以通过读者编号进行借阅操作,也可以通过已有的身份卡(配合刷卡机或者条码扫描抢使用)来完成操作;在系统的办卡管理中有新办卡、换卡和注销卡等功能,彻底解决丢卡后的安全隐患问题(向制卡公司定制卡时,一般会要求每张卡的ID号都不同,所以一旦换卡了,原来的会员卡就作废了,即使丢失卡被别人捡到也不能进行正常的借阅操作)。 本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多年使用电脑管理图书馆业务的经验,注意到工作人员在使用电脑时容易发生的人为错误,因而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容错和排错功能,而且本系统自带了一些常用的资料库(如中图分类库,出版社库等,系统会自动根据图书的标准ISBN码检索出当前图书的出版社名称和出版地点等,从而实现图书的自动录入的功能),使得用户在录入图书资料时更轻松;系统也自带了通用数据导入功能,可以非常简单地把用户以前的已有资料或者通过采集器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导入到本系统中,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测试和完善,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保证。 本系统完全可以配合条码扫描枪使用,操作会更流畅,更简单。 技术简介:本系统采用Adaptive Server Anywhere数据库、C/S结构,完全支持多用户操作;可运行于 Windows9x/WindowsNT/2000/Xp/2003平台,有良好的兼容性、先进性与扩充性;可在线升级。 系统特点:操作简单、界面清晰、功能强大、运行稳定快速、系统资源占用少。 1.2测试需求 本次测试针对开发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包括功能测试,界面测试,图书

2011工程材料课程设计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课程设计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说明书目录

任务书---------------------------------------------------------------------------3 锻造件设计---------------------------------------------------------------------5 鋳造件设计---------------------------------------------------------------------8 焊接件设计--------------------------------------------------------------------13 总结------------------------------------------------------------------------------16 心得体会------------------------------------------------------------------------16 参考文献------------------------------------------------------------------------16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锻造件设计 一、零件名称:万能磨床内圆磨头主轴 二、零件简图:

三、技术要求和生产性质 四、选材: 五、毛坯选择方案 该机床主轴属轴杆类零件,通常以锻件做毛坯。 1、切削加工 。 2、锻造 六、工艺流程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格式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12计1ZS 学号: 姓名:缪一帆 指导老师姓名:蔡秋茹

2015 年 03 月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一、打渔晒网 1.问题陈述 中国有句俗语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某人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问这个人在以后的某一天中是在“打渔”,还是在“晒网”? 2.程序代码 #include2) if(fun(year)) a=1; if(month>=2) sum_day+=31; if(month>=3) sum_day+=28; if(month>=4) sum_day+=31; if(month>=5) sum_day+=30; if(month>=6) sum_day+=31;

if(month>=7) sum_day+=30; if(month>=8) sum_day+=31; if(month>=9) sum_day+=31; if(month>=10) sum_day+=30; if(month>=11) sum_day+=31; if(month>=12) sum_day+=30; sum_day=sum_day+a+day; return sum_day; } int sumyear(int year) { int sum_year=0,i; for(i=2000;i

2011年建筑装饰专业施工与构造课程设计

建筑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 ——课程设计 项目名称: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 专业:建筑装饰 班级:09建筑装饰三班 指导教师:余关涛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装饰工程系编制 2011年5月10日

一、《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的课题 来源:p73 课本第四章课后习题2.3 房型:6mx12m的小型设计工作室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训练项目。以真实装饰工程的某一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深入工地和市场,熟悉装饰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及工艺流程,进行独立的实战技能训练,调动学生的参入意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胜任相关技术岗位的工作。 (三)课程设计的要求 1、本次课程设计以个人为单位。 2、施工图设计一份,全班图纸不得重复,施工图不少于8张(A4)。 3、所涉及的施工工艺不少于三种,每种施工工艺解说不少于500字。 4、课程设计心得一份,不少于500字。 5、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自己动手,深入工地和材料市场,收集相关资料,在规 定时间内课程设计任务,用A4纸打印,共不少于12张。 (四)施工图设计的内容 1、施工图设计封皮及图纸目录等 2、平面布置图,顶棚布置图,地面材料布置图,照明电路图,设计区立面图,和大样图等等。 3、绘制装饰构造图、施工详图和设计说明。 (五)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成绩分为:优秀(90分及其以上)、良好(80~90分)、中等(70~80分)、及格(60~70)、不及格(60分以下)五等,成绩评定主要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成绩评定为不及格: (1)设计内容有抄袭行为或有意给别人抄袭的,凡报告相同均为0分。 (2)仅完成部分设计内容未达到课程设计要求的。 (3)无正当理由迟交课程设计报告的。

2011年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2011年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一、作业题目 2011年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大型作业给出了3道题目,供大家凭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其中之一完成。这3道作业题目如下: 1.通用进制转换程序 2.两位数加减乘除程序 3. 二、交付的文档材料 1.程序系统说明书 内容包括: (1)程序系统总体的功能模块调用图及模块功能说明。 (2)程序系统的详细框图(每个子程序的流程图)。 (3)程序界面图。 (4)程序清单。 2.设计和实现的技术特点、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3.课程设计的体会。 4.程序源程序和可执行程序 三、评分说明 独立完成:60分,雷同或抄袭者不及格; 设计技术及技巧使用:25分; 文档质量:10分; 按时完成:5分。 可以自主扩充功能,有创新加分。 四、参考书 1.课本 2.《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五、交付时间:课表安排上机时间结束后的10天内。

题目一通用进制转换程序 一、题目要求 实现不同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常用进制二、八、十、十六进制) 程序功能: 1.能通过键盘输入任一种进制,有相应的提示信息。 例如please input a Bina ry data: 2. 输入的数据要有容错检测。 例如输入的二进制数据为1200则应该出现错误信息提示。(因为2在二进制中是不允许的 3.输出的数据要有进制选择。 例如请选择输出数据的进制(0-二进制,1-八进制……) 二、重点考察 1.用汇编实现简单的算法。 2.用汇编实现简单的数据结构。 3.可执行程序的参数使用。 4.INT 21H系统功能调用中有关显示与输出的操作 5.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456789)

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规范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科目: 题目: 姓名: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课程设计报告的格式 一、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课程设计报告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A.任务书; B.目录; C.正文; D.参考文献;E.附录。 课程设计题目 摘要(200~300字) 目录 1.概述 包括课程设计选题、项目背景、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目的、课程设计报告的组织等内容。 2.课程设计任务的需求分析 2.1任务描述 2.2需求描述的规范文档(要画出DFD数据流图和DD(数据字典)) 3.概念结构设计 3.1概念结构设计工具(E-R模型) 3.2XXX子系统(局部) 3.2.1子系统描述 3.2.2分E-R图 3.2.3说明 3.3YYY子系统 3.3.1子系统描述 3.3.2 分E-R图 3.3.3 说明 …… 3.X 总体E-R图 3.X.1 E-R图的集成 3.X.2 总体E-R图 4.逻辑结构设计(参考教材P16图1-10逻辑结构设计步骤) 4.1关系数据模式 4.2优化 5.数据库物理设计与实施(至少包含前4节) 5.1数据库应用的硬件、软件环境介绍 5.2表结构设计 5.3索引的设计

5.4视图设计 5.5 存储过程 5.6 触发器 5.7 游标 5.8建立数据库 5.9 建立表 5.9 加载数据库测试数据 6.数据操作 6.1数据查询操作 6.2数据更新操作 6.3数据维护操作 6.4其他 7.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实现 8.设计心得体会 9.参考文献 二、书写要求 1.层次标题 层次标题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词(或词组)类型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 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英文输入状态下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2.1”,“3.1.2”等;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编号与标题或文字间空一个汉字的间隙。段的文字空两个汉字起排,回行时顶格排。 报告正文撰写的题序层次格式 2.篇眉和页码 篇眉从摘要开始,内容与该部分的一级标题相同。 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1,2,3……)连续编排,之前的部分(中文摘要、目录等)用大写罗马数字(Ⅰ,Ⅱ,Ⅲ……)单独编排,均居中排列。 3.有关图、表、表达式 (1)图

东南大学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报告

沥青路面厚度设计 计 算 书 学号: 姓名: 班级: 成绩: 日期:2014年9月

沥青路面厚度设计 A、基本情况 某地拟新建一条二级公路省道,路线总长21km,双向四车道,路面宽度为16m,该地属公路自然区划IV区,路基为低液限粘土土质,填方路基最大高度2.1m,路床顶距地下水位平均高度1.4m,属中湿状态,根据室内试验法确定土基回弹模量50MPa,年降雨量1200mm,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0℃。拟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根据规范规定,查表得其设计使用期12年。 B、交通荷载情况 根据区域交通分析预测近期交通组成和交通量如表1所示,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4%。 表1 近期交通组成与交通量 要求:试根据交通荷载等级,选择相应的基层(和底基层)材料进行组合设计,并根据进行沥青路面厚度设计计算,编制计算书(计算书格式及编目示例附后)。

一、基本设计条件与参数 依题意得,基本设计条件如下:新建二级公路,双向四车道,路面宽度16m ,公路自然区划IV 区,低液限粘土土质,填方路基最大高度2.1m ,路床顶距地下水位平均高度1.4m ,中湿状态,年降雨量1200mm ,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0℃。 基本参数如下:土基回弹模量50MPa ,设计使用期12年,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4%。 二、交通量分析 本设计的累计当量轴次的计算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 1. 当设计弯沉值为指标时,当量轴次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如下: 4.35 121 k i i i P N C C n P =?? = ? ??∑ 注:轴载小于25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查《规范》得该公路车道系数为0.4,累计当量轴次计算如下: ()[]()[] (次)6 12 10835.84.0418.402704 .0365104.0136511?=???-+=?-+= ηN r r N t e 属于中等交通。 2. 以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计算当量轴次

课程设计要求2011

2011信息安全专业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说明 一、设计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之由抽象到具体;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实验手段与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相比,课程设计独立设课,具有更多的学时,给学生更多自行设计、自主实验的机会,充分放手让学生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内容 在下列内容中任选其一: 题目一:进程调度算法的设计 设计要求: ①设计进程控制块PCB表结构,分别适用于优先数调度算法和循环轮转调度算法。 ②建立进程就绪队列。针对对两种不同算法编制入链子程序。

③编制两种进程调度算法:1)优先数调度;2)循环轮转调度;并实施进程调度。 设计技术参数: ①本程序用两种算法对五个进程进行调度,每个进程可有三个状态(就绪、运行、阻塞),并假设初始状态为就绪状态。 ②为了便于处理,程序中的某进程运行时间以时间片为单位计算。各进程的优先数或轮转时间数以及进程需运行的时间片数的初始值均由用户(键盘输入)给定。 ③在优先数算法中,优先数的值为50与运行时间的差值,即P_TIME-process->needtime。进程每执行一次,优先数减3,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在轮转算法中,采用固定时间片(即:每执行一次进程,该进程的执行时间片数为已执行了2个单位),这时,CPU时间片数加2,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2,并排列到就绪队列的尾上。 ④对于遇到优先数一致的情况,采用FIFO策略解决 题目二:银行家算法设计 设计要求:

VB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规范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计算机课程设计报告规范细则 一、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 封面:请参照后面给出的模板制作封面 2 目录 3 正文 正文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 (1)绪论(前言):主要包括 j本设计课题目的及意义,重点解决了什么问题; k通过设计,系统实现的具体功能; l系统的主要特点或亮点、创新点; m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2)功能需求分析:主要包括 j 课题的社会和技术背景,目前的发展现状、客户目前的现状; k 客户或功能需求分析; l 通过分析确定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m 通过分析确定系统具体的功能要求。 (3)系统设计:主要包括 j 采用的软件及开发平台; k 项目的总体方案即总体框架或框图,包括模块及模块间的联系等; l 项目的详细设计,包括模块的功能、数据结构及算法等。 (4)技术实现:主要包括术 j 主要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 k 主要技术问题或难题的解决方法; l亮点或创新点的实现; (5)结束语:总结与体会 主要简述自己通过本次设计得到的经验教训、收获和体会,并对为帮助或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如指导教师、同学等)表示谢意。 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5 附录(可选) 对于一些比较冗长、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如公式推导、程序源代码、有关工程标准等)可以编入附录中。 6 成绩评定表 二、

课程设计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一律用A4规格复印纸打印输出。打印英文用新罗马体12号字,版面上空2.5cm,下空2cm,左空2.5cm,右空2cm,正文用小四号字,1.5倍行距,页码用五号字。文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2.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量和单位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章节标题层次 全部章节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每一章另起一页。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汉字“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三级。 7.注释 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 ]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插图必须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或用计算机绘图,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并用五号宋体在图位下方居中处注明,图与图号、说明等应在同一页纸上出现。。 11.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