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专题复习学案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专题复习学案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专题复习学案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专题复习学案

【考试说明】

1、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学目标要求】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联图。(2)、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3)、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边界类型。

河口三角洲 风力侵蚀 成都平原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风力沉积 新疆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溶蚀)

黄土高原的形成 新月形沙丘

流水沉积

云南路南石林

【例题讲练一】(2011珠海测试题改编)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它是一种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在内陆盆地中沉积的砂岩、砾岩等)地貌。右图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两个小题。

1、左图中对应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右图中的地质作用分别为( ) A 、a ② B 、b ① C 、c ③ D 、d ④

2、有关左图中岩石类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 ②受高温高压变质作用形成 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 ④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⑤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变式训练一】(汕尾2011调研题)

1、下图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甲——a ——侵蚀——兴建深水港 B 、甲——c ——沉积——兴建聚落 C 、乙——a ——沉积——种植农作物 D 、乙——c ——侵蚀——修筑防护堤

【基础要点二】

六大板块的名称及板块的边界类型

(2)、写出下列地区两侧的板块名称及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

日本群岛: 边界类型: 新西兰南岛、北岛: 边界类型: 智利: 边界类型: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边界类型:

【例题讲练二】

读大洋板块俯冲图, 利用此图不能..

正确解释下列地表形态成因的是( )

A 、H 处表示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B 、A 处表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

C 、E 处表示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D 、P 处表示大西洋中大洋中脊的形成

【变式训练二】(汕尾2011调研题改编)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震中位于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震源深度24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海啸,多地被淹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完成下列两个小题。 1、造成这次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的成因的及所处板块边界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俯冲带上,属生

长边界

B 、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属消

亡边界

C 、地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的张裂边界上,地球

内能沿着地壳的张裂处能量集中爆发

D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在板块的交界处,

地质构造不稳定,多火山和地震 2、海啸的形成原理可概括为:“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俯冲运动,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累弹性能量.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

(1)、在左图中,在相应的位置填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两大火山地震带: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海啸形成顺序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丙—丁—乙—甲 C 、乙—丙—丁—甲 D 、丙—甲一乙一丁

【课堂测练】

1、(2010·广东文综)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 ( )

A 、侵蚀—搬运作用

B 、搬运—堆积作用

C 、风化—侵蚀作用

D 、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读下列地貌景观图,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丙和丁

D 、丁和乙 3、下图中的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中各序号与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 A 、①—变质作用 B 、②一风化作用

C 、③—重熔再生作用

D 、④一侵蚀作用

甲 乙

地质作用学案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一、内力作用 自主地带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它主要表现 为、、。其中,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的类型比较

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 844.43米。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C.变质作用D.流水作用 (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 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A.搬运作用B.内力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 (3)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削高填低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二、外力作用 自主地带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 有、、、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合作探究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 对个问题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第二个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第三个问题以学生自学、教学归纳、引导为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或录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6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地震 请大家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哪些地方易发生地震? 震源与震中是怎样区别的?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即板块运动有关,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从图4.24中可看出:震中和震源在一条垂线上,震中位于地 面,而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即发生地震的源地。

地震的大小就是震极。一般情况下: 地震,特别是震级较高的大地震,其破坏程度是很大的。 下面我们继续观看录像,看火山是如何喷发的? 2.火山 请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火山是如何喷发的? 火山分为哪几类? 火山的分布与地震有何关系? 火山的分布与地震的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也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像日本、印度尼西亚、智利等国就多火山、地震。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但火山大多是死火山,只有少数活火山,如台湾的七星屯火山。 火山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如图 4.27所示。又如,1987年1月,危地马拉的帕卡亚火山爆发,烟柱高达4000多米,火山灰飘落在危地马拉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大量牲畜死亡,无数咖啡园和房屋被毁。据统计,在过去XX多年中,全世界已有100多万人死于火山爆发之中。 同学们对火山和地震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知识。 “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师说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4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课时作业

【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4地质循环与地质 作用课时作业 (2013·自贡诊断)下图示意某地某种构造地貌。读图回答1~2题。 1.该构造地貌是( ) A.背斜谷 B.向斜山 C.陨石坑 D.火山 解析:从图中的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可以肯定图示区域地貌为山地地貌,不是地势低洼的谷地,也不是洼地,排除选项A、C的可能。图中⑤的外围等高线是600,且是处在700和600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等高线,按照“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肯定该山地的山顶存在一个洼地,不可能是向斜山,只可能是火山喷发的火山口,故整个山体地貌是一座火山。故选D。 答案:D 2.根据图上信息,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A.①地海拔比②地低 B.③地海拔比④地高 C.①地与②地的相对高度不可能小于③地和④地 D.④地和⑤地的相对高度有可能大于③地和⑥地 解析:从图上不难看出图上的等高距为100米,①②两地的海拔都在200到300米之间,没有办法直接比较出它们之间的高低关系。③④两地的海拔都在600到700米之间,也没有办法直接比较出它们之间的高低关系。①②之间的相对高度与③④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存在着大于、等于、小于的三种可能,故选项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④地的海拔在600到700米之间,⑤地的海拔在700到800米之间,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大于0小于200米;③地的海拔在600到700米之间,⑥地的海拔在700到800米之间。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也是大于0小于200米,完全有存在④地和⑤地的相对高度大于③地和⑥地的相对高度的可能。 答案:D (2013·绵阳诊断)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左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据此回答3~4题。

土壤形成基本规律,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试论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答: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①、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影响 A、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地壳运动抬升出露于陆地表面。这个以地质历史为周期的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 B、对土壤形成影响:大循环中以岩石的风化和风化产物的淋溶剥蚀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化过程表现为原生矿物的破坏以及其中养分的释放,它对土壤系统是一种重要的输入过程;而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系统来说则是一种输出过程,它使系统中的物质流失,使有效养分不能集中于土壤表层。 ②、生物小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影响 A、生物小循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对立统一的过程(即通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储存于活质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土壤,并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而重新进入土壤中的过程)。这个循环的范围相对较小、效率高。 B、对土壤形成影响:在土壤形成与发育过程中涉及生物小循环中的吸收、归还和分解三个环节的物质流通。 ③、二者之间的关系 A、生物活动过程是与土壤物质淋溶、流失作用相抗衡的调节机制。这是由于地质大循环中风化过程与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系统养分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不协调,而生物活动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供求矛盾,生物过程由于速度快、效率高,它既能把风化释放出来的有效养分保存于土壤中。 B、地质历史上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终也将纳入地质大循环的行列之中,没有地质大循环就没有生物小循环。 概言之,地质大循环乃是土壤形成的基础,生物小循环则系土壤形成的核心。在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中,生物起着积极主导的作用。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点) ①、海洋本身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 ②、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是到达地表的太阳能的主要接收者和蓄积者海水冷却时将向大气散发大量的热、增温时将从空气吸收大量的热),海洋借助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地理现象。 ③、海洋的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④、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过程 A、蒸发和降水是海气之间的水量交换,伴随着物质的交换,还有能量的传输和交换半因此蒸发既包含在水量平衡中,又包含在热量平衡中,入它成为联系水热平衡的纽带。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因而它们即影响海水的温度,又影响海水的盐度,从而也影响到海水的密度,这是导致大洋温盐环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B、海洋与大气之间还进行着多种气体的交换,如二氧化碳的交换就对气候有重大意义; C、海洋与大气之间也进行者广泛的固体物质交换。陆源物质、火山物质、宇宙物质通过大气进入海洋,构成海洋沉积物重要来源;由于海浪花破碎和海水气[泡破裂等原因,海水中的盐粒会进入大气参加水循环。 ⑤、洋流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A、洋流对热量的输送,如北大西洋暖对沿岸气温的影响;

广东省湛江一中高中地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广东省湛江一中高一地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学 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地震 (1)定义:岩层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突然①__________或②________,能量急剧释放,并以③__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地震构造 a .图中C 为④________、B 为⑤________、BC 为⑥____________、AB 为⑦__________。 b .D 位于⑧________线上,是指地面⑨____________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 震级 烈度 定义 表示地震大小等级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因素 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 建筑 一次地震 的数量 1个 多个 (4)震级分类标准 按震级??? ?? 造成破坏:5级以上造成重大损害:7级以上 (5)分布? ?? 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地震带??? ?? ⑩ 地带? 地带 2.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主要物 质组成 不稳定的?__________ 大量的?____________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____________ 发生 条件 ?________________,地势起伏较大,?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地形,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 诱因 ?________,工程建设 ?________、冰雪融水 危害 破坏?______、建筑物、○ 21______,造成人员伤亡等 ①断裂 ②错位 ③地震波 ④震源 ⑤震中 ⑥震源深度 ⑦震中距 ⑧等震 ⑨破坏程度 ⑩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岩体与土体 ?泥沙石块 ?山区沟谷 中 ?岩体比较破碎 ?植被覆盖较差 ?陡峻 ?重力作用 ?暴雨 ?农田 ○ 21道路 滑坡 泥石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发生 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①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

2020届高考地理大一轮试题第五章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作业(湘教版)

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模拟题组 (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瓦屋山(左图)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海拔最高为3 522米,垂直高差近1 000米,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地质学家誉其为“中国桌山,人间仙台”。瓦屋山顶部由坚硬的玄武岩组成,下面是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1~2题。 1.右图中,能代表瓦屋山顶部岩石类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瓦屋山顶成“桌台状”,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岩浆活动、侵蚀作用、固结成岩、沉积作用、断裂上升 B.岩浆活动、断裂上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2.C 1题,根据材料,瓦屋山顶部岩石为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型岩浆岩。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三类岩 石都能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即只有一个指向的箭头。图中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正确。第2题,瓦屋山顶为玄武岩,下面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说明石灰岩形成早于玄武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才有岩浆活动,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周边悬崖陡壁围绕,说明桌状山是断裂上升后,受外力侵蚀形成平坦“桌台状”山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C正确。 (2018湖北荆州质量检查)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3千米,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于陆壳性质,但厚度往往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有宽有窄。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完成3~5题。

浙江省2020届高三地理选考二轮复习课后作业 专题三:岩石和地质循环

2020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岩石和地质循环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下图)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它建在裂隙发育、岩层近于水平、颗粒较细的砂岩石壁上,虽历经多次地震,但仍保存至今。千余 年来,云冈石窟风化严重,岩石呈板状剥落。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岩石 A.形成于地球表层B.由岩浆侵入形成 C.经历高温高压作用D.由侵蚀作用形成 2.导致云冈石窟风化严重的主要因素是 A.植物B.地震C.风D.水 澳大利亚威廉湾国家公园绿水潭以其碧绿的海水和花岗岩巨石环绕的海滩而享有盛名。下图为“绿水潭景区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景区的岩石 A.多气孔B.可能含有化石 C.多层理构造D.球状风化明显 4.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A.岩浆喷发→地壳下沉→变质作用 B.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岩浆喷发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D.地壳下沉→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广东河源拥有全球馆藏数量第一的恐龙蛋化石,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恐龙蛋、恐龙骨骼以及恐龙足迹“三位一体”的恐龙化石资源的地区之一。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岩石中,有可能分布恐龙蛋化石的是 A.大理岩B.花岗岩C.砂岩D.玄武岩 6.形成恐龙蛋化石的地质作用是 A.固结成岩B.冷却凝固C.重熔再生D.变质作用 下图为某处地层地质剖面图,其中①至④代表所在地层形成时间越来越早。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岩石的成因,甲、乙两处的岩石分别为 A.岩浆岩和变质岩B.沉积岩和变质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D.变质岩和沉积岩 8.图中⑤处岩石发生了变质,形成的岩石最可能是

A.石灰岩B.大理岩 C.花岗岩D.板岩 图Ⅰ是浙江省宁波市花番岛海岸的“石瀑”奇观,它是火山熔岩冷凝后,形成的柱状节理群。图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形成“石瀑”的岩石属于图Ⅱ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0.造成图Ⅰ中“石瀑”悬挂在半空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 下图示意北美洲四个相距较远地点的岩层剖面,岩层没有发生翻转,数宇①、②、③、④代表岩层中的化石。据此完成11、12题。 11.指示化石是指通常只和某一特定时代的岩石共生的化石。数字①、②、③、④最能代表指示化石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2.四地岩层中最古老的是 A.黄褐色沙岩B.灰色石灰岩C.黑色页岩D.绿色页岩 13.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曾经地势低洼 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冰川地貌广布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2地质灾害学案2人教版必修1.docx

第二节地质灾害 学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影响。 2.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影响。 自主预习 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 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一、地震 1.概念 2.衡量指标 3.危害 4.分布 二、滑坡和泥石流 (一)滑坡 1.概念 2.分布及条件 3.危害 (二)泥石流 1.概念 2.分布及条件 3.危害 (三)中国的滑坡和泥石流 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 分小组梳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其特点。以地震的分布与特点为例。 例:地震 世界分布:世界两大地震带——①环太平洋;②地中海—喜马拉雅。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带上,新西兰、菲律宾、我国台湾、经日本到阿留申群岛,以及东缘的美洲西海岸。

我国地震的分布: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岛。 预习模块三: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预习模块四:拓展知识补充 震级与烈度 (1)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2)烈度 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受到地震影响的强弱或破坏程度。它与地震震级大小有关,还与震中距离、震源深浅、当地的地质、岩石、土壤、地下水及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等条件有关。 (3)关系 震级与烈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的烈度大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课堂探究 案例探究一:我国为什么滑坡、泥石流多发? 案例探究二:教材第109页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思维导图构建】

高考地理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4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专题04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大瓦山位于我国四川省,横断山东侧,为世界第二大桌状山。桌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完成1、2题。 1.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 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 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 2.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 ) A.桌状山 B.丹霞地貌 C.雅丹地貌 D.喀斯特地貌 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一处绝壁之巅。这里海拔1 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 3.郭亮村绝壁岩层( ) A.具有层理构造 B.含有丰富的化石 C.由变质岩构成 D.由岩浆冷凝而成 4.郭亮村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 A.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 B.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 C.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断裂抬升、固结成岩 D.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 长江流域面积广阔,地貌类型多样。图甲为蜿蜒于四川、西藏、云南三省(区)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景观,该地区森林覆盖率低。图乙为鄱阳湖附近区域图。据此完成5~7题。 5.图甲所示河谷中碎石遍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炎热干燥,岩石物理风化严重 B.河谷多大风天气,风力搬运作用强烈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2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定义: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要素 (1)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 (3)震源:地震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4)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5)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6)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7)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 (2)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3)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分布地区 (1)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

(2)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3)我国的地震灾害 ①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②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定义: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滑坡多发原因?? ? ? ??? ?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山地丘陵区 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泥石流 (1)定义: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淤塞江河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3.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 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一、判断题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个烈度。( ) 2.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烈度不一定相同。( ) 3.滑坡多发生在山坡上。( ) 4.泥石流多发生在山谷中。( ) 5.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地形陡峻、松散物质多和短时间有大量水流。( ) 答案:1.× 2.√ 3.√ 4.√ 5.√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作业(含答案)

专题4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一、选择题 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图X4-1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读图,回答1~3题。 图X4-1 1.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因为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淀积最快 B.因为b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淀积最快 C.因为c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淀积 D.因为d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淀积 2.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纹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 ②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③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 ④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 ⑤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⑥白宽黄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地貌与边石坝形成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A B C D

图X4-2 图X4-3为山西南部部分地区地质构造及其发育的地形示意图。完成4~5题。 4.该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是( ) A.断层 B.背斜 C.山岭 D.山谷 图X4-3 5.因两侧地层陷落,紫金山地层相对凸起,导致图示区域汾河改道,其流向( ) A.由向北流变成向东流 B.由向东流变成向南流 C.由向西流变成向北流 D.由向南流变成向西流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图X4-4示意太行山某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6~7题。 图X4-4 6.关于该峡谷各部分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7.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

2010级自然灾害学案—地质灾害试题已经调整好

第一单元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第一节地质灾害 【高考链接—地震】 (2011年高考上海卷)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目前地震预防与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 1.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在下列板块中,与相邻板块形成消亡边界最多的是 A.南极洲板块 B.美洲板块 C.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2.下列我国省区中,属于地震重点预防区的是 A.湖南、内蒙古 B.内蒙古、云南 C.台湾、云南 D.台湾、湖南 3.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检测的是 A.山体位移 B.地震震级 C.震源深度 D.地震烈度 (2010江苏卷)2010年1月,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里氏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两次大地震( )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5.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B.终年光照充足 C.雨热同期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巩固练习—地震】 读图回答1~2题。 1.某日n地发生里氏8.0级地震,如果其他条件相同,m地烈度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离震中较远B.震级小 C.震源较深 D.位于板块内部 2.我国四大高原中,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是(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4.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名师精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5

专题二:地质灾害之 中国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特点 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4、以某地质灾害为例,提出相应防御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归纳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区域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并提出防御措施;联系实际生活,把握地质灾害避险小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利用图表信息,分析问题;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重点】 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 的原因 2、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难点】 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地质灾害专题学习的第三课时,在前两节课中,学生学习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 成原理,基本把握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地质灾害分 布特点,并根据灾害的发生条件和原因,阐述灾害防御措施,聊聊日常生活避险。 ,归纳我国地震灾害分布特点。

结合以上特征,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尤其是青藏和云 (板块交界,构造运动频繁,多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地质灾害如何防御(提示:可从形成原因入手)归纳 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知识 【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53、P58,第14题,测评:P4,第24题 【板书设计】专题二地质灾害 二、中国地质灾害 1、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地震:东部和西部板块交界处,西多东少 滑坡、泥石流:地形阶梯交界处,中部季风气候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分析 2、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修筑护坡、固坡工程;保护植被,改善地表条件;完善排水工程建设非工程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减少大型工程对山体的破坏等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专题复习学案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专题复习学案 【考试说明】 1、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学目标要求】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联图。(2)、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3)、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边界类型。

河口三角洲 风力侵蚀 成都平原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风力沉积 新疆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溶蚀) 黄土高原的形成 新月形沙丘 流水沉积 云南路南石林 【例题讲练一】(2011珠海测试题改编)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它是一种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在内陆盆地中沉积的砂岩、砾岩等)地貌。右图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两个小题。 1、左图中对应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右图中的地质作用分别为( ) A 、a ② B 、b ① C 、c ③ D 、d ④ 2、有关左图中岩石类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 ②受高温高压变质作用形成 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 ④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⑤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变式训练一】(汕尾2011调研题) 1、下图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甲——a ——侵蚀——兴建深水港 B 、甲——c ——沉积——兴建聚落 C 、乙——a ——沉积——种植农作物 D 、乙——c ——侵蚀——修筑防护堤 【基础要点二】 六大板块的名称及板块的边界类型 甲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学案

如:等。 三、典题训练: 1.下列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地震B.火山C.泥石流D.洪涝 2.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 (2)此图说明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性。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达标检测】 1.大多数地震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A.火山活动B.地质构造 C.外力作用D.褶皱形态 2.地震作为主灾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有() ①海啸②滑坡③火山喷发④龙卷风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3.位于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山脉是() ①天山山脉②台湾山脉③喜马拉雅山脉④太行山脉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4.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与破坏植被、不适当地开挖无关

B.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一定与地震的发生有关 C.一种原发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 D.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5.关于1976年7月发生唐山大地震的正确叙述是() A.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同 C.市内有个别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 D.离震中远近不同地方的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6.在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灾种是() A.地震灾害B.滑坡 C.泥石流D.火山喷发 7.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 A.震源深度B.震中距 C.震中D.烈度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水下10km(北纬3.9度,东经96度)发生8.7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称,印尼发生的海下地震的震级达到9.0级)。震中距海岸约30km,地震及其引发的强大海啸,给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8~9题。 8.有关此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B.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9.在此次海啸中,死亡较多的外国旅客中,主要来自西、北欧国家。西、北欧国家的游客多选择在冬季去这一带旅游,一个重要的自然原因是() A.西、北欧国家缺少冬季旅游景点 B.西、北欧国家地处中高纬西风带,冬季太阳高度小、光照少,天气冷湿 C.西、北欧国家地处中高纬度,此时,大多数地区处于极夜时期 D.现代交通的发展 10.下列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的是() A.地震B.滑坡

(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灾害 第三节 地质灾害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质灾害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地震灾害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示意图 3.震级和烈度 震级烈度 定义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 破坏程度的指标 单位级度 影响 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 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还 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分类 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 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 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 4.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5.频发地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6.我国多发地 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聚有大量水流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我国多发地 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思考观察下图,说一说泥石流发生时的正确逃生路线。 答案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逃生。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概述第2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2课时地质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2课时地质灾害 1.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危害。(重难点) 2.掌握主要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重点) 3.运用地图说明主要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重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地震 阅读教材P15第2段~P19第3行,完成下列问题。 1.地质灾害概念 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2.地质灾害类型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3.地震 (1)概念: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 (2)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 (3)危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还可以引起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4)烈度 ①概念: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 ②影响因素:震级越高,烈度越大;距震中距越近,烈度越大;震源浅,烈度大;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牢固程度。 (5)主要分布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正误判断: (1)地震释放的能量用烈度表示。( ) (2)海啸能引发地震等次生灾害。( ) (3)伊朗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 ) 【提示】 (1)×地震释放的能量用震级表示。 (2)×地震能引发海啸、滑坡等次生灾害。 (3)×伊朗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 教材整理2滑坡和泥石流 阅读教材P19第2段~P20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滑坡 (1)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 专题二 第一讲 地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试题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专题二第一讲地质循环和地质 作用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福州调研)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 B.⑤ C.③ D.④ 解析:第1题,此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丘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第2题,此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从图中可以看雅丹地貌的岩石具有岩理结构,应为沉积岩。图中①是岩浆,②是侵入岩,③是喷出岩,④是沉积物,⑤是沉积岩,⑥是变质岩。故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⑤。 答案:1.B 2.B (2011·广州调研)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③①②表示的地壳物质变化过程是( ) A.从变质岩到岩浆岩B.从沉积岩到变质岩 C.从岩浆岩到沉积物D.从岩浆岩到变质岩 解析:第3题,图中①是峡谷地貌,由流水侵蚀而成;②是河口三角洲,流水堆积所致; ③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锥;④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第4题,③图表示岩浆

岩的形成,经①图所示的流水侵蚀作用,最终大量泥沙等碎屑物在河口地带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图②)。 答案:3.D 4.C 5.(2011·广东高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判读能力。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故甲处为断层。 答案:B (2011·南京模拟)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回答6~7题。 6.图示的外力是( ) A.流水B.海浪 C.冰川D.风力 7.新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 A.自然环境整体性强 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近 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 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这种外力侵蚀作用以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较为典型,故这种外力是指风力。第7题,新疆的地形以“三山夹两盆”著名,其中新疆中部的天山可将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南、北疆的自然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它们的侵蚀强度存在很

最新整理高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高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高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高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