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专题三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核心突破】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壳的物质循环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4.地质构造的规律与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天然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密度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矿床位置:例如,岩层中吉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

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雨水容易汇集.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

5.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④沿海地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6.板块边界与地形的关系

【典例探究1】

图为“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不正确的有()

A.①为大气平流层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双选)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专题提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中的序号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序号与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沉积作用

B.②一风化作用

C.③—重熔再生作用 D.④一侵蚀作用

2.④作用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 )

A.石灰岩

B.大理岩

C.玄武岩

D.砂岩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为 ( )

A.3

B. 4 C .5 D.6

4.以下对图中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②之间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②④之间

B.板块挤压处⑤的地层年龄较轻

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②地多石灰岩矿

D.③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砾石层 D.石英

6.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

②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

③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④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沙坡是河床底部的一种微地貌类型,一般河流中均有存在。它是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的结果。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

②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

③该河流从左向右流动

④该河流从右向左流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若该河流位于南半球,则能正确表示沙坡脊部走向与河岸位置关系的是(箭头代表河流流向,阴影代表沙坡脊部) ( )

二.综合题

9.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并确定研究步骤如图。请你按要求参与课题的研究。

(1)下图是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和实测情况绘制的当地地质封面及地表等温线(单位:℃)分布图,甲地等温线向北弯曲的原因是,甲地地形的成因是。

(2)图中乙、丙两地的地貌类型是什么?形成有何差异?

(3)请为当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你的构想。

10.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面图(甲、乙、丙)以及流

水外力作用方式:A ,以作用力为主,B ,

以作用力为主,C ,以作用力为主。

(2)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深,大,

多,水能资源;C处河段特征:,泥沙,

江面宽广,利于。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下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专题三《地质循环与地质作

用》参考答案

【典例探究1】 1.BD 2. BC

【专题提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l.C 2.C 3.B 4.A 5.B 6.A 7.A 8.B

二.综合题

9.(1)甲地是山谷,地势比邻近的同纬度地区低,所以等温线向北弯曲甲地在断层线上,岩石破碎极易被侵蚀,形成河谷

(2)乙地是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丙地是背斜成山,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岩层受水平挤压,隆起上升形成山地。

(3)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陡坡退耕还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对当地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营造薪炭林,发展小水电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

10.(1)乙流水侵蚀、下切甲流水侵蚀和搬运丙沉积

(2)下切落差峡谷丰富流速慢沉积航行

(3)C

地质作用学案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一、内力作用 自主地带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它主要表现 为、、。其中,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的类型比较

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 844.43米。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C.变质作用D.流水作用 (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 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A.搬运作用B.内力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 (3)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削高填低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二、外力作用 自主地带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 有、、、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合作探究

【师说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4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课时作业

【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4地质循环与地质 作用课时作业 (2013·自贡诊断)下图示意某地某种构造地貌。读图回答1~2题。 1.该构造地貌是( ) A.背斜谷 B.向斜山 C.陨石坑 D.火山 解析:从图中的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可以肯定图示区域地貌为山地地貌,不是地势低洼的谷地,也不是洼地,排除选项A、C的可能。图中⑤的外围等高线是600,且是处在700和600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等高线,按照“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肯定该山地的山顶存在一个洼地,不可能是向斜山,只可能是火山喷发的火山口,故整个山体地貌是一座火山。故选D。 答案:D 2.根据图上信息,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A.①地海拔比②地低 B.③地海拔比④地高 C.①地与②地的相对高度不可能小于③地和④地 D.④地和⑤地的相对高度有可能大于③地和⑥地 解析:从图上不难看出图上的等高距为100米,①②两地的海拔都在200到300米之间,没有办法直接比较出它们之间的高低关系。③④两地的海拔都在600到700米之间,也没有办法直接比较出它们之间的高低关系。①②之间的相对高度与③④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存在着大于、等于、小于的三种可能,故选项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④地的海拔在600到700米之间,⑤地的海拔在700到800米之间,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大于0小于200米;③地的海拔在600到700米之间,⑥地的海拔在700到800米之间。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也是大于0小于200米,完全有存在④地和⑤地的相对高度大于③地和⑥地的相对高度的可能。 答案:D (2013·绵阳诊断)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左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据此回答3~4题。

土壤形成基本规律,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试论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答: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①、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影响 A、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地壳运动抬升出露于陆地表面。这个以地质历史为周期的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 B、对土壤形成影响:大循环中以岩石的风化和风化产物的淋溶剥蚀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化过程表现为原生矿物的破坏以及其中养分的释放,它对土壤系统是一种重要的输入过程;而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系统来说则是一种输出过程,它使系统中的物质流失,使有效养分不能集中于土壤表层。 ②、生物小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影响 A、生物小循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对立统一的过程(即通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储存于活质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土壤,并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而重新进入土壤中的过程)。这个循环的范围相对较小、效率高。 B、对土壤形成影响:在土壤形成与发育过程中涉及生物小循环中的吸收、归还和分解三个环节的物质流通。 ③、二者之间的关系 A、生物活动过程是与土壤物质淋溶、流失作用相抗衡的调节机制。这是由于地质大循环中风化过程与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系统养分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不协调,而生物活动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供求矛盾,生物过程由于速度快、效率高,它既能把风化释放出来的有效养分保存于土壤中。 B、地质历史上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终也将纳入地质大循环的行列之中,没有地质大循环就没有生物小循环。 概言之,地质大循环乃是土壤形成的基础,生物小循环则系土壤形成的核心。在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中,生物起着积极主导的作用。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点) ①、海洋本身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 ②、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是到达地表的太阳能的主要接收者和蓄积者海水冷却时将向大气散发大量的热、增温时将从空气吸收大量的热),海洋借助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地理现象。 ③、海洋的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④、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过程 A、蒸发和降水是海气之间的水量交换,伴随着物质的交换,还有能量的传输和交换半因此蒸发既包含在水量平衡中,又包含在热量平衡中,入它成为联系水热平衡的纽带。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因而它们即影响海水的温度,又影响海水的盐度,从而也影响到海水的密度,这是导致大洋温盐环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B、海洋与大气之间还进行着多种气体的交换,如二氧化碳的交换就对气候有重大意义; C、海洋与大气之间也进行者广泛的固体物质交换。陆源物质、火山物质、宇宙物质通过大气进入海洋,构成海洋沉积物重要来源;由于海浪花破碎和海水气[泡破裂等原因,海水中的盐粒会进入大气参加水循环。 ⑤、洋流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A、洋流对热量的输送,如北大西洋暖对沿岸气温的影响;

2020届高考地理大一轮试题第五章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作业(湘教版)

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模拟题组 (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瓦屋山(左图)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海拔最高为3 522米,垂直高差近1 000米,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地质学家誉其为“中国桌山,人间仙台”。瓦屋山顶部由坚硬的玄武岩组成,下面是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1~2题。 1.右图中,能代表瓦屋山顶部岩石类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瓦屋山顶成“桌台状”,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岩浆活动、侵蚀作用、固结成岩、沉积作用、断裂上升 B.岩浆活动、断裂上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2.C 1题,根据材料,瓦屋山顶部岩石为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型岩浆岩。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三类岩 石都能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即只有一个指向的箭头。图中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正确。第2题,瓦屋山顶为玄武岩,下面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说明石灰岩形成早于玄武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才有岩浆活动,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周边悬崖陡壁围绕,说明桌状山是断裂上升后,受外力侵蚀形成平坦“桌台状”山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C正确。 (2018湖北荆州质量检查)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3千米,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于陆壳性质,但厚度往往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有宽有窄。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完成3~5题。

浙江省2020届高三地理选考二轮复习课后作业 专题三:岩石和地质循环

2020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岩石和地质循环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下图)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它建在裂隙发育、岩层近于水平、颗粒较细的砂岩石壁上,虽历经多次地震,但仍保存至今。千余 年来,云冈石窟风化严重,岩石呈板状剥落。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岩石 A.形成于地球表层B.由岩浆侵入形成 C.经历高温高压作用D.由侵蚀作用形成 2.导致云冈石窟风化严重的主要因素是 A.植物B.地震C.风D.水 澳大利亚威廉湾国家公园绿水潭以其碧绿的海水和花岗岩巨石环绕的海滩而享有盛名。下图为“绿水潭景区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景区的岩石 A.多气孔B.可能含有化石 C.多层理构造D.球状风化明显 4.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A.岩浆喷发→地壳下沉→变质作用 B.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岩浆喷发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D.地壳下沉→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广东河源拥有全球馆藏数量第一的恐龙蛋化石,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恐龙蛋、恐龙骨骼以及恐龙足迹“三位一体”的恐龙化石资源的地区之一。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岩石中,有可能分布恐龙蛋化石的是 A.大理岩B.花岗岩C.砂岩D.玄武岩 6.形成恐龙蛋化石的地质作用是 A.固结成岩B.冷却凝固C.重熔再生D.变质作用 下图为某处地层地质剖面图,其中①至④代表所在地层形成时间越来越早。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岩石的成因,甲、乙两处的岩石分别为 A.岩浆岩和变质岩B.沉积岩和变质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D.变质岩和沉积岩 8.图中⑤处岩石发生了变质,形成的岩石最可能是

A.石灰岩B.大理岩 C.花岗岩D.板岩 图Ⅰ是浙江省宁波市花番岛海岸的“石瀑”奇观,它是火山熔岩冷凝后,形成的柱状节理群。图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形成“石瀑”的岩石属于图Ⅱ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0.造成图Ⅰ中“石瀑”悬挂在半空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 下图示意北美洲四个相距较远地点的岩层剖面,岩层没有发生翻转,数宇①、②、③、④代表岩层中的化石。据此完成11、12题。 11.指示化石是指通常只和某一特定时代的岩石共生的化石。数字①、②、③、④最能代表指示化石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2.四地岩层中最古老的是 A.黄褐色沙岩B.灰色石灰岩C.黑色页岩D.绿色页岩 13.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曾经地势低洼 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冰川地貌广布

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

第7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节土壤的组成 第2节土壤的性质 第3节物质循环与土壤形成 第4节土壤分类与土壤类型 第4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6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7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8节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引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概述 一、何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概念:生命有机体及其产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反复 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2.过程:物能的吸收-同化-排放-分解-归还-流失 3.性质:非封闭的循环(进入土壤、岩层、海底) 4.主体:生物和土壤 5.循环的介质:水和大气 二、人类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1.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 2.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和集散 3.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第1节土壤的组成 引言:土壤与土壤肥力 1. 土壤:在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的本质是肥力,指土壤中水、热、气、肥(养分)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匀、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能力。 3. 土壤是一种类生物体 代谢和调节功能比生物弱(如温度) 不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功能 不具有功能各异的器官

一、土壤的无机组成 1. 原生矿物:在物理风化过程中产生的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的造岩矿物。 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土壤矿物质的粗质部分; 经化学风化分解后,才能释放并供给植物生长所需养分。 2. 次生矿物: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新生成的土壤矿物,如粘土矿物。 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 具有吸附保存呈离子态养分的能力,使土壤具有一定的保肥性。

二、土壤的有机组成 1.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分解原始植物组织,向土壤提供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 土壤有机部分的最初来源 2.腐殖质:有机组织经由微生物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上为胶体状(颗粒直径<1μm)。 具有极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少量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高考地理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4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专题04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大瓦山位于我国四川省,横断山东侧,为世界第二大桌状山。桌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完成1、2题。 1.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 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 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 2.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 ) A.桌状山 B.丹霞地貌 C.雅丹地貌 D.喀斯特地貌 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一处绝壁之巅。这里海拔1 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 3.郭亮村绝壁岩层( ) A.具有层理构造 B.含有丰富的化石 C.由变质岩构成 D.由岩浆冷凝而成 4.郭亮村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 A.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 B.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 C.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断裂抬升、固结成岩 D.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 长江流域面积广阔,地貌类型多样。图甲为蜿蜒于四川、西藏、云南三省(区)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景观,该地区森林覆盖率低。图乙为鄱阳湖附近区域图。据此完成5~7题。 5.图甲所示河谷中碎石遍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炎热干燥,岩石物理风化严重 B.河谷多大风天气,风力搬运作用强烈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作业(含答案)

专题4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一、选择题 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图X4-1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读图,回答1~3题。 图X4-1 1.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因为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淀积最快 B.因为b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淀积最快 C.因为c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淀积 D.因为d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淀积 2.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纹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 ②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③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 ④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 ⑤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⑥白宽黄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地貌与边石坝形成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A B C D

图X4-2 图X4-3为山西南部部分地区地质构造及其发育的地形示意图。完成4~5题。 4.该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是( ) A.断层 B.背斜 C.山岭 D.山谷 图X4-3 5.因两侧地层陷落,紫金山地层相对凸起,导致图示区域汾河改道,其流向( ) A.由向北流变成向东流 B.由向东流变成向南流 C.由向西流变成向北流 D.由向南流变成向西流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图X4-4示意太行山某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6~7题。 图X4-4 6.关于该峡谷各部分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7.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专题复习学案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专题复习学案 【考试说明】 1、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学目标要求】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联图。(2)、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3)、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边界类型。

河口三角洲 风力侵蚀 成都平原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风力沉积 新疆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溶蚀) 黄土高原的形成 新月形沙丘 流水沉积 云南路南石林 【例题讲练一】(2011珠海测试题改编)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它是一种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在内陆盆地中沉积的砂岩、砾岩等)地貌。右图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两个小题。 1、左图中对应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右图中的地质作用分别为( ) A 、a ② B 、b ① C 、c ③ D 、d ④ 2、有关左图中岩石类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 ②受高温高压变质作用形成 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 ④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⑤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变式训练一】(汕尾2011调研题) 1、下图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甲——a ——侵蚀——兴建深水港 B 、甲——c ——沉积——兴建聚落 C 、乙——a ——沉积——种植农作物 D 、乙——c ——侵蚀——修筑防护堤 【基础要点二】 六大板块的名称及板块的边界类型 甲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 专题二 第一讲 地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试题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专题二第一讲地质循环和地质 作用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福州调研)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 B.⑤ C.③ D.④ 解析:第1题,此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丘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第2题,此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从图中可以看雅丹地貌的岩石具有岩理结构,应为沉积岩。图中①是岩浆,②是侵入岩,③是喷出岩,④是沉积物,⑤是沉积岩,⑥是变质岩。故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⑤。 答案:1.B 2.B (2011·广州调研)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③①②表示的地壳物质变化过程是( ) A.从变质岩到岩浆岩B.从沉积岩到变质岩 C.从岩浆岩到沉积物D.从岩浆岩到变质岩 解析:第3题,图中①是峡谷地貌,由流水侵蚀而成;②是河口三角洲,流水堆积所致; ③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锥;④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第4题,③图表示岩浆

岩的形成,经①图所示的流水侵蚀作用,最终大量泥沙等碎屑物在河口地带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图②)。 答案:3.D 4.C 5.(2011·广东高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判读能力。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故甲处为断层。 答案:B (2011·南京模拟)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回答6~7题。 6.图示的外力是( ) A.流水B.海浪 C.冰川D.风力 7.新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 A.自然环境整体性强 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近 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 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这种外力侵蚀作用以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较为典型,故这种外力是指风力。第7题,新疆的地形以“三山夹两盆”著名,其中新疆中部的天山可将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南、北疆的自然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它们的侵蚀强度存在很

推荐-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湘教版

课时规范练6 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模拟题组 (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瓦屋山(左图)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海拔最高为3 522米,垂直高差近1 000米,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地质学家誉其为“中国桌山,人间仙台”。瓦屋山顶部由坚硬的玄武岩组成,下面是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1~2题。 1.右图中,能代表瓦屋山顶部岩石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瓦屋山顶成“桌台状”,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岩浆活动、侵蚀作用、固结成岩、沉积作用、断裂上升 B.岩浆活动、断裂上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2.C 1题,根据材料,瓦屋山顶部岩石为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型岩浆岩。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即只有一个指向的箭头。图中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正确。第2题,瓦屋山顶为玄武岩,下面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说明石灰岩形成早于玄武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才有岩浆活动,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周边悬崖陡壁围绕,说明桌状山是断裂上升后,受外力侵蚀形成平坦“桌台状”山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 质作用依次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C正确。 (2018湖北荆州质量检查)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3千米,大陆边缘的地 壳一般属于陆壳性质,但厚度往往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有宽有窄。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

高三地理专题04 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详细答案)

2020届专题04地理 测试范围: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澳大利亚的神奇岩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奇观。它是滨海嶙峋兀立的巨大黄岗岩巨石,读图完成1—3题。 1.嶙峋兀立的花岗岩居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的成因是() A.变质作用 B.溶蚀作用 C.岩浆活动 D.风化作用 3.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岩浆侵入—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B.地壳上升—岩浆喷发—海浪侵蚀 C.板块运动—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读图,回答4—6题。 4.凤凰山、仙人冲、元宝山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背斜、向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断层、向斜、背斜 D.背斜、向斜、背斜 5.仙人冲处地貌形态形成的正确原因是() A.槽部受到张力,不易受侵蚀 B.槽部受到挤压,岩石比较坚硬 C.顶部受到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D.岩石比较坚硬,易发生上下移动 6.关于图中所在地区正确规划利用的是() A.在凤凰山上进行天然气的勘探 B.在龙潭肖处一定不能建设水库 C.仙人冲处一定是良好储煤炭处 D.在元宝山中进行水资源的勘探 排石位于辽宁大连瓦房店骆驼山海滨森林公园东部岬角处,有一排礁石伸向海中,故名排石,下图为该景区著名景点。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判断图示岩石类型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图示地貌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风化和风力侵蚀 B.风化和流水侵蚀 C.风化和海浪侵蚀 D.风化和冰川侵蚀 下图为某地“沿110°E南北向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质剖面的特点是() A.黄河至洛河之间为背斜 B.黄河至洛河之间是受到强大挤压力而成 C.北山为背斜山 D.渭河是在向斜处发育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剖面黄河至渭河段总体地势南高北低 B.花岗岩体中能发现岩石 C.北山和秦岭岩层的成因不一样 D.图示区域地貌特征主要是风力侵蚀形成 某一研究时刻的水面线与河底线包围的面积称过水断面。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P表示() A.水流搬运 B.河床风化 C.水流沉积 D.河床沉积 10.流水作用与过水断面之间的关系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7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思考题 1.土壤与岩石和生物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土壤肥力?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有哪些? 3.土壤的基本组分有哪些?什么样的组分有利于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4.土壤自然剖面包括哪些基本层次?各层有什么特点? 5.简述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的差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6.说明土壤孔隙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它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7.土壤温度状况受哪些因素影响?它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具有什么特点? 8.什么叫土壤胶体?它如何实现土壤的供肥和保肥功能? 9.解释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盐基饱和度的含义。 10.什么叫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试述土壤缓冲作用的原理。 11.试述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2.什么是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土壤中主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有哪些?试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土壤其他性质的影响。 13.简述土壤养分系统的基本组分及其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14.试述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内容。 15.试述土壤形成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成土过程。 16.试述世界十大土壤类型(土纲)的主要特征及土地利用方向与问题。 17.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18.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季相和演替?演替有哪几种类型? 19.简述光、温、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0.简述水热条件和海拔高度与植被分布之间关系的一般模式。 2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 22.解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从热力学角度看,光合作用的生成物对于生态系统有何重要意义? 23.解释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的概念。分析全球各类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特征。 24.结合实例说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与转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十分之一定律”的含义。 25.什么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图解模型。 26.解释储存库、周转率和周转时间的概念。 27.简述氧循环的过程,并说明氧循环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 28.简述碳循环的主要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及其控制途径。 29.简述氮循环的主要作用过程,并说明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30.简述磷循环的过程及其非闭合的性质,并说明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31.什么叫大地女神假说?它在解释地球表层环境形成与变化方面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32.什么叫生物多样性?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33.简述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地理分布和基本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知识讲解 1.岩石 (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

二、高考经典试题 1.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②B.③C.④D.⑤ 答案(1)C(2)C 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选)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解析读图可知,①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③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②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④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 答案AD 3.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1)~(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 解析第(1)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第(2)题,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如流纹岩;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质地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答案(1)D(2)D 4.张家界景区群峰林立,山体陡峭、险峻,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A.石灰岩B.片岩C.板岩D.石英砂岩 解析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多形成深洞、石林等景观,不符合题意。片岩、板岩是变质岩,分别有片理和板状结构,二者难以形成群峰林立的景观。在巨厚层石英砂岩中,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质软弱层,因其抗风化侵蚀的能力弱,易被风化剥蚀,形成群峰林立景观。石英砂岩抗侵蚀破坏的能力较低,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或裂隙纵横交错,故山体陡峻。 答案D 5.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生物地质化学循环(全)

生物地质化学循环 生物地质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又称作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学上指的是化学元素或分子在生态系统中划分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循环的过程。这使得相关的元素得以循环,虽然实际上在某些循环中化学元素被长期积聚在同一个地方而不发生移动。 类别 有机体中的所有的化学元素都参与了生物地质化学循环。除了参与有机体的构成外,这些化学元素亦可经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因素进行循环,例如水(水圈)、陆地(岩石圈)和空气(大气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因素都可以被认为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所有的化学物质、营养物质或者更进一步说——元素,例如碳、氮、氧、磷——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的封闭系统中,同时有机体又与开放系统相互循环这些化学物质以保持收支平衡。生态系统的能量则由开放系统所提供;太阳持续地为地球以光的形式提供能量,最后被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级所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氮循环 环境中氮的流向示意图。相关的细菌是循环中的关键因素,生产出不同种类的含氮化合物供更高等的生物体进行同化作用。参看条目马尔亭乌斯·贝叶林克。 氮循环是描述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基本概念 空气中含有大约78%的氮气,占有绝大部分的氮元素。氮是许多生物过程的基本元素;它存在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是构成诸如DNA等的核酸的四种基本元素之一。在植物中,大量的氮素被用于制造可进行光合作用供植物生长的叶绿素分子。 加工,或者固定,是将气态的游离态氮转变为可被有机体吸收的化合态氮的必经过程。一部分氮素由闪电所固定,同时绝大部分的氮素被非共生或共生的固氮细菌所固定。这些细菌拥有可促进氮气氢化成为氨的固氮酶,生成的氨再被这种细菌通过一系列的转化以形成自身组织的一部分。某一些固氮细菌,例如根瘤菌,寄生在豆科植物(例如豌豆或蚕豆)的根瘤中。这些细菌和植物建立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为植物生产氨以换取糖类。因此可通过栽种豆科植物使氮素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还有一些其它的植物可供建立这种共生关系。 其它植物利用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硝酸根离子或铵离子以获取氮素。动物体内的所有氮素则均由在食物链中进

《地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从宏观来讲,它是对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的升华,同时也是学习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从微观上来说,该节内容主要有地壳的组成物质以及地壳的物质循环。对地壳的物质组成,教材简要介绍了矿物和岩石的概念、分类,及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岩石作为地壳物质的基本组成物质,教材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加以阐述,尤其是对三类岩石的成因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对应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岩石,为学习地壳的物质循环打下伏笔。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材只扼要的讲述了地质循环的概念、能量来源和转化,教材把重心放在“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会转化”上,并配以简单的示意图加以说明。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加上学生远离野外,学生对地壳、矿物、岩石等概念更是缺乏感性认识,需要教师从分利用地理实物和图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叙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能运用示意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可以识别常见岩石。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说出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关于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 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四)、重难点 重点:地壳的物质循环 难点:三大岩的成因和转化 (五)、教学用具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ppt一份、常见矿物标本几份、矿物视频一份。 (六)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时间分配) 教学行为学习行为设计意图说什么做什么 导入新课(2')天上掉下的陨铁太稀 少,人类最终只能在地 向学生呈现图片及其相 关的文字素材:20世纪 观察 思考 巧妙地运用 新颖的材料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练习【思维框架】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 1.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砾石层 D.石英岩 【解析】化石往往分布于沉积岩中,岩浆岩和变质岩不可能含有化石(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砾石层是尚未成岩的砾石疏松层,即沉积物,还没有固结成岩,不能称作岩层。答案选B。 (区别:砾石是按颗粒大小划分的,砾岩是按成因划分的,它是由多个砾石胶结而成,属于沉积岩。) 读右图,回答2~3题。

2.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为 ( ) A.3 B. 4 C.5 D.6 3.以下对图中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②之间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②④之间 B.板块挤压处⑤的地层年龄较轻 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②地多石灰岩矿 D.③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 【解析】板块的边界是海岭、海沟或大断裂,而不是大陆边缘。图中②③是海沟,⑤是海岭,故图中所示有4个板块(从西至东: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海岭处岩层最新,远离海岭,岩层越老,海沟处岩层最老,板块消亡边界受挤压容易发生变质作用,易形成变质岩,结合图形可知③处为安第斯山山脉,是海岸山脉而不是岛弧链。 【答案】2.B 3.A

例1.读下面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板块A是,B是。 (2)图中海底地形C是,D是。 (3)由C处到D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 (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板块向下俯冲而形成,在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形成。 (5)图中板块的俯冲带E又是带。 【解析】这幅图表明了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情况和后果。大洋板块从大洋中脊诞生,向两侧移动,遇到大陆板块的阻挡,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形成俯冲带,俯冲带向下进入软流层,重熔为新的岩浆。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形成褶皱山脉。板块间的接触地带凹陷为海沟,俯冲带地壳运动活跃,成为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带。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_庄亚辉

第4卷第1~2期1997年3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China Univ ersity of Geos ciences,Beij ing) Vo l.4No.1~2 Mar. 1997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 庄亚辉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2871信箱,100085) 摘 要 简要介绍了全球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新进展。首先说明几十年来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研究重点的转变,其次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特点,这就是多层次地(时空及生态系统)进 行实验和数学模拟并外推至全球,比经典的循环研究要细致得多。经典研究往往只是将定位点 上的结果简单地外推到区域甚至全球。最后有选择地阐述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领域(源、汇、 转化过程、测量方法、模式等)内的发展趋势与热点,其中主要有农业生态系统含碳、氮痕量气体 的源、遗漏的碳汇、碳、氮、硫、磷间的耦合作用、同位素丰度比及指示物的应用和氧化亚氮和甲 烷释放模式。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释放源 汇 传输及转化过程 痕量气体测定 过程模拟 CLC P593,Q14,P69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研究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土壤圈各储库之间的迁移和转化。除了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与通道的研究外,还包括其源、汇、通量、储库及模式研究〔1〕。在50年代以前,经典的元素循环是以自然界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对象的〔2~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的核试验引起人们对人工核素的全球沉降和迁移过程的关注。60~70年代工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化肥、农药、洗涤剂和重金属的全球性污染。在国际科联环境科学问题委员会(SCOPE/ICSU)的倡导下,开展了全球碳、氮、硫、磷和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4~6〕。80年代以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以及其它许多的国际全球科研计划针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系列全球变化,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海平面升高、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等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均与元素循环有关,因此给碳、氮、硫、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和新的研究内容,使元素循环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7〕。1987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为此专门出版了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学术刊物,刊登此方面的新成就。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讨论碳、氮、硫、磷四个元素的一些新进展,分别介绍生物释放源、汇、转化传输机理、实验方法及模式的前缘内容、热点与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元素不重要。例如,人们已认识到卤素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的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氧循环(也就是水循环)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的。 ⒇ 收稿日期:1996-07-08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6-11-30 作者简介:庄亚辉,男,1930年生,研究员,环境化学博士生导师,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从事氮、硫氧化物的活化与转化以及碳、氮、硫痕量气体释放源的研究。 本研究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995~1997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跨学部项目、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及资源环境局重大科技项目基金资助。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专题三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核心突破】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壳的物质循环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4.地质构造的规律与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天然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密度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矿床位置:例如,岩层中吉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

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雨水容易汇集.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 5.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④沿海地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6.板块边界与地形的关系 【典例探究1】 图为“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不正确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