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

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

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点

过程

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

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化

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观念,初步认识分子的特性。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的差别。

媒体

教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导言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这些宏观的物质又是由哪些微观的粒子构成呢?这节课我就带领同学们到微观的世界里去看看

【想一想】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不见了?

3、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花的香味?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猜一猜】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我们知道: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分子的特性之一: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活动与探究二:

1.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2.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

色。

3.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浓氨水,如图放置。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A杯中的溶液变红B杯中的溶液不变色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解释:氨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的特性之二:分

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提问】衣服晒放在在太阳下容易干,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提问】100mL 水+100mL

酒精=200mL液体吗?等式会成立吗?

A组实验:100mL水+100mL酒精

B组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

分子的特性之三:分子间有间隔。

氧气可以助燃,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呢?

分子的特性之四: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提出问题: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2、从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以水的电解为例,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分解成原子,原子结合成新的分子,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

定义: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学生思考,思考,回答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知识迁移应用

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很小

2、分子是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物理变化:分子没变化学变化:分子改变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分析: 1、教材容: 本节课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①本节课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 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认识分子;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

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法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勇于探索的精神。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容

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姓名____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抽象思维的培养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 猜想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课本p49图3-2、图3-3可以证明。) 二、分子的性质 问题探究: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4.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分子的性质之一:________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 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呈__色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 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 溶液呈__色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4)。观察几分钟烧杯A 溶液呈__色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 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 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说明 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烧杯B 溶液呈__色 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全一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 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 2、学习目标: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人类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物体有大有小,而且它们总可以分解成更小的部分,那么人们到底能够将物质粉碎到多小的程度呢?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勤于思考的人们。 [活动与探究——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甲: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球体。 学生乙: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丙:原子像一个桃子。 [点拨转入]同学心中的原子,各式各样,各不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终于通过实验验证了原子的存在。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 成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将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努力探索,共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活动与探究——体验科学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科学史实,合作探究原子的结构。汤姆森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进行科学研究,才有这个伟大的发现的呢? 课件展示汤姆森的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实验探究一汤姆森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特别是他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示意图如下: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讨论分析: 1、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你认为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 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巩固练习 7.18 姓名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是小粒子 B.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 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上的最小粒子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B. 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C. 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3.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大小和质量不同 B. 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 C.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 B. 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 C. 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 D.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 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为原子的事实是() A. 氧化汞制氧气 B. 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C.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 D. 碘升华为碘蒸汽 6.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 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C. 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纯净物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 8. 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品红扩散 D. 酒精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 9. 距地球15~35km处有一处臭氧层,关于臭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臭氧是一种单质 B. 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 C. 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D. 臭氧转化为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10. 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④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⑤它们为不同的物质。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11. 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 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 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 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 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 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 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1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本溪市第十中学 2019年9月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4)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糖块溶于水为何不见了?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3、为何能闻到远处的花香?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板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1、学生进行猜想、讨论 2、学生从实例中逐渐感知到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观粒子构成的。从日常的现象感知微观世界,建立微观粒子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一、分子[提出问题]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情景感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板书] (一)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探究活动一] 分子是运动的吗?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试液,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板书]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初中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 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 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 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 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 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 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 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 “飘香”是什么原因? 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 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 存在,初步形成微观 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 有内在关系的 话题,提出富 于思考性、激 发想象力的化 学问题,确立 正确的学习导 向。 从动画和实物 图像中感知分 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 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 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 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 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 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 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 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 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 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 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 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 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 思考,从具体的 数字中感知分子 的质量和体积都 很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探 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 字和拟人化的 手法,说明分子 的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生 的兴趣,同时提 出分子会运动 和分子之间有 空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渡 到下一部分内 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论、 分析实验条件, 归纳、交流实验 现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习 推向深入,使 “分子不断运 动”的抽象、 枯燥知识化为 生动形象的画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

学校 科目:化学 年级:九年级 教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是小粒子 B.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 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上的最小粒子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B.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 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 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3.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大小和质量不同 B. 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 C.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 B. 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 C. 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 D.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 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为原子的事实是() A. 氧化汞制氧气 B. 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C.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 D. 碘升华为碘蒸汽 6.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 D. 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纯净物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 8. 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品红扩散 D. 酒精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 9. 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A. 中子数不同 B.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 质子数不同 D. 核外电子数不同 10. 距地球15~35km处有一处臭氧层,关于臭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臭氧是一种单质 B. 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 C. 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D. 臭氧转化为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11. 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④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⑤它们为不同的物质。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黄草中学廖书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敢于探索的探究精神 【重难点】 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组配乐画,让学生欣赏,设问引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1: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物理所学,预习加自主阅读,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分工:第1-4小组汇报第1题答案,第5-8小组汇报第2题答案)【小结】小结自学成果。 活动2:探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师演示】实验3-1,品红扩散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图片展示】图3-2和图3-3

【小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3:探究“分子性质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显示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 一滴水中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也都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得完 【提问】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测出分子有什么特征? 【小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4: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分子的另两个性质 【学生实验】按表格内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写在相应的表格内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相互交流】互相讲解自己的实验成果 【小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间有间隔(通常情况: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 【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我们生活实际,举出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哪些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四)学以致用 解答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呼应开头。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和困惑。 (六)练一练,我最棒 抢答,习题见课件。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合集

课题1 物质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理解判 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酚 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 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 1上出现两个红色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内容:物质 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地 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 化学角度看,物质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 置 变化变化过程中发生现变化后物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前 物 质 象质 1水沸腾液 态 水液态沸腾 时生成水 蒸气,水 蒸气遇冷 玻璃片又 凝结为液 态水 液态 水 无 2胆矾研碎块 状 胆 矾 蓝色块状 固体被粉 碎成粉末 粉末 状胆 矾 无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 色 硫 酸 铜 溶 液 等 立即生成 蓝色沉 淀,溶液 颜色变 浅,最后 变为无色 蓝色 氢氧 化铜 沉淀 等 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 粒 状 石 灰 石 等 石灰石表 面有气泡 产生,且 石灰石逐 渐变小, 烧杯中澄 清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氧 化碳 气体 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新物 质变化(如实 验1、2)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变化前观 察 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①反应条件(如 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 光、放热、变色、 生成气体或沉 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从学习熟悉的典 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 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体现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接受、理解和确立。后续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 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生 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并且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 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 特殊性质。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 观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策略 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没有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是突出的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时,表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尤其易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因此要用现象明显的实验、用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来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本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我校采用班班通 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 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特点。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 子。 (3)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 处理加工信息。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镇海中学陈志海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