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如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如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如何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方法指导】

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

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 。文言虚词数量虽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

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所以学生得分率一直很低。

《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

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古文中的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

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的,只是极少数。古汉语中许多虚词,我们在

阅读时,都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就是说,复习文

言虚词,而是要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一、抓住课本,有选择地背诵典型语句。

并非绝对要学好任何语言,必要的积累都是不可缺少的,课文中出现过或用得较少的词..........

不考,对一些不常见不常用的虚词义项而言,背诵例句是掌握它们的最好办法。例:

...........

(1)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其”不是代词,而是表测度的副词。)

(2)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以”用作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的连词)

(3)(公子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和” 、“跟”,也可译为“率领” 、“带领”。 )

二、理清词性,强调语法

虚词有副、介、连、助、代、语气等多种种类,了解词性,了解其固定的语法功能和搭

配习惯,对推断其用法、理解文句的含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最容易混淆的是副词、介词和

连词,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副词,直接修饰动词或谓语,或强调程度,或说明时限,或限制范围,或表达语气,等

等。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介词一般都要带宾语(有时可省去宾语),构成介宾短语

充当句子成分。连词的语法功能就在于把词、短语、分句,乃至上下文,按一定的关系连接

起来,这些关系,或并列、或承接、或递进、或修饰、或转折、或假设、或条件、或因果,

必须理清前后关系,才能确知某一连词的作用。掌握这些词类得概念时,最重要的是掌握它

们常见的语法搭配。简单地说,副词一般修饰谓语动词,介词一般接有名词(短语),连词一般连

接语法功能对等的两部分。副词、介词、连词有其固定的语法搭配,要明确用法,就

一定要教会学生抓住标志,辨析词性。例:

(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且”为副词,直接修饰谓语“尽” ,意在说明时限,相当于“将” 、“将要”。)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介词,与“宾客”构成介宾短.

语,可译为“经过,通过。”)

(3)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以” 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词“作”

“贻”,可译为“来、用来” 。)

三、多义比较,分类记忆。

比较的目的在于探究其使用的范围和条件以便于举一反三,提高识记效率。例如,“而”

与“以”都可以作为连词来使用,“以”有五种语法关系,即并列、承接、递进、目的、因

果、修饰关系。“而”作为连词的把“以”的五种语法关系都包容在内,只是“而”多了

一种表转折的关系。“于”作为介词和“乎”作为介词有很多相同点,“则”和“因”也有可互换的地方。例:

(1)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例句句中的“而”和“以”都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二者可以互换。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

例句中的“而”和“以”都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第二句中的“以”和“而”的用

法更是一致。

(3)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 臣

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 )

在这两个例句中,“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以”却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了。四、注意变化,明辨用法

复习中要注意虚词的古今变化,了解它和现代汉语中哪些用法类似。虚词意义的古今变化,

大体有以下三种。

第一,用法发生变化。如复音虚词“所以”,在现代汉语中表结果,而在古代汉语中用

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

..

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再如“于是” ,放在句子

..

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这种用法与现代汉

语相同。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但另外的一种用法是“于+..

此”,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这种用法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例: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第二,有的完全消失。如用作发语词的“夫、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起停顿作用的“者”等。

..

第三,有的改用了别的词。如语助词“矣”现在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于”则分别被“在、向、对、到、同、比、被”等介词代替,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五、注意常见虚词的特殊用法

高考对文言虚词相对生僻的用法一般不做考查,但对曾在课文中出现过却用得较少的虚

词有时会有所涉及,因此对常见虚词的特殊用法尤其要引起注意。例:

(1) a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其”字,一般用作代词,但有时也可以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句 a 中的“其”即表反诘语气,例句 b 的“其”则表期望语气。

(2)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之”用作代词和结构助词很常见,但也可以用作音节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这种用

法比较特殊,要引起注意。

【考点链接】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海南卷)

【解题技巧】

2009 年的宁琼卷对文言虚词考查不多,文言翻译中只考了 2 个,分别是“以”和“于”。

在(1)中,如能考虑到前文的“城多圮坏”以及后文中的“补御”,不难推断出此处的“以”应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并和后面的名词“智”构

成介宾短语,译为“凭借”。在( 2)中,即使不清楚“通衢”的含义,也应该能够从后文的

“街”中获得信息补充,从而推断出“于”是介词,和后面的名词“通衢”结合,构成介宾短

语去修饰动词“接战”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译为“在” 。

【参考答案】

(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处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

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解题技巧】

(1)中的“焉”是一个常见虚词,“焉”主要有三种用法,①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

②代词,相当于“之”、“哪里”、“怎么”。③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何”。其中①②的用法较为常见,本题中的“焉”则是一个兼词,应该译为“于之”,即“对他”。

【参考答案】

(1)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

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实战演练】

姚崇与张说同为宰辅 [1] ,颇怀疑阻,屡以事相侵,张衔之颇切。姚既病,诫说子曰:“张

丞相与吾不叶 [2] ,衅隙甚深。然其人少怀奢侈,尤好服玩。吾身殁之后,以吾尝同寮[3] ,

当来吊。汝其盛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于帐前。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4]

矣;目此,吾属无所虞。便当录其玩用,致于张公,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登时便写

进,仍先砻石 [5] 以待之,便令镌刻。张丞相见事迟,于我死数日之后,必当悔,若却征碑

文,以刊削 [6] 为辞,当引使视其镌刻,仍告以闻上讫。”姚既殁,张果至,目其玩服三四。

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为极笔。其略曰:“八柱承天 ,,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毒[7] 之功存。”后数日,果使使取文本,以为词未周密,欲重加删改。姚

氏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乃告以奏御。使者复命,悔恨拊膺[8] 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

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远矣。”

【注释】[1] 姚崇:字元之,唐代大臣,玄宗时与宋璟共同辅政,有政绩,封梁公。宰辅:

宰相。[2] 不叶 (xi?):不和谐,不融洽。[3] 同寮:同官。寮,小窗,取同窗之义。[4] 举族无类:整个家族将被杀戮,无一幸免。无类,没有遗类。[5] 砻石:打磨碑石。砻,磨。[6] 刊削:修改文章。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修改时,须先刮削掉,然后再写,所以称刊削。[7]

亭毒:化育、养育。《老子》:“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8] 拊膺:拍胸,多用来表示哀痛、

悲愤。膺,胸。

1、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吾尝同寮以:因为

B.以为词未周密以:因为。

C.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以:把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以:表示修饰关系

答案: B 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2、对下列句子中“于”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罗列于帐前于:在。

B.于我死数日之后于:从

C.良曰:“长于臣”于:比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答案: D 对,对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便当录其玩用,致于张公,

仍以神道碑为请。

(2)姚氏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 ,,乃告以奏御。

【译文】姚崇和张说同在朝中做宰相,姚对张心怀猜疑,办事的时候常常欺凌张说,张怀恨甚深。姚崇病了 ,告诫儿子说 :“张丞相和我不合 ,裂痕很深。他从年轻时就奢侈腐化 ,尤其喜爱服饰珍玩。我死以后 ,因为我们是同事 ,他该来吊唁。你把我平生置办的服饰珍宝、玉带古玩都

排列在帷帐前。如果他不看 ,你赶快安排家事,整个家族将被杀戮净尽;如果他看 ,我们就不用担心了。可以选一些珍玩送给张公,并请他撰写神道碑。得到他撰写的碑文后,立刻誊清进呈皇上,预先磨好碑石等待 ,拿回碑文就命令刻在碑上。张丞相对事情反应慢 ,几天以后一定会反

悔。如果他以修改为借口,索回碑文 ,可领着看刻好的碑,并告诉他已经请皇上看过了。”姚崇死后 ,张说果然来吊唁。他看中了三四件珍玩,姚氏的儿子们完全按照父亲教诲的去做。不几

天 ,神道碑文写成 ,叙述详尽完备 ,一时被推崇为绝笔。文中大略说道 :“像八根石柱撑天 ,列居高明之位 ;像四季推移成一岁 ,完成化育之功。”过了几天 ,张果然派人来取文稿 ,说是文辞不周

密,想重新加以删改。姚氏的儿子们就领使者看刻好的碑,并告知已经奏请皇上看过。使者回

复后 ,张说悔恨万分 ,拍着胸膛说“:死姚崇还能算计活张说 ,我今天才知道才能远远不及姚崇。”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xx刿论战》 ②忽啼求之。《伤xx》 (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送xx之xx。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xx千里者。《马说.》 5.音节助词。常用在时间词后,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到,往) 2、xx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二、而 (一)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为今年高考复习准备 依据2011年的高考《考试说明》,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是15个(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结合历年高考题对常见文言虚词作归纳复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⑥而今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⑧会其怒,不敢献。 A 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 ①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②中的“之”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③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代指“璧”。④中的“其”是表揣测的语气词。⑤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代指“诸侯”。⑥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⑦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亦即前文中的“师”。⑧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即项羽和亚父。正确答案是C项。 2、下列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项中的“则”处在对举句中,相当于“就”,其意义和用法如题干中的词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B项中的“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可是”。C顶中的“则”相当于表转折意味的“原来已经……”。D项中的“则”可译为“就是”。答案是A项。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题干中的“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而”。D项中的“以”也是因果连词,与题干中的“以”义同,因而选D项。A、B、C三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是顺接连词。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若堕业者: A.你对正事怠惰 B.如果对正事怠惰 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在考查虚词“若”。根据文意,全文没有郑善果“堕业”的介绍,倘此处译“若”为“你”,就成了对郑善果“堕业”已成事实的指责,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此处的“若”如果解释为“如果”,则是郑善果母亲对儿子的劝诫,且本句并非专指某一人,既可指前文中的“王后、大夫、士妻”,也可指“吾”,因而

第十四讲如何把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十四讲如何把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 配套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东轩记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晏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户,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登北岸,败.刺史府门败:冲坏 B.假.部使者府以居假:借 C.而欲庶几 ..颜氏之乐庶几:差不多 D.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归:回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 ?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 ?? ? ? ? 其二人者适皆罢去 则或咎其欲出者 C.?? ? ? ? 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 吴广以为然 D. ?? ? ? ? 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交代辟东轩的目的是“以为晏休之所”,然而因为盐酒税务繁忙,“终

部编版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bai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三维目标】1.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3.领略文言虚词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和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以高考题为例,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教学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考点解读 2011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共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考点的考查重点是常见虚词的典型意义和用法,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中,“而”“何”“乃”“其”“且”“若”“为”“以”“于”“之”是重点,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所谓“典型意义和用法”是指文言虚词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像“其”用作助词,“以”用作徐其次等非常见用法,一般不考查。 2010年新课标高考命题中,6个省市考查了“之”,5个省市考查了“之”,4个省市考查了“于”“以”,3个省市考查了“其”。 2011年新课标命题中,3个省市考查“以”,3个省市考查了“之”,4个省市考查了“于”,3个省市考查了“而”,分别有两个省市考查“其”(湖南4个选项均考“其”)、“且”、“则”“因”、“为”,分别有一个省市考查了“所、““也”、“乃”。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相对集中,考生要重点掌握。 二、命题趋势 综观近几年高考题,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扣《考试说明》,方向明确,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来自于中学语文教材,难度适中。 2、考查的内容比重较大,除单独命题外,文言文翻译题中,也涉及虚词的理解。(陕西连续两年没考)

3、题型设置比较稳定,题型有五种: (1)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这是考查的主要方式。 (2)选择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它们在句中意思的异同,这是考查的次要方式。 (3)在题干中给出例句,要求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4)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5)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用法上的异同,它往往是从选文中择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字形的虚词结合比较,这是当前比较稳定的考查方式。 三、知识点梳理 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题:对下列句中加点代词指代对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其:代客吹奏的洞箫。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的。 C.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若:你,指项庄。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他。 解析:A、B、C三项加点词都是代词,解释正确。D.之:代词,这是廉颇向蔺相如道歉时说的话,“之”指代廉颇自己,应翻译成“我”。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用来介绍名次、代词及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君 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 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而是”) (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夫赵强而[表并列]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何 1、 用作疑问代词 (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作前置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 用作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怎么回事呢]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 -何以战(《曹刿论战》)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承接。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 4)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 首可也( 《冯婉贞》) 逐而得之( 《促织》) 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 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7)表结果。可译为“因而” (有时“因” “而”连用) 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作传?定公十四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也”,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什么”,译时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信陵君窃符救赵》 )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最新整理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 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 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 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 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 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 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

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 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 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 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 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②踦:同“崎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9语文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通用) 1.【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D项,“其”,作代词,那。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新课程初中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人教版) 一、为 ㈠动词wéi ⒈“做”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 ⒊“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 二、之 ㈠动词“到”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 ㈡助词⒈“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

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 ㈢代词 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 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 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 三、以 ㈠介词⒈“把、拿、用”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 ⒊“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㈡连词 ⒈表目的“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㈢动词“认为”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而 ㈠表并列“和、又、并且”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 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 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 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三)动词(属于实词),可译为“认为”。 如: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者 (一)代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如: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 【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

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 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 ūn),均为人名。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其.谁可而为之 B.午非子之.子邪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今者有小人之.言(《鸿门宴》)C.而遂.杀之 D.伤人者.刑 后遂.无问津者同予者.何人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第一个“其”是语气词,因其在句中不需要担当成分;第二个“其”放在句中,是代词,代指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边境这件事。B项,两个“之”都是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是结构助词,的。C项,两个“遂”都是放在动词的前面,是副词,解释为“于是,就”。D项,两个“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解释为“……的人”。

9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 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杂然而前陈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点: 一、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出现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二、了解虚实多类、一词多用以及同类异词现象。 三、区别句末虚词、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 文言词语的分类: 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二、虚词使用的几种现象 1、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2、虚实兼类现象: 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3、虚词的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 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 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3. 用法变化。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 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三、常见的18个虚词用法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专题39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原卷版).pdf

专题3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 一、真题速递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 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 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 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 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 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 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 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中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专项讲解

中考语文 常见文言虚词专项讲解 方法指导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稳重的意义和用法时,重要遵循以下原则: 1、带入筛选法; 2、语境推断法; 3、句位分析法; 4、语法分析法。 1、带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书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他的每个用法带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关系、表转折关系、表顺承关系、表递进关系、表修饰等。要弄清下列各句中“而”的不同意思,例句: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学而不思则罔;③面山而居;④日出而林霏开;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一带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即可。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换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

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前句行为是导致后句行为发生的原因,前后句为因果关系,因此“以”在此处为表原因的“因为”。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其真无马邪”;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安陵君其许寡人”。4、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以“之”为例:

之 一、用作代词 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①二世杀之(他)②悉以咨之(他们) ③愿终守之(它)④故以怪之(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二、用作助词

如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如何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方法指导】 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 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 。文言虚词数量虽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 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所以学生得分率一直很低。 《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 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古文中的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 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的,只是极少数。古汉语中许多虚词,我们在 阅读时,都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就是说,复习文 言虚词,而是要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一、抓住课本,有选择地背诵典型语句。 并非绝对要学好任何语言,必要的积累都是不可缺少的,课文中出现过或用得较少的词.......... 不考,对一些不常见不常用的虚词义项而言,背诵例句是掌握它们的最好办法。例: ........... (1)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其”不是代词,而是表测度的副词。) . (2)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以”用作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的连词) . (3)(公子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和” 、“跟”,也可译为“率领” 、“带领”。 ) 二、理清词性,强调语法 虚词有副、介、连、助、代、语气等多种种类,了解词性,了解其固定的语法功能和搭 配习惯,对推断其用法、理解文句的含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最容易混淆的是副词、介词和 连词,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副词,直接修饰动词或谓语,或强调程度,或说明时限,或限制范围,或表达语气,等 等。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介词一般都要带宾语(有时可省去宾语),构成介宾短语 充当句子成分。连词的语法功能就在于把词、短语、分句,乃至上下文,按一定的关系连接 起来,这些关系,或并列、或承接、或递进、或修饰、或转折、或假设、或条件、或因果, 必须理清前后关系,才能确知某一连词的作用。掌握这些词类得概念时,最重要的是掌握它 们常见的语法搭配。简单地说,副词一般修饰谓语动词,介词一般接有名词(短语),连词一般连 接语法功能对等的两部分。副词、介词、连词有其固定的语法搭配,要明确用法,就 一定要教会学生抓住标志,辨析词性。例: (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且”为副词,直接修饰谓语“尽” ,意在说明时限,相当于“将” 、“将要”。)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介词,与“宾客”构成介宾短. 语,可译为“经过,通过。”) (3)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以” 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词“作” . “贻”,可译为“来、用来” 。) 三、多义比较,分类记忆。 比较的目的在于探究其使用的范围和条件以便于举一反三,提高识记效率。例如,“而” 与“以”都可以作为连词来使用,“以”有五种语法关系,即并列、承接、递进、目的、因 果、修饰关系。“而”作为连词的把“以”的五种语法关系都包容在内,只是“而”多了 一种表转折的关系。“于”作为介词和“乎”作为介词有很多相同点,“则”和“因”也有可互换的地方。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