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重点难点总结整理

《传播学》重点难点总结整理
《传播学》重点难点总结整理

第一讲:导论:认识世界的一个新视角一、认识传播中的世界

(一)传播:人类社会重要现象

?人群体社会

?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

?传播与行动:知己知彼

(二)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的零距离

?周边信息

?交往、就业

?大众传播手段

(三)信息传播与日常生活

?人生重要事:吃喝拉撒睡工作玩乐

?吃:吃什么?去哪吃?怎么吃?

?喝:喝什么?

?穿:审美与实用,流行与时尚

?住:住在何处?方式?

?拉撒:约束自觉性

?看、听、说、读、写

(四)传播塑造口味

?品牌的意义

?培养与控制

二、传媒时代

?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媒介的发展

?城市生活及信息来源渠道的相对垄断

?教育与大众传播

三、传播与文化

?民族特性的塑造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社会化与民族化

?习俗与观念

传承

变迁

断裂

四、传播方式变迁

?传统社会社会传播

社会结构

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的重要地位

传播的功能、有效性

谣言、江湖、社会稳定、动荡、战乱

制度化传播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力量

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

格式化媒介与信息

选择性信息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窗口

?传媒对于世界的建构

?建构对于人们思维的影响

?媒体真实与实际真实

?影视媒体对生活建构的影响力

?消费观、恋爱观、婚姻理解

?电视直播:自觉的幻觉

?传媒新闻关注:非常态现象

?新闻策划

五、新媒介出现的意义

?网络

?手机

?信息传播的方式变迁

?参与性

六、作为一门课程:学习传播学的价值

(一)传播学的实用价值

?1、引导性问题

当你已经身处传播无处不在的世界时,为

什么还要学习传播?

传播是什么?

传播活动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进行?

传播领域内有哪些共同的主题?

传播的内涵分布于哪些层次?

哪些职业向拥有坚实的传播学背景的人

敞开大门?

?2、例子

一位朋友带着问题来找你,你想让他明白

你是支持他的。

你被邀请参加面试,而面谈过程中的沟通

是否有效,将决定你是否能够获得这份梦

寐以求的工作

学期结束时,你的恋人将要毕业,并且到

离这里有1000英里的城市去工作,你在

考虑如何跨越地域距离而保持联络。

你所有主修的一门课程是口语研究报告,

因此你的成绩取决于你的公共演讲能力。

诸如此类的场景说明了传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你所学的其他科目不同,传播学几乎对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影响。

当我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时、激励自己迎接挑战时、说服自己采取或放弃某一行动时,这些都是与自

己所进行的交流。

我们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建立或巩固人际关系、完成工作或开展事业、参与社会或市民活动。

生活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传播。

尽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传播,但是我们却不能总是做到有效地沟通、交流。

不充分或不恰当的传播知识和技能将是人们实现

个人生活目标、职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绊脚石。

而另一方面,善于沟通的人在实现其目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意味着学习传播学、学会如何沟通时开启高效生活的钥匙。

(二)为什么学习传播?

?虽然你现在已经很会交流了,但通过学习传播和实践传播技能,你将表现得更出色。

?传播学理论和原理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帮助我们实现个人的影响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三)传播学对于个人的价值

?米德:人类在谈话中塑造人性。

我们的个人特征是在我们与他们交流的

过程中形成的。

我们首先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因此他

们所传递的信息就是构成我们的自我意

识的重要基础。

之后,我们和老师、朋友、情人、同事发

生互动,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我们

的看法。这样我们就从他人的传播过程中

看到了所折射出的自己。

个人的身份认同与传播之间的深远的联

系在被剥夺了与人交往机会的孩童身上

表现得非常显著。

与他人的沟通不仅对我们的自我意识有

影响,而且对我们的身体和情绪健康有直

接的作用。

(四)在人际关系中的价值

?1、传播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我们通过展示个人特征、在倾听中了解他

人、共同解决问题、一起回忆过去并且展

望未来,来建立与他人的联系。

婚姻顾问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沟通对于健

康、持久的婚姻关系的重要性。他们指出,

一些婚姻失败并不主要是由麻烦和问题

引起的,甚至冲突都不是首要的原因。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包含着挑战和矛盾。

持久的人际关系与分崩离析的关系之间

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有效的沟

通。

?2、沟通交流比解决问题或者发现问题有更深远的意义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日常谈话和不凭

借语言的互动都是人际关系中的精华。

情侣和亲人之间近似“陈词滥调”的唠叨

将他们的生活一点点地编制在一起。日常

互动中充斥着大量不引人注意的亲你的

小动作,而少有那些大举动,诸如爱的宣

言或者重大的决定性的时刻。

在平淡的家常闲聊中,人们谈论着共同的

熟人或者讨论时装、家居,以及其他俗人

俗事,而伴侣也在其中把握彼此关系的脉

动,并使之持续发展

(五)在职场中的价值

?传播技能影响着职场上的成功

在诸如教学、商业、法律以及咨询业里,

交谈和倾听是首要的能力。

?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在职业生涯中,不善于沟通是要付出很大

的代价的。

无论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培养良好的沟

通能力将增加你在职场的成功的机会。(六)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传播技巧对我们的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很重要。

?为了保持社会的效率,民主社会的公民应该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评价别人的观点。

七、传播学研究视角与流派

?研究主要切入点

?文本、机构与受众

?议题设置

?权力视角

?意识形态

?理论与学派

(一)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传播科学学科?

传播过程

传播主体

传播客体

传播载体

传播对象

传播方法

传播环境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方法论

?分支研究方法

社会学方法

语言学方法

横向方法

控制论

信息论

系统论

?具体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普查与抽样,定量研究

内容分析法:定性研究

控制实验法

个案研究法

(三)研究视角

?主要切入点

当代大众传媒与社会

文本、机构、受众

?关注三“Xs”

文本(texts)

机构(production contexts)

受众(reception contexts)

?文本研究(texts)

媒介内容,如何组织、如何形成、如何表

达意义、如何传达给受众

?媒介怎样传播

?解读媒介中的形象

?意识形态

?形象塑造

?机构(production contexts)

批判视角:代言人

公共媒体

媒体机构性质

?受众(reception contexts)

效果研究

受众意识

公众参与

边缘群体

八、传播领域的工作机会

?1、科学研究

?2、教育

?3、供职于咨询、谈判与营销行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接受过传播学高级教

育的人在医学院或者商学院工作,或者作

为沟通经理供职于公司。

好大夫不仅要是医学方面的专

家,而且应该善于细致入微地倾

听病人的述说、知道如何解释复

杂的问题或是产品,还要知道如

何安慰或鼓励他人。

商务人士的情况也类似,优秀的

商务人士不仅需要懂得商业,而

且应该通晓如何把业务解释给他

人,如何成功地展示个人、公司

或产品。

?4、传媒生产、批评和分析

在传媒产业里大量的岗位都需要拥有良

好的沟通技巧。新闻记者、播音员,剧本

作者和导演。

?5、培训与咨询

顾问

老板们希望训练员工掌握有效的

小组传播技巧、面谈技能以及小

组和团队工作能力。

拥有传播学背景的人通常加入这

类部门,然后与公司共同设计、

完成培训课程或者工作坊,以增

强员工的沟通能力。

传播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加入或是组建

咨询公司,为公司或政府部门提供专门的

传播培训。

?6、人际关系与管理

深入理解传播、掌握人际传播技巧的人将

在诸如公共关系、人事管理、投诉管理、

谈判、客户关系、战略发展和募集资金等

领域里有更好的职业前景。

传播学教育背景也可能为人们打开走入

管理层的大门。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最重要

的资格不是技术技能,而是与他人高效地

互动和沟通的能力。优秀的经理人在倾

听、表达自己的观点、达成一致、创造合

作的工作氛围,以及在对待他人时把握任

务与个人利害关系之间的平衡等方面,显

得驾轻就熟。

第二讲:传播学基础

一、定义传播

(一)传播的涵义

?1、传播概念的演变

传播:

传:纵横地传播

播:广泛地传播

Communication

传递、交流、通信、传达、交往、

沟通、传染

?2、已有的代表性传播定义

共享说

亚历山大·戈德:使原为一个人或

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

所共有的过程

影响说

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

常是语言)以影响另一些人(接

受者)行为的过程

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

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

统(信宿)

反应说

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

不相同的反应

互动说

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过程说

传播可视为一个过程,是一系列

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

的目标在行动。传播是一个恒动

的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

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传播:

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其中人们凭借或者

通过符号相作用,从而产生意义或理解内

涵。

(农民工杀鸡拜神为讨薪)

(二)理解传播的涵义

?1、传播是一个过程

它意味着它是正在进行中,而且一直运动

着,在不断向前发展中持续地变化着。

因此,我们无法把传播固在任何一个时间

里。

?2、传播也是一个系统

这意味着它发生在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系统中。

?例如,在家庭中的传播,每位家

庭成员都是系统中的一部分。

此外,物理环境和不同时段都是系统中的

元素,也对互动产生影响。

?在正式的起居室里与在海滩上,

人们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相互接

触;同样,我们在一天中总有些

时候要比另一些时候更机警些。

?3、不同的传播方式也会影响到人们之间的交往 传播也会为一个系统的历史所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具有细心倾听和建设性地

解决问题的优良传统,那么当他们说“这

里有些事情我们应该谈谈”时,大多不会

引起防御性反应。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有

一些恶性冲突的记录,那么同样的话肯定

会引起强烈的反抗。

?4、为了理解传播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它发生时所处的情境。

?5、符号

我们对于传播的定义也强调了符号,它们

是抽象的、任意的,并且不是十分明确地

指代其他事物。

符号包括所有的语言,以及很多非语言行

为。

?6、意义

最后,我们定义聚焦在意义上,这是传播

的中心。意义是我们赋予各种现象的重要

性。

?我们通过与别人产生共鸣,来理

清自己的想法;

?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交谈,来领会

事情的含义;

?我们通过倾听别人的谈话,来开

阔自己的眼界;

?我们通过为感觉分类、贴标签,

来“还原”事实真相。我们积极地通

过运用符号来建构意义。

二、传播的两个层面

?在传播中有两个层面

意义的内容层面,是字面上的消息;

意义的关系层面,则反映了交流者之间的

关系。

三、传播的范围与分类

?1、内向传播

又叫人际内传播,自我传播

是我们与自己进行的交流,或自言自语,

或促使自己做某件特殊的事情或是决心

不做。

是人们头脑里“主我”(I)“客我”(Me)

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

己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

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

内心矛盾等

?2、人际传播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

非语言的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

活动

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

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

剂。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也可以是

借助媒介进行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深层传播

处于“熟人圈”中

?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的传播形式

为主

?信息交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

快速、及时、集中,传受双方都

可以现场把握信息的流向、流量

和清晰度、准确度

?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接受

者的态度和行为

它的基本功能

?协调人际关系、交流思想感情、

统一社会态度、支配他人行动等?3、组织传播

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

息交流行为

组织内传播三种

?思想沟通

?情感沟通

?工作沟通

组织传播特点

?传播者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

?信息大多是指令性、训导性和劝

服性的内容

?具体活动十载有组织有领导的情

况下进行

?传播活动有一定的规模

成为高效的职业人士也需要你理解并且

遵循不同人群的交流方式。

?4、大众传播

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

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

等的过程

主要特点

?传播者既是个体又是团体,传播

个体大多受过一定的专门传播训

?传播对象面广量大,分布广泛

?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联系是间

接的、松散的

?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和现代化,

具有大量生产信息和复制信息的

能力

?对受传者的立场、观点、态度、

行为、文化素养等方面能产生积

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大众传播与新传播技术

?传播学者一个重要的贡献在于,

强化并揭示了传媒是如何塑造,

有时是如何破坏我们对于自己和

社会的理解的。

?近年来,传播学者更多地关注传

播领域就的新技术。

公共传播

?介绍自己,编辑,医生,演讲?5、跨国传播

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刊、广播、影视

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针对国外受众的

传播活动

跨文化传播

最近研究跨文化传播的一个特

别重要的趋势是探索在同一社会

中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文化传播。

四、传播发展史

?语言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网络传播

五、传播模式

?1、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

构造功能

解释功能

简化功能

引导功能

预示功能

?2、优秀传播模式的标准

呈现性

整体性

超陈性

启发性

实用性

?3、传播模式的典范

(1)单向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五W模式”

(2)双向传播模式

维纳

施控者—控制信息—受

控者—反馈信息—施控

施拉姆:循环模式

(3)互动传播模式要素

核心要素

*五W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受传者)?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次级要素

传播的或反馈的信息从哪里来(现实或事件)?以什么形式传播(编码或符号)?怎样传播(谋略与技巧)?谁还参与了信息互动(参与者、决策者、咨询者、守门人、

中介者等)?受者认识传播的形式吗(译码或解读)?谁回话(反馈)

来源分析、符号分析、谋略分析、技巧分析、参与分析、接受分析、反馈分析

边际因素

每个传播活动参与者所追求的各是什么(价值)?传播活动在哪儿完成(环境)?有没有一系列传播和接受的规则(规范)?传受两者之极爱你有没有大体相同的经验(思想一时、经验体察)系统(系统)?

干扰因素

人为干扰、机械干扰、自然干扰和内容干扰

?4、整体互动模式特点

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

强调辩证性和互动性

强调动态性和发展性

强调实用性和非秩序化

六、传播的功能

?1、拉斯韦尔

监视社会环境;

协调社会关系

传衍社会遗产

?2、拉扎斯菲尔德

授予地位

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

麻醉受众神经

?4、《传播学和媒介研究词典》

工具功能,即实现某事或获得某物

控制功能,即劝导某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

报道功能,认识或解释某事物

表达功能,即表示感情,或通过某种方式

使自己为他人理解

社会联系功能,即参与社会交际

减轻忧虑功能,即处理号某一问题,减少

对某事物的忧虑

刺激功能,对感兴趣的事物作出反应

明确角色功能,指由于情况需要而扮演某

种角色

?5

、本书观点

七、传播遵循的原则

?可信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

八:传播领域内的共同主题

(一)传播中的象征性活动

?1、象征性活动

符号是语言、思维和大量非语言行为的基

础。因为符号是抽象的,因此它使得我们

能够从当下具体世界中提炼经验和自我,

并且对我们的经验和自我进行反思。

符号是所有传播事件的中心。

?2、意义

与对符号的兴趣密切相关的是传播领域

对于意义无所不在的关注。

人类把食物和吃饭置于不同的意义之中。

食物通常是特殊活动或者某种承诺的象

征。

?比如,犹太教的规定所允许的食

品反映了对犹太教的传承;火鸡

是与纪念美国第一个感恩节联系

在一起的;蛋酒象征着圣诞节;

生日蛋糕是为个人庆祝,而且我

们可以通过烹制大餐表示对他人

的爱。

有些家庭把聚餐当作团聚和享受生活的

机会,而在另一些家庭中,饭桌可能就是

战场,因为在那里家庭的紧张气氛会升

级。一顿饭可能象征着商务谈判,也可能

意味着浪漫,还可能是一个人对节食计划

的坚守,或者是一个同朋友一起呆上两个

小时的借口。我们的经历使我们为所做的

事情赋予含义。

由于我们是符号的使用者,因此我们并不

是被动地对这个世界作出反应。相反,我

们通过使用符号去构建意义。

巴克斯特:关系可以被看成意义的网络,

是由传播中的双方编织而成的。

(二)批判思维与传播

?批判思维

为了成为有能力的传播者,我们必须能够

批判地思考。我们必须能够仔细地检验各

种观念,从而决定相信什么、在确定的情

境下思考什么、做什么。

当我们在公开演讲中听到要求我们做些

什么的时候,我们都会问理由是否充足,

以使我们采取他们期望的行动。

同样,当一个朋友抱怨说他的老板不欣赏

他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评价一下他的论据

——这位朋友列出了什么证据表明他的

老板不喜欢他?老板对其他员工也是这

样吗?

?瞽叟杀人

孟子《尽心上篇》有:桃应问,“舜为天

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

逃,遵海滨而处,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万章》上——师徒谈舜与象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

放之,何也?”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

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

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

人奚罪焉? 仁人固如是乎? 在他人则诛

之,在弟则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

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

可谓亲爱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

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

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

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批判思维的技巧增强你在任何情境下的传播能力。

在使用、听取或阅读关于社会群体的普遍

性概念时,批判地思考尤其重要。

普遍性概念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认

识到群体的普遍模式,这对于刚刚开始接

触时理解对方很有帮助。

但是如果放在个体身上,这个概念可能就

不正确了。

为了防止我们把普遍性定义当作绝对的

真理,使用限制性词语是非常重要的,例

如“通常的”、“总体来看”、“典型的”,或

者“大多数情况下”。这能提醒我们在普遍

之外还有特例。

(三)道德规范与传播

?奥尔克芙:

当人们在代表被压迫的人说话的时候,会

通过误传他们的经历或者通过让这些人

保持沉默,反而增强了压迫。

?其他的在传播背景下探讨的伦理问题包括鼓励或者阻碍谈话自由的态度和行动:

是不是组织中所有的成员都有平等的发

表意见的权利?

当听众反对演讲者不受欢迎的观点时,意

味着什么?

交往双方之间的权力平衡如何作用于每

个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方面的自由?

第三讲:感知与传播

引导性问题

?感知如何影响传播?

?传播如何影响感知?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感知与传播?

?我们如何提高自己对他人、关系和情景的感知能力?

?自利性偏差时如何影响感知的?

一、了解感知与传播关系的必要性

?为了理解人类是如何为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行为创造意义的,我们就必须探询感知与传播之间的

关系。

?我们用来形容其他人、场景和经历的词汇细致入微地影响着我们对人或事的感觉。

?我们与别人的沟通是依据我们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感知和定义而进行的;当我们为事物所贴

的标签限制了我们的感知,那么我们就可能错过

机会。

?同时,我们如何进行交流也会影响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从而对我们的感知发生作用。

?为了了解感知和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首先讨论感知过程的三个部分。之后,我们考量作用

于感知的各种因素。最后,我们将探索能够有效

地提高我们的感知和传播能力的方法。

二、人类感知的三部分构成

?感知,包括我们对世界以及发生在其中的事件的

感受。是一个对人、物品、事件、环境和行为进

行选择、组织和阐释的能动过程。

?外部世界和我们在其中的经历本身并没有内在的含义,只是当我们为它们贴上意义的标签时,它

们才有含义。

?感知由三部分组成:选择、组织和阐释

(一)选择

?哪些刺激会被我们所注意是由很多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外部环境的某些特性将吸引注意

力。

比起细弱的声音,我们更容易听

到响亮的声音;

比起色彩单调的衬衫,我们更容

易注意鲜亮的衬衣。

其次,我们感觉的敏锐度也影响着我们的

感知。

再次,变化或多样化也能引起注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把朋友之

间令人愉快的交往视为理所当

然,只有在关系紧张的时候才会

关注到底发生了什么。

变化产生效果,因此公共演讲者

有时会提高或降低他们的声音,

走到演讲的房间里的新的位置,

这些变化都有助于将听众的注意

力集中在演讲者和演讲的内容上

面。

?有时,我们有意识地影响自己的关注点。

自我指示就是我们将某些事情与我们自

己联系起来。

很多时候,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在其中我们引导自己去注意原本被忽视

的东西。

?我们的动机和需求决定着我们能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

?我们的期望也会进一步地影响我们的关注点。

这一点可以解释自我实现的预言现象,即

人们按照他们所认识的自己采取行动。(二)组织

?一旦我们选择了所注意的事物,就必须使它有意义。

?用来解释我们是如何组织感知的最有用的理论是结构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指出,我们通过使用被称为模式

的认知结构来对经历加以组织和解释。

我们通过四种认知模式使感知有意义:原

型、个人建构、刻板印象和既定程序。

1、结构主义认知模式之一:原型

?原型是一种知识框架,它对某一类别中的范例进

行了最清晰而且最有代表性的定义。

?原型为类别进行举例说明,因此我们可以将人物或现象加以归类。

?我们也可以思考,某个特别现象与某种类别的原型是否相近。

2、结构主义认知模式之二:个人建构

?个人建构是我们内心中的准绳,它帮助我们将人或事放在两极评价体系中的某一位置。

例如,个人建构中的两极评价体系包括睿

智的和不睿智的、负责的和不负责的、仁

慈的和不仁慈的、有魅力的和没有魅力

的。

?为了评价一个人,我们就会把他放在用来衡量人的个人建构体系中去考虑。

这个人聪明吗,和蔼吗,有责任心吗,有

魅力吗?

?原型帮助我们将某人或某事归入某一个宽阔的范畴之中,而个人建构使我们能够有选择地感知其

中的某些细节,进行更细致的评价。

?我们的个人建构决定了我们的感知,因为我们是以自己所使用的建构体系为坐标对其他事物加以

定义的。

?因此,当某些我们的个人建构体系中所不包含的特性出现在某人身上时,可能就不会引起我们的

关注。

3、结构主义认知模式之三: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对人或事语言性的概括。

?通过原型我们进行现象归类,而后通过个人建构,对现象加以衡量,之后我们就可以预测将会发生

什么。

?刻板印象可能精确,也可能不精确。

?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化的认识,它有时来自于对某一群体真实情况的归纳,有时来自偏见或假设。

?即便我们准确地理解了某个群体,但是刻板印象可能还不能用于了解个体成员。

4、结构主义认知模式之四:既定程序

?既定程序由连续的活动所组成,这些活动定义了在特定的情境下,我们和其他人应该做什么。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时受既定程序支配的,尽管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

?原型、个人建构、刻板印象和既定程序都是我们用来组织对人和环境的思考的认知模式。它们帮

助我们为自己所注意到得事物赋予意义,并帮助

我们预见我们和他人在特定的情境下将如何表

现。

(三)阐释与归因

?阐释

是通过主观地解释所感知的东西,而使它

有意义的过程。

?归因

是对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或者人们为什么

要这样做进行解释。

归因有四个维度。

第一个是地点,内部的、外部的;

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稳定的、

不稳定的;

第三个维度是范围,普遍的、特

例的;

最后责任维度将行为归因于个人

可以控制的因素或是个人不可控

的因素。个人可控的、个人不可

控的。

?调查研究显示,幸福的夫妻和不幸的夫妻有着完全不同的归因风格。

幸福的夫妇采用巩固关系式的归因。

这样的人把伴侣所做的令人愉快

的事情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

普遍的和伴侣所控制的因素上。

而另一半所做的令人不快的事情

会被归因于外部的、非稳定性的、

特例的和超出个人控制之外的因

素。

相反,不幸的夫妻进行的归因是关系破坏

型的。

他们将美好的举动看做是外部

的、非稳定性的、个别的。

消极的行为被视为是起源于内部

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留意自己的归因,因为它们将影响我们如何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归因过程中的自利性偏见

?我们在归因时会倾向于为自己的个人利益服务。

我们倾向于把自己得到肯定的行为和成

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

我们更愿意声明,之所以能取得好的结果

是因为我们努力进行了个人控制。

而在另一方面,人们也倾向于通过将被否

定的行为和失败归结于外部的、不稳定

的、特殊的和超出个人控制的因素,从而

回避为此承担责任。

换言之,我们往往把“坏事情”的责任推卸

到外部的、我们无力施加影响的因素上,

而所有的“好事情”都是我们个人能力和

个人努力的结果。

?当我们去评判他人时,我们可能就不这么大度了。

如果他们犯了错误,我们可能把错误归结

于内部,而非外部、个人不可控制的原因。

当我们和恋人争论时,我们通常认为他

(她)的行为是非理性的或错误的,而把

自己视作正确、合理的。

?自利性偏见会歪曲我们的感知,使我们过多地将好事情归结于自身的原因,而把处理不当的事情

的责任向外推卸。

?舒茨:自利性偏见将影响伴侣双方对自己、对方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的认识。

?由于强调自己做得对而对方做的错了,解决矛盾的方案和彼此之间的好感都因此被破坏了。

三、影响感知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文化因素

?文化

是由信仰、价值观、理解、实践和对某些

人所共有的经历的解释所组成的。

文化是一系列被人们所共同认同的假定,

它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引导着我们的

思考、感受和行动。

?立场论:

一种文化包含一定数量的社会共同体,每

一个共同体都按完全不同的方式塑造着

它的成员的感知、身份认同和机遇。

种族、民族、性别、经济阶层、宗教信仰、

精神追求、年龄、性取向。

?黑格尔:

立场折射了社会分层中的权力差异。

权力地位为特权阶级带来了利益,因此既

得利益者要保护这样的体制。所以,他们

可能感觉不到这种体制的缺陷和不平等,

也不去注意这种体制对其他人的不利。

另一方面,拥有很小的权力的社会群体能

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不平等和歧视。

?女性和男性作为不同的社会群体,也有不同的立场。尽管并不是每个女人或男人都完全持有典型

的性别立场,但是存在着普遍的模式。

例如,女性通常与会照顾别人联系在一

起。

(三)社会角色

?我们被期待扮演某些角色,对于这些角色的要求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感觉和交流。

演讲者比听众可能更多地留意演说场所

的音响状况。

老师会关注学生是否感兴趣。

?人们所选择的事业也会影响他们的关注重点以及他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

比如,医生被训练得对身体症状有高度的

观察能力。

(四)认知能力

?认知复杂度: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使用建构系统的数量、

它们的抽象程度,以及它们对塑造感知有

多大程度的影响。儿童,成人

?认知复杂度高的人通常能灵活地解释各种复杂现象,并且能将新信息整合到他们有关人或事的想

法中;

?而认知复杂度较低的人倾向于忽视那些和他们的印象不匹配的信息,或者用新信息替代他们先前

形成的印象。

?而无论用哪种方式,认知复杂度较低的人都没有承认某些细微的差别,或是人类生活中的矛盾之

处。

?我们的认知系统的复杂程度影响着我们对人和人际交往情境的感知的丰富性和错综复杂程度。

认知复杂度较高的人往往也能用更加灵

活和更得体的方式与不同的人交流,这可

能是因为他们有能力认识到人与人的差

异,从而有针对性地与人沟通。

?以人为中心的视角:

将他人看做独特的、完全不同的个体的能

力。

?感同身受:

与他人有同感——去感觉他人所感觉到

的。与他人产生同感是一个情感上的回

应。

四、提高沟通能力

(一)感觉、传播和概括

?词汇表达感觉,但它们也会冻结思想。

一旦我们为感觉贴上标签,以后我们就将

对标签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实际的现

象。

?沟通是以错综复杂的刺激进行抽象的过程为基础的。

我们的感觉以复杂的事实为基础,但是却

不与之一一对应,因为我们既无法充分地

描绘全部事实,也不能充分地理解它们。

这意味着感觉是离开真实刺激的第一步,

因为感觉总是局部而且主观的。

我们远离刺激的第二步就是为感觉贴上

标签。当我们不再针对真实刺激采取行动

或形成认识,而是凭借我们所贴的标签作

出判断时,我们就离实实在在的刺激越来

越远了。

(二)增强传播能力的方针

?五条方针将帮助我们避免因为抽象化带来的问题?1、认识到所有的感知都是主观的

高效的传播者意识到感知是主观的,因此

他们不把自己的感知看做唯一有效的。

?2、避免读心术

?读心术:

传播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假想我们能够

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知。?当解读他人的心思时,我们表现得仿佛读懂了别人在想什么,其实这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婚姻专家将读心术作为导致夫妻关系紧张的一种行为。

?在大部分情况下,读心术对沟通来说是有害的。

比如,当我们说这样的话——“我知道你为什么不安”(他说他不安了吗?)或者

“你根本不在乎我”(也许别人因为太关

心、太在意而无法表现出正常的关照)时,

读心术已经为我们带来问题了。

?当我们对自己说,我们知道其他人在想什么、有什么反应或如何行动时,我们也是一位读懂了别人的想法。

?而事实是,我们不可能真正地读懂,而只是猜测。?当我们解读他人的心思时,我们是将自己的感知强加给别人。这可能导致怨恨和误解,因为我们多数人都更愿意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

3、和对方共同验证感知

?验证感知是重要的传播技能,因为它帮助人们互相理解。

?为了验证感知,

你首先要说出你注意到了什么。

例如,你可能说:“你最近对我关

心得少了。”

然后,你就应该问对方是否也有同样的感知:

“你是否觉得你不太关心我了?”

第三步,为你的感知找几种解释

“这可能是你不在意我了,或是你

被工作搞得筋疲力尽,或是你的

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

最后,你请对方解释,他或她如何看待这些举动,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情况是怎样的”

就请他或她解释导致你产生这些

感知的行为(“你为什么不愿意和

我待在一起,而且最近我们说话

时,你总显得不专心?”)

?在验证感知的时候,应该用试探的语气说话,这样能够减轻防备心理,而且可以鼓励开诚布公的谈话。

?应该让对方清楚,你只是注意到一些事情,希望他(她)能够解释自己对此的感知和事情的含义。

4、区分事实和推论

?胜任的交流者知道事实与推论之间的区别。

事实是建立在观察或其他资料基础上的陈述。

推论包含了论据之外的解释。

?事实和推论很容易混淆,因为我们时常会把后者误作前者来对待。

当我们说“他是不可靠的”时,我们的语气

像是在说一个事实,然后我们就真把它当

作事实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倾向,可以用更有假设意味的词语替代“是”这个词。

比如,“他的行为看上去粗心大意”就比“他

是粗心的”要多了几分假设的意味。

试探性的语言帮助我们抵制把推论当作

事实的惯性。

5、监控自利性偏见

?自利性偏见会破坏感知

?对自利性偏见的监控也包括对他人的感知。

?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判断显得宽容,对他人的判断则有过于苛刻的趋势。

?监控你的感知可以了解,你是否把他人的成功或引以为豪的行为归因于他们控制之外的外部因

素,而把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归结于他们应该能够

控制的内部原因。

?如果你是这样做的,那么对别人行为的解释要宽容一些,并且留心这样的变化在你对人们的认识

上有什么影响?

?准确的感知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沟通技能。最受以上五条方针,能使你的感知更谨慎而且更精确。

第四讲:传播与个人身份(1)

引导性问题

?你的自我概念如何影响着你的传播?

?传播如何影响着你的自我概念?

?文化视角如何影响着你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你如何提升自我概念?

一、一生中个人身份的变化

?在你五六岁时

你可能把自己定义为外孙或女儿。在这样

的过程中,你无形中将性别、种族和社会

阶级作为自我身份认识中的一部分。

?到了中学

你可能用学习能力(“比起历史来,我更

擅长数学”),

或是运动成绩(“我是足球队员”)

或是领导地位(“我是戏剧社的主席”)

或是你的社交圈子(“我是大学联合会的

成员”或“我最好的朋友是辛迪”)

或者未来的打算(“我准备上大学学习商

业专业”)来形容自己。

?当你完成高中的学业,进入大学后

你可能从专业方向或职业轨迹的角度认

识自己,而且你所期待的恋爱可能跨越未

来几年。

如果在开始或重新回到大学生活之前,你

已经工作或确定恋爱关系了,那么你可能

已经把自己当做某一项职业和某一个家

庭的成员,而学生这个角色只是你在生活

中所扮演的众多角色中的一个。到了这个

时候,你大概已经就自己的性取向、精神

价值观、政治和社会信仰作出了一些选

择。

?而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你都将不断地创造新的个人身份。

?在想到你对自己的定义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时,你会意识到,“自我”不是一下能确定下来且之后不

再发生变化的概念。

?相反,“自我”是一个在我们的整个生命中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

?与他人的互动属于那些对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有最大影响的体验之一。

?在这一章中,我们要探讨,“自我”如何在与他人交流中不断发展。

二、什么是自我?

?自我:

是一个内化和执行社会观点的过程,而这

些社会观点是我们在交流中领会到的。(一)自我从与他人的交流中产生

?对自我的认识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我们与他人的交流中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才能形成

的。

?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不断与他人发生互动。

我们认识到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然后把他

们很多关于这个世界、关于我们是谁以及

应该是谁的观点加以内化。

通过内心对话或内向传播,我们用社会的

价值观和我们在与家庭成员、朋友或社会

互动中形成的对我们自己的看法,不断提

醒自己。

(二)与家庭成员交流

?家庭成员是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第一个重要的因素。

?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通过直接定义、身份剧本和依附风格,想我们传达我们是谁和我们的价值。

1、直接定义(derecit definition)

?通过为我们或我们的行为贴上标签而直接告知我们是谁。

例如,父母会说:“你是我的小姑娘”或“你

是个帅小伙子”,这样就向孩子传达了他

(她)的性别。

在被贴上“男孩”或“女孩”的标签之后,孩

子就会注意其他的有关男孩或女孩的传

播,从而领会到某一性别的具体含义。

父母将自身的性别模式作为典型向孩子

传播,

女孩子通常被告诫要细心。女孩

子们还被告知:“不要玩得太野”、

“对朋友要友好”以及“不要把你的

裙子弄乱”。

而男孩子们正相反,他们一般会

被吩咐,“去,把它搞定”、“坚强

起来”和“不要哭”。

当我们听到这些话时,我们同时获得了来

自父母和社会的对性别角色的期待。

?直接定义也发生在家庭成员对孩子行为的反应上。

如果假装成小丑的样子,父母可能说:“太

逗了,你真是滑稽”,孩子就会认识到自

己是有趣滑稽的。

但是如果父母回应说:“快别犯傻了,正

经点”,孩子就会消极地对待开玩笑,并

加以避免。

如果孩子把家具上的灰尘擦掉,因此受到

了表扬,乐于助人就会成为孩子的自我认

识中的一部分。

?积极的标签能加强我们的自尊,

例如“你真有责任心”、“你很敏捷”、“你可

爱极了”、“你是个了不起的足球运动员”。

?消极的标签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例如“你就是个制造麻烦的家伙”、“你真

笨”和“你令人难以忍受”,这类信息会将孩

子的自尊撕得粉碎。

?直接定义会使孩子认识到父母看重什么,然后也会去重视它们。

2、身份剧本(identity scripts)

?身份剧本是家庭成员传达“我们是谁”和“我们应该怎样”的另一种方式。

?心理学家把身份剧本作为“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和“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规则。

?如同戏剧剧本一样,身份剧本也定义了我们的角色及我们如何扮演它们,设计了在生活中我们应

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通常,身份剧本反映了家庭的价值观和传统。

?孩提时代,我们不被允许一起设计或编辑我们最初的身份剧本,因为成年人拥有这样的权力,而

孩子甚至没有意识到在学习身份剧本。

?但是,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就不再是一块任由他人在上面设计的白板了。我们有能力重新审视

他人为我们所写的身份剧本,并且对不适合我们

的部分提出挑战和进行修改。

3、依附风格(attachment styles)

?最后,父母通过依附风格向我们传递“我们是谁”,父母的教育风格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是谁”、“别人

是谁”,以及如何与别人相处。

?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依附理论:

我们从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关系——通

常是与父母的关系中,学会了依附风格。

父母向我们传递,他们如何看待我们、他

人和各种关系。

随后,我们领会他们的观点,并且内化程

我们自己的。第一对关系尤其重要,因为

它决定了人们对今后关系的期望。

?依附风格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安全型依附风格

?形成的条件,主要的照顾者对孩子总是很关注而且非常爱护。

?相应的,孩子就发展出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认识(“我是可爱的”)和对他人的积极看法(“人们都

很可亲、值得信赖”)。

?具有安全型依附风格的人往往开朗、有亲和力,而且善于不失尊严地处理挑战和来自关系密切的

人的失望。

(2)害怕型依附风格

?照顾者对孩子总是采取否定、拒绝甚至责骂的态度时形成的。

?被以这样的方式对待的孩子会断定:自己一无是处,别人也毫不可亲。

?因此,他们把自己看做是不可爱的、别人也不可信。尽管这样的孩子可能愿意和别人形成密切的

联系,但是他们担心,别人不会喜欢他们,而且

自己也毫不讨人喜欢。

(3)轻视型依附风格

?当照顾人对孩子表现出冷漠、拒绝或责备的态度时,会导致孩子形成轻视型依附风格——他们往

往认为别人是无用的。

?结果是,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是积极的,但是对他人和人际关系的尊重度很低。

?这导致孩子认为人际交往没有必要而且令人不快。

(4)焦虑/矛盾性依附风格

?此类型是最复杂的一种。其他三种都是由照顾者前后一致的处理模式所造成的。

?但是,焦虑/矛盾型依附风格是在照顾者不一致的态度下形成的。

成人有时表现得可亲而且关心,但是有时

却又表现出不在乎或拒绝的态度。照顾者

的表现不仅前后矛盾,而且无法预测。

显然,这种不可测性会使依赖监护人的孩

子产生焦虑。因为孩子总是认为大人是对

因此他们通常把自己看做是问题的根源,

认为自己不讨人喜欢,应该受到责备。

?在成人的生活中,具有焦虑/矛盾型依附风格的人一方面认为别人可亲、可信,但是同时又知道他

人可能伤害他们而且没有爱心。

?具有焦虑/矛盾型依附风格的人通常与电视发展处密切的关系。他们可能觉得与电视相处比真实

的人相处要安全一些。

?除非我们有意识地去改变我们在第一个亲密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依附风格,否则它们将继续影响我

们在成人世界中的交往方式。

(三)与同伴交流

?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与同伴的交流。

?从孩提时代的玩伴到工作上的同事、朋友和恋人,我们一生中都与同伴发生互动。从中,我们也不

断丰富着“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信息,并且提炼

出对自我的认识。

?我们与同伴交流时,我们致力于社会比较,也就是通过比较自我与他人,形成对自己的天资、魅

力、才干、领导能力、技能以及其他方面的判断?我们用两种方式衡量与别人的比较。

?第一种,我们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确

定于他人时相像的还是不同的。

?我们的年龄、肤色和宗教一样

吗?我们是否有相似的背景和社

会、政治信仰?

?对相似性或差异性的评定使我们可以判

断我们适合什么人。

?人们通常与自己类似的人所吸引。

?但是,这种倾向也剥夺了我们了解与我们

的经历、信仰不同的人的可能。

?当我们只是与类似的人打交道时,我们对

自己和世界的理解都变得贫瘠。

?我们还通过社会比较,在与他人的比较中

衡量自己。

?依据多种多样的标准与别人进行比较的结果,我们不断形成也不断精炼关于自我的概念。

?如果我们打算形成现实的自我概念,这是正常而且重要的。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小心那些不恰当的比较标准。(四)与社会交流

?社会的观念通过两种方式呈现给我们。

1、首先,它们在我们与他人的交流中体

现出来,这些“他人”已经内化了文化价值

观,并且向我们表达出来。

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领会到了

社会如何看待我们的性别、种族、

性取向和社会经济地位。

我们也了解了,在他人眼里什么

是有影响的公开演讲、什么是娴

熟的群体领导以及什么是优秀的

管理风格,等等。

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不

只是简单地收集他们的个人观

点,而是将所有孤立的观点组织

成对社会总体的全面理解。

2、社会观念还通过传媒传达给我们。

当我们读杂志或看电影时,我们淹没在男人、女人看上去应该是什么样子,行为方式应该如何这样的信息中。

赏心悦目的女性通常苗条、年轻而且漂亮,而富有魅力的男人是强健、有控制力而且成功的。

传媒也塑造了青春期少年对性和性行为的观念——什么事恰当的、什么很“酷”。

各种组织和管理者我们的社会机构也向我们传播着他们所赞成的社会观点。

例如,我们的法律体系提醒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尊重法律,并且惩罚那些违法分子。

?与此同时,公共机构也反映着盛行的社会偏见。

比如,我们应该是处于一个法治社会,但

是有钱的被告可能比贫穷的被告更容易

买到“公正”。

按照社会当前对婚姻的定义方式,同性家

庭就被认为是不合法的。

这些和其他的价值观已经十分彻底地融

入我们的文化脉络,因此我们几乎毫不费

力或者在无意识中就掌握了它们。

第五讲:传播与个人身份(2)

一、传播与自我实现的预言

?传播塑造自我的一个特别有力的途径。

?自我实现的预言指的是,我们按照对自己的期望和判断采取行动。

老师没有重视你,因而你在班上表现不

好;或是当老师认为你聪明灵活、有很好

的表现时,你就容易理解什么事自我实现

的预言了。

我们去实现的预言通常都是在与他人的

第一次交流中形成的,因为我们往往内化

别人的观点,像别人一样为自己贴上标

签,然后用行动去证实这一标签。

?我们中的很多人对自己的某些认识是不准确的。

有时,标签曾经正确,但是后来不再如此,

而我们仍然继续相信它们,而且实践它

们。

在有些情况中,标签根本就是无效的,但

是我们被它们所限制。

不幸的是,一些儿童被贴上“动作慢”或“蠢

笨”的标签,但是他们真正的问题来自身

体,比如视力不好或听力较弱。当真正的

原因被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孩子们已

经内化了这些破坏性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二、多维度的自我

?尽管我们使用“自我”这个词时,好像它是单一实体,但实际上它是多维度的。

你有物理上的自我:你的身高、魅力和运

动能力如何;你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的;以

及你是男性还是女性。

另外,你还有对自我认知的理解:你对人

际关系感觉敏锐吗?你是急脾气吗?你

感情脆弱吗?你是乐观的,还是愤世嫉俗

的?

你还有社会自我。有些人外向,而另一些

人含蓄内向。

我们的社会自我也包括我们的角色:儿子

或女儿、学生、工人、父母、志愿者、婚

姻伴侣。

最后,我们每个人还有道德自我,其中包

括我们信奉和努力追随的道义上和精神

上的方针。

三、自我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一)不断成长中的自我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并没有天生带着对自己的认识。

当婴儿获得了一系列的经验、当他人对他

(她)作出反应时,孩子逐渐发展处本我

的边界。

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开始将自己从周围

的世界中区分出来,自我也开始发展。他

们倾听并观察别人,以定义自己,而且明

显表现出他人为他们安排的特征。

比如,孩子很早就开始努力去做

一名合格的男性或女性

他们确定男性和女性的特征,然

后把它作为自己扮演相应性别角

色的范本。

类似地,孩子认识到怎样才是可

爱的、坚强的和负责的,然后他

们使自己能够表现出这些品质。

?当然,这种定义自我的方式随着我们的成长不断变化。

4岁的时候尽力成为优秀的泥巴蛋糕师

而高中时要努力成为最有人气的学生,日

后这又让位于成功地扮演职业和家庭角

色。

一个在16岁时对演讲感到焦虑的人到了

25岁可能成为自信的演说家。

(二)自我内化以及按照社会观点行动

?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内化,即接纳我们自己和其他人关于我们的看法。

?为了详细地说明这个观点,我们现在要探明,我们如何内化社会的普遍观点和生活中对我们来说

尤其重要的人的看法。

(三)身份定位的四个影响维度

1、特定的他人

?指对我们特别重要的人的观点。

妈妈、爸爸、兄弟姐妹以及托儿所的保育

员都是特定的他人,他们对大多数婴儿来

说意义重大。

另外,同家族成员和邻居等人在特定场景

下有特定影响。

?当孩子与特定的他人发生互动时,他们了解了他人如何看待他们。

这是自我的开端。

自我起源于外界——通过与他人交流他

们对我们的看法。换言之,我们必须先跳

出自我,才能进入自我。

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他(她)是独特的、值

得珍爱的,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应该得

到关爱。相反,如何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

息是,他(她)不是他们期待的,也不值

得爱,那么孩子会把自己看做不可爱的。

?从他人的眼中看自己的过程被称作反射性评价。

这个过程也被称作“镜中自我”,因为他人

时折射我们是谁的镜子。

反射性评价不只局限在童年时代,而是贯

穿于我们的整个人生。

?他人向我们传达的评价塑造着我们看待自我的方式。

?接下来,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又影响着我们如何交流。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做是有趣而健谈的人,

可能在和别人交谈时就充满自信。

2、普通他者

?普通他者的视角是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所认可的各种规则、角色和态度的集合。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个体内化了普

通他者的观点,并且分享这些诶看法。

普通他者的视角是文化细节、价值标准、

行为方式、角色和规则等,这些反映了在

特定的时期一种特定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西方社会强调性别、种族、性取向和经济

地位在个人身份中的中心位置。

北美文化把人中看做是个人身份中的重

要方面。

性别在西方文化中有关身份定义的另一

个重要的侧面,它同样是通过社会实践和

各种制度进行传播的。

?西方文化有固定的性别规定。

女孩和女人应该有同情心、善于合作,而

对男孩和男人的期待是独立、自信和热爱

竞争。

?结果是,当女性表现出自信和竞

争意识时部位社会所赞同,会被

称为“没有女人味”,甚至被指责破

坏了性别规范。

?男子如果拒绝遵守社会为男性设

定的标准,而表现得温和、敏感,

就要冒着被贴上“懦夫”标签的风

险。

性别规定还明确了理想的外貌形象:高

达、颀长和肌肉强健是对男性而言的;修

长或苗条,但是不要太高大是女性的标

准。

因此,我们的性别为他人如何看待我们和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制造了很多不同之处。

3、性取向

?文化传播所建立的身份定义的第三个显著方面是性取向。

?我们的社会不仅直接传达了异性性行为正常而且恰当的信息,而且给予异性恋特权而否定同性恋、

双性恋和变性人。

4、社会经济阶级

?身份定位的第四个维度是社会经济阶级,这也是西方文化中普遍他者的视角的一个中心。

我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从经济收入到上学、

就业以及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

个方面。

?重要的是应该意识到关于身份定位的各个侧面的社会观点之间是相互影响着的。

种族与性别交叉,因此女性有色人种在美

国文化中通常经历着双重压迫和贬低。

阶级与性取向也相互作用,民族往往也和

阶级交叉作用,种族和阶级的交叉意味

着,来自工人阶级的少数种族成员得到的

待遇不如工人阶级中的白人。

(四)社会观念与价值对身份定位的影响

?当我们将普遍他者的视角内化后,我们就开始共享这个社会中的很多观点和价值标准。共同理解

是集体生活的本质。

?有些社会观念并不像交通规则或道德标准那样有建设性。

普遍他者的视角为不同种族、性别和性取

向赋予不同价值,从而培育了针对某个群

体全体成员的歧视,其原因仅仅是他们不

符合社会所定义的“正常的”或“好的”标

准。

相应地,社会当下对正常和正确的定义,

也影响着我们看待自我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道义上的责任去批判性

地判断,哪些社会观点我们可以接受,可

以作为指导我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

向导。

四、自我观念形成的建构性与可变性

(一)自我的社会观念是可建构且可变的

?普遍他者的视角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建构而且可变的。

?1、可建构的

社会观念在特殊的时期和独特的文化背

景下形成,支持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信仰和传统。

当我们反省社会价值标准时,会发现它们

是无端的,而且往往为哪些当前占优势的

价值标准中的既得利益者服务。

?2、多变的

社会价值观有可建构的和武断的天性,在

我们思考文化之间或同一文化在不同时

期的价值差异到底有多大时,这种特性表

现得尤其明显。

社会关于男人的规则也不断变化。

?18世纪的硬汉形象应该是面目粗

糙、挥舞着六发式左轮手枪为民

除害、体魄强健有力的

?而到工业革命后,身体上的强壮

和虚张声势让位于商场上的精

明,金钱替代了肌肉而成为男人

的标志。

在女人、男人和家庭变化的同时,理想的

女性和男性形象也不断进化。

随着关于性别、种族、阶级和性行为的社

会观点的发展,个人对于他人的看法以及

他们的自我概念也将改变。

?3、可变的

社会规则是流动的,并回应着个人或集体

的努力,不断地往普通的生活中编织进新

的内容。

(二)理想自我的塑造:增强自我意识

1、下决心改进自我

?增强自我信念的第一条方针是下决心促进个人成长。

坚定地承诺不只是嘴上说说“我想更好地

倾听”或“我要少一些审视”。

说出这些话很容易,但是真正付出努力进

行改变时艰难的。

?改变自己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但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它不会突然降临,而且也不可能突然改

变。我们必须乐于付出不懈的努力。

此外,我们还必须意识到从一开始,就会

有挫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动摇决心。

?自我难以改变的第二个原因是自我抗拒变化。

心理学家罗斯伯:像愿意保持好的自我形

象一样,我们也不愿意放弃消极的一面。

显然,连贯性本身就让人想到舒适。

如果你已经预先意识到将要为改变而努

力,那么你就会为伴随个人成长而来的紧

张做好准备。

因为改变是一个过程,而自我抗拒改变,

因此鉴定和持续的决心就至关重要。

?努力争取连续不断的小进步比追求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要更明智。

2、汲取知识以改造自我

?仅仅是承诺不足以刺激改造自我。除此之外,你还需要集中类型的知识。

?首先,你要理解,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你可能不愿意接受别人教你的所有观念

和价值标准。

你有权利,也有道德义务只去接受那些你

认为有价值的观点。

?其次,你要知道变化是值得的,以及如何改变。

有关自我提升的目标如果含糊不清,那么

将无法实现,因为它们没有指明引导改变

的具体步骤。

例如,“我想在亲密的交谈中表现得更好”

就是个不清晰的目标。在了解谈话会如何

增强或阻碍亲密的关系之前,你无法为实

现这个模糊的目标而做任何努力。

另一个有关目标不明确的例子是:“我想

成为更有影响力的团队领导”。为了实现

这个模糊的目标,你需要理解团队领导的

交流责任,还有创造和谐的团队协作的方

式。

?另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是其他人。

你可能想起开始一个新工作时,你不知道

互动的标准。

如果你够幸运,就会遇到一位导师,知道

你如何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有效地沟通。

他人也会针对你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改变

中的进程提出有用的反馈。

来自你的上司的反馈帮助你领会,他(她)

如何看待你的工作,以及你应该如何提高

工作业绩。

最后别人还可能是榜样。

?如果你觉得某人特别善于支持别

人,你就可以仔细地观察他(她),

并且识别那些特殊的传播技能。

?观察使你能更清晰地意识到那些

具体的技能,你便可以将它们加

以裁剪以适合自己的个人风格。

3、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

?改变自我只有在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时才更切实可行。

如果你腼腆,希望变得外向些,那么试着

在公开场合说话、经常参加社交活动是合

理的。

相反,努力参加每一个聚会可能就不合

理。

?合理的目标建立在合理的标准上。

通常,对自己的不满来源于不切实际的期

望。

在强调完美的文化中,人们很容易陷入高

于实际可能的期望中。

如果你的目标是在各种情况下都成为完

美的传播者,你会把自己引向失败。

?确立一系列现实的小目标,你可以先专注于提高某一项传播技能。

?当你对自己在这项技能方面的表现满意后,你可以继续另一项。

?将自己的学术成绩和天才大师相比就不现实。

?而用其他与你的智力相当、处于相似环境的人作为衡量你的学术成绩的指标,就是切实可行的。

把自己的公关演讲能力和那些在公众表

达上富有经验的人相比,是不符合实际

的。

而与那些和你的公开演讲经验接近的人,

比较自己的演说能力,就是现实的。

?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比较标准,这在为自己带来改观方面是重要的。

4、承认自己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

?首先,这意味着你要接受现在的自我,并把它作为起点

你不必喜欢自我中的所有方面,但是重要

的是把今天的情况作为前进的基础。

现在的自我是你的生活中所有互动、反射

性评估和社会比较的结果。

你不能改变自己的过去,但是你的未来不

必永远如此。

只有意识到并接受你是谁,才能继续向

前。

?接受自我是一个意识到自己在变化的过程。

因为你在前进中,因此你不断地变化和成

长。

不要让自我被自我实现的预言或认为自

己不可能有改变的思维陷阱所阻碍。

只要你设定的目标符合实际,你就会有改

变;

许下真实的诺言,然后努力实现你希望发

生的变化。

要记住你不会被锁定在现在的状态,你总

是处在不断的调整当中。

5、创造改变自我的有利环境

?改变我们对自我的看法在一个受支持的环境中相对简单。

?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创造一个支持你成长的环境,包括选择情景和选择能帮助你意识到自己的

目标的人。

首先,要考虑基本条件。

如果你打算减肥,那么最好去那

些提供健康食品的饭店,而不是

去食物含有高胆固醇的饭馆。

如果你希望变得外向,就去参加

聚会,而不是去图书馆。但是当

你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成绩时,图

书馆比起聚会就是更合适的情

境。

?由于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你可以谨慎地选择那些相信你、能促进

你的个人成长、诚实地看待你的弱点的人,由他

们组成你身边的交流语境。

?避开那些贬低你或认为你无法改变的人也同样重要。

?换言之,那些对我们有肯定的反射性评价的人会增强我们提升自我的能力。

?对我们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的并不只是他人。

我们也会与自己交流,因此我们自身的信

息也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一种最能削弱自我的自我暗示是自我诋

毁式谈话——告诉自己,我不行,我学不

会、不可能有改变。

我们可能在重复他人对我们的判断,也可

能是新创造了自我实现的预言。无论哪种

方式,自我诋毁都摧毁了我们的自信。

?临床医学家亚伯·艾里斯(Albert Ellis)写了一本书,名为《如何坚决抗拒使自己生活中的每件事

情都一团糟——是的,每件事情》(How to

Stubbornly Refuse to Make Yourself Miseerable

abaut anything——Yes Anything!)(1988)。

?在书中,他指出我们的自我否定感觉大部分是由自我交流中的负面信息所造成的。

?他建议挑战这些自己为自己所下的否定性断言,以建设性的自我交流取而代之。

?自我诋毁是有毒的,它破坏我们的改变和成长的动机。

我们对自己也能像别人对我们一样,成为

“令人向下的人”甚至是“秃鹫一样的人”。

?事实上,我们可能比他人更能伤害自己的自我认识,因为我们最能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和恐惧。这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秃鹫一样的人”首先攻击并

击溃了自己。

(三)三种自我态度类型

1、“令人向上的人”(Uppers)

?“令人向上的人”(Uppers),是积极看待我们、对我们的自我价值评估给予肯定的反馈的人。

他们发现我们的强项,看到我们的进步,

也接受我们的弱点和问题,却不打击我

们。

当我们周围都是“令人向上的人”时,我们

对自己是乐观、积极的。

“令人向上的人”在交流中不是无条件地

肯定一切,真正的朋友通过发现我们的问

题,并且帮助我们解决它,而成为“令人

向上的人”。

“令人向上的人”信任我们,而且帮助我们

相信自我和自身成长的能力,而不贬低我

们。

2、“令人向下的人”(Downers)

?“令人向下的人”(Downers)对我们和我们的自我价值表现出否定的态度。

他们注意我们的缺点,强调我们的问题,

嘲笑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当“令人向下的人”围绕我们身边时,我们

往往感到消沉。

作为对他们观点的反射,我们也更多地意

识到自己的弱点,并且当身边都是“令人

向下的人”时,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也缺乏

自信。

3、“秃鹫一样的人”(Vultures)

?“秃鹫一样的人”(Vultures)是“令人向下的人”

的极致。

他们不仅传播我们的负面形象,而且攻击

我们的自我概念,就像秃鹫捕食猎物一

样。

有时,“秃鹫一样的人”苛刻地指责我们,

他们说,“你简直无药可救了”;

有时他们捡起我们的自我怀疑,并且将它

们放大。

他们看待我们时,总是单单聚焦在我们的

缺点上。

通过指摘我们是多么地不适合社会,他们

摧毁着我们的自尊。

(四)努力成为一个“令自己向上的人”

?我们也可以成为令自己向上的人。

?我们可以肯定自己的价值、鼓励自我成长,并增强自尊感。积极的自我暗示建立了动力和自信。

?打断和挑战来自自己或他人的消极的消息,也是一条有用的战略。

下次,当你听到自己说“我做不了……”

时,或别人说“你无法改变”时,用自我暗

示挑战这些不利于自我的企图,大声地对

自己说:“我能做到!我可以改变!”

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抵制关于自我

的破坏性交流。

?当然,提升自我不但是通过不佳批判的、积极地传播而完成的。

?我们不可能只通过不断地听取表扬就能成长和提

高,尤其当有些表扬不真实时。

?生活中真正的“令人向上的人”应该提供建设性的批评,以鼓励我们实现更美好的自我愿景。

?总而言之,为了提升自我,你必须创造一个支持成长和改变的环境。

?找出那些有助于培养自信、实现所渴望的改变的各种经验和基本条件

?同时,应该从外人和自身身上识别“令人向上的人”、“令人向下的人”和“秃鹫一样的人”,并认识

哪些人和哪类人交流有助于实现你的自我完善目

标。

第六讲:传播与文化

引导性问题

?传播和文化是如何相互塑造的?

?理解文化如何提高了传播的效能?

?什么是多元社会的道义上的责任?

?语言在促进文化发展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文化是传播赖以发生的重要的系统之一。

?我们不是天生就知道什么时候、对谁、如何说话,就像我们也不是生来就有对待不同种族、宗教、

性取向和其他身份方面的信息的不同态度。

?我们在与别人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这些,然后往往把文化教育反映在自身的传播中。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的文化直接塑造了我们的交流方式,教导我们打断是否合适、多少眼神

交流是礼貌的,以及在群体关系或个人关系中,

争论和冲突是否合人心意。

?在这一章,我们探讨传播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是否能成为有影响力

的公民和职业人士,依赖于对这个社会形成的不

同传统和交流方式的理解。

一、理解文化

(一)文化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文化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它是观念、价值标准、信仰、组织和实践

的体系,被一代接一代地传播,从而保留

了生活的某些特别方式。

?为了更充分地理解文化,我们现在来探讨文化的两个前提。

1、单一社会中可能有多种社会群体并存

?当我们谈到不同文化时,往往想到的是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社会。

例如,印度、南美、非洲和法国是单独的

文化。

?但是,地理界限不能定义文化界限。

?相反,文化的分界存在于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信仰、价值和行为不同的人群中。

?即便在同一文化中,人和人之间还有很多差异。

?在单一社会或同一地理区域里,可能并存着很多

拥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群体。

?1、在大多数社会中,都有一种占优势的或主流的生活方式。

尽管很多社会群体都存在于单一社会中,

但是在主流文化面前,他们并不是平等

的。

?2、在主流文化中某些群体的优势地位也会在非语言传播中突出表现出来。

比如,西方文化通常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没有残疾的人是正常的,而有残疾的人则

不然。

留意一下,有多少建筑没有缓坡道、多少

公开演讲没有为听力有障碍的人提供字

幕。

?不同的文化和社区教导其成员按照自己社会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进行交流。

?3、社会群体是生活在主流文化中的人群,也可以由非主流文化中的人群所组织。

?与主流文化不同的社会群体并没有必要反对或者完全脱离优势文化。

?生活在主流文化中的一些社群同时又归属于第二类文化——“亚文化”。

?表明社会群体或文化存在的一个最好的风向标是传播。

因为我们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

传播的,

因此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经历社会化的人

学习到了不同的传播方法和理解传播的

方式。

?例如,很多亚洲文化都强调集体、

协作,而西方文化则鼓励高度的

竞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相反,

韩国、日本和很多南亚传统文化

重视集体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依

靠。

?当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人交往时,他们所采用的不同的交流方式就可能引起误会。

2、性别也是社会群体

?一项研究表明,儿童的游戏是性别社会化的首要代理人。

?通常,儿童的游戏是分性别的,不同性别的孩子做不同的游戏。

“过家家”是女孩们一直喜欢玩的游戏:几

个人参加,共同商量怎么玩——因为这类

游戏没有清晰的规则,而是需要参与者的

共同配合和敏锐感觉。

篮球、足球和打仗游戏是典型的男孩子的

游戏,有更多的人参加,也有明确的目标

和规则,因此不需要商讨。

很多男孩的游戏都强调了竞争,既包括团队之间的竞争,也包括对团队中地位的竞

争。

?游戏中的交流过程教会了男孩和女孩理解为什么、什么时间以及如何交谈。

?总而言之,男性社会群体的社会化是教会他们通过说话去表明自我、赢得竞争、引起关注以及达到目标。

?而女性社会的社会化是教会其成员用谈话表达感觉、回应和联系他人以及建立关系。

?我们在童年的戏耍中学习到的规则一直保留到我们成年后。

例如,女人们的谈话也大多更富有情感表现力,集中在感觉和关系方面,而男人的

谈话倾向于工具性和竞争性。

这些差异在职场上也有表现。

一些研究指出,女性领导比起男性领导,更愿意与下属或同事进行私人谈话。

?另一个区别在于,两性对建立关系的首要基础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已经将男性身份内化其中的人来说,“行动”被认为是亲密的朋友关系和恋人

关系的关键基础。因此,男性往往通过一

起做事情来巩固友谊,例如一起踢足球、

看比赛,或者通过为他人做些什么,例如

交换喜欢的东西、清洗汽车、打扫卫生。

认同并内化女性身份的人往往将交流看做关系的症结。因此,女人通常认为谈论

感觉、个人想法和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是建

立并且加强友谊的重要方式。

?找出男性和女性在交流方面的不同之处,就不会对异性常常在交流中产生的误解感到吃惊了。

?不同性别的交流风格出现在问题讨论中时,会带来冲撞。

当女性谈论困扰她们的某个问题时,她们通常是为了获得同情或情感联系;

而男性社会化对男人的教导师工具性地利用交流,因此他们往往直接提供建议或

解决方案。

因此,女人有时会因为觉得谈话中缺乏对个人的关注,而打断男人的建议。另一方

面,当女人们表示同情或支持而并没有给

予解决问题的建议时,男人们往往有挫败

感。

?总的来说,男人很少表露私人情感,而女性认为分享秘密是加强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

?男人和女人在倾听方式上通常也有差别。

因为女性被社会化为善于回应的、有表现力的,因此她们倾向于在别人说话时发出

“嗯”、“是的”或“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的

倾听噪音。这是她们表示自己在听而且感

兴趣的方式。

男性的社会化则不强调明确地肯定他人,

因此男人们发出的倾听噪音比女人的要

少。

因此,女性有时会觉得男人们没有再听她

们说话,因为男人们没有表现出女性所期

待的那种注意方式。男人们也会错误地把

女性的倾听噪音理解为表示同意(而不是

表示关注),因此当女人后来表示反对时,

会让男人们很惊讶。

?最常见的、能反映两性间错综复杂的交流差异的例子:

当女人说:“来谈谈我们俩吧”

对于男人,这句话通常意味着麻烦,因为

他们把这种谈话需求理解为两人之间的

关系出了问题了。

但是,对女人而言,不是只有在出了问题

时,才要交谈,甚至这不是谈论两人关系

的主要原因。

在女性社会群体中,交谈时赞扬和提升亲

密关系的首要方式。

男性社会群体的工具性视角教导男人,只

有在出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有必要去

讨论两人的关系。

3、其他的社会群体

?性别群体不是唯一的社会群体,男人与女人直接的交流也不是唯一的倒置误解的互动。

?研究指出,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交流模式也不一样。

?种族和民族也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他们各自完全不同的交流模式。

(二)文化是一个系统

?文化不是观念、信仰、价值或风俗的随机组合,而是理解、传统、价值、传播惯例和生活方式的

有机结合。

例如,在19世纪中期以前,大部分家庭

工作、生活在一个地方。在农业地区,男

人、女人和孩子都一起播种、培育、收割

和储藏粮食,并且照顾牲畜。在城市,家

庭作坊很普遍。

前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加强了协作关系

和家庭的归属感。

而蒸汽机的发明使工业化大生产成为可

能,工人们每天要在工厂工作八小时以

上。

接着,产量越高挣钱越多挑起了工人之间

的竞争,因此在工作场所的交流就变得更

具有竞争性和个人主义色彩了。

由于男人受雇于工厂,女人就被认为应该

首先照顾家庭,男人在家庭中的作用就减

弱了。

这样,在工作中发生的变化就反射到整个

文化中。

?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持续到今天的技术革命,也在文化生活中产生了多样的、相互关联的反馈。

因特网和万维网让人们能跨越很远的距

离而保持经常的联系。

计算机网络、虚拟会议和虚拟办公室让很

多人能够在家办公。

私人关系也因为沟通方式的变化而受到

影响。

新技术变革改变着我们的传播方式、地点

和对象,同时也改变了我们为工作和私人

生活所确定的界限。

二、传播与文化、社会组织的关系

?传播表达并维持文化

传播模式反映了文化价值和观念。

例如,很多亚洲语言里都包含大

量表示特别关系的词语【我的祖

母的弟弟(舅爷)、我的小儿子(幼

子)、我的大女儿(长女)】。

这反映了那里的文化强调家庭关

系,而英语里就很少有表示特定

的血缘关系的词汇。

?亚洲文化中对老人的尊敬也可以从语言中表现出来。

比如,“我明天60岁了”被一个亚洲人说

出来意味着,“我到了赢得尊重的年龄

了”。

相反,西方文化看重年轻,并且为年轻“准

备”了很多肯定的词语(有活力、清新),

而形容老年人的词(过时的人、过气的、

老套、日薄西山)则有否定的意味。

西方人对时间和效率的高度重视也可以

从大量与时间有关的词汇(小时、分钟、

秒、天、周)中看出来,还有很多常用语,

例如,“你别耽误时间”。在美国,“早起的

鸟儿有虫吃”暗示了主动的价值;而“好人

吃亏”这句俗话则说明了胜利的重要性,

表明有攻击性比做好人更重要。

?非语言传播也表现了文化价值。

例如,一些生活在美国的印度女人仍然围

着纱丽,反映了她们的文化规范。

东正教教徒和犹太教哈希德派信徒留有

胡子,表示他们的威严,

而佛教的和尚通常都刮胡子、剃光头,这

也表达了他们的精神信仰。

?传播同时折射并保留着传统。

每次当我们表达文化价值时,也在使它永

远流传。

当亚裔美国人在互动中隐藏情绪时,是他

们在强化并且表现自我控制和理智超于

情感的价值观。

当白种人争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谈话

中争强好胜时,这也是文化价值的一面镜

子——保持自我的首要理念在日常生活

中时时得以体现。

三、文化的构成: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一)文化既包含物质成分也包含非物质成分。

物质成分指通过人类的干涉而被改变的

切实的物体和以武力形式存在的物质。

文化创造的物质反映了文化价

值、需求、目标和其主要关注点。

例如,人类创造了丰富的

进攻性武器的文化,通常

是与征服相联系的。(一)文化既包含物质成分也包含非物质成分

文化还包括非物质成分。

这些无形的创造同样反映了文化

价值,并且影响着个人和社会的

习惯。

文化有四个重要的非物质侧面,

它们是信仰、价值取向、规范和

语言。

(二)文化的四个非物质层面

?1、信仰

信仰是有关什么是正确的、真实的、有效

的概念。

信仰可能源自宗教信仰、经验或科学。

文化信仰被认作是真理,即便有时它们是

错误的,也同样影响着个人和社会的行为

方式。

?2、价值取向

通常是对什么行为和事物是好的、合适

的、值得的以及重要的等等加以阐释时,

所表现出的共同观念。

信仰与人们认为什么是真实的有关,而价

值取向则关乎生活中哪些事情值得重视

不同的文化赋予自然不同的价值。

?3、规范

规范表明了指导一种文化中的成员如何

行动以及如何感觉和思考的规则。

规范定义了在特定的情况下,哪些行为被

认为是正常的、恰当的。

规范也折射出文化价值。

?例如,在美国,很多规范都尊重

个人隐私、个人财产和个人的自

我管理。

?因此,进屋前要先敲门、借东西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临床流行病学整理

一、临床流行病学概述 1、现代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动态分布及影响因素,藉以探索病因和流行规律,拟定并评价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2、选择性偏倚:同一种病,有的医生观察的重病人多,而有的医生观察的轻病人多,所得的结论必然存在矛盾。 测量偏倚:对同一种病,有的医生观察得仔细,测量得精密;而有的医生观察粗糙、测量误差大,则所得的诊断和疗效结果也必然不同。 3、临床流行病学定义:以医院病例为基础,以人群中的病例为对象; 运用临床与流行病学结合的方法;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其防治规律,研究临床科研的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基础科学。 4、研究内容:1、诊断试验评价;2、治疗评价试验;3、病因学研究;4、预后研究; 5、临床决策分析 5、现况研究: 设计:横断面调查;三间(地区、时间、人群)分布 指标:患病率、比值比OR 科学性:提出病因假说、检出高危人群 问题:1)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抽样、选择偏性) 2)不能分析因果时序关系 a.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一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 发病率=某年内新发生某病例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 患病率(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的病例数(新、旧病例,但不含死亡、痊愈者)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某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例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注:横断面现况调查:患病率;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病率。 b.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的最常用指标。 死亡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 病死率:指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某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内患有该病的例数 6、队列研究:是在“自然状态”下,根据某暴露因素的有无将选定的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两组疾病及预后结局,以验证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有无因果联系的观察分析方法。 == a.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暴露人群组某病发病或死亡率 非暴露人群组某病发病或死亡率 RR>1 存在正的关联RR<1 存在负的关联RR=1 无关联 b.特异危险度或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是指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I1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I0之差。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AR = I1 - I0 = I0(RR-1) 7、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一组能代表所研究疾病特征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一组未患该病但与病例组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两组对象过去有无暴露于某种(些)可疑病因的历史及其暴露的程度;通过分析比较两组对象的暴露史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藉以推断暴露因素作为病因的可能性。 a.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配比:1、组间配比:两组例数可不等,但有关配比因素在两组间的频数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一

教育专着读书心得一:教育着作读书心得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着作。读后感触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 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2 环境改变了教育,而 教育则改变了一切!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得借鉴——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要做到孩子不输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 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谢《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启迪。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为家庭教育的首任优秀 教师,培养出成功的孩子。字)1951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教育专着读书心得二:教育专着<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临床流行病学历年考题整理《临床流行病学》题目

临床流行病学历年考题整理《临床流行病学》题目分值分布: 名解:6x2.5=15 选择:2X15=30 问答:3x5=15 计算:4X10=40 名解: Relative risk RCT 疾病爆发 抽样调查 患病率 求异法 问答题: 1、什么是病因以及慢性疾病中病因的判断标准 2、配比的概念、类型、作用 3、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一般病例对照研究的不同点 计算题: 1、计算RR、AR、AR%、PAR、PAR%,以及各自的流行病学意义 2、计算灵敏度Se、特异度Sp、约登指数、漏诊率、误诊率,如何提高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以及临床上如何提高阳性预测值。 3、给一个案例分析,让你分析会出现什么错误,以及如何修正该错误 4、一个表格,里面有65例肝癌和HBV感染(+、-),让你找出对应的例数,画表,计算塔方值、OR值,并说明有什么意义~~ 名词解释: 发病率 三间分布 随机对照实验 疾病的爆发

偏倚 队列研究 问答题: 1、临床科研研究原则?(不太确定了) 2、队列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比较 3、给一个表格 有问要用什么方法研究,对照选择的原则,问暴露因素和腹泻的关系 4、一个疾病怀疑为病因A,要求设计一个研究方法! 记得最后一题是30 多分的大题吧,一个研究,问你是什么类型的,你觉得应该选什么类型的 为什么 让你设计好象是科研设计里考到的 计算有道配比的,还有是什么真实值之类的,呵呵,不知道有没有写错这个概念名称 是非题里面 有个怎么算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之类的一个表格,四个小题,让判断它的算法是不是对的 另外有些RR啊,OR啊之类的 是非选择考了就忘记了 大题: 1.队列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原理和特点的联系和区别 2.要研究喝咖啡和膀胱癌的关系 (1)性别,年龄,吸烟,咖啡的浓度,咖啡加糖否,这其中哪些因素需要配比处理 (2)需要对近期的饮咖啡情况进行调查吗? (3)你会厌倦对病理资料的回顾(查看)吗?为什么? (4)要是对照组在医院选择的话哪些特殊病人不应该被选入?为什么? 参考答案:(halibot) 简单的说下大题答案 参考书上一模一样的2题,我晕 第一个大题不用说,原理很简单,联系和区别各3点。不说了。第二题 (1)配比考虑性别,年龄,吸烟 (2)不询问,因为膀胱癌主要和长期因素,5-10年内的习惯有关 具体自己发挥 ?(3)不厌倦,病理报告中膀胱癌的组织分型是很好的研究资料。。。。 具体想不起来了 (4)排除消化性溃疡,因为这部分病例咖啡饮用情况受到溃疡影响。 填空 1.临床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可分__,__,__ 2.率的三要素__,__,__ 3.固定人群计算发病率用__,变动人群计算发病率用__ 4.常用的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__,__,__,__,__

教育类专著读书心得体会3篇

教育类专著读书心得体会3篇 教育理论具有逻辑清晰性、视角片面性与意向理想性的特征,从而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张力。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教育类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1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

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做一个有情趣的人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埃“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剧。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流行病学教案】5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第五章教案 课程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授课时间周次课次学时 4 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的)掌握内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概念、目的、特点及应用。 熟悉内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原理及在病因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内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优缺点、偏性的种类及控制。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 1、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原理及其方法 2、病例对照研究的统计分析 难点 病例与对照的选择,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启发式教学:讲授法和提问法结合 案例教学:己烯雌酚与阴道腺癌关系研究案例;经典Doll和Hill吸烟与肺癌关系研究案例 教具多媒体演示 新内容 新知识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病例交叉研究、病例时间对照研究 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力和鉴别力; 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求学态度。 双语内容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ies) 匹配(matching)匹配过头(over matching)比值比(odds ratio)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 control study)病例队列设计(case-cohort study) 单纯病例研究(case-case study) 病历交叉研究(case-crossover study) 病例时间对照设计(case time control study) 要求自学内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参考资料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2007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2002 《Clinical Epidemiology》,Fletcher, Fletcher, Wagner, Williams and Wilkins,Baltimore Maryland,1982; 《Epidemiology》Third edition, Gordis L. Elsevier Saunders, Philadelphia, PA,2004; 《Epidemiology in medical practice》Fifth edition, Barker DJP, Cooper, Cyrus. Churchill Livingstone (London), 1998 复习题或要点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病例对照四格表整理资料和配对资料的分析

(整理)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流行病学 第二章临床流行病学测量指标 一.疾病频率测量 1.发病指标 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K=100%,1000/千,或10000/万 分母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 ①该年6月30日24时或7月1日0时人口代替 ②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被2除 ?新发病例:观察期内新发生的病例 ?暴露人口:也称危险人群,符合2个 观察时间、观察地区的人群; 有可能患所要观察的疾病; 应除外正在患病,曾经患病或因免疫而不会患病的人。 ?发病时间:对于急性病,如流感、肠炎、急性心梗、脑溢血容易确定;而慢性病很难确定,以最早且较客观的事件作为发病时间,如症状初发时间、就诊时间、确诊时间 应用:描述疾病分布、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疾病监测资料、前瞻性研究 罹患率:同发病率一样,测量新发病例,但它常用于较小范围内或短期内的流行。观察时间以日、三日、周、旬、月,常用于疾病的流行或爆发时病因的调查。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对于慢性病来讲患病率高于发病率。 根据观察时间,分为 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 时点患病率= ———————————————×K 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期间患病率= ————————————————×K 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病程延长病程缩短 发病率升高发病率下降

病例迁入病例迁出 健康者迁出健康者迁入 诊断水平提高治愈率提高 报告率提高病死率提高 未治愈者寿命延长 易感者迁入 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 患病率如同一个蓄水池 当流出量一定时,水源流入量(发病率)时,则蓄水池水量,即患病率。若流 入量(发病率)时,则患病率 当流入量一定,而流出量(如死亡增加或痊愈及康复增快)时,则蓄水量(患病率) 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 应用: 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 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 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横断面研究的常用指标 感染率:指检查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用于隐性感染率较高的疾病研究。 应用: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研究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流行势态和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续发率(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续发率=———————————————×100% 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应用: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2.死亡指标 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口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毒力---包括毒素和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代表菌群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作用机制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小结:传染病过程包括三个条件、四个特点、五种表现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临床流行病学-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本次授课内容流行病学概述教学日期2011.5.8 授课教师姓名姜宝法职称教授授课对象07级临八1、2班授课时数 2 教材名称及版本《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授课方式(√讲课实验实习设计)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学科特征。 熟悉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领域。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以及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流行病学定义和地位0.5学时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0.5学时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和用途0.5学时 流行病学进展0.5学时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 重点:流行病学定义 难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主要外语词汇 epidemiolog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cross-sectional study screening ecological study analytical study 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 Theoretical epidemiology 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标本、示教等)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流行病学学科特点 2. 简述流行病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参考教材(资料)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六版2007 王滨有主编:预防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教材《流行病学》2008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本次授课内容疾病分布教学日期2011.5.9 授课教师姓名姜宝法职称教授授课对象07级临八1、2班授课时数 2 教材名称及版本《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授课方式(√讲课实验实习设计)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掌握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暴发、流行的概念;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熟悉率、比、比例的概念和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及移民流行病学概念。了解我国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及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疾病与健康0.5学时 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分布形式、流行强度 1 学时 我国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及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0.5学时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 重点: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分布形式、流行强度 难点:出生队列分析及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 主要外语词汇 distribution of disease;incidence rate;morbidity;attack rate;mortality rate;fatality rate;secondary attack rate;infection rate;survival rate;rapid fluctuation;seasonality;periodicity;secular change;endemic disease;sporadic;epidemic;outbreak 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标本、示教等) 复习思考题 1、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有何不同? 2、出生队列分析技术有何作用? 3、简述疾病的分布形式。 参考教材(资料)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六版2007 王滨有主编:预防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教材《流行病学》2008

流行病学复习整理

流行病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 1、兽医流行病学:是研究动物群体中疾病的频率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的学科。 2、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 定性调查:确定疾病的自然史;病因假设形成及定性检验 定量调查:调查、研究、监测、建模、疾病防制 3、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 ★4、兽医流行病学的用途(记忆) 1)确定(病因已明了)疾病的来源 2)研究(病因未知)疾病的防制对策 3)获取有关疾病的自然史资料 4)制定和监测疾病防制规划 5)估计疾病防制的经济影响 第二章 ★1、什么是三间分布,其研究意义是?(记忆) 三间分布:疾病分布是疾病频率分布的简称,它指的是疾病在畜群间、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状况,又称三间分布。(概念) 研究意义: 1)是动物病因在动物群体中作用的外部表现,因此可以提供病因线索 2)揭示流行病的规律,为制定合理的疾病防制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为合理的动物卫生配置提供依据 4)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描述疾病发生流行的形式(概念)

1)地方流行:其一是某种疾病一段时间内发病频率相对稳定,其二指在一个地区动物 群体中发生有一定规律和能够预测。 2)流行:发病的频率在特定的时间内明显超出了预测的频率。它与病例的绝对数无关, 仅表示出乎预期的高水平。 3)大流行:相当大范围和高比例群体动物受波及,涉及全世界的很多地区,受害动物 所占比例也很大。 4)散发流行:零星散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无连续性,通常局限于部分地区。 3、什么叫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如何区分三者?各如何表示?(理解,计算) 发病率:一定时间内新出现某病的病例数与同期群体动物平均数之比×100%。 死亡率:一定时间内死亡的动物总数与同期该群体动物平均数之比×100%。 病死率:一定时间内该病死亡的动物总数与同期该群体患病动物数之比×100%。 4、什么叫患病率、感染率、携带率?如何区分三者?各如何表示?(理解,计算) 患病率:一定时间内存在某病的病例数(包括该时间内新老病例)与同期群体动物平均数之比×100%。 感染率:某些传染病感染后不一定发病,但可以通过微生物学、血清学及其他免疫学方法测定是否感染。感染率=(检出阳性动物数÷受检动物总数)×100% 携带率:携带某病原体的动物数/受检动物总数 5、畜群分布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理解) 1)年龄分布 内因: 不同年龄;生长阶段;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对疾病的敏感性不同。 外因: 1)免疫因素 2)疾病流行的时间 3)致病因子的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机理

教育教学专著读书心得3篇

教育教学专著读书心得3篇 教育教学专著读书心得范文 1 刚开学时经同事介绍,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的著作《人的教育》。有关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几年前就学习了许多,今晚再一看,感觉也没什么可读之处,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去读。因为我认为只要是书,它都有读的价值,既借之,则读之。 当我读到这位教育家的生平时,从中读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读并且也很让我佩服的一句话,不是福禄培尔说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罗说的,这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不重视和不着手家庭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我反复地把这句话读了几遍,的确让我振奋。因为谈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当前学生家长(这里指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挣钱,把孩子都丢在家里让爷爷,奶奶照顾。虽然有一部分家长在家,却也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总是只顾挣钱。他们这些做家长的哪里知道孩子们在他们面前和在爷爷奶奶面前的影响和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有些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学坏行为直接与家长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说不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巴普罗也有一句话证实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他的这句

话具有片面性,他是这样认为的: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为儿童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高于一切。他在这句话中只讲了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在儿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我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不能与母亲同等重要,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 不单是母亲要精明能干,父亲也应如此。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使是好孩子也会养成不良习惯甚至于学坏的。我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学校六年级有一个男生名叫,在上几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很好的,然而这两年由于父母离婚,双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问孩子的事,把一个孩子丢在亲戚家。这孩子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熏陶,已经染上了一些恶习。父母不在跟前,作为亲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严,倒至这孩子经常逃学,即使来到学校上课也不认真学习,不是上课捣乱就是找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了。他的班主任对他无招可用,因为他现在已经是刀枪不入了,这难道不与他的父母有着直接的关系吗? 因此,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配合我们学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则,就是一种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教学专著读书心得范文2 《人的教育》一书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论著,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三号黑体字)

二、学时分配表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流行病学概念; 2. 传统流行病学与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及特点; 3.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熟悉: 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了解: 1.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2.流行病学的展望; 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 1. 流行病学概念;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难点]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定义:定义的演变、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三 个阶段---学科形成前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疾病的分布特点;病因及影响流行因 素;诊断疗效判定,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流行病学的特征。 3.一般讲解: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发展。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4学时)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掌握病因的定义; 熟悉: 1.常见的病因模型 了解: 1.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重点] 1. 病因的定义。

[难点] 1. 常见的病因模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生态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模型。 2.重点讲解:病因模型 3.一般讲解:因果联系方式、寻找病因的条目指南:1宿主因素;2 环境因素;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第二节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5255282.html,l准则。 熟悉: 1.假设演绎法。 了解: 1.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重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5255282.html,l准则 [难点] 1.假设演绎法 1.假设演绎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2.重点讲解:Mill准则。 3.一般讲解:假设演绎法;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第三节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因果关联。 熟悉: 1.统计学关联 [重点] 1.因果关联。 [难点] 1.统计学关联与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因果关联:间接因果关联;直接因果关联。 2.重点讲解: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3.一般讲解:统计学关联。 第四节因果关联判断标准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