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最新教案)

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最新教案)
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最新教案)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2.图形与几何

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学生议论,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二、复习回顾

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

教师: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并板书: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吗?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单位?

组织学生议一议。学生思考、回答。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可能会答出: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和,故采用长度单位。

(2)面积

教师: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教师: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结合问题计算回答。

可能有两种答案:

①周长比面积大。

②无法比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教师:我们学习了六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想一想,最早学习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它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思考、回答:长方形

学生根据回顾的结果汇报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C=2(a+b) S=ab

教师逐步展示课件中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字母,长方形内的方格,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课件展示正方形

教师: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否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推导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交流。

学生回顾,相互讨论,汇报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C=4a S=ab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3)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组织学生画一画,算一算。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4)教师: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计算公式的过程,有相同之处

吗?谁能说一说推导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都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

边形。

课件展示三角形和梯形,组织学生议一议。

指名学生说一说公式及推导过程。

学生议一议,汇报结果S 三角形=ab 2

1

S 梯形=h b a )(21

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5)课件展示圆

教师: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汇报,可能会说出:是通过实验得到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了π,得出了计算公式:C=2πr

也可能会说出:把圆分割成小块,拼成长方形、正方形等。S=πr2。

(6)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探究其中的规律。

三、课堂作业

1.填空。

(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7cm2,三角形的面积是()cm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2)小圆半径为2cm,大圆半径为3cm,小圆周长与大圆周长的比是();小圆的面积与大圆的面积的比是()。

(3)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相等的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56cm2,原来圆形纸片的面积是()cm2。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它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cm,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3.解决问题:

给缸口直径是0.95m的水缸做一个木盖,木盖的直径比缸口直径大5cm。木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沿木盖的边钉一圈铁片,铁片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反思】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师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联系,并构建起一张知识网,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建构意义的角度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复习课要还给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试着自己去把知识串一串,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例如,复习平面图形时,教师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然后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根据图形之间的有关知识整理的结果,先和同桌交流,再用画图、文字的方式把各图形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最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使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整理的内容简洁清新,一目了然。这样的复习,既使各平面图形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凸显学生整理

建构时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建构的方法,形成整理、建构的能力。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图形的理解与测量(一) 一、自我检测 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有()端点; 2、从一点引出两条( )就组成一个角; 3、过一点能够画()条射线,过两点能够画()条直线; 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度; 5、在各种类型的角中,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角>()角>()角>()角>()角 6、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是()就是(); 7、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能够组成()个直角; 8、过已知直线外一点,能画()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9、等腰梯形有()条对称轴,长方形有()对称轴,正方形有()对称轴,正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圆有()条对称轴; 10、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度。 二、议一议 完成上述各题时,我们用到哪些知识点?先独立思考,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平角是()度,周角是(),直角是()度;(2)、比直角的2倍少30°的角是(); (3)在钟面上,9时整的时候,分针和时针所成的夹角是()度;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50o,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度;(5)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比是3:2:1,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另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比是4:1:1,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2、明辨是非,对的打“√”,错得打“×”,说明理由并改正。 (1)一条直线长10m。() (2)直线是射线的2倍。() (3)大于90°的角就是钝角。() (4)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5)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 (6)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 ) (7)2cm、2cm、4cm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列式计算,求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1) ∠1= ∠3= ∠2= ∠4= (2) ∠1=

《由立体图形到三视图》教学设计

《由立体图形到三视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通常都是立体图形,但是往往都要把它转化成平面图形来研究.图形的三视图是由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的一种形式,而下一节的“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是由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的另一种形式.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一个纽带,为以后形成空间观念和学习立体几何打基础,所以学好它至关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对一些有规律性的问题充满探求的欲望,他们非常乐意动手操作,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有一定的归纳能力.但是他们开始接触几何知识,空间想象力太弱,缺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经验 (三)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网络环境下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简单立体图形及组合体从不同方向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2.学会画简单立体图形(包括直棱柱、圆柱、圆锥、正棱锥、球)以及由立方体组合而成的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借助多媒体三维空间观察立体图形,认识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2.经历探索三视图画法的过程,动手画规范的三视图.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拥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学会与人沟通、合作与分享.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借助多媒体三维空间观察立体图形,认识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二)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由立体图形抽象出三视图来,画规范的三视图.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一)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法与学法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本节课我给学生提出了三项任务,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和求知欲.我采用了指导法、情境导入法、鼓励法、任务驱动法、研讨法、调控干预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享探究成果、小组互评交流等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 (二)整合点分析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题西林壁》,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诗句含义. 2.学生利用教学软件平台可以很快的找到要观察的立体图形,节省了大量的搜集实物或制作学具的时间. 3.学生移动鼠标旋转立体图形,可以很直观的得到不同方向看到的视图,避免了观察实物时发生的视觉误差. 4.我们的信息技术在这里已经不再只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它已经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 5.课后布置作业,进入到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型绘制三视图,上传到校园网站,促进了本校学生的交流.

六年级数学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案人教版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 【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请你在本上分别画出5条不同的线,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2)全班汇报、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二、复习角、 【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 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 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六年级数学第1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案教学设计

2.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内容】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归纳整理】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华东师大版初中七上4.2.1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教案

课题:4.2.1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年级:七年级学科:数学编号:7-0 ( ) 主备人:王忠宝审核:审批: 课题:由立体图形到视图课型:新授课审批时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视图的意义,会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视图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图形的三视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先在讲台上放一个飞机的模型(或课件出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画出这个飞机的模型(如图).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任意去画. 二.探索归纳 画完以后,教师有意识地拿三位同学的图画给大家看(要求1、要画得比较好,要求2、三位同学刚好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在学生欣赏的同时要求同学说

出画这三幅图形的角度. 生:我们是从正面、上面、左面三个角度去画的. 师: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用到从这三个角度画的图形. 介绍三视图法,就是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左面或右面)三个不同的方向看一个物体,然后描绘三张所看到的图,即视图(view).这样就把一个物体转化为平面的图形. 师: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正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侧视图. 依观看方向不同,侧视图我们又可以分为左视图、右视图. 例如:要做一个水管的三叉接头(如图),工人事先看到的不是这个图形,而是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接头的三个平面图形(如下图),然后根据这三个图形制造出水管接头.

三.实践应用 例1:画出如图所示的正方体和圆柱的三视图.

师:分析我们从正面看上去它的投影是一个正方形,从左边看上去它的投影是一个正方形,我们从上面看下去它的投影还是一个正方形.因此我们可以 得到:正方体的三视图都是正方形. 右图是正方体的三视图.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平面图形,从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

立体图形的拼组 ,教学设计

立体图形的拼组 ,教学设计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graphi cs, teaching design

立体图形的拼组 ,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内容:书例3及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及剪、贴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课堂的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等。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动手操作拼组,感知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及其操作。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若干个,胶水。 教具准备:课件、正方体、长方体、盒子各一个,手工小奖品若干个,彩纸若干张。 一、创境设疑,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特别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好多礼物,你们猜老师把礼物藏哪儿了?

(背后藏着一个正方体盒子和一个长方体盒子,里面分别装着奖品) 学生充满兴趣,好奇地期盼着…… 教师先出示正方体,同学们,老师把一些礼物放在这个盒子里,你们认识它吗?(接着提问:让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和简单特征) 然后出示长方体(同上)进而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图形拼组 师:这两个(正、长方体)可是小朋友的老朋友了。老师把礼物放在它们的肚子里面了,可是它们也带来了一肚子的问题要向你们挑战,大家有信心吗?挑战成功可以获莉智慧奖品。 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㈠正方体的拼组(第一层次) 师:我们先看正方体带来了什么挑战问题。 师:(从正方体里拿出第一个问题: 请拿出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看能拼成什么? 生1:我用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生2:我也拼成一个长方体,他是横着拼,我是竖着拼的 生3:我可以把一个放在另一个上面,也是一个长方体 师: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可真丰富呀,横着拼,竖着拼,叠着放,两个同样的正方体都能拼成一个长方体。第一个问题大家挑战过关了

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2.图形与几何 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学生议论,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二、复习回顾

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 教师: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并板书: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吗?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单位? 组织学生议一议。学生思考、回答。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可能会答出: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和,故采用长度单位。 (2)面积 教师: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教师: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1平面图形的认识》精品教案

1.1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P2~3《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感知它们各自的特征,并能识别。 教学难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小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媒体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点击“引入”,多媒体将小汽车打散成以上个平面图形。) 2.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二、新授 探究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媒体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在这些图形中有哪些是你认识的图形? (学生可能不认识三棱柱,教师告诉他们。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图,媒体出示相应的名称。) (教师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黑板上的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

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可多请几组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师小结:对呀!我们可以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三角形。大家都找对了! (教师边说边分别点击图形,媒体演示:面先变色,再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2.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图形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学生可能回答:沿着边描下来。) 师:那就请你们描一描,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再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们剪下的这四个图形和我们上节课认识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等。)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板书:平面图形的认识。) 探究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感知特征。 1.认识长方形。 (媒体出示: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长方形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形有四条边,其中两条边比较长,两条边比较短,还有四个角。学生可能说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师小结:对呀!长方形有四条边,面对面的两条边叫做对边,对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它还有四个角,这四个角的大小也相等。 (教师边小结,分别点击两个长方形,媒体边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 (教师改变手中长方形的位置。) 师:这个是什么图形?它的边和角分别在哪里? (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点击下一步,媒体出示:长方形的特征。(带领学生齐读。)

一年级数学:立体图形的拼组(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28页例3,28页做一做,练习六3——7 教学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之间、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拼面图形的拼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块,请你选择一些自己拼组看看发现了什么?拼完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进行拼组活动。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全班共同交流。总结出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练习 1、28页做一做:这是一个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转换的活动。 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做一个圆柱,学生独立操作即可。做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使学生看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2、第3题:这是一道数小正方体个数的题。 数正方体的个数。 3、第4题:这是一道连线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感。 给出了一个长方体,另外给出了它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这三个面哪个是它下面的面,哪个是左边的面,哪个是后边的面。 4、第6题:这是一个拼图的活动。 在里填入适当的序号,拼出熊猫头。

六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6.2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人教新课标(2014秋)含答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达标检测1 1.填空。 (1)一长5cm的正方形,它的周长是()cm,面积是()cm2。 (2)在长40cm、宽6cm的长方形铁皮上剪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周长是()cm。 (3)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12cm,高是4cm,面积是()cm2,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4)在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圆和长方形中,面积最大的是(),面积最小的是()。(5)一个圆的周长是50.24cm,它的半径是()cm,面积是()cm2。 (6)一个环形的内圆直径是10cm,外圆直径是16cm,它的面积是()cm2。 (7)将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面积()。(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下图中,甲、乙、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比是()。 (9)一个钟表的分针长10cm,1小时后,分针针尖走过的路程是()cm,分针扫过的面积是()cm2。 (10)一个底为4cm的三角形,面积是24cm2,这个三角形的高是()cm。 2.判断。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2)如下图,在平行线之间的五个图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3)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分别是89平方厘米。() (4)半圆的周长是它所在圆周长的一半。() (5)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相等。() (6)如左图,A部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大于B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3.选择。 (1)两个圆的直径之比是2:3,它们的周长之比是(),面积之比是()。 ①2:3 ②8:27 ③4:9 ④1:9 (2)如果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它们的周长()。 ①一定相等②不一定相等③一定不相等 (3)如下图,甲、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比()。 ①甲比乙长②乙比甲长③一样长④不能确定 (4)甲和乙的涂色部分的面积相比()。 ①甲>乙②甲<乙③甲=乙 (5)一个正方形,边长增加3厘米,面积就增加8cm和12cm,其中一条边上的高是5cm。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①40 ②60 ③96 ④40或60 4.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2)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2章投影与视图32.2视图第1课时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教案新版冀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2章投影与视图32.2视图第1课时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教案新版冀教版 1.会从投影的角度理解视图的概念;(重点) 2.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直三棱柱的侧棱与水平投影面垂直,请与同伴一起探讨下面的问题: (1)以水平投影面为投影面,在正投影下这个直三棱柱的三条侧棱的投影是什么图形? (2)画出直三棱柱在水平投影面的正投影,得到的投影是什么图形?它与直三棱柱底面有什么关系? 这个水平投影能完全反映这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吗?如不能,那么还需哪些投影面? 物体的正投影从一个方向反映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为了全面地反映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我们常常再选择正面和侧面两个投影面,今天我们将学习与这三个面的投影相关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类型一】判断俯视图 下面的几何体中,俯视图为三角形的是( ) 解析:选项A.长方体的俯视图是长方形,错误;选项B.圆锥的俯视图是带圆心的圆,错误;选项C.圆柱的俯视图是圆,错误;选项D.三棱柱的俯视图是三角形,正确;故选D. 方法总结:在水平面内得到的由上向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即为俯视图. 【类型二】判断主视图

下面的几何体中,主视图为三角形的是( ) 解析:选项A.主视图是长方形,错误;选项B.主视图是长方形,错误;选项C.主视图是三角形,正确;选项D.主视图是长方形,中间还有一条线,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一个物体在三个投影面内同时进行正投影,在正面内得到的由前向后观察物体的视图,即为主视图. 【类型三】判断左视图 在下面的四个几何体中,左视图与主视图不相同的几何体是( ) 解析:选项A.正方体的左视图与主视图都是正方形,不合题意;选项B.长方体的左视图与主视图都是矩形,但是矩形的长宽不一样,符合题意;选项 C.球的左视图与主视图都是圆,不合题意;选项D.圆锥的左视图与主视图都是等腰三角形,不合题意;故选B. 方法总结:主视图、左视图是分别从物体正面、左面看所得到的图形. 三、板书设计 1.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的概念; 2.三视图的画法. 本节课力求突出具体、生动、直观,因此,学生多以亲自操作、观察实物模型和图片等活动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丰富了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想象、交流等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空间观念.

201X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小结与思考教案新版苏科版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小结与思 考教案新版苏科版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章的主要知识点,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 2. 通过复习题等训练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 如图,∠1与∠2是( ) A.对顶角 B.同位角 C.内错角 D.同旁内角 第1题第2题 2.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1=80°,如果DE∥AB,那么D ∠的度数是( ) A. 80° B. 90° C. 100° D. 110° 3. 小明和小丽是同班同学,小明的家距学校2千米远,小丽的家距学校5千米远,设小明家距小丽 家x千米远,则x的值应满足( ) A.3 x= B.7 x= C.3 x=或7 x= D.37 x ≤≤ 4. 如图是“福娃欢欢”的五幅图案,②、③、④、⑤中可以通过平移图案①得到的是( ) 5. 在ABC ?中,11 35 A B C ∠=∠=∠,则ABC ?是()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6. 如图,若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称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图中以BC为公共边的“共边 三角形”有() A.2对 B. 3对 C. 4对 D. 6对 第6题第7题第 7. 如图,直线 1 l// 2 l,125 A ∠=?,85 B ∠=?,则12 ∠+∠的度数为( ) A. 30° B. 35° C. 36° D. 40° 8. 如图,把三角形纸片ABC沿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内部时,A ∠与12 ∠+∠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一找这个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 A.12 A ∠=∠+∠ B.212 A ∠=∠+∠ C.3212 A ∠=∠+∠ D.32(12) A ∠=∠+∠ 9.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二.【问题探究】 问题1:如图,已知∠BED=∠B+∠D,则AB//CD,为什么? 问题2:如图,已知DE⊥AC,BC⊥AC,FG⊥AB于G,∠1=∠2,则CD⊥AB,为什么?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由立体图形到视图》名师教案

4.2立体图形的视图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中心投影、平行投影、三视图的意义,会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性目标 1.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使学生具有对三视图的初步体验; 2.通过探索实物与它的三视图的关系,初步感受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转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先在讲台上放一个飞机的模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画出这个飞机的模型(如图).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任意去画. 二.探索归纳 画完以后,教师有意识地拿三位同学的图画给大家看(要求1、要画得比较好,要求2、三位同学刚好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在学生欣赏的同时要求同学说出画这三幅图形的角度.生:我们是从正面、上面、左面三个角度去画的. 师: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用到从这三个角度画的图形. 介绍三视图法:视图来自于投影.投影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如下图,在灯光下,随着收的变化,墙上会出现不同的动物的影子;在阳光下,会看到自己身体的影子. 灯光的光线可以看作是从一点发出的,我们称这种投影为中心投影;而太阳光可以看作是平行的,我们称这种投影为平行投影.

视图是一种特殊的平行投影. 视图就是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左面或右面)三个不同的方向看一个物体,然后描绘三张所看到的图,即视图(view).这样就把一个物体转化为平面的图形. 例如:要做一个螺栓(如图),工人事先看到的不是这个图形,而是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接头的三个平面图形(如下图),然后根据这三个图形制造出螺栓. 三.实践应用 师: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正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侧视图. 依观看方向不同,侧视图我们又可以分为左视图、右视图. 例画出如图所示的正方体和圆柱的三视图.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立体图形的拼组 魏县第一完小安红霞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搭活动,使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长方形纸。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拼组成很多好看、有趣的图案。今天小精灵聪聪和明明要带我们继续在美妙的图形拼组乐园中游玩,同学们高兴吗?(课件演示) 我们一起到《图形拼组》乐园吧。(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寻找特征。 师:要进入图形拼组乐园,得做一些准备。快来看看小精灵让我们做哪些准备。(课件演示) (1)请说出屏幕上图形的名称。 (2)听口令,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3)认真观察,看看这些立体图形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 正方体的面都一样,是正方形的。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一样的,是圆形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些立体图形的秘密。好,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图形拼组乐园。乐园中有三个门,长方体门、正方体门、圆柱门。同学们想先进哪个门呢?(课件演示) 三、动手实践、拼组图形。 (1)正方形的拼组 师:请先用两个正方体拼一拼,看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生:横着拼,两个正方体拼成一块冰淇淋。竖着拼,两个正方体拼成数字1。立起来拼,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冰箱。 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不管横着拼、竖着拼、还是立起来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3个、4个、5个……正方体来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小组汇报: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拐角;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台阶,也可以拼成1朵花;…… (2)长方体的拼组 师:我们在正方体乐园中,用正方体拼成了这么多不同

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案:4.2.1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无答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4.2.1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左(或右)视图成为物体的三视图。 三、巩固新知 例1:画出如4.2.3和图4.2.4所示的正方体和圆柱的三视图。 图4.2.3 图4. 2.4 解:正方体的三视图都是正方形. 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圆柱的正视图和左视图都是长方形,俯视图是圆。 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试一试:观察粉笔盒、茶叶盒,试着描述它们的三视图。(幻灯片11、12)。 2、画出如图4.2.7所示的四棱锥的三视图。(幻灯片13) 图4.2.7 解:四棱锥的三视图如下: 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视图法是画立体图形的一种方法,以后,还可能会学习更多整的思维过程. 教师及时总结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形成规范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三视图是从哪些方向看. 由三视图到立体图形更需要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或者说如何使学生对一些基本图形更加熟悉,所以培养学生的图感仍是重中之重.图中只是从一个方向所见得到的平面图形,所以在此必须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画三视图,应抓住的关键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观察,另外

的其他方法。 练习1.画出下列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2.指出下面三个平面图形是右面这个物体的三视图中的哪个视图。 () ()() 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画出下列物体的三视图. 2.如图是几个小立方体所搭成的立体图形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上小立方体的个数,请画出这个立体图形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答案】 11. 很重要的是一个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应观察出所得的有关线条与轮廓.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叙述所看到的图形,再画出相应的图形. 圆锥的俯视图要注意中心有一个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画出图形,教师再予以纠正和强调. 抽象思维及平面图形如何相互组合成立体图形,这一过程是一个充分思维的过程.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二认识三角形教案

7.4认识三角形(1)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及其基本要素. 2.能正确区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体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3.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的探究与归纳,发展推理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观察思考: 以下的图中,都出现了什么几何图形?这种几何图形有什么特点?如何定义它?(展示图片) 想一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也十分有用。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认识周围世界,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 生活中还有那些与三角形有关的例子呢?(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另一组)二、新课教学 (一)、探索活动: 1、活动一:三角形定义: 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 2、活动二:三角形的基本元素: 顶点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A B C 归纳:(内)角用一个大写字母或三个大写字母表示. 例如:∠A,∠ABC 边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例如:BC a

注意:在表示的时候要注意角与边的对应. ∠A←→a边(BC)∠B←→b边(AC)∠C←→c边(AB) 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可以表示为△ABC,或△ACB或△BAC. 练习:观察后来写一写 请聪明的你表示这些三角形。 3、活动三: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三角形(2)按边分:三角形 4、.活动四:三角形三边关系 动手试一试 请拿出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5cm,6cm,11cm,12cm的纸条各一根,从中任取三根看能 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从4根中取出3根有以下几种情况: (1)5cm,6cm,11cm (2)5cm,6cm,12cm (3)5cm,11cm,12cm(4)6cm,11cm,12cm 通过实验你能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动手操作,通过拼图得出结论) 思考:小明说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吗? 学习依据: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AC + CB >AB AB - CB <AC b c A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积木若干个,长方形纸或正方形纸一张。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些积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样,告诉小组同学他是什么形状的? 师:大家说的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的好,拼的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 二、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1、再认长方体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请大家拿出自己桌上的任意一块长方体积木,看一看,这个长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形状?它的后面是什么形状的?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什么形?上面和下面呢? 现在请同桌两人把看到的互相说一说,右边的同学先说给左边的同学听,左边的同学再说给右边的同学听。 师:我们刚才拿的长方体它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是不是所有长方体的每个面都必须是长方形的呢?当学生心存疑惑时,师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让学生见识。 师:请仔细观察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左右两个面呢?前后面呢?给同桌互相说一说。 2、再认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正方体)请大家拿出自己桌上的任意一块正方体积木,看一看,这个正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形状?它的后面是什么形状的?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什么形?上面和下面呢? 现在请同桌两人把看到的互相说一说,右边的同学先说给左边的同学听,左边的同学再说给右边的同学听。 师:我们刚才拿的正方体它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的)是不是所有长方体的每个面都必须是长方形的呢?多拿出几个不同大小的正方体看看。 师:仔细观察正方体的六个面你发现了什么?给同桌说一说?(六个面大小相同) 3、再认圆柱和球 拿出一个圆柱体积木,看看它的上下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大小相同) 球和圆是不是一样的?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形。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教案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画立方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意义,了解什么是三视图,从而建立起由立体图形到视图和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转化方法,学会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的思维水平. 2、通过探索和交流,增强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三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难点:三视图的画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工人在建造房子之前,首先要看房子的图纸.但在平面上画空间的物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必须把它画得从各个方面看都很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三视图法.建筑工程师和工人为了描绘和制造各种物体常常使用这种方法. 二、自学指导 什么是三视图法呢?就是从______个不同的方向看一个物体,一般是从___面、______面和______面,然后描绘三张所看到的图形,即____图(view).这样就把一个物体转化为平面的图形. 例如要做一个水管的三叉接头(如图4.2.1),工人事先看到的不是图4.2.1,而是从正面、上面和左面(或右面)看接头的三个平面图形(如图4.2.2),然后根据

这三个图形制造出水管接头. 图4.2.1图4.2.2 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________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______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称为________图,依观看方向不同,有左视图、右视图.通常将_______图、_____ ___图与_______________图称作一个物体的三视图.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通过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同时也解决本节重点. 1、画出正方体的三视图. 2、画出长方体的三视图. 3、画出圆柱的三视图. 探究任务二:

第14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案

第14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案)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与角相关的概念(定义、角的度量换算、角平分线、角的分类、余角、补角、对顶角); 2、能运用直线、线段、角、垂线与平行线相关基本事实和定理进行推理计算。 【学习重点】建立直线、线段、角、垂线与平行线知识构架 【学习难点】运用直线、线段、角、垂线与平行线相关基本事实和定理进行推理计算 【学习过程】 活动一、知识梳理: 活动二、基础检测 1.如图,直线AD,BE被直线BF和AC所截,则∠1的同位角和∠5的内错角分别是()A.∠4,∠2 B.∠2,∠6 C.∠5,∠4 D.∠2,∠4 2.建筑工人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的位置分别插一根木桩,然后在两个木桩之间拉一条线,建筑工人沿着拉紧的这条直线砌墙,这样砌的砖整齐,这个事实说明的原理是.3.如图,小明同学用剪刀沿直线将一片平整的树叶减掉一部分,发现剩下树叶的周长比原树叶的周长要小,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4.如图,长度12cm的线段AB的中点为M,C点将线段MB分成MC:CB=1:2,则线段AC的长度为cm. 5.如图,OB平分∠AOD,OC平分∠BOD,∠AOC=45°,则∠BOC=()A.5°B.10°C.15°D.20° 6.如果∠1与∠2互补,∠2与∠3互余,则∠1与∠3的关系是() A.∠1=∠3 B.∠1=180°﹣∠3 C.∠1=90°+∠3 D.以上都不对 7.23.8°=(化成度、分、秒的形式) 8.已知:如图,AD∥BE,∠1=∠2,求证:∠A=∠E. 第1题第4题第5题 第3题

活动三、综合检测 1.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使它等于3cm,则线段AC= cm. 2.如图,在△ABC中,AB=AC, ∠A =30°,AB的垂直平分线l交AC于点D, 则∠CBD的度数为. 3.35 o 19′的余角是,补角是. 4.4点10分,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为°. 5.如图所示,AB∥CD,O为∠BAC、∠ACD的平分线交点,OE⊥AC于E,若OE=2,则AB与CD之间的距离是. 6.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O,过点O作射线OC、OD,使OC⊥OD,当∠AOC=30°时,∠BOD的度数是() A.60 oB.120 oC.60 o或90 oD.60 o或120 o 7.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放置,则下列结论①∠1=∠3;②如果∠2=30°则有AC∥DE;③如果∠2=30°,则有BC∥AD;④如果∠2=30°,必有∠4=∠C,其中正确的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 8.如图,AB∥CD∥PN,∠ABC=50°,∠CPN=150°.求∠BCP的度数. 9.如图,已知:E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EC⊥OB,ED⊥OA,C、D是垂足,连接CD,且交OE于点F. (1)求证: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 (2)若∠AOB=60°,请你探究OE,EF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并证明你 的结论. 活动四、拓展提升 如图1,E是直线AB,CD内部一点,AB∥CD,连接EA,ED. (1)探究猜想:①∠A=30°,∠D=40°,则∠AED=°; ②若∠A=20°,∠D=60°,则∠AED=°; ③猜想图1中∠AED、∠EAB、∠EDC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拓展应用,如图2,线段FE与长方形ABCD的边AB交于点E,与边CD 交于点F.图2中 ①②分别是被线段FE隔开的2个区域(不含边界),P是位于以上两个区域内的一点,猜想∠PEB, ∠PFC,∠EPF的关系(不要求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