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影响(中文版)

全球化的影响(中文版)
全球化的影响(中文版)

山东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______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___ ___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10级生物科学2班

课程名英语时文选读

学生姓名丁同浩

学号20103086

指导老师李银玲

二O一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uthor: Ding Tonghao

Abstract: Global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trend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nothing less, involving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The world has been strongly felt the shock wave of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 Highly concerned about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actively meet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while avoiding disadvantages, is the only correct choice.

Keywords: Globalization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e Impact

全球化的影响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全球化的影响无所不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世人已强烈地感受到全球化浪潮的震撼,全球化正改变着世界。高度关注全球化的影响,积极主动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趋利避害 ,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政治;文化;影响

一、全球化的影响无所不及

什么是全球化? 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至今虽然尚无统一准确的界定,但人们已从现实生活中强烈地感受到全球化浪潮的震撼。全球化正改变着整个世界。多数人认为:全球化指的是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大大加强的全方位的客观的社会历史进程。

全球化思想最早的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15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全球化思想被真正从现代意义上提出并被予以全面论述是近几十年的事。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全球化及其理论研究应该至少始于20世纪中后期,其标志性事件是新技术革命的来临、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确立、全球性问题的形成与扩展、全球共同意识的崛起与强化等,这不仅在实践上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增强了全球化的影响力,而且在理论上也深化了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学者们纷纷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考察与研究全球化议题,并不断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在对全球化影响的研究中,充满着各种对立的观点,有人把全球化当作福音,有人则认为它是灾难;有人把它视为人类的出路,有人则将它看作是我们的陷阱。对其利弊,和谐论与冲突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进行着激烈的争论。和谐论看到了全球化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而忽视了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带来的新冲突与新竞争,表现出过分乐观。而新冲突,新竞争论的观点,他们关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文明之间以及民族主义引起的冲突,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带来的关系恶化、国家在科技与经济竞争中的主导作用等问题,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成的新挑战,这些观察也无疑具有其合理的因素,由于新冲突、新竞争的观点有过分夸大冲突的倾向同样有其片面性。

从客观现实的角度看,全球化过程本质上的确是一个内在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合理的悖论: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含有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有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地化[1]。两种趋势在矛盾纠结中长期共存,共同推动着全球化进程。而且这两种趋势都在加强,所以对全球化影响的争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常常势均力敌。在对全球化影响的争论中所产生的各种观点,都有一定建设性同时又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缺陷。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观点均不能够解释全球化影响的全部方面,唯有坚持辩

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对全球化影响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全球化的实现靠的是各种要素在世界上的相互流动。流动性是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动力,也是其影响产生的基本成因。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世界范围内各种要素的流动不断加快,全球化进程随之增速、拓宽加深,而且经济领域之外的多种要素也嵌进了全球化的要素流动,导致影响的整体性和全方位性愈益明显。这种趋势表现在多方面:经济领域,国际经济各要素如国际商品、国际劳务、国际资本、国际金融流动空前加速;在科技领域,科技进步进展迅速,新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并迅速转为应用,国际技术流动加速;在文化领域,各国普遍重视思想文化的传播传输、渗透控制,思想文化产品、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观念、价值基础、行为方式、道德标准、思维方式等也在加速流变,社会文化结构随之不断更新;在政治领域,国际关系多元化、国际问题多样化加速;在军事领域,军事技术、武器扩散加速;在安全领域,安全问题泛化、国际干预干涉强化,这些都是全球性流动的扩展和体现。因此,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包含了诸多层面和维度。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全球化问题的讨论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全球化“对我们所产生影响的变迁并不局限于世界的某个地区,而几乎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全球化的影响无所不及,在当今,我们已经不能忽视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它对我们的生存和未来产生的巨大影响。下面就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作一些具体分析。

二、全球化对经济领域的影响

全球化最直观的表现,在经济领域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最一般的含义,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扩张和全球化联系,是资本、资源、信息、贸易的全球共享与优化组合。全球化渊源于资本的无限扩张性。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总是在不断地流通、运动,走向回报率最高的地方,地域、国界并不能成为资本扩张的限定和界限。从内在本性而言,资本是天生的开放派和国际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作为核心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冲破民族国家对市场的封锁和控制,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运作和整合,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而言,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起点,也是不可避免的发展阶段。全球化在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一起送到世界各地的同时,获得的是双重效应。

1 .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积极影响

作为人类科技进步和世界交往扩大与深化的必然产物,全球化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化以及人类的普遍交往与能力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全球化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运用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新科技革命正是借助于全球化浪潮,才不同程度地促进着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日益现代化和“高级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为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统一配置准备条件。由于全球化推动商品生产和市场向全世界扩张,使各国及其企业可以不受本国狭小市场的限制,而是根据全球大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收到规模经济的效益。世界生产的增长和流通的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和世界资源配置的效率的提高,是全球化发挥积极作用的总体表现。

(3)全球化还促进人们的世界性活动与交往,促进人类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造成世界性生产体系、金融体系、知识体系和管理体制,促进全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2 .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消极影响

然而,迄今为止,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力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扩张到全球,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弊病扩散到全球,造成世界性的冲突和危机。全球化的这种消极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全球化把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扩张到世界范围,

导致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等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全球化把单个企业生产的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把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市场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浪费性等弊端也扩展到全球范围,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失衡、危机与社会动荡。1987年美国股票价格的狂跌,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7年东南亚货币金融连锁式的崩溃等都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全球扩展,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最终会加剧垄断资产阶级和广大工人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借口,肆意消减工人的工资与福利,减免资产者的税收,使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又凭借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通过不平等交换,加强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盘剥与掠夺,使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加剧。

3 .对全球化在经济领域影响的评价

对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双刃剑”作用,人们已达成共识。它既使全球经济的要素配置更合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使南北差距日益扩大。应该承认,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历史造成的客观现实。其结果是:发达国家受益最大,冲击最小;发展中国家受益较大,冲击较大。

如果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双重影响,那么就应承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东亚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正是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才可能趁势发展起来,成为新兴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更证明了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虽有风险,但也是机遇。亚非一些日趋落后、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也说明,如果发展中国家因为怕冒风险而游离于全球化进程之外,如果不能积极应对与参与,也就意味着丧失与放弃发展机会,就有被边缘化和淘汰出局的危险。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排斥全球化,也可能重蹈苏联崩溃的覆辙。

当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挑战时,发达国家也面临巨大压力。如全球南北差距扩大时,发达国家内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连续十余年疲软,国内失业情况加剧。欧盟同样面临两位数的失业率。美国有近25%的失业者难以找到工作,近70%的人在找到新工作前被迫忍受没有任何收入的生活。世界反全球化活动,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反全球化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那些受全球化冲击较大的产业部门和弱势群体组织,如工会与农会。这些正是发达国家面临的巨大压力,使其成为世界反全球化活动的策源地与中心,折射出发达国家在应对全球化时遇到的挑战与困惑。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到削弱,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也遭到跨国公司、资本和劳动力全球流通的“一定的威胁”。对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挑战处置不当,发展中国家会遭灾,发达国家也“会深受其害”。就具体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应理解为对任何参与者在带来挑战的同时给以机会,在给以机会的同时伴随风险,能否趋利避害,驾驭这种双重效应,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

三、全球化对政治领域的影响

全球化给全球政治带来了一些新变化。一方面使各国的政治交往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使各国政治生活的相关性空前加强,政治生活与政治现象的某种共同性、规律性日趋明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秩序正在重构,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化。全球化对国际政治领域产生着广泛影响。

1 .全球化在政治领域的积极影响

(1)全球化促进了国际机制的发展。由于全球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全球问题,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的人们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来解决面临的全球问题,使人类能够继续生存和

持续发展。任何国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不能不考虑全球利益,这当然包括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共同利益,从而也增加了这些国家的全球意识。世界各国对毒品、艾滋病、核扩散、恐怖事件、国际犯罪、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的共同应对,广泛合作,全球行动,推动着全球化向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从逆向意义而言,全球性的危机和问题越多,人类的共同利益也就越多。促使人们坚持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取向来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即在世界范围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进而真正有效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全球问题。(2)全球化推动着世界民主化进程。政治生活民主化是全球化在政治领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全球化无疑将大大加快世界各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进程。因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化”和“自由化”趋势,为各国政治生活民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明显加快。(3)全球化给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带来更大的宽容度。全球化使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出现新特点,国家的对外职能趋于强化,外交在国家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竞争共处,是各国关系呈现的基本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关系的调整,尤其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与资本主义大国之间所建立起的种种不同性质的战略伙伴关系,表明大国正在试图达成一种不使用武力解决相互分歧的战略默契。和平共处符合全球化时代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推动国际合作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2 .全球化在政治领域的消极影响

(1)全球化使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主要表现为国家界限的突破,越国界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关系的强化,部分国家权力的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全球化趋势和拥有的强势地位,将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借与传统的民族国家发展经济关系之机,向其施加压力,干涉其国家内政,试图迫使传统的民族国家在政治上做出让步。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的削弱集中体现为国际干涉力度的加强。西方国家不惜血本向这些国家兜售西方的政治制度、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这些国家民众施加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民族国家维护经济独立,政治权力不受侵蚀和保持民族文化的完整性,面临极大的危机。(2)全球化导致传统的民族国家中部分民众淡化政治倾向,还可能引发政治信仰危机。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里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各国都在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国际交往中,意识形态淡化趋势日渐明显。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中心的,广大民众不关心政治,只关心切身利益十分突出。信息全球化更是冲垮了意识形态的樊篱。互联网网罗了全球的一切信息,网罗了各种不同看法,不同信仰,大家共享这些信息。因此,全球化很可能引发发展中国家部分民众的信仰危机。(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全球化之机,加紧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和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的图谋,主要是以“和平演变”战略为核心内容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政策,促使东西方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融为一体,最终把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从长远来说,肯定会带来较多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特别是“共产党国家”的市场改革取向,必然会对今后共产党的统治方式产生影响。因此,它给西方实行“和平演变”带来了“极大希望”,西方国家借全球化之机,正在加紧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使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因素日益多元化,内容形式也更加复杂化。双方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

3 .对全球化在政治领域影响的评价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领域内的影响也是双重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带来愈益增大的风险。主要有:(1)政治动荡的风险。全球化使国家的经济安全系数大大降低,从而影响政治稳定。(2)全盘西化的风险。全球化的趋势为西方民主观念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国家主权弱化的风险。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部分主权如经济决策权、规则权等经济政治权限会部份让渡。全球化也给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建设带来一系列挑战:(1)全球化要求进一步扩大民主与民主制度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2)全球化增大了西方民主观念和模式传播蔓延的机会,“西化”的威胁性增大; (3)全球化对上述国家的主权、人权构成现实威胁。

其次,全球化在政治领域中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一定的机遇。(1)全球化促进了当代社会主义的价值复兴。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朝下,资本主义面临许多问题,原苏联东欧国家转轨困难重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诸多挫折,上述因素使人们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的缺陷和社会主义的价值所在,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2)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外力:全球化要求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促进国家权力的社会化;全球化要求扩大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自主度和增强自主化;全球化要求扩大政治生活的公开化;全球化要求扩大经济、政治社会的平等化;全球化要求政治过程的程序化、法制化。因此,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既要反对不顾本国实际“全盘西化”的论调,也要反对无视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远离全球化搞政治文明建设的主张。只有既立足国情,发展本国特色,又立足全球,从世界的眼光和标准出发,才能达到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家稳步发展的目的。

四、全球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

全球化为文化的国际化铺平了道路。全球化在社会文化的层面上也产生着强烈的渗透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通讯爆炸的增长,使文化规范、价值观念、信仰、传统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自由、开放地进行跨国界的交流成为可能,人们更多地意识到了不同的文化实体的存在。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传播和交流,其相互借鉴与学习的积极影响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势冲击下,给各国民族文化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文化边缘化的现状,也十分令人堪忧。

1 .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积极影响

(1)全球化有利于各国文化的发展与扩散。全球化促进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的交流空前频繁,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冲突与融合,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整合”过程;通过文化整合,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多元互补,各民族国家在“和而不同”的关系中,共存共荣,共同发展。一方面,利用全球化之机,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借“他山之石”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把自己的文化传向世界。各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各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交融中发展与扩散,不断地自我扬弃,既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必将不断促进本国本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2)全球化有助于各国民众全球价值观的形成。全球化使世界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被压缩,人类将在更真实意义上成为“地球人”,共同的利害关系把人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狭隘的地域观念将被逐步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全球观念。全球化可能使全球不同信仰、不同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价值体系。这是一种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这是一种兼容了人类所有精神财富的价值体系。它既不是亚洲价值,也不是欧洲价值,而是全球价值。正是这种价值体系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维系着世界的稳定与和谐。

2 .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消极影响

(1)全球化过程中,各民族国家不断受到“西方中心主义”文化思想的冲击。全球化加剧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流传和冲撞,人们接触种种不良思想与价值观的机会增加,在辨别真伪与是非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一部分人迷失自我和思想混乱。由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这种状况导致“西方中心主义”的膨胀,它表现在文化领域里,就是要求世界都遵循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西方国家所推行的这种文化霸权,将给各民族国家思想文化领域带来巨大的挑战。西方一些腐朽的文化,包括沉渣泛起的殖民主义意识,极端利已主义的观念,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甚至一些黄色文化的流入,这些虽然构不成主流,但它们的腐蚀作用和蔓延潜力是不可低估的。特别应当看到的是,文化影响的突出特

点是辐射范围广泛,具有长期效应,在方式上以隐形为主,进行潜移默化。所以,对于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不加以认真研究和严肃对待。(2)全球化给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的文化市场相互日益开放,以往施加于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影、电视节目、游戏软件等等的严格审查和管制,迅速松弛或消除,这些文化产品日益成为跨国流动的重要产品。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它们的经济和科技优势,以工业方式大批量地生产和复制文化产品,迅速地占领和垄断了全球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被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垄断,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新闻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磁带、商业广告、图书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垄断,在潜移默化中无形地控制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3]

3 .对全球化在文化领域影响的评价

首先,全球化加剧了民族文化间的激荡。全球化使各种文化更加接近,通过传媒相互交流、渗透乃至融合,改变各种文化原有的特点,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传统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但另一方面,世界各种文明之间、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发生碰撞和冲突,深刻冲击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选择。同质化与异质化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发展趋势将同时并存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不仅是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向[4]。在对待文化领域的全球化问题上,一方面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和融合的大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决不能忽视文化交流中的副作用及其危害。

其次,国家对文化主权维护的强烈诉求形成了国家回应全球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多彩文化世界里保持和强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仍是新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一个国家应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各国文化之长,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全球化既成为一种历史潮流,那么正确的策略是对其因势利导,使全球化朝着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方向发展。积极地维护文化主权,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领域。各民族国家以先进文化抵制文化的“西化”,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抵制西方殖民文化和文化霸权主义;以先进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5],是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最佳选择。

再次,全球化对民族文化产生的冲击,说到底是西方文化对非西方文化的冲击。毋庸讳言,有的国家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确实感到民族文化的危机,能否战胜这种危机,主要取决于三点:第一,本国经济能否搞上去,也就是说,能否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第二,能否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优势的同时,摒弃或弥补民族文化的劣势,以实现自我优化;第三,能否从外来文化中吸取必要的营养以壮大自己,增强免疫力。应当说,无论是西方文化,东方文化,还是各个民族的文化,只有特色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越是面向世界、善于取长补短、勇于自我扬弃的民族文化,越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的二律背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 (4) .

[2][美]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1.

[3]方克立.经济全球化情势下的中华文化走向[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1, (1) .

[4]张静.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J].教学与研究, 2002, (5) .

[5]李郁香,杨俊英.全球化时代文化主权的维护[J].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3) .

[6][美]戴维·赫尔德等著,杨冬雪等译.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4.

[7]郭连成.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J] .新华文摘, 2000,(11).

[8]赵金飞.如何认识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 (4).

[9]刊物编辑部.近年来中国关于国际政治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6).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英语全球化的产生及影响

随着英语在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无论是在地域上或在信息传递方面,英语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作为全球语言的英语的凸现,对全球各地的英语教学政策和实践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在中国,经过建国后近四五十年的发展,英语教学领域的全球化痕迹越来越重,矛盾也日益突出。 一.作为全球语言的英语 被称为“世界语言”,“全球语言”,“一种永不褪色的语言”的英语的全球化地位,是缘于“它的角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Crystal, 2001:2)。这暗示着英语可以从三种途径达到全球化地位。第一,英语作为全球大多数人的本族语,比如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第二,英语作为某些国家的官方语言而得到世界的公认,因而它能被广泛使用到政府,法庭,媒体和教育等领域中。有时,它又被称为“二语”——对某人母语或一语的一种补充,如同当今的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第三,英语在外语教学中作为“最具优势的外语”。因此,随着把英语作为一语,官方语和外语的人数的增多,英语自然得到了广泛传播。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如同Crystal (2001:5) 所言“英语已经完全达到了全球化的地位。”英语在世界60多个国家被用作官方或半官方语言,在其中20多个国家占据着主要地位。在所有的六大洲中,英语的地位都是主宰性的(Crystal, 2002:360)。 英语作为贸易语言,辅助语言和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在商务,技术,科学,因特网,大众娱乐和体育等方面,还是在医学大会,合同签定中,英语都成为了首选语言。最近几年,英语在报刊杂志中被频繁使用,成为不可争辩的一种科技语言。根据Swale(1987:41-68)在1987年的统计,当年全球就有50%的学术论文使用的英语,此后,该比率还在年年递增。十年后,Graddle(1997:18)统计到, 98%的德国物理学家宣称英语为他们的工作语言, 83%的化学家, 81%的生物学家, 81%的心理学家都完全遵从这项决定。 正因其全球化的重要地位,英语广播节目在全世界120 多个国家中被1亿5千万所收看和收听。在小学阶段有5千万孩童把英语作为辅助语言学习,在中学人数则更多,超过了8千万(Crystal, 2002:360)。 二.英语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可见,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如果对英语没有一点掌握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的,更别说作为全球经济的参与者,去分享科技的进步和利用现代文明了。为了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保持其受重视的地位,世界各国政府都把英语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打造全球化语言教育品牌.doc

---------------------------------------------------------------最新资料推荐------------------------------------------------------ 打造全球化语言教育品牌.doc 打造全球化语言教育品牌布加勒斯特大学是罗马尼亚历史最为悠久的学府之一,始建于 1864年,由亚历山大?安祖卡皇帝下令建立。 近 150 年来,布加勒斯特大学秉承着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罗马尼亚的教育与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罗马尼亚近现代许多著名的学者、专家以及政治家都毕业于该所大学,该国前任总统和现任总理均出自该校。 近年来,布加勒斯特大学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一所国际性的学校,一方面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从教学大纲入手,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开创了双专业,双学位的教育模式,深受世界各国学子欢迎,成为欧洲享有盛名的综合大学。 明确育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布加勒斯特大学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直辖市,拥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校园,学生们不仅可以随时使用图书馆、多媒体中心及电脑教室,还能享受免费的网络资源。 学校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设置广泛,开设的主要专业涵盖了应用现代语言、物理、政治科学、文化研究、心理学、教育科学、语言学和神学等各方面。 突出特色是英语教育十分发达。 学校之所以取得英语教育的成功,主要在于明确的教学目 1 / 6

标和完善的课程设置。 在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中,有 1/2 的课程内容直接与英语有关,其中应用语言课程的时间安排长达 3 个学期。 此外,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英语课程包括英国文化与文明话语分析导论英语创作性写作等。 以上所有课程除了由具备英语专业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主讲,一批从英国文化委员会、英语母语国家等聘请的英籍专家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学校规定,如果是以英语为主修专业的学生,除根据规定需要完成的英语课程之外,必须选修一定的罗马尼亚语言文学课程。 这种课程设置安排,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跨语言工作者。 同时,学校十分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在校学生必须到中小学校从事英语相关工作,并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指标。 学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与罗马尼亚整个教学体制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在罗马尼亚,所有的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设置都是由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完成的。 因此,英语教学大纲的编制权掌握在各学校的课程教师手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所担任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特点,自行制定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授课,从而可以更好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影响与对策/ 【正文】:“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正是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问题。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大量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日益互相依赖的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以至相互依存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自身所面临的困难具有了新的意义,像债务、人口、能源、环境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整个世界资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问题。19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这一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将被进一步拉大,而且势必对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前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净流入国。从1979—1999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4595.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059.2亿美元,批准建立的外资企业达21.2万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0%。外资的大量引入,对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有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资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我们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606.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4%。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其实1990年以来,除1993年外,主要都是由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支持着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不断保持顺差余额。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在出口环境十分严峻的1998年,仍实现了0.5%的出口增长。 3.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增长,给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契机。到1999年止,外资企业吸收劳动力达600多万人。遍及我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复习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 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

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冲突 一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全球化与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 二现实与想象的文化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密切渗透,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由此,文化全球化问题日益提上日程。 文化全球化是现实的。首先,消费主义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随着文化消费的全球化,文化在全球迅速普及。消费文化以其通俗性与普及性极大地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地球村”表明了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性。文化全球化又是想象的。从消费文化的层次上看,具有混合化特征,。从文化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角度来看,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环境总会受到影响与制约。所以,文化多元与文化多样是必然的。 但有一个前提同样重要,那就是文化多元与文化多样的前提——文化主体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多元与多样。文化霸权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是文化主体之间不平等的文化交往,是国际军事、经济、技术不平等格局在文化上的反映。这种文化全球化也是我们必须予以抨击和坚决反对的。 三“全球文化”的构建,全球化对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不同民族文化渐渐走向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与渗透日益广泛、深入,这也渐渐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全球文化的构建。对此,也有不同观点。第一,一元为主的“全球文化”。第二,多元共存的“全球文化”。第三,文化的冲突与对话。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主要不是取决于文化自身以及各个民族的文化态度,而是取决于经济与政治的发展。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既可能导致文化的冲突,也可能导致文化的融合。 二、全球化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三、全球化对民族认同的冲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国家安全利益等因素因为具有国际性、跨国性背景,在与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交流时,既可能产生冲击,也可能会增加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必须像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一样置身于国际文化领域,坚持自身的文化立场,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促进一切阻碍社会前进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更新,使优秀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文化冲突 不同的文化有各自不同的重要特征与内涵。第一,特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集团、民族之间的文化对抗。所谓文化冲突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之间因相互接触而产生的竞争、对抗状态。第二,泛指则是指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对抗。 二、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指的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彼此交流、相互接触、相互融合和推陈出新的过程。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中既对立,又统一,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辩证统一的矛盾方面。在文化融合过程中,文化冲突必然存在,而且文化冲突由文化融合直接引发。 三、文化演进和发展的主流才是文化的融合。由它所体现差异文化间的同一性在促成文化和谐以及相互依存中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积聚大量能够使得异质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内涵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内涵问题 一、引言 当前,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每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和语言生态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人们清醒的认识。 二、不断变化中的世界文化 1. 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英语的文化概念culture,其拉丁词根cult原义为耕作、开垦、开化。汉语的文化概念取自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康德认为,文化就是有理性的人按照自己的目的自由地创造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和结果。泰勒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的总称。艾默生指出,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一般来说,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2. 文化的演变 任何文化都有着以自己文化为中心的倾向,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有的文化表现得不太明显,有的文化则表现得非常强烈。一种文化总是适合于一个群体的生存方式,凡是属于这个群体的成员,皆对在这种自己熟悉的文化氛围下生活感到舒服和习惯,对于他文化总是有一种陌生或异样的感觉。相比之下,他们各自都会觉得自己的文化比所接触或看到的异文化要好。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指出,如果任何人得到机会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选择一套最好的信仰的话,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他自己国家的信仰。希罗多德进而断言,每个人都认为本国习俗和宗教是最好的。客观上讲,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心态,能不能劃到文化或种族中心主义的范畴,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因为这种文化优越感只是局限于一种特定文化群体的体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偏见,但并不会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 三、现代语言观 语言观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本质的认识与看法。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对

全球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全球化对生态环境(以下简称环境)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相互交织、颇为复杂。一方面全球化加重了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全球化又为解决环境问题 提供了新的视野。全球化在为中国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付出了巨大 的环境代价。为减少全球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全球化对中国环境的 积极作用,我国必须走“内外兼修”的路径:对内,必须探索和实践一种适合 中国的有益于环境和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外,要通过国际合作广泛参与全 球环境治理。 关键词:全球化;环境;影响 莱维特(Levitt)于1985年在《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首次使用“全球化”一词来概括1985年以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那以后,全球化 成为人们概括资本、技术、资源、信息、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重组、 配置而导致全球经济和社会日益融合化、一体化现象最常用的词汇。全球化是 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以资源、投资、劳动力、 技术、贸易、消费的国际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交流、观念互动、 信息共享、技术流动为特征的知识全球化,以国际协议和机构为平台开展的治 理全球化,等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全球化对改进人类总体福利提供了很多机会,也产生了很多挑战,在环境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 全球化(尤其是全球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对环境的影响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而且二者相互交织、颇为复杂。一方面全球化加重了环境问题,另一方面 全球化又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全球化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1 扩大了环境危害的范围。自由贸易拓展了人类攫取资源的范围,扩大了 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如,木材的国际贸易对热带雨林的损害;濒危动植物及 其制品的非法国际贸易对生物物种生存的威胁;贸易范围的扩大使异地物种侵 入他乡,导致当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丧失;国际贸易的发展还增加 了大量有害物质、危险化学品的交易而引发跨国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2 加剧了全球资源消耗,加深了全球范围内环境和生态危害的程度。全球 化促进了经济增长,但这是以更快速度的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对 化石燃料、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影响尤其突出。如,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源开 采和产品运输的大量增长,使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迅猛增加,大量占用有 限的农业用地和植被占地;导致对化石燃料的消费大大增加。在一定的技术经 济水平之下,资源的大量消耗将不可避免地加剧环境破坏。 3 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全球化通过三种方式导致污染向发展 中国家转移,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的环境影响。一是通过全球化的投资和生产,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等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美国39%的高污染产业已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日本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也已转移到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二是通过国际贸易使废弃物从发达国家流向发 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具备劳动力优势,废弃物处理费用较低,同时环境标准 较低。废弃物国际贸易既有合法交易,也有非法交易。合法的废弃物转移,如 果处理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不严,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二次环境污染。而随着

论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影响

论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逐渐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的形成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的全球性互动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由此可见,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它属于全人类,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文化又强烈地表现出每一个国家的特点。正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容,文化被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个人享有,文化的兼容性使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着空前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则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1.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因此,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文化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从而使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但文化全球化的更深层涵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建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融入中国政治、文化制度,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4]。因此,文化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实现它的新关系、新模式的构建。 2.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一的文化运动,而是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和因素在内的一组进程。文化全球化不仅仅是文化的运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等都因此受到了影响。文化全球化不是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各种资源与力量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实践中不断相互累积和互动的结果。 但是这种文化的全球互动不会从根本上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解决原有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在文化的全球互动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国家或民族因此而面临的机遇,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更需要做好应对这些方面的措施,促使本国的文化实现飞跃,从而完成本国文化的延续、整合与全球共享。 二、发展中国家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受到的影响 当科学技术将世界缩小后,各民族文化网外围的碰撞交融开始逐渐让步于文化网核心间的碰撞交融。在核心部分最初的交往、接触过程中,文明间的差异便显现出来,对于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确保自己的文化本质及文化传统不被同化,因而表现出排他意识,有时这种排他意识很强,如伊斯兰教旨主义在冷战后的兴起等[5]。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一种反应,但客观地讲,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与民族来讲,文化全球化则可能成为强势国家推行其国家意志的一个手段。 (一)积极影响 1.文化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在文化全球化中,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广泛、迅速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而这些载体、工具和渠道恰恰是新技术最新应用的表现,它们在起传播作

语言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维护与国际传播

语言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维护与国际传播 外语系08级11班刘靖馨 摘要:随着中国崛起于世界大国行列之中,“汉语热”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全球化瞬息万变的风云场中,如何维护和有效传播汉语成为亟待我们的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国际化;专业化 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科技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从而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西欧、拉美、亚太等地区跨国经济组织相继建立并运行,其中尤其以西欧共同体完成向欧盟的过渡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最具划时代意义。欧盟统一劳务市场的建立、管理和科技人员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要求各国高等学校加速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彼此了解,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等。这一切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欲制定这一进程中的各项“游戏”即竞争规则,则要求各国现代大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不仅通晓国内、也通晓国际“游戏”规则、在国内和国际上均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以便在科学技术领域内为本国占领一定数量的制高点,因此种种因素使中国对外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成为各国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竞争中提高人才与科技优势,长期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语言是人类情感交流,是思想沟通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是人们互相理解、发展友谊的桥梁,是国家、民族合作发展的纽带。汉语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化和哲学理念的最佳表达方式,无论是国家和人民的对外展示,还是外国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先从汉语入手。从对外教育的价值和发展趋势上分析,当前抓住时机加强并扩大对外汉语教学是大势所趋,是国内外主观客观因素的需求,是知识全球化的需求,是全力推动留学生教育的需求。积极推进对外汉语教学是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举措。因此,对外汉语,也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备受各国人所青睐的的语言。但是,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文化的多元、趋新和融合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决定论;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的对抗、逆反和泛滥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决定论。这是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历史的必然。这种种状况表明,当今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其突出标志是文化的开放,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开放。开放就意味着多元化、趋新和融合,同时也就意味着对抗、逆反和泛滥。所以,如何在这个矛盾的世界局势下是汉语发展的顺利,被更多各国人所接受、学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人就这个方面发表关于如何维护汉语的四方面的对策。 一,如何维护汉语 (1)维护汉语的重要策略是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传播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事业。首先,要充分认识汉语国际传播的全球化大环境。汉语热是国际需求的体现,我国软实力的提高是基本要求。其次,要认清汉语的国际地位和汉语国际传播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意义。其三,要学习其它语言的世界传播经验,特别是英语和法语的世界传播策略。其四,要实现汉语的国际推广,应该以汉语教学为主体,媒介传播和民间传播相结合,作旗舰式的逐渐推进。研究最后认为,

德语演讲稿—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Presentation, Vortrag-Globalisierung

Es ist mir zugleich eine grosse Ehre. Dafür m?chte ich mich herzlich bedanken. meine heutigen Vortrag lautet: …………. Das ist ein sehr wichtiges und aktuelles Thema, denn Globalisierung ver?ndert tiefgreifend die Wirtschaft, Politik, Sicherheit der Welt und das Leben der Menschen in allen Aspekten. Hier m?chte ich Ihnen gern ein allt?gliches Strassenbild in China vor Augen führen: In meiner Heimat Cangzhou, einer Binnenstadt in der Nordchinesischen Provinz Hebei, die 300 km entfernt von Peking liegt, gilt Burgerking als der Libieling für junge Leute, einige von ihnen tragen auch Jack Wolfskin. Auch in der Deutschland habe ich oft gesehen, dass viele junge Leute Elektro-Ger?te benutzen, die in China hergestellt sind. Immer mehr von ihnen lernen sogar Chinesisch. All dies sind zwar nur einige Beispiele aus dem Alltagsleben von jüngeren Generationen, sie aber zeigen, wie stark sich die Globalisierung bereits auf das Leben der Menschen ausgewirkt hat. Auch die zwischenstaatlichen Beziehungen sind infolge der Globalisierung ver?ndert. Die schnelle Entwicklung der globalen Produktivkraft, der Wissenschaft und Technologie, die zunehmende internationale Arbeitsteilung im Zug der Globalisierung seit 80er bzw. 90er Jahren haben die Interessen verschiedener L?nder enger verflochten. Die Interdependenz der L?nder hat zugenommen. Das …globale Dorf“ ist Realit?t geworden. Dennoch gilt die Globalisierung als ein zweischneidiges Schwert, weil sie auch globale Herausforderungen mit sich bringt, wie internationalen Terrorismus und grenzüberschreitende Kriminalit?t, nicht-konventionelle Sicherheitsprobleme wie Klimawandel, Sicherheit der Lebensmittel, Sicherheit der Energieversorgung usw. Eine typische Beispiel in China ist das immer steigende CO2-Emission in einigen gro?e St?dte, vor allem in Peking und Shanghai. Infolge diese wird der hohen Smog- Konzentration und den damit verbundenen gesundheitlichen Sch?den eine immer wichtig Thema. Heute ist bereits bekannt, dass in China die h?ufigste Todesursache in den st?dtischen Gebieten Krebs geworden ist. Aber die Regierung von China hat schon eingesehen, dass es so nicht mehr weiter gehen kann und einige wichtig Politik wird eingesetzt. Beispielsweise Industrieprojekte nur mit umweltschonender Technik zugelassen werden kann. Dies würde bedeuten, dass Kraftwerke und Fabriken in Zukunft Umwelttechnik einsetzen müssen, um sch?dliche Abgase oder Abw?sser zu entgiften. An diesem Beispiel kann man die Nachteile der Globalisierung gut erkenn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