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

1、定本制度
? 定本制度: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向地方发布消息,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定本所框定的范围。
2、京报内容、性质
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大约在明朝末期出现。
内容:京报以刊载邸报为主要内容,因此它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发行:京报有自己的报房,报房负责编印、发行、销售报纸。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
形式:至清代已有较为固定的刊期和报名,一般为日刊,也有两日刊。并开始呈现出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发行范围和社会作用:
京报公开发行,发行范围很广。在京城和各省拥有大批读者群。买京报、读京报已经是常见的现象。
京报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以商品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所以作用就大大超过了朝廷官报。因其公开发售,其影响也大大超过非法民报。
3、辕门抄
清代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于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4、《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ChineseMonthlyMagazine):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月刊。作为他传教的主要工具,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及少量新闻报道。1821年停刊。
5、 预报性新闻《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

6、《北华捷报》
《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
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1850年8月3日创刊,由英商奚安门主编,英商字林洋行创办。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该报新闻不多,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英国政府的利益,被视为英国官报。

7、《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
是出版时间最长(1850-1951)、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家外文报纸。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名为《字林西报》。主要阅读对象是在华的外国人和买办知识分子。《字林西报》在创刊后仍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

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
8、《万国公报》
1868年创刊于上海。是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配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但对于与宗教有关事情则详加记载。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9、《申报》的特点
一,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
二,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三,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四,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
五,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
六,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七、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
10、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三)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影响:A使中国人认识到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B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C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办报准备了物资条件。)
12、王韬
? 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
?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
? 王韬主要著作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 《韬园文录外编》: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提倡变法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1883年5月在香港出版。
? 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维新报人。有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
1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
一.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
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四.冲破报刊出版的封建限禁
五.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14、《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15、清末新闻法律
有关新闻出版的专门法律,最早出台的是1906年7月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
? 《大清报律》:1908年3月14日, 《大清报律》奉旨颁行。该报律共45条。1911年改称为《钦定报律》,修订后的报律共38条,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 1908年8月27日颁发《钦定宪法大纲》,从国民权利的角度对言论出版问题作出规定。
? 《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
? 有关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创制与颁行,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在封建统治的末年初步建成。
16、《苏报》以及苏报案
《苏报》:
? 创刊于1896年,创办者为胡璋,后将苏报出售给陈范,陈的立场逐步由改良转向革命,苏报也在1902年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步发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宣传阵地。1903年章士钊担任主笔后,明确提出排满排康的办报方针。邹容的《革命军》一书出版后,苏报大加推荐,于显著位置刊登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革命言论十分激烈。
苏报案:1896年创刊的《苏报》在1902年后转向革命立场,公开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太炎等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苏报被查封,7月15日,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苏报案?±在上海租界会审。章太炎、邹容等被判入狱,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苏报案。
17、《大公报》
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创办并主持报务的是皈依天主教的满族人英华。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保皇立宪,对外先亲法后亲日;由于在租界出版,敢于揭露清廷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罪行,同时也经常为穷人鸣不平。因此《大公报》以其报风严肃、具有敢言和替劳苦大众说话的特点,深受读者欢迎,逐步成为华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目前,大公报仍在香港继续出版,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18、“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9、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早期的新闻思想: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要发挥“去塞求通”,梁提出了四点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 2、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
?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 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

,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
?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 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
20、 邵飘萍:民国初期新闻记者,是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被捕入狱,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
? 他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根据他的讲义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1926年遇害。
21、? 刘少少:先后担任《湖南新报》、《公言》的杂志编辑。北京《亚细亚日报》初创时,一度任主笔。后来,拒绝担任上海《亚细亚日报》主笔而被通缉。一生在政治上趋于保守,然其为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有报界怪杰之称。
22、《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由陈独秀创办。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
23、《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一是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9-1917.12)
? 二是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1-1920.5)
? 三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9-1922.7)
24、新青年的主要内容
(一)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反对当时盛行的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影响很大。
?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 (三)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是文学革命运动的英勇战士。
25、中俄通讯社
中俄通讯社:1920年7月在上海创立,简称中俄社, 1921年5月5日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斋。它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
26、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
特点:
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
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
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新闻事业,继承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民主传统,代表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27、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北京《京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28、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还出版《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
29、徐宝璜的《新闻学》(初名《新闻学大意》),19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为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30、 《向导》: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向导》创刊后,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
31、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1.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借鉴列宁党报刊思想和俄国党报经验创办起来的;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3.在文风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 ;
4.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32、大公报复刊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
? 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33、邵飘萍、林白水遇害
1926年,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先后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杀害,成为震动全国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
? 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遇害;
? 1926年8月6日,林白水遇害。
34、 国闻通讯社: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

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1924年,胡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1936年停办。
35、中央社(中央通讯社):中国国民党主办的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创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1932年改组建立总社,中央宣传部秘书萧同兹任社长。到1936年止,中央社先后设立了11个分社,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通讯网络。1949年迁往台湾至今。
36、红中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 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
37、红色中华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
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 1931.12.11在瑞金创刊。随长征后暂告停刊。《红色中华》和红色通讯社是一家,即同一个机构,担负出版和通讯两重任务。于1935年在瓦窑堡复刊,称陕北版。1937年为团结抗日,改名为《新中华报》,1939年,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41年5月停刊。
38、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
(一)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
1.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
“一切为了前线”成为所有新闻传媒的报道与宣传中心
2.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
首先是大力发展通讯员,其次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采纳读者建议,再次,吸收优秀通讯员参加报纸工作。
3.开展批评与表扬;
4.文字通俗,形式活泼。
(二)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意义
1.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创建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
2.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a农村?a城市的道路;
3.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贯彻了列宁的名言“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
39、史量才
史量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1912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趋于保守。1927年后,曾一度想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九一八骤变的形势使申报的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断,民族危机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史量才和《申报》出现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果断举动: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抨击蒋介石的独裁路线,以副刊《自由谈》为突出,多刊登杂文,鲁迅在该刊上发表了140多篇杂文。史量才和申报

的变化为社会所瞩目,但国民党当局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申报脱离它的控制。1934年,蒋介石收买不成,遂命令特务头子戴笠在浙江海宁刺杀史量才。
40、邹韬奋
邹韬奋: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家和政治家,一生主办过《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
韬奋精神
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既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许多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韬奋精神。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第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第二,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他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认真处理读者来信,亲自看信复信;
第三,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提倡把有益与有趣结合起来,寓教于乐;

第四,文风要明显畅快;
第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第六,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41、《新生》事件:《新生》周刊创刊于1934年2月,杜重远任主编兼发行人。该刊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是《生活》周刊的继续,只是将《小言论》专栏改名为《老实话》。1935年5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 《新生》事件。
42、 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曾先后在上海《时报》《申报》任职,创办过《图画时代》,与邹韬奋等创办《生活日报》,先后兼任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新闻学教授。他的专著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从东北到庶联》等,其中《中国报学史》影响最为深远。这部书写于1925-1926,全书共六章,全面、系统地评价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本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43、《新中华报》
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改

名为《新中华报》, 1937年9月6日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7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三日刊。积极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发表了大量社论、重要评论和中共中央的通电、文件等,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
44、《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1941年前后,抗日战争在经济上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改出大型的《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社长先后由博古、廖承志担任,总编先后由杨松、陆定一等担任。该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45、 新华社:新华通讯社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与《新中华报》还是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抗战爆发后,当时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都为敌人所封锁,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指示的传达,各根据地的情况与信息交流都要依靠新华社。发稿量也从一两千字增加到四五千字。同时任翻译外国电讯《每日电讯》供领导参阅。1939年,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 成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改建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向仲华、博古、廖承志先后接任新华社社长。
46、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周恩来、朱德等人亲自主持了筹建工作。电台呼号为XNCR(X为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第一个字母,New China Radio)。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播出中共中央重要文件,以重要社论和各类文章,同新华社的文字广播相配合。
?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开播,发射功率大约300瓦,波长28米。开播的日子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47、《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诞生,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
48、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沦陷前夕宣告成立。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发起。后成立武汉分会。青记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党通过参加这个组织的中共党员,努力团结国统区广大的进步新闻工作者,积极争取民主,争取新闻自由和开展抗战宣传。
49、国新社:1938年9月,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

础,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同年10月,在长沙正式杂志社并对外发稿,刘尊棋任社长,范长江任副社长。后迁至桂林并设立总社。
50、拒检运动
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以1945年8、9月间的拒检运动声势最大。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该书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的造谣诬蔑。
? 接着重庆16家杂志社正式发表拒检声明,并得到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支持拒检运动的杂志社达到了33家。
? 中共坚决支持国统区出版界发起的这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
9月,由重庆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51、《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中共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市创刊。
52、 客里空
来自苏联剧本《前线》里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客里空是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但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呆在总指挥部,根据从指挥部里听到的一星半点材料胡编乱造,最后终于露出马脚,被从前线赶走。
53、毛泽东还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1、作用与任务: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地同群众见面。同时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关系。
? 2、方针和路线:报纸要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
? 3、风格:我们的宣传工作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战斗风格。
? 4、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修养问题:应当轮流出去参加群众工作,土改工作,在没在出去的时候,也应当多看关于群众运动的材料。
54、中国新闻社:
? 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国家决定组建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中国新闻社在北京成立,10月开始发稿。该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金仲华任社长。其编辑机构最初在新华社内,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55、1956年新闻改革
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
背景:至1956年,新闻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1、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2、对苏联的经验与做法照抄照搬。
内容枯燥,讨论缺少,语言生涩,形式呆板。
指导方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双百

方针的提出;5、6月刘少奇的几次谈话。
二、《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
1956年,《人民日报》开始酝酿新闻工作改革事宜。7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宣告改版。在改版社论《致读者》中,首先总结了创刊八年来的成绩,同时承认仍然存在教条主义、党八股等严重缺点,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将改版重点归纳为三个方面:
? 一是扩大报道范围,报道生活里的重要的新的事物;
? 二是开展自由讨论,有许多问题是在讨论中逐渐得到答案的;
? 三是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 改版后,最大的变化反映在新闻报道上,新闻数量大增,新闻报道的题材变得广泛,开始提倡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闻,更加关心和贴近读者的生活;此外,言论明显改进。副刊与作进一步加强,在照片的使用上,更为灵活。同时,认为人民日报一字一词都必须代表中央的论调也被改变,除了少数的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使思想界更为活泼。
三、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在《人民日报》进行新闻工作改革的同时或稍后,中央和各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也都先后进行改革,掀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新闻工作改革热潮。
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在提高新闻质量、改进国内通讯社工作(不应只是反映政策执行的情况,也要反映政策在执行中所发生的问题和偏差;也不能仅报道有正确结论的事实,也要报道暂还不能做出正确结论的事实)、加强国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
? 广播改革工作也陆续展开,1956年7、8月间召开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刘少奇指出,人民广播事业要加强同人民日常生活的联系,广播要跟人民的思想、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
四、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
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冲破了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对苏联和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和批判。
? 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 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 偏颇之处:右倾机会主义;
56、电视台开播: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a?a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57、全国记协: 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一次会议1957年3月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华全国

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记协)
58、喉舌论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告吹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成为新闻界宣传报道的方向,成为衡量新闻标准好坏的重要标准。
?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社,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
? 1998年10月7日, ,朱镕基在视察中央电视台,赠言《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群众喉舌的概念。
? 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不讳言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介不仅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政府与人民的耳目喉舌。所以新闻媒介要坚持党性原则,也要坚持人民性,对党负责,也要对人民负责。
59、1989年11月,江泽民、李瑞环分别作了《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重要讲话。

60、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
1981年《记者守则》
1991年1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97年1月23日《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 1991年1月,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7年1月第二次修订: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 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61、 广州日报集团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于1996年5月29日正式挂牌运行。到2000年底,全国共建立16家报业集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