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国学试卷

四年级上册国学试卷
四年级上册国学试卷

四年级第一学期国学期末测试

班级姓名成绩

一、走近汉字。(共16分)

你能认识这些甲骨文吗?

二、古诗撷英。(共14分,每空2分)

1、挽弓当挽强,。射人先射马,。

杀人亦有限,。苟能制侵陵,!

2、人生几回伤往事,。

3、天上碧桃和露种,,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三、日积月累。(共34分,每空2分)

1、西汉末年,凭借“符命”,以天命难违为借口,废黜汉朝皇帝,建立了朝。

2、“尸位素餐”这个成语,专指的人。

3、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在外流亡了十九年,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成就了霸业,他就是。

4、李存勖沉迷于音乐和歌舞,招致亡国之祸,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对此,宋朝的欧阳修感慨地说:“忧劳,逸豫。”

5、成语“,”指如果做事分不清本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学者,他认为天的规律是春夏秋冬,君主行使政令,也应该与此相符。所以,庆祝、赏赐、、等,都要安排在春夏秋冬进行,这种把刑赏与寒暑对应的思想,叫“”。

四、经典阅读。(共27分,每空2分)

1、《大学》中的八条目是、、、、、

、、。

2、在上位不陵下,,则无怨。上不怨天,。故君子,小人。

3、大学之道,在,在,在。知之而后又定,定而后能静,,,虑而后能得。物有,事有,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博学之,,,,。

5、君子之道。……《诗》云:“鸢飞戾天,。”言其上下察也。

6、富润屋,,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五、畅所欲言。(共9分)

王浚凯旋。不料谗言四起。王浚听了朋友的劝告是怎么做的?你觉得他这

样做好吗?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4年级上册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 为政第二(一)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 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二)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③。退而省其私④,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①。” (三) ◎子贡问君子①。子曰:“先行②其言而后从③之。”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

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 悔,禄在其中矣。” (四) ◎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④于有政,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 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 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 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③ 也。见义⑤不为,无勇也。”

中华诵__国学经典诵读教案_(四年级上册)山东省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 教 案 XXX小学 XXX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 学期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本学期教学进度如下: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田园诗情》诵读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 、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荷兰) 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 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 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 (生配乐朗读) 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 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 12 田园诗请

水之国 荷兰花之国向往赞美 牧场之国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 教学过程: … 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1. 谈话。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 .学生背。 3 .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上册 国学教案 (最新版) 王欣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田园诗情》诵读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荷兰) 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 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 (生配乐朗读) 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 田园诗请 水之国花之国 荷兰牧场之国向往赞美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 勤学篇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一曝十寒 选文导读 “一曝十寒”这个成语出自《孟子》,说选文这段话的时候,孟子正在游历齐国,当时人们对齐王治理国家没有成绩很不满意,甚至怀疑他的天资不够聪明。孟子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打了一个一曝十寒的比喻:“就算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把它放到太阳下晒它一天,然后又放到寒冷的地方冻十天,也一定生长不好。”然后说:“齐王身边,像我这样给予温暖的人很少,我一走开,那些给他施加寒冷的人就纷至沓来。虽然有时齐王萌发做事的念头,但得不到支持也是很难成功的。”现在我们常用“一曝十寒”来劝学。 一曝十寒 孟子曰:?无或[1]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之,十日寒之,未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3],小数也;不专心致,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4]将至,思援弓缴[5]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告子章句上〃九》注解 [1]或:同?惑?。 [2]暴:同?曝?,晒。 [3]今夫弈之为数:弈,围棋。数,技术,技巧。 [4]鸿鹄:天鹅。 [5]缴:系在箭上的绳,代指箭。 参考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办法生长。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拢上去了,就算我给他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样呢?好比下棋,下棋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奕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奕秋讲解。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来了,想着用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另一个人一起学棋,却不如人家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 选文鉴赏 出自本文的成语“一曝十寒”,或者俗语所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讲的都是我们做事时最常遇见的一种状态: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时,奋发一阵,之后又荒废很长一段时间,等事情慢慢积少成多,于是不得不再奋发努力,累的气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诵读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 第一单元主题:走进千山万水 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4、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篇》 第二单元主题:以诚待人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三单元主题:童话的魅力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4、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第四单元主题:热爱生命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4、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第五单元主题:战争与和平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4 年级上册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 为政第二(一)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⑥。”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二)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③。退而省其私④,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①。” (三) ◎子贡问君子①。子曰:“先行②其言而后从③之。”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

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 悔,禄在其中矣。” (四) ◎哀( )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④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 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 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 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③也。见义⑤不为,无勇也。”

四年级上国学经典检测试卷100分四年级

三危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 四年级国学经典检测试卷 一、填空。(13分) 1.《论语》是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是记录了_ 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包括政治、文学、哲学、道德以及原则等多方面内容。 2.孔子名,字,后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南宋时期,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0分)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学而不思则罔() 4.吾日三省吾身() 5.士不可以不弘毅。() 三、按要求完成练习。(18分) (一)解释句中加粗的词。(8分) 1.有朋自远方来() 2.人不知而不愠() 3.思而不学则殆() 4.传不习乎()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10分) 1.人不知而不愠() 2.温故而知新() 3.诲女知之乎() 4.知之为知之() 5.是知也() 四、翻译下列句子。(25分) 1.不亦乐乎:_ 。 2.温故而知新:。 3.见贤思齐:。 4.任重道远:。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选择题。(10分)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解释:其,他们。之,第一个指优点,第二个指缺点。]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人”指三个人[应该指多个]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六、默写你喜欢的《论语》片段。(10分) 七、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你懂得的些什么?举例说明。(14分)

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五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五 (一) 经典国学再现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我是小助手 益:好。 武进:持勇冒进。 并:合并。 易:轻易。 我是小翻译 兵力不是越多越好,只要不持勇冒进,能够同心协力,准确预料敌军情况,就能够取得胜利了。那些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行动,并且轻敌的人,一定会成为敌人的俘虏的。 考考你的智慧 1.词语解释。 益:武进:易: 2.翻译句子“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3.文章中提到的取胜的重要前提是( ) A.兵多 B.不冒进 C.并力料敌 弘扬传统文化 长勺之战 战争中,虽然同等条件下,人数较多的部队取胜的可能会更高一点,但是,人数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只有当一个部队目标一致,加上正确的指挥,才是这只部队的真正战斗力。 春秋初期,齐桓公即位不久,就不听主政大夫管仲的意见,执意发兵,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鲁庄公一直注重整修内政,鲁国人们非常信服与他,得知齐国想要攻打鲁国,

全国上下都起来支持鲁庄公,万众一心,坚决抵抗齐国的进攻。 谋士曹刿自告奋勇,跟随庄公出战迎敌。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局势,选择了在长勺迎击齐军。两军对垒,鲁庄公想要先发制人,被曹刿劝住了。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攻击,但由于鲁军防御非常坚固,齐军久攻不下,齐军士兵倍感疲惫,士气非常低落。这时的鲁军却防守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事态已有“彼竭我盈”的趋势,就建议庄公实施反击。 庄公接受了曹刿的建议,带领鲁军将士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终将齐军逐出鲁境。 (二) 经典国学再现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我是小助手 助:帮助,辅助。 险厄:险要。 上将:主将。 我是小翻译 有利的地形,是用兵时的辅助条件。预料敌军情况,研究地形的的险要程度,计算道路的远近,这是主将作战的原则。懂得这些原则去指挥作战,就必然能够取得胜利,不懂得这些原则去指挥作战,必然会失败。 考考你的智慧 1.形近字组词。 险()料()助() 检()科()肋() 2.解释句子“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3.有利的地形,在作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高阳镇善吉小学马迎春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 小学国学经典四年级下册。 四、活动形式及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只要熟读成诵,了解内容大概即可,而

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 (3)每日利用早读前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2分钟。 诵读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3、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表 } 周别教学课题 2——4周第一单元 5——7周第二单元 8——10周第三单元 11——13周第四单元 14——16周第五单元 17——19周第六单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练习附答案

小学生学习 出品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练习附答案 (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我是小助手 显:显赫荣耀。 聿:发声助词。修:学习,发扬。 厥:其,他们的。 《大雅》:《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我们的身体、毛发和皮肤,都是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的,不敢让它们损坏受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显扬声名到后世,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实行孝道的终极目标。孝,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忠心对待君主,最终目标是要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学习发扬先祖的美德啊!’”考考你的智慧

小学生学习 出品1.孔子为什么说不敢让我们的身体发肤受到伤害呢?2.实行孝道的终极目标在文章中是哪两句? 3.推行孝道的三个阶段都是什么呢?在原文中用“ ”画出来。弘扬传统文化 曹操割发代首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通过麦田,只要有践踏的,全部斩首。”因此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按照规定处罚自己。 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曹操说:“这条规定我我亲自下的,现在我的马踩坏了麦田,我理应受到惩罚。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便要自刎,他的手下连忙上前拦住了他。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全资料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2015版)第一单元主题:走进千山万水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舟行人剡》崔颢),面对大自然中美丽的山山水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免让我们想起了《论语》中的一段话:—————————。)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当我们来到海边,面对大海,极目远眺,海风吹面,波涛汹涌,不免感慨万千,思潮涌动,就会随口吟诵起曹操的诗句:—————————。) 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人生天地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山山水水,日月星辰,万事万物生老病死、生生不息,其中充满了人生的哲理,正如《庄子·知北游》中的句子:—————————。) 第二单元主题:以诚待人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需要经常反省自己:怎样做人?怎样交友?怎样学习?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找到答案:—————————)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 (君子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气质呢?《论语》中有专门的论述:“庄重”、“忠诚和信用”、“慎交友”、“有错就改”,你能记得原句吗:—————————。)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做人必须有诚信,没有诚信的人是什么样子呢?《论语》中有精彩的比喻::—————————。)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 (我们正确的看待一个人,不能听他的花言巧语,不能听他的能言善辩和一味卖弄,而要看他是不是讲求诚信,为人着想,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实际上,《老子》中早就有这样的论述:—————————。) 第三单元主题:童话的魅力

四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笠翁对韵》下

四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笠翁对韵》(下卷一——八章) 清·李渔 一先 【原文】 hán duì shǔ rì duì nián cù jū duì qiū qiān dān shān 寒对暑, 日对年,蹴踘对秋千。丹山 duì bì shuǐdàn yǔ duì tán yān gē wǎn zhuǎn mào chán 对碧水,淡雨对覃烟。歌宛转①,貌婵 juān xuě gǔ duì yún jiān huāng lú qī nán yàn shū liǔ ?娟②,雪鼓对云笺。荒芦栖南雁,疏柳 zào qiū chán xǐ ěr shàng f?ng gāo shì xiào zh? yāo kěn 噪秋蝉。洗耳尚逢高士笑,折腰肯 sh?u xiǎo ?r lián guō tài fàn zhōu zh? jiǎo bàn chuí ?受小儿怜。郭泰泛舟,折角半垂 m?i zǐ yǔ shān tāo qí mǎ jiē lí dǎo zhu?xìng huā tiān 梅子雨;山涛骑马,接蘺倒著杏花天。 《笠翁对韵》下——二萧 qín duì guǎn fǔ duì piáo shuǐ guài duì huā yāo qiū 琴对管,斧对瓢,水怪对花妖。秋 shēng duì chūn sabái jiān duì h?ng xiāo ch?n wǔ dài 声对春色,白缣对红绡①。臣五代,

shì sān cháo dǒu bǐng duì gōng yāo zuì ka gē jīn lǚ 事三朝,斗柄对弓腰。醉客歌金缕,jiā r?n pǐn yù xiāo fēng dìng lu? huā xián bù sǎo shuāng 佳人品玉箫。风定落花闲不扫,霜 yú cán ya shī nán shāo qiān zǎi xīng zhōu shàng fǔ yī 余残叶湿难烧。千载兴周,尚父②一 gān t?u wai shuǐbǎi nián bà yuaqián wáng wàn nǔ sha 竿投渭水;百年霸越,钱王万弩射 jiāng cháo 江潮③。 《笠翁对韵》下——三肴 【原文】 shī duì lǐ guà duì yáo yàn yǐn duì yīng diào ch?n zhōng 《诗》对《礼》,卦对爻,燕引对莺调。晨钟 duì mù gǔyě zhuàn duì shān yáo zhì fāng rǔqua shǐ 对暮鼓,野馔对山肴。雉方乳,鹊始 cháo měng hǔ duì sh?n áo shū xīng fú xìng yahào yua ?巢①,猛虎对神獒。疏星浮荇叶,皓月 shàng sōng shāo w?i bāng zì gǔ tuī hú liǎn c?ng zhang 上松梢。为邦自古推瑚琏,从政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 为政第二 (一)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⑥。?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⑥?)。②?樊(?②?)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④??)之以礼,祭( ?)之以礼。?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二)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④??),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 ??④?)④,曾( ⑤??)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⑥?)②,如愚③(??)。退而省(????)其私④,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①。? (三) ◎子贡问君子①。子曰:?先行②其言而后从③之。”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③??)①,思而不学则殆(?④?)②。?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⑤)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③)尤⑤;多见阙殆(?④?),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四)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国学经典——第二单元《千家诗》 1.泛舟[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⑥??)艟(?????)①巨舰一毛轻。 向来②枉费③推移力④,此日中流⑤自在行. 2.观书有感[宋] 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②,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莺梭 [宋] 刘克庄 掷( ??)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③。洛阳④三月花如锦⑤,多少工夫织得成 4.蚕妇吟①(南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②,起③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④,玉人⑤歌舞未曾归。 国学经典——第四单元《千家诗》 1.古朗月行①[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又疑瑶台镜③,飞在白云端④。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②?)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⑤此沦惑⑥,去去⑦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④??)⑧摧心肝。 2.秋登宣城谢脁(??③?)北楼①[唐] 李白 江城如画里②,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③,双桥落彩虹④。 人烟寒橘柚(??◆)⑤,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⑥,临风怀谢公⑦?[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rèn)岳②上摩天。遗民③泪尽胡尘④里,南望王师⑤又一年。 4.中秋月[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①清寒。银汉②无声转玉盘③。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国学经典——第五单元《千家诗》 1.题淮(?◆②?)南寺[宋] 程颢(?④?)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⑩?)吹尽楚江秋。道人③不是悲秋客,一任④晚山相对愁⑤。 2.冷泉亭 [宋] 林稹( ?⑦?)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④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⑤,回头不似⑥在山时。 3.题松汀(?⑨??)驿①[唐] 张祜(??) 山色远含空②,苍茫泽国③东。海④明先见日,江白⑤迥( ????)闻风。 鸟道⑥高原去,人烟⑦小径通。那知⑧旧遗逸⑨,不在五湖中。 4.过香积寺①[唐]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②。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③。 泉声咽危石④,日色冷青松⑤。薄暮⑥空潭曲⑦,安禅⑧制毒龙。 国学经典——第六单元《千家诗》 1.秋兴其一[唐] 杜甫 玉露凋(??①?)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③,塞上④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⑥心。寒衣处处催刀尺⑦,白帝城高急暮砧② ( ?⑤?)。 2.秋兴其三[唐] 杜甫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全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2015版)第一单元主题:走进千山万水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舟行人剡》崔颢),面对大自然中美丽的山山水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免让我们想起了《论语》中的一段话:—————————。)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当我们来到海边,面对大海,极目远眺,海风吹面,波涛汹涌,不免感慨万千,思潮涌动,就会随口吟诵起曹操的诗句:—————————。) 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人生天地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山山水水,日月星辰,万事万物生老病死、生生不息,其中充满了人生的哲理,正如《庄子·知北游》中的句子:—————————。) 第二单元主题:以诚待人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需要经常反省自己:怎样做人?怎样交友?怎样学习?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找到答案:—————————)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 (君子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气质呢?《论语》中有专门的论述:“庄重”、“忠诚和信用”、“慎交友”、“有错就改”,你能记得原句吗:—————————。)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做人必须有诚信,没有诚信的人是什么样子呢?《论语》中有精彩的比喻::—————————。)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 (我们正确的看待一个人,不能听他的花言巧语,不能听他的能言善辩和一味卖弄,而要看他是不是讲求诚信,为人着想,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实际上,《老子》中早就有这样的论述:—————————。) 第三单元主题:童话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