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基本知识讲解

新闻基本知识讲解
新闻基本知识讲解

新闻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近发生:时效性,要及时报道

事实: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有的学校将没有参加活动的人物照片也放上来,将没有参加的领导也写进来,擅自修改活动时间等,都是在扼杀新闻的生命,弄巧成拙。)

二、新闻五要素

新闻五要素即新闻的个,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西方有些学者提出了“六要素”说,认为除五个“”之外,还有一个新闻要素“”,即如何()。

当然,大家在报纸上也会看到一句话新闻、图片新闻,或者只包含几个要素的新闻,和这个理论并不冲突。我们网站上一般要求内容稍微全面一些。

三、新闻的结构

即新闻文体的组合形式。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新闻都具有这个部分,有的新闻

就没有导语和背景。常见的几种新闻结构是:

、倒金字塔式结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新闻的最前面,随后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其他内容。它的优点是能迅速地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使读者一目了然,节省读报时间。(最常用的结构)

、金字塔式结构。又称“逆转倒金字塔式”。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后面,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菱形式结构。这是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因新闻的主要内容比较复杂,导语中容纳不下,也不能概括表达,适于在主体中分段叙述。

、车辐式结构。以一个中心事件或事物为纲,其他事实象车辐一样辐射出去。宜于报道比较散的事件。

、并列式结构。把众多主要事实并列叙述。适合报道事实各部分的重要性相等或相似的新闻,多见于公报式新闻。

导语: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四、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

、时新性。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事件发生离公开报道的时间越短,新闻价值就越高。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年至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

第一章 新闻传播法概述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概述 一、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法的正式性又称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从形成方式来看,法总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非经法定机关按程序产生的文件,不具法的效力。从实施方式来看,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一般而言,法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但国家强制不可缺少。从表现形式看,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近代以来法的表现形式日益趋于规范化,包括法律文件的格式、名称、术语、结构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法的正式性表明法与国家权力存在密切联系,法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首先,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这种意志由于形成于与社会相脱离的国家,因而具有统摄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性优势,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志一旦获得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立即具有了由公共权力保证的、全体社会成员一体遵循的效力;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由于国家形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历史时期,因此,它必然反映阶级对立时期的阶级关系。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 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社会性。法的社会性是指法的内容是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的,最终也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包括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就提供了一个将法律置于物质的、能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按照这种观点,国家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是将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需要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运用国家权威予以保护。所以,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三、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维系社会本身的存在的制度和价值。法律就是社会规范之一。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不同于自然法则和技术规范。自然法则是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自然现象的存在与人的思维和行动无关。社会规范是理性的个人行动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现象。技术规范的调整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规定人们如何使用自然的力量和生产工具以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读: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 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

《劳动合同法》相关知识讲座

《劳动合同法》讲座 一、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 (一)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 1、劳动合同法属于社会法,属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应从体系的角度、社会法的角度理解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具有特有的调整对象 劳动合同法具有特有的调整方法:具有强烈的国家干预色彩,强制性规范为主/立法价值取向着重社会公平公正,侧重保护弱者(劳动者)/合同双方可以自由约定的空间很小 2、按照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理解劳动合同法。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假设、处理、法律后果。例如:劳动者在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情况下(假设),用人单位应当足额及时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处理),否则,劳动者有权解除合同(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对于劳动合同法的理解与运用:我们应当关注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在运用其处理问题时,应当坚持这种逻辑结构(例如: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加班,应当支付300%的工资,不管是否补休,都应支付,不能以安排了补休为由不支付300%的加班工资,因为在假设中没有“补休”的内容,这一点与休息日不同);从法律后果出发,来关注和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例如:劳动合同法第88条);借鉴这种逻辑结构来规范我们自己的规章制度。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 1、引起劳动关系产生的基本法律事实是用工,而不是订立劳动

合同。 2、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3、要建立有效的劳动关系,不得出现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无效情形。 4、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必备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取消了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三个方面的必备条款。 5、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更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是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在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二是规定在法定情形下,如果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法定情形包括:(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3)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网络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内容如下: 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

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劳 动 法 知 识 讲 座

劳动法知识讲座 一、劳动合同的期限 1、合同期限可以是一天、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两年等; 2、法律对劳动合同中试用期的限制: 二、工作任务 对工作内容和岗位的变更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应征得劳动者的同意。 三、劳动时间 1、正常工作时间: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 2、加班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1小时,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不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3、综合计算工时:以周、月、季、年综合计算,每周以40小时计算,月以167.36小时计算、季以502小时计算、年以2080小时计算,具体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在劳动分局备案后执行; 4、计件工资制:以本单位同岗位70%以上劳动者在法定劳动时间(每周40小时)能完成工作量确定计件定额。

四、工资 1、工资的组成: ①计时或计件工资; ②奖金; ③津贴和补贴; ④加班加点工资; ⑤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工资的支付周期: ①可以按月结算支付,也可按周、按日、按小时结算支付,但不能超过1个月; ②当月工资可以在本月底或下个月支付,但超过时间支付就是拖欠工资; ③用人单位在解除合同时,应一次性付清劳动者的全部工资。 3、最低工资标准: 东莞市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为574元/月,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该标准。 4、加班加点工资 加点工资:工作日超过正常工作时间加班的,应按150%的标准支付加点工资; 休息日加班工资:休息日加班的,应按200%的标准支付加点工资; 法定休假日加班工资:法定休假日安排加班的,应按300%

的标准支付加班工资。 ※计算基数为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工资。 5、工资的发放 工资必须以货币形式发放,可通过银行转帐或现金支付。 6、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 ①支付全部工资,另支付相当于工资报酬的25%的经济补偿金; ②连续拖欠或克扣劳动者工资2个月以上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劳动局可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可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至100%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五、社会保险 1、社会保险的范畴: ①工伤保险、②失业保险、③养老保险、④医疗保险、⑤生育保险。 2、工伤保险 ①应该认定工伤的情形: 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B.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C.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D.患职业病的; E.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新闻和新闻事业 一、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 (辨析题: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要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防止主观主义、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 二、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公认的、具有权威地位的定义。) 新闻定义的内涵(必须依据事实;内容上具有新意;公开报道和传播;时间上讲求时效) 三、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与本质要求 具体: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引用的材料准确可靠;背景材料完全真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本质:1、全面、完整、深刻,力求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反映事物内在规律;2、注意代表和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质,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论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 当前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让防止新闻失实? 1、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基本要求、本质要求; 2、新闻失实的表现:一)子虚乌有二)合理想象三)以偏概全四)猎奇传讹五)导演摆布六)添枝加叶七)商业炒作 3、怎样防止新闻失实:A、接近“起点源”法,尽量接近“起点消息源”,坚持不做实地采访、不到事发现场不写新闻,是保证新闻真实的最可靠的方法。 B、全面采访法,采访一定要深入、全面,这是实践检验了的、新闻采访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笔记,重点。

导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法 法:由国家创制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在我国,就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体系: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宪法为基础,各个不同法律部门组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和谐,形式完整的有机整体,称之为法律体系。 二.新闻传播法 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含义: 1.任何权利主体在享有某一权利的时候,必须同时承担一定的义务 2.任何权利主体的法定义务,对它在法律关系上对应的主体来说,就是法定义务。 公法和司法: 公法 包含:宪法,行政法,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司法 包含:民法,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平等,自愿,公平,一方不能强制另一方。 新闻传播活动法律关系中既有公法关系,又有司法关系,有时还会发生重合和交叉(eg:公民通过媒介批评政府官员引起的名誉纠纷) 第三节:我国新闻法的渊源 我国法律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律,我国参加或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过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是制定普通法律的法律基础,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石。(当然也是新闻传播法的基石) 法律:在我国,法律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法律一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 基本法律包括: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调整社会生活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三组最重要的基本法: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 刑法: 规定犯罪和刑罚。作为最高的禁止性规范,包含了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约束和对妨害新闻传播活动犯罪的制裁。 民法: 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新闻基础知识大全

基础知识 (1)新闻的定义: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A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B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C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D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E要坚持政治家办报。 (2)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在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2坚持党性原则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之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四是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五是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区别。3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内部自由发表意见和公开报道遵守宣传纪律的统一。党对新闻带来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是对宣传党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的领导。 (3)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要着力宣传能鼓舞和推动人们奋发向前的各种光辉业绩,用伟大的成就和业绩去鼓舞和启迪人们,还要注意处理好与批语报道的联系。 (4)舆论导向:1含义舆论导向指的是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导向。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确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善于和敢于回答广大群众面临的焦点热点敏感问题。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访法论的重要内容,把好关,就是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正确判断哪些应该报道,哪些不应该报道,把好度,就是要把握分寸,力度,把握报道的时机,了解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 (5)舆论监督的实质:1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武器,社会五种功能:一是舆论监督的最大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二是舆论监督具有社会调节功能,三是舆论监督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四是舆论监督具有社会制衡功能。五是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如何把握大局,提高舆论监督水平,一是要划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会计监督同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等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界限。二是会计监督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三是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出发,促进问题的解决。四是舆论监督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抓住本质,打中要害。五是会计监督既然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要在党委领导下有序地进行。 (6)政治家办报办台:1957年6月,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报办台的基本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一是讲政治,讲党性,提高政治素养,二是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处理问题,三是突出宣传重点,把握政治方向,四是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宏观意识,五是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3新形势下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理论路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当前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新闻 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新闻,是消息、通讯、新闻特写、速写等体裁的统称。 二、新闻的特征 1、真实性 新闻,要求报道真实的事实。人们通过这样的真实事实,可以洞察宇宙万象的恢宏,大千世界的风云,社会发展的趋向,生活演进的动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如果新闻不是写生活真实的事实,那就不会取得人们的信任。新闻中所列举的真实事实还必须是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本质和主流的真实事实。 2、实证性 实证性,就是说新闻要让事实本身说话。新闻反映生活的特殊规 律,主要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话。写出确定事实的基本要素。一般应交待清楚有关的人、事、时、地、因果、意义等要素。 3、及时性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和述评,那么就必须有新的事实,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新的意义。否则,写人家已写过过人家早已知道的过时的事实、过时的内容,或者一条新

闻写上十天半月才报道,那就不叫新闻了。要突现新闻的“新”,就得要及时地捕捉,及时地采写,及时地报道。可以说新闻是一种极重时效的文体。新闻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迅速及时地采 写与报道。新闻是今天生活的快摄,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前天的新闻。 4、广泛性 新闻是由新闻机构发布的,它是面向全社会,对广大群众传播最 为广泛的信息形式。正因为新闻具有这样的广泛性,所以新闻一经发布就会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产生广泛的影响。 5、开放性 由于新闻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一种宣传形式,因而它具有冲破闭锁隔绝现象的开放性。由于有了迅速灵敏的新闻传播,使当今世界每个角落发生变化的重要消息,能在瞬间传遍全世界,于是遥远 的距离得以缩短,孤陋寡闻者得以开扩视野,居于斗室,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宇 宙星云,天下大事。 6、变动性 新闻以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的事实作为归依。而生活中的 事实不断地有所变动,新闻所要反映的正是变动中的客观事实。 三、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体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

初中历史知识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素材

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 1908年3月14日,清廷颁布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该律由清廷民政部会同法部,以“各国通例”为基础,经由宪政编查馆审核后颁布。该律规定凡开设报馆、发行报刊,均须事先呈报官府;出版前须按规定时限,交由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检查。如违法刊登“诋毁宫廷”“混淆政体”“扰乱公安”“败坏风俗”“诋毁他人”等内容,对该发行人或编辑人分别处以罚金或监禁,直至禁止发行。 《大清报律》颁布于清末的修律期间,体现出以法学家沈家本为代表,倡言资本主义“天赋人权”新观念、具有近代意义的一系列新法律。当然,随着清末报刊的发行势头不断高涨,国人办报热潮的兴起,清政府试图通过颁布《大清报律》来加强对社会的思想控制。《大清报律》的起草和颁布经历漫长的历程,早在1904年8月清廷就开始起草《报律》,后来经宪政编查馆对报律的草案进行多次修改,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和对新闻自由的钳制。如规定报刊发行前的送审制度:每日发行之报纸,应于发行前一日玩十二点钟以前;其月报、旬报、星期报等类,均应于发行前一日午十二点钟以前,送由该管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随时查核。清廷对报刊刊登“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加以重罚,《大清报律》的内容暴露出清廷镇压人民革命的用意,暴露了清廷修律的本质所在。 时代毕竟在前进,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对于言论、集会、结社问题的态度发生变化。一些开明官员反对一概排斥集会、结社,甚至呼吁清廷开放党禁,对学生的爱国热情采取宽容态度。《大清报律》颁布本身就是对千年冰封的开裂,便意味着清廷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尽管是有限制地承认—言论、集会的合法性。辛亥革命后,限制言论自由的旧报律废止。1914年,袁世凯政府制定了《报纸条例》,又恢复了清廷《大清报律》的有关禁制条文,并查禁了一批报刊和图书。直到1916年7月,段祺瑞政府“申令废止报纸条例”,中国人才在十一年间基本享有言论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赖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透过清政府主持修订《大清报律》,应当说,清末修律时间虽不足十年,但却在新的法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取得的成就十分明显。从此传统的封建法系终结,中国法制与世界法制文明接轨,开始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历程。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吴兴人沈家本在清末修律中的巨大功绩。以沈家本为首的清廷法学家,从“会通思想”出发,在秉承“中学为体”(维护专制君主)基础上,引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法理,在新旧交替之际竭力融通中西法律,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新闻基本知识讲解

新闻基本知识讲解

新闻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近发生:时效性,要及时报道 事实: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有的学校将没有参加活动的人物照片也放上来,将没有参加的领导也写进来,擅自修改活动时间等,都是在扼杀新闻的生命,弄巧成拙。) 二、新闻五要素 新闻五要素即新闻的5个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西方有些学者提出了“六要素”说,认为除五个“w”之外,还有一个新闻要素“H”,即如何(how)。 当然,大家在报纸上也会看到一句话新闻、图片新闻,或者只包含几个要素的新闻,和这个理论并不冲突。我们网站上一般要求内容稍微全面一些。 三、新闻的结构 即新闻文体的组合形式。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新闻都具有这5个部分,有的新

供娱乐,丰富生活;刊播广告,服务经济等。 多样性功能中,报道新闻和引导舆论是它的基本功能;其中又以报道新闻为主要功能。 我们网站的新闻功能主要体现在两项基本功能中,服务于武昌教育发展。 七、新闻敏感 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它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这种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 在教育领域,比如,寒假期间,学校设计的特色作业和活动;中高考期间的特殊考生;教师节前夕对优秀教师的报道,对新近出台的教育政策采取的措施等。 武昌区教育局统宣科 2011.3.18

新闻知识讲解与练习教师版

新闻知识 一.欣赏新闻模仿中央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播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气一定要高昂,有气势;②语速要慢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949年4月22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消息 二请用新闻结构的知识来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下面大家细读本文,用笔在文章中作出旁批。看你掌握了没有? ●标题: ●本文的导语: ●主体 ●结语:

何为新闻 新闻又称消息,是及时准确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或出现的有意义的事件或现象。新闻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该文是一篇新闻,新闻的结构分为5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背景可有可无。标题分为引标,主标,副标。拟写标题通常要求的是一行标题(即主标题)的概写。一般说来标题最简洁,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和事件,句中不停顿,文末无标点。拟写新闻标题:人物+事件,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因此,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新闻标题的作用 提示新闻内容2、评价新闻内容3、吸引读者阅读4、美化报纸版面什么是好标题什么是好标题就它的生动而吸引人讲,它应该使读者一见倾心; 就它的简洁明快讲,它应该使读者一目了然;就它忠实于事实讲,它应该是一片丹心; 就它对内容的高度概括讲,它应该是一语破的;就它的笔触犀利讲,它应该是一针见血; 就它的逻辑说服力讲,它应该是一言九鼎;就它所提供的信息含量讲,它应该是以一当十;就它的含义深刻讲,它应该让读者一唱三叹;就它给读者的印象讲,它应该是一曲难忘 1、就它的生动而吸引人讲,它应该使读者一见倾心; 5米外能看清字(字要大) 2秒钟能看懂意思(要精练、能概括中心思想) 1秒钟让人下定决心购买(要有吸引力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标“新”立“异”准确无误观点鲜明生动活泼言简意赅 练习 选1-3个你喜欢的题目,说说妙何处? 《狼狗咬伤我左腿主人打断我右脚》中学的“烟酒生”令人忧虑 北方渐“退烧”南方仍受“煎熬”酒后人狗“接吻”狗醉人亡 “乞丐装”上身“黑心钱”到手(主)本报记者拍下“化装行乞”全过程(副)

新闻学基础知识

新闻基础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与事实的简要而迅速 的报道。定义一: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就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就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就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目前,我国有五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这就就是: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与新闻照片.其中,消息就是一切新闻报道形式的老祖宗,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就是由它衍化出来的。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的分类标准有好多。 新闻种类较多,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真、实、强、短、快、活。 1、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评论消息。 2、以新闻发生地分类 :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3、以新闻的时间性分类 :突发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时间的报道) 。 4、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 :硬新闻(关系到国际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5、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时间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其中动态新闻就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就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6、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时间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 7、按照新闻的传播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三、新闻的特点 新闻要求及时性、真实性。具体: 1、主题突出,文字精炼。一条新闻通常报道一件事实,说明一个问题。 2、文字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必要时可以有适当的精湛的议论。 3、开头通常有一段导语,简要说明全文的主题思想或主要事实,唤起读者注意,使读者先有一个总的概念。 4、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就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物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5、交代必要的背景:事物的历史背景、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她事物的联系。目的就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地阐述事物的政治意义。背景材料应简明扼要,不可喧宾夺主。并非每条新闻都要背景材料。 四、新闻的结构 新闻就是一种叙事性文体,其基本要素与其她叙事性文体就是一致的。一篇新闻报道,无论就是消息,还就是通讯、特写,一般都要包含六要素,即“5W+H”: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与背景五部分。前三者就是主要部分,后二者就是辅助部分,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可以省略。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复习题 (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 1.新闻结构 2.动态消息 3.综合消息 4.速写 5.观察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30 分) 1.新闻的功用是( ) A.报道和运用事实 B.报道和评价事实 C.宣传和评述政策 D.分析和判断事实 2.报道健康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内容,属于记者的( ) A.职业道德修养 B.知识修养 C.作风修养 D.业务修养 3.中国最早的中文近代报纸是( ) A.《亚细亚报》 B.《中外新报》 C.《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D.《中外纪闻》 4.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属于记者的( ) A.新闻敏感 B.新闻判断力 C.新闻概括力 D.新闻分析能力 5.新闻的宣传价值为( ) A.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一致性 B.真实性,时宜性,针对性,一致性 C.灵活性,典型性,针对性,一致性 D.一致性,针对性,典型性,时宜性 6.记者进行采访,主要表现为四个阶段:( ) A.接近,融洽,沟通,激发 B.接近,和谐,沟通,交流 C.接近,沟通,谈话,记录 D.接近,沟通,交友,激发 7.对被采访对象实施“心理控制”,属于下列采访方法:( ) A.少听多讲,广采博纳 B.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C.沟通思想,见机行事 D.因人而异,灵活对待 8.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观察的特点之一:( ) A.观察的综合性 B.观察的客观性 C.观察的直接性 D.观察的敏感性 9.记者或化装或易名,以探亲的形式去采访一个名人或要人,这种采访形式属于( ) A.易地采访 B.交叉采访 C.巡回采访 D.隐性采访 10.捕捉变动着的事件细节是记者用心捕捉( ) A.瞬间印象 B.新闻事实 C.独特感受 D.背景材料 11.调节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微妙心理情绪变化,这在新闻采访中叫作( ) A.现场协调律 B.情绪调节律 C.情景协和律 D.心理感应律 12.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是( ) A.真实 B.灵活 C.鲜明 D.迅速 13.消息写作中多采用第三人称是为了( ) A.增加亲切感 B.提高客观性 C.避免主观说教 D.增加真实感 14.突出新闻中富有特征的局部是( )的写法。 A.动态消息 B.新闻特写 C.事件通迅 D.速写 15.早期出现的人物通讯与古代的哪一种文体有

劳动法讲座

2015年的时光转瞬即将跃然而去,这一年世事多变;而在劳动法领域之中也发生了诸多令我们难忘的个案。沿着个别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这两条主线来看,劳动法重点调整个别劳动关系,可是过于刚性的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新问题。集体争议因为劳工三权的先天不足,虽然政府积极提高劳动基准来降低集体争议的需求,罢工、裁员等群体性事件却时有发生。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破天荒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对劳资关系的重视前所未有,但是中国的整个实体经济下行风险不断显现,不少企业经营发生困难,从而导致劳动争议呈上升趋势。同样,在这一年中,中央经济会议提出了新观点,劳动者要适应市场。2015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之年份,将记载在历史之中。为了记录劳动法领域的片刻,让我们来盘点和评析一下2015年的典型个案。 热点案例一:上海家化与王茁终审判决继续履行案件 【案件始末】 2014年5月13日,王茁被上海家化解除总经理及董事职务,理由是王茁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普华永道对该公司内部控制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并被媒体负面报道,对公司造成恶劣影响,为严重失职。王茁于2014年6月4日向上海市虹口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恢复劳动关系。仲裁裁决支持了王茁的要求,上海家化不服起诉。 一审法院认为上海家化并无证据可证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重大缺陷是由于王茁个人严重失职、严重违纪造成,其诉求未得到一审法院的支持。上海家化不服上诉。2015年9月25日上海二中院作出了终审判决,维持了一审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与王茁恢复劳动关系的判决。随后上海家化给王茁安排了新职务,要求每周提交不少于2万字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进展报告,薪酬为6000元/月。 【案件点评】 这注定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案件,不光是因为本案争议标的大,更重要的是本案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了一次全面又深入的拷问,让我们发现了劳动合同法所存在的漏洞。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判决恢复与判决不恢复皆有道理,可以有好几种判决结果,每种判法都能自圆其说,所以这个案子注定了吸引人眼球。大大小小问题不少,大问题至少有五个。 其一,高管是不是劳动者?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没有定义,通说认为判断劳动关系的关键在于从属性。高管则有两重关系,一是委任关系,二是劳动关系。对高管是否属于劳动者,支持和不支持学说皆有道理,但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劳动法没有将高管排除在外,因此高管仍是劳动者。问题在于劳动法倾斜保护的对象是弱势劳动者,劳动法应该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高管也支持双倍工资、加班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恢复劳动关系等,则显得非常的不合理。劳动法应该分层保护,将高管当弱势劳动者倾斜保护则逼问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理念。 第二,职务的免除是否等于劳动关系的解除?主流观点认为,高管的职务任免是无过错解除,但是解除职务不等于劳动关系的解除。少数人认为,《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六)项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劳动合同终止。公司高管职务和劳动关系同时产生,高管的职务解除,劳动关系应该也终止。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三、写作原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党的宣传纪律;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 以下几段话应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座右铭: △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列宁全集》第9卷第283页) △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列宁全集》第28卷第83页)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毛泽东选集》第1217页) △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周恩来给《新闻日报》增刊的题词)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坚定地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决策,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江**《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不否认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特点,人们可以作多种概括,但照我看,除了前面谈到的党性以外,还要注意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读性。(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第二节消息的写作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一、消息种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