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管工艺

胀管工艺
胀管工艺

胀管工艺规程

一、胀接管子的技术要求

1、胀接管子外表面不得有重皮、压扁、裂纹等表面缺陷,胀接管端不得有纵向刻痕。如有横向刻横、麻点等缺陷时,缺陷深度不超过管子公称壁厚的10%。

2、胀接管子的端面倾斜度应不大于管子公称外径的1.5%,且最大不超过1mm 。

3、管板材料的硬度高于换热管材料硬度即可,当换热管硬度大于管板硬度时,应进行退火处理,一般管端退火长度应不小于100mm,且比管板厚度多至少15~30mm。

4、胀管前应对管端进行清理

A、碳钢管端外表面进行除锈磨光,磨光长度不小于50mm.除锈磨光后的表面不得有起皮,

凹痕,裂纹和纵向沟槽等缺陷,磨光后的最小外径符合表1规定。管端内表面应无严重腐蚀和铁屑等杂物并清除毛刺。不锈钢管端应清除毛刺。

B、碳钢磨光后的管子应及时胀接,如不能则应妥善保管,防止再次生锈。如生锈应重新打

磨,磨光后的最小外径符合表1规定。

二、胀接管孔的技术要求

1、用汽油等溶剂清洗管孔壁上的油污,再用细纱布打磨残留锈蚀,并去除管孔边缘毛

刺,打磨后管孔壁的最大粗糙度不大于6.3。

2、清理后的管孔壁不得有纵向刻痕,个别管孔允许有一条螺旋形或环形刻槽,刻槽深

度不超过0.5mm,宽度不得超过1mm,刻痕距管孔端部的距离不小于4mm。

3、管孔尺寸按GB151-1999 5.6.4规定。见表2、表3。

4、如管孔直径超差,超差数值不得超过标准偏差值的50%。当管孔不大于500时,超差孔数不得超过总数的2%,且不超过5个。当管孔大于500时,超差孔数不得超过总数的1%,且不超过10个。对于超差管孔,在管板上作出明显标记。

5、管孔加工后,宜采用机械式挤光器挤光管孔,以提高管孔内壁表面硬度和减少粗糙度,以利于胀接。

Ⅱ级管束表2

三、胀管设备

电动式机械胀管机和相应胀管器具

液压胀管机和相应胀管器具

四、穿管

1、按照每个胀接面总数的10%,且不多于30根,不少于5根,随机测量管孔直径D,管端壁厚t,计算出D和t的算术平均值,并做好记录。

2、穿管时应超穿一定距离,以再次清理穿管留下来的污物,清理后退回正确位置。

3、对于管端伸出长度超差要求的管子,应用机械方法去除超长部分,并清除毛刺。

五、胀接技术要求

1、胀接工艺评定

1)工艺评定内容要求

2)有工艺评定的情况下,按工艺评定参数进行胀接。

2、没有评定支持的情况下

试胀

1)正是胀接之强应进行试胀,以检查胀管器的质量,管材的胀接性能和确定最佳胀管率。

2)试胀每胀接面10个管口,选用不同的胀管参数,测量实际胀接后的内直径,与计算出的理论胀管内径值比较,并做好记录。

3)试胀后对各个管口进行比较性检查,检查胀口部分是否有裂纹,胀接过渡部分是否有剧烈变化,然后选定外观质量好,且留有充分补胀余地的胀口胀管率值作为最佳胀管率,待正式胀接时使用。

3、胀接

1)根据试胀所确定的最佳胀管率或者工艺评定给出的胀管参数进行正式胀接。胀接过程严防油污,水以及灰尘渗入胀接面间。

2)胀接采用反阶式胀接顺序或者错列式胀接顺序。

3)胀接时每胀完15-20个管口,应对胀管器进行清洗,检查有无损伤,反之更换。

4、胀管率控制

①强度胀:换热管材料为铜、铜合金及不锈钢时,胀管率一般控制在0 .5%~1 .2%范围内,超胀不得超过2.0%;换热管材料为10钢或20钢时,胀管率一般控制在0 7%~2. 1%范围内,超胀不得超过2.8%;换热管材料为黄铜时,胀管率一般控制在1%~1 .8%范围内,超胀不得超过2.5%。

②贴胀:换热管材料为铜、铜合金及不锈钢时,胀管率一般控制在0. 2%~0.6%范围内,超胀不得超过1.0%;换热管材料为10钢或20钢时,胀管率一般控制在0.3%~1.0%范围内,超胀不得超过1.4%;换热管材料为黄铜时,胀管率一般控制在0.5%~0.9%范围内,超胀不得超过1.2%。

③胀后换热管理论内径计算公式和胀管率计算公式

×

×

式中Hn———胀管率,% t———未胀时的换热管实测壁厚,mmD———未胀时的管板孔实测直径,mmd———胀完后的换热管实测内径,mm

六、检验技术要求

1、管头连接形式仅为强度胀

1)水压按工艺试压卡进行。

2)检查在应在试验压力降至工作压力时进行,检查胀口有无漏水,应在相应管端作出标记。

3)在泄压放水后进行补胀,同时还应该对其临近的一些管口稍加补胀以免受到影响而松弛。补胀前应测量胀口内径,确定合适的补胀量,以免超胀。

4)同一胀口漏水,补胀次数不应多于2次,补胀后重新进行水压试验。对于补胀后仍有漏水且胀管率大于超胀指标的管子应换管重胀。(在割除不合格的管子时,必须注意不损伤管孔壁)

5)应有专人负责记录胀接和水压试验结果,以作为验收依据并备案。

2、胀管率检验

1)每面管板按5%均布随机测量胀后换热管内径,且不少于20根,对少于20根的全部进行测量,比较理论胀管内径值,对于欠胀的管头进行补胀,补胀前应测量胀口内径,确定合适的补胀量,以免超胀。

2)超胀数量不得超过胀接总数的4%,且不超过15个。允许超胀数量小于2个时,允许超胀2个。

换热管和管板连接通用工艺规程

换热管与管板连接通用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钢制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方法和要求。 1.2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制造的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制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其它材料制造的换热器的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亦可参照执行。 2总则 2.1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接头的制造除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标准、本公司其它相应规程和图样及专用工艺文件的要求。 2.2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连接方式有胀接、焊接、胀焊并用等型式。具体连接方式在图样或公司技术部门在制造专用工艺中规定。 3一般要求 3.1当换热管与管板采用胀接连接时,换热管材料的硬度值一般须低于管板材料的硬度值10~20HB,除换热管材料为不锈钢或有应力腐蚀场合外,可采用管端局部退火的方式来降低换热管材料的硬度。 3.2管孔表面粗糙度 a)当换热管与管板焊接连接时,管孔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25μm,且符合图样要求; b)当换热管与管板胀接连接时,管孔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12.5μm,且符合图样要求,同时管孔表面不得有影响胀接紧密性的缺陷,如贯通的纵向或螺旋状刻痕等。 3.3连接前,连接部位的换热管与管板表面应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清理干净,不应留有影响胀接或焊接连接质量的毛刺、铁屑、锈斑、油污等。 a) 穿管前,应对换热管进行机加工平头,平管公差L+1㎜。

b) 穿管前,应采用钢丝刷、钢丝轮、砂纸将换热管管头(包括管口端部)毛刺、铁屑、锈斑、油污去除干净,至呈金属光泽。用于焊接时,换热管刷管范围不小于换热管外径尺寸,且不小于25㎜;用于胀接时,换热管应呈现金属光泽,其长度应不小于二倍的管板厚度。 刷管后,换热管应放置在干燥通风处,已经刷管处理的换热管必须在7天内与管板进行胀接或焊接连接,否则应重新进行刷管处理。 c) 换热管的外伸长度,按产品焊接工艺规程执行。对需打磨的管头要求打磨平整,不得有卷边现象,并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清除管板、管端表面残留的砂轮灰等杂物。 d ) 当换热管与管板定位后实施焊接或胀接前(不超过4小时),应采用钢丝刷将连接部位的换热管与管板表面的锈斑、油污清理干净。 胀紧率应符合工艺要求。 e) 换热管与管板連接采用先胀后焊时,焊接前应将管头表面的油污、水渍等用丙酮清清洗干净。 4连接结构型式及适用场合 4.1强度胀接 4.1.1适用范围 设计压力≤4MPa; 设计温度≤300℃; 操作中无剧烈的振动、无过大的温度变化和无明显的应力腐蚀。 4.1.2结构型式及尺寸 4.1.2.1强度胀接的结构型式及尺寸按图4-1和表4-1中规定。 4.1.2.2强度胀接的的最小胀接长度应取管板的名义厚度减去3mm或50mm二者的最小值。 4.1.2.3复合管板与换热管也可采用强度胀接,当复层厚度大于等于8mm时,应在复 表4-1 mm

锅炉胀接工艺

锅炉胀接工艺 1胀接前的准备工作 1.1受热面管子安装前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管子表面不应有重皮、裂纹、压扁和严重锈蚀等缺陷。当管子表面有刻痕、麻点等其他缺陷时,其深度不应超过管子公称壁厚的10%。 1.1.3对流管束应作外形检查及矫正,校管平台应平整牢固,放样尺寸误差不应大于1mm,矫正后的管子与放样实线应吻合,局部间隙不应大于2mm,并应进行试装检查。 1.1.4受热面管排列应整齐,局部管段与设计安装位置偏差不宜大于5mm。 1.1.5胀接管口的端面倾斜度不应大于管子公称外径的1.5%,且不大于1mm。 1.1.6受热面管子应作通球检查,通球后的管子应有可靠的封闭措施,通球直径应符合表4-1的规定。 表4-1通球直径(mm) 弯管半径<2.5Dw ≥2.5Dw,且<3.5 Dw ≥3.5 Dw 通球直径0.70Dn 0.80Dn 0.85Dn 注:1、Dw—管子公称外径;Dn—管子公称内径; 2、试验用球一般采用不易产生塑性变形的材料制造。 试验用球一般应用钢材或木材制成,不宜用铝等易产生塑性变形材料,通球所用的球要逐个编号,严格管理,防止球遗忘于管内,对完成通球检查的管子临时封堵。做好通球记录。1.2管子的硬度测定,每根管子的两端均应测试硬度,常用的硬度测定方法有布氏硬度(HB)和洛氏硬度(HRC)等。 1.3管子端头退火 1.3.1胀接管子的锅筒(锅壳)和管板的厚度应不小于12mm。胀接管孔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9 mm。外径大于102 mm的管子不宜采用胀接。 1.3.2胀接管子材料宜选用低于管板硬度的材料。若管端硬度大于管板硬度时,应进行退火处理。管端退火不得用煤炭作燃料直接加热,管端退火长度不应小于100 mm。 1.3.3管子胀端退火时,受热应均匀,退火温度应控制在600~650℃之间,并应保持10~15min,退火时间应为100~150min,退火后的管端应有缓慢冷却的保温措施。

换热器制造工艺规程

管壳式换热器制造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本公司管壳式换热器组装制造中的具体工艺要求 2、引用标准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1-2014《管壳式换热器》和GB150-2011《固定式压力容器》。 3、基本要求 管壳式换热器主要受压部分的焊接接头分为A、B、C、D、E五类,按下图所示。 a) 壳体圆筒部分的纵向接头、球形接头与圆筒连接的环向接头、各类凸形封头中的所有拼焊接头以及嵌入式接管与壳体对接连接的接头,均属A类焊接接头。 b) 壳体部分的环向接头、锥形封头小端与接管连接的接头、长颈法兰与接管连接的接头, 均属B类焊接接头,但已规定为A类的焊接接头除外。 c) 平盖、管板与圆筒非对接连接的接头,法兰与壳体、接管连接的接头,内封头与圆筒的搭接接头,均属C类焊接接头。 d) 接管、人孔、凸缘、补强圈等与壳体连接的接头,均属D类焊接接头,但已规定为A、B类的 焊接接头除外。 e)非受压元件吊耳、支座垫板与压力容器连接的焊缝,均属E类焊接接头。 对不同板厚对接的规定: a) 下列不同板厚必须削薄厚板:

当? 2≤10mm,且? 1 -? 2 >3mm及? 2 >10mm且? 1 -? 2 ≥?n或>5mm时,必须削薄厚板:削薄形式分单面 削薄和双向削薄。见图2。 b) 下列不同板厚对接无须削薄: 当?≤10mm且?1-?2≤3mm及?2>10mm且?1-?2≤?2或≤5mm时,无须削薄板厚,且对口错边量b 以较薄板厚度为基准确定。 在测量对口错边量时,不应计入两板厚度的差值。 筒节长度应不小于300mm。组装时,不应采用十字焊缝,相邻圆筒的A类焊缝的距离,或封头A 类焊缝,焊缝的端点与相邻圆筒A类焊缝的距离应大于名义厚度?n 的三倍,且不 小于100mm,(当板厚不同时,?n按较厚板计算)。 4. 壳体园筒 园筒厚度 园筒厚度应按GB150的规定进行计算,但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及高合金钢园筒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mm

管板与管子胀焊结合时的施工顺序

浅析换热器管板与换热管连接方式及选择 摘要:本论文阐述了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中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结构形式如何确定,主要通过对换热器管板和换热管的各种连接方式的具体分析,以及对换热器在运行过程中换热管连接处常发生的一些问题的分析,确定了最佳的换热管连接方式为强度焊加贴胀,并指出换热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方式的设计没有标准的统一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设备的使用环境,流通介质等多方面考虑,确定合适的结构方案。 关键字:换热器换热管管板强度胀强度焊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中,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结构部分。不仅加工工作量大,而且必须使每一个连接处在设备运作过程中能保证介质无泄漏及承受介质压力的能力。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质量是换热器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志,换热器的失效大多数集中在管接头上,因此合理选用安全可靠的管接头方式,并使用相应的加工设备与技术是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制造技术的关键。 根据管壳式换热器的使用条件不同,加工条件不同,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式有以下几种:强度胀、强度焊、强度胀+密封焊及强度焊+贴胀,其差异主要反映在管孔是否开槽和焊接坡口及管子伸出长度等方面,对一些比较苛刻的使用场合也有用强度焊+强度胀的管接头连接方式,如双管板换热器设计要求采取强度焊+强度胀。我们在设计换热器时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其要求满足的基本条件有两条:一是良好的气密性;二是足够的结合力。笔者将这几种连接方式及其优缺点作以下分析。 一、胀接 胀接包括贴胀和强度胀。贴胀是指为了消除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强度胀是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

脱强度的胀接。二者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贴胀的管板管孔是光滑的,而强度胀的管孔带环形槽,环形槽距管板上表面的距离应取8mm。 胀接是一个连续的弹塑性力学过程,胀管时管子产生了严重的塑性变形,管板则主要处于弹性状态,卸载时由于回弹管孔将管子压紧而形成胀接接头。强度胀是利用胀管器,使伸到管板中的管子端部直径扩大产生塑性变形而管板只达到弹性变形,因而胀管后管板与管子间就产生一定的挤压力,使管子能嵌入到管孔的环形槽内,与管板紧紧地贴在一起,达到密封紧固连接的目的。 胀接结构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胀接时要求管板硬度较换热管硬度高,这样可免除在胀接时因管孔产生塑性变形而影响胀接的紧密性,如16Mn管板与10#换热管之间的胀接是合适的,但与20#换热管胀接时,20#管则应进行管端软化退火(当有应力腐蚀要求时,应整根进行软化处理或换成10#换热管)。 2、胀接要求换热管伸出管板的长度应不小于3mm,是保证管板与换热管始胀处不受冲刷,同时无论是强度胀还是贴胀,胀接长度不准超出管板背面,并应离开3mm,是为了避免换热管被胀接碾成环装压痕而产生破坏。 3、胀接联接时,管孔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12.5uM,管孔表面不应有影响胀接紧密性的缺陷,如贯通的纵向或螺旋状刻痕等。 4、应严格控制管孔与换热管的径向间隙,径向间隙是影响管接头胀接质量的最重要因素,间隙大易造成过胀,GB151-1999中Ⅰ级管束的胀接质量肯定比Ⅱ级的好,而且在换热管与管板不存在硬度差时,间隙的大小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不锈钢换热管与不锈钢管板胀接时,应采用“特殊紧配合”,即小间隙弥补无硬度差。 由于胀接靠的是管板孔收缩所产生的残余应力,这一应力会随着

下料通用工艺守则最新

下料通用工艺守则 1.材料要求 1.1在材料领用时,核对工艺文件与所领材料的牌号、规格和材质证 明书是否一致。 2.划线 2.1在划线下料前应对钢材表面进行净化处理。 2.2下料前,下料人员应根据材料面积、牌号及图样尺寸进行排版、 放样。碳钢、低合金钢用石笔、弹粉线法,不锈钢用铅笔、弹粉线法。 2.3划线时筒体的卷制方向应与钢板轧制方向一致。考虑焊缝正确布置,尽量使相关部件避开纵环缝所规定的尺寸,对长度要求较严的部件,如换热器、塔器等,其筒体拼缝处应预留焊接接头收缩余量。 2.4筒节长度不小于300mm,筒节展开长应不小于1000mm。筒体拼接 不准出现十字焊缝,相邻筒节纵逢距离为3倍板厚。且不小于100mm。 2.5凡在工艺文件上规定有试板的,筒体或封头在下料划线时,应按要求同时划出试板材料,并按规定作出标记。产品焊接试板的宽度方向应是钢板的轧制方向。 2.6划线时应从板材或管材无原始标志的一端开始,以保证剩余材料 上有原始标识。 3.材料标志移植 3.1制造受压元件的材料应有可追溯的标志。在制造过程中,如原标

志被裁掉或材料分成几块时,按《材料标识可溯性》进行标志移植,并在材料分割前完成标志的移植。 3.2 有耐腐蚀要求的不锈钢以及复合钢板,不得在耐腐蚀面采用硬印 标记。 3.3低温容器受压元件不得采用硬印标记。 3.4每件板料上都应写明产品编号、件号、下料尺寸等。 4.下料 4.1除一般零件外,压力容器受压件应尽量采用刨边机和自动切割机 进行下料。 4.2碳钢、低合金钢一般采用氧-乙炔切割下料;不锈钢应采用等离 子弧切割。 4.3除切割时预留切割耗量外,切割后需机加工的零件,应预留加工 余量,一般参照以下数量:500mm之内每边加大3mm;510-1000mm 每边加大4mm;1000-2000mm每边加大6mm。 5.坡口加工 5.1凡需制备焊接坡口的,应严格按图样和工艺要求进行加工。 坡口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坡口表面不得有裂纹、分层、夹杂等缺陷; b. 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R m≥540MPa的低合金钢材及Cr-Mo低合金 钢材经热切割的坡口表面,加工完成后应按JB/T4730.4进行磁粉检测,I级合格; c. 施焊前,应清除坡口及两侧材表面至少20mm范围内(以离坡口

胀接工艺规程

胀接工艺 胀接工艺 1胀接前的准备工作 1.1受热面管子安装前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管子表面不应有重皮、裂纹、压扁和严重锈蚀等缺陷。当管子表面有刻痕、麻点等其他缺陷时,其深度不应超过管子公称壁厚的10%。 1.1.3对流管束应作外形检查及矫正,校管平台应平整牢固,放样尺寸误差不应大于1mm,矫正后的管子与放样实线应吻合,局部间隙不应大于2mm,并应进行试装检查。 1.1.4受热面管排列应整齐,局部管段与设计安装位置偏差不宜大于5mm。 1.1.5胀接管口的端面倾斜度不应大于管子公称外径的1.5%,且不大于1mm。 1.1.6受热面管子应作通球检查,通球后的管子应有可靠的封闭措施,通球直径应符合表4-1的规定。 表4-1通球直径(mm) 弯管半径<2.5Dw ≥2.5Dw,且<3.5 Dw ≥3.5 Dw 通球直径0.70Dn 0.80Dn0.85Dn 注:1、Dw—管子公称外径;Dn—管子公称内径; 2、试验用球一般采用不易产生塑性变形的材料制造。 试验用球一般应用钢材或木材制成,不宜用铝等易产生塑性变形材料,通球所用的球要逐个编号,严格管理,防止球遗忘于管内,对完成通球检查的管子临时封堵。做好通球记录。 1.2管子的硬度测定,每根管子的两端均应测试硬度,常用的硬度测定方法有布氏硬度(HB)和洛氏硬度(HRC)等。 1.3管子端头退火 1.3.1胀接管子的锅筒(锅壳)和管板的厚度应不小于12mm。胀接管孔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9 mm。外径大于102 mm的管子不宜采用胀接。

1.3.2胀接管子材料宜选用低于管板硬度的材料。若管端硬度大于管板硬度时,应进行退火处理。管端退火不得用煤炭作燃料直接加热,管端退火长度不应小于100 mm。 1.3.3管子胀端退火时,受热应均匀,退火温度应控制在600~650℃之间,并 应保持10~15min,退火时间应为100~150min,退火后的管端应有缓慢冷却的保 温措施。 1.4胀接管孔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4.1胀管管孔的表面粗糙度Ra不应大于12.5μm,且不应有凹痕,边缘毛刺 和纵向裂痕,少量管孔的环向或螺旋形刻痕深度不应大于0.5mm,宽度不应大于 1mm,刻痕至管孔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4mm。 1.4.2胀管管孔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2 表4-2胀接管孔的直径与允许偏差(mm) 管子公称外径32 38 42 51 57 60 63.5 70 76 83 89 162 管孔直径32.3 38.3 42.3 51.5 57.5 60.5 64 70.5 76.5 83.6 89.6 162.7 管孔允许偏差 直径+0.34~0+0.40~0 +0.34~0圆度0.140.15 0.19 圆柱度0.14 0.15 0.19 注:管径Ф51的管孔,可按Ф51.5+0.4加工 1.5胀管器、胀管机选择 1.5.1胀管动力有手动、电动、风动、液压传动等多种,大中型锅炉胀接多采用电动胀管机。 1.5.2胀管器的规格选择 胀管器盖板上应有产品规格钢印,并附有说明书和质量证明等技术文件,其说明书应明确该胀管器可胀接管子的规格。使用前还应根据对锅筒和管子的检测结果,对胀管器的可适用性进行检查。方法是: 1.5.2.1将胀杆向里推进,使胀珠尽量向外,形成的切圆的直径应大于管子的终胀内径; 1.5.2.2胀珠的长度应与钢筒的壁厚相适应,翻边终胀的胀管器直胀珠的长度,应是锅筒壁厚加管端伸入锅筒两倍的长度。例如胀接Ф32~Ф63.5管子与壁厚50mm的锅筒胀接,选胀管器胀珠直段的长度应是50+18±2=68±2mm。 1.5.3拆解胀管器进行检查

换热器换管施工方案

xxxxxxxx有限公司 列管式换热器 维修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施工单位(章):xxxxxx有限公司 施工项目:列管式换热器更换管束 日期:2016年10月10日

目录 一、编制说明—————————————————————— 3 二、编制依据—————————————————————— 3 三、容器概况——————————————————————3 四、设备维修前准备工作————————————————— 4 五、施工过程—————————————————————— 4 六、质量保证措施———————————————————— 6 七、施工组织机构与管理—————————————————8 八、施工安全注意事项——————————————————8 九、工器具、低耗一览表—————————————————8

一、编制说明 现有6台强列管式换热器,换热管因腐蚀磨损产生泄漏需要更换。根据实际情况,拟对6台强制湍流换热器进行更换管束修理工作,为保证压力容器修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特编制此方案。 二、编制依据 1.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GB 150.1~150.4-2011《压力容器》 3.GB/T151-2014《热交换器》 4.NB/T 47015-2011《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5.设计单位提供的维修改造图纸 6.原《压力容器产品质量证明书》、竣工图 三、容器概况 3.1压力容器产品数据表(共6台) (1)

(2) (3)

(4) (5)

(6) 四、设备维修前准备工作 在经该压力容器原设计单位或具有设计资质单位书面同意后,办理特种设备维修告知。根据施工图纸,确定维修方案。制定焊接工艺规程。 五、施工过程

浅谈换热器管板与换热管胀焊并用连接的制造工艺

浅谈换热器管板与换热管胀焊并用连接的制造工艺 GB151-1999标准中规定,强度胀接适用于设计压力≤4MPa、设计温度≤300℃、无剧烈振动、无过大温度变化及无应力腐蚀的场合;强度焊接适用于振动较小和无间隙腐蚀的场合;胀、焊并用适用于密封性能较高、承受振动或疲劳载荷、有间隙腐蚀、采用复合管板的场合。由此可见,单纯胀接或强度焊接的连接方式使用条件是有限制的。胀、焊并用结构由于能有效地阻尼管束振动对焊口的损伤,避免间隙腐蚀,并且有比单纯胀接或强度焊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密封性,因而得到广泛采用。目前对常规的换热管通常采用“贴胀+强度焊”的模式;而重要的或使用条件苛刻的换热器则要求采用“强度胀+密封焊”的模式。胀、焊并用结构按胀接与焊接在工序中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先胀后焊和先焊后胀两种。 1 先胀后焊 管子与管板胀接后,在管端应留有15mm长的未胀管腔,以避免胀接应力与焊接应力的迭加,减少焊接应力对胀接的影响,15mm的未胀管段与管板孔之间存在一个间隙。在焊接时,由于高温熔化金属的影响,间隙内气体被加热而急剧膨胀。据国外资料介绍,间隙腔内压力在焊接收口时可达到200~300MPa的超高压状态。间隙腔的高温高压气体在外泄时对强度胀的密封性能造成致命的损伤,且焊缝收口处亦将留下肉眼难以觉察的针孔。目前通常采用的机械胀接,由于对焊接裂纹、气孔等敏感性很强的润滑油渗透进入了这些间隙,焊接时产生缺陷的现象就更加严重。这些渗透进入间隙的油污很难清除干净,所以采用先胀后焊工艺,不宜采用机械胀的方式。由于贴胀是不耐压的,但可以消除管子与管板管孔的间隙,所以能有效的阻尼管束振动到管口的焊接部位。但是采用常规手工或机械控制的机械胀接无法达到均匀的贴胀要求,而采用由电脑控制胀接压力的液袋式胀管机胀接时可方便、均匀地实现贴胀要求。采用液袋式胀管机胀接时,为了使胀接结果达到理想效果,胀接前管子与管板孔的尺寸配合在设计制造上必须符合较为严格的要求。只有这样对于常规设计的“贴胀+强度焊”可采用先胀后焊的方式,而对特殊设计的“强度胀+强度焊”则可采用先贴胀,再强度焊,最后强度胀的方法。 2 先焊后胀 在制造过程中,一台换热器中有相当数量的换热管,其外径与管板管孔孔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间隙,且每根换热管其外径与管板管孔间隙沿轴向是不均匀的。当焊接完成后胀接时,管子中心线必须与管板管孔中心线相重合。当间隙很小时,上端15mm的未胀管段将可以减轻胀接变形对焊接的影响。当间隙较大时,由于管子的刚性较大,过大的胀接变形将越过15mm未胀区的缓冲而对焊接接头产生损伤,甚至造成焊口脱焊。所以对于先焊后胀工艺,控制管子与管板孔的精度及其配合为首要的问题。当管子与管板腔的间隙小到一定值后,胀接过程将不至于损伤到焊接接头的质量。有关资料显示,管口的焊接接头承受轴向力的能力是相当大的,即使是密封焊,焊接接头在做静态拉脱试验时,管子拉断了,焊口将不会拉脱。然而焊口承受切向剪力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强度焊后,由于控制达不到要求,可能造成过胀失效或胀接对焊接接头的损伤。 3 合理的制造工艺 3.1 管子与管孔的公差控制 (1)换热管 在采购换热管时要求每台换热器所使用的换热管在冷拔加工时应采用同一坯料(炉批次)的原料,并在同一台经校验试验合格的拉管机上生产,这样才能保证每根换热管具有相同的材质、规格与精度。换热管外径的均匀一致能保证管子与管板管孔的间隙,内径的均匀一致能保证与液袋式胀管机胀头的匹配性,从而延长胀头的使用寿命。一般管子与管板管孔间隙要求控制在(0.3±0.05)mm范围内,而液袋式胀管机胀头外径与管子内径的公差也应控制在 (0.3±0.05)mm范围内。 (2)管板 为使换热器管板管孔与管子外径在同一公差范围内,首先必须根据到货换热管外径的实际精度尺寸决定管板管孔的加工精度,如上所述,管板管孔与已到货换热管实际均匀外径间隙仍应控制在(0.3土0.05)mm范围内。 3.2换热管与管板的加工及验收

换热器通用胀接工艺

胀管通用工艺规程

一、胀接说明 1 胀接 胀接是换热管与管板的主要联接形式之一,它是利用胀管器伸入换热管管头内,挤压管子端部,使管端直径扩大产生塑性变形,同时保持管板处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当取出胀管器后,管板孔弹性变形,管板对管子产生一定的挤紧压力,使管子与管板孔周边紧紧地贴合在一起,达到密封和固定连接的目的。由于管板与管子的胀接消除了弹性板与塑性管头之间的间隙,可有效地防止壳程介质的进入而造成的缝隙腐蚀。当使用温度高于300℃时,材料的蠕变会使挤压残余应力逐渐消失,连接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因此,在这种工况下,或预计拉脱力较大时,可采用管板孔开槽的强度胀接。胀接又分为贴胀和强度胀。 2 胀管率 胀管率是换热管胀接后,管子直径扩大比率。贴胀与强度胀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管子胀管率 (管子直径扩大比率) 的控制不同,对冷换设备换热管来说,强度胀要求的胀管率H为1~2.1%,而贴胀要求的胀管率H为0.3~0.7%。 3 贴胀 贴胀是轻度胀接的俗称,贴胀是为消除换热管与管板孔之间的缝隙,以防止壳程介质进入缝隙而造成的间隙腐蚀。由于贴胀时胀管器给管子的胀紧力较小,管子径向变形量也就比较小。因此换热管与管板孔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摩擦力就比较小,所以它不能承受较大的拉脱力,且不能保证连接的可靠性,仅起密封作用。贴胀时,管孔不需要开槽。 4 强度胀 强度胀是指管板与换热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和抗拉脱强度均由胀接接头来保证的连接方式。强度胀接的管板孔要求开胀管槽,一般开两道胀管槽。以使管子材料在胀接时嵌入胀管槽内,由此来增加其拉脱力。特别是当使用温度高于300℃时,材料的蠕变会使挤压残余应力逐渐消失,连接的可靠性下降,甚至发生管子与管板松脱,这时采用强度胀接,其抗拉脱力就比贴胀要大得多。胀管前应用砂轮磨掉表面污物和锈皮,直至呈现金属光泽,清理锈蚀长度应不小于管板厚度的2倍。管板硬度应比管子硬度高HB20~30,以免胀接时管板孔产生塑性变形,影响胀接的紧密性。为保证胀接质量,当达不到这个要求时,可将管端进行退

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

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 第四版 宜兴制药设备厂 发布日期2004年9月15日实施日期2004年10月1日 目录 一、关于贯彻实施“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的通知 二、目录 1 三、编制说明 2 1. T.Z04-01压力容器制造工艺规程 3 2. T.Z04-02材料标记移植工艺规程10 3. T.Z04-03划线下料通用工艺规程16 4. T.Z04-04氧—乙炔切割工艺规程18 5. T.Z04-05空气等离子弧切割工艺规程20 6. T.Z04-06封头圆筒制造通用工艺规程21 7. T.Z04-07压力容器组装工艺规程24 8. T.Z04-08钢制压力容器焊接通用工艺规程27 9. T.Z04-09钢制压力容器焊条电弧焊工艺规程37 10.T.Z04-10钢制压力容器埋弧自动焊工艺规程38 11.T.Z04-11钢制压力容器钨极氩弧焊工艺规程40 12.T.Z04-12碳弧气刨工艺规程41 13.T.Z04-13钢制压力容器焊缝隙返修和修补工艺规程43 14.T.Z04-14管壳式换热器通用工艺规程45 15.T.Z04-15强度胀接工艺规程49 16.T.Z04-16不锈钢压力容器制造管理规定51 17.T.Z04-17晶间腐蚀通用工艺规程54 18.T.Z04-18不锈钢酸零部件膏剂酸洗钝化工艺规程56 19.T.Z04-19钢制压力容器热处理工艺规程 58 20.T.Z04-20水压试验操作规程61

21.T.Z04-21致密性试验操作规程63 22.T.Z04-22气压试验通用工艺规程65 23.T.Z04-23压力容器涂敷运输包装工艺规程67 编制说明 本规程是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文件的汇编,共23项通用规程。 为了不断改进和发展,对这些规程进行了更新,文件代号有前置代号和后置代号构成,前置代号有通用(TongYong)和制造(ZhiZao)组成,选取汉语拼音中第一个字母通用为T、制造为Z后置代号有年号和文件号组成,。 例T Z 04 01 文件顺序号 年份 制造 通用 压力容器通用制造工艺规程中第一个文件编号为:T.Z04-01 本手册中各规程均由技术科归口解释。 本厂制造的非《容规》控制的容器及其它产品,均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压力容器制造工艺规程 文件号:T.Z04—01 编制说明 1.为使压力容器的制造符合安全技术法规的要求,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厂产品和加工设备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 2.本规程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容器的制造。 3.由于产品制造中的焊接、探伤、水压试验、气密性试验、油漆、包装等工序已有单项“规程”、“守则”,本规程不再制定。 4.本规程是压力容器制造的基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遵守设计图样和产品工艺过程卡的有关规定,并满足本规程的要求。 5.操作部门对本规程负责贯彻执行,检验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6.本规程由技术科归口并负责解释。 一.矫形和净化 本工艺适用于钢材在划线、下料前的矫形和净化。 1.钢板矫形 钢板不平会影响划线质量、造成切割弯曲,从而影响产品制造质量,因此,钢板在加工制造前必须进行矫形。 1.1手工矫形:将钢板放在平台上,用锤锤击,或用专用工具进行矫形,手工矫形的工 具有大锤小锤及型锤(不得有锤痕)。 1.2机械矫形:将钢板放在专用矫形机(平板机)上进行,钢板纵向大波浪,弯曲也可在 圈板机上进行矫形。 1.3火焰矫形:通常用氧—乙炔火焰加热钢材变红,然后让其快速冷却,使变形得到矫 正。 2.钢板的不平度一般不得超过表1的规定数值。 表1 单位:mm

胀管器使用说明书

胀管器使用说明书 篇一:胀管守则 管子与管板胀接工艺守则 编制:审核:批准: 20XX年6月 管子与管板胀接工艺守则 1总则 1.1本守则适用于按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及相关制造标准制造的换热器的管子与管板的胀接。 1.2本守则应和有关的产品图样及工艺文件等一同使用。 2胀接操作人员的要求 2.1胀接操作人员需经培训上岗。 2.2胀接操作人员应掌握所用胀接设备的的使用性能,熟悉换热器产品图样,工艺文件及标准要求。 2.3胀接操作人员应认真做好胀接场地的管理工作,对所用工、量、检具应能正确使用妥善保管。 3胀接准备 3.1 胀接管端胀接前按以下要求进行清理。 3.1.1管端外表面应用半自动双磨管机除锈设备除锈磨光,磨光长度2倍管板厚度且不小于50mm、除锈磨光后的表面不应有起皮、凹痕、裂纹和纵向沟槽等缺陷、管端内表面应无严重锈蚀和铁屑等杂物。 3.1.2 除锈磨光后的胀接管子应及时胀接,如不能及时

装配胀接,则应妥善保管以防再次生锈。 3.2 胀接管孔的要求 3.2.1用酒精或四氯化碳等溶剂清洗胀接孔壁上的油污、再用细纱布沿孔壁圆周方向打磨残留锈蚀,去除管孔边缘毛刺。打磨后,管孔壁的表面粗糙度Ra不得大于12.5μm。 3.2.2 清理后的管壁不得有贯穿的纵向或旋螺形刻痕等。 4胀接 4.1机械胀接方法:当换热管壁厚≤1.5mm,通常采用自动胀接,当换热管壁≥2mm,通常采用手工半自动胀接。 4.1.1 胀接前应进行试胀,一切正常后,方可进行正式胀接。 4.1.2检查管端和管内是否清洁、不清洁者不允许胀接。 4.1.3检查胀管器及胀珠、胀杆、胀套。磨损严重的不允许使用,胀管器要清洁,不允许有铁屑,铁锈等杂质。 4.1.4将自动控制仪和稳压器置于平稳处,控制仪的灵敏度,电流表指数根据胀接试样的要求定在一个位置,以便操作时参照。 4.1.5手持电动胀管工具,必须有安全保护以防漏电伤人,使用前应做安全检查。 4.1.6调试胀管机,控制仪系统,胀接试样合格后进行胀管操作。 4.1.7在擦洗干净的胀管器胀珠上滴少量润滑油后,插入管内进行胀管。 4.1.8当自动控制仪达到确定的指数时(即按设计或工

换热器管子和管板焊接接头浅见分析

换热器管子和管板焊接接头浅见分析 史建涛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苏州分院,江苏苏州215128) 摘要:通过对管板换热器设计参数、介质特性、使用环境以及承载情况的分析研究,比较不同焊缝接头形式以及焊接工艺过程的选择对最终焊接质量的影响,同时阐述了合理的焊缝检验工艺对于确保在焊接前、焊接过程中以及焊接完成之后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意义,总结出管板换热器管子和管板焊接接头在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关键词:管板换热器;焊接接头;焊接质量;焊接检验工艺 管板换热器是利用传热原理,通过对冷、热物料与被加热或冷却的介质进行逆向流动,即热交换,从而达到物料被冷却或加热作用[1]。由于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得到较小的壳体直径,管程可分成多样,壳程也可用纵向隔板分成多程,规格范围广,可用作蒸发器、加热器、冷凝器和冷却器等,在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 作者在参与某德国U公司石化项目过程中,有幸作为现场监造到广东省茂名重力石化机械制造厂进行制造过程的质量监检。由于此项目合同中要求设计由德国公司负责,图纸细化则由CPM(重力石化机械制造厂简称)完成,且CPM负责全程的制造质量,而且该德国公司此次采购的主要设备为管板式换热器, 设计中采用了德国公司的企业标准,因此对于制造厂而言,要准确理解德国公司的企业标准,并且利用现有的设备及人员完成不同于国标要求的石化设备相应难度

加大。而在管板换热器的制造过程中,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是整个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1 管子-管板连接型式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方式有胀接、焊接、胀焊并用等型式。常用的工艺制造方法有强度胀接、贴胀、强度焊以及密封焊。强度胀接指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以及抗拉脱强度的胀接;贴胀指为消除换热管与管孔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强度焊指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脱强度的焊接; 密封焊指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密封性能的焊接[2]。目前对常规的换热管通常采用“贴胀+强度焊”的模式;而重要的或使用条件苛刻的换热器则要求采用“强度胀+密封焊”的模式。胀、焊并用结构按胀接与焊接在工序中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先胀后焊和先焊后胀两种。对于常规设计的“贴胀+强度焊”可采用先胀后焊的方式,而对特殊设计的“强度胀+强度焊”则可采用先贴胀,再强度焊,最后强度胀的方法。对于先焊后胀工艺,控制管子与管板孔的精度及其配合为首要的问题。当管子与管板腔的间隙小到一定值后,胀接过程将不至于损伤到焊接接头的质量。 此次该德国公司在CPM采购的九台固定式管板换热器筒体最高工作压力为6MPa,最高工作温度为265℃;换热管最高工作压力为0·76,最高工作温度为385℃,介质均为无毒石化行业反应物料,故该批换热器设计上采用了换热管与管板焊接的连接工艺。 2 管子-管板焊接接头

胀管工艺

胀管工艺规程 一、胀接管子的技术要求 1、胀接管子外表面不得有重皮、压扁、裂纹等表面缺陷,胀接管端不得有纵向刻痕。如有横向刻横、麻点等缺陷时,缺陷深度不超过管子公称壁厚的10%。 2、胀接管子的端面倾斜度应不大于管子公称外径的1.5%,且最大不超过1mm 。 3、管板材料的硬度高于换热管材料硬度即可,当换热管硬度大于管板硬度时,应进行退火处理,一般管端退火长度应不小于100mm,且比管板厚度多至少15~30mm。 4、胀管前应对管端进行清理 A、碳钢管端外表面进行除锈磨光,磨光长度不小于50mm.除锈磨光后的表面不得有起皮, 凹痕,裂纹和纵向沟槽等缺陷,磨光后的最小外径符合表1规定。管端内表面应无严重腐蚀和铁屑等杂物并清除毛刺。不锈钢管端应清除毛刺。 B、碳钢磨光后的管子应及时胀接,如不能则应妥善保管,防止再次生锈。如生锈应重新打 磨,磨光后的最小外径符合表1规定。 二、胀接管孔的技术要求 1、用汽油等溶剂清洗管孔壁上的油污,再用细纱布打磨残留锈蚀,并去除管孔边缘毛 刺,打磨后管孔壁的最大粗糙度不大于6.3。 2、清理后的管孔壁不得有纵向刻痕,个别管孔允许有一条螺旋形或环形刻槽,刻槽深 度不超过0.5mm,宽度不得超过1mm,刻痕距管孔端部的距离不小于4mm。 3、管孔尺寸按GB151-1999 5.6.4规定。见表2、表3。 4、如管孔直径超差,超差数值不得超过标准偏差值的50%。当管孔不大于500时,超差孔数不得超过总数的2%,且不超过5个。当管孔大于500时,超差孔数不得超过总数的1%,且不超过10个。对于超差管孔,在管板上作出明显标记。 5、管孔加工后,宜采用机械式挤光器挤光管孔,以提高管孔内壁表面硬度和减少粗糙度,以利于胀接。 Ⅱ级管束表2

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与管板胀管率的确定

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与管板胀管率的确定 刘敏 (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33) 摘要:对胀管率的控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胀管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从而提出了不同材料的胀管率的控制范围;同时对影响胀接质量的因素作了总结。 关键词:胀管率;强度胀;贴胀;内径控制法 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104条、第105条对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方法及胀接的基本要求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对胀管率没有具体的规定,目前也没有国家标准可依。而胀接又是管壳式换热器制造中的重要工序之一,所以为保证胀接质量,如何确定胀接方法及合适的胀管率尤显重要。 1胀接方法 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方法有机械胀接和柔性胀接(或称均匀胀接)。 机械胀接的方法为非均匀性的胀接,一般在胀接过程中需要加油润滑(由于油的污染造成胀接后不能保证焊接质量和污染胀接处的表面质量),并且机械滚珠在碾轧中使管径扩大产生较大的冷作应力,因此机械胀接不利于有应力腐蚀的场合。但是由于它的操作简便,直到目前许多厂家仍然广泛地使用在中、薄管板的胀接上。本文将着重对不同材料的换热管采用机械胀接方法的胀管率作以介绍。 2胀管率的确定 2 1胀管率 为确保胀接质量,应确定合适的胀管率,通常用胀紧程度与管板孔原有直径、换热管内径或换热管壁厚的百分比来表示胀管率,胀紧程度可以用公式(1)表示: H=d12-d11-b(1) 式中H———换热管胀紧程度,mm d11,d12———换热管胀前、后的内径,mm b———胀前换热管与管板孔的双边间隙量,mm胀管率是以胀紧度对换热管内径、管板孔直径或换热管壁厚的百分率来表示。 2.2常见材料的胀管率 表1为常见材料的胀管率参考值,利用公式(1)可以换算出换热管胀后的内径范围。 胀管率的确定,除了要考虑胀接方法(强度胀与贴胀的胀紧程度区别较大),同时还应考虑管板孔的公差范围、换热管外径及壁厚的公差等因素。 2 3胀管率的计算方法 胀管率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形式,以下为国内外常见的几种计算公式。 式中K———日本:管壁减薄率,%;前苏联:管板孔内径的相对百分率,%D———管板孔直径,mm σ———换热管胀前管壁厚度,mm b———胀前换热管与管板孔的双边间隙量,mm, b=D-dwdw———换热管胀前外径,mm h———管子内径的相对百分率,% h0———管子的内径的胀大值对管板孔内径的相对百分率,% hd———管子内径的胀大值对管子内径的相对百分率,% hs———管子内径的胀大值对管子壁厚的相对百分率,%

胀管施工工艺

胀管施工工艺 第一章总则 本工艺编制依据: 1. 《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6 年276 号; 2. 《工业锅炉胀接技术条件》ZJB980001-87 ; 3. 《低压水管锅炉胀接施工规程》。本工艺适用于工业锅炉管子与锅筒、 管板胀接。 第二章胀管前的工量准备 为了保证胀管质量,在胀管前必须做好工具、量具、操作人员确定工作。 4. 胀管器 胀管器选取必须符合ZJB980001-87 规定,胀管器的胀珠、胀杆表面应光滑,不应有沟纹、撞伤、斑痕等现象;检查前清洗零件,同时查看各零件配合是否正确,胀杆不能弯曲,圆锥度一般为1:25,胀珠圆锥度为胀杆圆锥度的一半。胀杆与胀珠装配时,其轴线有1.5?2 °的夹角,胀杆与胀珠基本上能 保持线接触,以保证胀接质量。 5. 自行制作管子夹具及靠模、排管、角铁靠样,能牢固稳定管子即可。 6. 选用自行制作的“ 车床式”管子接头打磨机械,一端用龙门钳固定管头,露出长度200mm,实际打磨100?200mm,打磨靠装在滑动块上的电机带动三块活动砂轮块,根据向心旋转力打磨表面,依据滑块掌握打磨光度。 7. 管子内径用半圆锥清理干净。 8. 管孔打磨用内圆磨包细砂纸进行。 9. 其他工具有小木锤、线锤、内径百分表、游标卡尺、不带丝化纤布、CCL4或汽油。

第三章管孔和管子 第一节汽包上管孔的检查 10. 汽包的内部装置应拆除,以便清洗和检查汽包管孔。 检查时应先清洗掉管孔壁上的防护涂料,检查管孔壁的加工质量,不得有砂眼、凹痕、边缘毛刺和纵向刻痕;纵向或螺旋形刻痕的深度不得大于0.5mm ,宽度不得大于1mm,刻痕到孔边的距离不得小于孔壁厚度的1/3 ,并且不得小于4mm 管孔壁如有锈蚀,应用细砂布等不致使孔壁产生明显刻痕的工具,将孔壁处理至发出金属光泽。当距离胀管时间较长时,应涂好防锈油。 11. 用内径千分表测量每个管孔的直径、圆锥度和椭圆度,记在展幵图或记录表上,其偏差不得超过表1的规定。 当偏差超过本规定时,应与锅炉使用单位协商处理。 12. 有缺陷的管孔在缺陷未消除前不得胀管,消除较小的缺陷一般可用刮刀修刮。用刮刀或其他修整工具后的管孔壁,其加工质量、椭圆度和圆锥度,应符合第10条和第11条的规定。 13 .为防止管孔壁表面金属再次氧化,应尽量缩短从管孔清理完到胀管的时间。 管孔的允许偏差(毫米)表

换热器管束制作及安装工艺

换热器管束制作及安装工艺 1 碳素钢、低合金钢换热管管端外表面应除锈,铝、铜、钛及其合金换热管管端应清除表面附着物及氧化层。用于焊接时,管端清理长度应不小于管外径,且不小于25mm;用于胀接时,管端应呈现金属光泽,其长度应不小于二倍的管板厚度。 2 用于胀接的换热管,其硬度值一般须低于管板材料的硬度值,如不能满足时,应采取措施预以保证。有应力腐蚀时,不应采用管端局部退火的方式来降低换热管的硬度。 3 换热管拼接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3.1 对接接头应作焊接工艺评定。试件的数量、尺寸、试验方法按JB4708的规定;铝、铜、钛焊接接头可参照执行。 3.2 同一根换热管的对接焊缝,直管不得超过一条;U形管不得超过二条;最短管长不应小于300mm;包括至少50mm直管段的U形弯管段范围内不得有拼接焊缝。 3.3 管端坡口应采用机械方法加工,焊前应清洗干净。 3.4 对口错边量应不超过换热管壁厚的10%,且不大于0.3mm,直线度偏差以不影响顺利穿管为限。 3.5 对接后,应按下表选取钢球直径对焊接接头进行通球检查,以钢球通过为合格: 换热管外径d d≤2525<d≤40d>40 钢球直径0.75di 0.8 di 0.85di 注:di—换热管内径。 3.6 对接接头应进行射线检测,抽查数量应不少于接头总数的10%,且不少于一条,以JB4730-94 Ⅱ为合格。若抽检不合格需加倍抽检。 4 U形管的弯制 4.1 U形管弯管段的圆度偏差,应不大于换热管名义外径的10%;但弯曲半径小于2.5倍换热管名义外径的U形弯管段可按15%验收。 4.2 U形管不宜热弯,小半径U形管应充水打压至2倍设计压力且不小于16MPa后再行弯管,以保证圆度偏差,对于此部分管子可不再进行单管试压,但对于弯管时未进行打压的弯管后尚需抽查总数的10%。

换热管与管板账接

xx 换热管与管板账接xxxxxxxx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换热管与管板胀接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的胀接。铜及铜合金的胀接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51-1999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胀接 利用胀管器使换热管与管板之间产生挤压力而紧贴在一起,达到密封与紧固连接的目的。 3.2 胀管率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后,换热管壁厚的减薄率。 3.3 强度胀 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脱强度的胀接。 3.4 密封胀 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的胀接。 3.5 贴胀 为消除换热管与管孔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 4 总则 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处,还应满足图样和GB151的有关要求。 5 胀接工艺试验 5.1 当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采用只胀不焊,或采用液压胀接时,产品胀接前应进行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工艺试验,本公司已有成熟胀接工艺的则可免做此项试验。 5.2 胀接工艺试验的内容 5.2.1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胀管率的测试,及胀管率的控制试验。 5.2.2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采用强度胀、密封胀时应做水压试验。 5.2.3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采用强度胀时应做拉脱试验。 5.3 胀接工艺试验材料 5.3.1 试验用管板应与产品管板具有相同材质和相当的机械性能。 5.3.2 试验用管子应是产品所用的换热管。

6 胀前准备 6.1 换热管 6.1.1 胀前应抽测出换热管的内径、外径、壁厚并计算出壁厚偏差值。 6.1.2 胀前应提供换热管的屈服强度、延伸率、硬度的数据。 6.2 管板 6.2.1 胀前应提供管板的屈服强度、硬度的数据。 6.2.2 抽测出管孔的孔径、胀管槽的轴向位置、宽度、深度。 6.2.3 采用液压胀接的管板,胀管槽应按图1加工制作。 图1 注:1 图中的尺寸B一般大于20 mm,只要管板厚度允许应尽量长一些。 2 胀管槽宽度W一般为5 mm ~10 mm。 6.2.4 管孔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12.5,管孔内表面不得有贯通的纵向或螺旋状划痕等缺陷,否则应先行处理。 6.2.5 应标出管板中最小孔桥的孔的位置。 6.3 胀前清理 6.3.1 在穿管前,应清除换热管胀接部分的表面污物至呈金属光泽,其长度不宜小于二倍的管板厚度。 6.3.2 管板在装配前应清除管孔内和胀管槽内的毛刺、铁屑、锈斑、油污等异物。 6.3.3 胀前应清理换热管内孔的污物。 7 胀接方法 7.1 胀管工具应按图样要求制作,胀珠、胀杆热处理后的硬度为HRC=63~65。 7.2 胀接方法选择。 7.2.1 当管板厚度δ≤70 mm时,采用固定式胀管器。 7.2.2 当管板厚度δ﹥70 mm时,一般采用前进式胀管器,也可采用固定式胀管器分段胀接。 7.2.3 分段胀接时,胀接段之间的重叠长度不得小于5 mm。 7.2.4 中间管板的胀接、特殊材料的胀接,尽可能采用液压胀接。 7.3 胀接顺序如图2所示。第一行从右侧开始向左侧,第二行从左侧开始向右侧,依此类推从顶部到底部胀完。 8 胀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