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第五章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学习目标

1、描述价值链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2、理解价值链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3、掌握竞争优势通过价值链而实现递增的效应

4、了解虚拟价值链的含义及应用

5、了解“2+1”价值链精益管理的应用

一、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按照创造价值关系所形成的企业活动体系。

?价值活动:创造价值的基本工作。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类:基础活动和支持性活动。

?价值系统:前后相连的价值链所形成的价值链系统。

?价值链分析的目的:

*价值来源;

*价值传递;

*优劣势——与竞争者对比。

支基础结构利

持HRM

活R&D润动

采购利

基本进货生产发货营销服务润

活动后勤运营后勤销售

价值链举例

某复印机生产企业的价值链

内在结构(组织结构、管理、领导、CI、财务、公关、政府

事务、法律事务等)

HR招聘、培训招聘招聘利

管理

R&D*自动化系统*元件/机器/总装线*信息系统*市场研究*销售*服务手的设计设计*检测*能源开发支持*技术文献册和程序

*运输服务*原材料/能源/物资*计算机服务*中介机构服务*设备件润采购/电力/电子部件/其*运输服务*物资供应*出差

它部件的供应*出差和津贴*津贴*进货材料*部件装配*定单处理*广告*服务信誉

搬运*总装*装运*促销*备用件利*进货检验*调节和检测*销售队伍系统

*部件检验设备作业

和交货润

进货后勤生产与运营发货后勤营销销售服务

二、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识别和界定活动

?分析活动的意义和效率

?需求提高活动效率或重组的途径

识别活动

?如果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件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都作为“活动”,分析将过于繁杂并失去战略意义。

?区分开对价值(满足顾客需求)有独特贡献的活动

?区分开占成本比重大的活动

?区分开成本正在迅速上升的活动

?区分开“经济性”不同的活动

例:制衣业企业的基本活动

原料:选面料质检

选配料确定供应商

运输

成品:

选择批

发和零

售商

成品运

生产:

打板

裁剪

缝纫

整理

质检

包装

销售:

服装发

布会

新产品

广告

季节性

促销

服务:

瑕疵产

品退货

处理

接待顾

客投诉

回复顾

客意见

活动的经济性

?活动的经济性不同是指决定它们效率的因素不同,譬如一项活动的效率与规模有关(规模经济),另一项却与累计量有关(学习曲线)。?区分开这些活动,目的是利用不同的经济性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活动分析

对于每一项活动,都需要认清:

?这项活动在创造价值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它重要吗?

?我们现在完成这项活动的方式是否恰当?有无更合理的方式?更先进的技术?

?这项活动花费了多少费用?

战略定位与价值活动

——以西南航空公司为例?市场定位于对票价敏感、力求方便的顾客,如商业旅行者、举家外出者以及学生;

?西南航空公司的战略活动:

–中等城市间短途飞行

–用较少的飞机实现频繁的飞行起降

–不提供订座

–不提供机上用餐

–不提供航班间行李寄存核查

–标准的737班机

–不设高级服务仓

西南航空公司活动体系

有限的乘客服务

中等城市或中等机场间的短途飞行

低廉的票价

高水平的飞机利用

精练高效的地服及人员

频繁可靠的起降

无餐饮

无订座服务

无行李运输

与其它航班无联系

旅行代理的有限使用

自动检票机

15分钟的通道逗留

标准的737航班

雇员高额补偿

高水平的雇员股票弹性的工会契约

西南航空低利航线

战略主题

活动

三、竞争优势与价值链

?迈克尔·波特说,“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是无法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的”。

?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和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而又相互衔接的活动。

?战略的基本单位是“活动”

价值链的描述性分析

1.识别和界定活动。

*首先,将技术上和经济效果上分离的活动分解出来。

基本原则:清楚的界限(B);对产品价值有重要贡献(V);技术特点或水平不同或很重要(T);占成本比重较大或费用正在迅速上升(C);不同驱动因素(D)。

*其次,确定分解的适当程度(目的、成本、作用)。M.Porter对“营销销售”(Marketing& Sales)活动的细分为:营销管理;广告;销售队伍管理;销售队伍业务;技术文献;促销。

价值链的描述性分析

2. 描述价值链的技术经济特性;

对价值的贡献(V);

每项活动的技术水平(T);

每项活动的成本费用(C)。

3. 确定每项活动的驱动因素(D)。

驱动因素:影响价值活动的成本状况或差异化程度的结构性因素。

成本驱动因素;差异化驱动因素。

驱动因素不是价值活动,而是价值活动的特性。

结构性成本驱动因素

?规模效益

?学习曲线

?技术条件

?资金密集程度

?产品线的复杂性

运营性成本驱动因素

?员工对持续改进工作的认同程度

?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

?新产品的市场开发周期

?利用现有设备能力

?工作流程是否合理、高效

?企业能否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密切合作降低成本

案例:人民捷运公司

售票服务飞机作业机上服务行李托运机上售票旧飞机不供餐饮收费托运市区售票

新飞机

免费餐饮免费托运

价值链

人民捷运

大公司

案例:卡西欧

集成电路设计

及制造产品设计

与生产

产品销售

自行设计委托加工使用专用集成

电路开发产品

注重对零售商

的准联合

购买标准集成电路使用标准集成

电路开发产品

通过零售商

价值链卡西欧其他企业

价值系统

上游公司下游

价值链价值链价值链

企业的活动、成本和收益

用户的

价值链销售商

的活动、

成本和

收益

供应商的活动、成本和收益

价值链的关键环节

?在一定时期内,每个产业的价值链上都存在一些关键环节,在这些环节上握有优势的企业往往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例:碳酸饮料

植物提

取制浆灌装配送零售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价值链分析的三个步骤

价值链分析如同转魔方 价值链是一个工具,用于确定各集团公司之间的特征关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最新的利润分割草案中指出,所有商业运作都可以通过价值链来表述,许多跨国企业集团都是通过其全球价值链开展业务运作的。而价值链分析是对跨国企业集团业务活动所做的一种端对端式的分析,展示了各项业务活动之间如何交互运作,集团实体如何创造价值,以及集团利润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上分配的整体视图。 通俗地说,价值链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如同转魔方,需要同时考虑多个不同的面和颜色。因为价值链上的价值是由许多集团公司共同创造的,而这些价值埋藏在整个集团运作和技术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每个环节创造的价值因素。因此,跨国企业的转让定价文档要与其业务实质相符,每一个价值创造因素都要与实际利润分配相匹配。 分析跨国企业的价值链就像转魔方,每一小块颜色都代表一项由一个或多个集团公司创造的价值。合理的价值链分析结果应该是价值创造、经济活动以及利润分配的完美匹配。跨国企业可以考虑使用上述一种或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分析价值链,从而获得全方位的分析结果和整体视图。 价值链分析可反映出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对跨国企业的业务、部门以及经营活动的影响,并确定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对价值创造过程的相对贡献,可以用于关联交易定价、检验关联交易实际结果,以及确定各集团公司对整体价值链所作的贡献。

方法一:财务比率分析法 基于多年分析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实践经验,我们为跨国公司介绍三种主要的价值链分析方法,跨国公司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来分析中国实体所属的全球价值链。 通过评估中国子公司4个财务比率是否匹配,来分析各集团公司的相应价值贡献,分析价值创造是否与利润回报相匹配。如果不相匹配的比率越大,税务机关对中国子公司的利润回报所产生的质疑也就越大。跨国企业应在其转让定价报告中(通过价值链分析)对这种情况作出相应解释。 这4个财务比率是:集团公司销售额与跨国公司总销售之比率(销售率);集团公司息税前利润与跨国公司总息税前利润之比率(息税前利润率);集团公司毛利与跨国公司总毛利之比率(毛利率);集团公司人数与跨国公司总人数之比率(人数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集团公司指设立在各国(地区)的母公司,跨国公司指全球总部。举例来说,某跨国公司在荷兰、中国、英国、德国设有集团公司,荷兰仅有10%人数率,却占有跨国公司总息税前利润的43%和总毛利的38%,而中国的人数率为58%,却只获得7%的息税前利润和10%毛利。如假设人员数量是利润分配的唯一因素的话,以上的严重不匹配情况应向各利益相关者(例如税务机关)予以解释。 上述情况一出现,就会导致税务机关对这种不匹配比率予以质疑。因此,跨国企业应在其税收/转让定价报告中(通过价值链分析)对这种情况作出相应的解释。

价值链分析(整理).

价值链分析与应用 1 价值链分析主要内容 1.1 行业价值链分析:将企业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列出,并找出主要供应商(上游企业)及主要顾客(下游企业)作成本与利润分析,最后决定良好的并购、外包、与供应商及顾客联盟合作等策略。 (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和顾客价值链的联系,是通过购销活动来实现的) 一个企业可以在无法得到财务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了解其它企业在产业价值链的各过程中是如何竞争的,应用定性分析找到自己在竞争中的位置。 1.2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企业通过了解竞争对手在生产价值链的每一环节上是如何完成任务以及其成本情况,将结果同本企业的价值链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明确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即同竞争对手相比是处于成本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 1.3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强调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职能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组织,完成成本最低、差异最佳,从而价值增值最大的目标。区分增值与非增值的作业,探索提高增值作业效率的途径。 2 价值链分析的步骤 (1)确定企业的价值链

在了解行业发展背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生产流程)及竞争对手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价值链。 (2)将成本分摊到价值链各种活动中并计算各价值活动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率。(“成本—价值”计量与分析) (3)价值链优化 价值链分析中的难点:“成本—价值”计量与分析 如何进行:“成本—价值”计量与分析 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ABC)、层次分析法(AHP) 3 价值链分析在某电冰箱生产企业的应用 3.1了解企业生产流程 电冰箱的生产工艺流程大致是:设计与研发;外购压缩机、温度控制器、箱体钢板等原材料;协作生产内胆、抽屉等塑料件;协作生产冷凝器、散热器等制冷系统部件;箱体发泡;流水线安装;测试;打包入库;销售;服务。

应用回归分析

第五章 自变量选择对回归参数的估计有何影响 答:全模型正确而误用选模型时,我们舍去了m-p 个自变量,用剩下的p 个自变量去建立选模型,参数估计值是全模型相应参数的有偏估计。选模型正确而误用全模型时,参数估计值是选模型相应参数的有偏估计。 自变量选择对回归预测有何影响 (一)全模型正确而误用选模型的情况 估计系数有偏,选模型的预测是有偏的,选模型的参数估计有较小的方差,选模型的预测残差有较小的方差,选模型预测的均方误差比全模型预测的方差更小。 (二)选模型正确而误用全模型的情况 全模型的预测值是有偏的,全模型的预测方差的选模型的大,全模型的预测误差将更大。 如果所建模型主要用于预测,应该用哪个准则来衡量回归方程的优劣 答:应该用自由度调整复决定系数达到最大的准则。当给模型增加自变量时,复决定系数也随之增大,然而复决定系数的增大代价是残差自由度的减小,自由度小意味着估计和预测的可靠性低。应用自由度调整复决定系数达到最大的准则可以克服样本决定系数的这一缺点,把2 R 给予适当的修正,使得只有加入“有意义”的变量时,经过修正的样本决定系数才会增加,从而提高预测的精度。 试述前进法的思想方法。 解:主要是变量由少到多,每次增加一个,直至没有可引入的变量为止。 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全部m 个自变量,分别对因变量y 建立m 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分别计算这m 个一元回归方程的m 个回归系数的F 检验值,记为 111 12{,,,} m F F F ,选其最大者 1111 12max{,, ,} j m F F F F =,给定显著性水平α,若 1(1,2) j F F n α≥-,则首先将 j x 引入回 归方程,假设 1 j x x =。其次,将 12131(,),(,),,(,)m y x x x x x x 分别与建立m-1个二元线性 回归方程,对这m-1个回归方程中 23,, ,m x x x 的回归系数进行F 检验,计算F 值,记为 222 23{,, ,} m F F F ,选其最大的记为 2222 23max{,, ,} j m F F F F =,若 2(1,3) j F F n α≥-,则 接着将j x 引入回归方程。以上述方法做下去。直至所有未被引入方程的自变量的F 值均小

第五章 回归分析

第五章回归分析 §1.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 1.1.线性统计模型 1.线性回归方程 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谈起。个人的消费水平Y与他的收入水平X间的关系,大体上可以描述:收入水平高,一般消费水平也高。但Y 和X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这从常识便能判别;而且也不是一种确定的数学关系,两个收入水平完全一样的个人,他们的消费水平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比较合理的看法是:个人的消费水平Y是一个随机变量,从平均的意义上看,应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我们可以给出以下模型: Y = b0 + b1X +ε (1) 其中b0,b1是待定常数,ε是随机变量,且有E(ε)=0,这样就能保证 E(Y) = b0 + b1X (2) 即从平均意义上Y和X线性相关。等式(2)称为变量Y对于变量X的线性回归方程。一般情况下,一个随机变量Y与变量X1,X2,…,X p有关系

Y = b0 + b1X1 + b2X2 + … + b p X p +ε (3) 随机变量ε的期望E(ε)=0,即有: E(Y) = b0+ b1X1 + b2X2+ … + b p X p (4) 从平均意义上,Y与X1,X2,…,X p呈线性关系。(4)式称为变量Y对于变量X1,X2,…,X p的线性回归方程,p=1时,称方程是一元的;p≥2时,称方程是多元的;b0,b1,…,b p称为回归系数。 2.统计模型的假设 设变量Y与X1,X2,…,X p之间有关系(3),对(X1,X2,…,X p,Y)做n 次观察,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x i1,x i2, …,x i p,y i)i=1,2,…,n,按(4)式给出的关系,这些样本观察值应有: y1= b0+ b1x11+ b2x12 + … + b p x1p+ε1 y2= b0+ b1x21+ b2x22 + … + b p x2p+ε2 (5) ………………………………… y n= b0+ b1x n1+ b2x n2 + … + b p x n p+εn 其中的εi, i=1,2,…,n是随机误差,出于数学上推导的需要,假设:1)E(εi)=0,i=1,2,…,n.即观察结果没有系统误差; 2)Var(εi)=σ2,i=1,2,…,n.这个性质叫做方差齐性;

第五章相关分析作业(试题及标准答案)

第五章相关分析 一、判断题 1.若变量X的值增加时,变量Y的值也增加,说明X与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变量X的值减 少时,Y变量的值也减少,说明X与Y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2.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都可以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3.回归系数既可以用来判断两个变量相关的方向,也可以用来说明两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 4.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要求一个是随机变量,另一个是可控制的量。() 5.完全相关即是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为±1。() 1、× 2、× 3、× 4、× 5、√. 二、单项选择题 1.当自变量的数值确定后,因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完全确定,这种关系属于()。 A.相关关系 B.函数关系 C.回归关系 D.随机关系 2.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 A.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B.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C.相关关系和随机关系 D.函数关系 和因果关系 3.在相关分析中,要求相关的两变量()。 A.都是随机的 B.都不是随机变量 C.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D.自变量是随机变量 4.现象之间线性依存关系的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 ) 。 A.越接近于-1 B. 越接近于1 C. 越接近于0 D. 在0.5和0.8 之间 5.若物价上涨,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减少,则物价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为( )。 A.不相关 B. 负相关 C. 正相关 D. 复相关 6.能够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主要方法是( ) 。 A.相关表 B.相关图 C.相关系数 D.定性分析 7.下列哪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高()。 A.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量的相关系数是0.9 B.商品销售额与商业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84 C.平均流通费用率与商业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4 D.商品销售价格与销售量的相关系数是-0.91 8.回归分析中的两个变量()。 A、都是随机变量 B、关系是对等的 C、都是给定的量 D、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 9.当所有的观察值y都落在直线上时,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 A.r = 0 B.| r | = 1 C.-1

第五章 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第五章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学习目标 1、描述价值链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2、理解价值链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3、掌握竞争优势通过价值链而实现递增的效应 4、了解虚拟价值链的含义及应用 5、了解“2+1”价值链精益管理的应用

一、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按照创造价值关系所形成的企业活动体系。 ?价值活动:创造价值的基本工作。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类:基础活动和支持性活动。 ?价值系统:前后相连的价值链所形成的价值链系统。 ?价值链分析的目的: *价值来源; *价值传递; *优劣势——与竞争者对比。

支基础结构利 持HRM 活R&D润动 采购利 基本进货生产发货营销服务润 活动后勤运营后勤销售

价值链举例 某复印机生产企业的价值链 内在结构(组织结构、管理、领导、CI、财务、公关、政府 事务、法律事务等) HR招聘、培训招聘招聘利 管理 R&D*自动化系统*元件/机器/总装线*信息系统*市场研究*销售*服务手的设计设计*检测*能源开发支持*技术文献册和程序 *运输服务*原材料/能源/物资*计算机服务*中介机构服务*设备件润采购/电力/电子部件/其*运输服务*物资供应*出差 它部件的供应*出差和津贴*津贴*进货材料*部件装配*定单处理*广告*服务信誉 搬运*总装*装运*促销*备用件利*进货检验*调节和检测*销售队伍系统 *部件检验设备作业 和交货润 进货后勤生产与运营发货后勤营销销售服务

二、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识别和界定活动 ?分析活动的意义和效率 ?需求提高活动效率或重组的途径

识别活动 ?如果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件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都作为“活动”,分析将过于繁杂并失去战略意义。 ?区分开对价值(满足顾客需求)有独特贡献的活动 ?区分开占成本比重大的活动 ?区分开成本正在迅速上升的活动 ?区分开“经济性”不同的活动

心得体会: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美贸易摩擦(最新)

心得体会: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美贸易摩擦(最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产品的生产链不断被细分,构成了运转高效的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贸易形态下,出口品价值不再由单一国家独立完成,而是由不同生产模块上的国家组成,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各种原材料类中间投入品、零部件类中间产品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流动,进而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加。 今年以来,美国采取单边主义措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导致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大国之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增加将直接影响全球投资和生产率,扰乱多边贸易格局,进而导致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发生混乱或断裂。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阐述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以全局综合的视角看待贸易差额 近年来,中美在国际分工中各自的产业优势逐步凸显,在全球价值链上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商品贸易顺差国,美国是中

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中国对美国出口广泛覆盖基础制造业的各项产品(电子产品、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家具纺织品等),而美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有出口优势(飞机、汽车、芯片等)。就全球价值链分工而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总体处于中低端位置,而美国依托在高科技领域和市场营销服务方面的先发优势,占据了价值链的中高端位置。中国海关公布的2017年中美贸易数据显示,全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为5837亿美元,美国对华货物出口15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5%。2017年,美国出口中57%的大豆、25%的波音飞机都销往中国。此外,中美服务贸易额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美国是中国第二大服务贸易伙伴,对华服务出口额从2007年的131.4亿美元增至2017年576.3亿美元,增幅高达3.4倍。 不可否认,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一直是中美贸易无法避开的问题。客观认识和评价中美双边贸易是否平衡,不能只看货物贸易差额。一国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利益大小,并不主要取决于贸易盈余多少,而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中所获得的贸易增加值,一国获得的利益也不在于从其他国家赚到多少盈余,而是要看为本国创造了多少价值。以苹果手机价值链为例,中国从中赚得有限的加工费,而美国通过提供核心原器件则可以获取较多利润。可以看到,美国获得的利益远大于中国,利益顺差在美方,贸易顺差在中方。此外,2017年中美商品贸易顺差的57%来自外资企业,59%来自

SPSS第五章 回归分析

一元回归分析 在数学关系式中只描述了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则称其为一元回归分析。 其回归模型为 y 称为因变量,x称为自变量,称为随机误差,a,b 称为待估计的回归参数,下标i表示第i个观测值。 如果给出a和b的估计量分别为,,则经验回归方程: 一般把称为残差,残差可视为扰动的“估计量”。 例子: 湖北省汉阳县历年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与当年三月上旬平均气温的数据如表1-1,分析三月上旬平均温度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的关系。 表1-1 三月上旬平均温度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的情况表 数据保存在“DATA6-1.SAV”文件中。 1)准备分析数据 在数据编辑窗口中输入数据。建立因变量历期“历期” 在SPSS数据编辑窗口中,创建“年份”、“温度”和“发蛾盛期”变量,并把数据输入相应的变量中。或者打开已存在的数据文件“DATA6-1.SAV”。

2)启动线性回归过程 单击SPSS主菜单的“Analyze”下的“Regression”中“Linear”项,将打开如图1-1所示的线性回归过程窗口。 图1-1 线性回归对话窗口 3) 设置分析变量 设置因变量:本例为“发蛾盛期”变量,用鼠标选中左边变量列表中的“发蛾盛期”变量,然后点击“Dependent”栏左边的向右拉按钮,该变量就自动调入“Dependent”显示栏里。 设置自变量:选择一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入“Independent(S)”框中。用鼠标选中左边变量列表中的“温度”变量,然后点击“Independent(S)”栏左边的向右拉按钮,该变量就自动调入“Independent(S)”显示栏里。 注:SPSS中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以及多元逐步回归都是使用同一过程,所以该栏可以输入多个自变量。 设置控制变量 “Selection Variable”为控制变量输入栏。控制变量相当于过滤变量,即必须当该变量的值满足设置的条件时,观测量才

《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解读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 进行解读 2011年起,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课题组,开展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相关议题的系统研究。课题组对2010-2012年我国与六大贸易伙伴的贸易增加值、就业拉动等情况进行了核算,完成了《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以下简称《核算报告》)。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核算报告》进行了解读。 一、与传统贸易统计相比,贸易增加值核算的意义是什么? 答: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能客观反映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和各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2012年我国出口总值为22391.5亿美元,约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2%。若以增加值核算,2012年我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为14335.8亿美元,仅占当年GDP的17.4%左右。 据核算,在双边贸易中,我国对美国、韩国和日本每1000美元出口中增加值含量较低(2012年分别为585、587和599美元),而对印度、东盟和欧盟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相对较高(2012年分别为695、661和631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高低是造成出口增加值在国家间差

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每1000美元进口给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来看,给美国带来的增加值最高(2012年860美元),其次是日本、印度、欧盟和韩国(2012年分别为790、779、740和571美元)。2012年,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欧贸易顺差、中印贸易顺差分别下降54%、56%和36%左右。 二、我国贸易增加值的拉动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大,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我国单位货物贸易出口的增加值总体偏低。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621美元,美国为850美元,欧盟、日本则介于700-800美元之间。随时间看,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部分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零部件被有性价比优势的国内产品所替代,中国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2002年我国每1000美元出口的增加值约为551美元,2007年上升为591美元;2010-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分别为605美元、616美元、621美元,逐年递增。其中加工出口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分别为305美元、367美元、386美元,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价值提升。这个趋势今后可望继续保持。 从商品类别来看,农业、纺织服装、食品、家具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出口(以1000美元计)的国内增加值含量较高(800-900美元

【价值链分析方法】什么是价值链原理

【价值链分析方法】什么是价值链原理价值链分析方法在行业研究中的应用 赛立信市场研究公司黄学平/ 张龄方 〖简介〗价值链(Value Chain)的名称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Michacl E〃 PORTER)于1985年在其所著《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中提出来的。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战略分析框架,15年来不断发展创新并被 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等专门领域广泛融入和吸收。 近年来,赛立信市场研究公司运用价值链理论应用于市场与行业研究,帮助一些国际 公司进行了多项产品链的研究项目,为其即将在国内展开的大规模投资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决

策依据。 本文简要地介绍价值链的理论,并结合实际调研的进行情况,对 行业价值链在行业研 究中的应用作了适当总结。介绍了进行行业价值链调研的主要思路、过程和方法,以及如何 在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为企业确定能够争取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 价值链与行业价值链 价值链(Value Chain)的名称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 特(Michacl E· PORTER)于1985年在其所著《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中提出来的。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战 略分析框架,15年

来不断发展创新并被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等专门领域广泛融入和吸收。 价值链是企业为客户等利益集团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 在价值链中,价值的概念对顾客而言,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对厂家而言指产品能 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的特性,其数量表现就是顾客支付的价款。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客户、职员等利益集团创造价值,企 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 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之为“增值作业”,其总和即构 成企业的价值链,一个企业也可以说是这各种活动的集合。

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区别与联系

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联系与区别 产业链: 属于产业经济学的范畴,研究对象是一个产业,产业的组织、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布局、产业的政策等。 企业研究产业链是为了在这个产业中更好地定位和业务布局。企业需要定位以后才能在整个的上下游中发生关系,搞清楚产业链是供应链的一个前提。 价值链: 最初价值链是使用在企业内部的,企业运作时一系列活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还有一些辅助工作,就是按照价值链来做的。后来价值链也被运用到企业外部,成为分析业务链条和经营活动工具的一个方法。 价值链是对产业链的一种结构性的描述,价值链就是从价值的角度来看,每一个环节是怎样的,事实上价值链可以作为分析产业链的方法和工具,用价值链来分析产业链的时候,价值链和产业链是一致的。 供应链: 供应链是操作层面的概念,对象是服务和产品,是企业在既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基础所进行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的研究。 产业链是用来分析一个产业的宏观格局和趋势的;价值链是进行产业链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之一;供应链则是连接产业链中的具体产品和服务输入、输出的一系列链条。 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联系 价值链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人们了解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其既是一个分析竞争优势的工具,同时也是建立和增强竞争优势的系统方法。但是,价值链并不是孤然的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而是可以进行外向延伸或连接。如果几个企业之间形成了供应链连接并实现了同步流程管理,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些企业的价值链已经实现了一体化连接,因此可以说企业辨清自身的价值链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前提。 产业链虽然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但在运作上企业却是其构筑的载体,就是说,产业链条的构筑依赖于企业之间在经营上的有序连接,所不同的是,供应链连接可能是多向的,也可能发生在有限的产业范围内,而产业链条往往则是垂直的和广范围的或者说是多环节的。同样可以认为,供应链的连接往往是产业链生成的基础,而产业链条正是多重供应链条的复合体。 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区别

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法 什么是价值链分析法 什么是价值链中节点 1.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和谐手段 3.节点企业之间资金往来的治理 完整价值链分析(VCA)的差不多原理 (2)确定引起价值变动的各项作业,并按照这些作业,分析形成作业成本及其差异的缘故; (3)分析整个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确定核心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作业的有关性; 总之,公司完整价值链分析对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阻碍能够从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传统治理会计在价值链分析中的局限性 第二,当企业内部一个部门的成本和业绩经常依靠于另一部门的成本和业绩时,它们不考虑这些部门(作业)之间的相互依靠关系; 完整价值链分析中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为了减少供应商信息被滥用的顾虑,核心企业需要对供应商明确讲明敏锐信息只是用于开发公司供应链,实现“多赢”的目标,而不是分类比较供应商效率,迫使供应商提升其效率到网络平均水平;除此以外,核心企业还需利用完整价值链分析的结果与有关供应商共同改进供应链中一些效率低下的作业。相反,如果企业不守信用,用投机方式利用供应商所提供的敏锐信息,则会在整个供应商网络内产生强烈的负面阻碍,从而严峻降低公司声誉,对公司缺少信任,也破坏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大大降低供应商与其合作的意向,最终恶化供应链上所有各方的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降低供应链中的潜在成本。事实上,实现供应商敏锐信息

共享的基础确实是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信任(如商誉)。当核心企业反复利用敏锐信息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而没有投机地利用信息)时,会进一步加大公司与节点企业之间以及节点企业互相之间的信任。由此可见,核心企业在供应商网络的声誉以及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信任,会对核心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承诺的可靠性产生阻碍,也使其成为治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最有权威的机制。 2.成本和利益的公平分配 3.对专门资产投资的使用 VCA方法的作用 VCA方法将实际结果与目标及期望进行比较的审计方法 1.企业当前的业绩如何,ECR对企业的经营和生产产生哪些阻碍? 2.在特定的业务目标和品种战略下,哪些ECR的概念最重要,应如何实施? 哪些产品品种能提供最好的机会? 应与哪些贸易伙伴合作? (2).上述研究内容包括VCA模型中的ECR改进方法组合的阻碍. (3).第一次使用VCA,其范畴通常局限在对企业最为重要的产品品种上。 价值链分析(VCA)的实施 公司的完整价值链是一个跨过公司边界的供应链中顾客、供应商亦即价值链上节点企业所有有关作业的一系列组合。因此需要充分考虑价值链上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相互依靠关系,使价值链上所有节点企业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 完整价值链分析确实是公司把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作业成本信息与公司和节点企业本身进行共同价值链分析。Thompson(1967)认为供应链中作业的相互依靠是连续性的,前期发生的作业会阻碍后续发生的作业,而本身的作业并不受阻碍。也确实是供应链上一层作业会阻碍供应链中下一层资源的消耗。因此采纳基准分析、战略分析和趋势分析在内的成本分

应用回归分析,第5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5章自变量选择与逐步回归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自变量选择对回归参数的估计有何影响 答:回归自变量的选择是建立回归模型得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模型中丢掉了重要的自变量, 出现模型的设定偏误,这样模型容易出现异方差或自相关性,影响回归的效果;如果模型中增加了不必要的自变量, 或者数据质量很差的自变量, 不仅使得建模计算量增大, 自变量之间信息有重叠,而且得到的模型稳定性较差,影响回归模型的应用。 自变量选择对回归预测有何影响 答:当全模型(m元)正确采用选模型(p元)时,我们舍弃了m-p个自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是全模型相应参数的有偏估计,使得用选模型的预测是有偏的,但由于选模型的参数估计、预测残差和预测均方误差具有较小的方差,所以全模型正确而误用选模型有利有弊。当选模型(p元)正确采用全模型(m 元)时,全模型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是相应参数的有偏估计,使得用模型的预测是有偏的,并且全模型的参数估计、预测残差和预测均方误差的方差都比选模型的大,所以回归自变量的选择应少而精。 如果所建模型主要用于预测,应该用哪个准则来衡量回归方程的优劣 C统计量达到最小的准则来衡量回答:如果所建模型主要用于预测,则应使用 p 归方程的优劣。 试述前进法的思想方法。 答:前进法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首先因变量Y对全部的自变量x1,x2,...,xm建立m 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并计算F检验值,选择偏回归平方和显着的变量(F值最大且大于临界值)进入回归方程。每一步只引入一个变量,同时建立m-1个二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它们的F检验值,选择偏回归平方和显着的两变量变量(F 值最大且大于临界值)进入回归方程。在确定引入的两个自变量以后,再引入一个变量,建立m-2个三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它们的F检验值,选择偏回归平方和显着的三个变量(F值最大)进入回归方程。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无法再引入新的自变量时,即所有未被引入的自变量的F检验值均小于F检验临界值

波特价值链分析

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简介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 价值链分析法" (如下图),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 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 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 战略环节" 。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 要的核心竞争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优势既可以来源于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可来源于企业间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效 益。 价值链列示了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是企业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利润是总 价值与从事各种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差。 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支持性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采购投入、 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支持基本活动。

涉及任何产业内竞争的各种基本活动有五种类型 进料后勤:与接收、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如原材料搬运、仓储、库存控制、车辆调度和向供应商退货。 生产作业: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形式相关的各种活动,如机械加工、包装、组装、设备维护、检测等。 发货后勤:与集中、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如产成品库存管理、原材料搬运、送货车辆调度等。 销售:与提供买方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它们进行购买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广告、促销、销售队伍、渠道建设等。 服务: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如安装、维修、培训、零部件供应等。 在任何产业内所涉及的各种支持性活动可以被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采购与物料管理:指购买用于企业价值链各种投入的活动,采购既包括企业生产原料的采购,也包括支持性活动相关的购买行为,如研发设备的购买等;另外亦包含物料的的管理作业。 研究与开发:每项价值活动都包含着技术成分,无论是技术诀窍、程序,还是在工艺设备中所体现出来的技术。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各种涉及所有类型人员的招聘、雇佣、培训、开发和报酬等各种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对基本和支持性活动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支撑着整个价值链。 企业基础制度:企业基础制度支撑了企业的价值链条。如:会计制度、行政流程.. 等 对于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公司运行的哪个环节可以提高客户价值或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任意一个价值增加行为,关键问题在于: (1) 是否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维持价值(收入)不变; (2) 是否可以在提高价值的同时保持成本不变; (3) 是否可以降低工序投入的同时有保持成本收入不变;;

价值链分析案例

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法是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价值链分析更多的关注于企业内部活动的价值产生。通过分析识别企业活动,将企业活动归类分析、加以区分,确定企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从而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 产业价值链分析与企业价值链分析的重点有所不同,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目的是寻找产生价值的关键环节(如采购、库存、研发、生产、营销、销售、服务等),最终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产业价值链分析的目的除了分析产业价值产生的关键环节(如开发商、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之外,还要分析产业价值分配模式,进而确定企业在所处产业的价值链条中的竞争地位,以及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产业价值链的几个例子: 1、汽车产业价值链——五十铃和福特 汽车行业的价值链:汽车制造=〉汽车销售/汽车维修=〉贷款购车/汽车保险/汽车租赁。越是价值链后端利润约微薄,汽车制造业务已经成为“鸡肋”,虽然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入但其利润贡献正逐渐降低; 而且竞争日趋激烈,谋求更大发展已经十分艰难。相反,与汽车相关的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虽然目前市场容量有限,但利润丰厚、前景广阔。 五十铃公司,80年代初已经是世界知名的卡车制造经销商;为更大的发展,花了7年时间成功将品牌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转扩展到轿车生产方面,但是,遭遇轿车制造业不景气,轿车事业部连年巨额亏损;最终不得不出售给日产汽车公司。在同一时期,福特汽车公司,明智地及时将企业发展的重点转向汽车租赁、贷款购车、汽车保险等业务,1996年这三块业务的销售收入只占整体的1/5,但利润却占到50%。五十铃公司的失败在于没有把握住价值链增值的关键环节;在“利润会随销售收入增长”这一逻辑指导下,最终将企业带入一种危险境地;福特公司的成功在于能够迅速识别成熟行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借助雄厚的财力和卓越的市场声望,步步为营地推进;使其获得了巨大的先机优势。对手眼睁睁地看到原来不起眼的“边缘”业务成为福特公司的利润源泉。 2、日用品产业价值链——宝洁与沃尔玛 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原材料生产商=》日用品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如果看了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就认为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也有相同的特点,那就大错特错了。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比起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更为复杂,产业内生产商与销售商的利润分配根据两者竞争力的差别可分为三中情形: A、生产商导向:当生产商实力强大,而分销商劣势明显时,生产商在价值链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可以瓜分更大份额的产业利润。如宝洁,对于一般的分销商、零售商,宝洁可以提出统一销售价格、商品摆放位置、促销活动等要求。 B、销售商导向:当销售商实力远胜与生产商时,销售商在产业利润分配中则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例 如沃尔玛可以通过其全球采购中心,制定商品采购的质量标准、价格标准、供应商供货时限等,从而确立其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 C、战略联盟——当宝洁遇上沃尔玛:强强联合是最合理的结局,谁都明白失去对方将会造成的损失。 3、家电产业价值链——以空调为例 空调业价值链:零部件供应商=》空调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服务提供商)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析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 析 (作者: 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 ) 摘要:本文首先对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接着重点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驱动力及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前沿及发展动态。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创新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从而加快了国家、地区和行业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分包的发展速度。在市场推动和利益导向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不同地区、企业和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价值增值。每一次合作在实现价值增值的同时也在价值链上形成了新的一环,进而逐渐形成了一条条价值链。价值的不断增值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了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价值链的内在规律、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而Kogut 的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贡献至关重要。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 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通过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 和支持性活动( 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来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为价值链” 。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和潜在的经营歧异性资源,价值链理论将企业分解为许多战略性相关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体系(value system) 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同期,寇伽特(Kogut ,1985) 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 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他认为,价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https://www.360docs.net/doc/316003293.html, 2009-05-11 08:52 光明网-光明观察 [内容提要]本文综述了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过程,全球价值链的二元驱动机制,全球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 [关键词]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产业升级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 1、价值链(Value Chain)。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管理强调企业应该从总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而不是片面追求单项业务活动的优化,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加以协调,增强整个企业的业绩水平。波特分析了一般企业的价值链构成,提出了基本的价值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活动价值链示意图 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