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教学理念是全新的,而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还是老一套,那么改革的最终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评价的理念,专家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等等。但是对于评价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闭卷测验的方法,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白。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在闭卷测验的方法上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由单纯的考查记忆力发展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随着教学的进步,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又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传统的历史试题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不足。历史的高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理论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这些几乎是传统题目的考查真空。第二,在传统的评卷手段下,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评价往往是流于形式。在高考的历史题目的命制中,我们也尝试过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这些题目都包含着高级思维能力的因素,但在实际的评卷操作中,我们还是依据“采分点”来打分,这就达不到考查的目标,失去了考查的初衷。

闭卷考试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对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拟介绍一种以测量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SOLO分类评价法,并同时介绍笔者把这种方法与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成果,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师生的兴趣,更希望能够给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

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这种理论不仅有完整的体系,而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比格斯和他的同事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做过大量的实验,使该理论与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评价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皮亚杰是影响巨大的儿童心理发展学家,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从低到高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上世纪70年代,比格斯的同事把皮亚杰的分类细化为五个阶段:1.前运演阶段(4—6岁);2.初级具体运演阶段(7—9岁);3.中级具体运演阶段(10—12岁);4.具体概括运演阶段(13—15岁);5.形式运演阶段(16岁以后),并着手把这一理论与具体学科的学习评价结合起来研究。然而,实践证明,皮亚杰的理论仅仅是一个天才的假设,真正的儿童心理要比这一理论复杂得多。比格斯的同事在实践中遇到了两个困惑:第一,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地理学科中,他可能处于具体概括运演阶段,而在数学学科中却仍然停留在中级具体运演阶段。第二,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反复性。例如,一名儿童的数学水平已经到达形式运演阶段,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倒退到中级具体运演阶段。

面对这两大困惑,比格斯形成了他的思想理论:第一,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与这个人总体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直接关联的。一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纯理论性的概念,是不可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设定的认知结构(Hypothetical Cognitive Structure)”,英文的缩写为HCS。而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却是可以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英文缩写为SOLO。因此,我们很难根据皮亚杰的分类法给学生贴标签,认定他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但我们却可以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这种分析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高度的评价方法就称为SOLO分类评价法。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理解比格斯的这一思想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这与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很类似。要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所做的某一件事不难,但要全面评价该人物的一生就很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历史人物盖棺千年后仍无定论的原因。

第二,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具体含义如下:

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从上述分类法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比格斯提出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类型,具体说来就是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也就越高。其次,SOLO分类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质”,而不是回答问题的“量”。虽然没有量的支撑,质是无从体现的,但针对“质”的评价与针对“量”的评价的确大有区别。例如,传统高考历史题目中的主观题评卷,我们就习惯于把答案细分为若干个采分点来打分,这基本上就是一种针对“量”的评价方法。SOLO评价不在乎学生答对了多少个与标准答案相近的字眼,更不在乎学生写出了多少字,只是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

第三,人的认识不仅在总体上有阶段性的特点,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从总体上看是这样,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的学习上看也是这样。从SOLO五个层次分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前三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后两个层次是理论思维的飞跃。而要实现思维能力的突破,又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一思想对我们历史教学的启发是相当大的。近些年来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似乎演变成为一种口号式的文字游戏,人人在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却很少有人能够结合具体的历史问题来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比格斯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不可能离开具体的问题情境,我们有必要对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涉及的问题一个个地进行分析,研究它到底包含哪些思维内容,体现了哪些思维层次,只有这样,历史思维的研究才能够更进一步,历史思维的培养才不会变成遥不可及的事物。

由此可见,比格斯的SOLO分类法与皮亚杰的阶段学说有很大的差异,SOLO分类法依据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皮亚杰的阶段学说依据的是学生的年龄段。而SOLO评价法与传统的评价法的区别也是巨大的,它力求能够准确评价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SOLO分类法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无论是文科的问题还是理科的问题,实践证明都基本上可以根据该方法进行思维层次划分。其次,它有利于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预先确定学生学习某一问题要达到哪一思维层次,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第三,它有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它可以较清楚地显示学生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水平。第四,它为检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二、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过去十多年,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的分类上,影响最大的就是考试中心颁布的十项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如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不失为研究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只有利于确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却无法确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层次,因此在评价上就难以拉开学生的差距。从历年的高考试题评价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报告只点明了本套试题涉及到了哪些能力项目,却无法指明这些能力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SOLO分类评价力求解决的就是能力的层次问题,其能力层次的划分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的能力类型,也适用于所有的主观题题型。下面就分别以材料题和问答题为例,说明SOLO分类法是如何划分历史题目的能力层次的。

例题1:下列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本题为一道材料解析题,学生要解答好这道题,需要具备古文阅读、比较、综合、分析等多种能力,但SOLO分类法不需要分析能力的种类,只分析能力的层次。根据SOLO 分类法,学生的回答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断的。如:

答(1):分封制是不对的。

答(2):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得多。

2.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如:

答(1):实行分封制是对的,因为夏、商、周和汉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的寿命都很长。

答(2):实行郡县制是对的,因为秦朝以后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郡县制。

3.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如:

答(1):夏、商、周和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国家较长久,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国家较强大。

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有些朝代实行了分封制,有些朝代则实行了郡县制。

4.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

答:分封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前实行的,而郡县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后实行的,汉代以后,某些朝代虽然也在局部地区实行过分封制,但总体上还是以郡县制为主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

答(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从材料中我们注意到,在秦朝以前,主要实行分封制,而秦代以后,中央主要是通过郡县制来实施对地方的管理。不同的朝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是由该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秦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广阔的领土实施直接的管理,因此就采取了分封的形式。秦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地方实施直接管理。

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央过分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分地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

本材料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种类较多,如理解材料、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理论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等等,但SOLO评价法并不具体分析学生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而只是分析学生所能达到的思维层次。能够从材料中找到两条有效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自然比只找到一条有效信息的学生高;能够综合分析两条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又比只是单纯找到两条信息的学生高;能够从理论上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学生,能力层次更比只是简单分析材料间的关系的学生高。

例题2:请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英国议会制度的理解。

本题为一道问答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种类包括再现历史知识、概括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而根据SOLO分类法,可以把学生的回答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得出这种判断的根据何在;或者只提供了一个史实,我们不知道这个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如:答(1):英国的议会制度对英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答(2):1649年,议会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

2.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依据了一个方面的史实,说明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如:

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组成了议会军,打败了王党军队,使立宪立宪制能够在英国确立。

3.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依据两个以上的史实,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史实之间的联系。如:

答: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而被迫重新召开议会,而议会却以此为契机要求限制王权。当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就只能兵戎相见了。1645年,议会军最终击败了王军,并于1649年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

4.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提供多个史实,而且能够在这些史实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

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其实是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斗争引起的。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而被迫重新召开议会,而议会却以此为契机要求限制王权。当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就只能兵戎相见了。1645年,议会军最终击败了王军,并于1649年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1660年,因为议会内部矛盾不断,查理二世借机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更加尖锐,最后,议会不得不抛弃查理二世,把荷兰的执政威廉三世迎来英国当国王,使立宪君主制最终在英国确立,国王与议会的矛盾也最终得以解决。

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提供多个史实,而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

答:英国的议会起源于中世纪,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在中世纪,两者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王权与贵族特权的纷争。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发展,两者的矛盾则体现在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满,要求分享政治的权利。……(省略具体的史实)“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最终在英国确立起来,表面上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国王与议会并存,而实质上是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因此,资产阶级终于能够通过议会来实现对国家政权的控制。

与材料题不同,问答题直接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但是作为一道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题目,学生不应该只满足于罗列大量的史实,而应该把这些史实作为自己思考问题的素材,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路和观点。SOLO评价法同样可以根据思维的层次把该问题分为五个层次。前三个层次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史实的多寡,后两个层次主要考查学生的依据史实得出结论和运用理论分析结论的能力。

总之,SOLO分类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历史思维能力的视角和方法,该理论不是以分析思维的种类为目标,而是以分析思维的层次为目标,由于所有的思维问题都存在着层次的高低,因此在实践中这种理论是切实可行的。

三、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命制历史试题

运用SOLO理论来命制历史试题,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高级历史思维能力。根据SOLO分类法设计出来的历史试题,在题型和题目表述上与传统的历史试题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根本的区别在于评分标准的制定。

下面以1991年的一道高考题为例,说明两种评分方法的重大差别。

1991年高考第46题为: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回答:①“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②马士认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

其中第①问的答案是:不是。(1分)“危机加剧”的原因是英国坚持鸦片贸易,破坏中国的禁烟运动。(1分)

这是一道较成功的历史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也考查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对于这样的一道思维含量较大的题目,评分标准却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做法,把复杂的思维内容浓缩成为一句话,在评卷实践中势必成为一种按图索骥的简单游戏,最终是无法判别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如果依照SOLO分类法来操作,第①问的评分标准可以表述如下:

本题可以按以下五个层次来给分:

第一层次:仅仅回答“不是”而没有作任何理由阐述的,给1分。

第二层次: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一个言之成理的理由的,给2分。例如: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是正义的运动,它只能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不是战争发动的原因。

第三层次: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两个以上言之成理的理由的,给3分。例如:中国人民禁烟是正义的,不是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第四层次: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两个以上言之成理的理由,而且能够综合表述这些理由的,给4分。例如,中国人民禁烟是正义的行动,不是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马士把责任归结为中国人民的禁烟,目的是为英国的侵略行径辩护。

第五层次: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两个以上言之成理的理由,并且能够从理论的层面合理解析问题的根本原因,给5分。例如,从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分析,可知英国作为一个资本

主义国家急需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因此发动战争具有必然性。又如,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中国人民的禁烟只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英国资产阶级的侵略本性。再如,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原理分析,禁烟只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英国的侵略具有必然性,即使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也会找别的借口来发动战争。

SOLO评价与传统评价的根本差别在于答案的开放性。一道题目是否具有开放性,主要不是看题目怎样提问,关键是看评价者如何去评价。如果答案本身是封闭的,那么再开放的提问也是禁锢被评价者的思维的。因此,SOLO评价法所做的工作主要不是去改变题目的提问方法,而改变答案的评分方法。具体说来,SOLO的答案设计方法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根据思维层次来打分,而不是根据采分点来打分。思维层次的划分根据题目的思维含量来确定,但一般应该有三个以上的层次。

第二,不提供样板式的标准答案,阅卷教师不必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表述,而应该深入领会该题目的思维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方法。

第三,为了帮助阅卷教师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思维层次,答案在每个层次的后面都提供了具体的答题例子。在大规模阅卷之前应该有一个试评的工作,目的就是通过抽样评卷来充实各层次的例子,以方便一般教师更好地操作。

SOLO分类的命题方法在一些中学实验后,得到了师生们的肯定,但他们也提出了两方面的疑虑,一是担心这种方法一旦推广开来就会成为模式化,学生摸透了命题者的套路后就会机械作答,最终使这种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还是以流于形式而告终。二是觉得第四和第五层次的界线不是很明确,在评分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对于第一个疑虑,我作如下分析。SOLO分类理论的确是一种模式,但由于这种测评模式是与千差万别的历史史实相结合的,所以并不会让学生的作答走向机械化。例如,学生知道有必要找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多个原因,但并不等于他就能够正确地找出这些原因;学生知道有必要从理论上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但也并不等于他就能够正确地分析。其实,逻辑学上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也是一种模式,但能够正确使用三段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SOLO评价法不仅仅要看学生是否使用了这一模式,还要看他的每一个立论是否成立。参考答案中就特别强调,学生提出的每一个理由都必须是“言之成理”的。

对于第二个疑虑,我作如下分析。首先,一些教师觉得第四和第五层次界线不明的原因主要还是受传统的找“采分点”打分的思想影响,以马士论鸦片战争的题目为例,许多学生在答案中写出了“必然性”的字样,按照传统的评分方法,很可能就打满分了,但根据SOLO 的评分方法,学生必须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原理论述清楚才能够给满分。传统的评分方法,阅卷者寻找的是学生的思维点,哪怕是碰巧撞上的也算数;而SOLO的评分方法,阅卷者寻找的是学生的思维层次,这必须对学生的行文逻辑和总体的表述效果作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判断。其次,SOLO的评分方法是一种很灵活的分类法,它并没有要求对所有的题目都按照“五步曲”来评分,有些题目可以低于五步,而有些题目则可以高于五步,这是根据题目所具有的思维含量来确定的。例如,我认为马士论鸦片战争的题目反而是第三与第四层次较难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把三、四层合并,整个评分层次保留四层则可。相反,有些题目思维含量特大,这时候就要超过五层。例如,比格斯教授曾把一道历史题目的思维层次分为八层:前结构层→单点结构层→单点结构与多点结构的过渡层→多点结构层→多点结构与关联结构的过渡层→关联结构层→关联结构与抽象拓展结构的过渡层→抽象拓展结构层。在我的命题经验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历史题目都是可以清晰地按五个层次来划分的。

当然,SOLO分类的命题方法的确会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难题,首先是命题的难度增加,对每一道思维含量较大的题目,命题者都要划分出五种以上的能力层次,并且要充分考虑每种层次可能出现的答案。其次是评卷的难度增加,它要求评卷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评卷时要总体分析学生的答题思路,不能够再像过去那样通过快速寻找采分点来打分。但我认为,这

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既然是要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那么相应增加考查的成本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SOLO分类评价法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能力评价理论,它能否成功地实现中国的普及化,还有待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下来有三项工作是要进行的,一是建立起一个用SOLO 分类法命题的试题库;二是加大实验的规模,收集更多的数据,以求进一步检验该方法能否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评分的方法,作为一种评价高级思维能力的方法,不可能不带有主观性,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精确与模糊的关系,例如,由两名以上的教师评分,最后取平均值,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试卷.doc

绝密★启用前|试题命制中心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原创卷01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所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这一理论有利于 A.将自然之天发展为神灵之天B.提升儒生的社会地位 C.利用宗教神学为统治服务D.构建完整的天人之学 3.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父母”,歌颂“至孝之行”。康僧会明显受到 A.道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 C.法家思想的影响D.墨家思想的影响 4.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A.形象化的发展方向B.实用性不断增强 C.将写意发挥到极致D.逐渐走向繁复化 5.“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 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A.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历史试卷评析

历史试卷评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说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课标将教学评价主要定位于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评价的方法也是侧重于这两种评价范畴,所以试题命制也应以此为核心。 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史学教育的渗透性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是在学生阅读材料、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材料。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 一、命题思路: 这次试题命制是初三年级学习世界历史以来第一次大容量考试,由于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相比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感觉不易学。所以第一次考试在试题命制上偏易,以基础为主,拔高为辅,设置梯度,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认真复习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从而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本试题呈现如下特点: 1.考点覆盖面广,基础知识考查灵活。注重基础,覆盖较广。从头至尾所出现都是学生熟知的历史素材。难难易比例适中,遵从先易后难,逐级“爬坡”的原则,让全体学生

都能进入,即使难度较大的主观题也通过分层设问让大多数学生得分。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上述所列知识点均为初中历史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或者说是初中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均从大处命题,有的考查重要历史人物的突出功绩,有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典型意义,有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有的考查重要科技文化成果,总之,灵活多变,指向明确,不琐碎,不机械,不冗长,不拖沓。全卷没有一个机械的简单的死记硬背的试题,知识点的覆盖面如果以单元计占85%,覆盖面广,测试效果好。 2.新材料、新情境丰富。创设丰富的新材料。全卷文物图片、文字材改错题。这些新材料、新情境极大地丰富了能力考查的内涵、角度,扩充了知识容量,激发了学生思维,使试题鲜活生动。 3.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设置丰富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进而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说明、分析或论证的方法和能力。 4.设计改错题可帮助学生清晰准确记忆知识点,不容易混淆而发生张冠李戴,记忆知识的效果更好更科学。 5.强化史学功能,灵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鉴往知来,服务当今,塑造学生良好品质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初中化学试题命制的原则

利辛县初中化学命制研训会 在当前以校为本的教学改革中,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教师如何编制试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初中化学试题的编制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则: 普及性原则。不论是形成性测验(单元测验、月考测验),还是总结性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中考模拟试卷、中考试卷),都应该以基础题为主,把着力点放在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不人为编制偏题、难题、怪题来为难学生。考试是让学生站起来,而不是把学生考趴下。 新颖性原则。为使试卷活起来,要无繁题、旧题,每份试题一定要有“新题”,即有“新”意的题目。“新”可以是问法角度新,或是题型新,或情景新,或思路新,或是现代科技的化学新知识等,“新”会对人有启迪与联想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比如,课堂练习可以编制“谜语”题:如打一元素名称“金属之冠———钾”,“黄金被盗———铁”,“两口合一金———铝”等等。这样可以使试卷鲜活起来,达到做题养眼、提神、益智、愉悦身心的目的。 思考性原则。主要指试卷题量不要大,一般形成一份试卷文字总量以2000字左右,学生答题书写量200字左右为宜;一份总结性测验试卷文字总量以4000字左右,学生答题书写量400字左右为宜;这样才能达到留有足够时间给学生思考。一场考试时间长度最好是:教师做一份试卷所需时间的三倍为学生考试时间为宜,时间太少,学生考试的焦虑感会增加,也影响书写质量与思考周密性及答案的准确性,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正常或超常发挥。 生活性原则。化学即生活,尽量编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化学试题,以生产、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题设情境,采用主题设计,将“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想贯穿于各份试卷的始终。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身边,从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求知欲。 规范性原则。测验题规范性要求是多方面的,在出题时不仅试题陈述要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而且语言文字简明、易懂,化学用语书写要规范,对易错部分还要用黑体字或用下划线、着重号标明,不设人为陷井;每道题中每一个字都要认真推敲,不能有歧义字词出现,更不能有语病,让学生从做卷中感受到良好的行文 用语规范,卷面赏心悦目,插图规范、运用得当,图文匹配,整卷大题与小题要统一编号。 科学性原则。首先是卷面整体安排的科学性,项目齐全,一般是题目与解答在同页不跨页;其次是每道题的编制与引用不能出现原理上、方法上、背景上等方面科学性错误。要准确定位测试范围,不超“课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试题内容正确无误,试题答案也正确无误,符号、图表要清晰,符合学科要求。合理使用各种题型并符合试题形成的科学性:比如,①对选择题而言,从整份试卷看,符合题意的四个选项出现的几率要相近但不能形成规律;②填空题,空白要尽量放在句子的后边,避免将空白留句首影响学生对题意的理解;③同一题型设计中要有从低到高的层 次性,保证试题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④计算题必须有“化学味”,试题要体现化学计算的真实性和实际意义,不能人为编制和纯化学学科技巧的计算题。 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每份试卷中不能重复出现同种题型,各试题之间相互独立,不相互提供答案或暗示。也不能出现该题答案在其它试题中找到的现象,要保证每道题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历史选择题命制特点及命题思路

历史选择题命制特点及命题思路 研究中学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对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高等院校历史师范专业的学生都有指导意义。 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初三或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中,历史考试学的作用体现得更明显:历史教师能通晓历史选择题命题者的意图及考核的大体方向,并且能初步摸索和总结其基本规律,这为指导学生历史复习大开方便之门,我们的教师也更信心十足地带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海洋中遨游,而不至于被堆积如山的试卷主宰着教师的思维,使教师能较好地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加强历史考试学的研究。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是历史考试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历史选择题在中考、高考中所占比重一般为30%至48%左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主观性试题越来越难区分学生成绩的优劣,因此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分数的高低。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大多陷入“题海”之中而不能自拔,天天要考生考试,而忽略对考试试题本身的研究。 从历史考试学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中学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问题的粗浅研究,权作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历史选择题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取士的国家。自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进士科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可谓是考试制度史上空前的壮举。在考试科目、考试方法等方面,科举考试集古代考试之大成。 科举的考试中出现了帖经等考试方法,选择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帖经是今日填空题的考法源流。帖经的操作方法是主考官在经书中任意选择其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读书人为求得功名,被迫皓首穷经。因此填空题很早就深深的打下了死记硬背的烙印。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史实著称的历史学科几近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历史填空题型也成为屡次评论的目标。为加强试卷制作的标准化,同时也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历史填空题型在中学的选拔考试中逐步地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选择题得以推广。 在“文革”结束后,历史高考试卷是填空题与选择题同时并存。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历史填空题取消同时而出现历史选择题型的多样化,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等。自2001年政史地三科合三为一,一张文综试卷对三科进行考核。历史试卷难度大幅度降低,加之机读试卷取代人工阅卷的需要,单项和不定项选择题也进行调整,统一为最佳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也随之调整以单项组合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自2003年开始,文综试卷结构进一步固定化。它改变了原来以中学所开课时作为三学科命题多少的标准,每科各占文综的1/3,也就是每科分值各为100分。历史选择题12道,每小题4分,共为48分。连续三年,这种模式渐趋稳定。很显然,它是为文综由全国命题过渡到各省自行命题作准备。 二、历史选择题的结构与特点 (1)选择题的结构 结构主要分两类,一种是传统结构,另一种为现代结构。 传统的历史选择题强调的是考点的覆盖面,因此它的结构就是由题干和题枝两部分组成,如:例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江南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其正常的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一一中书省一一门下省 B、中书省一一门下省一一尚书省 C、门下省一一中书省一一尚书省 D、尚书省一一门下省一一中书省 第一句话为题干,A、B、C、D四选项就为题枝。 现在的历史选择题强调的不是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知识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时为了突出其选拔功能,增加了考核的深度。因此现在正规的考试中,历史选择题一般采用以主题设计选择题的模式。一个选择题的结构就由主题干、次题干、题枝三部分组成。如: 例2: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部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主题干) 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是:(次题干) A、一半为封建主义一半资本主义 B、历史上封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化 C、半殖民地向殖民地化发展的沉沦趋势 D、半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化发展的上升趋势 有些教师对选择题型的细微变化没有认真研究,而简单视之为小儿科;学生则认为老生常谈而不屑一顾。我们认为,留心处处皆学问,细微处更能彰显其探索精神。现在历史选择题的结构就要求主题干、次题干、题枝三者完全对应。在选择题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次题干与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题枝对应,若从三者完全对应的角度考虑,很多类似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例2就是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 (2)选择题的特点 从以上对选择题的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对选择题的基本特点归纳如下: 选择题具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由它组成的试卷题量大,时间及空间的跨度广,考查的主题完整而系统。二是评分简单、客观、准确,标准化试题便于采用计算机阅卷。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如试题编制比较复杂,比较困难,需要较高的命题技巧和较长的命题时间;同时选择题难以考核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更难以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

初中化学考试命题的设计与研究

初中化学考试命题的设计与研究 作为初中一线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考试命题的问题,如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试题的命制。每当这时,有时找份现成的试题,有时东拼西凑组成一份,由于试题缺乏针对性,很难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关于化学考试命题的原则、要求和方法等内容,初中化学考试命题的设计与研究对今后的教学将会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根据以下几点会让化学试题命题更科学。 一、命题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测验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份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在编制习题之前,还要列一个双向细目表。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能力层次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表。一般来说,表的纵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内容即知识点,横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能力,或说是在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水平。 中考一般地将考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a层次:属于了解和经历水平,包括《课程标准》中的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体验、感受等描述。 b 层次:属于理解、模仿、反应水平,包括《课程标准》中的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初步学习、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等描述。 c 层次:属于应用、独立操作、领悟水平,包括《课程标准》中的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初步学会、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等描述。 编制试题时,要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并且要遵循下面的程序: 立意----- 情境----- 设问。 “ 立意” 就是考什么,即考查学生的哪些知识点,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达到什么层次。“ 情境” 就是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所考查的内容进行包装,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尤其是要尽可能选用学生身边的材料导入,以激发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 设问” 指考查方式,要求灵活、多样,多角度进行设问。通过这三个环节,一份高质量的试题就设计好了。 例如:同样是对氧气的制法进行考查,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1.可以直接考查,属于识记类 记忆类识别类 2.可以融入问题情境,但仍是学过的知识。 3.设计陌生情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中考化学试题的常见题型 目前从各地中考的化学试卷来看,常见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选择题 由于选择题包含的知识面很广泛,一道题中可以包含许多知识点,且这类题目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于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又可以减轻阅卷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这种题型是各地中考的必考题型。目前各地中考选择题大多都是四选一,分值一般占总分的40 %。选择题所处的位置在整张理综试卷的最前,每道题的分值 2 分,所考知识比较基础,因此答好选择题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2.填空题 理综试卷的第ⅱ卷主要题型为填空题。这类题型的特点是能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对化学用语使用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精炼性。如果不理解相关知识和概念,是无法作答的,不像选择题那样能猜。

试卷命制心得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历史教学也处在大幅度的改革之中,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正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演变、发展和改善。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标要求编写教材采取的是一纲多本的形式,有人教版、岳麓版众多版本教材,完全打破了一纲一本格局。考试形式也由全国统一考试转变为部分省份的单独命题,且范围逐步扩大,面对这种形势,传统的历史考试测量在命题、评分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已经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如何适应形势变化,进一步做好考试测量工作,是广大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的任务。2006年四川省开始首次独立命题,至今,试卷的命制在不断的完善,也在不断的实践中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再一次做高考历史试卷,不再那么得心应手,对于一些知识点已经遗忘,再加上新课改以后,课本内容有了部分的变化,所以对书本的基本知识还是很不熟悉。而考试最基本的依据便是课本,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离不开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再者便是解题方式和方法以及部分课外知识的了解;以及审题时是否细心和解题的心态。本套试卷分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两个部分,选择题24道,皆为单选;材料分析题3个难易程度适中。整体来讲,选择题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史的试题多于世界史,现代史试题多于古代史;材料分析题则是用材料来创造一个小情景,由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答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再成为考高分的方法了,而是被分析材料的历史论据能力和历史素养所取代。 这次试卷选取的题目时时刻刻都体现着新课标的要求,试卷的呈现形式也应该作相应调整。首先,问题应在新情境、新材料之中设计,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对原有知识的整合构建,而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跳一跳”就能摘着桃子。而传统的试题割裂了学生的思维,孤立地考查知识点,缺乏思维的主动性、连贯性、扩散性,发挥的空间受到限制,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厌学厌考的情况。其次,试卷中应大量引进图片。图片的效果能引起直观、真实、活化历史的效果,激发学生兴趣,使卷面图文并茂、新鲜生动、活泼美观,做题时仿佛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和历史一起潮起潮落。做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碰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表述,符合右图名画作者的是()。 A.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B.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C.他是历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D.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2.今天,有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的最早出现与哪部历史文献有关?()。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汉谟拉比法典》3.“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这句话中的“变革”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光荣革命 C.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 D.工业革命 4.解放“手”的最早发明是()。

A.珍妮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飞梭 5.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某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间欧洲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 争 D.拿破仑战争 6.“在欧洲以外直接依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这是对哪种罪恶的揭露()。 A.封建制度 B.奴隶制度 C.资本主义 D.殖民 扩张 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 8.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你无法享受到的生活方式是()。 A.穿印度的棉衣B.打电话聊天 C.吃美洲产的玉米D.喝中国产的茶叶 9.“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些歌词引自()。 A.《国际歌》 B.《宅地法》 C.《复活》 D.《英

【新教材】江苏省镇江市初中化学试卷七

新教材适用·中考化学 初中化学试卷命制比赛(七) 说明: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S-32 Cl-35.5 Na-23 N-14 Ca-40 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粮食酿酒 C.工业炼铁 D.火箭点火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铁矿石 B.干冰 C.酸奶 D.海水 3.下列物质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A.纯碱—NaOH B.食盐—NaCl C.小苏打—Na2CO3 D.双氧水—H2O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可用聚乙烯包装食品 B.防治侏儒症可补钙 C.在食用猪血中添加甲醛溶液 D.在蒸馒头时添加烧碱 5.下列物质归类正确的是 选项归类物质 A 常见合金生铁、金刚石、青铜 B 常见溶液白酒、糖水、食盐水 C 化石燃料煤气、石油、天然气 D 常见干燥剂浓硫酸、熟石灰、碱石灰 6.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氯化钠 B.称氯化钠 C.量取水 D.溶解

7.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A .用托盘天平称取5.62g 蔗糖 B .用活性炭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C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 2中的CO D .加热区分NaCl 和NH 4HCO 3粉末 8.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打开盛放浓盐酸的瓶盖,产生大量白烟 B .向鸡蛋清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析出白色固体 C .葡萄糖溶液中加新制氢氧化铜加热煮沸,生成黑色沉淀 D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10.甲和乙可以合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成物丁属于氧化物 B .丙中 C 、H 、O 的质量比为12∶3∶8 C .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丙 D .该反应体现无机物可转化为有机物 11.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Fe +3O 2 2Fe 2O 3 B .铜和硝酸银反应:Cu +AgNO 3=CuNO 3+ Ag C .铜绿和稀盐酸反应:Cu 2(OH)2CO 3+4HCl =2CuCl 2+3H 2O +CO 2↑ D .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纯碱和氧气:2Na 2O 2+CO 2=2Na 2CO 3+O 2↑ 12.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制造舞台云雾 B .硫酸铜溶液能与铁反应,用于湿法炼铜 C .镁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造照明弹 D .熟石灰具有碱性,和化肥硫酸铵混合使用改良酸性土壤 13. 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待检验物质或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硫元素的含量: Na 2S Na 2SO 3 Na 2SO 4 由小到大 B .金属的活动性: C .溶液的pH : HCl NaCl NaOH 由小到大 D .物质的溶解度: CaCO 3 CaCl 2 Ca(OH)2 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Cu Ag Zn 点燃

初中化学命制比赛试卷四无答案

2017年丹徒区初中化学试卷命制比赛(四) 说明: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u64 Na23 Mg24 N1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 B.煤气燃烧 C.金桂飘香 D.尘土飞扬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无尘空气 B.加碘食盐 C.液态氧气 D.武德合金 3.下列措施中不利于PM2.5治理的是() A.大力发展煤电 B.开发新型能源 C.禁止焚烧秸秆 D.控制工地扬尘 4.下列对物质的归类不正确的是() 选项甲乙 A 合金生铁、金刚石、黄铜 B 常见酸盐酸、硫酸、硝酸 C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D 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5. 食用下列食品,通常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是() A.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品 B.用工业盐腌制咸鱼腊肉C.牛奶经发酵后得到酸奶 D.霉变变质的大米、花生 6.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石灰水 B.稀释浓硫酸 C.蒸发食盐水 D.检查气密性 7.下列有关实验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打开浓盐酸的瓶塞时,瓶口冒白雾 C.点燃棉纱线和羊毛线,都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D.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黑色固体 8.脑黄金的化学式为C25H51COOH。下列对脑黄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物质中含有80个原子 B .该物质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3︰26︰1 C .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D .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9.下列有关实验方案或实验事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用水和生石灰制取熟石灰 B .用稀盐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锌粉 C .可用过量的Cu(OH)2除去CuSO 4溶液中的少量H 2SO 4 D .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时,试纸会变为红色 10.下图表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B .生成物中有三种不同的分子 C .反应物中无单质 D .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均无变化 11.右图是一种最理想的氢能源循环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该氢能源循环体系能实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 .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 2O 2H 2↑O 2↑ C .该过程的实现,将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D .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 分解水的催化剂 12.下列化学方程式与实际相符,且书写正确的是 ( ) A .用点燃的方法可彻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2CO +O 2 2CO 2 B .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波尔多液: 2Fe 3CuSO 4 = Fe 2(SO 4)3 3Cu C .用稀盐酸除去铁锈的原理:6HCl Fe 2O 3 = 2FeCl 3 3 H 2O D .医疗上用氢氧化镁中和胃酸过多: Mg(OH)2 H 2SO 4 = MgSO 4 2H 2O 13.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待检验物质或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H 2 、CO 气体 区分 点燃,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观察现象 B Na 2CO 3 (NaOH ) 检验 ①取样,加水溶解,加过量的硝酸钡 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观察溶 液是否变红 C CO 2 (H 2O 气体) 除杂 通入碱石灰进行干燥 通电 点燃

如何命制中考历史试题

如何命制中考历史试题 贵州省赤水市第九中学李小兵 【摘要】: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性考试,也是高中招生的选拨性考试,作为甄别考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和能力、量化考核教师业绩的载体便是中考。中考作为检查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力图通过测试出来的数据作出价值评判,完成分等选拨的任务。而考试的核心是命题,即通过编制和设计测量题来“量”出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因此,我们教师掌握编制试题相关的知识显得举足轻重。 【关键词】:历史中考试题命制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性考试,也是高中招生的选拨性考试,而作为甄别初中毕业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载体便是中考历史试题。因此,为了质检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命制一套完整、科学的历史中考试题显得举足轻重。现根据笔者2013年8月参加遵义市历史学科中考命题备选教师集中培训和一年多来的命题实践,就如何命制中考历史模拟试题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能与同行们商榷、交流。 一、准确把握试题命制思想的方向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新课标(2011年版)编写的教材采取的是一纲多本的形式,有人教版、岳麓版、北师大版等众多版本教材,甚至同一省市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都不尽相同。因此命题教师在命制中考历史试题之前,首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当地当年的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科目实施意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本年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内容,还要了解近三年中考历史试题命制情况以及考后质量分析情况,知晓命题及考生应试得失情况,从宏观角度把握好中考试题命制的趋向问题。如遵义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升学)考试试题是依据北师大版2011年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和遵义市2014年《实施意见》的要求来进行命制的,如果在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则算超纲,而黔东南州2014年历史中考试题中出现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知识则正常。 二、把握和控制好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科学编制“双向细目表”。 试题的难度是指题目的难易程度,它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即某题考生所得的平均分与该题总分的比值。难度值越大,则试题容易,反之,难度值越小,试题越难。一般而言,难度值在0.45以下非常难,在0.45——0.55之间较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质量分析报告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的命制说明 1 ?命题依据与要求 通盘考虑试题的考查范围、呈现方式、能力层次、难度、不同层次学校水平。试题提倡原创或改装,不照搬现成的试题,不出偏、难、怪、繁的试题。试题在体现基础性的前提下,为体现新课程理念,注意适度设置时代性、生活化的情境,注意适度设置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试卷重点把握及格率和平均分两项,尤其及格率应摆在重要位置。 2 ?试题的基本结构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共两大题(两种题型),共43小题,其中选择题40小题,材料解析题3小题 (2)考查的形式与内容 本卷考查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从试卷考查的内容来看,几乎覆盖了高中历史课标所规定的必修(I )人民版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 (3)试题的难易程度 试题所考查的能力,以历史学科4类能力12层次能力中的1、2类能力层次为主,3、4 类能力层次为辅。各题难度介于0.50-0.80之间,整卷难度0.60左右。 二、试题的主要特点 1 ?依据规定命题 ①体现基础性,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试题设计为单项选择、材料解析题两大题,各题在分值比例、内容要求或表现形式上尽量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考查的历史知识均为政治史的主干知识,覆盖面广,全面考查学生历史“双基”和良好的历史素质的培养情况,体现基础性,实现对历史必修一的教学要求和终结性测评目标。 ②传承“三新”(材料、情境、问题)风格。按照命题思维方式与标准程序进行操作,即“能力要求一主题确定一素材选择一切点确定一问题设计”,进行命题。每道试题均依据多种历史素材,设置一定的不同的情境,由此引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注重试题的新颖性与创新性。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_黄牧航

#$%$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黄牧航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广东广州!’()*’+ ,关键词-#$%$分类评价法,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1 ,文章编号-(/!23)0/’&0((/+’03((!"3() 【收稿日期】0((/3’(3’4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教学理念是全新的,而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还是老一套,那么改革的最终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评价的理念,专家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等等。但是对于评价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闭卷测验的方法,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白。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在闭卷测验的方法上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由单纯的考查记忆力发展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随着教学的进步,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又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传统的历史试题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不足。历史的高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理论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这些几乎是传统题目的考查真空。第二,在传统的评卷手段下,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评价往往是流于形式。在高考的历史题目的命制中,我们也尝试过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这些题目都包含着高级思维能力的因素,但在实际的评卷操作中,我们还是依据“采分点”来打分,这就达不到考查的目标,失去了考查的初衷。 闭卷考试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对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拟介绍一种以测量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分类评价法,并同时介绍笔者把这种方法与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成果,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师 生的兴趣,更希望能够给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 教授比格斯(56767899:)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这种理论不仅有完整的体系,而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比格斯和他的同事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做过大量的实验,使该理论与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评价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分类评价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 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皮亚杰是影响巨大的儿童心理发展学家,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从低到高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0(世纪2(年代,比格斯的同事把皮亚杰的分类细化为五个阶段:’6前运演阶段(/;)岁);06初级具体运演阶段(2;4岁);*6中级具体运演阶段(’(;’0岁);/6具体概括运演阶段(’*;’!岁);!6形式运演阶段(’)岁以后),并着手把这一理论与具体学科的学习评价结合起来研究。然而,实践证明,皮亚杰的理论仅仅是一个天才的假设,真正的儿童心理要比这一理论复杂得多。比格斯的同事在实践中遇到了两个困惑:第一,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地理学科中,他可能处于具体概括运演阶段,而在数学学科中却仍然停留在中级具体运演阶段。第二,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反复性。例如,一名儿童的数学水平已经到达形式运演阶段,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倒退到中级具体运 一、#$%$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 历史教学<8:=>?@ABCDE8F9总第/4*期#GH I>6/4* 0((/年’0期I>6’0J 0((/

初中化学考试命题的设计与研究

初中化学考试命题的设计与研究 刘江东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如何在中考中带领自己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认真钻研教材和中考说明,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动态,正确把握中考复习的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教师在复习中采用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取得显著的复习效果。 了解初中化学试题的命制过程,对教师选择针对学生实际、符合中考方向的复习题、测试题,加深对中考说明的理解,在复习中避免学生走弯路、做无用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一下中考化学复习练习题、测试题命制的原则、要求和方法。 一、测试命题的理论 测试是一种教育测量手段。在测试过程中,为了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在不同水平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常采用的方式为:通过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这一情境既涉及知识的具体内容,又涉及到运用知识的难度水平。学生在此情境中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最后给出操作结果,并显示出其外在行为——给出问题的答案。若答案正确,则可以认为学生掌握了该知识并达到了相应的学习水平。 根据测试目的可以将测试分为:预测测试、诊断性测试、水平测试和选拔性测试四种。预测测试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班、分组、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对学生应具有的有关学习基础进行测试;诊断性测试是为了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水平测试是在某一门学科或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所进行的测试;选拔性测试则是将学生进行区分,有利于招生选拔工作。一般来说,中考具有较强的选拔性测试的特征;两考合一则同时具有水平测试和选拔性测试的特征;平时的单元检测和期中、期末考试同时具有水平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的特征;中考的复习题更多的具有诊断性测试的特征。 二、新课程中考测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目的是全面准确的评估初中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考试同时具备水平测试和选拔性测试的特征,试题应该坚持考查能力的方向,但同时突出课程的主干内容。 中考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利于高中教学。命题范围遵循《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新课程的化学试题的命制是以“ 能力立意” 为主,注意“三维目标”的达成。不出偏、怪、难题,不出带有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色彩的题目;命题必须渗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新理念,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对重点、热点问题要给予特别关注,重视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命题应注意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注意考试或考查问题的探究性与综合性,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和想像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命题应注意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命题还应坚持其教育性与时代性,不为考而考,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大事。 新课程标准在测试命题上要注意在考查学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基础上,侧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2月命制文综历史试题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2月命制文综历 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据《国语·晋语九》记述,晋国范氏、中行氏不体恤百姓,在与赵氏斗争中失利,其子孙流落到齐国,变为在田间耕作的农夫。后来,流落到齐国的子孙,学文习武后有一技之长和有功业者又被授官。这主要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传统的宗法制走向崩溃B.世袭任官制度遭到了冲击 C.诸侯争霸斗争异常激烈D.各诸侯国官制均发生质变 B.出现专业的教育行政机构 C.封建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3. 宋人很重视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商人们利用传统节日,销售节日用品和纪念品。如端午节,东京开封“自五月一日及端午节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由此可见,在宋朝 A.商品意识已渗透到了传统民俗文化中 B.传统节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C.东京民众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 D.传统节日导致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4.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机构遵循着一体化的结构原则,使一个复杂、巨大的官僚机构保持着协调运行,很难出现类似欧洲那种“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 A.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封建伦理纲常思想的束缚 C.选官制度制约官员的行动D.中央集权制度的贯彻执行 1887~1936年的平均消费倾向》所呈现的主要趋势反映出

——资料来源:崔文生《近代中国50年居民消费数据估计(1887~1936)》 A.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 C.近代中国经济总量的缓慢增长D.国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性变化 6. 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 B.《资政新篇》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7. 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本通告提出的总策略 A.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反映 B.带有“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 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8. 1953年《选举法》规定:各省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乡村按人口每80万人选代表1人,城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称为“八分之一条款”,1995年《选举法》改为“四分之一条款”,2010年《选举法》中不再有城乡人大代表名额比例规定。《选举法》全国人大城乡代表比例规定的变化 A.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趋完善 B.表明《选举法》促进了民主进程 C.反映出城镇化发展对政治的影响 D.折射出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平等发展 9. 公元前3世纪,罗马出现了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行政长官,他们颁布告示,常常以自己认为“合理”的办案措施来受理各种案件,逐渐形成了类似今日“国际私法”的罗马法。材料中罗马法的变化 A.反映了罗马法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B.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 C.强调了对“国际私法”产生的影响D.有利于罗马帝国的扩张

浅谈初中化学试题命制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

浅谈初中化学试题命制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 田鹏 宜昌市伍家岗区教育教学研究所 考试是实现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而试题是大规模基础教育考试信度和结果解释与使用效度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下面我将结合近几年参加的宜昌市初中化学中考、调考试题的命制工作,对初中化学试题命制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做一个简要说明,以期和各位专家、同仁共同探讨试题命制技巧和规律,提高试题命制的质量。 1.正确定位考试的作用和功能 考试按照其组织和实施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操作类考试(如理科实验操作技能、计算机操作考试等)、动作技能型考试(如体育中的百米测试、跳远测试等)、特定技能型考试(如美术的素描、音乐中视唱、英语听力测试等)和纸笔测试等;按照考试的目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考试(如入学考试)、形成性考试(如单元考试)、终结性考试(如毕业考试)等;按照考试方法和对考分解释的不同可分为常模参照考试和目标参照考试等。 试题主要有三大功能: ①诊断与反馈功能。可以检测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信息。 ②导向与激励功能。即人们都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要求指向哪里,教师和学生就会朝哪里努力。所以要避免“繁、偏、怪”试题。 ③评定与选拔功能。可以评估、鉴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水平和标准,同时考试也是大众公认较为公平、公正的选拔重要方式。

高质量的试题应有较高的效度、信度,较好的考试区分度、合适的考试难度和尽可能宽的知识覆盖率等。命题的关键就在于科学合理地控制上述指标,使各个指标达到最优区间之内。 例如:“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终结性考试,是初中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合一考试。它具有以水平(毕业)考试为主、兼备选拔(升学)考试的性质。考试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习方面达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初中阶段化学毕业水平的程度。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义务教育性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化学学习的状况,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摘自宜昌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说明。 2.准确把握命题的原则 为实现命题目标,命题必须准确把握命题原则。 例如: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说明中的命题原则。 ⑴坚持能力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导向、评价、教育和反馈等多项功能,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⑵坚持原创。从学生身边的化学世界出发,抓住化学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核心能力,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 ⑶试题内容科学、正确,问题情境真实,表述清晰无误;试卷的题量适中;试题难度适当,难点分散,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能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不同层次学校对录取新生的要求,试卷有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业成就。 例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说明中的命题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