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答案)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答案)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答案)

一、重点字音

齐人有冯谖.者 xuān 倚.柱弹其剑yǐ

长铗.归来乎 jiá左右皆恶.之wù

食.以草具 sì愦.于忧 kuì

载券契

..而行 quàn qì狗马实

外厩. jiù

因而贾.利之 gǔ遣太傅赍.黄金千斤 jī

无纤.介之祸者 xiān 文车二驷. s ì

二、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通“嘱”,嘱托,转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通“债”

3.而性懧.愚通“懦”,懦弱

4.以何市而反.通“返”,返回

5.券徧.合通“遍”,周遍

6.不拊.爱子其民通“抚”,安抚

7.后年通“期”,满一周年

8.寡人不祥.通“详”,审慎

9.无纤介.之祸者通“芥”,小草

三、重点实词

1.愿.寄食门下希望

2.食.以草具给……吃

3.比.门下之客与……相同

4.揭.其剑举

5.过.其友拜访

6.左右皆恶.之厌恶,讨厌

7.谁习.计会熟悉

8.冯谖署.曰签名

9.吾负.之亏待,怠慢

10.愦.于忧昏乱

11.沉.于国家之事沉溺,陷于

12.约.车治装准备,整治

13.今君有区区

..之薛小小的

14.先生休.矣算了

15.孟尝君就国

..于薛前往封邑

16.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放逐

17.遣太傅赍.黄金千斤赠送

18.被.于宗庙之祟.遭受

..鬼神降下

....

的灾祸

...

19.沉.于谄谀之臣听信

20.寡人不足为.也辅佐

21.愿君顾.先王之宗庙顾念

22.三窟已就.完成,齐备

.....

四、重点虚词1.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给(介词)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替,给(介

词)

3.客果.有能也果然

4.悉.来合券全,都

5.因.烧其券随即

6.晨而.求见连词,表修饰

7.乃臣所以

..为君市义也用来

8.仅.得免其死耳只,才

9.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坚决

10.姑.反国统万人乎姑且,暂且

11.左右以.君贱之也因为(介)

12.食以.草具用(介)

13.无以

..为家没有用来……的办法

14.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把(介)

15.齐其.闻之矣大概(表推测语气)

五、词类活用

1.左右以君贱.之也意动,认为……

2.孟尝君客.我意动以……为客

3.孟尝君怪.之意动认为……奇

4.先生不羞.意动

..以……为羞

.....5.孟尝君怪.其疾也意动认

为……奇怪

6.衣冠

..而见之名作动穿衣服戴帽子

7.晨.而求见名作状在早晨

8.因而贾.利之名作状用商人的手

9.未得高.枕而卧也使动使……

10.西.游于梁名作状向西11.于是梁王虚.上位使动使……

虚(空)

12.不拊爱子.其民意动以……为子

六、特殊句式

1.贫乏不能自存宾前

2.愿寄食(于)门下省略

3.客何好宾前

4.客何能宾前

5.食以草具介词短语后置

6.左右以告介词短语后置

7.以(之)告(之)省略

8.以(之)为贪而不知足省略

9.无使(之)乏省略

10.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判断

11.文倦于事,愦于忧被动

12.先生不羞(之)

13.以何市而反宾前

14.使吏召诸民当偿者定语后置

15.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判断

16.迎君(于)道中省略

17.车五十乘,金五百斤定语后置

18.诸侯先迎之者定语后置

19.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定语

后置

20.千金,重币也判断

21.百乘,显使也判断

22.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

剑一定后

23.冯谖之计也判断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1)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王鹿鸣商锦泽李俊程李乐萌曹芙佳陈祺源燃.朱晋苏陈婧祎.康宁刘昊钰负责搜集整理工作 第一段 1.重点虚词 孟尝君笑而受之连词,表修饰 2.重点实词 (1).实词 贫乏不能自存生存,生活 愿寄食门下依附他人而生活,即充当门客 客何好爱好,擅长,喜好 曰:“诺。”应答的声音 (2).词类活用 冯谖客孟尝君名作动,做门客 (3).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同“嘱”,嘱托,转达意愿 3.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贫乏不能自存 客何好/客何能 (2).状语后置 愿寄食门下 (3).省略句 愿寄食(于)门下 冯谖客孟尝君第二段重点 一、虚词 1.以 左右以君贱之也(认为) 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左右以告(用来)

食以草具(用来) 无以为家(用来) 2.而 以为贪而不知足(并列) 3为:⑴无以为家:动词,养活 ⑵为之驾:动词,给 二、实词 1.有顷:不久以后。 2.比:与······相同。 3.揭:举。 4.过:拜访。 5.亲:父母。 6.食用:吃的和用的。 三、词类活用 1.左右以君贱.之也(意动用法,看不起。)

2.孟尝君客.我(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⑴状语后置:食以草具(以草具食) ⑵宾语前置:食无鱼(无鱼食) 2.省略句 省略宾语:①左右以(之)告:省略之,指这件事 ②无使(之)乏:省略之,指冯谖 ③食(之)以草具:省略之,指冯谖 第三段: 1.虚词 (1)于: 1.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到 2.文倦于事,愦于忧:表被动

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到 (2)而: 1.请而见之:表顺承 2.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表修饰 (3)之: 1.请而见之:代词,代冯谖 2.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代词,代冯谖 (4)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用 2.重点实词 (1)习计会:熟悉会计 (2)冯谖署曰:签名 (3)谢曰:道歉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 3. 6. 3.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练习

《过秦论》文言知识积累 一、请找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 1、孝公既没 2、约从离衡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4、倔起阡陌之中 5、赢粮而景从 6、百有余年矣 7、威振四海 二、请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三、一词多义 1、因 ①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 ③因河为池:2、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3、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 4、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 5、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③商君佐之: ④聚之咸阳: 6、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②及至秦始皇: 7、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宽厚而爱人: 8、而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④皆智明而忠信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⑤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②尊贤而重士③因利趁便5.动词作名词 ①追亡逐北 6.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 ③约从离衡 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⑦以愚黔首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略)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1)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王鹿鸣 商锦泽 李俊程 李乐萌 整理 工作 第一段 1?重点虚词 孟尝君笑而受之 2?重点实词 (1) ?实词 贫乏不能自存 愿寄食门下 客何好 曰:“诺。 (2) 。词类活用 冯谖客孟尝君 (3) .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 3?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 贫乏不能自存 客何好/客何能 (2) ?状语后置 愿寄食门下 (3) ?省略句 愿寄食(于)门下 冯谖客孟尝君第二段重点 一、虚词 1?以 左右以君贱之也(认为) 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左右以告(用来) 食以草具(用来) 无以为家(用来) 2?而 以为贪而不知足(并列) 3为:⑴无以为家:动词,养活 ⑵为之驾:动词,给 、实词 1?有顷:不久以后。 2. ....................... 比:与 相同。 3?揭:举. 4?过:拜访. 5?亲:父母。 6。食用:吃的和用的。 三、词类活用 1. 左右以君贱.之也(意动用法,看不起. ) 2?孟尝君客 我(意动用法,把 .......... 当成客人.) 四、特殊句式 曹芙佳陈祺源燃侏晋苏陈婧祎? 连词,表修饰 生存,生活 依附他人而生活,即充当门客 爱好,擅长,喜好 应答的声音 名作动,做门客 同“嘱”,嘱托,转达意愿 刘昊钰负责搜集

⑴状语后置:食以草具(以草具食) ⑵宾语前置:食无鱼(无鱼食) 2. 省略句 省略宾语:① 左右以(之)告:省略之,指这件事 ②无使(之)乏:省略之,指冯谖 ③食(之)以草具:省略之,指冯谖 第三段: 1. 虚词 (1 )于: 1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到 2. 文倦于事,愦于忧:表被动 3.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到 (2)而: 1. 请而见之:表顺承 2.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表修饰 (3 )之: 1 .请而见之:代词,代冯谖 2.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代词,代冯谖 (4)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用 2. 重点实词 1)习计会:熟悉会计 2)冯谖署曰:签名 3)谢曰:道歉 4)愦于忧:昏乱 5)开罪:得罪 6)何市而反:买 3 通假字 1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 2) 而性懧愚:“懧”通“懦”,懦弱. 3 )何市而反:“反"通“返” ,返回。 4. 词类活用 1) 孟尝君怪之: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2)先生不羞:羞,意动用法,以......... 为羞愧。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 文言知识点整理

师说 一.字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讲授。) 2)或不.焉(同“否”)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 ..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今:学校。 3)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今:表示很多人。 4)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 ..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 ..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 7)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否定副词。 3. 词类活用 1)n.→意动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2)a.→n.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n.→v.: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4)a.→v.: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使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使……学习) 4.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3)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 重点实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难道) 3)犹且 ..从师而问焉(尚且,还) 4)士大夫之族.(类)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6. 虚词 1. 而 1)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 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3)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4)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 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其皆出于.此乎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 《战国策》 一、文言积累 (一)一词多义 (1)顾: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顾念) (2)固: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坚决)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本来) (二)虚词总结 1.以: (1)左右以告。(把) (2)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把……作为)(3)左右皆恶(wù)之,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4)矫命以债赐诸民(把) (5)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已,仅仅)(6)窃以为君市义。(替) (7)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用来) 2.为: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替)3.其: 齐其闻之矣。(大概) 4、诸: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于) 5、于: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被) (2)于是梁王虚上位(在这种情况下)(3)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把……作为) (4)孟尝君就国于薛。(到) (5)沉于谄谀(chǎnyú)之臣,开罪于君。(被)6、因: (1)因烧其券(于是) (2)因而贾利之。(趁机) 7、之:驱而之薛(到) (三) 词类活用: 孟尝君客我。(把……当客人,作客,作门客)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给……吃)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给…… 吃)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名词作动词,养家)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动词作名词, 用的东西)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以……为怪)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认为羞)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名词作动词, 穿衣戴帽) 狗马实外厩(名词作动词,充满)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抚)爱子其民(以…… 为子,像子一样爱护)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西游于梁(向西) 于是梁王虚上位(使……虚) (四) 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通嘱,嘱托、转达意愿)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通债)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通懦) 以何市而反(通返)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xiān)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通芥) (五)特殊句式: 孟尝君曰:“客何好”(倒装) 客何能(倒装) 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倒装)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倒装) 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倒装) 左右以告。(省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窃以为君市义。(省略) 二、感知人物: 冯谖: 孟尝君: 三、补充阅读:读《孟尝君传》 (北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 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 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 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 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 至也。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可直接使用】.doc

《过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文学常识】 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辞赋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2、《过秦论》中的过,就是指出过失之意。 【写作特点】 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答案版)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贾谊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3.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山东、关中、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6.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二、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⑤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⑥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⑦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三、古今异义(只写古义) ①于是 ..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秦人开关 ..延敌(开关:打开函谷关) ④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四、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嘱托,转达意嘱托,属“愿”。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责” “ 3、性愚:通“懦”,懦弱。“懦弱”。 4、何市而反:“反”通“返”,返回。返回。反 5、券徧合:“徧”通“遍”,普遍,都。普遍,徧 6、孟尝君不说:“说”通“悦”,高兴。高兴。说 7、后朞年:“朞”通“期”,一周年。一周年。朞 8、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审慎。祥 9、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小草。小草。介 10、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抚爱。拊 (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①孟尝君客我:客意动用法,当成客人。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意动用法当成客人 ②孟尝君怪之: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③先生不羞:羞意动用法,为羞愧。形—意动用法,以……为羞愧。意动用法为羞愧 ④孟尝君怪其疾: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⑤不拊爱子其民:子意动用法,为子。名—意动用法,以……为子。意动用法为子 2、使动用法: 于是梁王虚上位:空出来。于是梁王虚上位:使……空出来。空出来 3、名→动:衣冠而见之:穿戴好。穿戴好。①衣冠②因而贾利之:用商贾之道谋取。用商贾之道谋取。贾 4、名→状:①西游于梁:向西。向西。②晨而求见:在早晨。在早晨。 (三)古今异义: 1、就国于薛:“国”古义:封邑今义:国家。封邑。国家。封邑国家 2、迎君道中道中:道中古义:半路今义:路途中。半路。路途中。半路路途中 (四)一词多义: 1、辞:告辞。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告辞。告辞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推辞。推辞。辞推辞 2、顾:顾先王之宗庙: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的份上孟尝君顾谓冯谖:回头看。回头看。顾回头看 二、虚词:虚词: 动词; 1、以:左右以君践之:动词;认为,以为。以动词认为,以为。食以草具:介词,用,拿。介词,以介词左右以告:介词,把。介词,以介词无以为家:介词,用来。以介词,用来。介词 2、乃:就是。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就是。就是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副词,才。副词,乃副词 3、其:齐其闻之矣: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其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因烧其券:远指代词,那。远指代词,其远指代词孟尝君怪其疾: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其第三人称代词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代词,自己的。代词,其代词自己的。 4、为:寡人不足为也:动词,辅佐。动词,为动词辅佐。无以为家:动词,养活。动词,为动词养活。动词,为之驾:动词,给。动词寡人不敢以先生之臣为臣:动词,作为。动词,为动词作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请为君复凿二窟: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 5、乎:冯公有亲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姑反国统万人乎: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过秦论文言词汇知识点

一.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二.词类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南取百越之地(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向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名词作状语)南:向南下:(名词作动词)去、到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帝、称王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名词作动词)谈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动词使动使……朝拜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词作动词)鞭:用鞭打笞:用竹板打 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作状语)争着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方位名词作表人的名词,失败的人 流血漂橹(动词使动)使……漂起 弱国入朝(动词使动)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动词使动)使……退却 约从离衡(动词使动)使……离散 外连横而斗诸侯(动词使动)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动词使动)使……灭亡 以致天下之士(动词使动使……到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动词使动)使……弯曲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关中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看重、重视 委命下吏(方位名词作形容词)下级、下等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 2.而性?愚(“?”通“懦” ) 3.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以何市而反(“反”通“返”) 梁使三反 姑反国统万人乎? 5.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6.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介”通“芥”) 7.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 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 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二、词类活用 1.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的用的东西) 3.孟尝君怪之(怪一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先生不羞(羞------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5.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6.孟尝君怪其疾也(怪一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8.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9.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10.未得高枕而卧也(高一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垫高) 11.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2.于是梁王虚上位(虚一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 14.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15.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 (一)定语后置 1.齐人有冯谖者 2.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4.诸侯先迎之者 5.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二)宾语前置 1. 客何好? 2. 客何能? 3.贫贱不能自存 4.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1. 愿寄食门下 2. 食以草具 3. 食无鱼 4.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5.迎君道中 6.孟尝君就国于薛 7.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答案)

一、重点字音 齐人有冯谖.者 xuān 倚.柱弹其剑yǐ 长铗.归来乎 jiá左右皆恶.之wù 食.以草具 sì愦.于忧 kuì 载券契 ..而行 quàn qì狗马实 外厩. jiù 因而贾.利之 gǔ遣太傅赍.黄金千斤 jī 无纤.介之祸者 xiān 文车二驷. s ì 二、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通“嘱”,嘱托,转 达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通“债” 3.而性懧.愚通“懦”,懦弱 4.以何市而反.通“返”,返回 5.券徧.合通“遍”,周遍 6.不拊.爱子其民通“抚”,安抚 7.后年通“期”,满一周年 8.寡人不祥.通“详”,审慎 9.无纤介.之祸者通“芥”,小草 三、重点实词 1.愿.寄食门下希望 2.食.以草具给……吃 3.比.门下之客与……相同 4.揭.其剑举 5.过.其友拜访 6.左右皆恶.之厌恶,讨厌 7.谁习.计会熟悉 8.冯谖署.曰签名

9.吾负.之亏待,怠慢 10.愦.于忧昏乱 11.沉.于国家之事沉溺,陷于 12.约.车治装准备,整治 13.今君有区区 ..之薛小小的 14.先生休.矣算了 15.孟尝君就国 ..于薛前往封邑 16.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放逐 17.遣太傅赍.黄金千斤赠送 18.被.于宗庙之祟.遭受 ..鬼神降下 .... 的灾祸 ... 19.沉.于谄谀之臣听信 20.寡人不足为.也辅佐 21.愿君顾.先王之宗庙顾念 22.三窟已就.完成,齐备 ..... 四、重点虚词1.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给(介词)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替,给(介 词) 3.客果.有能也果然 4.悉.来合券全,都 5.因.烧其券随即 6.晨而.求见连词,表修饰 7.乃臣所以 ..为君市义也用来 8.仅.得免其死耳只,才 9.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坚决 10.姑.反国统万人乎姑且,暂且 11.左右以.君贱之也因为(介) 12.食以.草具用(介) 13.无以 ..为家没有用来……的办法 14.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把(介) 15.齐其.闻之矣大概(表推测语气)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6、嬴粮而景从。“景”通“影”。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固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遗策(沿袭) ②因利乘便(趁着) ③因河为池(就着) 北 ①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请进) ②延及孝文王(延续) 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 ②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 兵 ①赵奢之朋制其兵(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 ②追亡逐北(v作n,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 三、古今异义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然后”:这样以后。 四、词类活用 ㈠使动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3、约从离衡(使……离) 4、流血漂橹(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8、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 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㈡adj.→n.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㈢adj.→v.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减弱) ㈣n.→v.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 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 2. 而性?愚(“?”通“懦”) 3.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 以何市而反(“反”通“返”)梁使三反姑反国统万人乎? 5. 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6. 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 7. 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二、词类活用 1. 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2.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的用的东西) 3. 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 先生不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5. 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6. 孟尝君怪其疾也(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 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8. 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9. 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10. 未得高枕而卧也(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垫高) 11. 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2. 于是梁王虚上位(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 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 14.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15.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一)定语后置 1. 齐人有冯谖者 2.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4.

诸侯先迎之者 5. 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二)宾语前置 1. 客何好? 2. 客何能? 3. 贫贱不能自存 4. 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1. 愿寄食门下 2. 食以草具 3. 食无鱼 4.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5. 迎君道中 6. 孟尝君就国于薛 7. 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3.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4. 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五)省略句 1. 食(之)以草具 2. 左右皆笑之,以(之)告(之)。 3. 以(之)为贪而不知足 4. 无使(之)乏 5. 以(之)何市而反 6. 窃以(之)为君市义 7. 迎君(于)道中 8. 愿寄食(于)门下 (六)被动句 1. 文倦于事,愦于忧 2. 沉于谄谀之臣 四、古今异义 1. 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 古义:侍卫人员。 2. 于是——今义:表示一种时间上或因果上的承接关系。 古义:可以根据不同语境翻译成“从这以后”“自此”“在这里”等 3.因而——今义:表因果关系古义:趁机却 4.先驱——今义:思想行为走在前端的人古义:驾车先行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过秦论》文言现象整理

《过秦论》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同“连横”,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策略。2.合从缔交“合从”同“合纵”,联合六国,共同抗秦的策略。3.孝公既没“没”同“殁”,死。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同“敝”,困乏。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同“呵”,呵斥盘问。 6.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同“崛”,崛起。 7.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8.百有余年矣“有”同“又”,还有。 9.召滑“召”同“邵”,姓氏。 二.古今异义: 1.以窥周室伺机夺取2、务耕织致力于 3、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承接 4、因遗策沿袭 5、因利乘便趁着 6、因河为池依凭 7、修守战之具兵器8、孝公既没已经 9、西举巴、蜀攻占10、北收要害之郡占据,城邑 1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12、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13、合从缔交盟约14、相与为一援助 15、宽厚而爱人爱惜人民16、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一类人 17、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一类人,宣传,主张 18、赵奢之伦制其兵一类人,军队19、叩关而攻秦攻打 20、秦人开关延敌打开函谷关,迎击2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损失 22、于是从散约败在这种情况下23、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24、分裂山河划分25、享国之日浅统治 26、国家无事国家和家族,没有战争27、奋六世之余烈发扬,功业28、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鞭子29、以为桂林、象郡把(它)划为30、铸以为金人十二把(它铸)成31、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把(它)作为32、百越之君部落首领3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六国的遗民34、于是废先王之道思想体系35、焚百家之言著作 36、铸以为金人十二铜37、金城千里坚固的 38、然后践华为城依仗39、因河为池黄河 40、因河为池护城河41、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华山,黄河42、而迁徙之徒也……的人43、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 44、赢粮而景从担着4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46、行军用兵之道指挥,战术47、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不能 48、致万乘之势四匹马拉一辆车49、序八州而朝同列统辖 5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普通百姓 三、一词多义:

过秦论 知识点

《过秦论》贾谊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2.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3.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名词的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在国内、向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重点实词 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⑤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 ⑥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 教学目标 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 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 3.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4. 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句式及翻译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二、历史散文简介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三、《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又叫《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得33篇,定名《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包括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中山12国策。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 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