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题目

哲学题目
哲学题目

哲学题目

1.当代哲学观概览

普遍规律说

普遍规律说认为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科。

认识论说

认识论说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

语言分析说

认为哲学问题从根本上是语言问题的学说。

存在意义说

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的学说就是存在意义说。

精神境界说

以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为旨趣的许多现在中国哲学家,特别是被称之为现在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弘扬哲学对人生境界的意义的学说。文化批判说

把现代哲学视为对“文化”的批判反思。

文化样式说

哲学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

实践论说

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的哲学问题。

2.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一、常识的经验性和哲学的超越性。

二、常识的表象性和哲学的概念性。

三、常识的有限性和哲学的无限性。

四、常识的非批判性和哲学的批判性。

3.作为理论的科学与哲学的三重基本内涵

其一,它们都是由一些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既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相应的图景,又为人们解释这种世界图景提供了某种“原理”和“公理”。

其二,他们的知识体系中都蕴含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世界图景的思维方式。

其三,作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哲学,规范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即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因此,简洁地说,科学和哲学的三重基本内涵,就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

4.作为理论的科学与哲学的巨大的社会功能

首先,理论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它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

其次,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规范功能,规范我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也就是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理论的一个巨大的功能,还在于它能够启发我们批判地、反思地去看待问题。

第四,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一种理想性的功能,引导性的功能。

5.“解释”的需求,必须具备下述基本条件

其一,“类概念”的形成,即形成把握世界不同程度、不同等级的“普遍概念”。

其二,思维规则的形成,即以形式化的方式确认思维运演的规则,保证思维过程的确定性和无矛盾性。

其三,概念内涵的反思,即对概念定义的追问和反省。

6.哲学对科学的反思

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

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

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

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

7.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

首先,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把它简单地直接地归结或等同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8.为什么近代哲学基本问题比较重要,如何表述

近代哲学“十分清楚”地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使之“获得了完全的意义”。

首先,近代哲学明确地区分了“意识外的存在”与“意识界的存在”,也就是明确地区分了“客观世界”和“意识内容”,从而清楚地提出了“对象与表象”或“对象与映像”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清楚地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与此同时,近代哲学还特别地从“形式”上去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还在辩证法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中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9.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终极存在:寻求世界统一性

终极解释:寻求知识统一性

终极价值:寻求意义统一性

10.“真”的概念解析

五层含义:

“真”的第一层含义,是在“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中得以成立的。“真”就是有或者说“存在”。

“真”的第二层含义,是在“真实的”与“虚假的”的关系中成立的。“真”就是“真实的”。

“真”的第三层含义,是在人的认识“正确的”与“错误的”关系中成立的。“真”就是“正确的”认识。

“真”的第四层含义,是在“感性”与“理性”、“表象”与“思想”、“经验”与“超验”的关系中成立的。

“真”的第五层含义,是在“好的”和“坏的”,“美的”与“丑的”的关系中成立的。这是超越关于“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追问的价值伦追问。

三个方面:

一是“有没有”的问题,即所谓“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

二是“对不对”的问题,即所谓“认识论”或“逻辑学”问题。

三是“好不好”的问题,即所谓“价值论”或“伦理学”问题。

11.“善”的哲学追问

首先,苏格拉底的“对话”,是引导人们明确地意识到并承认自己看

法中的“矛盾”,在这种对话中,他引导人们离开各种特殊的事例去思索“普遍原则”,明确人们所确信的真、善、美的普遍原则到底是什么,然后他再从人们所确信的这些普遍原则中引申出恰相反或相矛盾的命题。正是在这种“对话”的“辩证法”中,苏格拉底开启了善的哲学追问。

其次,苏格拉底的“对话”的“辩证法”,并没有致力于对世界的起源和实在的结构进行关于自然的思辨,而是献身于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这种最普遍的背景中寻找我们的认识和信念的依据,致力于思考平常问题,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是人们意识到“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这就使哲学的追问聚焦于对“善”的思考。

再次,苏格拉底的追问,是对概念的定义的追问,而不是对概念所表述的对象的追问。“包括一切的普遍的美德”就是“能够取得人所要求的那些善”。至此,苏格拉底明确对“善”的解释。这样,关于“善”的哲学追问,就发展成对整个生活信念的前提反思了。

由苏格拉底对“善”的哲学追问,我们可以知道,在哲学思考中,“善”是批判、反思的对象,而不是某种现成的、教条的结论。

12.美是什么,三重含义

一是表示感官快适,如由于感官生理强烈需求得到某种满足而发出的“真美”、“美极了”和“太美了”的赞叹。

二是表示伦理赞赏,对人的思想、行为、事业用“美”来进行伦理评

价,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等。

三是表示审美判断,如对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的肯定。

13.人是什么,人的一系列问题

在人类已知的世界中,人类自己是最奇特的存在。“认识世界上唯一具有认识自我的本性、唯一能够认识自我的存在物。”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人类既要外向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又要“内向”地认识自我的“本性”。人类的一切探索,包括哲学探索,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探索。

从生物学上讲,人首先是一种生物,是一种高级的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具有抽象思维、语言、自我认知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的灵长类生物。人同其他生物一样需要生殖、繁衍、求生,具有食欲、求生欲、性欲等一系列自然欲望,也称作人的自然属性。

但同时,现实中的人又远远不简简单单是自然状态下的人,而是始终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人的价值也只有在与其他人发生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社会属性。

同时,人又是历史中的人,具有极强的历史性,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经历的一个过程的结果。人也在不断地创造历时和书写历史,实现社

会历史的进步,为自己的下一代创造新的历史条件。这是人的历史性。

可以概括地说,人就是同是具有自然醒、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复杂、独特的矛盾体。

14.用两个标准考察哲学理论------派别性、层次性

哲学的派别冲突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冲突既具有不容否认的派别性,又具有不应忽视的层次性,哲学的派别冲突总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哲学在层次上的递进又总是在派别冲突中实现的,因此,我们需要用派别性和层次性这两个标准去考察哲学理论及其派别冲突。

把全部哲学区分为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等,是运用区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考察哲学理论所得出的基本认识,没有这种基本认识,就会模糊甚至混淆哲学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的两条认识路线以及其他重大的原则界限。

哲学史还表明,哲学不仅是在不同派别的哲学斗争中发展的,而且是在不同水平的哲学斗争中前进的。所以我们在肯定派别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承认和运用另一种方法-----区分哲学水平的标准-----层次性。

15.本原问题,区分根据

哲学中的本源问题一般指的是“精神”和“自然界”谁为“本源”的问题,根源于人类的产生。

对于本源的不同观点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他们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

题,因而始终僵持于“自然本体”和“抽象本体”的抽象对立,并以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去说明二者的统一。

旧唯物论以自然界为精神的本源,力图把精神还原为自然,用自然来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从而把物的尺度当作人类全部行为的根据,这就是旧唯物论的自然本体论;旧唯心论则以精神为自然界的本原,试图把自然还原为精神,用人类的精神活动来解释自然,从而把精神的尺度当作人的全部行为的根据,这就是旧唯心论的精神本体论。

16.认识路线问题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呢?这就是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问题。

两条认识路线的区别在于,看他们从什么出发,把什么作为认识的根源和前提,把什么作为认识的对象和内容来源。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就是把“物”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因而是哲学的唯物主义;反之,“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就是把“思想和感觉”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因而是哲学的唯心主义。

我们应当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17.形而上学的两种含义

一是在近似于“哲学”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在“哲学”的同义词

或代名词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一种追求和论证超验的“存在”即超越经验的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理论。

二是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指一种以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哲学理论,是指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思维方式。

18.思维方式问题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是主体把握客体,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和过程。通常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人们还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思维方式。

常识的思维方式属于经验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既源于经验而又适用于经验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科学的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则是“超验”的思维方式。

1.需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去看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思维方式。

2.需要从常识、科学和哲学的相互关系中去看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思维方式。

3.需要从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水平去开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思维方式。

19.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

在哲学史上,对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的哲学反思,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与斗争。这种分歧与斗争总是以新的方式与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得以展开和深化。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依赖与感性认识。

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执一端,但在总体上都是错误的。

分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他们的分歧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问题。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用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第二,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问题。

他们的分歧在于普遍必然性的认识能否从个别的感性经验中形成。近代经验论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

近代唯理论认为,在追求真理的出发点上,必须首先探求出一种无可怀疑的原则,并在这种原则的基础上去形成普遍行的思想,这是笛卡

尔的新的演绎逻辑。

第三,关于认识的可靠性问题,即感觉经验与理性认识何者更为可靠的问题。两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地从彻底的两极端而走向肯定双方各自的合理性。黑格尔提出感性与思维的辩证统一问题。

20.科学主义的概念解析

所谓“科学主义”,主要是指近代以来,特别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科学主义”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它要求把科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并用实际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我们应从“科学主义”与“科学哲学”、“基础主义”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入手具体地理解“科学主义”。

1.“科学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科学哲学”是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2.“基础主义”是“科学主义”的实质,而“科学主义”则是“基础主义”的表现形式。

3.“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主义”则是一个带有特定内涵的贬义词。

21.人本主义的三种含义

一是特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化运动,这种人本主义力图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中去,并以这个观点重新解释人。

二是专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它确认物质第一性,把人和自然作为哲学唯一的最高对象,但它并不理解人和人的意识的社会本质,把人生物化了。

三是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3.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及二者的关系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其一,他们作为理论思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复杂的相似性。

其二,他们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思维方式,又表现为两个既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思想维度。

从“历时态”的角度看,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是在超越神话思维方式和常识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同步形成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还以未分化的形态而蕴含在哲学母体中,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作为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都是运用概念的逻辑去把握世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都试图为解释世界而提供某些“原理”和“公理”。所以二

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密切的相似性。

哲学和科学的成熟过程,就是哲学和科学分化的过程,也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的过程。从合体到分离体现了哲学和科学之间复杂的矛盾性。

从“同时态”角度看,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都具有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和价值规范三重内涵,都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内涵性和逻辑的展开性三方面特征,都具有解释性、规范性、批判性和理想性四种基本功能。科学和哲学这些共同特点,表现了科学和哲学的相关性和相似性。

区别:区分二者的“对象”,剥离二者的“职能”,划清二者的“领地”。

1.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领域、方面、层次和问题为对象,而哲

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

2.科学提供关于世界不同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

世界的普遍规律。

3.哲学不断地被驱逐出其世袭领地,试图寻找一块科学无力问津的

领域和无力解决的问题。

4.科学和哲学有什么不同

1.哲学与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相互对立。他们分别集中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

2.哲学是对科学的反思,科学总是致力于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哲学则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

3.哲学是对科学的超越。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谈谈理解

是什么 -- 论述 -- 近代哲学十分清楚的提出

7.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简要谈理解

一、“在”:存在论和本体论问题

二、“真”: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

三、“善”:伦理学和价值论问题

四、“美”:哲学层面的美学问题

五、“人”:关于人的哲学

8.谈谈你对本体论的认识

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

只有从人类自己的社会生活出发,才能合理地解释哲学的“本体”观念和哲学的“本体论”。

哲学的“本体”观念和哲学的“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与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的“本体”观念,是一种对终极性的存在的渴求或关怀;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是一种理论思维的无穷无尽的指向性,是一种指向无限性的终极关怀。

本体的在是超验的在而不是经验的在

11.哲学派别冲突的根源与区分哲学水平的标准是什么

哲学的派别冲突是同人类的存在方式密不可分的。哲学的自我追问,是表征着人类的自我追问;哲学的自我理解的非一致性,是表征着人类自我理解的非一致性;哲学的派别冲突,是哲学自我理解的非一致性的理论表现,因而哲学的派别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存在的矛盾性,以及人们对自身存在的矛盾性的理解的非一致性。

1.先进的哲学必须具有向上的兼容性,能够对先前的哲学所探讨的

问题给予理论解释

2.先进的哲学必须具有论域的超越性,能够提出和回答先前哲学所

没有提出或没有解决的问题。

3.反思层次的跃迁

4.传统问题的深化

5.思维方式的更新

东西方哲学的差别

西方偏重与从理性和逻辑上思考事物

东方则寻找人生痛苦的原因和解脱方法(悟)

西方是主动化的哲学

东方是被动化的哲学

西方是管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

东方是理论上的先别人后自己

东方哲学:体验的综合的

西方哲学:逻辑的分析的

东方哲学:崇尚内思,内思的结果带来虚无理想化的圣化思想西方哲学:崇尚外思,外思的结果带来规律约束人性阴暗面

生活与哲学 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本试题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 A.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A.内涵 B.起源 C.任务 D.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D.发挥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6. 哲学是遭人误解最久、最深的一门学问。可以说它不是科学,也可以说它是最抽象的科学。这句话中前后两个“科学”分别是指 ( )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正统一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回答2-3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B.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5、马克思说:“哲学不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在物质世界之内B.生活处处有哲学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哲学可以给人们带来智慧 6、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7、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8、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1、清代学者大多认为初学历史者,最急迫是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2、有一种观点认为政书体史籍起源于三礼,即《仪礼》、《》和《周礼》。 3、《隋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存书和佚书。 4、( )是中华民族凝聚结合的核心和主体。 5、西藏三大地区流行的一种圆圈舞是()。 6、()主要分布今贵州省黄平县以西至云南省东部及与广西西部连接地带。 7、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是上法《_________》的。 8、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将《__________》列为“政书类”之首。 9、元朝在藏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名为()或()。 10、匈奴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 11、东北地区最早和中原地区交往的民族是()。 12、唐宋时期西南地区民族乌蛮和白蛮分别建立了()国和()国。 13、《晋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的" "唐太宗撰写的,故《晋书》又名为。 14、《南史》和《北史》均为唐_________所撰。 15、_________所撰的《贞观政要》,专谈唐太宗贞观时的政治,全书主要有三大部分:即朝廷之设施、 君臣之问对和。 24、【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___________,以仁为___________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___________,主张人与人之间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___________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___________”,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25、【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___________不等于___________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___________的一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试题.doc

第【1】题 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C 第【2】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C 第【3】题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正确答案:D 第【4】题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正确答案:A 第【5】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正确答案:A 第【6】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正确答案:D 第【7】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正确答案:D 第【8】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 正确答案:B 第【9】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正确答案:B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题: 儒家部分: 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 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 为仁由己: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P33 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 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P34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P92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荀子首先承认 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 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P174 荀子以“当薄其类” 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高考真题精选答案

第一课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 A.民间的“实惠”思想 B.《老子》的思想 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 D.《本草纲目》的思想 3.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人的观念D.生产方式 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着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5.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表述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一旦产生就成为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B.主观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 对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B.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C.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D.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A.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 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 事务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9、还记得上海世博会仿佛刺猬的英国馆吗?馆内藏有6万粒种子。也有人说它像蒲公英,反正就是不像我们常见的建筑。那座种子神殿,出自英国青年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他说他不是在建房子,而是在种房子,建筑可以像植物一样是活的,在花园中绽放笑容。“种”这个动词诠释了。() A.意识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 B.意识是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的主观形式 C.意识能够准确认识事物生动丰富的外表现象 D.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 10.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中,来自基层的工人、农民代表有401名,占代表总数的%,比上一届提高了个百分点。 一国的政治制度应该受该国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的制约。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简要解释“全国人大增加基层代表比例”这一现象。(4分)

大学考试试题哲学

第第三三章章 11.. 社社会会的的含含义义?? 22.. 社社会会生生活活在在本本子子上上是是实实践践的的的的基基本本含含义义?? 33.. 社社会会有有机机体体的的含含义义?? 44.. 社社会会有有机机体体的的基基本本特特征征?? 55.. 社社会会经经济济结结构构的的含含义义?? 66.. 生生产产力力的的含含义义??及及其其作作用用?? 77.. 生生产产力力的的构构成成要要素素及及其其各各自自的的含含义义??及及其其作作用用?? 88.. 怎怎样样理理解解科科学学技技术术是是第第一一生生产产力力?? 99.. 社社会会经经济济结结构构的的功功能能?? 1100.. 阶阶级级的的含含义义??对对抗抗阶阶级级的的含含义义?? 1111.. 怎怎样样理理解解阶阶级级是是一一个个经经济济范范畴畴??历历史史范范畴畴?? 1122.. 社社会会文文化化结结构构的的含含义义?? P P 111144 1133.. 试试分分析析社社会会意意识识、、社社会会意意识识形形态态、、社社会会意意识识形形态态?? 1144.. 文文化化结结构构的的((社社会会意意识识形形态态))相相对对独独立立性性有有哪哪些些表表现现?? 1155.. 文文化化结结构构的的((社社会会意意识识形形态态))的的作作用用有有哪哪些些?? 第第五五章章 11.. 联联系系的的含含义义?? 22.. 联联系系客客观观性性的的含含义义?? 33.. 联联系系普普遍遍性性的的几几层层含含义义??联联系系的的多多种种性性?? 44.. 系系统统含含义义及及其其系系统统论论的的含含义义?? 55.. 系系统统观观观观察察和和分分析析事事物物具具有有的的那那些些特特点点??

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

淄博六中生活与哲学综合试题(一)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 1.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 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 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6.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7.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 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8.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 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 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 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③④ 9. 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

中国哲学史真题1998-2013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招生考生:中国哲学、伦理学 一、名词解释(6*5,30) 1,忠恕 2,兼爱 3,坐忘 4,万法唯识 5,德性之知 6,俱分进化 二、标点、今译并分析下列短文(20分)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50) 1、简析《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2、试论朱熹的格物致知说 3、略论严复的天演哲学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招生考生:中国哲学、伦理学 一、简释以下概念(6*5,30) 1,复性说 2,化性起伪 3,俱分进化论 4,四分说 5,白马非马 6,坐忘 二、标点、今译并简要评点(2*15,30)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人之道天之道也天之道人不可以之为道者也语相天人之大业则必举而归之于圣人乃其弗能相天与则任天而已矣鱼之游泳禽之翔集皆其任天者也人弗敢以圣人自尸抑岂曰同禽鱼之化哉……夫天与之目力必竭而后明焉天与之耳力必竭而后聪焉天与之心思必竭而后睿焉天与之正气必竭而后强以贞焉可竭者天也竭之者人也 三、回答下列问题(50) 1、孔子贵“仁”,墨子贵“兼”,请对这两种学说加以比较。(10分) 2、试评析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论。(15分) 3、中国古代哲学“力命之争”的大致线索是怎样的?(15分)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 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 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是“火本原论”者,他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他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他物。那么在现在的这一刻看来,它有它本身的这一面,也有已经转化为他物的那一面,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某物确实既是又不是它本身,既存在着又不存在。如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在这里,他并不否认变化中“河流”自身性质的保留,也就是说,他是主张当我踏进河流的时候,这条河流既是又不是这条河流,有“是”的一面也有“不是”的一面,两者皆有。 巴门尼德第一个把“是者”提升为真理的对象,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他指出“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可以理解为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原因是:“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既然“存在者”与被思想和表达的东西同一,“不存在者”不能被思想和表达,那么这两者就截然的分开了,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联系。在他看来,真理性认识表现在“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绝不是赫拉克利特那种既存在又不存在,一切都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合理性 赫拉克利特基于变化阐明“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这是很好理解的。变化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对于此刻的某物,它既保存着自身的本性,又包含着转变为他物的趋势,因此它存在又不存在。 局限性: 赫拉克利特认为的万物都变化,事物存在而又不存在。这怎么可能?如果说能,那就是说某种东西存在和某种东西不存在,无能生有,有能变无。或者,如果存在有变化,它一定产生于非存在或产生于存在。如果产生于非存在,它产生于无,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于存在,那么它是产生于自身,这就等于说,它同它自身是同一的,过去一直是同一的,没有变化。 巴门尼德受到经验的局限,巴门尼德认为“能被思维者和存在者是同一的”,存在是思想的对象,而不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的。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看见的东西。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看法和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你能说人只是人(抽象共性)而不是动物(可感共性)吗?因为人类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缜密的论证创立了他的实体论。

哲学生活 基础测试题

《哲学生活》第一单元试卷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从哲学产生以来就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A.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B.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C.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根本原因在于( ) A.它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它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C.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 D.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因为坚持了 ( ) A.矛盾观点 B.实践观点 C.物质观点 D.群众观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B.德国的古典哲学 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黑格尔的辩证法 9.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B.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D.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具有朴素唯物 主义的思想萌芽 2、仁 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 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 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 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 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 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 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 境界 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 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 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 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 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 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 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 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19、华岩中的“四法界说”:世事无外法界,礼法界、世法界???? 20、顿悟成佛“禅宗体会佛法的一种境界。通过突然顿悟感悟佛法 21、周敦颐“太极图说”:宇宙生成理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 22、理——分殊:朱熹的思想,太极包含外物之内,万物分别体现太极 23、“格物穷现”:朱熹的观点,格物,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格物致知 24、陆九渊“心即理”:理在人心中,主观主义认识论 25、王守仁“致良知”:只需发现本心中的良知 26、王夫之“天下唯器”:唯物主义的观点,天下只有具体的事物 27、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28、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9、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哲学与人生试题(标准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卷(练习卷) 班级学号得分 一、单选题 1、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 C ) A 唯心主义哲学 B 普遍联系的哲学 C 一切从实际出发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一叶知秋”是运用( C )的结果。 A、发散思维 B、原点思维 C、联动思维 D、逆向思维 3、“窥一斑而知全豹是( B )的例子。 A、发散思维 B、联动思维 C、原点思维 D、逆向思维 4、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D )。 A、历史事件有重复性 B、历史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C、历史现象是独一无二的 D、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目标、开展行动,都需要明确 ( C )所在。 A、国家利益 B、集体利益 C、自己的利益 D、他人的利益 6、关于个人理想错误的是( A )。 A、有主观性 B、有个体差异性 C、有实现可能性 D、有超越性 7、人的本质是( D ) A、人的自然属性即食欲、情欲、求生欲 B、自私就是人的本质 C、追求自由 D、社会关系的总和 8、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 )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9、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B )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10、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来燕9月16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嫦娥一号”已经进入到卫星发射场,预计于10月中下旬发射升空。人类能够发射探月卫星,说明了:( B ) ①规律是客观的②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人们可以摆脱规律的束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2007年9月13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新闻发布会暨揭牌仪式在监察部举行。事实证明,加大预防,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成本较低、效果更好的反腐败措施。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就是有效开展预防腐败工作的需要。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C )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只要推出新举措,就能彻底解决腐败问题 C.要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D.国家相关部门认真行使国家职能有利于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 12、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构想,是幻想人民永远定居在一个闭塞的小天地里,过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这一构想与园明的“世外桃园”都不可能实现,是因为:( B ) 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D.事物的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13、关于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说法错误的是( C ): ①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为判断标准 ②以事物力量的强弱为标准 ③看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 途④从事物的名称、旗号去判断 A.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 ②③④ 1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描写乡村夜景的名句。写景状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否则就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说明:( B ) A.矛盾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外在原因 B.正确地认识事物离不开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主观联系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 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 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 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

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 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5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 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如乾()卦。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洪范》说:“五行。”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 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并且土是其中最基本的,表明史伯已初步意识到了土地是人类一切财富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总之,早期的“阴阳”“五行”说的产生和初步的发展,是与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状况相联系的,正是这些关于昼夜、寒暑变化的知识,对于地势阴阳的观察,以及对于人分男女、畜有雌雄、数有奇偶的认识等等,使得人们能够概括出早期的阴阳学说。同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人们日益认识到水和土的重要性;殷周之际,实际上已广泛利用水、火、木、金、土等物质材料于生产,并对他们的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产生早期的五行说也不是偶然的。 7、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中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大变动的时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变革是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随着新的封建主开垦的私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并越来越激烈地与奴隶主贵族争夺劳动力。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就使土地私有合法化,标志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上层建筑也相应地发生了变革。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正是当时经济基础的变化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制定了新的法律条文,并将这些条文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就是“铸刑书”。晋国叔向曾写信表示反对铸刑书,这就是“礼法”之争。“礼法”之争与“古今”之争相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文化思想上的百家争鸣首先就是围绕着这个焦点而展开的。 8、(小题)孔子、墨子等人都是属于士阶层,他们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大兴私人讲学之风。 9、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随着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崩溃和瓦解。“天命”鬼神的权威受到极大的打击,西周末年以来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