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4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四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试行)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湖滨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

本指南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提出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生态修复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工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投资估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方法。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湖滨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

1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3 术语和定义 (1)

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

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3)

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3)

2.3 湖滨带生物调查 (4)

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

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5)

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7)

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8)

3.1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8)

3.2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8)

3.3 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9)

3.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1)

3.5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3)

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5)

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5)

4.2 湖滨带基底修复 (21)

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34)

4.4 景观设计 (36)

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 (37)

5.1 总体要求 (37)

5.2 管理经费与机制 (37)

5.3 工程生态环境监测 (37)

5.4 植物群落管理 (37)

5.5 工程设施维护管理 (38)

5.6 人为活动管理 (38)

6投资估算 (39)

6.1 投资估算组成 (39)

6.2 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 (39)

7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42)

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42)

7.2 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42)

7.3 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 (42)

1总则

1.1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水库库滨带及其他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考使用。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 379-2007)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 154-1-2011)

1.3术语和定义

1.3.1湖滨带

湖滨带又称湖滨水-陆交错带,是湖泊流域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其核心范围是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之间的水位变幅区,依据湖泊水-陆生态系统的作用特征,其范围可分别向陆向和水向辐射一定的距离。

1.3.2生态修复

通过人为改变和切断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减轻负荷压力,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演化,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3.3湖滨带自然化率

湖滨带范围内未经人工破坏的区域或经人工修复且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区域面积占湖滨带总面积的比例。

1.3.4水体生境

水体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3.5基底

湖滨带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包括底质、地形、地貌等。

1.3.6护岸(坡)

为保护湖区的岸坡,防止水流、波浪侵蚀而构筑的建(构)筑物。

1.3.7消浪潜坝

潜没于湖泊常水位以下,防止或减缓波浪对湖泊岸线侵蚀而构筑的建(构)筑物。

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的目的是甄别湖滨生态退化因子及其作用强度,为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提供依据。

2.1湖滨带调查范围

湖滨带调查范围:包括整个湖滨带范围,根据湖滨带外围实际情况,可向陆向和水向纵深适当外延200~1000 m。

2.2湖滨带生境调查

湖滨带生境调查因子包括湖滨带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污染源,水文、水质、底质等。

2.2.1地形

对项目区地形需进行工程测量,一般要求进行地形图和断面测量。地形测图比例一般采用为1:2000~1:5000(研究阶段)、1:500~1:2000(设计阶段),对于地形复杂、有重要构筑设施的区域,测图比例宜进一步加大。地形测图除一般常规要求外,还应标明现有植被的分布区域、各种污染源位置以及进入湖滨带的河流、沟渠底高程及水流向,必要时还应专门进行雨、污水通道测绘。断面测量比例一般采用竖向1:100~1:200、横向1:500~1:2000,断面一般垂直于岸线,断面间距一般为200~1000m(研究阶段)、20~200m(设计阶段),若湖滨带横断面变化较大区域宜缩小间距,此外,必要时还须进行河道、沟渠纵断面测量。

2.2.2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重点调查湖滨带内村落、农田、鱼塘、码头、旅游点、水利工程设施等用地情况,土地利用应根据湖滨带外围人类活动压力适当向湖滨带外围扩展500-2000m。

2.2.3污染源及人类对湖滨带干扰活动

污染源重点调查湖滨带内工业、生活、农田、养殖、旅游等污染,同时,还需调查湖滨带外围水土流失以及进入湖滨带内的径流污染、管道排污情况等。调查湖滨带内植物资源利用、放牧、采砂等人类干扰活动。

2.2.4水文

水文重点调查进入湖滨带内的河流、沟渠等径流水量情况等,湖泊水位季节性变化,风浪特征,岸坡侵蚀及岸线稳定性等,调研区域降雨、蒸发、洪水等情况。

2.2.5水质、底质

水质、底质理化特征调查应包含所有二级类型湖滨带(参见2.4),并分别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无植物的敞水区进行布点监测,水质重点调查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COD、透明度(或浊度)、溶解氧等指标,底质重点调查淤泥厚度、含水率、总氮、总磷、有机质等指标,调查方法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2.3湖滨带生物调查

湖滨带生物调查应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展开,一般保护湖滨

带内植被、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水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通常以湖滨带内植被调查为主,主要调查乔木、灌木、陆生草本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等。采用陆生-水生断面调查,每个植被类型区分别布点调查植物种类、生物量、盖度等指标。调查时需同时记录保护物种及外来物种入侵情况,湖滨带生物调查方法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2.4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湖滨带的类型可以依据生态特征、生态功能等进行划分。本指南一级分类主要依据地貌特征进行划分,二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划分。

2.4.1一级分类

根据湖滨带地貌将湖滨带划分为缓坡型湖滨带与陡坡型湖滨带2种一级类型。缓坡型湖滨带平均坡度小于20o,初级生产者一般以高等植物为主;陡坡型湖滨带平均坡度大于20o,初级生产者往往以附生生物为主的低等生物为主。

2.4.2二级分类

根据湖滨带的生境及土地利用类型,又可将湖滨带进一步划分二级类型。主要包括滩地型、农田型、房基型、河口型、鱼塘型、自然山地型、路基型和堤防型湖滨带等。

2.5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在湖滨带污染现状、生境、生物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湖滨

带自然、社会经济等资料,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与评估(表1)。

表1 湖滨带退化因素分析与生态环境问题诊断表

+++表示重度影响,++表示中度影响,+表示轻度影响,-表示无影响。

2.6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测量调查成果需提供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图、水质分布图、底质分布图、多年水位过程线图、风玫瑰图等。

评估成果应包括湖滨带类型及分布、湖滨带退化关键因子、湖滨带自然化率、植被物种数、修复区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现状数值。

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3.1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包括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生态修复目标和设计原则的确定、整体设计、分区修复设计等。

(2)湖滨带分区生态修复工艺设计,主要对基底修复与群落配置的工艺进行设计。

(3)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维护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区基底修复设施维护、湖滨植物群落维护等。

3.2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1)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符合湖滨地质发育特点,遵循湖滨带水-陆生态系统的作用及演化规律,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能力。

(2)保护优先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注意对湖滨带自然状态良好区域的保护,避免对其进行人工干预或干扰。

(3)生态功能保护为主的原则

坚持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主,避免利用湖滨带对流域污水进行处理净化。

(4)生境改善先行的原则

依据生境决定生态系统的原理,控制湖滨带内及外围污染源,恢

复湖滨生境,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5)整体设计、分阶段修复的原则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应进行整体设计,充分考虑湖滨带与全湖泊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与流域污染及生态工程相衔接,将生态修复分阶段设计,以适应湖滨生态自然演变的规律。

(6)以本土物种为主的原则

湖滨带生态修复应充分利用本土物种进行生态修复。

3.3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应从全湖出发,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水土保持与护岸等生态功能,同时尽量兼顾景观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等。根据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结合湖滨带历史特征、现状特征,对湖滨带要实现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每个区域除一种主体功能外,还可划分多种非主体功能。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主体功能优先划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3.3.1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划分

湖滨带作为重要的生态交错带,其干湿交替变化造成了湖滨栖息地和植被斑块的多样性和时间变化性,产生一些依赖这种生境的特有物种,增加了湖滨带边缘种的丰富度。具有保护脆弱栖息地、增强栖息地连通性、改善栖息地质量、增加物种丰富度的功能。同时,湖滨带作为湖泊鱼类、鸟类、底栖动物等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对湖泊敞水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将以下区域划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1)湖滨坡度较

缓、变幅带较宽的区域;2)湖滨地形变化丰富、湖湾发育度高的区域;3)水鸟、鱼类、两栖和爬行动物类比较丰富的区域。根据保护的对象,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可进一步细化为湖泊鱼类栖息地、湖泊底栖动物栖息地、水鸟栖息地、植被、两栖和爬行动物栖息地、小型哺乳动物栖息地等保护区域;湖滨生境复杂的区域也可以单独划定,如河口湿地区、特殊湖湾区。

3.3.2水质净化功能区划分

湖滨带是湖泊的“天然生态屏障”,其水-土壤(沉积物)-植物系统的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具有控制、减少来自湖泊流域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的功能。同时,湖滨带也可以通过营养竞争、化感作用等抑制湖泊水华藻类,改善湖体水质。

水质净化功能区可分为入湖径流水质净化区和湖泊水质净化区。湖滨外围农田分布面积较大、山体水土流失较重、入湖径流较多、浅层地下径流丰富的区域都可划定为入湖径流净化区;湖滨藻华暴发风险较高的区域可划定为湖泊水质净化区。

3.3.3水土保持与护岸功能区划分

湖滨带植被可降低湖滨径流冲刷,减轻水土流失;湖滨带植被的消浪、固岸等作用可以降低风浪对湖岸线的侵蚀强度,提高湖岸的稳定性。

水土保持与护岸功能区包括水土保持功能区和护岸功能区。湖滨带内坡度较大、水土流失风险较高的区域划定为水土保持功能区;对

岸基不稳、护岸要求较高的区域划定为护岸功能区。

3.3.4景观美学功能区划分

湖滨带丰富的空间格局和物种造就了独特而秀丽的湿地景观,可提供人群休闲娱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对景观美学价值较高的区域,可适当选择部分区域划定为休闲娱乐区,但应严格控制休闲娱乐区范围,其面积一般不超过湖滨区域的10%,休闲娱乐功能区也需同时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水土保持与护岸等生态功能。

3.3.5经济价值区划分

湖滨带内丰富的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使湖滨带具有很高的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

对湖滨带内植物资源利用价值高、且生长旺盛的区域,可划定为植物资源利用区;对于良好湖泊,应严格控制植物资源利用区的面积,植物资源利用区域面积一般不超过湖滨带面积的30%。

3.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目标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态特征为参考,或相近区域湖泊湖滨带生态特征为参考,重点确定湖滨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及护岸(坡)等生态修复目标。根据湖滨带生态修复目标,进一步细化主要修复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湖滨带生态修复具体目标和指标设定

注:*可半定量或定性描述

3.5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从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出发,结合水文地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现状特征,进行系统考虑,确定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指标参数。

3.5.1湖滨带自然化率

遵循现状湖滨带自然化率不降低的原则。对于水功能区划要求为Ⅰ类水体的湖泊,湖滨带自然化率不应低于85%~90%;对于Ⅱ~Ⅲ类的湖泊,湖滨带自然化率不应低于75%~85%;对于Ⅳ~Ⅴ类的湖泊,自然化率不应低于75%~80%。

3.5.2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宽度

湖滨带陆向辐射带是湖滨带核心区及整个湖泊的重要保护带。浅水湖泊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平均宽度不应小于50 m,深水湖泊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平均宽度不应小于30 m。湖滨带陆向辐射带宽度可根据外围汇水区径流量、湖滨带基底坡度和土壤渗透性等进行相应调整。

3.5.3景观连通性

湖滨带整体应保持高连通性,防止景观破碎化,每10km被人为建(构)筑物中断(>100m)不应超过2处,中断处应尽量通过宽度大于30 m的绿色廊道连接。

3.5.4水上建(构)筑物

码头、房屋、泵站等水上建(构)筑物设计时应考虑对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水文水质等影响,尽量减少对湖滨带的干扰和破坏,并设计廊道连接被隔断的湖滨带。建(构)筑物应远离环境敏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特征物种分布区、鱼类及底栖动物栖息地、小型湖湾

等环境重要保护区域,距离不应小于20m;现有建(构)筑物对环境重要保护区域造成影响的,应进行拆除和搬迁;建(构)筑物尽量架空小体量建设,以保持湖滨带的自然状态;建(构)筑物及管线应利用植被系统进行遮挡,尽量避免破坏湖滨生态景观。

3.5.5外围污染控制要求

为了保持湖滨带生态健康,湖滨带不应承担污水处理的功能,进入湖滨带的水质应控制在低污染水平,并在其自然净化能力范围之内。进入湖滨带的径流污染应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控制在相应水质目标内,没有明确要求或水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进入缓坡型湖滨带的径流水质不应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V类;进入陡岸型湖滨带径流水质不应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

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4.1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考虑湖滨带类型、要实现的生态功能、生态修复目标等,提出湖滨带生态修复模式,详见表3。

4.1.1缓坡型湖滨带

(1)滩地型

该类型湖滨带现状地势平缓,原有湖滨带生态系统仍有保留,但人为干扰造成其生态退化。该类型湖滨带生态修复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一般按陆生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逐渐过渡的完全演替系列设计,植被类型包括乔灌草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四带(图1)。湖滨大型底栖动物、鱼类退化严重的区域,可在沉水植物带增加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的栖息地的设计。

根据水位高程及其变化设计植物带。水位变幅小的湖泊,陆生乔木带设计在最高水位线以上,湿生乔木和挺水植物设计在常水位1m 水深以内的区域,浮叶植物设计在常水位0~2m水深的区域,沉水植物设计在常水位0.5~3m水深的区域。水位变幅大的湖泊湖滨带植被应充分参考湖泊植被的历史状况及现状的季节性变化,并以湿生草本植物带自然恢复为主。

图1 滩地型湖滨带生态修复示意图

(2)农田型

该类型湖滨带现状受农田侵占,地形地貌受到一定的破坏。退田后在湖滨带外围一般仍存在大量农田。农田型湖滨带以农田径流水质净化功能为主,尽量恢复成完全演替系列(图1)。植物配置中应采用根系发达的大型乔木净化农田区浅层地下径流;在基底修复中应加固原有农田外围的护岸设施维持基底的稳定性(详见4.2)。由于护岸工程对浮叶带植物生长影响大,植物配置中也可设计成浮叶带缺失的不完全演替系列(图2)。

图2 农田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断面示意图

(3)房基型

该类型湖滨带现状被村落房屋侵占,湖滨生态系统被破坏。以生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原因及修复策略_姜中鹏

海洋信息 年 2006我国海岸带湿地面积广阔,从南到北跨越热 带、亚热带、温带,有众多岛屿、河口和海湾等;海岸带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河口三角洲、泻湖、滩涂、红树林、珊瑚礁、潮间带、近岸浅海等。海岸带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形式各异,规模不一,对人类繁衍生息、生产生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具推动作用。 海岸带湿地的作用 1 提供物质和能源 1.1 海岸带湿地生物蕴藏量大,种类丰富。据调 查,生物种类大约为种,植物种,动物82005000种,不仅有利于提高饮食质量,而且有利于3200增加沿海居民收入、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此外,海岸带湿地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油气资源。我国一些重要的油田大部分分布在湿地,如辽河油田、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等。降解污染物 1.2 海岸带湿地也是污水和污物的处理器。在潮 汐和波浪作用下,入海污染物不断被稀释,浓度呈几何级数下降;湿地的部分生物也可以通过分解、吸附、吸收、转化、沉淀等作用净化环境。防风减灾 1.3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胎生木本植 物群落,素有“海底森林”之称,倚海而生,潮涨而隐,潮落而现,是一种典型的海岸带湿地,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分布,它在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抵御海潮、风浪、台风等自然灾害和防治近海海洋污染以及保护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 2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丧失的滨海滩涂 面积和城乡工矿占用湿地面积累计约占海岸湿地面积的%。50过渡捕捞 2.1 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人利用各种先进方法对海洋经济物种进行疯狂捕捞。渔民经常使用精密渔网和非法捕鱼手段,如炸鱼、电鱼等进行捕捞,造成一些仔鱼、幼鱼难逃厄运,一些鱼类出现衰退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险境,如我国大、小黄鱼等经济鱼类资源已全面衰退,舟山海域几乎形不成渔汛。海水养殖业的不合理发展 2.2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效益,但也给养殖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合理的海水养殖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污染 2.3 我国每年废水排放量达亿吨,且大部分620没有经过处理,近海海域及河流,如渤海、黄海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原因及修复策略 姜中鹏刘宪斌曹佳莲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 300457摘要 我国海岸带湿地面积广大,类型多样,不仅能为人类提供资源,还具有降解污染、涵养水源、防风减 灾等一系列作用。但由于污染加剧、过渡捕捞和湿地围垦等原因,海岸带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针对不同的破坏原因,提出了修复策略。关键词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生态袋边坡生态修复施工方案

栾川县5A县城景观提升工程PPP项目栾川县城市道路边坡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袋修复技术 施 工 方 案 栾川县5A县城景观提升工程项目部 2017年7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与特点 (2) 2.1工程概况 (2) 2.2项目现状 (3) 2.3施工特点 (5) 2.4工程质量目标与工期目标 (5) 三、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5) 四、施工组织 (6) 4.1施工组织机构 (6) 4.2施工管理机构 (6) 4.3施工部署 (6) 五、施工顺序 (7) 六、施工准备工作 (7) 6.1施工现场准备 (7) 6.2技术准备 (7) 6.3资源准备 (7) 6.4施工前期准备 (9) 七、施工方案 (10) 7.1施工前的准备 (10) 7.2施工技术的选择 (10) 7.3“生态袋修复技术”技术原理及技术特点 (10) 7.4材料技术要求 (11) 7.5植被恢复效果 (12) 7.6施工技术方案 (13) 八、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19) 8.1施工区域设置施工围档 (19) 8.2防尘、防污水、防噪音污染措施 (20) 8.3其他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20)

一、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 5、《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6、《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HJ651-2013) 7、我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 8、施工设计图纸、合同及现场实际情况。 二、工程概况与特点 2.1工程概况 本分项工程为河南栾川城市道路边坡生态修复项目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主要位于栾川县鸾州大道与迎宾大道沿路两侧,生态袋治理面积约11285㎡。从现场踏勘、设计到施工均是由本公司完成,施工量较多,范围较大,质量、安全要求高,受地质条件和交通影响大,我单位会尽力克服困难,精心施工,保证工程顺利进展。 本分项工程设计采用码放生态袋后客土喷播的坡面:1#大岭西侧坡脚回填坡面、2-1#老君山东侧部分山体坡面及13#鸾州大道伊水路口山体坡面。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4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四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试行)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湖滨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 成果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 本指南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提出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生态修复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工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投资估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方法。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湖滨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 1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3 术语和定义 (1) 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 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3) 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3) 2.3 湖滨带生物调查 (4) 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 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5) 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6) 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7) 3.1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7) 3.2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7) 3.3 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8) 3.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0) 3.5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1) 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4) 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4) 4.2 湖滨带基底修复 (19) 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32)

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物修复技术与生态环境 田文涛 化工与制药专业理工1005班学号100150135 指导教师刘雪玲 摘要 微生物是自然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对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循环、高分子物的合成与降解、甚至对无机物质形成、能量物质的储存、细胞基因储存复制及未知的方面等具有重要贡献。它的作用是呈两方面的:有益于人类的和病原的。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修复技术已成功应用对于修复污染环境,并取得很好的成果。本文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着重叙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极其应用,从而说明了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和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生态环境保护

前言 生物修复( bioremediation) 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 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污染物, 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它是一类低耗能、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环境生物技术。它主要是利用土著微生物的代谢能力、活化土著微生物降解能力或者添加具有高速分解难降解化合物能力的特定微生物, 针对不同的污染环境, 可利用不同的修复微生物及改善其生长条件。生物修复技术又包括动物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技术,其中犹以微生物修复重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定义与应用,从而介绍了微生物对污染环境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持久有机污染物主要有有机磷农药、芳香族类化合物、卤代有机化合物等,它们在大气、水环境、土壤中广泛存在,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威胁。这些环境有机污染物通常被认为是环境外来化合物,一般天然微生物由于缺乏与之降解相适应的完整酶系统,所以表现出难以生物降解。但是在长期的接触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质粒传递特性,使很多微生物具有了降解或部分降解的能力。下面讨论一下人们所关注的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据研究,假单胞菌及黄杆菌等均能产生一种高水平组合型表达的膜结合性有机磷水解酶,该酶对多种对硫磷结构的化合物都有降解活性,其pH、温度的范围广,稳定性强,底物范围广泛,可裂解包括P - O, P - F, P - CN, P - S等化学键。自可以从上两种微生物中将有机磷水解酶提纯起,人们尝试了借助固定化方法进行有机磷水解酶的应用,载体先是选用三苯甲基琼脂糖,依赖疏水作用将酶分子固定其上,而降解反应体系中补充的为增大农药溶解度的有机溶剂会引起酶与载体的解吸效应。为此将载体改用为聚酰胺纤维,采用共价结合法获得了良好的固定效果。 因微生物生长周期较长,酶纯化效率又低、成本高,无法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人们便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大肠杆菌宿主的表达系统上,使用强启动子lac实现有机磷水解酶大肠杆菌细胞表面高水平的表达,然后固定化细胞,发展成为生物反应器。 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后, 可能导致重金属在农作物体内积累, 造成食物链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技术方案

建设单位:湖南瑶岗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宜章县瑶岗仙镇 设计单位:长沙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1.1 项目名称及主管单位 (1) 1.2 编制依据 (1) 1.2.1法律和法规 (1) 1.2.2标准和规范 (1) 1.2.3与项目其他相关资料 (3) 1.3 编制目的 (3) 1.4 编制原则 (3) 1.5 编制范围及内容 (4) 第二章场地说明及建设条件 (6) 2.1 自然地理条件 (6) 2.1.1 地理位置 (6) 2.1.2 地形地貌 (7)

2.1.3 气候气象 (9) 2.1.4 水文水系 (10) 2.2 建设条件 (10) 2.2.1 交通条件 (10) 2.2.2 配套条件 (10) 2.2.3供水条件 (11) 2 1............................................................. . 污染现状及建设思路第三章.3.1 区域现状及工程量. (12) 3.2 治理思路 (16) 第四章总平面布置............................................................................. 17 4.1布置原则 (17) 4.2 平面布局 (17) 4.3 竖向布置 (18) 第五章项目实施方案.......................................................................... 19 5.1 山体裂缝治理 (19) 5.2 生态恢复方案 (19) 5.2.1 处理方式确定 (19) 5.2.1 A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3) 5.2.2 C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6)

微生物菌剂生态修复项目合同

微生物菌剂生态修复项目 工 程 合 同 项目名称: 甲方: 乙方: 合同有效期限: 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共同发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GF-99-0201)及其他有关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就微生物菌剂生态修复项目相关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名称: 1.2工程地点: 1.3工程内容:按甲方要求对指定区域内水体进行微生物菌剂生态修复(包括微生物菌剂筛分、驯化、扩培、配比、投放等) 1.4工程总面积:1000 m3(修复水域长50米、宽20米、深1米) 二、工程内容实施 2.1关于施工要求:乙方按甲方要求,对指定区域水体按清单要求的菌剂种类、浓度进行施工; 2.2关于修复工期:微生物菌剂修复的工期为10日历天,合同签订之日起3日内开工; 三、合同价款与支付 3.1综合单价20元/立方米,本合同(不含税包干)总价(大写):贰万元整;(小写):¥20,000元。工程清单另附。 3.2合同价款支付方式:乙方完成项目全部施工内容,甲方验收合格后一周内支付合同工程款,即贰万元整(¥20,000元)。 四、甲方责任 4.1甲方需积极配合乙方进行施工前的交接准备、施工中的管理

协调以及完工后的验收等工作; 4.2在微生物菌剂生态修复期间保证河段的水位得到合理控制,避免出现极端水位(水位差大于0.5米/天);如因水位异常导致的微生物菌剂修复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乙方不承担相关责任; 4.3在工程完工后一周内甲方组织验收,若超过时效甲方不组织验收,则视同甲方默认验收合格。 4.4履行合同按时支付工程款。 五、乙方责任 5.1在河段正常水位控制条件下,按合同约定对指定区域内水体进行施工; 5.2乙方不得超过合同约定工期,因乙方原因超过约定工期而增加的成本由乙方自行承担; 5.3若河段水位出现异常等情况,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 5.4乙方保证项目合同期间河道水体达到预期目标,并全力配合甲方做好水体观测等事宜。 六、争议解决方式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下列第(1)种方式解决:(只能选择一种) (1)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2)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 七、合同生效及终止 7.1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附件6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系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二〇一四年五月

目 录 1 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3 术语和定义 (1) 1.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2) 2 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4) 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4) 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4) 2.3 湖滨生物调查 (4) 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 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5) 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6) 3 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7) 3.1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7) 3.2 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8) 3.3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0) 3.4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1) 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3) 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3) 4.2 湖滨带物理基底修复设计 (18) 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30)

4.4 景观设计 (32) 5 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 (33) 5.1 总体要求 (33) 5.2 管理经费与机制 (33) 5.3 工程生态环境监测 (33) 5.4 日常管理技术要求 (33) 5.5 人为活动管理 (34) 6 投资估算 (36) 6.1 投资估算组成 (36) 6.2 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 (36) 7 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38) 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38) 7.2 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38) 7.3 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 (38)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 绪论 1、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态学:就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就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就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 学 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生物+非生物 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 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 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与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基本生态位就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与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就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与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 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③开发与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 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 ⑤保护人类健康与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 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 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 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 5、什么就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就是什么? 就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与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 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就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与联 系。主要有三层含义: 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变化的过程; 物种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格局与数量的动态,反映了物种关系的状态,如寄生、捕食、共生等; 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配置、营养结构变化,外来种与本地种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物种增 加与空缺的反应等。

生态恢复工程发展和管理指南

生态恢复工程发展和管理指南 第一部分第二版前言 生态恢复工程发展和管理指南(简称“指南”)的第一版于 2000年6月24 日发表在国际生态学会(SER)的网站上(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803883.html,)。新的版本使该“指南”与SER入门读本有关生态恢复的观点更加一致,论述也更加清晰和深刻。先前的一些术语也做了替换,如安装实施。尽管“指南”中的有些标题作了修改,但编号仍沿用了第一版的。第二版的审核系由SER 国际科学和政策工作组和董事会的成员完成。该版本被SER董事会于 2005年12月15日批准为SER官方文件。 第二部分引言 该版本介绍了实施生态恢复的程序,并与2002版、2004版的SER入门读本中的相关规范保持了一致。具体程序以一条条准则的形式进行了陈述,便于生态恢复实施者和管理者在具体实践中对照应用。遵守这51条准则将减少错误和失误并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率。该指南适用于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生态系统的恢复,无论是陆生生态系统还是水生生态系统,同时也包括包括公共工程、环境管理项目、缓解项目,私人土地议案等。使用该指南需提前熟悉SER入门读本并了解其中一些术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设计问题、规划和恢复项目实施的详细内容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而这些复杂问题将留待相关人员解决。 生态恢复是帮助已退化、损坏或毁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它是一个人为的活动,旨在引起或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其健康状态(功能过程)、完整性(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和可持续性(对扰动及弹性阻力)。恢复保证了来自物理环境、有机体和物质与周围环境适宜的流动和交换及重建一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所依赖的文化互动等非生物因素的支持。生态恢复试图让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到其历史的状态,即类似于已知的前一个状态或可望在其历史轨迹边界内的自然发展的另一种状态。已恢复的生态系统不一定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因为当代的约束和条件能够使它沿着改变的轨迹发展。 根据SER入门读本,该指南假定生态恢复实施者不再需要确保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性时,生态系统的恢复即完成。然而,生态系统管理可能需要防止因环境或人为改变的变化使已恢复生态系统发生再次退化。这些活动与其说是恢复过程还不如说是管理过程。换言之,生态恢复使生态系统再次完整,而生态管理则是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相应地,一些恢复了的生态系统将需要传统文化习俗式的管理。恢复和管理(包括文化习俗)之间的区别有助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区域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本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域是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地带,纵贯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海水表层水温年均11—27℃,沿海潮汐类型和潮流状况复杂。区域内大陆岸线长度1.8万公里,分布1500余个大小河口、200余个海湾,滨海湿地面积约为580万公顷。本区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海岛、海湾、河口、上升流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内海洋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海洋生物约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物种总数的13%,是我国乃至

全球海洋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是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区域。 二、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域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影响,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显著退化,部分近岸海域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风暴潮、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多发频发。具体表现为,17%以上的岸段遭受侵蚀,约42%的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局部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调节和防灾减灾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加剧。 三、主攻方向 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辽东湾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

生态修复施工方案设计

施工方案报审表 工程名称:天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及附属配套项目 致:四川省城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我方已根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完成了六盘水大河经济开发区天源洞市政公园和天湖景观大道及德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中天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及附属配套项目边坡生态修复施工方案的编制,现上报贵方,望给予审查。 附件: 1、边坡生态修复施工方案 承包单位(章) 项目经理: 日期: 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期: 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意见: 项目监理机构 总监理工程师: 日期:

六盘水大河经济开发区天湖景观大道及德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 边 坡 生 态 修 复 施 工 方 案 编制单位: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日期:

六盘水大河经济开发区天湖景观大道及德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 边坡生态修复施工方案 一、项目概况 1.工程名称 六盘水大河经济开发区天湖景观大道建设工程及附属配套项目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天湖景观大道两侧沿线边坡,地处六盘水大河经济开发区核心区,起讫桩号K0+000~K7+251,道路全长7.251km,天湖景观大道为城市线,在K3+116~K7+251处与育德路平交,工程边坡总面为236701㎡,其中路堑边坡主要类型为土石混合边坡、岩质边坡、土质边坡,主要边坡支护方式有人字骨架护坡、框架梁边护坡等;路基边坡主要类型为土石混合型,主要边坡支护方式为拱形骨架护坡、浆砌石护坡。 二、绿化施工工艺 (一)生态袋+挂网客土喷播(单层网)要求 1.施工工序流程 生态袋+挂网客土喷播(单层网)施工工艺流程为:边坡检验→种植土及喷播基材配置→种植土装袋→打设锚杆→挂生态袋→挂网→喷射基材→喷播种子→铺设无纺布→养护管理 1.2施工 (1)生态袋码砌: a.施工准备:做好人员、机具、材料的准备 b.清理:清除框架内的杂物与积水 c.生态袋填充:将基质材料填装入生态袋内,采用专用绑扎带封口,封口时将 袋口收缩,用专用绑扎带绕端口两圈,再用力锁紧即可。 d.堆叠码放:框架内的生态袋堆叠要呈品字型,填充后生态袋要求摆放平整,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2018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8年度开放基金拟资助研究项目8-10项,每项资助经费为3-5万元,研究期限为2年,资助项目总数和经费以重点实验室评审结果为准。申请方向指南、申请办法及条件要求如下: 一、本年度开放基金优先资助研究方向 1、海岸带(特别是潮间带)沉积物采样工具及环境监测方法; 2、海岸带(特别是海岸侵蚀和河道淤积)风险评估及修复技术方法; 3、大型工程对海岸带(含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评估; 4、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含海岛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与预测; 5、不同区域海岸带生态环境演变驱动力及承载力; 6、海岸带生态环境灾害信息集成及防范管理对策。 二、申请办法及审批手续 1、“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为申请本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依据。 2、申请者经所在单位同意后填写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于2018年6月20日前寄到重点实验室,同时发送电子版至hqma@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803883.html,。 请在本网站以及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803883.html,)下载申请书及相关规定(“开放课题—文件下载”栏目)。 3、申请项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择优资助,评议结果将通知申请者。 4、获批准的课题申请者需与本实验室签订课题任务书,签字加盖所在单位公章后寄至重点实验室一份,同时发送电子版。 5、本年度开放基金自2018年12月1日起执行,执行时间为2年。 三、申请条件与要求 1、请申请者严格掌握研究项目的体量,要求项目精小,针对性强,保证在两年内完成。 2、课题申请者以研究人员为主,一般应是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

微生物生态修复

景观水体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姓名:童雪晨 学号:2012506068 年级:12级生物技术2班 摘要:基于北方地区人工景观水体存在的问题,以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学人工湖水体为研究对象,对水体进行水质监测,从数据结果分析总结出水体的水环境特征,依据现存景观水体水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归纳出景观水体污染的生境改善措施,综合水体的周边环境特征,结合水体生境改善措施和美学设计等专业知识,即运用景观设计形式及手法把研究得到的修复植物置于污染水体之中,达到对水体的修复效果,同时形成良好的水上景观区,得出人工景观水体污染生态修复技术与景观优化系统设计. 关键词: 景观水体; 生境修复; 优化设计 近年来,在景观建设中涌现出大量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公园水景、小区喷泉等景观水体,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成为景观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然而,与此同时包括景观水体在内的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退化也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水体的富营养化成为景观水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维护主要是控制水体中COD、BOD5 、TN、TP 等污染物的含量及藻类等的生长.目前,人工景观水体的研究工作,往往由景观设计师来考虑,设计中只注重视觉上的享受,片面追求其景观功能,致使景观水体存在着污染问题和观赏性能差的缺陷.因此,景观水体生境修复对景观水体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也是本论文所阐述的核心内容。 人工湖水体常静止不动或仅缓慢流动,为维持其良好景观,对补给水水质提出较高要求。在城市严重缺水的今天,再生水成为人工湖的可持续补给水源。然而,再生水中残留较高浓度的氮、磷物质,以其作为人工湖补给水时,加剧了水体发生水华现象的隐患。微生物在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自然条件下,这类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较少,水体物质循环能力不足,导致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累积,水质下降。微生物投菌法通过向水体投加有益微生物菌体来加速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质的降解和循环转化作用,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本研究所采用的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在微生物投菌法基础上,向试验人工湖水体投加微生物复合修复剂,促使水体中形成菌藻良性循环系统,将水体中积累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通过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加以消除,改善水质,以促进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内的水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附件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 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 二○一四年一月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5.1 系统性原则……………………………………………………………………… 5.2 协调性原则……………………………………………………………………… 5.3 等级性原则……………………………………………………………………… 5.4 强制性原则……………………………………………………………………… 5.5 动态性原则……………………………………………………………………… 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7.3 禁止开发区……………………………………………………………………… 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海岸带(coastal area)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区,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海岸带既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又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人口不断地向海岸带地区集聚,使海岸带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目前世界各国对海岸带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早在1972年10月27日,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CZMA)[2],随之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也先后制定了海岸带管理法律、法规。同时为了减少资源破坏和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由于人类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复杂性认识的局限性,目前对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单个的生态因子上,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综合系统的恢复技术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 1.国外海岸带恢复技术研究概况 为了减少海岸带资源破坏和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是改善海岸带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即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 1.1人工河流水系的重新设计 随着对淡水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淡水资源量,以及泥沙等沉积物锐减,引起海岸带沉陷、海水入侵,海岸带湿地大量消失。对人工河流水系的重新设计,是海岸带生态恢复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岸带生态修复研究实践的国家之一。海岸带恢复计划措施主要是,重新设计河口水系,拆除海岸线和入海河流上一些障碍物重新恢复泥沙自然沉积和自然的水力平衡,从而起到控制海水入侵,防止海岸沉陷,保护海岸带湿地的目的;在美国佛罗里达为了恢复佛罗里达湾(Florida Bay)的原始的生态环境,1995年实施了佛罗里达湾和泰勒沼泽(Taylor Slough)计划,从而改善和恢复了佛罗里达湾海岸带生态环境。 1.2人工鱼礁生物恢复和护滩技术 渔民很早就发现沉船周围水域中渔获量较高,于是想到将结构物用石块加重沉到水下,来提高捕获量,这就是人工鱼礁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建造新型人工鱼礁保护水生动物以提高海岸带生物量。20世纪90年代,人们利用“矿物增长”(mineral accretion)技术建造新型鱼礁,即是在人工鱼礁上通入低压直流电,利用引起海水电解析出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矿物附着在人工鱼礁上,形成类似于天然珊瑚礁的生长过程,在鱼礁不断增长的同时促进周围生物量的增长,达到海岸带生物种群恢复和海岸带保护的目的。此方法在马尔代夫和塞舌尔等国家得到了成功应用。 1.3海岸带湿地的生物恢复技术 采用人工方法恢复和重建湿地是海岸带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Taxas)加尔维斯顿(Galveston Bay)海湾,利用工程弃土填升逐渐消失的滨海湿地,当海岸带抬升到一定高度,就可以种植一些先锋植物来恢复沼泽植被。在路易斯安娜萨宾自然保护区和德克萨斯海岸带地区,利用“梯状湿地“技术(marsh terracing tech2nique),在浅海区域修建缓坡状湿地,湿地建好后在上面种植互花米草及其它湿地植被,修建梯状湿地可以减弱海浪冲击、促使泥沙沉积、保护海滩,同时也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2.国内海岸带恢复技术研究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最严重国家之一,也是较早开始海岸带保护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共开展了3次大规模海岸带、滩涂和海岛资源综合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技术方案 建设单位:瑶岗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宜章县瑶岗仙镇 设计单位: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1.1 项目名称及主管单位 (1) 1.2 编制依据 (1) 1.2.1法律和法规 (1) 1.2.2标准和规 (1) 1.2.3与项目其他相关资料 (3) 1.3 编制目的 (3) 1.4 编制原则 (3) 1.5 编制围及容 (4) 第二章场地说明及建设条件 (6) 2.1 自然地理条件 (6) 2.1.1 地理位置 (6) 2.1.2 地形地貌 (7) 2.1.3 气候气象 (9) 2.1.4 水文水系 (10) 2.2 建设条件 (10) 2.2.1 交通条件 (10) 2.2.2 配套条件 (10) 2.2.3供水条件 (11) 第三章污染现状及建设思路 (12) 3.1 区域现状及工程量 (12)

3.2 治理思路 (16) 第四章总平面布置 (17) 4.1布置原则 (17) 4.2 平面布局 (17) 4.3 竖向布置 (18) 第五章项目实施方案 (19) 5.1 山体裂缝治理 (19) 5.2 生态恢复方案 (19) 5.2.1 处理方式确定 (19) 5.2.1 A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3) 5.2.2 C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6) 5.3 排水工程技术 (29) 5.4 恢复植被类型选择 (33)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 (35) 6.1 设计依据 (35) 6.2 环境保护标准 (36) 6.3 环境保护围 (36) 6.4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36) 6.5 二次污染及环境风险防 (38) 6.5 运营期环境影响 (41) 第七章劳动安全与卫生 (43) 7.1 安全与卫生概述 (43)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 南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附件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 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 二○一四年一月

目录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制订,主要编制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35号)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2008〕92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环发〔2010〕106号)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国函〔2012〕13号) GB/T 1234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CH/T 9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 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

XXX县垃圾填埋场及封场生态修复技术方案

XX县垃圾填埋场及封场生态修 复技术方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一、XX县概况 (1) 二、地理位置与气候 (1) 三、行政区划 (2) 四、项目背景 (3)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一、填埋场概况 (5) 二、现状问题分析 (8)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9) 第三章填埋场封场及生态修复编制依据及规范 (10) 一、编制目的 (10) 二、设计依据 (10) 二、设计标准和规范 (10) 三、设计原则 (11) 第四章填埋场封场工艺方案比选 (13) 一、填埋场封场工艺方案介绍 (13) 二、填埋场封场方案比选对照表 (16) 三、填埋场封场方案比选对照表 (18) 第五章垃圾堆放场封场及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方案 (21) 一、堆放场面层垃圾分选处置 (22)

二、填埋场可燃性垃圾外运及处置方案 (31) 三、填埋场垃圾挡坝的建设 (33) 四、填埋场整体封场及生态修复 (36) 五、生态修复后的植被的管养及维护 (42) 六、封场后垃圾渗滤液处置提升改造 (48) 七、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及处理系统建设 (53) 八、填埋场封场后环保监测方案 (55) 第六章工程投资费用估算 (59) 一、填埋场垃圾分选处理费用 (59) 二、可燃类垃圾外运及处置费用 (63) 三、填埋场封场建设费用(包含垃圾坝建设、填埋场封场、渗滤液处理站提标改造、开方燃炬系统) (67) 四、填埋场封场及生态修复总费用 (69) 五、后期运营管养费用(渗滤液处理、绿化管养、环境监测) .. 70 第七章项目实施与管理 (73)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XX县概况 XX县是福建省福州下辖县,是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中国橄榄之乡”和福建省著名侨乡,素称“八闽首邑”。1913年由闽县和侯官县合并而成。位于福建省福州西南侧,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县内著名景点有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昙石山文化遗址、雪峰寺、马岚山、十八重溪风景区等。 截至2010年末,XX县下辖15个乡镇街道(1个街道、8个镇、6个乡)313个行政村(居),县人民政府驻甘蔗街道。常住人口为66.2万人,以汉族为主,有畲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旅居国外华侨11.6万人,港、澳、台同胞5.5万人,是福建省主要侨乡之一。 二、地理位置与气候 XX县是福建省福州下辖县,是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位于福建省,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县内著名景点有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昙石山文化遗址、雪峰寺、马岚山、十八重溪风景区等。 XX县境内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XX县境内年平均气温14.8℃~19.5℃。一年中,以7~8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3.6℃~29.3℃;12月至翌年2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