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摘要:浪漫主义重视民族文学,崇尚非理性的主观世界,用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勾勒他们的理想幻境,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完美载体,童话集中体现了这些浪漫主义元素。本文以格林童话为例,从民族特色、处理方式、艺术手段和审美世界四个角度集中探讨了德国民间童话中蕴含的浪漫主义元素。

关键词:民间童话;浪漫主义;文学理想;格林童话

The romantic elements in German folk fairy tales

Abstract: The romantic always take attention to national literature,advocate

to the irrational subjective world,outline their ideal fairyland with nonreproducted art means,and as the perpevt carrier of German Romanticism’s literature ,the fairy tale concentratly reflects these romantic elements. This thesis will take The Green Fairy Tales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romantic elements in German folk fairy tales from four aspects: nationality,processing mode, artistic means and the ideal state.

Key Words:Folk fairy tales; Romanticism; Literature ideal; The Green Fairy Tales

德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随着第一批浪漫主义诗人的出现,童话这种古老的文学表达形式也首次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蒂克、霍夫曼为代表的艺术童话创作和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民间童话都在德国浪漫主义浪潮中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在童话这里结合得最为紧密,童话成为最能表现浪漫主义诗人所喜爱的幻想与梦境的文学类型【1】。

与德国浪漫主义同时起步的艺术童话,在充分体现了作家个人独创性的前提下,似乎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探究深度,其多元化的性格处理、更多的心理描写、文学化的叙述风格和更加艺术化的文学技巧,为浪漫主义文学理想的表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作为艺术童话的母体、更多地体现集体创作意识的民间童话,在其简明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单纯的主题之中又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的文学理想的呢?其中蕴含了哪些浪漫主义的元素?本文将以格林童话为例,分析民间童话中蕴含的浪漫主义元素。

一、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间童话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其收集与编纂成为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早在格林童话诞生前的十七、十八世纪,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德国政治上分崩离析,经济严重滞后,当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之时,拿破仑的铁蹄又践踏

着德国,使德国处于内忧外患的风口浪尖上,德国社会各界产生一种民族文化危机意识。在德国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文学运动将争取德意志民族统一,保护民族文化看做动力与目的,民族性一直是德国文化十分突出的特点,而浪漫派运动尤其如此。如赫尔德、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都积极致力于民间文学的采集工作。深受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影响的格林兄弟,正是在这种深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开始了民间童话采集工作,其初衷即是使口头流传于民间的童话故事得以保存下来。不仅如此,在编纂过程中,格林兄弟也“尽可能直接地用简单的形式来排斥艺术形式”,“希望以最单纯的形态来表现这些民间故事”,【1】力求以最真实、纯粹的形式保留德国民族文化。格林兄弟最初收集童话是对农妇、保姆的讲述进行记录,后来虽加以润色、加工,但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语言、生活场景都被保留下来,格林童话正是在日耳曼民族日常生活场景之上创造出的童话世界。而这种深厚的民族性表现在民间童话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性格

德国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国家,有众多茂密的森林和美丽的河谷,著名的新天鹅堡、阿尔卑斯山区、黑森林区、莱茵河谷等,都是德式优美传说和迷人故事的摇篮,而最让日耳曼民族骄傲的应该要数他们的森林覆盖率。即使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森林面积仍旧占据了国土的四分之一,在格林童话产生的时期,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与森林为邻,这种“森林的气质”便深深地嵌入了集体创作的民间童话中。格林兄弟出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瑙城市一个小官员家庭,他们童年时代即生活在“绿草如茵,苍山环抱”的德国黑森州,自小浸染于大自然之中,在编纂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溶入了“森林的气质”。在格林童话中,森林不仅常常作为故事场所,还往往具有独特的气质,《格莱特与亨塞尔》中,继母屡屡设法要将俩个孩子扔在森林中,而孩子们又设法逃出森林,在这里,森林代表着一种恐惧和不可捉摸的幽深。《森林里的三个小矮人》中,三个小矮人通过审视她们的行为予以赏罚,勤劳善良的姑娘说话吐金,嫁给国王,懒惰心肠坏的姑娘却要吐出蛤蟆,不得好死,这里的森林好像一座肃穆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堂,在这里,灵魂将受到拷问,并得到严厉公正的裁决。民间童话中的森林有种永恒的寂静、孤独和内敛,当这种寂静被打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往往出现重大转折。以森林为代表的地域特点使德国民间童话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

(二)民族性格

日耳曼民族素来具有严谨、勤劳、勇敢、诚实、沉稳、内敛的个性,民间童话作为集体创作的结晶,自然地溶入了民族性格特色。不论是在人物塑造上还是主题内涵上,都能看到民族性格对民间童话的影响。格林童话塑造了许多具有美好品质的主人公,并通过他们的行为来弘扬这种精神。如《霍勒太太》中,勤劳的女儿由于辛勤工作得到了金雨的奖励,而懒姑娘得到沥青。《圣母的孩子》中,

由于说谎而被夺取孩子的王后,在承认自己的错误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七只天鹅》中,妹妹通过不说话,默默忍受而拯救了变成天鹅的哥哥。在民间童话中,传递出了日耳曼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精神气质。而格林兄弟在编纂期间,曾有意强化格林童话的教化作用,许多家庭将格林童话作为教育孩子的启蒙课本,于是这种民族性格主张得到了更鲜明的体现。民间童话中对日耳曼民族精神的体现不仅起到了教化作用,同时对世界人民了解德意志民族精神文化做出了贡献。

(三)时代性格

格林童话产生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德国几百年来战火不断,一直充当欧洲的战场,因此格林童话中国王、王子、公主难以尽数,反映了分崩离析的国家状态。在《蓝灯》、《魔鬼的邋遢兄弟》等作品中有许多退伍老兵的故事,手艺人、农民、看林人都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人公,这些人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的。许多童话从侧面反映出了战乱对人们的影响,许多故事主人公是由于战乱导致一贫如洗而出门探险,结果常以在战争中立功载誉归来结束。而人们对战争的反感情绪也通过民间童话表现出来,在《蓝灯》中,在战争中多次负伤的士兵不但没得到应有的报酬,还被残酷地打发走,在意外得到蓝灯后,依靠它的帮助,得到了王国和公主。这种对士兵的同情中寄托着对战争的反感。

二、简单化的处理方式

弗·施勒格尔对浪漫主义做过这样的描述;“一个返老还童的时代。”在浪漫主义诗人的眼里,这个世界必须返老还童,而且他们相信,世界可以在他们的笔下、在浪漫主义的实现中返老还童【1】。浪漫主义诗人实现其理想的重要途径就是将现实生活中已知的事物重新划归到未知的、初始的状态,正因如此,浪漫派对中世纪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没有现代工业侵蚀的“纯真时期”无限憧憬。诺瓦利斯认为,“这个世界必须浪漫化,这样,人们才能找到世界的本意。浪漫化不是别的,就是质的生成。低级的自我通过浪漫化与更高、更完美的自我同一起来。所以,我们自己就如同这样一个质的生成飞跃的序列。然而,浪漫化过程还是很不明晰的,在我看来,把普遍的东西赋予更高的意义,使落俗套的东西披上神秘的外衣,使熟知的东西恢复未知的尊严,使有限的东西重归无限,这就是浪漫化。”【2】在这里,浪漫化是透过主观把握客观,透过主体来改造客体。因此,浪漫主义作家们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历史、投向神话和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却唯独不投向社会现实。浪漫主义与其说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一种拒绝。所以浪漫主义诗人的理想注定是一朵无法实现的“蓝色花”。虽然这种虔诚的追求像中世纪的信仰一样美好而执著,但却缺乏存在的现实根基,最终童话成为了承载浪漫派诗人憧憬“蓝色花”最完美的衣钵【3】。格林童话中简单唯美的理想化处理方式正展现了浪漫主义诗人们“返老还童”的文学理想,具

体表现在其一元性的世界,单线式的结构,概念化的符号,善恶分明的人物性格,大团圆的结局,朴素的道德观念和幽默的语言。

在格林童话中,有其独立自在的童话世界,其中没有真与幻之分,一切都被自然而然地纳入同一世界中,人类遇到仙女,并不感到惊奇,人与动物的沟通也变得理所当然,任何奇幻神奇的情节都毫不显得突兀,日本学者相泽博在《童话的世界》中用“一次元性”来解释这一现象:“在童话中,就是这样对脱离人类世界的超自然的东西、神妖魔怪的东西,毫无感觉。就是说,在童话里面,现实世界与发生魔法和不可信之事的世界被认为都是处于相同的次元,无论发生什么异常事都处之泰然,并不感到讨厌或恐怖等。”[4]在叙述结构上,格林童话采取的是单线式结构,童话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推进都是单线跟进,没有倒叙、插叙,也没有多线并进,时间的逻辑性被消解以成全童话的美感,一切都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向前发展,一切都服务于情节的发展。《六只天鹅》中,公主为解救哥哥六年不能说话,在即将被火烧死的一刻,也刚好到了六年时间。睡美人在沉睡百年后,丝毫没有变老。这种抛却现实的逻辑性叙述结构使童话获得一种时空的永恒感。格林童话中所涉及到的角色、事物和环境,往往具有概念化特征,如国王,裁缝,城堡,森林,小屋等,他们没有具体的信息,甚至没有名字,只作为一个概念化形象出现。“童话开门见山地谈到生命与死亡,善良与凶恶,诱骗与阴谋,懦弱、困惑与绝望……倘若童话要将这些生存因素都包括在内,那么就必须大大简化它们。”[5]也正是这个原因,童话对人物性格也采取善恶分明的简单化处理,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很少有灰色地带,没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人物几乎没有心理活动描写,以一种单纯直白的单一形象出现,这种简单化的处理使人物形象更加纯粹地成为某种概念的代名词和替身:可爱的白雪公主、善良的小矮人、天真的小红帽、可怜的灰姑娘、狠毒的继母、狡猾的大灰狼、贪婪的渔夫妻子……这些形象已经鲜活地存活在读者的心中,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简单、鲜明的人物性格处理方式。既然人物被划分为善、恶俩派,其结局就必然是善战胜恶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方式已经被称为“童话式”结局。究其原因,则是童话所遵循的朴素的道德观念。格林童话初版名为《儿童和家庭故事集》,其教化目的不言自明,即其遵循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弘扬真、善、美。但它并不加入过多的理性社会之下的道德约束,那不仅会削弱情节的自由行和生动性,也有悖于浪漫主义消除理性的主张。如在《青蛙王子》中,如果按照现实生活中严格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小公主利用青蛙为其捡得金球,却背弃诺言,而青蛙在助人之时提出苛刻条件,之后还死皮赖脸逼迫公主履行诺言,公主报复性地将青蛙摔到墙上的举动却使得二人成为幸福的伴侣。可见,童话中遵循的道德标准是最基本的人性善恶观,是一种最朴素的道德观念。其次,幽默的语言是童话的重要特征。幽默在某种层面上是属于儿童的,成人世界的严肃在童话中被化解为幽默一笑。《小红帽》中,当猎人把小红帽从狼肚子里救出来时,语言是这样描述的:“刚剪几下,她就看见了一定漂亮的小红帽,再剪几下,小姑娘已经跳出来,大

声嚷道:‘哎呀,可吓坏我啦,狼的肚皮里好黑呦!’”这种叙述语言让人忽略了叙述内容的残忍,增加了情节的唯美感。

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反对理性至上,大力倡导非理性,力图挣脱现实世界的逻辑、道德、规则的束缚,去创造一个自由自在的童话世界;而这种非理性因素必然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来实现,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表现现实的真实性,以再现性为主要表现手法,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变形、象征、反复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一)变形

夸张变形是指极力夸大客观对象的特征与形态,变形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夸张的进一步深化,二者都有加强童话荒诞美的功效,但变形往往能比夸张达到更广泛的思想和艺术效果,这一点在卡夫卡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格林童话中的巨人、小矮人、大拇指、《三个纺纱女》中的纺纱女等,通过夸大人物“高”或“矮”等特征来实现变形,造成一种异乎寻常的形象体验。幻化变形是指利用主观意识对客观对象进行幻化处理,使客观对象呈现出一种意想不到的形象。幻化变形在民间童话童话中极为常见,它已不是简单地将某个特征夸大化,而是直接借助想象将一物幻化变形为另一物,如王子变青蛙、王后变鸭子、小屋变宫殿、南瓜变马车……幻化变形并非毫无道理,变形的二者之间往往有一种内在联系或者通过变形能实现某种表达目的,如美丽善良的姑娘的眼泪变成宝石,二者都具有美好的特质,同时表明人物自身的美好品质。“借助幻化变形能够构造出一个最适宜于童话的幻想世界,”[6]并通过变形体会其深层含义。

(二)象征

象征是一种将想要表现的寓意或情愫凝聚在具体物象上的手法,这些物象往往是艺术化的,而且集中了丰富的语义,在情节中担任重要角色或成为重要“道具”。童话应是最具有象征含义的文体类型,童话的象征隐喻之美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美学特质[7]。象征对民间童话来说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象征是批判现实的重要手段,童话的虚构性和超现实性毋庸置疑,但深究其内涵,我们会发现在幻想世界中却常常折射出现实之光。民间童话中常常借助象征手法来批判现实,无论是王子破除魔法,坏心肠继母得到惩罚,还是勤劳勇敢的弟弟胜过了懒惰狡猾的哥哥,从其象征语义出发,都是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其次,象

征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集中了丰富语义内涵的意象最有可能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典型形象。如童话中常常出现的巫婆,已经成了一种神秘力量的象征;公主,美丽、富有的象征,穷小子交上好运的最好情形就是娶得一位公主;大灰狼,凶残贪婪的象征,母亲吓唬看过童话的小孩子可以说“大灰狼来了”,一定奏效。

(三)反复

顾名思义,反复即重复,然而反复手法应用在情节中,绝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层层推进,层层深化。反复法一般都是“三段式”,即重复三次,故又称三段法。格林童话中常见这种三段法,如《狼和七只小羊》中狼三次才骗开小羊的门,意在说明狼的奸诈狡猾,同时也增加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圣母的孩子》中,圣母三次抱走王后的孩子,最终她才承认自己的罪过,体现了忏悔的珍贵和主人公内心的挣扎,《灰姑娘》中灰姑娘参加了三次舞会,并在第三次试穿水晶鞋时才显露身份,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也使灰姑娘的形象更加丰满。许多童话中的探险都是经历三次,许多秘密都是在第三次被发觉,这仿佛已经成为民间童话的经典模式。人物的形象、情节的发展,正是在一次次反复中趋于完整、达到高潮。

四、理想化的审美世界

诺瓦利斯说,“世界就是梦幻,梦幻就是世界。”[8]不管借助何种艺术手段,浪漫主义诗人最终想要达到的依然是他们向往已久的理想幻境。他们缅怀中世纪,亲近自然,向往丛林深处幽静深邃的环境,认为大自然有着神秘的力量,追求“无限”,充满哲学沉思、神秘主张和幻想,认为人、自然界、上帝都存在于同一和谐体之中,而格林童话所展现的正是这样的理想幻境。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

无论在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还是反理性之中,都能够看出漫主义者对自然的、朴素的生活和情感的憧憬,“在他们眼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文化才是健康的文化。”[8]他们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世纪,这种理想在民间童话中开花结果。在格林童话中,人与自然紧密相连,自然往往不仅仅作为背景环境显现,而与人物情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直接参与其中,像《鸟弃儿》《金鸟》《亨塞尔与格莱特》等篇中,自然都被拟人化而直接参与情节,其角色往往是在危机之中帮助主人公渡过难关。自然有时又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存在其中,如《莴苣》中那些鲜嫩诱人的莴苣,它既是主人公的名字,又以一种神秘的诱惑物的形态改变了她的命运,“莴苣”这一意象

贯穿故事始终,与主人公紧密联系。这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关系是浪漫主义诗人理想世界的重要构成,是他们与外在世界的理想联结方式。

(二)非理性的理想世界

浪漫派天生具有反理性的倾向,无论是谢林对无意识的主张还是施莱格尔对理性的批判都深刻地影响着浪漫主义诗人们,他们在童话世界中大量引入非现实性因素,消解理性逻辑架构,力图塑造一个非真实的幻想世界,实现他们艺术自由的主张。格林童话中的非现实因素是显而易见的,童话的构成要素几乎全部包含非理性的因素,首先,许多人物是非理性的,小矮人、大拇指、小地精、魔鬼、圣母、仙女、变成青蛙的王子、长了驴耳朵的国王……不胜枚举,俯拾即是。其次,情节是非理性的,被狼吃掉的小羊居然个个毫发无损地被救出来、王子的吻使公主起死回生、父亲的一句咒骂使儿子全变成了乌鸦、巫师的咒语、精灵的魔法……这些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与现实逻辑不符的。毫不夸张地说,每一篇民间童话中都有非理性的情节,这正是童话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些超现实因素的大量引入无疑使童话增加了自由性和无规律性,形成一个神秘的梦幻世界。

(三)非现实的主观世界

德国浪漫主义受到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理论影响较深,故而他们对宗教十分虔诚和狂热,不论是对万能上帝的崇拜还是对天才,乃至自我的崇尚,都是一种主观力量至上的信仰。而童话中呈现的内在力量的主宰性不仅契合了这种主张,还将其推向理想之境。在童话中,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外界因素,而主要取决于内在精神力量。即使主人公手无束鸡之力,只要有一颗真诚的灵魂便能感动神灵,自有力量来相助。很多主人公的胜利皆是因为其拥有美好的内在力量:善良、勇敢、诚实、谦逊、慷慨……童话成为一个精神力量主导的世界,客服了现实因素的羁绊,有主观力量来主宰一切,实现了浪漫主义对自我与自由的崇尚。可见,德国民间童话中包含着丰富的浪漫主义元素,不论是其民族性、处理方式、艺术手段,还是描绘的理想世界,都与浪漫主义相契合。

德国民间童话是浪漫主义理想世界中盛开的一朵“蓝色花”,它勾勒的理想世界虽然遥不可及但却纯美无比。它是散落在民间的珍珠,却处处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辉,它虽盛开在儿童的梦里却不乏艺术的雕琢,它是德意志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世界文苑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刘文杰.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童话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2]诺瓦利斯:断片.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宋珊.童话里的蓝色花——德国浪漫主义的奇葩[J]a.安徽文学.2012.(9).51

[4]相泽博.童话的世界[M].转引自刘文杰.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童话研究[M].西安:西北

大学出版社,2011.

[5]麦克斯·吕蒂. 小母牛——关于童话的象征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6]徐永泉.童话幻想美的神秘功能[J]唐山:a.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

[7] 童话的象征美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3167812.html,/p-97155777.html 2012-08-15

[8]杜瑞清等.欧洲浪漫主义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和特色。全文通过分析“李白的人格、气质与浪漫主义”和“李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探寻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原因;通过论述李白诗歌“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想象方式”,探究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概而言之,李白狂放不羁、飘逸洒脱的独特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相融合,形成了他的诗歌激情奔放、想落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使我国浪漫主义这面传统的伟大文学旗帜在唐诗中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相融合,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奔放,豪迈不羁;善于驰骋想象,恣意挥洒。 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独有的人格、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一)李白的人格、气质与浪漫主义 李白幼年所受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造就了他丰富多样的生活情趣和才能。蜀中(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此地度过)的紫云山和青城山都是道教胜地,因受其影响,李白从少年时代起就喜好道教神仙之说;唐朝盛行的游侠风气也在李白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李白独特的人格和气质便逐渐形成了,并对他的诗歌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李白的人格、气质特征 作为一位天才诗人,游侠、刺客、隐士、道士、策士和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者行径,李白兼而有之。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 李白鄙视儒生那种拘泥守常的生活,倾慕着一种慷慨悲歌、豪迈放浪的生活。他敢于蔑视封建秩序和礼教,敢于打破传统偶像,以傲岸的作风蔑视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权贵,不断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同时,他还希望人与人之间重义气,贵相知,建立起平等互助的融洽关系。 总之,李白是一位主观性极强的诗人。他纯任天心,不耐拘束,追求平等自主的人际关系。

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a)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b)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c)文学自身的发展。 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a)强调创造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b)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c)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d)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a)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b)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 长篇小说的创造。 c)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d)忧郁感伤情调的喜好。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英国 第一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田园生活,他们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而闻名。 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其中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 第二代:拜伦(1799—1824)雪莱(1792—1822) 浪漫主义小说家司各特,其代表作为历史小说《艾凡赫》。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第一部长诗叫《麦布女王》。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写成)。晚期的抒情诗以《西风颂(1819)、《云雀》(1820)等为著名。表达了诗人高昂的革命热情,对未来的深刻预言。 约翰·济慈(1795——1821)《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翁颂》; 2.德国“浪漫主义故乡” (1)施莱格尔兄弟《雅典娜神像》 (2)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3)霍夫曼(1776—1822) 代表作为《金罐》、《谢拉皮翁兄弟》(短篇小说集) (4)海涅(1797—1856)犹太人,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代表作《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

美国文学复习大纲

美国文学部分(American Literature) 一.殖民时期文学(The Literature of the Colonial Period) 1.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文学的特点 2) 十八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重点是独立革命前后时期文学) 3) 主要的作家、其概况及其代表作品 4) 术语:the colonial period, American Puritanism, Puritans, Enlightenment in American, the Great A wakening 2.主要作家作品 John Smith第一个美国作家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 and 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a. Anne Bradstreet 殖民地时期女诗人 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1650) Jonathan Edwards十八世纪上半叶大觉醒时代的代表人物 “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 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散文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十八世纪美国启蒙思想代言人。 《穷查理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收录格言警句) 《致富之道》The Way to Wealth 《自传》The Autobiography (富兰克林原意为写给儿子的家书) 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散文家、政治家、报刊撰稿人。 《常识》Common Sense ( Paine 最知名的政论文:It was inspired by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the Battle of Lexington in Concord.) 《美国危机》American Crisis 《人的权利》Rights of Man 《专制体制的崩溃》Downfall of Despotism 《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 Philip Freneau 菲利普·弗伦诺,著名的“革命诗人”。 《蒸蒸日上的美洲》“The Rising Glo ry of America” 《英国囚船》“The British Prison Ship”(诗人自己被俘,关押于英国囚船的经历)

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特征

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特征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是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所组成。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的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浪漫主义的思想特征:一、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二、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四、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 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一、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二、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三、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浪漫主义画派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纪音乐里便已出现,狂飙突进运动中展现出的强烈精神和情绪成为了哥德小说的先驱,而法国大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血腥而激情风格的歌剧,浪漫主义音乐便

是在这时期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在视觉艺术和文学上,“浪漫主义”代表的通常是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的期间。浪漫主义文学里经常可以发现的特色在于对于过去历史的批判、强调妇女和儿童、对于自然的尊重。除此之外,一些浪漫文学的作家例如纳撒尼尔·霍桑,还将他们的作品根基于超自然/神秘学和人类心理学的基础上,他们都对此深深着迷。

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1815年,俄、普、奥等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联合波旁王朝的残余势力,扑向革命的法国。拿破仑与封建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取得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的战争。由“神圣同盟”扶上复辟宝座的波旁王室,只维持了十五六年,在1830年7月26至28日的三天中,就被人民群众摧枯拉朽地推翻了。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 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和陈旧的封建意识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猛烈碰撞,这种碰撞在作家头脑中敏感地表现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反映。其一,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1767—1830)和斯塔尔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一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关系确立后“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监督”的现实。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以个人的失望与忧郁为内容的“世纪病”,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为表现形式的“个人反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其二,《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资产者、小资产者都企图通过巧取豪夺,有朝一日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在革命中破产落魄的贵族,也力图利用新的社会法则来改善自己的地位。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三,对贵族来说,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天堂,于是,悲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人生虚幻、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神秘彼岸的热烈向往,便纷然杂呈;对资产者、小资产者来说,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不免使他们失望、苦闷和彷徨。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四,法国大革命对一些作家直接产生了影响。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祝贺攻克巴士底狱,在大学里竖立了一尊自由神胸像,歌德、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城郊植下了自由树,《耶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边城》的浪漫主义色彩分析

《边城》的浪漫主义色彩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用笔描绘的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民俗美、风情美。它蕴含着诗一般意境和韵味,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人物与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朴情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暴美:天朗、风轻、水清。寄托着作者和读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寄托着哀愁、怜悯和希望。没有辛亥革命后列强侵入的痕迹,没有军阀混战的硝烟,没有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这是沈从文对于现实社会不满而创作出的理想化背景,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带有一种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抒情格调。 《边城》里人情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纯净。阅读《边城》的开篇一段“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不论是乘船的人还是撑船的人都极为客气,不贪小便宜,极为质朴,这一点在现代的社会中难能可贵。老船夫是古代劳动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他对外孙女无私关爱,炎黄子孙得以繁衍血缘纽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人性之美。 翠翠是《边城》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恬静的山区小女孩。“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是开始时对翠翠的描写,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翠翠的身体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绿水、春风黄麂之间。他将自然与人物融合,既写了翠翠的天真可爱又写出湘西自然景观的美丽,将我们带入那个边城小镇感受那淳朴的魅力。翠翠接下来的言行举止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灵气,活泼可爱,柔情似水的小女孩。至于作者对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刻画,如船总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天保、傩送的英俊潇洒、知情晓义,都通过作者的描写,无一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沈从文在叙写《边城》之时,运用了浪漫主义基调,他结合现实与自身的想象构建出一个世外桃源,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 而《边城》之中更带有一种伤感忧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翠翠与天保、傩送之间的恋情美好纯情,兄弟二人公平竞争用唱歌的方式追求,带有一种原始淳朴的味道。而它的结局模糊而悠远: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摘要:浪漫主义重视民族文学,崇尚非理性的主观世界,用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勾勒他们的理想幻境,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完美载体,童话集中体现了这些浪漫主义元素。本文以格林童话为例,从民族特色、处理方式、艺术手段和审美世界四个角度集中探讨了德国民间童话中蕴含的浪漫主义元素。 关键词:民间童话;浪漫主义;文学理想;格林童话 The romantic elements in German folk fairy tales Abstract: The romantic always take attention to national literature,advocate to the irrational subjective world,outline their ideal fairyland with nonreproducted art means,and as the perpevt carrier of German Romanticism’s literature ,the fairy tale concentratly reflects these romantic elements. This thesis will take The Green Fairy Tales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romantic elements in German folk fairy tales from four aspects: nationality,processing mode, artistic means and the ideal state. Key Words:Folk fairy tales; Romanticism; Literature ideal; The Green Fairy Tales 德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随着第一批浪漫主义诗人的出现,童话这种古老的文学表达形式也首次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蒂克、霍夫曼为代表的艺术童话创作和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民间童话都在德国浪漫主义浪潮中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在童话这里结合得最为紧密,童话成为最能表现浪漫主义诗人所喜爱的幻想与梦境的文学类型【1】。 与德国浪漫主义同时起步的艺术童话,在充分体现了作家个人独创性的前提下,似乎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探究深度,其多元化的性格处理、更多的心理描写、文学化的叙述风格和更加艺术化的文学技巧,为浪漫主义文学理想的表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作为艺术童话的母体、更多地体现集体创作意识的民间童话,在其简明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单纯的主题之中又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的文学理想的呢?其中蕴含了哪些浪漫主义的元素?本文将以格林童话为例,分析民间童话中蕴含的浪漫主义元素。 一、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间童话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其收集与编纂成为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早在格林童话诞生前的十七、十八世纪,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德国政治上分崩离析,经济严重滞后,当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之时,拿破仑的铁蹄又践踏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教案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教学目的: ①了解和感受外国美术发展中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 ②了解并掌握外国美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 ③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品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作品与作品,作者与作者,流派与流派之间做比较。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是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要作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问:17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巴洛克艺术? 二、新授: 1、通过课件了解文艺复兴后的社会现状。 17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2、引导学生鉴赏:贝尔尼尼的建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和鲁本斯的绘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各有什么共同的艺术特征? 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在绘画中强调光线。戏剧性、豪华、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鲁本斯笔下的裸体,不论是男是女,都具有肌肉强健、体力充沛、动作粗犷、富于肉感等特点。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鲁本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这一作品中的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热烈明快的色彩,抒发了画家的浪漫情怀。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宏的一面。 指名说说委拉斯凯兹《宫女》的特色。 3、“荷兰小画派”: 著名的“荷兰小画派”: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霍达。他们的作品有什么艺术特征?(世俗性) 重点赏析伦勃朗作品。 通过课件了解: 伦勃朗(1606年—1669年)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并进过大学,但不久离校学画。21岁时已掌握了油画和铜版画的基本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家乡开画室并接受订货。1631年离开家乡定居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他与富商小姐莎斯基亚结婚。自此至1642年他创作了许多肖像画,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1642年他的爱妻病逝,后因伦勃朗和女仆结合,引起亲属们的强烈不满,以致诋毁他的声誉,霸占他的财产,最终使他陷于困境,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居住。但伦勃朗在艺术上并没停步。相反,由于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使他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业同业公会理事》后,他的后妻和他唯一的儿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浪漫主义的爱情观期末答题举例分析

期末答题举例分析 灵与肉的激情碰撞 ——初析浪漫主义爱情观 这三部作品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因此,在论及其爱情观时,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即浪漫主义重视人的个性,是以“自我有”为出发点,去发掘人的内心世界,并且这种发掘是激情式的。从文本来看,就是几位主人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维特敏感、海黛天真、克洛德残忍傲慢。他们对爱情对象的选择都是凭着自我为出发点作出的自由选择,更多地忽略了来自外部世界(责任、道德、人际关系)等规则的束缚。在这一前提下,浪漫主义的爱情包含了兽性与神性两层含义,下面将具体展开论述。 一、爱情的神性是希望自身的灵魂在对方面前达到可视,并且带 来一种自我实现。具体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爱情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审美观照。如《唐璜》 中作者说道:“一般所谓用情不专,不过是由于自然对某个宠 儿,赋予过多的美……我们起初对色相之所以景仰,不过表示 崇敬于美的理想”。又如伽西莫多认为埃斯梅哈尔达是一件“娇 弱、精致、宝贝的东西,是为别人的手而不是为他那样的手生 的。”,爱情首先会赋予对象一种“美”的感受,如中国人的“情 人眼里出西施”。 (二)爱情希望在对方的眼中窥见“自我”,使最起初的灵魂在对 方眼跳达到可视。如维特认为“我对于自己变得多么可贵了呵,

我是多么崇拜自己了呵,自从她爱我。”伽西莫多畸形的外表使他一开始在世界中对自身的认识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但在圣殿避难的行动后,爱情激发了他,美好灵魂的再现,流下了一滴“温柔痛苦和怜悯的泪”,“眼里充满了光辉”。 应该说,爱情的神性如果扩张开去,最终可达到一种自我的实现,并且能够使这种美的力量仁慈给更多的人,如伽西莫多在圣殿顶端骄傲地喊出三声“圣地”时,也感染了全城的人,“群众用眼睛在阴暗的本堂里寻找他,惋惜他这样迅速地从他们的欢呼声中走掉。” 二、爱情的兽性是肉欲的满足及对对方强烈的占有欲,最终导致 一种悲剧性的结果。具体的表现主要有: (一)对肉欲的追求,对方第二性征的吸引。如维特中“每当我俩 的脚在桌子底下相互碰撞着,呵,我的血液立刻加快了流动,就像碰着了火,我真是心醉神迷。”海黛“没有睡,轻柔而又坚定地把她胸脯的娇美献给他去枕。”副主教“眼睛里闪出浮荡的光,他那贪欲的嘴唇火热地吻着姑娘的脖子。” (二)强烈的占有欲导致悲剧性、毁灭性的结果。由于灵与肉本身 的难以调和,爱情的占有欲使本来可现的自我又迅速地流失,因此,当一切激情释放之后,人便陷入一种空虚的境地。这就使维特和海黛选择“自杀”。而副主教本来就受压制的欲望与畸形人格,在这种状态下就越发本性必露。他“一定要占有”埃斯梅哈尔达,并且让她选择“死掉或者属于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爱情本身就是人性在两性关系层面的反

浪漫主义女装

1浪漫主义风格概述 1.1浪漫主义风格产生的背景 1.1.1浪漫主义艺术起源 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诗歌是最为辉煌的一个流派,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是它的全盛期。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五大家所作最为煊赫。雪莱、济慈丰富的想像为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描绘了天堂以及地域的场景。在他们的诗句中是对感情的崇尚,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 浪漫主义音乐强烈、自由、奔放,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舒伯特、李斯特、理查·施特劳斯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但世纪末的文化特征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 服饰上的浪漫主义与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在时间和风格上有一定的错落,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是法国大革命的新古典主义之后的一次向过往的回归。浪漫主义时期是近代服装史上重要的阶段。经过了17世纪巴洛克服装样式的流动统一、强有力和跃动;经历了18世纪罗可可样式的纤细和优美,以及富丽堂皇;也经历 了革命时期的简练朴素,浪漫主义时期,一种女性化的着衣方式,一种女性化的风貌统治了人们对服饰的审美。 法国大革命宣告了封建专制统治整体的结束,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是,政治风云的变幻让人们心底弥漫着不安。人们缺乏上进心,反对古典主义,逃避现实,憧憬富有诗意的、空想的境界。人们倾向于主观的情绪和好伤感的精神状态,强调感情的优越。中世纪文化的复活是他们的理想。服饰将人们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1.2浪漫主义风格起源 浪漫主义时期的服装风格虽然相对繁缛,但是与欧洲服装史上古代时期如文艺复兴、罗可可等的风格并不相同,它是一种近代的风格,已经有了少许的现代性。女人的娇柔、男人的脂粉气是人们对这个时代的印象。这是一种用蕾丝和塔夫绸堆砌的魅力方式。很多高级时装设计师浪漫的灵感都来源于此。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除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想象奇特之外还有什么?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自然观的世界观是什么意思。浪漫主义所谓的自然是针对古典主义而言的。他们认为,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英文版

American Romanticism Romantic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hen Americans were constructing their country, they also began to realize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ir European counterparts. They began to hope to see an entirely different literature model which expressed American cultures. Great writers of that period captured on their pages the enthusiasm and the optimism of that dream. Romanticism refers to an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 originating in Europe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and characterized by a heightened interest in nature, emphasis on the individual’s experience of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departure from the attitudes and forms of classicism, and rebellion against established social rules and conventions. The romantic perio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tretches from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It was an age of westward expansion, of the increasing gravity of the slavery question, of an intensification of the spirit of embattled sectionalism in the South, and of a powerful impulse to reform in the North. In literature it was America’s first great creative period, a full flowering of the romantic impulse on American soil. 1.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Although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ir English coun terparts, the American romantic writers reveale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in their works and they grew on the native lands. For examp1e,(1) the American national experience of "pioneering into the west" proved to be a rich source of material for Amer ican writers to draw upon. They celebrated America's landscape with its virgin forests, meadows, groves, endless prairies, streams, and vast oceans. The wilderness came to function almost as a dramatic character that symbolized moral 1aw. (2) The desire for an esca pe from society and a return to nature became a permanent conven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uch a desire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Cooper’s Leather Stocking Tales, in Thoreau's Walden and,later, in Mark Twain’s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3) With the growth of America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merican character types speaking local dialects appeared in poetry and fiction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4)Then the American Puritanism as a cultural heritag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s over American moral values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is the fact that American romantic writers tended more to moralize than their English and European counterparts. (5) Besides, a preoccupation with the Calvinistic view of origina1 sin and the mystery of evil marked the works of Hawthorne, Melville and a host of lesser writers. 2. Representativ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 was the first American storyteller to b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