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说文集读书报告

叔本华论说文集读书报告
叔本华论说文集读书报告

孤独的叔本华

——《叔本华论述文集》读书报告

有人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我说,毋宁说他是孤独主义者。

字里行间,我可以看见他的孤独——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孤独。或许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所以只能学会平淡,学会不计较。正因如此,我深深体会到他的无奈:拒绝人群才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真相。为了探寻世界的本质,天才选择背离人群,而把别人用以寻欢作乐的时间用来思考人生。他是一刻不停地思考,用这种方式来麻痹、掩盖自己的孤独。

一.热爱独处

叔本华曾坦言: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想,因为独处才能提供人的闲暇,即享受人的理智平静的宝贵机会。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诚然,现实中的叔本华并不否定适度地参与某些志同道合者的聚会,但无疑那是以不违背理智能力为前提而言的,对于玩牌等低劣的而有时难以避免的社交娱乐,他是深恶痛绝的。从他笔下的哲学体系来看,叔本华更爱独处。显然我们有理由认为叔本华接纳独处、咀嚼独处、享受独处。

叔本华的孤独并不是令人费解的个例。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极其普遍的规律: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叔本华甚至曾写道:“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真正受到损害的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凡夫俗子难以觉察,而敏感的天才却将其视为一种理性的伤害和痛苦,因为正如叔本华所承认的那样,天才的感受性远比普通人来的强。

“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不会比低级的调笑来得受人们欢迎。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而叔本华拒绝为大众平庸的审美而拉低自己理智的能力,因此,他转而把空暇留给思索,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叔本华不能容忍这些不协调,于是他必然孤独,而且他还批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在这方面,他或许是太过严苛了,眼里连小小一颗沙子也无法容下。

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

绝对的才华给了叔本华背离人群的可能,因为理智的能力已经为他创造了一个缤纷的世界。愚昧者逃离世事是因为无力承担生活的重压,而叔本华是为了寻找一条通向光明的幽径。他把人的群居生活视为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精神取暖,这类似于人们在寒冷的天气拥挤在一起以身体取暖。不过,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热力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与其把世界的本质交给人群稀释,不如自己好好感悟内在涌动的精华。

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叔本华无疑是孤独的,但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热爱独处。“对独处的热爱并不是一种原初的倾向,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虽然在这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但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

二.人生智慧

叔本华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他的身影也是孤独的。

他对大众追求的“幸福”嗤之以鼻。对他而言,幸福和快乐都是转瞬即逝的,唯有痛苦才是真实存在的,追求幸福和快乐是人类自身无法抑制的愚蠢行为。

他追求幸福的方式独具一格。叔本华反对追求外在源源不断的快乐,认为那是日后痛苦的来源。相反,他认为“幸福”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也正是如此,他把人有什么和人在他人评价中的位置看得极轻,而把人格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

“人生幸福的主要因素就在于人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主观因素的影响远比客观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

对金钱的追求就是无限地扩大欲望的缺口。欲望就像一口干枯的井,即使我们已经知道它没有水源,我们还是要继续挖掘它。我们越是饥渴,我们挖得越快,井也越宽越深,但最后我们能感受的除了是口干舌燥,就是令人心酸的枯井。

对身份地位的追求就好比抓着一根直冲九霄云外的绳子往上爬。野心越大,我们爬得就越快,爬着爬着就累了休息一下,却发现自己独自一人悬挂在半空中。我们身心疲惫地恍然大悟,这片天空其实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与期望,这片大地才是我们内心的归属。当我们对某种身份地位有追求时,我们是永远活在别人的眼皮底下,所以永远是最累的。当我们不想再爬了,我们要么慢慢抓着绳子后悔地往下滑,要么纵身一跳摔出个名誉扫地。

所以一切对财富和地位的不必要的追求都会引起额外的痛苦,它所带来的快乐不过是眼前暂时的虚幻。然而我们常常被这虚幻的快乐所欺骗,并以此作为衡量幸福的不二标准。

于叔本华而言,一个人能够获得幸福的程度,已经被内在的人格决定了,是人必然会经过的命运。外在的财富和名誉与人格相比,正如一粒粟米与一片大海,最多只能引起小小的波动。然而世人绝大部份都是他笔下的凡夫俗子,一直不懈地追求外在地财富和名声,将感

官的享受视为真正的幸福。然而一旦这些刺激失去它们振奋人心的效应,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人内心的空虚,因为这快乐就是虚妄的。

叔本华把理智的能力看作获取幸福的决定者,而把世人汲汲的“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视为低级的娱乐和腐蚀心灵的元凶。他无法理解大众,大众也无法理解他。因此他注定是孤独的,而他也不屑于掩饰自己的孤独。于是,他说:

“在这世上,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尽量少与他的同类接触——因为这世上人是无法避免与其同类打交道的,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而否定外在事物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孤独。“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三.人生本质

叔本华之所以被认为是悲观主义者,是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本质,并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它。然而这个真相是那么残酷以至于使人绝望,被人认为悲观。连叔本华自己都承认自己的哲学远不及那些乐天派的哲学受人欢迎,但他也不屑于所谓的“受人欢迎”。因此,我认为叔本华是孤独的。

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痛苦。他说,意志的本质首先就是挣扎。一切事物都经常维系着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意志的本质也就是痛苦。

如果已达到目的为幸福,反之为痛苦,那么意志永远处于痛苦之中,因为一切欲求和挣扎都是由于欠缺和不满足,而欠缺和不满足正是痛苦。而且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欲壑难填,欲望无止境痛苦也无止境。意志愈臻于完美,痛苦也就日益显著,意志愈发达,痛苦也愈烈,因此天才永远都是痛苦的。

欲望不满足会带来痛苦,欲望暂时满足却只能带来无聊。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就像钟摆一样来回的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二者就是人生最后两种成分。因此在叔本华的眼中,人生本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愚昧的人却妄图从中吸取蜜汁。

这就是叔本华,一个孤独的智者。

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

篇一: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 篇二: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 篇三: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 篇四: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读书与思考钟敬文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且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选自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3)试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结尾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4)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5)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6)结合选文,填充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选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卡片类别:文化教育编号:001 题目:作者:出处:内容摘要: no:1 (7)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答案:见详解解析:(1)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2)道理论证(或引证法)。(3)此题无唯一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如:“思考,才能增长学问。”(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找哪句都可以,关键在于说明理由。如:“有些青年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语言方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形象,浅显易懂;思想内容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只读书不思考的危害,从而论证了论点,给人以警示。(5)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要求即可。)(6)题目:《读书与思考》;作者:钟敬文;出处: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题目和作者全对得1分,出处对得1分;内容摘要(主要内容):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7)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唯一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即可。)解析:此题考查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议论文文体知识的理解、语句的仿写与品析、课外知识的积累以及读书方法的整理。(6)(7)两题将读书方法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与老师都是重要的启发。可用:(1)抓中心句法。本文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其标志语为“总而言之”。(2)直接解答法。(3)紧扣特点法。扣住前两句的句式特点,其句式是“思考,才能……”。(4)驾轻就熟法。选择最熟、最有话可说的句子进行品析。(5)(6)(7)直接解答法。提示:

叔本华最经典的名言,叔本华经典语录

叔本华最经典的名言,叔本华经典语录 1、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2、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3、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4、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5、为什么在我们年轻时我们面前的生命之路总是显得无比漫长?因为我们不得不找寻空间塞满我们无限的希望。 6、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7、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 8、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9、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10、时间对善用者亲切。 11、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12、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13、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14、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15、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16、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17、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18、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19、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20、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21、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22、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论语别裁读书报告

论语别裁读书报告 [标签:标题]2016 论语别裁读书报告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一书是由南怀瑾先生的讲课记录整理所得,南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对论语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虽有别于正宗儒者,但《论语》年代久远且内涵丰富,谁又能断言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正确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条理清晰,道理明白,十分易于消化。且南先生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几十年间又孜孜不倦,博闻强记,从不惮学科门槛,追究学问务必求真求知,更本着做学问的精神,尽心思索,并不从善如流。因而读南先生的书竟使我有些庆幸之前不曾在这些学问上下过功夫,因而未曾被各类谬误迷惑太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我是谨慎而听话的,大部分同学也如是,于是老师翻译,我们记录,课堂一片祥和。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前几 1 / 17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标签:标题]2016 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

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记录的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指点。孔子教育学生做学问的目的是希望弟子们能学会领导一个有一千辆马车的地区,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做到做事尽心尽力,对百姓实行适当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当中去体会的,并不是死读书。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坏, 2 / 17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标签:标题]2016 知识渊博与否与他是否有学问无关,做学问的道理是要在做人做事的积累当中慢慢感悟的。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南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宋代儒家学者有着较大的出入。关键的分歧点在对“色”字的认识上,宋儒们认为“色”即女色,“贤贤易色”就是指看到有道德的人马上就抛弃女色。这在南先生看来是对孔子的误解,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对“饮食”和“男女”大欲是持认可态度的,因此

《读书与人生》阅读附答案

读书与人生①书,读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可育德行,可导人生。②谁能用读书来充实自己,谁就会十分聪明;就会站得高,看得开,走得远,行得顺;就更能经历伤痛,承受苦难,获得成功,取得成就;就能更加幸福快乐并活出一种独特的绚丽和精彩。③如果 无聊,请读书。历史会告诉你,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先人会指导你,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大师们会给你讲他们成功的经验;伟人会教你如何制造奇迹:时间会告诉你,它公平地属于每一个人,当有人在悲叹人生苦短时,有的人却成就了永恒。④如果空虚,请读书。至少你可以得到一条人生的格言,懂得有的人之所以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是因为他们从未停止过攀援,即使滑下去后也会从头再来;而有的人一直在谷底徘徊,那是因为他们—跌倒就躺下不愿意起来,苟且度日,得过且过,或者呻吟连连,怨天尤人。 ⑤如果寂寞,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寂寞,并教你怎样就不再寂寞。收藏家从 不寂寞,艺术家从不寂寞,求知者从不寂寞。寂寞的人大多是无所事事的人,是游手好闲的人,是虚度年华的人,是浪费生命的人。⑥如果有闲,请读书。书会告诉你,有的人会用闲暇采集知识,有的人会用这空白来编织平庸。为什么有的人感觉时间非常匮 乏,而有的人却感觉时间多得无法消磨。穹书会让你明白,奇迹虽然来自瞬间,但瞬间却是持之以恒这条线上的一个端点。⑦如果苦闷,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伟人也曾苦闷过,只是他很快就拨开了黑暗,奔向了光明;豪杰也曾迷茫过,只不过他能尽快地冲 出迷茫;英雄也曾卑下过.只不过他没有被卑下拖进泥淖。人世间往往有些事身不由己,但有些事却全在乎自己。每次苦难都是一次淬火,假如你拒绝,一次成钢的机会你又将错过。⑧总之,读书能医愚,能治穷,能励志,能致远;读书能让人聪慧,让人学会怎样交友,怎样为人,怎样谈吐,怎样巧干,怎样活着才有味,怎样才能彰显人生光辉的价值……(文章有删改小题1: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2分小题2:下面链接的材料中,与上文的主要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2分 A.他(孙中山平生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闲读几页书。——朱光潜《谈读书》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培根《谈读书》C.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佚名《理性的阅读》 D.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马南邮《不求甚解》小题3:段④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从段⑥中抄写一个同类写法的句子。(4分小题4:请按照下面这个句式另外写一段话。(内容自选,不照抄上文,50字左右。(5分“如果……,请读书。书会告诉你:……”参考答案:小题1:议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哲学书我一直看的很少,因为觉得全是大白话,道理翻来覆去的说。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觉得貌似什么也没说,因为哲学在逻辑上的论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最后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做判断。 最近马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对叔本华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荐这本书的,正好想看书了,就决定看一看。 这本书内容很少,但是精炼,有深意。对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到没有直接去说,只是围绕着“人”来讲一些道理,讲到了人,幸福、不同层次的需要、别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阶段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议。对“人”从里到外,从以前到现在,从内窥自身到外审整体,从财产、技术到精神、幸福都谈论到了。基于目前的阅历,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两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这句话,咋一看其实就是一句白话,更像是一晚陈年鸡汤。我们或许会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你没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

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们或许会说,你总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这些话我也拿来去安慰过朋友,宽慰过自己,但始终没有说服自己,因为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陷入不自觉的比较、难过、不幸福的感觉中。叔本华的想法是说服了我。他说“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那么他对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现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东西。我并不觉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质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内心深处了想法,才会明白怎样满足自己,怎样提高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以前的我,总是希望事情尽善尽美,多听一些意见,多做一些考虑,多做一些及计划,多尽量避开一些“坑”,甚至想过,我要记录下来,以后告诉我的孩子,怎样去避免掉这些。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万一我的孩子不愿意听我的,执意为之,我是要坚持,还是要放下。现在,我想我会放手,我会给孩子建议,让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体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题而是多选题,但是最终判断在他,

《读书温暖人生》阅读答案

读书温暖人生(1)书是温暖的,有灵性的,活生生的存在。只有透过那一张张印满了文字的纸张,看到了站在纸张后面的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容,听到了那一个个面容所发出的——或温暖,或严厉,或多愁善感,或慷慨激昂的——声音,我们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书。(2)只有真正理解了书,你才会热爱书。真正爱书的人,才真正领会读书的意义。(3)读书是一种对话与交往。你如果坐拥书城,那就是拥有了一大批随时准备接受你访问的重要人物。他们是作家,诗人,思想家,科学家,各种各样的古今名流。所有这些人,你都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你走近他们的思想,可以赞同与欣赏,也可不以为然,或者批评与反诘。你走进他们的情感之流,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流动起来,在这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对话中,你得到了很多收获:你会让自己的知识与情感丰富起来,让自己的思想充实起来,你将获得生活的自信与行动的力量。(4)读书是一种超越。当你沉浸在阅读之中,当你实现了与那么多古圣先贤与异域他乡的伟大人物对话之时,你就是在超越你自己的生命。你在精神上超越了生命的有限性,你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这令人沉醉的时刻,你让自己的生命飞翔起来,你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无限广阔,你心通四海,意接八荒,穿越灵魂,洞烛幽冥,你体验了生命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有限境域。(5)读书是一种挑战、搏斗与探求。人的一生,应该是与自己的无知进行搏斗的一生。读书,是与无知的搏斗,是对黑暗的挑战,是对光明的探求。每一本有价值的书,都会带给我们一片新的光明。每一次有价值的阅读,都会使黑暗悄悄退却。(6)当然,对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读书首先是一种学习。但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探求,就是挑战,就是搏斗,就是超越;就是不断地丰富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我们不仅应该从优秀的书籍中获得知识的力量,还应该从中获得道德的力量。对于人生来说,这种道德的力量往往是比知识的力量更为重要的东西。 (7)更重要的是,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在春雨淅淅的夜晚,还是在雪花轻轻飘散的假日;是在聚精会神的课堂上,还是在行迹匆匆的旅途中;当你拿起一本书,忘情地翻开那散发着墨香的书页时,你不会感到一种生活的温馨悠然而至吗?(8)热爱读书的人,常常也是最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读书会使人更深切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9)当你感受到生活的诗意的时候,你得到的是散发着清香的幸福时光。这是多少拥有无数金钱珠宝的人,都无法得到的东西。读书是一生的事。而会读书的人,是幸福的。但是,读书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只有学会阅读,学会读书,才能实现对话与交往,实现超越与寻求,才能使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10、第(3)(4)(5)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读书可以温暖人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第(3)段从多个角度突出读书是一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对话”,以下哪项不属于文中所写的内容?()(3分)A.随时对话B.对话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古今名流。C.对古今名流的思想可以有不同的态度。D.用直接的情感思想驾驭作者的情感。12、请简要阐述第(6)段的论证思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0.读书是一种对话与交往;读书是一种超越;读书是一种挑战、搏斗与探求。(3分,每点1分)11.D(3分)12 .首先提出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观点(1分),接着道理分析学习是什么(1分),最后提出要求(得出结论),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一点感受: 1. 对待健康: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保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和地位所不能替代大”。 那么看看哲学家给出的健康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行为、烦心和剧烈的情绪动荡、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勤洗冷水澡;节制饮食等。看来跟门口乘凉的大叔大妈给出的建议一样啊,果不然贴近咱老百姓。 大叔的生活确实极有规律:早上7点到8点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喝上一杯咖啡。然后埋头写作一直到中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人打扰。之后吹笛半个小时娱乐,午饭后阅读到4点,然后不管天阴下雨,铁定出门快速散步,身后跟着他的卷毛狗“小叔本华”。晚上准时去图书馆,之后去剧院或音乐会。晚上9到10点回家,躺在床上看古印度的《吠陀》几页后睡觉。当然他活了72岁,也不算很长寿。 即使哲学家们不说,我们也知道健康的重要,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需要时时提醒注意健康,建议爱坛也开设“健康养生”栏目,督促大家保健。 2. 对待物质财富:物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它还会打扰我们悠闲自由的生活。 大叔说:“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情毫无感知”。 3. 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它会导致虚荣和奢侈。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和恐惧也与此相关。 “几乎所以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为什么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由于“人们头脑里面的见解和认识,绝大部分往往是黑白颠倒和虚假荒唐的,这些见解不值得我们重视”。只要抛弃对名誉的最求,我们的生活才会宁静,就像隐居的人一样,他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4. 对待生活:大叔认为生活是痛苦的而非幸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幸福是带有否定意义的、暂时的,而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永恒的。 “我们不要把目光盯着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是尽可能地注意逃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活下来;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通过数年来的研究分析,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经典之作。下面,的小编整理了《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三篇,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愿大家喜欢!!!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一】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 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好读书阅读答案-好读书与读好书阅读答案

好读书阅读答案 好读书 ①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②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 ③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囫囵吞枣。()看了,()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和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④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

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⑤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⑥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1、将下列词语填入第②自然段中。(文学书科学书哲学书历史书) 2、在文中第③自然段的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 3、参照括号里的提示,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成语。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乐此不疲:____________ 潜移默化:____________ 5、相传蜀汉大将军关羽写过《戒子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了短文后,再想想这句话中的三个分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1)“读书好”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2)“好读书”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好书”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阅读第⑤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仿照这样的写法,接下去再写一句。 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家长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学习,你该怎样和他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哲学书我一直看的很少,因为觉得全是大白话,道理翻来覆去的说。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觉得貌似什么也没说,因为哲学在逻辑上的论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最后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做判断。 最近马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对叔本华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荐这本书的,正好想看书了,就决定看一看。 这本书内容很少,但是精炼,有深意。对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到没有直接去说,只是围绕着“人”来讲一些道理,讲到了人,幸福、不同层次的需要、别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阶段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议。对“人”从里到外,从以前到现在,从内窥自身到外审整体,从财产、技术到精神、幸福都谈论到了。基于目前的阅历,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两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这句话,咋一看其实就是一句白话,更像是一晚陈年

鸡汤。我们或许会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你没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们或许会说,你总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这些话我也拿来去安慰过朋友,宽慰过自己,但始终没有说服自己,因为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陷入不自觉的比较、难过、不幸福的感觉中。叔本华的想法是说服了我。他说“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那么他对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现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东西。我并不觉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质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内心深处了想法,才会明白怎样满足自己,怎样提高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以前的我,总是希望事情尽善尽美,多听一些意见,多做一些考虑,多做一些及计划,多尽量避开一些“坑”,甚至想过,我要记录下来,以后告诉我的孩子,怎样去避免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董诗抡“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

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 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

读书与书架 阅读答案

读书与书架阅读答案 读书与书架 闲暇的时候,坐在清寂的林荫下翻看一本曾经熟悉的书,脑海里会跳出来一些精妙的片段,心里就会有一种别样的回味。这就是读书已经入心入脑了。读书的时候,思绪就会随着文字走进一段记忆,走进一段段泛黄的往昔。这就是书籍的作用,这就是书籍的力量。 浮躁的心态不适用于读书,读书需要心平气静,需要环境幽静,否则,文字入眼不入心。读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看大意,囫囵吞枣地看故事消遣磨时间。一种是细细品味,去字里行间寻找文章的构思,寻找文外的寓意。这就是读书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和目的。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读书方式都是一种知识的积累,都值得提倡。 读书还以另一种形态存在过。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的读书,在那种社会,读书基本上都是自学为主,悬梁刺股,萤窗映雪的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勤读,最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学而优则仕。 如果想到曾经读的一本书,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一本方方正正的前有封面后有封底的书籍。或简装淡雅,或精美线装。同时还会想到书中什么页面有什么精彩的片段,有什么值得记住的警句。如果是你自己家里的书,你还会想到那些书本存放的书架的什么地方。这样,读书就与书架相关连了。 书与书架,都是我们学习所用的工具。书籍的作用能让我们了解过去,展望未来。读了一本好书,能把我们所秉持的人生观点重新归纳优化,改变我们对人生的宽度和厚度的认识。通过阅读可以使我们神交四海历千古,思畅宏观入微观。与哲人雄辨,与圣贤对话。在白纸黑字间窥探浩瀚的文化深空,塑造我们的灵魂世界。书籍被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书架也可以比作人类进步的孵化器。书架的功能在于把我们平时不经意零落的书籍归拢分类,便于我们随时取用阅读。 如果你喜欢读书,那就要添置一副书架把自己平时看的书籍存放在书架上,这样绝对不是附会风雅。在一般的普通的家庭里,书架的作用并不只有存放书籍的作用。书架是可以作为一种家庭的装饰存在的,它可以取代人们家庭里那些不怎么雅观的陈设,给人一种勤奋勤学的有文化品位的好印象。有客人来家,看到有这么多书籍摆在书架上。可以给客人提供消磨时间工具,也可以使不那么熟悉的客人找到跟你共鸣的话题。让人觉得你的家有一些清新的文化氛围,显得不那么俗气。 在这个以网络传媒为主体的时代,书籍与书架已经被电子传媒占据了它原来应有的位置,读书的人已经变得寥寥无几了。如果我们自己不读书,不做读书的倡导者,又不想在家庭里放上一副堆满书籍的书架给年轻人提供读书的机会。那么我们年轻的朋友们就会日日夜夜的趴在电脑上打游戏,看网上的一些不伦不类娱乐的作品和所谓的八卦新闻。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市场就会被游戏和娱乐占领,今天张三在电子书里写一篇八卦新闻,明天李四写一个调侃的笑话,后天就换成了王麻子写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的剧情了。当然,这些东西也许还是文化的一部分。可是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沉湎,如果年轻人总是沉湎在这样的氛围里,就没有心思去读那些值得一读的有营养的书籍了。 书与书架,是我们的文化得以存在和留转的媒介。读一点书,明一些理。悟一些法则,懂一些世事人情。要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心态。多读书,读好书,人生与追求就会因读书而有依据。 在过去的岁月里,读书与书架伴随着我们度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不必凿壁借光,不必囊萤映雪。就只须找时间挤时间读一读,日积月累地坚持,就能够成为博览群书世事洞

叔本华经典语录

叔本华经典语录 叔本华经典语录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或是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语录吧,语录是对某些事理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言论的实录或摘录。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语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叔本华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分享。 叔本华经典语录1 1、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2、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3、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4、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5、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6、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7、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8、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9、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10、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11、疲劳象疼痛一样,它的位置在大脑;与大脑不联结的肌肉(如心脏)决不会疲劳。 12、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13、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14、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15、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16、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17、天才不受意志的支配,只面向美的欣赏,一切美所给予的欢悦,艺术所提供的安慰,使他完全忘却生活的烦恼。天才乐于孤独寂寞,一个人热衷于社交的程度恰正相当于他在理智上贫乏和庸俗的程度。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 【篇一:《论语》读书笔记】 附录:《论语》读书笔记上 自从2006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 众多朋友的支持。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 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内容,但是这段时间 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于是,就 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 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可以了。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 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使我们有了一个 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间宇宙观一起退到历史背景中 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维 之路。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 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但是,通过前面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 们发现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 因此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 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可以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 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 必要在此处重提。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 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 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 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 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

《读书与快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书与快乐 常小仙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其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考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件,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通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一篇新文幸,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1、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叔本华 2、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叔本华 3、某种程度的艰难和困扰,这对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这好像船要直行而必须有压舱物一样。——叔本华 4、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叔本华 5、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叔本华 6、好心善意,仁爱和慷慨等等替别人做的事永远只是减轻那些人的痛苦而已,从而可知能够推动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布施,永远只是对于别人的痛苦的认识。——叔本华 7、贪欲之产生,基于—个原则,就是认为一切快乐在效用上只是消极性,而包含一连串快乐的幸福则是幻想;相反的,痛苦却是积极性的,也是极端真实的。——叔本华 8、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叔本华

9、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局,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叔本华 10、时间对善用者亲切。——叔本华 11、我们自己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叔本华 12、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13、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叔本华 14、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叔本华 15、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叔本华 16、我们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质上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所以我们也无须为不公平而抱怨。——叔本华 17、如果有一巨大的不幸,平日我们只要一想到它就会战栗,现在果然真的发生了,我们这时的情绪,整个说起来,只要忍过了第一阵创痛,以后也就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了。——叔本华 18、一切欲求作为欲求说,都是从缺陷,也即是从痛苦中产生的。——叔本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