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骨折和跖趾关节脱位

跖骨骨折和跖趾关节脱位
跖骨骨折和跖趾关节脱位

分析:

1、跖趾关节脱位一般复位比较容易,除非是第一跖趾关节。

临床摸爬滚打多年,2-5跖趾关节脱位复位失败的病例没有经历过。

单就本例第3、4跖趾关节脱位而言,手法复位是没有问题的。

2、跖骨骨折复位一般可以获得效果满意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颈部,一种是基底部,

跖骨干中部复位满意的几乎很少见,难度也很大,跖骨间距离过紧,无法使用分骨垫。

所以跖骨干骨折分离的病例不建议盲目手法复位,有些还用C臂透视,有点吃饱撑着的嫌疑。

3、强调复位后夹板固定,

石膏固定只限于位置良好的跖骨骨折,不需断端加压,只需防止移位,

因为即使是管型石膏,加压过紧会造成压迫性溃疡,压迫不紧,肿胀消退后再难维持复位。

夹板通过自身的弹性,以及纸垫的局部加压,可以有效维持复位的效果。

4、本例为第二跖骨颈骨折,类似于掌骨颈骨折,近端向背侧移位,远端由于趾伸肌腱间联合的存在,一三跖骨远端没有骨折,所以相对稳定,

那么复位的重点就在于骨折近端背侧移位,持续牵引第二趾30秒,近端用拇指下压,远端提拉反折向上,放置纸垫,夹板用布胶缠绕,再用绷带捆扎,

复查X线,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外敷中药。

5、夹板固定4-6周,6周后可放心下地负重锻炼。

浅谈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过程 1、肉芽组织修复期——骨折部血肿机化,毛细血管侵入,血肿逐渐演变成肉芽组织,此期需伤后2—3周完成。临床上骨折部位仍有肿、痛,骨折端仍存在有一定弹性的成角活动,X线有少量膜内骨化影。 2、骨痂形成期——骨外膜的膜内骨化及骨内膜的膜内骨化过程,骨折两端骨化部分逐渐接近并会合,同时骨折部位血肿,经肉芽组织过程形成软骨也开始骨化,此期为伤后6—10周。临床上骨折局部无水肿、无压痛、无异常活动。X线膜内骨化部分两端会合,软骨骨化也连成一体,骨痂呈梭形,但骨折线可见,此期已达临床愈合。 3、骨折愈合期——骨痂范围与密度逐渐增加。骨痂内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排列趋于规则。骨痂与骨质界线不清,骨折线消失。但髓腔被骨痂封闭。此期为伤后8—12周。临床上此期骨折愈合很牢固,患肢可以开始使用。 4、塑型期——骨结构按照力学原则重新改造,多余骨痂被吸收,髓腔可重新开放。骨折痕迹基本消失。一般需伤后1—2年。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高度发达,已使骨折成为一种常见病,也是引起肢体残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骨折的病人往往重视复位的成功与否,医生往往注意固定是否稳定,而骨折治疗的第三个原则即功能训练则常常被忽视。当然复位和固定是肢体恢复功能的前提,但骨折后的康复治疗则是肢体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复的保证。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万无一失的方法能够保证骨折一定愈合。骨折愈合不良分为三种情况,即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 骨折延迟愈合 延迟愈合亦称慢连接,是指骨折愈合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愈合过程延长。 ?临床表现主要为骨折局部水肿、疼痛、压痛的持续存在。X 线片显示骨痂出现晚而稀少,骨折线仍清晰存在,长期不能连接,但骨折端无硬化或髓腔封闭现象。

骨折愈合过程及标准

愈合过程: (1)血肿机化期:骨折以后,骨膜、骨质和骨髓等组织损伤或断裂,同时损伤了骨骼周围的小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伤后4-5小时,骨折部位血液开始凝固,形成含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血肿的刺激使骨折部位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等再生,并从骨折两端同时向血肿内生长,犹如树根在土壤内生长一样。这些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吞噬细胞从各个方向侵入血凝块和坏死组织,并分裂繁殖,最后积血清除,形成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再一步转华纤维组织,将两个骨折端连接在一起形成纤维愈合。这个过程叫血肿机化期,这一时期约2-3周完成。 (2)骨痂形成期:在骨的表面有一层骨膜,它对骨的再生和生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骨折后1周,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开始大量分裂增生,形成新生骨,并从骨折两端沿着血肿机化后变成纤维组织,最后两端连接一起,将纤维组织变成骨组织。这一阶段大约在骨折后1周开始,4-6周完成。此时断裂的骨头被新生骨组织连接在一起,虽不会移位,但仍不能持重,否则容易发生成角变形。 (3)骨性愈合期:骨痂内的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骨折间隙的桥梁骨痂完全骨化,这就是愈合期。约在骨折后8-12周,X线片上显示骨折线消失,骨闸密度增加,髓腔为骨痂所充填,骨痂与皮质的界限已不清。此时骨折端之间已形成骨连接,外力作用时骨折部不再变形,故够负重活动。

(4)塑形期:骨折的愈合过程中和愈合中的一定时期内,都通过成骨和破骨过程进行塑形。最后在形态和结构上恢复或接近和恢复到和正常骨一样。至此,骨折愈合过程就完全结束了。 愈合标准: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只能平局1公斤重物达一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步步行三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提示:如果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没有变形,那么观察的第一天就是临床愈合日期。以上是临床的骨折愈合标准,但要确认骨折是否愈合,尽量不要自测,以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附:

手外伤的处理原则

手外伤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术后,除非特殊需要,不可把手指固定在伸直或过于屈曲的位置上,而应固定在手的功能位,即拇指中度外展、微屈、对指,其他四指稍屈曲,呈半握拳状。这样,即使日后有的关节发生强直,其强直的角度是功能位,再加上其他关节的代偿作用,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功能。 手是重要的劳动器官,受伤的机会较多,伤后若能及时正确处理,就能在最大限度内保存手的功能。否则,就会造成不应有的痛苦和功能残缺。手外伤的性质和程度不一。皮肤擦伤后,主要是防治感染。指关节扭伤后,可用短期制动和热敷等方法。 其他开放性损伤和较重的闭合性损伤,大多需要按下述原则处理。 1.早期清创是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措施。应尽量争取时间,越早越好, 一般不应迟于伤后8小时,清洗和修整伤口,除去污垢和异物,切除严重挫灭而失去活力的组织。但要尽量保留有活力的组织,特别是要保留拇、食、中指的长度,保留手指工作面的皮肤和手掌宽度。初期外科处理要尽量做到完善,不给后期处理造成困难或遗留不应有的后遗症。 2.清创时如需延长切口,应根据手的解剖特点和考虑功能,不可损伤重要组织或 遗留妨碍功能的瘢痕。手掌的伤口应沿皱纹方向;手指的伤口应在侧方延长,不应在指腹。 3.手外伤有骨折或关节脱位者,应首先进行整复和固定。整复后如骨关节比较稳 定,清创缝合后可按闭合性损伤处理,用纸壳或小铝片等固定3~4周。无骨折脱位的手指勿予固定,以便早期活动。不稳定的掌、指骨开放骨折可用克氏针固定。 4.肌腱与神经的损伤,是影响手功能的重要因素。比较清洁整齐的切断伤,应争 取及时缝合。但要仔细加以识别,绝不可误将肌腱断端和神经断端互相缝合。在伤情复杂和污染严重的伤口内,有肌腱、神经缺损者不宜作早期缝合,因长发生部分组织坏死和较严重污染。可先用黑线将断端做标记固定,待以后修复。 5.早期缝合皮肤。消灭创面,是手外伤初期处理的关键,也是预防和减轻感染的 重要措施。闭合创口的方法是由创面的情况所决定的。根据有无皮肤缺损、缺损的范围和深度不同,可选择采用直接缝合、游离植皮、局部皮瓣或皮管成形等。 6.术后,除非特殊需要,不可把手指固定在伸直或过于屈曲的位置上,而应固定 在手的功能位,即拇指中度外展、微屈、对指,其他四指稍屈曲,呈半握拳状。这样,即使日后有的关节发生强直,其强直的角度是功能位,再加上其他关节的代偿作用,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功能。

跖骨头下痛性胼胝治疗策略精品

【关键字】活动、方案、情况、方法、问题、有效、务必、密切、主动、充分、平衡、透明、持续、保持、了解、研究、位置、稳定、力量、根本、基础、方式、水平、最大限度、关系、形成、保证、指导、调整、方向、促进、适应、实施、减轻 跖骨头下痛性胼胝治疗策略 温建民孙卫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北京100102 跖骨头下痛性胼胝是足踝外科常见的一种前足疾病,主要是前足畸形所致的一种继发病 变,常发生于拇外翻患者及类风湿足等患者中,一般与外伤无明显关系。此外,拇外翻术后 也常常继发转移性跖骨头下痛性胼胝。往往合并出现跖趾关节脱位、跖骨头坏死(Friberg 病)、锤状趾、爪形趾畸形等,这些继发疾病及症状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临床以第2 跖骨头下疼痛最为常见,其次是第3跖骨头,第4、5跖跖骨头下痛性胼胝者偶见,常为类风湿 性关节炎患者。 一、病因 (1)第一跖骨过分短缩。(2)足横弓的塌陷。(3)鞋袜因素。(4)跖骨头下的脂肪垫萎 缩或移位。(5)骨折或骨坏死。(6)跖趾关节病变。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跖骨头下痛性胼胝临床表现主要为病变跖骨头下胼胝形成,行走疼痛,压痛,可触及塌 陷的跖骨头。 跖趾关节脱位者有跖趾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压痛,可触及向背侧脱位的近节趾骨,轻 度脱位者轻拉跖屈足趾可复位,重度脱位患者可见合并锤状趾畸形,跖趾关节背伸固定,僵 硬,趾长伸肌腱挛缩紧张。常可见较重的拇外翻畸形,跖骨头下及近侧趾间关节背面受到压 迫、摩擦而形成胼胝体,这些病变可造成局部疼痛,行走困难。足部X线可见正位片跖趾关 节间隙消失或近节趾骨基底部与跖骨头部分重叠,足趾可向内或外偏斜。侧位片可见跖趾关 节背伸,近节趾骨脱位于跖骨头背侧,还可见到近端趾间关节屈曲等锤状趾表现。 跖骨头坏死者有前足负重跖趾关节区疼痛,碰击后加重,间歇性跛行,第2跖骨头背侧 肿胀。压痛、跖趾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伸展受限。晚期可出现僵直、变形等。X线片特征 包括:早期跖骨头形态保持完整或变扁,跖骨头密度不均匀,可见骨密度增高区及小囊样低 密度区或囊状透明带形成,跖趾关节间隙正常或增宽;晚期跖骨头密度增高,跖骨头表面碎 裂变扁,甚至凹陷呈杯口状,跖骨颈粗短,跖趾关节面唇样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关节 间隙内可见游离体,邻近骨干皮质增厚。 三、跖趾关节脱位的分度

外科学:常见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doc

外科学:常见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 内科学:肺心病和一周回顾:临床学科8.22 ~8.26 。在公众号主页面回复「课程」即可参与领取抵价券优惠报名学 习,还可下载视频和讲义。精讲班还包含考前干货背诵、横向 知识点串讲、 VIP 群实时答疑和直播答疑等多项精品内容, 还可免费获赠西综题库专业版和讲课讲义。 加入 VIP 群可以直接向阿源老师和天天师兄提问,更快、 更好的解答心中疑惑。 昨日思考题 思考题(一):对于急性肾炎来说常有链球菌感染,感染的 严重程度与肾小球病变的轻重一致是否正确? 答案:不正确。链球菌感染后引起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这只是肾小球肾炎的始发因素,其对肾小球并无直接损伤作 用,而是由激活或释放的介质来发挥对肾小球的损伤。 思考题(二):哪些肾病综合症在初次治疗时可以单用糖皮 质激素而无需联合免疫抑制剂? 答案:脂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病在初 治时单用激素即可。 2011年第88 题外科学 A 型题 下列关于股骨颈骨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老年股骨颈骨折 不易发生缺血坏死 B. 头下型骨折易出现缺血坏死 C. 基底

型骨折不易出现缺血坏死 D. 缺血坏死可发生在骨折数年后 题目解析 股骨颈骨折按骨折线部位分为股骨头下骨折、经股骨颈骨折 和股骨颈基底骨折。由于股骨头和股骨颈被髋关节的关节囊 包绕,被包绕部位无骨膜,一旦损伤易出现明显的供血不足, 所以股骨头下骨折和经股骨颈骨折已发生缺血坏死,而基底 型血供相对丰富,骨折易愈合。所以, A 错。 本题可参考《外科学》人卫8 版教材P676 。 本题答案 A 考点讲解 【2017 年大纲外科学(五)骨科 2. 运动系统损伤( 5)常见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的解剖概要、病因、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本题的音频讲解请点击这里哦 一、锁骨骨折 1.解剖概要 锁骨是上肢与躯干的连接和支撑装置,呈S 形。远端1/3 为扁平状凸向背侧,最远端与肩峰形成肩锁关节。近端1/3 为菱形凸向腹侧,其近端与胸骨柄形成胸锁关节。 2.病因 (1)间接暴力 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由于侧方摔倒,肩部着地,力传导至

骨折愈合的标准及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标准及愈合过程 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的骨科疾病,骨折的愈合是一个“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骨折的愈合过程一般分为炎症反应期、修复期和缩型期三个阶段。骨折的分期只是将整个愈合过程的组织学特征做了几种的反映,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三个分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骨折的愈合标准也是比较严格的,包括临床愈合标准和骨性愈合标准。掌握这些标准有利于确定外固定的时间、练功计划和辨证用药。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 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只能平局1公斤重物达一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步步行三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提示:如果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没有变形,那么观察的第一天就是临床愈合日期。以上是临床的骨折愈合标准,但要确认骨折是否愈合,尽量不要自测,以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附: 成人常见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参考表 骨折愈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 骨的再生能力很强,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外伤性骨折,一般在3~4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可完全愈合。骨外、内膜中骨母细胞的增生和产生新生骨质是骨折愈合的基础。骨折后经血肿形成、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过程而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正常。 一、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fracture healing)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血肿形成 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fat “cyst”)。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

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从组织学及生理学的变化来分,可分三期: 1.血肿机化期: 也称为炎症期.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及邻近软组织的血管破裂出 血,在骨折部形成血肿,血肿于伤后6-8小时开始凝结成血块.坏死物的刺激可引起局部创伤性炎症反应,局部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能吞噬坏死细胞和残渣,还出现破骨细胞,对段端坏死部分进行吸收,为骨折修复创造条件,来自骨膜外、骨髓和周围软组织的新生血管周围有大量间充质干细胞进入血肿内,以松散的纤维蛋白和破碎的胶原纤维为支架,并分化为成纤维细胞.随血肿内红细胞被破坏,纤维蛋白渗出,血肿被逐渐被机化,演变为血管纤维性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成熟的Ⅰ型胶原纤丝,少数为Ⅱ型.胶原纤维包围骨折断端形成纤维性骨痂,初步将骨折断端连在一起.此过程在骨折后约2-3周完成.胶原纤丝还可发生钙盐沉积,最终形成骨组织. 在炎症阶段,前列腺素释放明显增加.前列腺素是重要炎症介质,也是强有力骨吸收刺激剂.前列腺素还能刺激血管及成骨细胞增殖.前列腺素的合成通过两种方法可进行抑制,其一是皮质类固醇,可从磷脂的储存中抑制脂肪酸前体的释放;另一种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可抑制脂肪酸前体酶转变为活性酶. 2. 原始骨痂形成期也称为软骨痂期。在临床上相当于出现纤维或软骨组织 愈合的时间,组织学上以毛细血管长入骨痂和出现软骨母细胞为特征.骨折间隙细胞和血管均增多.在骨折后早期,邻近骨折端的骨外膜开始增厚,生发层的成骨细胞增殖,随新生血管伸入,在骨膜下出现膜内化骨.在骨膜掀起部分,由于生发层离开骨表面,虽然间质细胞增殖较快,但新生血管生长较慢,分化为成软骨细胞.在髓腔内膜侧也产生新骨.在骨折断端之间,由血肿机化形成的纤维组织大部分转变成软骨.软骨细胞经过增殖、肥大、变性坏死和钙化机制蜕变,以后由骨膜及髓腔内的大量毛细血管和成骨细胞侵入,在钙化软骨的的残基上沉积新骨,即软骨内骨化.在骨折修复早期,还可出现纤维软骨性骨痂,含大量成纤维细胞和一部分软骨细胞,这种骨痂一旦获得较好的血供,也可逐渐转化为骨性骨痂. 成纤维细胞为钙化机制所包围,其命运可通过两种方式演变:(1)成纤维细胞蜕变、死亡、破裂、消失,其遗留空隙为钙化机制充填,形成骨组织.(2)钙球及钙化胶原纤维形成骨陷窝,其内成纤维细胞不退变,演变为骨细胞.它与由成骨细胞转化的骨细胞有所不同,其胞核呈不规则椭圆形和长方形,少有溶酶体;多单独存在,以纤丝分隔,可两个或多个位于一个陷窝内. 通过上述不同骨化过程,包绕于骨折外侧的来自骨膜的的膜内骨化和部分软骨内骨化的新生骨形成外骨痂,它可分为三层:贴近骨干的是由成骨细胞产生的骨性骨痂,远离表面的是由成软骨细胞产生的软骨性骨痂,最外层则是由骨膜生发层增殖的骨祖细胞.在髓腔内来自骨内膜的膜内骨化和软骨内骨化的新生骨形成内骨痂.随着血肿的机化,原来沿血肿外围的纤维组织经软骨而骨化,从骨折断端近、远侧相互接近而会合,并与内、外骨痂相连,形成桥梁骨痂,说明原始骨痂已完全形成.断端重复微动对软骨痂形成是重要力学刺激,软骨痂期历时6-10周,临床上肿胀及疼痛明显减轻,断端活动消失.软骨痂将为硬骨痂提供力学支架,此期为活跃细胞分裂和代谢过程.多细胞性组织超过新生血管供应的氧. 骨痂改造塑形期也称硬骨痂期. 软骨痂进一步骨化转变为初级松质骨和

锤状趾、槌状趾和爪形趾介绍

锤状趾、槌状趾和爪形趾是2~4趾常见畸形。锤状趾是指患趾的跖趾关节(MPJ)中立位或背伸,近趾间关节(PIPJ)屈曲,远趾间关节(DIPJ)中立位或背伸(图21-10(1))。槌状趾是指患趾的跖趾关节中立位, 近趾间关节中立位, 远趾间关节屈曲(图21-10(2))。爪形趾是指患趾的跖趾关节背伸,远、近趾间关节均屈曲(图21-10(3))。北京同仁医院骨科张建中 引起锤状趾、槌状趾和爪形趾的常见病因有:1,穿不合适鞋。2,趾过长。3,邻趾畸形的挤压,如拇外翻挤压第2趾。4,创伤后:肌腱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5,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6,神经肌肉疾病:脑瘫,小儿麻痹后遗症。7,高弓足,扁平足,踝关节下垂。8,遗传因素。 患者发生这类足趾畸形后,由于趾间关节的屈曲,趾末端触地引起痛性胼胝,近趾间关节的屈曲,使该关节背侧和鞋面摩擦,也会引起痛性胼胝。由于跖趾关节的背伸,近节趾骨基底对跖骨头背侧挤压,可引起3种后果1,跖骨头背侧软骨损伤,以后造成跖骨头缺血坏死,甚至形成骨性关节炎。2,跖骨头下沉,引起跖骨头跖侧形成痛性胼胝。3,跖趾关节脱位。 根据畸形的发生不同,可将其分为1,先天性2,获得性。根据畸形是否能被动纠正分为1,松弛性,畸形可以完全被动纠正2,半僵硬性,畸形可以部分被动纠正。3,僵硬性,畸形不能被动纠正。根据畸形的程度不同,可分为, 1,轻度:MPJ和IPJ关节无固定的挛缩,足负重后畸形加重。2,中度:PIPJ有固定挛缩,MPJ无过伸畸形。3,重度:PIPJ 有固定挛缩,MPJ有固定的过伸畸形。 治疗 1,非手术治疗清理过度角化皮肤,足垫,穿宽松鞋。 2,手术治疗 屈曲畸形,一般可行关节成形术或关节融合术。对于跖趾关节背伸畸形,治疗较复杂。首先需要切除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松解侧副韧带和跖板,如果跖骨不手术短缩或跖趾关节明显脱位短缩,需要延长伸肌腱。但由于第2跖骨常常较长、跖骨头背侧软骨的损伤及跖趾关节脱位,需要形跖骨头颈部的截骨或跖骨干的截骨,以短缩和抬高跖骨头。如仍不能纠正跖趾关节背侧畸形,可将屈趾长肌腱从远节趾骨基底切断,将其纵形劈开,移位固定于近节趾骨基底背侧。 锤状趾、槌状趾和爪形趾是2~4趾常见畸形。锤状趾是指患趾的跖趾关节(MPJ)中立位或背伸,近趾间关节(PIPJ)屈曲,远趾间关节(DIPJ)中立位或背伸。槌状趾是指患趾的跖趾关节中立位, 近趾间关节中立位, 远趾间关节屈曲。爪形趾是指患趾的跖趾关节背

骨折愈合过程及愈合时间表)

骨折愈合过程及愈合时间表 常见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参考表 骨折愈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 骨的再生能力很强,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外伤性骨折,一般在3~4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可完全愈合。骨外、内膜中骨母细胞的增生和产生新生骨质是骨折愈合的基础。骨折后经血肿形成、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过程而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正常。 一、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fracture healing)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血肿形成 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fat “cyst”)。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为骨陷窝内的骨细胞消失而变为空穴。如果骨坏死范围不大,可被破骨细胞吸收,有时死骨可脱落、游离而形成死骨片。 (二)纤维性骨痂形成 大约在骨折后的2~3天,从骨内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开始机化。这些纤维母细胞实质上多数是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的前身。上述增生的组织逐渐弥合,填充并桥接了骨折的断端,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provisional callus)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约经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部分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而少见于骨髓内骨痂区,

骨折愈合过程及标准精选文档

骨折愈合过程及标准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愈合过程: (1)血肿机化期:骨折以后,骨膜、骨质和骨髓等组织损伤或断裂,同时损伤了骨骼周围的小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伤后4-5小时,骨折部位开始凝固,形成含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血肿的刺激使骨折部位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等再生,并从骨折两端同时向血肿内生长,犹如树根在土壤内生长一样。这些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从各个方向侵入血凝块和坏死组织,并分裂繁殖,最后积血清除,形成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再一步转华纤维组织,将两个骨折端连接在一起形成纤维愈合。这个过程叫血肿机化期,这一时期约2-3周完成。 (2)骨痂形成期:在骨的表面有一层骨膜,它对骨的再生和生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骨折后1周,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开始大分裂增生,形成新生骨,并从骨折两端沿着血肿机化后变成纤维组织,最后两端连接一起,将纤维组织变成骨组织。这一阶段大约在骨折后1周开始,4-6周完成。此时断裂的骨头被新生骨组织连接在一起,虽不会移位,但仍不能持重,否则容易发生成角变形。 (3)骨性愈合期:骨痂内的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骨折间隙的桥梁骨痂完全骨化,这就是愈合期。约在骨折后8-12周,X线片上显示骨折线消失,骨闸密度增加,髓腔为骨痂所充填,骨痂与皮质的界限已不清。此时骨折端之间已形成骨连接,外力作用时骨折部不再变形,故够负重活动。

(4)塑形期:骨折的愈合过程中和愈合中的一定时期内,都通过成骨和破骨过程进行塑形。最后在形态和结构上恢复或接近和恢复到和正常骨一样。至此,骨折愈合过程就完全结束了。 愈合标准: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只能平局1公斤重物达一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步步行三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提示:如果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没有变形,那么观察的第一天就是临床愈合日期。以上是临床的骨折愈合标准,但要确认骨折是否愈合,尽量不要自测,以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附:

常用骨科鉴别诊断--关节

常用骨科鉴别诊断(关节) 1 骨关节炎 (1) 类风湿关节炎:女性多于男性,受累关节疼痛剧烈,晨僵明显,好发于四肢小关节,常呈对称性肿胀。活动期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多为阳性,X 线片常可见骨质疏松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 (2) 风湿性关节炎:有链球菌感染史,并常于再次感染链球菌后复发,疼痛呈游走性,活动期血沉增快,抗链“O'阳性。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3) 膝关节非特异性滑膜炎: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膝关节腔积液,浮髌试验阳性。膝关节肿胀程度与该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程度不一致,关节肿胀很严重,但关节疼痛却较轻,常表现为闷胀感。X 线片仅表现软组织肿胀。 (4) 强直性脊柱炎:多发生于年轻男性,主要病变在韧带附着部,棘间韧带等均可骨化,使脊柱呈竹节样改变,而椎间盘则很少累及,X 线表现与退行性脊柱病变有明显不同,且以骶髂关节X 线改变为主。 2 痛风性关节炎 1. 类风湿关节炎:女性多于男性,受累关节疼痛剧烈,晨僵明显,好发于四肢小关节。活 动期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多为阳性,X线片常可见骨质疏松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 2. 风湿性关节炎:有链球菌感染史,并常于再次感染链球菌后复发,疼痛呈游走性,活动 期血沉增快,抗链“O'阳性。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3. 银屑病性关节炎:男性居多,常非对称性侵犯远端跖趾关节,且有1/5 患者血尿酸偏高,但患者多发于银屑病之后,多侵犯跖趾关节远端,半数患者伴有指甲增厚凹陷呈脊形隆起, X 线影像可见严重关节破坏,关节间隙增宽,跖趾末节骨端骨质吸收缩短如刀削状。 4. 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常累计小关节,逐渐波及大关节,且多发性,游走性,病人体 内有活动病灶,无关节强直畸形,关节周围皮肤常有结节红斑,X 线片示骨质疏松,无骨皮 质缺损改变,滑液可见较多单核细胞,但无尿酸盐结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抗痨治疗有效。 3 髋关节疾病鉴别诊断 1、髋关节骨关节病:髋关节骨关节病亦有称之为肥大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原发性多发于50 岁以上肥胖者。 常为多关节受损,发展缓慢。早期症状轻,多在活动时发生疼痛,休息后好转。严重时休息亦痛,与骨内压增高有关。髋部疼痛因受寒冷、潮湿影响而加重,常伴有跛行,疼痛部位可在髋关节的前面或侧方,或大腿内侧,亦可向身体其他部位放射,如坐骨神经走行区或膝关 节附近,常伴有晨僵,严重者可有髋关节屈曲、外旋和内收畸形,髋关节前方及内收肌处有压痛,Thomas 征阳性。除全身性原发性骨关节炎及附加创伤性滑膜炎以外,血沉在大多数病例中正常。关节液分析:白细胞计数常

骨折愈合的标准及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标准及愈合过程 骨折就是临床比较常见得得骨科疾病,骨折得愈合就是一个“瘀去,新生,骨合”得过程,骨折得愈合过程一般分为炎症反应期、修复期与缩型期三个阶段。骨折得分期只就是将整个愈合过程得组织学特征做了几种得反映,但在疾病得发展过程来瞧,这三个分期并不就是截然分开得。 骨折得愈合标准也就是比较严格得,包括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掌握这些标准有利于确定外固定得时间、练功计划与辨证用药。 (一) 骨折得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只能平局1公斤重物达一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步步行三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得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2、4两项得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二) 骨折得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得条件; 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提示:如果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没有变形,那么观察得第一天就就是临床愈合日期、以上就是临床得骨折愈合标准,但要确认骨折就是否愈合,尽量不要自测,以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附: 骨折愈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与病理性骨折两大类。 骨得再生能力很强,经过良好复位后得外伤性骨折,一般在3~4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可完全愈合、骨外、内膜中骨母细胞得增生与产生新生骨质就是骨折愈合得基础。骨折后经血肿形成、纤维性与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得过程而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与功能上恢复正常、 一、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fracture healing)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血肿形成 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得损伤或撕裂、骨组织与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得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与其她组织得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得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得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得坏死,骨髓内脂肪得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fat“cyst")、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为骨陷窝内得骨细胞消失而变为空穴。如果骨坏死范围不大,可被破骨细胞吸收,有时死骨可脱落、游离而形成死骨片。 (二)纤维性骨痂形成 大约在骨折后得2~3天,从骨内膜及骨外膜增生得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开始机化。这些纤维母细胞实质上多数就是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得前身、上述增生得组织逐渐弥合,填充并桥接了骨折得断端,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provisional callus)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约经1周左右,上述增生得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部分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透明软骨得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得骨痂区,而少见于骨髓内骨痂区,可能与前者血液供应较缺乏有关、此外,也与骨折断端得活动度及承受应力过大有关。但当骨痂内有过多得软骨形成时会延缓骨折得愈合时间。 (三)骨性骨痂形成 骨折愈合过程得进一步发展,就是骨母细胞产生新生骨质逐渐取代上述纤维性骨痂。开始形成得骨质为类骨组织,以后发生钙盐沉着,形成编织骨(woven bone),即骨性骨痂、纤维性骨痂内得软骨组织,与骨发育时得软骨化骨一样,发生钙盐沉着而演变为骨组织,参与骨性骨痂得形成。此时所形成得编织骨,由于其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比较紊乱,故仍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按照骨痂得细胞来源及骨痂得部位不同,可将骨痂分为外骨痂与内骨痂、 1、外骨痂(external callus)或骨外膜骨痂(periosteal callus),就是由骨外膜得内层即成骨层细胞增生,形成梭形套状,包绕骨折断端。如上所述,以后这些细胞主要分化为骨母细胞形成骨性骨痂,但也可分化为软骨母细胞,形成软骨性骨痂。在长骨骨折时以外骨痂形成为主。

骨折愈合的标准

骨折愈合的标准 全网发布:2012-07-09 16:54 发表者:王尔天(访问人次:726) (一)临床愈合标准 1.骨折部无压痛及沿肢体纵轴无叩击痛。 2.自行抬高患肢无不适感。 3.用适当力量扭转患肢,骨折处无反常活动。 4.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5.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6.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 3、5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可先练习数日,然后测定,以不损伤骨痂发生再骨折为原则。 (二)骨折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 2.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或近似消失。 骨延迟愈合的原因 全网发布:2012-07-27 11:16 发表者:张强(访问人次:1338) 技术因素 1. 感染 2. 治疗不当 A. 过度牵引 B. 固定不当

C. 肌肉收缩导致骨折分离 D. 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导致骨缺损 E. 骨折端对位不当导致异物间隔 生物学因素 1. 骨痂形成障碍 2. 骨痂钙化障碍 3. 区域性加速现象低下 4. 异常分化 5. 骨改建异常 6. 骨塑形异常 7. 力学对骨塑形的影响 联合因素 骨折的康复 全网发布:2012-07-23 18:06 发表者:张鹏程(访问人次:699) (1) 早期康复:伤后2周内,患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骨折或移位。此期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肿胀和稳定骨折。功能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做静力性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基础上,患肢肌肉做有节律的静力收缩和放松。既我们常说的用力绷紧和放松,来预防肌肉的萎缩或粘连和缓解疼痛。 (2) 中期康复: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患肢肿胀逐渐消失,疼痛缓解,骨折断端出现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稳定。

骨折愈合过程及标准

愈合过程: 令狐采学 (1)血肿机化期:骨折以后,骨膜、骨质和骨髓等组织损伤或断裂,同时损伤了骨骼周围的小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伤后4-5小时,骨折部位血液开始凝固,形成含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血肿的刺激使骨折部位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等再生,并从骨折两端同时向血肿内生长,犹如树根在土壤内生长一样。这些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吞噬细胞从各个方向侵入血凝块和坏死组织,并分裂繁殖,最后积血清除,形成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再一步转华纤维组织,将两个骨折端连接在一起形成纤维愈合。这个过程叫血肿机化期,这一时期约2-3周完成。 (2)骨痂形成期:在骨的表面有一层骨膜,它对骨的再生和生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骨折后1周,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开始大量分裂增生,形成新生骨,并从骨折两端沿着血肿机化后变成纤维组织,最后两端连接一起,将纤维组织变成骨组织。这一阶段大约在骨折后1周开始,4-6周完成。此时断裂的骨头被新生骨组织连接在一起,虽不会移位,但仍不能持重,否则容易发生成角变形。 (3)骨性愈合期:骨痂内的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骨折间隙的桥梁骨痂完全骨化,这就是愈合期。约在骨折后8-12周,X线片上显示骨折线消失,骨闸密度增加,髓腔为骨痂所充填,骨痂

与皮质的界限已不清。此时骨折端之间已形成骨连接,外力作用时骨折部不再变形,故够负重活动。 (4)塑形期:骨折的愈合过程中和愈合中的一定时期内,都通过成骨和破骨过程进行塑形。最后在形态和结构上恢复或接近和恢复到和正常骨一样。至此,骨折愈合过程就完全结束了。 愈合标准: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只能平局1公斤重物达一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步步行三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提示:如果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没有变形,那么观察的第一天就是临床愈合日期。以上是临床的骨折愈合标准,但要确认骨折是否愈合,尽量不要自测,以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附: 成人常见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参考表

关节脱位处理方法

肩锁关节脱位 【病史采集】 1. 多为全身多处外伤之一部分,也可为单独损伤,注意了解外伤机制。 2. 多为直接暴力引起,肩外侧着力所致。 【检查】 1. 肩外侧疼痛,上肢外展活动受限。 2. 锁骨远端肿胀、隆起,弹性活动。 3. X线肩部平片示:关节间隙变宽,锁骨远端抬高。 【诊断】 1. 有肩部外伤史,锁骨远端隆起,弹性活动。 2. 肩部X线平片可显示脱位类型,分为全脱位和半脱位。 【治疗原则】 1. 半脱位一般不须复位内固定,上肢悬吊2~3周后活动肩关节。 2. 全脱位及半脱位有特殊要求者,早期行切开复位肩锁关节融合术。 3. 陈旧性脱位,如无明显症状不予处理,有疼痛及肩活动受限者,可考虑行锁骨远端切除或肩锁关节融合术。 4. 老年人无论何种脱位均不须特殊治疗,上肢悬吊一周后开始活动肩关节。 【疗效标准】 1. 治愈:肩锁关节复位良好,局部无明显疼痛,肩关节活动不受限,X线片示肩峰与锁骨远端有融合现象。 2. 好转:肩锁关节未完全复位,活动时有疼痛,肩关节活动基本达到功能要求。 【出院标准】 关节功能复位,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院外功能锻炼及门诊随访。 肩关节脱位 【病史采集】 及早完成病史采集,了解受伤机制,分析脱位情况。 【检查】 1. 肩部肿痛,活动受限,弹性固定,上肢可能麻木感。 2. 肩峰突出成"方肩",肩峰下有空虚感。 3. Dugas征阳性,为特有体征。 4. 拟手术治疗者行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诊断】 1. 有肩部直接撞击史。 2. 具备特有的脱位体征。 3. X线片显示可分为前后脱位或骨折。 4. 有条件者可行CT检查。 【治疗原则】 1. 新鲜关节脱位,须急症复位,必要时在麻醉下进行,常用复位方法有: (1)Hippocrates法(足蹬法)复位成功有肱骨头滑回关节盂的感觉,Dugas征阴性可证实。 (2)Kochors法(牵引旋转法),此法不可强行旋转,有发生骨折的可能。 (3)Milch法,俯卧检查台上,胸部下垫枕,患肢从台边下垂,数分钟可自行复位,可行外展旋转复位。肩关节复位后,将上肢贴胸,屈肘位三角巾固定3周;合并有大结节撕脱骨折,当肱骨头复位后骨折也随之复位了,无须特殊处理。

骨科临床诊断名

参考《实用骨科学》把其中的骨科病名称编出来了,共347个 骨科临床诊断 1.肩关节脱位 2.肱骨干骨折 3.肱骨髁上骨折 4.肱骨外髁骨折 5.肱骨内髁骨折 6.肱骨内上髁骨折 7.肱骨小头骨折 8.肱骨远端前骨骺分离 9.肱骨髁间骨折 10.尺骨鹰嘴骨折 11.桡骨头骨折 12.桡骨头半脱位 13.桡骨颈骨折 14.桡骨头骨骺分离 15.孟氏骨折 16.肘关节脱位 17.婴幼儿肘部损伤 18.尺桡骨干双骨折 19.尺骨骨折 20.桡骨骨折 21.桡骨中下1/3骨折伴尺桡下关 节脱位(盖氏骨折) 22.Colles骨折 23.Smith骨折 24.Barton骨折25.桡骨茎突骨折 26.儿童桡骨远端骨折 27.舟状骨骨折 28.三角骨骨折 29.豆状骨骨折 30.钩状骨骨折 31.月骨脱位 32.月状骨无菌坏死 33.腕关节韧带损伤 34.腕关节不稳 35.远侧尺桡关节损伤 36.掌骨骨折 37.指骨骨折 38.掌指关节脱位 39.指间关节脱位 40.指屈肌腱损伤 41.指伸肌腱损伤 42.手部神经损伤 43.拇指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44.寰枕脱位 45.寰椎骨折 46.寰-枢椎半脱位 47.枢椎椎弓骨折 48.齿状突骨折 49.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50.颈椎骨折脱位 51.关节突关节脱位 52.脊柱前脱位 53.椎体压缩骨折 54.椎体爆裂骨折 55.椎板骨折 56.棘突骨折 57.脊柱后脱位 58.颈椎钩突骨折 59.脊髓损伤 60.过伸性颈椎损伤 61.脊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 62.陈旧性脊柱脊髓损伤 63.骨盆骨折 64.髋臼骨折股骨头中心脱位 65.髋关节脱位 66.股骨颈骨折 67.股骨转子间骨折 68.股骨转子下骨折 69.股骨干骨折 70.股骨髁上骨折 71.股骨髁骨折 72.髌骨骨折 73.胫骨髁(平台)骨折 74.膝韧带损伤 75.胫腓骨干骨折 76.胫骨骨折

距下关节稳定术(EOTTS)

距下关节稳定术(EOTTS)——重建足弓,让走路变得轻松! 平足(扁平足)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正常足弓的缺失,或称为足弓塌陷;如果平足合并有疼痛等症状时,被称为平足症。 平足症的病理改变: 1,股与关节 A、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B、跟骨外翻 C、前足外展,距舟覆盖减小 D、前足内翻(代偿后足外翻) E、跖楔关节(第一)不稳定 F、关节退变 2,软组织:动力与静力稳定因素 A、胫后肌腱功能不全 B、跟腱挛缩 C、Spring lig减弱或断裂 D、三角韧带减弱或断裂 E、相关关节囊韧带松弛 平足症的分型: 病理表现:足弓塌陷,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距骨在水平面发生向内侧旋转,与第二跖趾关节角度异常变大,同时距舟关节角度加大并且关节面向足内侧突出,并伴有跟骨外翻的发生。 分型:足在非负重状态下,足弓存在,负重后足弓消失,关节的活动性尚存在,称为可复性或柔韧性平足。如果关节活动受限,畸形不能复位,称为僵硬性平足。 平足症的临床表现和继发: 1,行走时足部疼痛或容易疲劳,开始疼痛多位于足内侧,随着跟骨外翻加重,疼痛转移到足部的外侧。 2,大部分平足没有症状,只是奔跑时易摔倒或扭伤,弹跳时失力。 3,平足症患者,胫后肌腱和弹簧韧带容易发生撕裂,距骨周围关节的脱位可引起多个关节的关节炎 4,一些平足,由于足内侧结构的异常旋转,可能引起或加重拇外翻畸形 5,由于足弓的塌陷还可增加足底跖腱膜的应力,导致腱膜撕裂引起跟痛症 6,平足症不仅对脚部的功能有明显影响,更会损坏身体其他部分的功能,如膝关节内旋,引起膝部疼痛;腰生理前突加大,引起腰痛 平足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儿童的足弓常常在4-6岁形成,大部分儿童及青少年平足是先天性的,其中很多儿童平足终身没有症状,但也有一部分平足可能合并足部骨结构异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联合等。 成人平足可以是儿童平足的延续,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继发引起,比如关节退变、创伤、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病变、肿瘤、胫后肌腱撕裂等。

骨折修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骨折修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骨折的愈合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是一面清除坏死组织,一面新生修复的过程(由膜内化骨与软骨内化骨共同完成),整个过程是持续的和渐进的。骨折愈合的过程也是暂时性紧急连接到永久性坚固连接的过程。一般将骨折愈合分为3个阶段,即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也有根据骨折愈合过程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特征分为撞击期、诱导期、炎症期、软骨痂期、硬骨痂期和改建期6个不同的阶段。 1、血肿机化期: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及邻近软组织的血管断裂出血,在骨折部 形成了血肿,血肿于伤后6~8小时即开始凝结成血块,与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骨折断端因血循环中断,逐渐发生坏死,约有数毫米长。随着纤维蛋白的渗出,毛细血管的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的侵入,血肿逐渐机化,形成肉芽组织,并进而演变 成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这就叫纤维连接,约在骨折后2~3周内完成。同时,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细胞伤后不久即活跃增生,一周后即开始形成与骨干平行的骨样组织,并逐渐向骨折处延伸增厚。骨内膜亦发生同样改变,只是为时稍晚。 2、原始骨痂形成期: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称为膜内化骨。随新骨的不断增多,紧贴骨皮质内在治疗骨折时,对这些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已经出现则应及时诊断和妥善治疗,这样,大多数并发症都是可以避免或治愈的。外面逐渐向骨折端生长,彼此会合形成梭形,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断端及髓腔内的纤维组织亦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随软骨细胞的增生、钙化而骨化,称为软骨内化骨,而在骨折处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两部分骨痂会合后,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而逐渐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成角、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一般约需4~8周。此时x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 3、骨痂改造塑形期: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且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骨折断端经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而复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这一过程一般约需8~12周。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得到加强,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逐渐被清除,并且骨髓腔重新沟通,恢复骨的正常结构,最终骨折的痕迹从组织学和放射学上完全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