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1.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河南的地理位置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甲骨文、金文是我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

篆书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分大篆和由大篆简省形成的小篆。大篆流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小篆流行于秦;隶书由小篆简化而来,形成秦,成熟于汉,故有“秦篆汉隶”之称。汉隶笔画出现波尾,字形比较扁平;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流行于东汉;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东晋臻于成熟;行书是楷书快速书写形成的略为放纵的字体,因它保留有楷书或倾向草书的笔意,故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草书是由行书简化笔画并连写而成,有的用笔奔放,体势连绵,称为大草或狂草。以上各种字体的书法,包括碑刻、拓本、手写卷轴等,构成了我国的书法艺术。

据文献记载,现今河南境内大部分地区,不仅是我国原始社会阶段夏族和商族先公的重要活动地区,而且是我国最早的两个奴隶王朝—夏王朝和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之一。所谓“禹居阳城”在现今登封县境内,“太康居斟鄩”在现今巩县境内,“禹都阳翟”在今禹县境内,“帝杼居原”在今济源境内,等等。近年在登封县告城镇北侧,找到了春秋、战国至汉唐连续使用的古阳城城垣遗址,出土了可靠的文字根据,中国这个称号与中州有密切联系。相传禹死后,其子夏启在钧台召集了四方酋长,宣告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启把统治的版图划为九州,因为豫州处于九州之中央,所以古人把豫州叫做中州或中国。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中原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而政治经济的繁荣,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河南既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

艺术的中心。

2.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本身,有着广泛而宽阔的领域。八千多年来,华夏民族所创造传承的中国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制度、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和宗教等博大精深的内涵。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的辩证统一,建筑的沉稳端庄,诗歌的一片天籁,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禅家的洗心人静,中医的阴阳五行,书法都能兼收井容,丰富自身,成为中国文化领域中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文化是书法艺术生长的基础,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二者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吐纳其华,莫非情性。”文艺的每一个种类,都有其根源的意向,并在这根源上寻求某一形式表达对此根源的感情与领悟。书法艺术虽然是抽象线条与节奏的组合,但它那优美多姿的造型,“力士伸拳,金刚怒目”,“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联想,比文字叙述更能提供直接的体验。它也是了解和诠释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只有把中国书法艺术放在中国文化的层次中进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它丰富的内涵。但中国文化年深月久,浩如烟海,全面涉猎谈何容易。这里试用定点横断的方法,列举数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气度恢宏的汉赋与左右拓展的隶书

赋的形成曾受到骚的感召,骚对赋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理想性的抒发与政治性托寓的表现技巧是《离骚》的典型特征。《九章怀沙》写道;“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

在奴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这是对是非颠倒,上下易位的控诉。骚中神秘旅游的铺叙和上下求索的异域色彩,对赋的想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赋不仅讲求形式,也注重同类事物的推求和同类事物的变换,这种推类艺术所表现的恢宏世界,在文化史上突出显示了汉代大帝国恢宏的气度,推类的模式正反映了大汉帝国向四方扩展的轨迹。汉代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黄老之道已潜化其中,阴阳之说也深入人心。这说明汉代文化实具有兼容并蓄的宽宏气度,从而文学艺术,如书画辞赋等,都表现得质朴恢宏,气魄雄放。

隶书在汉代是作为官定正体而广泛通行的。但隶书的兴起,可以追溯至秦,以至更远的战国时代。湖北地区的云梦睡虎地就曾出土过战国楚简,其文字书写体势虽属大篆,而已带有很浓的隶意,并有明显的波磔。可见隶书应在大篆盛行的晚期。至秦代,隶书的雏形便在徒隶们中间广泛流传。隶书到了汉代,又在秦隶简化便捷的基础上,慢慢向汉代通行的正体字过渡。为了写得更美,才在主笔出锋时。加上一个向上挑的动作,并在入笔时取藏锋逆转之势,就出现了蚕头雁尾的形状。东汉隶书日渐成熟,尤其是桓灵时期,已发展到相当精熟的程度。字的形态端庄劲挺,法度森严,雍容大度,奇趣盎然,在书法史上形成了一代风范。如:《石门颂》(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是汉代大型摩崖刻石。笔势瘦挺,意志恣肆,奇趣横生,如长枪大戟,结字雄伟舒畅,曾被认为是篆书的用笔,隶书的结体、行书的意态,是汉隶中的一朵奇葩。

《鲜于璜碑》(延熹八年,即公元l65年),为近期出土文物.结字宽博丰厚,茂密严整,用笔方折,气势雄健。碑阴书法在严整中又见恣肆,生动有致,被视为汉隶方笔流派的代表作。

《夏承碑》(图1-10)(建宁三年,即公元l70年)。相传为蔡邕所书,时有篆籀笔意,神采飞扬,骨气古雅,形态奇谲,是汉隶中别具风格之作。

汉隶碑版墨迹甚多,其中名碑就有100余种。从主要代表作中来看,隶书有以下特点:扁平横势,左右分展,若雁展双翅,有翩翩起舞之势;起笔蚕头,收笔雁尾,把横和捺的部分加以装饰,形成波势捺脚,使隶书笔画更富有变化;变弧为直,变画为点,由原来篆书只有点、直、弧3种笔画,派生出隶书的8种笔画,变方为圆,变连为断;笔增提顿,画有粗细,使毛笔增加了节奏感;既平衡统一又生动活泼,既要求对称又富有变化。汉隶选种既厚重又左右拓展的雄放书风,不仅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恰好和汉代文化那种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相谐和,最好不过地反映了汉代大帝国向四方扩展的开拓精神。

(2)思辨的智慧与尚韵的晋代行书

魏晋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变化动荡的时期,政治、经济和整个意识形态,都处于转折之中。大量个体小农和工商奴农,变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的农奴,世代相沿,这种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领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从而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过去在哲学史研究的领域中,把魏晋玄学一概视为腐朽反动的东西,是不公允的。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多年的先秦的名,法、逍诸家,重新活跃起来,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便是这个活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代表。这个时期在文艺上和美学上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选一觉醒不仅在文学、艺术上,特别是绘画与书法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谢赫总结的绘画六法一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线条表现),应物象形(再现对象)、随类赋彩(赋予色彩),经营位置(空间构图)、传移模写(模拟仿制),就是他总结中国造型艺术线的功能和传统,第一次把中国线的艺术在理论上明确建立起来。其中“骨法用笔”一线条表现,在六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在古代就相当重视线条艺术,书法就是把“线的艺术”更加集中和纯粹化的艺术。在魏晋时期,随着意识形态和艺术领域的活跃,严正肃穆的汉隶变为真、行、草,其笔意、结体、章浩变化也相当丰富。陆机《平复帖》,二王的《姨母》、《丧乱》、《鸭头丸》(图1-11)等帖,以优凳的线条形式,显示出当时人的审美追求.从书法艺术上表现了飘逸飞扬、婀娜俊美的魏晋风应。

草、楷从汉隶演进而来,至魏晋趋于成熟。此时书家以被誉为“圣杰”的二王父子最为著称。晋以后各代书家,无不宗法当代而上追二王。两晋时期的书体已向真、行、草发展,其间,东汉张芝和魏钟繇起了重要作用。张芝的手迹,赞为“无复余踪”。传为钟繇所书的碑刻也“古而不今”(李世民语)。北朝王愔也说:“晋世以来,攻书者都以行书著名,若钟元常善‘行狎书’,尔后羲、献并造其极焉。”(唐张怀瓘》书斯》)这说明钟、张是先于羲之行草书的代表人物.二王则从当时要求的简略出发,损益原来真书的隶意,完成了流美静逸的行草书体,可以说是羲之开其端,献之变其格,近代郑为说:“父亲的特点是俊逸,儿子是遒丽。俊逸的笔致紧敛内擫,遒丽的笔法恣肆外拓,俊逸遒丽改变了东晋以前的古拙。”(郑为《论中国书法艺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而这种俊逸遒丽的风格,正表现出晋人书法所尚之韵.

在东晋,玄学和佛道思潮逐步冲破儒家思想的堤防,摆脱了儒家的束缚,开创了新的局面。右军一变古拙之风,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秀媚流畅的新体楷书。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创造出了笔调自然流畅、潇洒活泼,易于书写和辨认的行书。王羲之以欢快清新的思绪,优美流畅的文词,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兰亭序》。其他如《黄庭经》,《乐毅论》,情思不同,姿态各异。书为心画,诚中形外。右军作书极注意气韵,浑然天成,字、行、篇统一,将三者熔铸于同一格调之中;重视整体协调,而不计较点画得失。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作为美学原理和艺术原则,在晋代出现决非偶然,它与魏晋玄学对思辨智慧的要求相一致,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精神,即魏晋风度。这一美学原理和艺术原则,对以后的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陀世容与气象浑穆的魏碑

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时期。就诗而言,陈子昂的“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李白的“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两种相对峙的偏见,似乎可以一笔抹去300多年六朝诗人在中国诗史上的辉煌印迹.而明代陆时雍的“齐粱老而实秀,唐人嫩而不华”,则好像有些矫往过正。文化的发展,当然有其自身的轨迹可寻。向有“唐诗晋字汉文章”之称的唐代诗作,虽不愧为中国诗歌的巅峰,但“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历史的积淀和时间的累积,其醇美和奥妙也不可能达到如此的高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六朝是上承诗骚,下开唐宋的重要时期。叶燮在《原诗》中说:“不读诗300篇,不知汉魏之工也;不读汉魏之诗,不知六朝之工也;不读六朝之诗,不知唐诗之工也。”如果说六朝诗歌是上承诗骚,下开唐宋的重镇,那么与之相对的魏碑书体则是由汉隶向唐楷过渡时期的一种关键书体。诗歌的发展对魏碑书体的影响不可低估,而对魏碑书体影响更为直接的,则是石窟艺术,特别与北魏的造像关系更为密切。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其中从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占据了洞窟的主要画面。如“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等,宣扬了悲苦冤屈也不要反抗,以换取屡世苦修成佛的思想,洞窟的主人不是壁画,而是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神情奕奕,飘逸自得。那种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审美理想的高峰,人们把希望和美好理想都集中寄托在它的身上。在这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着苦不堪言的平民百姓,正是这些平民百姓,建起了这些巨大的不朽的“公平”之宰,也正好折射着他们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书法艺术,正是在这看似庄严宁静,实则悲惨凄苦的佛陀世容中产生的,其中饱含着悲惨阴冷的人生和石作的艰辛。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它位于河南洛阳南郊。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如一座天然门阙,故曰“伊阙”。东汉傅毅的《反都赋》云“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所以又有“龙门”之称。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是北魏继大同云冈石窟之后开凿的又一规模巨

大的石窟群.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五代、北宋诸朝。石窟沿伊水两岸,南北约1公里,现存洞窟右l300多个佛龛700有余,造像10余万尊,造像题己3600余块,仅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记就有200多挟。造像题记多为表达造像者为“皇道”、“国祚”、“父母”以及生者、死者祈福禳灾的内容,是北魏政治、文化生活中具有影响的物证,从造型、雕刻、书法等方面,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宋代著名文学家和碑刻收藏家欧阳修评论说:“自隋以前,碑志文辞鄙浅,又多言浮屠,然其字画往往工妙。”(《集古录》)《龙门二十品》所以为世人珍视,绝非因其简陋贫乏和千篇一律的誓愿文章,而是因它质朴遒劲、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

魏碑书法的基本特点是端庄大方,质朴厚重,刚健有力,俊宕奇伟。其结体、用笔,则处于隶楷之间,似隶非隶,是由隶向楷过渡时期的书体。许多作品带有隶意,与唐楷风格迥异,且种类繁多,风格不同,古拙朴茂,有篆、隶遗意,刀味石趣,率真野逸。康有为把魏碑书法艺术分为三大类:一是“龙门造像”,“为方笔之极轨”,二是“云峰石刻”,“为圆笔之极轨”;三是“冈山、尖山、铁山、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广艺舟双楫》)

北朝碑版书法艺术,与秦汉晋唐一致,在多样的风格中,表现了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风貌。包世臣曾对此做出了精辟的概括,他说:“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端和,行笔涩而取势排宕。”(《艺舟双楫》)康有为则把南北碑进行综合,概括为十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异”,“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气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广艺舟双楫》十六亲第十六)被誉为北朝书圣的郑道昭,其书法艺术不仅在北朝居首,在真书中亦属可观。所书《郑文公碑》,结字疏朗峻逸,气度凝重浑穆,给人以开阔雄强之感,是书法艺术由隶变楷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作。

由此不难看出,以北碑为代表的北朝碑书的主流,表现出“壮美”范畴的美学特征.与南朝属于秀美的法帖相对峙,分别成为当时书法艺术领域中的两大艺术流派。近代马宗霍说:“帖宜于行草,自以流美为能;碑宜于分隶,自以方严为尚。一、(《书林藻鉴》)这种壮美和秀美的不同风貌,是与地域环境,社会风尚,特别是与当时的文化基础密不可分的。如北魏的尚武精神,影响着北魏书家的审美理想,游牧健儿,崇山峻岭,广阔原野,胡马嘶风,佛陀庄严,石作艰辛等景象,均会经过社会思维的感受,融入书法意境之中。南朝山川秀丽,草木华洁,书法名作通过帖牍形式,在高门巨族中传布,相煽相激。在南朝诸帝及大量士族文人中形成一代书风。不过我们欣赏和评价魏碑书法艺术时,万万不可忘记它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基础。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书法艺术,正是在那看似庄重宁静,实则悲惨凄苦的佛陀世容中产生的,其中不仅有统治者的尔虞我诈、兴衰更替,同时也饱含着下层百姓悲惨惊恐和石作的艰辛。

(4)奔腾而内敛的诗歌与狂放而工整的唐代书风

唐继隋而有天下,既接受了江左的清新优雅,又承袭了两汉和北朝的质朴雄壮,相映相衬,汇成新流。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唐是当时世界性的大帝国。学术上原在儒家思想中对立的南学与北学,渐趋融和;道教尊为国教,佛教大兴,渐呈折衷综合之势,艺术上金碧彩绘与淡彩水墨同为妙构,欧、虞与颜、柳书法并称上品;文学上则上层传奇与市井俗传交相晖映。几此种种,都显示出唐代那种充实丰盈并行不悖们文化精神。

从唐代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奔腾激越的狂烈呼喊,又有内敛冷静观照的理性沉思。乱离血泪与桃源仙乡,是唐代诗歌的一个特色。王维晚期在他的《酬张少府》中,流露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和“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自适。强调只有把向外奔腾激越向内凝敛为宁静的平淡,才是安顿之法。与王维同时代的杜甫,面对大自然,油然而兴起了宁静自足,与宇宙万物冥然相合的心境。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自己屋破之

苦,转而关注天下寒士的共同命运,表现出了奔腾激越的豪情。

浑然天成与雕饰锻炼的双向发展,是唐诗的又一特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李白,或者是“翡翠兰苕上,鲸鱼碧海中”的杜甫,均非纯然单一。同一诗人,有时浑成,有时雕饰。律诗的主要特色是对偶工稳与韵律谐整。如“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上句之工在一“淡”字,下句之工在一“滴”字。盛唐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状况下,诗人在题材与内容方面出现并行不悖的双向发展,或激越豪放,或内省观照,在风格上或执著英雄气魄的狂烈,或安于仁者心怀的凝聚。唐代的文学艺术,由于频繁的文化交流,推陈出新,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清人王文治论书绝句云:“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中兴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快雪堂题跋》)颜真卿、杜甫、韩愈三人的思想面貌和艺术风格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也有相通之处,即从不同的方面革新了晋宋以来属于门阀制度的贵族文化,在他们的各自领域中,达到了博大精深的境界。

与王维、李白、杜甫的诗风相对应,在唐代文化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书法艺术,也呈现出壮美、优美、豪放恣肆和工整精细的不同风格。唐代是文化繁荣,书家辈出的时代,特别是楷书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峰巅。初唐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薛(稷)四家,继后有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他们擅一代书法之所长,又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他们芝间有继承也有发展,确立了不同书体的面貌,出现了唐代书法的灿烂星座,给后世留下丁丰富的书法艺术遗产。楷书在用笔、点画及间架结构上,于大同中又各有所异,仅颜、柳,欧、赵四家,就有所谓“欧劲、颜筋、柳骨,赵体肉”的评论。(其中赵是赵孟頫,属元代人。)说明他们的书法各有特点。

欧书字体严整,用笔刚健,险劲刻厉,寓险绝于方正之中,自成一体。颜书结体端庄安详,宽博舒展,外密中疏。似正反奇,显得大气而不臃肿,把遒与婉看似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他的笔下,形成独特风格。柳书融台欧、颜,自出新意,结体严谨,险中生态,枯润纤秾,掩映相发,笔法瘦劲,方圆兼妙。柳书劲媚,与颜书并称“颜筋柳骨”。这几家犹如唐代的律诗,严整而工稳。

唐李舟曾说:“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以狂继颠,谁曰不可。”(《自叙帖》)“张颠素狂”已成为历史典故。颠与狂,实际是指张旭、怀素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使人们感到新奇可喜。由今草发展到狂草。狂草比今草更加简便快速,奔腾放纵,活泼飞舞,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复,一笔到底一气呵成。张旭、怀素书法即属于狂草一类。张旭是狂草的鼻祖,有“草圣”之称。其书(图1-12)异势奇状,连绵飞舞,妙绝古今。传说张旭往往在大醉之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一挥而就,故称为“张颠”。杜甫诗云:“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有声有色,仿佛可以看到这位书家豪情奔放、挥毫疾书时的情景。由此不难看出,在唐代诗歌中所表现的那种既奔腾激越又内敛冷静的精神,也融合于唐代书家的审美心理和创作之中,既形成了以欧、虞、褚、薛、颜、柳等书家为代表的法度严谨、工整精细的楷书,又熔铸了像张旭、孙过庭,怀素等人奔腾无羁、豪放恣肆的狂草。

清人刘熙载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金石略序》云:‘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之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谅哉。”(《艺概》)毛泽东也曾指出:“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49)书法艺术不仅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而且与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上仅以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代为例,概述了笔者对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管见。这也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石,以期能引起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兴趣,并进一步对这一问题研究和探讨。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 要全面剖析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里,我仅想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给了些什么。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来说: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这对书法艺术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所以绝对离不开汉字。汉字基本上不象形,但因其特殊的笔画和结构,比其他文字更有艺术的可塑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加工成艺术形象。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又有篆、隶、正、草等字体变化,这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象之丰富多彩。汉字本身既是汉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又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形象中早已积存并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心态投影。故而中国人看到汉字往往能引发一定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所以,写字一定要把字写准确,不能写成错字、别字。例如福、芙、伏、符是同音字,富、复、付、副也是同音字;这些字出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都不能混用或写错;如果写得不准确,就会削弱乃至破坏相应的联想与情感效应,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之,汉字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硬件”,书法家和习作者应万分珍视汉字,特别注意于准确的运用。 “硬件”的第二项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不仅给书法家以思想和艺术的滋养,提高其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且还提供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书法家得到启示,吸取形象,并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大量的诗词作品和警语格言,还往往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从而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在艺术上相得益彰。 “硬件”的第三项是传统文化中种种特有的器物,如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碑版铭志、匾对条幅等等,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空间,在书法的发展与流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硬件”的第四项就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物质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借助了这些创造物,才能创作出大有艺术特殊性的书法作品 说了“硬件”再说“软件”。这是指思想方面的滋养与影响。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思想影响太丰富复杂了,只能说说主要的。 我历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个最主要的思想,我称之为“四大思想支柱”:一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三是关于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四是关于如何对待自身的“克己修身”思想。这四个思想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都起到了深刻的渗透与指导作用。 第一,“阴阳”思想及其展布表现了极为生动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这个思想的深入渗透,派生了书法艺术辩证法的各个范畴,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呼应、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等。正是通过对这些辩证关系的千变万化的精妙处理,书法创作中才出现了千姿百态生动美妙的艺术形象,使简单的白纸黑字竟成为精深的艺术。 第二,“天人相应”思想的渗透,使书法艺术追求“得天趣,通自然”,以“天真罄露”、“不落斧凿痕迹”为极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追求也往往是书法家在美学理想和创作实践上进入精深层次的表现。 第三,“中庸之道”决不是“折半以取中”,它是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把握适当的度,使各种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的状态,即所谓“中和”。这个思想深刻指导了书法家对艺术准确性的追求,在创作中处理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要“不足”,也不要“太过”,以达到既不稚嫩,也无“火气”的精练与和谐。

人生道路的感悟句子

人生道路的感悟句子 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一起来看看关于人生感悟句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人生道路的感悟句子1 1.人生就是一幕戏,每个人都是主角。得是一种短暂,而失是一种境界;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别把人生想的太难。风总会被雨赶走,何必让身外之物、无聊之事困扰终生?人生犹如一个百味瓶,任你怎么闻辨终不知其味。 2.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妙方,顺其自然是一种达观的生存之道人生不易,珍惜拥有,感谢经历!学会妥协,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一种愉悦叫欣然;有一种释怀叫惠然;有一种幸福叫淡然。 3.生容易,活容易,但是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只是看你怎么扮演这个角色。爱情不是强扭的,幸福终究不是天赐的。人生在于感悟,生活在于领悟。人这一辈子,怎么都是过,与其皱眉头,不如偷着乐。一点点语录网 4.年轻时候,以为坚持是永不动摇;到这个年纪,明白了,坚持就是犹疑着退缩着心猿意马着一步三停着,还在往

前走。最珍贵的宝藏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艺术品,不能握在手里,只能用心去感受。 5.岁月使身体长出了皱纹,而放弃梦想则会使灵魂生出皱纹。在你奔跑的时候,风景在变、你追逐的东西也在改变。每一条岔路、每一个山坡与低谷、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都是锻炼. 6.人生路上常有风雨,凡事需要坚强不屈。要时时调整你的心态,沉淀你的情绪,让心宁静,让心情平和。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和事,难免因为外界事物而影响自己心境。 7.平淡是心静如水,人这一辈子,年轻时所受的苦,都不过是一块跳板。生活教会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长。一个人做某些事会比其他事做的更好。 8.不要盘算太多,要顺其自然,人生,选择了复杂,就是选择痛苦;选择了简单,就是选择快乐。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群,等不来的渴望,全都停靠在缘分的尽头。何必太执着,该来的自然来,要走的留不住,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 9.幸福不需要太花哨,平凡中带点快乐也好。人生,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在忠诚中求幸福。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

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富有美感的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中国的书法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谈中国文化,就不得不涉及中国的书法。书法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千百年来人们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地为中国文化的开阔无垠的疆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无穷的色彩。 曾记得,小时候,每到新年,家家户户都会挂上各具特色的对联,很多人也乐于去逛逛串串门,对对联更是喜欢评头品足。看到精妙的对联,甚至偶尔还有人哈哈大笑大呼妙哉,当然,他们说的肯定是“好对联”等之类的话,跟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自然是有不小的差距,不过相同的是对于艺术的欣赏。说得有点远了,对联的好坏更多的表现在写对联的书法上,一副对联的好坏书法绝对占了九成以上。每次看到在大街小巷摆摊写对联的人,总会不自觉的停下来,仔细看一看,看他们写字似乎是一种享受,痴迷于那种行云流水,那种刚劲有力的意境,这就是真正的落笔如有神啊。 相信在中国,没有几个人不喜欢书法,看到别人写得一手好字,绝对会赞不绝口,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的镌刻在我们的心里,影响悠长久远。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

书法的发展历程: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篆变隶,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1.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河南的地理位置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甲骨文、金文是我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 篆书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分大篆和由大篆简省形成的小篆。大篆流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小篆流行于秦;隶书由小篆简化而来,形成秦,成熟于汉,故有“秦篆汉隶”之称。汉隶笔画出现波尾,字形比较扁平;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流行于东汉;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东晋臻于成熟;行书是楷书快速书写形成的略为放纵的字体,因它保留有楷书或倾向草书的笔意,故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草书是由行书简化笔画并连写而成,有的用笔奔放,体势连绵,称为大草或狂草。以上各种字体的书法,包括碑刻、拓本、手写卷轴等,构成了我国的书法艺术。 据文献记载,现今河南境内大部分地区,不仅是我国原始社会阶段夏族和商族先公的重要活动地区,而且是我国最早的两个奴隶王朝—夏王朝和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之一。所谓“禹居阳城”在现今登封县境内,“太康居斟鄩”在现今巩县境内,“禹都阳翟”在今禹县境内,“帝杼居原”在今济源境内,等等。近年在登封县告城镇北侧,找到了春秋、战国至汉唐连续使用的古阳城城垣遗址,出土了可靠的文字根据,中国这个称号与中州有密切联系。相传禹死后,其子夏启在钧台召集了四方酋长,宣告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启把统治的版图划为九州,因为豫州处于九州之中央,所以古人把豫州叫做中州或中国。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中原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而政治经济的繁荣,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河南既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 艺术的中心。 2.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本身,有着广泛而宽阔的领域。八千多年来,华夏民族所创造传承的中国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制度、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和宗教等博大精深的内涵。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的辩证统一,建筑的沉稳端庄,诗歌的一片天籁,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禅家的洗心人静,中医的阴阳五行,书法都能兼收井容,丰富自身,成为中国文化领域中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文化是书法艺术生长的基础,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二者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吐纳其华,莫非情性。”文艺的每一个种类,都有其根源的意向,并在这根源上寻求某一形式表达对此根源的感情与领悟。书法艺术虽然是抽象线条与节奏的组合,但它那优美多姿的造型,“力士伸拳,金刚怒目”,“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联想,比文字叙述更能提供直接的体验。它也是了解和诠释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只有把中国书法艺术放在中国文化的层次中进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它丰富的内涵。但中国文化年深月久,浩如烟海,全面涉猎谈何容易。这里试用定点横断的方法,列举数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气度恢宏的汉赋与左右拓展的隶书 赋的形成曾受到骚的感召,骚对赋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理想性的抒发与政治性托寓的表现技巧是《离骚》的典型特征。《九章怀沙》写道;“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

“2020年“2020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课程介绍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课程介绍 一、《艺术导论》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10 课程名称:艺术导论 授课教师:米格智 总学时:32(理论讲授16学时+在线资源学习16学时) 学分: 2 先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艺术导论》通高校学生公共艺术选修相关课程,也可备艺术专业开课之用。本通过选课面向全校同学,针对当下突出的艺术问题,本着哲学的思考,尝试穿透艺术世界中历史与现实的隔膜、艺术活动中生活与艺术的屏障,形成一个对艺术整体而又开放的简明文本。本课程是一门从艺术系统的角度,介绍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三大要素;针对艺术活动中的艺术家与批评家、艺术策划人与传播人、艺术经纪人与收藏家等主要的艺术活动主体的地位与影响作出重要阐述;该课程是为高等院校艺术类或是艺术爱好者开设的一门艺术理论基础课。该学科其对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艺术理性思考之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指导作用。本课程的讲授注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注重对学生开放性、综合性的现代思维方式的培养。本课程力图使学生经过学习,能提高艺术修养,加强人文素质,培养起健康良好而又多元开放的审美情趣,并且开阔思路,培养起综合性、创造性的现代思维能力。课程不单是欣赏,课程中还会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发展概况,通过重点分析中外经典作品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家,如何去鉴赏以及新时代下新艺术观念的建构。要求学生能通过课程宽泛储备艺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具备多元思维方式。 主要参考书: 1、《艺术导论》邹跃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二、《影视鉴赏》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20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授课教师:董蕾(文学与传媒学院) 总学时:32(理论讲授16学时+在线资源学习14学时+实践2学时) 学分: 2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关于很精辟的人生感悟句子_人生感悟

关于很精辟的人生感悟句子 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它的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它的及时。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搜集的很精辟的人生感悟句子。更多文章请关注本网站“”栏目。 1.有些事情,你觉得别人不在意,其实每个人都在意。有些事情,你觉得是随便说说,其实听者真的有意。古话说出口伤人,真的是有道理的。尤其谈恋爱的两人,一句玩笑,可能会伤心很久。所以许多时候,谈恋爱真的不是用嘴和耳朵的,是用相互的温暖。陪伴,是心和心的拥抱。 2.我们每段人生,都会走向一条无法控制的路。别人看也许是好的,但自己冷暖自知。许多风光的背后,其实有不为人知的痛苦。许多平淡的普通,其实处处都是快乐。所以真的不要以物质或者风光来评判人生,而是要看快乐与否。每一天都是开心的,就算做个小人物,也很幸福呀。 3.做人有时候很公平的,当你得到的时候,未来总会付出代价。当你努力付出的时候,好结果也在远处等着你。所以不需要看别人的不劳而获,也不需要哀伤自己的付出而不得。欠下的债总会还的,而你还没有到来的幸福,也迟早会来。 4.人生有很多关键的节点,只要错过了,你再想挽回是绝无可能的。所以,当你面对一个可以进也可以退的局面时,就义无反顾的冲1 / 10

吧。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失败了无非从头再来,而错过了则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与其碌碌无为,不如绚烂一时。街道网 5.都说女孩子嫌贫爱富,要真的如此,那为什么这世上,还有那么多又穷又坏的男人可以各种骗姑娘呢?其实许多人,不是爱富,而是太相信爱情了。而且相信的不是别人爱你,而只是你一厢情愿的去爱人。所以啊,受过很多次伤后你才会明白。爱情是好的,但并没有那么好。 6.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条件好的人,有许多美丽的人,有许多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有许多非常非常合适的人。。。但可惜,却不是你。你,不需要任何的属性,唯一需要的就是,我愿意。一个人的愿意,是最大的爱呀。 7.我们不可能不错,只希望不错过。我们不可能不伤,只希望不伤透。你不可能把自己保护的面面俱到,只可能让自己在受创后,依然保持着希望。 8.每一种感情都值得珍惜,但不是你付出的感情,而是你收获的。当你能在别人的付出中感觉到幸福,就可以嫁了。因为爱上很容易,让你幸福却很难。人生就是这样,你去伺候别人很容易,别人把你伺候舒服是最难的。 9.每一种感情都值得珍惜,但不是你付出的感情,而是你收获的。当你能在别人的付出中感觉到幸福,就可以嫁了。因为爱上很容易,让你幸福却很难。人生就是这样,你去伺候别人很容易,别人把你伺2 / 10

浅谈中国书法的发展

浅谈中国书法的发展 专业班级:材料化学2班 姓名:陈善良 学号:20090472 摘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的产生是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将文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书写,不仅能看出并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也能看出文字的排列组合之美,此即为书法艺术的萌芽阶段。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中国书法由产生到发展、演变,再到体系成熟,一直备受中国文人的推崇,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其特殊的艺术地位,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甚至中国的象征之一,展现出中国书法的强大魅力和磅礴的生命力。中国书法之所以对中国文人,以及中国文化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因为书法其自身与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关键字:书法发展史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中国文字,因其各个单体自身之笔划,错综复杂,而单体与单体间之距离配搭,又变化繁多,所以在实用上,务求其妥帖、匀整、调和自然,因而就产生了书法的研究。书法艺术历经千年的沧桑,仍然光辉灿烂,并以不同的风格展现出来。纵观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艺术时,不难发现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一直是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持续发展的。而这种互动关系遂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此种互动也呈现出了中国书法独特的文化精神特征。 书法发展史 伴随着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产生,中国的书法也开始了萌芽,甲骨文是先秦时期的文字。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即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较之于甲骨文的纤细,金文稍粗,古朴,有金石气。继金文之后又产生了石鼓文。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改进大篆体,统一为小篆体,这是书法艺术发展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汉代四百多年间社会稳定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于是两汉时期成为了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朝着使用简便、字体美观方面发展,书体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到了三国时期则是隶楷并存。魏晋时期楷、行、草三书盛行,奠定了现代书体的格局。晋代后书法理论发展起来,推动了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是魏晋时期书家的代表人物。唐代也是书法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以楷书见长,被誉为“翰墨之冠”,行、草体亦很有建树,他学习王羲之各种字体,创建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以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行书《梦奠帖》、《张翰帖》等最为著名。到了中唐时期,书法的发展出现了高潮。以颜真卿和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开创了端庄丰满、遒劲雄伟的新局面。然而,宋朝直至宋仁宗到宋神宗

熊秉明

龚静 那天,我把熊秉明的诗打印了发给学生,并且朗读,比如《的》: 翻出来一件/隔着冬雾的/隔着雪原的/隔着山隔着海的/隔着十万里路的/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母亲亲手/为孩子织的/沾着箱底的樟脑香的/旧毛衣 比如《静夜思变调》之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明明月/低头思故思故思故乡/床前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月光/是霜/望月/思乡/月/霜/望/乡 都是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诗,这些来自文理各科的学生刚拿到时觉得有点好笑,这也算是诗吗?我读完后,不说话,感觉教室里的静寂,是那种空气里蕴涵意味的停顿。 他们后来都说,没想到简单的文字竟是有这样的魅力的。我说,因为简单的文字背后是感情。提炼至简的文字,绚烂归于平淡,是最大的丰涵。仿佛平常的沙子,滚成了珍珠。 一个“的”字,形容的是一件隔着万水千山的旧毛衣,针脚编织的是时间和亲情,以及流逝在时空里许多的无法言语。在这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融合。好比熊秉明的那首《珍珠》: 我每天说中国话/每天说:/这是黑板/那是窗户/这是书/如果舌头是唱片/大概螺纹早已磨平了/如果这几句话是几粒小沙/大概已经滚成珍珠了 熊秉明已于2002年逝于巴黎,生前做雕塑谈艺术,并长年在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教外国人汉语,《教中文》诗集就得自教授之余。余也寡陋,尚于近年接触他的诗。看了20多首如此素朴的诗,我感觉到中文的纯粹,如同吟读唐诗宋词之所感,常见常用的字词,放在一起,却是语情丰沛,别生意境,反观当下不少文学作品,似乎已不大讲究文字的魅力了,有了快感先喊了再说。是否一个长年旅居异国的人,因为隔着高山大海,反而从容体悟到了中文之魅呢?而身在此山中的我们,好比左手握着右手的婚姻,熟视无睹,没了感觉?还是原本感情就不深,只不过基因决定了要说用中文,是根本不需要相思、追求、热恋的,朝夕相处,也不过生来如此罢? 还是熊秉明,看他《论三联句——关于余光中〈莲的联想〉》,《一首现代诗的分析——林亨泰〈风景(其二)〉》等诗论,是现代分析理性的剔透,但也不乏古典诗话的灵性体悟,且不大而无当,情理皆于诗句出发,从词汇、从句法、从旋律、从诗的动静态势和音乐性,以拓展延伸,个体的情感已然化在了分析表达的过程中,真是久违了这种具体细致而灵动飞扬的评论了,既非天马行空式的浑沌汪茫,也无着迷于外部评价的兜圈子,真正是从文学的本原出发的体察分析

描写往事的人生感悟句子

描写往事的人生感悟句子 描写往事的人生感悟句子(一) 1、做人要地道,好人有好报;做事要踏实,步履才坚实! 2、运动使人充满生机活力,音乐使人充满浪漫快乐,思考使人充满智慧理智。 3、有些人的爱,像风,看不到,却感受的到。 4、有时候,转身离开要好过假装若无其事的坚持。 5、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那么欢乐呢?高声诉苦是否也会吵醒欢乐?不会。欢乐耳朵不好,它听不见隔壁房间的痛苦。 6、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在为另一个人等待的那刻起,她已不再真正年轻,人生开始了它的苍老。 7、一个钱币最美丽的状态,不是静止,而是当它像陀螺一样转动的时候,没人知道,即将转出来的那一面,是快乐或痛苦,是爱还是恨。快乐和痛苦,爱和恨,总是不停纠缠。 8、要感谢给你提意见的人,他使你成熟;要感谢给你造困境的人,他使你坚强。 9、行路不仅仅在于快慢,还在于是否能够持续;前进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在于能否保持正确方向。 10、想念一个人,不一定要听到他的声音。想像中的一切,

往往比现实稍微美好一点。想念中的那个人,也比现实稍微温暖一点。思念好像是很遥远的一回事,有时却偏偏比现实亲近一点。 11、我曾路过你的心,不是我不想停留,而是你不肯收留。 12、听从命运安排的是凡人;主宰自己命运的才是强者;没有主见的是盲从,三思而行的是智者。 13、是那个人,不说他也懂;不是那个人,说了也没用。是那个人,不解释也没关系;不是那个人,解释也多余。是那个人,不留他也不走;不是那个人,留也留不住。是那个人,不等自然会遇到;不是那个人,原地也会走丢。 14、世界上最心酸的,不是我不会再谈恋爱,而是丧失义无反顾的力气去爱。 15、生命因运动而精彩,生活因乐趣而充实,学习因思考而深刻,交友因真诚而持久! 16、生活不能游戏人生,否则就会一事无成;生活不能没有游戏,否则就会单调无聊。 17、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工作中最困难的是创新;生活中最痛苦的是自扰;做人中最苦恼的是委屈。 18、人生难免经受挫折,风雨过后就是彩虹;生活难免遭受苦难,雨过天晴终有阳光。 19、人活着,其实就像是在沙滩上做沙雕,有的人捏了一座泰姬陵,你只划了一条线,你觉得羞愧吗?不会的,浪花一来,沙滩就又都平了,这就是我们活着的写照。 20、没有运动,生活等于昏睡;没有思考,生活等于盲从;没有节制,生活等于毁灭;没有快乐,生活等于凝固。

匾额书法欣赏

匾额书法欣赏 匾额书法欣赏: 匾额书法欣赏1 匾额书法欣赏2 匾额书法欣赏3 匾额书法欣赏4 匾额书法欣赏5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对于中国而言有着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作为艺术被对待,但这一层含义的起源比较晚,第二重含义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跟许多艺术门类相比,书法有着与文化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是唯一一个到目前为止仍在使用着最古老文字的国家,中国文字诞生之初就是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记录。汉字在没有被作为专门的艺术来对待的时候,具备形、音、意三者功能合一的特质。其中的“形”就是造型。汉字当中的笔画结构和搭建起来的空间关系,自然就生成了一种图画美感,叫做“无色彩而具图画之灿烂”。同时通过笔画的添加使一个字成型之后,还能寻求和谐之美,这也就叫做“无音声而具音乐之和谐”,因此汉字在不成为专门艺术之前,它已经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带有音乐和图画这两者的审美特质。 书法的发展过程跟汉字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隶书才是古今

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笔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练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是一个便捷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起点。楷书是所有书体当中最后一个成熟的。它的起步阶段也非常早,在隶书阶段也开始有了楷书的意趣,但最终具有完整、严谨的楷书法度是在唐朝。 中国书法千余年的发展史,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书法艺术的支撑点,也就是说它的要素和特质主要是法度、境界与情感。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有严谨的法度,高妙的境界以及真实完整的情绪。中国书法审美的一个原则,跟传统儒家的中庸理念相一致,要寻求分寸的得体,达不到不行,过分也不行。 和谐,在中国书法当中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原则,非常符合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庸。这种和谐是多层次、多重意义、多重角度、多种手段的和谐。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论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之弃也。”今天来看,晋代崇尚韵致,唐代崇尚法度,宋代崇尚意趣,民国以后则崇尚文人气。书卷气成为民国以来中国书法又一种审美风尚。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要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理解、把握、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今天我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回报了什么。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首先必须明白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最好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在1972年给北大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了一个定义。即“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又作了一点具体解释,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在这个定义中,“素材”这两个字还要作一点解释,它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还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例如人像石雕艺术,是用石头来雕塑人像的艺术,那么,它用的材料就是石头,而用的题材则是人物。书法艺术与此不同,它的材料用的是汉字,它的题材仍然是汉字。对汉字加工创造而成的艺术形象,仍然是汉字的形象,而不是别的形象。当然这艺术形象中可能包含丰富的意味,但它们仍然是人物或山水的形象。 汉字既是材料,又是题材,可见它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既然如此,学习书法首先应该对汉字有些研究,至少要能准确地识字,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是文盲:文盲完全可能成为别的艺术家,却绝对成不了书法艺术家。有人认为书法只是线条的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这种想法不对。书法即使仅仅是线条艺术,那至少也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不能把汉字写错,犹如画人物画个美人,你不能把她画成瞎了眼睛掉了牙,因为美人总是“明眸皓齿”,古今中外的美人,没听说那个是瞎了眼睛掉了牙的。 汉字在其长期流传中,与史事、人文乃至自然风物等等发生了复杂而丰富的联系;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便觉得似乎有某种意味凝结在文字符号上面。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对文字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了惯性的反映(心理学上称为“暂时神经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你看到某个字和词,会产生某些联想或想象,甚至有某种情思的轻微波动。在语言学上,这就是“语感”的一种表现,“语感”包括

56字书法作品

56字书法作品 56字书法作品欣赏 56字书法作品1 56字书法作品2 56字书法作品3 56字书法作品4 56字书法作品5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对于中国而言有着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作为艺术被对待,但这一层含义的起源比较晚,第二重含义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跟许多艺术门类相比,书法有着与文化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是唯一一个到目前为止仍在使用着最古老文字的国家,中国文字诞生之初就是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记录。汉字在没有被作为专门的艺术来对待的时候,具备形、音、意三者功能合一的特质。其中的“形”就是造型。汉字当中的笔画结构和搭建起来的空间关系,自然就生成了一种图画美感,叫做“无色彩而具图画之灿烂”。同时通过笔画的添加使一个字成型之后,还能寻求和谐之美,这也就叫做“无音声而具音乐之和谐”,因此汉字在不成为专门艺术之前,它已经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带有音乐和图画这两者的审美特质。 书法的发展过程跟汉字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隶书才是古今

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笔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练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是一个便捷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起点。楷书是所有书体当中最后一个成熟的。它的起步阶段也非常早,在隶书阶段也开始有了楷书的意趣,但最终具有完整、严谨的楷书法度是在唐朝。 中国书法千余年的发展史,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书法艺术的支撑点,也就是说它的要素和特质主要是法度、境界与情感。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有严谨的法度,高妙的境界以及真实完整的情绪。中国书法审美的一个原则,跟传统儒家的中庸理念相一致,要寻求分寸的得体,达不到不行,过分也不行。 和谐,在中国书法当中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原则,非常符合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庸。这种和谐是多层次、多重意义、多重角度、多种手段的和谐。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论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之弃也。”今天来看,晋代崇尚韵致,唐代崇尚法度,宋代崇尚意趣,民国以后则崇尚文人气。书卷气成为民国以来中国书法又一种审美风尚。

书法与中国文化感悟

选用文章: 书法与中国文化 作者:张琪 摘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表现。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是艺术的载体。汉字的表意特征使书法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用毛笔书写汉字是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文章通过对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最后通过举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中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原本它就只是对文字的书写和信息的传达,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中的书写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以书写工具而言,中国的毛笔是一种神奇的书写工具,它的形状是锥形,它的尖、齐、圆的特性决定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鹅管笔,由于毛笔的这个圆锥的形状,使得运笔在不同的方向出峰,而表现出粗细不同的轻重变化。而那种鹅管笔就不能像毛笔一样表现出如此多变的变化。书写者在蘸墨的同时已经将宣纸规划,于是方块字就在纸间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这整个的书写过程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出来,法国前总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书法:“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它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写汉字的方式之所以被推崇为“艺中之艺”在于汉字具有独特性,一个单字就是一个符号,全世界的文字也就只有汉字能达到这样的一种艺术的层次,虽然世界其他的文字

同样可以书写的很漂亮,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一个一个字母组合起来的关系,所以它们看起来就没有方方正正的汉字看起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汉字虽然偏旁可以写在上下左右各个地方,但是每一个写成的字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所以对于书写者来说写字本身就是一种接受艺术的教养。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书写优美的人,但是这和中国书法是不能媲美的,因为书法是对人的性格的陶冶。书写的优美和流利是每个文字都追求的,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文字的书写在于意境的营造。每个面对中国书法作品的人即使对书法作品一无所知也会被它的外形和结构所吸引,会把它想像成一幅幅小型的抽象画,这是由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的。正是汉字的这种表意特征,书写者在完善书写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因为有意境美的存在所以中国书法在创造初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了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的运用更好地表现出了上下、有无、虚实、阴阳。在落笔的刹那一个生动的世界便跃然纸上,虽然只有两种色彩但是时间与空间在这一瞬间成为永恒。 一、书法的文化内涵 这样对于书写者来说,书写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艺术熏陶。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信息、科技发展水平,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书写产生着影响,塑造着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宗教信仰、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和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全面的映射。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毛笔书写满足了在当时的年代里书写文化、记录语言和历史的实际需要,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精神、艺术的价值取向来看,毛笔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超越实用书写的价值内涵,成为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书法与中国文化》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书法与中国文化》说明文阅读练习及 答案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

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

关于人生感悟的句子赏析大全

关于人生感悟的句子赏析大全 关于人生感悟的句子赏析大全 1. 遇到一件事,如果你——喜欢它,那么享受它;不喜欢,那么避开它;避不开,那么改变它;改不了,那么接受它;接受不下,那么处理它;难以处理,那么就放下它。——其实,人最难的是"放下"。放下了,就释然了。 2.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3. 生命那么短暂,即使只能留下一瞬间的光彩,最后,自己也可以知足。 4.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5. 世界上总有很多人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可是,如果你真的是珍珠,究竟会有毡房出光彩的一天,埋天怨地,只是无能者的表现,这样的人也注定永远得不到重用 6. 天道酬勤!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如果你喜欢,随便你去拿,只要你付出相应的代价。 7.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8. 无论在世界什么地方,钱,永远都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通行证。 9.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10.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只有抓不住而

从掌心中悄然流走的。 11.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12.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13. 今天就是生命,是惟一你能确知的生命。昼利用今天,使自己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把自己摇醒,培养一种嗜好,让热忱的风儿扫掠过你,以高昂的兴致来过今天。 14. 狼就是不畏惧生死的战士。为了生存,它们会主动攻击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哪怕自己战死,它也要为其他的同类创造出机会。在物竞天择的法则中,狼是可敬的,但也是被人们所不理解厌恶的。 15. 流星,因为短暂而美丽,划过黑寂的夜空,释放出那一闪而逝的光芒,虽然微弱,但却没有人能无视它的存在。人生如同流星,充满了精彩与传奇,如同一支美丽的传说,究竟是否会象流星那样短暂,别人决定不了,上天也决定不了,只有自己来掌握。如果愿意,流星也可以变成永恒。 16. 路,不是靠一个人可以踩出来的,而是需要有一群人向同一个方向前进。若只单单为追逐结果去做事,而不懂的享受其中的过程,即使最终成功了,也会变的平淡无奇,索然无味。 17. 一个人一眼能够望到底,并不是因为他太简单,不够深刻,而是因为他太简单,太纯净。这样的简单和纯净,让人敬仰;有的人云山雾罩,看起来很复杂,很有深度,其实,这种深度,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对于中国而言有着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作为艺术被对待,但这一层含义的起源比较晚,第二重含义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跟许多艺术门类相比,书法有着与文化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是唯一一个到目前为止仍在使用着最古老文字的国家,中国文字诞生之初就是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记录。汉字在没有被作为专门的艺术来对待的时候,具备形、音、意三者功能合一的特质。其中的“形”就是造型。汉字当中的笔画结构和搭建起来的空间关系,自然就生成了一种图画美感,叫做“无色彩而具图画之灿烂”。 同时通过笔画的添加使一个字成型之后,还能寻求和谐之美,这也就叫做“无音声而具音乐之和谐”,因此汉字在不成为专 门艺术之前,它已经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带有音乐和图画这两者的审美特质。书法的发展过程跟汉字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隶书才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笔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练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是一个便捷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起点。楷书是所有书体当中最后一个成熟的。它的起步阶段也非常早,在隶书阶段也开始有了楷书的意趣,但最终具有完整、严谨的楷书法度是在唐朝。中国书法千余 年的发展史,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书法艺术的支撑点,也就是说它的要素和特质主要是法度、境界与情感。一篇好的

书法作品必须具有严谨的法度,高妙的境界以及真实完整的情绪。中国书法审美的一个原则,跟传统儒家的中庸理念相一致,要寻求分寸的得体,达不到不行,过分也不行。和谐,在中国书法当中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原则,非常符合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庸。这种和谐是多层次、多重意义、多重角度、多种手段的和谐。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论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之弃也。”今天来看,晋代崇尚韵致,唐代崇尚法度,宋代崇尚意趣,民国以后则崇尚文人气。书卷气成为民国以来中国书法又一种审美风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