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北部济新断裂(获嘉段)发现地热异常带

河南北部济新断裂(获嘉段)发现地热异常带

作者:暂无

来源:《资源导刊》 2019年第6期

近日,由河南省地矿局环境一院承担的“济新断裂(获嘉段)地热异常区地热资源调查”项目成果报告顺利通过河南省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项目发现济新断裂武陟凸起段存在大面积的地热异常,千米埋深温度65℃左右,局部超过80℃,证实了太古界片麻岩在构造强烈地区可形成良好的断裂裂隙热储。

该项目是河南省2017年度省财政地质勘查项目,目的是对济新断裂沿线地热异常成因进行调查,掌握地热分布规律。

在项目实施中,项目组人员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地面调查中,采用浅井测温,准确圈出了地热异常的分布范围;在地热井抽水试验中,克服水位异常,无法求取参数的技术难题,采取了分层叠加、循环迭代的计算方法,成功对地热井水位数据进行了校正,取得了热储层水文地质参数。

经过两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济新断裂沿线地热异常区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项目组共完成调查面积455km2,完成钻探进尺1202.9m,发现了围绕武陟凸起核部存在埋藏浅、面积大、开发潜力大的地热田。2018年8月8日,项目经野外验收质量为优秀。2019年3月12日,成果报告通过河南省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这一发现将为地方政府进行地热资源管理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地热地质依据。(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环境一院)

地热国内外发展现状1

构造地热学方面,近年来,在构造地质学中,应用地热理论与方法研究构造热演化、圈定地壳深部构造(闭合构造和区域性断裂)及确定断裂的活动性,都已取得重要成果(熊亮萍,1982;沈显杰,1992)。 探矿地热学,通过地热异常的研究寻找含油气有利构造并取得一定成果(刘耀光,1982,汪辑安,1985;王英民,1998;吴乾番,1990)。我国一些研究单位也开始研究油田(或古地温)分布与油气的关系、研究成油规律及寻找找油的可能性。 水文地热学,地下水的运动是影响岩石圈上部温度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或对围岩起冷却作用,或起加热作用),常在隆起区相对低洼的地方或平原地区基底顶面相对隆起的地方,沿断裂构造带上涌形成局部地热异常。因此可以应用地热学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水文地质学中的某些实际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普遍采用根据地下水温度与围岩温度的平衡条件、地热参数及等温线在水平方向和垂直剖面内的变化形态等,确定地下水的流速与流向以及自流盆地或承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和泄流条件,并取得一定成果(王世贵,2002)。 在我国,3000年前,人们开始利用天然地热泉洗浴。我国是世界上地热直接利用最高的国家,年利用占世界的1/6。并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开发地热资源的增长速度将超过10%。 2012年10月24口,我国《能源开发“十二五”规划》通过,未来几年我国地热能开发的总路线出炉(计红梅、郭峰等,2012),所以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将得到迅猛的发展。 目前,关于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主要有:电法找水的应用和研究(傅良魁,1984;李金铭,1994;刘春华、王慎乾等,2003;贾敬、刘国辉等,2008;孙宝喜、吴春山等,2009);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地热资源勘探上应用(石昆法,1999;徐新学、夏训银,2004;高景宏、咚铁钢、强建科等,2010;武毅、封绍武等,2011);核磁共振在找水中应用(曹光奇、周仲华等,2006)高频大地电磁测深(EH4)在热储构造勘查中的试验研究(叶益信、邓居智、方振显等,2011;物探测井在地热开发中应用(冯来泉,2000;尉中良、邹长春等,2005;王艳梅,2009);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在地热勘探上应用研究(吴述来,2006;孟银生、姚长利等,2011)等。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地热勘探应用主要是直流电法(浅层地热)和电磁法(深层地热),地温测量、物探测井以及数据处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刚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对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技术进行系统研究。2009年冉伟彦和丁连靖发表了《大地面波(微动)测深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等。近年来,关于瞬变电磁、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大功率激电仪、天然源大地电磁测深MT , EH4连续电导率测量系统、电阻率层析成像ERT、频率域和时间域激发极化SIP/TDIP、纳米瞬变电磁NanoTEM、谐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HACSAMT、三维地震、放射性勘探的文章多在地热勘探中出现。在岩石物理学中也对岩石的热学性质进

广东沿海典型深大断裂带地热水系统形成条件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广东沿海典型深大断裂带地热水系统形成条件及水文地球化学 特征 广东省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境内断裂构造发育,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震、新构造活动剧烈,特别是在深大断裂反复活动、岩 浆多期次侵入(喷发)的背景下,为广东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形成与赋存、温泉出露创造了有利的地质环境。本研究选择广东沿海典型深大断裂地热田—新洲地热田为研究区,对区内地下冷、热水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深入分析了新洲地下热水系统的形成条件及成因机制,为后期该 类地热水资源的勘探及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首先分析了研究区地壳热结构及深部地温场特征,借助物探、热红外遥感、钻探测温等技术,将地表温度异常分布特征、布格重力场特征及航磁 异常特征作为属性判别因子,完成了对地热异常分布区范围的圈划。 研究发现:(1)地热水异常区分布规律明显受到北东向深大断裂的控制;(2)地热点出露与岩浆岩侵入活动密切相关,且大部分出露于岩浆 岩体边缘、后期入侵岩脉或岩体与其他地层的接触带上;(3)沉积厚度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往往蕴藏丰富的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区。 在充分总结热水形成条件的“四要素”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各种 地球化学温标、多矿物平衡模拟以及Fix Al法估算了热储温度和循 环深度,并剖析深部水热动力条件,从而构建了新洲地下热水成因模 式概念模型。深大断裂是地下热水形成的关键;深大断裂迫使区域地 下水流向深处径流,在基底热流作用下不断加热;北东向、东西向深大断裂互相切割带产生汇水汇热效应,成为地热水上升的主要通道。深

部地下热水高温高压是水热上涌的重要驱动力。基于上述热水成因模式概念模型,通过提取一系列地球化学信息系统分析了热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及径流循环特征。地热水由区域地下水经深循环形成,以高Na+、Cl-离子,TDS,贫氢氧同位素和长滞留时间为特征,来源于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温度较低的古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补给区位于东北部紫罗山高海拔地区。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具有明显分带性,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3→HCO3-SO4→SO4-Cl→Cl顺序依次转换,矿化度逐渐升高,Na+,K+,Ca2+,SO42-,Cl-含量逐渐增 大,HCO3-,Mg2+含量减小;随热水温度升高,Sr、Li、Rb、Cs和F等微量元素含量不断增大。通过分析不同水样的水化学组与温度、离子比及δ18O、δD、Sr、C、B同位素变化关系,反映了水-岩相互作用的不同程度和与海水的明显混合趋势,地下热水在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主要的混合过程:深循环地热水与埋藏很深或亦经过深循环海水的第一次混合,以及由深部上涌的热咸水与浅部含水层冷水的第二次混合。混合比例在热田不同地段各不相同,在热田相对高温中心为深部上来的高温、高矿化度热咸水,在热田外围则为温度不同的较中-低温热水。通过地下热水的动态特征,分析了深部地下水动力条件及水力联系,来间接反映深大断裂的导水性能和深层地下热水的状态,并对深大断裂带控制的水动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水-热耦合模拟,揭示了深大断裂带地下热水运移特征。深大断裂带及紧邻围边形成了一个高温、低压、密度低的柱状带,从而使得断裂带四周地下水流下沉并往热源方向流动,这种深大断裂的区域效应使得侵入内陆的海水深

中国国家地理百年大发现

?膇肁袂莇蝿蚀螃 1. 1908年,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淮河线” 河北、山西、河南和内蒙古进行地理考察。1908年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写道“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所谓的“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 “北带”就在长城与秦岭—淮河之间。秦岭—淮河线的提出,首次正确界定了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于认识我国自然地理规律和指导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年,竺可桢首次揭示了中国近五千年膂蚇聿羀肂羈莇 2. 1972 来的气候变迁 1972年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芄芈袁节蒅螀莁竺可桢于 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绘制出近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即“竺可桢曲线”,这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首次揭示。其基本结论是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两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动周期,历时约400—800年。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首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刘东生等提出了蒈荿蒂芇羀节莂3. 20 黄土“新风成说”,并发现黄土中保存有距今250万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记录 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等对黄土高原膁袅螅膀螀蒁肆从 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新风成说”。后又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建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20世纪80年代,刘东生基于中国黄土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和《中国自然地理》首次肅薇莀薂羅袈薈4. 详尽地揭示了中国地理地带性规律 年以竺可桢、黄秉维为首的自然区划工膄葿肀肅莆螈羃1956 作委员会,分别对地貌、气候、水文、潜水、土壤、植被、动物和昆虫八大要素进行区划,连同综合自然区划一起,分9册撰写于1959年出版。1959年黄秉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为中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它第一次系统而详尽地揭示了中

地热及其利用

地热及其利用 摘要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环保能源,我国是一个地热资源分布比较丰富的国家。利用地热发电、采暖、进行工业加工、农业和水产养殖、洗浴及医疗保健等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地热;能源;开发;利用 地热即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也是一种特殊的矿产资源。随着对地热资源的不断开发与研究,地热能必将成为继水力、风力和太阳能之后又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的新能源。 1 地球中的热能从何而来 地球内部赋存着巨大的热能,据联合国有关资料介绍,地下热能的总蕴藏量为地球上煤全部燃烧所放出热量的1.7亿倍。这么巨大的热能赋存是与地球的发展过程分不开的,是地球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热能的主要来源有:放射性热能、重力位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过程能、构造变动的机械能、冷缩—膨胀能等,特别是放射性热能在其中占主导地位。 地球内部广泛分布着各种放射性物质,尤其在地下500km-1000km的范围内分布最多。放射性物质不断地进行衰变,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能。例如:一克镭完全衰变后,能产生370万千卡的热量,相当于烧掉500kg煤所产生的热量。有人估计,在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热量,平均为每年5万亿亿卡。 2 地热在地球中的分布 地热在地球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无论是在纵向深度上还是在横向空间上都是如此。 在深度方向上,大体是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根据地壳中地热的分布,划分为变温层、常温层、增温层。增温层以“地热增温率”来表示温度随深度的变化。深度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数值即为地热增温率(单位:℃/100m)。在正常情况下,地热增温率为3℃/100m。但在地壳15km以下,地热增温率逐渐减小。 在横向空间上地热的分布同样是不均匀的。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向地表方向平均放散的地热流会富集起来,成为可利用的地热资源。富集地区的地热增温率就大于3℃/100m,出现异常现象,这样的地方被称为地热异常区。在该区内,如果有十分好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就能形成富集大量热水或蒸汽的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地热田,在这里地热会以温泉、热泉、沸泉、喷汽孔、冒汽地面、热水湖、间歇泉等显示类型出露地表。 地热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近代岩浆活动区、现代火山区以及近代地壳运动活跃

关于干热岩

关于干热岩一、什么是干热岩 干热岩(HDR),也称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或称工程型地热系统,是一般温度大于200℃,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成分可以变化很大,绝大部分为中生代以来的中酸 性侵入岩,但也可以是中新生代的变质岩,甚至是厚度巨大的块状沉积岩。干热岩主要被用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因此其主要的工业指标是岩体内部的温度。 二、干热岩资源的成因类型 根据地壳结构和成因机制,中国干热岩资源主要可分为高放射性产热型、近代火山型、沉积盆地型及强烈构造活动带型。 1、高放射性产热型干热岩资源:类似于法国Soultz地区及澳大利亚Cooper盆地等高放射性花岗岩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表及地壳浅部发育许多大型的中生代酸性花岗岩类岩体,该类岩体具有较高的放射性产热特征,在壳源产热和幔源产热均理想的情况下大地热流值可超过100μW/m2。在覆盖层理想的地方,可以获取理想的干热岩资源。高放射性产热干热岩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如广东、福建、江西、海南以及广西部分地区,以燕山期大范围形成的酸性岩体为赋存体形成干热岩资源区。 2、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具有基岩覆盖层较大、表层地温梯度较大、增温稳定的特点。深部热源向上传导到达覆盖层时,由于沉积覆盖层热导率小的特点,阻止了热量的散失。本类干热岩资源虽然地表热流值并不太高,但由于热量在浅部的聚集,其底部基岩岩体温度可以达到150℃以上。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主要分布在关中、咸阳、贵德、共

和、东北等白垩系形成盆地的下部,由于沉积覆盖层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通常与水热型地热田共生。 3、近代火山型干热岩资源:近代火山型干热岩资源和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国际上很多知名的干热岩资源区均属于这种类型。受底部未冷却岩浆的作用,地表具有明显的水热活动现象。通常在较浅的地方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温度。近代火山型干热岩资源分布在中国腾冲、长白山、五大连池等地区。其热源特征与底部岩浆活动历史和岩浆活动特征密切相关。 4、强烈构造活动带型干热岩资源:强烈构造活动带型干热岩资源分布在青藏高原。受亚欧板块和印度样板块的挤压,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逐渐隆升,局部有岩浆底侵的存在,在这些区域可能形成理想的干热岩资源。受构造活动的影响,自第四纪以来,西藏高原受到南北向强烈挤压,随着地质应力的变化,早期以东西向展布为主的构造格局逐渐遭受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的北西向走滑断裂及近南北向的张性和张扭性的活动构造带。在这些近南北向断裂带内现代地热活动强烈,又以那曲—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构造带和查去俄—古堆—错那构造带最为显着。查去俄—古堆—错那构造带内由南往北有错那、古堆、日多、沃卡、松多、查去俄等中—高温地热显示区。这些地区可作为强烈构造活动带型干热岩资源的理想前景区。 三、寻找干热岩的勘查工作步骤 首先是收集地、物、化、遥、地热等各种区域性资料;通过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选择有远景的地区开展地质调查、物化探、深部钻探工作,然后对岩心进行采样、对钻孔进行测温,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最后通过实际工作成果,结合收集相关资料对干热岩资源进行评价。

中国典型地热田

中国典型地热田 温泉设计2009-11-20 12:06:14 阅读6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不同类型地热田的基本特征,下面选择6个代表性地热田作一简要介绍,其中一个高温地热田(西藏羊八井),4个中、低温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北京东南城区、昆明、西安、天津塘沽),1个中低温构造隆起区的地热田(海南三亚南田地热田)。 (一)西藏羊八井地热田 羊八井地热田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约60km处,地理位置:东经90°26′~90°32′,北纬30°26′~30°33′, 地面标高4 300~4 500m。地势北高南低,东、北两侧为念青唐古拉山脉, 主峰7 162m,南东为唐山,主峰6 277m。其间的那曲-羊八井-多庆错新生代断陷盆地,西南高,东北低,呈“S”型北东向展布,长达70余km,宽7~15km,藏布曲河(拉萨河水系)贯穿其间。当地属高原气候,年最高平均气温25.5℃,年最低平均气温-22.2℃,年平均降水量269mm,年平均蒸发量2 148mm。 羊八井地热田在构造上处于北东向的那曲-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断裂带中部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内,盆地内主要分布新生界的第四系、第三系及下古生界变质岩系。第四系松散层,分布于山麓及盆地中心部位,最大沉积厚度约340余m;第三系为一套火山岩系,出露于盆地周边,在盆地内多为第四系所覆盖,厚度大于250m;下古生界变质岩系,构成盆地的基底,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侵入其间,构成了复杂岩体。主要构造走向北东-南西。 羊八井地热田中的地热水以断裂带为补给循环通道,储集于基岩裂隙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中,通过径向辐射流形式运移,以各种地热显示进行排泄。分为南北两区,热田北区,浅部热储层处于非承压状态(开放环境),地热水汽化放热,造成岩石强烈的水热蚀变(主要为硅化、高岭土化)及自然硫的成矿作用,以液态水向邻区渗流,并通过地面放热、汽等方式排泄;热田南区,浅部第四系热储层呈封闭状态,地热水以泉、热水湖泊、冒汽孔、放热地面等方式排泄,汇入藏布曲河。 羊八井地热田按热储层特征分为第四系孔隙热储及基岩裂隙热储两个热储层。第四系孔隙热储层,为次生热储层,由深部基岩裂隙热储层的地热水补给作用而成,储层为第四系更新统砂、砂砾、砾石层,最大厚度345.5m,最薄仅11.8m。该储层以中尼公路为界,分南北两区。热田南区有亚粘土、亚砂土覆盖,其最大厚度达31.1m,地热水呈承压状态,可自喷,水头高出地表10~30m不等;热田北区,热储层无粘性土覆盖,地热水呈潜流状态,埋藏深度随地形的增高而增深。据勘察资料,热田南区第四系孔隙热储层,有一个高温热水层,其厚度、温度、埋藏深度如表2.5.18所示。地热水温度在40℃以上地区分布面积14.62km2,其中130℃以上可用于发电的中、高温地热水分布面积5.656km2(北区3.045km2,南区2.611 km2);地热井孔内地热水温度141~172℃,孔口温度120~147℃,压力0.2~0.46MPa,单井汽水总量72~169.7t/h,其中蒸汽量9.13~25.8t/h。地热流体矿化度954~1 853mg/L,pH7.7~8.89,SiO2含量36.5~124.5mg/L,主要为Cl-Na型水,是目前的主要开采层。 基岩裂隙热储层,主要为第三系喷出岩及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杂岩体,构造裂隙发育。地热水储集于断裂带及次级脉状裂隙带中,以其两断裂交汇带为其富集部位。据热田北区最新地热勘探孔ZK4001资料,在1 300余m深度内,已揭露有两层基岩裂隙热储层:240~450m 为浅部热储层,岩性为碎裂花岗岩,热储温度157℃左右,为目前羊八井地热田的开采层位,其上部的盖层为第三系火山碎屑岩;950~1 336m为深部热储层,岩性为碎裂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岩、碎斑状花岗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6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 (4)劫.难(5)追溯.(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

河南省五龙口断裂对流型地热田浅析

河南省五龙口断裂对流型地热田浅析 【摘要】工作区位于五龙口镇省庄村附近,地热田类型为断裂对流型,于盘古寺大断裂与五龙口断裂的交汇部位显示地热异常区,呈带状分布,面积约0.4km2。该地热类型主要热储层为碳酸盐岩类地层,由厚层状灰岩、鲕状灰岩、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组成。 【关键词】地热田;断裂对流型;热储层 1.地质概况 1.1区域地层岩性 工作区所在区域揭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和第四系,现描述如下: (1)寒武系(∈) 广泛出露于北部中低山、西部低山区,总厚度563~836m。据岩性、岩相和沉积韵律分为三个统、八个组。 ①下统(∈1) 本统自下而上分为辛集组、馒头组。厚度72~124m。 辛集组(∈1x):下部岩性为肉红色石英砂岩、紫红色页岩夹泥灰质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中厚层状灰质白云岩。厚度12~54m。 馒头组(∈1m):底部常见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主要岩性为黄色板板状白云质泥灰岩夹紫红色页岩。本组厚度较稳定,一般为60~70m。 ②中统(∈2) 本统自下而上分为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祖。厚度178~280m。 毛庄组(∈2m):下部岩性为紫红色页岩、粉砂岩;上部以深灰色厚层状灰岩、鲕状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厚1~6m灰绿色页岩。厚度36~59m,一般50m左右。 徐庄组(∈2x):下部为猪肝色页岩夹薄层细砂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鲕状灰岩与黄绿色页岩互层。厚度106~141m。 张夏祖(∈2z):主要为灰色泥质条带鲕状灰岩,厚度36~80m。

③上统(∈3) 本统岩性以灰黑色厚—巨厚层状白云岩、燧石团块白云岩、糖粒(鲕粒)状白云岩为主,夹泥质白云岩。厚度313~432m。 (2)奥陶系(O) 主要出露于克井盆地南部孔山区,北蟒河出山口及万羊山东缘有零星出露。工作区内仅发育中统(O2),分为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总厚度277~369m。 下马家沟组(O2x):下部为黄色薄层状泥灰岩、灰质白云岩、紫红色粉砂质白云岩;上部以灰黑色厚层状灰岩、角砾状灰岩为主,部分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厚度90~110m。 上马家沟组(O2s):下部为灰绿色钙质页岩与灰黑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互层;中部由灰黑色厚层状燧石团块灰岩、灰岩组成;上部为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厚度187~259m。 本统地层在克井盆地平原区内封门口断层以北、克井—王才庄—雪樊一线以南隐伏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之下,其它地区则隐伏于石炭系之下。在前一隐伏区,本统地层顶板埋深一般在100~200m之间,青多附近其顶板埋深小于100m,在宝峰寺直接呈残丘出露地表。在后一隐伏区,本统地层顶板埋深为100~500m。 (3)第四系(Q) 分布于项目区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区内厚度一般0~100m,据前人资料,本区缺失下更新统。 ①中更新统(Qp2) 出露于区内坡洪积倾斜地和黄土丘陵区,平原区内其他地区则隐伏于上更新统之下,与下伏新近系及其以前不同时代地层皆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中更新统岩性在黄土丘陵区为黄土、黄土状亚砂土、棕黄色亚粘土,一般厚20~50m.其他地区为棕红、棕黄色亚粘土、黄土状亚粘土、砂、砂砾石层,富含钙质结核。厚度5~90m。 ②上更新统(Qp3) 广泛出露于平原区。岩性由浅黄色亚砂土、砂、砂砾石、卵砾石组成,含钙质结核。厚度20~80m。 ③全新统(Qh)

地热探测技术

地热探测技术 武汉地大华睿地学技术有限公司

1地热及其特征 地热能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热能。它和煤、石油、天然气及其它矿产一样,也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一般认为,地热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其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以及重力分异、化学反应、岩矿结晶释放的热能。在地球形成过程中,这些热能的总量超过地球散逸的热能,形成巨大的热储量,并通过火山、热泉、岩石的热传导等方式不断地向地表传送。在特定的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下,地热可以在地壳浅部富集和赋存起来,形成地热异常和有开发价值的地热田,为人类开发利用地热能源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 1.1地热类型 根据地热资源的性质和赋存状态可将其分为:水热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岩浆型四类。水热型地热资源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蒸汽型和热水型地热资源,它是指地下储有大量热能的蓄水层,是现在开发利用的主要地热资源;地压型地热资源是指以高压水的形式,储存于地表以下2000-3000m深的沉积盆地中,并被不透水页岩所封闭的巨大热水体。虽然生成条件不太普遍(往往在含油盆地深部),但其能量潜力巨大,而且除热能之外,它往往还贮存有甲烷之类的化学能及高压所致的机械能;干热岩型地热资源是指地下普遍存在的没有水或蒸汽的热岩石。其温度介于1500C- 6500C之间,热能比上述几种资源更为巨大;岩浆型资源是指蕴藏在熔融状和半熔状岩浆中的巨大热能,其埋藏部位最深,温度高达6000C-15000C。后两类属今后可考虑大量开发利用的潜在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具有能量大、可再生、清洁等伏点,随着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均很显著,地热市场也得到不断的拓宽。 2探测技术 地热资源探测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一些常规方法如地热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钻探等和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如遥感遥测和计算机模拟等。 2.1地热异常现象调查法 地下热水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地下热水在运动过程中同周围环境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有地下热水分布的地方,往往形成许多与地下热水有密切联系的自然现象,简称为地热异常现象,如沸泉、温泉、喷气孔等.详细调查研究这些现象对寻找地下热水有重要的意义.如明代徐霞客于1639年对云南腾冲火山地热的详细考察和记录即属于这一类探测研究方法.这是早期的地热探测方法,在没有测量仪器的情况下通过热异常现象的观测来探测地热资源,实用于地表.

镇坪县曙坪镇代安河一带地热地质特征浅析

镇坪县曙坪镇代安河一带地热地质特征 浅析 摘要:镇坪县曙坪镇代安河一带位于秦岭与巴山弧形挤压带上,区内北西-南东向次级断裂发育,碳酸盐岩较发育,地热地质条件较好,主要为断裂控制的构造裂隙及碳酸盐岩溶蚀孔隙复合型热储。 关键词:代安河;地热地质特征;成因分析 1.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研究区所在区域分布的地层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并出露有火山岩、变质岩等。 1.2区域构造 (1)区域构造背景 本区的主要构造形迹表现是一种弧形挤压(图1)。弧形挤压带由北西向构造、帚状构造、山字形反射弧及“喇叭状”复合构造四个体系组成。基底隆起和高观寺~钟宝巨型冲断在控制这些体系的边界范围上,起了重要的限制作用。北西向构造与帚状构造、淮阳反射孤西翼呈交接复合关系,不同部位表现出由重接~斜接~反接。“喇叭状”构造由骨状构造外缘部外和新华夏体系复合而成,二者在西端以反接横跨关系出现,新华夏系构造线向东以折衷形式逐渐与帚状构造外缘重接,形成“喇叭状”构造的柄部。北西向构造形成时期最早,反射弧西端与帚状构造斜接或被帚状构造限制,可能形成时期略早于带状构造,后者席卷了震旦~侏罗系地层,形成时期应在燕山期。“喇叭状”复合构造可能与帚状构造形成时期相近或同时。

图1秦岭造山带构造略图 (2)构造演化 南秦岭大巴山北缘地区在构造演化历史中,主造山期发生强烈挤压收缩的同时,还有一系列伸展-剥离、隆升、塌陷等大陆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的复杂过程。结合这些构造变形特征,推测大巴山北缘中生代以来的详细构造演化过程为:加 里东期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中新元古代变质变形过渡性基底的双层结晶基底形 成-前造山期-主造山期-后造山期四个时期。 1.3区域岩浆岩 区域内中基性及超基性侵入岩(脉岩)类数量最多,出露最广,分布于葛硐以 西广大地区,主要包括辉绿岩-辉长岩、闪长岩及有关过渡岩石为主,超基性岩 少见。 2.研究区地热地热地质特征 2.1研究区构造 研究区整体构造属于北大巴山北西向构造,走向为北西-南东方向,多发育 紧闭的复式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构造,同时所在区域岩石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片理化发育,片理走向也呈北西方向,该构造向南东方向延伸。(图2)

豫北平原地热资源潜力分析

豫北平原地热资源潜力分析 王小青;李莲花;侯广顺;李姗姗 【摘要】地热资源是清洁的新能源.地热资源的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存在较密切的关系.本文根据豫北平原75口热井参数,计算了地温梯度,总结了地温梯度的平面分布规律,分析了地热水赋存规律.豫北平原地热水分布不均,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地温梯度一般为2.5~3.5℃/100 m,平均约3.0℃/100 m.本研究为地热水开发利用提供了地质依据. 【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年(卷),期】2017(035)007 【总页数】4页(P120-123) 【关键词】豫北平原;地温资源;地热梯度;分布规律 【作者】王小青;李莲花;侯广顺;李姗姗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郑州 450045;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郑州 450045;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郑州45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4 地热资源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中新生代以来,华北板块东部经历了强烈的岩石圈减薄及软流圈隆升,属于高地热流背景区[1]。豫北平原属于华北板块东部南缘,

经济较发达,地热资源丰富。但迄今为止,豫北地区尚缺少系统的地热资源潜力分析资料,不利于地热能的开发利用[2]。 本文在系统调查豫北濮阳市、新乡市、济源市和相邻的山东省菏泽市等地区地热资源的基础上,总结了豫北平原地热水分布规律,发现地热资源与新构造运动存在较密切的关系,以期为豫北平原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本文地热资源调查范围以豫北平原地区为主,包括了相邻的山东省菏泽市的部分资料。调查范围为东经112°30′~116°06′,北纬34°52′~36°14′,西起济源、东止菏泽、北抵安阳、南达郑州,面积约15 000 km2。从构造单元上讲,覆盖了汤阴断陷、济源凹陷、中牟凹陷、内黄凸起、东明断陷和菏泽凸起等构造单元[3],具体范围如图1所示。 自中生代以来,华北板块东部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发生了岩石圈地幔减薄及软流圈地幔的隆升,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形成了一系列断凹陷盆地[4]。地球物理研究表明,整个华北板块东部,由于软流圈的隆升,普遍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5]。华北板块东部的大地热流,又以新生代渤海湾盆地为最大[6]。豫北平原诸盆地也形成于新生代,与渤海湾盆地一样,形成于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 根据区域地热调查规范,结合豫北地区实际情况,开展地热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调查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研究它们与地热显示、地热异常的关系,推断地热热储、盖层、导水和控热构造。 (2)调查地热地表显示特征,测定地热流体的天然排放量和化学成分,初步圈定地热异常的范围,建立热储概念模型,估算地热田的热储温度和地热田的天然热流量。 笔者实际调查了豫北及邻区山东共计75口地热井的地热资料。 对于地热资源的分布规律,人们用地温梯度这个参数来表现,地温梯度表示每深

地热资源分布及其基本特征.docx

地热资源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1基本概况 潮州市地处粤东三角洲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带,东邻福建省,濒临南海,南与汕头经济特区毗邻,辖饶平县、潮安区、湘桥区、枫溪区。各县(区)、镇围绕6处天然出露的地热点周边一定范围内陆续开凿深度近百米左右的地热井近60余眼,多数地热井温度40℃—50℃,仅潮安沙溪镇、饶平县新丰镇和柘林镇发现水温达到70多度以上。目前潮州市地热水主要用于洗浴、游泳、理疗。 2区域地热地质条件 潮州市位于浙闽粤沿海火山活动带西南端、燕山期褶皱系东部,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多期次、多阶段火山~侵入活动频繁,形成大面积火山~侵入岩类,东西、北东、北西及近南北向构造广泛发育,制约了火山岩、岩浆岩的展布方向,亦蕴育了地热资源的生成及赋存的空间[2]。 2.1地层 出露的地层较简单,从老到新有三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本区地表广为第四系覆盖,其余地层部分为隐伏地层、小面积的出露。 2.2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具多期次、多阶段侵入,构成了分布广泛、岩类复

杂的各种岩体、岩脉,主要出露燕山四期和燕山三期。岩浆岩分布主要呈岩基、岩株、岩墙或岩枝产出,此外,在汤溪水库及饶平大东等地见一些基性小岩体。每次岩浆岩的侵入均与区域构造活动有关,受构造裂隙控制,展布方向性明显。 2.3地质构造 该区位于新华夏系构造第二隆起带的东南侧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南部东段交接地段,区内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北东向断裂被北西向断裂切割,呈成“多字型”控制全区[6]。东西向构造时隐时现,断续展露,构成复杂的交接关系。区域性的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了调查区东南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形成与展布,地貌上形成了开阔的三角洲平原,区内较大水系也是沿北西断裂带发育的,如韩江水系。 3地热点分布 目前已探明7处天然出露的地热点,主要分布于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地带。其中潮安—普宁断裂(F15)穿过坪溪水库,断层倾向南东,倾角70°左右,断裂带周边见天然地下热水出露,水温约42°;万峰断裂(F9)为正断层,落差达五六百米,该断裂带周边有天然地下水(下降泉水)出露;韩江断裂(F6)周边、金丰村韩江堤坝段见天然地下热水冒出来,水温45°;建饶—新丰断裂(F17)倾角约60°,为正断层,该断裂带在新丰镇这一带周边出露温泉,温度在40~70°。

河南省偃师市城区地热形成条件及开发利用研究

河南省偃师市城区地热形成条件及开发利用研究 田大永;赵翩翩;周攀;黄继超 【摘要】河南省偃师市城区具备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且沿断裂有温泉出露,有必要对该区进行地热形成条件及开发利用研究,确定其地热资源开发前景.论文以河南省偃师市城区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工作区为偃师市城区至寺沟一带,面积约77 km2,陇海铁路以南至洛河、伊洛河区域属盆地地热田,陇海铁路以北偃师断裂影响带范围属构造地热田.在偃师市北部虎头山周围,属地温较高异常区;在偃师市山化镇忠义、寺沟村一带,属地温高异常区.工作区地热流体中锶和偏硅酸含量达到了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中规定的含量指标,偏硅酸和偏硼酸含量达到了医疗价值浓度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医疗效果.偃师市山化镇忠义、寺沟村一带是地热资源开发优选靶区,虎头山窑头村东北部是地热资源开发次选靶区.但虎头山窑头村靶区距离市区近,便于开发利用.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12(034)006 【总页数】3页(P24-26) 【关键词】偃师市城区;地热;资源;形成;开发 【作者】田大永;赵翩翩;周攀;黄继超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53;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53;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53;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529 工作区位于洛阳盆地东部,洛阳断陷是在燕山初期发生、发展的断陷沉积盆地(宜 阳断陷、洛宁断陷均属这个时期形成)。在中生代时期,洛阳地区逐渐隆起,沉积 面积萎缩,致使该区白垩纪、侏罗纪底层缺失;到了燕山晚期褶皱、断裂活动强烈,主要构造呈东北向延伸,性质以挤压为主;到了晚白垩纪,其构造运动以张性断裂 为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育阶段,所以该地区断裂构造多发生在三叠系中,并切割其下部老地层,性质为先挤压后张裂;至中、晚新世断裂活动更加强烈,沉积面积 迅速扩大,洛阳断陷、洛宁断陷以及临近的一些盆地先后形成,底部普遍沉积了较厚的砾岩,并覆盖在前三叠系及侏罗系等不同的地层之上。该区古、新近系沉积厚度达千米。 1 工作区地热地质特征 1.1 地热田边界条件 工作区位于洛阳盆地东段,陇海铁路以南至洛河、伊洛河区域(以下简称南部)属盆地地热田,陇海铁路以北偃师断裂影响带范围(以下简称北部)属构造地热田。 工作区南部由于上部第四系和新近系厚大的隔水层的阻隔(盖层),使古近系、二叠系、三叠系、奥陶及寒武系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处于相对封闭或封闭状态,具有较高的静压力,运动滞缓,大气降水不能直接补给,深层地下水摆脱了上层冷水的影响。第四系和新近系较厚大的粘土层、粘土岩形成了良好的保温层。 工作区北部控热构造为偃师断裂,热储层为二叠系、奥陶系、寒武系。偃师断裂属区域性深大断裂,并在南700 m处派生一条平行的次级断裂F1'。这些断裂对地 下热水的形成、运移、赋存、对流和热交换等创造了极其良好的构造条件。

河南省邓州市地热资源研究

河南省邓州市地热资源研究 韩建秀;谢淑静 【摘要】运用地热地质理论,初步研究了邓州市城区地热地质背景、重力场特征、地热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着重划分了区域地下热水(矿水)赋存层位,评价了地热 流体质量.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12(000)003 【总页数】3页(P21-23) 【关键词】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开发利用;邓州市 【作者】韩建秀;谢淑静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节水办公室,河南南阳473060;河南省南阳市节水办公室,河南南阳473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521+.33 地热集热、矿、水于一体,具有多种用途和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可用于发电、供热、供暖、医疗、洗浴、康乐、水产、温室等方面。近几年,我国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从质到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低温地热资源直接利用量世界之首,高温地热发电量排在世界第14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邓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位于南阳断陷盆地沉降的中心地带。继有关部门在河南油田和南阳市城区成功钻遇地热资源后,邓州市于1999年开展城区地热的勘探开

发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地热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资料。 南阳断陷盆地的地质环境与赋存有丰富中低温地热资源的我国华北中、新代沉积盆地相似。 邓州市地壳深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该区基底起伏较大,上部地壳底界面、地壳界面(莫霍面)、居里等温面等形态复杂,深大断裂切割严重。邓州市位于新野地壳界面隆起的西北部,淅川—南阳居里面隆起的南侧,地壳界面和居里面深度 分别为34.05 km和33.7 km。 邓州市城区位于南阳—襄樊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南阳断陷的中心地带,处在秦 岭纬向构造系与华夏类型构造复合部位。 南阳—襄樊坳陷是迭置在秦岭褶皱系之上的近南北向的中新代坳陷,南阳断陷位 于该坳陷的北部,断陷南为新野凸起,断陷内沉积了巨厚的上白垩统至第四系的陆相碎屑物,基底主要为元古界、古生界变质岩、沉积岩、火山岩等。 区内秦岭纬向构造系南秦岭褶皱带于邓州市西部没入南阳凹陷,华夏类型构造北东向南阳断裂带在邓州市城区东侧穿过。 邓州市西北部与内乡、镇平交界处见有加里东晚期最晚形成的花岗斑岩侵入体。 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主体断裂构造为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多为高角度正断层,其中北东向断裂兼有平推性质,规模较大的断裂控制断陷的形成、发展和沉积。1)木家垭—内乡深大断裂带 该断裂自西峡县的木家垭经内乡隐伏于邓州市北部盆地中,向东经桐柏延伸至商城,断裂带走向280°~310°,浅部倾角陡,深部倾角缓,为滑动的铲式断裂。断裂面北倾,倾角35°~85°,深部位置向北平移了20~50 km,西窄东宽。断裂带宽数百米—千余米,沿断裂带常发育一系列近东西向延伸的加里东期基性岩和燕山期 中酸性小侵入体。该断裂带是南北秦岭的分划断裂,是一条长期活动、性质多变、规模较大的壳圈断裂。

综合物探方法勘查在沈阳新城子盆地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物探方法勘查在沈阳新城子盆地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效果蒋丽丽;李祎昕 【摘要】应用重、磁面积性测量成果推测地质构造位置、性质和基本特征,确定主控地质构造;并依据重力异常圈定盆地总体轮廓,利用局部变化特征划分次级凹陷和凸起,确定次级凸起部位和其边缘断裂带为寻找地热资源的有利部位.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剖面测量成果,根据断裂带上的垂向地电断面上的视电阻率变化特征,推断断裂性质和深部的岩石破碎程度以及含水情况.根据二维地震测量,进一步确定断裂性质,推断出最佳含水部位,最终确定地热井井位.经钻探验证,成井结果与推断基本一致,打出了较理想的地热井.说明所采用的技术思路正确,应用综合物探勘查方法寻找隐伏的地热资源非常有效. 【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 【年(卷),期】2016(025)006 【总页数】5页(P575-579) 【关键词】综合物探方法;地热勘查;新城子盆地;辽宁省 【作者】蒋丽丽;李祎昕 【作者单位】辽宁省物测勘查院,辽宁沈阳112101;辽宁省物测勘查院,辽宁沈阳112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P314.1

辽宁沈北盆地内地热资源丰富,盆地规模大,覆盖层厚度大,含水层稳定、埋藏深、水温高,内部导水断裂发育,是寻找传导型地热的理想区域.沈北地区自2005年 起进行了多次地热勘查工作,到目前为止在道义盆地和新城子盆地共施工地热井 12眼,其中9眼打出地热,出水温度在60~82℃,日出水量平均在2000 t左右.因此在沈北地区打地热井成功率高,并具有地热水温高、水量大等特点.随着辽宁省政府提出要打造百个温泉小镇的目标的实施,地方政府及民营企业家越来越重视地热开发,研究总结有效开发地热资源的勘查方法,将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沈北地区(沈阳市区至开原威远堡以南)的盆地呈北东向展布,出露宽10~20 km,盆地的深度几百米—几千米,新城子盆地是其中的一个次级盆地.沈北盆地位于华北地台北缘郯庐断裂带中段,太古宙中晚期古陆核发生构造运动[1],形成了北东—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中新元古代发生了吕梁运动,形成了松辽盆地,接受了中元古界蓟县系的海相沉积,形成了铁岭组、洪水庄组及雾迷山组,是沈北地区的主要含水层.之后沈北地区处于抬升期,中生代晚期受环太平洋板块俯冲作 用影响,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辽宁境内郯庐断裂带再次活动,沈北地区沿着北东 向形成了一系列的断陷盆地,新生代接受了一套陆相-火山岩相的沉积[2],形 成了沈北地区传导型地热的盖层. 1.1 盖层地质特征 新城子盆地盖层主要由新生界的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地层组成.古近系为木梳 屯组的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及泥岩,杨连屯组的泥岩、页岩、粉砂岩夹煤线,洋河组的粉砂质泥岩,总厚度大于1000 m.新近系由邱家屯组的泥岩、砂岩、砾岩 组成,厚度在200 m左右.第四系全新统由腐植土、砂砾石及亚黏土组成,厚度在30~150 m左右,盖层总厚度为1000~2500 m,盆地中心可达3000 m以上[3].

中国温泉与地热(水)异常的普查标志和方向

中国温泉与地热(水)异常的普查标志和方向 徐雪球;刘志平;季克其;周宜吉 【摘要】地热资源,目前主要利用的是地下热水,是集"热、矿、水"三位一体的综合资源,是既清洁又可再生的能源.在能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更加广阔和重要.通过对我国著名温泉形成与控制条件的分析,探讨深部地下热水异常的形成机制,介绍了地下热水异常的普查标志和普查方向,为提高地热(水)资源勘查的准确性提供信息和依据. 【期刊名称】《地质学刊》 【年(卷),期】2010(034)002 【总页数】5页(P209-213) 【关键词】地热;水;温泉;断裂;火山;岩浆 【作者】徐雪球;刘志平;季克其;周宜吉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4.1;TK521+.32 地热资源是集“热、矿、水”于一体的既清洁又可再生的综合资源,其的开发利用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十分显著。地球热(能)源是驱动地球内部一切热过程的动力源。地热资源是最重要的能源矿产的组成部分,地球

每年通过地表传输的总热量虽然很大,因在绝大部分地域热能分散,而不能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为人类所利用,故不能成为资源。但由于岩浆活动和年轻的造山运动能够使地球内热在有限地区内富集,并被人类所开发利用而成为地热资源。能够经济地为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热资源,目前判明的有五类,即以蒸气为主的地热资源;以液态水为主的地热资源;地压型地热资源;干热岩体型地热资源和岩浆型地热资源。笔者探讨的主要内容是以液态水为主的地热资源。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叫泉。一般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的沟谷和山坡脚下,平原区则多见于洪积扇前缘或河谷阶地前缘陡坡下。当泉水含有特殊的化学组分或高于常温时,分为矿泉、温泉或热泉。一般将温度超过25℃的泉水称作温泉,大于或等于60℃的温泉列为中、高温泉。由钻井开采的地热水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的温泉资源,其成因与泉相同,只是被埋藏在地下没有出露而已。 按泉水承受的压力,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上升泉是地下水受静水压力作用,上升并溢出地表所形成的泉;下降泉是地下水受重力作用自由流出地表而形成的泉,是非承压水的天然露头。 根据泉出露地点的地层、构造和地貌条件可分为5种类型。 ①接触泉:分布在含水层与隔水层交界处的泉。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在其接触面流动受阻,在重力作用下而溢出地面成泉。 ②裂隙泉: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流出地表成泉。 ③断层泉:地下水沿断裂带流出地表成泉。 ④岩溶泉:在石灰岩分布区,地下水在裂隙和溶洞中流出地表成泉。 ⑤侵蚀泉:在风、流水、冰川等外力的侵蚀作用下,地形遭受侵蚀使潜水面出露地表成泉,多分布于沟谷或山坡脚下,一般为下降泉。 中国著名的温泉有100多处,几乎遍及各省、市、自治区。由于温泉中有多种对人身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许多温泉成为疗养胜地、旅游热点。温泉很少是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