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

安徽省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
安徽省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

安徽省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管理,提高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天气业务规定》、《基层气象台站突发气象灾害临近预警服务业务基本要求》、《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安徽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业务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天气预报。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

本规定所称短时强降水一般是指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其他灾害性天气的强度按照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规定和技术标准执行。

本规定所称的区域性对省一般指涉及3个市或跨市5个县、区及以上范围;对市一般指涉及2个(下辖县、区少于等于4个)或3个(下辖县、区多于4个)县、区及以上范围。

本规定所称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一般指橙色和红色等级的预警信号。

本规定所称市级气象台指各市气象台和黄山、九华山气象管理处气象台,县级气象台指各县级市气象台和县气象台。

第三条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主要包括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制作、预警发布、会商联防和检验评估五段业务。

第四条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在国家、省、市、县四级布局。

第五条省气象台负责全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的组织、技术指导和支撑产品的制作。跟踪监测全省范围内灾害性天气,制作发布各类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产品,为市、县级气象台提供支撑指导产品;组织开展全省短时天气预报会商和临近天气预报联防;负责制作发布全省范围内区域性和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负责省市县一体化短时临近天气预警业务系统研发建立;组织开展全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总结和关键技术攻关;负责全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质量检验。

市级气象台负责本行政区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制作发布本行政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组织本行政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会商联防和技术总结。

县级气象台负责跟踪监测本行政区灾害性天气;负责应

用上级业务指导产品,制作发布本行政区短时临近预报产品,开展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服务,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开展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会商联防。

第二章监测分析

第六条省、市、县三级气象台灾害性天气监测区域划分为责任区、警戒区、监视区。本行政区为其责任区,责任区边界外延50公里为警戒区,警戒区边界外延50公里为监视区,并在安徽省省市县预报预警一体化平台(简称:一体化平台,下同)中展示。

市、县两级气象台的监视区和警戒区范围可根据当地灾害性天气特征、天气系统上下游规律和气象观测网布局变化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第七条省气象台负责制定省级灾害性天气监视区、警戒区、责任区的监测技术标准。

市、县两级气象局和黄山、九华山气象管理处应当根据本地气候背景,针对监视区、警戒区、责任区分别制定本级灾害性天气监测技术标准。

第八条各级气象台值班人员应当充分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GNSS/MET、闪电定位仪等各类观测资料,依托一体化平台,监测分析灾害性天气的落区、强度等情况和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情况,制作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产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或预警信号。

第九条在汛期和灾害性天气易发时段(5月1日-9月30日,下同),天气雷达应当全天候不间断观测,各级气象

台实行24小时值班,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制作发布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在其他时段,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天气雷达应开机进行连续监测,实行24小时值守班并按规定及时制作发布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产品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直至天气过程结束或应急响应命令解除或服务任务完成:①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灾害性天气时;②上级台站启动了应急响应命令或发出指令时;③收到联防单位的通知时;④本地有服务需求时。

值班期间应当保持一体化平台综合报警系统打开状态,并实时跟踪监测。

第十条省气象台利用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逐10分钟生成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监测网格化实况和监测预警产品,空间分辨率1km。当预计可能达到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时,及时通过一体化平台通知未发布相应等级预警信号的相关市县气象台,情况紧急时直接电话通知相关市县气象台负责人。

市级气象台监测到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后,应立即通知受影响的县级气象台,情况紧急时直接通知县气象局负责人;同时加强与省级台站会商,密切监视灾害性天气发展,按规定发布或指导县级气象台发布相关预警信息。

县级气象台监测到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后,应加强与市级气象台会商,按规定发布相关预警信息。

第十一条当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区域性灾害性天气时,省气象台可依据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规定,提出增加地

面、高空和卫星等加密观测需求;进行地面、高空和卫星加密观测的申请、指令发布、业务实施和指令解除等工作。各级气象局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需要,适时组织开展移动加密观测。

第三章预报制作

第十二条短时临近预报产品分为省气象台对内发布的预报指导产品(支撑产品)和各级气象台对外发布的预报服务产品(天气预报产品)。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气象要素(降水、气温、风、相对湿度、能见度、云量等)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类型、时段、强度、影响区域)预报。

第十三条各级气象台应当充分利用各类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综合运用多模式集成、客观外推等预报方法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时制作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产品。

第十四条省气象台在国家级短时预报指导产品基础上,每3小时制作下发逐3小时我省短时预报支撑产品,每天3次发布我省0-3和3-6小时的短时天气预报(06:00、11:30、17:30),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滚动更新。当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重大灾害性天气时,增加制作下发和发布频次。

市级气象台在上级支撑产品及预报产品基础上,每天3次(06:15、11:50、17:50)订正制作发布本行政区域0-3和3-6小时短时天气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滚动更新。

县级气象台应加强灾害性天气实况监测,每天定时调看上级短时预报产品,每天3次(06:30、12:00、18:00)订正制作发布本行政区域0-3和3-6小时短时天气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滚动更新。

省、市、县制作的短时预报时效都是从6点—12点、12点—18点、18点—24点。

第十五条省气象台每天逐小时制作下发未来2小时的我省临近预报支撑产品。

当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灾害性天气时,省、市、县气象台应当根据天气系统的变化及时发布0-2小时的临近天气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滚动更新。

第十六条省气象台发布的短时临近预报支撑产品为格点化产品,并纳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统一管理。其中短时预报支撑产品空间分辨率应精细到3km,短时天气预报产品的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县(市、区),临近预报支撑产品空间分辨率应精细到1km。

市级气象台制作发布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其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县(市、区),并逐步精细到乡(镇、街道)。

县级气象台开展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服务,其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乡(镇、街道)。

第四章预警发布

第十七条气象灾害预警产品主要包括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根据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相关规定,

省级气象台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或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与我省有关应急预案衔接;市、县两级气象台发布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十八条气象灾害预警和预警信号的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安徽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业务规定》、《安徽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规定实施细则》、《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GB/T 27962)、《安徽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安徽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和相关地方法规、政府规章执行。

第十九条各级气象台按照“同步制作,分级发布,协调一致”的原则,及时制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省气象台制作发布全省气象灾害预警或者区域性和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为市、县两级气象台制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供支撑产品。

市级气象台制作发布本行政区的区域性和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市辖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县级气象台应当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状况及气象服务需要,充分应用上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支撑产品,在10分钟内制作发布本行政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二十条紧急情况下,当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重大灾害天气时,省级气象台应当立即制作下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支撑产品,指导市、县两级气象台发布其所在行政区域的气

象灾害预警信号,市级和县级气象台应当立即制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避免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迟发、漏发。

第二十一条省气象台制定省级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发布技术标准。

第二十二条省气象台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或者预警信号,其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县(市、区)。省气象台制作发布的预警信号支撑产品,其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乡(镇、街道)。

市级气象台制作发布的预警信号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县(市、区)或乡(镇、街道)。

县级气象台制作发布的预警信号空间分辨率应当精细到乡(镇、街道)。

第二十三条各级气象台在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实时跟踪监视天气变化,及时确认、变更、解除预警或者预警信号,直至气象灾害结束。

第二十四条各级气象台应以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为基础,建立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重点开展基于致灾阈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以及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业务。

第二十五条省气象局有关业务单位和各市县气象局应当依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电话、传真、手机、电子显示屏、大喇叭、互联网、微信和微博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气象信息员和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五章会商联防

第二十六条当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灾害性天气时,各级气象台应当及时组织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专题会商。会商可采用现场会商、视频会商、电话会商、一体化平台在线会商,以及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会商等形式。当情况较紧急时,原则上采用视频会商或电话会商。

第二十七条经充分会商后,各级气象台对相同区域的预报结论应当协调一致。

第二十八条全省各级气象台应当充分利用一体化平台和电话、传真、互联网等手段,开展上下游气象台之间灾害性天气联防,及时通报并记录灾害性天气实况、灾情、预报和预警等联防信息。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相关气象台应当立即开展联防工作:

(一)预计本责任区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短时强降水、冰雹、雷电、雷暴大风、龙卷、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二)本责任区内出现强度45dBZ以上的雷达单体回波,具有明显的灾害性天气回波特征,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三)本责任区内出现水平尺度大于100公里,回波强度大于40dBZ的带状回波,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四)本责任区内天气雷达故障,并且预计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

(五)本责任区内出现洪涝、山洪或者地质灾害等较严重灾害,需要了解上游地区未来天气。

第六章检验评估

第二十九条省气象台负责全省各级气象台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和预警产品的实时检验业务,检验应包括单位检验和个人检验等,并纳入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各市县气象台应及时收集冰雹等非器测灾害性天气的实况数据,并于每月8日前将上月实况数据上传省气象台。

第三十条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检验内容主要包括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准确率、气象灾害预警及预警信号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检验指标包括TS评分、命中率、空报率、漏报率以及预警时间提前量等。

第三十一条检验实况应当充分应用各类气象观测资料、气象信息员报告、实地调查资料、社会媒体和政府部门公布的灾情信息。

第三十二条省级气象台应当于每月10日前将上一个月我省的短时临近预报质量检验结果上传至中国气象局预报预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同时将结果抄送省局科技与预报处。

第三十三条各级气象台应当常态化开展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总结,及时分析预报得失,不断总结积累预报经验。

第七章业务流程

第三十四条各级气象台应当共同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实时更新、同步共享、协同一致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流程。

第三十五条各级气象台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应当与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互相衔接,制作发布的基本气象要素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产品应当与智能网格气象要素预报产品协同一致、共享应用。

第三十六条各级气象台应当依托全省统一的数据环境,应用一体化平台,实时共享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和实况分析产品。

省气象信息中心应当及时接收中央气象台下发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指导产品和实况分析产品,并存入省级CIMISS系统供全省共享;省气象台制作的实况分析产品和各级气象台制作发布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应当实时上传到省气象信息中心,存入省级CIMISS系统实现全省共享。省气象信息中心应按照中国局相关要求,将省、市、县三级气象台制作发布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实时上传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各级气象台应当使用全国(省)共享的最终预报预警产品对外发布及服务,尽可能保持预报结论的协同一致。

第三十七条各级气象台应当利用网格实况分析产品和雷达、自动站等实况资料,实时订正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并保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与中短期预报的一致性,避免突发天气变化时预报与实况不一致。

第三十八条各级气象台应当依托一体化平台,实现业务全流程信息化记录和留痕管理。

第八章业务系统

第三十九条省级气象台应当在国家级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基础上,联合相关市县级气象台,建立我省一体化平台。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功能:

(一)自动报警。分类对强对流系统进行自动识别;实时更新显示自动站、雷达、卫星等气象资料;叠加显示地理地形、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山洪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水库河流流域信息等;设臵气象灾害阈值,并在达到预警标准时自动报警。

(二)应急会商。当预计发生或者已发生灾害性天气时,开展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实时在线会商和技术指导。

(三)产品快速规范制作。实时调用各级气象台共享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产品,自动生成本地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文字、图形、表格产品,利用标准化模版快速制作气象灾害预警产品。

(四)产品共享。全省范围内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和灾情信息共享。

(五)一键式发布。系统数据接口能够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连通,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

(六)全流程监控。对气象灾害预警产品制作发布全流程实时监控,包括产品制作、产品签发、产品发布、预警信息发布设备运行状况等。

(七)留痕管理。对监测预警服务值班工作痕迹实行自动化记录,自动生成值班日志。主要记录内容包括灾害性天

气出现、发展、持续、结束的监测信息和会商联防、上下互动、精细预报、预警发布情况等。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规定适用于安徽省气象局所属的各级气象台及相关业务单位开展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工作。

第四十一条各市气象局和黄山、九华山气象管理处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本规定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规范,并报安徽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备案。

第四十二条本规定由安徽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安徽省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气预函…2010?12号)同时废止。

天气预报通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常规天气预报要素包括: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风向风速、气温等。、 1、天气预报分类: 预报时效是天气预报的有效期限。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根据时效的长短分为以下四类: 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月、季、年)的旱涝、冷暖、雨量等天气趋势的展望,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4~10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内容针对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其内容是对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其中0-12小时的预报称为超短期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指未来0-6小时的预报,其中0-2小时的预报称临近预报。对短期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是对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尺度较小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2、天气预报常用时间用语

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描述的白天和夜间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是有区别的。了解了天气预报中的时间划分,就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了。常用时间用语如下: 白天:08时~20时; 夜间:20时~08时; 早晨:04时~08时; 上午:08时~11时; 中午:11时~13时; 午后:12时~14时 下午:13时~17时; 傍晚:17时~20时; 上半夜:20时~24时; 下半夜:24时~04时; 半夜:22时~02时; 凌晨:02时~04时; 3、天气预报常用范围用语 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4、天气预报中天空状况是如何规定的?

短期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 一、气旋1、锋区:锋区及其附近地转风涡度平流和热成风涡度平流一般都较强,气旋常发生在锋区的下方。(52页)2、空中槽:气旋通常发生、发展在西风带中东移的空中槽前部的下方。因为这种空中槽的前部通常有水平质量辐散,而使下方产生动力减压。(52页)3、冷暖空气:在空中槽前下方有暖平流的地方,地面气旋生成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气旋生成后,后部如果有冷空气侵入,气旋就会发展,否则,一般就不发展。 二江淮气旋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生命史在12小时以上,具有明显的冷暖锋结构的低值系统称为江淮气旋(53页)。 1、江淮气旋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生频率以春季最高,秋冬季最少。 2、移动路径:(54页)有两条,偏北路径从淮河上游出发,经洪泽湖向东入海;偏南路径从洞庭湖出发经黄山北部、晼中平原到江苏南部沿海,过长江口入海。 3、天气分布:(55页)江淮气旋发展时,可以产生大风、暴雨和雷暴天气。(1)在两湖盆地生成的气旋,到达宁沪杭地区,几乎每次都要出现底云和降水;(2)在长江以北发生的气旋,宁沪杭地区处于暖区内,云系变化较大,一般多中云。有时江南较强的暖高压脊北抬,甚至出现多云天气。但

一旦冷锋过境后,随之出现低碎云,并伴有降水天气;(3)夏季在淮河流域发生的气旋,每当冷锋过境时,多数会出现对流云和雷阵雨天气;(4)当气旋发生位置偏西(中南地区),移向偏东,空中切变线明显时,雨区移动与气旋中心移向一致。 4、江淮气旋发生的形势:(56页)(1)500Hpa图上,江淮气旋发生初期,通常在25-40°N、95-110°E之间有一条槽线,105-120°E的低纬地区,一般存在一支较强的中空西南风急流;(2)700Hpa和850Hpa图上,长江上游地区有一条东西向的切变线,并原先就有一个低涡或低压环流,也存在一支很强的地孔西南风急流;(3)地面:静止锋上波动发展成气旋,冷风进入倒槽暖锋锋生形成气旋,倒槽内锋生形成气旋。 5、江淮气旋的预报:(61页)(1)气旋发生前24小时,地面气压场大多为“东高西低”形式;(2)高空500Hpa通常有低槽自高原向东移动,700Hpa和850Hpa图上,长江中上游地区有一条东西向切变线,低涡自西向东移动,暖式切变北抬;(3)地面图上雨区和负变压区从西南地区向长江中下游扩展,江淮气旋总是先有降水,然后出气旋。 三、西南涡的预报(62页) 西南涡是副热带的天气系统,是我国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特殊地形影响下,在700Hpa和850Hpa低层中所形成的具有

2009年山东省天气预报业务技能考试试卷及答案(十九)

姓名: 山东省天气预报业务技能考试试卷答案(天原、雷达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共80分) (2009年12月23日)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4分) 1.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与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共同构成气象现代化体系,是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配。 3. 描述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有运动方程、(连续方程)、(热力学能量方程)及(状态方程)。 4、天气图底图常用的投影法有兰勃脱正形圆锥投影法、(麦卡托圆柱)投影法、(极射赤面)投影法三种。 5、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探)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 6、气象卫星图像是通过辐射计测量太阳、(地球)和大气所发射的散布在空间的(电磁辐射)而得到的。 7、雷达与卫星探测的区别:雷达是(主动)遥感,本身发射电磁波;而卫星是(被动)遥感,本身不发射电磁波。 8、日本数值预报传真图FXFE782 JMH 180000Z APR 2009 表示这张图是以( 2006年4 月18日0时0分(世界时))资料为初始场制作的(远东地区(FE)700HPA和850HPA24(小时))的预报图。 9、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应用主要在于对灾害性天气,特别是与风害和冰雹相伴随的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它还可以提供较大范围降水的定量估测,获取降水和降水云体的风场结构。 10、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产品中最有用的是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产品,它们是利用雷达识别降水系统的核心数据。 11、GCOS(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是指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12、运用红外云图估计降水强度时,主要考察云的种类、(云顶亮温)、(云顶面积变化),不同对流单体的合并云的移速和环境场中的湿度条件。

(整理)天气预报竞赛试题1.

天气预报竞赛试题1 武汉区域天气预报竞赛集训初试试题 (本试卷共15页,勿遗漏!) 姓名:省份考试日期:2007年12月14日 说明:1、本卷考试时间为105分钟,满分100分。 2、本卷包括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业务技术规范、其他与天气预报业务相关知识。 3、本卷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 4、答案一律写在试卷相应答题位置,答在其它地方无效。 一、填空题(51道题,80空,每空0.5分,共40分) 1、如果用涡度强度表征系统的强度,那么在脊线上涡度局地变化为负时,()。 2、地面冷高压的()可以指示冷空气向南爆发的势力。 3、在高空图上,寒潮冷空气常表现为()或()。 4、产生冰雹的区域之一:中低层的低槽、切变线、低压中心等辐合系统与高空()相迭置地区。 5、太平洋副带高压区的低层往往有()存在,这是由下沉运动造成的。 6、层结稳定度是讨论与大气的温湿水平分布状态联系的()的发展

问题。 7、大气中的水平辐散辐合都是()引起的。 8、槽线上和槽后有冷平流的槽,预报为()。 9、锋面附近所以产生大规模的垂直运运动,由于()和()而引起的。 10、我们把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平衡时的大气流场称为()。 11、短波多半出现在比较平直的西风上,波的振幅比较小,移动的速度()。 12、作用于实际大气真实的力,一般称之为基本力或牛顿力,包括()等。 13、重力在赤道上最(),随纬度增加而()。 14、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导出大气的()方程,质量守恒可导出()方程,而能量守恒则可导出()方程。 15、大气的热量主要是来源于()。 16、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锋面坡度是随纬度增加而(),而锋面两侧温差越大则坡度()。 17、锋按伸展高度的不同,将锋分为:()。 18、温带气旋生命史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9、东亚地区的气旋主要发生在两个地区,它们分别位于()、()。 20、冬季北半球西风带中有三个明显大槽,它们分别位于()。 21、影响大气运动的主要因子有()。 22、极地地区的对流层顶大约位于()hPa高度上。 23、江淮地区初霜冻期约在(),终霜冻期约在()。 24、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25、在天气图上,地转偏差可分解为三项来做判断:一项是变压风

天气预报原理

天气预报原理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探)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准确地预报天气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天气预报的历史可以从最早的看云识天气和根据物像来推测天气开始,以后经历了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到目前的应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先进的探测资料和用计算机进行天气预报的阶段。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天气预报的种类按预报时效可大致分为:临近预报(1~2小时)、甚短期预报(2~12小时)、短期预报(12~48小时)、中期预报(3~10天)、长期预报(10天以上)等;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日常天气预报和专业天气预报(如航空天气预报等);按预报范围可大致划分为区域预报和站点预报等。由于服务对象不同,在预报项目、预报时效、预报用语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目前制作天气预报主要采用天气学预报方法、统计学预报方法和动力学预报方法,以及由这三种基本预报方法相互结合形成的天气—统计预报方法、动力统计预报方法和天气—动力预报方法等。 天气学预报方法(或称天气图方法):是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配合卫星云图、雷达图等,用天气学的原理来分析和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从而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短期预报。 数值预报方法(又称动力学预报方法):是利用大型、快速的电子计算机求解描

述大气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组来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制作短期预报,也可做中、长期预报。近几年还开始用来做气候预报。 统计预报方法:是采用大量的、长期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概率统计学的原理,寻找出天气变化的统计规律,建立天气变化的统计学模型来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中、长期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 这三种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的主导思想不一样。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的发生,包含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统计预报方法是从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具有偶然性这一点出发,认为天气变化是一种随机过程,在相同条件下不一定出现同样的天气变化,只能求出某种天气出现的可能性或概率。天气学方法和数值预报方法则从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具有必然性这一点出发,认为天气变化不是随机的,它满足一定的规律(如动量守衡、能量守衡、质量守衡等等),在相同的条件下应该发生相同的变化,根据大气某一时刻的状态,可以推算出其下一时刻的确定的状态。 目前制作天气预报常常是将这三种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将天气图、卫星和雷达图像、动力分析和统计分析、数值预报产品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做出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竞赛试题5(试题+答案)

天气预报竞赛试题5(试题+答案) 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试卷(110分)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 44分) 1.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 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 2.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 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 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提 升气象科技水平。 3.公共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 务、气象科技服务等几方面。 4.《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明确规定:气象工作人员 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号的发布出现重大失误的,对直接责任人和 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我国对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出 现的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达到八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照其 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 6.就精细天气预报而言,短期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落区,短时和临 近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具体时间、位置和强度。 7.《关于传输城镇天气预报的通知》要求:全国城镇天气预报每天传 输2次:各省(区、市)早晨7:30前(北京时,下同)将24、48、 72小时三天预报(分08时-20时,20时-08时两段)发往北京,国 家气象信息中心在7:45前向全国广播完毕;每日下午15:00前

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24、48、72、96、120小时五天预报、下午16:30前将其它城镇五天预报(分20时-08时,08时-20时两段)发往北京,下午16:45前向全国广播完毕。 8.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中,对预报时效定义:短时预报是指未来0-12小时天气参量的描述,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9. 业务运行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通常采用体积扫描的方式观测。 10.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用领域主要在于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还可以进行较大范围降水的定量估测,获取降水和降水云体的风场结构。 11.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抬升力条件。 12.降水回波的反射率因子一般在15dBZ 以上。层状云降水回波的强度很少超过35dBZ 。大片的层状云或层状云-积状云混合降水大都会出现明显的零度层亮带。 13.根据天气分析预报实践的总结,我国常见的大风有冷锋后的偏北大风,高压后部的偏南大风,以及由低压、台风和强对流引起的大风。 14.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数据质量主要受到地物杂波、距离折叠和速度模糊的影响。 15.地转偏向力处在纬圈平面内,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对于水平运动而言,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运动向左偏,并且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 16.km R 300max ,雷达波长5厘米,max r V 应是6.25m ∕s ,若雷达波长 10厘米,max r V 是12.5 m ∕s 。 17.冷空气翻山下坡是干绝热下沉,也就是说冷空气是沿等熵面下沉,当等熵面的坡度大于地形坡度时,有利于下坡大风的形成。

省地气象台短期预报岗位培训教材题目和答案——【天气预报 精品资源】

《省地气象台短期预报岗位培训教材》 复习题 (中国气象局科教司) 第一章我国天气预报业务现状与展望 复习题 一. 选择题: 1. 新的天气预报技术路线建立的时间是( A )。 a. 八十年代初 b. 八十年代中期 c. 八十年代末 d.九十年代初 2 . 到2010年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可用时效是( C )。 a. 7天 b. 8天 c. 10天 d.20天 3 .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预报员的经验仍将在( B )内发挥重要作用。 a. 中期天气预报 b. 短期、短时天气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 c. 天气要素预报 d. 临近预报 4 . 你认为常规天气要素预报产品加工的分工应是( C )。 a. 国家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省台、地(市)台、县站五级 b. 国家气象中心、省台、地(市)台、县站四级 c. 国家气象中心、省台、县站三级 d. 国家气象中心、县站两级 5. 下世纪初我国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为( C )。 a. 二十五公里 b. 十几公里 c. 几公里 d.一公里 二. 填空题: 1. 新的天气预报技术路线是:以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和预报技术方法。 1

2. wmo定义的数值天气预报可用时效是:某时效500hpa高度预报与实况高度场的相关系数≥0.6,认为该预报时效是可用的。 3. 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由于数值分析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工作滞后,业务天气预报指导产品品种少,质量不高,制约着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总体效益的发挥。 4. 制作天气预报产品有四道工序,它们是:一制作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二对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为主的预报信息进行加工,研究客观定量预报方法;三建立客观定量的配套预报方法;四预报员的经验订正。 5.新的预报流程就是从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获取业务所需的各种信息,输入天气预报入机交互处理系统,,采用人机交互作业方式,检索、分析各种气象信息,制作各种天气预报产品,将生成的各种预报产品输入气象信息网络系统中的产品库,由该系统分发。 第二章VAST卫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简介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 当人造卫星离地心的距离约等于( C )时,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相同。 a. 16000公里 b. 45860公里 c. 35860公里 d. 800公里 2. 亚洲卫星二号(AsiaSat Ⅱ)静止通信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 C )。 a. 100.5°E b. 105.5°E c. 101.5°E d. 120°E 3. PES小站工作正常时,机箱数码显示器应显示( C )。 a. 闪烁的横“-” b. 数字“4” c. 闪烁的点“?” d.字母“o” 4. TES小站通话时,其CU板数码显示器应显示( B )。 a. 数字“8” b. 数字“7” c. 数字“4” d. 数字“9” 5. 机房中对安全保护地的要求,在设备端测量接地电阻(A )。 a. <2Ω b. <4Ω c.<6Ω d.≤1Ω 1

中长期天气预报习题资料

《中长期天气预报》 每部分基本概念及思考题、图表分析题 第一部分绪论 1.什么是短、中、长期天气预报?本质区别是什么?它们的特征时间尺度? 2.简述长中短期天气过程的特征? 3.简述中长期天气预报理论的几大学派的基本思想。 第二部分中期天气预报 一、基本概念 1.中期天气过程 2.天气过程模式 3.模式大气与大气模式 4、中期天气预报的图表工具。 5.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物理过程。 6.参数化及参数化方法 7.完全预报方法(PPM) 8.模式输出方法(MOS) 9、什么是释用?为什么要释用? 10、中期数值预报产品应用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思想和关键技术。 二、思考题 1.试比较中期天气过程和短期天气过程的特征。

2.简述中期天气预报的一般思路。 3.简述建立中期天气过程模式的一般方法。 4.试述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天气学模式。 5.试述寒潮中期天气过程的能量学模式特征。 6.试述寒潮中期天气过程模式与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的思路。 7.简述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基本思路。 8.试分析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方程组中非绝热加热的特征及处理方 法。 9.试分析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方程组中下垫面影响的特征及处理方 法。 10.试分析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的原因及其基本思路。 11.为什么要进行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误差分析和订正?有什么 方法? 12.请概述常用的中期天气预报的统计方法。13.灰色预测模型提出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14.试写出GM(1,1)的建模步骤,并分析建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 问题。 15.试比较完全预报方法(PPM)和模式输出方法(MOS)的基本 思路的异同? 16.灰色预测模型建立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图表分析题

对我国天气预报业务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天气预报业务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 1、分析天气预报业务所面临的问题 天气预报业务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但是应该看到,面对着我国气象服务的需求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的预报业务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预报的精细化程度不高,特别是中小尺度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和短时预警业务能力十分薄弱,暴雨等强天气的定量预报能力不足,远不适应防灾减灾的国家需求;二是标志着天气预报科技水平核心预报技术的数值预报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尽管我国的数值预报业务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尚未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天气预报的业务技术体制不完善,适应现代天气预报业务和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的预报技术路线、业务技术系统尚未完全建立,业务布局与分工及业务流程等尚不够明晰;四是天气预报业务的人才队伍严重不足,专家型预报员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针对天气预报业务存在的问题,天气预报业务体系的建设应围绕着数值预报的持续发展、专业化的预报业务和技术体系建设、五级台站集约化业务流程与分工以及预报专家队伍建设等问题来逐步推进。 2、关于数值预报的持续发展问题 总结我国数值预报发展的不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个人认为,国家数值预报业务要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要建立起具有自主发展完善能力的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实现对模式系统持续性地改进提高,才能逐步形成我国数值预报的科技优势。 现阶段模式发展要重点围绕变分同化技术和资料应用展开,着力解决观、探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到模式同化应用等系统性研发问题,推动资料应用与模式研发的专家及业务科研单位间的联合合作,尽快实现多元卫星遥感资料及雷达、GPS等多种非常规资料的同化应用,提升多种气象观测资料的应用能力。在模式物理过程方面,目前要加强相应的科研工作,做好科技储备。 3、关于发展专业化预报业务和技术体系问题 在业务体系方面,预报的精细化需要建立在专业化的业务体系上。借鉴发

天气预报网站综述

天气预报网站综述

07计科(2)班柳志鹏200710510210 关于天气预报发布系统的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天气预报系统网站服务的现状分析建立指导预报网站的必要性,同时介绍网站的色及开发流程及主要功能在天气预报服务领域的应用,突出网站的提点,充分体现现代网站技术给气象工作带来的便利。 关键字:天气预报JSP 网站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中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繁,且呈多灾并发、点多面广的特点,并有多项局部地区灾害强度超过历史纪录。其中包括南方暴雨洪涝,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北方多省局地强降雨;川渝地区继去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干旱,今年又最强降雨;北方和南方同时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今年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中国政府已经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今后几年政府在气象、环境、海洋领域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大,而做为国内高性能计算机领头羊的曙光服务器凭借在气象领域的大力投入和气象领域众多的成功案例,在灾害气候天气的减灾预警上必大有可为。 1、国内外天气预报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长期天气预报网站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80年代后期,开展了长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研制,将气候研究和制作长期天气预报的方法,使用BASIC计算机语言编制了程序,包括: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检验、

全国共有2340个县级以上站点,先将各站点的代码和对应的站点中文名字,利用fso组件的objFSO.OpenTextFile(FilePath1, 1)属性读到相应的数组里,站点代码和站点中文名字一一对应,翻译时对截出的站点代码进行for语句循环,找到对应的数组,取站点电码数组下标值赋给站点名字数组,翻译就完成了,同 时将各字段翻译好的中文保存在相应的数组里,等待写入数据库。 对天气现象、风向风力、最高温对低温的翻译,是利用 split(tqxxString,",")函数把相应的数据写到定义数组里,与上面同样的方法进行翻译。 D. 写入SQL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连接,打开数据库,天津天气,建立记录集,将保存在数组的3天预报数据利用Rs.addnew和Rs update语句写入数据库相应的字段里。国家局转发下来的文件里每个站点都存在重复文件,数据库写入信息时要判断该站点 的记录集是否为空,如果该站点的记录集是为空,则写入记录,否则就不写入数 据库。因每天的数据量太大,设置不保存历史记录,数据库里只保存一天的记录,在处理报文开始就删去数据库里所有记录。 加快建设新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 天气预报网站采用服务器技术,配置主机及客户终端,提高网络的访问能力,页面的清晰度。其中内容包括 网站设计开发流程 (1)架设一个局域网内的WEB服务器,并给服务器分配网络IP地址,配置主机及客户终端,并通过前台中的各个连接按钮,实现对后台数据的读取操作。 (2)通过Deamwearve MX2004构建页面的总体框架结构,创建站点,并合理设计站点的内容用Photoshop制作标题栏及导航栏背景图片,并对图片和文本进行合理的排版布局,通过Deamwearve MX2004提供的超连接功能设计与后台数据的连接。 (3)JSP网页设计。通过Deamwearve MX 2004中文件域控件,编写JSP程序代码,实现文件上传功能。 (4)后台服务器的配置。包括www服务器。FTP服务器和SMTP服务器,他们提供信息服务。 4、努力提高天气预报技术水平

2009年气象预报业务技能试题简答题

2009年简答题 山东省 1. 简述低空急流与暴雨的相互作用。 答:低空急流与暴雨相互作用就是经向垂直环流与暴雨的相互作用。 当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产生经向垂直反环流后,低层西南涡东移,在西南涡与副热带高压之间产生弱的低空急流。 垂直反环流低层的偏南气流将低空急流南侧的潮湿不稳定空气主要从急流之下的边界层内向北输送,在低空急流北侧生成暴雨。 暴雨的生成又加强了垂直反环流及低空急流。如此循环二者皆得到加强。 随着南支槽和西南涡的东移,暴雨和低空急流一起向东发展或延伸。 2. 热带气旋(台风)与中纬度西风带中气旋的形成机制有什么不同? 热带气旋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地面风环流的非锋面存在的天气尺度系统。热带气旋形成可通过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理论给予解释,与中纬度气旋形成的机制不同。CISK理论描述的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一个弱的热带低压扰动,通过边界层的摩擦作用,造成热带潮湿空气的大量辐合流入和抬升(即Ekman抽吸),形成积云对流。积云释放的潜热,使低压中心上空大气的温度升高,高层等压面抬高形成辐散流出,结果使地面气压降低,出现指向地面低压中心的更大流入。由于绝对角动量守恒关系,切向风速增大,低层的气旋性环流增强。结果导致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加强,积云对流发展更旺盛,凝结潜热释放更多,加热更大,地面气压更低,〃〃〃〃〃〃如此循环,造成积云对流对低层环流间的正反馈,使得低压扰动不断发展。在积云对流和热带低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边界层摩擦不只是耗散能量的因子,而且通过Ekman 抽吸和积云对流成为能量的制造者。 大尺度的边界层湿空气摩擦辐合激发了小尺度积云对流的发展小尺度积云对流发展,大量潜热释放又为大尺度扰动发展提供能量,这种自激反馈使大尺度,中小尺度系统共同发展的机制就叫第二类条件不稳定。 中纬度西风带上气旋的形成有多个不同的模式(模型),但概括起来有下列基本的特征和过程。一是要先有斜压锋区的存在或者锋生过程的存在,这样才有大气中斜压有效位能的存在;二是锋区上出现扰动,即出现冷锋和暖锋,气旋波动就发展起来了;温度槽脊落后高度槽脊,斜压有效位能不断转变为扰动动能,气旋加强。气旋的消亡过程也就是斜压有效位能释放的结束,等温线与等高线重合。 可见,热带气旋(台风)与中纬度西风带中气旋的形成,同为低压系统,但在能量来源上完全不同。 3. 我国东部作为受季风影响的地区,天气和气候受哪些系统的影响?季节变化的过程怎样? 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天气和气候的大气环流系统有随季节变化的大气活动中心,如冬季控制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的蒙古高压。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蒙古冷高压,也为极地冷气团多从我国东部南下,形成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一次次寒潮过程。夏季的情况比较复杂,影响系统有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和印度热低压。高原对流层高层还存在南亚高压。亚洲高纬度地区还常常有阻塞高压出现。在比较稳定的上述大型环流系统和高原地形作用下,高原南北两侧会出现南支暖湿气流和高原北支冷干气流。这两支气流多以短波形式活动在我国东部地区,形成区域降水等天气。 在东亚地区,行星锋区也具有“多层结构”特征。由于高原地形作用我国东部也出现北方锋区和南方锋区,对应不断出现的我国南方气旋和北方气旋。这些气旋是造成我国降水天气的主要系统。 气候上,南海季风在5月中旬突然爆发,标志着东亚夏季风的开始。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华南就有春雨,是西风带与副高相互作用形成的静止锋降水。南海季风爆发后,华南首先进入季风汛期。到6月中旬季风降水到达长江流域,即为梅雨天气。7月中旬到8月降水出现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它的气候特征表现为:主要年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更多的集中在几次降水事件。 上述季风降水向北推进的季节变化直接与副高强度和位臵(脊线)阶段性变化相联系。 4. 涡度、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定义及它们的单位。 涡度是衡量空气质块旋转运动强度的物理量,单位为1/秒,逆时针旋转时为正,顺时针旋转时为负。 水汽通量表示水汽输送强度的物理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质量,以克/秒为单位。 水汽通量散度表示输送来的水汽集中程度的物理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底面积1厘米2,高1百帕)内汇合进来或辐散出去的水汽质量。单位为克/(秒〃厘米2〃百帕)。 江苏 1.什么是极地高压?(4分) (1)500百帕图上有完整的反气旋环流,能分析出不少于一根闭合等高线(1分) (2)有相当范围的单独的暖中心与反气旋高压相结合(1分) (3)暖性高压主体在70°N以北(1分) (4)这个暖高压维持在3天以上。(1分)

天气预报能报几天

天气预报能报几天 以前,人们都是从电视上获得未来3天―7天的天气信息,不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网络和手机应用软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天气预报产品,其中不乏号称能预报未来15天,甚至未来30天内天气状况的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对很多天以后天气情况的预测能准确吗?以现在的天气预报水平,究竟能预报未来多少天的天气状况? 大气出了道“难题” 目前,全世界普遍采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来预测天气。科学家把大气当成一种流体来对待,通过建立大气的运动方程组,用“解方程”来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 然而,大气运动的情况非常复杂。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中,得出预测结果所依据的方程组,是由连续方程、热力学方程、水汽方程、状态方程和三个运动方程构成的七元非线性方程组。要解这个方程组,计算量之大和运算过程之复杂,可以说达到了“恐怖”的程度。即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巨型计算机,面对这种计算也会“发怵”。 因此,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科学家不得不简化方

程组――否则就无法计算。可是对相关参数进行取舍的过程,必然会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取舍过程越不恰当,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就越低。 扇动飓风的蝴蝶翅膀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引起两星期以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就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发现的“蝴蝶效应”,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洛伦兹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误差会以指数级增长,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运动过程的不断推移,会造成巨大的后果。这在大气运动过程中表现为,即使各种误差和不确定因素的强度非常弱,也有可能积累起来,经过逐级放大,达到能左右大气运动的强度。 在理想的大气方程组之外,有无数只“蝴蝶”在扇动着翅膀。如城市热岛效应、工业排放所带来的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因素,它们都会对天气的变化产生影响。植被、水体等因素也在时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并可能会影响天气状况。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无法在模拟运算中进行详尽的描述。 很显然,当人们想预测未来很多天以后的天气时,相隔的时间越长,这些“翅膀”带来的影响就越大,预报的准

从预报员角度谈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从预报员角度谈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从预报员角度谈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很多途径,例如搞好观测系统建设、提高观测资料的质量、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加强科研开发工作等等。 针对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或者说在预报员目前可以获得的观测资料和预报产品的情况下,到底有没有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空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把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与美国和日本作一个对比。美国所处纬度、国土面积和天气气候特点与我国相近,天气预报的难易程度应当是相同的;日本也是一个受季风影响的国家,也有梅雨,每年登陆日本的台风比中国还多,因此天气预报的难易程度也是具有可比性的。 我国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预报误差比日本大1摄氏度左右,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2005年~2006年24小时大雨预报准确率不到美国的一半。美国已经建立比较完整的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业务,在短期预报(美国叫展望)、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中区分雷暴、冰雹和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每天都发布这些灾害性天气的落区预报,最困难的龙卷风预报2004年~2006年平均提前12.5分钟,预报准确率平均为76%;爆发性洪水预报提前时间2005年为54分钟,预报准确率为90%。我国不少省级气象台虽然从2004年开始制作灾害性天气的临近预报,但是没有区分灾害性天气的种类,落区范围也较大,与美国存在相当大差距。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哪里?从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业务看,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尽管稳定性和可靠性比美国业务天气雷达要差一些,但是其探测能力和功能与双偏振改造之前的美国天气雷达是相同的,主要差距在于我国很多预报员不能熟练地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资料和产品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诊断和预报,另外,临近预报流程和考核还没有建立起来,结合本地的天气气候特点的总结研究少也是重要原因。 从短期预报业务看,我国数值天气预报水平虽然比美国和日本的要差一些,但是没有天气要素和灾害性天气业务预报差距那样大,更何况我们在预报业务中还可以实时得到美国、日本和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的分析和预报产品。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的检验结果,中国T213L31的大雨和暴雨的预报准确率与日本全球模式难分伯仲,但是大雨和暴雨的业务预报水平却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这说明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我们仍然有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空间,关键是要改进我们的天气预报业务工作。根据目前天气预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天气分析工作。 天气分析是天气预报的基础,目前预报员过多地依赖于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天气分析业务削弱造成预报员天气分析能力下降是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重要因素。除了继续做好常规的天气图分析之外,目前要特别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天气分析工作: 1.加强新资料的分析和应用,提高应用水平。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

天气预报竞赛试题5(试题+答案)

1 / 1 2 天气预报竞赛试题5(试题+答案) 2007年全省天气预报业务技能竞赛 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试卷(110分)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 44分) 1.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 2.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3. 公共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等几方面。 4.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明确规定:气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号的发布出现重大失误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 我国对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出现的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达到八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照其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 6. 就精细天气预报而言,短期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落区,短时和临近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具体时间、位置和强度。 7. 《关于传输城镇天气预报的通知》要求:全国城镇天气预报每天传输2次:各省(区、市)早晨7:30前(北京时,下同) 将24、48、72小时三天预报(分08时-20时,20时-08时两段)

2 / 12 发往北京,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7:45前向全国广播完毕;每日下午15:00前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24、48、72、96、120小时五天预报、下午16:30前将其它城镇五天预报(分20时-08时,08时-20时两段)发往北京,下午16:45前向全国广播完毕。 8.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中,对预报时效定义:短时预报是指未来0-12小时天气参量的描述,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9. 业务运行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通常采用体积扫描的方式观测。 10.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用领域主要在于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还可以进行较大范围降水的定量估测,获取降水和降水云体的风场结构。 11.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抬升力条件。 12.降水回波的反射率因子一般在15以上。层状云降水回波的强度很少超过35。大片的层状云或层状云-积状云混合降水大都会出现明显的零度层亮带。 13.根据天气分析预报实践的总结,我国常见的大风有冷锋后的偏北大风,高压后部的偏南大风,以及由低压、台风和强对流引起的大风。 14.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数据质量主要受到地物杂波、距离折叠和速度模糊的影响。 15.地转偏向力处在纬圈平面内,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对于水平运动而言,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运动向左偏,并且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 16.km R 300max ,雷达波长5厘米,max r V 应是6.25m ∕s ,若雷达波

《天气预报》教案2

《天气预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能制作“气象科普小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2、认识灾害性天气。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提前准备各类天气的图片。 2、准备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 3、准备一份《气象科普小报》。 问题引导: “今天的天气预报是怎么说的?” “平时天气会有哪些变化” 小结各种天气情况:晴、多云、阴、雨、雪天。 讨论交流: 1、提问:还有哪些事物和现象也可以用来预报天气呢? 2、举例:除了上面提到的现象外,一些动物、植物,包括人也能感觉到天气变化并做 出反应。请同学们列举 5 个以上“天气变化影响生物行为”的例子。 制作气象科普小报: 讲述:前面的活动通过搜集资料、观测实验等方式,掌握了大量关于气象的信息,现在到了完成本单元目标的时候了。 怎样才算是一份好的《气象科普小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提供的三点标准,同学们还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修改,甚至制定出量化评价表,然后,依照标准的要求开始编辑工作。 编辑工作需要大约一节课的时间,制作完毕,大家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并把小报贴在教室外面的橱窗里,展示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丰富其他同学的气象知识,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单元总结:

1、能积极参与制作气象小报的过程,能与小组成员和其他人愉快合作,共同完成 探究活动。 2、会收集、整理、查阅资料。能用科普小报的形式表达和传递自己的天气预报信息。 3、能长期坚持测量天气现象。掌握简单的气象预报常识并对未来气象进行预报。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回顾前面的内容,在进行新课内容分的同时又起到复习的作用。 2、多提问题,在同学回答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想法。 3、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4、

天气预报与天气图

天气预报与天气图 天气预报就是对未来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先估计和预告。 “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天气预报的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不断提高,人们根据天气预报,可以适时安排生产和生活,使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 天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作出分析和预测,这是大气科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手段,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对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趋利避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天气预报的时限分:1—2天为短期天气预报,3—15天为中期天气预报,月、季为长期天气预报,1—6小时之内则为短临预报(临近预报)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天气学方法以天气图为主,配合气象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数值天气预报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解流体力学,热力学,动力气象学组成的预报方程,来制作天气预报;统计预报,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为手段作天气预报。以上各种有时互相配合、综合应用,并广泛采用计算机作为工具。 天气图 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在天气图底图上,填有各城市、测站的位置以及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标志。气象科技人员,根据天气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分布特征和相互的关系。是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天气图分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天气图主要层次如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300百帕、200百帕等天气图,同一时刻上、下层次配合,可了解天气系统的三度空间结构,根据需要可选用不同范围的天气图,在我国通常用欧亚范围的天气图,有时也用北半球范围,或低纬度(30°N ─30°S)图或某一省,地区范围的小图作辅助分析用。

天气预报设计思路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 江苏省气象台

系统设计背景 ?9210工程的全面实施,推动了我国气象现代化业务上了一个新台阶,气象通信水平和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各种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处理、分析加工制作产品及其高速传输成为现实,上级台各种指导产品不断增加,对下指导能力进一步加强,为天气预报的客观化、定量化、自动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与此同时,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传统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和操作水平与此却远不相适应,预报员迫切期待着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技术革新。 ?江苏省气象台于1995年开始“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及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 经过2年的努力,项目于1997年完成第一版,并投入业务应用,此后在大量征求预报员的意见的同时,边开发边应用,于1998年底完成了系统的第二版。 ?1999年底江苏省气象台向中国气象局申请了该课题的推广项目,得到了中国气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改进意见,建议向全国省市气象台站介绍,以进一步加快全国气象台站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建设步伐,为此江苏省气象台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工作,并于2000年10月完成了第三版。

在新流程中,我们力图贯穿三个能力的提高 ?提高预报员科学而有序地应用气象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预报员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能力 ?提高预报员数值预报产品的修正能力 一条主线 贯彻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技术路线一个目的 千方百计提高预报准确率

流程总体框架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 工作流程制作流程会商流程业务流程监控管理系统维护 和帮助

网络结构图

天气预报网站综述

07计科(2)班柳志鹏200710510210 关于天气预报发布系统的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天气预报系统网站服务的现状分析建立指导预报网站的必要性,同时介绍网站的色及开发流程及主要功能在天气预报服务领域的应用,突出网站的提点,充分体现现代网站技术给气象工作带来的便利。 关键字:天气预报 JSP 网站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中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繁,且呈多灾并发、点多面广的特点,并有多项局部地区灾害强度超过历史纪录。其中包括南方暴雨洪涝,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北方多省局地强降雨;川渝地区继去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干旱,今年又最强降雨;北方和南方同时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今年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中国政府已经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今后几年政府在气象、环境、海洋领域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大,而做为国内高性能计算机领头羊的曙光服务器凭借在气象领域的大力投入和气象领域众多的成功案例,在灾害气候天气的减灾预警上必大有可为。 1、国内外天气预报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长期天气预报网站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80年代后期,开展了长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研制,将气候研究和制作长期天气预报的方法,使用BASIC 计算机语言编制了程序,包括: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检验、单要素相关、场相关、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概率转移、量级计算、车比雪夫多项式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引进了模式识别理论,将其应用于500百帕月平均天气图的相似识别,研制了冬季天气图相似识别系统,该系统采用结构模式识别方法,提取出月平均天气图的特征,然后进行模糊分类,在给定的判据下,寻找相似个例。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改变了以往人们翻阅大量天气图找相似的传统方法,而且使相似分析更客观、更快捷,还利于总结。此方法后又应用到盛夏旬天气图相似分析中,用于盛夏旬降水预报。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更深入、更广泛。在预报分析上,特别注重长期天气物理过程的演变。1997年至2000年,经天津市科委资助,开展了天津市旱涝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研究。至2000年天津市短期气候预测内容为:年度气候趋势展望、季气候趋势预测、月气候趋势预测、补充订正预报;预报要素包括:季平均气温、季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极端气温(冬半年最低气温,夏半年最高气温)、初终霜日期、初冰冻日期、主要天气过程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