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笔记2

心理学导论笔记2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One argument involved observations of a human action. Humans are not limited to reflexive action. Rather humans are capable of coordinated, creative, spontaneous things. We can use language, for instance. We can choose what we want to say, and machines can’t.

The second argument is quite famous and this he came to use method of doubt.

He started to ask a question, what can I be sure of ? And he said, well, I believe there’s a God, but honestly I can’t be sure there’s a God. I believed I lived in a rich country, but maybe I’ve been fooled”. He even said, I believe I have had friends and family but maybe I am being tricked. He even doubt that whether he has a body.

But He concluded that he can’t doubt that he is himself thinking. There is something really different about having a body, there’s always uncertain, from having a mind. He used this to support that bodies and minds are separate.

And so he concluded, I knew that I was a substance, the whole essence or nature of which is to think and that for its existence, there is no need of any place nor does it depend on any material thing. That is to say, the soul by which I am, what I am, is entirely distinct from body.

I want to illustrate the common sense nature of this in a few ways:

One thing is our dualism is enmeshed in our language, so we have a certain mode of talking about things that we own or things that are closed to us. We talk about owning our brains as if we’re somehow separate from them.

Our dualism shows up in intuitions about personal identity. This means that common sense tells us that somebody can be the same person even if their body undergoes radical and profound changes.

Franz Kafka:(卡夫卡)

?As Gregor Samsa woke one morning from uneasy dreams, he found himself transformed in his bed into a gigantic insect.”

Homer (荷马) described the fate of the companions of Odysseus(奥德赛)who were transformed by a witch into pigs.

One analysis of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that you have many people inside a single body fighting it out for control.

Common sense tells us you could have more than one person inside a single body.

Most people believe that people can survive the destruction of their bodies. Now, cultures differ according to the fate of the soul. Some cultures have the body going to Heaven or descending to hell. Others have you occupying another body. Still, others have you occupying an amorphous spirit world. But what they share in the idea that what you are is separable from this physical thing you carry around and the physical thing that you carry around can be destroyed while you live on.

As Crick pointed out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now is the dualism is wrong. There is no “you” separable or separate from your body. In particular, there is no “you” separable from your brain. To put in the way cognitive scientists and psychologists and neuroscientists like to put it, “the mind is what the brain does.” The mind reflects the working of the brain just like computation reflects the working of a computer.

The reasons for supporting this view:

One reason is dualism has always had its own problems. For one thing, it’s a profoundly unscientific doctrine. We want to know as curious people how children learn language, what we find attractive or unattractive, what’s the basis for mental illness. And dualism simply says, “It’s all nonphysical, it’s part of the ether” and hence fails to explain it. More specifically, dualists struggle to explain how a physical body connects to an immaterial soul. What’s the conduit?

Now we know physical bodies can do complicated and interesting things, and this opens to a possibility that humans are physical things, in particular, that humans are brains.

Finally, there is strong evidence that the brain is involved in mental life. What’s new is we can now in different ways see the direct effects of mental life.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is that all of mental life including consciousness and emotions and choice and morality are the products of brain activities.

The brain is grey, when you take it out of the mind, it’s called grey matter.

The neurons,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s of the thought, combine to other mental structures and into different subparts of the brain and finally to the whole thing.

So, one of the discoveries of psychology is that the basic unit of the brain appears to be the neuron. The neuron is a specific sort of the cell and the neuron has three major parts.

There are the dendrites, these little tentacles here. And the dendrites get signals from other neurons, there signals can be either excitatory which is that they raise the likelihood the neuron will fire or inhibitory in that they lower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neuron will fire. And it fires along the axon. The axon is much longer than the dendrites. Surrounding the axon is the myelin sheath, which is actually just insulation. It helps the firing work quicker.

Some facts about neurons:

There are a lot of them, about one thousand billion of them and each neuron can be connected to around thousands, perhaps tens of thousand, other neurons.

Neurons come in three flavors. There are sensory neurons, which take information from the world. So when you see me, for instance, there are neurons

firing from you retina sending signals to your brain. There are motor neurons. If you decide to raise your hand, those are motor neurons telling the muscles what to do. And there are interneurons which connect the two. And basically, the interneurons do the thinking. They ma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nsation and action. There are parts of the brain in which neurons can re-grow.

One interesting thing about the neurons is a neuron is like a gun. It either fires or it doesn’t. It’s all or nothing. If you squeeze the trigger of a gun really hard and really fast, it doesn’t fire any faster or harder than if you just squeeze it gently. How could neurons be all or nothing when sensation is very graded? And the answer is although neurons are all or nothing, there are ways to code intensity. So one simple way to code intensity is the number of the neurons firing, the more neurons the more intense. Another way to increase intensity is the frequency of firing.

Neurons are connected and they talk to one another. Neurons relate to one another chemically in a kind of interesting way. Between any neurons, between the axon of one neuron and the dendrite of another, there’s a tiny gap. The gap could be one ten-thousandth of a millimeter wide. This infinitesimal gap is known as a synapse. And what happens is when a neuron fires, an axon sends chemical shooting through the gap. These chemicals are known as neurotransmitters and they affected the dendrites.

There are two sorts of ways you could fiddle with neurotransmitters and correspondingly two sorts of drugs. There are agonists. And what a agonist does is increases the effect of the neurotransmitters either by making more neurotransmitters or stopping the cleanup of the neurotransmitters or in some cases by faking a neurotransmitter, by mimicking its effects. Then there are antagonists that slow down the amount of neurotransmitters either because they destroy neurotransmitters or they make it hard to create more or in some cases they go to the dendrite of the neuron and they kind of put a paste over it so that the neurotransmitters can’t connect. And it’s through these clever ways that neurons can affect your mental life.

For instance, there is a drug known as Curare, and Curare is an antagonist. It blocks motor neurons from affecting muscle fibers. What it does then is it paralyzes

you.

Alcohol is inhibitory. It inhibits the inhibitory parts of your brain. If you take enough alcohol, it then goes down to inhibit the excitatory parts of your brain and then you fall on the floor and pass out.

Amphetamines (安非他命) increase the amount of arousal, in particularly, they increase the amount of norepinephrine(肾上腺素),a neurotransmitter that’s responsible for just general arousal. Amphetamines include drugs like “speed” and “coke”.

There are Prozac(百忧解)works on serotonin(血清素). And one problem is that “For depression” is that there’s too little a neurotransmitter known as serotonin. Prozac makes serotonin more prevalent and so in some extent might help alleviate depression.

Parkinson’s disease is a disease involving destruction of motor control and loss of motor control, difficulty moving. And one factor in Parkinson’s is too little of neurotransmitter known as dopamine(多巴胺)。The drug L-DOPA increases the supply of dopamine and so there is something to alleviate, at least temporarily the symptoms of Parkinson’s.

So, how does this all work to give rise to creatures who could do interesting things like talk and think?

There’s two ways in which the brain is better than computer. For one thing, the brain is highly resistant to damage. A second consideration is the brain is extremely fast.

How is the brain wired up? The brain works through parallel processing, massive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rain

There’s something that you don’t need your brain for. Y ou don’t need your brain for newborn sucking. Limb flexation in withdrawal from pain. V omiting also is done without a brain.

Something that your brain does involve very low-level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hese are called subcortical structures(皮层下结构), because they are below the cortex.

The medulla(延脑)is responsible for the heart rate and respiration.

The cerebellum(小脑)is responsible for body balance and muscular coordination.

The hypothalamus(下丘脑)is responsible for feeding, hunger, thirst and to some extent sleep.

Where the action is is the cortex. The cortex is the outer layer. The cortex is where all the neat stuff takes place. Fish don’t have any of it. 80% of the volume of our brain about is cortex.

And cortex can be broken up into different parts or lobes. There is the frontal lobe(额叶), the parietal lobe(顶叶),the occipital lobe(枕叶)and the temporal lobe(颞叶)。

A really weird finding of the lobes is that they include topological maps. Two things about the maps. The first is they are topographical, and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if the two parts are close together on the body, they’ll be close together on the brain. Also, you’ll notice that the size of the body part represented in the brain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size of the body part in the real world. Rather, what determines the size in the brain is the extent to which either they have motor command over it or sensory control.

But less than 1/4 of the cortex contains there maps, the rest is involved in language and reasoning and moral thought and so on.

How do we figure out what the other parts of the brain do?

Agnosia is a disorder which isn’t blindness but the person could still see perfectly well. Their eyes are intact. They lose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certain things. Sometimes this is described as psychic blindness.

Aphasia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emispheres:

Those of you who are right-handed have language in your left hemisphere. Those of you who are left-handed are more complicated. Some of you have language in your right hemisphere, some in your left hemisphere, some God knows where.

Some functions are lateralized, so typically(right-handed) language in the left, math and music in the right.

The crossover is that everything you see in the left visual field goes to the right side of your brain, everything in the right visual field goes to the left side of your brain. And similarly, there is a crossover in action, so your left hemisphere controls the right side of the body, the right hemisphere controls the left side of the body.

Finally, the two halves are connected. They are connected by this huge web called the corpus callosum.

Huxley(赫胥黎)points out, “how it is that anything so remarkable as a state of consciousness comes about as a result of irritating nervous tissue is just as unaccountable as the appearance of the Djinn, of the genie, when Aladdin rubs his lamp.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复旦大学营养及健康课程笔记

脂类: 人体脂肪组织的总量取决于体内脂肪细胞的数量和脂肪细胞内脂质禽量的多少。而脂肪组织的总量则决定人体的胖瘦程度。 造成肥胖的原因,主要与体内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有关。 脂类分为脂肪一一甘油酸酯和类脂一磷脂、胆固醇、糖脂 营养必需脂肪酸:仅物供给:机体自身不能介成,又是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多为长链/ 超长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在体内的运送;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的脂肪酸,甘油或肝脏合成的脂肪都与蛋白结合, 以脂蛋白形式运送。 胆固醇只存在真核细胞 由于酋方国家脂肪占总能量偏高,往往产生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癌症和肥胖等 必需脂肪酸 1?维持正常生长所需的体内无法合成的脂肪酸为必需脂肪酸。 2.必需脂肪酸是合成某些激素的必需前体。 3.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 主要从植物油中获得,所以在莒养学上植物油比动物油脂重要 肝脏在脂类代谢屮起着特别重要作用1.合成脂蛋白、2.运输脂类3.脂肪酸氧化、4.酮体形成“脂肪肝”:为肝脏脂蛋白不能及时将肝细胞内脂肪运出,造成脂肪在肝细胞中的堆积所致的一膳食中不饱和脂肪酸不足时,易产生下列病症:1.血屮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胆固醇增加,产生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脑血管病。2.摄入不足将影响记忆力和思维力,对婴幼儿将影响智力发育,对老年人将产生老年痴呆症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月如卜影响人体内脂质代谢的作用:1)促进胆固醇代谢2)能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对降低血脂有一定作用。3)能降低血小板的凝集能力,减少血栓的产生4)血管在发生炎性反应后会促使脂质在动脉壁上的沉着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在血管的损伤面加强白细胞的作用,从而降低炎症反应,延缓血管损伤部位血管硕化的进程。5)女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促进人体防御系统功能,使血液中的脂肪酸谱向看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 反式脂肪酸在营养学上称为人造奶油,实际上是氢化植物油,简称氢化油。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乳腺癌和老年痴呆症。反式脂肪酸对人的心脏的损害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动物油。 消化系统概述: 定义:有许多器官在统一的功能连接卜?形成系统称消化系统 组成: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胰及许多小腺体。 功能:消化收纳致物,吸收营养,排除残渣。 咽: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 消化液成份1.水占90%以上2.无机盐H+、Na+、HCO3?等3.有机物各种消化酶,粘蛋白。主要的消化液唾液、胃液、小肠液、膜液、胆汁、大肠液 内分泌腺:G细胞一促鬥液素D细胞一生长抑素 体力活动所消耗的热能约占人体总热能消耗的15%-30% 基础代谢是指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瑕低能最需要。 影响人体基础代谢的因素:1)体格2)不同生理、病理状况的影响3)性别、内分泌、应激状

关于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一直觉得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现在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本文是《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 以前我对心理学一直抱着厌恶的态度,觉得心理学很枯燥无趣。但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戴维·迈尔斯的《心理学》。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慢慢地喜欢上了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心理学与生活》作者菲利普。津巴多说过: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整个心理学界无人可比。他撰写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和社会心理学教材都无一例外极为畅销。 从内容上看,该书既包含传统的主题同时又与时俱进。这本教科书包括序幕,共有19章,其内容依次为心理学的故事、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神经科学与行为、行为的天性与教养、人的发展、感觉、短觉、意识状态、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智力、动机与工作、情绪、压力与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学。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而且还阐述了大量的心理学应用的内容;不仅阐述了普通心理学的传统主题,而且还反映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这些传统主

题的新的发展趋势。与第6版相比较,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有新的变化,特别是新增了进化论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这本书不仅对于大家了解人“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书中的内容非常的丰富饱满。在此,只截取片段分享: 1、“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一个人会如何行事,但却可以对人的一般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个体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 2、解释分为不同层面,“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为不同的学科只是屈服了人类的软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神学 3、价值观—需求利益—态度—认知—行动,是相互影响的,这对影响力研究有重大的启发。 4、社会心理学研究要区分好“相关”与“因果”的关系。推理要有确凿的逻辑性。 5、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并非天生理性。人具有很多弱点。 6、社会冲突性的根源与和解的方式。社会心理学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必然有深刻的影响。 7、物质主义的富裕并无代表着幸福。人的幸福感是与人们的适应能力以及社会比较倾向紧密联系的。金钱既能增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复旦情商课笔记整理(孤独心)

复旦大学情商课笔记整理批注 上节课讲的是:关爱心和包容心,在关爱的世界里人人平等。“我”也是人人之一。 “我”关怀别人的动机?关怀心:真正的关怀的动机是在内心深处,出于良知、快乐的驱 动。关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关怀是生命当中让你感到非常快乐的 事情,俗语“助人为快乐之本”,在关怀别人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动机 是什么?是内心深处的出于良知的一种快乐的驱动?还是无所谓,没 有任何意义地做?如果是后者,那就是浪费时间,是一种最不智慧的 选择;同时,如果你关怀别人只是为了营造善的氛围,那么这种自我 牺牲背后一定有回报性的要求,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它已经背离了 良知的渠道,走向反面。 “我”爱自己吗? 关怀他人的前提是料理好自己,爱人如己,你是否真正的爱你 自己,自爱和自私不是一回事,自爱是对自我的一种保重,对自我性 格发展的一种认可,天助自助者。关怀是一种付出,只有富足的人才 可能付出;关爱不一定只是行为上的助人为乐,助人不一定为乐;关 怀他人时是不期待感恩的,施予关怀是因为我们抱有这样的信念:助 人为快乐之本,关怀是内心深处的富足。 接受他人的帮助时要有感恩心,别人不帮你是正常的,帮你是 他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奉献,要铭记。 “我”曾经该做而没做的事?包容心:包容他人之前,也要包容自己,原谅自己曾经应该做,而没 有做的事情。包容自己的命运、生活,对抗不幸、挫折、苦难就会出 现不自由,对抗本身对自己产生了一种束缚,对抗时的力量的实施 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统摄对方,只有和解才能真正达到自由。

直面困境却不能改变命运时,恭顺的领受这命运,这是与生命的和 解,是一种高贵的顺从的姿态,大气的姿态。 原谅自己的错误了吗?是在和 不幸对抗还是和命运和解?今日课题:孤独心独处时,是孤独还是寂寞? 孤独不等于寂寞,自成世界的独处,自成体系的完整的状态, 孤独者表现出圆融的高贵。真正的禅者一定是圆融的:印度河边得冥 者,道教里的羽化者都是圆融的,同时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完整 的状态,没有缺失的遗憾。 寂寞是迫于无奈的虚无,仿佛斗室当中的困兽一样踱来踱去, 百无聊赖,焦灼,透露出无所适从、无法自处的可怜。 孤独是由思想带来的挥之不去的气质:因为他的周围笼罩着思 想,他给人娴静、淡定。对环境没有刻意的要求:可独处或身处闹 市,孤独是自己的心境,因为他们能够做到“和敬清寂”——日本茶道 (茶道是茶的真理)的精神,也是孤独者的精神无论环境如何,他可 以与环境相和谐;无论身处怎样的人群,他能表现出一份恰到好处的 尊敬,不影响自己的清静、冷寂, “我”的社交动机是什么? 寂寞是对虚无所引起的一种恐惧,寂寞是一种病,而它的药方是 人群、是喧闹,或者是社交——其实,社交是非常廉价的(有价值但 不高),因为社交的动机:实用目的(利益关系和将来的实用关系— —搭建人脉——功利的目的,每个人在其中只是一个节点,是利用他 人或被他人利用的工具,)或者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肤浅短暂 的交流不可能对彼此有深刻的了解,不可能理解彼此的价值,也很难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带着对现实的更多个人的迷惑以及本着工作上的需要,我参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活动。通过《人格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学习,自觉心灵有所成长,而对于人格心理学理论常识也有所增加和深化。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收获及感想。 在学习之初,课本中“人格心理学的应用就是将人格心理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使人们的生活更快乐、健康,并更具创造性。”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得多好啊,而我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之一。 通过教授的讲解,结合系统的读书学习,我对人格心理学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通过学习我知道:人格特质理论重点关注人格的较为表层的描述和比较问题;人格生物学理论则从身体上寻求对人格的解释;人格精神分析理论则是对人内心的人性进行最深层挖掘,关注内在的潜意识;而人格行为主义理论则摒弃心灵主义的东西,强调外显的行为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决定影响,看重外在强化的作用;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注重人的主观自由意志的力量不同,研究人的本性、价值、潜能与创造力,在人的层面上来研究人格;人格认知理论则主要关注内在的认知能力及其与动机和情绪的关系,重视个体的

社会情境以及自身的生理特征,从认知---情感过程与外在情境互相作用结果的角度来分析人格。每种理论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都有给后人启示的地方,而我个人更看重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人性的方法,虽然它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都是既有贡献也有会受到批评的地方。 一、人本主义理论基本含义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势力。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复旦大学选修课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复旦大学选修课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近纲:1.高晓林:不错的。 2.杨宏雨:从来不点名,期中会有一篇论文。不按书讲,布置影片,但是不想发言的可以不看。据说给分很好B+无限。 思修:1.陈果。众人皆知什么都好。 2.邵晓莹。同上。什么都好。 3.王贤卿。人挺好。给分一般。 马基:1.刘学礼:无可挑剔刘学礼。不点名。上课轻松。B+无限。不写论文。考试划重点。 2.瞿晓敏:人好。 毛概:1.孙谦:人挺好的,感觉比较随便。作业少。 应用伦理学:1.瞿晓敏:同马基。 体育课程 网球:1.陈琪:唯一的体育教授。不是很难。 剑术:1.陆根秀:完全无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大胆的选。就是南区食堂有点远。而且不能迟到。计算机课程 张向东:人好。考试简单。考前复习。 李大学:平时完全没作业。考试巨难。上课过于激情。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六大模块 科技: 1.材料科学与社会是不错的 2.微电子技术:考试很方便,但只有pass和fail,注意绩点的同学慎选。 3.网络虚拟环境与计算机应用:老师严重歧视电脑盲。慎选。 生态环境: 1. 人类与社会多元文化:人多好混。 2. 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问题:这老师挺好的。朱伟&瞿晓敏都很好。 3. 生物力学与人类健康:闭卷考试,但是很简单。且每次都要签到。不给B-以下。艺术审美: 1. 影视剧艺术:龚金平。考试写影评。老师超级有魅力。有才华。给分好。但是也有人说考试不太好考。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2. 中外音乐审美:钱武杰注:此人为女老师。从来不点名。上课轻松。给分好。喜欢自己傻笑。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1. 犯罪与文明、:汪明亮,老师长得很可爱,讲课很搞笑。从来不点名。一学期有两次小作业。期末考试开卷,听过课,看过PPT就够了。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最近,我读完了《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导师级别的大师作品,我也是后来听了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公开课之后,才逐渐发现大师在心理学领域所受的争议,正如这本书一样。该书大部分的文字在中国现在的社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是绝对非常难以拿出手的。 佛洛依德将人类所有的行为以及心理行为都建立在性之上。这样的理论未免太过极端,又太过邪恶,这也是引起世人争议的源头。虽然我也很不想承认我们人类依然只是如动物那么低级,一切以性为始。当然更不愿意相信本书中讲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即所有人类的性起源都来自父母。那种所谓所有小男孩都想弑父娶母的梦想,谁又能轻易接受呢。但随着研究心理学的程度逐渐深入,就会越来越赞成这本书的所站的立场。人类所有邪恶的本源,所有的杀缪,所有的欲望,所有太过变态的行为,皆为性为起点,或者说隐藏在性之后。 我们的潜意识,太过强大,不要试图去看穿它,其实我们全都是有缺憾的动物。这才是上帝制造我们的乐趣。食色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所以在了解自己喜欢吃什么的基础上也要了解一下身体。通过精神分析表明,这些症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只是来自或者完全地来自那些所谓的正常的性行为。它代表的是那些更广泛意识上的性变态行动——能够直接表现在意识的幻想里或表现在行动中。 所以,这些症状可以说某些是变态性欲的代价,换种说法即所谓神经症是性变态的负面或被动性表现(性变态者意识当中的清晰幻想“在优势条件下可能会直接变成行动”、妄想症患者由于妄想而产生的恐惧“来源于本身而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敌对感”、歇斯底里症患者潜意识幻想“这是精神分析法通过其

症状发现的”,三者在细节上如出一辙)。所以,在神经症患者的性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研究过的所有性变异现象包括正常范围内的变异和病态性生活的表现。 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清楚,爱是与生俱来的基因,还是后天培育发展的产物。尽管孔子曾说“人之初,性本善”,善是爱的基础,有爱的成分,但它毕竟不是爱。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人与生俱来带着古朴的爱的因子,但若没有后天对爱的开启、激活、培植、引导、教育、升华,一个人的爱不会变得完善。爱是一门艺术,不学习达不到境界。爱更像是一门实践,只有在爱中才能学会爱。爱是与生俱来的,爱的能力却不是。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经营爱情都需要修行, 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明白了,不幻想刚开始恋爱就能遇到与我白头到老的人,世界上没有绝对合适的人,两个人花在对方身上的时间与心意才会使之成为最合适最正确的人;也不要因为害怕伤害而不敢付出,只要双方都认真的爱了,都在这段恋爱中成为了更好的人,这段爱情就是成功的。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北大新生必看!通选课攻略!北大十年师兄师姐的吐血总结!求扩散,让师弟师妹们受益

北大新生必看!通选课攻略!北大十年师兄师姐的吐血总结!求扩散,让师弟师妹们受益 北大新生必看!通选课攻略!北大十年师兄师姐的吐血总结!求扩散,让师弟师妹们受益!中国政治与政府过程:徐湘林 老师上课还不错,一个学期的课上完,把中国的政治结构问题都梳理清楚了。 考试复习不是很吃力,很容易拿到分 中国古代文化:陈剑课程内容的线索不是历史朝代,而是几个部份中国古文文化中重要的小东西:比如姓名氏字,祭祀,官职,器皿等,这些知识对阅读中国古代文献很有益处,对实际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最后需要写一篇论文,只要多翻阅资料,用心写肯定可以获得90+。 印度社会与文化:陈峰君可能要点名,课上很无聊,几乎学不到什么知识。考试开卷,题目简单的出奇;写一篇小论文,如果你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到台上去发发言加分,会有有专门两节课同学发言。给分还可以。 中国美术史及名作赏析:白巍讲的很好的一门课,容易明白,很文艺青年的一门课。最后考核,50%一篇展览观后感,不一定写的很学术,只是督促大家去看展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审美能力。50%闭卷考试,三道问答题。只要好好听课,就没有什么问题,给分很好的 中国历史地理:韩茂莉很好的一门课程,A类偏文科的课程,能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历史纵深的了解,学到很多东西,考核是写一篇小文章,不要超过一页,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方面,什么题目都行。考试很简单,按老师讲的记一下就可以轻松得到90+了。 基本乐理和管弦乐基础:马清乐理讲的特别清楚,老师为人耐心,可以随时打电话请教问题。只有期末考试,分为三部分:一、乐理(之前会做一张难一点的复习卷,都搞懂了就行)二、识谱辨乐曲(最后一节课大家会一起唱一唱的)三、作曲(1四音对一音,2以高山流水为主题创作32小节的乐曲。)、给分还不错,对于一个音乐菜鸟来说这个分很值得医学发展概论:这堂课还很好地普及医学知识,不管有没有选课的同学都可以当医学讲座去听听。最后只要写一篇文章,可以写听课感想,也可以写某一领域的小论文,3 000字左右。没有考勤。给分很适中 社会学导论:刘爱玉老师人很好,一学期下来就算什么都听不懂,也能知道几个社会学专业名词考核:论文和闭卷考试,得分很容易,轻松90分

范逢春-管理心理学-重点笔记

四川大学考研重点笔记 管理心理学 范逢春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1、管理心理学: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个体管理心理(知觉与信息加工;能力、技能、个性和工作价值取向;工作激励的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工作态度) 群体管理心理(群体动态发展;群体间动力学;团队管理;群体沟通和协调) 组织管理心理(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和战略管理) 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见课件 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的侧重点、理论基础、形成背景 联系: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上的联系。 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工业心理学—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关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未来趋势:组织变革和发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相关研究、试验和发展研究)P19 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验法(罗夏氏、主题统觉)、问卷法、个案法 第二章个体心理的原理 个体认知原理 个体情绪与感觉原理 个体意志原理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适应性—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的变化,表现在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是指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值) 3)感觉的相互作用性—指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 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 2、常见的错觉 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如视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复旦大学选修课程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复旦大学选修课程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复旦大学选修课程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09606Bobers课程经验不完全总结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近纲:1.高晓林:不错的。 2.杨宏雨:从来不点名,期中会有一篇论文。不按书讲,布置影片,但是不想发言的 可以不看。据说给分很好B+无限。 思修:1.陈果。众人皆知什么都好。2.邵晓莹。同上。什么都好。3.王贤卿。人挺好。给分一般。 马基:1.刘学礼:无可挑剔刘学礼。不点名。上课轻松。B+无限。不写论文。考试划重点。2.瞿晓敏:人好。 毛概:1.孙谦:人挺好的,感觉比较随便。作业少。应用伦理学:1.瞿晓敏:同马基。 体育课程 网球:1.陈琪:唯一的体育教授。不是很难。 剑术:1.陆根秀:完全无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大胆的选。就是南区食堂有点远。而且不能迟到。 计算机课程 张向东:人好。考试简单。考前复习。 李大学:平时完全没作业。考试巨难。上课过于激情。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六大模块 科技: 1.材料科学与社会是不错的 2.微电子技术:考试很方便,但只有pass和fail,注意绩点的同学慎选。 3.网络虚拟环境与计算机应用:老师严重歧视电脑盲。慎选。生态环境: 1.人类与社会多元文化:人多好混。 2.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问题:这老师挺好的。朱伟&瞿晓敏都很好。 3.生物力学与人类健康:闭卷考试,但是很简单。且每次都要签到。不给B-以下。艺术审美: 1.影视剧艺术:龚金平。考试写影评。老师超级有魅力。有才华。给分好。但是也 有人说考试不太好考。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2.中外音乐审美:钱武杰注:此人为女老师。从来不点名。上课轻松。给分好。喜欢自己傻笑。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1.犯罪与文明、:汪明亮,老师长得很可爱,讲课很搞笑。从来不点名。一学期有两 次小作业。期末考试开卷,听过课,看过PPT就够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1.影视艺术审美:老师很有气质。讲的也很好。只不过又要考试、又presentation、 又论文。所以建议大家旁听吧。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第九课公开课观后感-东华大学邓伟舜

耶鲁大学公开课-进化,情感和理性:爱观后感 在看完耶鲁大学彼得院长关于爱的演讲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从来没有想到对于爱这一极为广泛的词语竟然被剖析的如此透彻,引用塔夫斯大学的院长斯滕伯格用亲近,激情和承诺三个因素来描述爱,并且将爱分类,仔细对于爱进行分析,然后分类,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她人的好感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真正的爱。 这段时间也一直被感情困扰,那种痛彻心扉,血压升高,全身战栗的感觉实在是极度难受,或不舍,或失落,再加上由于要考研一直在强制性的逼迫自己把重心转移到学习上而又不得,导致几乎喘不过气来。于是在一天的早上想起了王老师推荐的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课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看了,然后惊讶的发现爱竟然是如此如此,自己终究还是太年轻,很冲动的就认为那个人就是能够陪伴自己一生的人,在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下痛苦不堪。这种感情也许正如彼得院长所言真正伤害我们的,是原先对我们很好,但是之后对待的态度不好了,冷淡了,这种伤害才是最大的。态度的改观比一开始的想法更重要。然而感情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要想拔去,就必须痛的流血。 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理性的人,有爱就说出来,虽然一次次的受伤,但是依旧顽强。顽强到最后每次都是冷静近乎冷血的告诉自己,她不值得,不值得,尽管每一次的伤害都来自于同一个人,来自于她的不在乎。但是自己无法摆脱。正如彼得院长所说,一直认为能够长久的陪伴是依靠温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风趣幽默,是依靠真心,其实有时候长相还是占了大多数的作用,乃至决定性作用,终究自己还是败在了之前不在意的外表上了。 得到与失去,彼得教授四大因素中的第三个因素,得到总是喜悦的,但是失去也是必然了,终究还是不能永远拥有,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如彼得说的理性看待爱情吧。 感情的产生是来源于三个因素的影响:空间距离,相似度,熟悉感。自己剖析自己的感情,因为是自习同桌,所以空间距离上太近了,近的几乎没有彼此的私人空间。而且太相似了,都是考研,都是独生子女,喜欢的考研辅导老师一样,甚至生活作息都彼此影响以至于近乎一样。相处的太久太熟悉了,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懂对方的意思。这种三种都有的感情注定根深蒂固。 能力终究还是一个吸引人的关键因素,越有能力,越让人崇拜,在各个方面都很出色,甚至有时候出个洋相,都被认为这是接地气,更值得崇拜。所以在爱的角度上来分析,如果要吸引到自己喜欢的人,那就努力,努力变得优秀,成为未来更优秀的自己,然后到时候要不要出洋相以获得更高人气都只是看自己的想法,想就能做,不想也不会咋样。能力终究很重要 另外,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自然选择会垂青学习心理学导论的人,这些人可以将心理学导论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经验知识准备成功率还是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的。 这个读后感因为某些个原因没能一次性写完,在又经过了几天之后情绪也确实好转了,再来写这个读后感的时候对与彼得院长的所言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既然将爱剖析的如此清楚,那么我们就能够辨别出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么,然后用处理一件事情的态度去处理一件感情,这样能够更加理性的对待,人固然是一个感情动物,但是也正是因为是一个感情动物所以很容易被感情所伤害。在受伤的时候仔细去分析也许不一定分析正确,但是一定好受很多。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三个概念: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 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个体发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化。需要: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动机: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12)认知过程: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情绪: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智力: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人格心理:称个性心理。指一个人独特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一个复旦退学生的自白

一、正式退学:大三上学期期末,针对复旦地“学风问题”,我和复旦学生们展开了一场论战——与其说是论战,不如说是骂战.任何一个有理智地人都不会认为,讨论问题地正当方式是给对方扣上“臭公知”地帽子,然后通过造谣和校园广播进行“酣畅淋漓地大批判”.一般来说,真理是越辩越明,但以这种方式争论,总是越辩越不明. 面对举校围攻——这已经是第三次围攻了——我忍无可忍,于是在去年地今天,写下了退学宣言,单方面宣布从复旦退学.但很快我就反悔了.因为我地学费是按学年缴地,下半年地学费还没有使用,复旦地领导向来提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就这么提前退学太铺张浪费了.当时还有不少复旦人给我本人泼脏水,说我是被劝退地,一派胡言,我感到非常气愤,所以就没急着办退学手续,又在他们地母校待了一个学期. 今年月,大四上学期开学,我向复旦提交了退学申请书.办退学手续是件很折磨人地事情,难怪我国很少有大学生退学,退个学还能搞出个大新闻.办手续花了我好几天时间,要么到处跑,要么等领导,终于盖齐了十几个章交了上去.又等了一个月左右,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同意了我地退学申请.在月中旬,我终于拿到退学决定书,才算正式从复旦退学了.复旦地活宝们可看仔细了,是主动退学,不是被劝退地哦. 二、我为什么要退学:先从“学风问题大论战”谈起. 大三上学期期末,有复旦学生在人人网发布了一条状态,原文为:“干!!!老子要吐槽教务处!!!傻教务处今年开始猛抓给分好地老师,张巍刘学礼都被警告给分太好了啊!现在不超过啊啊!尼玛地教务处我们绩点高一点你会怀孕啊!我们一通回去过年你有啥爽地啊!”这个状态很快在全校炸开了锅,引起了复旦学生们地强烈不满:“傻逼复旦去死吧!”“毛线!!!哪里有联名信?加哥一份!”“尼玛啊!教务处这是想和国际接轨啊?那你地课程和老师也和国际接轨啊!?”“虽然我也不喜欢无限

《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心理过程的科学。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有朋友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好厉害!”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化了,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心理学并不仅仅来源于哲学,它也来源于一些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生理学等。《心理学导论》作为一本心理学入门书,就是要“使得心理学被正确地理解”,并且要避免堆砌大量的心理学文献,而应该呈现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和主题。它就是以均衡的、科学的方式呈现了这些重要主题,同时辅以该主题的经典研究和最新进展。 《心理学导论》几乎每三四年修订一次。在美国,该书使用者已经超过250万人,堪称为心理学入门的经典教材。随着近年来心理学的飞速发展,作者对该书进行了及时的修订。2007年第11版在全球正式面世。新版不仅融入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而且对各章内容的表述方式、组织架构、案例材料等都进行了大 幅度的更新。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以读者为本,利于学习。作者都

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他们在书中对有关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系统地讲述了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运态。在撰写方式上,他们力求将一门严肃的学科赋予生动活泼的表达,同时指引人们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当我们把书中抽象的文字变成鲜活的体验,学习心理的过程将是那么轻松快乐,不失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学知识终身受用,引导自己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好。 《心理学导论》涵盖了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测量等心理学各领域,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前沿进展和跨学科研究等进行了整体介绍,使读者能够对心理学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为人们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科学的基础。 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理的了解。人的心理是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人的认识过程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注意则是伴随在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特性,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情绪 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