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或有事项研究综述

关于或有事项研究综述
关于或有事项研究综述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000年财政部颁布并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时,或有事项会计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为了规范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2006年财政部又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2006)。对或有事项进行了原则性的规范,这就要求企业存在应用过程中,认真领会准则精神,根据财务报表使用人的信息需求,并结合企业内外部情况,对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加强对或有事项判断依据的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反映不确定性事项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也应当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对或有事项准则及时地进行补充和完善,为会计实务工作者提供详细的指南,帮助他们提高会计准则的应用水平。

我国的或有事项通过不断的修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对或有事项中的模糊语言要加以具体和细化,加强确认条件的准确性,加强预计负债计量的客观性,以减少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进一步规范或有事项。新版的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的定义、范围和内容以及确认计量和披露内容的规定更为详细,可操作性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比较全面地规定了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而且我国目前法律体系统还很不完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适应能力和法制意识普遍较差,这就决定了或有事项的发生率及可能性比西方国家要大得多。因此企业要保持持续的经营和发展,就必须对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的不足有所认识,这对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真实及准确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或有事项的概念入手,对或有事项的特征,分类,原则等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或有事项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包括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1.2 国内外对或有事项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或有事项的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会计管理组织都在探索相关的会计政策。早在197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第5号准则说明书中,就对或有事项的会计政策有所规定,是世界上较早研究或有事项会计政策的国家,关于或有负债的确认标准,“说明书"强调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在发出财务报表之前已有充分信息表明,某项负债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发生;二是该项负债可能招致的损失金额可以合理估计。按照该“说明书”的主张,会计上对或有利得基本上不予确认,而对或有损失实行表内确认或表外披露。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5年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5号一一或有事项会计》对或有事项的定义是:“或有事项被定义为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利得(利得性质的或有事项)或损失性质的或有事项的现存不确定性情况状况或环境,这种不确定将通过一项或多项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得到证实。”[1]

美国相关准则中未涉及或有事项的计量,而是规定了或有损失的计量要求,同时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因素。规定估计或有损失金额,应先确定其可能发生的

金额范围。要求披露产生或有损失的或有事项的性质以及或有损失的估计数或范围,对产生或有利得的或有事项也应给予恰当的披露。

美国会计准则对或有损失发生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了鉴定,把可能性的幅度从“可能”到“有可能”再到“可能性极小”列成一个连续区域来把握,这种设计十分有利于或有损失的合理核算及披露(揭示)。

国际会计准则就或有事项的会计准则单独列在第37号公告上,取代第10号公告中有关或有事项的规定,并命名为Provisions、Contingent Liabilities and Contingent Assets(准备、或有负债及或有资产)。[2]

国际会计准则第10号《或有事项和资产负责表日以后发生的事项》中明确指出或有事项是指这样一种状况或情况,其最终结果是收益或亏损,并且只有在一项或若干项不确定的事项发生或不发生时才能予以证实。国际会计准则中当有下列情况时,应列入准备:(1)因过去的事项而使企业在目前负有义务;(2)很有可能因清偿义务而导致经济资源流出;(3)义务金额可被合理加以估计。在财务状况方面,国际会计准认列损失为负债的发生。

国际会计准则中对或有事项计量,应为“准备”金额,是资产负债表结算现时义务所要求支出的最好估计。第37号要求,确认为准备的金额应是资产负债表日结算现时义务所要求支出的最好估计。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于不利的或有事项,只要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极小,就不需要披露。但按照中国和美国会计准则,即使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极小,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披露。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对可能性都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美国会计准则中的定义之欠妥之处是“……现存不确定状况和环境”中的“不确定”三字。或有事项所定义的“现存状况”是确定的,如企业的应收账款,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这种现存状况是确定的,其“不确定”的含义是这种“现存状况”的未来作用结果,即企业的应收账款能否被收回、是否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用“不确定”三字作“现存状况”的定语有失恰当。

1.2.2 国内对或有事项的研究现状

我国有关或有事项的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专门化和系统化的资料很少,或有事项披露的不规范、水平低。林斌博士的《论不确定性会计》一书中有一章介绍或有事项会计,对常见几种或有事项的会计计量和披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虽然涉及的或有事项不多,但该书出版于2000年,是当时或有事项会计研究中最完善的。[3]

1999年重新修订并于200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单位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主要按照国家规定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因此,2000年4月我国首次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财务关系的不断复杂化,2006年2月,我国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一或有事项》。我国将(或有事项)列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上。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在随后的这几年中,大部分对或有事项的研究也都集中在或有事项的定义和计量和披露等方面,基本上都是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比如2006年在北京工商大学丁佩军的硕士论文《我国上市公司或有事项信息披露分析》中[4]阐述了或有事项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之中,而且越来越复杂,重大的或有事项可能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上市公司对或有事项信息的披露十分重要,使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取充分的信息并相应地做出决策。范媛媛,杨金萍于2006年3月在《浅析我国或有事项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中[5]指出尽管我国准则的制订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准则,但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法

律法规,资本市场,会计实务的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我国或有事项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使用范围,“准备概念”,最佳估计,风险和不确定性估计,现值披露等发面不尽相同,并在肯定我国准则的作用的同时,提出了对会计准则一些问题的建议。2008年,天津财经大学的田宝瑞在硕士学位论文《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研究》[6]中提到会计工作中,随着会计要素涵义的完善,更加重视未来的情况,如已经明确企业资产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效益等,但是未来的经济效益本身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作为加工基础的计量工作必须符合定义,这就给会计要素的计量带来了不确定性。西南财经大学郑军也在2008年他的硕士论文《我国或有事项会计研究》[7]中介绍了或有事项与其他不确定性会计事项的区别:(1)反映即存的事实或状况,(2)对当期财务报表是否产生影响,(3)对当期财务报表的影响金额的不确定性。2009年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温玉彪在《解读或有事项》[8]--会计之友中指出或有事项是与肯定事项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肯定事项的结果是肯定的,而或有事项的结果是不肯定或不确定的。2009年7月,姚利红在《或有事项计量及会计核算研究》中介绍了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包括确认、计量和披露等。[9]李迎涛认为,或有事项在公司经营中广泛存在,已成为上市公司除正常生产经营之外对公司影响最大的事项,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有:第一,或有事项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第二,或有事项是影响企业的财务质量的潜在因素,也直接影响有关方面对企业当前和未来财务状况的正确判断;第三,或有事项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确认。[10]

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与探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规定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企业应将其确认为预计负债:①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而不是潜在义务。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③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或有事项的计量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最佳估计数的确定;二是预期可获得的补偿的处理。待执行合同、企业重组形成的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待执行合同,是指合同各方尚未履行任何合同义务,或部分地履行了同等义务的合同。②企业重组形成的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满足或有事项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企业应当按照与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确定该预计负债金额。

1.3 拟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于西方先进文化知识的大力引进,国内的会计制度也在这一大形势下不断自我完善,加快了国内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步伐。但同时也使得国内企业所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性日益增高。或有事项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计处理事项,其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对企业财务信息以及经营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

或有事项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或有事项属于不确定性会计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由于或有事项具有发生不确定性和计量的不精确性等特征,因而一直是会计实务的难点问题。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或有事项的内容仍然在不断扩展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或有事项的认识,认真思考学习,让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本文试对或有事项如何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研究,指出或有事项准则在或有事项确认,计量,规定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完善我国现行或有事项会计处理的建议。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班级11级物流管理二班 团队名称 指导教师 2014年3月17日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取得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外连锁企业相比,我国连锁企业在规模、效益、实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分析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和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国外零售业企业的水平,对我国零售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分析我国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分析和提出发展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最后总结了国内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连锁经营企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hain industry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but compared with foreign chain, chain enterprises in China are far behind in scale, benefit, strength etc..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retail industr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to the foreign retail enterprise level, has very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s to the retail industry in china.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ain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sis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chain operations in China, final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chain business 目录 摘要 ............................................................................................................................................... II 一引言 ............................................................................................................................................ I II 1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I II 2论文研究的意义.................................................................................................................. I II 二行业现状描述与分析................................................................................................................. I II 三国内连锁经营发展的主要问题................................................................................................. I V 1地区发展不均衡.................................................................................................................. I V 2连锁经营规范化程度低...................................................................................................... I V

商业模式发展现状综述

商业模式理论发展现状综述 1:商业模式理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出现非常多的研究成本,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所以说,很多的学者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向都对商业模式进行不同的研究,得出的成果也都不同。从总体上看,商业模式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根本性质与目标进行的研究结论。现在商业模式理论涵盖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了很多内容,例如:资源获取、生产、营销、售后、研究开发、客户资源、成本及收入等等。所以,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他会涉及很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所以商业模式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都能够用创新性的思维,不会被局限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事实上人们对商业模式研究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都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对商业关系和经营管理理论有更进一步认知,让以后利用其理论更加的简便。 2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商业模式这个词语,第一次是出现在《经营研究》这一篇文章中的。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了被学者们所研究的热门话题。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商业模式称之为经营理论,而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将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国外的学者加里·哈默尔以及C.K. 普拉哈拉德两人,所提出的“战略意向”这一概念也比较符合商业模式的实际意义。他们通过对世界上的成功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指出,战略不应该是一种具体规划,因为成功的企业是不可能通过规划规划出来的,所以,战略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意象,它是企业渴望得到的远大前程和领先地位的一种意象。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多,20世纪 90年代后国外的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方向就是寻找商业模式的通用 性概念,找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对商业模式概念的描述阶段。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的总结越来越完善,提出的观点就越来越符合一般规律。当商业模式的概念比较清晰之后,学者们就开始对商业模式的一般模型进行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优秀、系统的观点出现。 3: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要远远晚于国外关于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所以国内商业模式研究的成果、阶段,也是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理论研究阶段的。在我国当前的理论研究阶段中,我国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还主要是处于商业模式的跟踪研究阶段。王波和彭亚利2002年在《经济观察报》中提出的“何为商业模式”中,提出的理论都是应用性的研究理论,其最终成果缺乏相关理论成果的支持,并不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内后续商业模式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有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曾涛博士,以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翁君奕教授、程愚博士。他们各自都在自己所著的文献中

国内农民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农民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的发展被置于发展的核心立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从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到关注农民发展,构成了农民改革和发展的一条主线。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民发展问题的讨论持续升温,研究涉及农民发展的概念、农民发展的主体、农民发展的现状以及农民发展权问题。通过梳理研究文献,总结农民发展研究取得了成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民发展研究。 关键词:农民发展;发展现状;农民发展权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即三农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农民进城和学者下乡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社会景观。农民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农民问题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学术术语,即农民发展,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发展。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农民发展既是中国发展的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有待于破解的最大难题。没有农民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农民发展概念的提出,把农民作为发展主体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而产生了一批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学者们围绕农民发展的概念定义与内涵、农民发展的主体分类、农民发展的现状、农民发展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梳理近十年来有关农民发展的研究成果,总结农民发展研究的成果,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可以进一步拓展农民发展研究的创新空间。 一、农民发展的概念 农民发展,作为一个新近的学术概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叶敬忠(2000)将农民发展定义为农民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实现农户及农村社区的变迁的过程。这种变迁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机制与立法、人力与性别、知识与技术及环境等方面。[1]李克强(2007)认为农民发展的内涵就是农民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发展,即农民意识的发展,根本就是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2]赵宇霞等(2012)将农民发展概括为农民生存发展、本质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3]周明海(2008)综合现有发展学的有关理论,认为农民发展至少应有以下四层含义:农民发展的前提是获取平等的发展机会,农民发展的条件是政府均等化的资源投资,农民发展的态势在于可持续发展,农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消除贫困、实现实质自由。[4]

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综述与思索

186 《商场现代化》2009年3月(上旬刊)总第568期 本文回顾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并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此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受其启发阐述了部分个人的看法。 一、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资本结构的最基本问题是:权益资本与负债的比例是多少才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美国学者大卫?杜兰特(DavidDurand)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 1.净收益理论 该理论假定,企业融资只有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两种方式,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和企业股票融资成本始终不变,企业资本结构以债券融资相对于股票融资的比例B/S来表示,因为对投资者而言债券比股票风险小,故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比股票融资成本低。所以当B/S增加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下降,企业市场价值提高。当企业全部以债券融资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即等于债券融资成本)。 2.净经营收益理论 该理论假定,当企业资本结构变化时,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始终不变。当企业债券融资相对增加时,股票投资者认识到额外负债增加使企业风险增大,于是要求的股票投资报酬率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股票融资成本将随着B/S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债券较低的融资成本抵消了股票融资成本的增加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拉动作用,从而保证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资本结构变化的同时保持不变,于是可得出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不相关的结论。 3.传统折中理论 该理论假定,企业存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股票融资成本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债券融资成本只是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增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开始会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的增加而下降,因为最初股票融资成本的提高而引起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增加抵消不了由债券融资成本引起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下降。当B/S增到某一点,股票融资成本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提高的作用超过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此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开始增加。最佳资本结构就出现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最低点,此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美国金融学家莫迪利亚 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被认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创者。他们在1958年建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MM模型,之后的许多学者循着MM的思路,在逐步释放MM理论的诸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1.最初的M&M定理。 该定理又称无税的M&M定理。其基本观点是:在企业投资与融资相互独立、无税收及破产风险和资本市场完善的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这一定理是建立在下列假定上的:(1)不考虑企业所得税;(2)企业经营风险可由纳税付息前的标准差来衡量,处于同一风险等级的企业具有相同的经营收入;(3)投资者对未来的收益和风险的预期相同;(4)资本市场是完全的,即信息充分、无交易成本、投资者完全理性、投资者可与企业以同一利率借款,企业和个人负债均无风险;(5)企业的增长率为0,即企业现金流量都是固定年金。 在这样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两位经济学家运用套利原理得出三个命题: 命题一:企业的总价值及资本成本独立于其资本结构。即只要息税前企业利润相等,处于同一风险等级里的企业,其总价值是相等的。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毫无相关。 命题二: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等于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与负债成本之差以及负债比率确定的风险报酬。 命题三:投资项目的取舍独立于融资方式,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无关。内涵成本率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预期收益率是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前提。 无税M&M定理分析了企业融资决策中最本质的关系——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行为及其相互作用。 2.修正的M&M定理。 最初的M&M定理在逻辑上得到了肯定,但在实践中却受到了挑战。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考虑了企业所得税,修正了无关性定理,证明了负债在税收上的优势,企业可利用负债利息在税前支付而产生的“税收屏蔽”不断增加财务杠杆,以不断降低资本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 修正后的M&M定理的基本思想,同样包括三个命题。命题一: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处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赋税节余的价值,后者等于企业税率乘以负债额度。 命题二: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加上由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加上由 柏 丹 王飞坤 慕原旭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 资本结构是公司相关利益者权利义务的集中反映,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公司合理安排所有权与控制权,有利于合理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 综述

商业模式变革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变文献综述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众多企业在有效利用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是不够系统、完善。一般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笔者将对商业模式的四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综述。 经济(盈利)角度:经济类的定义仅仅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最优产量等。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Stewart 等 ( 2000 )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Rappa ( 2000 ) 则认为商业模式的最根本内涵是企业为了自我维持,也就是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从而清楚地说明企业如何在价值链 ( 价值系统) 上进行定位,从而获取利润。Hawkins ( 2001) 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与其产品/ 服务之间的商务关系,一种构造各种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通过创造收入来使企业得以生存。Af uah 等 ( 2001 )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获取并使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商业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目前的利润获取方式、未来的长期获利规划,以及能够持续优于竞争对手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 运营角度:运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产品/ 服务的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和后勤流等。也有许多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Timmers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表示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内容包含对不同商业参与主体(business actors) 及其作用、潜在利益和获利来源的描述。Mahadevan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商业伙伴及买方之间价值流(value stream) 、收入流(revenuestream) 和物流(logistic stream) 的特定组合。Applegate 把商业模式说成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Amit 等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种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他们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组成的网络运作方式。 战略角度:战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网络和联盟等。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这个范畴。KMLab 顾问公司(2000)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关于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创造价值的描述,内容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与配销的特定组合,还包括用以完成工作的人员与作业基础建设的基本组织。Linder 等(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组织或者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导读:: 准则体系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 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 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 1。 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 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 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 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通过对 CNKI 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 733 篇上市公司,其中期刊论文 622篇,博士论文 0 篇,硕士论文 95 篇,会议论文 16 篇。 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 3 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见表 1)。 表 1 盈利模式相关文献检索情况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 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上市公司,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 17。 吴晓求(2004) 18 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 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基于国外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现状,国内博物馆在几年近也开始陆续免费开放。但是,由于管理机制的缺失,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制度并没有达到十分完善,并且免费开放的标准没有达到整齐划一。具体表现在:同一层次的博物馆的硬件和软件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并没有做到同步的提升。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硬件和软件并没有达到一个递增递减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对国外的免费开放博物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对他们的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学习,来针对国内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举动作出一套完整的指南手册。 以下是对浙江博物馆以及湖北博物馆免费开放前后硬件和软件的变化的调查。 1.针对观众量的剧增,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实施日总人数控制测算。湖北省博物馆原设计的正常接待能力为日均3000人。针对免费开放后的变化,管理者对博物馆的现有接待能力进行了慎重的评估,认为每天5000人为可承受接待能力,因此决定将每天的观众量控制在5000人以内,以保证正常的参观环境和文物、观众的安全。 2)采取发放免费参观券的措施。为适当控制客流,采取了分时段发放免费参观券的办法。博物馆广播定时播放参观须知,讲解咨询人员加强组织疏导,引导文明参观。在馆门口发票处增设了观众排队领票围栏,每天9?誜00开馆发票,上午发放3500张,下午发放1500张,全天基本控制在5000张,下午停止发票前派保安排在领票队伍末尾,及时劝阻后来观众改日再来,有效缓解了观众拥堵现象。 3)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为调节观众流量,博物馆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实行提前预约,适当错开高峰时期,这样既保证了团队的参观质量,又保证了正常的参观秩序。 4)对观众集中的个别展室实施必要的人数控制。对曾侯乙墓、梁庄王墓等观众集中的展厅,加强引导,实施必要的人数控制。当人数太多时,及时通知安保人员组织观众在展厅门口排队进入,或劝导观众先看其他展厅,以控制和减少展厅的人流量。同时利用技术防范设施对金银玉器展厅和一级文物柜等重点部位进行严密监控,还派出保安在展柜周围人盯死守,并及时劝阻个别人不利于展柜和文物安全的行为。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开放的网络 环境下,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 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 地区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的基于 因特网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特征是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以数字化电 子方式完成。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电子商务是当下中国最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使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我们的一种购物方式、营销方 式和生活习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京东和阿 里巴巴的境外挂牌上市,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每个国人和各大公司关注 的焦点。 1999 年是中国电子商务元年,从这一年电子商务步入实质性的 商业阶段至今发展壮大已有将近15 年。那么,当下中国电子商务发 展现状如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怎样等 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合理改进这种商 业模式,趋利避害,为社会谋福利,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含义,也可以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电子商务市场的规范及其长远发展产生积 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将参考各方意见,阐述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与媒体、网络、机构等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网络购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带动了中国移 动网购步入快速的上升通道。《2014 年 Q1中国移动网购市场调研报告》表明: 2014 Q1 中国网购总体市场规模达 6478.5 亿,环比增长 11.7%,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网购用户规模方面,截止 2014Q1中国网 购用户数量已经超过 3.1 亿人。正如西安交大的李琪教授在《改革创新 全面发展中国电子商务》所描述的:”这确实就形成了一个新型的行业。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个行业,它的数量增长有这么快。” 中国电子 商务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重要增长点,电子商务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2、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加大,加速形成经济竞争 新态势 电子商务在我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 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正在形成与实体经济深 入融合的发展态势。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商务部和工信部专家王健在

电子商务前沿【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湖北工程学院 2017—2018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考核答卷 考核课程: 电子商务前沿讲座 考核类型:考查 考核形式:开卷(文献综述) 学生所在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班 级: 0153005441 试 卷 A 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始于2009年,是高校竞赛式网络营销教学实践平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营销核心能力,每个学期各举办一期,到2016年下半年已进行16期,超过7000个大中专院校的20万师生参加过网络营销能力秀。能力秀——网络营销开始的地方。 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及模式创新文献综述 前言 研究背景: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到 2015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6.88 亿,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 50.3%。其中,手机用户规模达到了 6.20亿,并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且 2016 年,全国的网上购物、网络团购等类似业务再创新高。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 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56亿,在这种环境下,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企业的蓬勃发展,而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了电子商务的重创,生意惨淡,面对这样的局势,就要求线上线下相结合,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以求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平衡发展。 研究目的: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和其他网络资源,研究不同学者对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的概念理解、商业模式的创新,最后对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并为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提供参考价值。 看题 号 前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总分 得分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推动移动电子商务事业理性发展。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好坏影响着移动电子商务顺利进展。本文所研究的商业模式将给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性全面的发展空间。 第二,本文借助移动网络技术,探索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将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细分,促使研究的理论方法更加全面。 第三,有利于进行学术交流。对移动电商的商业模式进行相关理论的探索,可以促进学者之间学术交流,同时也为今后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实践意义:第一,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使其更好地发展,给 用户提供服务带来便利,企业明确自身的责任,维护自身的利益。促进企业与企业间合作,达成利益共享。 第二,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移动电商的商业模式,对促进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商务活动的进展是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及成败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我国对商业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传统企业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在新时代的发展。 一、商业模式、特点及评价 (一)核心概念 1.商业模式概念 刘丽侠[1]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模式,能够为企业创造利益的模式,它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就是创造与实现价值。它也是由一系列生产、销售、运营等经济实体之间的商业活动,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创造企业的价值,以及建立良好的协作网络关系,节约大量的成本,创造属于自己本企业的模式。宋娜[2]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李沂濛[3]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大方向的布局,从一个产品被生产出来,到交付运营部门进行包装和宣传,包括管理部门在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直到产品走向市场,最终收回资金流,是一个具有详细规划和规定的运作流程,企业关注的不仅仅是盈利,而是如何保持持续盈利,即站在客户的角度在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为自己创造商誉等无形资本,让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他们都肯定了顾客价值,顾客要求,企业的所有活动、所有目标的实现都以客户创造价值展开,商业模式是一种体系,它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生存和发展途径,它能够使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活力。 2.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概念 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是指在移动网络技术的研究背景下,进行商务活动的参与主体之间开展商业活动,并能使其企业创造价值,最终获得利润。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在智能终端上开展商业活动,需要移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支持,平台提供商搭建一个平台供内容服务商将服务呈现给用户,在整个流程进展中,双方互赢互利共同创造企业的价值。在整个商务过程中,商业模式贯穿每一个环节,是由企业的内部资源,盈利模式,外部协作模式,支付模式,商家信用等级等部分组成,借助移动网络技术和物联

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 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中国加入WTO,外国企业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各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超市行业。超市如何在实行低价格的前提下保证正常的利润,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全球电子商务在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大爆炸式的发展。连锁超市经营的优势在于规模经济性,而规模的经济性不仅在于数量上的多少,而更重要的是在于连锁超市是否实现低成本运营、高商品周转率、功能的明晰和完善、管理体系的完善及提高单类商品的规模数量。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于提高连锁超市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连锁经营的企业电子商务模式这一研究领域,我国不少学者作了相关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中周蓉在《连锁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2005)一文中,从连锁零售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入手,讨论连锁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需求及特点,以及连锁零售业实现电子商务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比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国外连锁零售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找出差距,总结出适合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 颜颖等在《超市中电子商务的运用》(2010)一文中介绍了超市中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分析了为何越来越多的超市热衷于建立网上商城,简单地设计了在线购物系统和数据库,同时列举了网站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邵国峰等在《连锁企业电子商务模式探究》(2008)一文中分析了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存在的不足,以电子商务基础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零售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零售业的体系进行研究。从总体上提出了零售业电子商务的整体框架,并从零售业电子商务的技术及环境体系、应用体系和平台间的信息整合三个方面详尽的论述了该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应用体系中包括了零售业供应链体系、零售业订货系统、网上零售系统和零售业客户关系管理四个方面,文中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应用体系从整体框架和具体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有关的设想项义军、吴敏在《我国零售商业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实证分析》中也提到,零售商业企业组织庞杂、不增值环节多。信息传递不畅,没有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

商业模式发展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24341805.html, 商业模式发展综述 作者:陈倩如,杨成森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9期 摘要:目前,有关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外是一个前沿问题和热点关注度的对象,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在最近的十年里。在现有文献中,对商业模式的含义、理论解释以及模式创新的内容与步骤等方面虽有所研究,但由于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视角,因而对商业模式的概念,结构体系,理论范畴缺乏统一的认识,有关模式的研究总体上还属于探索性初级阶段。在对现有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汇总的基础之上进行综述,为商业模式的研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商业模式;发展背景;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01-02 一、商业模式发展的背景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s)”这一名词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兴起有着直接联系。很多学者甚至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对传统的管理、营销、物流等公司运营环节进行改造,提高企业效率的一个过程。 随着微软、谷歌、戴尔等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企业获得巨大成就的现实,令“商业模式”备受瞩目。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价值或者利润甚至数倍于传统经济形式,所以投资者也开始关注企业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开始对自身已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反思和审视,试图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快速提升自身价值并获得更多的利润。 就中国企业来讲,改革开放前几乎不存在商业模式。企业就是以政府“调配”、“划拨”等计划为模式。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学到了许多西方市场经济下的知识,并且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与国外时间相差不多,所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商业模式概念的炒作在国内也变得十分普遍,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更加突出。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从“世界工厂”中转型出来的艰难时期,所沿用的“低成本+大市场”的模式已经处处碰壁。 事实说明,改变企业设计,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十分必要和重要,甚至比科技方面的创新更为重要。如戴尔、宜家、沃尔玛等世界领先的企业,并不主要是依靠高科技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是这些企业重新定义了所在行业的服务标准,为顾客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及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对中国企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因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关注。

资本结构理论及其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及其文献综述 2.1.1资本结构定义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资本结构实际上有二重含义:一是指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各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称之为股权结构和负债结构,这是最基本的资本结构定义;二是指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习惯上被称为财务结构。在实务中资本结构又分为广义资本结构和狭义资本结构两重含义。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个中长期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尤其是指长期的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2.1.2资本结构相关理论 (一)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国家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资本结构理论经历了旧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两个阶段。旧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一系列严格假设进行研究的,包括传统理论、MM理论和权衡理论等。新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非对称信息进行研究的,包括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信号理论和啄序理论等。主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分析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二)优化资本结构的原则 1.资金成本最低原则 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的结构,而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应满足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是在不降低经营企业的条件下使整个企业的平均资金成本最低。

2.筹资时机适宜原则 时机是企业筹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企业在筹资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随时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国家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主业政策的变化,捕捉到适宜的时机筹措资金。 3.最优筹资组织原则 最佳筹资组合包括筹资规模的确定,资金成本的取舍,风险的衡量以及财务杠杆的运用等。这些内容都要通过资本结构内部各构成以及项目的有机配合才能实现最优化。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在企业筹资总规模的基础上保持内外结合的策略;在偿还方式上选择最低成本方案;在偿还期限上采取分散化方式;在资金形态上坚持长短期相结合的方针等等。

赢利模式文献综述

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报告 一、引言 一个企业能否寻找到一套优秀、成熟的赢利模式,往往是这个企业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赢利模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短缺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初期经历了要素驱动、能力驱动之后,到了充分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便要由赢利模式来决定。实际上,当今成功企业的战略,其根本已经不再是公司本身,甚至不再是整个行业,而是企业的整个价值创造系统,也就是企业的赢利模式。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以2003年为界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3之前的这个阶段称其为开创性阶段;之后的阶段为综合性阶段。在开创性阶段,人们普遍以概念研究为重点,采用归纳逻辑思维方法从大量案例研究中总结规律,归纳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分类方法、变革路径、评估方法。在综合性阶段,人们对于概念的研究普遍采用“博采众长”的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主客观要求进行整合,得出自己的概念定义;对赢利模式的构成、表述、演化、评估多数采取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在人们比较普遍接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现象得出特定的结论。本文的阶段划分当然不是绝对的,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的一个大概的描述。 1、代表性学者著作简介 表1:企业设计要素

资料来源: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等著,凌晓东等译,发现利润区【M】.北京:中心出版社,2003.13.页 表2 :赢利模式构成要素代表性观点[10,11] 3、赢利模式的分类研究综述 分类研究是赢利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文献中关于赢利模式分类的描述是非结构性的,这使得很难准确识别和区分具体的商业模式,也很难评价每个商业模式所需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并且,这些赢利模式分类研究一般都没有提供一个框架使得

连锁经营理论研究综述

连锁经营理论研究综述 提要连锁经营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商业模式,被誉为商业界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商业的发展。本文整合国内外有关连锁经营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连锁经营的优势及风险、连锁经营的规模、连锁经营模式及连锁经营发展前景理论的比较研究,揭示连锁经营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连锁经营;经营模式;特许经营 中图分类号:F717文献标识码:A 1859年美国的乔治·F·吉尔曼和乔治·亨廷顿·哈特福特成功创办第一家连锁店“太平洋与大西洋茶叶公司”,此后不久,连锁经营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普遍成功,从而使商品流通领域产生了一场革命,推动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这种经营方式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连锁经营的优势及风险、连锁经营的规模、连锁经营模式及比较和连锁经营发展前景及趋势等方面。 一、连锁经营的优势及风险分析 连锁经营的快速增长,使得其优越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内外学者对连锁经营的优势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际连锁经营协会认为,连锁经营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商业模式,并分析了其风险小、成长速度快、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学者Andrew kostecka对连锁经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认为连锁经营的最大优势在于特许经营,可以通过无资本的扩张来获得规模优势。王吉方(2005)认为,连锁经营是将现代工业生产的原理用于商业,实现商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这使其具有明显的效益优势和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组织、成本及营销方面的优势。熊联勇(2006)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了连锁经营所具有的六大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价格优势、促销优势、渠道优势和营销队伍培养优势。也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连锁经营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如睦蔚(2007)从规模经济理论、专业分工理论、信息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等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连锁经营的制度优势做出了分析与探讨。对于如何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学者们也作了一定的研究。汪国华(2005)运用社会网理论构建了连锁企业的网络图,认为连锁企业优势的有效发挥与企业拥有稳定的网络资源有着重要的关系。另外,有学者从构建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 当然,连锁经营也存在着风险。陈兵(2007)认为,连锁经营的风险有总部带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