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辨析题 简答题 论述题

财政学辨析题 简答题 论述题
财政学辨析题 简答题 论述题

二、辨析题:(16个)

1,财政的产生与国家机关的存在和实现其职能有直接关系。P7 正确

2,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P13正确、

3,一般来说,利益集团的贿赂行为本身并不构成社会浪费。P55正确

4,目前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费用居高不下与我国现行政府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正确。

(P84邓)

5,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其税负不能够转嫁。P199错误。

6,所得税是一种富有弹性的税收,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P200 正确

7,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经济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抑制对公共品的过度消费。P282 错误8,政府预算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计划”。P300 正确

9,资源配置效率职能的政府间职责分工应该是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P339 正确10,稳定职能的政府间职责分工应该是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P340 错误

11,所谓“财政平衡”,就是指在一个预算年度内财政收入与支出数量相等的状态。P362 正确

1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本身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正确。

13,一般来说,分配政策与分配制度对一国的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没有影响。(陈共P129-130)错误。

14,政府加大对教科文支出,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P94 正确15, 我国的基础设施普遍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正确

16,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对一国的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没有影响。(陈共P131 个人的观点)正确。

三、简答题(25个)

1,如何理解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影响?(陈共P128)

财政收入规模多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多快,不是或不仅仅以政府的意愿为转移,而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及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NP或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

2,简述公共财政理论关于政府经济作用的主要理由。(P20-27)

(1)提供法治制度。确保法制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2)确保市场竞争。保持和保护竞争性的市场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3)克服市场无效。市场无效的原因大致有3个:一是公共产品,二是外部性,三是信息不充分(不对称)

(4)促进社会和平。市场本身是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平等的,在公共政策的实践中匡正了经济中的不平等。

(5)保持经济稳定。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多含义:一是就业率的稳定,即实现充分就业。二是物价水平的稳定。

3,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的根本差异主要有哪些?(P32-34)

(1)两者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同

1)从财政活动的主体看,公共财政的主体是作为政治权利行驶者的政府;而国有资本财政的主体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政府。

2)从财政活动的目的看,公共财政是以为市场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者决定了它追求的是社会利益目标;而国有资本财政则以国有资本总体的保值增值为目的,者决定了它追求的是市场盈利目标,由此导致了两者在活动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和领域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区别。

3)从收入基本来源和支出内容看,公共财政已税收作为基本的收入来源,它所安排的是非营利性支出,服务于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而国有资本财政则以国有资本收益作为基本的收入来源,由于其所具有的市场营利性目标,决定了它以营利性支出为基本内容,并且仅以营利性国有经济作为服务对象。

(2)两者活动领域和范围不同

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来限定自身的活动范围,国有资本财政则在市场有效范围内开展自身的活动。

(3)两者的财力运用不同

国有资本财政的财力运用,必须以企业为单位,具有保值增值能力;而公共财政没有,也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

(4)两者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同

在宏观调控上,国有资本财政通过直接的市场活动,调控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状态。而公共财政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间接的和外在的。

4,简述林达尔均衡的含义及其局限性。(P46-47)

含义: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并实现讨价还价的均衡。

局限性:林达尔均衡的达成存在两个问题:

(1)它假定每个社会成员都披露自己关于公共产品的偏好信息,而不存在隐瞒信息以逃脱相应税收的动机。但这一条件很难具

(2)在涉及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要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纳税份额,可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尽管一致同意规则保证了大家达成协议的自愿性,但由于决策成本较高的原因,经常会造成无法做出决策的局面。

5,简述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主要内容。(P51-52)

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这些条件包括:

(1)个人理性条件:对于可供选择的任何两个备选方案x和y,每个成员或者认为x优于y,或者认为y优于x,或者认为x和y无差异,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此外,在有三个方案x、y、z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某个成员认为x优于y,y优于z,他一定认为x优于z。(2)无限制领域条件: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受限制,允许集体成员持有任何可能的偏好。

(3)帕累托条件:如果每个成员都认为x方案优于y方案,那么公共选择的结果也是x优于y。

(4)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如果在两个备选方案之间选择,那么公共选择的结果仅仅依赖于集体成员对这两个方案的偏好顺序,而不受第三种方案的影响。

(5)非独裁性:投票结果应该由多人决定而不是一个人。

以上五个条件被认为是应当被民主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基本条件,因此被称为合理的条件。阿罗不可能定理实际表明,当至少存在三种备选方案时,任何集体决策过程都无法保证能够同时满足民主社会的合理条件。因此,不应高估民主的公共选择过程的效率.民主并不足以保证达到“公共意志”,它最大的积极之处是防止了“最坏”情况的发生。

6,简述公共财政理论对于政府失灵的原因的描述。(P58-59)

政府失灵的原因:来自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

(1)财政决策形成过程:不足以反应选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

1)因投票成本而导致选民的理性放弃投票的行为

2)投票悖论

3)间接民主的问题

(2)财政决策的实施:政治家受现实的控制能力和领导力量的限制

(3)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7,简述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P64)

转移性支出,政府将其所掌握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政府既不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也不直接占有并消耗与该支出等价的经济资源。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直接占有并消耗与该支出所对应的经济资源的主体是该支出的直接接受者,他们消耗经济资源的量将受其边际消费倾向大小的影响,所以转移性支出只能被间接、部分地列入当期总需求中,因此,这类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会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生产和就业产生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8,简述瓦格纳法则的主要内容。(P72邓)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

(1)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存在需要政府的活动增加

(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经济的工业化而不断扩大

(3)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制

9,简述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政府以商品和劳务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运用其所掌握的财政资金与其他经济主体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直接占有并消耗一部分经济资源,其本身就是当期社会总需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类支出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会产生直接影响。虽然它对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也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10,从现实角度简述财政支出增长的必要性(P76-77)

(1)政府职能的扩张

1)经济干预的加强

2)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大

3)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影响

4)政府机构的扩增

5)人口的增加

(2)物价的上涨

(3)科技技术的进步

11,简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P337-339)

在公共产品,外部效应,市场垄断等诸多非完全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是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这就需要依靠政府和财政的力量,通过非市场手段来直接配置资源,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12,简述财政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陈共28-29)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3,简述税收公平原则的含义。(陈共P156-157)

公平原则大致分为两种——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1)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有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个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2)能力原则。

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各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多分摊,收入低的人少分摊。关于度量标准,客观说主张按个人的所得、财产和消费支出为标准,主观说主张在享有公共物品时个人受到的牺牲程度为标准。

14,简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的含义。(P149-150)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讲:

第一,从宏观层面来说,税收应有利于优化资源的宏观配置,也就是税制设置需保证税收的总体规模应符合整个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最优分布的效率要求。

第二,从微观层面来说,税收的经济效率应使得税收对微观经济活动所谓效率损失最小。税收取走纳税人拥有的收入和财产,直接减少了企业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源。

15,简述商品税的含义和特点。(P169-170)

(1)商品税的含义:商品税是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课征的税种统称,由于这种税是在流通过程中征收的,所以也称流转税。商品流转额是指在商品生产的经营过程中,由于销售或购进商品而发生的货币金额,即商品销售收入额或购进商品支付的金额。非商品流转额

是指因非商品生产经营的各种劳务而发生的货币金额,即提供劳务取得的营业服务收入额或取得劳务支付的货币金额。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都属于商品税的范畴。

(2) 商品税的特点

1)商品税具有政策调控的直接性

2)商品税具有累退型

3)商品税的征收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

4)税收征管的相对简便性

5)商品税税源普遍、收入稳定

16,简述企业所得税的经济效应。(P216-218)

(1)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只对企业课征,这样容易导致资本从企业部门流向非企业部门。作为资源配置的结果,某些非企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会快于企业部门。

(2)对投资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的另一重要经济效应是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而其累积效应之总和就构成了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

(3)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公司所得税对企业的财务决策有以下影响:

1)企业股息支付

2)课税对股息方针的影响

3)债务筹资和增股筹资

(4)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公司所得税被视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17,简述我国政府预算转向“全口径预算”改革的难点和相应对策。(P308-310)

(1)目前要推行全口径预算管理还有不少难点,主要包括:

1)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对政府收支范围的界定

2)分税制体制下政府财力与事权的匹配

3)与其他相关领域改革相互协调

4)政府部门财政统一和预算监督问题等

(2)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明确划分政府间的财力和事权,为地方政府开源节流,适当开征能够给地方政府提供稳定收入的税种。

2)建立多层健全的预算管理系统,借鉴国际经验,合理有效地对有效地对预算收支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监督控制方式。

3)继续推进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将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各单位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编制;同时,进一步推进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在行政层面进一步强化控制,使预算收支管理权集中统一与财政部门。

4)修改相关法律关系,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主导权。

5)同步协调其他社会经济领域的改革。

18,简述蒂伯特的分权理论—-“用脚投票理论”的内容。(P336)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有三大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而我们关心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各级政府间形成适当的职责分工,即如何进行财政分权。蒂伯特的分权理论“用脚投票理论”假定人们又自由的迁移权,在竞争性的地方辖区之间,人们出于自身效用

最大化的考虑,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所征税收之间的最佳组合,选择他们最偏好的社区。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用脚投票”。

19,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含义及其作用。(P345-346)

转移支付是指发生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资金无偿转移,通过财政补助制度完成。财政间转移支付的目标是要保证各级政府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以及推动政府整体目标的视线,它的作用有:1,保证下级政府的支出需要;2,有助于地方财力均等化;3,有助于地区间利益的协调;4,有助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控制。

20,简述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陈共P346-348)

财政政策就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宏观财政政策就是运用政府开支和收入来调节经济。它的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1,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这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2,在经济膨胀时期,存在过度需求,经济过热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以便缩减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21,简述自动稳定财政政策的作用原理的主要内容。(P301陈共)

自动稳定财政政策,是指这种政策本身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能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无需借助外力而自动发挥稳定作用。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产出就要减少,这是税收收入也会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使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量,会“自动”地抑制国民产出的继续下滑。二是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支出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转移支付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居民的最低必要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失业救济金和低保障金等福利性支出。当国民经济出现衰退时,就会有一大批居民享有失业救济金和低保障收入,从而可以使总需求不致猛烈下降;当经济繁荣来临时,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政府就可以停止失业救济和低保支出,从而可以抑制总需求过旺。

22,简述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及作用机理。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时,财政政策工具并不是直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而是通过一系列介质间接地发挥作用,这一系列介质就是传导机制。作用机理如下

政府支出:1,政府购买:当经济萧条时,政府购买上升,总需求水平随之增加,经济衰退减弱,反之亦然。 2,政府转移支付:经济萧条时,失业增加,转移支付增多,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上升。反之亦然。

政府收入:1,经济萧条时,税率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上升,总需求上升,反之亦然。 2,政府公债:政府公债的发型,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23,如何理解财政活动的主体是政府?

财政是以国家(或者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以一部分社会产品和服务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财政活动在其本质上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此,我们说财政活动的主题是政府。

23, 简述财政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P187陈共)

财政交换论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规则,对政府权力

施加宪法约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一是对政府的征税能力必须从宪法上予以限制,因为如果不通过修改宪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政府就不会放弃以前被赋予的权力。二是财政交换论研究的重点是选择税基和税率结构,将政府的总税收收入限制在理想的水平范围内。三是宪法对政府可利用的税基性质进行限制,也有助于确保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和类型符合公民的意愿。

财政交换论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要求尽可能广泛地采用受益税;二是为了使政府官员在决策中的“自私自利”动机最小化,强调政治程序在约束预算决策中的重要性。

24, 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其内容。(陈共P261)

特点:一、规范化;二、法律化;三、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内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就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25, 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P277陈+P362邓)

财政平衡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财政赤字;三是收支相等。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任何事物在运行中,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是相对的,财政平衡也是如此,所谓平衡,不过是某个时点上的平衡。不论是从静态还是动态,局部还是全局,中央预算还是地方预算,或者真实还是虚假上看,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都视为基本平衡,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财政学选择题含答案

2014年5月财政学作业(2)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交换效率的含义是: A、在给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产出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B、在给定的产出水平条件下,产品结构能使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C、在给定的产品结构条件下,当某个消费者的效用给定时其他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D、产出水平最大化且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2、产品组合效率要求满足()条件。 A、每一产品的资源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B、每一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C、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D、资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3、生产效率的含义是: A、在给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使产出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B、在给定的产出水平条件下,使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财政学论述题

财政学论述题 一、简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答:1.资源配置职能: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实现优化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降低基尼系数。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实现稳定与发展智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二、论述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答:1.经济性因素:国家经济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波动等。 2.政治性因素:国际政治的复杂化和国家职能的扩大化。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与环境保护压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分工的复杂 化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 三、论述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答: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社会产品越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越高。二者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财政反复强调的原理就是经济决定财政。没有发达的经济,就不可能有充裕的财源。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指通过分配机制的调节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一国的分配制度又是集权还是分权的政治体制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而言,政治体制倾向于集权的,其收入规模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由于一定量的财政收入,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价格变动会引起GDP分配的变化,进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四、简述税收的公平原则

财政学考试——解释与论述题(10套合集)

简释题 市场机制:能够引起某种经济运动或发挥某种经济功能的市场装置或市场系统。市场失败: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些限制,而使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 财政职能:指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具有的功能,是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公共选择理论:是关于公众偏好表达以及在政治程序或选举过程中依据公众偏好有效选择公共商品并决定公共商品效率规模的理论。 外部效应: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行政管理支出: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即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等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耗费的资金总和。 税式支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是对减税.免税.退税.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措施的统称。 国防支出: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其目的在于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现代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保障领土完整.安全和主权不受侵犯。 事业支出: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社会性支出:是政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而提供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如科教文卫.环保和社会保障支出。 购买支出:是指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如国防.行政支出和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

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 专项补助:又称为有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出的资金规定了使用方向或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方式,受援地方必须按规定要求运用该种资金。 公共收费: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公用设施或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向受益或管理对象收取的费用。 混合经济:是政府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综合经济模式,即“在大量私人企业从事其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政府经济行为;另外.政府还采用规章.税收.补贴等手段有意或无意补贴等手段有意或无意的改变私人部门的行为。” 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帕累托改善:即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 “经济人”假说:经济人都是利己的,其行为动机都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但对社会财富的增加具有积极作用。 功能财政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提出的财政理论。强调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而不应仅仅注重其收支是否平衡。 论述题 试述社会性支出的对象与方式

最新《财政学》试题库(含)答案

练习1 (下列题目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做选择)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价值 B、物论劳动价值 C、必要劳动产品价值 D、剩余产品价值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财政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B、社会主义国家实质:实现国家职能,巩固人民政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社会主义财政实质: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分配关系 D、社会主义财政实质: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对抗性的分配关系 4、在财政收入中,通过信用方式得的收入是()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公共收费 5. 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_____。 A.纳税人B.负税人 C.缴税人D.扣税人 6. 财政分配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A.国家主体性B.非营利性 C.强制性D.无偿性 7. 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包括()。 A债务利息支出B福利支出 C经济建设支出D文教行政支出 8.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 A 33% B 25% C 20% D 15% 9. 税负转嫁的两种最主要、最基本形式是()。 A.前转B. 后转C.混转 D.旁转E.辗转转嫁F.消转 10、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这种预算叫() A.单式预算 B. 增量预算 C. 复式预算 D. 零基预算 11、内债的应债主体主要是() A. 一国的国民收入 B. 一国的企业单位和居民个人 C. 政府机构 D. 外国投资者 12、下列不是非政府投资特点() A、营利性,首要特点。 B、企业主要是依靠自身积累的利润和社会筹资为投资提供资金。 C、非政府投资的领域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 D、公益性,以社会福利为首要目标。 13、公债收入是财政收入的()。

财政学简答题答案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 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 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 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 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市场是 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 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 “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手牵动着 去实现社会福利。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 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 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 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 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 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 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 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 固有的缺陷,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 当等,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 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 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 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 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 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 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 品中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 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 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答: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 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 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一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 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 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 阶级或集团的安排。在财政领域,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将统治者个人及 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区分开来,并为公共需要提供了显示或决定的途径。但 是,代议制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共需要的真谛,通过这一制度满足的公共需要确有一 些是“公共的”,但同时通过这一制度也将公共需要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 阶级或集团倾斜。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 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给以保证。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 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 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 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 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 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政 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 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 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 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 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 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 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 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 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 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的一切 活动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征税、依法拨付支出、依法实施财税政策,同时财政活 动还必须增强透明度,便于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审查和监督。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 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

财政学练习题1及答案

财政学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市场机制存在缺陷,但是下列各项中,(B)不属于市场机制的缺陷。 A出现不完全竞争B就业不充分 C物价不稳定D不能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财政提供一致性服务是为了(B)。 A弥补市场失灵B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C界定政府的参与程度D加强法制 3.在修建高速公路时,政府通过(D)的方式体现出公共财政的非营利性。 A招标B贷款C引进外资D补贴 4.调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可以(A)。 A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C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D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5.财政具有收入分配职能,但是下列选项中,(B)不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 A机关职工工资的调整B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 C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调整D部队官兵津贴的调整

6.为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财政运用的手段主要是(C)。A增加税收B减少财政转移支付 C增加支出D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7.“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的税收原则,是(B )提出来的。 A配第B斯密C瓦格纳D凯恩斯 8.一国政府制定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是(C)。 A税收法律B税收原则C税收负担D税收机构 9.收费也是政府参与分配的一种方式,它具有(D)。 A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B临时性、区域性和有偿性 C特定性、福利性和随意性D自愿性、受益性和普遍性10.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的办法,把所纳税款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这种税负转嫁的方式称为(A )。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 11.买主在购房时,将该房未来的应纳税款从房价中扣除,这样,该收款实际上由卖主承担。这种税负转嫁的方式称为(D)。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 12.按税负转嫁与否,一国的税种可分为(B)。 A商品税、所得税和财产税B直接税与间接税 C中央税与地方税D从价税与从量税 13.国债作为特殊的财政范畴,其基本功能是(B)。 A筹集建设资金B弥补财政赤字C调节收入分配D调节经济运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财政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总结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汇编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2)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再分配政策力度越大,财政收入规模就越大

《财政学》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财政学》习题、答 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财政学》试题库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财政从本质上看是属于()范畴。 A. 生产 B. 分配 C.交换 D.消费 2、在封建社会,财政分配以()形式为主。 A. 力役 B.实物 C.价值 D.劳动 3. 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 A. (C ) B. (C+V) C. (V+M) D.(M ) 4、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是()。 A. 惩罚性和无偿性 B.惩罚性和补偿性 C.强制性和无偿性 D.强制性和补偿性 5、财政起源于财政产生相比较,下面哪种说法正确? A. 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长 B. 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短 C. 财政起源与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一样长 D. 两者的比较视具体情况而定 6、()是现代干预主义的鼻祖。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阿道夫·瓦格纳 D.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7、把政治家描绘成一个“政治企业家”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米尔顿·弗里德曼 B.詹姆斯·M ·布坎南 C.约瑟夫·E ·斯蒂格里茨 D. . 阿道夫·瓦格纳 8、说明财政运行在历史、现在及未来的一个区间的发展取食的研究方法属于()。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静态分析 D.动态研究 9、实证分析也称()。 A.主观分析 B.客观分析 C.理论分析 D.经验分析 10、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A.政府为了生财 B.政府为了聚财 C.政府为了维护统治 D.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 1.B 2.B 3.D 4.C 5.A 6.C 7.B 8.D 9.B 10.D 第二章经济形态与政府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不是自然经济的特征。 A.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B. 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C. 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D. 自然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2、()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A. 自然经济 B. 商品经济 C. 市场经济 D. 计划经济 3、下面哪一个不是计划经济的特征。 A. 国有制占主导地位 B. 经济决策权的部分集中 C. 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等级制度 D. 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

财政学简答题

《财政学》简答题(5个) 1、财政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机制和手段 资源配置目标:效率(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效率)——衡量指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或景气指数,我国采用GDP增长率。 机制和手段: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 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效率(支出、税收、管理) 收入分配目标:公平 机制和手段: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公务员、事业单位 ③加强税收调节 1.征收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遗产与赠与税,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2.征收企业所得税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征收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 ④安排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补贴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⑤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 2、收集日常经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试用财政学原理进行分析 3、公共产品特征 ?非竞争性(Non-competition):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若按边 际成本定价就得不到最大利润——导致私人不愿提供 ?非排他性(Non-exclusion):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时并不排除他人同时使 用,即无法在技术上阻止不付费的人也使用;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阻止,但阻止费用太高而不可能被采用——导致免费搭车 4、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是公共提供:税收弥补。成本为税收成本和税收的效率损失 二是市场提供:收费弥补。成本为收费成本和收费的效率损失 三是混合提供:部分拨款或补贴。为提高使用效率和减轻政府负担,多数混合品采用这种方式 ?从各国实践看,有效提供方式有: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5、衡量财政支出项目效益的主要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最低成本法 6、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指标及含义 1、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比上年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比 7、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和包括的内容 性质: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的总称,是国家执行

财政学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

厦门大学《财政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共同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混合经济。 2._______________的存在,是市场失效的首要原因,也是人们最初分析的市场失 效状态。 3.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始终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____________;二 是____________。 4.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 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_______相加,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 线的_______相加。 5.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 强,另一半则比他弱,这样的投票人称作____________。 6.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支出的绝对额不断增长善,而且还表现在支 出占____________的比重不断提高上。 7.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越是基础性的教育,其___________越强。 8.财政补贴,按补贴的透明度划分,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9.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________之间的比例。它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________税率、________税率和________税率。 10.税收制度的三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市场失灵表现的有______。 A.公共产品的存在 B.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C.自然垄断 D.社会分配不公 2.具有明显外部性的产品是______。 A.面包 B.饮用水 C.衣服 D.二恶英化合物 3.公共产品的集体决策需要顾及社会公众的______,但每个人的偏好和愿望可能 不尽相同。 A.全体偏好 B.个人偏好 C.社会福利 D.个人福利 4.影子价格是反映______大小的分析工具。 A.边际成本和效益 B.社会效益 C.社会成本 D.社会成本和效益 5.______是投票悖论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 A.单峰偏好 B.多峰偏好 C.无峰偏好 D.中间投票者 6.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有______。 A.国防支出 B.教育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科学文化支出 7.哪个是属于代议制民主的特点______。 A.选举代表参与 B.公民直接参与 C.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 D.不需要中介和代表 8.下列属于财政消费支出的有______。 A.债务利息支出 B.科学文化支出 C.基础产业建设支出 D.自然垄断行业支出 9.在社会保险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是______。 A.社会养老保险 B.社会失业保险 C.社会医疗保险 D.工伤保险 10.下列税种中属于行为税的有______。 A.遗产税 B.消费税 C.筵席税 D.土地税 三、多项选择(每题1.5分,共15分)

财政学论述题

第一题:财政发展农业投资支出的必要性和投资重点 农业财政投资是指财政用于扶持、发展农业方面的支出。农业是财政投资的另一个重点,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 一。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1、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小,大量经济效益要通过加工、流通部门辗转折射出来。 2、农业对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 3、农业是风险产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同在,生产难免有周期波动。 4、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处于不利地位。 二。农业发展与财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以相对稳定的需求和不规则的波动的供给为特点的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不稳定,会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稳定农业,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必须广泛介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置于政府的高度关注之下。 农业财政投资的重点 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资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是财政投资范围具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三是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四是财政投资虽然是必需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量的比例较低。 按照我国统计口径,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包括:农业基建拨款、农业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及农村救济费等支出。从我国实际来看,农业基建拨款和农业事业费构成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主体,这两项支出之和一般占同期财政支农支出总额的80%左右。 第二题如何提高混合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混合公共物品指的是属于纯粹的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某些特性。 a私人产品也并不一定完全由私人部门来提供;公共产品也并不一定要求必须由公共部门来提供。 b公共部门要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由公共部门来生产该产品或服务。 提供方式有: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民主与法治制度,维持政府官员的廉洁。这是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前提。 2.改革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对那些由市场供应更具有高效率的公共物品,在政府进行必要的管制的条件下,交由市场去供应。 3.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提高供给效率。 4.改进公共物品供给部门负责人的任命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5. 改进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评价指标。从实际出发,努力改进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公共物品的供给部门提高效率。 第三题论述影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增长的因素 财政收入能有多大规模,能以何种速度增长,不是或不完全是以政府的意愿为转移的,它受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a、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最根本的因素,对其起基础性的制约。 b、技术进步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内因,它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源泉。 (1)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为结果,使GD P加快增长,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充分的财源。 (2)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比重扩大,为财政收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