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研究进展(一)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研究进展(一)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研究进展(一)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研究进展(一)

【摘要】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humanplateletalloantigens,HPA)是由血小板糖蛋白携带的一类特异性抗原,其基因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HPA可介导同种抗体的产生,引起同种免疫反应,与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TP)、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及移植排斥密切相关。因其在临床输血实践及相关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就HPA抗原的命名、血小板糖蛋白多态性、HPA检测方法、血小板同种免疫反应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HPA;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多态性;检测方法AdvancesintheStudiesonHumanPlateletAlloantigen——Review AbstractHumanplateletalloantigens(HPA)arespecificantigenscarriedbyplate letglycoproteins,whichgenesshowing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HPAca ninducealloantibodiesbringingaboutalloimmuneresponse.Theyplayimporta ntrolesinpos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toplatelets,post-transfusionthromb ocytopenicpurpura,fetomaternalalloimmunethrombocytopenia,andgraft-v ersus-hostdisease.Becauseoftheirsideeffectsinclinicalblood-transfusion,the rewereagreatdealofstudiesonHPAduringlastfewdecades.Thisreviewfocuses onthenomenclatureofHPA,thepolymorphismsofplateletglycoproteins,HPAt ypingoftheserologicalandmoleculartechnology,aswellasthemechanismofall oimmunizationtoHPAandcorrelateddiseases.

KeywordsHPA;plateletglycoproteinspolymorphisms;detectionmethod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humanplateletalloantigen,HPA)是分布在血小板糖蛋白上一类特异性抗原,又称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在目前已检测出的24个HPA抗原中,除HPA-14bw基因是因核苷酸1909到1911位置上AAG3个碱基缺失产生外,其他的HPA基因均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1〕。HPA可介导同种抗体的产生,引起同种免疫反应,引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TP)、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及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同时在临床移植中,还会引起移植排斥等相关的疾病。准确检测和鉴定HPA,对于临床医学和输血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抗原

血小板表面具有复杂的血型抗原,如ABO和一些多糖抗原,在输血中起重要作用。通常血小板抗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血小板相关抗原,与其他细胞表面或组织共有的抗原,主要与红细胞的ABO血型系统以及HLA有关;另一类是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只在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上表达。先前被看作是“血小板特异性”的血小板同种抗原也存在于其他细胞或组织上〔2〕。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HPA)是通过相应抗体的检出而发现的,它具有独特的型特异性,血小板特异性抗原都分布在血小板糖蛋白上,构成

血小板膜结构中的一部分〔3〕。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属于双等位共显性遗传系统,HPA多态性分布存在种族差异〔4〕。

命名法则

1959年,VanLoghem等〔3〕在多次输血的妇女血清中,发现Zwa,这是第一个被鉴定的人类血小板抗原。随后,人类血小板抗原的研究开始。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Ko,Bak,Yuk,Gov,Mo,Max相继被发现。1990年,为避免新旧血小板抗原名称的混淆,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小板血清学研讨会决定,在系统前冠以HPA,即表示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2003年,由国际输血协会(ISBT)和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ISTH)联合成立的血小板命名委员会(PNC),对HPA进行了系统命名,建立了命名原则和认可新抗原的标准。至今,使用血清学方法已检出24个血小板抗原,其中Vaa和Moua抗原尚未达到国际命名要求,其余22个抗原已被PNC正式命名(见附表)。HPA命名原则是以HPA加数字表示。在共显性双等位基因的遗传系统中,a表示基因频率大于50%的等位基因,b表示基因频率小于50%的另一等位基因。若其中一个等位基因尚未被发现,则在数字后加w〔5〕。目前已知的系统有6对:HPA-1-HPA-5,HPA-15。24个抗原主要分布在糖蛋白GPⅡb,GPⅢa,GPⅠb,GPⅠa以及CD109上,具体分布情况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见附表。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及其多态性

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多态性

GPⅢa(CD61,β3)是1个90kD的单链蛋白,由3个结构域组成:①

由28个二硫键高度交叉连接的细胞外区域;②跨膜结构域;③短的细胞质化的片段。GPⅡb(CD41,αⅡb)是跨膜蛋白,细胞外116kD 的重链,通过二硫键与22kD的轻链共价结合。GPⅡb/Ⅲa复合物是由α和β非共价结合组成的异二聚体整连蛋白(见图)。GPⅡb和GPⅢa糖蛋白分别由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上的ITGA2B和ITGB3基因所编码。GPⅡb上携带HPA-3和HPA-9bw;GPⅢa携带9种HPA抗原,分别为HPA-1,HPA-4,HPA-6bw,HPA-7bw,HPA-8bw,HPA-10bw,HPA-11bw,HPA-14bw,HPA-16bw〔6〕(见附图)。Table.Humanplateletalloantigens (略)

糖蛋白GPⅠb/V/Ⅸ复合物多态性

糖蛋白GPⅠb/V/Ⅸ复合物(CD42,von-Willerbrand因子受体)有4个跨膜组分:GPⅠbα(CD42b,143kD)与GPⅠbβ(CD42c,22kD)由1个二硫键共价连接;GPⅨ(CD42a,20kD)和GPV(CD42d,83kD)非共价结合。以上4种糖蛋白都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家族成员。编码GPⅠbα的基因GP1BA位于第17号染色体上,编码GPⅠbβ的基因GP1BB位于第22号染色体上;编码GPV和GPⅨ的基因均位于第3号染色体上。GPⅠbα携带HPA-2(见附图);GPⅠbβ携带HPA-12bw;GPV 和GPⅨ无多态性〔6〕。

糖蛋白GPⅠa-Ⅱa复合物多态性

GPⅠa是一条165kD的α2链,GPⅡa是一条145kD的β1链(见附图)。GPⅡa,又称PECAM-1,糖蛋白GPⅠa-Ⅱa(CD49/CD29,α2β1)复合

物也存在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和几类其他类型的细胞中。α和β链与胶原蛋白的结合依赖Mg2+。GPⅠa/Ⅱa中,只有GPⅠa有多态性,编码的GPⅠa基因ITGA2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GPⅠa携带HPA-5和HPA-13bw〔6〕(见附图)。

CD109糖蛋白

CD109糖蛋白位于活化的血小板和T细胞上,编码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CD109糖蛋白是与糖基磷脂酰肌醇(GPI)连接的单聚体,约170kD,是α2巨球蛋白/C3,C4,C5含硫代酯蛋白家族的成员〔7〕,CD109糖蛋白携带HPA-15(Gov),具有两个等位基因(HPA-15a,HPA-15b),HPA-15突变遗传因子是由A-C单核苷酸多态性反映的,A-C 单核苷酸取代发生在CD109cDNA的编码区2108位点,使CD109的第682位氨基酸发生Tyr/Ser替代〔8〕(见附图)。

HPA抗原检测方法

血清学方法

血小板免疫荧光试验(PIFT)1978年,Von-denBorne等〔9〕发明了PIFT。该法用待测血清孵育已知血小板,洗涤,再与荧光物标记的抗球蛋白反应后洗涤,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该法是较为可靠的血小板定型方法,1986年被国际血小板血清学研讨会确定为标准的参考方法。

流式细胞术(FCM)1986年,Rosenfeld等〔10〕发明了此技术。该法将待测血清和荧光标记的已知型别的血小板抗体孵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

测〔11〕。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是适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方法〔12〕。

单克隆抗体免疫固定血小板抗原方法(MAIPA)1987年,Kiefel等〔13〕建立了单克隆抗体免疫固定血小板抗原方法,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该法先制备羊抗鼠IgG包被的多孔板,另外,将鼠抗人血小板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和带有抗体的血小板共同孵育,再将孵育后的复合物加入多孔板,孵育,洗涤,最后加入酶联羊抗人抗体和酶反应底物后显色,定量测定血小板抗体。此方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即使是血小板上抗原数量很少的HPA-5抗原,也能检测出。MAIPA方法可灵敏地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1993年,由刘达庄等〔14〕发明。该法以抗人IgG抗体致敏红细胞为指示细胞,直接指示固相血小板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检测血小板抗体〔11〕。若血小板上存在抗体,则指示细胞呈扩散分布,为阳性;若无抗体,则指示细胞聚集在底部,呈扣状,为阴性。该方法操作简单,微量,重复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理想,固相化的血小板及抗IgG指示细胞能长久保存备用,可开展大量样本的检测工作〔3〕。

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法用多聚甲醛固定抗血小板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后,加入待测血清,最后加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人IgG,用底物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OPD)显色〔11〕。

放射免疫沉淀放射免疫沉淀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血小板膜蛋白,与受检血清结合,电泳分离后采用自身显影原理检测是否存在血小板抗体〔1〕。

基因分型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引物分型技术(PCR-SSP)1993年,Metcalfe等〔15〕首次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成功地对HPA-1进行分型。SSP-PCR 的原理: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引物3'端的特异性,直接扩增相应的HPA片段,PCR产物凝胶电泳以后,以紫外线透射来检测,DNA条带的存在或缺失即可确定基因型。特点:SSP-PCR操作比较简单,耗时较少,适合小批量标本,是目前HPA基因定型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

实时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CR)实时定量PCR原理:在PCR 指数扩增期间,利用连续监测荧光信号的强弱来即时测定特异性产物的量,并据此推断目的基因的初始量〔16〕。它广泛应用于定量检测mRAN表达水平,其特点是易操作、高通量、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最近,Ficko等〔17〕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血小板糖蛋白GP-Ⅲa 基因的表达。TaqManTM技术是美国PerkinElmer公司研制的一种实时PCR技术〔18〕,它利用了Taq多聚酶的核酸酶活性。Taq酶在引物延伸过程中,特异性移去杂交的探针,利用其5'核酸酶活性将探针劈开,释放出指示荧光染料,指示染料的荧光强度随着每一个扩增循环而增加。这一方法成功运用于HPA-1、-2和-3基因定型〔19〕。2000年,美国AppliedBiosystems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TaqMan-MGB〔20〕,进一步

加强了TaqmanSNP检测的能力。

基因芯片技术(DNAmicroarray)基因芯片技术利用正向杂交的方法,制成针对HPA基因SNP位点的DNA芯片;用荧光标记的HPA型特异性探针分别与芯片进行杂交,用软件分析样品的杂交结果,从而确定样品的HPA基因型。此技术特点是一次性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快速,准确。近来,Bres〔21〕等用基因芯片对HPA-1等位基因系统分型,证明此方法适用于HPA基因分型。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原理是:限制性内切酶能够识别DNA序列上的特异性位点,并切割产生一定长度的DNA片段。相关基因片断用含SNP区域的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用一种限制性酶进行降解,酶解的PCR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电泳,最后在紫外线下进行DNA片断的带型分析〔22〕。该法特点是RFLP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相应位点扩增产物,不需探针杂交,但被测的HPA基因需有合适的限制性酶切位点。聚合酶链式反应-等位基因(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PCR-ASO)1990年,Lyman等〔23〕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等位基因(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PCR-ASO)技术。该方法用PCR扩增SNP的基因序列,扩增产物连接到尼龙膜支持物上,再与标记的等位基因特异性的指示物-寡核苷酸探针杂交。该方法特点是以杂交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但需严格控制杂交条件和设置标准对照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

同源双链优先形成试验(PCR-PHFA)同源双链优先形成试验(PHFA)

原理:双标记扩增产物(标准双链DNA,它的两条链分别被生物素和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inonylphthalate,DNP)标记与未标记的待测DNA双链之间杂交时的竞争〔24〕。该方法特点:不需要电泳,可用软件进行结果判读。

血小板抗体检测 宣传

血小板抗体检测项目(固相凝集法) 一、基本原理: 血小板抗体检测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血小板的免疫性抗体,包括三类:1.ABO血型系统和HLA系统产生的血小板相关抗体,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产生的特异性抗体,3.药物所致的血小板抗体 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一)在临床辅助诊断中的作用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的临床症状很重要,但仍为排除性诊断。如结合血小板抗体检测,则对ITP的确诊有重要价值。 2、血液系统疾病辅助诊断: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溶血性贫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有辅助诊断意义。 3、孕期流产风险评估:血小板抗体筛查可对孕期流产风险做出评估,尤其适用于有多次妊娠史、习惯性流产史以及不孕不育情况查因。(二)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 1、预防红细胞输注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阴性者,对于血小板抗体阳性采取干预措施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降低,极大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 2、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最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多次输血后出现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检测血小板抗体对提高血小板治疗效率和保证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三、血小板抗体检查的筛查对象 1、血液肿瘤科病人:评价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辅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障、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 2、需治疗性输注血小板患者:特别是需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建议提前筛查血小板抗体,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 3、妇产科孕检:评价孕期流产风险,尤其适用于有多次流产史患者查因。

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随着对血管外科疾病认识的深入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血管外科疾病药物治疗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治疗血管外科疾病药物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溶栓、调脂、血管再生等药物治疗。本文着重介绍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1、血栓烷A2抑制剂: 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2),治疗有效剂量为75~325mg,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外周动脉指南中指出,具有症状的外周动脉性疾病(PAD)患者,应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但临床上有5.2%~40.0%个体存在基因的差异,服用阿司匹林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差异,即“阿司匹林抵抗”。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 分为: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及非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2.1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噻氯匹定(Ticlopidine)又名抵克立得,第一代噻吩并吡啶药物,是一类不可逆的P2Y12受体拮抗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等治疗。噻氯匹定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轻度的胃肠功能紊乱、皮疹、白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些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逐渐被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药物取代。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性疾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在2017年ESC外周动脉疾病治疗指南中推荐可长期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且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4%~ 30%的患者服用常规治疗剂量的氯吡格雷仍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这些个体差异与临床不良事件明显相关。其中CYP2C19 的基因多样性可能是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主要原因。 普拉格雷是新一代强效的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于2009 年上市。普拉格雷也是一种前体药物,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才能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同时,普拉格雷的活化速度更快,作用更持久。但是普拉格雷大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目前普拉格雷在国内未上市。 2.2非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大容量人血小板冻干保存的初步

·论著· 大容量人血小板冻干保存的初步研究 王波1,张存海1,徐梦洁2,许先国3,陈光明2,张绍志2 [摘要]目的为使血小板冷冻干燥保存技术用于军队临床战创伤救治,在小容量冻干保存的基础上研究大容量人血小板的冷冻干燥技术。方法采用特制血盒作为冻干容器,以20%(w/v)海藻糖和1%(w/v)牛血清白蛋白作为冻干保护剂。冻干样品复水后测量血小板的数值恢复率和体积分布参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的凋亡率和活化率,采用二磷酸腺苷和肾上腺素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结果大容量血小板冻干复水后的数值恢复率为(66.3?2.1)%,平均血小板体积较新鲜血小板有明显增加,冻干血小板的细胞凋亡率达20%左右;冻干和复水过程还造成小部分血小板被激活,其最大聚集率为新鲜血小板的50%左右。结论大容量血小板冻干复水后的恢复率较低,形态结构、活性和功能指标均低于新鲜血小板,但基本可以满足血小板临床止血功能标准。 [关键词]血小板;冷冻干燥;大容量;聚集;流式细胞术 [中图分类号]R4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71X(2012)05-0413-03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eservation of large volume of human platelets by freeze-drying WANG Bo1,ZHANG Cun-hai1,XU Meng-jie2,XU Xian-guo3,CHEN Guang-ming2,ZHANG Shao-zhi2.1.In-tensive Care Unit,117Hospital of PLA,Hangzhou,Zhejiang310013,China;2.Institute of 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7,China;3.Institute of Blood Transfusion,Blood Center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Zhejiang31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wards a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freeze-drying preservation of human platelets in certain military situations,a primary study on the freeze-drying of large volume of human platelets was conducted.Methods A specially designed blood vessel was used as the lyophilization container.The human platelets were rehydrated directly after lyophiliztion.The cell recovery rate,mean platelet volume and 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were analyzed by a blood-cell counter.The apoptosis rate and activation rate were re-corded by a flow cytometry.The aggregation function was tested with adenosine diphosphate and epinephrine.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of rehydrated platelets reached(66.3?2.1)%.Compared with fresh control the mean platelet volume of rehydrated platele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apoptosis rate was about20%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flow cytometry,and a small part of platelets were activated during the freeze-drying and re-hydration process.The maximal aggregation rate was approaching approximately50%of that of fresh control.Conclusion Freeze-drying preservation of large volume of human platelets resulted in a comparatively low cell recovery rate compared with that of small volumes,and the morphology,aggregation function was also affected,but meet the clinical requirement of coagulation on the whole. [Key words]platelet;freeze-drying;large volume;aggregation;flow cytometry 血小板保存技术的局限性造成目前血小板的供应不足和浪费。冷冻干燥法为血小板长期保存的一种有效方法[1-2],但现阶段仍局限在小容量(≤10ml)样本,还不能于临床批量应用。临床输血治疗一般采用血袋,容量大于现有的实验研究样本。本研究在瓶装小容量(1ml)血小板冻干保存的基础上,尝试采用特制血盒进行大容量(100ml)血小板的冻干 作者简介:王波(1962-),男,山东潍坊人,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战、创伤危重病研究作者单位:1.310013浙江杭州,解放军117医院重症医学科;2.310027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 研究所;3.310006浙江杭州,浙江省血液中心 输血研究所保存,并对冻干血小板复水后的数值恢复率和形态分布,以及聚集和流式等活性指标进行检测比较。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血小板浓缩液[(1 1.5)?109/ ml]来自健康献血者,浙江省血液中心提供,实验前存于22?中震荡过夜。 主要试剂:海藻糖(北京京科宏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牛血清白蛋白(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和肾上腺素(Chrono-log公司)、流式试剂CD61-PerCP,Annexin V-FITC,PI染色剂和结合 · 314 · 东南国防医药2012年9月第14卷第5期Military Medical Journal of Southeast China,Vol.14,No.5,Sep.2012

血小板保存的研究进展 李芳

血小板保存的研究进展李芳 摘要:目的:血小板保存质量。方法:不同温度的研究。结论:血小板保存技 术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血小板;常温保存;低温保存 关键词:血小板;常温保存;超低温保存;—80度;冷冻干燥;4度低温保存血小板体外保存的质量,是血液服务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供应临 床的主要是常温20℃—24℃连续振荡液态保存的血小板,然而这种血小板保存时 间小于5天,近年来,如何提高血小板的体外存活率并维持血小板的活性功能、 如何延长血小板的保存期同时还减少细菌污染等问题,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 我们以血小板保存的不同温度为切入点,对血小板保存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和总结。 1 22度常温保存血小板 国内外目前都在广泛开展血小板常温保存的研究,已有许多国家将22度作为血小板保存的常规温度,认为血小板22度振荡保存24小时在临床上具有与新鲜 血小板相同的效果,保存120小时仍具有止血功能,在保存过程中采用持续振荡 可有效促进气体在血小板中的交换,防止血小板聚积,避免血小板代谢产物形成 高浓度。目前国内机采血小板主要采用ACD-A抗凝剂-血浆在22度振荡悬浮保存,保存过程中通过消耗血浆和抗凝剂中的腺嘌呤核苷、葡萄糖提供能量,以维持血 小板的形态与功能。Scharbert等研究了在22、34、37和40度保存血小板时所发 生的聚集反应,发现引起聚集的胶原以及花生四烯酸等成分在34和37度无明显 的区别;在22度时明显减少,但由于ADP的增加而引发的聚集要强于37度保存 的血小板。然而,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保 存时间的延长,形态上发生变化的血小板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圆盘形 变成球形,并且有些血小板出现伪足、颗粒聚集及空泡等,表明保存过程中血小 板的形态结构受到影响[1];此外,血小板在常温下代谢相当活跃,血小板的代谢 终产物乳酸和氢离子无法通过保存袋扩散,尽管氢离子可被血浆中的碳酸氢盐缓冲,但当乳酸达到20mmol/L时,血浆的缓冲作用即消失,导致血小板保存液pH 值迅速下降,当其pH小于6。0时会显著降低血小板的存活率,Vucetic等的研 究发现,22℃常温保存5 d较l d相比.血小板乳酸脱氢酶含量、乳酸浓度明显升高,分别从138.8IU/L升至234IU/L,从2.1mmol/L升至8.6mmol / L,相应的PH 则从7.31降至7.13。研究发现血小板保存液中的乳酸产量与其体内存活率呈明显 的负相关。Blajchman等的统计表明,输入常温保存的血小板发生败血症的几率 约为0.04‰,血小板在常温保存时遭受细菌污染的几率是低温储存的10倍。输 入常温保存的血小板造成的机体败血症已成为临床上的一大难题。 24℃低温保存血小板 1969年,Murphy与Gardner便发现4 ℃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输入人体后会 迅速被血液循环清除,而且低温保存的血小板体内生存时间为2-3天,其机理首 先是低温导致vWF因子受体复合物2V在血小板表面聚集,接着位于肝巨噬细胞 上的噬细胞识别吞噬等;而且保护介质的应用减少了血小板中血浆的用量,还了 以减少过敏反应和输血反应带来的很多问题,降低了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 血浆的进一步应用。Hoffineister等发现半乳糖基化血小板冷藏后在老鼠体内的循 环能力是超常的,即使血小板的形态已变为球形;Gulliksson等的研究显示,添加钾离子和镁离子的PAS2Ⅲ血小板添加液可以降低血小板糖酵解的速率、保持良好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 2,6%,输注血小板为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 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 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 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发生\死亡率 UK SHOT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 1996-2003 1995 – 2002 1999 – 2002 1994 –1998 2000 –2003 例数 139 101 6 34 21 发生率% 7 3 7 0-15 0-5 死亡率% 9 NR NR 20 9 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 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 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收费:

血小板保存

血小板保存 血小板保存 2011年10月06日 血小板是血液重要的组成成分,参与机体凝血过程,发挥正常的止血功能,防止损伤后血液丢失,因此血小板输注在临床血液输注中也占有很大比例。血小板采集主要有2种方法:从全血中分离制备血小板,机器采集献血者血小板(机采血小板)。2006年8月,卫生部出台《关于限期停止有偿机采血小板的通知》,要求各地献血办不得下达指令性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指标,或以发放补贴为由变相有偿机采血小板;为补充无偿机采血小板的不足,各采供血机构要充分利用已经采集的“无偿献血”血液资源,开展手工分离制备血小板工作。目前,手工分离制备血小板的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 法)和去白膜法(BC法)2种。由于PRP法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时,移走富含血小板血浆后的红细胞悬液层含有大量白细胞,这些白细胞会引起诸如发热、过敏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此外,红细胞悬液层中由血小板和白细胞形成的微聚物也会进一步对受血者造成危害;因此BC法分离血小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BC法的原理是:全血首先经重离心后分离白膜层,再将白膜层经轻离心后移走红细胞和白细胞,即得到浓缩血小板。与PRP法制备的血小板相比,BP法制备的血小板具有白细胞残留量较低、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率显著降低,以及提高ATP水平和低渗性休克反应能力等优点。对血小板功能来说,BP 法制备的血小板糖分解率可降低一半,提高氧代谢率,维持二氧化碳水平,使pH保持恒定,尤其适合长期储运。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离心时是隔着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生理垫”,这样的分离制备过程对血小板的损伤较低,表现为反

映血小板激活指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的表达率降低。因此,手工分离血小板,尤其是BC法制备的血小板首先可以使手工采集全血中的血小板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其次,价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第三,从全血中分离白膜再获得血小板,可以降低全血保存后微聚物的形成,降低受血者发生肺部、脑部栓塞的危险性,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血小板采集后,如果不能较快用于临床,必须保存起来。血小板在新鲜血中,特别是在4℃储存时,活性很快下降,6h后还有约40%的活性,12h 后活性仅剩20%;<20℃时,血小板会发生显著的改变,包括从静止盘形到多伪足球形的改变,丝状肌动蛋白的增加、血小板微管螺管的解聚,细胞内Ca2+的剧增、溶酶体和α颗粒的分泌和融合等,这些改变模拟生理学活性并导致血小板治疗无效。所以血小板必须有适宜的保存技术,才能既节约血液资源,又可储存血液。血小板保存技术主要有: 1 22℃室温保存 由于血小板寿命短,结构和功能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外保存时条件要求较严格。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血小板室温保存的研究,充分肯定了22℃持续振荡保存对血小板活力维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已有许多国家将22℃作为血小板保存的常规温度,认为保存24h的血小板具有与新鲜血小板相同的效果,血小板保存120h仍具有止血效果,而在保存过程中采用持续振荡可促进气体在血小板中的交换,防止血小板聚积,避免血小板代谢产物形成高浓度,以及利于血小板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规定,血小板的储存时间为3—5d,过期将予以废弃。由于室温保存血小板时间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血小板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并取得较大成功。 2血小板的深低温冰冻保存

血小板抗体检测输血科篇4稿

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项目推广要点(输血科) 一、临床背景 随着输血科学科建设的高速发展,如何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科学、有效的血液成分(主要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是提高输血科学科地位,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工作。 在国内临床常规输血工作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和输注前检测都是在输血科完成,而采供血机构供给临床的红细胞存在滤白细胞和未滤白细胞并存的现象,即使是滤白细胞虽然其白细胞大多数被滤除但血小板仍然存在未被滤除,这样的红细胞供给临床会带来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而目前国内血小板的输注则更为不规范,99%以上的临床机构血小板输注仍然采用随机输注(即“盲输”),不相合的血小板输入患者体内后迅速被机体免疫系统破坏清除,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症频繁发生,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血小板资源,而且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还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危害极大。 二、在输血科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的临床意义 1.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和与血小板供者的交叉配型试验,筛选和患者血小板抗原配合性高的血小板供者,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 2.指导临床输血,保障输血安全:在输血科常规术前备血的血型鉴定中加入血小板抗体筛检,可对临床输血中出现发热、黄疸、急性肺损伤等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作出评估,同时可响应国家号召,

指导临床精准输血,节约血液资源,合理控制输血费用。 3.临床拓展 血液病科 1).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和与血小板供者的交叉配型试验,筛选和患者血小板抗原配合性高的血小板供者,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检测患者血清和血浆中自身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和特异性,可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药物性抗体的检测:某些药物的存在如肝素、奎宁、奎尼丁、环磷酞胺、甲氨蝶呤、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选择性的抑制了骨髓巨核细胞造血功能,使血小板的生成减少,同时应用某种药物后,产生药物相关抗体,药物抗体复合物附着血小板膜上与补体结合,使血小板聚集破坏,一些药物进入人体后也可直接破坏血小板,造成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引发血小板减少。 妇产科 1).反复流产、不孕不育查因:对于反复和习惯性流产史(尤其是孕早期)和不孕不育史的患者,检测患者血清和血浆中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可对其造成流产和不孕不育的原因作出辅助诊断。 2).产检(尤其针对高龄和二胎产妇)

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72 通讯作者:徐亚伟,电子信箱:liuxiyi_0000@https://www.360docs.net/doc/327924166.html, 综述 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刘兴华综述,徐亚伟审校 文章编号:1005-2194(2011)07-0549-03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志码:A 提要:加用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已成为冠心病的常规治疗,然而临床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因此临床上常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PPIs和氯吡格雷经相同的肝酶代谢,因此两者联用会产生代谢竞争。近期的研究分别从基础和临床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但并未得出确切的结论,部分研究支持两类药物合用,认为PPIs并未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效价,未增加临床事件风险;而另一部分研究则持相反意见,还有研究认为只有部分种类的PPIs会影响其抗血小板活性和增加心血管再发事件风险。因此在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上应评估PPIs使用的必要性,对需要加用PPIs者首选药物相互影响较小的PPIs。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 Progress on combined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anti-platelet drugs.LIU Xing-hua,XU Ya-wei.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Tenth People's Hospital,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 Summary:Dual anti-platelet treat including clopidogrel has been the routine in the CHD treatment,however anti-platelet treat can increas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risk,so usually we add 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to re-duce this adverse reaction.PPIs and clopidogrel are metabolized through the same enzyme in liver,so combined use of the two can induce metabolic competition.Recent research have analyzed this phenomenon from basic and clinic point of view,but no exact conclusion were got,part research support combined use of two drugs that PPIs don't interact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don't increase risk of clinical events.But other research take the opposite point,there are also point that only a few kinds of PPIs can interact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So on the use of two drugs the necessarity of use for PPIs should be evaluated,the PPIs that have little interaction with clopidogrel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Keywords:proton pump inhibitors;anti-platelet therapy;clopidogrel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领域最常用的治疗策略。其中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临床常规,另外对无法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安全替代。目前常规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然而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最常见的副反应是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长期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使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2 4倍[1],加用氯吡格雷可以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质子泵抑制剂(PPIs)特异性高,抑酸作用强、持久,是防治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最常用的药物。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胃肠病学会(ACG)、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专家共识推荐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同时需加用PPIs,以减少胃溃疡和胃出血的风险。但有研究指出加用PPIs可能会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增加心血管再发不良事件的风险。在此对两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氯吡格雷代谢途径与相互作用 氯吡格雷是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代谢后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的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该过程在肝脏内由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统调控完成,其中CYP2C19是主要调控酶。研究发现PCI后服用氯吡格雷,CYP2C19功能缺失患者的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比CYP2C19功能正常患者高300%以上,提示该酶的生物活性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作用重大。 然而部分患者存在对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性或无反应性,不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CR)。对于实验室检测血小板活性指标,有人认为给予600mg氯吡格雷4h后,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与基线相比降低<10%为CR;抑制率 945 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血小板操作说明

血小板聚集仪中文操作手册

第一章原理和功能介绍 一、综述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黏附于血血管的损伤处,聚集、合成前列腺素,释放5-羟色氨、ADP、ATP。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产物会引起更进一步的聚集。同时血浆凝固开始、凝血酶产生、纤维蛋白形成和血小板栓子堵塞损伤的血管。 由于细胞膜糖蛋白、细胞内存储颗粒、血小板酶血浆凝血因子缺乏常引起过量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鼻衄、损伤、擦伤失血过多。另外,外科手术的患者尽管经常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但经常到出血不止或术后出血不止才能发现。 在1962年,Born描述了用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改革用比浊计测量富血小板血浆的聚集过程。这种改变包括:预温37度,搅拌和用记录笔记录一定时间内透过光的变化。 在1977年,Feinman设计了一台仪器,同时测量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这台仪器利用紫外光测量聚集,在聚集光路的的右侧放置敏感的光度计,通过荧光的产生测量ATP 的释放。 在1980年,Cardinal和Flower设计了电阻法测量全血中的聚集,非常小的电流通过两个电极,当电极刚与血接触时,在其表面会附着一层血小板,当聚集剂加入后,更多的血小板会聚集在其表面,引起电阻增加。电阻法的测量又构成了一台全血荧光聚集仪。 在1984年,Wojenman和Slier设计了一种快速的方法去进行常规实验室的操作。这种方法就是同时测量聚集和ATP的释放,用血量为5ml,30分钟内完成检测。这种方法避免富血小板血浆的准备时间。 在1985年johnson创造了一种方法去检测洗涤血小板的钙流,这种方法有利于研究钙离子在血小板聚集中的作用。 二、血小板聚集仪的功能-----定量血小板的功能缺陷: 粘附缺陷 von Willebrand disease—定量或定性血浆内vWF因子的缺乏, Bernard-Soulier Syndrome-伯-苏综合症(BBS)亦称巨血小板综合症 缺乏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 聚集缺陷 Afibrinogenemia-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 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苏格茨曼血小板功能不全 缺乏膜糖蛋白IIb-IIIa 血小板颗粒释放缺陷 储存池缺陷(SPD)-致密颗粒内容物缺陷 Gray platelet syndrome-α颗粒内容物缺陷(PF4、vWF、血小板反应素、促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研究进展(一)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研究进展(一) 【摘要】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humanplateletalloantigens,HPA)是由血小板糖蛋白携带的一类特异性抗原,其基因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HPA可介导同种抗体的产生,引起同种免疫反应,与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TP)、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及移植排斥密切相关。因其在临床输血实践及相关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就HPA抗原的命名、血小板糖蛋白多态性、HPA检测方法、血小板同种免疫反应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HPA;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多态性;检测方法AdvancesintheStudiesonHumanPlateletAlloantigen——Review AbstractHumanplateletalloantigens(HPA)arespecificantigenscarriedbyplate letglycoproteins,whichgenesshowing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HPAca ninducealloantibodiesbringingaboutalloimmuneresponse.Theyplayimporta ntrolesinpos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toplatelets,post-transfusionthromb ocytopenicpurpura,fetomaternalalloimmunethrombocytopenia,andgraft-v ersus-hostdisease.Becauseoftheirsideeffectsinclinicalblood-transfusion,the rewereagreatdealofstudiesonHPAduringlastfewdecades.Thisreviewfocuses onthenomenclatureofHPA,thepolymorphismsofplateletglycoproteins,HPAt ypingoftheserologicalandmoleculartechnology,aswellasthemechanismofall oimmunizationtoHPAandcorrelateddiseases.

血小板抗体检查及配血操作规程

【口的】Capture-??是设计用来检测血小板IgG抗体的固相系统。可为血小板输注无 效患者进行血小板配血。 【适用范圉】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输注前配血 【检测原理】 Capture-P是一个固相抗体检测系统,是曲Rachel等人4、Juji等人5和 Sh让毗&等人6发表的检测过程改良而来。患者或供体血小板首先结合于聚苯乙烯微孔表面。然后用它们来捕获患者或供体血浆中的血小板抗体。血清在结合有血小板的微孔中进行简短孵育,使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如果抗体存在)。把微孔中游离的IgG 冲洗掉,并加入结合抗IgG指示红细胞。进行离心,这样会使指示红细胞与结合于固定的血小板上的 抗体接触。阳性检测中,在指示红细胞和结合血小板抗体间形成了抗免疫球蛋口G桥 联,从而阻止了指示红细胞向微孔底部的移动。作为这种桥联的结果,指示红细胞会形成一个汇合单层从而覆盖固定的血小板。相反,如果是阴性检测,当不存在血小板抗原-抗体反应时,指示红细胞的移动就不会被阻止,就会被离心到微孔底部,进而形成紧密圧缩、清晰的细胞扣。可以使用事先经过冲洗和保存的血小板,这个步骤是可以选择的。使用血小板冲洗和储存洛液洗涤血小板,使之不含污染性血浆蛋口和非血小板细胞成分,这样的血小板可以用来制备Capture-P检测微孔的单分子层。 【主要组成成份】 Capture-P检测微孔板:1X8微带板,坚硕U型底部,表面覆盖特异性血小板粘合剂。每个微带板可以进行8个单独的检测。这些微带板保存于一个可重复性密封的铝箔袋中, 铝箔袋中含有干燥剂和湿度计。微带板可以单使用,也可以多个使用。未使用的微带板.干燥剂和湿度计要立即谨慎重新密封于铝箔袋中,以免暴露于湿气中使粘合剂失效。Capture检测微孔的辅助试剂:(另行购买) Capture LISS:低离子强度溶液,含有甘氨酸、漠甲酚紫染料和防腐剂叠氮化钠(0. 1%)* O Capture-P指示红细胞:结合有兔抗人IgG抗体的红细胞悬液。红细胞悬浮在缓冲溶液(预先加入氯霉素(0. 25 mg/mL),新霉素(0.1 mg/mL)和庆大霉素(0.05 mg/mL))中。如果指示红细胞出现轻微的聚集,这是正常现象。 Capture-P阳性对照血清(弱):含有血小板抗体。加入叠氮化钠(0. 1%)作为防腐剂*o Capture-P阴性对照血清:不含有血小板抗体。加入叠氮化钠(0. 1%)作为防腐剂叫进行Capture-P 试验的组分(Capture-P指示红细胞,Capture LISS, Capture-P对照 血清,Capture-P检测微孔)在有效期内可以交替使用,而不用管它们的批号(前提是 这些组分都在有效期内)。 【储存条件】在不使用微带板时,在1-10摄氏度下保存。其它辅助试剂在1—10 摄氏 度下保存。 【样本要求】 血小板来源:源自供体血小板的样本应该采集于加有EDTA, ACD, CPD或CPDA-1的容器内。不能使用已凝固的血样。样本釆集后,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必须储存在20°C至 25°C。检测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从血小板浓缩袋中取出的密封小辫片段必须在釆集 日期24小时内进行检测。

经典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与进展 经典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万文辉(综述),钱晓明(审校)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病房一科,江苏南京210002 作者简介:万文辉(1968 ),江西进贤人,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病。 通讯作者:钱晓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病。 主题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R9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47(2011)07 1533 03 抗血小板药大致可分为血栓素A2(thr ombox ane A 2,T XA 2)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2Y12拮抗剂(三代噻吩吡啶不可逆以及其他可逆抑制类型)、糖蛋白IIb/III a 拮抗剂(g ly co protein b/!a,G P b/!a)、PA R 1(pr otease act ivated recepto r 1,P AR 1)拮抗剂。其中后三者是较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但经典抗血小板药物相对经济有效目前仍广泛使用,近年来临床研究亦取得不少进展。本文就经典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1 作用机制 1.1 血栓素A 2抑制剂:阿司匹林 血栓素A2是血小板激活的一个重要通路,与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反应密切相关。环氧化酶1(cyclo ox yg enase 1,CO X 1)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 2(thro mbo xane A 2,T XA 2)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乙酰化环氧化酶 1第529位点上的丝氨酸,阻断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 2,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效应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1.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西洛他唑与双嘧达莫。cA M P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负责细胞内信息传递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凝集反应。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通过增加血小板的cA M P 浓度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西洛他唑为血小板及平滑肌上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抑制T XA 2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2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1 阿司匹林 是临床应用最早也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已知,使用同一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患者血小板抑制程度高度变异。研究表明,小剂量即有较充分的抗血小板作用,当用CO X 1特异性的检测法检测时,30~40mg 的阿司匹林能够达到完全抑制COX 1,更高剂量并不能有更好的检测结果。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并不与更好的临床结果相关,而出血风险特别是上消化道出血明显增加。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二级预防作用已经为许多临床研究所证实,6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人群、高血压人群等心血管事件风险越高的人群获益及出血风险均大,但其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方面的价值尚存争论。 2009年发表的AT T 荟萃分析研究[1]共纳入6项一级预防研究。结果表明,一级预防阿司匹林组(每年0.51%)每治疗 1000例每年比安慰剂组(每年0.57%)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0.6例,而增加出血0.3例(自0.07%增至0.10%)。同时对16个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用药组(6.7%)每1000例比安慰剂组(8.2%)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15例,中风减少1/5,男性与女性具有同样的效果。研究显示,一级及二级预防预防均有效,后者更为明显。但其后发表的A A A 研究[2]对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AA A 研究筛查28980名无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受试者A BI (an kle br achia l index )。低ABI 者(A BI ?0.95,n =3350)纳入临床试验,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100mg /d)和安慰剂组。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对冠脉事件、脑卒中和冠脉血运重建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意大利Carlo P atrano 教授[3]分析了两个研究,指出AA A 试验存在设计缺陷,阴性结果可能与其样本量较小而不足以确切证实A T T 研究中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降低12%的结果。此外,动脉狭窄后血小板与红细胞释放更多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 sphate;AD P)至外周血管,使血小板活化、血栓素的释放更依赖于A DP 。外周血管病时血小板更新加快也可能干扰实验结果。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效果方面,现有证据还存在诸多矛盾。J PA D 研究[4]是一项来自日本的小剂量阿司匹林一级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性事件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选病例共2539例。结果共发生154例动脉粥样硬化事件,阿司匹林组68例,对照组86例,风险比为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发生1例患者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卒中),对照组发生10例患者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为0.10)。亚组分析显示,对于65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组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达32%(风险比为0.68)。与安慰剂组相比,阿司匹林组无论是消化道出血还是颅内出血发生率均无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在亚洲糖尿病人群中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风险比对照组下降20%却仍未达到显著差异分析与事件发生率较低而样本量相对小有关)。但2009年发表的一项对157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5],与接受安慰剂者相比,接受阿司匹林的糖尿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或全因死亡风险无显著降低,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此人群中男性患者的心肌梗死风险,对女性则无此有益作用。 我国于2010发布了多个关于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及二级预防的专家共识或指南,可供临床使用参考。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6],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 血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邹平县人民医院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一、目前血小板输注状况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多次输血或输多次及多人份的血小板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这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血小板上的非特异性抗原中HLA-I类抗原及ABH抗原在血小板输注中具有临床意义。供者与受者之间HLA抗原不合可能产生HLA抗体,而HLA抗体是导致PTR最常见的免疫性原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常和HLA抗体共存,单独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PTR 比较少见。由于本院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多为血液病病人,这些病人输注血小板的量大且比较频繁,但长期输注后由于免疫因素或其他因素(如发热、严重感染、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DIC、消耗性凝血障碍等)导致PTR的发生频率也比较高,这为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提供了条件。 由于ABO、HLA、HPA等抗原不合是引起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因此对于存在HLA和HPA抗体的患者,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案是选择ABO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单一供者的血小板输注,即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取代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随机血小板输注。 二、输血科开展的新项目 1.血小板抗体筛查:使用HLA抗体筛查试剂盒,采用ELISA方法筛查 HLA I类IgG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